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闽台传统民居的传承与演变

闽台传统民居的传承与演变

中国民居建筑年鉴(2008—2010)


闽台传统民居的传承与演变

戴志坚。

摘要:本文从分析闽台两地移民与建筑文化传播的关系入手.通过介绍闽台传统民居的分类和建筑流派,以及比较闽台汉人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异同,对海峡两岸建筑文化的传承关系和演化过程进行探讨。认为中华建筑文化经由福建东渡台湾,闽台传统民居的渊源关系十分密切,建筑形式极为相似。闽台传统民居在不断交融、发展、演化的过程中.既继承了中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发展了地域建筑文化的特色,并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积极成果,成为中华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福建台湾民居传承演变

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两岸文化具有非常密切的交流和融合关系。传统民居作为最基本、最大量的、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建筑类型,是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台传统民居的渊源关系十分密切,建筑形式极其相似。它们在平面布局、结构体系,外部造型以及细部装饰等方面既保持了我国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共同特征,又因为历史背景的不同和自然条件的变化。逐渐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呈现出多彩多姿的风貌,在我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


一个地区建筑文化的形成是地方历史文化的沉积和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据考证,福建的大规模开发始于两晋,止千南宋。中原汉人在西晋末年、唐初、唐末和宋室南渡前后曾四次大规模进入福建,福建的居民大多数是北方移民的后裔。在长达千年的迁移时间里,中原移民所挟带的中原文化与福建原来的闽越文化相交融.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一方面,北方汉人在不同时期迁移入闽,带来了中原不同时期的汉语言,在不同定居地与当地土语相融合,形成了众多的福建方言t不同时期的汉人南下,还带来了中原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对福建传统民居的形式和风格的形成影响很大。另一方面,由于北方移民的迁移时间、路线、定居点各不相同,而福建是我国东南沿海中山地面积最大的省份,历史上长期交通不便.各地域之间交往甚少。纷杂的地方方言与各自文化传统的差异造成文化交流的隔阂,制约了建筑形式的交流和发展,形成了今日福建传统民居类型众多、风格各异的基础。

根据方言分布、地域文化、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福建传统民居可分为六大区域:闽南民居、莆仙民居、闽东民居、闽北民居、闽中民居和客家民居。各区的民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呈现出多元建筑文化并存的现象。

①厦门大学教授.建筑学博士.



翁72露

第七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会议{2008台北)论文

闽南区包括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及龙岩市的漳平,龙岩部分地区。闽南传统民居从地域上可分为泉,Jtl、漳州两大匠派。其平面格局大多是以“三合天井”型或“四合中庭”型为核心,向纵.横或纵横结合发展起来的,在城镇人口密集地区还演变出“竹筒屋”的特殊形式。外墙用红砖组砌成各种图案。创造出绚丽多彩的红砖文化。民居建筑中精巧的雕饰,丰富生动的屋面形式也很有特色。出于防卫的需要,乡村则修建了土楼,土堡建筑。由于历史上泉州港、漳州月港和厦门港的兴盛。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闽南民居中还有大量的中西合璧建筑存在.体现了海洋文化的特性。

莆仙区包括莆田市所属诸县。莆仙素称“海滨邹鲁”.科举文化积淀很深,妈祖文化流传五大洲。体现在传统民居中,具有官式建筑的气派.县城人口密集地方,不乏深宅大院,多是纵向多进式合院布局。在建筑外观装饰上,竭力追求规模气派,建筑细部花哨堆砌,做工复杂.具有明显的炫耀性。

闽东区涵盖福州市、宁德市及所属县市。福州历来是福建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代不乏达官贵人在此建宅立业,因此,闽东传统民居具有江城文化的特色,民居建筑的工艺水平较高,民居类型也较多。纵向组合的多天井式布局是福州民居常见的布局形式。多变的风火山墙是闽东民居最为突出的外部特征。

闽北区包括南平市所属诸县。闽北民居至今沿用穿斗式木结构、吊脚楼和大出檐瓦屋面。山区的传统民居多为两层的。高脚厝”干阑式建筑,达官贵人则盖“三进九栋”式的青砖大瓦房。闽北是南宋时朱熹讲学、述著之地。理学之邦的书院文化在传统民居中得到延伸,所以在大型多进合院式民居中,常设有书院或读书厅。

