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雨》赏析

《风雨》赏析

《风雨》赏析
《风雨》赏析

13.风雨

贾平凹

【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

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

2 .题目解读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3.字词

1)给加点注音。

偌.大()刹.那()蜷.曲()屋檐.()疏.忽( )

锥.形()

2)解释词语

偌大:刹那:疏忽:

4.自读课文,把阅读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面。

【自学·合作】

1.作者写“风雨”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试说明。

2.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研读·赏析】

1.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请从文中分类摘录相关的句子。

2.作者在描写风姿雨态时,运用了很多形象而精炼的词语,请从文中选择两个词语进行品味,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词语一:_____________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语二:_____________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作者在结尾一段写了“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巩固·拓展】

课堂练习

1.①作者对众多植物和动物在风雨中的表现进行了特别细腻的描绘,直接目

的是什么?②请用两个词概括动物们在风雨中的表现。

诗经鉴赏论文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 12级音乐表演2班 1217435064 郭权上午1、2节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诗篇占了很大的比重。《诗经》中的爱情诗,有的清纯而自然,有的热烈而浪漫,但也会有“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诀恋及婚姻不幸的痛苦哀怨。杨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主要以诗经中爱情为主线,旁征博引,层层递进,带我们重游了古人的情感之路。接下来我主要从爱情中的“相遇”,“相爱”再到“诀别”浅谈诗经中的爱情。 <一>,相遇: 伊人依新装,新颜欢心漾。 最喜欢泰戈尔的那首《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在古代的恋爱中是否亦如诗中所言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周南·关雎》)这首诗作者热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表达了对与她相伴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感情单纯而真挚,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展现了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因此,孔圣人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有人说,在爱情方面,女方总是处于被动,即使有了心仪的人也无法表白,在古代是否真的如此呢?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诗经·卫风·淇奥》)这首诗便以一位女子的口吻,赞美了一个男子的容貌、才情、胸襟以及诙谐风趣,进而表达了对该男子的绵绵爱慕与不尽幽怀。显然,在爱情方面女方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 落花如有意,流水情亦长。 记得,三毛曾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发现你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木瓜》)描述了古时候青年男女自由相会,集体相会、自由恋爱的美好,女子把香美的瓜果投给集会上的意中人,男子则解下自己身上的佩玉等作为定情信物回赠给心目中的那位姑娘。 从诗中透漏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情感生活,还可以由此看出,《诗经》不单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对于我们研究古代习俗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二>, 相爱: 相伴共执手,有言无言良。 由相遇到相爱的过程很是微妙,左一秒是相遇,下一秒就

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

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 导读: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 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镗(tāng):鼓声。其镗,即“镗镗”。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漕:地名。 孙子仲:卫国大夫。 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有忡:忡忡。 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1: 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译文2: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心中郁郁忧愁不乐,(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无论生死(都在)一道,(当年)与你(早就)约好。我愿意牵着你的.手,发誓与你一起变老。可叹如今散落天涯,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可叹如今天各一方,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赏析: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

日月诗经赏析_诗经日月译文及注释

日月诗经赏析_诗经日月译文及注释 《国风;邶风;日月》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大概是卫国的一位妇女,受到丈夫的虐待,内心痛苦之极,不由地呼天唤地,喊爹叫娘,责备丈夫对她不闻不顾,不理不睬,抒发心中的怨愤之情。接下来给大家介绍日月诗经赏析,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这是一首弃妇申诉怨愤的诗。《毛诗序》说:“《日月》,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难,伤己不见答于先君,以至困穷之诗也。”朱熹《诗集传》说:“庄姜不见答于庄公,故呼日月而诉之。言日月之照临下土久矣,今乃有如是之人,而不以古道相处,是其心志回惑,亦何能有定哉?”都说此诗作于卫庄姜被庄公遗弃后,以此诗作者为卫庄姜,所指责的男子为卫庄公。而鲁诗则认为是卫宣公夫人宣姜为让自己的儿子寿继位而欲杀太子伋,寿为救伋,亦死,后人伤之,为作此诗。今人一般认为这是弃妇怨丈夫变心的诗。 诗的第一章把读者带入这样的境界:在太阳或月亮的光辉照耀下,一位妇人在她的屋旁呼日月而申诉:日月能如常地照耀大地,为何我的丈夫不能如以往一样顾念我!以后各章的第一句“日居月诸”作为起兴,还有一种陪衬的作用。日月出自东方、照临大地,是有定所,而结为夫妇的“之人”竟心志回惑,“胡能有定”。作者之所以反覆吟咏日月,正是为了陪衬其反覆强调的“胡能有定”的。

