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设计与文化关系

论设计与文化关系

论设计与文化关系
论设计与文化关系

论设计与文化关系

摘要:文化融于设计,设计体现文化,设计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所体现的文化,任何设计都是与其当时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尤其是传统文化应如何与现在的设计继续更好的交融贯通,如何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显然已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关键词:文化设计传统文化现代设计

我想大家都知道,设计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设计的影子,当然,不仅是现在,我想设计应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就出现的。在这其中,同样是随着人类诞生就出现的人类文化对于设计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二者的关系也是我们要深入研究探讨的。

设计的文化内涵是指设计在文化的影响下体现出的文化特征,文化对于设计,在各个层次与结构上都有较大的影响,可以这么说,设计始终是在文化的约束与滋养下运动和发展的。文化融于设计,设计体现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自古至今,设计内蕴的思想观念深刻的反映了文化的特质;文化的各种特征在设计的各个放卖弄也得到了完整的体现。设计师文化的投射,文化就像星球外的天空,无处不在,充满整个时空。文化是现代设计的灵魂,凡是优秀的设计,总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现代设计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体,体现着现代文化精神,反映现代文化的面貌和民族,时代,地域等文化特色,文化影响着设计,设计又在创造新的文化,设计产品不仅是一幅广告,一件产品,这样的物化形态,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一种新的文化。现如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设计的时代,大到城市环境,小到身边的日常生活用品。从无到有都始于设计,设计的事物比比皆是。设计伴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的文明的不断发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已成为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生活之必须。文化对设计的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民族文化影响设计原则;民族文化影响设计师和受众的思维方式;民族文化影响设计的形式体系民族文化影响设计的评价标准。设计无时无处不受民族文化的影响。比如,气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严谨的德国人,他们的设计中就体现出来严谨,重功能的品质。

文化是设计的内涵,设计是文化的表现,设计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设计应该是艺术,科学,技术的统一,艺术解决设计的审美问题,科学解决设计的理论依据问题,技术解决设计的实现问题,三者不可或缺。从设计的本质看,设计包含着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技术体系,可以这么说,设计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概念。设计不但丰富了历史文化遗产,更缔造了当代社会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一座桥梁,推动了当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广义的“设计”实际上已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创造问题,正因为设计有如此大的创造力和推动力,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比如,现如今许多人在购物时,会从物品的不同方面进行细细选择,有些人甚至为了一件物品不惜以重金购买,其实这是在寻找产品设计中的文化价值。设计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在文化的参与和制约下展开和完成并能体现出当时文化的现状和风貌,设计的发展是与文化的发展分不开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精神风习和文化心理结构或说文化心理逻辑,反映不同的价值和审美观念,它们在工业产品、建筑、服饰、环境建设等设计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纵观设计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任何时代的设计都是与当时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很显然,现如今有些设计师,尤其是那些具有前卫意识的设计师,时时声称要抛弃任何传统的民族的文化,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但实际情况不可能如此。设计从来就不是可以恣意作为的纯个人行为。日本的现代设计在不长时间里发展到较高水平,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很多的日本设计师自觉地将日本的文化传统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中国的设计界也应该重视传统继承的问题。

当然,在我们现如今的社会,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运用已成为设计的关键所在。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等优秀文化都可以运用到现如今的设计之中,这样的话,我们的设计才能真正的体现出文化的价值内涵,才能更加的优秀,更加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我认为,一个设计的成功,关键在于有其“根”,这个根就是民族文化,就是传统文化,对于我国来说,这个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台湾明基公司曾推出一款限量书法版笔记本Joybook 8000 “草书中国风”电脑,它通过阳极处理的方式将唐代草书名家怀素的《自叙帖》铸在了笔记本的上盖上,使高科技的现代设计和传统文化融合了起来,成就了一款好的设计。也许大家也都知道中国银行的标志,它的创意来自接了红绳的古钱币,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又包含了中国古钱,暗含天圆地方之意,中间一个巧妙的“中”字凸显中国银行的招牌。这些设计都较好的把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设计融合了起来,这样的设计才真正的体现出了文化的价值内涵。不过,在现如今有一些设计师,在设计中完全抛弃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这的确让我们担忧。然而,恰恰相反,日本人却积极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他设计所用,像动漫已占领了我国漫画市场,而我国的漫画市场微乎其微。因此,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设计师越要应该正确审视传统文化的地位,将传统文化与设计紧密结合,以此来发扬我国传统文化。

放眼未来,我们要切实的能够汲取我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我们这个“根”上来充分发挥头脑,进行优秀的设计。在如今的社会,我们会发现我国的设计与国外的设计具有明显的差距,我们应重视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作用,力求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设计之中,只有这样,我们的设计才能真正称得上优秀,才能真正的为大众所接受所喜爱。我个人认为,文化与设计这二者是一个统一体,只有二者的相互交融,相互贯通,才能够达到二者的共赢,任何纯粹的个人主义的设计,脱离文化内涵的设计都是站不住脚的,都是远离大众的,我们应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其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只有这样,我们的设计才会取得更辉煌的成果,才会真正的为大众所接受所喜爱。看来,在21世纪的今天,只有将文化与设计紧密结合起来,才会创造出经典,我相信,我们会在不就得将来创造出设计界的经典,Yes!We can!

