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路桥梁防落梁系统研究现状述评

公路桥梁防落梁系统研究现状述评

公路桥梁防落梁系统研究现状述评
公路桥梁防落梁系统研究现状述评

收稿日期:2004-08-31; 修回日期:2004-12-10

作者简介:朱文正(1971-),男,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桥梁振动与控制研究.

文章编号:167124229(2005)022*******

公路桥梁防落梁系统研究现状述评

朱文正1,刘健新2

(1.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陕西西安 710064)

摘 要:桥梁上部结构的落梁是桥梁倒塌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作用在结构上的地震力足以使支座破坏,则上部结构很容易从支承上脱落.防落梁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减、抗震设计和加固方法,由梁搁置长度、限位装置、连梁装置等三部分组成,其主要功能是阻止梁从支承上脱落.文章综述了国内外防落梁系统中梁搁置长度、限位装置、连梁装置、梁间碰撞和缓冲装置等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国抗震设计规范对防落梁系统的规定,同时对防落梁系统在国内的发展和应用提出了建议.关键词:桥梁;防落梁系统;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U 44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桥梁上部结构的落梁是桥梁倒塌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作用在结构上的地震力足以使支座破坏,则上部结构很容易从支承上脱落.防落梁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减、抗震设计和加固方法,其主要功能是阻止梁从支承上脱落,它由梁搁置长度、限位装置、连梁装置等三部分组成.

(1)梁搁置长度.梁搁置长度是在超过预期强度的地震作用下,假定不用限位装置时,防止上部结构从下部结构顶部脱落而需要确保的梁端到下部结构支承边缘的距离,如图1所示.为了防止梁与下部结构的相对变位过大而产生落梁,需要加大墩台的支承长度S E .在斜桥、曲线桥、高墩桥梁中,常采用增大S E 的方法来防止上、下部结构间较大的相对位移造成落梁.

(2)限位装置.限位装置用于限制在预期地震作用下桥梁伸缩缝或支座处产生过大的变位,是防落梁系统的第一线保护装置.其常见构造如图2所示.

(3)连梁装置.由于地震作用的不可预见性,出于安全的考虑,在可能发生更大烈度地震的地区,还需要在桥梁上安装连梁装置.连梁装置是在支座的支承功能丧失以后,桥梁上、下部结构之间

可能产生较大相对变位时,防止落梁的最终安全

装置,属于第二线保护装置.其常见构造如图3所示

.

图1 梁搁置长度示意图

Fig.1 Adequate seat

length

图2 常见限位装置构造图

Fig.2 S tructure of restrainer

1 各国规范对防落梁系统的规定

许多国家在桥梁上安装防落梁系统,如美国、

日本、加拿大等国的桥梁规范都有防落梁系统的

 第4卷 第4期

2005年 

8月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G uang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V ol.4 N o.4

Aug. 2005

规定.由于设计思想的不同,各国在设计方法上也颇不相同.这些方法大都采用静力分析手段,进行弹性设计,比较简单但不能反映伸缩装置的非线性效应

.

图3 连梁装置构造示意图

Fig.3 S tructure of unseating prevention device

111 美国规范的设计方法[1,2]

美国的强地震主要发生在西部,抗震规范也

主要产生并应用于西部,特别是加利福尼亚州.自从1971年圣费尔南多地震后,美国加利福尼亚等一些州逐渐把限位器用于公路桥梁来防止相邻桥联在强烈地震中产生过大的相对位移.其他一些州也逐渐把安装限位器作为提高桥梁抗震性能的一种措施.

美国桥梁减震设计的基本前提是减震系统中能量由阻尼吸收,在计算地震力时,引进了阻尼系数.而非线性刚度由等价线性刚度代替.因而美国学者提出的限位装置的设计计算方法,多是基于相对简单但考虑许多影响桥梁地震响应基本因素的等效静力分析方法.

AASHT O 规范(1994年美国各州公路和运输工作者协会规范)从两个方面考虑防落梁系统的设计,第一是桥梁支承宽度的确定;第二是限位装置的设计.当在桥梁支承宽度小于桥梁支承经验宽度时,就必须安装桥梁限位装置.桥梁支承宽度的经验公式为[3]

N =(200+010017L +010067H )?

(1+01000125S 2)

(1)

式中,N :垂直于支座中心线量出的最小支承长度

(mm );L :相邻伸缩缝间桥面长度(mm );H :相邻伸缩缝间下部结构的平均高度(mm );S :支承的斜交

角(°

).相邻的桥联之间要有可靠的水平连接,限位装置应按加速度系数乘以相邻两跨或构件的较轻者的上部结构恒载算出的力来设计.如果限位装置位于按照设计为上部结构截面在地震动中的相

对位移所发生之处,则在装置中应留出足够的移动间隙,以便使其在设计位移被超出以前不致起作用.同时不得将摩擦看作是一个有效的约束装置.

对于单跨桥,不管属于哪种地震场地,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之间约束方向内的最小设计的连接力效应,不得小于加速度系数和参与作用的上部结构恒载的乘积.

这个方法比较简便,但它主要是针对新桥的设计,没有考虑刚度、相关桥梁的自振周期等一些重要因素,同时也没有提供有关限位器所需最小刚度和相邻桥联最大相对位移的估计.没有这些估计,设计者对所选择的限位器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刚度或能否防止屈服没有把握.

Caltrans 方法(加州运输部规范)比AASHT O 方法复杂得多,其主要假定是支座完全失效,而整个结构只有限位器的刚度.它采用了等效单自由度模型,进行弹性设计.首先计算落梁时相邻桥联的最大相对位移D r ,然后估算相邻两桥联的力—位移关系,包括限位器及桥台产生的抗力,并由最大相对位移时桥联的等价刚度、桥联重量及反应谱计算出各桥联的名义变位.预期的相邻桥联最大相对位移D S 取两桥联的名义变位的较小值,增加限位器的刚度直到D S 小于D r .限位器的长度要保证当它伸长到D r 时不发生屈服.但研究表明取

D S 等于两桥梁的名义变位的较小值是没有理由

的[4].

但是美国规范主要倾向于限位器的设计思想,是预期强度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加固,没有提及超出预期强度的地震发生时的防落梁措施,更没有明确限位器和连梁装置的使用界限.112 日本规范的设计方法[5]

日本在防落梁系统的设计使用方面有比较系

统的研究,有比较成熟的设计理念,即多次防范设计,并在实际工程中大量应用,有比较好的效果.其设计思想是由于地震动的不可预见性,从双重保险的目的出发,除在桥梁上安装限位装置之外,还需要安装连梁装置,目的是在超出预期强度的大震发生时,支座可以破坏,但不能落梁.

日本在1972年颁发的《道路桥耐震设计指针?同解说》中引入了防落梁的规定.要求在所有梁的末端提供一个较大的搁置长度或限位器,即使是

843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卷 

固定支座的情况也不例外.这表明需要一些最低限度的防落梁保护措施以防止固定支座在不可预料强烈地震中失效.对于尤其重要桥梁同时要满足最小搁置长度的要求和安装地震限位器.对支座长度和梁搁置长度规定了最小的宽度要求.

日本2002年3月刊布使用的《道路桥示方书?同解说?耐震设计篇》要求要特别考虑桥梁系统整体的抗震性能,把支座、连梁装置作为主要结构构件进行设计.对连梁装置的种类和型式及设计做了说明,连梁装置的形式包括:梁与桥墩、梁与梁、梁与桥台之间的连接.规范要求所有这些连梁装置的设计抗拉力等于支座反力的115倍;大震时最大相对位移小于梁搁置长度.

梁搁置长度公式:

S E=μG+μR≥S EM(2)

S EM=70+115L (3)

μ

G

=100εG L′ (4)式中,S E为梁的搁置长度;μR为L2地震等级上部结构与桥墩之间的相对变位;μG为地震发生时由于地基变形引起的地基的相对变位;L为梁的跨度,当两侧的跨度不同时,取较大值.

限位装置的设计移动间隙要大于支座在L1等级下的变形量,即在小震或正常使用时限位装置不起作用.另外,限位装置的安装不能妨碍连梁装置的安装位置和功能.

限位装置的设计抗拉力为

H S=3K h R d(5)式中,H S为限位装置的设计地震力;K h为震度法L1的设计水平震度系数;R d为支座的恒载反力.

另外,在滚动支座处设置挡块来限制支座上下部之间的相对位移,以减小支座脱位的危险.