第二第三章承第一章的反覆咏叹,真是“一诉不已,乃再诉之,再诉不已,更三诉之”(方玉润《诗经原始》)。第四章沉痛已极,无可奈何,只有自呼父母而叹其生之不辰了,前面感情的回旋,到此突然一纵,扣人心弦,“埋怨父母极无理,却有至情”(牛运震《诗志》)。 诗中没有具体去描写弃妇的内心痛苦,而是着重于弃妇的心理刻画。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很复杂的,有种被遗弃后的幽愤,指责丈夫无定止。同时她又很怀念她的丈夫,仍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能够“顾”(想念)她,“报”(答理)她。理智上,她清醒地认识到丈夫“德音无良”;但情感上,她仍希望丈夫“畜我”以“卒”。朱熹《诗集传》说:“见弃如此,而犹有望之之意焉。此诗之所为厚也。”这种见弃与有望之间的矛盾,又恰恰是弃妇真实感情的流露。因此,《日月》能强烈震撼读者的心灵。[2]延伸解析古代学者以为这是首弃妇声诉幽怨的愤诗,且很多人认定是“卫庄姜”(卫庄公夫人)感喟“州吁之难”(卫庄公庶子“公子州吁”弑杀庄姜养子、卫桓公“姬完”的宫廷政变)的穷困诗。这种观点看似成立的理由是比较充分的,日月比喻国君与夫人,未亡人庄姜目睹宫廷剧变(卫公子州吁首开弑杀犯上之风,挑衅姬周宗法制度,被时人认为大逆不道),所以作诗追念先君亡夫,痛惜枉死的嗣君养子,哀叹自己的不良遭际但是仔细研究诗中细节,弃妇之说则疑窦颇多。尤其是抱怨父母一节,既不合于周人礼法(强调“孝悌”),也语意突兀:常人以给父母养老送终为俗,怎可颠倒要求父母终养自己?实际上结合周初历史和邶人的渊源,综合看待《国风.邶风》的低闷、忧郁风格,将这首诗同样视为殷遗怀旧的歌谣可

诗经名句——《诗经·击鼓》

诗经名句——《诗经·击鼓》 《诗经·击鼓》原文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经·击鼓》鉴赏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 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 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 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 ”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 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 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 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 《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 ”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 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 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 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 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 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 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 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 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

诗经二首赏析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305首诗歌,所以也称《诗三百》。传说是由孔子编写的。后来被奉为儒家经典,才被称为《诗经》。诗经中的诗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三类,“风”、“雅”、“颂”。“风”又称为“十五国风”,指的是15个国家的民歌;“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是贵族们在宴会上作的诗;“颂”是周王朝祭祀宗庙时用的诗,也是贵族们创作的。国风的数量最大,共160篇,“雅”总共是105篇,“颂”最少,40篇。《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直陈其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就是比喻。“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兴这种表现手法,一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关睢》。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三是起协调音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诗经》中常常是比兴结合运用的,因此,比兴连称。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关雎》内容介绍:描写了一个男子思慕一个女子时的心情,反映出他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 中心思想:诗歌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由“一见钟情”到“日夜思念”再到“幻想结合”,写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翻译: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正是小伙子喜爱的配偶。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夜长长相思不断,翻来覆去难成眠。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诗歌层次:第一层(1小节)河边邂逅,一见钟情。第二层(2—3小节)朝思暮想,辗转反侧。第三层(4—5小节)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深入理解课文 1、诗歌开头用雎鸠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爱情纯洁而又真诚,也暗示了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 2、用“窈窕”“淑”来形容这个女子,直接赞扬了女子的文静美丽和善良,这交代了男子追求她的根本原因。 3、“君子好逑”显示了这个男子的坦率自然,毫无顾忌,也显示了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 4、“差荇菜,左右流之。”既进一步刻画了姑娘窈窕之色,又突出赞美了她的勤劳。“流”字用得极妙,使满篇生辉,极写少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地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使全篇充满了动感和生机。 5、第三小节:写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动,极其生动、逼真、形象。“悠哉”叠用,深刻地表达了这个男子长夜不寐、绵绵不断的忧思。连用两个“悠”字,把他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一直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把这种炽热的渴望之情入木三分地揭示出来。

