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人类学-是自然史的分支,是研究人类和人类种族的学问"。更简明地说,人类学可以称为"人的科学"。它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自然人,第二部分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换句话来说,是研究社会人的科学。

人类学可以划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人类学的观点一般以英、美两国和其他英语国家的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其研究领域应包括人类的体质、心理、文化、社会、语言、民族、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庞杂。在他们那里,传统上习惯于将人类学划分为两大部分,即研究人类自身体质特征的体质人类学和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特征的文化人类学。狭义人类学是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和俄国,人类学一词传统上却仅指体质人类学,日本的一些人类学研究机构也仅限于研究人类的体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他们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学"这一概念,认为人类学是专门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同时也包括对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的研究。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死于公元前322年。他不仅是用"人类学"这个名词的第一个权威,而且在上古时期,对于人的研究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达到了顶点。他奠定了动物学的基础,创立了"生物阶梯"的思想。按照他的这一思想,一系列生物体的地位逐渐升高,呈阶梯状排列。亚里斯多德是绝对没有进化论思想的,但是他提出的生物以阶梯形式排列的原则对于后来18世纪进化论学说的发展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亚里斯多德在确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问题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的著作中存在着许多涉及人与动物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方面的论点。但是在对人手作用的评价上,他认为人之所以有手是由于智慧所致,从而明显地表现出其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3、"地方性的知识"-这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兹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写了一本叫做《地方性知识》的书。这种"地方性知识",以区别于其它知识形态,特别是实证论者假定的"普遍性"知识形态。在格尔兹看来,知识的性质是地方性的、多元的,因为人们生活所凭借的符号系统是特定的、地方化的、分殊性的,借助这些符号系统的作用,意义结构才得以形成、沟通、设定、共享、修正和再生。这个系统的作用,是甄别日常行为的意义和类别,地方性知识力图维持这些特定的意义系统,并根据它去组织行动。

4、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科学,包括研究过去和现代人体的一切发展和变异

5、赫胥黎-达尔文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是一位杰出的英国博物学家,他在动物学、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许多领域都具有很深的造诣。他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达尔文关于类人猿接近于人类的正确判断,并且重点探讨了人类在动物界中的位置问题,在实践中发展了达尔文主义。赫胥黎在人类起源认识史上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的观点,向宗教神学提出勇敢的挑战。

6、新达尔文主义学派-以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和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等人为代表的学派。该学派的学者提出了种质选择论,强调对遗传变异的选择作用,因而是对达尔文选择原理的一个重要的说明。达尔文主张生物的渐变进化,而新达尔文主义者

在广泛的实验中发现了自然界中的另一种进化方式---骤变进化。这一概念的引入,对达尔文进化论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另外,该学派还创立了基因论,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生物遗传变异的机制,使进化论研究有可能深入到细胞实验的层次。但是,由于新达尔文主义是在个体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的,而实际上进化是群体范畴的问题,因此,该学派在解释生物进化时,在总体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7、一元论-在16世纪之前,由于基督教的传播,摩西的宇宙起源说得到普遍采用。它主张全人类是由唯一的亚当和夏娃这一对人产生的。一元论在当时是正统派,其成为当时人们所信仰的学说。教会对无神论者怀疑亚当和夏娃表示谴责,如果不理会教会的谴责,异教徒就会被活活烧死。

8、普遍进化论-这是美国人类学家怀特提出的理论。他认为文化发展有四个阶段:(1)人类仅依据自己体内能量的阶段-原始共产社会;(2)人类通过种植和饲养方法获取食物的阶段-东西方古代的文明;(3)通过动力革命,对新能源加以利用的阶段-现代工业化国家;(4)不久的将来会出现的和平利用核能的阶段。这个理论以能量学说来解释文化进化,即认为文化可以根据其能量总量的多寡或利用能量之技术效率的高低来划分阶段,从而对文化的各种差异不感兴趣,认为文化的进化就是人类利用能量总量的提高或利用能量之技术效率的提高。

9、直立爪哇人-这是荷兰学者杜波依斯博士1891年在爪哇岛发现的人类的遗骨,如部分牙齿、头顶骨和大腿骨化石。他于1894年在爪哇公布其发现的报告。自此以后,围绕着这个问题发表了大量论文,众说纷纭,所有论文综合起来看有三种不相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直立爪哇猿人的遗骨是类人猿的骨骼;第二种观点认为,直立爪哇猿人的遗骨是人类的骨骼;第三种观点认为,直立爪哇猿人是一种中间型。"爪哇直立猿人"这个专门术语,代表了当时所发现的一系列人类的最早期人类。直立猿人应属于更新世某一阶段的人类。

10、传播论学派-传播韵英文词是"diffusion",这个词也可被译为"散播"、"扩散"。该学派名称的由来,是基于不同地区或不同族群具有类似的文化现象,但认为除了若干独立发明外,大多数是由传播而来,其中有因族群的迁移而传播,有因借入而传播的,这种文化的传播常由一个中心点向周围扩散。

11、拉策尔-传播学派的奠基人物,是个德国的人类学家。其代表作有《人类地理学》和《民族学》等。他的观点与古典进化论针锋相对。他认为,世界各地的文化并不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而是由少数几个地方的文化传播过去的,也就是说为什么全世界有这么多不同的文化?其实是因为大多数文化只是模仿了少数几个地方的文化而已。由于地理上的远近、传播力的大小造成了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而不是进化的结果。

12、文化圈-这是传播论学派提出来的理论。传播论学派认为,世界上有若干个"文化圈",比如亚洲有个东方文化圈,欧洲有几个独立的文化圈,非洲也有几个文化圈,美洲也有几个。说明世界文明发源地应该有几个才对,否则就没办法解释这几个"文化圈"的独立性和"文化圈"内的相似性。这些文化圈内尽管国家不同,但文化却是相似的。比如,拉策尔曾经根据弓箭的材料和弓箭上的羽毛断定,西非文化和印尼文化有联系。

13、法国社会学派-以涂尔干为首学派。该学派的核心理论是社会整体论(即文化整体论)。虽然该学派从整体来研究社会文化,但并不反对摩尔根,且也认为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

发展的,只是反对进化论派的心理学说,主张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事实发展规律的科学。据此,有的研究者将其列入进化论派的一个支派。因此,以社会进化学说进行民族学研究是该学派的一个突出特点。该学派偏重理论研究,除了强调研究各种社会事实,从中得出对社会现象的解释以外,还强调正确运用比较法--提出"社会形态共变法"。

14、"需要功能论"-这是马林诺斯基的功能主义的主要思想,即社会中的每一个文化要素都是有特定功能的,它产生的目的在于满足该社会的某种需求。这种理论认为,文化不是如古典论派说的是历史的残余,而应该说是人的需要的体现,具有满足需要的功能。"文化的功能",指的也就是文化的现实和现代的作用。