日本规范以静力方法代替动力计算,忽略结构自身的振动特性的影响,简单易行,但是它的计算公式的系数选取是经验性的,和防落梁装置的设计思想不甚吻合;另外,不能考虑耗能性防落梁装置的耗能作用.在进行连梁装置设计时,没有考虑桥梁所处场地类型的影响.

113 中国规范的设计方法

我国现行的《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 T J004289)仅在第41414条和第41415条中极为简单地提到了应考虑防落梁的措施,对其设计没有量化的规定[6].

(1)对梁搁置长度的要求是防止落梁的一个主要措施.强烈地震时,上、下部构造之间过大的相对位移,很可能造成落梁破坏.当墩(台)帽或盖梁较窄时(如轻型桥墩、台帽等)容易造成落梁破坏.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 T J004289)规定简支梁端至墩(台)或盖梁边缘的最小距离a(cm)为

a=50+l(6) 式中,l为梁的计算跨径(m),吊梁与悬臂之间的搭接长度d应不小于60cm(如图4、5所示).

这是根据1977年《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现行标准图,并参照1980年日本道桥规范及说明中抗震设计篇的规定(S=70+015l)综合提出的.

文献[7]提出:为了防止地震时落梁,梁的搁置长度a(cm),应取(6)式和(7)式的较大值.

a=70+u B(7) 式中,u B为桥墩、台上L2等级地震作用下支座的设计变位(cm).

(2)适当加强桥台胸墙,并在梁与梁之间和梁与桥台胸墙之间加装橡胶衬垫,以缓和冲击作用和限制梁的位移.例如将台帽和胸墙采用混凝土整体浇筑并配置适当的钢筋等,以抵抗梁体对胸墙的冲撞

.

图4 梁端至墩、台帽或盖梁边缘的最小距离a Fig.4 The minimum distance from the end of the girder to the margin of

piers

图5 吊梁与悬臂的搭接长度d

Fig.5 The join length between the cantilever beam and the dorp2 in girder

(3)对桥面不连续的简支梁(板)桥和吊梁,采

943

 第4期朱文正等:公路桥梁防落梁系统研究现状述评

用挡块、螺栓连接和钢夹板连接等防止纵横向落梁措施.对连续梁和桥面连续简支梁(板)桥,采用防止横向产生较大位移的措施.板桥和梁桥在强烈地震时,由于地震惯性力的作用和地基变形、地基失效及岸坡滑移引起墩台变位,很可能在上、下部构造之间产生过大的相对位移而造成落梁破坏.对于顺桥向,连续梁和桥面连续简支梁(板)桥,在梁与梁接头处必须达到一定强度,否则仍有可能从梁与梁接头处断裂而掉入河中.如梁与梁接头处强度不够,仍须设置顺桥向挡块等措施.

2 国内外防落梁系统的研究进展

211 限位装置的研究进展

国内外对限位装置的设计提出了很多方法.其中较早的方法如AASHT O方法[1]、Caltrans方法[2]、M odcaltrans[8]方法、T rochalakis[9]方法等都是把耦联的两自由度体系以两个不耦联的单自由度体系来代替.Caltrans方法用两相邻框架位移较小者控制设计,M odcaltrans方法以两框架中较大位移者控制设计,T rochalakis方法对等效静力法进行了修正.

Saiidi M方法[10]需要许多桥梁特性参数,稍显复杂些,但预测的反应与实际反应的相关性更好.该方法对桥梁不同位置(桥台、边跨、中跨)有不同的考虑,而且对每个支座单独考虑,一跨的两端可采取不同的约束量,在每一支座处要区分固定还是滑动支座.在滑动支座处,加约束前后计算模型有变化.对滑动支座在桥台的情况,无约束时模型较复杂,加约束后模型很简单.DesR oches方法[11]将两耦联的相邻桥联简化为两自由度模型,并等效线性化,然后进行两自由度体系的振型分析,从而得到桥联间的相对位移,需要的约束量可通过迭代进行计算.

Saiidi M[8]等人(2001年)用非线性时程分析对AASHT O和Caltrans推荐的用于简支梁桥的限位器设计方法在大震作用下的适用性进行评估,提出了相对比较复杂的W/2法、M odcaltrans法和等效静力法等,研究发现AASHT O法和W/2法对于预应力混凝土墩帽的简支梁桥比较合适,因为其固有的宽支承有助于防止落梁;而对于窄支承的钢墩帽简支梁桥,M odcaltrans法比较适合.

Y ang R.,M.J.N.Priestley等[12](1994年)对限位器刚度对伸缩缝间位移的影响所作的参数研究表明,除非限位器的刚度至少和伸缩缝所连接的两个桥联中较柔一个的水平刚度一样大,否则限位器相对来说是无效的.在用2自由度模型来说明两桥联的纵向地震反应时,Y angY.S等人[13]指出:等效静力法低估了大刚度比桥联的位移.当桥联的刚度比接近1时,等效静力法显得保守,因为它不能体现桥联的同相运动.该研究发现,限位器限制位移的效果取决于桥联的刚度比.在低刚度比时,阻尼器对位移有明显的影响,尤其当限位器的刚度等于或大于较柔桥联刚度的情形.研究还发现,桥联屈服强度降低,使位移减小.T rocha2 laki等人[14]进行了与Y ang类似的参数研究发现,桥台刚度、限位器间隙、支座库仑阻力和桥联自重等因素对位移的影响较小.为了量化位移, K awashima和Sato[15]利用2自由度模型推导出相对位移反应谱,相对位移取决于地震的震级、震中距、场地烈度等因素.

较长的桥梁在纵向常常建成多联结构,在上部结构中,桥联通常在中间的铰支座处分开[9].多项研究分析了带限位器的多联桥的性能.Saiidi[16]研究了1989年Loma Prieta地震中4座安装缆索式限位器的桥梁的性能.研究显示,限位器的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地面运动的振幅和频率、基础和下部结构的柔度.由于铰位移对桥联动力特性和地面运动特性的敏感性,为限制铰位移而确定限位器的数量时,需要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另有研究表明[17],非线性时程分析能精确求得中间铰的反应和限位器的作用.在多联桥地震反应中,对铰限位器作用的参数分析[18]显示,应该在设计中给限位器一个调整范围,因为最大铰位移对该调整量的反应很敏感.

Vlassis等[19](2001年)对桥梁限位器进行了试验分析,发现美国现行的限位器设计方法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有效,但它们在许多情况下比较保守,并且忽略了许多重要参数.DesR oches、Reginald 等[20,21]通过参数研究发现,两桥联间铰的最大相对位移是框架周期比、框架延性和地震动特性的函数,从而得到一个基于线性化模型的限位器设计方法,此方法考虑了相邻框架的动力特性和异相运动以及下部结构的非弹性效应,并且对于较大范围的桥梁均能把铰位移限制在预期范围内.

053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卷 

戴福洪等[22]通过对多种限位器模型的动力时程分析,指出拉压型限位器的限位效果比较理想.

有关桥梁限位器的数值分析表明,要把相邻桥联间的相对位移限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特别是在大震发生时,常常需要设置大量的限位器.这些限位器可能导致桥梁在支座或桥墩等部位产生比较大的内力,因而需要研究具有耗能能力的限位装置.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些学者对形状记忆合金(S MA)限位器结构进行了研究.形状记忆合金限位器在超弹性阶段可以起限位器和阻尼器的作用.形状记忆合金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可以耗散大量的能量,并且不出现明显的退化或永久变形.目前,主要的几种记忆合金为Ni2T i合金、Cu基合金和Fe基合金等.G rasser和C ozzarelli[23]研究了加载频率和持时对Ni2T i合金动力限位器耗能特性的影响.Inaudi和K elly[24]对安装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的四层钢架模型的震动台试验,发现结构的反应明显改善.S weeney、Hayes[25]和Clark[26]等发现S MA合金丝可以减小结构的位移和加速度反应,尽管在不同的研究中减小程度不同.Wilde[27]对使用形状记忆合金作为限位装置的基础隔震结构的研究发现,这种装置可以限制地震的位移,并耗散地震能量.Adachi和Unjoh[28]在桥梁上安装缩尺的S MA阻尼器,发现在形状记忆阶段的阻尼效果非常好.R.DesR oches[29]等(1999年)提出使用S MA限位器可以有效地限制框架间的相对位移,减小桥面板的碰撞;把桥梁的破坏和能量耗散集中在控制的位置,可以减小对多跨桥梁中单榀框架的延性要求.R.DesR oches(2002年)[30]进行了足尺的Ni2T i合金限位器模型试验,发现限位器可以循环变形8%,只产生微量的残余变形;对一个典型的多跨简支梁模型的非线性分析表明,Ni2T i合金限位刚棒对于限制墩、梁之间的相对位移非常有效;另外,对于近场地震动也非常有效.

