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世纪西欧骑士制度的社会影响

中世纪西欧骑士制度的社会影响

中世纪西欧骑士制度的社会影响
中世纪西欧骑士制度的社会影响

西欧骑士制度的社会影响

提要:骑士制度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重要内容,它对中世纪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它的存在,西欧中世纪社会具有许多与之相关的特征。

关键词:骑士制度骑士社会影响中世纪

骑士制度存在于西欧中世纪社会,它是骑士生活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总和,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司法、道德、文化和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这些内容由于骑士集团所处的强势地位而对中世纪社会产生广泛影响。探讨骑士制度的社会影响不仅能进一步了解西欧中世纪的社会状况,还能对其社会特征有新的认识。本文谨对这方面做初步探讨,不当之处还望学界同仁指正。

一、经济影响

西欧骑士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是骑士制度产生、发展以及衰亡的重要条件。在实际生活过程中,骑士与经济发生各种联系,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军事行为更需要经济的支持。从军事需要来看,装备完善的骑士经济需求量非常可观,战马、盔甲和武器装备的耗费相当于23头公牛的价格。1[1]而维持这名骑士平时和战时的各项耗费,大体需要300至600英亩的耕地和大约100名维兰(villeins,通常指农奴)在此

1[1]J. F. Verbruggen, The Art of Warfare in Western Europe During the Middle Ages: From the Eighth Century to 1340, Amsterdam, New York: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197

耕地上的劳作。2[2]到骑士制度鼎盛时期,由于盔甲工艺提高以及对战马品种的讲究和数量的追求,骑士的经济需求量进一步增加。3[3]骑士集团的经济来源主要有采邑、家庭豢养和雇佣等,不过,以土地为核心的采邑是骑士经济来源的主导。采邑的主要形式是土地,也包括其他能提供经济收入的项目,例如,出租的房屋、磨坊、可收费的市场、可征税的港口或桥梁、城堡等,凡能从中获得租稅的财产,都可以作为采邑封给某个骑士,以抵服役报酬。4[4]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出现“货币采邑”或“采邑年金”(the money fief or fief-rente)的形式,这类采邑不同于土地采邑的支付方式,而是以每年固定数额的货币支付给骑士。英国的诺曼国王们较早地采用了这种方式,在与佛兰德斯伯爵军事协议中,明确签署了这方面内容。5[5]此外,还有所谓的“锁子甲采邑”(fief de hauberk),它指领主授予附庸能置办起盔甲的财产,附庸在服兵役时必须穿戴盔甲。骑士从领主处获得采邑的形式是多样的,也是多渠道的,不乏有骑士从多个领主那里获得采邑。6[6]总之,采邑是骑士经济来源最重要形式。7[7]

2[2]Joseph and F. Gies, Life in a Medieval Castle,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4, p. 46. 各家对耕地数目的估算有些不同,从公元805年的《提恩维沃法令集》(Capitulary of Thionvil le)的条文中可了解到,全副武装者,至少要拥有12份采邑,大约为300—450英亩土地。见J.

F. Verbruggen, The Art of Warfare in Western Europe During the Middle Ages: From the Ei ghth Century to 1340, p. 24。另有材料证明,甲胄装备完善的封臣需要有12个胡符(Hufen)的耕地,1胡符大体相当于30英亩。由此折算,也当有360英亩左右的耕地。如此经济规模,远远超过一般自由民的经济支付能力,小自由民农户通常拥有60—90英亩左右的土地,而有些人身非自由的农户土地拥有量不足10英亩。参见M. M. 波斯坦和H. J. 哈巴库克主编,王春法主译:《剑桥经济史》第1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82页。上述经济规模只是骑士装备较为完善的基本标准,在实际生活中有些骑士的经济条件达不到这一标准,有些要超过这一标准。

3[3]参见J. F. Verbruggen, The Art of Warfare in Western Europe During the Middle Ages: From the Eighth Century to 1340, p. 26。

4[4]Guy Fourquin,Lordship and Feudalism in the Middle Ages, trans. by Iris and A. L. Lytt on Sells, London: Pica Press, 1976, p. 133;G. Duby and R. Mandrou, A History of French C ivilization, trans. by J. B. Atkinson,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65, p. 49;马克·布洛赫著,张绪山等译:《封建社会》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90页。

5[5] A. V. B. Norman, The Medieval Soldier, New York: Thomas Y. Crowell Company, 1971, p. 105.

6[6]值得注意的是,采邑作为建立中世纪主从关系最重要的依据,它具有更普遍意义,已远远

骑士制度依赖一定经济条件存在的同时,也对中世纪经济产生了影响。首先,为满足军事需要,建立全副武装的骑士军队,催生和推动了采邑分封制,而采邑分封制是西欧中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制度,它使社会经济中相当一部分土地与军事义务联系在一起,形成土地经济与军事义务的持续性结合。8[8]其次,骑士制度影响到了整个社会土地所有权的格局和性质。骑士军队的发展在一段时间内以采邑的增加为重要条件,而采邑制的发展通常以绝对所有权土地,即自主地(allo d)的规模不断减少为对应条件。9[9]采邑的所有权性质截然不同于自主地,采邑分封使土地所有权和占有权相分离,形成各级领主对同一处土地间接和直接的多重占有。再有,骑士制度对庄园制度形成影响,某些庄园的规模与骑士服役的经济需求有一定关联。10[10]另外,骑士制度影响到中世纪的财产继承制度,为保证军事义务的履行,采邑的分割继承受到限制,长子或单一后代继承制得到普

虽获采邑,但并非是骑士。参见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上卷,第280—282页;A. V. B. Norman, The Medieval Soldier, p. 123。

7[7]采邑是骑士经济来源最重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有数量不少的骑士通过被领主豢养在家中而得以存在。当然,他们的存在及其数量有赖于领主以土地为主的经济收入程度。还有些贫困的骑士靠比武和参加各种战争维持生活,不乏有人以此发家致富,典型例子是威廉·马歇尔,他做游侠骑士15年,与佛兰德斯(Flemish)的另一名骑士罗杰(Roger of Gaugi)一道,到各地参加比武大赛,在10个月的比武大赛中,两人俘获103个骑士以及他们的战马、装备和随从,从而成为十分富有者。D. Crouch, William Marshal: Court, Career and Chivalry in the Angevi n Empire 1147-1219,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90, pp. 26-37.

