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本篇文章主要对《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一书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涉及到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网络社交与群体互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网络营销等方面。

一、基本概念

1. 网络传播:指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共享,实现人们之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与社会交流的过程。

2. 网络化社会:指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全面、大规模、持续地变成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不可逆转的。

3. 媒介:指传播或传递信息的工具或途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例如书、报、电视、广播等。

4. 新媒体:指使用计算机技术作为媒介的传媒形式,例如互联网、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

5. 平台:指提供网络传播服务的基础设施,用于用户之间交换信息和进行互动。

6. 消费者生成内容(UGC):指消费者利用网络途径自主创

作或发布的各种内容,如照片、视频、音频等。

7. 微博:指一种基于微型博客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通过用户发布短小的消息实现信息共享。

8. 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技术连接和交流的人们谋求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共识和身份的社交化趋势。

9. 互联网思维:指以开放、共享、创新的态度,基于多元化的信息、多级的沟通、自由的访问和自主的交互,通过互联网与网络技术进行全面协作、开放创新和全球化交流的新型思维方式。

二、网络社交与群体互动

1. 社交网络:指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平台,通过分析用户信息和网络行为,形成人际关系网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

2. 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技术连接和交流的人们谋求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共识和身份的社交化趋势。

3. 群体互动:指利用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多人之间的交互和协作,提高交互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增强了参与感和主动性。

4. 社交媒体营销:指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市场推广、品牌宣传、产品销售和消费者服务等活动。

5. 群众参与:指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促进群众、民众、公

民对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的参与和共治,实现公众参与决策、反馈、监督和评价。

6. 社交网络分析:是一种利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对社交网络结构和关系进行量化和分析,以发现群体行为、模式和趋势。

7. 社交网络营销:是一种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利用群体互动和社交网络结构来实现市场推广和产品营销的新型方法。

三、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1.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计算方式,将计算资源、数据存储和软件应用等开放共享,实现多个用户之间的协作和共享。

2. 大数据:是指在数千万、乃至亿级别的数据规模下,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挖掘,获取新知和决策信息。

3. 人工智能: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模仿人类智能、思考和分析能力,实现自主决策和自主学习的智能系统。

4. 物联网: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智能化物理系统,通过感知和通信技术,将万物相连,实现信息和操作的互动和协同。

5. 移动互联网:是一种基于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的互联网,能够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和其他移动终端,并实现信息交流、娱乐、办公等功能。

四、网络营销

1. 搜索引擎优化:是一种基于搜索引擎的自然排名和关键词优化技术,通过网站内容构建、链接建设和用户体验等方面,提高网站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和曝光度。

2. 社交媒体推广:指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社交传播和UGC等新型营销方式,实现自身品牌、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和传播。

3. 网络广告:指利用互联网上的广告投放和交互技术,实现消费者对广告内容的接触、理解和交互。

4. 电子商务: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和其他网络技术,实现商业活动和交易的形式,包括B2B、B2C、C2C等模式。

5. 移动应用营销:是指利用移动应用程序和移动设备,实现品牌、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和宣传。

总体而言,《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一书所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全面,几乎涵盖了网络传播的方方面面,对于想全面了解网络传播及其应用的广大读者来说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网络传播概论

