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孙学密王卫平

[摘要] 本课程体系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和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原则,就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改革思路和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框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以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外设与维修职业方向为特例,提出了基于职业方向的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框架以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职业方向培养框架

一、中等职业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中职学生的计算机技术职业教育学习是一种应用性技能学习,也就是说要把计算机当作一个工具,对学生而言,“微处理器的原理、结构和指令系统、汇编语言、存储器、CPU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传送、可编程接口芯片”等理论也就显得遥不可及。实践应用中即使不学习这些理论,也不会影响他们打字的速度、排版的美感,为什么要把“理论”看得这么重呢?计算机的普及在于它首先占领了办公自动化这块阵地,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也非常看重“办公”这一功能,而最能代表“办公”功能的技能是文字录入与排版。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从原先的办公领域拓展到商务领域、美术领域(平面美术设计)、影视领域(如3D动画制作、微电影制作、影视后期合成)、行业领域(如教育行业的课件、机械行业的CAD、电子行业的电子图版等)和计算机本专业领域(如网络管理)。由此可见,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相关行业的发展已完全失调,也导致了专业和行业以及职业的严重脱节,直接造成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陷入就业难的窘境。

从现在中职毕业生出路看,电子、机电等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都能找到对口的工作,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少数几个进入单位做打字员外,既不能成为系统维护员,也不能成为软件开发员,更不能成为网络管理员,外设维修员。这是什么原因?是计算机行业萧条、人才饱和吗?当然不是。计算机行业很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而我们的中职毕业生,除了打字外,基本上没有一技之长了,说好听点是“通才”,所有皮毛都懂一点;说得不好听一点,是什么都不会。如果电脑公司同意录用中职毕业生,那也要重新培训,说“学校学的,没用”。“职业化”的一大特征是专门化,也就是它的课程设置有单一的目标,有相对集中的科目,学习目标相对要高、精、专、深,所培养的人才是“专才”而不是“通才”。比如学网络管理,就不必学办公系统;学平面设计,也不必学软件开发。社会需求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行业需要专才,我们就培养专才,只有这样,我们的专业才有生命力。要让中职计算机专业“永葆青春”,就必须接轨市场,接轨职业,使“课程设置职业化”。

由培养目标看,中职计算机专业也必须与计算机行业发展接轨,完成“课程设置职业化”的转变。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培养目标有着因果的直接关系,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其调整,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满足各地、各行业对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正如蒸汽机的发明引领全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一样,计算机的使用引爆了时代的又一次革命,人类开始迈入信息时代,机器技术与数字技术结合完成了更新换代,新兴行业不断诞生。在这样的形势下,中职计算机一成不变的课程能满足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需要吗?现行课程的明

显滞后、内容陈旧、范围狭窄、设置偏颇能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吗?被发达国家所广泛应用和我国一些计算机培训机构所推崇的On-job Training(工作项目实践)按照以“项目”带动的“综合实践”教学理念,从项目设计、项目管理、经营核算到人际交往以及计算机专业的各方面的各类知识进行训练,它最有效的缩短了学习与工作接合的“磨合期”,培

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现阶段中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如果说,“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中初级专门人才”的话,那么,职业培训中的就业教育和On-job Training 就是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和推行课程置换以利于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巨大的关系的,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已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地职业教育发展也是各具特色。教育部教职成[2000]8号文件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的通知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提出了一个广泛适用的指导原则,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已远远不能适应技术和教学的需要,尤其是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发展最为迅猛的莫过于计算机技术,真可谓日新月异,再加上我国职业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使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专业教学框架陈旧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职业教育不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其教学架构都得益于大学教育体系,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重专业而轻职业,也就是重理论而轻应用。或许是受了大学“学术型课程”设置的影响,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和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2001年编写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提出的教学计划,三年学习中,专业基础课安排了《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电路基础》、《电工基础》、《编程语言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计算机原理》、、《计算机专业英语》等课程;专业技能课安排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等课程,同时还根据不同方向安排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和多媒体技术方向的选修课程,其中几乎没有涉及到职业技术课程,比如《汉字录入》、《电脑排版》等实用性课程,在“只有通晓基本的道理,才能更好的应用”的“学术化”课程设置思想的影响下,专业基础课被

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技能课则放在了次要甚至是被忽略的位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随后又出现了重办公应用的现象,毋庸置疑,计算机的普及首先要得益于它在日常办公自动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但由此又导致计算机应用教学步入办公应用的误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表现尤为突出。

2、计算机教学异军突起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各样、不同门类的计算机认证和考试,得到了一个绝佳的发展机遇,社会力量办学和计算机专业应用培训大力发展,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滞后,同时也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变化,而社会上各类计算机培训班的发展又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现行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弊端。

3、中等职业学校计算专业教学的困境

随着职业准入制度的推行和机电加工行业的崛起,近几年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技术等专业如火如荼,就业形势一片大好,尤其是近2年,机电、数控两大专业在校人数逐年增加,学校也加大了相关实训设备和设施的投入力度,但与此相反,计算机专业却门可罗雀,甚至出现学生断档,但是一些地方职业教育中心的计算机专业却一片形势大好,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就业渠道不畅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所以我们要在保持就业渠道顺利的前提下,深究教学原因,对症下药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形势。

面对就业市场压力和计算机教学实际情况,如何才能保持中等职业计算机专业的稳定发展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中等职业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专业架构是否完善就成为关系我们关于计算机专业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中等职业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为了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开发培训项目,推进精品专业或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要推动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优化教学与训练环节,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应为半年至一年。同时,《意见》指出,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劳动部将采取措施,认真执行《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各级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对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并给予处罚。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开发国家职业标准,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形成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动态国家职业标准体系。《意见》还指出,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作用,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劳动保障、人事、教育以及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加强指导、提供方便。要做好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对接服务,加强专业教育相关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相互沟通与衔接,教学内容能够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专业,学生技能鉴定可与学校教学考核结合起来,避免重复考核。

按照就业导向和职业准入制度原则,我们认为中等职业计算机专业改革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才能理清思路寻找到正确的实施性方案。

1、关于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培养计算机及其相关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坚持注重基础、强化应用、提高能力和优化素质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实施职业化教学改革模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毕业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毕业生充分就业和增强社会适应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2、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为了突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学生在校的三年学习时间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具体计算机职业培养方案设计为:

第一阶段:专业基本素质培养阶段。该阶段主要突出学生对于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占用第一学期大部分时间和第二学期的部分时间,主要开设素质课程。该阶段结束后,应通过基本素质综合考试,这一阶段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国计算机水平考试、CEAC认证等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计算机基础阶段的考试,为学生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建立学习自信心和打好一定的基础。

