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特色

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特色

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特色
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特色

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特色

诗歌鉴赏语言风格

诗歌鉴赏语言风格 (一)设问方式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二)分析思路 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幽默讽刺、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 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

诗歌的语言 下列诗歌中的语言风格及特点 1.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语言风格:清新自然。 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 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的诗中。如王维,孟浩然的诗就比较清新。 2.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 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 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语言风格:平淡质朴 特点: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4.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语言风格:委婉含蓄 特点:意在言外, 常常不是直接叙述, 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 言在此而意在彼, 或引而不发, 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李商隐的 《夜雨寄北》 本意在 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 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有: 清新自然 明白晓畅(简练生动) 沉郁顿挫(深沉凝 重) 雄奇豪放 平淡质朴 婉约细腻 华美绚丽 慷慨悲壮 委婉含蓄 多用口语 飞鸟相与还” 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 3. 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 简易高人意, 群仙不愁思, 范蠡 舟偏小, 野桥分子细, 语言风格:华美绚丽 特点: 有富丽的词藻、 绚烂的色彩、 奇幻的情思。 青悬薜荔长。 ”“红”“青”颜色词语构 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匡床竹火炉。 冉冉下蓬壶。 王乔鹤不群。 沙岸绕微茫。 寒天留远客, 方丈浑连水, 此生随万物, 红浸珊瑚短, 碧海挂新图。 天台总映云。 何路出尘氛。 青悬薜荔长。 虽对连山好, 人间长见画, 高浪垂翻屋, 浮查并坐得, 贪看绝岛孤。 老去恨空闻。 崩崖欲压床。 仙老暂相将。 如辞藻华丽, 对仗工整, 如“红浸珊瑚短,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关于现代诗歌的语言特征

关于现代诗歌的语言特征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诗作为人类形象思维的产物,必然离不开这个外壳。下面是关于现代诗歌的语言特征,欢迎阅读: 一、关于变异性 韦勒克、沃伦说:“诗是一种强加给日常语言的‘有组织的破坏’。”诗没有现成的媒介,需从其它语言那里借用媒介。“‘借’就是‘破坏’。没有‘破坏’诗就寻觅不到自己的媒介。”[1](p38)“借”的结果就使得语言的内涵发生了变异,从而也增加了语言的新颖性和独特性。这种变异主要是通过“破坏”词义和“破坏”语法来实现的。 我是如此为疼痛所烧炼/我渴,我渴,我渴得必须咬破自己的皮肉/狂饮在动脉中涌流的自己的鲜血! ——阿垅《琴的献祭》 收割季节/麦浪和月光/洗着快镰刀 ——海子《麦地》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的怒吼/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海子《春天,十个海子》

“疼痛”、“烧炼”、“渴”、“洗”、“劈开的疼痛”……这些词语的意义已遭“破坏”。它们,连同与它们相组合的诗歌语言,其指称表意功能已经微不足道,重要的是语言的意味。它们主要不是对外在世界的叙述,而是对内心世界的呈现。《琴的献祭》中的字句,表现了诗人渴望新生、渴望巨变的强烈心情;《麦地》中的“洗”字虽尚有些许原义,但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对于“麦浪”是“擦”的意义;对于“月光”则有“渡”的含义,同时反映出丰收给农民带来的喜悦和他们在割麦时的愉快心情。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臧克家《场园上的夏夜》:“蛛网上斜挂着一眼闷热”——“闷热”本为肤体觉,但因为“斜挂”而转移为视觉;陈敬容《野火》:“我要采撷所有/春天的香气”——“香气”本来是嗅觉,也因为“采撷”而转化为视觉。 遭到“破坏”的语言,其交际功能已经退化到最低限度,而抒情功能则发展到最大限度。凭借诗中前后语言的反射,日常语言就披上了诗的色彩,蕴涵了诗的韵味,变成了诗的语言。 通常,书面语言是要遵循语法的(包括诗以外的其它文学语言),但诗常常违“法”,它在词义的搭配、词语的顺序等方面常常破“格”,以造成一种突兀、奇特的效果。“破坏”的结果,产生了特殊的语言,中国人称为“诗家语”,西方人叫做“poetic diction”。