15、尼安德特人头盖骨--是1856年在德国境内尼安德特河谷一个山洞中发现的,其化石特征:属于早期智人,距今30万至20万年之间。其骨胳粗大,肌肉发达,个子不高

男子只有1.55--1.56米。脑部已非常发达,脑容量约达1230毫升。该化石最先发现于尼安德特,以后在欧洲、非洲等地均有发现,统称为尼安德特人。

16、历史特殊论学派-又称为博厄斯学派、文化历史学派、批评学派和美国学派。这个学派认为:每个文化集团都有它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这个学派中的许多人或者受过进化论的影响,或者倾向于传播论的观点,但是,他们又与这两种理论都存在着区别。他们1、反对古典进化论"单线进化"、"心理一致"的观点;2、反对"埃及中心论"的极端传播论的观点;3、一些重要成员吸收了"文化圈"的概念,提出了"文化区"的理论,并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17、都市人类学--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都市的起源和发展、都市的文化系统及其内外关联以及都市化过程中产生的诸问题。

18、医学人类学--又称为医疗人类学,即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有关疾病及维护健康的观念和行为进行的研究的学科。

19、政治人类学--有别于传统政治学而致力于研究包括"非国家"、"非政府组织"的人类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在内的人类学研究。

二、简述题

1、近代人类学和现代人类学的区别在哪里?

近代人类学,观察文化用"本已"的目光,讲究文化等级主义,提倡文化中心主义;现代人类学,观察文化用"他者"的目光,讲究文化的互为主体性,提倡文化相对主义

"本已"的目光又叫做客位的目光,而"他者"的目光又叫做主位的目光。人类学家在研究不同民族和他们的文化的时候,十分强调"主位"和"客位"的观察方法的区分。在人类学的方法中,主位的观点指的是被研究者(也就是局内人)对自身文化的看法,而客位的观点则是指这个文化的局外人的解释。

近代人类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观察其他文化的时候采取"本已"的目光;现代人类学的特点与近代人类学相反,在观察其他文化时,采取的是"他者"的目光。

2、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传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测量技术、形态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等三部分组成。近年

来,随着自然科学的长足进展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方法,例如胚胎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群体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特别是其中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3、人类测量学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何处?

人类测量学在开始研究时就被视为是区别人类与低等动骇的精确方法。由于研究方法得到改进和新资料不断发展,人类测量学具有了许多应用的价值;(1)促进了对人类的起源和演变问题的积极调查研究;(2)促使开辟对遗传学、生态学的研究;(3)促使犯罪学、指纹学的形成和发展

4、"没有蛋就没有鸟,没有鸟就没有蛋"这句话是何意思?

这是古代一些哲学家,如比达哥拉斯、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等有关解释人类起源问题的观点。他们认为,人类自始自终总是存在的,谈不上其开始的问题

5、文化人类学的发展有哪些阶段?

作为一门正式学科,文化人类学可以讲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但是,其思想渊源却可追溯至远古。哈登的《人类学史》一书,曾对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划分出三个阶段,其中:最初阶段的萌芽应为古希腊罗马时代。这个时期有像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希罗多德、希波克拉底、卢克莱修、塔西陀、伊本·白图泰、伊本·赫勒敦、沙哈衮、阿考斯特、蒙田等这些"机敏的思想家们";第二个阶段是"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时代(16世纪),直至19世纪中期之前的时期,这也是文化人类学得以确立的时期,这时期产生了诸如拉菲托、维柯、孟德斯鸠、亨利·霍姆等文化人类学的先驱者;第三阶段即十九世纪中期以后,这也是文化人类学发展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大师,以及各种理论和学派。

6、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有几个?

人类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大概有十一个:古典进化论学派、传播论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法国社会学学派、英国功能主义学派、文化与人格学派、新进化论学派、结构主义人类学、新民族志学派、象征人类学和解释人类学。

7、古典进化论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古典进化论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巴斯蒂安、英国的泰勒、拉伯克、马雷特、麦克伦南、哈顿以及美国的摩尔根、瑞士的巴霍芬等。

8、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及其缺陷是什么?

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是贯穿斯宾塞思想的两条主线,是他关于社会的基本理论观点。他认为,社会是个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之间存在着四点主要相似之处,即(1)生长过程的相似性,指社会规模由小到大的变化;(2)结构进化的相似性,指社会组织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3)功能分化的相似性,指与结构进化而相伴相生的功能多样化;(4)相互依赖的相似性,指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的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

同时,斯宾塞也指出了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之间的不同点,即(1)生物有机体是一个具体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结合紧密;社会有机体则是一个松散的整体,组成它的个体相对是自由和分散的。(2)生物有机体中,意识集中于机体的一定部位,其他部位缺少感受能力;而在社会有机体中,意识遍布于组成它的各个个体身上,因此,它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程度大体相当的感受能力。(3)生物有机体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部分为整体而存在;社会有机体中则是相反,整体是为其部分即成员的福祉服务。

社会进化的理论,应当讲是斯宾塞第一个建立的,在一切进化论者当中,斯宾塞最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

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他认为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受地理环境和相邻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既定群体中个体成员的体质、智力特质的影响,而后者是受遗传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与自己的最适

者生存理论结合起来,用以解释社会也与生物个体的变异一样,自然选择过程将导致最强竞争者的生存和人口质量的不断改进,从而为"弱肉强食''的强权政治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9、简述功能主义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缺陷

(1)产生的背景

从政治原因来看,是殖民统治的需求:从直接统治到间接统治。英国政府的殖民统治危机以及利用土著社会制度的企图,但得到的结果却是对西方社会与文化自我反省以及对"非西方文化"合理性的承认。

从学术上的原因来看,其承继了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学派开辟的社会整体论的研究,但赶走了涂尔干的进化论影子,而对社会学派的功能观点则进一步加以系统的阐发而成为完整的理论。其一是实地调查技术的发展。功能主义的方法论就是通过实地专业调查发展起来的;其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民族学和社会学的许多学派都盛行文化比较法;其三是功能主义思想的萌芽,还得力于其他学派的成就。

功能主义学派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学术条件下产生的,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两人的个人条件使之成功地完成了这一使命。

(2)功能主义学派的缺陷:

A、在历史与结构和功能方面过于强调"功能"而忽视变迁;

B、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过于强调社会-文化的整体而忽视个人;

C、在冲突与稳定的关系方面过于注重社会稳定性和一体化而忽视社会冲突和矛盾;

D、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方面过于强调研究的"客观性"而忽略主观性。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也正是功能学派新一代学者以及功能学派以后的学派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0、头盖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什么问题?