?1、门户网站:指用户进入互联网的第一个站点,是大型综合性网站,提供新闻、网 站指南、天气、音乐等服务,如新浪、百度、搜狐等 ?2、网络广告:是基于网络媒体的一种电子广告形式(后附有详细定义) ?3、网络新闻:指通过互联网发布、传播的新闻 ?4、网络出版: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 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政协的在线传播行为。如超星图书馆、万方、维普等(网络出版的优势P327)?网络新闻的优势P10 ?1、实时性 ?2、信息的整合性 ?3、有利于深入报道 ?网络广告的优势P14 ?1、传播范围广 ?2、查阅自由方便 ?3、针对性强 ?4、形式多样 ?5、成本低 ?6、实时互动,不受时空限制 ?网络广告的定义是:基于网络媒体的一种电子广告形式,英文称之为net AD ?网络广告的特点:1,广告传播网络化;2,广告信息数字化;3,实时交互性;4,广 告对象的广域性;网络广告与营销一体化。 ?传统媒体网络版 ?传统媒体网络版也叫上网媒体,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的延伸,是指在互联网上建 立网站,利用互联网的功能和优势,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自己采编的新闻报道、播放自己制作的节目的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 ?特点: ?1、打破了时空限制 ?2、在网上发布新闻方面占主导地位 ?3、拥有强大的资料数据库 ?4、能同时满足大众和小众的需要 ?5、交互性强 ?6、可实现多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 ?7、有精良的记者团队 ?网络自生媒体:指某个组织或者个人利用网站、主页等网络工具定期制作和发布新闻 而形成的新的新闻传播媒体,如优酷、土豆、新浪等 ?网络自生媒体的特点: ?1、内容包括新闻,同时包括受众对新闻的评论及受众对新闻评论的反馈 ?2、更关注受众的需要 ?网络自生媒体的类型: ?1、新闻媒体:指有正式出版刊号、专门在互联网上创办的电子报刊、杂志,如《神 州学人》 ?2、非新闻媒体:商业网站、专业网站、个人网站 ?商业网站——不具备采访权,报道新闻的方式主要是整合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源 ?其发布新闻的特点;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第二章: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 1.1946年2月ENIAC的揭幕,标志着电脑时代的开始。(最早) 2.第一台实用的计算器由帕斯卡于1642年制造。 3.莱布尼茨研制出“步进计算器”,可做四则运算。 4.査尔斯·巴贝奇被后人称为“计算机之父” 5.Mark-I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机电式计算机。主要设计者:霍华德·艾肯 6.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星型、环形结构 7.互联网的技术特征:规模全球性、网址唯一性、规则统一性、功能服务性。8.CANET为我国第一个互联网国际电子邮件出口。 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功能与特征 1.网络传播定义 人类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进行的数字化信息传播。网络传播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是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它提供的是双向互动的多媒体信息的交流、传播和共享的平台。 2.网络传播的大众传播功能(54页) ⑴作为大众媒介,其主要功能是监视环境、决策参与、文化传承和教育以及提供娱乐等。 监视环境功能,即及时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重要事件和最新变化的功能,被认为是大众传播媒介最基本的功能。互联网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而传统传媒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则大大增强了自己监视环境的功能。 ⑵决策参与功能,互联网向用户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因而也提供了更为畅通的渠道。⑶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网络传播以其特有的方式,带来了全新的网络学校。 ⑷娱乐功能,传统大众传媒所能提供的各种娱乐形式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网络游戏。 3.网络人际传播的功能 ⑴传递信息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传播的过程,包括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首先是信息传递、交换和分享的过程。计算机网络建构的初衷就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分享,而人们上网的最主要的目的也就是传递或获取信息。 ⑵协调人际关系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纷繁复杂,而要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人们往往通过人际传播、交流意见,达成共识。在计算机网络的虚拟环境中,这些限制因素不复存在,任何有特殊兴趣的的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知音,进行分享与交流,真正实现人际交流的平等。 ⑶调节情绪、满足心理需求的功能。 网络传播所营造的虚拟环境,扩大了网民的交际范围。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上网者戴上了面具,放下了身价,不必考虑自己的身份地位、年龄性别。家长里短等等,全凭自己,不必考虑别人是否爱听,反正达到了心理上的满足。4.文化冲突日益加剧,我们该如何面对?(67页) 网络传播在促进不同文化传统的交流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全球范围的文化冲突。要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差异、文化的多样性,必须发展具有民族文化特

网络传播概论 第四版彭兰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 引言 网络传播是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数字技术来传达信息、传播观点、交流和互动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方式。本文将介绍《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一书,该书是网络传播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涵盖了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 内容概述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一书从理论到实践全面覆盖了网络传播的各个方面。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涵盖了不同的主题。 第一部分: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网络传播的起源、定义、特点以及与传统媒体的比较。通过对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的解释,读者可以对网络传播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这一部分介绍了网络传播的理论基础,包括信息传播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传播媒介理论等。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网络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第三部分:网络传播的技术与工具 这一部分介绍了网络传播中常用的技术和工具,包括社交 媒体、博客、微信公众号等。通过学习这些技术和工具,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网络传播,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第四部分:网络传播的案例分析 这一部分通过对实际的网络传播案例进行分析,帮助读者 更好地理解网络传播的实践方面。针对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作者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五部分:网络传播的管理与战略 这一部分介绍了网络传播的管理和战略问题,包括网络品 牌建设、危机公关、网络口碑管理等。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制定网络传播的战略和管理网络传播的过程。

这一部分探讨了网络传播的未来趋势,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通过对未来趋势的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未来网络传播的方向和发展。 结论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彭兰》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网络传播的理论和实践,对于网络传播领域的学生、从业者以及对网络传播感兴趣的人士都是一本必备的教材。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网络传播的各个方面,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网络传播工作中。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职业发展中,了解和掌握网络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本篇文章主要对《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一书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涉及到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网络社交与群体互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网络营销等方面。 一、基本概念 1. 网络传播:指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共享,实现人们之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与社会交流的过程。 2. 网络化社会:指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全面、大规模、持续地变成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不可逆转的。 3. 媒介:指传播或传递信息的工具或途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例如书、报、电视、广播等。 4. 新媒体:指使用计算机技术作为媒介的传媒形式,例如互联网、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 5. 平台:指提供网络传播服务的基础设施,用于用户之间交换信息和进行互动。 6. 消费者生成内容(UGC):指消费者利用网络途径自主创 作或发布的各种内容,如照片、视频、音频等。