第二阶段:专业技术能力培养阶段。该阶段主要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占用第二、三、四学期主要学习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知识。学生可按照能力方向选择专业方向,职业能力方向大致分为:①计算机应用技术②计算机发展技术③计算机网络管理④计算机信息管理⑤计算机游戏开发⑥计算机艺术设计。该阶段要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关键课程要做课程设计。本阶段的专业能力培养可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关认证考试相结合。

第三阶段:专业综合素质培养阶段。即校内综合实习阶段,该阶段主要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分项目安排在第二、三、四学期中,也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按照公司、网络等编班教学,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再配合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完成2-3个项目,学生必须学会项目或方案的论证、招标、规划、设计、实施、总结等过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素养、人品的培养。该阶段更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育和开发,本阶段一般通过专业综合素质鉴定委员会的答辩进行学习总结,也可以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精心教学组织。

第四阶段:专业技能实习训练阶段。即校外综合实习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社会适应能力,占用第五、六两个个学期。根据第三个阶段的能力培养,学生可以到社会上实际锻炼以培养适应社会、适应职业需求的综合业务素质,学校可通过学生综合实习报告进行考核。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培养,学生就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职业能力也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技术特长。

3、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架构设想

传统课程理论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面面俱到),逻辑性(由低级到高级、由原理到应用)和稳定性(不传授有竞争和挑战性的知识),课程相对更新缓慢。计算机是一门发展奇快的技

术,它发展速度快,更新换代快,两年不换教材就会陈旧,三年不改课程就遭淘汰。我们正处在课程设置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脱节时期”,我国大学课程设置偏重“学术理论型课程”的倾向无形中影响到了中职课程的设置与建设。国内的企业培训和社会就业培训,其培训模式、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与行业发展所同步的,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值得借鉴的地方。中等职业教育本身也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相关专业的课程框架,我们就要立足能力培养,放眼素质养成。

(1)加强素养:加强素质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潜力,让学生有更广的知识面,更高的素养,更深的基础。首先应该打破传统“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的课程结构体系,将语文、数学、英语纳入“加强素养”的素养课程行列。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一些“专业修养”课程的内容,比如“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其素养课可以是:语文、数学、英语、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想象构成、图案设计、书法、装饰画、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CI 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标准制图、建筑艺术、美术史、名作点评、音乐基础、音乐欣赏、摄影艺术、摄像艺术、服饰艺术设计等。以上这些课程的开设,显然有助于“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形成“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本专业必备的“艺术素养”!试想,如果我们在设置“电脑艺术创作”课程时,只安排Photoshop、CorelDraw、3DS Max、After Effects、Dreamweaver 等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而废弃上述的“素描”、“色彩”、“图案”等课程,那么,学生还能获得多少艺术素养呢?学生所设计的“作品”会有多少“艺术”含量?所以,更宽泛的基础、更深厚的素养是促成学生可持续、终身发展的源源不断的泉水,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之外,中职学校还要加设“专业修养课”!

(2)灵活模块:“计算机”是一个内涵很广的概念,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看,一个普通人是不可能掌握计算机的全部技术的。素养课程旨在积累深厚根基,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灵活模块”课程旨在“专才教育”,它是灵活的,可选的,是与学生个性相吻合的。我们根据目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情况,把中职计算机专业技术教育切分割成如下几个专业模块方向:

[1]计算机应用技术模块:包含外事英语、文字录入、word (或wps)、Excel 、PowerPoint、电子邮件收发、应用公文、常用工具软件学习、打印机复印机维护等课程。

[2]计算机艺术设计模块:包含素描、色彩、平面结构、Photoshop、CorelDraw、Freehand、数码影像处理与应用等课程。包含立体构成、摄像艺术、3DsMax、Director、数码影像处理与应用等课程。

[3]计算机发展技术模块:包含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编译原理、C语言基础、C++语言、VC++程序设计、VB语言编程、HTML、XML、ASP、JA V A等课程软件技术和包含数字逻辑电路、低频电子线路、单片机、自动控制、Protel99应用等课程的硬件技术。

[4]计算机网络技术模块:包含组网技术、网络安全、Linux、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网页制作工具等网络工程课程和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规划与评估、电子商务经营管理、电子商务安全系统、网络营销、网页设计、Web程序开发、网站规划与维护等电子商务课程。

[5]计算机影视制作技术模块:包括AE、PR、Cool Edit、TMPGEnc(或realproducer Plus)、Nero课程。

[6]计算机游戏开发模块:主要包括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开发课程及其测试技术课程。

当然,每个模块都相对独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模块。每个模块均有一些共有的“素养课程(包含文化课和专业修养课和职业修养课程)”、“知识课程(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程(活模块技能实践课程)”等三部分组成。

(3)强化实践:这里的实践是指综合了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市场知识、交流知识和社会实践等内容的实践,而我们一般所讲的“实践”其实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操作”,仅指计算机本专业的东西而已,主要体现在校内与社会实践活动中。

(4)注重整合:传统“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三分天下的格局不利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形成,我们将“文化课程”与“专业修养课程”统统纳入“素养”行列,这是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专业素养的整合。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应当与专业课有机的整合起来,比如电工学,我们要将物理电学、电子电工、数电、模电整合成《计算机电学基础》,既可以缓解

课时压力又可以形成教学关键脉络,在课程设置中,这样的整合是无处不在的,这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所在,理论课与专业修养课的整合形成扎实的职业素养,同类应用软件的整合形成项目性质的模块,学习与实践的整合(即On-job Training)构成实践强化的实现,这在技能课程表现尤为突出,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整合形成计算机型基础课,专业修养课与专业技术课的整合形成强大的专业发展力和整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专门性学习课程。

(5)教学模式:从应用中学习,应该是中职学生学习模式的一个基本的特征。目前,大多数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加上机操作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脱离实际,又比较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使学生陷入了一种被动学习的境地,总是消极地接受。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实用科学,没有实践的机会,是无法真正了解和掌握软硬件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技术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一种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而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应用(或仿真应用)驱动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它可以与学生的课程设计或毕业实习相结合,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模式,除了可以让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技能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和群体协同的团队合作能力,锻炼交接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完成任务的决心,项目学习的特点就是打破以往各门课程单独学习的方法,依照项目流程,根据需要来安排学习任务,做到那里,讲到那里,用到那里,可以加深理论、应用技术和实践的结合。项目学习模式会打破各种专业课程独立讲授的传统方式,打破每门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按需取舍,而且也不能只靠一两个教师来完成,它需要教师的协同合作,需要更高的教学指挥艺术,需要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适时穿插各种学科的知识。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学习教学模式的推行首先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项目学习教学模式的设计,本身也是一种课程改革,是一门综合课程,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可以采取先设计教学指导或教学指导纲要的办法,不断总结和训练。

