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中的哥特特征分析

《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中的哥特特征分析

《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中的哥特特征分析
《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中的哥特特征分析

《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中的哥特特征分析《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中的哥特特征分析《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中的哥特特征分析

论文导读:

阿芒提拉多的酒桶》。哥特及哥特小说。阿芒提拉多的酒桶》是探讨人性中的仇恨的。

关键词:

埃得加爱伦坡,《阿芒提拉多的酒桶》,哥特,人性

1.哥特及哥特小说英语中的哥特一词起源于生活在北欧的一个叫做goth的部落,他们以野蛮和凶残著称。因此,哥特第一次是被用来指代野蛮和粗鲁。文艺复兴之后,许多思想家开始采用这个词指中世纪时期的一种尖顶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有着厚重的石块,窄窄的窗子,染色的玻璃,昏暗的内部装饰,阴森的隧道甚至有底下葬骸所。后来,哥特这一词被广泛的应用于文学领域来特指一种文学表现形式。这种文学表现形式通常是隐晦的,以恐怖和晦涩的氛围萦绕并挑战着我们的理性和道德。恐惧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之一,相比较起其它情感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旦情感可以被分享了,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互动了,作者的意图很好的传达了,阅读的过程就会变得有意义。这正是文学创作的目的之一。

作者及作品介绍作为浪漫主义的一个特殊分支,哥特小说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20世纪20年代以后,哥特小说的中心转移到了美国。在众多的哥特小说作家当中,爱伦坡是哥特小说的大师,变态心理的探索家和开拓者。他着意描写人的精神世界,尤其对表现人的病态心理感兴趣,并对后来的欧洲和美国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早先的创作中,哥特小说善用自然和超自然的力量来渲染恐怖氛围。经常出现在这类小说里的意象有城堡,坟墓和魔幻世界里出现的骑士人性,鬼

怪和冒险等。坡不仅擅长运用此类意象,更重要的是他开始转向人扭曲心理的描绘来引起人们的恐慌。即由外向转向内向如妄想,邪念,社会的过犯,精神的瓦解和腐败等都为坡所青睐。他为哥特小说开辟了新的视角。《阿芒提拉多的酒桶》,讲述了一个人五十

年前犯的罪过。蒙特雷索以品阿芒提拉多这种酒为借口,诱骗伏契纳托到他家族的地窖,在偏僻的壁龛处,蒙特雷索把伏契纳托束缚到墙上,然后用砖头将他活活地封在里面。

3.哥特特征《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之所以成为坡哥特小说的代表作,与作品中炉火纯青的哥特表达方式是分不开的,它集中体现了坡的哥特写作风格。纵观这部小说令人恐怖的场景,情节,人物刻画等,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欣赏哥特式写作在这部小说里是如何体现的

3.1复仇主题这部小说的主题是关于复仇,复仇主题是哥特小说常见的主题之一:

复仇通常是人们在邪恶的念头驱使下做出的不计后果的事,也是令读者心灵上身体上都感到恐惧的主题。另外,复仇的视觉冲击效果也是最强烈的,能把人内心的恐惧极大程度的激发出来。根据弗洛伊德,人的心理机制分为三种: 本我,自我和超我。分别对应着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本我(潜意识)是人的本能,是人欲望和冲动的来源而不顾社会,道德和法律等。超我代表着社会道德对人起惩罚和规范的作用。因此人的心理机制本身就是个矛盾体。既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同时又被理性和道德规约着会计毕业论文范文。只用通过动态的平衡,个体才能实现精神上的平和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如果本我一直被压抑,必然会寻找一个发泄口宣泄出来,作者认为复仇也是本我的一个发泄口,通过这个发泄口,被压抑的邪恶念头付诸实际并产生了不为社会,法律所接受的后果。小说开篇,蒙特雷索发誓道:

伏契纳托对我百般迫害,我都尽量忍在心头,可是一旦他胆敢侮辱我,我就发誓要报仇了。不难看出,这种复仇的念头,蒙特雷索已经压抑了很长时间。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复仇的想法没有消失却愈加强烈。最终,超我被本我战胜。而本我正是通过复仇这个发泄口实现的。哥特小说通常给我们这样一种印象,故事里的人物本身并不想犯罪,但是在强有力的潜意识的驱使下,他们一步步的失去了理智人性,最终走向自我毁灭。通过赤裸裸的揭示人内心邪恶的潜意识来引起读者的恐慌。这种主题的选择本身就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哥

特式写作特点之一。

3.2死亡的描写死亡是人类恐惧的基本来源之一。人面对死亡的恐惧是共通的。小说里面伏契纳托没有意识到,这种步步紧逼的恐怖不是局部的,而是从头到尾弥漫于整部作品中。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心会变得越来越紧张。坡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描写死亡的场景,如强调疼痛,死亡的整个过程以及蒙特雷索和伏契纳托在面对死亡时分别是如何表现的来加重恐怖的氛围。在意识到自己即将被谋杀,伏契纳托先是惊魂未定,幽幽一声哼叫,随即是一阵沉默,然后是从嗓子里发出一阵简历响亮的喊声,最后壁龛里传来一阵低沉的笑声并说道这倒是个天大的笑话。这种听觉上的变化很真实,使读者能和主人公身临其境,声音仿佛就在耳边响。而蒙特雷索是如何反应的呢,他平静的用泥刀砌着伏契纳托的坟墓。在听到伏契纳托拼命摇晃铁链的声音时竟然索性歇下手中的活,在骨堆上坐下,为的是听得更加称心如意,伏契纳托面临死亡发出阵阵耸人的喊叫,蒙特雷索竟然也对着他哇哇乱叫,他叫一声,我应一声,叫得比他响,比他亮。这一细致变化的描写,与伏契纳托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蒙特雷索变态,令人恐惧的形象跃然纸上。死亡固然令人害怕,但是死亡的步步来临更令人感到恐惧。因为它就像大片的乌云,缓缓的盖住了原本明朗的天空。压的人喘不过气。因为我们与

