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现代设计方法课程代码:MEAU2028

英文名称:Modern Design Methods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学时:2学分/36学时

开课学期:第6学期

适用专业:机械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计算机基础等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王阳俊

大纲执笔人:王阳俊大纲审核人:倪俊芳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

课程性质:《现代设计方法》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主要针对现代产品设计制造的过程中存在的工程实际问题,着力于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与工程问题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形成利用现代设计工具获得设计方案与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教学目标:现代设计方法是以产品设计为对象,以计算机为手段,运用工程设计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使计算结果达到最优化,使设计过程实现高效化和自动化的一门方法论。本课程主要包括优化设计方法、可靠性设计方法、有限元设计方法与动态设计方法等基本内容,通过相关内容学习,使学生理解机械工程专业各门专业课与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在机械产品设计过程中如何通过融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高学生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实际工作中的系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优化设计方法的基本理论、数学模型与优化方法,培养学生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过程中进行获得系统优化方案的基本能力。

2.掌握可靠性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指标与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在复杂工程问题中进行可靠性分析的基本能力;

3.掌握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设计工具,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工具解决机械设计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掌握动态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设计工具,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工具分析问题与获得工程解决方案的基本能力。

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暂时不写!不要删除此项!)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课程教学、自学、作业、讨论等内容和要求,指明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

1、优化设计概述(2学时)(支撑教学目标1)

1.1概述

1.2最优化数学模型

1.3数值迭代方法

目标及要求:

1)掌握优化设计的基本思想★;

2)掌握最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基本要素★;

3)掌握数值迭代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作业内容:

建立基本的最优化数学模型。

2、最优化方法的数学基础(2学时)(支撑教学目标1)

2.1多维函数的偏导数与梯度

2.2多维函数的泰勒展开式

2.3多维函数的极小点存在条件

2.4局部极小点与全域极小点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多维函数偏导数与梯度的计算方法?;

2)掌握多位函数泰勒展开式的计算方法?;

3)掌握多维函数的极小点存在条件?;

4)了解局部极小点与全域极小点的区别;

作业内容:

计算函数的梯度、海色矩阵与极小点存在条件验证。

3、一维搜索方法(2学时)(支撑教学目标1)

3.1概述

3.2进退法

3.3黄金分割法

3.4二次插值法

目标及要求:

1)掌握一维搜索方法的基本思想★;

2)掌握进退法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步骤★;

3)掌握黄金分割法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步骤★?;

4)掌握二次插值法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步骤★?。

作业内容:

1)利用黄金分割法进行一维搜索练习;

2)利用二次插值法进行一维搜索练习。

4、无约束优化直接方法(2学时)(支撑教学目标1)

4.1坐标轮换方法

4.2鲍威尔共轭方法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坐标轮换法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步骤★;

2)掌握鲍威尔共轭方法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步骤★;

作业内容:

两种优化方法基本步骤的区别与练习。

5、无约束最优化间接方法(2学时)(支撑教学目标1)

5.1概述

5.2梯度法

5.3牛顿法

5.4变尺度法

目标及要求:

1)掌握梯度法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步骤★;

2)掌握牛顿法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步骤★;

3)掌握变尺度法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步骤★?。

作业内容:

分别应用三种方法进行优化练习。

6、有约束最优化直接方法(2学时)(支撑教学目标1)

6.1随机方向搜索法

6.2复合形法

目标及要求:

1)掌握随机方向搜索法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步骤★;

2)掌握复合形法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步骤★?;

作业内容:

编制实现两种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7、有约束最优化间接方法(2学时)(支撑教学目标1)

7.1内点惩罚法

7.2外点惩罚法

7.3混合惩罚法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内点惩罚法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步骤?;

2)掌握外惩罚法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步骤?;

3)掌握混合惩罚法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步骤;

作业内容:

编程实现三种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8、最优化设计方法的若干问题(2学时)(支撑教学目标1)

8.1优化问题的建模

8.2优化计算结果的分析与处理

目标及要求:

1)掌握目标函数、设计变量与约束函数的选取原则★?;

2)掌握优化设计计算结果处理的原则与技巧★。

作业内容:

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优化问题的建模与分析。

9、可靠性概述(2学时)(支撑教学目标2)

9.1概述

9.2可靠性指标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可靠性概念★;

2)掌握常用的可靠性指标★;

作业内容:

计算常用的可靠性指标。

10、可靠性设计常用分布函数(2学时)(支撑教学目标2)

10.1二项分布

10.2泊松分布

10.3正态分布

10.4威布尔分布

10.5对数正态分布

10.6指数分布

目标及要求:

1)掌握不同分布函数下可靠度指标的计算方法★?;

作业内容:

计算不同分布函数下可靠度指标。

11、可靠性设计原理(2学时)(支撑教学目标2)

11.1应力强度干涉模型

11.2应力与强度均服从正态分布时可靠度计算

11.3应力与强度均服从指数分布时可靠度计算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应力强度干涉模型的基本原理?;

2)掌握联结方程的意义★?;

3)掌握不同概率分布条件下,可靠度的计算方法★;

作业内容:

计算不同概率分布下可靠度。

12、零部件的可靠性设计(2学时)(支撑教学目标2)

12.1零部件静强度的可靠性设计

12.2零部件疲劳强度的可靠性设计

目标及要求:

1)理解材料全概率疲劳曲线(R-S-N曲线)的意义★?;

2)理解材料的分布化等寿命疲劳极限图的意义★?;

3)理解零部件可靠性设计的意义;

作业内容:

利用两种曲线计算零部件可靠度。

13、系统可靠性设计(2学时)(支撑教学目标2)

13.1系统可靠性预测

13.2系统可靠性分配

13.3故障树分析法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目标及要求:

