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特色小镇建设情况综述(资料汇编)

我国特色小镇建设情况综述(资料汇编)

我国特色小镇建设情况综述(资料汇编)
我国特色小镇建设情况综述(资料汇编)

特色小镇建设情况综述

2016年7月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出台,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接下来在8月3日,根据培育工作通知的要求,《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出台,引起了学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响应。

一特色小镇提出背景

“特色小镇”的提出与“新型城镇化”战略颇有渊源。“新型城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党的十六大“新型工业化”战略相关的文件中。党的十八大对其内涵做了高度概括,并指明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发展方向。随后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深入详细地阐述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着力点。新型城市化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达到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之路(中国金融40人论坛课题组,2013)。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小城镇的发展尤其受到关注。而我国现有的小城镇大多数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自然形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随着产业投资在不断地下降,要推进经济的转型,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培育,中央提出来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说到底就是人才的创业,人才的创新。要创业、创新总得搭建条件,要有资金的支撑,要有一块地方、有个政策,所以我们把特色小镇的建设放在经济的转型升级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深入贯彻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特色小镇”应运而生。2014年10月浙江省省长李强首次公开提及“特色小镇”。

从创建程序上看,特色小镇采用“宽进严定”的创建方式推进,通过自愿申报、分批审核、年度考核、验收命名等程序在全省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特色小镇,力争通过3年的培育创建,规划建设一批具有经济社会功能和文化素养的特色小镇。2015年6月4日,第一批浙江省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

单正式公布,全省10个设区市的37个小镇列入首批创建名单。2016年1月29日省级特色小镇第二批创建名单正式出炉,42个小镇入围第二批名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浙江特色小镇从提出设想到落实推进,引发了社会、媒体、专家、学者等的广泛关注。

2016年2月份,国家发改委出面组织了一场特色小镇的专题发布会,浙江、贵州两省特色小镇具体负责人谈了相关经验,浙江、贵州被视为特色小镇发展的典型地区,伴随中央的肯定与推广,特色小镇迅速推广,多地开花。

各地经济背景迥异,特色小镇在不同省份、地方也有不同的模式和界定方式,今年8月份,中央要求各省上报首批特色小镇推荐名单,32个省市区共计159个名额。最终,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复核,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认定得出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

二特色小镇概念界定、内涵及特征

1.特色小镇概念界定及内涵

目前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上,浙江省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参照其对于特色小镇界定的概念特征,可总结为:

(1)相对独立于市区,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

(2)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而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

(3.特色小镇原则上3 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 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 级以上景区。以上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指导了目前国家关于特色小镇的一般要求。

2. 特色小镇的内涵

特色小镇是以某一特色产业为基础,汇聚相关组织、机构与人员,形成的具有特色与文化氛围的现代化群落。确切地说,特色小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镇”,它虽然独立于市区,但不是一个行政区划单元;特色小镇也不是地域开发过程中的“区”,有别于工业园区、旅游园区等概念;特色小镇更不是简单的“加”,单纯的产业或者功能叠加,并不是特色小镇的本质。特色小镇是以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基础,来打

造具有特色的产业生态系统,以此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创新载体。

从特征内涵上看,特色小镇具备四个特征: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上“有机合”、形态上“小而美”、机制上“新而活”。总的来说,特色小镇不是“镇”也非“大拼盘”,而是发展平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创新载体。特色小镇的核心是产业,形态是小镇。

3. 特色小镇的特征

特色小镇是一个空间载体,其必须具备四个特性:第一要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因为其核心是产业;第二要有文化内涵;第三要有旅游功能;第四要有社区的成分。

(1)特色小镇可以是城市的一个街区,捆绑在城市里。因为把它定位在产业的空间上,所以可以放在城市里面。

(2)特色小镇也可以放在城市周边,像云栖小镇。

(3)特色小镇可以放在小城镇的边缘,甚至还可以放在农村区域、城镇之外。比方说一些传统产业,像龙泉的青瓷小镇,它是在山沟里面的,跟城镇一点关系都没有。

特色小镇不是特色小城镇,更不是一个概念的等同。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特色小镇就是为产业服务的,它不是为人的居住而服务的。

(2)特色小镇不是一个产业园区,而是内在的企业协同创新,即同类的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一个企业社群,这是我们的一个观点。原来的开发区都是很多产业结合在一起,所以它很难推动要素的升级。特色小镇就是一个产业,甚至是一个企业,把它的产业链拉动,让它用人才来升级。比方说,沃尔沃汽车小镇是我们最早谋划的,沃尔沃汽车在台州有一千亩地,搞了一个40万辆的汽车生产基地,我们跟他讲你要谋划一个小镇,再给你一千亩地,由于你的汽车生产的好,可以增加体验、做旅游,因为工业旅游现在发展得很快。这样通过产业延伸,才形成了一个生产、生活、生态一体,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一个空间载体,而并不是把所有产业都装进去的一个东西。

(3)特色小镇不是政府大包干的东西,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的,空间边界明确的一个创新空间、一个创业空间。在特色小镇谋划的过程

中,非常强调的一点就是投资主体必须是一个,这个投资主体可以是政府的,也可以是民间的。

三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

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经典的论述(惠宁,2005)。产业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rter ,1998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合作中的竞争角度(Stamer,2002)、创新环境角度(Lundva11,2009)、经济增长角度(Martin &Ottaviano,1999),资本市场角度(阮建青等,2011)等来分析产业集群。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产业集群理论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分工协作理论,到马歇尔提出的规模经济理论,再到后来的产业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等。

从特色小镇的特点来看,正是基于某一特色产业的优势才得以推进实施,它的理论基石是产业集群理论。值得注意的是,特色小镇往往是通过一个主导产业,一家大型企业为载体。从本质上说,产业集聚理论为特色小镇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提供了规范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解释。

除此之外,特色小镇与卫星城镇建设也有类似之处。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卫星城镇的发展同时与增长极理论息息相关。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并非都在均衡条件下均衡地发挥作用,增长并非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现在不同的部门的,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而这些增长极体现在卫星城镇中,就是其中心城市所在。

但是卫星城镇的发展,在后期也遭遇了很大的瓶颈。由于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一般距离较远,很多外围小城镇最后由于要素流动受限,变成了“空城”。与之不同的是,特色小镇往往处于近郊,距离城市中心近,有效地避免了“空城”现象。但是卫星城镇发展的相关理论还是给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理性分析的思路与视角。

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

四特色小镇建设的现实意义

从宏观层面来看,特色小镇的建设与目前所提出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市民化”、“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创业”等大战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这些些大战略的“保驾护航”。通过这样一种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经济社会转型,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诸多难题,具有非常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特色小镇的建设,是贯彻落实“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是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市化的有效路径。有利于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和历史文化传承,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小镇必须定位最有基础、最有特色、最具潜力的主导产业,也就是聚焦支撑区域长远发展的主导和新兴产业,以及历史经典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推动供给能力的提升,通过发展载体的升级推动历史经典产业焕发青春、再创优势。要坚持企业主体,以企业化投资主体主导规划建设,政府主要做好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等服务工作。要抓好空间布局,每个小镇聚焦一个产业,规划面积合理控制。要强化项目组合,围绕一个产业做好项目组合,包括一、二、三产项目的组合,生产、生活、生态项目的组合,并彰显文化内涵、创造旅游功能。