J.M.K im等[31,32]证明线性粘滞阻尼器原则上可以减小扩张铰处相对位移,但在分析中没有考虑两桥联的碰撞作用.他们(2000年)[33]研究了在强烈地震中桥梁扩张铰处安装耗能限位器对防止落梁的有效性.对由非线性的粘性阻尼器和弹簧按不同方式组合而成的限位器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这种耗能型限位器对于减小铰间相对位移和碰撞产生的冲击力是比较有效的,并且没有显著要求下部结构延性的增加.此结论与Shinozuka 等人[34]的结论一致.

212 梁间碰撞的研究进展

随着桥梁建设的发展,构造措施如挡块等装置以及相邻上部结构碰撞等对桥梁结构响应影响的研究正逐渐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Tseng[35]等人在1973年第一次研究了梁间碰撞的影响,他们在对圣费尔南多地震中曲线桥的落梁现象进行分析时,考虑了桥梁的完全塑性碰撞.K awashima和Penzien(1976年)[36]假定梁间碰撞为完全弹性碰撞,用碰撞弹簧对一座曲线桥模型进行分析.川岛[37]用碰撞弹簧对梁间的碰撞进行了模型化研究,对碰撞弹簧的刚度作了切实的评价,并由碰撞弹簧比较精确地分析了梁间接触、分离以及梁内应力的传播等碰撞现象.矢部等[38]以三跨连续梁与一跨简支梁相连的直桥以及斜交的两跨简支梁桥为对象研究了多跨梁的同向追赶碰撞问题. E. Maragakis等[39]研究简单的单墩刚构桥与桥台的碰撞相互作用,考虑了桥墩的材料非线性和后台填土的非线性性质,认为碰撞效应在结构地震反应中起决定作用.Jankowski等人[40,41]以与三跨连续梁连接的构造为对象,对梁间伸缩缝宽度与梁间冲击力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的评价,研究了具有缓和梁间碰撞的碰撞单元的效果,研究表明,碰撞对整个结构响应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随相邻梁间距由大到小的变化,下部结构最大剪力也由小逐渐增加并达到最大值,随后减小,直到不发生碰撞为止.Saiidi等人[42]对实桥抗震加固的应用进行了分析.K.K awashima[43]和J.M.K im等[33]也分别建议利用橡胶冲击吸收垫和耗能拉结装置减轻碰撞效应,这两种装置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强烈地震中墩、梁相对位移,防止落梁破坏.在建筑领域, Anagnostopoulos等[44]、K asai等[45]、Penzien[46]对毗邻建筑物的碰撞和相邻距离对防止碰撞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由于近年来对碰撞问题关注的增加,建立较完善的多自由度集中质量体系的碰撞模型,并且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求解方法.碰撞一般采用接触单元[47,48]或恢复系数[49,50]的方法来模拟.求解碰撞问题的最直接方法是根据运动方程进行逐步积分,这种方法是唯一适合非线性碰撞问题的解法. Papadrakais[51]等、Liolios和G aloussis将材料非线性性能考虑到两相邻结构的碰撞问题中.Papadrakais

153

 第4期朱文正等:公路桥梁防落梁系统研究现状述评

等是采用恢复系数的拉格朗日乘子算法;Liolios 和G aloussis 使用非线性优化方法来解答等边不等约束的接触碰撞问题.目前,碰撞对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影响研究工作的困难在于建立合理的碰撞模型.S. A.Anagnostopoulos [47]模型可以很好地与有限元协调,并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主梁模型反映碰撞产生的行波效应,但无法反映碰撞时和波传播过程的能量耗散.P.K.Malhotra 模型[49]理论上是合理的,但很难与现有的有限元法协调.另外,结合智能材料、新型耗能阻尼器等开发安装方便、使用经济的减轻碰撞效应的装置是今后需研究的重要内容〗.213 

连梁装置和缓冲装置研究进展

253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卷 

压缩特性进行研究,发现在压缩时圆筒形橡胶缓冲装置的力—位移关系出现弹塑性;为研究圆筒形橡胶缓冲装置的耗能性和缓冲效果,进行了模型的地震台试验;建立了圆筒形橡胶缓冲装置的力学模型,并用时程分析方法对试验的冲击过程进行再现.另有研究[67]表明梁间缓冲装置可以使动力特性不同的两相邻梁的最大变位差别减小、振动周期接近.梅曙东等[68]认为在挡块前安装缓冲装置时,梁体碰撞冲击的反应时间变长;采用的叠层橡胶缓冲装置的刚度越小,其缓冲效果越好.

3 结束语

根据国内外桥梁防落梁系统研究工作近几十年的发展,笔者提出以下一些结论和建议:

(1)美国的桥梁抗震规范对限位装置和梁的搁置长度做出了规定,但没有系统地提出防落梁系统的设计方法.

(2)日本的道路桥示方书?同解说,V 耐震设计编提出了防落梁系统的设计方法,便于设计使用,但是其设计方法是经验性的,设计思想不甚明确,不能反映场地土、地震动参数以及结构特性等重要因素的影响.

(3)碰撞的研究还处于多种假定下的理论分析阶段,且各国对碰撞的效果认识还不尽相同,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试验研究.

(4)缓冲材料的研究已卓有成效,但其研究结论还不能提供适合于桥梁抗震设计的方法.

(5)国内外防落梁系统的研究多集中于限位装置的研究,并且大多为基于动力时程分析的限位效果研究,不能有效地用于限位装置的设计.

(6)国内对防落梁系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 T J004289)未能反映众多新的桥梁震害现象的启示,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桥梁建设的需要,亟待进一步研究,提出符合我国桥梁抗震设计思想的防落梁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Ass ociation of S tate Highway and T ransportation O fficials ,S tandard specifications for highway bridges ,Division I 2A Seis 2

mic design[S].sixteenth edition ,1996.

[2] Seismic Design Criteria ,Version111,Sacraments[S],California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T ransportation (C A LTRANS ),Division of

S trcutures ,1997.

[3] M ichel Bruneau.Per formance of steel bridges during the 1995Hy og oken 2Nanbu (K obe ,Japan )earthquake 2a N orth American per 2

spective[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1998,20(12):1063-1078.

[4] Y ang Y S.Aspects of m odeling of rein forced concrete bridge structures for dynamic time history analysis[D].PhD thesis ,Univ of

California ,San Dieg o ,Calif ,1994.

[5] 日本道路协会.道路桥示方书?同解说,V 耐震设计编[S].2002(in Japanese ).[6] J T J004289,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S].

J T J004289,S pecifications of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 for Highway Engineering[S].

[7] 刘健新,胡兆同,李子青.公路桥梁减震装置及设计方法研究[R].西安:长安大学,2000.

LI U Jian 2X in ,H U Zhao 2T ong ,LI Z i 2Qing.Research on design method and dam ping devices for bridge[R].X i ’an :Chang ’an U 2niversity ,2000.

[8] Saiidi M ,Randall M ,Maragakis E ,et al.Seismic restrainers design methods for sim ply supported bridges[J ].Journal o f Bridge

Engineering ,2001,6(5):307-315.

[9] Panos T rochalakis.Design of seismic restrainers for in 2span hinges[J ].Journal o 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 ,1996,123(4):

62-68.

[10]Matthew J Randall ,M Saiidi ,E Makos Marragakis ,et al.Restrainer design procedures for multi 2span sim ply 2supported bridges

[A].MCEER 29920011[C].

[11]Reginald DesR oches ,G reg ory L Fenves.Design procedures for hinge restrainer and hinge seat width for multiple 2frame bridges

[A].MCEER 29820013[C].

[12]Y ang R ,M J N Priestley ,F Seible ,et al.Longitudinal seismic response of bridge frames connected by restrainers[A].S tructural

Systems Research Project ,Report SS 2RP 294/09[C].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 o ,August 1994.

3

53 第4期朱文正等:公路桥梁防落梁系统研究现状述评

[13]Y ang Y S ,Priestley M J N ,and Riclea J.Longitudinal seismic response of bridge frames connected by restrainers[A].Rep.N o.

UCS D/SSRP 294/09,S truct.Sys.Res.Proj[C].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 o ,La Jolla ,Calif.

