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

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

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
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

这是著名教育家孙云晓先生30年教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不但是出色的教育家,还是一位成功的好父亲,30年的教育研究成就了一个博采百家教育学说和自成一家的教育界风云人物,他不仅用自己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影响了广大教育界人士和广大家长,而且他用自己的理论精心呵护的女儿也成为复旦大学的毕业生、著名媒体驻东京记者。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2003年5月,年仅14岁的任有志(化名)在西北某县一所普通中学上初中三年级。在两次模拟考试中,任有志的成绩都在全年级名列前茅。一天,班主任告诉大家说,今年要从初三四个班中保送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市重点学校上学。究竟谁能获得被保送重点高中的机会,将由最后一次模拟考试的成绩决定。

任有志心里既紧张又兴奋。可他发现同班同学陈光(化名)也在积极地为这次考试做准备。陈光这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让任有志感到了压力。从初三开始,陈光的学习成绩一直在任有志前面,包括前两次模拟考试。整整一天,任有志都没法集中精力上课,他心里翻来覆去地想着这件事。比较内向的任有志没找人倾诉也没找人帮忙,他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只有让竞争对手下去,然后自己才有可能上来。一天,他走在街上的时候,忽然发现有卖老鼠药的。一瞬间,脑子里的想法蹦出来了,他想:要让陈光耽误这次考试,然后自己就能顺利地被重点中学录取。

一个星期后的星期一,在宿舍里,任有志把买的老鼠药放到了陈光的面条里面。没想到,另一位同学杨墨(化名)也吃了一些面条。结果,两个同学都中毒身亡。2003年9月,任有志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同年10月,他被送往某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2007年,年满18岁的任有志被转到某监狱继续服刑。由于在狱中表现良好,他被减为有期徒刑19年。

这当然是极个别的案例。可是,偶然性往往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也就是说,在这一个别案例中,蕴藏着很多极为普通的常见的因素,如渴望成功、害怕竞争、难以克制等等,这是相当多的孩子都可能具有的心理特点。而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正是道德智能水平的差异。

对孩子来说,道德首先是一种智能。道德智能就是判定是非的能力,进一步说,就是在自己的伦理信念的支配下,拒绝不正当或不良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同情并关心别人痛苦的能力、调节自己情绪和抑制欲求的能力、接受和理解与自己不

同观点的能力、尊重别人的能力等。实际上,世界上很多学者都以为道德能力是适应未来的关键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其新著《迈向未来的五种思维能力》一书中解释了人类面对21世纪需要具备的五种思维能力,如条理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尊重的思维能力和道德思维能力。他以为,道德思维能力反映的是人作为不同角色的适应能力,其中包含了美德、责任感和道德感。实际上,尊重也是一种道德思维能力。这位以多元智能理论著名于世的学者指出,在当下社会,事物瞬息万变,时间和空间概念都会随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地发生变化,市场变得越发强大,而且缺乏一种气力去改变它,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人面对的挑战就是如何把美德、责任和道德结合起来运用。

我们来分析一下,作为一个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的学习尖子,任有志的悲剧不正是道德智能水平低下吗?

明日请看:自信导致成功,自卑导致失败

这是著名教育家孙云晓先生30年教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不但是出色的教育家,还是一位成功的好父亲,30年的教育研究成就了一个博采百家教育学说和自成一家的教育界风云人物,他不仅用自己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影响了广大教育界人士和广大家长,而且他用自己的理论精心呵护的女儿也成为复旦大学的毕业生、著名媒体驻东京记者。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2003年5月,年仅14岁的任有志(化名)在西北某县一所普通中学上初中三年级。在两次模拟考试中,任有志的成绩都在全年级名列前茅。一天,班主任告诉大家说,今年要从初三四个班中保送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市重点学校上学。究竟谁能获得被保送重点高中的机会,将由最后一次模拟考试的成绩决定。

任有志心里既紧张又兴奋。可他发现同班同学陈光(化名)也在积极地为这次考试做准备。陈光这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让任有志感到了压力。从初三开始,陈光的学习成绩一直在任有志前面,包括前两次模拟考试。整整一天,任有志都没法集中精力上课,他心里翻来覆去地想着这件事。比较内向的任有志没找人倾诉也没找人帮忙,他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只有让竞争对手下去,然后自己才有可能上来。一天,他走在街上的时候,忽然发现有卖老鼠药的。一瞬间,脑子里的想法蹦出来了,他想:要让陈光耽误这次考试,然后自己就能顺利地被重点中学录取。

一个星期后的星期一,在宿舍里,任有志把买的老鼠药放到了陈光的面条里面。没想到,另一位同学杨墨(化名)也吃了一些面条。结果,两个同学都中毒身亡。2003年9月,任有志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同年10月,他被送往某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2007年,年满18岁的任有志被转到某监狱继续服刑。由于在狱中表现良好,他被减为有期徒刑19年。

这当然是极个别的案例。可是,偶然性往往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也就是说,在这一个别案例中,蕴藏着很多极为普通的常见的因素,如渴望成功、害怕竞争、难以克制等等,这是相当多的孩子都可能具有的心理特点。而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正是道德智能水平的差异。

对孩子来说,道德首先是一种智能。道德智能就是判定是非的能力,进一步说,就是在自己的伦理信念的支配下,拒绝不正当或不良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同情并关心别人痛苦的能力、调节自己情绪和抑制欲求的能力、接受和理解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能力、尊重别人的能力等。实际上,世界上很多学者都以为道德能力是适应未来的关键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其新著《迈向未来的五种思维能力》一书中解释了人类面对21世纪需要具备的五种思维能力,如条理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尊重的思维能力和道德思维能力。他以为,道德思维能力反映的是人作为不同角色的适应能力,其中包含了美德、责任感和道德感。实际上,尊重也是一种道德思维能力。这位以多元智能理论著名于世的学者指出,在当下社会,事物瞬息万变,时间和空间概念都会随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地发生变化,市场变得越发强大,而且缺乏一种气力去改变它,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人面对的挑战就是如何把美德、责任和道德结合起来运用。

我们来分析一下,作为一个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的学习尖子,任有志的悲剧不正是道德智能水平低下吗?