特色小镇为“双创”提供载体。全民创业,万众创新,不仅是一句口号特色小镇的推广与创设,为创业者们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也许下一个阿里巴巴,下一个网易,下一个微软就会出现在特色小镇之中。特色小镇的项目必须是精挑细选的好项目。投入产出上,不能仅靠数字、指标说话,更要靠形象、效益、实物说话。要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引进创新力强的领军型团队、成长型企业,鼓励高校毕业生等90后、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者为主的“新四军”创业创新,尤其要为有梦想、有激情、有创意,但无资本、无经验、无支撑的“三有三无”年轻创业者提供一个起步的舞台。因为特色小镇与传统小镇有所不同,在形态上,它既可以是大城市周边的独立社区,也可以是内部相对独立的街区,可以共享大城市的社会服务和福利;在产业上,依托某一特色产业,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吸引人才,推动创新;在环境上,要求小镇着力打造至少3A级景区,有力地推动了小镇环境问题的解决。

特色小镇的建设与目前所提出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市民化”、“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创业”等大战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这些些大战略的“保驾护航”。通过这样一种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经济社会转型,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诸多难题,具有非常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五浙江等地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实践

1.中央层面的支持性政策

2016年2月,《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特色镇发展,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

201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

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约占全国建制镇的5%。

2016年8月,《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32个省市区推荐上报特色小镇。

2.浙江省级层面的支持性政策

2015年4月2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第8号文件《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外公布,标志着浙江正式全面启动特色小镇的建设。截至2016年6月7日,浙江省政府、省特色小城镇办公室以及省发改委、经信委等陆续发布了相关的政策支持文件。

浙江省为了更好地推进全省特色小镇的建设,建立了由常务副省长担任召集人,省政府秘书长担任副召集人,省发改委、财政厅等13个厅局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该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发改委,并担任日常的工作。

除了省属各大单位、各部门积极响应,出台本部门的支持政策之外,浙江省所属的11个地级市根据省政府的要求,出台加快特色小镇培育建设的指导意见。

浙江各地方城市的政策侧重点不同,综合来看包括七个大类,即组织协调、土地、财政、金融、人才、项目支持、行政审批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3.其他省市县有关特色小镇的支持性政策

特色小镇发展在其他地方也有广泛实践。例如山东省在2012年出台了《关于开展“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意见》。贵州省印发了《〈关于加快100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十条意见〉的通知》。但综合来看,这些省市并没有像浙江省一样形成一套至上而下的组织和政策体系。

区域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概况

现有房屋和土地兴办新业态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过渡期为5年。对工矿厂房、仓储用房进行改建及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容积率的,可不再补缴土地价款差额。在资金支持上,规定有关市、县(区)在省财政下达的政府债务限额内,倾斜安排一定数额债券资金用于支持特色小镇建设。2016-2018年,新发行企业债券用于特色小镇公用设施项目建设的,按债券当年发行规模给予发债企业1%的贴息,贴息资金由省级财政和项目所在地财政各承担50%,省级财政分担部分由省发改委和省财政厅各承担50%。这些方面的政策力度甚至超出浙江等地的做法。

六浙江等地特色小镇建设的相关国际经验

1.国际特色小镇建设经验

从国际视角来看,关于城镇发展与建设的经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模式:Desakota理论模式、城乡一体化模式城市化三维发展模型、智慧城市模式等。而近些年,小城镇模式受到重视,并逐渐演化为以某一产业为基础的“特色小镇”模式。

可以看出,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通过产业引领来实现小镇的发展。而这种产业的分布也非常广泛,包括高新技术、金融业、农业、旅游业、工业等等。

特色小镇国际建设经验

2.国内特色小镇建设情况

2016年7月20日,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复核,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认定。10月1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

数量分布特征:127个小镇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数量最多的浙江省,入选了8个,其次是江苏省、山东省和四川省,分别为7个;数量最少的西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别为2个和1个;大部分省份为3-4个。

各省市特色小镇数量分布表

地理分布特征:平原镇、丘陵镇和山区镇各占了约1/3;从区位特点上看,农业地区的镇最多,占到了43%,其次为大城市近郊镇占30%,城市远郊区镇占比最少,为27%。

功能类型特征:从特色小镇的功能类型来看,旅游发展型最多,占到60%以上,其次为历史文化型占比超过40%,民族聚居型较少,约10%左右(一个镇的类型可以有多种,可以重叠)。

获得省级以上称号情况:127个特色小镇获得的国家级省称号达到241项,省级称号达到175项,平均每镇获得省部级以上称号达到3.28项。可见,127个特色小镇在入选前就已经是光环缠身喽,其中有87个镇是国家级重点镇,35个镇是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住建部和国家旅游局组织评选),24个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33个镇是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环保部组织评选)。

市场化特征:超过半数(52%)的特色小镇已经开始了ppp(政府和市场资本合作)项目,有73%的特色小镇已经购买了市场化的服务项目。

经济产出来看:127个镇的平均GDP产出为45.06亿元,产出最大的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高达493.67亿元,最小的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

县桑耶镇,仅有5200万元,两者差距近1000倍。从人均GDP水平来看,127个小镇的差距有所减小(相对GDP总量的差距而言),最低的只有4479元,最高的达到了41.65万元,人均GDP的平均水平为7.24万元/人。GDP产出最高的小镇主要还是聚集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的也有一些镇的GDP产出也很大,比如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402亿元)、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吴店镇(200亿元)、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杏花村镇(151亿元)、南充市西充县多扶镇(101亿元)、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大瑶镇(99亿元)等,这些小镇的共同特点是,产业基础相对较好,有一定的历史传承。首批127个特色小镇并不都是经济强镇,主要还是体现在特色资源、特色产业和特色风貌上。

就业特征: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特色小镇在提供就业岗位方面表现突出,就业规模最大的镇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18.7万个就业岗位),最小的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1010个就业岗位),127个特色小镇(5个数据缺失)平均提供的就业岗位为26624个。除了为镇区人口提供就业岗位以外,特色小镇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也比较明显,尤其在长三角地区和西南云贵川地区。127个特色小镇(5个数据缺失)平均带动周边农村人口就业高达10385个,占全部就业岗位的39%。显然,特色小镇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但也不可否认,长江中游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特色小镇的就业供给能力依然偏弱。

从各方面特征来看,127个入选的特色小镇的差异性明显,展现了我国各种类型的小城镇特征,但巨大的差异性同时也是我们当下小城镇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所在。贫富差异、地形差异、规模差异、区位差异、文化差异等都使得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政策制定困难重重。即便是当下的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经验(产业小镇,供给侧创新)而言,能够学习复制的省份和地区也是非常之少。

3.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实践与经验

(1)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实践

浙江省创新性地提出“在全省规划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包括杭州梦想小镇等37个小镇,特色小镇以产业为核心,着力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我省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