4、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设置是专业设置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业务规格的着眼点。中等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一个科学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就必须树立全新的

职业教育观念和应用新的教学模式,从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向岗位能力为基础转变,从学科型教育向技术应用型教育转变。

中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因此,应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进而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这里的“能力”不仅是指操作技能,而是以适应社会需要的、以操作技能为中心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其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具有职业定向性的同时,还应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自觉与职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具有包括工具性知识、专业性知识、相关性知识的复合知识结构,具有包括职业核心能力、技术相关能力、市场运作能力的综合能力结构,从而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具有自身的职业特色。

中职的培养模式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学生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必须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来确定。因此,应深入到社会和用人单位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摸清不同职业技术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并将这些要求分为若干个能力因素,制定职业能力分析表,然后由相关专家审定,确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再根据每一项能力的目标与要求设计教学单元,若干个相关教学单元组成一门课程,若干门相关课程组成一个课程模块,将这些课程模块连同必需的基础课程及国民素质教育课程合理排列组合,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组织设计体系,如图一所示。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模型框图(图一)

实践中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应坚持以下几个

的基本原则

(1)课程设置决策的联合性原则

中职课程开发与决策的关键是必须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要,特别要注意将用人单位的职业需求转化为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中职课程的设计要有多方参与,联合行动建立专业管理委员会,研究和制订专业发展计划、教学大纲和落实课程设置。计算机专业应该广泛吸取计算机市场发展、硬件生产、软件设计、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来制定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

(2)课程目标综合化与具体化原则

一切课程编制都要以目标为中心来展开,切忌脱离目标的要求与摆花架子,做形式。当然,计算机专业职业教育目标本身必须是合理的,是经过反复研究而定出来的,在充分反映职业能力、岗位要求和学生学习需求方面,课程教学内容一定要避免重叠和极力实现教学过程上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3)课程理论以够用为度的原则

课程以理论为度就是不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是要严格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精”要以实用为度,即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课程内容要突出专业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直接效用性,重点介绍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范围、应用范例,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范例和应用方法有利于指导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4)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原则

为培养目标服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选用与编写等各个环节都会处于动态之中。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且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对于计算机专业尤其是这样,课程的组织不再以学科为中心,而是以应用为主向适用、实用方向发展,课程内容也不再是完全确定、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根据客观需要和新的知识、技术成果以及职业岗位要求予以调整修正。同时,课程内容要突出一个“新”字,要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补充和更新课程内容。

(5)课程结构力求模块化的原则

所谓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就是要把教育内容编排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也可以是一个操作单元,还可以是一个模拟单元。如信息技术、常用软件、图形图像制作、动态网页制作、网络数据库、校园局域网,CAD 设计等。同一模块既可以供一个专业方向使用,也可以供几个专业方向共用,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学不同的模块,也可以对模块做增减,这同时也有利于学分制的推行。

按照以上基本原则在制订专业课程教学方案时应处理好以

下几个问题

(1)要针对职业教育对象的特点,构建素质课和专业课与技能课三组课程模块,推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体系。素质课具有基础性和为专门课服务的两大功能,遵循“必需、够用为度”原则,专业课应具有很强的定向性、应用性,它以必要的理论为基础,但又不苛求理论的完整性,而是突出知识形态的技术应用,以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技能课旨在成就职业竞争力。

(2)要考虑实现当前专业教育目标与未来社会对专业人才要求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由

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岗位职能将由单一职能向综合职能发展。中职毕业生仅有一项或几项计算机专业技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跨岗位的职业能力、积极主动的应变能力和创新上进的综合职业能力。

(3)要科学的构建课程模块。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依据人才培养规格所制订的专业能力要素,层层分解而成逐个能力子要素,筛选相应的教学内容,然后再按课程规律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构建成课程模块。构建课程模块时,应认真考虑如下诸因素: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点的选择与组合;教学要求的深浅、繁简、知识面的宽窄等问题;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教学的组织与安排等问题。模块课程更要体现专项能力要素的独立性和具有实现多项能力要素的综合性。

(4)要安排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环节,突出实践性教学是中职教育的特色。要充分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般基本技能训练、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可采用“5+1”甚至是“4+2”的学期教学模式,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为适应社会对就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的要求,积极开展和推行“双证制”与“多证制”教学。

(5)要科学的组织课程教学。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首要内容。在教材建设中,应认真把握好教材的“静态性”与“动态性”,即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相对稳定和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应变”,同时也要注意和重视实验、实训等实践教材的配套建设。教师不但要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是职业实践的示范者,即“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利于现场教学、模拟实训等实践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积极推行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在具体教学操作中,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设定考核内容与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方式,使教学考核真正成为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检验学生能力形成与素质提高与否的有效手段。

四、基于职业方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框架研究

我们首先以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总框架为对象进行以下初步

研究:

(一)培养目标

1、修业年限:2+1年。

2、学生对象:初中毕业学生或同等学力青年。

3、培养目标:通过系统培养使学生成为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和具有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当代知识型职业工人;同时,使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以及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成为掌握以计算机为核心职业工具、身心健康和具备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员;

(二)职业取向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按照不同的专业模块分别可以从事计算

机应用、计算机发展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游戏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成为电子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人员。

(三)教学平台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结合专业特点,主要以教育部NIT,信息产业部CEAC,劳动和社会保障部OSTA为职业技能培养的辅助教学平台,在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鉴定或相关专业方向认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历教育与从业资格的“双证书”。

(四)职业能力

1、计算机使用能力

熟练掌握和使用计算机是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具备的一

个基本能力,也是学生在计算机专业方向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最低要求。包括信息的获取、表达、处理、交流和信息安全问题。

2、应用发展能力

应用计算机达成任务目标和解决实际问题是按照专业应用、职业岗位和工作领域对学生所提出的一项主要能力,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基本工具,使学生养成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习惯。一般可分为程序开发与应用、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交流和发布,以及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的专业应用软件把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3、工作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在学习和工作中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挑战,善于在学习和工作中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完成任务的方案与途径。

(五)技术能力

中等职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术能力是与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应用不同方向和职业取向有关的,这就需要我们按照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艺术设计、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等不同的职业方向进行分析,这也是我们进行模块化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和立足点。并且不同方向的技术能力是与相关方面的教学与培养目标相联系的。