一是研究头盖骨成为时髦;二是头盖骨分类方法面临挑战;3、头盖骨测量法的滥用。11、简述历史特殊论学派的贡献及缺陷

历史特殊论学派的贡献主要表现在:(1)种族平等思想和文化价值观;(2)调查方法上利用统计学、细致描述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其缺陷是(1)把文化看成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而不受其他因素(地理或经济等)决定的、非规律性的东西.(2)在资料收集和分析上,这一学派有很大的功绩。但是他们过分强调各民族历史的个性,而忽略其共性;(3)只注重客观资料的收集,而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这就使得文化人类学成为一种繁琐的记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丧失了规律性,同时也丧失了现实意义。

12、谁提出了突变理论,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是法国人类学家居维勒于1856年提出来的,这种理论认为,整个宇宙起源于剧烈的革命,包括摧毁一切现有事物和属于过去时代的全部生物。

13.到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时,科学见解大概可分成哪两种对立的阵营?

一个阵营代表古典派、保守派、灾变派和创世派,他们主张种族固定论,并认为一切物种都是由上帝创造成的;另一个阵营代表进化论者或嬗变适应论者的观点,他们反对特别创造论,认为所有物种通过某些未知法则由其它物种变来的。

14、一源论与多源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其一是人类起源于一个地点还是多个地点;其二是种与变种以何标志其差异;其三是应该怎样描述人种之间的差异。

三、论述题

1、试述古典进化论和新进化论的异同点

2、试评述博厄斯的理论贡献及其缺陷

3、试述文化人类学主要流派解释宗教的不同观点

4、试述人类学新学科发展的原因

人类学入门书目

个初步的人类学书目(入门部分·一) 转引自人类学学习交流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aa13108346.html,/www/bbs/ 编者按:以下是中国的(中文的)人类学、民族学专业的基本入门读物。其他专业的学生或者社会上对人类学民族学感兴趣的朋友,想轮廓性地了解人类学民族学(基本理论、学科框架、研究方法、概要历史),以下是一些最基本的读物或参考书目。这些书目以中国大陆作者所著和来源于中国材料方面的出版物为主,略选少量外国的及港台的。(加 * 号的为推荐) 概论部分: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杨堃著《民族学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梁钊韬等编著《中国民族学概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美)基辛(Keesing,M.R.) 著;北晨译《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美)哈维兰著;王铭铭等译《当代人类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美)墨非(Murbhy,Robert F.) 著,王卓君、吕辿基译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 理论与方法: 夏建中编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庄锡昌,孙志民编著《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日)绫部恒雄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A.R.Radcliffe-Brown) 著;夏建中译 《社会人类学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 田野调查概论: 汪宁生著《文化人类学调查》*。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2 ------------------------------------------------------- 学科史: 王建民等著《中国民族学史》(上、下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1998。 林耀华、庄孔韶著“中国的民族学:回顾与展望”。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六期。 (美)顾定国(Gregory Eliyu Guldin)著,胡鸿保、周燕译 《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 散论(或文集):

历史人类学:在学科与非学科之间

历史人类学:在学科与非学科之间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赵世瑜 “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及其他”笔谈(9) 《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近年来,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联手逐渐取得较大影响,这种联手似乎因为有“历史人类学”这个国际上已经认可的冠名(无论是在人类学界还是在历史学界)而迅速变得名正言顺。同时,这种冠以历史人类学之名的学科合作,产生了除理论之外的一些重要的具体研究成果,在这方面,按我个人的看法,其目前的实践效果要好于其他类似的新交叉学科,如计量史学、心理史学、历史社会学等。 但是对历史人类学究竟做何理解、历史人类学是人类学还是历史学的分支等等,学者间还有不同意见。人类学家张小军批评历史人类学的“学科性”误解,又称历史人类学是被史学“抢注”的;历史学家符太浩明确指出,历史人类学“只能是文化人类学的分支,而决不是史学的分支”。在两部书名中出现历史人类学字眼的著作中,人类学家王铭铭认为:“为了克服功能主义对历史的漠视,显然要求新一代的社会人类学者在他们的民族志文本中重新提出处理历史与他们的研究主题一一文化一一之间关系的方案”,为了这个目标而进行的探讨,即“人类学的历史化”,即历史人类学。他把历史人类学定义为一种“学术风格”,其特点在于“在人类学的跨文化视野中强调学者对于多种线路的历史的跨越”;历史学家张佩国则声称:“运用社会人类学方法整合经济史、社会史、法制史、文化史等学科领域的学术资源……这就是我所提倡并付诸实践的历史人类学方法……历史人类学不是单向度的学科,而是一种开放性的方法论体系”。①除了明确表示历史人类学是人类学内部自我反思之结果的观点外,其他人大都小心谨慎地避免把历史人类学收于某一学科的麾下,尽管如此,他们似乎还是认为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和问题意识应该是人类学的。 —————————————————— ①张小军:《历史的人类学化和人类学的历史化一一兼论被史学“抢注”的历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学刊》第1卷第1期(2003年4月),第1—28页;符太浩:《溪蛮丛笑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3页;王铭铭:《逝去的繁荣一一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页、“前言”第4页;张佩国:《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3页。 无论其学科归属如何,历史人类学都是历史学和人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学者都在使用并且付诸实践的概念,但我们还是无法脱离学科去讨论它,因为一旦一个学科形成了它的一套比较规范的、同行认同的方法论体系(即所谓“范式”),尽管可以是开放的和不断变化的,它也就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考博真题参考书复习资料考试内容-育.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复习资料-育明考博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专业招生人数初审复试内容 030303人类学 年份 公开 招考 硕博 连读 申请—考核制 1、专业知识考查 人类学专业知识:人类 学理论100分、人类学 方法70分 专业英语:以节选文献 翻译、评述为主30分 2、综合能力面试

考察学生的科研素养、 专业基础、创新能力、 发展潜力及协作精神等2013年5人0人 2014年2人2人 2015年3人1人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9:1左右(竞争较激烈 2、本专业有5个研究方向:01.社会人类学02.文化研究03.民俗研究04.政治人类学05.法律人类学 3、人类学理论:基础理论部分为50分,专业方向部分为50分。 4、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报考专业两门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和哲学。 5、2016年北京大学继续实行“申请—考核制”,没有提供雅思、托福等英语成绩等级证明的同学,需要参加“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 6、笔试成绩占50%,面试成绩占50%,且笔试和面试成绩均需及格。按照成绩排名先后统一录取。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北京大学人类学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考博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教育张老师叩叩:柒柒贰陆,柒捌,伍叁柒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招生人数及报考统计 年份招生方式及人数公开招考报名人数报录比复试分数线 2013年公开招考(16人 硕博连读(2人160人10:1 外语>=50 专业课>=60 2014年公开招考(18人 硕博连读(2人 162人9:1 2015年公开招考(12人 硕博连读(6人 114人9:1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北大社会学系共有3个博士招生专业社会学、人口学和人类学,各专业之间报录比差别还是比较大 的。