古典诗歌语言风格

一、作家的风格流派与语言特点: 豪放—-轼、辛弃疾 婉约—-柳永、夔、清照 隽永—-煜、禹锡(意味深长,引人入胜) 朴素自然—-渊明、脁、灵运 屈原—-雄浑悲壮王安石—-雄健高峻 商隐—-委婉含蓄清照—-婉约缠绵 陆游——慷慨悲凉杜甫——沉郁顿挫、激愤悲慨 白居易——明快简洁、明白晓畅白——清新飘逸、豪迈洒脱 王维——闲适恬淡、清幽空寂辛弃疾——豪放悲慨 杜牧——俊爽明快轼——豪迈旷达、雄健奔放 二、诗歌语言风格常用界定词语 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自然 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 【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的词语】 语言特点: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 风格类: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情浓等。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1)清新。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渊明),王唯,孟浩然。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2)平淡。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首推渊明。如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3)绚丽。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商隐(朦胧晦涩),贺(奇丽)。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明快。特点: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中的,莫过于白居易。 特点:不绕弯子,毫不遮掩,干脆利落,斩钉截铁,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一语道破,一语破的。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浪人物。 滚滚长江奔涌而来,与历史、人物融为一体,表现了历史涤荡千古风浪的奔放气势,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简洁明快,壮怀激昂的气魄如在眼前。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 (一)清新自然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自然的诗歌语言风格,一般在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的写景诗中体现。如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和王维的诗。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二)平淡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恰当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三)华丽绚烂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想象,各种修辞。如李商隐的诗。 (四)简洁明快 其特点是明白通畅,就是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了。 梦微之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注:元稹,字微之 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两诗都写梦,但写法截然相反。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 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 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曾入梦写心境,是事所 罕有,写人之至情。相同的是都语言明白通畅,一语破的。 (五)委婉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分别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诗歌的个人风格类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诗歌的语言特色

诗歌: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清新淡雅、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委婉含蓄、深沉隽永、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简练生动、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沉郁顿挫、浑厚雄壮、明白如话、平字见奇、准确精练、色彩丰富……常见错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一)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步骤一)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步骤二)“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三)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鉴赏】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如果从思想意义去看,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答题示例(二)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答:(步骤一)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质朴。

三个角度,把握古诗语言特色风格1

三个角度,把握古诗语言特色风格 三个角度,把握古诗语言特色风格 角度一:风格+特点+实例 (1)清新。 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实例: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 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实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绚丽。 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实例: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雄奇: 特点: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实例: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5)幽默讽刺: 特点: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实例:“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 (6)含蓄委婉。 特点:含有深意,藏而不露。 实例: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7)沉郁顿挫。

特点: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 实例:杜甫、辛弃疾、陆游等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悲慨 特点: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实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角度二、体裁+风格 (1)边塞诗:悲凉慷慨; (2)讽喻诗:沉郁激愤; (3)咏史诗:雄浑壮阔; (4)田园诗:恬淡宁谧; (5)山水诗:清新优美; (6)宫廷诗:缠绵宛转等。 角度三:古代诗人+风格 (1)王勃:劲健婉畅; (2)韩愈:古朴奇险; (3)陈子昂:古朴雄浑; (4)柳宗元:明净幽峭; (5)高适:苍凉高壮; (6)白居易:通俗易懂; (7)岑参:雄奇瑰丽; (8)元稹:精警浅切; (9)王昌龄:自然雄浑; (10)刘禹锡:清新豪丽;

高中语文 高中古诗词鉴赏之语言风格题答题技巧

古诗词题型之语言风格解析 一、要点梳理 (一)什么是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诗歌总体语言的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是针对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乃至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诗歌,往往呈现出的不同语言风格而言。 1.从诗风渊源角度看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诗歌流派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 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有屈原、李白等。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侧重从主观内心出发,抒发对理想抱负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它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 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人有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细节描写对于诗歌主旨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2.从诗人个性角度看 不同诗人语言风格不同,例如: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诗人的语言风格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并不等于说一成不变,有进为了特定的表达需要,诗风会陡然一转。如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风变化。前期清新温婉秀丽、后期寂寞悲凉。 3.从体裁看 诗词有所区别,即诗庄词媚曲谐。 因为诗多用于应制而应制(奉皇帝命写作),则非庄不可;词多与男女情感,适于媚。 4.从题材内容上看 宫廷诗:缠绵宛转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语言及风格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语言及风格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这里着重阐述如何理解诗歌的语言并作一定程度的评析。 考查方向: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效果)即炼字; 2、对诗句中某个字眼艺术效果的赏析,即赏析诗眼; 3.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4、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5、对特殊词的赏析。(考查不多) 专题讲解 一、炼字型 优秀的古代诗歌遣词用语准确精练,许多看似寻常的字词到了诗人笔下便有了丰富的内涵。能体会寻常词语的内涵,便是一种鉴赏能力。 (一)炼动词。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二)炼形容词。 例1:“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例2: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也有副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高考语文】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解析版)