闽中区指今沙溪流域的永安市、三明市和沙县。。土堡围屋”是闽中民居的一种独特形武。闽中地处林区,木材在民居建筑中得到广泛使用。民居建筑风格朴素,讲究实用,少有多余的装饰,体现了山林文化特色。

客家人主要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福建境内的客家人主要居住在闽西和闽西北。客家地区的传统民居以围楼和“九厅十八井”为主体。聚族而居,敬祖睦宗显得十分突出。体现了客家的移垦文化。客家民居最具有神秘色彩是土楼,它以独特的造型和宏伟的规模闻名遐迩。

综观福建传统民居,在建筑构造形式上,既有北方地区抬梁武木构架形式,又有南方地区穿斗式木构架体系,许多中原地区

已经失传的构架和构造做法在这里得到延续。在建筑平面布局上,既有传统中原建筑文化特征的三合院,四合院布局形式.又有护厝,排屋、土楼、土堡、竹筒屋等富有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的布局形式。但是不管福建传统民居的形式和风格怎么演变,依然保持着中轴线对称、院落组合,木构承重体系和坡屋顶等我国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共同特征。


闽台两地都是移民社会.中原汉人人闽成为福建居民的主体,同样福建人移居入台成为台湾居民的主体。17世纪中叶之前.已有大陆居民向台湾迁徙。若从明崇祯年间.郑芝龙以“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招集饥民赴台开眭算起.有过三次大的移民浪潮。连横在《台湾通史》中说:“台湾固无史也。荷兰启之,郑氏作之.清人营之。”现台湾人口中.汉人占97%以上.主要是闽粤两省的移民后裔。福建人(泉州籍,漳州籍及汀州、福州.龙岩等藉)占了绝大多数,约占全岛汉族人口的83.1%?粤籍的嘉应州(今梅州),惠州,潮州等地移民.约占汉族人口

酒72锻

中国民居建筑年鉴(2008---2010)

的15.6%。

在台湾移民中,泉州人所占的比例最高。根据1926年日本人所作的台湾人13调查,祖籍泉州的各县居民,包括三邑(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移民后裔,占总人13的44.8%。17世纪以后泉州人大量移民台湾,而且在台湾移民史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明末以“三金一牛”号召饥民渡海赴台开垦的郑芝龙、协助荷兰人招募移民的苏鸣岗、清初驱逐荷兰人并屯据开发台湾的郑成功及其部属、指挥攻台收复台湾的清代将领施琅都是泉州人。泉州移民在台湾的开发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台湾开发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府(台湾府,今台南市)、二鹿(鹿港,今彰化县鹿港镇)、三艋脚(今台北市西边)”就是三邑人为首经营的。同安人在台湾的聚落,可以用台北的大稻埕和大龙峒来代表,这也是台湾重要的商业和文化区。安溪入主要聚居地在台湾北部丘陵地带,对生活聚落地的开发和茶叶的种植,有着很大的贡献。

漳州人在台湾的移民人数中占第二位。据1926年的统计。祖籍漳州的居民占台湾汉人总人13的35.1%。漳州人过台湾多为同村同宗相携而行.在台湾各地找到落脚开垦点后,又兴建起同宗同村的“血缘聚落”。经过世代繁衍生息,一些族姓成了当地乡、镇以及所在市、县的望族大姓。据族谱记载,明清时期漳州各县一百多个姓氏中,有九十余个姓氏有人迁往台湾,有的甚至是一村一族几百人同

时迁入台湾。农耕睦植是漳州移民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今日台湾的云嘉平原,台中盆地、台北平原及丘陵、台湾东部的宜兰平原仍是台湾最富庶的粮仓,也是漳州移民聚落之一。