典产业。截止2015年,首批37个重点培育的特色小镇新集聚了3300多家企业,引进1.3万多人才,带来了含金量较高的新增投资、新建项目。

特色小镇概况

浙江省级特色小镇第二批创建名单2016年1月,浙江省级特色小镇第二批创建名单公布,涉及信息经济、信息经济电商类、健康、高端装备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类、金融、环保、历史经典农业类、旅游、时尚历史经典非农业类10个类型。

浙江省特色小镇第二批创建名单

这些特色小镇,不仅加快了高端要素集聚、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而且传承了历史文化、改善了人居生态环境,正在推动着浙江创新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目前,位于杭州市的基金小镇、梦想小镇、云栖小镇已经初具规模与气候。目前,浙江已经创建了79个特色小镇,累积投资1200多亿,集聚企业3.7万家,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1.6万余名。

基金小镇:打造良性发展的基金生态圈与优质生活圈。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由2008年成立的玉皇山南国际创意金融产业园演化而来。截至2015年一季度,该基金小镇已集聚了各类基金机构160家,总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元,成为杭州私募股权投资企业最多、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区块。青山绿水的低密度办公环境,中式小楼、中式庭院,宽而异常整洁的小道,吸引众多基金公司。此外,玉皇山南距离上海高铁45分钟路程,在90分钟交通圈内,可搭建连同上海、南京、宁波及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大金融空间;距离西湖3公里、杭州新 CBD 钱江新城6公里、距萧山国际机场半小时车程。

梦想小镇:互联网创业小镇和天使小镇双镇融合发展。占地3平方公里的余杭“梦想小镇”,采用“互联网创业小镇”和“天使小镇”双镇融合发展,是当前特色小镇建设中的“翘楚”,为省长工程。该小镇2015年3月28日启用,已经集聚基金及投资机构58家,资本管理规模超过115亿元;引进孵化器公司7家;申报入驻项目近100个,创业团队人数超过2000人。其目标是在3年内集聚大学生创业者1万名,创业项目2000个,基金(管理)及相关机构300家。以赛促创,大力支持“泛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

云栖小镇:政府主导、名企引领,构建云产业生态链。云栖小镇依托于阿里巴巴云公司和转塘科技经济园区两大平台,是一个以云生态为主导的产业小镇。目前,小镇已引进各类涉云企业130余家,涵盖APP开发、游戏、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数据挖掘等各个领域,阿里云计算、华通云、跃兔网络、商圈网络、威锋网、云商基金等一批巨头,在此形成了国内罕见的云产业生态链。2014年,云栖小镇实现涉云产值10亿元以上,税收1.5亿元。小镇的目标是通过3-5年的发展,集聚上千家涉云企业,形成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条,实现产值100亿元,税收5亿元以上。

(2)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经验

第一,产业定位明确,产业独特性突出。浙江特色小镇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等历史经典产业。产业选择紧扣产业升级趋势,符合转型升级要求,同时每个小镇又都想方设法挖掘自己最有基础、最具优势和最富特色的产业,避免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不同的小镇也会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比如,云栖小镇和梦想小镇同为信息经济小镇,但是云栖小镇主攻大数据和云计算,着重引进阿里云、富士康科技等行业内一流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云计算产业链条;梦想小镇则侧重互联网创业与风险投资,仅一年多的时间,就聚集了一大批创业人才、创业项目和项目融资,两家企业挂牌新三板。

第二,平台功能强大,多重生态融合发展。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利用自身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和历史人文等独特优势,浙江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了“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小镇建设注重产业生态、自然生态、政务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融合发展,优越的多重生态环境迅速集聚起了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高端要素,促进了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快速形成,使得特色小镇生机无限。例如,山南基金小镇主打金融产业牌,通过优美舒适的办公环境和“一站式”的政务服务,再加上靠近上海金融中心的地缘优势和浙商群体资源多、资金量大的资本优势,到目前已吸引800多家各类基金机构入住,集聚了众多金融人才。

第三,制度供给灵活,充分调动小镇建设积极性。在特色小镇建设上,实施“创建制”,重谋划、重实效,宽进严定、动态管理,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形成“落后者出、优胜者进”的竞争机制。在政策扶持上,从“事先给予”改为“事后结算”,对于验收合格的特色小镇给予土地指标奖励和财政返还奖励;实施“追惩制”,对未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实行土地指标倒扣,确保小镇建设质量。通过政策激励和制度规制,浙江各地创建特色小镇的热情高涨,形成了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

在全国各地探索转型升级,适应与引领新常态的关键时期,浙江率先提出创建“特色小镇”,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江苏深化创新创业空间载体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启示。

第四,注重多种功能叠加,优化创新创业空间载体。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要素与产业项目紧密结合,在空间布局上解决“两张皮”和“最后一公里”问题。

“特色小镇”作为浙江打造经济发展新兴支撑力量的新载体,具备与行政区划单元的“镇”、传统工业园区与企业社区截然不同的理念,也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产学研结合。每个小镇都是产业、文化、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叠加与有机统一的“融合”,是宜居、宜业、宜游的创新创业空间载体。

事实上,创新创业空间载体面向的是高校毕业生等90后、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与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者,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载体必须环境优美、配套齐全;此外,为载体加入旅游文化功能,还能倒逼区域内的产业升级,提升载体形象,有助于载体与产业的品牌推广。以浙江沃尔沃小镇为例,其产业定位是汽车制造,其嵌入了汽车体验内涵,既具有旅游文化功能,又具有品牌推广功效,与汽车制造相得益彰。

七特色小镇下未来建设的方向

1.科创小镇。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哪个地方创新,在哪个地方创业。余杭的梦想小镇就是科创小镇,就是为人才创业做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需要有基金公司的支持,需要有其他的一些优惠政策。梦想小镇里面很多的基金公司,它的金融和产业形成了对接。没有金融的支持,创新创业都是假的,创新创业是靠资本市场来做的,因此我们需要有一批科创类的小镇。所以我认为在全国推进特色小镇过程当中,这个可以作为一类来推进,但不会多,它一定是在大城市,在能够接触高端人才的地方才能做。

2.高新小镇。高新小镇是未来创新的发动机,主要依托高新技术园区。全国每一个省都有一批高新技术园区,在高新技术园区里面我们必须考虑是不是通过一批高新小镇来集聚一批人才,成为高新园区里面的发动机。

3.金融小镇。我们现在搞的山南基金小镇和运河财富小镇等都属于这类。金融产业是创新的基础,是资本市场的主力军,所以要选择一批做特色小镇,当然这个布局也是要有特色的开展。

4.高铁经济的发展。我们能不能谋划一批高铁小镇?省里已经在开始考虑要建设一批依托高铁的小镇。首选要明确都市区是什么?浙江省里提出都市区的三个“一”特征,即一个小时的通勤距离,一百万的创新人才,一万亿的GDP。那么在有了高铁之后,如果按照一小时通勤距离计算的话,我想一定有一个人才集聚区的,高铁小镇就是要为了人才的因素而做。我们在高铁沿线做特色小镇,让大城市的人才在一个小时的距离里面解决工作问题。