生俱来的对死亡的恐惧,所以当我们读到文中关于死亡的描写时,恐惧就很容易地被激发了出来。

3.3丰富而神秘的象征艺术《阿芒提拉多的酒桶》表面看起来简单,实则暗含了丰富耐人寻味的象征和反讽。这也构成了这部小说一个鲜明的特点。小说的题目是别具匠心的。题目《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中酒桶只在题目中出现一次,在文中作者则用barrel来指代酒桶。酒桶和 asket 是同根词,而 asket 在美国英语中有棺材的意思,所以酒桶象征着弗图纳多即将要踏入的棺材。它为整部小说奠定了基调,也预设了伏契纳托的命运。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及出现的酒的名字也有着深刻的象征含义。Montresor(蒙特雷索) 与英语中的monstrous发音相似,意为魔鬼。Fortunato(伏契纳托)则与英语中的fortunate发音相似。意为幸运。而这个名字除了象征含义,还

极富反讽意味,因为伏契纳托不但没有享受好运,反而要承受这世上最终极的痛苦:

死亡。这是对他命运的最大讽刺。在地窖里,伏契纳托最后喝的酒名为DeGrave,在英语中意味坟墓,这是他当时所处的情况的真实写照,他那时正在走向坟墓。另一个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蒙特雷索的家徽和家训。家徽是偌大一只脚,趁着一片天蓝色的背景,把条腾起的蟒蛇踩烂了,蛇牙就咬着脚跟。家训是凡伤我者,必遭惩罚。事实上,蒙特雷索对家徽的描述预设了后来发生的事。只脚象征着蒙特雷索,那么蛇便象征伏契纳托人性,尽管伏契纳托可能伤害过蒙特雷索,像蛇牙咬着脚跟一样,蒙特雷索最终要惩罚他,正如用脚跟紧紧地踩住蛇一样。蒙特雷索五十年后像他人承认所犯的罪也许说明了他精神上一直受着煎熬,他被他所犯的罪惩罚着。反过来,如果说蒙特雷索代表着踩死那条蛇即伏契纳托的大脚的话,那么伏契纳托的牙齿不是仍旧咬着他吗, 伏契纳托虽然骄傲,但他却是一个十足的傻子。当他问蒙特雷索他是否是共济会会员时,蒙特雷索说他确实是一个

泥瓦工。甚至从短披风下拿出了泥刀。(后文中他用泥刀把伏契纳托砌进壁龛内)。事实上,Mason这个词是双关的用法,它有上述两层涵义。蒙特雷索当然知道伏契纳托的本意,只是故意的曲解,暗示他正在做的事情,即给伏契纳托掘坟墓。而伏契纳托只是把蒙特雷索的话当玩笑来听,非但如此,他还不耐烦的催促蒙特雷索赶紧去找阿芒提拉多。

3.4复仇的实施小说以是主人公的自白总有一天我要报仇雪恨,我不仅要给他吃吃苦头,还要干得绝了后患。开始。戏剧性的是,作者并没有按照我们希望的那样展示一幅复仇的画面,而是在傍晚狂欢节的场景下,让这对敌人相遇了。其实,这种欢乐的气氛是为了和后来复仇真正实施的场景即地窖做对比的。地上的世界充满了疯狂,一片喧嚣,令人兴奋不已,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而地下的世界寂寞阴暗,寒气逼人,有着成堆的白骨,给人以毛骨悚然的感觉。前者是光明,后者的阴暗;前者是欢迎,后者是恐怖。人们要复仇通常会恶语相向来发泄内心的怨恨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但在小说里有很多语言表达方式是背离常规的,非但称不上恶语反而听起来充满了关

切和善意。如蒙特雷索对伏契纳托说:

咱们回去吧,你的身体要紧。你有钱有势,人人敬慕,又得人心;你像我从前一样幸福。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那真是非同小可。我倒无所谓,咱们回去吧,你害病,我可担待不起。实际上,他巴不得伏契纳托痛苦的死去,但在表面上他却说些与本意背道而驰的话。当然读者能够轻易识破这种佯装,并且从中看到表象与事实的对立。在伏契纳托被骗入地窖后,故事情节达到了高潮,小说所渲染的恐怖气氛也达到了高潮。蒙特雷索没有直接的杀死伏契纳托,而是用泥刀在壁龛入口处砌了一堵墙,一层一层的砌,在听到伏契纳托的呼喊后,他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反而坐在石堆上欣赏了起来,直到完完全全的砌成一堵严严实实的墙。像这种复仇的手段,

确实骇人听闻,也与小说开头的内心独白呼应了起来。在极大程度上的挑战着读者的接受程度。

3.5叙事语调尽管情节在一步步的推进,作者的语气确实从始至终不动声色。小说是以第一人称人性,蒙特雷索的口吻叙事的。并用您邀请读者进入到故事中,让作者与凶手站在同一个角度,来目睹复仇实施的全过程,和他一起经历了谋杀的心理历程和变态的放纵。呈现了一种真实性的感官刺激,有种亲历现场的感觉。以凶手的角度来叙述,让他来陈述杀人的理由和过程,可以使恐怖效果的以强化,使人道德受到震撼,探入了罪恶的内心,看到了心灵的丑恶。最令人吃惊的是蒙特雷索叙述的语气,有着出人意料的平静。从头到尾,没有任何情感和解释。对于五十年前犯下的罪行他是不以为然还是愧疚,我们都无处得知,在他的语气中我们捕捉不到任何线索。除此之外,通篇开来,语言紧凑,流畅,一气呵成。这也是作者有意识的为读者营造的紧张感和恐惧感。

4.结论到目前为止,关于人的本性,是众多作家关心的问题,仍是文学的主流。《阿芒提拉多的酒桶》是探讨人性中的仇恨的。因为仇恨会导致人性的扭曲,给人们带来灾难。这部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坡是恐怖小说的大师。他的恐怖小说不仅有代表性还因由外向的恐怖描写转向内向而充满了先锋性。除外,鲜明的象征艺术和反讽技巧也为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当读者在经历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时,感官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在恐惧的同时,得到了警示和启迪。这正是文学的魅力和意义所在。参考文献Fred Botting.othi.London:TJ International Ltd,199