客家人人台时间最迟,人数也少。客家人大规模去台的时间当在清康熙二十三年以后,盛干雍正、乾隆年间。台湾的客家人绝大部分来自粤东的潮州府、惠州府、嘉应州及闽西的汀州府。其中嘉应州属的客家人占多数,约占全部人121的二分之一弱?惠州府属的约占四分之一。潮州府属的约占五分之一强?福建汀州府属(包括永定、上杭、长汀,连城,宁化、武平等县)的客家人最少.仅占十五分之一左右。至清末光绪年间,台湾的客家人聚居地区形成东(花莲)、西(东势)、南(高雄、屏东)、北(桃园、新竹与苗栗)分散的结局。这些地区多接近山区,具有类似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生活方式,自成一种较封闭的状况。

受到历史、文化、信仰、习俗、观念等社会因素和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台湾传统民居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特征,与居民祖籍传统民居的结构.风格互相对应。因此。我们考察台湾传统民居建筑,往往可以从移民的原籍看出其建筑风格的差异,反之也可以从建筑风格判断其移民开拓史。


台湾早期的建筑以原住民和汉人移民垦拓者的住房为代表。台湾少数民族可分为平埔族和山地族。前者居住在平原地区.已基本汉化。后者分布在高山、东部纵谷和岛屿.有泰雅、赛夏,布农,邹(曹),排湾,鲁凯,卑南,阿美,雅美等九族。各族群住房的样式.材料和功能有所不同。依室内地坪与户外地面高差的关系,可归纳为平地式、浅穴式,深穴式和高架式四种建筑形式t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屋、竹屋、草屋、石屋等。

人类的迁徙是建筑文化传播的途径。当福建人民,尤其是闽南人大量移居台湾时.在把语言文字、耕作技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从大陆传播到台湾的同时.必然也带进了原住地的建筑文化与形式。来自泉州、漳州、客家的移民常聘请各自祖籍地的匠师建房,木材、石材、砖瓦等建筑材料也大多从大陆运送而来。匠师中以泉州的木匠师和漳州的泥水师居多.去台

麓72镬

第七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会议(2008台北)论文

的匠师按着传统习惯.将他们的手艺向下延续,逐渐形成台湾的建筑工艺体系。来自闽粤的石雕,木雕、泥塑、剪牯,交趾陶等民间建筑工艺也在台湾得到了很好的继续和发展。清光绪之后至20世纪初仍有不少漳、泉名匠师应聘抵台.

亲自施工或授徒。其中名气最大的是来自惠安溪底村的泉州派大木匠师王益顺和原籍漳州南靖,出身台湾本土的漳州派大木匠师陈应彬,今天仍在台湾各地主持庙宇修建的老师傅大多是这两派的传人。

台湾传统民居的建筑流派可分为闽南派(泉州派,漳州派),客家派,个别的还有潮州派和福州派。

1.闽南派建筑

闽南派建筑是台湾最常见的建筑形式。这是因为在台湾移民的祖籍分布上.占绝大部分的是属于闽南文化体系的泉州府、漳州府、永春州。闽南派建筑强调屋脊及屋面的曲线,但屋檐较平缓。至两端略为起翘,木屋架的桁梁及短柱多为圆形断面。外墙及屋面采用闽南的红砖及红瓦。

同为闽南地区的泉州与漳州建筑,在风格,流派上又有所差别。不过在外观上不易察觉,主要表现在大木结构的形式及细节方面。台湾泉州派民居建筑基本保留了祖籍地传统民居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建材,工艺。如台北林安泰厝、台北大龙峒陈悦记、台南麻豆林宅都是台湾传统民居的优秀作品。台湾漳州派民居建筑除保持祖籍地民居建筑特色外,也受到其他派系民居建筑风格如客家派、福州派的影响。同时由于在台的漳州人经营较好,在清代中后期出现了带有家族性质的深宅大院。如台北板桥的林家大厝与庭园,台中雾峰林宅等。

2.客家派建筑

客家人的原乡来自闽西和粤东,在区位上与漳州比较接近,所以建筑形式与漳州相去不远,但又带有一些广东建筑的特色,如屋面的材料多用青灰瓦,常用卵石墙基,墙面喜欢用较大面积的白灰墙或使用灰砖等,不过多数仍搭配闽南红砖。整体而言,客家派建筑的风格显得较为简朴内敛。