5.风情小镇。即旅游与特色小镇结合的一类小镇——风情小镇,这类小镇做得越多越好,就是做旅游,投资比较低。

6.制造小镇。什么叫制造小镇呢?就是要用小镇的理念去改造传统的开发区。传统的开发区现在面临着三大难题:第一土地资源吃紧,开发区的土地基本上用得差不多了;第二债务沉重,开发区原来就是一个融资平台,现在钱也融不到了,土地资源也没有了;第三体制僵化,原来开发区是一级政府,现在开发区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在这样的体制下,我们认为开发区内部要升级改革,必须要以小镇的理念去升级改革,要选择部分开发区的核心区块来打造一批制造小镇。

特色小镇6大盈利模式分析

特色小镇6大盈利模式分析 特色小镇,作为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它是一个集合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之功能于一体的一个新型部落体,是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相互融合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的一个特定区域。特色小镇的开发与建设绝不是单一的项目,它是综合产业链体系。在这条产业链体系之上,如何盈利一直是众人关心的问题。特色小镇能够作为创新平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信息、环保、健康、旅游、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速产业升级;也能通过大型集团企业长期投资、吸引聚集特色产业、改造历史经典产业等方式推动产城融合、产城互利,改造、改进当前我国小城镇的面貌。 据统计,第一批特色小镇中部分小镇的平均投资额达65 亿元(浙江省规划每个特色小镇投资原则上不低于50亿元),按照住建部规划,到2020 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的小镇,那么到时候总投资将远超万亿。根据各地方政府出台的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到2020年特色小镇总计建设1900 个左右,按照省份、经济条件等具体细拆,总投资至少4.8 万亿元。 六大盈利模式 一、工程收益-建造收益是开发的前提 这里主要是指土地整理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收益。公共基础设施包括公共道路、供电厂、供排水厂、供热网络、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公园、广场、文化体育设施、综合服务区、游客接待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 如华夏幸福受政府委托对小镇范围内的土地进行统一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并进行适当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变毛地为熟地后,通过政府回购,获得盈利。 二、土地升值-区域开发是小镇开发的基础和核心 这里主要指一级开发,也就是由政府主导的方式。

特色小镇的发展成熟必将带来周边土地的溢价,政府通过土地财政可以获得大量收入。 除了这些财政收益以外,特色小镇将为地方带来更多无形的收益,如城市环境的优化、民生的改善、城市影响力的提升、产业生态圈的形成、就业增加和更多高素质人才的聚集等等,这些难以用金钱衡量的社会经济环境改善,是政府大力推动特色小镇开发的重要动力。 以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为例,该小镇根据金融人才国际化、精英型的特点,坚持市场化运作、产业链招商、生态圈建设的模式,通过联合政府性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和知名中介,开展海内外招商及合作业务,快速推动私募金融集聚发展,一批涵盖股权投资、商品期货、固定收益等方面的金融精英汇聚小镇。自2015年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正式揭牌之后,已经有1000多家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在小镇注册,资金管理规模达5800亿元(约合840亿美元)。由于一般的基金公司都可以得到30%的税费补贴,更增加了其吸引力,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现在已然成为上海、北京和深圳之外中国最大的对冲基金聚集地。2015年税收超过4亿元,而2016年第一季度税收就超过了3亿元,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其与杭州云栖小镇一样都是由政府主导开发和经营环境,通过特色产业(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以对冲基金为主导产业,云栖小镇以云计算为主导产业)培育、主导产业企业聚集、产业优惠政策和优质环境塑造,使小镇经济迅猛发展,税收猛增,并带动小镇及周边土地的溢价。 三、房产收益-房地产是产城,一体化中必需的蛋糕 这里主要指二级开发,即企业通过地产销售和自持物业经营获利。包括工业地产租售、居住地产租售、商业地产租售、休闲地产租售。 虽然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以地产运作的理念去打造小镇是为人排斥的,从企业角度来看,这的确是一个快速实现投资回报的模式,且通过特色小镇政策可以获得土地,这也是不少房地产等开发商进入特色小镇开发的原动力,因此这也是一种较为重要和普遍的盈利模式,更多的是由地产商或地产主导的投资商操盘,在开发地产的同时,配套度假型项目实现盈利,由于休闲度假市场和传统商业地产之间存在利益博弈和磨合,所以这类小镇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阿那亚是此类型的典型代表,通过地产销售以及后期多元度假活动业态消

典型案例: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一、目前我国特色小镇中存在的问题 1、开拓创新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上,由于缺乏应有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众多区域的职能部门对特色小镇一直处于理论观望的阶段,没有相关方案规划的出台,具体建设工作更是无从谈起。此外,即使部分区域存有一定的理论规划,但其大多直接照搬其他区域的经验,创新意识严重缺乏。 2、对特色小镇建设重视不够 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不断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益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与建议。举例而言,在我国各区域都有建设一定关于电子信息产业的高新科技园区,并确立多方面的创新示范基地。同时,我国还设有经济自贸区、大数据统计审核区域等

经济型区域。而部分区域尽管对特色小镇有一定的关注与支持,但由地方政府组织的相关规划却没有较好落实,尤其是部分区域呈现出明显重视程度不足的现象。 3、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未能突出体现 我国是历史文明四大古国之一,拥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保有无数的经典著作,动人心弦的各族音乐艺术,以及各民族区域的特色文化等。本文仅举几例,以供各职能部分开展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首先,“竹林七贤”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墨客群体,可适用于各类具有文化特色背景的特色小镇主体建设。其次,我国有数量庞大的诗词曲赋,不论是唐朝的李白、杜甫,还是宋朝的苏轼、辛弃疾,都是十分适合文化内涵的特色小镇建设主题。尽管我国的文人墨客各具特色,但仅使用一两位文人作为特色小镇的建设依据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可利用我国大型、综合性较强的文学著作,作为特色小镇的文化背景。如《诗经》,包含各方向的文化诗集,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能够探寻出更多属于我国特色的文化内涵,并利用好其中的思想内涵,进一步提升特色小镇的价值,以期更好将我国文化传承发扬的同时,为我国社会人民群众贡献不一样的文化产业园区。

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

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 特色小镇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打造,具有明确产业定位、科技元素、文化内涵、生态特色、旅游业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呈现产业发展“特而精”、功能集成“聚而合”、建设形态“小而美”、运作机制“活而新”的鲜明特征。为加快打造体现河北特点、引领带动区域发展的特色小镇,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一)建设特色小镇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特色小镇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孕育出的新事物,贯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基层的探索和实践。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破解资源瓶颈、聚集高端要素、促进创新创业,能够增加有效投资,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建设特色小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益探索。特色小镇是改革创新的产物,也是承接、推进改革的平台。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创业者的创新热情和潜力,也能推动政府转变职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形成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的开发建设格局。 (三)建设特色小镇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特色小镇突出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特色产业再造,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生力军。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既能增加有效供给,又能创造新的需求;既能带动工农业发展,又能带动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既能推动产业加快聚集,又能补齐新兴产业发展短板,形成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四)建设特色小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是联接城乡的重要节点和产城人文一体的复合载体。加快特色小镇建设,能够推动产业之间、产城之间、城乡之间融合发展,有利于落实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功能定位,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速农民就地城镇化进程,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形成独具魅力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样板。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坚守发展和生态底线,注重特色打造,注重有效投资,注重示范引领,注重改革创新,加速要素集合、产业聚合、产城人文融合,努力把特色小镇打造成为经济增长新高地、产业升级新载体、城乡统筹新平台,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培育建设100个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 (二)建设要求。 1.坚持规划引领。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也不是产业园区、景区的“区”,一般布局在城镇周边、景区周边、高铁站周边及交通轴沿线,适宜集聚产业和人口的地域。选址应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相对独立于城市和乡镇建成区中心,原则上布局在城乡结合部,以连片开发建设为宜。特色小镇规划要突出特色打造,彰显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生态特色,形成“一镇一风格”;突出功能集成,推进“多规合一”,体现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突出节约集约,合理界定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严格