明日请看:自信导致成功,自卑导致失败

2000年7月中旬,应四川省教委的邀请,我和刘京海校长一同赴成都讲课。虽然神交已久,见面还是第一次,在我的诚恳请求下,一天晚上,刘校长谈了许多关于成功教育的思考。

刘校长心中总是装着“差生”,似乎走到哪里都会感受到教育的不公平,这令他愤慨不已。自1987年开始,作为上海闸北区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他受命主持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实验。

提起闸北八中,熟悉内情的人都会摇头叹息。是啊,由于地区环境恶劣,生源又极差,人们称此校为“垃圾学校”、“流氓学校”、“差生集中营”。可是,刘京海校长对闸北八中却情有独钟。他相信只要变反复失败为反复成功,再差的学生也会昂起头走路,成为有希望的人。

有一天,刘校长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女儿高兴极了,坐在爸爸的自行车上,一路上滔滔不绝,说:“爸爸,你在研究差生,我告诉你,我们班上有5个傻瓜!”

刘京海一愣,问:“是不是你们老师说的?”女儿连连摆手,答:“我们老师没说过。”刘京海更奇怪了,他从未意识到,还没上学的女儿也能与他探讨差生问题。他饶有兴趣地问:“那你是怎么知道傻瓜的?而且还5个!”女儿见爸爸对自己感兴趣,更来劲了,骄傲地回答:“只有傻瓜才不知道什么叫傻瓜。他们5个小朋友,总是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不是傻瓜又是什么呢?”“噢,是这样啊,爸爸明白了。”

刘京海一边回答一边沉思起来。反复失败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就成了“傻瓜”,即使老师不说他们傻,小伙伴也会自动把他们说成“傻瓜”。久而久之,这些“傻瓜”便可能认定自己是傻瓜是差生,并且在生活中表现得又傻又差。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让孩子变傻变差的机制啊。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的一项动物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被动地接受和不愿意改变,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长期以来,人们对成功的理解,总是片面地将升学率作为学校教育成功的惟一标志,将考高分、进名牌大学作为学生成功的惟一标志,造成了很多家庭、学校与学生的悲剧。传统的缺乏人性化的应试教育,将正常的义务教育扭曲为选拔教育,而选拔教育本质上是淘汰教育,从而导致了一大批被淘汰者“差生”的产生。这些原本可以奋发向上的优秀孩子,一旦背上这种黑名,很容易变得自暴自弃。这些“坏孩子”由于长期遭受歧视,对自己也认同“差生”、“坏孩子”,更严重的是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失败感甚至仇恨,必然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的隐患。这不正是现实中残酷的“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吗?“习得性无助”给“差生”带来的最大伤害与摧残就是破坏了他们良好的自我概念。

在我看来,培养儿童积极的自我概念,实际上就是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我的建议是:

永远相信孩子都渴望成为好孩子。每个教育者都要充分相信,没有本质上的坏孩子,并且,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而我们的天职是为其创造适宜的条件。你只有信任孩子,孩子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好孩子。只有当孩子确定了积极的自我概念,相信自己是一个好人、聪明的人,他才能自信、自尊地生活。

明日请看:让孩子相信“我能行”

2000年7月中旬,应四川省教委的邀请,我和刘京海校长一同赴成都讲课。虽然神交已久,见面还是第一次,在我的诚恳请求下,一天晚上,刘校长谈了许多关于成功教育的思考。

刘校长心中总是装着“差生”,似乎走到哪里都会感受到教育的不公平,这令他愤慨不已。自1987年开始,作为上海闸北区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他受命主持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实验。

提起闸北八中,熟悉内情的人都会摇头叹息。是啊,由于地区环境恶劣,生源又极差,人们称此校为“垃圾学校”、“流氓学校”、“差生集中营”。可是,刘京海校长对闸北八中却情有独钟。他相信只要变反复失败为反复成功,再差的学生也会昂起头走路,成为有希望的人。

有一天,刘校长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女儿高兴极了,坐在爸爸的自行车上,一路上滔滔不绝,说:“爸爸,你在研究差生,我告诉你,我们班上有5个傻瓜!”

刘京海一愣,问:“是不是你们老师说的?”女儿连连摆手,答:“我们老师没说过。”刘京海更奇怪了,他从未意识到,还没上学的女儿也能与他探讨差生问题。他饶有兴趣地问:“那你是怎么知道傻瓜的?而且还5个!”女儿见爸爸对自己感兴趣,更来劲了,骄傲地回答:“只有傻瓜才不知道什么叫傻瓜。他们5个小朋友,总是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不是傻瓜又是什么呢?”“噢,是这样啊,爸爸明白了。”

刘京海一边回答一边沉思起来。反复失败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就成了“傻瓜”,即使老师不说他们傻,小伙伴也会自动把他们说成“傻瓜”。久而久之,这些“傻瓜”便可能认定自己是傻瓜是差生,并且在生活中表现得又傻又差。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让孩子变傻变差的机制啊。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的一项动物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被动地接受和不愿意改变,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长期以来,人们对成功的理解,总是片面地将升学率作为学校教育成功的惟一标志,将考高分、进名牌大学作为学生成功的惟一标志,造成了很多家庭、学校与学生的悲剧。传统的缺乏人性化的应试教育,将正常的义务教育扭曲为选拔教育,而选拔教育本质上是淘汰教育,从而导致了一大批被淘汰者“差生”的产生。这些原本可以奋发向上的优秀孩子,一旦背上这种黑名,很容易变得自暴自弃。这些“坏孩子”由于长期遭受歧视,对自己也认同“差生”、“坏孩子”,更严重的是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失败感甚至仇恨,必然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的隐患。这不正是现实中残酷的“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吗?“习得性无助”给“差生”带来的最大伤害与摧残就是破坏了他们良好的自我概念。

在我看来,培养儿童积极的自我概念,实际上就是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我的建议是:

永远相信孩子都渴望成为好孩子。每个教育者都要充分相信,没有本质上的坏孩子,并且,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而我们的天职是为其创造适宜的条件。你只有信任孩子,孩子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好孩子。只有当孩子确定了积极的自我概念,相信自己是一个好人、聪明的人,他才能自信、自尊地生活。

明日请看:让孩子相信“我能行”

培养孩子有孝心和爱心

要培养孩子的爱心,首先要培养孩子有孝心,孝敬长辈。但据我观察,今天的父母对孩子都很有爱心。父母都知道孩子的生日是哪天,但至少有一半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生日。父母都很重视给孩子过生日,但有几个孩子重视父母的生日?