《诗经》欣赏及理解

《诗经》 全文及翻译 目录 第一部分:《诗经》简介 第二部分:国风 关睢葛覃卷耳螽斯桃夭芣苢汉广汝坟鹊巢采蘩草虫甘棠行露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驺虞柏舟绿衣燕燕日月击鼓凯风雄雉匏有苦叶谷风式微简兮泉水北门静女二子乘舟柏舟墙有茨相鼠载驰考磐硕人芄兰氓河广有狐木瓜黍离君子阳阳葛蕉采葛大车将仲子叔于田遵大路女曰鸡鸣有女同车狡童褰裳风雨扬之水出其东门野有蔓草还东方未明甫田园有桃十亩之间伐檀硕鼠蟋蟀山有枢杕杜无衣葛生蒹葭无衣权舆衡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泽陂素冠隰有长楚蜉蝣候人七月鸱鸮破斧伐柯鹿鸣常棣第三部分:小雅 采薇鱼丽鸿雁沔水鹤鸣无羊小宛巧言谷风北山无将大车鼓钟车舝青蝇菀柳隰桑绵蛮苕之华何草不黄

第四部分:大雅 緜思齐灵台颂维清天作丰年小毖蒹葭无衣权舆衡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泽陂素冠隰有长楚蜉蝣候人七月鸱鸮破斧伐柯鹿鸣常棣 ------------------ 第一部分:《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科书,也称“诗教”。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和“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诗经》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外交、风俗、文艺各个方面,

《诗经邶风击鼓》

诗经《击鼓》解读 一、今天为大家解读哪首诗呢? 今天我为大家介绍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首诗主要描述了战场上一位久戍守不归的士兵特别渴望与亲人团聚而又不能回家的真实情景。叙事中推进着情感的表达,抒情中又伴随着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自然天成。 二、为什么要推荐这首诗呢? 大家都知道,《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学光辉的源头活水。现在的很多成语、名言警句都来自诗经。在婚礼现场,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爱情誓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就是出自今天我们要谈的这首诗经邶风《击鼓》。 三、介绍诗意 这是首整齐的四言诗,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分成五层。 第一层四句“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大家注意,“踊跃”这个词就是从这里诞生的。这四句的意思是,“敲鼓的声音响镗镗,催促士兵上战场。别人留在国内修筑城墙,唯独我出征向南方”。这几句给我们交代了南行的原因和背景。开头两句

先写“击鼓其镗”,再写“踊跃用兵”,实际是因为“踊跃用兵”才“击鼓其镗”的。这种表现技巧被后来的古典文论家们总结为“逆起得势”,并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王维的《观猎》、杜甫的《画鹰》,用的都是这一技巧。接下去的两句“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则是把自已的遭遇与众人作一对比,虽然在国内服土役、筑城池也是异常辛劳的,但总比远征的生离死别要好得多。其实这也恰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战争的厌烦和对发动战争的统治者的怨很。 第二层四句“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忧心忡忡”这个词我想一定是从这里衍生的。这是写出征的情景。就是说,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不但参加战争而且不让回家,心中能不百般愁苦吗? 第三层“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安营扎寨在何处?什么地方丢失了我的马?到哪里才能找到它?哦,在山林之下。这里讲述了在寻找宿营地的一阵忙乱中,战马给丢掉了,后来又在山林下找到了。可见这支队伍的秩序混乱、军纪涣散。这就含蓄的反映了征人失魂落魄的精神状态。其实也是在说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无限痛苦。 第四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契是聚合,阔时分离。这里主人公由严酷的现实转入对往事的回忆。想起当年与妻子的誓言:不论生死聚散,我都对你发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爱情誓言的千古绝唱。是坚定的承诺,是浪漫而美丽的传说。这该是相拥而立,共同凝望太阳升起、落下的感觉;该是一种天