7. 微博:指一种基于微型博客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通过用户发布短小的消息实现信息共享。 8. 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技术连接和交流的人们谋求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共识和身份的社交化趋势。 9. 互联网思维:指以开放、共享、创新的态度,基于多元化的信息、多级的沟通、自由的访问和自主的交互,通过互联网与网络技术进行全面协作、开放创新和全球化交流的新型思维方式。 二、网络社交与群体互动 1. 社交网络:指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平台,通过分析用户信息和网络行为,形成人际关系网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 2. 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技术连接和交流的人们谋求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共识和身份的社交化趋势。 3. 群体互动:指利用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多人之间的交互和协作,提高交互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增强了参与感和主动性。 4. 社交媒体营销:指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市场推广、品牌宣传、产品销售和消费者服务等活动。 5. 群众参与:指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促进群众、民众、公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 第一节网络的多重属性 (2) 1.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 (2) 2.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2) 3.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 (4) 4.网络的社会形态属性 (5) 第二节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7) 1.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7) 2.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8)

第二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 第一节网络的多重属性 1.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 (1)技术进步与网络功能的良性互动 世界各国在网络技术上的人力与物力投入带来了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反过来,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进一步拓展网络应用的广度与深度,这就更加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力量对于网络的关注以及在网络中的投入。 (2)网络技术的特点 它与很多技术相互关联,其发展脉络更复杂。它不仅是大众传播的手段,也是人与人沟通的手段,来自用户方面的驱动力,对于技术发展起着明显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仅是一种传媒技术,更涉及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它的发展动力更为多元、强劲。(3)防止“技术近视”和“技术决定论” 当我们研究网络媒体的发展时,不能忽视技术在它的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更要时刻关注技术对于未来传媒业走向可能起到的作用,否则就可能陷入“技术近视”的沼泽。但在看到技术可能性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技术因素只是媒介发展的一个动力,而政治力量、经济力量的力学关系,对于媒介的发展是更为重要的。 2.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1)网络传播的复合性 A. 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 a) 网络是一种复合性媒介,所承载的传播形态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形态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交织、渗透与互动关系。 b) 从传播形式来看,网站、客户端、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相互连接、渗透,形成了立体的传播网络。 B. 传播手段的多媒体融合 多媒体融合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a) 一是指网络平台可以承载任何一种形式的信息; b) 二是指在有关某一事件或主题的信息传播中可以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 C. 传播功能的多重性 在不同层面,其功能侧重点有所不同。 a) 个人层面:人际交流、个人情绪的调节、“人脉”资源的积累、自我形象的塑造、个人生活平台、个人学习平台、个人工作平台等。 b) 群体层面:已有群体的维系、新群体的发展、群体文化的形成与维系、群体间的互动等。 c) 组织层面:组织的工作平台、组织内的信息沟通、组织文化的形成与维系、组织外的信息传播、组织的对外公关等。 d) 社会层面:社会信息的传播、社会舆论的形成、社会环境的监测、社会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社会服务等。 D. “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间”的统一性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名词解释: TCP/IP :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 模型的简化。它是一套协议的结合,用于定义设 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通俗的说,TCP 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 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 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搜索引擎:为满足大众信息检索需求的搜索技术,分为网络蜘蛛型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和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分类目录)。谷歌、百度是前者的代表,雅虎是后者的代表。 社会化搜索:通过整合用户力量,来补充及其搜索的不足。人肉搜索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社会化搜 索。社会化搜索引擎主要指基于人们的社交网络、针对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搜索的技术。 Web2.0:指允许用户广泛参与网站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相比 Web1.0 , Web2.0 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与此相关的技术有 RSS 、博客、维基、 SNS 、微博、微信等。 Web2.0 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 网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站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Web2.0 的指向试图将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Web2.0 的应用还是一种社会纽带,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 自媒体: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 技术环境下,不从属于专业媒体的个体或组织通过各种网络手 段进行自主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 UGC (UCC ):用户生成内容,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的成本转