1)理解系统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2)掌握系统可靠性的预测方法★;

3)掌握系统可靠性的分配方法★;

4)理解故障树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作业内容:

计算串联系统、并联系统和其他类型系统的可靠度,并根据给定可靠度指标分配系统不同部件的可靠度。

14、有限元法概述(2学时)(支撑教学目标3)

14.1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14.2有限元法在工程中的应用

14.3有限元法求解问题的基本步骤

目标及要求:

1)理解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2)掌握有限元法的基本步骤★?;

作业内容:

推导一维单元的有限元方法具体过程。

15、平面刚架的有限元法(2学时)(支撑教学目标3)

15.1结构的离散化

15.2单元刚度矩阵的建立

15.3总体刚度矩阵的建立

15.4位移的求解

目标及要求:

1)掌握二维刚架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2)掌握结构离散化的原则★?;

3)掌握单元刚度矩阵的推导方法★?;

4)掌握总体刚度矩阵的集成方法★?;

5)掌握位移的求解方法。

作业内容:

利用二维刚架有限元法,求解实际问题。

16、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的有限元法(2学时)(支撑教学目标3)

16.1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16.2单元刚度矩阵的建立

16.3总体刚度矩阵的集成

16.4总体刚度方程的求解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弹性力学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2)掌握结构离散化的原则★?;

3)掌握单元刚度矩阵的推导方法★?;

4)掌握总体刚度矩阵的集成方法★?;

5)掌握位移的求解方法。

作业内容:

利用平面问题有限元法,求解实际问题。

17、传递矩阵建模方法(2学时)(支撑教学目标4)

17.1轴系扭转振动分析

17.2轴系横向振动分析

目标及要求:

1)掌握轴系扭转振动状态传递方程★?;

2)掌握轴系扭转振动固有频率和主振型的计算方法;

3)掌握轴系横向振动状态传递方程★?;

4)掌握轴系横向振动固有频率和主振型的计算方法。

作业内容:

推导两种状态传递方程。

18、动态设计试验建模方法(2学时)(支撑教学目标4)

17.1机械阻抗与频率响应函数

17.2振动系统频率响应的图示法

17.3传递函数测量的模态分析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

2)掌握实频与虚频曲线;

3)掌握奈奎斯特图;

4)掌握模态分析的方法★?。

5)掌握参数识别的概念与意义;

作业内容:

传递函数推导过程,奈奎斯特图画法。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为优化设计方法、可靠性设计方法、有限元方法与动态设计方法,其课程的共性特点是:用定量、动态和优化的思路提供机械系统设计的方法论,在解决复杂工程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工程属性中实践性、多解性、集成性和可靠性的基本认识,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既要启发学生对工程问题的系统认识,又要引导学生将现代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与实际工程问题结合,利用基本数学理论建立解决工程问题的抽象模型,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基于案例与例题的讲授教学方法是基本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做到学生不断地将抽象的方法与实际案例相印证,逐渐深化对方法的定义与内涵的认识。在讲授的过程中,采用引导启发的教学方法可以将现代设计方法的历史背景与内在逻辑思考过程融合起来,让学生清楚设计方法思想的来龙去脉,让现代设计方法的思想自然而然被学生所接受,使学生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现代设计方法中严谨的逻辑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自身的严谨的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逻辑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用软件演示仿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现代计算机工具软件的运用加深认识,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让学生认识到设计方法与设计工具的必须统一,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进行科研与实际工作中设计能力的提高,做到知行合一。

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而与时俱进,工科专业的教学内容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比如现代设计方法中蒙特卡罗方法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已经成为了现代设计方法的教学内容,多尺度仿真方法随着复杂系统在宏观微观维度的发展成为了现代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教学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科学与技术哲学中可证伪性代替因果性,不确定性代替确定性的思考逐渐向工程领域渗透,也直接影响到教学对象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因此,通过对学生培养目标、学生专业课程设置和本门课程学习目标的不断加深认识,通过与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问题上的适当交流,教学方法将会不断改进。在现代设计方法的教学方法实践上,已进行了合理质疑的讨论方法以及工程哲学思维引导的教学方法的实践,未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采用现代设计方法实践合作的模式,提出面向实际工程项目案例的系统化教学方法,对养成学生系统思考的习惯和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应该十分有益。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成绩评定方式:笔试成绩80%,平时成绩20%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孙新民等,现代设计方法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书目:

[1]孙靖民等,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康崇禄,蒙特卡罗方法理论和应用,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7

[3]张鄂等,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14。

[4]孙靖民等,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5]Elsayed A. Elsayed,杨舟,可靠性工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世界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世界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A0702035 总学时:32 理论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2 适用专业:环境设计 先修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世界现代设计史》是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现代设计史发展的历史,了解现代设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现代设计领域的基本知识。 任务:通过对现代设计作品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认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品位,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学时分配

三、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第一章: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共4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现代设计的发展和现代设计教育 第二部分工业革命初期的设计发展状况 第三部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及其影响 2.重点与难点 重点:设计的概念,现代设计的萌芽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工艺美术运动”的个发展过程及影响。 难点:“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过程及影响。 (二)第二章: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共4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新艺术运动 (1)新艺术运动的背景 (2)法国、比利时、西班牙、苏格兰的新艺术运动及代表设计家 (3)奥地利分离派与德国青年风格运动 (4)新艺术运动的平面设计发展 第二部分装饰艺术运动 (1)装饰艺术运动的概况与特点 (2)法国、美国、英国的装饰艺术运动 2.重点与难点 重点:法国、比利时、西班牙、苏格兰的新艺术运动及代表设计家,奥地利分离派与德国青年风格运动。 难点:装饰艺术运动的概况与特点。 (三)第三章:现代主义设计的萌起与包豪斯(共6学时) 1、教学内容

