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课后答案(全)

马哲课后答案(全)

马哲课后答案(全)
马哲课后答案(全)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智慧之学”。哲学不仅是爱智慧的学问,而且它本身就是智慧。

2.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的对象

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中介来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来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方式

三、哲学的历史演进

不同时代的哲学具有不同的理论形态和特点

1.中西古代哲学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注重“天人关系”

西方古代哲学注重“对象世界”

在总体上,本体论占主导地位。

2.近代哲学及其特点

(1)经验论、唯理论与启蒙哲学

(2)德国古典哲学:康德与黑格尔

从总体上看,认识论占主导地位。

3.现代哲学及其特点

(1)现代西方哲学

英美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的人文哲学,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

从总体上看,发生了向现实生活世界的转向。语言、文化、生存等成为主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哲属于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马哲代表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马哲是世界化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等于马克思哲学。

四、哲学的性质

1.哲学具有思想性质

2.哲学具有知识性质:哲学知识的抽象性和思辨性

3.哲学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五、哲学的特点

1.哲学具有反思性:后思、本质性之思和反身思维

2.哲学具有批判性:批判性是辩证法的本质特征

3.哲学具有民族性:哲学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

4.哲学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

六、哲学的功能

总体功能:立场、观点、方法

1.描述功能:是什么

2.解释功能:为什么

3.规范功能:应如何

七、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八、唯心主义有哪些理论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强调人的主观精神(心、感觉、观念、意志)是世界产生和存在的根据

客观唯心主义:强调人以外的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理、上帝)是世界产生和存在的根据

九、唯物主义及其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十、什么是一元论与二元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一元论与二元论:一元论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它或者是物质,或者是精神。一元论的实质在于承认世界的统一性,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的本原,由于在本体论上不彻底,最终走向一元论。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主张思维能够正确的反映存在,承认世界能够为人们所认识。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世界能够为人们所认识或否认世界能够被彻底认识。

十一、如何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2.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则根本否定事物的矛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必然性?

1.社会基础

(1)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变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自然经济——市场经济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民族历史——世界历史

(2)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日益突出

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

经济危机日益严重与阶级斗争日益尖锐

(3)无产阶级登上世界历史的舞台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科学前提

(1)近代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2)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3.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是直接的来源

(1)唯心主义辩证法

(2)人本学唯物主义

二、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一,用“感性活动”即“实践”原则取代了意识第一性原则。

第二,指明了人的问题的理解方向。

第三,揭示了人类历史的现实动因。

第四,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

第五,对资本文明的缺陷进行了深刻批判。

第六,开辟了新的哲学路向。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是什么?

通过无产阶级的解放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人类的解放。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规定是什么?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以彻底的批判性为基本品格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彻底批判性: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

2.科学性:真理性、严密性与开放性

3.革命性: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实质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与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方针。反对教条主义。

第三,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创立时起,就已经由对民族性的问题的现实关切扩展到对世界性问题的解答,就始终立足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化集中表现为与各国的现实实践和文化传统相结合而不断地民族化,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日益民族化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为深刻的世界化的标志。

八、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

1.与当代实践

当代全球化及其挑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析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2.与当代科学

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科学、技术与生产关系的改变

科学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张

3.与当代西方哲学

形形色色的西方哲学流派

当代西方哲学的共同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一、如何理解实践的本质和特征?

本质: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特点: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和感性的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二、为什么说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基础

1.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2.实践也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

3.实践还是人与自身关系的基础。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第一,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

第二,处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实践。

第三,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

以上三类实践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

四、如何理解实践的系统结构

实践的系统结构包括: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的中介系统。

1.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并实际地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的人。

2.实践客体:主体的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进入主体的实践活动领域从而为主体所探索和

改造的客观事物。

3.实践的中介系统:在实践活动中把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联系起来的纽带,是实践主体用以探索和改造实践客体并把主体的实践能力现实地传导到实践客体的媒介,它是各种实践手段的总和。

五、实践的动态过程是怎样的

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2.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

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六、如何理解实践的历史发展和当代特点?