[14]T rochalakis P ,Eberhard M O ,S tanton J F.Design of seismic restrainers for in 2span hinges[J ].J S truct Engrg ,ASCE ,1996,122

(1):62-68.

[15]K awashima K,Sato T.Relative displacement response spectrum and it ’s application[A].Proc.11th w orld con f.On Earthquake

Engrg.[C].

[16]Abdel G haffar S ,Feng S ,O ’C onnor D.Response of bridge hinge restrainers during earth 2quakes 2field per formance ,analysis ,and

design[A].Rep N o CCEER 93/06,Ctr F or Civ Engrg.Earthquake Research[C].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 ,Nev.

[17]DesR oches R ,Fenves G L.New design and analysis procedures for intermediate hinges in multiple 2frame bridges[A ].Rep N o

UBC/EERC 297/12,Earthquake Engrg.Res.Ctr.[C].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alif.

[18]Saiidi M ,Maragakis E ,Feng S.Parameters in bridge restrainer design for seismic retrofit[J ].J Struct Engrg ,ASCE ,1996,122

(1):51-61.

[19]Vlassis ,Anastasios G.Update on analy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bridge restrainers[J ].Transp Res Rec ,1996,177(2):

132-138.

[20]DesR oches Reginald ,Fenves ,G reg ory L.S im plified restrainer design procedure for multiple 2frame bridges[J ].Earthquake Spec 2

tra ,1995,17(4):551-567.

[21]DesR oches Reginald ,Fenves ,G reg ory L.Design of seismic cable hinge restrainers for bridges[J ].J Struct Eng ,2000,126(5):

500-509.

[22]戴福洪,翟 桐.桥梁限位器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22(2):89-93.

DAI Fu 2H ong ,ZH AI T ong.Research on seismic design of restrainer for bridge [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 2bration ,2002,22(2):89-93.

[23]G rasser E J ,C ozzarelli F A.Shape mem ory alloys as new materials for seismic is olation[J ].J Eng Mech ASCE ,1991,117(11):

590-608.

[24]Inaudi J ,K elly J M.Experiments on tuned mass dam pers using viscoelastic ,frictional and shape mem ory alloy materials[A].First

W orld C on ference on S tructural C ontrol[C].1994.

[25]S weeney S C ,Hayes J R.Shape mem ory alloy dam pers for seismic rehabilit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A].In :Proceedings of the

27th Joint Meeting 2Wind and Seismic E ffects[C].1995.

[26]Clark P.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studies of shape mem ory alloy dam pers for structural control [A ].In :SPIE Smart Materials

C on ference Proceedings[C].1996.

[27]Wilde K,G ardoni P ,Fujino Y.Base is olation system with shape mem ory alloy devices for elevated highway bridges[J ].Eng

Struct ,2001,23(4):222-229.

[28]Adachi Y,Unjoh S.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response control of bridges by dam ping devices using shape mem ory alloys[R].

Chichester ,England ,Wiley ,1999.

[29]R DesR oches.Seismic mitigation of bridges using smart restrainers [A].Proc.SPIE Int S oc Opt Eng[C].1992.

[30]R DesR oches ,M Delem ont.Seismic retrofit of sim ply supported bridges using shape mem ory alloys[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

2002,24(5):325-332.

[31]K losek J T ,Deodatis G,Shinozuka M.The G avin cany on undercrossing :failure analysis under seismic loading and a retrofitting

proposal using spring 2dam per systems[A ].Proceed 2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 on ference on Bridges and Highways [C],San Dieg o ,C A ,1995.

[32]Feng M Q ,K im J M ,Shinozuka M.Visco 2elastic dam pers at expansion joints for seismic protection of bridges[J ].Journal o f

Bridge Engineering ,2000,5(2):105-111.

[33]Feng M Q ,K im J M ,Shinozuka M.Energy dissipating restrainers for highway bridges[J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 2

neering ,2000,19(1):65-69.

[34]Shinozuka M ,K im J M ,Purasinghe https://www.doczj.com/doc/ac17120866.html,e of visco 2elastic dam pers at expansion joints to suppress seismic vibration of bridges

[A].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eismic C on ference on Bridges and Highways[C].Sacramento ,C A ,1997.

[35]Tseng W S ,Penzien J.Analyt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long multiple 2span highway bridges[A ].Report N o.

EERC 273212,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C].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73.

453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卷 

 第4期朱文正等:公路桥梁防落梁系统研究现状述评

553

R esearch state in collapse 2proof systems for bridge

ZHU Wen 2zheng 1

,LIU Jian 2xin

2

(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G uangzhou University ,G uangzhou 510405,China ;

2.Highway C ollege ,Chang ’an University ,X i ’an 710064,China )

Abstract :The primary failure leading to collapse is identified as unseating of superstructures at the expansion joints and abutments.I f seismic force on the structure is large enough to fail the bearings ,then the superstructure becomes vulnerable to unseating at the supports.C ollapse 2proof system is a new method for seismic design and retrofitting ,and the main purpose is to prevent the girders from falling off their supports.C ollapse 2proof systems of bridges consist of unseating prevention devices ,seismic restrainers and adequate seat length.Present technologies of adequate seat length ,restrainers ,unseating prevention device ,pounding between girders and bum per device are reviewed.The prescripts of the anti 2seismic criteria for many countries are analyzed.S ome suggestions on the use and research of collapse 2proof systems in China are proposed.

K ey w ords :bridge ;collapse 2proof systems ;research status

【责任编辑:刘少华】

653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卷 

汽车转向系统的技术发展趋势

综 述  汽车转向系统的技术发展趋势 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学院 赵 燕 周 斌 张仲甫 [摘要]多年来,转向系统经历了从舒适性到安全性再到环保性的演变。本文简要回顾了转向系统的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预测。 关键词: 转向系统 电动转向器 1 概述 汽车转向系统是用于改变或保持汽车行驶方向的专门机构。其作用是使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能按照驾驶员的操纵要求而适时地改变其行驶方向,并在受到路面传来的偶然冲击及汽车意外地偏离行驶方向时,能与行驶系统配合共同保持汽车继续稳定行驶。因此,转向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往转向器的生产厂商主要在质量、价格、舒适性及其他因素之间寻找平衡点,而且将改进汽车的舒适性、易操作性和安全性作为转向器的发展方向。然而,随着全球汽车总量的不断增加,汽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和舒适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导致了对环境的破坏。在21世纪,汽车技术的发展必须全方位考虑环保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对转向系统的大量需求不仅仅是针对性能的改善,还应对更高层次的安全及环保要求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文展示了转向系统相关的技术趋势,包括当前的成果及对未来的展望。 2 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概况 2.1 汽车的产品数量 汽车是在一个世纪前出现的,大规模的汽车制造可以远溯到1911年。相关技术的发展及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技术更新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和进步。今天,汽车工业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经济中起到了中心作用。1999年,全球轿车的总产量大约为3866万辆,比1998年增加大约2.2%;2000年世界汽车产量达5733万辆,比1999年增长2.8%[1],创历史新纪录。汽车生产大国日本在1999年生产了810万辆汽车,比1998年增加了0.6%[2]。由于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汽车市场的扩大,这种增长趋势还会持续下去。1992~2001年的10年里,我国汽车产量平均年增长15%,是同期世界汽车年均增长率的10倍。2000年我国生产汽车206.82万辆。2002年1~9月我国国产汽车实现销售237.11万辆,销售拉动生产,1~9月累计生产汽车234.15万辆,年底突破300万辆已胜券在握。我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即2005年,汽车产量的预期目标是320万辆,其中轿车为110万辆[3]。然而,这种增长也具有负面影响,那就是会导致空气污染和其他负面的社会和环保问题。因此,随着汽车产量的增加,人们对具有更高水平的环保、节能、安全性的转向系统及其他汽车零部件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2.2 转向系统的技术状况 对转向系统产品的需求随着汽车化的提高而发生着变化。最初驾驶员们只希望比较容易地操纵转向系统,而后则追求在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舒适性和良好的操纵感。动力助力转向器系统应运而生。 在上世纪5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推出循环球式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由油泵产生的液压力帮助驾驶员克服负载施加在转向系统上的操纵阻力。在过去的50年里,转向系统主要使用液压力来帮助驾驶员操纵汽车。汽车厂家已经为不同尺寸、不同质量、不同类型的汽车——从经济型到大的运动型汽车及大货车的液力和电液动力转向系统做了超凡的工作,使之成为当今动力转向系统的主力。 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电动转向系统(EPS)则为动力转向器增添了新品种。EPS不仅可以提供汽车在高 ? 22 ?汽车研究与开发