宋人灾害记忆的历史人类学考察_张文

宋人灾害记忆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张文 [摘要]对宋代灾害问题,以往多从实证角度进行研究。从文化创伤的角度看,灾害对于社会造成的影响相当广泛,值得从更为广阔的领域进行相关解读。宋人对灾害的记忆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士大夫一般将责任归结为官吏失范,而民众则将责任归结为富民失德。两种不同指向,反映出两者对灾害导致的社会紧张与文化创伤采取了不同的宣泄途径,其终极目标也大异其趣,分别指向国家权力重建与地方社会共同体重建。从文化意义上看,体现了“体制失范”与“阶层违和”、“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二元分立。 [关键词]灾害记忆;士大夫;民众;文化创伤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4)10—0015—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慈善通史”(11&ZD091)子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宋代的贫富差距与收入再分配问题研究”(12AZS005)、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宋代乡村社会保障模式研究”(11YJA77006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文(1963),男,陕西西安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社会史与区域民族史。重庆北碚400715 近年来,受一系列重大灾害事件的影响,人类学界对灾害问题的关注持续发酵,产生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详见李永祥《灾害的人类学研究述评》一文。[1]不过,迄今为止,中国大陆人类学界对灾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引用西方灾害人类学(或灾难人类学)理论进行汉语语境下的基本理论建构,或用于分析现实中灾害(或灾难)问题的社会或文化后果。实际上,中国自古以多灾多难著称,对灾害或灾难自有一套话语体系和独特逻辑,值得加入到人类学关于灾害(或灾难)的讨论中来,或许可为中国大陆人类学界关于灾害人类学(或灾难人类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一些本土化的思路。因此,便有了本文的尝试。 关于灾害问题的历史研究,以往中国史学界主要以实证性研究为主,即关注那些可以证实的事件本身,并寻找所谓规律性的东西,以期直接发挥历史学经世致用的功效。基于此,关于宋代的灾害研究也基本遵循了这一研究思路,即注重实证性研究并力争总结出相关规律。例如,对灾害进行分类、比对,对救灾措施进行归类、分析,对历史经验进行提炼、总结,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本文作为一种尝试,打算以宋人对灾害的记忆为切入点,来观察灾害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创伤对宋代社会的影响。如此一来,我们发现,宋人对灾害的记忆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的类型,即士大夫阶层与普通民众的记忆大不相同,其文化创伤的宣泄途径也有不同指向,反映出灾害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影响是不同的,文化创伤具有显著的阶层性。 一、上天警示与官吏失范:宋代士大夫的灾害记忆 对于灾害的认识方面,宋代的士大夫中尽管也有理性的声音,但主流还是传统的天人感应理论。在他们看来,灾害是上天对人事的警示,以此要求帝王自省,纠正政治错讹。南宋赵汝愚所编《宋朝诸臣奏议》共搜集北宋历朝大臣所上论灾害的文章,凡9卷86篇,涉及地震、彗星、雨雪、亢旱、火灾、蝗虫等灾害和异象,开篇所论,基本皆言灾害系为上天警示。如田锡《上太宗论旱灾》:“然自今岁以来,天见星祆,秋深雷震,继以旱暵之沴,可虞馑饥之灾。此实阴阳失和,调燮倒置,上侵下之职而烛理未尽,下知上之失而规过未能。所以成兹咎征,彰乎降鉴,或天文示变,或沴气生祆。”[2](P.365)朱台符《上真宗应诏论彗星旱灾》:“臣闻皇天无亲,王者无私,上下合符,有如影响。若王政缺于下,则天谴见于上,自然之理也。”[2](P.366)苏舜钦《上仁宗应诏论地震春雷之异》:“凡朝廷政教昏

历史人类学

《历史人类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历史人类学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课程类别:选修课编 号:学时: 3 主编姓名:张应强单位:人类学 系职称:教授 主审姓名:麻国庆单位:人类学系职称:教授授课对象:本科学生专业:人类 学年级:二年级 编写日期:2007年6月20日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历史人类学是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理论方法相互借鉴和整合的产物,是有历史学背景的人类学者和有人类学背景或兴趣的历史学家,在他们共同关心一个具体的地方社会的相关课题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它强调将历史关怀与田野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增进人类学对社会文化事象观察和分析的洞察力和有效性。在本科生中开设此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分析和解释复杂社会文化现象的基本能力。为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除了全面学习和掌握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外,还要对历史人类学兴起的学术脉络以及在社会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中产生和呈现出来的种种历史文化现象进行学习和讨论;并培养学生对社会变迁、时间和纪年重要性的普遍的认识,从而对中国历史、社会和文化达致一种整合的、具备深度和广度的理解和解释。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暂时尚无合适的教材,主讲教师广泛收集和引用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正在编撰《历史人类学导论》作为本课程选用的教科书。本课程授课内容和学时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 本章安排10学时,授课内容有五节:1)什么是历史人类学;2)历史人类学的理论背景;3)历史学视角与人类学视角;4)历史人类学研究取向;5)关于“华南研究”。重点讲授历史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从历史人类学“由下而上”和地方性关怀的基本取向,并扼要介绍历史人类学在中国的研究实践。 第二章历史人类学的兴起 本章安排12学时,授课内容包括三节:1)学科的分野与连接;2)对历史的摒弃和社会史的倡导;3)科际整合:历史学与人类学。重点讲授历史人类学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历史学领域的年鉴学派和人类学领域的结构功能主义对历史人类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探明人类学与历史学等相邻学科的互动过程。第三章历史人类学的基本概念与问题

人类学参考书目汇总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马林诺斯基 《安达曼岛民》拉德克里夫-布朗 《努尔人》埃文斯?普里查德 《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格尔兹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文学科的实验时代》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 《菊与刀》露丝?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露丝?本尼迪克特 《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做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玛格丽特?米德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玛格丽特?米德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 《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研究》林耀华 《他者的眼睛——人类学入门理论》罗伯特?莱顿 《人类的视野》李亦园 《文化人类学》马文?哈里斯 《人类学经典导读》庄孔韶 《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李亦园 《漂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乔健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夏建中 《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马文?哈里斯 《文化人类学教程》孙秋云主编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绫部恒雄 《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

《文化的变迁——一个嘎查的故事》阿拉腾 《礼物》马塞尔?莫斯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阎云翔《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史宗主编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E?杜尔干 《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西敏司 《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朱晓阳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阎云翔《裸猿》莫里斯?戴斯蒙维 《人这动物》 《穿裤子的猴子》 《传统的发明》 《原始文化》 《金枝》佛雷泽 《黑猩猩在召唤》珍妮?古多尔 《文化人类学基础》 《语言论》萨皮尔 《第二性》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塞维斯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 《后现代时代中的文化理论》马文?哈里斯 《母权论》巴霍芬 《原始婚姻》麦克伦南 《古代史研究》麦克伦南