移到用户,从而减轻网站的负担, 而且用户生产的内容更具个性化,更能满足常委需求。同时它也有助于用户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更容易产生黏着力。 社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主要特征有内容生产与社会相结合; 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社会化媒体常常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 “社会化”意味着依赖于人们关系的集成,要在人们的社会互动基础上产生较大规模的社会聚合。 社会化媒体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社交的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它也在改变人们获取信息 的途径。社会化媒体也促进了公民新闻和自媒体的繁荣,对专业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传播格局 带来了重大打击。 AR :增强现实技术,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集成在一起的技术。通过数字技术模拟某些实体信 息(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信息等)将其与现实世界叠加在一起,并形成与人的互动。 VR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数字技术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 设备与虚拟世界中的对象进行实时互动,从而获得亲临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MR 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 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物联网也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云计算:将庞大的计算处理任务自动拆分成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由多部网

网络传播概论资料整理

目前公认的第一台实用的计算器是 由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布雷斯·帕斯卡于1642年制造的。 第一个将程序控制用于计算机的是 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计算机之父)。 第一个采用电子元件制造计算机的是 德国工程师康拉德·朱西。 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机电式计算机, 其设计者是霍华德·艾肯。 计算机的发展经过了四代: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第二代晶体计算机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数字化革命 计算机网络就是将各自独立的计算机处理节点 通过线路连成计算机系统,节点之间可以通信, 做到跨越时空的资源共享 一、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组成信息 计算机网络由包括通信设施、计算机、 数据资料和人这些个体组成。 任何一个网络必须由三个部分组成: 1至少两台分离的计算机,在它们之间有一些需要共享的东西 (网络服务)。 2一种能保持计算机之间进行接触的通道(传输介质)。 3一些保证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的规则(协议)。的资源共享。 凡是向用户提供服务的网络系统称为服务机或主机。 凡是利用网络主机所提供的服务的网络系统称为客户机或节点。 信息数据是构成计算机信息网络中人们用以交流和共享的实体。 从形式上看,可以是文字、图像或声音,也可以是软件程序。 从信息的数据量看,可以是一个文件,也可以是一个数据库。 从产生方式看,可以是专门为建网生成,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料。 二、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分类 网络传输介质分类:轴电缆网络、 光纤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网络、无线通信网络 使用性质:公用网和专用网 使用范围和对象:企业网、校园网、政府网、金融网。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这一模型解决了不同计算机系统和 不同网络之间的兼容和相互连接问题 ,被公认为计算机网络互联的基本结构模型。

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

网络传播学概论 第一课互联网发展历史 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 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 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 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 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 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二、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 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 “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 一、人类信息传播阶段 二、网络传播 特点与优势: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3、低成本全球传播 4、检索便捷 5、多媒体 6、超文本 7、互动性 三、“新媒体”的界定 P10 四个角度:1、“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 2、“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4、“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第三课、Web2.0 的传播理念(了解理论的应用、阴影不用背) 一、长尾理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大多数,却是次要的。 优点:成本低、风险低、效益高、选择多元化缺点:收益时间长 在Web2.0时代,公司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许多多数量庞大的原先被忽视的客户;长尾理论因此也成为Web2.0商业价值的重要诠释。该理论本质上强调“个性化”和“小利润、大市场”。Google和亚马逊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所有的人。 在Web2.0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的60亿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的联系。每一个Web2.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SNS)的站点。类似“150”法则(MSN) 三、公共领域理论:通俗地说,它是一个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公民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发表言论,而不受国家的干涉。在这个空间内,公民间的交往是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中心、以公共事务为话题的“公共交往”。 人类活动的现实世界区分为三个领域: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和公共领域。 网络论坛、博客、贴吧等都是构成网络公共领域的具体形式。 例如: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响着美国总统的政治营销手段。 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与收音机; 60年代约翰.肯尼迪与电视; 2008年的奥巴马与Web2.0。 四、后现代主义思潮: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要表现为媒介主导传播、消费主义蔓延、大众文化盛行。90年代以后,网络大规模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使后现代主义思潮成为全球主导的文化模式。非中心性、平面性、无深度性、商品性和大众化是这种文化模式的主要形式。 在其功用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个认为其专讲摧毁和否定;另一个认为其还蕴含着积极、肯定、建构性的内涵。 其建设性功用表现为: 1.倡导创造性, 2.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重构世界的多样性; 3.倡导对世界的关爱; 4.主张建立关于生活世界的生命哲学,真正关心人,教化人。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 笔记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 笔记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 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第一节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第一节主要讲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分类、网络协议、技术,不用深究。 第二节连接的演进:互联网发展的内在逻辑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互联网构成连接的基本要素以及连接的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但“连接”始终是互联网的要义。因此,互联网的演进也是“连接”的演进。 一、机器与机器的连接:互联网诞生 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ARPAnet)于1969 年诞生于美国,它是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研究署的一个实验性网络,最初阿帕网只有 4 台计算机相连。为了应付可能的战争,阿帕网的设计目标之一是,即使它受到外来袭击,仍然能正常工作,即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路由而不是固定路由发送信息。 为实现这一目标,这一网络采用了“分布式”结构,正是“分布式”的网络结构,为互联网成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权的新兴媒体奠定了基础。这种结构不仅使网络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也造就了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与控制的复杂化。在一些人眼里,这种分权结构因此蒙上了一层乌托邦的色彩。一些人认为,网络具有一种重新赋权的能力,因而可能成为一种民主的工具。 1974 年,文顿·瑟夫和罗伯特·卡恩提出了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IP(InternetProtocol)。在TCP/IP 提出10 年后的1983 年,TCP/IP 才被指定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为所有的网络所采纳。这意味着互联网世界有了统一的“语言”。TCP/IP 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这也被认为是全球互联网正式诞生的标志。文顿·瑟夫和罗伯特·卡恩因此被一些人称为互联网之父。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 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2) 第一节计算机网络 (2) 第二节连接的演进 (3) 第三节自进化:网络媒体的演变 (5) 第四节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 (7) 第五节重定向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9)