网络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正文

第1章绪论 1.1 开发背景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发展,网络考试系统也逐渐成为校园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学校基本都有网络覆盖,硬件条件也比较完善,这为网络考试系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教学改革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考试方式中,从出卷、印刷、监考、评分等等一系列的操作,教师有大量繁重的工作要做,学生也难及时发现自己的考试问题。网络考试系统可以克服传统考试的弊端,考题由计算机自动抽取,考生自助答题,计算机自动评分,教师可以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提高了考试效率与作用。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是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学科考试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而且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密切相关。根据考试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掌握知识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做出评价,这既能激励学生学习进步,同时也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结合目前网络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网络考试系统还能使参考人员考试不会受地理和时间的限制。提高了考试工作的效率,避免了中间环节的投入和资源浪费,网络考试适应了信息化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能为技能培训,学校教学成果检验等方面提供帮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此研究和开发了网络考试系统。 1.2 课题的意义 本次设计的网络考试系统,正是顺应了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大趋势,是Internet 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网络考试系统,它将给现代教育教学的考试,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成为教育教学管理的最佳辅助方式之一,让传统教育中的考试也朝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网络考试系统借助计算机技术,在Windows平台上,使用IE浏览器,完成考试、交卷等考试任务,还可以通过互联完成考试结果的管理。后台借助数据库,各考点可以通过网络获取题库。学生通过网络选择开考的试卷,然后进行网络作答。做完试卷后,学生便能够网络自动交卷。交卷同时,系统将把客观题自动评分,生成考试临时成绩。教师可网络查看各考生的试卷,并且给出主观题成绩。同时网络考试系统,可对学生基本信息及考试成绩信息进行查询等管理,也有利于学校教务的管理。

柔性制造论文

密级: NANCHANG UNIVERSITY 期中考试论文 (2012 年) 题目柔性制造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的管理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系工业工程 专业班级:工业工程091班 学生姓名:贺宁学号:5400209123 任课教师:顾嘉 起讫日期:2012.4.9-2012.4.20

目录 摘要 (3) 关键字 (3) 正文 (3) 一.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构成 (3) 二.自动化立体仓库管理的最终目标 (4) 三.自动化仓库的管理 (5) 四.立体化仓库的调度 (5) 参考文献 (7)

柔性制造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的管理 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物流的高速发展,物流自动化程度逐步的提高,而自动化立体仓库是柔性制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管理自动化立体仓库,对于推动柔性制造系统的发展和实用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就是从自动化立体仓库结构进行分析,然后再从管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最后再从生产调度问题上进行阐述,提出系列的柔性管理措施。关键字:柔性制造系统,立体化仓库,结构,调度问题 正文:自动化立体仓库是自动存取的一种现代仓库,它主要通过计算机控制和相关设备进行作业,现在自动化立体仓库在国内外已经得到相应的应用。 一·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构成 自动化立体仓库主要由机械和控制两部分构成。机械部分包括货架、输送部分和码垛部分等。控制部分包括传感器、条码阅读器、计算机网络通讯、数据库等。 1,机械部分 (1)货架 货架有固定式货架、通廊式货架、悬臂式货架、垂直旋转式货架、水平旋转式货架、垂直重力式货架、水平重力式货架等许多种,它们有各自的储物特点,如悬臂式货架适合于存储长条形货物等。 (2)输送部分 输送部分是货物出入库的桥梁,直接关系到仓库的性能。输送件有很多种t目前国内用得较多的是传送带、有轨小车、无轨小车、移动台车等。按价位论,移动台车最廉价,但存在行程短、效率低等缺点。 输送部分的方案选择主要考虑仓库的出入库频率和仓库的运行安全性。一般是在满足仓库出入库频率的前提下尽量选用价位低的输送方案。仓库的运行安全性是指当一部分输送链出现故障时,仍能保证仓库的正常运转。 对此,主要措施有:(1)安装备用输送链或备用小车;(2)选用出入库两端在一端出现故

网上考试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网上考试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目录 1 前言 (1) 2 技术支持 (3) 2.1 B/S(Browser/Server)模式 (3) 2.2 https://www.doczj.com/doc/ac17120866.html, (4) 2.3 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简介 (9) 3 系统设计 (10) 3.1 需求分析 (10) 3.1.1 系统功能分析 (11) 3.1.2 系统性能分析 (12) 3.2 前台设计 (12) 3.2.1 界面设计目标 (12) 3.2.2 界面设计思路 (13) 3.3 后台设计 (13) 3.3.1 系统总体设计 (13) 3.3.2 子系统设计 (14) 3.3.3 公用模块设计 (23) 3.4 数据库设计 (24) 3.4.1 数据库概念设计 (24) 3.4.2 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27) 4 系统实现 (31) 4.1 系统网络实现 (31) 4.2 系统数据库实现 (33) 4.3 系统前台实现 (36) 4.3.1 学生子系统 (36) 4.3.2 教师子系统 (39) 4.3.3 管理员子系统 (40)

4.3.4 公共模块 (41) 4.4 系统功能实现 (46) 5 小结与展望 (51) 5.1 小结 (51) 5.2 展望 (51) 致谢 (53) 参考文献 (54)

1 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很多国外的大学和社会其他部门都已经开设了远程教育,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异地教育和培训。现在,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是,远程教育软件的开发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就要求有更好、更完善的软件系统应用到远程教育当中去,这就给软件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 远程教育包括很多环节,例如教学系统、答疑系统和考试系统等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网上考试系统,同时它也是最难实现的环节。在我国,虽然远程教育已经蓬勃地发展起来,但是目前学校与社会上的各种考试大都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在此方式下,组织一次考试至少要经过五个步骤,即人工出题、考生考试、人工阅卷、成绩评估和试卷分析。显然,随着考试类型的不断增加及考试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量将会越来越大,并且其工作将是一件十分烦琐和非常容易出错的事情,可以说传统的考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考试的需要。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迅猛发展,网络应用不断扩大,如远程教育和虚拟大学的出现等等,且这些应用正逐步深入到千家万户。人们迫切要求利用这些技术来进行网上考试,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及提高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考试的质量,从而使考试更趋于公证、客观,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目前许多国际著名的计算机公司所举办的各种认证考试绝大部分采用这种方式。 网上考试是现阶段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它是建立在国际互联网上的应用系统,客户端的配置可以极为简单,使考试不受地域的局限。一个完备的网上考试系统可以使用户在网上学习过后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使得学习效率得到很大提高。网上考试系统中题目的生成、试卷的提交、成绩的批阅等都可以在网络上自动完成。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我进行了这一系统的初步设计工作,也可以说是做一个初步的探索,希望它能够在各类考试中发挥高效、便捷的作用,把老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目前,网络应用软件运行的模式主要有二类:Client/server模式,Browser/Web 模式。前者主要的缺点是维护、升级较麻烦,后者是近几年伴随Internet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它与客户/服务器方式类似,客户端是一个标准的浏览器,服务器端是Web Server ,而Web Server与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的紧密结合,使得这种模式的应

柔性制造系统研究与分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FMS系统技术的推广和实施,FMS中的生产计划问题得到理论界和工业界的普遍关注,然而,由于理论研究与工程实际缺乏很好的沟通,无论是所研究的问题还是提出的调度方法都离实用化要求有相当的差距。因此,研究一种有效、适用的算法来解决FMS系统实际生产中的计划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论文围绕着有实际应用背景的FMS生产调度问题,研究新的调度方法和技术及它们在实际调度问题中的应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研究, FMS系统计划调度模型研究,并对FMS系统计划调度进行层次划分和层次关系的分析,重点论述了FMS作业计划的内容和主要完成的功能。在分析了各种常用作业计划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FMS作业计划的启发式传算法,本章描述了解决FMS作业计划调度最短完工时间问题的一种快速有效的启发式算法。该算法基于一种优先指派规则和随机规则,对实例能够得到最优解或近优解。最后为典型企业提出计划调度系统方案设计。 关键词:柔性制造系统FMS 作业计划静态调度动态调度启发式算法