历史人类学导论

殖民还是开拓--------关于日本移民中国东北研究 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日本移民中国东北的文章,用以解析伪满时期那段特别历史的其中一面,但由于众多原因,直到现在才得以实现。 历史人类学,不管是作为历史学化的人类学还是人类学化的历史学,它都为研究人类历史和历史中的人类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或者一个视角。本文就是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对日本移民中国东北加以全方位的论述分析,重塑那段人类历史中一个小群体的历史形象或者还原那一部分群体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段历史。 日本移民,这个敏感词汇牵动的是一段悲伤屈辱的历史,而这个词汇所包含的另一个特殊词汇抑或群体,则因其本身地位身份的特殊性,长久以来并未形成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热点,且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段记忆正逐渐从人们的脑海中淡却遗忘,成为一片空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日本开拓团,作为日本对华整体移民的一部分——就其历史地位和作用而言无关痛痒,相反,它在中日战争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并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到中日战争,相信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便是八年抗战,而论及日本侵华战争中的罪行,大家势必会联想到“三光政策”、南京大屠杀的那些烧杀抢掠,殊不知,日本移民(开拓团)作为一种特殊的殖民势力,也是日本对华侵略的一种政策和方式。 日本对华,主要是针对中国东北移民,始于日俄战争之后,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40年间,日本分三个阶段向中国东北移民共计160万人以上,其中农业移民(开拓团)即达32万余人。 移民侵略是日本对华侵略扩张的手段,为统治和掠夺殖民地而采取的除武装侵略外的另一种重要形式。“移民侵略看起来并不像带血刺刀的武装侵略那样野蛮残暴令人闻风丧胆、惊心动魄,但它却比武装侵略更为阴险毒辣”。日本帝国主义用移民侵略来壮大在华民族人口实力,妄图实现民族同化,以建立起坚实的殖民统治基础,为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全方位的侵略服务。 以往,有学者特别是日本右翼分子,声称日本移民中国东北是基于开发改造满洲的意图并起了突出的作用。那么事实究竟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溯流而上,去还原历史,找寻问题的真实答案。 以1905年日本第一个移民农村“爱川村”的设立为滥觞,日本开始了对华政策移民,移民中国东北人数逐年递增,并逐渐形成一股庞大的势力。 那么日本为什么要对中国移民呢?三个方面:加强对中国东北的统治、解决日本国内的“农村问题”和“人口压力”、推行“大陆政策”,我想正是基于以上三点,综合日本国力考虑,日本政府才作出了移民中国东北的不二选择。 第一,针对加强对中国东北统治的需要。 自明治维新后崛起的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虎视眈眈,对近在咫尺、富饶辽阔的中国东北更是垂涎三尺。日俄战争的胜利,使日本在东北的实力大增,九一八事变以后更是极力扶植清废帝溥仪成立了丧权辱国、天下笑谈的伪满洲国。日本虽然牢牢控制了它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各个方面,但日本的入侵及其残暴统治激起我国东北人民的强烈反抗,日本政府妄图通过移民来改变满洲人口结构,以进一步巩固其统治。 从理论和现实来看,日本移民在加强殖民统治方面确实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移民可以作为帝国主义国家殖民主义的象征,母国人民永久性的移住定居,即意味着统治权限的延长,有宣布领土所有权以及征服他国的意义。大量母国人口的涌入,将改变殖民的人口结构,扩大其统治基础。 其次,大量移入本国农民,可以形成武装力量的一部分,壮大在被统治地区的实力,而蓬勃发展、风起云涌的抗日武装斗争,使单纯依靠军事镇压屡遭失败的日本侵略者认识到

2019年社会学考博参考书目

2019年社会学考博参考书目 不像经济学、法学、物理学等学科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定义,“社 会学是什么”一直是个令人难以招架的问题。社会学是凸显社会之学,而社会则包括“社”(即群体或组织)与“会”(即互动与关系)两 个基本部分,只要在分析问题时彰显这两个维度,即可看做社会学研究。今天,给大家带来社会学专业考博的相关信息。 社会学常设专业 社会学030300 社会学030301 人口学030302 人类学030303 民俗学030304 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是比较热门的几个重点二级学科。 下面对上述二级专业做一些推荐书目的介绍。 一、社会学推荐书目 030301社会学专业下包罗万象,有很多的研究方向,包括组织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劳动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等等,在此推荐一些具 有代表性的书目。 1.沙莲香:《中国民族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理论》,华夏出版社 3.于显洋:《组织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设,2001年版 4.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探索——社会运行论、社会转 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

5.郝大海:《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二、人口学推荐书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梁在:《人口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刘铮,李竞能:《人口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4.刘铮,邬沧萍:《人口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5.顾宝昌:《社会人口学的视野:西方社会人口要论选择》,商务出版社,1992年版 6.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三、人类学推荐书目 1.马塞尔·毛斯著,佘碧平译,《社会学与人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2.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罗红光著:《人类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 4.王铭铭主编:《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史学的人类学化和人类学的历史化