市特色小镇发展研究

市特色小镇发展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成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我市特色小镇建设,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特色小镇的发展背景 (一)特色小镇的概念内涵 特色小镇顾名思义即为有特色的较小的城镇。从目前特色小镇发展现状来看,国家鼓励支持建设的“特色小镇”有两种类型: 一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文)所指的特色小镇。这类特色小镇一般为县城关镇以外的建制镇,主要特点是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二是浙江省模式的特色小镇。根据浙江的经济结构、地域产业关系,浙江版的特色小镇具有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定义: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综观全国各地的实践和国家三部委的文件精神,我们认为,特色小镇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可以包括不同模式的探索。它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体系。它不是单一的旅游景区或产业园区,也不完全是建制镇,而是旅游景区、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功能合一、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二)浙江特色小镇的特征和建设经验

特色小镇六大融资模式及规划方案解读

特色小镇六大融资模式及规划方案解 读

特色小镇六大融资模式及规划方案解读 特色小镇六大融资模式及规划方案解读 -03-08 特色小镇的投资建设呈现出投入高、周期长的特点,纯市场化运作难度较大。因此需要打通三方金融渠道:保障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引入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资金。三方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利益捆绑,在特色小镇平台上共同运行,最终实现特色小镇的整体推进和运营。那么,如何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解决特色小镇投融资问题,选择适当的特色小镇投融资模式,为特色小镇培育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呢?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特色小镇投融资模式 项目融资属于资产负债表外融资,出于风险隔离及可操作性考虑,特色小镇投融资应以项目为主体,以未来收益和项目资产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和安全保障,融资安排和融资成本直接由项目未来现金流和资产价值决定。经过设立SPV(特殊目的公司),根据双方达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确定风险分配,进行可行性研究、技术设计等前期工作以及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建设及运营,相互协调,对项目的整个周期负责。由SPV根据特色小镇项目的预期收益、资产以及相应担保扶持来安排融资。融资规

模、成本以及融资结构的设计都与特色小镇项目的未来收益和资产价值直接相关。可用的融资方式包括政策性(商业性)银行(银团)贷款、债券计划、信托计划、融资租赁、证券资管、基金(专项、产业基金等)管理、PPP融资等。模式一:发债根据现行债券规则,满足发行条件的项目公司能够在银行间交易市场发行永(可)续票据、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债券等债券融资,能够在交易商协会注册后发行项目收益票据,也能够经国家发改委核准发行企业债和项目收益债,还能够在证券交易所公开或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债券产品结构设计模式二:融资租赁融资租赁(Financial Leasing)又称设备租赁、现代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融资租赁集金融、贸易、服务于一体,具有独特的金融功能,是国际上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融资租赁结构设计 融资租赁的三种主要方式:直接融资租赁,能够大幅度缓解建设期的资金压力;设备融资租赁,能够解决购置高成本大型设备的融资难题;售后回租,即购买有可预见的稳定收益的设施资产并回租,这样能够盘活存量资产,改进企业财务状况。模式三: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国务院在《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62号)中指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更多利用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等形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产业投资基金相比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具有以下特点:◎产业投资基金具有产业政策导向性;◎产业投资基金更多

建设特色小镇理论研究报告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特色小镇带来的效应逐渐增强,强劲的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国性特色小镇建设风暴。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出现在了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特色小镇。例如,有“云技术”、“PE”、智慧科技等高端产业类的科技金融类小镇;有温泉、禅休、养生等传统产业类的文化旅游类小镇,也有其他如“黄瓜”、“窩瓜”、“木雕”等地方特产类的文化经济小镇……可谓如雨后春笋,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态。如此大规模的发展建设,不得不令人担忧,甚至有些小镇只是刚起步就已显颓势。何以如此?其主要原因有五,一是盲目模仿;二是定位偏差;三是政绩行为;四是规划失误;五是既不知理论之意涵,更不知小镇建设之意义。特色小镇的形成是与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的,是一种社会现代化和后现代社会为背景的一种社会发展方式,也是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普及率”的一种结晶。在不同地区应该选择不同的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方式。中国人口纵多,需要走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多元并举的发展道路。但是,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中国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合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而应该因地置宜、走分类指导、多元化、多类型、多层次发展的道路。 本文以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阐述特色小镇的概念、涵和外延,总结模式的特色小镇建设的特点、工作创新和启示,分析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思路、策略选择和文化支撑。 关键词:特色小镇;核心思路;策略选择;文化支撑 目录 1

1 1 2 2 5 5 6 6 6 7 8 9 9 10 11 11 13 13 14 14 16 16 18 21 23 24

特色小镇规划编制指南

特色小镇规划编制指南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组织机制 第三章:编制内容 第四章:成果要求 第五章:审议程序 第六章:规划实施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概念定义: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产业,集聚高端要素,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载体。发展特色小镇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第二条编制依据: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和《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实际情况,规范《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本导则。 第三条建设发展规划要求:

(一)产业特色鲜明。根据城市发展定位,聚焦支撑未来发展的优势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选择一个所在镇(区)最具基础优势、最具成长空间的细分产业作为特色小镇主攻方向,促进产业做精、做特、做强,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独特产业生态。《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须统筹协调周边镇(区)发展,鼓励跨镇(区)协同发展及整合资源共建特色小镇。 (二)规划布局合理。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多规合一”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区块环境禀赋和存量资源,升级改造区块内锌铁棚区、传统工业园区,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空间。规划面积要适当控制,要设立核心建设区或起步区,推动核心建设区紧凑布局、高效利用。其中,规划须选址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社区服务完善的区域,促进产业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融合发展。核心建设区或起步区须选择与“三规”相符合、规划建设条件优越、产权清晰的区域,便于发展建设。规划须坚持“宜创、宜业、宜居、宜游”理念,落实智慧城市、健康城市、海绵城市、公交示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全域旅游示范城市等规划建设要求,完善基础设施、服务配套以及公共产品供给。 (三)功能融合完备。规划须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对优质工作生活环境的需求,突出产业、景观、文化、生态等特色。规划须加强非遗等传统文化和岭南地域文化保护传承,活化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和名村,保护山水人文,增强绿色休憩空间。 (四)创新创业活跃。规划须立足高新、高端、高质、高效,推动技术、产业、业态、模式、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全方位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规划须发展面向大众、服务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汇聚创新人才、风投资本、众创空间、孵化器等高端要素,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特色小镇之旅游小镇建设规划方案