6.1-2

6.Ken Gelder,ed., The Horror Reader . London and Ne

York:Routledge, 200

1.TerrHeller.The Delights of Terror: an Aesthetis of he Tale

of Terror . Urbana and Chiago:Univ of Illinois Press,8

7.爱伦坡.爱伦坡精品集.安徽文艺出版社,9

9.李欧等.西欧建筑风格史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

5.李伟舫.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北京:中国科学出版

社,201X. 陆扬.评爱伦坡的短篇小说理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86, .蒋曙.爱伦坡的短篇小说理论及其在《那桶阿曼梯莱托葡萄酒》中的

运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X,2:43-45马爱农译.爱伦坡

短篇小说选.北京:外文出版社,201X.13-4

7.孙德廉.恐惧-爱伦坡短篇小说之魂.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

报,1998,4:26-28张家恕.恐怖文学类型特征论.江苏社会科

学,201X, .赵文辉.阿芒提拉多的酒桶的反讽艺术.安徽工业大学学

报,201X,26:70-7

1.周炎.离奇怪诞的恐怖世界-论爱伦坡的恐怖小说.自贡师范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3.朱晓宁.埃德加爱伦坡的创作倾向及其成因.沈阳师范大学学

报, 201X, .左金梅.当代西方文论.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X. 《金云翘传》人物关系分析_独特性

《马贩子的女儿》中水的原型意义探析_原型批评

《艺术概论》12_新复习知识点

《艺术概论》孙美兰复习知识要点 刘志飞整理 艺术的形态 第一节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1.什么是艺术?p1 2.艺术的三个突出特点是什么?p2 ●艺术形态要求强烈的主体性 ●艺术形态是对象化的存在 ●艺术形态是美的形式构成 3.《黄河大合唱》光末然词冼星海曲 第二节艺术形态的划分 主要看我给大家的笔记内容,包括涉及到的名词、作者、作品、国籍等!! 要注意的知识点有: ●时间艺术有哪些?音乐、文学 问:为什么音乐能够显示出特殊的魅力?答:P6 《送别》李叔同 ●空间艺术有哪些?绘画、雕塑 问:运用色彩传达审美经验的三种方式是什么?答:P9 ●时空艺术有哪些?舞蹈 ●19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绘画连作《卢昂大教堂》 ●后印象主义三杰:法国塞尚、高更;荷兰凡高(塞尚被20世纪的艺术家们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各自的代表作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罗斯巡回画派(列维坦、列宾等代表作) ●俄罗斯的康定斯基属于热抽象;荷兰的蒙德里安属于冷抽象 ●美国当代“乡土写实主义“画家怀斯代表作《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舞蹈的三要素:姿势、结构、动作。(参考我讲课内容的笔记) ●芭蕾舞P18 ●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戏剧的体验派与表现派。(参考我讲课内容的笔记) ●中国梅兰芳的表演体系P21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的建筑三原则:实用、坚固、美观。 ●建筑美学法则之一:“形式服从功能”,19世纪末美国建筑学家路易斯.沙利文提出。 ●问:西方古代建筑(古希腊)的三种柱式:多利斯(男性)、爱奥尼亚(女性)、科林斯分别不同的特 点有哪些?P25 ●印度的泰姬陵。 第三节艺术形态的构成关系 1.外在世界 2.内在世界 4.二者构成关系特点是:直接面向外在世界,通过外在世界来展示内在世界、通过物质世界来展示精神 世界,通过自然世界来展示社会文化意识世界,通过实体世界来展示心灵世界.这是各种类型的艺术形态构成关系中,最基本、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 5.巴赫(德)——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

论文--哥特式建筑赏析

哥特式建筑赏析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一)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背景 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 其开始于建筑方面,而后才追件波及到雕刻和绘画。它发展的重点是从追求建筑的效果而转向绘画的效果:早期哥特式雕刻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而晚期的建筑和雕刻则追求片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 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确切说,开始于1140-1144年间路易七世的长玺官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圣德尼教堂表明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从本质上区别于罗马式建筑:首先,后者有着结实而厚重的墙壁,而前者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罗马式的教堂建有沉重的拱顶,其稳定性取决于足够厚实的墙壁,以支撑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应力。其次在罗马式建筑中,窗户总是很小,而现在,窗户的尺寸大大增加,允许空前规模的采用彩色玻璃画。第三,圣德尼教堂的片面遵循了带有呈放射分布的礼拜堂的后堂回廊式型制,但这些礼拜堂不再像早先建筑那样呈孤立的单元。 (二)哥特式建筑的技术成就 哥特式建筑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

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风格

————————————————————————————————作者: ————————————————————————————————日期:

哥特式风格 中世纪欧洲在12至15世纪达到鼎盛,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它乃“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在15世纪,人们普遍带有着文艺复兴的观念,希望回到古典时代。哥特式建筑主要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作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等建筑形式,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也都用尖券作主题,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有机整体。如:巴黎圣母院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 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9之感。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 ?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设计的概念(design):从字面上说,最基本的词义是设想与计划。在做某项工作之前预先制定方案、图样等。 CI设计:企业的整体形象设计,即CI设计,又称企业识别设计,是指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文化,通过统一的视觉设计加以整合和传达,使公众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从而创造最佳经营环境的一种经营战略。有三个主要的层面: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 意匠:意图与匠心,只创作中的构思与设想,在文学艺术方面,与设计同义。 环境艺术设计:所关注的是人类生活设施和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 工业设计:是在现代工业化生产条件下,运用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的一种创造性方法。 平面设计,其设计的对象和范围限定在“二维”的空间维度之中。主要是图形、文字等形象和信息要素的综合设计。广告:广告是一种用登报、广播、招贴等形式介绍商品、服务性事业等的宣传方式。 陶:陶器的材料是粘土,烧造温度低,一般在1200℃以下,表面有的有釉、有的无釉。 瓷:瓷器的材料是高岭土即瓷土,含有的长石、硅、铝等成分比粘土要多得多,烧造温度在1200℃以上,表面有釉。唐三彩:指产生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流行于西安洛阳地区的低温多彩釉陶冥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 釉下彩:纹饰是绘在经素烧的胚胎上,绘饰后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其纹饰在透明釉下,所以称之为 釉下彩。青花是釉下彩中的主要品种,其特点是在白瓷胎上用含金属钴的青料绘饰纹样或图画,烧成后文饰成蓝色。明式家具:明式家具主要指那种以硬木制作于明代和清代前期,江南一带,设计精巧,制作精致,风格简洁的优质家具。明式家具在工艺制作和造型艺术的成就上已达到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设计智慧的杰出代表。 民间工艺美术:民间工艺美术,简称民间工艺、民艺,指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就地取材,以手工艺生产为主的工艺美术品。它大致包含三大类内容:一是诸如民间年画、剪纸等具有突出审美情趣的艺术品;二是家具、交通工具、服饰等偏重实用的器物;三是如神像、供品、祭祀器具等带有宗教色彩的物体。民艺的设计普遍具有原发性。还具有功利性特征、民俗性特征以及工艺性特征。 巴洛克:16、17世纪,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设计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史称“巴洛克”、“罗可可”时期。这一时期以浪漫风格为特征,追求标新立异、活泼浪漫,造型夸张,奔放,深受贵族阶级的欢迎. 洛可可:18世纪法国路易十五时代盛行的设计风格称为“罗可可”,它是“巴洛克”设计风格的延续与变异,其特征是纤细柔美的造型与华丽的繁饰,自然主义的装饰题材与夸张的色彩组合在一起。 工艺美术运动:以追求自然纹样和哥特式风格为特征,旨在提高产品质量,复兴手工艺的传统;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古典风格;提倡哥特式风格和其他中世纪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和良好的功能;主张设计的诚实、诚恳,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趋向;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的特点。 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是为了创造性的构成并传达视觉信息所作的设计,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完成传达信息的目的。它是对视觉环境进行管理、构成,并以综合的立场创造出于人类最为匹配的视觉传达的创造性活动。视觉传达设计以眼睛为主要的信息载体,进行造型的表现性设计。分类:印刷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展示设计、影像设计、视觉环境设计、企业整体形象设计 展示设计:展示设计是伴随着商品经济而产生、发展和繁荣的。现代展示设计扩展为:提高展示陈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中使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共同满意,使主办者和承办者获取最大的利益。展示是一种最直接和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宣传、介绍、交流、传播和推销为目的。他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具有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多元空间的视觉传达设计、综合性信息传达设计、多学科技术综合应用的设计。 新艺术运动:1890-1910年期间,在欧洲兴起了一场装饰艺术运动,涉及建筑、家具、产品众多艺术领域。是一个注重艺术设计形式的运动。幽香时和法国是主要策源地。最著名的是比利时设计师凡德威尔德和维克多霍塔。“霍塔旅馆”是新艺术设计中最经典的作品之一。 包豪斯:包豪斯是1919年在德国魏玛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推行现代设计教育、有完整的设计教育宗旨和教学体系的学院,其创始人是德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设计理论家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乌尔姆设计学院:1953年乌尔姆设计学院在小城市乌尔姆成立,一直到1955年才正式招生,比尔担任第一任校长。乌尔姆设计学院的目的是培养工业产品设计师和其他现代设计师,提高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等的总体水平。要求学生必须接受科学技术、工业生产、社会政治三大方面的训练,成为企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建立和发展,是设计教育理工化的一个重要开端。从那个时候开始,世界的设计教育就形成以艺术为依托和以理工为依托的两大体系。这两个体系的区别在于设计教育的内容上,以理工为依托的主要是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以艺术为依托的主要是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插图设计等。 后现代设计: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一些国家相继进入了“丰裕型社会”,注重功能的现代设计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功能主义从50年代末期的被置疑发展到面临严重的衰退和危机。生活富裕的人们再也不能满足于功能所带来的有限价值,而希求更多更美更富装饰性和人性化的产品设计。因此催生了一个多元化设计时代的到来。

论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特色

引言 什么是哥特式风格呢?哥特式风格史于歌特复兴时期,最早起源于日耳曼部族,它是以贵族奢侈糜烂的生活为原型,将各种极尽奢侈的小装饰品用于打造整个建筑。建筑多以流畅的线条,瑰丽的图案,精致的雕刻等为主要设计手法,从而打造出一种颇受欢迎的建筑。那么哥特式建筑特点是什么呢?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宗教的笔法,将现实主义的特色倾情展现,可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贵族生活的奢侈与糜烂都展现了出来。其描绘的具体手法有: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大窗户及花窗玻璃等。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作有巴黎圣母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 前言 哥特式建筑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教堂建筑都是某种文化的综合体现,虽然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可以感受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传统,宗教信仰,自然条件等方面均表现不同的特点。成为某个时代,民族的标志,也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语言。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代的哥特文化是一种在很多国家都存在的亚文化种类。比起同时期其他流行文化,哥特亚文化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并且仍在向着多元化发展。当代的哥特文化伴随

着音乐、美学和时尚的体验于一身。哥特音乐流派众多。通常来说这一类的乐队倾向于凄惨、神秘声音的演绎并打扮成产生同样视觉效果的外表,在服饰中大量使用黑色并且加入化妆和发型。90年代,维多利亚时尚的复兴流行于哥特圈中,哥特迷们从19世纪中期的哥特复兴和维多利亚文化更加病态的其他方方面面汲取了大量灵感。哥特文化影响了不同的艺术家,不止是音乐家还有画家和摄影师。他们的作品的创作动机建立在神秘主义,病态和浪漫主义之上。本文以哥特艺术的复兴为索引,讨论欧洲中世纪教堂的艺术衰败之后,哥特艺术以亚文化的形式渗透到音乐和视觉领域的价值所