(六)中等职业计算机专业方向与职业方向

按照市场需求状况我们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划分为计算机应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游戏和计算机设计六个专业方向和十一个职业方向。其基本架构如图二所示:

另外,中等职业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学生培养规格、教学培养

框架以及课程设置也是与专业侧重方向有关系的,同时,教学的

组织一定是要按照职业方向而不是专业方向,因为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形势已经完全不同于原来专业教育的特点,我们也只有按照职业方向进行教学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职业教育的职业针对性、岗位适应性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完美结合,现结合我校教学特点与学校专业配置情况以计算机及外设维修为例进行探讨。

五、中等职业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外设与维修职业方向)学生培养框架

按照上述基于职业方向的课程教学组织思想,我们以外设与维修职业方向为例进行一下研究:

1、学生培养规格

中等职业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外设与维修职业方向)学生要求具有一定的公共素质如政治理论素质、身体素质、工程技术素质、信息交流素质以及基本职业素质;达到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及计算机元器件、配件检测的基本能力,常用计算机及外设维护与修理的能力和计算机组网与网络维护能力;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维护常用的工具软件和熟悉计算机元器件、配件的检测方法以及计算机外设维修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组装技术和使用常用仪器仪表,熟悉计算机市场以及网络应用等的岗位关键能力。具体在于发展学生以下主要能力:

(一)素质要求

⑴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吃苦耐劳;

⑵基本的文化素养和发展能力;

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⑷借助字典阅读一般的专业英文技术资料;

⑸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⑹能及时了解计算机及应用技术的发展与相关前沿技术,具

有一定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

⑺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交流;

⑻具有自觉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⑼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专业能力要求

⑴具有较强的检测和选用常用电子元器件及集成电路能力;

⑵具有较强的检测与诊断计算机及外设故障能力;

⑶具有一定的使用和维护常见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

⑷具有较强的微机组装与调试能力;

⑸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及外设的故障诊断与处理能力;

⑹具有一定的主板、外存储器、显示器、打印机及笔记本的

维修能力;

⑺具有一定网络基本维护和小型局域网组网与维护能力;

⑻具有较强的使用与维护计算机能力;

⑼具有利用网络收集专业资料的能力。

(三)知识技能要求

⑴具有高素质劳动者必备的数学、外语及其它科技文化知识;

⑵熟练掌握检测和选用常用电子元器件及集成电路的相关

知识;

⑶掌握计算机及外设维护与维修的基本知识;

⑷掌握使用和维护常见电子仪器、仪表的知识;

⑸掌握微机主要部件及扩充部件知识;

⑹掌握微机检测的知识;

⑺掌握主板、外存储器、显示器、打印机及笔记本的维修相

关知识;

⑻熟练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安装、使用知识;

⑼熟练掌握利用Inte rn et搜集专业资料的方法。

2、中等职业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外设与维修职业方向)教

学组织框架

针对专业与职业特点我们按照素质课程、理论课程和技能课

程三大块进行设计,全年两学期每学期18周(含1周考试和1

周黄金周)每周6天教学时间进行课程教学设置,形成以下教学

框架如表一所示。

在整个教学框架中,我们按照教学改革新思路对课程进行适

当整合,开发新的课程教学方案,计算机电学基础和计算机原理

结构基础等课程的整合对于“4+2”学期教学实施方案的推行起

了一定有利作用。另外,我们充分利用相关的考试、认证或鉴定

平台调整课程教学目标,将课程教学与学生取证充分贯通,达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外设与维修职业方向)教学组织框架(表一)

备注:★:鉴定与认证教学课程,最好安排进行一体化教学;

3、核心课程

针对专业特点和职业定位,按照教学组织框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将《计算机电学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综合维修》、《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原理结构基础》、《电工电子电路集中实训练习》作为核心课程进行设置,同时按照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将实训环节与考试、鉴定、认证全面配套起来。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外设与维修职业方向)核心课程(表二)

4、教材与教师

基于以上研究,中等职业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按照职业方向在安排教学的时候,无疑会出现教材和师资上的不适应,尤其是课程整合后,相关教材需要编写,课程需要按照项目教学的特点进行安排和设计,对于教师的要求相应的提高了许多,我们的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需要触类旁通,在指导学生专业学习、技能实践上要深刻反思和因材施教,强烈的求知欲、不断的进取

心、敏锐的市场捕捉能力和虚心勤学的实践能力不仅是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也是我们广大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发展方向和努力目标。

5、教学组织与实践

在教学安排上没,新的教学框架需要我们对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研究要不断深入和广泛,要研究春秋季学生特点、计算机软硬件市场、学校计算机教学设施、专业教学资源、学生就业实践形势等条件,对于专业教师的团队协作、学生自觉自律能力的培养、讲学计划的安排与调整要不断生应新的变化。

一个完整的中等职业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架构就是基于职业方向的教学框架和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整合与研究是实践上的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认识以及各学校具体情况的不同,不一定适用所有学校。课程框架的局限性和不足有值得商榷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同仁给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3.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三) 北京2013.3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2) 第三章学校选址与校园规划 (3) 第四章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5) 第五章校舍主要建筑标准 (11) 附录一高等职业学校九项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13) 附录二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校舍建筑面积补助指标 (15) 附录三留学生及外籍教师生活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16) 附录四培训部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17) 附录五术语 (18) 附录六本标准用词和用语说明 (19) 附件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促进和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高等职业学校规划建设的科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为高等职业学校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特制订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是编制、审批高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校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用地的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审查和监督检查高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的尺度。 第三条本标准适用于新建高等职业学校,改建和扩建的高等职业学校参照执行。 第四条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应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先规划后建设。校舍建设必须具有防御各种重大意外灾害的能力,确保师生安全。 第五条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校园。 第六条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用地和校舍建筑既要保证教学和生活的正常功能需要,又要符合节约用地和提高校舍使用效率的原则。学校部分设施在保证教学实训和师生生活的前提下,宜向社会开放。 第七条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意见【最新】

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意见 为全面提高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建设一批特色明显、质量过硬、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水平精品专业,使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能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需要,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现制定本实施办法如下: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认识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将专业建设纳入到学校主要工作之中。 1、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管理工作,将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并与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大对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高起点、严要求。 2、各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切实加强专业建设,把专业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加强领导,一把手要亲自负责、落实专业建设的各项工

