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电池教学反思

原电池教学反思

原电池教学反思
原电池教学反思

原电池教学反思

海南侨中化学组邓灵玲

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由于对此内容进行诠释的方式较多,且大多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而我主要进行的是常规教学,要克服学生实验难的问题,因此结合“化学反应原理概念模型教学”这一主题,我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尝试和实验环节的调整。

这堂课的亮点有两个:一是在整体设计时能够前后呼应,紧紧围绕所创设的情境展开,让学生扮演医生这个角色,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找病因——析病因——开处方”三个环节的设计分别引出了原电池的定义、组成条件及工作原理,并通过改变电极、电解质溶液等进一步巩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在上课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归纳总结的环境;二是对原电池组成条件的探究,特别是电解质溶液这一条件,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了实验改进,采用装有苯和硫酸铜混合溶液的盐水瓶实验,实验效果明显,且方便学生推导结论。

但是对围绕概念模型教学原理而言,这堂课的教学实施仍有很多不足之处:1、如果是全新的概念模型教学,应该直接给出原电池模型,通过不断变换原电

池的组成条件,让学生在“不变应万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原电池的理解和应用;

2、改变原电池组成条件的设计没有规律,应进行分组设计,且最好由学生提出,

通过“质疑——猜想——验证——结论”的方式巩固原电池组成;

3、盐水瓶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原电池组成条件之一的电解质溶液,应在教学设

计中前置,放在分析病因之前;

4、在学生动手实验环节没有强调注意事项,学生实验时间没有掌控好,由于分

组过少造成部分学生作壁上观的现象;

5、过于重视与学生沟通使得言语罗嗦,时间掌握不好,没有按计划完成课时内

容。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汇报课我发现自身的教师基本功仍然很欠缺,对课堂驾

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将通过资深教师的观摩课、示范课汲取更多的教学经验。

四川省绵阳第一中学高中化学4.1原电池教学反思新人教版选修4

《原电池》教学反思 这节课比较好的解决了我一直纠结的问题。课前通过课前知识链接学生内部落实好高一学过的内容;腾出时间深入探究“产生持续、稳定电流的电池”,对高一的知识进行深化和提升。教学中,我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增设一些探究实验,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地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认知冲突,不断肯定或否定自己的一些推论,得出结论的同时提出新的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同时对知识产生新的认识,在很好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但由于我校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在探究的各个环节,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上课前,老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将学生分成十几个四人小组;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设置出有梯度的问题,上课时能很好地驾驭课堂。上课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手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自主解答,亲自参加实验结论的归纳总结,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老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游走于学生间,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示、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实验探索活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学生的引领者和支持者,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不断,整堂课气氛热烈而有序。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基础比较不扎实的学生不敢发言,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也只是做配角,不能放开手脚去做;教学的过程中,要怎样才能将教材和生活中的化学更好地联系起来,怎样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学生学得更快乐等等,还有待日后完善。

《原电池》教学案例与反思.doc

四、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 铜片、铁片、锌片、碳棒、干电池、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无水 电流计, 乙醇、蒸傕水、导线、烧杯、型料棒、葡萄(或小西红柿等水果)。 投影仪、幻灯片、制作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放映设备) 教具准备: 实验室的布置:将桌椅妥善安排,以便各个小组的四位成员开展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 《原电池》教学案例与反思 案例部分: 一、 教材分析 《原电池》这节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实验(金属与酸反应)为基础,从能量转化角度来 引出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根据此原电池原理制成的各种电 池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廿常生活中存在广泛的应用,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 组成条件,来解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重要意义。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 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己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条件,能正确判断电池 的正负极以及书写半电极反应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 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 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三、 设计思路 实验引入:两种金属靠在一起放到酸中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开展第一个探究性实验: 铜线上气泡是如何形成的?设计实验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得到 启发,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然后开展第二个探究性实验:通过提供材料,让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案,实验探讨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开展第 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根据现有材料,制作水果电池,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 趣。 具体流程如下: 教师 学生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刘成稳 湖北省汉川高中431600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原理、原电池正负极的确定、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富有深刻的探究教学思想内涵。首先,新课引入的两个演示实验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紧接着,通过(4-15)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实证性”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材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同时,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习题中的“用铜、银和硝酸银溶液设计一个原电池”都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还需对本节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处理和补充。 ⑴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获得直接的体验。 ⑵对于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教材是以叙述的形式提出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利用一节干电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这比直接提出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⑶教材中“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个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组学生实验习题(以教材后面的一个习题为蓝本),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再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规律,最终得出组成原电池的四个必要条件。 ⑷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移到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同学理解组成原电池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电解质溶液,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⑸在完成上述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将刚学的内容进行应用和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这样处理教材内容后,教学就可能按照“设置问题情景——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和推理——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相关结论——引发新的问题情景——提出新问题——实验提供直接经验——对比分析,总结规律——应用原理、规律”的程序进行。 三、教学设计思想 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