参考文献:

(1)工业设计概论许喜华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现代设计概论古大治编著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

(3)工业设计概论刘涛主编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4)工业设计何颂飞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

(5)工业设计概论程能林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包含,相互作用,并互为目的和手段的交融关系。它们都处在同一个层次,均由社会政治经济所决定。社会发展不可能没有文化,而社会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又依赖于社会教育。 二、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 其一,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一些人类学家所指出的,所有主要的人类文化系统都必然包括教育的成分在内,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地指明文化应包括哪些领域,一一说明其涉及内容,但它首先应包括教育等在其中。[2]可见,教育是文化的一分子,时时处处受着文化整体的制约。 其二,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不同教育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体现着迥异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它大体可区为四个组成部分:价值体系、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这四个方面相依不离,相分不杂,构成文化传统的基本内容。它们融汇于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制约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文化传统运行的过程中,会逐浙形成与此系统相契合的价值判断体系,它对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文革起着调控、制约作用。思维方式、知识经验受价值规范支配,也深深影响着教育的全过程。由于各地区、各民族语言、反映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得教育具有多元化的色彩。语言符号是文化传统传播、延续所必须的条件和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对于文化全体的关系极为重大。它作为文化中最早发生的部分之一,深深影响着肩负文化传递与传播重任的教育。 文化传统上述四个组成部分的协调、配合,造就了不同的教育体系,而“教育体系又是每个民族的民族意识、文化与传统的最高体系”,它“负有传递传统价值的职责”,“重复地把上一代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知识传给下一代。”因而,有多少种不同的文化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教育也就不奇怪了。 其三,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文化并非仅静态地固守其传统,它在历史长河中屡有变迁,教育也随之嬗变更叠。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知识的构成形态具有原始性,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并以感性的、现实的形态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的。这种原始的文化形态,完全可以用口耳相传的教育方式传至下一代。在这里,原始的、自然形态的教育方式与文化积累之间并不存在不相适应的矛盾。在当今世界中,现代化已成为一个中心议题,一些发达国家已在很大程度上将其付诸于实践,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吹响了现代化的号角。文化现代化,建构新的文化观——这一现代化中或许是最富有渗透性的一面正深入人心。与此相应,教育的现代化也扯起了风帆,搞现代化的国家正在使自己的一套教育制度适应其具体的要求,使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整合于一个共同的制度框架,不断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 其四:文化对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其作用的性质是一种影响性的。 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要;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就必须发展教育事业。一个国家的人均文化水平高,对受教育的需求程度也就越高。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通过教育来进行传递,这样就必然影响社会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因此民族文化传统绝对教育传递的具体内容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同时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即价值和取向,将大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地位的认识以及教育观念和取向,将大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地位的认识以及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选择。 从微观或具体面上进行分析,文化对教育的功能也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和教育内容。社会文化的丰富发展,必须促进学鹇教育内容的丰富的课程结构的变化。显然教育内容变化相地于文化发展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社会文化大发展,特别是科学技

设计与市场的关系

论设计与市场的关系 摘要 设计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形式,市场经济是社会存在的表现形式之一。设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的本质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市场经济是基础,设计要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且要与市场经济相融,从而得到自身发展。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设计与市场的关系日益密切, 设计和市场两者互为影响,互为条件。设计本身要受技术水平和市场条件的制约,市场经济状况的好坏,可以制约设计的发展, 反之设计也引导市场消费,设计的发展对市场经济具有推动作用。 Design is a reflection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form, market economy is one of the forms of social existence. Design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market economy is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irit and matter. Market economy is subject, design servi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be in harmony with market economy, so as to get their development. In an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market today, the design and market is increasingly clo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ign and market influence each other, each other conditions. Design itself to the restriction of the technical level and market conditions, the stand or fall of the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 can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sign, and design also guide market consump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sign is driven to market economy。关键字: 设计;市场;关系;制约;推动 1.设计的概念 设计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可以理解为“设计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创造新的、