(1)实践的历史发展:

突出地表现为在技术中介系统发展的带动下实践活动方式的不断革新、实践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实践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1.以手工工具为物质标志和核心的手工性技术是人类实践最早的技术中介系统。

2.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以机器为主要物质标志和核心的机械性技术取代了

早先的手工性技术的主导地位。

3.19世纪中叶以后,尤其是20世纪以来,人类实践的技术中介系统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

历史性的变化。20世纪人类实践技术中介系统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实现了彻底的

置换。

(2)实践的当代特点

1.大技术:结构复杂、形式多样;作功巨大、效率惊人;综合性强、发展速度极快。

2.大规模

3.大效应:由前两者决定。在当代实践的促动下,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正在经受着巨变,社会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管理结构以及人们的劳动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已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七、实践活动的基本矛盾

1.基本矛盾: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的矛盾。

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的矛盾,亦即理论与实际的矛盾。

2.实践矛盾具有普遍性

3.是实践活动的发展动力:

人的需要是主客观矛盾形成的根据,主客观矛盾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八、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性及其历史发展?

1.重要性:“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有利于一切从实际出发,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用真理性的认识指导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有利于反对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

2.历史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

江泽民:与时俱进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一、物质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变革

1.唯心主义的物质概念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只是人的一种主观感觉或观念。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不过是某种客观精神的派生物。

唯心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总是把物质主观化或神秘化。

2.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但混

淆了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1.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义:首先,它明确提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从而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其次,它明确提出物质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指出这种客观实在能够为人的认识所反映,从而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可知论。

三、如何理解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1.一方面,物质不能离开运动,世界上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

2.另一方面,运动也不能离开物质,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四、如何理解时间、空间及其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性、持续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体的伸张性、广延性。时间与空间具有客观实在性,相对性和绝对性,有限性和无限性;二者紧密联系和统一,是一个整体。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属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进行,与时空不可分离。

五、如何理解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六、如何理解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

1.决定作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

2.能动作用: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具有创造性;目的性和计划性;通过指导实践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七、如何理解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

1.世界是不同层次的物质统一体: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宇观世界

2.世界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统一体:两种形态——实物和场(电磁场、引力场)

3.世界是不同领域的物质统一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二者统一性: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劳动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统一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八、如何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重要意义?

该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2.是我们一切实际工作的重要理论指南。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观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根本特点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从唯物主义出发,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与条件性: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承认人类是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但反对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直接创造出来的自然物,而是强调人是劳动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承认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但反对把人完全归结为自然存在物,强调人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界。

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承认人的存在总要依赖一定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但反对把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视为外在于人的东西,强调它们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从辩证法出发,主张自然界也是一个运动、变化、联系、发展的有规律的过程。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运行的。

二、如何理解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实质?

1.自在自然:人类活动尚未作用过的自然,包括人类世界出现之前的自然界和虽与人类同时存在但尚未被人类活动触及的那部分自然界。

2.人化自然:人化自然是指已经被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的、打上了主体性烙印的那部分自然界。自然的人化,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人的主体性的展现。

三、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辩证统一?

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是统一的,二者统一的基础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人类改造自然的合理的实践活动,就是人们积极地发挥自身的本质力量去占有各种自然物质,使自然界的事物按照人的目的和需要发生变化,不断地在自然界打上人的意志的印记,而所有这一切又都是以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的,因而其结果必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向着和谐协调的方向发展。以这种人类改造自然的合理的实践为基础的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统一,也就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四、如何看待当代生态危机的实质与出路?

1.危机的实质:表面上看属于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危机,实质上却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的危机,是人们之间社会关系上的问题,特别是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表现。

2.危机的出路

建设新型的生态文明是人类走出危机的正确道路。

从制度层面来说,共产主义是生态文明的制度保证。

五、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1.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揭示了人与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自然界具有天然的依赖性。

2.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与自然界之间是通过社会实践中介发生作用的,是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的统一。人在劳动过程中结成了各种社会关系,形成了不同的群体,以不同的生

产方式同自然进行物质变换。

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十分重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对生态系统的反作用,特别是深入分析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导致的生态危机。

4.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张人类社会作为生态系统中有意识的能动的子系统,能够对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生态系统进行认识和研究,按照合规律与合目的有机统一的尺度去反作用于生态系统,并指出只有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共产主义生产方式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