由于交通隔绝、地理与社会等因素.客家派建筑逐渐形成南、北两种流派。北部的客家民居建筑长期受到邻近的漳,泉人影响.已有变化发展的现象。如桃园的漳州人与客家人居住地相近。建筑材料与形成风格也相似。南部的客家民居建筑身处较完整的客家文化圈里,外来影响较弱,保存了较多大陆原乡嘉应州,惠州一带的特征。在平面布局上。南北最大的差异在于北部采用“五间见光”、南部则用。五间廊厅”之制。所谓。五间见光”,指的是三合院的正堂左右第五间房与横屋(护室或厢房)相衔接之处,呈90’直角相接.但故意向外偏三尺或五尺宽,以便增辟一窗,引光线进入正堂内的巷道。这种做法在台湾闽南武民居极为常见。所谓“五间廊厅”,指的是横屋不直接触及正堂,在两者相交成九十度之处让出一个走廊,其空间性质介于廊与厅。具有挡雨的功能。台湾南

部客家民居喜用这种平面格局。

3.潮州派建筑

潮州派建筑的屋檐及屋面平直,屋脊的曲度比闽南建筑平缓,屋面采用青灰瓦,外壁涂上白灰,檐柱不向上抵住桁而停于步口通梁下。潮州匠师擅长剪黏是远近驰名的.所以屋脊上剪黏的装饰复杂而又华丽。

4.福州派建筑

福州派建筑主要出现在福州人聚居的马祖地区,多以三梯状的墙面当立面,两侧为巨大的马鞍形或火焰形山墙,高出屋顶许多,不易看到屋面。台湾也有少数建筑聘用福州匠师的例子。如台中雾峰林宅的花厅。就是典型的福0'11式屋架。桁梁及短柱多为方形断面.斗扁平如盘状。

11729

中国民居建筑年鉴(2008--2010)

综观台湾传统民居,既有原住民的古老传统,又深受汉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虽然由于各地语言、环境、风俗等的不同,民居建筑形式有所差异,但在设计思想、平面布局、造型处理、细部构造及装饰意义上仍承续中国古老的传统。体现在平面布局上,具有明显的中轴对称,围绕厅堂组成不同的空慨在空间构成上,讲求纵向扩展,也采用横向扩展的组群结合在建筑结构上。多采用穿斗式木构架与抬梁式木构架结合,室内隔墙多用木板镶嵌,外部围护结构多采用红(青)砖、方仔石或大牡蛎壳封壁外墙;屋顶采用硬山顶和悬山顶,大户人家的屋顶正脊呈弧线曲线。向两端起翘成燕尾脊,并使用剪粘等技术来强化装饰与色彩。四、

受到聚落生活和人们日常习俗的制约,民居建筑必须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建筑形态.表现出共同的、普遍的模式。构成闽台传统民居类型的主要要素有厅堂、住房和庭院。这三种空间模式的排列、组合和变化,满足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习俗制度、社会文化要求的需要,使得闽台民居建筑类型众多、形态各异。福建汉人传统民居的主要类型存一明两暗,三合天井、四合中庭、方圆土楼、土堡围屋和竹筒屋。台湾汉人传统民居的类型存一条龙式.单伸手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多护龙式,多院落式和街屋式。

福建与台湾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比较 表1福建民居类型 台湾民居类型 平面形式

闽台传统民居最基本的类型。平面为正房一间、边房两间或四间.组成三开一明二暗式 一条龙式 间或五开间.正堂为五架进深.当人丁增加时可左右延长。面宽可至九开间

或十一开间

单护厝式 单伸手式,也称 。曲尺形”民居.是一条龙向三合院的过渡形式.正房三开间或五开间。常常

。辘轳把。 是因地形限制只建单边护龙,其形状如“L竹



我国南方普遍存在的民居建筑模式.在。一明二暗”的三间正房前面的两侧三合夭井式.也 三合院武,俗称 配以附属的厢房或两廊,围合成一个三合天井型庭院。室内靠近院子的墙内称。三间二廊’ 。正身带护龙” 常设廊道.关上大门各房间及正堂仍可相通.这种类型在台湾数量最多.多