8[8]参见D. Nicholas, The Evolution of the Medieval World: Society, Government and Though t in Europe, 312-1500,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92, pp. 146-147;G. Duby, The E arly Growth of the European Economy: Warriors and Peasants from the Seventh to the Twelft h Century, Translated by Howard B. Clarke,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 1 66-168。

9[9]自主地是西欧中世纪重要的土地占有形式,它并非从领主封予中获得,而是完全独立占有。到11和12世纪,随着骑士制度的发展,自主地数量明显减少,并广泛地转变为采邑。参见S. Reynolds, Fiefs and Vassal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4, p. 50;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上卷,第286—288页。

10[10]骑士制度与庄园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骑士—采邑—庄园有着内在联系。《末日审判书》所反映的较小庄园应有330—550英亩,这与装备一名全副武装骑士所需的土地规模大体吻合的现象,并非纯粹偶合。参见汤普逊著,耿淡如译:《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74—375页。在英国,诺曼征服后一名全副武装的骑士所需“费用”大体为5海德(five-hide),而每海德大约相当于60—120英亩。参见D. Nicholas, The Evolution of the Medieval World: Society, Government and Thought in Europe, 312-1500, pp. 218-219。更为有趣的现象是,欧洲许多没有庄园的国家,也没有封臣和采邑,而且“非完全庄园化的地区也没有

遍施行。11[11]骑士制度与采邑的密切关系,成为西欧中世纪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

二、政治和军事影响

骑士制度对中世纪的政治和军事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很大程度取决于骑士的社会地位及其内部关系。骑士的社会地位与其军事能力、经济实力和统治权力联系在一起,许多骑士既是军人,又是贵族,又是统治者,这种复合身份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对政治和军事的影响力。12[12]

骑士集团内部以采邑分封为主导所构建起的层层人际关系,大体可分为军事组织关系、行政司法关系、主从关系、私人关系等。军事组织关系,涉及到军队召集、指挥、调遣、作战单位组合等。13[13]获得采邑的骑士除了应履行相应的军事义务以外,还要帮助领主管理其领地内的诸多事务,负责或参与领主法庭的司法审判、镇压罪犯、维护道路安全、征收税务、筹集物资和款项、商定重大决策等,从而使这部分骑士与领主之间又形成行政和司法的隶属关系。14[14]骑士集团内部的主从关系主要表现在相互的义务方面,骑士除了对领主的11[11]参见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上卷,第327—338页;G. Duby, The Early Growth of the European Economy: Warriors and Peasants from the Seventh to the Twelfth Century, pp.

169-171。

12[12]参见D. Nicholas, The Evolution of the Medieval World: Society, Government and Thou ght in Europe, 312-1500, pp. 146-147。三个等级观念,即一部分人祈祷,一部分人战斗,一部分人劳作,从理论上反映了中世纪时期对骑士社会身份的认识,骑士兼有军人、贵族和世俗统治者的复合身份。这种观念继承并融合了古典和基督教思想,认为社会秩序既需要剑也需要语言来维护,因而,要有一部分人战斗,一部分人祈祷和教化,世俗贵族既肩负着保护社会秩序的任务又承担着统治世俗社会的职责。G. Duby, The Three Orders: Feudal Society Imagined, trans. b y Arther Goldhamm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p. 78;J. Bumke, Cou rtly Culture,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p. 26;马克·布洛赫著,张绪山等译:《封建社会》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525页。实际上,骑士的身份问题较为复杂,中世纪三个等级理论中的骑士身份,只是部分骑士身份的笼统概念,有关辨析,参见拙作《中世纪骑士身份辨析》,《世界历史》,2006年3期,第101—107页。

13[13]J. F. Verbruggen, The Art of Warfare in Western Europe During the Middle Ages: Fro m the Eighth Century to 1340, pp. 74-76.

军事、行政、司法等方面的义务外,还有经济方面的义务,如领主被俘后的赎金、领主参加十字军的“援助费”、长子受封为骑士和长女出嫁的资助等,都属于附庸的义务范畴。15[1 5]领主对附庸的责任和义务则主要是保护其生命及财产安全。领主在双方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16[16]骑士的私人关系主要表现为:骑士义务的子承父业;骑士组织系统中亲属血缘关系的存在;传统法律观念把领主与附庸关系定为家族内部关系;领主组建私人卫队;骑士从小生活在领主的城堡中,与领主家人结成深厚情感;领主对附庸私家事务的干预,附庸对领主私家事务的帮助等。17[17]骑士集团内部的多重关系相互混杂,其中有些关系具有全社会普遍性,并非骑士集团所特有。尽管每个骑士与领主之间不一定都具备上述所有关系,但这些关系都包含在骑士集团之中,成为骑士制度的重要内容。

骑士的强势地位及其内部关系对政治的影响表现在多方面。首先,它影响到西欧中世纪的王权状况。从总体上看,西欧中世纪一直存在着君主一统观念,但由于骑士制度的存在而影响到王权演进过程。查理帝国的分裂与采邑分封和骑士制度有内在关系。分裂后的各国,王权一度衰落。此后,王权加强、国家统一的关键是打败附庸并摧毁其属下以骑士制度为核心的军事体系。18[18]其次,骑士制度影响到社会的行政和司法特征。采邑分封建立起各级政权的用人机制,领主通常任用自己的附庸掌管权力,从而造成部分行政、司法权力与作为军人的骑士

15[15]J. S. Critchley, Feudalis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78, p. 31. 骑士集团内部的主从关系只是西欧封建社会主从关系的组成部分。西欧中世纪主从关系是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复杂程度,参看S. Reynolds, Fiefs and Vassals, p. 33;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上卷,第272—273页。

16[16]参见G. Fourquin, Lordship and Feudalism in the Middle Ages, pp. 124-125;J. F. Ver bruggen, The Art of Warfare in Western Europe During the Middle Ages: From the Eighth Ce ntury to 1340, p. 70。

17[17]参见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上卷,第362—365页;J. F. Verbruggen, The Art of Warfare in Western Europe During the Middle Ages: From the Eighth Century to 1340, pp. 6 6-71。

18[18]骑士制度造成地方政权多由强势军人把持,从而形成妨碍君主权力加强和国家统一的状

结为一体。19[19]司法与军事的结合,极易使军事成为解决法律纠纷的最后手段,各级司法执行者的军人身份和施暴能力具有强劲的制衡功能,可在一定程度制约当事双方在履行义务过程中遵守契约所定规则,从而有利于司法平等和公正习惯的建立。20[20]西方近代政治走出中世纪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行政、司法等权利与军事分离。

骑士是职业军人,武器和装备、军事训练、服役、战争等都属于骑士制度的范畴。精良的武器和装备使骑士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并一度成为西欧战场上的决定性力量。21[21]他们的战斗能力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骑士制度在维护阶级利益、抑制阶级反抗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采邑分封建立了土地持有者之间的主从关系系统,同时也使他们结成共同利益集团,这个集团在共同对待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时,由于其自身超强的军事力量使中世纪农民起义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很难形成规模。14世纪初期之前,西欧中世纪没有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原因有多方面,骑士制度就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骑士优良的军事装备和经过长期训练所具备的较强作战技能,使农民武装一度无法与之抗衡。西欧中世纪大规模农民起义出现于骑士在战场上对步兵作战优势丧失之后,足可引起我们对骑士制度与西欧农民起义关系的重视。22[22]

19[19]西欧中世纪各地区城堡的兴建及其集军事、行政、司法等一体的功能,是这种政治现象的体现。参见G. Fourguin, Lordship and Feudalism in the Middle Ages, pp. 87-96;Joseph and F. Gies, Life in a Medieval Castle, pp. 39-55。

20[20]中世纪主从关系建立在双方大体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的契约之上,由于附庸具有军事能力和反抗领主违背契约的权利,使世俗社会政治中上司与下属、领主与附庸、君主与臣下的责任和义务具有双边相互性,不同于纯粹专制政体至上而下的单边绝对性。参见W. Ullmann, Princi ples of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the Middle Ages, London: Methuen&CO LTD, 19 78, pp. 151-152;哈罗德·J·伯尔曼著,贺卫方等译:《法律与革命》,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378页。

21[21]M.Strickland, War and Chivalry: The Conduct and Perception of War in England and Normandy, 1066-1217,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169.