(word完整版)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原电池》课堂教学设计 高三化学孙永平 1、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内容学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该内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盐桥内容。掌握本节知识,对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电池使用原理、金属腐蚀和防护,研究探索发明新电池有重要意义。 2、了解学情底码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体会过程与方法:通过Pb-CuSO 4 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原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4、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两池)发生及盐桥的作用。 5、确定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习方式学习。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6、教学设计过程和意图 (1)情境导课:让学生举一些手机、电子表等新型电池例子。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

原电池教学反思

原电池教学反思 原电池教学反思 通过铜—锌原电池的演示实验及动画演示电子流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原 电池的原理,原电池教学反思。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没有让学生马上讨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如下表),按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变化电极材料和烧杯里的物质(其中实验6中锌和铜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让学生通过预测、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序号电极材料烧杯中物质预测结果实验结果 1 Zn——Zn 稀硫酸 2 Cu——Cu 稀硫酸3 Zn——C(石墨)稀硫酸 4 Zn——Cu 硫酸铜溶液 5 Zn——Cu 无水乙醇 6 Zn——Cu 稀硫酸同学们一边兴致勃勃地预测实验结果,一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我一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边有序地做着实验。随着实验的进行,同学们顺利的得出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然后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从反馈来看,学生似乎掌握得很好了。 [问题分析] [反思视点] 反思一:本课例是典型的师导生学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但本课内容与生活联系很多,可以在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音乐卡片、废旧干电池、电动玩具、手机、电子手表、照相机、电动车、汽车等等。能不能调整课堂模式,让学生从生活中来提升学习知识能力呢? 反思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关原电池最关注的是什么?选择什么作为活动的切入点,怎样利用好所有的资源与活动内容进行最佳组合?怎样的形式来展开才能真正从学生 的兴趣能力出发更好地引领学生? 反思三:找准切入点后整个活动的顺序安排怎样?从时间、材料、内容、重点难点、学生情况进行有机整合。 [模式改进] 课堂活动模式改为: 创设情境探究活动分析问题探究加深掌握新知在一阵音乐贺卡的音乐声中开始了新的学习,学生们马上充满了好奇,音乐贺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然后我就顺水推舟的告诉学生要探究的主题。教师在每个桌子上提供以下材料:电极有铁、铜、锌、石墨;溶液有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还有塑料绳、电线、电流计。学生从中挑选材料设计出原电池。学生先分组讨论,拟订实验方案,然后利用实验探究。教师参与其中,加以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实验完毕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研究情况,小组间互相交流,从而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最后教师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课后布置家庭小实验——水果的原电池实验。

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设计案例(武汉韩金山)