ABSTRACT Recently,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 of the technology of FMS system,the problem of productive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in FMS system are getting the broad attention in the dotain of theory and industry . But because of the lack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heory and the pracitce,the questions and methods of scheduling being studied are all unpractical. So,it is worth studying to find effective and applicable algorithms to sovle the problem of productive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in FMS system. The paper studied a new method of schedul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practical productive problem.We studied on model of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in FMS.The paper partitioned the arrangement of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in FMS system and analysised the relation of all the arrangement.We also discussed the content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planning in FMS system. Based on analysing commonly used methods of activity planning,We proposed the heuristic algorithm.In this paper ,heuristic algorithm for solving the minimum makespan problem of job shop scheduling was presented.The algorithm was based on priority dispatching rule and random rule .A lot of instances showed that they could get optial or near optial by the heuristic algorithm. Finally, we proposed scheduling system design for typical enterprises. Key word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Activity Planning Static Scheduling Dynamic Scheduling Heuristic Algorithm

汽车转向技术发展状况分析

引言 汽车自19世纪末诞生至今100余年的时间,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在人类近代文明史写下了的重要篇章。汽车是数量最多、最普及、活动范围最广、运输量最大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可以断言,没有哪种机械产品像汽车那样对社会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汽车,已从“没有马的马车”的雏形经过了无数的精心的雕琢而演化成精妙绝伦的高薪科技产品。近20年来,计算机技术、设计理论、测试技术、新型材料、工艺技术等诸方面的成就,不但改变了汽车的面貌,而且也是汽车产品的结构和性能焕然一新。汽车产品的现代化,首先是汽车操纵控制的电子化。在80年代初,电子设备还只占汽车成本的2﹪,而现在,在一些先进的汽车上,这个指标已经超过了15﹪。汽车上几乎每一个系统都可以采用电子装置改善性能和实现自动化。 近年来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主动安全性的有着很高的期望。转向系统是汽车主动安全性的最关键总成,所以对转向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设计汽车的转向特性,使得汽车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能,始终是我们汽车技术人员、各汽车生产厂家和科研机构的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在车辆的高速化、驾驶人员的非职业化、车流密集化的今天,针对更多不同水平的驾驶人群,汽车的操纵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章转向系统概述 1.1汽车转向系统 汽车在行使过程中,需按驾驶员的意志经常改变其行使方向,即所谓的汽车转向。就我们常见的轮式汽车而言,实现转向的方法是,驾驶员通过一套专设的机构,使汽车的转向桥(一般是前桥)上的车轮(转向轮)相对于汽车的轴线偏转一定的角度。在汽车直线行使时,往往由于转向轮也会受到路面侧向干扰力的作用,自动偏转而改变原来的行使方向。此时,驾驶员也可以利用这套机构使转向轮向相反的方向偏转,从而使汽车恢复原来的行使方向。这一套用来改变或恢复汽车行驶方向的专设机构,即称为汽车转向系。因此,汽车转向系的功能是保证汽车按驾驶员的意志而进行转向行驶。 汽车转向系统可按转向能源的不同分为机械转向系和动力转向系。机械转向系由驾驶员的体力作为转向能源,其中所有的传力件都是机械的。机械转向系统由转向操纵机构、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三大部分组成。动力转向系是兼用驾驶员的体力和发动机动力为转向能源的转向系。在正常情况下,汽车转向所需的能量,只有一小部分由驾驶员提供,而大部分是由发动机通过转向加力装置提供的。但在转向加力装置失效时,一般还应当能由驾驶员独立承担汽车的转向任务。因此,动力转向系统是在机械转向系统得基础上加设一套转向加力装置而形成的。 汽车转向系统是决定主动安全性的关键总成,如何设计汽车的转向系统的转向特性,使得汽车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能,始终是我们汽车技术人员、汽车生产厂家和科研机构的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近年来车辆的高速化、驾驶员的非职业化、车流的密集化的趋势,针对更多不同水平的驾驶人群,汽车的操纵系统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2 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 转向系统是在车辆系统是必要的基本制度,通过方向盘司机操纵和控制汽车的方向旅行,以实现他的驾驶意图。在超过100年,汽车与机械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的产业。今天,汽车是不是单纯的机械感的汽车,它是机械,电子,材料等综合产品。转向系统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后,长期的演变。 正如20世纪50年代,液压动力转向系统在汽车应用,标志着转向系统的开始。传统的汽车转向系统是机械系统,汽车转向系统的运转是由驾驶员操纵转向

在线考试系统

学号: 在线考试系统 教学院计算机学院 课程名称软件工程导论 专业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2013 年 6 月19 日 (完成时间)

目录 一、可行性研究 (3) 1.1、背景 (3) 1.2、可行性论证 (3) 二、需求分析 (7) 2.1 系统总体功能需求分析 (7) 2.1.1 系统功能概括 (7) 2.2 UML下的需求分析 (8) 2.2.1系统用户角色 (8) 2.2.2 UML用例图描述 (9) 2.3 系统数据流程图 (10) 2.3.1零层数据流图: (10) 2.3.2第一层数据流图 (10) 2.3.3第二层数据流图 (11) 三、概要设计 (12) 3.1 系统功能描述 (12) 3.1.1系统的基本功能: (12) 3.1.2系统权限说明: (12) 3.1.3开发目标: (12) 3.2系统层次图 (14) 四、详细设计 (16) 4.1、伪代码 (16) 4.2、UI设计(注册窗口) (17) 五、编码 (19) 5.1、前台代码: (19) 5.2、后台代码: (23) 六、软件测试 (27) 6.1、黑盒测试 (27) 6.2、白盒测试 (28)

一、可行性研究 1.1、背景 在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越来越广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思维方式,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于现代高等教育中,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改革教育模式,提高学校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提高科研和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目前的一个发展趋势是采用大规模试题库的计算机网络考试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在生产生活、科技教育中的普及,传统试的考试出卷、答卷方式以及学绩管理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因此,如何使考试过程变得方便、高效、快捷、公正,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网络考试系统是传统考场的延伸,它可以利用网络的无限广阔空间,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考试,加上数据库技术的利用,大大简化了传统考试的过程。因此网络考试系统是电子化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有趋势表明,考试的标准化、计算机网络化已当今考试的发展方向,无纸化的考试形式有着其科学、及时、准确、公平等优点,具有传统考试形式无法替代和比拟的优势。 1.2、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研究是在项目开发前期对项目的一种考察和鉴定,对拟议中的项目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调查研究,其目的是要判断项目可行与否。信息系统技术可行性研究要从系统开发的计划出发,论述系统开发力量的可行性,同时论证系统方案中所采取的各种技术手段上是否可以实现。信息系统经济可行性研究主要是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价,分析系统建设投资的可能性以及评价系统运行之后给组织带来的效益。信息系统营运可行性研究要给出的方案是否可以从人力、物力、组织工作等方面保证项目按计划完成实施,还要说明项目开发后在经济、技术和环境等方面能否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它的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确定问题是否值得去解决,可行性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1.技术可行性 目前,网络应用软件运行的模式主要有两件:Client/server模Browser/Web 模式。前者主要的缺点是维护,升级较麻烦后者是近几年伴随Internet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它与客户/服务器方式类似,客户端是一个标准的浏览器,服务器端是Web Server,而Web Server与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的紧密结合,使得这

浅谈柔性制造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校logo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谈柔性制造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院理工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年级xxx 级 学号xxxxxxxx 姓名xx 指导教师xx 成绩 20xx年 xx 月 xx 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1.柔性制造系统的产生背景 (2) 2.柔性制造系统的定义及组成 (3) 2.1柔性制造系统的定义 (3) 2.2柔性制造系统的组成 (3) 2.2.1加工系统 (4) 2.2.2运储系统 (4) 2.2.3刀具的运储设备 (5) 2.2.4 柔性制造系统的控制与管理系统 (5) 2.3 柔性制造系统的特点 (6) 3 柔性制造系统的发展 (6) 3.1国外的发展 (6) 3.2国内的发展 (8) 4 柔性制造系统的趋势 (9) 4.1 向小型化、单元化方向发展 (9) 4.2 向模块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10) 4.3 单项技术性能与系统性能不断提高 (10) 4.4 重视人的因素 (10) 4.5 应用范围逐步扩大 (10) 5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浅谈柔性制造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市场竞争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使现代的制造业中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柔性制造系统正是为适应这种新的市场环境而发展起来的。本文主要阐述了柔性制造系统的概念,发展历史,系统组成,分析了柔性制造系统的应用现状,使人们能认识柔性制造系统、了解柔性制造系统,知道柔性制造系统的现状和目前柔性制造系统自身的一些不足,让柔性制造系统的发展得到人们的重视,从而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柔性制造系统。 关键词:柔性系统;发展;组成;发展现状 Abstract:Market competition and personalized customer demand so that moder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many varieties, small batch production,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growing.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is to adapt to the new market environ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d the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concept, development history, system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the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appli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so that people can know about the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FMS, know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of the limitation, make development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to get people's attention, and allow more people to pay attention to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Key words:flexible system; development; composition; development status