《诗经》全文鉴赏大辞典

【古典文献汇编】《诗经》全文鉴赏大辞典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为《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方称《诗经》。因其书为毛公所传,又称《毛诗》。其创作年代,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左右,大体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它是奴隶制时代的诗歌,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共三百零五首,简称“诗三百”。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类。“风”乃风土之曲,即民间歌谣,共一百六十篇,总称为十五国风。“雅”乃朝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共一百零五篇,分为《大雅》和《小雅》。“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专用的乐歌,共四十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对于《诗经》的解释,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有的很难达成共识,甚至古今名家也“不知所谓”。为了文学爱好者阅读方便,这里只是博采众长,作一般性的简释和介绍。对于生僻和古今异读的字,由于种种限制,不能详细诠释,但尽可能地注音。 愚之见,《诗经》不宜翻译,任何译文都不如原文;同样,也不宜对其进行评说,任何评说都难免主观色彩。对于《诗经》的理解,因人因时因环境之不同而迥然有异,这正是《诗经》的妙处。如果仅从字面理解,一览无余,那就没有什么味道了。读《诗经》,重在读、贵在读、趣在读。在注音注释的帮助下,流畅地熟读,在诵读的同时去理解、去感悟,这是学习《诗经》最好、最聪明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悟与人交流,或者本着“百家争鸣”的科学态度进行学术上的探讨,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但是绝不能以己之见为终结性的。对于《诗经》,是不会有终结性的理解的。 做这个注释,旨在为喜欢读《诗经》的朋友们提供帮助,也是自己的一次再学习。由于编辑、打字等工作量很大,故只能隔一天续一次(有时候或许会耽搁几日),每次四篇(偶尔三篇)。但是不论怎样,一定会全部完成,不至于半途而废。 其间,难免会有错误疏漏之处,恳请各位不吝赐教,予以指正,以便及时更正,以免缪传误人。 但愿这件事能对朋友们有所益处,至少,可以为大家省去查阅辞典和打字的时间吧。这样,我所耗费的时间就显得很有价值了。 【F-001】-【F-160】、【Y-161】-【Y-265】、【S-266】-【S-305】分别表示风、雅、颂的篇目。余冠英注释的《诗经选》106首穿插其中,为了区分,在篇目后面标有(必读)字样,例如:【F-001】关雎(必读)。 国风周南 国风:也单称风,是采自各地的民间歌谣。朱熹《诗集传》:“国者,诸侯所封之域;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共计一百六十篇。大部分是东周的诗,小部分是西周后期的诗。 周南:西周初期,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誓shì)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周公旦居东都洛邑,统治东方诸侯。《周南》当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洛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意为南国之诗,或以为用南国乐调写的诗。共计十一篇。《周南》、《召南》合称二南。 【F-001】关雎(必读)

诗经击鼓赏析及翻译_诗经击鼓创作背景

诗经击鼓赏析及翻译_诗经击鼓创作背景 《国风;邶风;击鼓》是一首典型的战争诗。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接下来给大家介绍诗经击鼓赏析及翻译,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赏析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

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

《诗经》名句赏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顺流而下寻找她。仿佛在河的中间。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含苞满枝头,花开灿烂如红霞。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我怀恋着倩影,我心伤悲!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在别的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我曾经对你说过,我愿意握着你的手,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诗经》赏析