工程设计教学大纲

工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MI4121051 学 分:1 学分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微电子,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科学与技术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及专业基础课等 开课院系:微电子学院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了解工程设计过程中:方案论证、装配调试、报告 文档整理等环节。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并付诸实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 我能动性和创造力,引导学生由原理分析向工程设计过渡;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 造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通过实践加深对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及相关专业 基础等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分析理解和 综合应用,并为毕业设计等后继课程打下坚固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 一 ) 工程设计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简介、 工程设计方法简介、 报告文档整理以及电子工作平台等软件 使用介绍等 内容。 1.基本要求 ( 1)了解工程设计基本方法、步骤和一般规律。 (2)了解工程设计中常用的辅助设计软件。 (3)初步了解电子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和规律。 (4)了解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基本特点、性能和使用方法。 2.说明 学生自己选择题目, 通过选题、 方案论证、 工程设计过程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课程名称:工程设计 英文名称: Engineering Design 学 时:1 周 课程类型:必修 开课学期: Y3 、

(二)工程设计实验 学生通过自选题目,实践系统设计、装配调试、报告文档整理等环节。 1. 基本要求 (1)实践工程设计中系统设计与实现、 调试以及报告文档整理等环节。 (2) 初步了解常用的软硬件调试、测试方法。 (3) 初步掌握系统设计、实现和调试的方法。 2. 重点、难点 重点:系统设计、实现和调试的方法。 难点:系统设计、实现和调试的方法。 四、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 周,讲课学时,其余实验、设计。 五、考核方式 开卷操作考试 该课程在实施中可配合校内外各类设计竞赛:如数模竞赛、星火杯、全国大学生电子 设计竞赛和挑战杯等一并进行。 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其设计内容, 并以报告和实物 参与课程考核,一般地,凡参加校内外相关竞赛的学生,取得校级以上奖励(包括校级)的, 该课程成绩评为“优”,未获奖的参赛学生视其在竞赛中的表现,给予“及格”以上成绩。 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孙肖子主编《电子设计指南》,北京: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编 选编(1997)》,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编 选编(1999)?,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编 选编(2001)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作品 1998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作品 2000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作品 2002

现代设计方法期末总结

1、设计是创造性的劳动,设计的本质是创新。 2、现代设计方法有六个特点,分别是:程式性、创造性、系统性、优化性、综合性、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3、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把事物分解为许多独立的互不相干的部分进行研究。由于是孤立、静止地分析问题,所得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的、有局限性的。而系统工程的方法是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的系统来研究,从系统出发,分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及系统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较全面的综合研究方法。 4、设计系统是一种信息处理系统。 5、系统工程的观点,设计系统是一个由时间维、逻辑维和方法维组成三维系统。时间维:反映按时间顺序的设计工作阶段;逻辑维:解决问题的逻辑步骤;方法维:设计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6、设计工作阶段—时间维一般工程设计可分为四个阶段: 1)产品规划(明确设计任务);2)原理方案设计;3)技术设计;4)施工设计。产品规划过程中的调查研究,包括:市场调研、技术调研、社会调研、环境调研。产品规划阶段形成的是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设计任务书。 原理方案设计形成方案原理图。技术设计阶段形成零件草图等。 施工设计阶段形成零件图、部件装配图、全部生产图纸、设计说明书、工艺文件、使用说明书。 7、产品设计的三种类型 (1)开发型设计针对设计任务提出新的功能原理方案,完成从产品规划到施工设计的全过程的设计,此类设计是创新设计。 (2)适应型设计在原理方案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变化更换部分部件或结构,使产品更广泛地适应使用要求的设计。 (3)变参数型设计产品功能、原理方案、结构型式基本确定,通过改变尺寸与性能参数,满足不同的工作需要的设计。(测绘与仿制) 8、解决问题的合理逻辑步骤是:分析-综合-评价-决策。 评价是筛选的过程二、原理方案设计 1、系统功能分析法—系统化设计方法,它是将工程设计任务或机械产品看作技术系统,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分析和综合。 2、技术系统—以一定技术手段来实现社会特定需求的人造系统。 技术系统的功能就是将输入的能量、物料和讯号进行有目的的转换或变化后输出。技术系统是一个转换装置。随时间变化的能量、物料和讯号称为能量流、物料流和讯号流。 主要传递讯号流的技术系统—仪器。 主要传递能量流与物料流的技术系统—机器。 3、对输入和输出的变换所作的抽象描述称为系统。 技术系统的用途或所具有的特定能力称为系统的功能 4、分析系统的总功能常采用“黑箱法”。分析比较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能量、物料和讯号,其差别和关系反映的就是系统的总功能。黑箱法要求设计者不要首先从产品结构着手,而应从系统功能出发设计产品。 5、功能分解分解到直接找到解法的分功能称为功能元。功能分析的结果用功能树的形式表达 完成分功能的技术实体是功能载体。 6、求系统原理解N=n1·n2······ni······nm 式中:m—功能元数;ni—第i 种功能元解的个数。 7、功能分析法的设计步骤