论设计起源与艺术起源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b17488959.html, 论设计起源与艺术起源的关系 作者:张慧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5年第06期 [摘 ; ; ; ; ;要] ;艺术与设计是有本质区别的,设计是为他人的生活需要而产生,艺术却是为了服务自己。人们通过艺术把自己的情感世界表达出来,从而有了艺术行为和艺术创作,艺术不需要别人的认同,不会受他人的想法而有影响,没有创作的标准也没有计划,完全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展现。 [关 ; 键 ; ;词] ;设计;艺术;关系 [中图分类号] ;J110 ; ; ;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18-0111-01 起源这个词神秘得让人触及不到,艺术与设计的问题一直探讨不断,各界专家不断努力 探索。但艺术真正产生的时间、起点,以及产生缘由都不确定。专家们企图从考古方面探索,研究产生的源头。追溯历史,它们具有相同性,它们体现出来的都是人类以美为基础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创作的一种造物活动。而这种共通性,也证明了两者之间密切的联系。但是,艺术从技术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发展是艺术家情感的物态化。艺术界一致认为艺术与设计是彼此相连、相互促进的关系,展现的是一种分分合合的状态。 一、艺术起源与设计起源的共通性 早期人们更注重纯艺术的精神享受,传统记载,艺术起始于旧石器时代。而“史前艺术”还称不上是真正的艺术,只是一种具有艺术形式的不成熟作品。不少理据证实,艺术起源于旧石器时期,但让人惊喜的是原始时期,人类还尝试从大自然中探寻且提炼一些装饰元素,以改变和美化当时的生活状况,也是设计的萌芽时期。一个时期的艺术作品真实地体现了当时的生产和生活状态。人类很厉害,为了创造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会不断努力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类。人类在不间断地索求和改变中,创造了许多新事物,这就是广义的设计,可见设计和艺术是不可分的。艺术的产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呈现方式,是人类对理想生活的一种追求,归根结底,艺术和设计的源头来自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变迁,对艺术的需求也会随之改变,使艺术的形式也不断完善与成熟。 二、艺术与设计的区分 艺术和设计的源头来自人类,都是以美为准则,创造和感知美。但艺术与设计是有本质 区别的,设计是为他人的生活需要而产生,艺术却是为了服务自己。人们通过艺术把自己的情感世界表达出来,从而有了艺术行为和艺术创作,艺术不需要别人的认同,不会受他人的想法而有影响,没有标准也没有计划,完全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展现。传统工艺出现的时候就促使了设计的产生,设计是人类在活动之前预设的计划,然后以计划为准则再进行理想物的创造活

论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论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关键词:原创活动设计师艺术活动 内容提要 长时间一来,很多的一部分人对于艺术和设计的了解的并不是十分的清晰,并且觉得这两者之间没有根本的区别。事实上艺术和设计之间既是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还有着一定的区别。在人类发展历史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艺术和设计在各自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其之间的关系相当微妙。本文主要浅谈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在人类刚出现在地球的远古时期,也就是12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设计行为的发生事伴随着“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的出现而开始的,而设计行为的持续发展由于人类文明未曾中断的历史一样悠久。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人累物质文明的发展,设计也从最早对时期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加工,慢慢演变成为今天涵盖人类审美和功能需要的创造活动。我认为此衍生出来人类对美的需求,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艺术了。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人类所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原创活动都可以被称为设计”,从这个层面说,人类史上第一位设计师应该是用石块或棍棒作为工具或武器,有意识、有目的的挑选石块,打制成器的那位。“艺术,希腊语作techne,拉丁文为ars,都有技能和技巧的意思,”与现如今我们理解的美和道德所代表的艺术略有不同,但是从艺术的最原始词义来讲,艺术应该是从原始设计师们的工具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可以说,设计时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使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设计被视为艺术活动,是艺术生产的一个方面。由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知,人类的需求分为七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需求、获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被认知和理解的需求以及最终对美的需求。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对美的不断追求就决定了设计中必然的艺术指向。总而言之,艺术和设计时密不可分的。包豪斯提出的三个观念可以解释一部分艺术和设计的关系: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人类与生俱来的对美的追求,需要通过客观物的载体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物形式美的创造,并不仅仅是为了物的美观和漂亮,而是为了满足人在使用时的审美关照,满足人使用时所获得的审美感受而存在。 艺术性是人的精神需求,也是人性中融合文化、时尚、经验所形成的复杂同意体,通常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素。因此,在设计艺术时间的具体表现上,往往以流行的风格样式来对应。这是设计艺术的艺术性本质最表面,也是最活跃的表现。 设计艺术的艺术性本质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存在的,是衡量设计物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实现设计艺术创造性的主要途径。 艺术与设计既是有区别,但是同时他们也有着不可分割的的紧密关联的。 艺术与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打制的石器就已经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造物活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和审美意识的提高,艺术与设计更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在中外艺术设计发展史上体现的都很明显。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1)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1) 摘要: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出现不和谐的发展,从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出现冲突的矛盾关系,因此,如何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当今所关注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设计个性化民族化 一、现代设计要符合时代潮流 现代设计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也是现代设计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溶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如飞机、汽车的、电话等新发现的不断推陈出新,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新探索和思想上的解放,更起到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科学技术对艺术与设计的推动力,也是对人类思想解放的反作用。那时,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直接促进了新艺术风格和新设计方法的产生。出现了许多如:荷兰的风格派、俄罗斯的构成派、意大利的未来派……对于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功不可没;斯堪的维亚的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美国的流线型设计……推波助澜,使现代设计运动朝着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方向前进;瑞士的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更是以他的《走向新建筑》,把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了极至。 在商业文化的驱使下,美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无所不为,