现在孩子往往不知道孝敬父母,父母却对孩子很有“孝心”。父母对孩子倾注了满腔的热情,父母对孩子的爱“无可挑剔”,而孩子对父母的爱却仿佛都从人间蒸发了。这主要是教育失误的结果,而不是孩子的原因。

在培养孩子从小拥有一颗孝心方面,北京的周永琴女士是成功的,无愧于“全国十佳母亲”的光荣称号。

周永琴的儿子小的时候,北京的橘子挺贵。他们一家三口都爱吃橘子,但周永琴买橘子与众不同,总是按三的倍数买,吃的时候由儿子分,每人一个。可是就剩下最后三个橘子的时候,儿子拿着橘子没送过来,而是用眼睛看着父母,意思是就剩3个了,你们俩还吃啊?母亲给父亲使眼色,吃!

后来周永琴说,她吃这个橘子的时候,一点儿味道都没有。但是她觉得自己做得对,她要让孩子从小心中有别人。我完全赞成她的做法,如今的孩子缺的不是两个橘子,缺的是心中有别人。社会学家说,儿童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什么是社会化?当孩子心中有了别人,他的社会化就开始了。当孩子能够处理你我他之间的关系,他的社会化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了。

后来这个分橘子的孩子长大了,考上了北京大学。亲戚朋友很高兴,给了他500块的祝贺钱。让周永琴没想到的是,春节回家,儿子把这些钱装了个红包,孝敬了奶奶。

这个孩子有如此孝心,与父母培养的习惯分不开。在他家里,只要做好吃的,妈妈都让儿子先给姥姥、姥爷送一份。每月给爷爷、奶奶汇款,妈妈都是让儿子去邮局寄。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人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他的天性一样自然。正是持之以恒的培养使爱的种子在孩子心里扎下了根,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感叹过:“要呵护和培养一个孩子的爱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的时候,学校的花园里开出了一朵极大的玫瑰花。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花园里散步时,发现一个4岁的小女孩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正拿在手里快活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根本没有去批评小女孩,而是蹲下身子,亲切地问道:“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呢?能告诉我吗?”小女孩有点羞怯地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每天都陪着她说话。我告诉她校园里有一朵非常大的玫瑰花,奶奶就是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看过了我就把它送回来。”

听了小女孩天真的回答,看着小女孩淳朴的小脸,苏霍姆林斯基心里很感动。他牵着小女孩的手又回到了花园里,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她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譬如这个小女孩,她摘下玫瑰花的确是个错误,但这个错误与她的年幼无知有关,她以为摘一朵花就像借一样东西,用过了还回来就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但看到了这个小女孩的错误,更看到了这个错误背后的爱心。教育者的责任当然包括发现“错”,但首要的责任是把“对”找出来,并用“对”来消化和引导“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培养孩子的爱心远比对他们错误无情地指责重要啊!”

明日请看:藏起一半爱心,敢于对孩子说“不”

楚天都市报讯藏起一半爱心,敢于对孩子说“不”

如果孩子已经依赖成性、不愿对自己负责,那么父母需要采取坚决的做法。父母要敢于并且善于对孩子说“不”,勇于要求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让孩子承担自己决定的后果,切身的体验就会难忘,这就是深刻的教育。

我记起我女儿上小学五年级时的一件事。

当时,我们家住在北京的西直门,靠着一家饭店,饭店门口停了很多汽车。

我女儿带着邻居家的小弟弟郑重,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孩儿,一块去玩。保安一看这小孩儿来了就特害怕,因为他担心孩子拿石子划拉一下汽车,就完了,赔不起,所以小孩儿一来了他就轰,态度很恶劣。

我女儿想,“看你这么凶的人,我非捣蛋不可!”结果呢,我女儿就领着小弟弟故意藏在汽车后面,拿石子敲地,“嘣嘣嘣”,敲得保安心惊肉跳,“我的天啊,谁在敲汽车呀?”就过来追。哎,这保安一追我女儿他们就跑。

他们从饭店往家跑,翻过一个铁栅门,这个铁栅门小孩能钻过去,大人钻不过去,往里一跑,这保安就没招了。好了,没事了就老来,如法炮制。“嘣嘣嘣”,老来捣乱。

气急败坏的保安也动脑筋了,他把这个铁门开了,锁还挂在那里。我女儿他们根本没看见门是虚关的,仍如法炮制。“嘣嘣嘣”,敲了就跑,保安就追。我女儿一看今儿不对,铁门都开了,赶快跑啊,跑进家门口就靠在那里大口大口地喘气,魂飞魄散,但跟在后边的那个小男孩跑得慢,被保安抓住了,嗷嗷直叫。

我在家一听声音不对了,就问女儿怎么回事。

女儿说:“我们给保安捣乱,小弟弟被抓走了。”

我一听,觉着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就是教育的黄金时刻。

我说:“你是姐姐,他是弟弟,你是主要责任人,弟弟是跟着你捣乱的,对不对?现在出事了,你跑回家了,小弟弟被抓走了,你就在家待着?”

女儿不知所措,问我怎么办,我说:“你赶快出去,找保安承认错误,让他把小弟弟给放了,有什么责任你来担着!”

女儿惊叫起来:“我不敢,我不去!”

我说:“不行,你今天不迈出这个门去,你明天怎么有脸见人家小弟弟。你是好孩子,要敢作敢当,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你一定要去!”