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第一节计算机网络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1)硬件A. 若干台计算机; B. 相关的通信设备; C. 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 (2)软件 A.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B.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 C. 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应用。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广域网和局域网 A. 局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公里以内,传输速率相对较高。主要用来构造单位的内部网。 B. 广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十公里以上,甚至可达到几万公里。传输速率相对局域网来说较低。主要是公用数据通信网。 (2)有线网路和无线网络 A. 有线网络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一定的介质来连接。 B. 无线网络采用视线介质(无线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3.网络协议 (1)协议(Protocol)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各种应用程序、文件传送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现在所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于定义设备连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通俗地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3)IP地址分为两类: A. 一类是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采用静态地址; B. 一类是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可能不一样,例如我们家庭中电脑上网,通常都是被分配动态地址。 4.网络互联技术 (1)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 (2)从信息传输的角度看,衡量网络接入技术的一种重要指标就是带宽,即传输通道的传输能力。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

. .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 考试题型 1.填空题 2.名词解释3简答题 4.论述题 5.综合应用题 一、名词解释 互联网(internet):又译因特网,是全球性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它通过TCP和IP协议把数以万计的计算机网相互连接,以便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万维网(,world wide web):万维网是互联网的一种友好的界面,使用者可以利用浏览器,通过和跳转随心所欲地阅读、聆听、观看、打印和保存自己得到的各种形式的信息和文档。 阿帕网: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组建的计算机网 互联网定律:摩尔定律、吉尔德定律和迈特卡尔定律。其中最早也是最有名的大概就是众所周知的摩尔定律了。 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精神在终极追求上是自由、共享的精神,在过程的表现上是探索与创新的精神。 即万维网 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简称NIC)是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于1997年6月3日组建的管理和服务机构,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责。 ICP:网络内容服务商英文为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 简写为ICP,即向广大用户综合提供互联网信息业务和增值业务的电信运营商。 ISP: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即向广大用户综合提供互联网接入业务、信息业务、和增值业务的电信运营商。 TCP/IP: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又名网络通讯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由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 ATM:ATM是一种异步传输模式。 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ISDN)是一个数字网络国际标准,是一种典型的电路交换网络系统。 DNS: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 HTTP: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 是一种通信协议,它允许将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文档从Web 服务器传送到Web 浏览器。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也被称为网页地址,是因特网上标准的资源的地址。 WAP:无线应用协议,是一项全球性的网络通信协议。 门户: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 搜索引擎(全文、目录、元搜索、垂直搜索):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将用户检索相关的信息展示给用户的系统。搜索引擎包括全文索引、目录索引、元搜索引擎、垂直搜索引擎、集合式搜索引擎、门户搜索引擎与免费列表等。 网络伦理:网络伦理是指在网络信息活动中被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和应遵守的道德标准。网络伦理原则有三条:无害原则、共享原则、自主原则。 网络恶搞:"网络恶搞”作为一种网络大众消费文化现象,它风行一时,在网络上呈现出一种全民狂欢的姿态。它颠覆传统,标新立异,用一种讽刺、幽默、游戏的视角来看所谓的传统和经典。 虚拟社区: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信息焦虑:当人们不理解信息时,不知道到哪里查找信息时或者知道到哪里找却不能对其访问时都会产生焦虑,这就是信息焦虑。 