《诗经》赏析 一、《诗经》概说 (一)《诗经》的名称、分类及篇目: 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有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305 篇,《诗》,或以诗篇的约数称《诗三百》,汉代儒者尊之为经典,始称为《诗经》。 2 、《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指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诗经》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雅”分为大雅、小雅,“雅”诗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些民歌。“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3 、《诗经》有标目的诗共311篇,实际留存305篇。305篇中,包括国风160篇,雅诗105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诗40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称为“笙诗”。“笙诗”之称,可能源于它们用笙演奏,“有声无辞”,属于“过门曲”之类。 4、风雅颂:风雅颂是指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对《诗经》作品的三种分类。“风”是指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诗经》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雅”包括大雅、小雅。“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二)《诗经》的作者和年代: 1、《诗经》中各篇诗歌的作者,绝大部分已不可考。其中民歌是民间普通人的口头创作,不能确指作者为谁。至于一些贵族文人的作品,除《鄘风·载驰》(许穆夫人)等个别篇章外,其余篇目作者已不可考。 2、《诗经》作品的写作年代,总的说来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但具体作品难以指明写作年代。一般说,周颂当产生于西周初年,鲁颂是周平王东迁以后的作品。商颂可能是东周宋国的作品。大雅的大部分也当产生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小雅、国风的少数篇章当产生于西周初年,大部分产生于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 3、《诗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它产生的地域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了江汉流域(周南、召南)。 (三)《诗经》的结集和流传: 1、关于《诗经》中民歌的汇集,后代有“采诗”之说。采诗的目的是作为统治者了解民情的一种手段。大约还为了供祭祀、征伐、狩猎、宴庆举行仪式时用来演奏。《诗经》中贵族文人作

《诗经》名句赏析(附译文)

《诗经》名句赏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至春秋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君子好(追求的)对象。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晶莹如水眼波妙。 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了解我的人,能说出我心中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高远的苍天啊,我怎么会是这样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当初离家出征远方,杨柳飘扬春风荡。如今归来路途中,雪花纷飞漫天扬。 8、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天气阴又冷,雄鸡喔喔报五更。丈夫已经归家来,我心哪能不安宁 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色青青,我心惦记总不停。 10、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美君子文采风流,似象牙经过切磋,如美玉经过琢磨。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和玉器媲美。 1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送我一只大木瓜,我以美玉来报答。不仅仅是为报答,表示永远爱着她。(注:风诗中,男女定情后,男多以美玉赠女。) 1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没有不能善始的,(只)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 15、死生契阔(qikuo),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国风·邶风·击鼓 汉英+拼音+注释

国风·邶风 第六篇击鼓 【概要】士兵久戍在外,怀念家人,唯恐不能白头偕老。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01、其:语气助词 02、镗(Tang):象声词,敲鼓声 03、踊:平地跳起 04、土:动词,修建土木 05、漕:卫国属地邑,在今河南滑县东南 06、孙子仲:卫国领兵统帅 07、平:平定 08、不我:不让我 09、爰(Yuan):何处,哪里 10、处:歇息

11、丧:丢失 12、于以:在何处 13、契、阔:聚、疏远 14、成说:说定、说成,海誓山盟 15、偕:同 16、于嗟:吁嗟 17、活:佸的通假字,相聚 18、洵:久远,一说孤独 19、信:动词信守诺言 jī击ɡǔ鼓 jī击ɡǔ 鼓 qí 其 tánɡ 镗, yǒnɡ 踊 y ua 跃 y?nɡ 用 bīnɡ 兵。 tǔ 土 ɡu? 国 c h?nɡ 城 cáo 漕 ,wǒ 我 dú 独 nán 南 xínɡ 行。 c?nɡ从sūn 孙 z i 子 z h?nɡ 仲, pínɡ 平 c h?n 陈 yǔ 与 s?nɡ 宋。 bù 不 wǒ 我 yǐ 以 ɡuī 归 ,yōu 忧 xīn 心 yǒu 有 c hōnɡ 忡。 y uán 爰jū 居 y uán 爰 c hù 处? y uán 爰 sànɡ 丧 qí 其 mǎ 马? yú 于 yǐ 以 q iú 求 z hī 之 ?yú 于 lín 林 z hī 之 x ià 下。 sǐ死s hēnɡ 生 qì 契 k u? 阔, yǔ 与 zǐ 子 c h?nɡ 成 s huō 说。 z hí 执 zǐ 子 z hī 之 s hǒu 手 ,yǔ 与 zǐ 子 x i? 偕 lǎo 老。 yú于j iē 嗟 k u? 阔 xī 兮, bù 不 wǒ 我 h u? 活 xī 兮。 yú 于 j iē 嗟 xún 洵 xī 兮 ,bù 不 wǒ 我 xìn 信 xī 兮。