学习“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感想

学习“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感想 11材料2班夏万林学号20110410210234 现代设计方法,用英文取名为“Modern Design Technique”,是当今时代为产品制造或工程项目完成到实体化全过程而制订的技术上的方案、图样与程序。“现代设计方法”是对应于传统设计方法而提出与发展的,为一种大概念,有大的范畴,其下位可有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现代模具设计方法等。 进入大三,迎接我们的是真正的专业课,不再是以前的公共课或者是专业基础课,而《优化设计导论》作为专业课中的必修课,即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同时也是一门结合机械类各科目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在近一学期的学习中,我不仅仅是学到了比较多的综合性设计方法同时也很好的认识了我们的好老师-卢老师。卢老师的课堂教学非常幽默且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卢老师基本上是每节课都会要求同学自己动手画画做做,不要总是这样听着而什么是事都不做,尽量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让大家多学点,让同学愿意听,想去学。 这门课程给我们讲解了有限元设计、优化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创新设计、生命周期设计、虚拟设计、稳健设计、并行设计、智能设计等十种现代设计方法。其中前面四种为较成熟应用正普及类,后面六种为较新颖内容正发展类,可以说是设计学的一个大综合。广义最优化方法有解析法、数值法、图解法、实验法、情况研究法等,工程技术问题中的最优化方法主要是指解析法和数值法,且以数值法为最典型、最具代表性,因此、本书主要讲述数值法。

纵观世界机械类设计发展历史,从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至今,机械工业不断革新其要求也不断改变,现今对各个设计员的要求不断提升,由以前的单一机械结构设计到后来的机电一体化再到如今的机、电、计算机三位一体的设计要求,这样对于我们大学生尤其是三本院校的大学生,本身基础较薄弱,学习现代设计要求也不断提高、相应的难度也在提升。 通过这半个学期的学习,自己对现代设计方法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掌握。我觉得开设本课程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经典解析法、线性规划与非线性规划法、数值法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对工程设计实例分析的了解和熟悉,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增强创新设计意识,掌握现代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初步具有解决机械优化设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校的图书馆也有许多相关的书籍期刊,通过课本的学习和课外知识的学习以及《机械设计》课程学习的基础,我对设计过程的复杂性和相关基础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其过程主要为首先是任务的提出,确定需求和潜在的需求;然后是可理解的形成,即概念设计,包括扫描技术可能和产生矛盾统一设想;最后是对可能解的评估、优选和确认,并产生最终解。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对机械设计的现代设计方法的相关类型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课程中的优化设计、解析法、数值法等方面的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现代设计方法主要基于以下四个类型开展设计方案的。主要是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系统化设计方法、智能化设计方法四个方面的设计方法,我的学习提

世界现代设计史大纲

世界现代设计史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世界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2016-01-15 08:30 《世界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属高等 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开 设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学习世界现代设计史的目的在于借鉴西方现代设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了解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风格潮流,对“功能主义”、“国际风格”、“民族特色”等语汇的认识,可以帮助设计师在设计中做出正确的定位。有助于了解发达国家的先进设计,有助于我们发展自己的设计风格和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发展道路。 对已修课程要求如下: 1、《中外美术史》课程,介绍基本的艺术时期中典型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并对时代背景有一定了解。 2、《素描》、《色彩》等专业基础课,使学生了解相应的艺术创作实践经验。 3、《版式设计》、《会展设计》、《标志设计》、《工业造型设计》等专业创作课程,使学生有相关专业创作经验,可以加深对设计作品的理解。 为后续课程服务方面如下:对后面的艺术专业创作课程提供理论支持,令学生可以从较深的艺术专业理论层面理解专业创作。 课程名称:世界现代设计史/ History of Modern Design 课程编码:3 总学时数/学分数: 48/3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课程所属部门:艺术学院 课程负责人:刘芳 制定日期:2014年4月

二、教学目标 1、熟悉世界现代设计史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潮流及其特点。 2、了解一些着名设计国家和地区如北欧、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的设计特点和设计风格。 3、了解现代世界设计史中一些着名设计师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4、能够辨别和简单画出重要设计思潮中的设计作品,并能够说明其特点和风格。 三、课程规范要求 1、课前通知学生提前进行预习,课上准备教材、笔记本。 2、上课检查督促学生按时出勤上课,凡学生无故迟到、旷课次数超过学校教务相关文件规定的次数时,根据教务相关文件规定严格处理。 3、课中教导学生认真听课,勤作笔记,文明举止,禁止喧哗、闲聊,禁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不迟到、不早退、不逃课,有事需请假。 4、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勤学好问,科学钻研,不弄虚作假、不敷衍了事。 四、教材、参考书和阅读材料 1、教材: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着中国青年出版社 2、参考书:

现代制造系统教学大纲

《现代制造系统》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27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 学分:2 适用对象:工业工程 先修课程:工程技术基础Ⅱ 一、教学目标 现代制造系统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系统了解工业工程专业知识如何综合分析一个系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系统分析过程中的各种方法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1、使学生了解多视角、多层次、多方法的含义; 2、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系统分析与建模的基本过程; 3、使学生对这个系统运行管理与控制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的方法,同时结合实例。教学重点是了解相关行业生产的基本过程。 教学课堂外,学生要按照老师提供的参考书目认真阅读,同时完成相应的作业。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和发展制造系统的意义 第二节发展制造系统技术的基础 第三节制造系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四节制造系统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制造系统的技术基础 教学难点:制造系统的历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达到: (1)了解制造系统的发展; (2)理解制造系统的基本技术基础。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制造系统? (2) 制造系统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制造过程 第二节制造模式 第三节制造系统 教学重点:制造过程、制造模式以及制造系统 教学难点:理解制造过程、制造模式以及制造系统概念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达到: (1)了解制造的过程、模式和系统; (2)理解制造的过程、模式和系统的基本概念; (3)掌握制造过程、制造模式以及制造系统划分。 复习思考题: (1) 制造过程的基本形式? (2) 制造模式的基本形式? (3) 制造系统包含什么? 第三章制造系统的体系结构运行原理 第一节现代制造系统的总体结构 第二节单元级制造系统的结构与运行原理 第三节车间级制造系统的结构与运行原理 第四节工厂级制造系统的结构与运行原理 教学重点:制造系统体系结构的多层次分析 教学难点:IDEF0建模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达到: (1)了解系统多层次建模的基本思想; (2)理解多层次建模的基本方法; (3)掌握多层次建模的基本流程。