《原电池》教学设计案例 武汉市第十二中学韩金山 一、设计思想 “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发现”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发现法”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目标,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这种意义下的“发现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科学探究为主要特征,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其元认知、动机、行为都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参与。本堂课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发现式”课堂教学模式。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而本节内容则以必修II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所涉及的原电池常识为基础,通过进一步分析原电池的组成和探究其中的原理,引出半电池、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恰能很好地全面体现本册教材的目标特点。同时教师还须把握好教学深度,只要求学生能写出相关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对化学的研究和应用只需有一个概貌性的认识即可。 三、学情分析 这一节内容是以必修II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为基础,是对必修II基础的加深和提高,在化学必修II中,学生对于原电池已经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只是很浅显,只是要求能够举例说明原电池中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而在选修IV中则应使学生从微观层面对原电池和原电池的原理有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四、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原电池,理解原电池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认识到电及电池对现代人类生活的不可替代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盐桥的作用,进而深入理解原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增长实验操作的技能。 3.通过讨论、探究与归纳,掌握原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知道半电池、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疑、提问、假设、验证等系列的探究活动,体验其中的困惑与快乐,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方法,培养科学

选修4 第四章 第一节《原电池》教学反思

选修4 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人们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研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一种转换装置——原电池。学习本节课知识,让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通过现实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好的方面,我认为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目标定位,全面、合理、科学。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原电池在化学选修4中的地位及作用,我本着全面、全员、全程的育人宗旨,力求实现通过化学教学,促使学生学会“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原电池。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体会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过程,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回顾,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通过探究实验活

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通过原电池的探究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原电池在高一化学必修2已经初步学习过,本节课是其知识的延续和加深,所以重点在于如何改进原电池。在课前的微视频中,我用很少的时间去帮助学生回忆原电池的知识,然后开展探究性实验将学生分成四组,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本节课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从而展开教学,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结构,丰富对电化学的认识。 三、教学资源 发挥媒体辅助功能,本课时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借助现代媒体生动直观地展开原电池原理,并利用多媒体的微观动画演示了双液原电池中盐桥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突破原电池原理这一教学难点。 四、教学流程的安排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根本”的五为主原则,我将

高二化学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案

Cu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二化学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其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进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探究活动,体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从能量的角度比较深刻地了解化学科学对人类的贡献,体会能量守恒的意义。学会利用能源与创造新能源的思路和方法,提高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板书】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 【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 【问题探究】 1. 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 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 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 4. 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 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板书】 (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学生:Zn+2H+=Zn2++H2↑

郝艳红原电池教学反思

如何以学定教,先学后导----《原电池》课堂教学处理的再思考“以学定教,先学后导”即由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确定教师教的内容,教学内容由学生先自主学习再由小组展示那些学生理解不充分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如何把“以学定教,先学后导”真正运用到课堂中,我将以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为例进行分析和反思。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从根本上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发生转化的原因;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学生已在高一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接触到了《化学能与电能》,能够利用其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能写出其相应的电极反应方程式,选修四第四章《电化学》进一步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对电池效率的探究,从本质上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使用盐桥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实验技术改进,而是对旧思维模式的一个质的突破,其优点是能持续稳定的产生电压(电流),为原电池原理的实用性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学流程如下: 1、视频导课,引出课题。利用水果电池给手机充电共用了2380多个橘瓣。你有什么想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最好的效果呢? 2、实验设计,回顾旧知。药品和仪器:1mol/L硫酸铜溶液、Cu片、锌片、导线、电流(电压)表,烧杯1个;画出你所设计的简单原电池,标出正负极材料;写出电极上发生的反应;描述你所组装的原电池中电子的流动路线和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 3、实验探究,找出缺陷。分组实验目的:验证你们所组装的单液原电池能否产生持续稳定的电压(电流)。记录反应初始时及反应后1分钟、2分钟、3分钟时电流(电压)表的读数。3分钟实验完成后再取出电极,观察电极变化。 注意:①可用镊子取电极,但锌片和铜片不要直接接触。 ②向棉花滴加3滴1mol/L硫酸铜溶液,观察电流(电压)的读数。 ③请大家秉承“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小组实验均使用这类“明信片原电池”在塑料板上直接实验,左面小组测电流,右面小组测电压,用电流电压检测仪直接按到相应按钮即可.注意整个过程不要挪动电极