【高考语文】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考点解读★★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 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技巧点拨★★ ?答题步骤 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风格分类 【语言风格分类1】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 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 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 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慷慨悲壮: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7、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如周邦彦《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8、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章碣《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语言风格分类3】 1、常见作家语言风格:屈原雄浑悲壮、曹操豪放磅礴、陶渊明朴素自然、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李白豪迈飘逸、王昌龄雄健高昂、杜牧清健俊爽、李商隐清丽俊逸、王维恬淡优美、温庭筠绮丽香艳、高适悲壮苍凉、李贺奇丽瑰秀、柳永缠绵悱恻、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婉约含蓄、辛弃疾的慷慨悲壮。

关于古代诗人语言风格的情况

诗歌语言常见的风格 关于古代诗人语言风格的情况,简单的归纳如下: ◎如《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屈原作品)是浪漫主义源头。汉代古诗有悲怆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李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韦庄、欧阳炯、李询、孙克宪等)词风既有农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李煜词颓蘼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永叔(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希文(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山谷(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易安(李清照)词婉约凄切,◎诚斋(杨万里)词新鲜活泼。◎号称小太白的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稼轩(辛弃疾)的词风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这些诗词风格一直影响到明清诗坛,因此我们在秋瑾的诗词中也不难找到古代诗风的影响。有一点需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些初步了解,将给我们来一定方便。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大家需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诗歌语言常见的风格 1、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苏州园林。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2、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夸张虽不合理却合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代表作。“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宏,“故垒西边”至“灰飞烟灭”是咏古,感情高昂而浓挚,而“乱石穿空”数句,将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1

诗歌的语言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有: 清新自然明白晓畅(简练生动)平淡质朴华美绚丽委婉含蓄 沉郁顿挫(深沉凝重)雄奇豪放婉约细腻慷慨悲壮多用口语 下列诗歌中的语言风格及特点 1.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语言风格:清新自然。 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的诗中。如王维,孟浩然的诗就比较清新。 2.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语言风格:平淡质朴 特点: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3.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 简易高人意,匡床竹火炉。寒天留远客,碧海挂新图。虽对连山好,贪看绝岛孤。 群仙不愁思,冉冉下蓬壶。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此生随万物,何路出尘氛。高浪垂翻屋,崩崖欲压床。 野桥分子细,沙岸绕微茫。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浮查并坐得,仙老暂相将。 语言风格:华美绚丽 特点: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如“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语言风格:委婉含蓄 特点: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 编写者:审核人: 复习专题: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 考点透视: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是较高的要求,历年高考中只是偶尔涉及到,考到的也是常见风格。但由于我们平时的教学往往只是点到为止,一带而过,考生接受的只有零星的认识,因而有必要集中梳理一下常见的诗歌语言的类型。 重点、难点: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导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风格的词语 清新、朴素、平实、华丽、绚丽、幽默、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自然流畅、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等。 2、不同题材诗歌的语言风格: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宫廷诗:缠绵宛转等。 3、常见语言特色风格例析 (1)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语言风格:清新。 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2)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宋之问《登大庾岭》: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语言风格:质朴。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语言特色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语言特色 内容摘要: 关键词:(略) 王维是盛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兼画家,是整个盛唐文化精神的凝聚,是盛唐的第一位大诗人。王维以他的山水田园诗独树一帜,其诗歌创作成就很高,对后世诗人及诗歌创作有深远影响,后世的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论述。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王维的生平及思想、王维的艺术成就以及王维山水田园诗对后世的影响。其中也有汲及王维山水田园诗语言特色的研究,本论文就这一论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阐述,以图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有所贡献。基于此目的,我对涉及本论题的前人关于王维诗歌创作的研究进行了阅读,就研究现状而言,概括起来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王维生平及思想的研究 关于王维的生平有不少研究,如赵殿成笺注的《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介绍了王维的生平、生活背景,记录了王维四百二十一首诗歌;还有陈铁民著《王维年谱》(选自《王维新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年)一文将诗人一生的行事作了详细的考述;陈铁民在《王维生平五事考辨》(同上)中确切地说了王维隐居、做官的时间及次数、地点;陈铁民还在《王维生年新探》(同上)中推定了王维生于701年。 王维的思想比较复杂。他一生奉佛,尤其到后期,他对佛教的信仰更深了,《论王维的佛学信仰》(选自陈铁民《王维新论》)中提到王维大抵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来汲取佛学思想的。他对奸臣专权的黑暗统治感到不满,不愿同流合污,但又具有封建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于是产生逃避现实的想法,正是这些使王维转向佛学。 《居士信仰——王维文化心态论略》(严国荣《王维研究》<二>三秦出版社,1996年)一文则认为王维的一生就是在儒、道、佛融合与消长的时代背景下,由儒释互补到最终超越“我执”“法执”的心灵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终,由对佛教的简单爱好到最终笃志信佛的转化,居士信仰则起了决定性作用。 二关于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成就总论 学界对王维诗歌创作成就和艺术风格的研究,方法多样,角度不一,所以也是比较深入和细致的。出现了一大批从禅意、绘画、音乐等角度研究王维诗歌艺术性的文章,而且还有人分析王维各体诗歌的不同特点和创作成就,使得王维诗歌研究形成较大的规模。 陈贻焮在《王维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中首先分阶段地探讨了王维诗歌地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作者认为,“王诗长于彩绘”;他还认为,王维早期诗歌采取不同方式“直截了当地抨击权贵”;而后期的山水田园诗,“许多作品的确是消极的,充满了佛老思想”,但是因为“诗人投身到大自然中,从当时腐臭的政治空气中苏醒过来,认识到了大自然的美,平添了生命的活力和向上的精神,从而使他后期的诗歌得以从玄言禅意、奄奄一息的低调中一振而起,成为千古绝唱。”作者对王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并分析了其所以能有如此成就的各种原因,以及后来得不到重视的缘故。 刘禹昌的《王维诗赏析》(《唐代文学》第1期,《西北大学学报丛刊》1981年)一文认为,王维的诗歌创作是丰富多彩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艺术风格同具“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他是“具范兼熔”的“大家”。《论王维诗歌的多样风格》(陈铁民《王维新论》)一文认为,王诗情景交融,意境浑然一体,刻划景物,能达到形似与神似的统一。王维诗歌的风格是多样的。“诗人的最具自家面目、最独树一帜的风格,是清淡、简远、自然”。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语言风格