作;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充分认识加强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制定相关计划,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校共同推进的新局面,逐步掌握专业建设的整套经验。 3、各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紧密联系、充分依靠企业,推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技术交流、实验实习设备交流,探索建立学校与企业间的双赢机制,形成企业支持专业建设、学校积极为企业服务的社会氛围。 4、市教育局将加大对重点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三重项目对认定的重点专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 二、严格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管理,科学设置开发专业 1、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是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指导性文件,适应于实施高中阶段学历教育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我市各中等职业学校须按《目录》和《原则意见》开设专业和招生,确需增设新专业的,应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报请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审批。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施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施 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 二〇一一年元月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施工作报告 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 2010年4月~我校承担了坊子区教育局重点工作项目“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一年来~在刘伟局长的亲自主持和大力支持下~在丰际萍主任和李梓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按照方案设计~结合学校实际~扎扎实实逐步推进。下面将我校实施阶段的主要做法作一介绍。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 1.明确主旨~统一认识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作为我区2010年教育教学重点工作~旨在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实现教师思想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促进特色学校建设。为此~我们深入学习领会项目精神~并在实施过程中边工作边领会~将思想认识逐步统一到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上来~并以此为导向~扎扎实实~展开工作。 2.校长引领~群策群力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学校的发展~校长的办学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的引领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009年9月~校长带领领导班子统一思想~形成了实验学校“责任教育”的核心价值观~2010年4月份~课程体系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实施项目开始构建框架并逐步实施。为了改变教师观念~学校多次组织头脑风暴~引导教师们解放思想~献计献策~增强对课程体系建设的认知。

3.请进来~走出去 “请进来、走出去”是学校开阔教师视野~转变观念的又一重要措施~为的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校先后邀请著名教育专家肖川、陶继新、亓殿强、陈培瑞、张斌、崔秀梅、潘永庆等到我校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给老师们做专题报告,还派多名教师到广州、上海、乐陵等地参观考察课程建设情况。这些活动的开展~统一了教师思想~增强了教师信心~拓宽了教师视野~激发了教师积极参加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热情。 4.骨干带动~全员参与 在实行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实施骨干带动、分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每一个版块都组建了自己的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理念引领与示范作用~同时关注全体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研修活动~为每一个教师的提高和发展搭建平台~全校上下齐努力~共同经历探索实践的 1 过程~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5.定期总结~反思改进 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经常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才能成为一个善于理性思考的人~成为一名与课程体系建设共同成长的研究者。区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组每月一次总结反馈~学校教师每周一反思。学校定期开展项目推介~将教师的成功经验进行推介~鼓励教师进一步发展创新~激发教师们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中进一步提升。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理念植根在教师心中~老师们对课程体系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一种从表象逐渐升华到内涵的嬗变。 二、步步落实~扎实行动——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

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 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征求意见稿) 建标 X X X – 2 0 1 0 2010 北京

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建标 X X X – 2 0 1 0 (限国内印发)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施行日期:2010年月日 X X X X出版社 2010 北京

前言 编制《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工作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下达2010年建设标准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0]180号)的具体要求和安排,按原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程序规定》和《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建标[2007]144号),由教育部负责主编,并委托江苏省教育厅具体承担编制工作。 编制过程中,我部发展规划司请省、市、自治区教育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情况进行调研,组织编制组到有关省、市、自治区对中等职业学校抽样进行实地调查,收集了近几年国家、教育部和有关部、委、局文件中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要求。编制组在分析研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各有关部门、地区和学校的意见后,召开了全国审查会议,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五章,包括总则,规划布局和建设规模,学校选址、校园规划和建设用地,校舍建筑面积指标,建筑标准。 在执行本标准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邮编:100816),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主编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参编单位:江苏省教育建筑设计研究院 江苏省教育基本建设学会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王珏、刘克勇、韩叶祥、孔庆高、凌虹、蒋瞻、马晓东、周庆生、倪慧、胡夏闵、王莉、顾永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年月

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 设置标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 我部2001年发布《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我部对《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地要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检查评估,对不达 标的中等职业学校要通过加强建设、资源整合、布局调整等措施,限期达标,切实改 变部分地方中等职业学校散、小、差的状况,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上规模、上水平。 附件: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年七月六日

附件: 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第一条为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设置,促进学校建设, 保证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依据《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置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 第三条设置中等职业学校,应当符合当地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达到《职业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条件。 第四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具备法人条件,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法人登记。 第五条设置中等职业学校,应具有学校章程。学校章 程包括:名称、校址、办学宗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教职工管理、学生 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校产和财务管理、学校章程的修订等内容。 第六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具备基本的办学规模。其中, 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数应在1200人以上。 第七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具有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 应的专任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比例适当。 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60人,师生比达到1:20,专任教 师学历应达到国家有关规定。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20%。

中职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2013——2016 海职●欧鼎联办中专 三 年 发 展 规 划

二○一三年九月 目录 一、基础与现状 二、学校发展思路 三、重点发展项目 (一)学校管理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政教工作 (四)教学工作 (五)教研工作 (六)后勤服务工作 四、学校办学特色创建 五、发展策略

六、保障措施 2013——2016海职●欧鼎联办中专 三年发展规划 (讨论草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战略系统工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根据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纲要》,结合我校中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紧迫任务,特制定“2013——2016海职●欧鼎联办中专三年发展规划”。 一、基础与现状 我校是一所办学历史虽然不算悠久,但能紧跟时代步伐、依托高校资源发展壮大的中专学校。学校座落在风景秀丽、设备一流的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院内,现有在校学生近700人、教职员工40余人。从目前的生源状况来看,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比较淳厚质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比较差;有的对学习毫无兴趣,厌学或弃学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学生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文明礼貌行为缺失、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等等,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挑战。因此,努力建设一支既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又有一定的职业操守和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夯实学生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可靠的职业技能、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品位,把学校尽快打造成为一所学生有特长、教工有特技、办学有特点的特色学校,将是我校近三年的主要工作。 二、学校发展思路: (一)办学理念:道之以德、和之以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学校文化和团队建设为核心,打造富有艺术气息的文化校园,让教师们在文化中自我发展,让孩子们在文化中熏陶成长。主要围绕以下“一条主线,两个重点”。 1、一条主线:以“学校文体和团队建设”为主线,依托班级文化、寝室文化、道德文化、制度文化等实施载体,探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赏识展示、检测练习、总结反思”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满足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