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和平面设计,小到香烟包装,大到航天器内舱,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而且都取得了惊人的商业效益。雷蒙·罗维算是美国第一代著名设计师,自他们之后,商业文化便与现代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艺术与设计流派,无不打上商业文化的烙印。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事实上处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中国画为例,中国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国画中确实蕴涵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人生观、哲学观,无论写实,还是写意都使得代代有英才,但这些作为艺术作品,好像有许多珍贵的文化思想只是深藏博物馆里一样,广大人民没有很好接触到这些艺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没有把国画艺术在商业方面很好的利用、这还是传统文化和商业方面的结合问题,学国画就是画国画这种思维不能作为我们现代学艺术人的思想了,我们更多的要考虑到怎么使得他发扬光大。这些实际状况令我们担忧,因为国人在现代设计中有一部份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淡化了传统文化。 相反,日本人却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比如一休的故事漫车及动画片)将日本漫画在我国漫画发展萌芽时期的这个空隙发展起来了,而且迅速的占领了我国漫画市场,使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摘要:设计文化是站在技术层面并结合市场需求、项目定位而由设计公司设计的一种符号、元素,它带有设计公司或设计师的某种特质,包括他们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经验积累、不同的文化理解、设计背景、设计理念等等,有较强的主管倾向性。这种主管的设计文化又恰好是社区文化形成的基础之一。设计文化又分为很多种,例如:设计中的视觉文化、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设计中的现代设计文化、设计中的生活文化、设计中的工业文化、设计中的平面文化、设计中的室内文化、设计中的建筑文化等等。总之设计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设计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发展而逐渐的形成的一种概念。艺术与文化的发展是统一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而文化是艺术的渊源与内容。现代通过文化来批评艺术和通过艺术来批评文化成为艺术与文化共同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然而以往的艺术哲学与文化哲学往往是单独成书,让人难以看出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本书将二者集中起来,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认识艺术与文化的共同联系与发展。 关键词:艺术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一: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的过程需要重新组合客体,甚至有可能从各个方面借助组合的客体……设计似乎是 通过文化来借用的,也就是通过文化加工的形式来借取. 二: 文化是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人类思想的产物,是精神文明的体现。现代室内空间里各种造型、装饰、陈设等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文化艺术为内涵,它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时代的展有其基本的脉络,需要设计注入新的灵魂与血液。因此,很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思维方面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辩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辩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其思维过程重综合、重归纳。反映在自然观上,强调“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物不分”和“因势就成”。其思想发轫于先秦的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理念,是原始质朴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为现代科学技术解开某些知识密码提供了科学辩证的有力思想武器。现代科学的三大发现——量子力学、相对论和混沌论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思维方法,与中国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注重整体、和谐、相对、转化的传统思想方式相当吻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创作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是意象思维。中国的意象思维着重从特殊、具体的直观领域中去把握真理,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显示出了活泼不滞、长于悟性的特点。思维方式转化到设计上,往往促成创意的产生,它是人所共知的潜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意念。一个好的思维意念的生成,能够超越任何阻碍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因素,达到更高层次的彼此交流。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能够把作品的创作思维糅合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 2.运用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及组合。这些传统符号既有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也有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以及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练后都渗透出浓厚的历史凝重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其文化符号是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我们应该用今天的设计语言诠释与重现这种完美。在当代,这些符号仍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直接运用这些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是营造传统的文化室内环境的有效手法。一般的运用手法有:第一,

举例说明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设计与艺术有什么关系? 姓名:晋伟学号:2011210357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刚进大学时,第一次听到老师问我们:什么是设计?什么是艺术?有什么关系?带着迷惑,一年马上就要过去了,如今,虽然我还是不能很好的回答,但是每个人总有每个人的总结与理解。以下便是我一年来对艺术与设计的一些了解与认识。 一、什么是设计? 设计(Design)主要指设想、规划、计划、构思等,设计的含义是非常宽泛的,而且设计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朗文英汉双解词典》中,对Design有这样的解释:作为动词有设计、绘制、计划、谋划、预定的意思;作为名词有计划、设计图、图样、图案、图样设计、美术工艺品的设计、装饰图案的含义。《实用英汉词典》对英语Design一词的解释是作为动词有设计、立意和计划的含义;作为名词有计划、草图、图案、风格和心中的计划等意思。将使用与美观结合起来,赋予物品物质和精神功能的双重作用,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的形成过程之中。总之,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可以说,设计时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使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 二、艺术是什么?