考研历年真题答案与解析(艺术学)——艺术概论

考研历年真题答案与解析(艺术学)——艺术概论万学海文考研专业课教研室 一、名称解释 1、克莱夫·贝尔 英国著名艺术批评家,20世纪形式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创建人。《艺术》是其代表作。其有关艺术的观点: (1)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贝尔认为“‘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品的基本性质”。 (2)有意味的形式来自艺术家的创造.。贝尔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形式,如在艺术中运用得当,也是有意味的,不过优秀的艺术家却要创造形 式,而不仅仅是摹仿形式。 (3)艺术是精神生活之必须。贝尔认为“艺术是精神生活之必须,也是精神生活的产物”,“艺术既丰富了精神生活,同时也从精神生活中有所汲取”。 2、科林伍德 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兼考古学家,曾执教于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任研究员和教授,表现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其重要著作有:《宗教与哲学》、《心灵德思辩》、《历史哲学》《牛津英国史?第一卷》、《新利维坦》、《自然概念》、《历史概念》。表现主义美学经科林伍德的着力宣传成为20 世纪西方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理论被称为“克罗齐——科林伍德论”。 美学观点:(1)艺术“是表现性的”。科林伍德认为真正的艺术不是再现。(2)艺术“是想象性的”。他指出:艺术品是艺术家“想象的创造物”,艺术家的想象绝不仅是视觉或听觉的活动,而“是一种总体活动的想象性经验”。 3、《美育书简》 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是1793—1794年作者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1795年经整理出版。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本书是"审美现代性"创生的划时代文献.它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深刻批判了启蒙理性的弊端,提出恢复感性的合法性,解除理性对感性的粗暴专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具有现代性意义的美和美育范畴.弘扬人的

哥特式建筑赏析

中国矿业大学 China university of mine and technology 现代设计艺术结课论文 题目:哥特式建筑赏析 姓名:周盛林 学号:02100820 专业:工程力学10-1 时间:2011.05.03

哥特式建筑赏析 【论文摘要】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高超的技术和艺术使其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木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论文关键词】 哥特式建筑背景风格装饰塑造作品地位成就 (一)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背景 公元5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了被史学家们称为“中世纪”的时期。此时的欧洲,意识文化与文学艺术一蹶不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灿烂景观,已成为了一个悠远的梦,消失于漫漫的长夜中,唯有宗教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一枝独秀,不仅成为中世纪精神的象征,也成为了中世纪权力的象征。可是就在这块文化的沙漠里,却奇迹般地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建筑文化——哥特式建筑文化,它那奇异、独特的形象,有如冲破天罗地网的雄鹰,不仅展示了中世纪物质文化的成就,而且生机焕发地表露了中世纪精神文化的特征,将欧洲的建筑艺术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从一定意义上讲,哥特式建筑不仅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而且也是中世纪唯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 (二)哥特式建筑的技术成就 哥特式建筑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

哥特式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哥特式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古典式哥特艺术与当代哥特艺术 古典哥特式艺术开始于法国巴黎1140—1144年路易七世掌玺官苏热重修圣德 尼教堂之时,而后才开始波及全欧洲。古典哥特式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中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它涉及到多极的评价,并且因为欧洲民族发展中的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持久的美学标准和审美原则的观念之争。当代哥特艺术设计伴随着哥特音乐的发展而出现,具有黑暗、死亡、阴郁、神秘的内涵和风格特征,体现出了深刻的艺术表现力。 当代哥特艺术设计本身所具有的另类特质与商业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了独 特的艺术价值。提到“哥特”一词,我们通常会联想到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雕刻、玻璃器皿、灯饰或者装饰画。而它最初用来指代德国古民族。美术史上的“哥特式艺术风格”指的是12至16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18世纪末19世纪初,伴随着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哥特”一词又开始被认为是和黑暗、奇异、鬼魅相关联了。

阴郁、颓废、暴力、血腥、恐怖是哥特艺术带给世人的鲜明感受。哥特艺术与基督教的兴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世纪的欧洲在经历了几百年的黑暗之后,基督教文明逐渐臻于成熟。而主要服务于宗教的艺术,在这一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不同的艺术门类当中,哥特艺术的显现程度是不一样的。哥特艺术风格表现最为强烈的是建筑,其次是雕塑,再其次是绘画。这种情况的形成,是与当时欧洲艺术的表现技巧、材料技术、传统积淀等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的。 中世纪早期的时候,哥特艺术多用于建筑。早期教堂大多是在罗马风格建筑形式的变体基础上兴建的,当然拜占庭除外,拜占庭的教堂采用了帆拱和鼓座的创新设计,使得教堂在穹项的高度、跨度、内部的采光等方面都比过去的罗马建筑要有进步。但是艺术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于艺术的要求也是不断更新的。哥特式教堂在外部造型、建筑高度、室内空间、艺术形象等方面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其中尖拱、飞扶壁、彩色玻璃花窗、外部的高塔等成为其最为醒目的风格标志。这种风格标志强烈、不会与其他艺术语言混淆,最为浪漫地塑造出地面上的人们与天国的神灵相联系的实体形象,因而很快受到人们的欢迎。 哥特式的雕塑是在中世纪雕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现在来分辨哪一件雕塑属于哥特风格的作品,必然要和哥特式产生之前的雕塑艺术风格、以及哥特式消亡之后的各种雕塑风格同时对比才能知道。哥特式雕塑风格最为强烈的还是教堂建筑上的雕塑。因为在哥特式之前的中世纪风格的雕塑,都太拘泥于建筑构建的形态。譬如人形的柱子,人物形象就很呆板,比例失调不像真人,别扭得很。哥特式的人物雕塑虽然有的也存在比例失调的问题, 但柱子上的人形雕塑已经比较接近真人形象了,而且雕塑也大多挡住了柱子,尽管雕塑有时就是柱子的一部分,但是柱前的人形雕塑与柱后面伸出来的柱头看上去已经是脱离的,就仿佛柱子是柱子、人是人一样。而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上