构建理想的学校课程体系

构建理想的学校课程体系 临沂长安路小学校长李晓玲 国家课程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应当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地域、学情的差异,学校要依据具体的育人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加以调整和补充。我校致力于“1+X”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并通过调整课时方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确保课程全面落地。 这里的“1”指国家基础性课程,“X”指在整合国家和地方课程基础上开发的五大综合性课程,即学科拓展系列课程、学科实践系列课程、学科整合系列课程、系列活动节日课程、主题德育系列课程。基础性课程保证质量,综合性课程张扬个性。 学科拓展课程——选课走班。学科拓展课程主要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寻找艺术教育的契合点,并加以拓展延伸,开发出相邻或相近的板块,以社团的方式呈现,通过周五下午一个半小时的选课走班来落实。学科拓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本着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的原则,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实现课程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终身素养奠基的目的。 学科实践课程——连接社会生活。学科实践课程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4大学科,主要是基于学科本位,连接生活、连接社会、连接自然而开发的实践活动课程。一方面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编写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另一方面对学科实践进行延伸。语文学科设置了《童心雅读》课程和《写字立人》课程,还成立了“演讲与口才”、“儿童戏剧团”、“国学班”等社团。数学学科引进了“超脑麦斯”思维数学课题研究,通过做数学、说数学、玩数学,让学生爱上数学。目前每个年级设一个“超脑麦斯”实验班,低、中、高三个学段设立3个社团。英语学科则成立了“快乐实践园”、“情景剧场”等社团。实践课程的落实培养了学生的大学科意识,教学生学会探究问题、整合知识、拓展运用,以形成能力、提升素养。 学科整合课程——学科跨界。我校学科整合课程《尚美百科》是基于国家课程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

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完整版

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三) 北京2013.3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2) 第三章学校选址与校园规划 (3) 第四章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5) 第五章校舍主要建筑标准 (11) 附录一高等职业学校九项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13) 附录二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校舍建筑面积补助指标 (15) 附录三留学生及外籍教师生活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16) 附录四培训部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17) 附录五术语 (18) 附录六本标准用词和用语说明 (19) 附件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促进和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高等职业学校规划建设的科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为高等职业学校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特制订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是编制、审批高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校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用地的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审查和监督检查高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的尺度。 第三条本标准适用于新建高等职业学校,改建和扩建的高等职业学校参照执行。 第四条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应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先规划后建设。校舍建设必须具有防御各种重大意外灾害的能力,确保师生安全。 第五条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校园。 第六条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用地和校舍建筑既要保证教学和生活的正常功能需要,又要符合节约用地和提高校舍使用效率的原则。学校部分设施在保证教学实训和师生生活的前提下,宜向社会开放。 第七条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八条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规模,应按批准的办学规模、各类学校的建筑面积指标及选配校舍项目的建筑面积确定。 第九条高等职业学校分为综合类、师范类、工业类、农林类、医药类、财经类、政法类、外语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 第十条本标准中的办学规模按表1设定。 表1办学规模(学生数)

[方案]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方案]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 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征求意见稿, 建标 X X X – 2 0 1 0 2010 北京 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建标 X X X – 2 0 1 0 (限国内印发)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 施行日期:2010年月日 X X X X出版社 2010 北京 前言 编制《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工作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下达2010年建设标准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0]180号)的具体要求和安排,按原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程序规定》和《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建标[2007]144号),由教育部负责主编,并委托江苏省教育厅具体承担编制工作。

编制过程中,我部发展规划司请省、市、自治区教育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情况进行调研,组织编制组到有关省、市、自治区对中等职业学校抽样进行实地调查,收集了近几年国家、教育部和有关部、委、局文件中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要求。编制组在分析研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各有关部门、地区和学校的意见后,召开了全国审查会议,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章,包括总则,规划布局和建设规模,学校选址、校园规划和本标准共分五建设用地,校舍建筑面积指标,建筑标准。 在执行本标准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邮 编:100816),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主编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参编单位:江苏省教育建筑设计研究院 江苏省教育基本建设学会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王珏、刘克勇、韩叶祥、孔庆高、凌虹、蒋瞻、马晓东、周庆生、倪慧、胡夏闵、王莉、顾永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年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4) 第二章规划布局和建设规模 (5)

小学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详细

小学课程建设案 口东街道东庄中心小学 2017.10

小学课程建设案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容的主要载体。中小学课程改革要求构建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并增加课程学习的选择性。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涵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促进我校课程建设的整体发展,特制定此课程建设案。 一、指导思想 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把课程建设与天津地域文化相融合,体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2、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准确把握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并将其落实到课程建设的每个环节中。 3、课程规划、开发、实施应适合学生发展要求、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二、课程建设目标 搭建多元平台,让每一个孩子在体验成功中幸福成长。 三、课程建设策略 东庄中心小学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下的课程建设,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基于促进教师理性思考与专业发展的课程建设构架,二是基于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平台,提供适合可选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价值取向不是“给”而是“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采取如下策略: 1.人人参与策略 对教师而言,每位教师都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除了自己课堂上完成的学科教学任务之外,可选择一门校本课程来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是学科领域的,也可

以是跨越到所教学科之外的。对学生而言,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所长,自主选择一门课程来学习。学生所选的课程,至少坚持学习一学期,确保他们参与所选课程的学习质量。 2.多元平台策略 对于教师来说,有充分的课程选取或设置自主权。既可以围绕自身优势学科,在学科群中选择拓展型课程,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置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在完成规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享有充分的校本课程选择权,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可能。 3.适合可选策略 从学生需要出发,开设课程的教学既是教师胜任的,也是学生需要的,且可以有不同的选择。通过适合可选的课程超市,促成学生快乐走班,享受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 4.成功体验策略 从教师评价出发,通过多种式与途径,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课程体系建设 东庄中心小学课程体系是基于“多元发展,人人成功”办学理念下的多元课程架构,它出发于人的发展需求,通过成功的体验,获取成功的金钥匙,从而归宿于人的幸福成长。基于这种的思考,我们坚持以人的多元发展、全面发展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以课程校本化实施为基本途径,将、地、学校三级课程整合成一个有序而高效的学校课程体系,按照课程承载的任务不同,分为“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特色课程”两大类。

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颁布单位】教育部 第一条 设置高等职业学校,必须配备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品德高 尚、熟悉高等教育、具有高等学校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校(院 )长和副校(院)长,同时配备专职德育工作者和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 术职务、具有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经历的系科、专业负责人。 第二条 设置高等职业学校必须配备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其人数应与专 业设置、在校学生人数相适应。在建校初期,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 任教师一般不能少于70人,其中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 数不应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每个专业至少配备副高级专业技 术职务以上的本专业的"双师型"专任教师2人;每门主要专业技能课程至 少配备相关专业中级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2人。 第三条 设置高等职业学校,须有与学校的学科门类、规模相适应的土地和校 舍,以保证教学、实践环节和师生生活、体育锻炼与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 。建校初期,生均教学、实验、行政用房建筑面积不得低于20平方米; 校园占地面积一般应在150亩左右(此为参考标准)。 必须配备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必要的实习实训场所、教学仪器设置和 图书资料。适用的教学仪器设备的总值,在建校初期不能少于600万元 ;适用图书不能少于8万册。 第四条