22[22]骑士制度与农民战争的关系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参见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下册,第403—404页;基佐著,沅芷等译:《法国文明史》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行政权力与军事的结合,造成政权体系对战争的即时反应机制,有利于统治者随时发动和投入战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骑士制度不仅使中世纪政治充满军事色彩,也使战争异常普遍和频繁。骑士的首要职责是打仗,他们乐于战争,战争能给他们带来财富、地位和荣誉。他们对战争的热衷是封建主“私战”以及各国间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也是“十字军东征”和西班牙半岛“再征服运动”的动因。23[23]长期不断的战争,造成西欧中世纪社会内部军事组织、政权结构、思想观念等更适应战争和对外征服的需要。骑士的崇尚武力既影响到中世纪的战争状况,也影响到西方后来的军事征服、远航探险、殖民掠夺、争夺霸权等现象的出现。24[24]

三、生活和文化影响

骑士的生活方式寓于骑士制度之中,骑士的各种军事生活从童年的训练开始,贯穿一生。25[25]他们不从事生产劳动,平日生活中的饮食和娱乐等也都带有明显军事色彩。

人的饮食特征除受本能和传统习惯影响外,在中世纪也受到社会地位和职业的制约。骑士们养成喜欢食肉、饮酒的习惯,并以能吃能喝为荣。26[26]军事行为对体能的需要,以及

004年,第286页;R. Rudorff, Knight and the Age of Chivalry,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74, pp. 111-185;J. F. Verbruggen, The Art of Warfare in Western Europe During the Middl e Ages: From the Eighth Century to 1340, pp. 106-108。

23[23]参见M. Keen (ed.), Medieval Warfare: A Hist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 99, p. 2。骑士居于社会上层,他们有发动战争的能力和积极性,这点从西欧中世纪战争几乎没有间断的历史现象中得到证明。

24[24]参见J. R. Goodman, Chivalry and Exploration 1298-1630, Woodbridge: Boydell Press, 1998, pp. 192-218。

25[25]M. Keen, Chivalry,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p. 26; G. D uby, The Chivalrous Society, trans. by C. Postan,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7, pp. 113-116. 26[26]参见Claire Sponsler, “Eating Lessons: Lydgate?s …Dietary? and Consumer Conduct”, in

出生入死的职业,是解释骑士形成这种饮食特征的重要理由,而骑士的社会地位又为这种带有享乐性的饮食特征提供了条件。骑士们的吃喝嗜好影响到中世纪贵族的饮食文化:食品结构侧重肉类;强调量的充足而忽视精细烹饪;多烧烤和煮炖;大量饮酒等。27[27]骑士的饮食习惯还是贵族经常举办宴会、热衷于狩猎以及大规模种植葡萄等现象的主要原因。骑士的生活方式是下层社会仿效的榜样,14世纪以后,随着部分下层社会成员经济地位的改善,大量食肉的习惯在民众中蔓延开来,从而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并使屠夫和畜牧业主们发家致富。28[28]畜牧业发展会带动纺织业、农业以及阶级关系等系列变化。

此外,骑士从小在宫廷或城堡中学到的社交礼仪、高雅谈吐、衣冠整洁、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礼貌对待贵族妇女等内容,逐渐成为上层社会的时尚,这套时尚中的许多内容,由于受到后来“资产阶级”和“新贵”们的羡慕和向往而得以延续和发展。

骑士大体相同的生活方式和共同喜好,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文化娱乐形式。在战争和训练之余,骑士们喜欢听行吟诗人弹琴演唱英雄和男女爱情故事,一些骑士还成为这类诗歌的创作者和传唱者。“骑士文学”一度成为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主流,其中描写查理大帝及其家族成员事迹的史诗、亚瑟王和圆桌骑士们的传奇、从普罗旺斯抒情诗发展而来的骑士爱情故事等,在各地的宫廷和城堡中广泛传唱,深受骑士们的欢迎。骑士文学是西方文学瑰宝,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

Press, 2001, p. 13。骑士的食量从中世纪《武功歌》作品描写中可见一斑,例如,“他吞下一条猪后肘,两口饮下一加仑葡萄酒;他向谁动武,此人性命堪忧!”。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下卷,第487页。教会人士对骑士的大吃大喝不断指责和嘲笑,但无法根本改变他们的这种习惯,骑士观念认为,食量与力量和勇敢成正比,能吃的人绝不会是懦夫。参见L. Gautier,Ch ivalry, trans. by D. C. Dunning, New York: Barnes & Noble, 1968, pp. 242-246。

27[27]S. F. Weiss,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Wedding Banquets and other Feasts”, in M. C arlin and J. T. Rosenthal (eds.),Food and Eating in Medieval Europe, London: Hambledon Pr ess, 1998, pp. 60-62; L. Gautier, Chivalry, pp. 243-246.

28[28]杜比:《中古农业:900—1500》,载契波拉编,夏伯嘉译:《欧洲经济史<中古篇>》,

响,当今西方仍流行的冒险传奇类文艺作品,以及英雄加美女、加爱情的浪漫创作模式,都带有中世纪骑士文化的印记。29[29]

骑士对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比武大赛等活动方面。比武大赛既是骑士演练技能、展示武艺的机会,又是开展各种娱乐活动的场所,除了在比武间歇举办舞会和其他娱乐活动外,比武本身也逐渐具有戏剧表演成分。中世纪后期,比武大赛时常按文学作品中的情景设计场地和编排程序,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的故事往往成为设计和编排的依据,使比武与表演混在一起。30[30]正如有人评价的那样,“比武大会的奇特装饰和庄严的场面,其诗意的幻想和悲怆,使得它充当了后世戏剧的角色。”31[31]

骑士文化及其观念对教会的传统思想造成冲击。骑士与教会既有互利关系,也有矛盾冲突,反映爱情观念的抒情诗,把骑士对女人的欲望要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的“破晓歌”题材竟公然描写和歌颂骑士与别人的妻子同床共欢的情景,这种行为和观念是被教会明令禁止的。不仅如此,骑士的世俗观念对文艺复兴运动起到推动作用,正如约翰·赫伊津哈所认识到的,“追求荣誉同时伴随着英雄崇拜,这种英雄崇拜或许也可以看作是文艺复兴的先声。1300年以后的欧洲宫廷中充满了辉煌的骑士制度复兴的征兆,这种复兴已和文艺复兴有了真实的联系。”32[32]

骑士制度推动社会形成了崇尚武力、重视军人的风习。骑士的身份和地位令人仰慕,他们的军事职责也被视为具有神圣性。中世纪关于骑士产生的理论认为,人类堕落后,战争和29[29]M. Girouard, The Return to Camelot: Chivalry and the English Gentleman,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pp. 1-38.