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Program and Method of Product Design) 学院: 艺术学院执笔人: 专业负责人:制定(修订)时间: 年月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4学时) 【教学目标】 1.明确设计的重要性 2.了解设计、程序、方法 【教学内容】 1.何为设计? 2.引入设计程序与方法 【基本要求】 了解:设计、程序、方法的基本概念 理解:设计中的程序与方法运用 掌握:程序与方法的重要性 【本章重点】工业设计在产品开发中的位置 【本章难点】工业设计程序与方法的作用和意义 【思考拓展】通过案例分析设计程序与方法 第二章产品设计程序与新产品开发流程(8学时)【教学目标】 1.了解产品的程序分类 2.基本掌握新产品开发流程与产品改良流程的不同 【教学内容】 1.以人为中心的思想 2.新产品开发流程 【基本要求】 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以及设计中所涉及到的五类人 理解:设计中所涉及到的五类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新产品的开发流程与产品改良流程的不同 【本章重点】以人为中心的思想 【本章难点】新产品开发流程 【思考拓展】通过案例,分析各种以人为本的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创新思维及创造思维 2.基本掌握创新思维的各种方法 【教学内容】 1.创新思维形式 2.创新思维的方法 3. 现代设计方法及研究 【基本要求】 了解:创新思维及创造思维 理解:创新思维的各种方法 掌握:创新思维的各种方法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本章重点】创新思维方法 【本章难点】现代设计方法及研究 【思考拓展】通过案例,了解创新思维方法的应用 第四章现代设计程序分析及应用(8学时)【教学目标】 1.了解设计程序的构成 2.基本掌握现代设计程序的应用 【教学内容】 1、设计程序的构成 2、产品设计的一般程序 3、企业应用设计程序分析 【基本要求】 了解:了解设计程序的构成 理解:产品设计的一般程序 掌握:企业应用设计程序分析 【本章重点】企业应用设计程序分析 【本章难点】企业应用设计程序分析 【思考拓展】通过案例,基本掌握现代设计程序的应用

现代设计方法3000字总结

现代设计方法 现代设计方法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在设计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多元交叉学科。以满足市场产品的质量、性能、时间、成本、价格综合效益最优为目的,以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为主体,以知识为依托,以多种科学方法及技术为手段,研究、改进、创造产品和工艺等活动过程所用到的技术和知识群体的总称。 现代设计方法有:并行设计、虚拟设计、绿色设计、可靠性设计、智能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动态设计、模块化设计、计算机仿真设计、人机学设计、摩擦学设计、反求设计、疲劳设计。 一、并行设计 并行设计是一种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设计制造过程和相关的支持过程)进行并行和集成设计的系统化工作模式。强调产品开发人员一开始就考虑产品从概念设计到消亡的整个生命周期里的所有相关因素的影响,把一切可能产生的错误、矛盾和冲突尽可能及早地发现和解决,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二、虚拟设计 在达到产品并行的目的以后,为了使产品一次设计成功,减少反复,往往会采用仿真技术,而对机电产品模型的建立和仿真又属于是虚拟设计的范畴。所谓的虚拟制造(也叫拟实制造)指的是利用仿真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实制造活动中的人、物、信息及制造过程进行全面的仿真,发现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真实制造以前,解决这些问题,以缩减产品上市的时间,降低产品开发、制造成本,并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是指以环境资源保护为核心概念的设计过程,其基本思想就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人产品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 产品设计的基本流程为:市场调研--草图构思--方案设计。 四、可靠性设计 机电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可定义为: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设计是以概率论为数学基础,从统计学的角度去观察偶然事件,并从偶然事件中找出其某些必然发生的规律,而这些规律一般反映了在随机变量与随机变量发生的可能性(概率)之间的关系。用来描述这种关系的模型很多,如正态分布模型、指数分布模和威尔分布模型。 五、智能优化设计 随着与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不断的发展,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使用,我们面临的将是越来越复杂的机电系统。解决复杂系统的出路在于使用智能优化的设计手段。智能优化设计突破了传统的优化设计的局限,它更强调人工智能在优化设计中的作用。智能优化设计应该以计算机为实现手段,与控制论、信息论、决策论相结合,使现代机电产品具有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的能力,其创造性在于借助三维图形,智能化软件和多媒体工具等对产品进行开发设计。 六、计算机辅助设计 机械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CAD)技术,是在一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上,对所设计的机械零、部件,输入要达到的技术参数,由计算机进行强度,刚度,稳定性校核,然后输出标准的机械图纸,简化了大量人工计算及绘图,效率比人工提高几十倍甚至更多。 七、动态设计 动态设计法是在计算参数难以准确确定、设计理论和方法带有经验性和类比性时,根据施工

世界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世界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成教)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76课时,其中理论26课时,实践10课时,自学40课时 学分:4学分 考核方式: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世界现代设计史是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现代设计史发展的历史,了解现代设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现代设计领域的基本知识,通过对现代设计作品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认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品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 (一)概论 1、什么是设计; 2、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 3、了解现代设计教育; (二)现代设计的萌芽与工艺美术运动; 1、了解工业革命初期的设计发展情况; 2、掌握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 (三)新艺术运动; 1、新艺术运动产生的背景; 2、法国的新艺术运动。 3、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与亨利.凡德.维尔德; 4、西班牙新艺术运动与安东尼.高帝的贡献; 5、苏格兰新艺术运动和马金托什以及格拉斯哥四人设计集团; 6、奥地利分离派与德国青年风格运动 7、新艺术运动的平面设计发展; (四)装饰艺术运动 1、装饰艺术运动的基本概念; 2、装饰艺术运动在法国的发展; 3、美国与英国的装饰艺术运动; (五)现代主义设计的萌起 1、了解现代主义运动产生的背景; 2、现代主义运动的思想基础; 3、现代主义运动在欧洲的发展; (六)包豪斯 1、包豪斯成立的宗旨; 2、格罗佩斯的设计影响; 3、魏玛时期的包豪斯; 4、迪索时期的包豪斯;