关于艺术,希腊语作teche,拉丁语作ars,都有技能和技巧的意思。在古代,艺术不仅和美与道德有关,同时还和实用有关。中国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日本也将香道、茶道、歌舞、乐曲称为游艺。在西方,艺术的美学观是渐渐出现的。绘画、雕刻和建筑早期并不包括在自由学科(Liberal Arts)之中,西方古代至中世纪并没有一个缪斯专门分管他们。由于近代西方愈来愈强调艺术与美的关系,终于形成了所谓美的艺术(Fine Arts)的概念,以别于应用艺术。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只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愈来愈细,各行业的专业性越来越强,才使得艺术从实际的技术中分离出来,而艺术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三、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记得上学期构成老师说:?艺术更感性而设计更理性。设计注重形式与功能,而艺术更多的注重审美。?这是一个艺术教育者对于设计与艺术的一个理解,当然后来也在网上看见了一些理解,便把它做如下总结。 ( 一、)古代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是同源的,都是造物文化的分合离散所致,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亲密而不可臵疑的,设计最初的意义是指素描、绘画,?设计?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从美术与建筑实践中引申出来的,犹如西方美术史之父瓦萨里在全面讨论设计这一概念时所说:设计是三项艺术如建筑、绘画、雕塑的父亲,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实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它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为前提,互相砥励。两者缺一不可。 一、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 其一,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活动中,学校教育本身就是“制度化教育”的代名词,就是非正规、非正式教育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零散的,“制度化”的成分在其中仍占着重要地位。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讲,教育又是文化的精神层面这一大家庭中的一员,它于文化的精神层面,实是生于斯,长于斯,又丰富于斯。 其二,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不同教育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体现着迥异的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融汇于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制约着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文化传统运行的过程中,会逐浙形成与此系统相契合的价值判断体系,它对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文革起着调控、制约作用。 其三,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 文化并非仅静态地固守其传统,它在历史长河中屡有变迁,教育也随之更叠。文化现代化,建构新的文化观与此相应,教育的现代化也扯起了风帆,搞现代化的国家正在使自己的一套教育制度适应其具体的要求,不断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 二、教育作为文化形式,会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上的意义 (一)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 保存文化的唯一方式就是传授这种文化。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文化作为过去的遗产,它只能由教育加以继承。教育活动传递着文化中最重要的习惯、传统和经验,它持续于文化发展的始终教育活动向年轻一代传递的这些内容,维持了文化系统,保证了文化的延续和相对稳定。学校主要是充当文化机构,向下一代传递,从而使下一代继承了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现象的文化。文化由传递而普遍遗留下去,教育通过发挥其传递的功能,使文化得到了再生和继承,并使自身成为文化的工具和材料,也因此成为文化存在的原因。

艺术设计与商业设计的关系

艺术设计与商业设计的关系 前言:商业设计是面对大众消费者口味的。从艺术设计者而言:商业设计注重的是“商品”,绘画艺术注重的是“设计者本身”;即是客观和主观的比重问题。一个好的商业设计肯定是受大众欢迎的,但一个好的绘画作品却不一定受大众的欢迎。因为一副好的绘画作品其作者本生所具有的艺术修为是少数人才拥有的,同时欣赏者在观其作品时必定注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社会是在不段的进步发展,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活动、文化功能也随之扩大化、细致化。而创造性活动也随之,有着越来越有目的和计划性。因此,设计这个概念也随之产生。 设计的行为受文化约束,,不存在脱离文化约束的设计我们在谈论文化和设计的时候,总是将其联系在一起。做为设计行为,其首先就是要了解社会文化背景,包括适用人群、人文风俗、色彩偏好、功能需求等等,有了这些信息,设计才能够进行下去。并且,设计师是人这个主体,而人总是存在于一个历史时期,在某个社会背景下的,他们的理念、行为方式都来自于那个特定时代的文化,即便是社会的英才、时代的先驱,也必然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因而设计的结果是反映当前时代的文化。 艺术设计是以艺术作为设计主导,综合了广告学、传播学、心理学、市场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作为一种设计学科,其目的是促进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提高。商业性设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独立且非边缘的设计学科。商业性的设计以平面广告为主,有报纸、杂志、路牌等。而现在的广播、电视、pop,广告、车身广告、电影软片广告也属于一种时空性的商业性设计。商业性设计的社会大众认知感是首位因素,即产品的核心。与消费者的倾向点对应的,常常是“商业性设计的核心”。即找到了商业性设计的表现方法,商业性设计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一、什么是艺术设计与商业设计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所谓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结合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因素,再现于和我们生活精密相关的设计当中,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使用功能。换句话说,艺术设计首先是为人服务的,艺术设计应是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1

论述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今年是我国实行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念头,活在当下,我们的设计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文化创意产业”油然而生。而设计的元素我们不得不与文化相联系,文化是从事设计必不可少的元素。因为当设计创新与国家竞争力连接的时候,在策略面必然会涉及到文化的层次。产品设计除了强调一般的内涵专注(即机能、美学与创新……),若能将自己拥有的文化特质转换成产品的设计特色,将会是个别地区与厂商所不容易去取代的特色。 设计的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不断演变 早在新时期时代,人们有目的的制陶,这种活动就是一种功能性的文化活动,它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活或为了生产的需要。此时的文化已经包含了设计的因素。尽管还没有形成完整意义上的设计,可是设计已经就此而开始蕴育了。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文化活动的扩大、文化功能的分工,以及人们利用文化成果所带来的物质刺激,不断激发人们开发与创造更新更多的物质财富,而这种创造性活动越来越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于是,设计便悄然而生了。文化是从人类造物之初就开始积累了,而设计是造物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时代演变,文化的差异透过竞争力表现在对产品设计的诠释 每个地区的文化的文化都会影响到一个地区设计师的创作思路,不管是欧美的超现实主义,还是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设计,都是因为当地的文化影响到设计师的灵感。韩国的3C产品近来因为非常成功,