30[30]R. Barber, The Knight and Chivalry, New Jersey: Rowman and Littlefield, 1975, p. 17 4.

31[31]约翰·赫伊津哈著,刘军等译:《中世纪的衰落》,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76页。

罪恶降临到这个世界并搅乱了秩序,骑士由此而生。他们的职责是抑制邪恶、保护人民。在每千人中最强壮、最忠诚、最具高贵精神者才可被选为骑士。他应拥有战马——动物中最高贵者、最好的武器和装备,还要有扈从为他服务。而其余普通人则被安置在他之下,耕种土地,提供骑士和战马所需的各项物资。33[33]此外,关于3个等级的理论,把骑士与世俗贵族身份重叠在一起,强调了骑士以及军事的重要地位。34[34]再有,骑士的行为准则被推崇为是贵族才具有的“高尚”品格,其中的具体内容,如勇敢、忠诚、保卫教会、保护弱者、与异教徒战斗到底、维护公平正义等,都与骑士的军人职责联系在一起,这些具有军事特征的价值标准对世俗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甚至关系到全社会对从军打仗的态度。到中世纪晚期,许多社会下层者,积极投身于战争,通过军功争得荣誉和地位,正如当时人写道:“在这些天里,我们看到有多少穷人,凭借在法国战场上的效力而赫然成为贵族。”35[35]骑士制度既把一部分人造就成军事精英并赋予他们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荣誉,也推动了整个社会重视军事崇尚武功的风气,这是我国古代社会所没有或缺乏的。

总之,存在于西欧中世纪社会的骑士制度有着广泛的内涵,它对西欧中世纪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状况、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骑士制度的存在,西欧中世纪社会具有广泛的军事特征。

[作者倪世光(1957年—),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050091]

[收稿日期:2008年11月27日]

(责任编辑:徐家玲)33[33]Ramon Lull, Book of Knighthood and Chivalry, Trans. by Brian R. Price, Union City, California: Chivalry Bookshelf, 2001, pp. 15-22.

34[34] G. Duby, The Three Orders: Feudal Society Imagined, pp. 271-280.

西欧中世纪政治状况的特点

西欧中世纪政治状况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左右的欧洲历史,被中国史学家称为西欧封建社会。西方称为中世纪。在这段历史长河中西欧的政治状况,与中国的封建社会进行比较,呈现截然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发展极不平衡,政治发展曲折艰难,国家长期四分分裂,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很晚才出现(英法到15世纪、德意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原因如下 一、体系严密的封建制度 西欧封建社会早期,土地是主要财富。国王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这些人成为诸侯。诸侯又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较小的封建主,小封建主再向下分封。国王和大封建主又各自分封了一批骑士,作为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样的层层分封,就形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自大至小不同等级的封建主。这些封建主分别领有大小不等的封地,拥有数量不等的庄园、农奴和武装。每一个封建主无异于一个小国君。割据一方,各自为政。诸侯的势力很大。有的竟敢向国王提出挑战。而中国封建社会则不同,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始,中央集权和皇权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政教冲突 5世纪到6世纪开始,罗马天主教会成为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国王为了使自己的统治神圣化,常请求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自己加冕,这样的做法加强了国王与教会的关系,更意味着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在政治上,教皇是最大的统治者;经济上,教会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思想上,基督教的教义和神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这样,人们相信世界上的一切权利都是上帝授予的,于是国王和教皇不断地发生碰撞和摩擦以夺得这一权利。12~13世纪,经过长期的争斗,教皇权利终于达到顶峰:教皇有权废黜君王。到中世纪后期,随着西欧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壮大,资产阶级的兴起,教皇和教会的势力才衰落下去。 三、城市的兴起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等。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订制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的城市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四、封建等级代表制的出现 在制约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影响巨大。 11.13:黄淼

浅析西欧中世纪的宗教冲突与对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b11384502.html, 浅析西欧中世纪的宗教冲突与对话 作者:王亚平 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10期 [摘要]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组织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在西欧中世纪的历史时期。作为人类的文化现象,各宗教教义之间有其相通的因素,因而能够相互吸收、融合;然而,承载宗教的信仰者之间存在各种经济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在西欧中世纪的社会中,这种经济利益的冲突通常会引发宗教间的排斥,并因此加剧经济利益的冲突乃至宗教战争的爆发。西欧中世纪历史上的宗教冲突多是经济利益矛盾激化的结果,而经济的交流也必然会发生各宗教间的对话。 [关键词]西欧,中世纪,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中图分类号]K5 B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8-0064-06 宗教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各宗教组织又是社会结构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西欧中世纪的历史中,基督教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基督教教会组织是中世纪西欧社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机制。作为文化现象以及表达人的情感的基督教与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具有相同的特质,在其各自的原始教义方面并不存在很大的矛盾,甚至还有许多相通之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程度不同地接受了犹太教的经典《旧约全书》中的教义内容,并且都以古希腊哲学作为阐述教义的基础理论,因此,各宗教间能够经常性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12 世纪以后,西欧与东方的经济交往扩大,各个宗教信仰的社会载体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各个社会阶层以及地区间经济利益的冲突,常常以宗教信仰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导致宗教战争的发生。中世纪历史上各宗教之间产生的冲突,实际上是各个地区之间、各个民族之间乃至各种形态社会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经济的交往必然导致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碰撞,从而促进了多种宗教文化间的相互融合,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都为基督教提供了知识养分,活跃了经院哲学,激发了理性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催生了近代科学构建。本文仅试图就中世纪历史上基督教、犹太教以及伊斯兰教之间在教义诠释方面的相互吸收,以及这三个宗教组织信徒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而导致的冲突做一浅显的分析。 一、经济利益冲突引发的宗教排斥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点研究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点研究 小组成员:胡珊、刘洋、裴倩、陈美娟、尹婉仪、吴令仪、谭思铭组长:胡珊 指导老师:王红老师 【摘要】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关键词】文艺复兴社会特点 【引言】 文艺复兴(意大利语:Rinasc 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构成)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中期至16世纪末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 【调查报告主体】 研究概述: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点研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征有哪些?为何会产生此类社会特征?采用研究方法主要是上网搜寻资料、翻阅书籍,辅之以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 【结论与分析】 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什么文学、什么艺术、什么哲学,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