出现于农村

闽南普遍存在和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模式.也是台湾民居建筑常见的形式。空四合中庭式,也 四合院式.俗称 间特点是以中庭为中心。上下左右四厅相向.形成一个十字轴空闻结构.即称。四点金” “瞬落带护龙” 前后两进及左右两护龙围出一个较封闭的内埕.讲究防御的四合院大宅,在

墙体内再设一豳廊道,壁上辟枪眼

在三合院或四合院左右两倒加建数列护龙,通常外护龙比内护龙长.规模大多护厝武 多护龙式 的民居左右多达十数条护龙.各护龙有绌自的天井和过水门。人们可直接从

护龙之间的。过水门。进出.不必通过中间大门.台湾的多护龙合院式民居

以客家地区为盛

以合院为基本格局.作纵向发展.进深至少三进的大型宅第。俗语说。大厝三坐落或五坐落 多院落式 九包五.三落百-11。.意即总面宽共九开涧.包护着第一进中央五开间的门

厅t前后共有三落。房间多到光是门窗就有一百二十个,这就是。三落两廊

两护室。的深宅大院.这种民居多是地方望族或官绅闽族而居

福建西部.南部山区一种奇特的建筑形式.分为漳州士棱和客京士楼.漳州方■土楼 无 土楼采用单元式平面布局.客家土楼采用通廊式平面布局.主要形扶有方形.

圆形,椭豳形和五凤接等


蠢73馐

第七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会议(2008台北)论文

续表福建民居类型 台湾民居类型 平面形式

土堡围屋 无 福建中部山区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由四周极其厚实的夯石生土。城堡”环

绕着中心合院式民居组合而成.是围廊式土楼和院落式民居的综合

沿商业街道所建造的民居。这是单开间民居向纵向延伸呈带状的建筑形式.平竹简屋.也称。手 街屋式.也称。手 面只有一间宽.但是进深可多达三进或四进以上.由门厅.天井、正厅、厅后房、

巾寮” 巾寮” 小天井,大房.后房.厨房.后尾或后落组成.有的后落设有庭院.宅内有

一条前后联系的巷路

比较闽台汉人传统民居。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在闽台文化的交融过程中.是以福建文化向台湾地区延伸为主流。在20世纪之

前,台湾传统民居几乎是闽南,粤东民居建筑的移植和翻版,闽南建筑文化是台湾传统民居的主要影响源.台湾的闽南式民居是福建建筑技术传进台湾的最好见证。

比较闽台汉人传统民居,还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一方面,虽然台湾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大多可以在福建找至iJTn同或相近的例子,但因为台湾地处海岛,建筑文化的交流受到限制,所以传统民居的类型比福建少,空间变化不如福建民居丰富。有一些较特殊的建筑类型,如闽西、闽南、粤东大量出现的圆楼、方楼.围垅屋等,并未传入台湾。另一方面,台湾传统民居在建筑材料、防震防风等技术性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台湾传统民居继承了闽粤民居建筑的基本形.但强化了装饰与色彩。上流社会宅第与闽南、粤东民居基本相同,但一般平民住宅。因为没有足够的财力聘请“唐山师傅”建造,大多采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反而发展了自身的特色,并且锻炼出一支本土的工匠。除此之外,外来文化对闽台建筑文化特殊性的形成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闽南是我国著名侨乡,受到东南亚传来的西方建筑形式的影响,清末民初时出现了不少中西合壁的民居建筑。台湾历史上受到日本的长期占领,民居建筑不同程度地受到日本建筑的影响,如建木板“通铺”及壁橱,设计上在住宅入口设“玄关”,就是日本传统木构住宅的特色。但是其住宅形式基本上还是沿袭福建、广东的建筑模式,保持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共同特征。

总而言之,台湾与祖国的亲缘关系,最先、最直接地就体现为福建与台湾的关系,这是由历电决定的。闽台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在不断交融、发展,演化的过程中,继承了中原文化的优秀传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积极成果,成为中华灿烂文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参考文献

【1】戴志坚.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l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2】林仁川.黄福才.闽台文化交融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杜.1997.

【3】李干朗,俞怡萍.古迹入门【M】.台北t远流出版公司,1999.

【41李干朗.台湾民居及研究方向【A】.黄浩.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四辑【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目73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