特色小镇之旅游小镇建设 规 划 方 案

目录 1、小镇的概念与分类 (1) 1.1.小镇概念 (1) 1.2、小镇分类 (2) 2、旅游小镇的内涵与特点 (3) 2.1、旅游小镇概念 (3) 2.2、旅游小镇特点 (4) 2.2.1、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聚集大量的旅游要素 .. 4 2.2.2、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小镇产业链完整 (4) 2.2.3、旅游小镇发展,政府主导作用突出 (4) 2.2.4、地域区位影响旅游小镇分布规律 (5) 3、旅游小镇开发动因 (6) 3.1.开发旅游小镇是城市发展政策影响的必然结果 .. 6 3.2.开发旅游小镇是旅游消费市场转型升级的需要 .. 8 4、旅游小镇行业开发动态 (9) 5、旅游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5.1.旅游小镇——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推手 (11) 5.2.旅游小镇——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路径 (12) 5.3.旅游小镇——优化区域旅游产品供给结构 (13) 5.4.旅游小镇——带动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14) 5.5.旅游小镇——传承地方文化特色 (15)

6、旅游小镇的规划要点 (16) 6.1.主题化开发 (16) 6.2.合理化布局 (16) 6.3.景区化设计 (17) 6.4.休闲化业态 (17) 6.5.特色化生活 (17) 6.6.信息化管理 (18) 6.7.完善的保障体系 (18) 7、旅游小镇发展的未来趋势 (19) 7.1.旅游小镇主题文化鲜明化 (19) 7.2.旅游小镇消费结构日趋多元化 (19) 7.3.旅游小镇发展过程中多元角色互动性增强 (20) 7.4.旅游小城镇将更加注重体验性项目的建设 (21)

河南特色小镇政策文

河南省重点镇建设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2017年12月05日特色小镇地方政策中研普华 (此文件为河南特色小镇主要文件) 为深入贯彻省委九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中共河南省委关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意见》(豫发〔2014〕1号)、《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重点镇建设示范工程,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按照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要求,选择68个建制镇作为我省第一批重点示范镇,加快推进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示范范围。以纳入全国重点镇、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范围的镇为重点,兼顾其他特色镇,选择具有一定产业基础、人口规模和发展潜力较大、区位优势较为突出的非县城驻地建制镇,作为全省第一批重点示范镇。 (二)主要思路。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在推动农业转移人口最大限度向县城集中的基础上,以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为重点,推动示范镇通过完善发展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城镇功能、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增强示范镇人口集聚能力,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副中心地位,使之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服务区域“三农”发展的重要载

体,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为全省小城镇发展提供示范。 (三)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产业为基。把增加示范镇就业岗位作为人口转移的基本前提,以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为重点,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和公共资源配置,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示范镇流动。 2.规划先行、提高质量。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发展潜力、产业特色、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风貌,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针对性地修编完善示范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3.突出特色、合理布局。根据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突出产业和地域特色,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商贸物流、矿业、旅游、农产品加工、特色养殖、特色种植等产业。 4.改革创新、示范先行。纳入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范围的镇,重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建制镇投融资体制、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纳入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范围的镇,重点围绕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等开展改革探索;其他镇重点围绕完善规划管理体系、强化产业支撑、提升辐射带动能力等开展实验示范。 5.市县为主、形成合力。尊重省辖市、县(市、区)发展规划布局和县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发挥省辖市、县(市、区)主体地位作用,充分调动示范镇积极性,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工作措施,细化责任分工,推进示范镇建设。

特色小镇建设商业计划书

2017年12月

随着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的过渡,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等传统旅游形式与现代休闲娱乐相结合,使城镇旅游焕发新的活力,这类旅游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和开发潜力。 第一章项目总论 一、项目基本背景 (一)项目范围 项目区域南与湿地保护区隔水相望,东距XX市中心20公里,北至 G205高速公路出口15公里,可建设用地:约19.1平方公里。 (二)研究内容 按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的要求,本项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背景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设的依据;项目建设条件分析;旅游市场现状及预测分析;项目建设的内容和规模;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项目建设进度安排;项目组织运作;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分析;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项目的生态效益分析及评价。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与意义 XX旅游特色小镇项目的建设是生态环境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的需要,是旅游景区发展到的必然趋势。小镇的建设直接带动当地人文氛围的活

跃,带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带动其他旅游外部经济的发展,对于地方旅游与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是能进一步提升XX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吸引力,为壮大XX市域旅游提供强有力的支撑,XX旅游特色小镇项目以人居、养生文化为主题,湿地生态环境为特色的,将后现代主义与自然主义从风格上融合,是以商务、度假、居住及景点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地产项目,在旅游由长线旅游向中短线以及郊外旅游的趋势下,本项目能为XX市城郊的重要休闲度假基地。 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新型城镇更快转向特色与专业城镇和现代化城镇意义重大,该项目的开发要摆脱单纯景点建设的套路,将区域所有资源纳入旅游资源体系,构建特色旅游区域,形成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吸引,通过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通道开拓,形成旅游深层次开发,突出以旅游带动主导产业的优势产业,强化房产、休闲、渔业、旅游等各行业在产业链中的连带关系,从而强力带动村镇的城市化进程。 三是能迅速集聚人气,实现城镇的中心化和整体土地价值的升值,将景区开发深化为区域发展的策划思路对于处在城乡结合部的旅游区也具 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城乡结合部的开发区既有乡村的自然环境,又有城市的生活便利,如果借区域旅游开发进行新镇完善功能的建设,利用城市扩张的大环境,迅速打通产业链,打造有特色的旅游新镇。 三、研究工作依据

2020年河南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发展分析报告

2020年河南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发展分析报告

目录 一、河南省特色小镇的概况 (3) 二、河南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的资源优势突出 (9) (一)河南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的文化资源丰富 (9) (二)河南文化旅游经济发展迅速 (10) (三)河南区位优势突出 (11) (四)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类别齐全,产品丰富多样 (12) 三、河南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的主要类型和发展模式 (14) 1.历史文化小镇 (15) 2.运动休闲小镇 (16) 3.民俗风情小镇 (17) 4.生态度养小镇 (18) 四、河南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20) (一)政策保障不足,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 (20) (二)思想认识滞后,参与热情有待进一步激发 (20) (三)特色产业不强,支撑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21) (四)配套建设落后,组织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 (21) 五、推动河南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23) (一)提高思想认识,做好顶层设计 (23) (二)出台专项政策,完善法律法规 (23) (三)突出地方特色,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24)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25)

特色小镇发端于浙江,近几年顺应时代潮流,全国各地的特色小镇蓬勃发展。它对于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有重要意义,是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河南省以建制镇为基础,开展工、农、旅、商多种类型的特色小镇探索,初步形成了一批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工业园区特色小镇、商贸物流特色小镇、矿业资源加工特色小镇、农副产品加工特色小镇、养殖种植特色小镇,特色突出,产业鲜明,生态良好。目前河南省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在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河南的特色小镇中,4个小镇都属于文化特色鲜明、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特色小镇。住建部公布的第二批河南的11个特色小镇中,在公布名单的同时也出台了专家评审意见,明确提出以“文化”作为小镇建设关键词的有5个,以“生态”“环境”作为建设关键词的有5个,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占全部特色小镇的93%,可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是河南省特色小镇的重要类型,也是河南结合实际情况重点培育的特色小镇模式,对于河南省特色小镇的整体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河南省特色小镇的概况 目前,河南省共有国家级特色小镇18个,其中住建部选出两批共15个特色小镇、国家体育总局评出3个特色小镇。国家级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镇2个(安阳水冶镇和信阳明港镇),河南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100个,河南省第一批重点示范镇68个,河南还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个。