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圣经》里说,人类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由于他们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乐园的禁果,因而犯了大罪,作为他们后代的人类,就要世世代代地赎罪,终身受苦,不要有任何欲望,以求来世进入天堂。在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死气沉沉,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黑死病在欧洲的蔓延,也加剧了人们心中的恐慌,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宗教神学的绝对权威。 中世纪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多种条件的促生下,于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来运转的,而市场上择优选购、讨价还价、成交签约,都是斟酌思量之后的自愿行为,这就是自由的体现,当然要想有这些自由还要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自由,而所有这些自由的共同前提就是人的自由。此时意大利呼唤人的自由,陈腐的欧洲需要一场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运动。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为这场思想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可能。城市经济的繁荣,使事业成功财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求胜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这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艺术的成就很高,人们也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学术思想,这和黑暗的中世纪是个鲜明的对比。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拜占廷)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亦有一说是十字军3次东征(尽管第三次半途而废)带回来的纪念品,他们在路上发现了这些书,就搬了回来藏在教堂的地下室,后被人发现,惊叹古罗马的艺术,文学等,就开始极力传播,意图达到古罗马那时的成就)一些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的学校,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这种辉煌的成绩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这种要求就像春风,慢慢吹遍整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兴起。 社会影响 资本的原始积累:文艺复兴运动作为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传播过程中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也同时为早期的资产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朱伟奇(西安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 “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阶梯。”[①]在古代社会,等级制的存在发展是由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的。本文试就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做一点探讨。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在西罗马帝国废墟的基础上,罗马文明与日耳曼文明相碰撞、相融合的产物,在征服罗马帝国过程中,日耳曼人社会产生了两极分化,原先的部落首领和亲兵逐渐形成贵族,与罗马的大地主及僧侣构成社会上层;日耳曼人的一般公社成员与罗马的自由民、隶民及奴隶则形成社会下层。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社会上层进一步从高到低分化为僧侣集团和以国王为首的骑士贵族集团,社会下层按职业依次分化为以农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平民集团,从而也就形成了僧侣、骑士贵族、平民等级秩序。在这种等级关系中,僧侣的责任是:祷告、赞扬上帝,在精神上救济人类;贵族的责任是:维护社会秩序抵御侵犯;平民的责任是:用劳动来支持上述两个等级。11世纪的扎克·得·维特里就三等级的关系做了形象的说明:僧侣是人的眼睛,因为他们能看到并给人们指示安全的道路;贵族是手臂,负责捍卫社会实施正义保卫王国;平民是人体的下部,负责支持负担人体的上部分并为之服务[②]。三种不同的人的出现,标志着西欧封建等级制的形成。在这种封建等级制中,各等级排列秩序是由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的作用与影响决定的,同时每个等级内部又都有着各自的等级秩序。 僧侣被视为社会的第一等级,这是由中世纪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僧侣成为罗马文明的唯一继承者。做为征服者的日耳曼人尚处

2019-2020年历史九年级上册第8课 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华师大版复习巩固第三十七篇

2019-2020年历史九年级上册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华师大版复习巩固 第三十七篇 第1题【单选题】 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色。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庄园生活和农民生活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从9世纪开始,庄园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流行开来 B、庄园内的“直领地”由领主耕种,“份地”由佃户耕种 C、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佃户中的自由农民的上地 D、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没有固定开庭地点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一份公元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里堡恩修道院中的一些状况:“……在复活节他们还应缴纳二只母羊、二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这表明欧洲中世纪庄园农奴( ) A、每逢节日向领主缴纳地租 B、缴纳实物、劳役两类地租 C、已经被剥夺全部人身自由 D、对受剥削与压迫充满仇恨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1世纪,中国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同一时期,西欧城市兴起。下列关于西欧城市兴起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欧城市的兴起,对瓦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和孕育近现代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B、一般是作为工商业活动中心,规模较小 C、这些城市是在封建主或教会的领地上兴起的,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D、所有城市都发动了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中古时期,在西欧一些地区盛行庄园经济,庄园中的主要劳动者为( ) A、佃户 B、贵族 C、领主 D、教士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欧洲中世纪的谚语。此话说明了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是( ) A、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B、已不受国王管辖 C、城市的空气比较清新 D、城市相对独立和自治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城市自治权 B、人身自由权 C、特许经营权 D、男女平等权 【答案】: 【解析】:

暨大自考本科西方政治制度试题及答案

西方政治制度试题及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制度中对现代西方政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 A.古雅典城邦民主制 B.斯巴达的寡头政体 C.罗马教皇制 D.古印度的种姓制 2.在西欧中世纪早期历史上唯一能与封建王权相匹敌的力量是( ) A.基督教会 B.市民 C.行会 D.大封建领主 3.西欧封建领主制实行的土地占有形式是( ) A.分封采邑制 B.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土地公有制 D.土地村社所有制 4.美国革命中颁布的最著名的文件是( ) A.独立宣言 B.王位继承法 C.邦联条例 D.人权宣言 5.在西方民主制度中法治原则的基石是( ) A.自由问题 B.权利问题 C.财产问题 D.平等问题 6.系统、完备地阐述分权制衡理论的启蒙思想家是( ) A.孟德斯鸠(三权分立) B.杰斐逊 C.富兰克林 D.洛克(分权学说创始人) 7.在当今英国,真正的立法权属于( ) A.上院 B.下院 C.国王 D.国民 8.西方实行三权分立的典型国家是( ) 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加拿大 9.普选制的演变历程具有典型意义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瑞士 10.20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法国、美国等先后将公民选举权的年龄降低到( ) A.21岁 B.20岁 C.19岁 D.18岁 11.美国对总统候选人的国籍资格规定了附加条件,即他必须是( ) A.取得国籍已有九年以上的美国公民 B.取得国籍已有十四年以上的美国公民 C.生来就是美国人的美国公民 D.已取得美国国籍的美国公民 12.资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均属( ) A.最高纲领 B.最低纲领 C.竞选纲领 D.行动纲领 13.在英国,体制内政党有( ) A.保守党和社会民主党 B.保守党和社会党 C.保守党和工党 D.共和党和工党 14.在西方,政党政治沦为权力政治的制度表现是一开始就实行的( ) A.政党竞争 B.政党分赃制 C.政党选举 D.文官制度 15.现代政党区别于其他社会政治组织的最重要特征是( ) A.维护本党利益 B.影响议会立法 C.拥有组织系统 D.取得和掌握政权 16.西方国家利益集团维护本团体利益的主要方式是( ) A.影响政治选择 B.影响社会舆论 C.参加竞选 D.影响政府决策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符松涛

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 《世界古代史》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第二版。此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古代史编》,分上、下两卷。此书为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参考文献 (一)世界上古史 (1)辅助教材类 朱寰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教学参考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王建吉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陈隆波、罗静兰:《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上古分册),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 丁建弘、孙仁宗:《世界史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古代部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世界上古史纲》,人民出版社,1981年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 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学术专著类 吴泽:《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蔡俊生《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原始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杨国章《原始文化与语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美]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上,下) 商务印书馆1977年[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人民出版社1971年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72年。 [苏]别尔什茨《原始社会》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人民出版社1956年 马克思《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所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金观涛等《悲壮的衰落,古代埃及的衰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何芳川主编《非洲通史:古代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 [埃及]阿·费克里《埃及古代史》,商务印书馆,1973年 埃及教育部文化局《埃及简史》,三联书店,1972年