原电池教学案例

《原电池》教学案例与反思 高二化学组邹欢如 一、教材分析 《原电池》这节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实验(金属与酸反应)为基础,从能量转化角度来引出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根据此原电池原理制成的各种电池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日常生活中存在广泛的应用,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来解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重要意义。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条件,能正 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以及书写半电极反应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 法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 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三、设计思路 实验引入:两种金属靠在一起放到酸中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开展第一个探究性实验:铜线上气泡是如何形成的?设计实验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得到启发,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然后开展第二个探究性实验: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案,实验探讨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开展第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根据现有材料,制作水果电池,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 具体流程如下: 教师

学生 四、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电流计,铜片、铁片、锌片、碳棒、干电池、稀硫酸、硫酸铜溶 液、无水乙醇、蒸馏水、导线、烧杯、塑料棒、葡萄(或小西 红柿等水果)。 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制作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放映设备) 五、教学过程

高中化学_原电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原电池,牢固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构成条件; 2、了解简单原电池的缺点和改进方法; 3、掌握盐桥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进一步巩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规范; 2、通过对简单原电池装置的优化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3、培养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敢于、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质 疑,勤于思考; 4、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等方法对 信息加工处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 识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2、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 的社会热点问题,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盐桥的作用及原理,判断电极及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盐桥的作用及原理。 教学 环节 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每课一题1.下列构成原电池的是_________ 2.能对外输出电流的原电池是____ Zn Cu Zn Zn 硫酸铜 ②③ 硫酸铜 ④ Zn Cu 酒精 Zn 硫酸铜 ⑤ Cu 对在必修2中所学 的原电池相关知识 进行复习回顾,并 进一步巩固掌握已 有知识,让学生做 到温故知新,为本 节课新知识学习打 下基础。 探究探究一:锌铜原电池 注意:观察并记录电流的最大值及变化趋势和电极上的变化 [提问1]电流不断减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探究二:如何得到稳定的电流 [提问2]此原电池不能获得稳定电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通过观察原电池装 置图,对锌片上产 生气泡的其他原因 进行思考和讨论, 并给出猜想:锌和 稀硫酸直接接触反 应。 通过引导思考,让 学生自己发现简单 原电池所存在的不

《原电池》教学反思

高二化学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 这节课比较好的解决了我一直纠结的问题。课前通过前置作业学生内部落实好高一学过的内容;腾出时间深入探究“产生持续、稳定电流的电池”,对高一的知识进行深化和提升。教学中,我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补充一些问题情景,增设一些探究实验,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地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认知冲突,不断肯定或否定自己的一些推论,得出结论的同时提出新的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同时对知识产生新的认识,在很好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但我校属于梅州市的普通高中,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在探究的各个环节,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上课前,老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将学生分成十几个四人小组;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设置出有梯度的问题,上课时能很好地驾驭课堂。上课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手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自主解答,自主设计,亲自参加实验结论的归纳总结,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的同时,不断第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老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游走于学生间,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示、点拨,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实验探索活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学生的引领者和支持者,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不断,整堂课气氛热烈而有序。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基础比较不扎实的学生不敢发言,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也只是做配角,不能放开手脚去做;教学的过程中,要怎样才能将教材和生活中的化学更好地联系起来,怎样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学生学得更快乐等等,还有待日后完善。当然,本案例还有很多不够的地方,请各位同仁批评指导。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原电池》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原电池》课堂教学设计 高县中学李诗平 1、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内容学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该内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盐桥内容。掌握本节知识,对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电池使用原理、金属腐蚀和防护,研究探索发明新电池有重要意义。 2、了解学情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Pb-CuSO 4 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原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国家作出贡献,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4、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两池)发生及盐桥的作用。 5、确定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习方式学习。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6、教学设计过程和意图 (1)情境导课:让学生举一些手机、电子表等新型电池例子。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 板书(便于学生直观记忆、理解掌握): 1.概念 2.电极名称 3.构成条件 4.原电池工作原理(课件展示微观过程) (3)设计原电池:(板书) 活动一、依Pb+CuSO 4=PbS0 4 +Cu反应,自主设计原电池。纸上谈兵重温原电池原 理。 活动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此原电池反应。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三、成果展示:学生写出有关电极反应方程式,进行练习。 活动四、学生总结单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形成整体思维模式。 活动五、学生评价原电池:电流不稳,引出新发明。 (4)改良原电池:(板书)启发分析电流不稳定的原因,引导双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学习课本知识,按实验小组发放盐桥,重新实验。探讨盐桥的作用。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5)盐桥的作用:(板书)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1.补充电荷。 2.使装置形成闭合回路。 3.提高了能量转化率。 (6)结尾的设计:学生谈谈学习本节的感受,情感表达及分享。 总体设计思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亲手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自主解答,自主设计,合作评价。在自主提问的过程中推动课的进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意识,学会实验,学会提问、学会探究、学会设计、学会合作、学会评价。