5.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观集中体现在生态辩证法上:

第一,强调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特别是整体对部分的重要作用。

第二,强调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特别是特殊对普遍的重要作用。

第三,强调斗争与和谐的辩证关系。

第四,强调精神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

一、辩证法的历史演变

1.古代的朴素辩证法

2.唯心主义辩证法

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二、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合理形态的辩证法”

1.思维并不具有独立的存在形式,它只是现实存在在主观上的反映。

2.当“现实的个人”及其实践活动成为哲学思考的前提时,本来意义上的自然和历史开始真正地进入哲学的视野中来。

3.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类实践活动、特别是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时发现了其中的根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三、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本质

1.批判地理解:对现存事物(主要指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进行肯定理解的同时也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2.革命地改造:解放与共产主义

四、为什么说对立面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面的统一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源泉,从而也是理解世界上一切事物及其过程的关键。

2.对立面的统一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内容的中心线索。

3.是否承认对立面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界线。

五、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

是指事物所包含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其中,对立面之间的斗争与对立构成了矛盾的斗争性,对立面之间的依存于渗透则构成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不可分割。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六、如何理解质量互变规律

质变与量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引起质变;质变又会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3.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总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七、如何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发展是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是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即扬弃。

八'。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归纳与演绎。

2,分析与综合。

3,抽象与具体。

4,逻辑与历史。

名词解释

哲学:1.哲学是智慧 2.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是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的,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的本原。在本体论上不彻底,最终走向一元论。如笛卡尔。一元论: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它或者是物质,或者是精神。一元论的实质在于承认世界的统一性,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

可知论: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主张思维能够正确的反映存在,承认世界能够为人们所认识。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世界能够为人们所认识或否认世界能够被彻底认识。

辩证法:原意是在辩论中用以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的方法。后来成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世界。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形而上学:原指“物理学之后”即论述抽象概念以及一般宇宙观的学问,译成汉语的“形而上学”;后指在世界“怎么样”的问题上与辩证法完全对立的一种观点和思维方式。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眼光看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以“改变世界”为己任,在参与和引导人类解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最集中体现了哲学之“爱智慧”的本性。以实践为基本原则,在哲学的主题、性质、功能等方面都与以往的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的认识工具”。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事求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认识事物、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工作等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即“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去分析研究来自客观实际材料;3.

用关于“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的知识即真理性的认识“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指导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关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性、持续性,具有一维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

空间:指运动着的物体的伸张性、广延性,具有三维性的特点。

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存在方式。物质不能离开运动,世界上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运动也不能离开物质,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运动有五种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

静止:静止是相对的,即有条件性和暂时性。相对静止是测量事物运动的尺度,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认识和区分事物的基础。

发展:是前进的变化或进化,是旧事物的死亡与新事物的产生。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的能动性”,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即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积极主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点。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变化过程所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和重复性的特点。

矛盾:是指事物所包含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其中,对立面之间的斗争与对立构成了矛盾的斗争性,对立面之间的依存于渗透则构成矛盾的同一性。

肯定: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的方面,即肯定某一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度:是事物保持自身的质的量的界限,是质与量的对立统一。在度中,质与量既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又是相互规定、相互依存的。

分析综合:分析是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种部分、方面、要素,然后逐个地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则是在思维中把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要素建构成为一个整体,达到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式。分析和综合是相互依赖的;分析与综合也是相互转化的。

人化自然:是指人类通过对自然界的实践改造使自然界按照人的尺度和目的发生改变,是自然界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打上人的意志的印记,它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人的主体性的展现。