使得三星电子(Samsung)LG成为亚洲新品牌的典范,许多科技厂商都想朝三星,LG的方向迈进。过去韩国政府有企图加上有计划的在电视剧、电影与产品相互夹带,将浓浓的韩国风给传递出去,让这种流行的追求潜移成一种文化的认同,进而是一种产品风格识别(identity) 的联想。 成功且不断演进的产品或产品线,因为受到该地区设计师的思想背景与市场消费型态的决策模式所影响,加上形象累积的延续成为识别。久而久之,消费者必然会对该发源地区的文化特质产生联想,并进一步成为该产品被普世认同的标准与识别。比如,Sony的PS2与日本文化的必然关联性;iPod代表了Apple背后的美式文化;B&O的音响带来北欧的简约与生活的态度;而LV(Louis Vuitton)的皮包更代表了法国生活质量艺术的座标与旅行的精神。 时间与时机,是个重要的元素。Sony PS2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因为掌握了大多数年轻人的喜好,依附在数位技术的研发成熟,而不断改进,累积形成一种被认可的价值与生活。日本汽车也因为时间的积累,从国内市场的成功延续到国际,属于日本好客有礼与充分利用空间的文化,产生了被认同的影响力,今天Toyota和Lexus对欧美的消费者来说,已经建立自己的形象与识别,与欧洲车有明显的差异更分庭抗衡。 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元素缔造优秀现代设计 设计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在文化的参与和制约下展开和完成并能体现出当时文化的现状和风貌,设计的发展是与民族文化

论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资料

代码学号分类号密级 论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二级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名称环境设计 年级 14级环艺11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5年12月13日

【摘要】: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人民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经过了一些国家经济的成长,对于由此而引起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的破坏引起了人们不断的反省,人们进一步理解了“衣食足然后知设计”这一道理。随着各国建设事业的推进,无论是旧城区的改造更新,还是新城的大规模建设,人们的休闲和娱乐……都为环境设计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机会,无论是国家还是市民,都把环境设计做为一项大事业、一个大课题来对待。 【关键词】: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艺术与设计 一、论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在人类刚出现在地球的远古时期,也就是12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设计行为的发生是伴随着“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的出现而开始的,而设计行为的持续发展由于人类文明未曾中断的历史一样悠久。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设计也从最早时期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加工,慢慢演变成为今天涵盖人类审美和功能需要的创造活动。我认为此衍生出来人类对美的需求,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艺术。 广义的设计包括了人类所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原创活动,从这个层面说,人类史上第一位设计师应该是用石块或棍棒作为工具或武器,有意识、有目的的挑选石块,打制成器的那位。而艺术的希腊语和拉丁文都有技能和技巧的意思,与现如今我们理解的美和道德所代表的艺术略有不同,但是从艺术的最原始词义来讲,艺术应该是从原始设计师们的工具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可以说,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使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设计被视为艺术活动,是艺术生产的一个方面。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知,人类的需求分为七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需求、获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被认知和理解的需求以及最终对美的需求。 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对美的不断追求就决定了设计中必然的艺术指向。总而言之,艺术和设计时密不可分的。包豪斯提出的三个观念可以解释一部分艺术和设计的关系: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人类与生俱来的对美的追求,需要通过客观物的载体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物形式美的创造,并不仅仅是为了物的美观和漂亮,而是为了满足人在使用时的审美关照,满足人使用时所获得的审美感受而存在。 艺术性是人的精神需求,也是人性中融合文化、时尚、经验所形成的复杂同意体,通常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素。因此,在设计艺术时间的具体表现上,往往以流行的风格样式来对应。这是设计艺术的艺术性本质最表面,也是最活跃的表现设计艺术的艺术性本质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存在的,是衡量是实现设计艺术创造性的主要途径。 艺术与设计既是有区别,但是同时他们也有着不可分割的的紧密关联的。 艺术与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打制的石器就已经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造物活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和审美意识的提高,艺术与设计更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在中外艺术设计发展史上体现的都很明显。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人类与生俱来的对美的追求,需要通过