艺术概论归纳

艺术概论 1.元代画家王冕以画(梅)著称 2.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乔托认为是(现在主义)画派的鼻祖 3.1935年世界上真正的彩色影片(《名利场》) 4.艺术起源于“巫术”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提出的 5.《西游记》《封神演义》体现了(宗教)对文化的深刻影响 6.中国电影艺术的诞生标志是(《难夫难妻》)的问世 7.十三世纪至十五世纪盛行于欧洲的哥特式建筑起源于(法国) 8.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被认为(文艺复兴)时代英雄的象征 9.我国的第一部大型室内电视剧是(《渴望》) 10.美国著名舞蹈家(邓肯)被公认为“现代舞之母” 11.被法国作家雨果称为“石头交响曲”的建筑是(巴黎圣母院) 12.《玩偶之家》是十九世纪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的作品 13.被誉为“米点山水”的是北宋画家(米芾) 14.《思想者》《青铜时代》是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代表作 15.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又称为《(第五)交响曲》 16.梅特林克的流幕梦幻剧《青鸟》是典型的(象征主义)话剧 17.《日出印象》《浴女》是法国(印象主义)美术代表作品 18.法国著名艺术作家丹纳的作品是(《艺术哲学》) 19.芭蕾起源于(意大利) 20《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古代(南唐)《顾闳中》时代的绘画作品 21.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最早提出艺术起源(表现) 22.贝多芬的最后一部大型作品是他的(《第九交响曲》) 23.1903年,美国第一部重要影片(《雁南飞》)问世,开了美国西部片先河 24.《十日谈》是欧洲文艺史上(文艺复兴)是的一部现实主义巨作 25.德国美学家希勒的美学理论名著是(《美育书简》) 26.最早的传奇小说是唐朝的(《古镜记》) 27.世界第一部电影导演史(法国)乔治*梅里爱 28.《丧钟为谁鸣》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 29.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30.《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重要作品 31.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时(象征主义)的重要著作 32.古罗马和拉斯的重要著作是(诗艺) 33.《晨》《幕》《昼》《夜》这一组寓意深刻的大理石雕刻石油(米凯击落)为美蒂奇教堂设计的 34.(《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俄国著名烈宾的作品 35.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流派之一的达达主义形成于(二十)世纪

艺术概论考试资料

1、设计美的形态主要体现在:功能与形式在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审美的对象性三个方面的统一。 2、艺术设计“三功能”:1、实用功能;2、认知功能; 3、审美功能。 1、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由拉斯金、莫里斯领导的,既反对当时过分装饰、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风格,有反对机械化批量生产所造成的粗陋外形。 2、艺术作品成为审美对象的条件是它审美属性的鲜明性。 4、艺术创造过程包括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或:艺术传达)三个阶段。 5、形象思维具有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等特点。 6、艺术创造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理解。 7、以艺对作品的存在方式为根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 8、艺术家的情感不是凭空而生的,它来自于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的认识和感受。 10、一切艺术创造活动都以不重复性和不可重复性为前提。 11、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具备“隐喻”、“象征”和“多义”的特点,表现在建筑造型与装饰上的娱乐性和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 12、平面设计的开端是从文字的创造时开始的。 13、世界上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毕昇,在欧洲发明金属活字和印刷技术的是古腾堡。 14、新艺术运动的三大源泉是哥特式、罗可可式、日本浮世绘 15、莫里斯的设计风格有两大特点:一是崇尚哥特式风格;二是主张从自然,特别是从植物纹样中汲取素材与营养。 16、在古希腊哲学家中流行,也是最早的艺术发生学说的是摹仿说 17、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是毕加索 18、在明亮处,人眼对黄绿色色具有最高的感受性。 19、现代主义运动是一场真正的设计上的革命,使设计成为为大工业化生产服务的活动,它产生的时期为二十世纪初期 20、巴洛克风格始创于意大利 21、哥特式建筑设计以其巧妙地构造,在充分实现教堂功能的同时,呈现出显著的宗教特征 22、对设计的评价按方法分可以分为综合评价、单一评价 23、艺术语言构成的因素有意念、物象、艺术形式、工具材料及技术、艺术方法 24、艺术反映的对象是实际生活、劳动、思想、政治 25、实体空间相对于虚拟空间,具备的特点有空间范围明确、空间之间有明确的界限、私密性较强 26、波普设计:反叛正统的追求完美、整洁、高雅的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 27、图卢兹——劳德累克是法国“新艺术”运动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红磨坊》海报让法国“新艺术”运动的领导人物谢列特也认为是开创新风格和新设计的经典作品。 28、比亚兹是“新艺术”运动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家和插图画家之一。他单纯的黑白线条插图,充满了强烈的主题,丰富的想象,被称为“新艺术”运动的“疯狂孩子”。 29、莫里斯的设计风格有两大特点:一是崇尚歌德式风格;二是主张从自然,特别是从植物纹样中汲取素材与营养。 30、平面设计的开端是从书写、文字的创造时开始的。(苏美儿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国汉字)。 名词解释: 1、意念简称"意",是艺术家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想法――一种思想,观念,或是某种感情,趣味和情调.是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受到某种客观存在的刺激或启迪而在头脑中形成的. 2、文脉所谓文脉,在语言学中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就是使用语言的此情此景与前言后语。设计中译作“文脉”,更多的应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 3、极少主义极少主义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其特征是追求极端简单的设计,摒弃粗放和奢华的修饰以及琐碎功能,强调简洁通畅来疏导世俗生活,关观照人文层面。 4、隐喻从修辞学上讲,隐喻是比喻的一种。即赋予一个词本身没有的涵义或者是用另外一个词表达它本来表达不了的意义。 5、硬边艺术抽象主义绘画的一个派系,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 当50年代抽象表现主义在美国成为流行的画风时,一些从事几何抽象主义创造的画家,则试图用几何图形或有清晰边缘的造型,推出一种新的风格与之抗衡,这种风格有明确的边线和轮廓,所以被人们称作硬边绘画。他们拋弃了抽象表现主义通常采用的色彩明暗对比和有立体空间的画面效果,代之以重视色相对比和平面感的大块色面,色彩限制在二、三个色调内,前景与背景之间没有区别。 6、后现代主义 产生时间: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70、80年代的欧美 特征:一种文化倾向(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后现代主义是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广泛地体现于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计领域中。所谓“后现代”并不是指时间上处于“现代”之后,而是针对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而言的。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政治冷漠,它表现了大众对政治的不满、无可奈何乃至出于实用主义目的的积极利用。)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7、解构主义是1980年代末期兴起于建筑设计界的派別。 理论的核心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经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解构主义不仅否定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构成主义,而且也否定古典的美学原则。 8、过渡高科技风格又称“改良高科技风格”,是一种针对具有工业化特征的高科技风格的嘲讽、调侃,具有高度的个人表现特点。设计荒诞不经,表现设计师对高科技、工业化的厌恶。因为这种风格的明显讽刺特征,因此得不到广泛的欢迎,只能针对个人、少来生产。