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经营模式研究

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经营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18-12-13T16:08:17.6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5期作者:赵明华1 杨建华2 冯志全3 [导读] 本文就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经营模式展开探讨。 1、2、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3沈阳高新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创建特色小镇成为破解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是推动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突破点。本文就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经营模式展开探讨。 关键词:特色小镇;经营模式引言 小城镇是城乡发展的重要纽带,建设发展好小城镇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特色小镇建设正是关键着力点。 1特色小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城市是伴随人类文明的产物,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标尺,在城市化历史长河中,各种资源要素不断向城市、(特)大城市聚集,也带来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等城市病的压力,以城镇导向为代表的“逆城市化”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瑞士的达沃斯小镇、美国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法国的普罗旺斯小镇、希腊的圣 多里尼小镇都是全貌精致独特,产业极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是特色小镇的标杆。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我国创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奇迹,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不到18%,城镇常住人口1.7亿人,目前我国城镇化率提高到57%,城镇常住人口接近8亿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成绩有目共睹。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多数是80%-85%,日本用了大约40年走到这个阶段,韩国用了将近30年完成跨越,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在一定意义上讲,就近、就地城镇化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双向城镇化”的流动更加符合我国国情。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实施乡村振兴首先要跳出“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促进以农业为主线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创造更多的附加值,把附加值更多地藏富在乡村,由此带动乡村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实现新时代的乡村现代化。因此乡村振兴需要一个明确而又强有力的龙头拉动,把乡村的青山绿水、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特色资源等集聚在一个空间上,增强对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对接城市两小时消费圈。 2梳理典型模式 2.1模式一:政府主导的内生型特色小镇经营模式 政府通过对独有的内生型资源进行挖掘和配置,主导特色小镇的经营平台。关于小镇的定位、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引入和培育,对外宣传,甚至是招商引资过程都由政府来经营。形成这种政府主导模式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府较为强势,在小镇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主导力;二是,很多小镇在发展初期需要较大规模的投入,规划定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收益薄、回报慢。 2.2模式二:政府主导的外生型特色小镇经营模式 一种典型的模式是:政府是重要参与者,主导其建设、经营和产业培育全过程。以政府搭建平台,再引入特色产业的经营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政府直接参与投资,其行为对小镇建设、产业发展、投资者等产生直接影响的发展模式称之为政府主导模式。政府直接负责小镇的定位、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行政审批服务,引进社会资本建设特色小镇。具体有三种方式:一是政府直接投资,撬动社会资本进入;二是政府通过产业等各种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帮助企业成长;三是政府搭建小镇产业发展和创新平台,为企业创造转型和创新的环境。 2.3模式三:政企合作的内生型特色小镇经营模式 由于“乡财县管”,镇级政府的财政实力有限,并且在管理经营上相关专业化企业更具优势。但小镇规划、建设、发展、运营一系列流程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所以另一种典型模式是相关专业化企业与政府合作,成立专门的机构(平台公司)经营特色小镇。在这个专门的机构中,企业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政府对于小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系列便利,在对外宣传、产业发展中都依靠这个平台公司来经营。 2.4模式四:企业主导的外生型特色小镇经营模式 特色小镇建设资金需求很大,普遍存在短缺或没有落实的问题。农民进入城镇,要住房,要配建水、电、气、道路、排污等基础设施,还要享受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福利,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来推动不太现实。政府引导,充分调动、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由专业化企业搭建平台,待平台成形后再引入企业的经营模式逐渐形成,称之为企业主导的外生型特色小镇经营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是华夏幸福公司的产城融合模式。在该模式下,特色小镇与企业联合设立特色小镇的项目公司SPV,企业向项目公司注入注册资本金与项目开发资金。通过特许协议,项目公司作为投资及开发主体,主导特色小镇的设计、投资、建设、经营、维护一体化市场运作,着力打造小镇品牌;小镇政府履行政府职能,负责决策重大事项、制定规范标准、提供政策支持,以及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的监管等,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

(完整版)如何长远规划特色小镇

如何长远规划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的概念,最早兴起于浙江。到小镇品茶,作画,或烧一件青 瓷,甚至是创业,已经成为特色小镇为人们提供的选项。 旅游小镇是指衣服与某类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并以为其开发或旅游服务为主的小城镇。旅游小镇二旅游资源+旅游设施+ 旅游服务+游客云集+小城镇 旅游小镇必备要素:旅游吸引物、体验娱乐设施、商业服务、消费者 一、借鉴国外旅游小镇的成功经验: 1、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或花团锦簇,或湖光山色 一切景区的开发与挖掘都建立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避免了景区雷同化。如埃吉桑小镇重视城市布局,卢塞恩小镇的湖光山色,波西塔诺独特临海观景房等,都非常有特色。 2、依托当地悠久的历史资源,增加了景区的文化内涵 如埃吉桑镇保持完好的中世纪建筑,以及卢塞恩的教堂桥、文艺复兴

时期的老店等。 3、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通过大型节庆等增加景区吸引力如埃吉桑小镇当地的葡萄酒文化、葡萄酒节庆,以及音乐小城卢塞恩的国际音乐节等。 4、浓郁的艺术氛围风景优美的小镇很容易吸引知名的艺术家驻足居留,并在此创作流传百世的经典作品。如突尼斯的画家、艺术家,以及波西塔诺小镇的电影作品。 5、自然悠闲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商业化对任何一个景区,都要尊重当地生活习惯及特色,景区开发要符合当地生活节奏。 所以,一个吸引人的旅游特色小镇,必须要有极具特色的规划才行。 二、立足国内实际进行长远规划 1主题化开发突出旅游小镇的特色,需要主题化打造手法。用一个核心主题,体现整个小镇的文化灵魂的主题特点,这是常规的手法,但主题文化不一定是单一主题,可以通过梳理文化,以打造主题文化为重点,多元文化整合,多种文化整合延伸形成旅游小镇,把多元文化景观化、建筑化、娱乐化。