史学的人类学化和人类学的历史化——兼论被史学“抢注”的历史人类学 摘要:60年代以来,史学中发生了“人类学转向”,形成了一个可以称之为“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与此同时,人类学也出现了历史化的趋向。本文主要围绕史学和人类学的结合,简要回顾两个学科互补发展的脉络和研究特点,并认为历史人类学这一研究视角有助于对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 一、被史学“抢注”的历史人类学 勒高夫(Jacques Le Goff)在20世纪七十年代论述新史学时,曾经这样描述史学的一种可能前景: 或许是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这三门最接近的社会科学合并成一个新学科。关于这一学科,保罗·韦纳称其为“社会学史学”,而我则更倾向于用“历史人类学”这一名称(勒高夫1989:40)。 勒高夫使用“历史人类学”的理由,与年鉴学派的新史学理论倾向有关,年鉴学派除了史料的多元化之外,更关心整体的历史,或者说总体史的研究,勒高夫作为年鉴学派的第三代领军人物,认为“也许历史人类学作为扩大了范围的史学的代名词,能更好地表达这一愿望”(勒高夫1989:95)。 无论勒高夫是否算作第一个“抢注”了“历史人类学”的学者,这个从名词上看似乎应该属于人类学分支的学科,至今在人类学中还没有成熟的发展。诸多人类学辞典或者百科全书中,都难觅“历史人类学(Historical Anthropology)”词条,而更多出现的是“历史与人类学(History and Anthropology)”。在一些人类学家眼中,人类学研究从来都关注历史,古人类学自不待言,像考古人类学,本来就是文化史的研究。在中国,考古学甚至就是史学领域的分支学科。至于很多地方的民族志研究,则多多少少会涉及当地的历史。即使大的理论流派,也不乏对历史的关注,像19世纪晚期的文化进化论(以泰勒S.E.B.Tylor和摩尔根L.H.Morgen为代表),从印地安人的研究中直接对大时间跨度的历史作进化论的解释;上个世纪20-30年代以博厄斯(Franz Boas)为首的美国历史学派(American historical school)的文化相对主义(又称历史特殊论,historical particularism)则由比较去建构历史的逻辑。至于30-50年代的民族史(ethnohistory)的研究,本来就是人类学的领域。60年代萨哈林斯(Marshall Sahalins)等人的新进化论,也反映出对历史的关注。巴格比(P. Bagby)曾经在《文化和历史:文明的比较研究绪论》(中译本《文化:历史的投影》1987)中,试图建立人类学和史学的整体关联。人类学家似乎以为自己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历史。 不过,认为自己有历史的人类学家忽略了他们的研究虽然涉及历史内容,并没有多少真正属于历史研究的“问题”。用若干大规律、大理论建构历史法则并不等于真正建立了历史的人类学,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并不意味着能建立生物学一样,相反,达尔文的进化论恰恰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结果。在这个意义上,历史人类学的形成应该首先来自扎实的历史研究,从中得出理论,而不是反过来,用人类学的理论概念去套历史。然而,扎实的历史研究正是人类学家的不足,因此形成了过往史学家缺乏人类学深度和人类学家缺少历史深度的局面。 相对于人类学家对历史深度的麻木,60年代以来的史学发生了一种“人类学转向”,推动史学走向人类学式的历史学。年鉴学派是人类学转向的主要代表。伊格斯(Georg G. Iggers)在《欧洲史学新方向》(1984)中论述了年鉴学派的转向及其与人类学文化研究的密切关系。年鉴学派的第二代领军人物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曾经明确看到各人文科学的汇合趋势,其中包括人类学(布罗代尔1988)。布罗代尔关于资本主义的研究,就充满了这种综合的味道(参见布罗代尔1997)。他的三种历史(结构的历史、局势的历史和事件的历史)的观点反映了三种不同的历史时间和综合的方法论特点(参见伯克2001:191)。以《英国

2017-2018年北京大学人类学考研参考书、招生目录、专业指导、考研经验

2017-2018年北京大学人类学考研参考书、招生目录、专业指导、考研经验 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人考试科目+招生人数 招生院系:社会学系 计划招生数70人 拟接收推免人数34人 备注说明本院系仅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招生专业:人类学(030303) 计划招生数:5人拟接收推免人数:3人 专业备注: 研究方向考试科目 01.(全日制)社会人类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或253法语或254德语 ③653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 ④857社会文化人类学方法 跨专业选题 二、北京大学人类学考研参考书目 北大没有指定专门的参考书目,一方面是我以上说的原因吧;另一方面可能 也是北大没有人类学的本科专业,所以基础教学方面我觉得还不成体系,所以没 有列出参考书目有一定道理。我们掌握的书目都是考研前辈们的经验和老师的偏 好而来,书目呢我想分两类吧,一类是基本的教科书性质的书目,一类是阅读原 著的部分。 A.教科书、参考书部分, ①《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这本书的特点就是讲解清楚透彻,即使 零基础的人也可以读得懂,记住里面某些重点的理论,其实纵观考研的试题,几 本古典进化论部分考的微乎其微,可以不作为重点,但是想列维·斯特劳斯,还

有格尔茨的解释人类学,这些就成为了重点,格尔茨一直被当成了靶子来批评的,具体可参见一下蔡华老师对格尔茨的批评。 ②《小地方大论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埃里克森著),这本书写的很好,这本书在朱晓阳老师的人类学导论课是作为课前阅读教材来讲解的,人类学导论是一门通选课,如果你没上过的话,直接阅读这本书就可以了,其课程内容就是基于这本书,在试题中的体现比如,萨林斯的“并置结构”,这个概念好迷惑人啊,在这本书可以找到出处。重点章节看,社会与个人(第4.5.6章);政治人类学部分(第10.11章),这部分也是朱晓阳老师的主攻领域,另外还有第12章的交换,第14.15章讲宗教与思维等等也比较重要。 ③《人类学概论》(庄孔韶),这本书也是比较经典,相比前两本书更加简明些,有一些概念写的清楚明了,而且书中有很多的大标题、小标题这很有助于我们对概念和知识脉络的掌握和理解。这本书我说几个应注意的章节,比如第8章,讲沟通和语言;第15章讲宗教与仪式;第17章讲应用人类学,值得注意,因为朱老师提出了人类学的应用性,应当介入到田野调查中去,他本人就曾经为了他所调查的“小村”征地问题而呼吁政府停止强行征地改造,这件事甚至还上了《焦点访谈》。把这本书和前面那三本融会贯通起来,有助于互相理解。 ④《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王铭铭),这本书看中国研究几个范式和问题,范式如弗里德曼的宗族研究、施坚雅的市场区系理论等等,还有中国研究存在的问题,包括中国人自己做人类学研究存在什么问题,西方学者做人类学研究又存在什么问题; ⑤《人思之人》(蔡华),这本书看蔡老师的立场,里面写的比较深,所以略知一二就不不知道强; ⑥《小村故事:罪过与惩罚1931-1997》(朱晓阳)这本书只看延伸个案法就好了; ⑦《小村故事:地志与家园2003-2009》(朱晓阳),延伸个案考过很多次,会不会考一下地志学方法或者彻底解释呢,不懂的话,看这本书吧; ⑦《走进他者的世界》(麻国庆)里面最后关于费孝通的两篇文章,里面就讲到了“差序格局”等等; ⑧《人类学的邀请》([美]卢克·拉斯特)这本书大家一致公认对名词解释部分很有帮助。 B.著作部分:这部分也很重要,至少你得有一本或者两本你熟悉很透彻的著作,因为复试就会考的,包括了民族志和理论性著作。 《江村经济》 《乡土中国》 《阿赞德人》 《努尔人》 《摩洛哥田野反思》 《萨摩亚人的成年》 《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 《仪式过程》 《象征之林》 《礼物》 《原始思维》