在线考试系统毕业论文

在线考试系统 摘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考试的手段和媒介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考试方式和手段正面临着强烈的冲击。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经历了从传统的纸笔考试到计算机辅助考试,再到实现了真正的无纸化考试。在线式考试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可以提高考试的效率和质量,降低考试成本,使得网络考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评测结果更为准确和客观。 将“在线考试系统”作为设计题目主要是为了把教师从传统的卷纸考试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把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 “考试系统”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前台的网页设计”和“后台的题库系统服务”。该系统所能实现的主要模块功能,包括学生信息管理、管理员信息管理、考试科目管理、题库管理、自动组卷、在线考试、自动阅卷、学生成绩管理等功能。 本系统采用ASP语言进行开发,集题库管理,在线考试,实时评判于一体,本文分析了计算机考试系统的关键技术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该系统的体系结构,软件功能模块等,系统通过提高考试的效率,增强测试的反馈效果,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有针对性。 本系统速度快、稳定性强,为学生课程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灵活、方便、科学的检测手段,经过测试,该系统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非常适合于学校的考试工作。 关键词:在线考试; ASP技术; 数据库开发和应用; 随机生成试卷;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绪论2

1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3 1.1ASP技术3 1.2数据库技术4 1.2.1数据库技术概述4 1.2.2ADO与数据库的交互技术5 2系统分析6 2.1分析6 2.1.1条件的可行性6 2.1.2技术的可行性6 2.1.3经济上的可行性6 2.1.4考试系统的实用性6 2.2系统构架与开发环境6 2.2.1确定系统的构架6 2.2.2选择开发环境7 2.3系统需求分析7 3数据库分析与设计8 3.1数据流程分析8 3.2数据库概念设计9 3.3数据库逻辑设计9 4系统设计与实现10 4.1总体设计10 4.2模块的详细设计11 4.2.1管理员子系统11 4.2.2学生管理子系统13 5系统测试14 5.1测试内容14 5.3测试总结15 6结论15 参考文献15 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绪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也有长足的进步,这就要求各个环节都均衡发展,其中之一是教师如何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此,配合传统课堂教学而建立的在线考试系统就显得相当必要。传统的考试都是采用纸、笔为介质的手工考试方式,即使在目前的高等学校,这种方式仍然被广泛使用。随着考试类型的不断增加和考试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量将随之增大。同时,一次考试的反馈能力弱,试题选择随意性大,人为因素明显,且考试时间地点必须固定。因此,传统的考试方式己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考试的需要。 随着人们对网络的科学性和广泛性的理解与加深,人们越来越重视考试系统的重要

自动化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的研究现状

自动化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的研究现状 研究内容: 自动化制造系统是指在较少的人工直接或间接干预下,将原材料加工成零件或将零件组装成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实现管理过程和工艺过程自动化。管理过程包括产品的优化设计;程序的编制及工艺的生成;设备的组织及协调;材料的计划与分配;环境的监控等。工艺过程包括工件的装卸、储存和输送;刀具的装配、调整、输送和更换;工件的切削加工、排屑、清洗和测量;切屑的输送、切削液的净化处理等。 自动化制造系统包括刚性制造和柔性制造,“刚性”的含义是指该生产线只能生产某种或生产工艺相近的某类产品,表现为生产产品的单一性。刚性制造包括组合机床、专用机床、刚性自动化生产线等。“柔性”是指生产组织形式和生产产品及工艺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可具体表现为机床的柔性、产品的柔性、加工的柔性、批量的柔性等。柔性制造包括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柔性制造线(FML)、柔性装配线(FAL)、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 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产品的生产向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类型过渡,为了应对这种新的竞争环境,柔性制造系统应运而生。在柔性制造系统中,生产调度、物流系统自动化控制以及信息集成是它的三个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对于柔性制造系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及形成更深层次的柔性化和自动化都非常有意义。 柔性制造技术是技术密集型的技术群,我们认为凡是侧重于柔性,适应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的加工技术都属于柔性制造技术。目前按规模大小划分为: (1)柔性制造系统(FMS)。美国国家标准局把FMS定义为:“由一个传输系统联系起来的一些设备,传输装置把工件放在其他联结装置上送到各加工设备,使工件加工准确、迅速和自动化。中央计算机控制机床和传输系统,柔性制造系统有时可同时加工几种不同的零件。国际生产工程研究协会指出“柔性制造系统是一个自动化的生产制造系统,在最少人的干预下,能够生产任何范围的产品族,系统的柔性通常受到系统设计时所考虑的产品族的限制。”而我国国家军用标准则定义为“柔性制造系统是由数控加工设备、物料运储装置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的自动化制造系统,它包括多个柔性制造单元,能根据制造任务或生产环境的变化迅速进行调整,适用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简单地说,FMS是由若干数控设备、物料运贮装置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的并能根据制造任务和生产品种变化而迅速进行调整的自动化制造系统。 (2)柔性制造单元(FMC)。FMC的问世并在生产中使用约比FMS晚6~8年,FMC可视为一个规模最小的FMS,是FMS向廉价化及小型化方向发展的一种产物,它是由1~2台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及物料运送存贮设备构成,其特点是实现单机柔性化及自动化,具有适应加工多品种产品的灵活性。迄今已进入普及应用阶段。 (3)柔性制造线(FML)。它是处于单一或少品种大批量非柔性自动线与中小批量多品种FMS 之间的生产线。其加工设备可以是通用的加工中心、CNC机床;亦可采用专用机床或NC专用机床,对物料搬运系统柔性的要求低于FMS,但生产率更高。它是以离散型生产中的柔性制造系统和连续生过程中的分散型控制系统(DCS)为代表,其特点是实现生产线柔性化及自动化,其技术已日臻成熟,迄今已进入实用化阶段。 (4)柔性制造工厂(FMF)。FMF是将多条FMS连接起来,配以自动化立体仓库,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联系,采用从订货、设计、加工、装配、检验、运送至发货的完整FMS。它包括了

汽车方向盘转向系统研究

汽车转向系统的运作原理研究 当汽车驾驶人员转动方向盘时,我们知道,车轮就会随之转动。这是一种机械传动关系,而且,为了使车轮转向,方向盘和轮胎之间存在许多有趣的运动。我们将了解一种最常见的方向盘与汽车前轮的位置转向器的工作原理:齿条齿轮式转向系统。 当汽车转向时,两个前轮并不指向同一个方向,对此你可能会感到奇怪。根据力学分析可知,在汽车转向时会存在离心力的作用,为了消除离心力的影响,汽车的自重会分出来做向心力抵消影响。而且,两个前轮并不指向同一个方向,可以加大摩擦力抵消离心力影响。根据运动学可知,两个前轮并不指向同一个方向,其合方向是汽车重心转动的方向。转向原理是:当汽车转向时,每个轮胎的运动轨迹和汽车的运动轨迹一样,都是圆弧。要让汽车顺利转向,每个车轮都必须按不同的圆圈运动。由于内车轮所经过的圆圈半径较小,因此它的转向角度比外车轮要大。而转向拉杆具有独特的几何结构,可使内车轮的转向角度大于外车轮。 齿条齿轮式转向系统已迅速成为汽车、小型货车等普遍使用的转

向系统,其工作机制非常简单。齿条齿轮式转向系统工作原理:小齿轮连在转向轴上,转动方向盘时,齿轮就会旋转,从而带动齿条运动。齿条各齿端的横拉杆连接在转向轴的转向臂上。齿条齿轮式齿轮组有两个作用:一是将方向盘的旋转运动转换成车轮转动所需的线性运动。另一个是提供齿轮减速功能,从而使车轮转向更加方便。 在大多数汽车中,一般要将方向盘旋转三到四周,才能让车轮从一个锁止位转到另一个锁止位(从最左侧转到最右侧)。汽车转向角度是有限的,一般在45度。方向盘的三到四周把车轮从一个锁止位转到另一个锁止位的角均分,以免转动过激发生危险。向盘转向程度与车轮转向程度之比就定义为转向传动比。例如,如果将方向盘旋转一周(360 度)会导致车轮转向30度,则转向传动比就等于360除以30,即12:1。比率越高,就意味着要使车轮转向达到指定距离,方向盘所需要的旋转幅度就越大。但是,由于传动比较高,旋转方向盘所需要的力便会降低。这关乎省力与省距离。不同类型的车辆应该选择其合适的传动比。一般而言,轻便车和4运动型汽车的转向传动比要小于大型车和货车。比率越低,转向反应就越快,只需小幅度旋