5、泛政治化时期—迈耶时期; 6、米斯.凡德诺的设计影响; (七)工业设计的兴起 1、美国工业设计兴起; 2、“有计划废止制度”的建立与流线型风格; 3、消费主义与流行样式; (八)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 1、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背景; 2、国际主义风格的代表设计家; (九)世界现代设计 1、日本的设计发展 2、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发展 3、意大利、比利时、德国、荷兰、西班牙与瑞士的设计; (十)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 1、国际主义的衰退; 2、后现代主义设计; 3、其它设计风格; 三、参考书目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外国工艺美术史》张夫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设计表现技法教学大纲

甘肃联合大学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图形设计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图形设计》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学科,它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国际化”语言,近年来在艺术设计领域内倍受人们重视。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强和培养学生发现图形,创造图形和处理图形的能力。通过讲授与大量配套练习以及通过实习基地的实践训练有意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视觉传达各领域,为今后的设计实践打好基础。 (三)教学内容 图形概述图形的创意和创造图形设计在具体设计类别中的运用 (四)教学时数 共计72课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作业练习以及实习基地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方式。 (六)成绩考核 1、平时成绩:以每次作业为基础评分,占总成绩的60%。 2、考试成绩:课程结束时,完成规定课题,占总成绩的40%。 二、正文 第一章图形概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图形的定义及图形传播的起源及变革,明确图形在现代视觉传达中的优势,树立科学的现代图形设计观念。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 一、图形的定义 二、图形传播的起源及变革 三、图形语言的传达优势 四、图形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五、现代图形的设计观念

第二章图形的创意和创造 教学目的: 创意,是图形设计的核心,创意,能使图形充满勃勃生机。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图形创意的基本概念,创意的思维基础,熟悉创意的基本程序,掌握联想创意的基本方法和表现手法。 教学时数: 20课时(8课时理论讲授,12课时实践)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图形的创意 第二节图形的创造技巧 参考课题: 1、条形码的想象和联想。 2、酒瓶的想象和联想。 3、手的想象和联想。 4、用图形来表达“停、走、游、飞”的概念。 5、以“水”为主体,设计4幅图形,反映和“水”联系的寓意。 第三章图形在具体设计类别中的运用 教学目的: 图形设计训练的最终意义在于图形在各种设计类别中的具体运用,就是将图形创意的各种技巧较熟练地运用到与此相关的招贴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等实践设计中去,发挥图形的视觉传递作用。 教学时数: 48课时(12课时理论讲授,36课时实践)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图形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招贴设计是一门集经济、科学、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综合应用性学科,传播信息是招贴设计最主要的功能。图形具有吸引受众注意力和将信息传达给受众的功能。 一、图形设计在招贴设计中的作用 二、现代招贴设计中几种独特的图形设计 三、招贴图形设计的原则 参考课题: 1、为“人与自然”主题招贴设计系列图形(共4幅)。 2、为“甘肃印象”主题招贴设计系列图形(共4幅)。 第二节图形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 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图形是最具有吸引力的设计元素。通常书籍的封面设计和插图设计都离不开图形设计,封面的图形可谓是对整本书的浓缩。插图设计

现代设计方法总结

现代设计方法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在设计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多元交叉学科。以满足市场产品的质量、性能、时间、成本、价格综合效益最优为目的,以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为主体,以知识为依托,以多种科学方法及技术为手段,研究、改进、创造产品和工艺等活动过程所用到的技术和知识群体的总称。 现代设计方法有:并行设计、虚拟设计、绿色设计、可靠性设计、智能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动态设计、模块化设计、计算机仿真设计、人机学设计、摩擦学设计、反求设计、疲劳设计 一、并行设计 并行设计是一种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设计制造过程和相关的支持过程)进行并行和集成设计的系统化工作模式。强调产品开发人员一开始就考虑产品从概念设计到消亡的整个生命周期里的所有相关因素的影响,把一切可能产生的错误、矛盾和冲突尽可能及早地发现和解决,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行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的范畴,目前已形成的并行设计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l)基于人员协同和集成的并行化。就是把组成与产品方面有关的,针对给定设计任务的专门的、综合性的设计团体(企业)协同起来。 丰田的产品开发过程有四个主要内容: ●一个产生主要设计的概念论文的规划阶段 ●同步设计的系统设计阶段 ●一个具有设计标准的详细设计阶段 ●一个精益生产的样机模具阶段。 ●广泛地协调,不仅仅在设计而且还有生产以及销售 ●协调从概念到市场完整的项目 ●概念创造以及概念支持者 ●规格、成本目标、设计以及主要部件选择,确信产品概念精确地被转换为车型的技术细节 ●直接地、经常地与设计师以及工程师交流 ●建立与顾客直接接触(产品经理办公室实施它自己的市场调查,除了通过市场营销进行的定期市场调查)。 前端设计 设计环节与供应商实现设计的集成 多部门协调研发 以客户为中心 降低批量规模 (2)基于信息、知识协同和集成的并行化。该方法基于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各零部件的设计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对机电产品进行设计,并进行可制造性、经济性、可靠性、可装配性等内容的分析及时的反馈信息,并按要求修改各零部件的设计模型,直至整个机电产品完成为止。可以采用面向制造(DFM)和面向装配(DFA)的设计方法,涉及CAX技术、产品信息集成(PDM)技术以及与人员协同集成有关的信息技术。 当然,这两种机电产品并行设计方法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实例:

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现代设计史》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一、教学目的、任务 本课程通过对工业革命以来现代设计的发生、发展以及设计师作品的分析讲授, 使学生对人类在造物史方面的发展线索、各个运动的审美风格有初步的了解, 达到以开拓学生的设计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为设计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开设做好理论准备。 二、教学的具体要求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二)通过讲授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现代设计的发生、发展概况,达到建立学生设计意识的目的。 三、教学效果检查 本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共56学时,课程结束通过考试方式或论文形式评定学生课程成绩。 四、教学时数分配 第二部分讲授内容 第一章现代设计发展的理论模式 一、设计师与独立制作的手工艺人的区别 二、现代设计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维多利亚时代的特点(1831-1901年) (二)维多利亚时期的设计 第二章工艺美术运动出现前的设计 第一节工艺美术运动之前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现代的普罗米修斯——工业革命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为解决城市矛盾的实验性规划设计 三、新专业分工的出现 第二节工艺美术运动之前的设计潮流——维多利亚风格 第三节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水晶宫”(the Crystal Palace)的出场 第四节工艺美术运动的兴起 第五节芝加哥学派·沙利文 第六节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一、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异同 二、代表人物及作品 第七节装饰主义运动(Art Deco)1920—1935年 一、装饰主义运动所源之影响方面 二、代表地区及人物、作品 第八节现代主义(Modernism) 一、主要设计师 (一)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以下简称格氏) (二)密斯(Mies Van der Rohe) (三)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四)赖特(Frank Wright) (五)阿尔托(A.Alto) 二、主要设计风格和流派 (一)荷“风格派”运动 (二)表现主义 (三)德意志制造同盟 (四)俄——1918至1925年间的构成主义 第三章包豪斯BAUHUASE(1919—1933年) 德语Bauhuase意为“建筑房子”。格罗皮乌斯创立,她旨在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现代艺术和设计教学体系,达到个人进行微型社会试验和改造社会文化的目的,同时快速提高德国设计水平,满足战后的物质需求。 第一节魏玛时期(1919—1925年) 一、课程改革 第二节德骚时期(1925—1933年)——其中1925-1927年为黄金时期

展示艺术设计教学大纲

《展示艺术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展示艺术设计 总学时数:学时 实验或上机学时: 一、说明 (一)《展示艺术设计》的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视觉传达方向限选课程,其任务是: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运用艺术设计语言,通过对空间与平面的精心创造,使其产生独特的空间范围,不仅含有解释展品宣传主题的意图,并使观众能参与其中,达到完美沟通的目的,这样的空间形式,我们一般称之为展示空间。对展示空间的创作过程,我们称之为展示设计。 (二)教材及授课对象:《现代商业空间展示设计》任仲泉编著山东科技出版社2011 艺术设计(本科、视觉传达方向) (三)《展示艺术设计》的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展示设计并且掌握展示设计,使学生掌握从总体设计、平面布局、展示环境、道具装置、灯光设置等所有与展示相关的内容的基本原理,并涉及到结构、规格和尺度,技术、材料和加工工艺等各个方面的设计。(四)《展示艺术设计》课程授课计划 (五)教学建议:

1.本课程在教学中要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不仅讲授与广告专业相关的知识.而且可涉及社会学、交际学、市场营销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广告策划是主意、点子的运用,因此还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谋略得到启示。 2.本课程应重视结合案例讲授。从世界广告策划中百年以来的著名案例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营销的案例,都应注意收集及分析,并提供给学生参考。 3.本课程强调实践环节。在学习中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广告策划,并撰写出符合实际的广告策划书。 (六)考核要求:本课程的成绩考核方式为考试,平时作业分数作为平时成绩,最后考试与平时成绩比例为70%和30%。 评分标准: (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适当变通)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展示设计基本概念 主要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展示设计的含义与作用,让学生了解展示设计的发展里程。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与展示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方法。 重点及难点:了解展示设计的发展与活动 教学内容:

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oderndesignhistory 课程编码: 学时:32 学分: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课程类别:理论课 先修课程:中外工艺美术史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适用专业:艺术设计,视觉传达,公共艺术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现代设计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重点讲述现代设计的发展状况,包括主要思想、风格、流派、典型作品代表设计师等史实的分析,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与文化、经济和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范围、手段、发展、意义等有更深入的认识,为其更好的进行创造性的视觉传达设计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状况。 2、了解现代设计中主要思想、风格、流派、典型作品代表设计师等史实的分析。 3、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与文化、经济和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对现代设计的本质、范围、手段、发 展、意义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习者了解现代设计的起始时间,理解设计与经济、艺术、科学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1.1 “ design ”—设—计“”的定义 1.2现代设计的起始时间; 1.3设计与经济、艺术、科学的关系; 1.4现代设计艺术分类标准与方法;设计思维 [本章重点]:设计与经济、艺术、科学的关系;现代设计艺术分类标准与方法 [本章难点]:现代设计产生根源:工业革命、发明创造、现代艺术流派等的影响 第二章现代设计的滥殇时期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习者了解现代设计产生的前提和社会历史条件,理解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主要成就。 [本章主要内容]: 2.1现代设计产生的前提和社会历史条件; 2.2工业革命初期设计发展的新动向;