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地位的嬗变_兼与明清时期雇工和工商业者比较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及由此带来的城市市民社会角色的转化和地位变迁问题是目前历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学者们普遍认为,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地位的嬗变与资本主义的萌芽、发生、发展紧密相连,推动了新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革命性改变[1]。 一、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般认为始于10世纪后期及11世纪。毋庸置疑,生产力的发展是当时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11、12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巩固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同时又使得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大大加强,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技术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手工业中的分支行业开始脱离农村的家庭副业和庄园手工业形态,逐渐集中到城市之中。而手工业在“进城”之后,又产生了城乡交流和向外开拓市场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随着贸易的日益扩展和深入,西欧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经济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对封建制度下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强大的冲击。 同时,这种经济上的历史性变革也引起了西欧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并非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产 物,而是经济、社会、政治、宗教和法律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体。手工业者和商人作为城市兴起的主要推动者,通过自愿的方式定居在封建城堡或教会城镇的围墙内[2],开始以一种非官方的形式去适应新兴的社会生活,逐渐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市镇机构。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又逐渐改变着民众的生活观念,例如:集市贸易中的平等原则被引入城市生活中,在商品交换中,农奴和有农奴身份的手工业者是作为商品的私有者、交易者出现的;封建主们无论是向集市上的交易者购买商品,还是把自己庄园内的剩余产品运到市场上去卖给需要者,都不得不承认对方的独立意志和平等身份。因此,大批农奴、自由农和小贵族纷纷抛弃传统的庄园而奔向城镇,由封闭的生活方式转为开放的生活方式,由被奴役的地位转为拥有较多人身自由的地位,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社会阶层———“市民阶级”出现了,西方历史也开始了一个“市民的传记时代”[3]。 二、西欧城市争取自由的斗争 西欧城市从开始形成之日起就出现了一股同封建势力相对抗的政治力量———城市中的居民,即市民。市民阶层包括各种各样的人,有手工业者、帮工、学徒、商人、小贩等。他们从11世纪起,采用暴力或和平的方式,开展“城市公社革命”,争取城市的自治权和有利于城市市民的社会制度[4]。 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地位的嬗变 ———兼与明清时期雇工和工商业者比较 崔晓乐 (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以及由此引起的市民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变迁,为西欧中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市民以城市为载体,为维护自己的自由和利益不断斗争,最终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同一时期的中国明清城市与西欧城市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制度结构,城市中“雇工人”和工商业者的地位非常低下,资本主义萌芽根本无法在明清城市的发展中诞生。 关键词: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雇工;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中图分类号:K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82(2009)01-0038-03 收稿日期:2008-12-12 作者简介:崔晓乐(1985—),女,甘肃通渭人,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史研究。 第21卷第1期2009年3月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ongqing Radio &TV University Vol.21No.1March.2009

海洋文明与中世纪西欧社会转型

海洋文明与中世纪西欧社会转型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7日09:18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7月下作者:张椿年我要评论 字号:【大中小】【打印】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一样,都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由于各个国家人民对海洋的依赖程度及其统治者对海洋的认识不同,虽都拥有海洋,但不一定有同样的海洋文明,下面笔者就西欧海洋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阐述。 社会需要商业,但内地没有市场,西欧商业只能从沿海开始 西欧海洋文明的本质是商业。罗马帝国在其强盛时期,商业十分繁荣,有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内外贸易四通八达。然而,自公元493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中世纪的农奴社会,在农奴社会里,自然经济占据着统治地位,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来源。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村庄,村庄受庄园控制,庄园不仅是经济组织,也是封建领主对农民实行剥削和司法审判的社会组织,商业几乎处于零状态。与此相适应,教会谴责商业,教会认为商业追逐利润,是亵渎神灵之举,但是社会又不能没有商业,因为庄园不可能做到完全的自给自足。例如食盐,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即使教会的神职人员也离不开它,但它不是庄园能生产的。再如,建造教堂的材料,也不是每个庄园都具备的。关于商业的重要性,少数高级的神职人员也是承认的。14世纪初,一位法国的修道院院长在他的《商人的箴言》中这样写道:“没有国家能够只靠自己管理自己,这也就是为什么商人们要出去工作,颠簸劳碌。他们的国家缺少什么,就将其带到所有的王国去,因此,人们必须要做的是,永远不要在没有缘由的情况下,苛待他们。因为商人在海上由此地到彼地为国家提供供给,这使得他们受人爱戴。”① 社会需要商业,但在封闭的庄园经济包围中,西欧内地没有市场,商业难以发展,所以商业的复兴,只能从沿海地区开始:一是沿海地区的人民以捕鱼为生,缺少粮食,有强烈的交换生产物的愿望;二是沿海地区交通方便。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他的著作《封建社会》一书中说,在13世纪以前,海上航行比陆路快,假如不是遇到强劲的风,船行速度每天达60至90英里。在陆上,通常每天的行程在19至25英里之间。②商品流通时间的长短对商人来说,至关重要,商品流通时间缩短了就会提高利润率。三是沿海地区可以利用大海进行海外贸易,商人以利为重,进行对外贸易常常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因以上种种原因,南欧的地中海和亚得利亚海沿岸,北欧的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首先成为西欧商业复兴的基地。 南欧的意大利是个半岛,东临亚得利亚海,南濒第勒尼安海。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受邀进军意大利,因为他为教皇平定当地贵族的叛乱有功,教皇加冕他为皇帝,因此,德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德国因内部的分裂,很难对意大利实行实际的统治,在封建势力较弱的环境下,从11世纪到13世纪末,在意大利兴起了一批城市国家,如威尼斯、比萨、卢卡、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城市共和国,城市国家的主人是商人、手工业者。意大利沿海城市的商人都把发展对外贸易放在发展经济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威尼斯。威尼斯土地贫瘠,可耕地极少,但是它面临亚得利亚海,航海便利,在从事商业和对外贸易方面却具有别人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为环境所迫,威尼斯人不得不向大海索取所需。他们从渔业和制盐业开始,以己之产,换取自己最缺少的粮食,后来竟成了一个地区的粮食集散地。为了进行大规模的海上贸易,威尼斯的造船业也发展起来,随着力量的壮大,11世纪末叶,威尼斯已在得利亚海东岸树立了自己的霸权地位,控制了地中海东面的整个海上贸易,成为一个伟大的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随着西欧社会的转型,中古西欧的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主要表现为王权国家、基督教会和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中古西欧文明是不同文明融合和嬗变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多元混合特色。拜占庭文明是古典文明与中世纪文明传承的纽带,也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桥梁,对欧亚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俄罗斯兴起后,不断侵略扩张,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教材知识梳理】 一、西欧封建庄园 1.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 (1)原因: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2)内容 ①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②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3)影响 ①国王或皇帝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②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3.庄园 (1)性质: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2)特点 ①耕地组成: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②义务:农奴需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③庄园法庭: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

1.王权衰落 (1)原因: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西欧王权的衰落,也孕育着统一的力量。 (2)表现 ①法国:15世纪,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 ②英国:自11世纪中后期后逐步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形成于伊比利亚半岛。 2.教会 (1)特权: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2)地位:教会利用强大的经济和精神力量,在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3.城市发展 (1)原因: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2)城市自治 ①原因: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②手段: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③意义: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 (1)形成: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故称拜占庭帝国。 (2)统治表现 ①境内工商业发达,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②扩张:查士丁尼在位时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③法律:《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3)帝国灭亡: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2.俄罗斯 【重点知识探究】