2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3网络媒体:借助于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移动电话为终端,以文字,声音, 图像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 广义:借助于互联网发布信息和进行信息服务的站点。 狭义:我们认为只有在互联网上主要从事新闻信息的选择,编辑,登载,和链接等信息服务的专业网站才能被认为是网络媒体。 5公民新闻:又称参与式新闻,指大众传媒以组织者、行动者的身份参与社区事物,倾听市民心声,寻找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发起的讨论,以各种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同时进行高强度,大规模地报道,争取对社会各界产生最大程度的影响,以实现某个良好愿望或解决某个社会问题的媒体行为。 6网络广告:从广义上讲,一切基于网络技术的传播信息方法与过程都是网络广告。从狭义上讲,网络广告是基于计算机操作,通过国际互联网发布的电子广告。 7虚拟社区:又称网络社区,指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求的人组成,成员可以分布于各地,以知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核心功能:公告栏,群组讨论,社区通讯等) 8博客: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的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V)撰写博客文章的行为,其他人可以感受到博客门的行为价值。 (N)具有博客行为的人群,他们将其生活与网络相结合,通过网络展示自己的生活,并通过网络社区实现其价值。 9、网络隐私: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活动领域与个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包括第三人不得随意转载、下载、传播所知晓他人的隐私,恶意诽谤他人等。 10、网络伦理: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显示出得新型道德关系,表现为社会意识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对人和多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 13、中国网络媒体:依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并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授权和认定,在国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 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基础技术 1、网络结构 集中型------安全 分散型------可靠 分布型------去中心化 2.、互联网对人类最大贡献:扁平式(扁平化造成互联网“无中心”和“去中心化”) 3、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4、万维网和internet的关系:万维网只是internet提供的一种服务,internet包含万维网。 5、IP和域名的区别: 1)IP地址:为标识Internet上主机位置而设置的,具有唯一确定性。 2)域名地址:字符型地址,和IP地址一一对应,可重名。 6、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广域网和局域网 2)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 7、媒介和媒体: 1)媒介:传播的介质、通道或载体(报纸、广播、电视)。 2)媒体:从事传播活动的组织、机构或实体(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络公司等)。 8、解释网络是第四媒介: 网络是前三者(报纸广播电视)的集大成者,和前三者并不并列,以时间角度看可以作为第四媒介。 9、.超链接使互联网开始走向民间。 10、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1969诞生于美国 互联网技术核心:无中心、分布式结构,分布式结构使得网络中得任意节点被破坏之后都不会影响到其他节点之间的通信。 11、互联网技术的两次飞跃: 1)TCP/IP协议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2)万维网的技术构想的提出从根本上位互联网成为一种传播媒介奠定了基础,这是互联网 技术发展的第二次变革。 12、互联网目前主要使用技术: 1)电子邮件 2)Usenet(网络新闻) 3)www 万维网(优点:多媒体方式、超链接、友好易用的用户界面) 4)FTP 文件传送 5)BBS 电子公告板系统(多对多交流形式) 6)聊天服务(一对一或多对多交流):即时通信 7)搜索引擎( 杨致远yahoo) 13、正在兴起的使用技术: 1)BT下载 2)博客weblog 3)播客 4)维客wiki百科

网络传播概论重点概念笔记

目录 网络传播概论 (2) 主要概念: (2) 一、以个人门户为中心,基于关系网络的互联网 (4) 二、作为公民新闻平台的互联网 (5) 第一个方向:专业媒体作为一种标杆,成为公民新闻的参照坐标。 (6) 第二个方向:专业媒体成为公民新闻的组织者与协调者。 (6) 三、作为媒介融合中枢的互联网 (6) 1、应用简化了获取的信息的路径 (7) 2、应用强化了专业化服务 (7) 3、应用以开放的方式促进了长尾需求的满足4、应用有助于固定受众的习惯 (7) 4、应用推动了数字媒体的收费模式 (7) 1、网络营销可以借助多元复合的渠道与手段 (7) 2、网络营销倚重人际传播与口碑营销 (7) 3、网络营销能更好地实现4C营销 (7) 1、更多借助网民的力量 (7) 2、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个性化到达和个性化满足 (7) 3、是企业与用户间零距离接触 (7) 4、是企业与用户的对话 (7) 5、依赖企业多种力量的综合作用 (7) 1、覆盖范围广泛 (8) 2、信息容量大 (8) 3、多媒体综合利用 (8) 4、兼具实时性与持久性 (8) 5、定向性强 (8) 6、可统计性 (8) 7、个性化 (8) 8、可以直接与购买行为挂钩 (8) (一)、传播的复合性 (9) (一)、微观把关人: (11) (二)、宏观层面的把关人 (11) (三)、网络新闻传播中三个层面的把关人 (11) (四)、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把关机制 (12) 四、新闻网站对公民新闻的利用 (14) 最后,对公民新闻作用的认识还需要提升到民意表达与民主参与的层面, (14) 五、公民新闻作用下传媒力量对比的改变 (14) 1、公民新闻成为专业媒体的参照系 (14) 2、公民新闻的“伴随性传播”形成“正反馈”效应 (14) 3、公民新闻力量的取舍方向成为专业媒体角力中的砝码 (14) 4、公民新闻影响平台提供者的力量对比 (14) (一)、议题形成——网络议程设置的基点 (16) (二)、信息与意见的传播——网络议程设置的实施 (16) (三)、议程融合——网络议程设置发生作用的内在动因 (16) (一)、网络中的意见气候的形成 (16)

