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明之光》教案

《文明之光》教案

《文明之光》教案
《文明之光》教案

《文明之光》教案

教学目标:

能够比较、归纳青铜器纹饰的特点,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

重难点分析:

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课题《文明之光》。

二、赏析

1、彩陶

(1)、基本知识

彩陶最早于1912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2)、回归课本

半坡彩陶——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庙底沟期——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马家窑期——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

(3)、欣赏深入

欣赏课本提供的图例《彩绘龙纹陶盆》、《彩陶旋纹尖底瓶》、《语文才陶盆》和《人面鱼纹彩陶盆》等器具,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并从花纹和造型上进行解说。

完成课本上的思考·练习和活动一内容。

2、青铜器

(1)、基本知识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中国青铜器之乡是陕西省宝鸡市,出土了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等五万余件青铜器。宝鸡市有世界最大且唯一的青铜器主题博物馆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回归课本

《四羊方尊》——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马踏飞鸟》——1969年甘肃武威县雷台东汉墓出土的铜奔马。长45厘米,宽10.1厘米,通高34.5厘米。初出土时马身上尚余部分彩绘。奔马体态健美,昂首扬尾,三足腾空,右后蹄下踏着一只飞鸟。飞鸟展翅回首,支撑着奔马,并成为器座。

奔马的头、脊、腹、臀、腿、蹄等部位的造型比例基本符合当时人们所说的千里马的标准,加上奔马的口腔、鼻孔涂朱,牙涂白,眼内周角涂朱,眼珠涂白,黑墨点睛,并用墨线勾勒唇、须、鼻、目、眉、鬃等处,增强了奔马俊美的神态。

《天工开物》——《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3)、欣赏深入

仔细观察课本上的青铜器图例,简要的说一说商代、西周、春秋和东汉时期的青铜器在形状和纹饰上有什么不同。

3、瓷器

(1)、基本知识

当今对瓷器的具体定义,还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一般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和化妆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2)、回归课本

欣赏《成化斗彩三秋杯》——斗彩瓷器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它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但却是在明代成化年间发展成熟。斗彩瓷器先用青花钴料在瓷坯上双勾画出图案纹样的轮廓线,然后施透明釉入窑用1200℃~1300℃高温进行第一次烧制,烧成取出后再在釉上填入彩料,然后再入窑用900℃的低温进行第二次烧制而成。明代成化年间的斗彩瓷器以其造型精巧圆润,画意高洁朴雅,彩饰清丽鲜美而闻名,这当然与成化皇帝个人的审美情趣密切相关的。

欣赏《青花五彩云龙纹盖罐》——明代五彩云龙纹盖罐,该器物造型浑圆饱满,配以覆碟似盖。胎质细腻坚致,通体以白釉为地绘画青花五彩,色彩艳丽,纹饰繁密,底足青花双圈两行六字“大明万历年制”楷书款。

(3)、欣赏深入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汉族劳动人民制作瓷器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欣赏课本上元代和明代的青花瓷器,仔细观察,说一说它们釉色的差别。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