马哲课后习题答案 精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题参考 【绪论】 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思想渊源和主观条件。 经济社会根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它还引发了劳资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 实践基础:劳资之间的矛盾引发了无产阶级的反抗。19世纪30至40年代发生在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工人起义的失败从反面说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就迫切需要形成科学理论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但善于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且他们首先是革命家,他们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他们毕生的使命都是和争取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密切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总之,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不仅提出了创立新的科学理论的任务,而且也从各个方面为创立这种理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们顺应时代要求,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来,指引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人类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适用性具体体现在:第一,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指南,是一面指引全人类前进的光辉旗帜。第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研究三大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论基石。第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第四,马克思主义是青年大学生提高政治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修课。 2. (1)观点评价: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当然要为无产阶级服务,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然而,判断理论或者思想是否具有科学性,归根到底,从真理角度看,要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从价值角度看,要看它是否有利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但它没有停留在像旧阶级一样的狭隘思想里,而是实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 (2)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作为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达,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做到与时俱,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进的理论品质。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因此,马克思主义基于以上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实现了阶级性(或者说革命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3.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把“老祖宗不能丢”和“讲出新话”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从新的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创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容易出现两种偏向,一种是自由化的态度,否定和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种是僵化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个别结论,当作亘古不变的教条,照搬照套。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深刻变化的改革实践,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要警惕前一种偏向,更要特别注意防止后一种偏向,始终反对教条主义。教条主义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左”的态度,它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以马克思主义“卫道士”自居,这就更带有迷惑性、欺骗性,危害也就更大。 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也必须随之不断地完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这也正是这一科学理论永葆青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来都是着眼于实际,着眼于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一切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看待的人们,都应该也必然会采取这样的科学态度。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实践证明,坚持是发展的前提,不坚持,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发展则是坚持的延伸和保证,发展就是最好的坚持。这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毛中特课后习题答案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A.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旧中国半殖半封、落后具有特殊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不行)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做出呵护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B.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 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外来需要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2)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1. 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2. 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结合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12页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这个“承”“进”就体现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上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有着共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与答案

绪论 1.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从18世纪60年代起,一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了,这就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这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接着法国、德国等国也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引起了生产方式上的重大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19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步入比较发达的阶段。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在矛盾,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合理性的怀疑,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绶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1831年法国里昂发生了第一次工人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1838年英国发生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发生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英国、法国、德国的三大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显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作为历史发展主要动力的无产阶级已经独立地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它说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还没有形成与其历史任务相适应的理论。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3)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在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于马克思恩格斯毕生事业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之间的紧密联系。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去,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他们毕生的使命都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4)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经验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失业,民主生活权利的大量剥夺,无情的经济战争,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外债和相关机制的恶化,军火工业及其贸易,核武器的扩散,种族间的战争,幽灵般的国家(如黑手党、贩毒集团等等),国际法以及相关机构的非正义状态。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于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现实社会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并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人民一举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6]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发展着的物质的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结合本章学习的原理,谈谈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作为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实践是变革现实的活动,其最终必定会引起客观对象的改变。但是,我们不应当把实践仅仅理解为直接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任何变革现实的实 践活动都是一个过程,都有一定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的探索活动虽然往往并不直接引起客观对象的改变,但它们是以变革现实为目的并服务于变革现实的活动的,因而它们同样也属于实践的范畴。正如列宁所说:“实践应当也包括天文学上的观察、发现等等的实践。”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所谓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4.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是世界的普遍状态。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共同性 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1)

绪论答案(题目书 P 23) 1. 答: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②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2、 答: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④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 答: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①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 ②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要努力做到:①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②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③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非常全的马哲课后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陈先达版课后题 第一章 1.如何理解哲学的本质和作用? 答:哲学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一般的范畴和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把握世界的,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让人们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正确的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⑴决定于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哲学的本性。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体,即作为主体的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关系,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关系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⑵决定于它在全部哲学中的不可超越性。因为哲学体系的性质以及如何解答、论述具体问题,决定于如何解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答:⑴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科学地解释世界,又强调能动地改造世界。⑵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建立了严整的哲学体系。特别是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观中,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分割的高度统一,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⑶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活动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4.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 答: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马列主义并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齐了开创和决定作用,他不仅在理论上反复强调、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在实践中也反复强调、全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典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实践论》、《矛盾论》是理论典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中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既有中国特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 绪论 1. 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参考答案: (1)关于马克思。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被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变革。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如果从狭义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观点和学术体系,如果从广义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们还不太讲马克思主义是一百多年前的理论,它还是由马克思、恩格斯一百多年前创立并在此后得到不断发展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并非是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或者现在完成进行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内在本质决定他能够永葆时代的价值,为什么当今时代离不开马克思?可能从三个层面来讲,一个是马克思所针对的时代的问题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他提出的解决措施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二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前瞻性,既属于那个时代也是超越那个时代,它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步骤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练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B 4.A 5.D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2、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第一章辨析题及材料题答案 1A 2C 3B 4C 5D 6A 7C 8A 9D 10D 11B 12B 13B 14 C 15D 16D 17D 18C 19D 20C 21B 22C 23C 24C 25A 26B 27A 28D 29C 30A 31D 32B 33D 34B 35A 36A 37D 38D 39B 40C 41A 42D 43A 44B 45D 46D 47A 48B 49D 50A 51D 52B 53D 54D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1)正确。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主张世界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即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但一部分唯心主义哲学也认为世界是可知的。(2)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在认识论上坚持反映论,即坚持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坚持人的认识是认识自己的感觉或是对“客观精神”的自我认识。 2、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觉的事物共同本质的抽象,客观实在性是它的唯一特性。而看得见摸得着是具体事物的个性。此观点混淆了物质与物质的具体特性的关系。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完整版