《原电池》教学反思范文

《原电池》教学反思范文 《原电池》教学反思范文 “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策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自学、对话、评价三个环节,打造的一种高效课堂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知识载体,以“共同体”为学习组织形式,突出自主、合作和探究。 新学年,我下了一番“绣花功夫”,认真领会“三步五环节” 课堂教学策略的精髓,精心备课,让常态教学课堂充满思维的碰撞,打造了高效智慧课堂。下面我将《化学反应原理》第1章第3节《原电池》一节课堂教学过程记录下来,为进一步推进高效课堂积累经验。 以此,作为我的教学反思。 “三步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过程实录。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电极反应的概念基础上深刻领会化学能转化 为电能的基本原理。以一个学生熟悉的自发氧化还原反应为研究对象,精心设计构建的内容体系。首先由学生熟悉的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入手,提出如何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一情景,然后由单液逐渐过渡到双液,引出问题情景,设计阶梯问题,让学生在自学必修二原电池部分的基

础上,通过问题,让学生充分对话,思维充分发散,然后通过精讲点拨进行概括总结。按照“三步五环节”导学案编写。 本课堂教学实施,按照“三步五环节”教学模式的“自学-对话-评价”的三步推进,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策略。学生按照导学案的要求,在预设的时间内自主学习解决基本问题,通过思考产生疑问带着问题进入合作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共同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在对话中激发了课堂智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摘录部分课堂教学智慧和大家共飨。 “对话环节”是我们“放纵思维”的自由讨论阶段。老师设计的对原电池原理理解的几个递进式问题又激发了我们的智慧,我们“梦之队”共同体在原电池自放电方面进行了探究,作为这堂课的一个随笔与思考。 11原电池的自放电现象实在是让人头痛不已。在资源飞速减少的今天,人类必须要珍惜每一份能利用的资源。下面以“铜锌原电池”为例,介绍一个大胆的设想。

《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设计案例

《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对现实生活的重大意义。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过程方法:通过原电池的原理,简单电极反应式和形成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评价反思的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对原电池原理及形成条件的探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提出假说并验证假说的科学探究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原理和电解质知识之后的一次非常重要的综合升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必修阶段化学教学的制高点。由于课时的限制学生在必修阶段对上述知识的掌握应该是不够到位的,给这节课内容的教学带来了不小困难,同时这节课本身也属于高中知识的难点,学生的逻辑能力,抽象思维的层次还没有达到要求,所以,想要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的设计和组织上要多花点心思。 三、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不断的交互作用,主动地获得知识的过程是认识的基本过程,也是由实践的感性认识→归纳总结后的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的具体方法的飞跃过程。基于这一思想,结合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的心理发展顺序,教师应努力的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供一定的学习手段,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自主归纳。 四、教学组织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1、情景创设:根据学生已有的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金属和酸反应的知识,通过实验演示锌、铜分别和稀硫酸的反应,以及锌、铜用导线连接之后现象的差异,当学生无法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解决新问题时就会自然的产生认知冲突。 2、实验探究;当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就会急切的对问题提出猜想,这个时候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实验探究者,通过自身努力进行交流、合作,完成对猜想的验证,形成对新信息的重新建构,实现对原有经验的加工和改造。 3、总结归纳: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需要对所有获得的新信息,取得的新经验进行取舍和配置,要在一系列的实践工作的探究之后归纳出一至两点对解决问题相关的结论和方法,共同讨论,辨别,形成对探究问题的客观反应。 4、实践评价:通过学生的亲身实验经历,获得对知识、方法的正确评价。 五、教学过程实录 [实验引入]:将锌片和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现象:锌片上出现气泡,铜片无现象。 师:请同学完成离子方程式:Zn+H2SO4。 一位同学上台板书:Zn+2H+=Zn+H2↑ [回顾思考]①该反应伴随怎样的能量变化? ②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吗?若是,电子是如何转移的? 学生:①放热反应。化学能→热能