课程设置必须突出高等职业学校的特色。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40%左右(不同科类专业可做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的开出率在90%以上;每个专业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模拟操作的条件和稳定的实习、实践活动基地。 一般都必须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并配备相应的设备。 第五条建校后首次招生专业数应在5个左右。 第六条设置高等职业学校所需基本建设投资和正常教学等各项工作所需的经费,须有稳定、可靠的来源和切实的保证。 第七条新建高等职业学校应在4年内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不少于2000人; 2、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不少于100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5%; 3、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教学仪器设备的总值不少于1000万元,校舍建筑面积不低于6万平方米,适用图书不少于15万册; 4、形成了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完备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 对于达不到上述基本要求的学校,视为不合格学校进行适当处理。 第八条位于边远地区、民办或特殊类别的高等职业学校,在设置时,其办学规模及其相应的办学条件可以适当放宽要求。 第九条自本标准发布之日以前制定的高等职业学校有关设置标准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专业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常规和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更是一项科学的工作。当前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内涵发展等方面都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本文在对专业建设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专业建设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社会分工、分业更加细化、深入,职业兴替的周期不断加速,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日趋多样化,职业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受教育者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中职学校当前必须着手解决的课题。 专业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核心,是学校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更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中等职业学校只有牢牢抓住专业建设这个关键环节,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结构不科学。 随意性、盲目性较强,重复、低水竞争现象严重。没有对当地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规划、劳动力素质和人才需求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专业与区域内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和发展需要,以及当地劳动力市场对相应层次、规格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关度不高。同时,部分学校所开设的部分专业也因缺少硬件、师资、企业或行业支撑,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专业含金量低。

(2)目标定位不明确。 一部分学校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定位不够明确,对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的基本能力要求、岗位工作标准以及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技能素质等没有明确的规定,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不能很好的与社会需求、岗位需求对接。同时,专业名称的不规范(即同一专业名称,培养目标五花八门,不同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却完全相同)也反映了部分中职学校在专业目标定位上不明确。而另外部分学校在专业定位时,虽然培养目标明确,但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更多的考虑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就业特点,即学生本身的素质、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及一线普通工作人员(或普通技术工人)的素质需求,目标定位过高。 (3)专业课程设置难以适应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由于缺乏企业、行业的参与,课程设置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难以适应培养目标,不能很好的与社会需求、岗位需求对接。一是理论性课程偏多,实践性课程偏少,专业技能缺乏足量的训练,职业岗位适应能力较弱。二是课程过于复杂,重点不突出,主干不清晰,影响着学生的基本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获得。三是教材版本单一,缺乏新意,不能有效的反映企业岗位需求,影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四是课程标准过于划一,目标要求强调一致,缺乏特色与柔性,忽视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4)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比例偏高,专业课教师短缺,且专业课教师中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不多,部分专业课教师动手能力不强,缺乏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教改教研改能力受到限制。同时,部分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陈旧,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轻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之中职教学质量标准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

学校课程建设基本方案

学校课程建设基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为指导,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的思路出发,继续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努力建设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学校课程体系。 ——基础型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起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础学力。为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作准备。 ——拓展型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提高点,注重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发展各类学生的特殊才能.使学生天赋得以允分发挥。 ——研究型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发展点,着重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索。为学生创造条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学力以及提高跨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门走出校门,走近自然,走进社会。 二、工作目标 把“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思想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学校课程体系之中。确保和优化国家与地方课程。开发和形成学校课程。建设大众化与个性化相统一,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知识结构学习与自主探究相统一,适合学生个性和潜能不断发展的高中课程体系,形成与之适应的教学工作.并建立相应的评价系统。

三、阶段性操作方案 第一阶段 基本形成以“人文见长”为特色的学校课程结构。 1.“抓基础、促提高、求发展”。由学校领导决策层、课程理论专家、学科教学理论专家和资深教师组成课程建设和开发小组进行重点研究。结合办学实践不断完善系统的学校课程。探索构建学科间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结构合理、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和文理综合课程。抓住基础课程,提高扬展课程.发展研究课程。基础型课程要面向每个学生,提高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拓展课程要通过系列讲座、专题报告、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学校研究型课程要为提高每个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初步培养人文精神提供一种铺垫。 (1)构建学生自主选择的拓展型课程: 人文学科:邓小平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中外美术名作、影视评论、文学作品赏析、中美关系展望等。 自然学科:环境保护、食品与营养、数学建模、趣味化学、物理思维方法等‘ 地质天文:旅游地理、地质与古生物、气象观测、酸雨测定、地球科学热点问题等。 科技艺术:电脑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无线电测向、业余电台、机器人制作、车、船、航模、陶器制作艺术等。 工具科学:多媒体制作、演讲与口才、牛津英语教学、写作技巧

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标准

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标准 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标准(试行) 等级 项目 合格 规范化 示范性 6-1 专业设置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服务学生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2.建立以专业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职业教育专家等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调研,定期进行专业建设的相关论证活动。 3.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2010修订)设置专业。通过人力资源需求分析,掌握专业职业领域的内涵与外延,确定专业范围,界定专业技能(专门化)方向。 .通过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4

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5.根据国家(或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分析职业认证要求,确定与本专业培养方向对接的职业资格证书。 6.专业分期建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专业建设符合学校整体发展整体规划。 7.有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专业特质的办学理念和教风学风等,学生职业素养得到培养。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服务学生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2.建立以专业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职业教育专家等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调研,定期进行专业建设的相关论证活动。 3.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2010修订)设置专业。通过人力资源需求分析,掌握专业职业领域的内涵与外延,确定专业范围,界定专业技能(专门化)方向。专业技能(专门化)方向不少于2个。4.通过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5.根据国家(或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分析职业认证要求,确定与本专业培养方向对接的职业资格证书。 6.专业建设分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本专业建设在学校整体建设规划能得到有效实施。.