2021届高二历史新题选择性必修1考点4 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与中古西欧封建制(原卷版)

考点4 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与中古西欧封建制1.(2020·江北·重庆十八中高一期中)伯利克里时期,雅典陪审法庭包括6000名陪审法官,在10个部落地区通过抽签方式选出。这些法官分成10所高级法院,平均每所500人(每所高级法院另有100名候补陪审法官)。陪审员出庭时在弄清案情后,他们就投票判决,相互之间不作商议。雅典每所陪审法庭人数众多的直接原因在于 A.能预防法官受贿的危险性B.能使法院的审判更公正 C.能使审判更体现民主性D.能有效遏制法院的独断性 2.(2020·辽宁沈阳·高二期末)泛雅典娜节是古代雅典庆祝守护神雅典娜生日的节日,献祭过程由各个团体分别进行:宗教公职人员与男女祭司组成他们自已的分队,年长的男人与处于服兵役年龄的男人分开游行,外邦人的儿子与外邦人的女儿分开游行。这种献祭仪式反映出古代雅典 A.宗教活动不受政治的影响B.不同社会群体的宗教信仰不同 C.居民的身份存在严格区别D.各阶层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力 3.(2020·河北承德高三月考)有学者指出:“它(陶片放逐法)显然有助于确保领袖对作为整体公民团体的责任,因为是否举行陶片放逐投票的权力只属于公民大会,此类机制至少在名义上确立了对某个具体个人的意志优势,无论这个人多么有影响。”据此可知,陶片放逐法 A.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B.增强了雅典领袖统治的公信力 C.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D.强调了雅典公民集体的权威 4.(2020·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柏拉图在谈及雅典民主制度时说:“所有这一切总起来使得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到最后像你所知道的,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这表明柏拉图 A.认为雅典民主是暴民政治B.主张直接民主管理国家 C.批判公民因信仰出卖灵魂D.抨击雅典法律形同虚设 5.(2020·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有学者认为,古代人的自由是一种集体式的自由,这种自由是直接行使部分主权,或者说,古代人的个人自由是和集体自由同一的。个人只是集体的存在,个人以某种方式被国家所吞没,公民被城邦所吞没。他意在说明古代雅典 A.公民内部享有充分政治权利B.存在着严重的暴民政治倾向 C.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滥觞之地D.公民的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 6.(2020·沙坪坝·重庆一中高二月考)克里斯提尼时期,雅典政体已经兼具“主权在民,“抽签选举”“轮番而

中世纪西欧社会

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的演变过程,以其查理帝国的分裂。 (2)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3)西欧中世纪庄园是一个自己自足的经济单位,了解庄园内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状况。 (4)了解西欧中世城市的一般特征。 2.能力与方法 (1)对比查理曼帝国版图与今天西欧行政区划版图,增强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认识到一个国家疆域的变迁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2)观摩由名著改编的能够反映欧洲历史的影片(如“堂吉珂德”等),了解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对近代欧洲社会风尚和礼节的影响。 (3)作一次网上专题旅游,了解西欧中世纪城市(或城堡)的基本风貌,增加对中世纪城市(或城堡)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罗马帝国是西方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罗马文明和希腊文明一起构筑了近代欧洲文明的两大基石(如希腊理性主义和罗马法)。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入侵的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日耳曼人王国。当时的日耳曼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从文明史的发展角度来看,无论是法兰克王国,还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查理曼帝国,在许多方面都要落后于昔日的罗马帝国。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应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同学们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螺旋式上升、波澜式向前推进。 二、教材分析 本课导语 本课导语讲述的是法兰克国王查理接受罗马教皇加冕的故事,其主旨是引发同学们去思考,这个昔日的蛮族国王为什么能够成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呢?由此导入课文。 子目内容 查理曼帝国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本目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讲清封地(封主分封给下属的领地)与义务(受封者要为封主履行出征打仗的义务)是维系封主和受封者之间的纽带。第一段大字概述了公元5世纪西欧历史的背景,同时强调了在众多的日耳曼人王国中,法兰克王国之所以日渐强大,教会的支持是一个重要因素。第二段大字介绍了西欧封建化开始的时间(公元8世纪)、方式(通过层层分封)和结果(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第三段大字讲述查理曼帝国是如何建立的。无论是法兰克王国的对外扩张,还是查理曼帝国的建立,都与罗马天主教会的支持有关。在中世纪西欧,教权与皇权常常是相互利用的。第

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欧亚地区的中古文明第8课 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复习特

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欧亚地区的中古文明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复习特训第一百篇 第1题【单选题】 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的交往形式主要有两种,下列历史事件所体现的交往形式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希波战争 B、亚历山大东征 C、罗马的扩张 D、马可·波罗来华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由此可见,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是( ) A、驱逐出庄园 B、送入监狱 C、处以罚金 D、没收财产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这段文字反映了( ) A、庄园大体上是一个开放式的经济实体 B、庄园大体上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实体 C、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D、庄园大体上是一个比较发达的经济实体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色。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庄园生活和农民生活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从9世纪开始,庄园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流行开来 B、庄园内的“直领地”由领主耕种,“份地”由佃户耕种 C、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佃户中的自由农民的上地 D、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没有固定开庭地点 【答案】: 【解析】:

第2章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全国自考《西方政治制度》(课程代码:00316) (第二章) 历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直接来源于他的( ) (2013年1月) A.社会契约论 B.自然权利论 C.天赋人权论 D.社会循环论 实行不成文宪法的典型国家是( ) (2013年1月) A.意大利 B.法国 C.英国 D.日本 最先提出近代自然法理论的是( ) (2013年1月) A.格劳秀斯 B.施特劳斯 C.霍布斯 D.狄德罗 近代国家主权理论的创始人是( )(2012年10月) A.布丹 B.霍布斯 C.洛克 D.卢梭 最早把主权在民原则写进宪法而确定下来的是( ) (2012年1月)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瑞典 中世纪西欧整个社会关系的基础是封建的( ) (2012年1月) A.财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土地关系 D.契约关系 汉密尔顿对分权理论的贡献在于强调( ) (2012年1月) A.议会至上 B.司法独立 C.地方自治 D.中央集权 英国宪政制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是( )(2011年10月) A.大宪章B.权利请愿书C.权利法案D.王位继承法 在分权理论的发展中,强调司法独立的政治思想家是( )(2011年10月) A.汉密尔顿B.洛克C.杰斐逊D.孟德斯鸠 洛克认为国家行政权应当交予( ) (2011年1月) A.国王 B.上院 C.下院 D.法院 西方法治思想起源于古典的( ) (2011年1月) A.习惯法学说 B.神权法学说 C.万民法学说 D.自然法学说 阿奎那把法律分为永恒法、自然法、人法和神法,其中最高的法是( ) (2011年1月) A.永恒法 B.自然法 C.人法 D.神法 1791年的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最早的近代成文宪法,该宪法的序言是( )(2010年10月) A.大宪章 B.权利法案 C.人权宣言 D.独立宣言 在早期代议民主制中,西方国家的政治权力重心在( )(2009年10月) A.政党 B.政府 C.议会 D.总统 最早提出近代主权学说的思想家是( )(2009年10月) A.卢梭 B.伏尔泰 C.布丹 D.霍布斯 最早提出近代主权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早期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 )(2009年1月) A.卢梭 B.孟德斯鸠 C.霍布斯 D.布丹 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政府标榜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是( )(2009年1月) A.国家主权 B.君主主权 C.议会主权 D.人民主权 洛克明确提出,政治社会的首要目的是保护( )(2009年1月)(内容已删) A.财产 B.自由 C.生命 D.主权 被称为美国“宪法之父”的是( )(2009年1月)

