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下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七下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七下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七下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七下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国力强盛,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而此时的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被动外交的局面即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为两部分:一是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二是被动外交,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

二、课程标准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前期主动后期被动的外交概况。

2、过程与方法:本课图文资料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归纳的能力;对航海英雄郑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壮举,这种开拓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戚继光抗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另外本课知识点较多,在时间处理安排,材料处理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视频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中的一个场景:众多演员手持船桨,在浩瀚的大海中航行......

教师:请问这个场景演绎了我国历史上什么历史事件?

学生:郑和下西洋

教师:张艺谋选用这个情景展示了我国古代中外交往的成就,同学们想知道当时的情景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师:交往与冲突分别指什么事件?

学生:快速看课文标题,中外的交往是指:郑和下西洋;中外的冲突是指: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和热点问题,形象直观的点明课文主题,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着兴趣和问题进入课堂。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第一篇章:帆之荣------郑和下西洋

教师:“西洋”指哪里?

展示:郑和下西洋地形图

学生:明确地讲解“西洋”的范围。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设计意图】:直观了解空间慨念,历史地理位置的准确把握。

展示:《郑和》像

学生:阅读小字内容,介绍郑和。

教师: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

展示:材料:“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学生: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学生:宣扬明朝的国威;

学生: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设计意图】:学会综合分析,培养论从史出的分析能力。

教师:请大家看课本95页,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从时间、次数、规模、人数最远到达范围几个方面)

学生:阅读课文95页,标注知识点。

展示:展示下西洋的路线图,学生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学生:1405——1433年先后7次

学生: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教师:想象郑和在航海的途中会遇到哪些危险?从郑和等人身上学到什么精神或优秀品质?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学生: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学生:海上迷路的可能,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学生: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学生:百折不挠、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开放交流、勇于开拓创新。【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结合相关资料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激发学习兴趣,为理解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历史意义奠定基础。

展示: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教师:结合94页动脑筋问题,说说郑和为什么能实现成功的远航?

学生: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学生:明成祖鼓励对外交往

学生:造船技术的发达、指南针的运用

学生:郑和吃苦耐劳、勇于探索

展示:郑和这样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

教师:这是何等的壮观,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重温六百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的恢宏气势。

播放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壮观的场面。

教师:看完之后,大家有何感受?

学生:谈感受、、、、

教师:在感到震撼的同时,还有值得我们自豪的地方。郑和下西洋之后不久,欧洲航海家开辟了新航路,我们来比较一下。

展示:几幅图片:郑和宝船、哥伦布远洋帆船、坐船、马船、战船、水船。

学生:感受郑和船只规模之大。

展示:(列表总结)

学生: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教师:郑和下西洋有什么深远影响呢?

展示:材料一:中国使臣上岸后,送上精美的金银、丝绸、瓷器、茶叶等礼物。代表明朝皇帝表达友好态度。各国国王亲自率王子、大臣以最盛大隆重的仪式欢迎来自东方的客人,回赠本国的珍贵特产。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后,许多国家派人甚至亲自跟随船队回访明朝。如:苏禄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病逝于中国,即在中国安葬。

学生:根据材料概括出郑和下西洋的深远影响。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设计意图】:这几个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并对郑和的远洋航行产生极大的敬仰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并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

过渡:我们刚刚分析了郑和下西洋的积极作用,遗憾的是当时的统治者缺乏真正的远见,注重政治和外交,忽视了海外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负担,而且终因明朝国力的衰退而悄然结束。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大明王朝和平的风帆也遇到了来自海洋的危机

第二篇章:帆之危------戚继光抗倭

展示:(1)什么是“倭寇”?明朝政府派谁去进行抗倭斗争?

(2)抗倭斗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3)了解抗倭斗争的简要经过

学生:阅读课文p96正文内容,

展示:戚继光像和戚继光的介绍“戚继光:山东蓬莱人。明代杰出军事家,17岁承袭父职,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先后在东南沿海抗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其军队被称为“戚家军”。

展示:戚继光抗倭形势图

学生:了解我国东南沿海的地理位置,及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平定倭寇的地理位置。【设计意图】:直观性强,便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教师: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学生:“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学生:“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

学生: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教师:岳家军抗金是我们民族之间的斗争,岳飞是抗金英雄不是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杰出的民族英雄。

展示: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曾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

教师:从他的事迹和诗句中你认为戚继光有哪些高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戚继光驱除倭寇、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学生: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过渡:赶走了倭寇,是不是就消除了来自海上的危机呢?这一时期威胁,不仅来自日本,也来自西方。

第三篇章:帆之耻------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教师:明朝中后期不仅受到倭寇的骚扰,还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请听歌曲《七子之歌》

展示“七子之歌”视频.

教师:歌曲中的“孩子”macao是谁?歌曲表达了“孩子”怎样的愿望?

学生:澳门澳门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

教师:你知道最早侵略澳门的侵略者是谁吗?他们是怎样侵略澳门地区的?

学生: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于中国。

第四篇章:帆之悟

教师:你知道澳门什么时候回到祖国的怀抱吗?

展示:澳门回归祖国的图片。

学生:1999年12月20日

教师:中国收回对澳门行使主权说明什么?

学生思考得出: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教师:澳门的回归,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吸引外资,

学生:学习外国先进的科技,致力于本国的经济建设。

【设计意图】:用图片与音乐渲染课堂氛围,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激发爱国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产生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展示:

教师: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与亚非各国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

明朝中后期,国力衰落,倭寇入侵,戚继光抗倭并取得了胜利;但随后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教师:我们同时也认识到一个问题“落后就要挨打”。国力强盛,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动权;今天我们国家要广泛与各国进行友好交流,要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我们盼望“祖国, 繁荣富强,世界 ,和平发展”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一:

一、选择题

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 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B 发展海外贸易

C 换回西洋各国的珠宝、香料、药材

D 推销本国的丝绸和青花瓷

2.某历史学习小组对郑和下西洋的整个过程进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结论不正确的是 ( )

A.航海时间是1405——1433年

B.到过亚非欧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C.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D.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地区面临的外来威胁主要是 ( )

A.沙俄侵略者

B.英国殖民者

C.日本倭寇

D.荷兰殖民者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谁的诗句 ( )

A.岳飞 B .文天祥 C.余大猷 D.戚继光

5.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时间是 ( )

A .1565年 B.1553年 C.1555年 D.1554年

6.下列人物中,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是 ( )

①玄奘②郑和③李春④鉴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城,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2.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上的达标训练。

七、板书设计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交往(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二、戚继光抗倭:冲突

(明朝中后期,国力逐渐衰弱)

三、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冲突

八、教学反思

一、我在设计本课时,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这节课设计为四个板块:第一篇章帆之荣第二篇章帆之危第三篇章帆之耻第四篇章帆之盼。希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立足现实。

二、历史问题的讨论大多依托于史料才能使讨论不沦为空谈,课堂上我提供大量的史料,还有视频、音乐。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三、关注前后历史知识、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使学生从纵向、横向来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并学会用联系的方法来学习历史知识。如我在讲郑和下西洋时,我进行了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航海的横向比较,得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的结论;在讲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知识点时,我增加了澳门的回归内容。

四、最后就是对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好,这课内容比较多,由于前面内容的大量讲述导致后面的内容讲述的很仓促,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以后在课堂的把握上我要多下功夫,做到时间把握到位。

五、好在这一节课也让我看到了我们学生的高度:从学生对郑和下西洋条件、戚继光抗倭取胜原因的分析上看,我们的学生应该是很棒的,今后应该大胆的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记住: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教学的领路人,指导者,而不是主导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