《世界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pdf

《世界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内容、任务 (一) 课程性质: 《世界现代史》为我校三年制大专历史教育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教学 计划安排在第二学年上学期使用。《世界现代史》课程是历史专业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知识领域的必修课程。 (二) 课程内容: 通过对这一时段世界历史的学习,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学生们可以完整 地把握人类文明史的全部进程,全面地认识现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加深对20世纪人类社会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本质的理解,比较科学地分析21世纪的世界未来走向。作为人文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世界现代史》课程的学习既是相关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从事本专 业的教学和研究,并拓宽学科视野,从事其他人文科学事业的必要条件。世界现代史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世界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现代阶段。世界现代史是一门历史系专科专业基础 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世界现代史的基础知识,了解世界现代史中的重大事件与著名人物,从而把握现代世界发展的脉络与规律,培养学生在世界视野下看问题的思维。让学生了解相关问题的研究动态、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世界现代史又是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世界现代史从20世纪初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大体上可分为四 个阶段: 20世纪初到1923年,是战争、革命、动荡时期; 1924---1929年,是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 1929---1939年是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德意日法西斯走上战争时 期; 1939---194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世界现代史的内容极其丰富,我们要从全球的视野出发,既注重各个地区、 各个国家历史发展的特殊情况,又要特别注意各个国家及各种事件彼此之间的内 在联系,探源明流,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对世界现代史有个总体的了解。学习 世界现代史就是要学习历史,认识历史,预见未来,更准确地理解变革时期的深邃历史内涵,更深刻认识当今世界自觉地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不断前进。

设计专业产品调研方法---教学大纲

《产品调研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00031014 课程英文名称:The product research method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16 实验:0 上机:16 适用专业: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产品设计调研方法课程作为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会系统的讲解产品设计的具体调研方法,了解产品设计调研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结合课题实践。课程提出具体的问题与需求,选择与确定调研目标,通过掌握正确的思维与方法来规划实施调研。本门课程为产品设计的基础,是以后的产品设计实践课程的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学习研究与设计规划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产品设计调研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2、提出具体的问题与需求,选择与确定目标,通过掌握正确的思维与方法来规划实施调研。。 3、培养学生学习研究与设计规划的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 基本知识:产品设计调研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2. 基本理论和方法:产品设计调研的过程。 3. 基本技能:能够根据具体的产品调研目标制定和实施调研过程。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以本大纲为指导,采取不同的脉络线索进行讲解。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实践类课程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以本大纲为指导,在基本讲解后以学生实践教师指导的方式进行。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需要设计基础课之后才能进行。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 设计的课题实践应与理论部分紧密结合。 2. 实践课上安排小考试,考查每节课程所学知识。 3.安排大作业,大作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产品设计调研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掌握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二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20%,结课作业占80%。 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给出;作业形式由任课教师自行而定。 (七)参考书目

《设计史》教学大纲

《设计史》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美术系 执笔人:吴文轩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设计史 2.课程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Desing 3.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理论课) 4.适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非师范)专业本科 5.总学时:36学时 6.总学分:2学分 二、实践教学目标 《世界现代设计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理论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的掌握世界现代设计史的基础知识,了解现代设计运动的背景,各国优秀的现代设计传统和辉煌的现代设计成就,认识现代设计的发展状况,提高学生的设计方面的鉴赏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更好的进行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三、实践内容与要求

四、教学文件与教学形式 教材:《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2004

年1月第三次印刷。 参考书: 1、《世界平面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2、《新艺术运动大师图典》周宏遍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贡布里希论设计》范景中选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4、《全彩西方工艺美术史》张夫也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现代西方设计概论》钱凤根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工业设计史》何人可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工业设计全书》张道一著—江苏科技出版社1998年版。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作品赏析,作业辅导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以每次作业作为考核的主要方式 成绩评定:百分制,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总平均

设计概论教学大纲

《设计概论》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xxxxxxxxxx 编写日期:2010年9月 一、开设系(部): 信息技术系 二、教学对象: 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设计的地位及本质、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演变的基本规律以及设计与社会生活各层面的关系,并在此基础 上,为以后的设计实践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及早树立正确的设计观。 四、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设计概论》,使学生比较广泛和深入了解有关设计的理论,认识理解设计的基本原则及方法论。 2、在了解各设计流派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理解设计与设计美学、科学工艺、地域文化、生态环境、上层建筑等社会生活各层面的关系。 3、从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材料等各个角度,了解工业设计的本质意义和发展趋势。 4、教学中应坚持整体的原则,并针对当代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讲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加深学生对讲课内容的理解。五、教学课时及其分配: 总学时:64学时 六、考核: 考核形式——期末考试; 试卷结构——试题分为四大类型: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分值分配:平时(30%)+期末(70%)=总评成绩(100%);

题量——90分钟 七、教材: 《设计概论》赵平勇主编,设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八、主要参考书目: 1、(美)梅格斯,《20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湖北美术出版社,1989年 2、(日)大治浩,佐扣七郎合编,《设计概论》,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3、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吉林美术出版社,1991年 4、王受之,《世界工业设计史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5、柳冠中,《工业设计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6、朱淳泽,《世界工艺史》,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7、尹定邦,《设计目标论》,暨南大学出版社 8、约翰. 沙克拉,卢杰、朱国勤译,《设计—现代主义之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9、李砚祖,《设计概论》,湖北美术出版 10、李妲莉、何人可、刘景华,《美国工业设计》,上海科技出版社 九、讲授提纲 设计概论 第一章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初步了解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2、了解艺术设计的特征 3、掌握艺术设计的方法 4、了解艺术、科学与技术相互之间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艺术设计的定义 一、设计在世界上的定义 二、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艺术设计的原理 一、艺术设计的艺术性原理 二、艺术设计的科学性原理 三、艺术设计的技术性原理 第三节艺术设计的特征 一、设计的创意性特征 二、设计的图形性特征 三、设计的产品型特征 四、设计的科学性特征 五、设计的工艺性特征 六、设计的市场性特征 第四节艺术设计的方法 一、对比设计的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