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代表作有哪些-

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代 表作有哪些? 导读:本文介绍在房屋装修,风格设计的一些知识事项,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哥特式建筑风格是在欧洲开始流行的,这种建筑风格主要是在欧洲有比较多,其有独特的特点,但国人对这种建筑风格可能不够了解,这建筑风格的代表有很多,基本上都在欧洲,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介绍一下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代表作有哪些。 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 1.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2.尖肋拱顶是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 3.飞扶壁飞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

用,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4.花窗玻璃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并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代表作有哪些? 1.巴黎圣母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都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 2.巴黎圣母大教堂位于法国巴黎,始建于1163年,是古老巴黎的象征。 3.德国科隆大教堂造型古朴豪迈,是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作品。

艺术概论考试复习题

艺术概论考试复习题 一、填空题 1、19世纪末,德国的确康拉德·费德勒首先提出了“美学的根本问题与艺术哲学的根本问题完全不同”的新见解,把美学和艺术问题的研究区分开来,从而基本解决了建立艺术学学科的关键性问题,因而,人们称费德勒为艺术学之父。 2、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有势力的一种观点。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 3、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4、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三个特点。 5、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理论的著名画家是张璪。 6、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作为根本的依据。 7、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和现实主义画派鼻祖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著名画家乔托。 8、“现代戏剧之父”是挪威的易卜生,他的《玩偶之家》揭示了娜拉的觉醒,是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品。 9、法国18世纪评论家布封在《风格论》中提出“风格即人”的著名观点。 10、艺术起源于“表现”的说法的提出者,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11、西方流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诞生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古希腊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大著名史诗。 12、法国艺术理论家泰纳提出决定艺术创作的“三因素”说,即时代、和种族和环境。 13、流行于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建筑,细瘦高耸,具有崇高的艺术风格,这种建筑被称为哥特式建筑;而流行18世纪初的法国的一种建筑,富丽堂皇,装饰奇特精巧,富有动感,这种建筑被称为罗(洛)可可式建筑。 14、“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它是我国东汉时期的雕塑作品。 15、“情动于中形之于声”,由此可见,音乐最基本的属性是抒情性。 16、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或《艺术论》书中提出艺术起源的“劳动说”。 17、关于“文化”的定义,自19世纪中叶以来,许多学者从自各不同的领域,以各自不同的方法对文化这一综合体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关于文化的众多定义中,较有影响的是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的。 18、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是艺术传播主体、艺术传播内容、传播媒介、 受传者和传播效果。 19、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表现为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统一;另一方面还表现为情感因素与理性精神的统一。

哥特式建筑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罗马风(式)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起源于法国,是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哥特”原义是指野蛮人,哥特艺术是野蛮艺术之义,是一个贬义词。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野蛮)了。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哥特式教堂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结构体系,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首先是采用了尖券、X形尖肋拱等建筑形式来减轻屋顶的重量,比罗马式半圆形拱顶更稳固,所以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更高旷、轻巧。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另外,哥特式建筑的窗户尺寸大大的增加了,一起应运而生的还有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

哥特式玫瑰窗

彩色绘画玻璃窗 具体特征是: 1.门窗由半圆拱形改为尖拱,更具向上的方向感。 2.柱子采用束柱,就是一根柱子做得好像几根细柱捆成一束,垂线感觉强烈。 3.拱顶则用尖券X形交叉式或六分肋拱作为承重构件,使大厅显得高耸而奇特。 4.飞扶壁在外墙与柱间的运用起到了斜撑的作用。同时,飞扶壁做得 很空灵,也起到装饰作用。

哥特式建筑的由来及简介

哥特式建筑的由来及简介 在介绍欧洲建筑或城市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听到哥特式建筑或其风格建筑的介绍,那到底什么是哥特式建筑?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说不清楚。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哥特式这一建筑风格。 中世纪的欧洲在12至15世纪达到鼎盛,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但“哥特式”(Gothic)一词的来源颇难说清,因为“哥特”本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野蛮游牧部落之名称。哥特人自1世纪起开始南迁,并定居多瑙河地区,但在其后漫长的岁月中并未发展出这种“子高水落石出平”的艺术风格。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在其给教皇利奥十世的信中首先用到“哥特式”一词,借以批评文艺复兴之前中欧及北欧的建筑样式,即把“哥特式”一词作为“野蛮”的同义语,从而将凡是从网尔卑斯山以北传来的东西都称之为“哥特式”的。此后,16世纪的意大利艺术评论家乔尔乔欧·瓦萨里把介于欧洲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所有艺术都贬称为“哥特人的创作”,“哥特式”之名在艺术史上遂沿用至今。其实,哥特式艺术与哥特人并无任何联系,它乃“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 哥特式建筑最先出现在12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北部。巴黎之北的圣丹尼修道院院长苏热尔在1140至1144年组织了其修院教堂唱诗坛的重建工作,他率先提出教堂建筑要表现光、高、数这三个理想。建筑师按此要求而试探在建堂中采用向高处延伸,增大窗户和改变比例的方法,其体现出的建筑风格乃哥特式艺术之首创。从此,这一风格在欧洲各地得到广泛采用。而在英国,法国建筑师威廉于1174年开始按哥特式风格设计坎特伯雷大教堂。体现同一风格的英国教堂还有建于1220年的索斯伯—里大教堂和建于1245年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英国建筑师创造了“垂直式”风格,以加强哥特式教堂垂直上升,高耸入云的效果。在法国,哥特式建筑得到普遍的推崇和好评。当时巴黎已取代罗马而成为中世纪天主教世界的中心,而天主教信仰的虔敬气氛,教会权力的至高无上,以及中世纪经院哲学所强调的通过理智的探索,通过复杂而精微的思考去得到天主的感召等因素,都在高大、明快、奢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神学意境和审美情趣中得以表述和体现,所以这种艺术风格深受法国人的青睐。法国哥特式建筑设计的成熟标志乃是始建于1163年的巴黎圣母院。此外,1215年重建的夏特大教堂,建于1220年的亚眠大教堂和建于1225年的兰斯大教堂都是欧洲哥特式教堂的典范。法国人在其建筑艺术中创造了由三层同心圆组成的圆花窗和“火焰式”窗饰,这样,当外界的光线从玻璃窗花中透入时,能使教堂内闪烁绚丽夺目,飘忽不定的神秘光彩。而其创立的教堂尖塔上之透雕棱饰,则更加丰富了哥特式建筑宏伟华丽,优雅飘逸之姿。这