我女儿看我一点儿也不松口,呜呜呜地哭,只好哭着找保安承认错误。

其实,这时候保安训过郑重之后,已经把他放回家了。我女儿又带上礼物去慰问小弟弟。这件事让我女儿刻骨铭心。

后来我女儿写了一篇文章,记下了这一年夏天发生的这件在小孩儿眼里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我为什么不去代孩子承认错误?因为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就不能代替孩子体验。这就是让孩子去体验责任,只有体验责任才能体验成长。

没有责任心的孩子长不大,父母不要剥夺孩子体验责任的机会,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然后他才会永远记住自己的责任。什么事情最难忘,往往就是教训非常难忘。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才是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

父母要敢于对孩子说“不”,我的建议是:

藏起一半爱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处处依赖别人是坏习惯。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成为一个自理自立的人,一个基本的标准就是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对自己负责任。做父母的要藏起一半爱心,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不要替他去做,放心地让孩子自己体验犯错误后的苦头。苦头吃上一些之后,他就会慢慢地改掉坏的习惯,而且他记忆很深刻。

明日请看:巧妙运用自然后果法

楚天都市报讯孙云晓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巧妙运用自然后果法

1922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前夕,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搞到了一些禁用的烟花炮竹,其中包括一种威力巨大的鞭炮,叫做“鱼雷”。

一天下午,他走近一座桥边,朝桥边的砖墙放了一个“鱼雷”大鞭炮。一声巨响,让男孩神采飞扬。可就在这时,警察来了,把他带到了警局。

警长尽管认识这个男孩以及他的父亲,依然严肃地执行对烟火的禁令,判定交14.5美元的罚金。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笔大钱。这个男孩自然交不起,只好由父亲代交。

让人感慨的是,这位名叫杰克的父亲虽然没说太多的话,却让11岁的儿子打工挣钱还罚金。

后来,这个男孩成了美国的总统——里根,他在回忆录中写到:“我做了许多零工活才还清了我欠爸爸的那笔罚金。”

显然,这件事情让里根从小懂得了什么叫责任,那就是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当孩子在行为上发生过失或者犯了错误时,父母不给孩子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这是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叫做自然后果法。

卢梭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这也许就是自然惩罚的要旨。

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方面,我觉得方法之一是要善于运用“自然后果法”。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孩子就长大了,这就叫成长,这就叫教育。自然后果法就是让孩子去体验,自己在体验中进步。

如何运用自然后果法,让孩子对自己负责?我提出以下建议:

父母要尽量减少对孩子行为的干涉。“自然后果法”的目的是让孩子体会到他们的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从而知道要对自己的后果负责任。在这种方法运用的过程中,父母要尽量减少对孩子行为的干涉,让孩子自己选择,他会在实践中尝到自己选择的后果。如果父母总是不停地唠叨,埋怨,孩子们就会转移注意力,他们觉得保护自己不受谴责和维护自尊心才是最重要的,因而有时候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但不要教训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懂得某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当孩子出现某种不良行为的时候,父母可以提醒他,但不要教训他,因为过失所造成的后果将会给孩子适当的教训。

父母要态度坚决,同时又要充满爱心。有的父母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只记得要惩罚孩子,因此常常放弃了父母应该具备的爱心。当孩子没有按照事先说好的去做时,父母不是让自然后果去惩罚孩子,而是过于严厉,对孩子大声斥骂。这样的教育,不再是“自然后果法”,而变成了父母对孩子的惩罚行为。“自然后果法”并不是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适用。一般来说,只有当过失后果不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时候,父母才可以让孩子尝尝这种后果带来的惩罚,如孩子挑食,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挨饿的滋味;孩子不好好穿衣服,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受冻的滋味;孩子固执,父母可以不管他,让孩子感受到固执带来的麻烦。如果过失造成的后果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折磨,父母最好不要用,因为孩子的自尊、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明日请看:做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楚天都市报讯孙云晓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巧妙运用自然后果法

1922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前夕,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搞到了一些禁用的烟花炮竹,其中包括一种威力巨大的鞭炮,叫做“鱼雷”。

一天下午,他走近一座桥边,朝桥边的砖墙放了一个“鱼雷”大鞭炮。一声巨响,让男孩神采飞扬。可就在这时,警察来了,把他带到了警局。

警长尽管认识这个男孩以及他的父亲,依然严肃地执行对烟火的禁令,判定交14.5美元的罚金。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笔大钱。这个男孩自然交不起,只好由父亲代交。

让人感慨的是,这位名叫杰克的父亲虽然没说太多的话,却让11岁的儿子打工挣钱还罚金。

后来,这个男孩成了美国的总统——里根,他在回忆录中写到:“我做了许多零工活才还清了我欠爸爸的那笔罚金。”

显然,这件事情让里根从小懂得了什么叫责任,那就是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当孩子在行为上发生过失或者犯了错误时,父母不给孩子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这是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叫做自然后果法。

卢梭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这也许就是自然惩罚的要旨。

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方面,我觉得方法之一是要善于运用“自然后果法”。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孩子就长大了,这就叫成长,这就叫教育。自然后果法就是让孩子去体验,自己在体验中进步。

如何运用自然后果法,让孩子对自己负责?我提出以下建议:

父母要尽量减少对孩子行为的干涉。“自然后果法”的目的是让孩子体会到他们的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从而知道要对自己的后果负责任。在这种方法运用的

过程中,父母要尽量减少对孩子行为的干涉,让孩子自己选择,他会在实践中尝到自己选择的后果。如果父母总是不停地唠叨,埋怨,孩子们就会转移注意力,他们觉得保护自己不受谴责和维护自尊心才是最重要的,因而有时候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但不要教训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懂得某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当孩子出现某种不良行为的时候,父母可以提醒他,但不要教训他,因为过失所造成的后果将会给孩子适当的教训。

父母要态度坚决,同时又要充满爱心。有的父母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只记得要惩罚孩子,因此常常放弃了父母应该具备的爱心。当孩子没有按照事先说好的去做时,父母不是让自然后果去惩罚孩子,而是过于严厉,对孩子大声斥骂。这样的教育,不再是“自然后果法”,而变成了父母对孩子的惩罚行为。“自然后果法”并不是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适用。一般来说,只有当过失后果不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时候,父母才可以让孩子尝尝这种后果带来的惩罚,如孩子挑食,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挨饿的滋味;孩子不好好穿衣服,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受冻的滋味;孩子固执,父母可以不管他,让孩子感受到固执带来的麻烦。如果过失造成的后果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折磨,父母最好不要用,因为孩子的自尊、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明日请看:做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让孩子学会等待

2004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心理学大会上,澳大利亚专家莫尼卡·屈斯克利博士介绍了她和中国心理学家合作的研究成果,其中设计了一个关于儿童自制力的实验:孩子们面前有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只要能多忍耐15分钟,就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到少的那盘。这项延续了7年之久的跨文化试验的结果显示,在参加该实验的上百名3岁至4岁的中国儿童中,超过80%的儿童只忍耐了几分钟就按铃呼唤试验人员要求得到巧克力,而66%的澳大利亚孩子都得到了多的那盘。这意味着: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容乐观。

1993年,我发表的中日儿童《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全国的教育大讨论。这个中澳对比的实验结果让我真的感到后背发凉,这才是更加深刻的较量。这个实验考查的是孩子的忍耐力和自制力,即能否为了更根本更重要的利益而克制自己暂时的欲望。相关的研究证明,能够等待的孩子长大了会更有出息。我马上产生了一个意识,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会等待、不会节制?今天的中国教育是否培养了一代不能等待的孩子?