原电池的教学反思

原电池的教学反思 原电池的教学反思 原电池的教学反思(1) [教学原述] 通过铜—锌原电池的演示实验及动画演示电子流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原 电池的原理,原电池教学反思。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没有让学生马上讨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如下表),按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变化电极材料和烧杯里的物质(其中实验6中锌和铜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让学生通过预测、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序号电极材料烧杯中物质预测结果实验结果1Zn——Zn稀硫酸??2Cu——Cu稀硫酸??3Zn——C(石墨)稀硫酸??4Zn——Cu硫酸铜溶液??5Zn——Cu无水乙醇??6Zn——Cu稀硫酸??同学们一边兴致勃勃地预测实验结果,一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我一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边有序地做着实验。随着实验的进行,同学们顺利的得出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然后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从反馈来看,学生似乎掌握得很好了。 [问题分析] 课后有学生对我说,如果能让他们自己亲手做这些实验就好了。还有学生问:我家里的电动车里的电池的正负极及电解液是什么每年

要更换电池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延长寿命我被深深地触动了,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理论知识;只注重怎样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而不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论知识,教学反思《原电池教学反思》。而且理论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要为实际生活服务。我们是否就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缺乏应有的化学素养,只会是一个死读书的学生。 [反思视点] 反思一:本课例是典型的师导生学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但本课内容与生活联系很多,可以在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音乐卡片、废旧干电池、电动玩具、手机、电子手表、照相机、电动车、汽车等等。能不能调整课堂模式,让学生从生活中来提升学习知识能力呢? 反思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关原电池最关注的是什么选择什么作为活动的切入点,怎样利用好所有的资源与活动内容进行最佳组合怎样的形式来展开才能真正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出发更好地引领学生反思三:找准切入点后整个活动的顺序安排怎样?从时间、材料、内容、重点难点、学生情况进行有机整合。 [模式改进] 课堂活动模式改为: 创设情境???探究活动???分析问题???探究加深???掌握新知在一阵音乐贺卡的音乐声中开始了新的学习,学生们马上充满了好奇,

原电池教学案例案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1节原电池 学科组高二年级化学组主备人付文磊执教人付文磊 课时 1 课型新课时间 2017.5.2 课题第1节原电池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2.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3.初步学会自主设计原电池。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原电池电极名称的判定。教学用品:实验用品、教学案 教学方法:设问、实验、探究、归纳 教学程序与策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讲述格林太太的故事: 设问:什么是原电池? 板书:第一节原电池 一、原电池的基础知识 复习设问: 1、原电池是_____________的装置。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 _______________反应 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问题一:下列图示的装置可以产生电流的是? 问题二:下列图示的装置可以产生电流的是?思考与交流 交流与表达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 装置,即原电池。 回顾与思考 思考、讨论、交流 发现:1.活泼性不同 的两个电极。较活泼 的金属担任负极,较 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担任正级。 新课引入 引入课题 新课进行 引导学生 回顾旧知 强化思考 与应用