马原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霍金提出“人工智能威胁论”谈谈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人工智能的成功,是因为我们对认识的正确应用,从实践到认识,我们得到许多理论与客观规律,再从认识到实践,我们应用规律创造出人工智能,实践又证明人工智能的优越,证明认识的正确。那物质决定意识就肯定是正确的,不然没有我们先前的实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也就不可能有人工智能的产生,也就是再次实践的证明认识的正确。有人认为人工智能随着人类的发展会不断发展,将来甚至超过我们人类自己。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人类现在的水平远超过人工智能,将来人工智能发展得非常高的水平了,那也是人类推动的,那时说明我们人类自己的水平来就更高了,才能创造高水平的人工智能。当然我们在发展他的同时也会认识到人工智能发展的不利方面,他对我们人类的威胁。我们当然会采取保护人类自己,制约人工智能对我们的威胁的手段。 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说明把马克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2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3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4.依据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关系,谈谈如何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 答:找不到我死了 第二章 1.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实践论》就是毛泽东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人的才能和知识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课后思考题题目及答案

马克思课后思考题题目及答案 1、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观点是错的,经济性与科学性无必然联系,两者可以相容,代表某一阶段利益的理论,只要符合人类发展规律,也是符合的。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实践将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中国梦的实现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道路和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只有我们人人从自己做起,又能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才能实现。

马克思课后习题及答案

绪论: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5、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是世界的普遍状态。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第二章2.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 (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二)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意义更重要。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4.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的活动。缺乏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唯物而又辩证的性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的特点是: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7.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8.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即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我们的亿万莘莘学子,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炼和考验,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卓越的贡献。

马哲课后习题

马哲思考题答案(概念简答)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概念 1、辩证唯物主义的总特征是什么?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矛盾、矛盾的二重性及其辩证关系矛盾的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作用: (1)同一性: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斗争性: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为新事物。 3、为什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定义即是为什么具有的原因) 矛盾的普遍性: 定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又有新的矛盾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 定义:不同事物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4、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5、质、量互变;质变、量变及其辩证关系;质量互变关系的含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务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务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6、辩证唯物主义的否定观;事物发展的周期:二次否定,三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修订版课后题答案

由于公开一直失败,所以特此上传到云,请下载后查看。 点击下面的“答案”两字直接链接到答案答案(温馨提示“下载后,按住Ctrl+鼠标左键直接链接到答案”),为保答案正确性,先上几张截图。 说明:以上链接只有在下载后才可点击,文库当中只是浏览模式,无法链接。 提取密码65i6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 . 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3 . 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4 . 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要意义。 5 . 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 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3.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论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4.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为什么说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3.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 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5.为什么在阶级社会中评价历史人物要同时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举例说明两种方法的具体运用 6.请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谈一谈你对坚持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4.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5.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什么是资本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6.为什么说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循环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7.为什么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8.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变质? 4.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么? 5.有人说,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适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6.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变化原因? 7.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封建社会内部可以产生资本主义的成分或因素,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都具有同样的私有性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却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成分,因为这的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是根本对立的。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8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9.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产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