因为我们习惯了过度满足孩子,使太多的孩子变成了不能等待不能忍耐的孩子,而这样的孩子难以得到真正的幸福。我们现在的生活好了,心想可不能让孩子再受委屈了,要什么给他什么,有的父母下岗了还给孩子穿名牌。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可能你忽略了一个问题,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的需求被过度满足的时候,他的快乐被随之剥夺,这就是“饱享剥夺理论”。孩子喜欢吃巧克力,好,那我再给你一块,好吃吗?好吃,原来孩子这么喜欢吃巧克力,给你一箱、两箱,放你床底下,想吃就拿。结果发现,他越来越觉得巧克力不好吃,越吃脾气越大,真讨厌就让我吃巧克力,最难吃就是巧克力了。

我们的孩子不愿等待,不能等待,其实是教育的结果啊!从教育的智慧来说,好父母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要让孩子适当的节制,这就是教育的艺术,这就是培养健康人格的一种方法。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我的建议是:

首先从学会控制情绪开始。一个人是否能够有所成就,机会和能力是最主要的,但是,学会控制情绪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一个人要想做成大事,需要有稳定的情绪和成熟的心态。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是做事的大忌。试想,如果你一会儿心情忧郁,情绪一落千丈,一会儿又怒火冲天,使你的朋友们对你敬而远之,一会儿又情绪高昂,手舞足蹈,谁还愿意与这样情绪不定的人交往合作?而且,情绪不稳定的人对于自己确立的目标也常常不能坚持到底,做事容易情绪化,朝三暮四,高兴了就做,不高兴就扔在一边,丝毫没有计划和韧性。这样的人能成功吗?

通过游戏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游戏是孩子特别喜欢的活动,而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性,经常做游戏,可以使孩子不断得到抗诱惑锻炼的机会,自制力会得到发展。我们小时候经常玩“我们都是木头人”,这个游戏会让孩子学会遵守游戏规则,也提高了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适当运用表扬和惩罚的方法。如果孩子做到自制时,应给予表扬或让他得到满足。有可能由于孩子年龄小一时无法遵守约定,就要有适当的惩罚,有惩罚才会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渐渐地孩子知道要按约定、按规则办事,也就能慢慢增强自制力了。

明日请看:重视理财教育

楚天都市报讯重视理财教育

在我国城市家庭中,有相当多的家庭,少年儿童消费水平高于家庭人均消费水平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

有的父母说,孩子当时吵吵闹闹要买的东西,过了几天就不再新鲜,一两回的浪费也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是成人都难做到每一分钱都合理利用。问题是,长此以往,孩子形成了乱花钱,消费大手大脚、想什么要什么的不良习惯,就不是小问题了。的确,这个问题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损害人的精神,甚至会形成孩子成长的致命缺陷。

和大人不同,儿童的购买商品的经验很少,也更容易受冲动情绪的支配,不能很好地考虑自己所做事情的实际效果,因而常常会凭着一时兴起嚷着买这买那。帮助孩子养成合理消费的好习惯,是每一位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从儿童开始的理财教育。在美国,教育者把理财教育看作是“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以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存钱、与人分享钱财、借钱和让钱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理财教育,已经融入了少年儿童整个教育过程中,使孩子生活在一种具有强烈理财意识的环境里,逐渐形成了孩子善于理财的品质和能力。

理财能力是人的一种生存能力。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非常富有,他给自己孩子的零花钱,12岁以上的孩子一个星期不超过2个美金,而且要求他的孩子记账,周末要进行报账,如果花得合理下一个星期奖励1个美金,如果花得不合理就少1个美金。这就是有远见的父母,他要让孩子学会节制,这是有意义的,这就是培养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这就是培养健康人格。

怎样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我的建议是:

给孩子零用钱要适当。给过多零用钱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父母要注意,零用钱的发放应该有一定的制度,即多长时间发一次,每次给多少,应该和孩子明确交代清楚,并严格执行。不能对孩子的零用钱不闻不问,要培养孩子计划消费的好习惯,让孩子准备一个记账本,随时记下自己的消费情况,到周末时和孩子一起讨论总结。

教孩子“识钱”。年龄小的孩子虽然已经认识钱,但并不懂得钱的真正价值,需要父母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钱的作用形成正确认识。如带孩子上街购物时,让孩子计算1元钱或5元钱可以买到什么东西,从而认识钱的真正的价值。

教孩子“存钱”。孩子年龄小,做事还不大具有计划性,父母们要帮助孩子学会储蓄,并有计划地使用储蓄的钱。可以在银行以孩子的名义开一个账户,当孩子看到自己的名字在存折上变成铅字时,会感到自己长大了。

引导孩子有计划的使用钱。现在的孩子大多存在这样的一个毛病,就是父母给多少钱就花多少钱,花完了又跟父母要,花钱很没有节制性。所以,父母最好和孩子一起制订出一个消费计划,并对孩子进行监督、检查。

带孩子购物,向孩子示范明智的消费。一位父亲曾带着6岁的孩子逛了3家商店,目的是为了买一辆物美价廉的自行车。最后,父亲把省下来的10元钱买了一个孩子向往已久的乒乓球拍。这位父亲的做法很聪明,他的行为给孩子做了很好的示范,使孩子了解了什么是价格差,什么是明智消费。这样,孩子在自己支配钱的时候,也会货比三家,注意节俭。

明日请看:预防孩子患上“电视病”