《诗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读书笔记感悟赏析1000字

《诗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读书笔记感悟赏析 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诗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读书笔记感悟赏析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诗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读书笔记感悟赏析1000字: 诗经主要内容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华文化最古老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不学诗,无以言。读点《诗经》大有帮助。 《诗经》为四书五经之一,一般叫《诗》,是儒学经典中人气最高的,有六义。内容上有三类:风,雅,颂;表现手法上有三种:赋,比,兴。也非常接地气,直接表达劳动人民的生活。 古代丰富多彩的生活,因此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诗经》。 诗经读后感赏析: 古代,生产力很不发达。劳动人民长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斗争,逐渐养成了敏锐的观察力,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他们善于区别事物的善恶,发现事物的特征,并且通过口头语言和歌舞场景表现出来。 《诗经》的创作,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现实的认识和鲜明的爱憎,也善于用简朴的语言刻画生活中的事物,以非常朴素的生活画面表现社会现实。 《七月》一诗很有代表性,它以素描的手法,描写劳动人民一年

紧张的劳动生活,就像一幅幅风俗画一样,把奴隶社会中压迫剥削的残酷性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么真实生动。 《硕鼠》一诗,比喻手法采用的非常成功,有深刻的揭露,更有反抗的心声。 《诗经》中的作品,相当一部分是抒情诗,这种抒情,直接来源于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中抒发的感情朴素、生动、美妙、可信。有的诗,通过主人公内心的直接倾诉,表现了他们的欢乐和悲哀,激起读者的同情,还让读者看到主人公的行动和他们性格的特征,读来情景如在眼前。 《氓》一诗,负心郎婚前的信誓旦旦,婚后的翻脸无情,引起主人公心中情绪起伏,写得细致生动,女主人公的刚强、果断、冷静、严厉,也有相当抒情化的表达。 《蒹葭》一诗,更把一往情深的爱情追求,写得朴素简洁而又动人心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反复的咏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 古代,劳动人民往往喜欢一边干活,一边歌唱。这种生活,使得《诗经》的作品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诗经》的作品,精美绝伦,纯正典雅,洋溢着古典美。 平心静气地诵读《采薇》,恍然如同听田家妇女歌唱,三三五五,或于平原旷野,或在丽日和风之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叫人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读后感·另外,“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一唱三叹,再现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深挚思

击鼓原文(学生用)

击鼓——选自《诗经·邶风》 【原文】 击鼓其镗⑴,踊跃用兵⑵。土国城漕⑶,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⑷,平陈与宋⑸。不我以归⑹,忧心有忡⑺。 爰居爰处⑻?爰丧其马?于以求之⑼?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⑽,与子成说⑾。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⑿,不我活兮⒀。于嗟洵兮⒁,不我信兮⒂。 【注释】 ⑴镗(tāng):鼓声。其镗,即“镗镗”。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城漕:土:挖土。城:修城。国:指都城。漕:卫国的城市。 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平:平定两国纠纷。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⑹不我以归:是“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 ⑺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⑻爰(yuán):哪里。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哪里可以住,我的马丢在那里。 ⑼于以:在哪里。 ⑽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合;阔,离。 ⑾成说(yuè):约定、成议、盟约。 ⑿于嗟:叹词。 ⒀活:借为“佸”,相会。 ⒁洵:久远。 ⒂信:守信,守约。 【英译】 Hear the roll of our drums! See how we leap about, using our weapons! Those do the fieldwork in the State, orfortifyTs’aou, fieldwork 野外工作;现场工作; 野战工事fortify vt. 加强;增强 While we alone march to the south. We follow Sun Tsze-chung, Please having been made with Ch’in and Sung; But he did not lead us back, And our sorrowful hearts are very sad. Here we stay; here we stop; Here we lose our horses; And we seek for them, Among the trees of the forest. For life or for death, however separated, To our wives we pledged our word. We held their hands; We were to grow old together with them. Alas for our separation! We have no prospect of life. Alas for our stipulation! We cannot make it good. 1