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存在的内在关系简述

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存在的内在关系简述 发表时间:2019-05-29T16:49:31.74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4期作者:徐丽[导读] 现从建筑文化的内涵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的种种关系。 黑龙江利源水利工程有限公司摘要: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内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室内装饰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室内设计和建筑装修的"无形折旧"更趋突出,更新周期日益缩短,而且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的欣赏和追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建筑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各种文 化状况下的文脉和条件,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同时这种文化特征又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现从建筑文化的内涵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的种种关系。关键词:建筑;设计风格;建筑文化;内在关系 引言:在现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建筑物自身设计风格的要求也有很大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需要对建筑物本身的设计风格进行详细的规划,还需要对建筑整体文化做出深入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建筑物整体美观得到一定提升,使其更加符合现在社会发展需求。在对建筑文化和设计风格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建筑物所处的环境和自身文化特色有一个全面的考虑,主要因为建筑物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社会发展水平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一、建筑文化的内涵 1.建筑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属地区的地域特征等在群体或个体建成环境的反映。而此“文化”是由“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构成的。“内核”文化是指一种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本质的东西,它是古老的、纯种的、发育完善而自生根的文化;而外缘文化是新形成的文化,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包容,它是年轻的、非纯种的,发育尚不完全,也非自生根的文化。内核文化具有强大的持续传延能力,我们从一个地区建筑的表象可以发现其本质的东西、精髓的东西是一脉相承的。 2.科技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会带动建筑文化的发展和改变,建筑文化的变动也会通过“内核”和“外缘”两个方面发生改变。“内核”文化的改变是推动文化变更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文化变革是主动发生的,所以与原有文化并不冲突,可以实现新“内核”与原“内核”的完美融合。然而,“外缘”文化的变革是将外来文化渗入“内核”之中,由于“外缘”文化与自身文化存在差异,因此两种文化是在冲突中相互融合的,部分能够适应“内核”文化的外来文化就会实现由“外”到“内”的转变。 3.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时代,人们不断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外缘”文化不断与“内核”文化沟通交融,实现文化向“内核”文化的转变,促进文化的发展,新的文化内容也给建筑文化的改变提供动力,赋予建筑文化新的内涵,为建筑文化增添新的元素。 4.现代建筑使用的物质材料主要是混凝土。它可以容易自然地表现以“石”材为主,西方建筑“凝重”的文化特征,但通过钢筋混凝土来刻画表现木构架的造型形式,难以从本质上表现日本建筑特有的“轻盈”文化特征,日本建筑师通过钢、木、混凝土的复合型现代建筑材料,综合运用结构形式的表现,尤其是对细部构造的大量研究,将日本的建筑文化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文化与新技术、新材料之间的,成功地实现了文化的“外缘”向“内核”的转化。 5.同属东方文化范畴的日本,其建筑文化“外缘”向“内核”文化的成功转化,值得研究和借鉴。华夏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沉积,内核质量亦趋庞大,表现出了巨大的独立性、纯正性和遗传性。在为悠远的历史文化而自豪的同时,这种“内核”文化又显得负荷过重、进程缓慢,对外来文化的反应能力及接纳能力相对不足。因此为摆脱其自身文化“内核”过于负重的不利因素,站到吸收“外缘”文化的有利地位,接纳人类所共同拥有的现代文明精华,并将其消化、吸收、革新,使之融入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核”之中,并加速实现这一转化,是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将要不懈努力的。 二、对建筑外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关系的探讨在人类历史进程当中,无论是技术的进步还是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都是创新和发展有机结合的产物。 1.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多层次性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可谓建筑文化。它具有自己的对象和内涵,建筑文化的本质在于它是环境文化、生存文化、社会文化和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由内到外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表层形态事务,即它的物化形态,主要是建筑物材料的选用,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客观的物所反映的;第二层次,中间形态是物结合,也可称作精神意志的外表。如各种规范、法规和创作理论等;第三层次,深层形态即心,是某一文化的整体精神,如伦理道德、宗教感性、民族习性和价值观念等。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决定了现代建筑要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就必须具有多元性,而不能是单一的。建筑的作用在于给人类提供活动的场所,而现代人们的活动是多样的,建筑类型也具有多样性。不同种类的建筑形式和功能要求也就不同。现代建筑文化也就不同,居住建筑、工业建筑追求的是经济适用,公共性建筑则追求更多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东西方的社会形态结构是不相同的,生活习惯、习俗等等都不相同,社会文化也不同,因此,现代建筑文化也具有多元性。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建筑文化同样向多元化发展,尤其是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或公共建筑,应该适合其所在地域的文化氛围,如果建筑风格与当地文化格格不入将会导致其受到舆论盛行。 2.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建筑文化在科技和信息飞速发展的环境中,有了更广泛的交融范围,包容性更强,有着很巨大的融合空间。科技的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思考方式的转变,进而使得人们对建筑居住和生活功能需求增加,推动现代建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完善建筑理论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科技手段不断渗透到建筑行业的各个领域当中,引导建筑理论和文化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激发建筑师的创作灵感,推动建筑风格的改变,从而促进整个建筑领域和装饰领域向更高层次发展。结束语:

课程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与课程文化 广义的文化: 指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它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紧密相联的层面。 狭义的文化: 指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课程文化 有学者认为,课程文化是“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 还有学者认为“课程文化,就其本质上讲是一种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不只表现为课程意识、课程思想、课程价值等内隐的意识形态,而且表现为人类在漫长的进程中所创造的课程制度、课程政策等外显的制度化形态,这样才能构成课程文化的整体内容和结构。 课程文化的实质是主体发展的文化资源。课程文化具有三方面的属性:即课程文化是一种主体文化;课程文化是一种潜在文化;课程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且具有社会性、民族性、融合性、人本性、系统性、个性化、自觉性、实践性、传承性、创新性等方面的特征。 刘启迪认为从概念的产生来讲,课程文化是文化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创生。根据文化基本构成的普遍观点,课程文化包括三方面: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前两方面是课程文化的外层,精神文化是课程文化的内核。 …… 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从文化根源和文化发展看,课程文化要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从文化的层次看,课程文化应正确对待知识、技能和智慧,立志塑造人完善、自由的心灵,全面实现课程文化的育人价值;课程文化重在“以人为本”;课程文化的最终价值是关注生命教育,体验生命的深度和理想的高度。 文化与课程的关系 苗雪红认为:认为文化与课程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既参与整体的辩证运动过程,又展开了自身的辩证运动,并对人类文化活动的演进产生反作用; 彭虹斌认为:课程与文化是一种关系性存在。是一种双向建构的关系。这种双向建构关系主要体现三方面:一是文化不断地建构课程;二是课程不断地建构文化;三是课程与文化呈整合方向发展。 祖霞:一是课程的价值观来自文化;二是文化的流变制约着课程发展的历程;三是课程是传递文化的载体,但课程本身不应当只是工具。 赫德勇认为:课程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一方面,文化造就了课程,文化作为课程的母体决定了课程的文化品性,并为课程设定了逻辑规则及范畴来源,抛开文化,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课程又精练了,形成了文化。课程作为文化发展的主要手段或媒介为文化的发展及创新提供核心机制,离开课程,文化便如同一池死水而终将枯竭。 …… 不同文化视野下的地理课程