网络传播概论认识信息传播中的隐私与安全问题

网络传播概论认识信息传播中的隐私与安全 问题 网络传播概论:认识信息传播中的隐私与安全问题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传播已成为人们获取和分享信息的主要方式。然而,与此同时,网络传播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隐私与安全的问题。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以加深对网络传播中的隐私与安全问题 的认识。 第一节:隐私泄露的现实威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个人隐私越来越容易受到泄露的威胁。例如,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我们常常会分享自己的生活动态、照片以及个人 信息,这些信息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滥用,导致隐私泄露的风险。 此外,随着大数据的兴起,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也变得更加普遍。许多网站和应用程序会要求用户提供个人信息,以便个性化推荐或者 广告投放。然而,这也使得个人信息容易被商业机构滥用,甚至用于 不法目的。个人隐私权在网络传播中面临巨大的挑战。 第二节:网络谣言与信息失实的传播 网络传播的便利性也给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创造了机会。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匿名发布言论,有时候为了一己私利故意发布虚假信息。这不仅会给公众带来误导,还可能对个人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谣言一旦传播开来,往往会迅速扩大影响范围,甚至引发社会恐慌。人们在浏览网络内容时,也要提高警惕,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只有通过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大众对于真假信息的辨别能力,才能有效抵制谣言的传播。 第三节:网络犯罪的威胁与应对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犯罪也日益猖獗。网络诈骗、网络侵入、恶意软件等行为给个人和企业的隐私与安全带来了威胁。为了保护自身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加强密码管理。使用强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可以有效防止账户被盗,保护个人隐私。其次,要保持警惕,不轻易点击陌生邮件、链接或者下载不明软件,以免受到恶意攻击。同时,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安全补丁也是保护自己的有效手段。 第四节:法律法规对隐私与安全的保护 为了应对网络传播中的隐私与安全问题,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一些国家规定了个人信息保护措施和互联网用户权益保护措施。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对于维护网络传播的秩序和保护个人隐私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仍然存在一定的难题。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和跨境性使得监管和执法变得更加困难。此外,一些新兴技术如区块链和加密货币也给现有的法律框架带来了挑战,需要及时进行法律和政策的跟进。

网络传播概论了解网络传播的法律与伦理问题

网络传播概论了解网络传播的法律与伦理问 题 网络传播概论:了解网络传播的法律与伦理问题 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传播成为了人们获取、分享和传播信息的主 要方式之一。然而,随着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涉及到的法律与伦理 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本文将从法律和伦理的角度探讨网络传播所面 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应对这些挑战。 一、言论自由与信息安全的平衡 言论自由是公民基本的权利之一,网络传播的出现进一步扩展了这 一权利的范围。然而,言论自由并非绝对,必须与他人的权益、社会 秩序和法律规定相协调。在网络传播中,应注意以下法律和伦理问题: 1. 不得传播诽谤、侮辱等损害他人名誉或隐私的信息; 2. 不得传播恶意虚假信息,散播谣言或造成社会恐慌; 3. 不得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或暴力内容; 4. 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如未经授权转载他人作品。 二、网络传播中的隐私保护问题 在网络传播时代,保护个人隐私变得尤为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隐私权,他人不得未经允许侵犯他人的隐私。然而,在网络传播中, 个人的隐私信息很容易被泄露和滥用。因此,以下一些问题需要引起 我们的重视:

1. 不得未经允许发布他人的私人照片、视频或个人信息; 2. 不得盗取他人账户信息,侵犯他人的网络私密性; 3. 不得滥用他人的个人信息,进行骚扰、敲诈勒索等行为; 4. 不得非法获取他人的隐私信息,比如黑客攻击、网络钓鱼等。 三、网络传播中的版权问题 网络传播以其高效快捷的特点,使得信息如洪流般涌入每个人的视野。然而,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保护原创作者的版权成为了一个亟 待解决的问题。以下是一些我们应该关注的法律和伦理规定: 1. 不得未经授权转载他人的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作品; 2. 不得修改他人的作品并冒充原创; 3. 不得有意篡改他人的作品或删除原作者信息; 4. 不得以他人的作品谋取商业利益。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 面对网络传播的法律与伦理问题,我们需要相应的策略来应对挑战。以下是一些建议供参考: 1. 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知; 2. 增强个人的法律意识,遵纪守法,谨慎言行; 3. 审慎传播信息,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网络传播概论 名词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名词整理 ◆信息:信息是对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现, 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知后的再现。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之间任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维等。 主要特征:客观、可处理、可储存、可传输、时效性、共享性。 ◆信息社会: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增长力量;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产业主 体;信息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人们的生活方式面临巨大改变。概念提出:1964,上岛教授,《论情报社会的社会学》。 ◆信息技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功能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 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以及其与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事物。是一系列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具备以下功能特征:能够对数量巨大的、格式变化的、扥不在不同地点的各种信息进行记忆、处理、展示、发送和使用,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同文本、图形、声音和动态视频等多种媒体格式的变换和联系,是人类神经系统的延伸,新信息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远距离通信技术三门复杂技术的结合。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即运算器和控制器,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 ◆信息高速公路:即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全国性的、世界性的电 子通信网,把任何人与其他地方的任何人联系起来,并提供几乎是任何种类的可视化的电子通信。 ◆计算机网络:将各自独立的计算机处理节点通过线路连接成为计算机系统,节点之间可 以通信,可以交流信息,网络将分散在各地的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做到跨越时空的资源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十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 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1) 第一节网络与舆情、舆论 (1) 第二节网络文化及其影响 (3) 第三节网络技术与“数字鸿沟” (7) 第四节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 (9) 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第一节网络与舆情、舆论 1.舆情与舆论的关系 (1)舆情的概念 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即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社会公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志和要求的综合反映。 (2)舆论的概念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公众意见。 (3)二者的关系 舆论是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舆情在某一方面的集中表现。而舆情不仅包含公开的舆论,也包含一些隐含的公众态度与情绪等。舆论总是在一定的舆情的背景下产生的,但反过来,舆情并不一定通过舆论表现出来。 2.网络中舆情、舆论的表现与传播途径 网络中的舆情是通过网络传播中的各种信息体现出来的。从“信息”这个角度来看,舆情可以在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这两种信息中得到体现。 (1)事实性信息是对事实的描述,信息发布者的主观意见没有直接呈现出来。 (2)意见性信息则是主观意见的直接表达。 (3)了解网络中的舆情,不仅应该注意在各种渠道中表现出来的意见性信息,还要关注那些事实性信息中所隐含的意见与情绪。 3.网络舆论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1)网络中舆论的形成 A. 网络舆论形成的起点——导火索事件引起关注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是以某些具体的对象为依托的。媒体的报道往往是引发网络舆论的直接动因。另外,一些信息通过社会化媒体渠道发布,也可能引起舆论热潮。 B. 网络舆论形成的中间环节——讨论的扩散讨论扩散的过程,是事实与意见的共同传播过程。事实的传播与意见的传播绝非泾渭分明,传播什么事实、如何传播事实本身就表明了一种意见。而很多时候,网民在传播事实时,也直接加入了自己的评价。 C. 网络舆论的最终达成——意见的整合舆论最终达成的标志是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的产生。对于某些问题或事件,人们的意见并不一

《网络传播概论》必考名词和简答题

《网络传播概论》必考名词和简答题 Web2.0 (1)时间:Web2.0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99年,但这概念被普遍认可和使用,则是始于2004年。 (2)定义:Web2.0是指允许用户广泛参与网站内容建设和交互技术,网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因此Web2.0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3)举例:目前与Web2.0相关的主要技术有RSS(简易信息聚合)、博客(播客)、维基(Wiki)、SNS(社会网络服务)、微博、微信等。 (4)特征:相比Web1.0,Web2.0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Web2.0进一步突出网络信息生产中普通网民的作用,并且通过各种应用方式使网民之间产生更加密切牢固的关系。 (5)认识:人们认识Web2.0,一方面是认为Web2.0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内容为中心;另一方面它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站内容的建设,也指网站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 自媒体 (1)定义:自媒体指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环境下,不从属于专业媒体的个体或组织通过各种网络手段进行自主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 (2)本质:信息共享的即时交互平台。 (3)传播特点:自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有以下几个特点:信息传播由中心向边缘扩散,呈现同步式互动传播,用户本位时代来临,以用户为中心聚合其他节点。(4)影响:自媒体一方面营造了“圈子化”、“部落化”的人际联系方式,帮助人们在虚拟网络中跨越现实关系的羁绊,在更为广泛的世界里彼此取暖、强化着个性和自我,这种关系具有帮助圈内信息放大的正效应,也有隔离圈外信息、隔离异于自己的社会观点和价值取向等的负效应。总之,需要预防的是媒体影响力变成破坏力。 UGC (1)定义: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生产内容,也有人称为UCC (User Created Content)。泛指以任何形式在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