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的幸福

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的幸福 小桔灯 【专题名称】幼儿教育导读 【专题号】G51 【复印期号】2012年07期 4岁发展之习惯培养 成长案例 孩子4岁时,经过幼儿园一年的集体生活后,很多习惯有了雏形,这个时候的引导教育,要注重塑形,坏习惯要纠正引导,好习惯也要不断强化夯实。光说大道理,这个年龄的孩子不太理解,不如利用一些有趣的游戏,潜移默化地引导,我就是这样顺其自然地培养了女儿的好习惯。 3步曲,让女儿养成吃饭好习惯 女儿在幼儿园吃饭还是比较自觉的,或许是因为小朋友都不能乱跑,或许是懂得遵守纪律,哪怕是被动遵守。但一回到家就变样了,每次吃不了两口,就去玩玩这个、摸摸那个,然后,再过来吃一口。说道理没用,如果把碗收掉,她就真的不吃了。且不说这种吃饭习惯多么不利于健康,就是这种没有耐心、不能集中精力做事的习惯也要不得,于是我想方设法开始纠正她的坏习惯。 1.吃饭比赛:帮女儿集中注意力 又到吃饭时间,我先带着她认识钟表,并和她约定分针走到哪个位置,就要吃多少。最初我把时间定得宽松些,目标的实施,一开始不能失败,避免打击孩子的信心。女儿边吃我边不断鼓励,这个时间段吃得比上个时间段多了、进步了,在夸她的过程中,她不知不觉地吃了小半碗饭。受到表扬鼓励,女儿来了兴致,还和我一起比赛吃饭。我学着她的样子咀嚼,津津有味地诱惑着她,“宝宝,这饭真好吃!”“妈妈和你一样大,也是小朋友了,我们是好朋友吧。”我融入到女儿的角色,这样的互动,把女儿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吃饭上。 2.“煮饭”游戏:培养不挑食的好习惯 饭后我带着她玩游戏,家里那些塑料餐具和医疗用具就是我们的玩具。装一小盒米来做饭,其它茄子、辣椒、红萝卜等都装好盘子,玩“煮饭”游戏。她指挥我做什么,我就配合着做,她让我吃饭呢,我就装着吃得津津有味,边吃边有意引导她说:“红萝卜有营养,我要多吃些。”女儿睁大眼,惊奇地看着我,说道:“红萝卜是兔子吃的,妈妈不是兔子哦。”“你看,宝宝兔长得多漂亮啊,胖乎乎的,还不会感冒呢。”我举着她的小兔子。“生病了就要打针,”女儿说着跑去拿塑料针筒,对着小兔子的屁股轻轻一按,“不疼吧,小兔兔,我帮你打针了。”“嗯,我以后不想感冒了,你帮帮我吧。”我学着小兔的声音回应着。“那你就多吃饭吧。”女儿把我在她生病时常说的话搬了出来,说完看着我,期待小兔子的回答呢。“嗯,我每天要和妈妈一样吃饭,要乖乖地吃。”我又学着小兔子的声音,和女儿互动起来。 3.睡前创编故事:启发女儿自觉改错 睡前我给女儿讲自编的《宝宝兔》故事,把女儿吃饭时的坏习惯穿插进去:“宝宝兔,长得非常漂亮,可总是不认真吃饭,结果个子小小的,跑也跑不快,这是营养不均衡造成的……”“真的吗?妈妈,我没有不吃饭哦。”孩子插话说。我接着讲:“宝宝兔觉得长成这样,让同学笑话了。妈妈告诉她只要多吃红萝卜,

身教重于言行 父母的四种行为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什么样的父母通常就会 教出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父母在教给孩子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知识以外,还应当注重自身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作为父母的我们,家庭教育是第一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刻而持久,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情绪的表达与改变 儿童喜欢模仿大人话语表达以及行为举止的方式,常常会在无形中从父母身上学到如何面对和处理压力、焦虑和挫败。如果父母用偏激的言语和情绪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孩子看到之后也会往偏激的方向转化。如果父母心烦意乱,况且用激怒的方式来发泄情绪,这样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创伤,日后孩子有可能会以相同的方式来面对遇到的问题。如果父母时常表露出颓废的情绪,孩子在感受到这些情绪波动后,自然也会跟着躁动不安,甚至踌躇颓靡。所以,教育孩子需从自身做起,如果无法有效控制自身行为,应尽量避免让孩子看

到,一旦让孩子看到,应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爸爸妈妈以后会改进的。 父母个性开朗,孩子自然也会开朗起来,若父母个性消沉,孩子也会在压抑的状态下变得颓靡。所以,父母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个性以及为人处世,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明显的影响。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若家庭不和睦,父母经常吵架,彼此冷漠,孩子得不到关爱就会缺少安全感,会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感情不和,关系紧张,会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因为在恶劣的家庭气氛中生活,孩子那纯真、活泼的天性受到压抑,使他们情绪低落、苦闷、无所适丛,精神上遭受折磨,饮食、睡眠、学习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而且会使幼儿形成懒惰,脾气暴躁等不良的性格,那样的家庭会让幼儿活泼好动的性格得不到发展。因此,在一个家庭中,特别是夫妻间的互敬互爱、互谅互让至关重要。父母的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发生任何矛盾双方也要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妥善处理,而不能当着孩子大吵大闹,拳脚相加,用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其次,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知道他想要什么,做什么,和孩子沟通,正确引导,善于站在孩子的位置上