工业设计与生活

图1 工业设计与生活 (艺术与设计学院 08工设 ) 摘要: 人类离不开工业设计,工业设计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所以工业设计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工业设计 生活 影响 促进 0.引言 创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也是人类最优秀最显 赫的一种属性。因为创造,人类才有今天的如此辉煌。 作为设计师应该设计出贴近人们生活的产品,满足人 们的需要。所以作者写下了这篇论文来阐述工业设计 与生活的关系。 在人 们生活中 格调高雅 的组合家 具造型精巧的吊灯 (图1),形态各异的家用电器(图 2)……,无不都是你享用的工业设计的成果;工业设计的影子无所不在,它可小到精美别致的打火机(图3),大到翱翔太空的宇宙飞船(图4),随时随地都是工业设计的成果。 由此可见,工业设计已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对工业设计越来越重视,逐步加强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加深对工业设计的研究。“什么是工业设计”就成为大家探讨的一个首要问题。但是至今,仍然没有固定的概念来表达,可以说是众说纷纭。1980年,巴黎国际学术年会权威的论述是,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济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状、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全新的品质和风格。更有人说“我们在分析、研究产品开发、产图2 图3 图4

品推广、产品质量、产业结构乃至经济发展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评判工业设计”……。 1.工业设计的含义 工业设计是一门涉及领域很广的专业,同时也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生活在不同环境的人,重视点不一样,带来的工业设计概念就不一样。而作者也有自己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工业设计是指以工业产品为对象的造型设计,它有别于工业产品或工艺美术品的设计。也可以说工业设计是将工业化赋与可能的、综合而有建设性的设计活动。不言而喻,工业是最本质、最直接的对象。在讨论设计时首先要展开对工业化的研究,在计划某一对象物转变为工业化产品时,要考虑对人类社会、对人民的生活家结构和文化价值观念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反之,工业化进程的本身又有可能使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按照工业化的原则扩大市场销售、原有传统产业和产品的改造、新产品开发和近代工业经营等问题。 工业设计不同于工程技术设计,它包含着美的因素,是以机械技术为手段的造型活动。但是工业设计不能单纯理解为只是产品的美观设计,尽管设计是一种以视觉感受为基础的工业产品的造型活动,是一种形态的生成、变换和表达。然而在造型活动中,要求对产品、对人体科学、对面社会科学、以及设计方法论都要有一定的研究。在进行工业产品设计时,要考虑产品对人类生活的存在价值、产品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设计的产品对人类的动作行为是否合理有效率,以及生产技术的可能性、经济的合理性、同时要求产品在形式与功能上均能符合各种要求,既能满足使用者在生理上、心理上的要求,又能混乱进行生产,以客观分析的结果为依据来进行设计工作,才能提高产品开发的成功率和市场占有率。

艺术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艺术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浅谈哲学文学绘画音乐在室内设计中的渗透 2006级美教二班李芸芸 指导教师宋丹 摘要: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处理事物的特殊性。艺术则是根据事物的特殊性去反映事物的普遍性。无论是从原始居住设计的雏形到当今世界百花争鸣的各类设计风格,还是从室内设计的某一单一元素来看,艺术无疑与室内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文学还是绘画都与室内设计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这是设计本身的“人性化”,是设计最终的本质所在。 关键词:哲学思想文学内涵绘画元素音乐韵律人性化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科学强调客观规律,艺术更注重主观情感;科学讲的是理性,艺术更富于情感;“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处理事物的特殊性。艺术则是根据事物的特殊性去反映事物的普遍性。”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人文,更不能没有艺术。 广义的艺术指各种技艺。狭义的艺术则仅指精神文化中的艺术创作即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戏剧、电影以及书法、摄影等。它们都是直接脱离了功利需要而专门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精神产品。 作为设计的一个分支,室内设计又分为居住室内建筑设计,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工业建筑室内建筑,农业建筑室内建筑。无论是从原始居住设计的雏形到当今世界百花争鸣的各类设计风格,还是从室内设计的某一单一元素来看,艺术无疑与室内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文学还是绘画都与室内设计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一.设计中的哲学思想 春秋战国正处在一个社会大动荡时期。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不仅是一个社会制度的变革,更给当时的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形态带来强烈的冲击和碰撞。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尤其是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百家争鸣”的现象。在设计领域,主要有三种设计观。 1.强调实用功能,主张先实用再审美的设计观。持有这种设计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墨子,韩非字等人。墨子本人是个精于机械制作的能工巧匠,其技艺之精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