古代诗歌的风格 一、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的词语 语言特点: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 风格类: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情浓等。 二、语言风格种类繁多,常见的语言风格有: 1.平淡: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2.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3.直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直接写出。如《诗经·硕鼠》。 4.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6.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7.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8.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9. 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未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10.洗练: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

诗歌的语言特点

诗歌语言特点 (1)、清新。表现为语言新颖,不落俗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如此。 (2)、平淡。也称质朴。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3)、绚丽。主要指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情思。如李商隐的《无题》等(4)、含蓄。指意在言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如杜牧的《赤壁》、《泊秦淮》(5)、简洁。指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十个字便将幽居的特点托出。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仅十个字即写出了环境的清冷,钩勒出空旷寥廓、幽寂冷漠的背景。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十个字突出垂钓老人孤独傲岸,抗风斗雪的傲然之气和不屈精神,把诗人虽在逆境之中,虽觉孤独寂寞,但决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展露无遗。这些作品均是简洁的典型。 一)语言的风格 1.朴素与绮丽 绮丽诗风的语言特点:绮错、婉媚、浮华、艳丽、纤巧。 朴素诗风的语言特点:清淡质朴、洗炼畅达、不事雕琢,言简意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形象地概括。 2.直白与含蓄 直白诗风比起一般的朴素诗风,直白诗风更显朴素、平淡。诗人在诗歌中运用了近乎口语的语言,并且有的诗还溶入了俗语俚词、民歌之类,所以这种诗又被称为白话诗(近于打油诗)。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浅易如话、素朴真率、通俗凝练。 含蓄诗风中所惯用的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善用典故等手法。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委婉、蕴藉、精炼、耐人寻味,但也不失朴素之风。 3.沉郁与豪迈 在众多诗人中,有愤世嫉俗者,有报国无门者,有屡试不第者,有屡遭贬谪者,

有为民请命、哀叹民生者,他们的诗表达自我的哀怨,切中社会现实,反映阶级现象。代表诗人如杜甫、韩愈、李商隐等。 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沉郁苍凉,节奏舒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且近于生活(多用俗语和对话)。 如杜甫的《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等句利用俗语,增加了诗歌的真实性。 豪迈诗风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包括边塞诗),这类诗歌语言特点往往与诗人的心胸抱负有很大的关系。诗人们或因生活在盛世政治清明时期,受到美好山河的熏陶,心怀满腔热情(如李白在年青时就立下不小的志愿“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或因仕途失意,便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出路(如高适);或因国难当头而主动请缨愿死疆场(如苏轼)。所以在他们所写的诗歌中充满豪言壮语,显示一种豪情。 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铿锵有力、笔力豪健,节奏明快、音调高昂。 诗歌语言风格举例 (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2)朴素 朴素的语言特点:清淡质朴、洗炼畅达、不事雕琢,言简意深,不加修饰,多用口语,较少炼字,却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朴素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