对豫中地区特色小镇建设中建筑文化传承的研究——以许昌禹州神垕镇为例

对豫中地区特色小镇建设中建筑文化传承的研究——以许昌 禹州神垕镇为例 摘要:特色小镇是以产业建镇的创建初衷而创立,在全国各地特色小镇假设如 火如荼,并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其中私搭乱建现象比 较严重,再有各个特色小镇建筑风格千篇一律,大同小异,所以重视特色小镇建 设中的建筑文化传承,因地制宜地开发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就凸显的尤为重要。 其不仅能够促进传承历史文化脉络,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还能在市场条 件下将传统文化转化成为文化资本,形成产业聚集的优势,本文章以特色小镇发 展为经,以特色小镇建筑文化传承为纬,从建筑学专业的角度对许昌禹州神垕镇 的建筑文化进行评估,为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特色小镇建筑文化传承神垕镇 一、神垕古镇的钧瓷文化与建筑文化 河南禹州神垕镇位于河南中南部的伏牛山浅山丘陵地区,该地区的土地上拥 有着大量的瓷土资源、森林资源、和煤矿资源,并且水利资源也是比较丰富,非 常适合进行制瓷业的发展。早在唐、宋、金、元等时期,这一地区制瓷业就较为 发达,并且神垕镇是最早生产钧瓷的地方。2003年9月,禹州市神垕镇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钧瓷之都”的荣誉称号,2005年11月12日被建设部、国家 文物局共同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然而现如今各个年代生产制造的钧瓷瓷 器大多被收藏,或者被毁坏,但是神垕镇的古建筑却还鲜活地存在于古镇的老城区,神垕镇的建筑文化还一直不断的在传承,神垕古镇的传统古建筑风格迥异, 或是豪华气派的窑神庙,或是严谨布局的三进合院,尤其是它们的建筑材料的选 取也都离不开神垕镇的钧瓷文化,极具特色,两者紧密相连。在神垕镇,无处不 钧瓷。传统建筑大多的是就地取材,大多是当地居民用当地随处可见的建筑材料 兴建而成的民居建筑,这些材料不仅仅有石材,木材这些常见的建筑材料,甚至 还有制作失败的次品瓷器,烧制钧瓷后残破的笼盔(匣钵,当地人惯称笼盔), 还有黄土和秸秆等材料。在神垕镇传统式建筑的建造上,不管是大商户建造豪宅,还是大戏台、窑神庙,都会运用一些烧制瓷器之后损坏的笼盔和碎瓷片。在神垕镇,许多的传统建筑并不是形状规则的石料堆砌而成的,而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 石料做基础,笼盔在石料上方,用砂石、黄泥、秸秆混合作为黏合剂,然而正是 这些材料的巧妙组合运用成就了神垕镇自己独有的独特的建筑文化。并且在当下,古镇里还留存下来了明代住宅三座,庙宇一座,清代深宅大院四十余座。古镇人 民早在古时就能运用这些生活常见的建筑材料,甚至是工艺废弃品,建造出一座 又一座能够百年不倒的精美建筑,甚至在一些古建筑内还能够进行以古法烧制传 统瓷器的工作。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当下这些建筑设计专业人员学习和铭记的。 二、特色小镇建设中建筑文化传承的意义 1、建筑文化传承对特色小镇经济发展的意义。 通常情况下来说,特色小镇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神垕古 镇的传统文化渊源流长,拥有着雄厚的文化基础。现神垕镇以钧瓷文化产业为基础,旅游业为主导实现古镇经济的迅猛发展,据实地调研得知,现古镇共有制瓷 企业276家,并且在2015年总产值达到142082万元。已经成为我省重要的钧瓷 生产地。神垕古镇在制瓷产业的大力发展之外,旅游业也是古镇产业的重要支柱

特色小镇发展规划指南

特色小镇发展规划指南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组织机制. 第三章编制内容. 第四章成果要求. 第五章审议程序. 第六章规划实施. 附件:《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编制与审批流程. 附件:《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建设项目年度计划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概念定义: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产业,集聚高端要素,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载体。发展特色小镇是我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第二条编制依据: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和《中山市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情况,规范我市《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本导则。 第三条建设发展规划要求: (一)产业特色鲜明。根据我市城市发展定位,聚焦支撑我市未来发展的优势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选择一个所在镇(区)最具基础优势、最具成长空间的细分产业作为特色小镇主攻方向,促进产业做精、做特、做强,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独特产业生态。《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须统筹协调周边镇(区)发展,鼓励跨镇(区)协同发展及整合资源共建特色小镇。

(二)规划布局合理。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多规合一”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区块环境禀赋和存量资源,升级改造区块内锌铁棚区、传统工业园区,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空间。规划面积要适当控制,要设立核心建设区或起步区,推动核心建设区紧凑布局、高效利用。其中,规划须选址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社区服务完善的区域,促进产业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融合发展。核心建设区或起步区须选择与“三规”相符合、规划建设条件优越、产权清晰的区域,便于发展建设。规划须坚持“宜创、宜业、宜居、宜游”理念,落实智慧城市、健康城市、海绵城市、公交示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全域旅游示范城市等规划建设要求,完善基础设施、服务配套以及公共产品供给。(三)功能融合完备。规划须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对优质工作生活环境的需求,突出产业、景观、文化、生态等特色。规划须加强非遗等传统文化和岭南地域文化保护传承,活化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和名村,保护山水人文,增强绿色休憩空间。 (四)创新创业活跃。规划须立足高新、高端、高质、高效,推动技术、产业、业态、模式、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全方位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规划须发展面向大众、服务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汇聚创新人才、风投资本、众创空间、孵化器等高端要素,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特色小镇规划编制实操指南x

特色小镇规划编制实操指南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概念定义: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产业, 集聚高端要素,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载体。发展特色小镇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第二条编制依据: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和《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实际情况,规范《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本导则。 第三条建设发展规划要求: (一)产业特色鲜明。根据城市发展定位,聚焦支撑未来发展的优势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选择一个所在镇(区)最具基础优势、最具成长空间的细分产业作为特色小镇主攻方向,促进产业做精、 做特、做强,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独特产业生态。《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须统筹协调周边镇(区)发展,鼓励跨镇(区)协同发展及整合资源共建特色小镇。 (二)规划布局合理。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多规合一”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区块环境禀赋和存量资源,升级改造区块内锌铁棚区、传统工业园区,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空间。规划面积要适当控制,要设立核心建设区或起步区,推动核心建设区紧凑布局、高效利用。其中,规划须选址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社区服务完善的区域,

促进产业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融合发展。核心建设区或起步区须选择与“三规”相符合、规划建设条件优越、产权清晰的区域,便于发展建设。规划须坚持“宜创、宜业、宜居、宜游”理念,落实智慧城市、健康城市、海绵城市、公交示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全域旅游示范城市等规划建设要求,完善基础设施、服务配套以及公共产品供给。 (三)功能融合完备。规划须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对优质工作生活环境的需求,突出产业、景观、文化、生态等特色。规划须加强非遗等传统文化和岭南地域文化保护传承,活化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和名村,保护山水人文,增强绿色休憩空间。 (四)创新创业活跃。规划须立足咼新、咼端、咼质、咼效,推动技术、产业、业态、模式、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全方位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规划须发展面向大众、服务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汇聚创新人才、 风投资本、众创空间、孵化器等高端要素,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五)投资机制创新。规划须倡导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坚持高强度投入和高效益产出,谋划一批新的建设项目,且1年内启动项目建设,3至5年内建成。 第四条规划衔接: 《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须与所在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多规”进行衔接。 所在镇(区)为中心城区范围的《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2ORR-2O20》。 所在镇(区)为非中心城区范围的《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须纳入所在镇(区)总体规划。 第二章组织机制 第五条组织领导: 建立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相关分管副市长担任副召集人,相关职能部门作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局,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 第六条专家领衔与咨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