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之间关系

考古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这不仅是由于它的研究范围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然向后推移,它的材料库会不断因新的发现而改观,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考古研究犹如破案一样富有挑战性,它经常不得不以有限的具有较大局限性的材料为根据来进行研究。为了能从考古实物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考古学一贯不耻于从其他学科吸取助益,只要其他学科发展出来的概念或方法对它有用,就毫不迟疑地加以采纳。从某种意义上说,考古正在成为一个多学科的汇合点。考古学能够轻而易举地把文化人类学提供的概念运用于它的大部分理论;在学科的终极目标上,它又自然而然地向历史学靠拢。考古学所运用的手段和方法则大部分来自诸如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同时,作为一门主要依靠田野工作和实验分析来取得研究资料,具有较强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学科,工程技术方面的进展也往往给考古学以较大的影响。 所以,当今考古学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新思潮往往导致新的考古学流派,与其它学科进行交叉渗透则可能导致新的分支学科出现,使考古学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致使考古学的学科界线逐渐模糊,并常引起关于考古学学科地位的争论,其中犹以考古学到底属于人类学还是历史学的争论影响最为深远。下面就这个问题略谈些看法。 一个遗址或者一个考古学文化,既存在同时共存的空间分布现象(组合和文化相),又存在历时的变迁和发展关系(文化层叠压或遗迹间的打破关系),考古研究者必须在历时态中复原和研究共时态现象,以共时态研究为基础探索历时态的规律,而不能将历时态研究和共时态研究截然分开。因此,对于强调共时研究的人类学和强调历时研究的历史学而言,考古学称得上是人类学中的历史学,历史学中的人类学。也许正因为考古学的这一特性,再加上各国学术传统和研究旨趣上的差异,当不同学派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考古学时,对于考古学的学科地位就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美洲学者多把考古学当作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中国学者多把考古学当作历史科学。 人类学所代表的其实是一个内容复杂的学科群。若从研究对象来分,一般认为它有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个主要分支。其中文化人类学又可划分为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一些人将考古学纳入人类学体系,是因为考古学与人类学特别是民族学具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都重视研究方法的整体性和相比较性,均大量使用分类、排比和统计分析,重视个案研究,特别是都注重田野工作。可以说,田野工作是进行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的起点,是研究资料的主要来源,没有田野工作,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考古学与人类学研究。人类学田野工作与考古学田野工作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强调对对象的亲知和体验,强调直接观察和现场记录;其区别在于,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对象是仍具有活力的社会,研究者可以直接观察,甚至与对象对话交流,可以了解对象各方面的情况,而且这种活动一般不会对对象造成多大的损害,观察活动可以反复持续进行。田野考古面对的却是埋藏于地下的谜一样的静态实物,要揭谜全凭发掘者的观察和理解,而且发掘工作犹如生理解剖,一个遗址一旦发掘完毕,便无法完全原样恢复。 其次,考古学阐释理论大多来源于人类学,二者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是相通的。它们的基本研究单位都是文化。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考古学研究的是已“死去”的文化。那些“死去”的文化虽然也曾有过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内涵,留给考古学家的却只有残缺不全的物质遗存。如果考古学家并不仅仅满足于分析实物遗存的物理形态,还要把它们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解释,并进而对考古学文化的非物质领域进行探讨的话,就特别需要有关理论的指导。这些理论大多来自人类学。因为人类学研究的是还“活着”的文化,它的研究对象是完整而系统的,人类学家可以对一切有形的或无形的文化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故更容易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一般的文化理论与模式来。而人类的本性和文化所具有的共同性,也使以研究史前文化为主的考古学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借用从近代原始或后进群体

中国宗族研究:从社会人类学到社会历史学的转向

中国宗族研究:从社会人类学 到社会历史学的转向3 乔素玲 黄国信 提要: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中国宗族研究有两种不同的取向。在革命话语的影响下,宗族被当作落后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组织加以批判;而人类学家弗里德曼则以功能主义为方法总结出以“祀产”为核心的中国宗族运作模式。 历史学家科大卫等结合历史学和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取径,提出“入住权”的概念和“宗族是一种文化资源和控产机构”等论断,显示出超越功能主义的具有整体历史视野的宗族研究学术路径,是从中国历史发展演变逻辑出发的历史人类学宗族研究的一种成功实践。 关键词:学术史 中国宗族 弗里德曼 科大卫 中国宗族研究是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1930年代的中国宗族研究较多地受“革命话语”的影响,宗族被作为落后的意识形态及社会组织受到批判。1950年代以后,国内继续以“革命”观研究中国宗族,希望从根本上消除宗族对基层社会的影响。西方的中国宗族研究以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为代表,更多地侧重于回应人类学界从非洲、美洲等非文字社会的研究中提出的问题与理论,影响极其深远。弗里德曼之后的西方中国宗族研究的众多成果,或同意其理论,或在其框架下进行拓展,或挑战其学说,但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都不得不把弗氏作为对话对象。中国学者所发表的宗族研究的代表性作品中也有不少是在同弗里德曼直接或间接的对话中展开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牛津大学科大卫(David Faure)和大陆学者刘志伟对中国宗族的研究,可视为成功地继承并挑战弗里德曼的少数成果之一,他们从历史学角度出发,同时又回应了人类学的问题,堪称中国历史人类学实践的代表性成果之一。本文拟以弗里德曼、华德英(Barbara E.Ward)、陈其南等人的宗族研究为背景,评述前人学术史论著中注意不多的科大卫、刘志伟等人的中国宗族研 3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地域视野中的法制转型”(项目编号09BFX007)的研究成果。 691

人类学参考书目(已分好类,非常全面)

人类学参考书目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社会人类学导论》,(英)陆一士著,黄宣卫、容贵译,台北:五南图书公司,1985年。《人的创始纪——文化人类学的源流》,猛等编著,人民,1987年。 《当代人类学》,(美)哈维兰著,王铭铭等译,人民,1987年。 《文化和社会人类学》,(美)莫菲著,吴玫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 《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P·K·博克著,童奇志译,人民,1988年。 《文化人类学》,马文·哈里斯著,,1988年。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庄锡昌、志民编著,人民,1988年。 《人类学史》,哈登著,廖泗友译,人民,1988年。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日)绫部恒雄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美)C·恩伯和(美)M·恩伯著,杜杉杉译,人民,1988年。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美)墨菲著,王卓君、吕辿基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文化人类学历史导引》,王海龙、何勇著,学林,1992年。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黄淑娉、龚佩华著,高等教育,1996年。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1997年。 《社会文化人类学演讲集》,周星、王铭铭,天津人民,1997年。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美)马尔库斯和费彻尔,王铭铭、蓝达居译,三联书店,1998年。 《社会人类学概论》,,(美)克拉克斯勒著,钟兆麟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1年。 《本土化:人类学的大趋势》,许杰舜主编,广西民族,2001年。 《文化人类学调查》,汪宁生著,文物,2002年。 《人类学通论》,庄孔韶主编,教育,2002年。 《社会人类学》,朱炳祥著,大学,2004年。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英)奈杰尔·拉波特和(英)乔安娜·奥弗林著,鲍雯妍、亚辉等译,华夏,2005年。 《文化人类学》(第十版),(美)哈维兰著,瞿铁鹏、钰译,社会科学院,2006年。 《人类学概论》,庄孔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人类学历史与理论》(修订版),(英)艾伦·巴纳德,华夏,2006年。 《人类学经典导读》,庄孔韶,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人类学的四大传统: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的人类学》,弗雷德里克、安德烈·金格里希、罗伯特·帕金著,高丙中、王晓燕、欧阳敏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 《现代文化人类学》,石川荣吉主编,周星等译,中国国际广播。 《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纳日碧力戈,社会科学文献。 人类学交叉学科: 《人类学》,莫利斯著,周国黎译,今日中国,1992年。 《20世纪西方人类学文选》,史宗主编,金泽等译,三联书店,1995年。 《人类学导论》,金泽著,文化,2001年。 《人类学导论》,鲍伊著,金泽、何其敏译,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历史人类学绝版笔记