问题三:下列图示的装置可以产生电流的是? 整理与强调: 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导电的非金属单质或金属氧化物)作电极; 2.电极材料必须与电解质溶液接触; 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4.内部条件——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2、如图所示, 当电解质溶液为稀H2SO4时:Zn电极是____(填“正”或“负”)极,其电极反应为_______,该反应是______(填“氧化”或“还原”,下同)反应;Cu电极是______极,其电极反应为________,该反应是_________反应; 当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时: Zn电极是____极,其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该反应是________反应;Cu电极是____极,其电极反应为___,该反应_________反应。 整理: 二、对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进一步探究 过渡:上述电池,工作效率不高。需要进一步改进,通过实验4-1:展示带有盐桥的锌铜原电池 设问: 1.有盐桥存在时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即有电流通过电发现: 2.电极必须与 电解质溶液接触。 发现:3、内外电路都 必须构成闭合回路。 讨论与交流 归纳与小结: 1、原电池电路:电子 流向,由负极流向正 级,电流流向,由正 极流向负级; 2、电极:负极——电 子流出的一极,正极 培养学生 整理、归纳 与总结表 达的能力 比较能力、 分析能力 的培养 新知传授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探究发现 的能力培 养 总结概括 ⑧⑦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4.1《原电池》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人教版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教学反思 淮阳中学富洲部:夏伟 本节课是我运用淮阳中学化学教研组的“疑探引领,观念建构”的教学模式而设计的。 首先什么是“疑探引领、观念建构”? 我的理解是:“疑”指的是疑问,发现问题;“探”指的是探究,化学上主要是实验探究、讨论探究、和查阅资料、网络等。前四个字也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然后借助各种方法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 “观念”指的是在化学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具有的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观念,形成对概念原理的深层次理解。化学基本观念,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认识。它具体表现为学生主动运用化学思想方法认识身边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我们就是要探究怎样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 该模式是在教师对课标、教材和学情全面把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的活动以知识线索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线索贯穿课堂,初步完成教学目标。然后通过自问互问、讨论释疑、整合迁移以及自评自测形成后期观念化,深层次完成教学目标。 其次是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必修二的基础上对原电池进行分池、分液处理,并引入盐桥,达到消除自放电,提供持续稳定的电流的效果。并为继续学习生活中的化学电源做好准备,体现了化学学习的层次性和阶段性。这样在学生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去认为氧化剂、还原剂只有直接接触、相互作用才能发生电子转移,而现在,是使氧化剂和还原剂近乎完全隔离,并在不同的区域之间通过特定的装置实现了电子的定向转移,为原电池持续、稳定地产生电流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为原电池原理的实用性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再次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本节课的疑探引领分为两部分。

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原电池的原理、构成条件、电极名称与电极反应。 2、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探索原电池的形成及原理,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以及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电池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探索,让学生在新奇之际,倍感亲切,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以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为基础,进一步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对原电池中闭合电路形成过程的分析,要求学生写出相关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同时帮助学生对电化学的研究和应用范围形成一个大概的认识。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探究法,即引导学生通过对原电池产生的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去发现原电池在实现能量转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并设想解决矛盾的思路,理解现有的解决矛盾的方法。 教学过程 原电池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常见的原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原电池的兴趣。 一、原电池工作原理 回顾必修2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 [提问]1 这个电池内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要构成这块电池需要哪些条件呢? 2在必修2中,我们学习了最简单原电池,它的能量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活动: 1 思考讨论 2 回答问题:分析Cu-Zn原电池工作原理;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极反应方程式,得出原电池是可以直接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原电池工作原理: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二、探究原电池构成条件 [提问]能不能把锌与硫酸铜的反应此反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请你设计并实施 实验。 [引导分析]分析铜锌硫酸铜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布置任务]设计实验探究:什么样的材料才可做电极呢?什么样的溶液可形成原电池呢? [小结]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1 要活性不同的两个电极,相对活泼的金属做原电池的负极; 2 溶液须是电解质溶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