(原创)谈西欧中世纪早期社会文化特点

期中论文by 任力子-00928088 谈西欧中世纪早期社会文化特点 公元三世纪后,古罗马帝国衰败,东西分治,从戴克里先开始的东方化政策一直延续下来,罗马帝国实际上被东方的拜占庭帝国继承;而与此同时,在欧罗巴的西面,由入侵蛮族初步建立起来的西欧早期国家正在古罗马文明的废墟上酝酿着崛起。 概述: 整个中世纪早期(公元600-1050年),西欧与它的邻邦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相比,都是无比的落后,以至于十世纪的一位阿拉伯地理学家将其描述为“身材高大,性格粗暴,举止粗俗,智力低下”。建立在光辉灿烂的罗马文明废墟上的西欧文明,因其蛮族身份显得尤其野蛮,但这个时期并不是很多人所认识的那样是一个黑暗的空隙期,而是新兴的西欧民族在新的土地上为未来的繁荣发展所做的准备时期 1、主要成就: 1)形成第一个大帝国法兰克王国,并在短期内基本统一了西欧 2)格列高利宗教改革,使得西方基督教独立于讲希腊语的东方基督教,西欧在西方基督教和拉丁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统一的文化意识 3)王国与教会联盟,“丕平献土”,丕平、查理曼加冕,西欧在政治和宗教上都获得独立 4)十世纪,未来的欧洲王国和城邦开始了融合过程,西欧文明展示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2、几点遗憾: 1)蛮族遗留的继承制度(分封诸子),使得法兰克王国时常四分五裂,难以长期生存 2)农业方面,曾经的游牧民族没有掌握先进的耕作方式,导致虽有肥沃的土地,却不能有好的收成 3)以维京人为代表的北欧蛮族(比日耳曼人更彻底的蛮族),在880-911年劫掠欧洲,猖獗一时,导致西欧不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生活。 4)文学艺术方面成就匮乏,仅有少量的史书、传记和福音书(考虑到时常的扩张和蛮族入侵,这一点并不奇怪) 几大特点论述:

中世纪西欧社会史

《英国庄园生活》 ---------中世纪英国农民生存状况研究 摘要:农民作为中古世纪社会底层的生活群体,虽地位卑微,但对于社会的运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工业革命以前,农业可以说是社会建筑的基石。研究农民的生活状况对于研究中世纪历史有着巨大的帮助。 ·宗教,“十字架的巨大阴影笼罩着整个中古世界”。 中古世纪庄园制达到了顶峰,也是西方封建制度的高潮。尽管英国某些地方从未实行过庄园制度,但毋庸置疑的是庄园农奴是农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活在庄园中的农奴来说,庄园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与外部的接触无外乎一年当中去几次集市,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因此庄园中的一切都会对农民产生巨大的影响,包括他们的价值观。位于庄园中心的教堂,作为庄园中最高大、最辉煌的建筑,与农奴破旧的茅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难使农奴不对其印象深刻。教会对农奴们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 对于中世纪的住民来说,教会无处不在,它对于人们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路旁随处可见的十字架和圣陵无时无刻不提醒农民要对神、上帝、死亡和救赎充满敬畏。大多数农民并不识字,抽象的教堂壁画也不能帮助农民很好地理解圣经的精髓,因此中世纪农奴只能借助弥撒等宗教仪式,或者通过教士的布道来形成自己的信仰。但不幸的是对于文盲来说,整个弥撒当中他们只能不断重复“主啊”,“万福玛利亚啊”这两句。至于复杂的仪式,他们并不理解,教士口中的用拉丁语叨念的祷告词他们根本听不懂。日复一日的重复使得这些仪式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更加糟糕的是,大多数教士并不了解这些仪式到底代表着什么,他们并不比农民博学,这些无知的教士构成了中世纪宗教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很多教士就是农民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仅会拉丁语而已。其思想当中带有很多迷信的成分,就如同普通的农奴一样。很多教士不仅不能胜任神职,反而带头亵渎教义,与女人私通,放高利贷,主持弥撒时衣冠不整等。因此某些乡村风气败坏,道德沦丧也就不难理解了。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1“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 教案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西欧重要封建国家的基本发展线索,特别是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特点;为理解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如何从封建制度下萌生与发展,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并能够参照中国7至17世纪(约唐朝至清朝早期)的政治历史,分析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 培养收集、阅读、分析、比较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建立研究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实践有效表达自己观点的文字表达、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法指导) (1)确定选题 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的活动目的、活动任务。 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指导学生在广泛阅读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本组总结报告的最佳选题。 (2)收集资料 以课本背景资料为主,指导学生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广泛阅读。建议教师组织学生确立具体研究计划、结题计划。 (3)分析资料 教师向学生明确阅读讨论的要求及其评判标准,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小组代表在课上做阅读讨论报告,对阅读材料进行归纳总结。 (4)成果展示 可以各种方式,评比展示各小组的文字总结报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参与本课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历史的一项核心内容,西欧

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在整个中古时期,罗马天主教在经济上占据当时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一元垄断;城市是文明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根源因素有很多就是城市造成的。英国的等级代表制在制约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2)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优势,并以此增强学习的兴趣。 二、分析与建议 1.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完前两个单元后进行,在学生掌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以阅读、研讨历史素材的学习方式,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发展线索,特别是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特点进行探究。从而为下一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因此,建议教师要从教材的章节结构为切入点,宏观把握本课在本册课本中的地位,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引领学生体味课本编排的体例特点。 在学生已建构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知识基础上,教师可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入手,以“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为思考题,引入本课的活动。 2.活动形式 本课为探究活动课,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学生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背景资料及其搜集的相关资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确定好选题,教师协调各组的选择,确定各小组的发言时间、发言稿的撰写等事宜。建议教师在此阶段要对学生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上,做适度的指导。若课时允许,可用专门的课时来进行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以解决本课难点。 在活动的成果展示阶段,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要及时用各种方式展示出来。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将活动各阶段的照片、发言代表的发言稿、教师及学生评语等以各种形式展出,例如:可出黑板报、活动课专刊、制作成网页发布在学校的网站上等。 3.史学方法 通过本课活动,使学生学会获取史料、运用史料的基本方法。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新闻评论中寻找史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应该是本课学习活动所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建议教师应首先对此有较深厚的知识功底,熟悉各类资料的查询方法,特别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查询优势进行查询的方法。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史料鉴别和比较的指导,认真分析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并能够参照中国7至17世纪(约唐朝至清朝早期)的政治历史,分析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 三、案例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