艺术概论B

一单项选择 1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在大树上的方式被称为(C巢居) 2“建筑,意味着把握空间”这句话出自于(D格罗庇乌斯) 3以一栋大房子为中心,其他较小的房子围绕其呈环形布置,反映了原始社会中(C氏族)生活的情况 4鲁道夫设计的香港奔达大厦属于(D高技派) 5德国科隆主教堂建筑属于(C哥特式) 6中国国家大剧院表面包裹的金属材料是(B钛合金) 7下列建筑中不属于古罗马时期建筑的是(A帕台农神殿) 8现代主义的口号是(A少即是多) 9美国环球公司候机楼是沙立宁的代表作,属于(A有机功能主义) 10西方古典建筑以石构为本体的结构特点是(A围柱式) 11建筑技术包括(A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和建筑施工 12建筑既表达自身的文化形态,又完整地反映人类的(C文化性) 13被称为“希腊国宝”的古代建筑是(A帕提农神庙) 14扮演中国建筑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自然过渡的中介角色的是(C走廊) 15(C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教堂内部狭窄而高,渲染了宗教的神秘感 16由于木材的受弯性能相对较好,因为中国古典建筑柱子比较(C纤细) 17与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并称四大博物馆的是(B东宫) 18巴黎歌剧院的装饰风格是(D巴洛克) 19古希腊时期人们认为美的最高标准是(A和谐) 20文艺复兴建筑风格起源于15世纪的(D意大利) 二多选 1中国古代建筑常选用的植物纹样包括(A梅花B兰花C竹子D菊花) 2下列建筑属于弗兰克·赖特设计作品的是(A流水别墅B威利茨私人住宅C古根海姆博物馆) 3下列建筑属于苏州留园的是(A涵碧山房B明瑟楼C五峰管D冠云亭) 4柯布西耶根据黄金分割率对人体进行比较,得到了不同的尺寸,称为(A红尺B黑尺)5下列属于中国石窟艺术的是(A莫高窟B云冈石窟D龙门石窟) 三填空 1建筑不仅被赋予(实用)的属性,还应被赋予审美的属性 2流水别墅为设计师的(有机建筑)理论作出了完美的诠释 3建造在沼泽和湖泊沿海的高架建筑属于(湖居)式建筑形式 4阿拉伯塔酒店又称为(金帆船酒店),是迪拜代表性建筑 5现代风格的设计原则是(少即是多) 6黑川纪章设计的舱体大楼,体现他的(共生)思想 7建筑中,几个房间单位组合起来就成了(房屋) 8哥特建筑的最高水平体现于(教堂)建筑 9法古斯工厂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格罗庇乌斯) 10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建筑功能,建筑设计和(建筑形象) 四名词解释 1建筑功能:人们建造房屋总是又其具体目的和使用要求,这就是建筑功能,包括使用功能和基本功能 2包豪斯校舍:由著名建筑师瓦尔特·格罗庇乌斯设计,1926年落成于德国德绍市,对现代

哥特式建筑与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绝不是食古不化的人。虽然有人(如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在著作中为古典柱式制定出严格的规范。不过当时的建筑师,包括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本人在内并没有受规范的束缚。 他们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们还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去。 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类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师在创作中既体现统一的时代风格,又十分重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总之,文艺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期。 一般认为,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而关于文艺复兴建筑何时结束的问题,建筑史界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学者认为一直到十八世纪末,有将近四百年的时间属于文艺复兴建筑时期。另一种看法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到十七世纪初就结束了,此后转为巴洛克建筑风格。 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文艺复兴建筑的形成和延续呈现着复杂、曲折和参差不一的状况。建筑史学界对其它各国文艺复兴建筑的性质和延续时间并无一致的见解。尽管如此,建筑史学界仍然公认,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以后几百年的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点 12至16世纪的欧洲,主要是宗教建筑,其特色为“高”、“尖”。文艺复兴以后,建筑的主题由宗教走向人生,即由寺院变为宫室。建筑风格的特点是追求豪华,大量采用圆柱、圆顶,外加很多精美的饰物。文艺复兴时期是意大利建筑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取代了欧洲盛行的哥特式风格,古典柱式再度成为建筑构图的主题,同时追求稳定感。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的特点是推崇基本的几何体,如方形、三角形、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进而由这些形体倍数关系的增减创造出理想的比例;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中大量采用古罗马的建筑主题、高低拱券、壁柱、窗子、穹顶、塔楼等,不同高度使用不同的柱式。建筑物底层多采用粗琢的石料,故意留下粗糙的砍凿痕迹,有些门窗也采用这种作法。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结构、建筑风格是全新的,突破了风格主义的常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