读《好父母决定孩子的一生》+有感

读《好父母决定孩子的一生》有感 教育孩子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稍不小心就会走上歧路。这是我做幼师的最大感触。最近有幸读了《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我如获珍宝,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这本书是由著名的亲子教育专家陆惠萍老师写的,陆老师25年来一直致力于亲子教育的实践和研究,见解独到,感悟深刻,其教育理念和方法不仅适合父母,更适合作为幼师的我们。陆老师在书中提到父母的习惯直接的影响孩子。习惯好坏影响一生成败!多一个好习惯就会多一次成功的机会,多一份成功的信心。好习惯是决定孩子一生命运的关键。做为幼师,我平时知道锻炼小朋友各方面的能力,也知道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是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好的习惯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做人或者处世中均能体现。它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贯穿于生活的每个细节,从而主宰着人的一。对于孩子来说,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的人生,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生活的一切都会变得顺其自然!但习惯也有好习惯与坏习惯之分。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人容易受到别人的尊敬,使别人更愿意与他相处。具有良好习惯的人不会抱怨社会,不会抱怨人生,不会认为生活枯燥无味。具有坏习惯的人只会一味埋怨,不懂进取,这样的人不会讨人喜欢。因此我们要培养好习惯,改正坏习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更清楚地知道我为人师、为人母在培养孩子习惯的道路上应该怎么样做,并且反思了自己的不足,从而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需要怎样去完善自己。 孩子就像一块没有雕琢过的玉石,作为父母,作为老师,我们的责任重大。陆老师讲到: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其实老师也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老师的言行习惯直接会被孩子复印,所以我们父母千万不要增加孩子的错误记忆。弟子规中有这样一句话“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能也”。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将爱的细节感染孩子,将爱的行为传达给孩子。我以前在教育幼儿园小朋友时,经常说“你不要……不要……”,“这是不对的”,有时还会很重地批评小朋友。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我做错了许多。孩子小,犯错是难免的,教育批评也是必须的,但批评要针对某件事,最好不要反复提起,以免加强孩子对不好事件的记忆。我们应该多给孩子做正面的引导,多树立身边的榜样,用身边的事例去影响他们。 作为父母,作为幼师,我要用科学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用实际行动来感染我们的孩子,用耐心去扶好孩子人生路程的每一步!

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

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的重要。俗话说:“五岁成习,六十亦然”。所谓“习惯成自然”,就是讲一旦养成好的习惯,再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条不紊,不会觉得被动和吃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家、校配合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俗语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小事入手,从点滴做起,从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开始。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我非常清楚好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孩子进入四年级,年龄增长,学习内容也变得丰富,这正好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 要让孩子养成定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不能让孩子因为玩而养成坏习惯。要让他学会做事认真做,做完了就痛痛快快地玩。要让孩子知道,边玩边做作业,并不能减少作业,也不会玩得更多,而且作业没完成,玩也玩得不痛快。只有尽快认真地完成作业,才有可能痛痛快快地玩,玩的时间才能多一点。这一点既要讲给孩子听,也要在行动上约束他。规定不完成作业就不能玩,而且坚持不动摇。紧张、认真的习惯潜移到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而懒懒散散、敷敷衍衍的孩子,不仅事情做不好,学习也学不好。 要让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是课后的复习与巩固,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做一个好学生必须有学习责任感,而按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是学习责任感的具体表现。一个好学生到了该学习的时候就应该放下一切主动地去学习,应该自己完成的作业决不让别人代替。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只可以给他出谋划策,而不能包办。可以循循善诱,引导他找到正确的方法,鼓励他克服困难。这种习惯会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独立思考,不怕困难。 要让孩子养成专心学习的习惯。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成绩。为此,家长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孩子写作业或读书的时候,不要制造噪音。每天到了孩子学习的时间,全家人都要安静下来,不要大声谈话、聊天或者闲扯,看电视时把声音关得小一点,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在这段时间里也不做令孩子分心的事,如打牌、搓麻将等等,免得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分散他的注意力。也不要一会儿问孩子学校的事,一会儿批评孩子书包弄得太脏、文具放得不整齐,一会给孩子倒杯水等等,最好是坐下来做些没有声响的工作。如果这时父母也能坐在孩子旁边读书、看报,那就更好了,这样,除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能给孩子树立一个爱学习的榜样。按照上面所说的去做,孩子就会把学习当作生活中的必要程序来完成,每到学习时间,就会主动坐下来做功课,再也用不着父母的提醒、叮嘱和责骂了,孩子会很自然地养成定时、专心的好习惯。我有时候就会告诉他:“你学习吧,我要备课。”久而久之,他在学习的时候就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了。 要让孩子有一个明确的学习计划。孩子每周的学习与娱乐有一个合理的安排,诸如星期一至星期四,不看或少看电视,最好能做到不看,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与休息中去,星期五、六、日每天可看1-2小时电视,同时星期六、日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让孩子做他特别感兴趣的事,如打篮球、乒乓球等,以松弛一周的紧张学习所带来的精神压力,以防止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应该让孩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知识的积淀会让人生变得精彩,而这种积淀越早越好。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足够的生字,已经具备了阅读能力。不一定对阅读的书目加以限制,只要用心读,总会有收获。心理学家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记忆力非常好,而这时候读的书会陪伴他一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学习需要一个广泛的基础,孩子读的书越多,他的知识面就

心得体会-用接纳成就孩子的一生读后感 精品

用接纳成就孩子的一生读后感 用接纳成就孩子的一生读后感 接纳,是教育孩子的法宝。 蔡真妮女士用她自己教育三个孩子的经验,告诉我们美式教育中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正巧今年三月,有机会带着孩子去了美国进行为期20天的旅游,期间接触到两个不同的美国家庭,旅行过程中也观察到一些美国人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 对美国的亲子教育有一定的了解,看了这本书,共鸣之处较多。 以下列举一些主要观点来做详细探讨。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教育反思、美国人的教育理念、接纳使孩子成才、家有儿女在美国、育儿问答,里面都是非常具体而典型的例子,读起来很亲切。 一、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们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第一篇《表兄表弟关于学习成绩与未来的争论》中谈到两个在不同国家接受基础教育的表兄弟,对于未来的工作定位是不同的,一个是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当歌手也无所谓;一个是别人眼里看起来比较体面的工作,自己喜欢不喜欢无所谓。 这让我想起来前不久高考志愿填报,很多家长都是做足了功课,帮着孩子填志愿,孩子喜欢的专业,却被家长否定,因为那些在家长眼里是无前途的专业。 父母习惯了包办代替,在如此重要的一件大事上,也是包办。 多数孩子屈从于家长,也有一些孩子与家长发生了激烈冲突。 本人在高校工作,看到很多学生因为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进入大学后厌学情绪严重,毫无方向和明确目标。 《平庸儿子和天才儿子》这篇文章更是用真实事例讲述了父母在教育两个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一个放任自由,一个严密规划,结果却与他们预料得相反,真是有心栽花化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问题还是在于教育目的观的失误,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智商培养和情商培养,哪个更重要?答案很明显。 《中美父母对待孩子职业的不同态度》一文中谈到,中国父母的功利性较强,为了自己的面子,而较少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父母自身坏习惯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父母自身坏习惯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所有的一切都将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父母在日常中可能存在不少不良习惯,看清楚这些坏习惯,别让它们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生。 一、父母可能影响孩子的20个坏习惯 1、不耐烦 工作繁忙压力大,回到家看到孩子又吵又闹,家长终于忍不住大吼起来:“怎么老是哭啊哭啊!别哭了,真是个烦人精!” 提醒: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成人的尊重。 2、不回避 结婚多年,父母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着孩子的面吵翻天。 提醒:父母的敌对、争吵,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 3、太“大方” 家长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可是对孩子却很大方,从不教他节省。 提醒:父母的这种“爱”,会使孩子只懂得得到,不懂得付出。 4、不关心 每天家长下班回到家里,总是习惯性地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里过得怎么样?”一边问,一边忙着做饭,整理房间,或者看报纸。 提醒:父母的行为好像在告诉孩子,“我并不关心家你答案”。于是,孩子从父母身上感受到了不被尊重,并学会敷衍别人。 5、不认错