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实施方案

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赣府厅发[2016]65号)和《江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赣教发[2014]6号)文件要求,对接江西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布局,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省教育厅决定在“十三五”期间实施“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以下简称“特色专业群”)。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主题,以专业对接产业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一批深度融入产业链、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特色专业群,推动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好地服务“全面同步小康”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由3个及以上专业或专门化方向组成的、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工作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一个集合。特色专业群建设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2. 服务需求、优化结构。依托产业办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不断增强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围绕本地区或行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与行业特色,本着同一区域学校间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差别化竞争的理念,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结构。以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的品牌专业或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带动相关、相近专业的共同发展,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增强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3.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引导职业学校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整合现有专业建设资源,推动相关专业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效益。特色专业群建设要注重凸显、放大“群”效益。要根据专业群建设的需要,利用专业之间的互为促进、互为带动、互补共享的关联性,对专业群所涉及专业的组织管理、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硬件设施、校企融合等进行整合,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拓宽服务面向,增强社会适应性,增强职业学校办学活力。 三、建设目标 “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从2016年开始实施,2017年遴选立项20个专业群,2018年遴选立项10个专业群,三年内建设30个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群,建设期为三年。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群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建设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目录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4]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强职业教育教学基本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我部组织制定了首批涉及14个专业类的95个《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教学标准),现将目录予以公布,有关标准具体内容以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的文本为准。 专业教学标准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同时也是社会用人单位选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各地要认真组织对专业教学标准的学习、研究和实施工作,积极总结教学改革的经验。要及时组织开展师资培训和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运用专业教学标准的能力。要为专业教学标准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确保教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各地在实施专业教学标准过程中,如有问题、意见和建议,请及

时报我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教育部办公厅 2014年4月30日 附件: 首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目录专业类专业代码专业名称 01 农林牧渔类011100 棉花加工与检验011300 现代林业技术011400 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011600 园林绿化 011700 木材加工 012700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012900 农业与农村用水013300 土地纠纷调解 02 资源环境类020900 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021400 矿山机电(金属矿方向)021600 矿井建设(金属矿方向) 03 能源与新能源类031000 水电厂机电设备安装与运行031100 水泵站机电设备安装与运行 04 土木水利类040100 建筑工程施工

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设置标准

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设置标准(试行) 第一条基本办学规模应不低于200人。 第二条应有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培训场所,租用的场所租赁期不少于3年。有办公用房;理论课集中的教学场所应达到300平米以上,无危房,有良好的照明、通风条件,桌椅、讲台和黑板设施齐全;有满足实习教学需要的实习操作场所,符合环保、劳保、安全、消防、卫生等有关规定及相关工种的安全规程。 招收住宿学生,其食宿场所也应符合环保、安全、消防、卫生等有关规定。 第三条应具有满足教学和技能训练需要的教学、实习、实验设施和设备,有充足的实习工位。 第四条管理人员,应具备较高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 第五条应配备专职校长。校长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三级以上国家职业资格,有2年以上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经历,熟悉国家职业培训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第六条应根据办学规模配备相应数量的专职教学管理人员。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三级以上国家职业资格,有2年以上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经历,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 应配备从事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相关人员。财务管理人员应具有财会人员资格证书。 第七条应配备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一般不少于教师总数的1/4,每个培训专业(职业、工种)至少配备2名以上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均应具有与其教学岗位

相应的教师上岗资格。 第八条应具有与培训专业(职业、工种)相对应的教学(培训)计划、大纲和教材。职业资格培训的教学(培训)计划、大纲和教材应符合国家职业标准。自编的教学(培训)计划、大纲和教材应经过专家论证,并报审批机关备案后组织实施。 第九条应建立,包括办学章程与发展规划、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财务及卫生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等项制度。 第十条举办者应有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固定资产应达到20万元以上,注册资金10万元以上。 第十一条本标准为设臵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基本要求。各地应以本标准为依据,对照与培训专业(职业、工种)相对应的国家职业标准具体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执行。 第十二条本标准所指的职业培训学校不包括技工学校和高级技工学校,设立民办技工学校和高级技工学校应参照技工学校和高级技工学校设臵标准执行。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做好民办职业培训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计算机专业三年建设规划

增城职校计算机专业部 计算机专业三年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是我校教学的基础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工程。为适应我国中职教育迅速发展的新形势,落实我校发展规划中关于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结合我部办学历史、实力、条件和性质,以及今后增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了保证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良性的轨道上不断发展,形成富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需要制订先进可行,科学合理的学科三年建设规划。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科建设的方向,抓住主要矛盾,使有限的建设资源投入到学科建设的关键任务中去,以便取得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跻身广州市中职学校特色专业,特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学科研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不断加强和完善现有专业建设,并以此为依托,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新专业。严格教学管理,以确保教学计划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专业部在校生规模达474人,专任教师22人。计算机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丰富的实践和教学经验,有些教师具备“双师”型素质,年轻的教师队伍为专业建设与发展增添后劲。为启动实施我校名牌专业建设,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我们将深挖现有潜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现有部分教师。从我部实际情况来看,现有教师学历、年龄层次结构均较合理,因此,对于师资队伍建设,我们的规划是以自己培养为主,引进为辅。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1-2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确保到2011年,梯队合理,素质优良,高级职称比例占 20 %以上,青年教师中硕士比例占10 %以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比例≥80%,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重大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 .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一、我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导读篇P001) 作为技工院校,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可以实现课程、教学、师资、场地、评价、管理的持续改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服务徐工各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是学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 二、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成效(导读篇P001) 1.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设计开发工程机械装配调试与维修等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包含全新的学习任务设计方案和学生工作页; 2.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适应一体化课程开发和实施要求的具有较强教改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的一体化教师; 3.学习工作站建设:在新校区建设中建设与一体化课程相匹配的包括教学区、资讯区、工作区、工具区和展示区于一体的学习工作站; 4.教学管理:修改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实现课前、课中及课后的教学管理; 5.评价体系:创新对学生和对教师的师生评价体系。 三、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九件事(导读篇P002) 1.确定专业领域:行业分析和需求分析,确定专业领域;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观察和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3.转化一体化课程:教育教学分析,转化一体化课程; 4.描述一体化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描述一体化课程; 5.开发学材(工作页):学习任务设计,开发学材(工作页); 6.准备课程实施:学习工作站建设,一体化教师培养,做好课程实施准备; 7.实施与评价:一体化课程实施与评价;

8.改革管理模式与评价:教学管理模式与评价体系改革; 9.持续改进:课程体系优化与持续改进。 四、课程改革的背景(P003~P006) 1.新经济发展形势下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2.新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 3.新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人力资源价值定位。 五、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建设(P011) 1.专业课程与工作任务于一体; 2.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于一体; 3.教学场地与工作现场于一体; 4.学习者与工作者于一体。 六、技工教育主管部门对技工院校课程改革提出要求(P015) 1.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 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2.国务院〖国发[2010]36号〗文件提到:“根据职业培训规律和特点,加强教育资料word . . 职业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课程体系、培训计划大纲以及培训教材的开;发”“深化技工院文件提到:[2010]57号〗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社部 发……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提升办学水平……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校教学改革,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标准为依据、; 体系”文件提〗[2011]11号4.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