柔性制造系统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柔性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之上了解柔性制造系统的工艺基础,系统组成和分类进行阐明,探讨了柔性制造技术发展的应用现状与趋势。 关键词:柔性制造系统结构组成类型应用 一.柔性制造系统的定义 FMS至今仍未有统一、明确、公认的定义,不同的国家、企业、学者和用户往往各有各的说法,所强调的关键特征也各有差异。所以,确切地定义FMS要比具体地描述一个FMS困难得多。 美国国家标准局定义FMS为:由一个传输系统联接起来的一些设备(通常是具有自 动换刀装置的加工中心机床)组成,传输装置把工件放在托盘或其他联接装置上送到各 加工设备,加工设备和传输系统在中央计算机控制下,使工件加工准确、迅速和自动 化。柔性制造系统有时可同时加工几种不同的零件。 日本国际贸易与工业部定义FMS为:由2台或更多NC机床组成的系统,这些机床 与自动物料管理设备一一连接,在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控制下完成自动加工或处理操 作,从而可加工多个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工件。 中国机械部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1993年编写的《制造自动化术语汇编》 中,定义FMS为:将自动化生产系统从少品种大批量生产型转向多品种生产型的柔性 化系统。FMS包括:(1)机械加工中心等加工作业机床;(2)加工对象的辅助作业工业机 器人和托盘;(3)加工对象的搬运作业工业机器人/传送带/无人搬运车;(4)存贮工件的 自动仓库;(5)上述作业用的各种自动设备的管理和控制用计算机。 二.柔性制造系统工艺基础 FMS的工艺基础是成组技术,它按照成组的加工对象确定工艺过程,选择相适应的数控加工设备和工件、工具等物料的储运系统,并由计算机进行控制,故能自动调整并实现一定范围内多种工件的成批高效生产(即具有“柔性”),并能及时地改变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FMS兼有加工制造和部分生产管理两种功能,因此能综合地提高生产效益。FMS的工艺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可以包括毛坯制造、机械加工、装配和质量检验 等。投入使用的FMS,大都用于切削加工,也有用于冲压和焊接的。 三.柔性制造系统的组成 (1)加工系统 柔性制造系统采用的设备由待加工工件的类别决定,主要有加工中心、车削中心或计算机数控(CNC)车、铣、磨及齿轮加工机床等,用以自动地完成多种工序的加工。 (2)物料系统 物料系统用以实现工件及工装夹具的自动供给和装卸,以及完成工序间的自动传送、调运和存贮工作,包括各种传送带、自动导引小车、工业机器人及专用起吊运送机等。 (3)计算机控制系统 计算机控制系统用以处理柔性制造系统的各种信息,输出控制CNC机床和物料系统等自动操作所需的信息。通常采用三级(设备级、工作站级、单元级)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其中单元级控制系统(单元控制器)是柔性制造系统的核心。 (4)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用以确保柔性制造系统有效地适应中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管理、控制及优化工作,包括设计规划软件、生产过程分析软件、生产过程调度软件、系统管理和监控软件。 四.柔性制造系统的分类 (1)柔性制造单元(FMC)

《数据库原理》课程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大学论文

中文题目:《数据库原理》课程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外文题目: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ONLINE EXAMINATION SYSTEM FOR THE COURSE OF DATABASE PRINCIPLE 毕业设计(论文)共 72 页(其中:外文文献及译文15页) 完成日期年月答辩日期年月

摘要 如今,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成熟和校园网的普及,为在线考试提供了良好基础。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实现考试的信息化,具有传统考试不可比的优点。因此开发适应信息时代的在线考试系统是有必要的。 面对目前形势,设计出基于B/S结构在线考试系统。此在线考试系统分别采用Windows 7、MySQL作为服务器端操作系统、后台数据库开发工具;系统体系结构采用B/S结构;MYECLIPSE为B/S模块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实现教师出卷、学生考试、教师组卷、教师阅卷、分配教师阅卷等功能。在设计中,使用目前流行的Ajax技术,提高客户机和服务器间数据交换效率以及灵活性。在本系统的开发中,还使用了例如XML、JavaScript等技术。本系统基于Internet/Intranet,将考试工作自动化和信息化结合为一体,来达到系统设计的基本目标和满足校内外,对考试信息共享、利用的要求。 关键词:在线考试;MySQL;jsp

ABSTRACT Nowadays,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campus network, provide a good foundation for online exam. Using the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 to realize the test information, possesses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exam than not. So to develop the online examination system of the information age is necessary. In the fac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design the online examination system based on B/S structure. The online examination system with Windows 7, MySQL as the server operating system, background database development tools; The system architecture adopts B/S structure; MYECLIPS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tools for B/S module. To achieve volume, exam, teacher group volume, teachers marking, distribution, marking, etc. In the design, the use of currently popular Ajax technolog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data exchange between the client and the server, and flexibi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ystem, and USES the technology of such as XML, JavaScript, etc. This system based on Internet/Intranet, combine examination for autom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whole, to achieve the basic purpose of system design and meet face-to-face, on the requirement of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utilization of exam. Key words:The online test;MYSQL;jsp

浅谈柔性制造系统及其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浅谈柔性制造系统及其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袁榕徽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学院机设095 10094261 【摘要】柔性制造系统(FMs)系指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的制造系统。目前所谈及的FMS通常是指在批量切削加工中以先进的自动化和高水平的柔性为目标的制造系统。随着社会对产品多样化、低制造成本及短制造周期等需求日趋迫切,FMS发展颇为迅速,并且由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机械与控制设备的发展,也促使柔性制造技术日臻成熟,80年代后,制造业自动化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即基于计算机的集成制造(CIMS)时代,FMS已成为各工业化国家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研制发展重点。 【关键词】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柔性制造系统的应用 1柔性制造系统 1.1规模 按规模大小FMS可分为如下4类: (1)柔性制造单元(FMC)。 FMC的问世并在生产中使用约比FMS晚6-8年。它是由1 2台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及物料运送存贮设备构成具有适应加工多品种产品的灵活性。FMC可视为一个规模最小的FMS,是FMS 向廉价化及小型化方向发展和一种产物。其特点是实现单机柔性化及自动化。迄今已进入普及应用阶段。 (2)柔性制造系统(FMS)。 通常包括4台或更多台全自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与车削中心等)。由集中的控制系统及物料搬运系统连接起来。可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实现多品种、中小批量的加工及管理。 (3)柔性制造线(FML)。 它是处于单一或少品种大批量非柔性自动线与中小批量多品种FMS之间的生产线。其加工设备可以是通用的加工中心 CNC机床;亦可采用专用机床或NC专用机床。对物料搬运系统柔性的要求低于FMS 但生产率更高。它是以离散型生产中的柔性制造系统和连续生产过程中的分散型控制系统(DCS)为代表,其特点是实现生产线柔性化及自动化,其技术已日臻成熟,迄今已进入实用化阶段。 (4)柔性制造工厂(FMF)。 FMF是将多条FMS连接起来,配以自动化立体仓库,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联系,采用从订货、设计、加工、装配、检验、运送至发货的完整FMS。它包括了CAD/CAM。并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lMS)投入实际实现生产系统柔性化及自动化。进而实现全厂范围的生产管理、产品加工及物料贮运进程的全盘化。FMF是自动化生产的最高水平。反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应用技术。它是将制造、产品开发及经营管理的自动化连成一个整体,以信息流控制物质流的智能制造系统(IMS)为代表。其特点是实现工厂柔性化及自动化。 1.2关键技术 (1)计算机辅助设计。 未来CAD技术发展将会引入专家系统,使之具有智能化。可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当前设计技术最新的一个突破是光敏立体成形技术。该项新技术是直接利用CAD数据,通过计算机控制的激光扫描系统将三维数字模型分成若干层二维片状图形。并按二维片状图形对池内的光敏树脂液面进行光学扫描,被扫描到的液面则变成固化塑料。如此循环操作。逐层扫描成形。并自动地将分层成形的各片状固化塑料粘合在一起。仅需确定数据,数小时内便可制出精确的原型。它有助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