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

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 导读:《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艺术手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赋比兴,对基础知识做一个了解: 第一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兴"?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兴”也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那么“比”呢?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最后,来说说赋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秦风·无衣》就是一首赋体诗。诗歌句式大同小异,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诗意层进中表现战士崇高的内心世界。

扩展阅读:诗歌中的虚与实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具体 诗歌中衬托(正衬和反衬)手法 诗歌中衬托 ( 正衬和反衬 ) 手法“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 1.诗经中诗句赏析 2.诗经《桑中》的赏析 3.诗经中《七月》的赏析 4.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5.采薇中的赋比兴 6.诗经中名句集锦 7.从诗经中给女孩取名 8.《诗经》中女性形象

《诗经·小雅·采薇》赏析

《诗经·小雅·采薇》赏析《诗经》本命“诗”或“诗三百”,传说由孔子修订,为六经之一。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还有6篇笙诗(有题目无内容之诗)。通过这些诗句,我们仍能够感受到千年前的人们所拥有的喜怒哀乐,仍然能够在其中找到与我们灵魂共鸣的思想。 对于305篇的诗经,其实并没有读过很多,还是选修了这门课才知道“诗经”起源于周易卜辞或上古歌谣,知道了“采诗说”、“献诗说”和“删诗说”。而在我读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中,《采薇》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 先看题目《诗经·小雅·采薇》,“雅”是《诗经》分类的一种,依据音乐分为“风”“雅”“颂”三类。“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采薇》便是《小雅》中的一首,是典型的战争徭役诗。除此之外,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和婚恋诗都是《诗经》的主要题材内容。可以说十分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可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东汉何休)“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种子、茎、叶均可使用。《采薇》这个题目也可以说很具有代表性,以动植为题目名,又像《关雎》、《卷耳》,在读诗的同时也让我们“多次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可谓一举两得也。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首句便采用起兴的手法,“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这三段都以薇菜开头,而薇菜却分别是“薇亦作止”、“薇亦柔止”和“薇亦刚止”,从春到秋,薇菜从嫩到老,时光在无情地流逝。而戍卒们仿佛也在一边采薇充饥,一边计算归乡的日子。诗人把天地四时的变化融入到几句诗中,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植物的轮回,也是戍卒的思乡之情。而这三章的后半部分也点明了戍卒们不能归家的原因,因为玁狁之故,因为战事频频,因为王差无穷……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虽然思念家乡,虽然一直在曰归曰归而不得回,但是作为军人,也会自然地为自己骄傲。战车的描写,体现了威严的军容和高昂的士气,“象弭鱼服”也显示出装备的精良,可仍需要日日戒备,可见当时边关的形势。一面是身为战士的骄傲,一面是对家乡的思念,这种矛盾复杂的感情交织,让人不禁想起范仲淹的《渔家傲》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而或许也是因为爱故乡爱的深沉,才会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吧,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在最初读前四句时,只觉得有一种缠绵柔情,根本无法将之与战争诗联系起来,倒觉得其与“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放在一起读更合适,可没想到的是,这句话出自的《国风·邶风·击鼓》,也是一首战争诗。能把战争诗描写的如此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怕是也只有《诗经》了吧。而“昔我往矣”四句也被公认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昔我往矣与今我来思的景色对比,让人感慨,季节的变换,时光的流逝,何人送我?又有何人等我?漫天风雪中只有一个载饥载渴的征人,步履蹒跚地走着,不知“何日平胡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