历史人类学全国研究生暑假学校讲座笔记整理 第一讲: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8月1日) ——萧凤霞(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 70年代以后的人类学不完全只研究“他者”,而转向对自身社会的观察。 人类学的选点带有某种选择性,和个人追求、价值取向有重大关系。 我的研究背景:中山小揽镇(1985年开始同陈春声、刘志伟一起跑田野)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可能误解了华南帮或广东帮,华南不是我们的研究“专利区域”,而只是了解中国社会和探索人类学理论的一个近便的手段。 历史学研究的是时间的一点,而人类学研究的是空间的一点。 我们必须明白资料是一个被创造的过程,文化就是在客观和主观的互动中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某个实在的东西。 对于人类学者而言,当事人怎么解释,怎么看待自己描述的对象更为重要。 20世纪的历史研究:从大陆路线转向海洋路线。 举例:南越王墓,佛山南海神庙(被供奉的“菠萝庙”,印度人。“菠萝”在印度语中表示“到彼岸去”) 光塔:阿拉伯文化在南海(很典型地反映出历史上多种异域文化在广东的交融)中国、南亚、中东,剖析亚洲的三个重要的点。 领域则从政治史(精英)、社会史(阶级、社会结构)、经济史到文化史。历史学开始变得越来越“文化”。 人类学在此之前,非常不历史。可以从西方人类学理论思潮看出人类学对历史的忽略甚至排斥,尤其是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 后现代日益成为时髦的名词,如今很多年轻的学者没有亲历过“现代理论”阶段,因而接受后现代理论是需要相当谨慎的。 不了解现代是什么,便永远不能理解后现代在批判谁。我对此有深刻体会,70年代之前我所接触的都是属于现代的,属于实证主义的那套东西,能感受到它带来的好处和弊端。 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虽未至田野,“田野”却已被研究者到达了。(因为人在流动,田野中的人走出他的世界步入我们的视野) 选择了一点之后,什么样的声音都应该被包括进去。广东帮(祠堂)、福建帮(庙宇)。 推荐在座阅读《乡土中国》。毛泽东时代,用30年时间使中国农村走向封闭,城乡对立事实上从20世纪才开始出现。30年中,中国农村是停滞的,它被困住了。由此多元化的中国农村走向单一化。 封建迷信是个很有趣的说法,是国家语言在作祟。

北京大学874社会文化人类学方法考研参考书、历年真题、复试分数线

北京大学874社会文化人类学方法考研参考书、历年真题、复试分数 线 一、课程介绍 社会的文化结构主要是由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的,是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的基本结构。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那些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中不具有阶级性的意识形式,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这些非意识形态也是社会文化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文化是与基层广大群众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由基层群众创造,具有地域,民族或群体特征,并对社会群体施加广泛影响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总称. 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属于历史的范畴,每一社会都有和自己社会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如哲学、宗教、艺术、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伦理道德等,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又给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以巨大的影响作用。在阶级社会里,观念形态的文化有着阶级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形成传统的民族文化。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延续性决定着社会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社会文化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社会文化自身的不断扬弃来获得发展的。 二、北京大学874社会文化人类学方法考研复试分数线 根据教育部有关制订分数线的要求,我校按照统考生、联考生等不同类型分别确定复试基本分数线。考生能否进入复试以各院系所规定的各项单科成绩和总成绩确定的复试名单为准。我校将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精神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复试与录取工作。 一、复试基本分数线: (1)、统考: 考试科目 政治外语数学专业课总分备注 学科门类 哲学(01)50509090360 经济学(02)55559090370 法学(03)50509090345 教育学(04)5050180360

历史记忆与人类学研究

历史记忆与人类学研究 张伟明 【摘 要】当今中国的人类学者更多的是应用历史记忆于研究对象中,但是,对于历史记忆究竟在人类学的哪些方面产生可值得探讨的影响则缺乏更多的理论研究。本文认为,历史记忆有利于人类学理 解历史的真实,有利于加深对人类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认识。 【关键词】历史记忆;历史真实;历史人类学 【作 者】张伟明,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二部,助理馆员。北京,100006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5)03-0040-007 Historical memory and anthropology studying Zhang Weiming A bstract:Anthropologists in china often apply the theory of historical memory to the study cases. But they often ig nore the academic impact that the theory of historical memory bring s to anthropolo-g y.The paper w ill explore this question.The conclusions of the paper think the theory of histo rical mem-ory im prove the understanding to the truth of history,the ontology and methodology of anthropolog y. Key words:histo rical memory;truth of histo ry;historical anthropology 人类学对历史的关注是一个断裂和延续的过程,对记忆的关注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早期人类学家热衷于考察人类和社会制度的起源问题。因此,他们经常利用历史资料来建立人类发展所经历的社会阶段,例如摩尔根对蒙昧和野蛮的划分。这些持进化论思想的人类学家把历史当作一种推论工具加以利用,把人类的发展史建立在推测的基础上,从而被美国博厄斯的历史特殊论和英国的功能学派所批判。博厄斯认为,进化论的学者在构建人类历史的发展秩序时,有一个理论假设,即“不同文化中的类似现象,是同一的人类心智对类似环境的反应的结果”①,但是,博厄斯根据他所掌握的印第安人的材料指出,表面上看起来相似的文化现象,可能是由不同的心理、历史或环境因素造成的。②所以,进化论学派的历史建构因为前提的错误而流于推测。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功能学派则彻底地摒弃了历史,并宣称要建立一种探求社会规律的人类学。由于历史特殊论和功能学派在现代人类学发展的初期占据主流地位,这导致人类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忽视了历史。 功能学派摒弃历史的理论假设是,所有的人类社会都具有一种稳定和自足的结构,人类文化的变迁对社会的影响是不足为道的。这种假设本身也是错误的。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即使是最偏远的社会,也有自己的历史。埃文斯—普理查德就明确反对功能论的非历史倾向。有一些民族史学家和主要研究美洲印第安人口史的人类学者仍然坚持把历史纳入人类学视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方的人类学出现各种理论的流派。70年代兴起的政治经济学派明确给予历史以重要地位。这个学派认识到,“人类学研究的所有社会都实际上镶嵌在更大的系统中”③。因此,人类学的研究应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