孩子为争夺玩具而跟别的小朋友吵架,家长的惩罚有些过重了,可是家长想:父母言行要前一致,于是从不把话收回。 提醒:父母犯了错误,拒不认错,孩子也跟着一错到底。 6、爱抱怨 朋友爽约,家长对孩子和妻子抱怨:“以后别再理他了。” 提醒:家长让孩子看到,在面对失望的时候,父母没有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只是一味责备和埋怨别人。 7、不娱乐 孩子吵着要家长给他讲故事,可家长总是不停地忙着其他的事情。 提醒:父母的行为举止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只有工作没有娱乐,家庭中只有家务没有游戏。 8、爱争执 家长和孩子排队在超市等着付款,一位妇女插队站在了家长的前面,家长与她理论,最后争吵了起来。 提醒:父母的做法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社交技能训练,使孩子误以为吵架、谩骂乃至打架都是解决冲突的好办法。 9、撒谎、推托 家长是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老师请家长帮忙写几篇小文章用在园报上,可是家长一直很忙,后来家长打电话给老师,告诉她家长病了,让她再找其他家长来写。 提醒:没有尝试就先退缩,孩子学会了把许诺抛之脑后,靠撒谎而使自己轻易推托。 10、说配偶坏话 婚姻之路终于走到了尽头,家长心中充满了对另一方的怨恨。于是家长对孩子历数另一方的不是,并且告诉女儿:“爸爸/妈妈不要我们了,我们从此再也不要理他/她。”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只有家长做到了,孩子才能做到;只有家长自律了,孩子才能律己自控;只有家长把孩子当成社会人来培养,孩子才能更快适应社会;只有家长单纯,孩子才能善良无暇…… 我们即便不能给孩子创造优越的条件,但我们完全可以塑造他的优秀性格! 我们即便不能给孩子提供高贵的出身,但我们完全可以培养他的良好习惯! 我们完全能让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上,为他将来成功铺下最重要的第一步!我们完全应该在4 0岁后以孩子为荣,人过40岁后,大家比的就是孩子了!家庭、幼儿园亲子活动十三会: 一、会爱:给孩子真正的爱 二、会听:做孩子的好听众 三、会看: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四、会共情:体会孩子的感受 五、会说:和孩子说知心话应注意方式、方法 六、会玩:和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七、会放:对孩子“放手不放眼” 八、会骂:注意责备孩子的分寸 九、会管:管教孩子要坚持原则 十、会给:给孩子自己的“空间” 十一、会“吵”:让孩子在“争执”中成长 十二、会鼓励: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 十三、会引导:教孩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学会待人 教育孩子的十个最佳时机 对孩子来说,生日是最难忘而又愉快的日子。父母为孩子准备生日礼物和美味饭菜的同时,不要忘了生日赠言。生日赠言,既可是书面的,也可是口头的。赠言应使孩子明白一些道理。 1. 新学期开始或进入下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时 此时,孩子会有一种新的学习意识或学习动力,家长若能注意因势利导,会旗开得胜,事半功倍。 2. 孩子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 每当孩子取得成功时,家长在祝贺的基础上,对孩子进一步提出明确而具体的高要求,孩子会以此为目的,自觉地去努力,去奋斗,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最新《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观后感三篇

上幼儿园之前,曾经的宝贝,在家不听父母劝告,我行我素。着急了就站在那哭,有时候就躺在地上哭,哭一阵眼睛斜着看看爸妈在干啥,爷爷奶奶在干啥,看着可怜楚楚的样子,爷爷奶奶总想去哄哄他,结果是一哄就好,一不满足就哭。听了钟成珍老师的讲座,《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受益匪浅。讲座讲的很好,孩子哭闹是因为想要的没有实现,这种情况不能惯着他,也正如钟成珍老师所说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不良习惯需要改正。哭的时候我们都走开不理他,时间长了,他发现哭已经不起作用了,也就不那么能闹了,渐渐的改掉了好哭乱跑的坏毛病。在纠正其不良习惯的同时,我们尽力要在礼貌与学习方面下功夫,在老师的引导下,每天入园时老师就主动向他问好,开始他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对老师的问候无动于衷。但在老师每天不厌其烦的问候与我们的督促下,现在会有意识向老师问好、与老师、门岗爷爷再见了学本领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就及时表扬他。在幼儿园能跟着老师一起做操,听故事;在车上,能跟着玥玥姐姐一板一眼跟唱《你长的真好看》;回家的时候能给妈妈唱歌;自己拿出《幼教365》杂志让爸爸妈妈讲故事绘画。渐渐地发现他对学东西感兴趣了,专注力也比以前好了。孩子比以前也更听话多了,在小卖部看见玩具的时候,有时候会自言自语的说:“不能要玩具了,我家里有,我回家里玩”。一句话突然感觉孩子长大了,看来老师没有少操心、受累。孩子一点点的进步,老师不知要付出多少心血,对老师的付出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正如钟老师所说,孩子良好行为习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养成,对孩子的教育,有个好的开端,坚持下去,将来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可见,让孩子从小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在育儿过程中,父母多数是焦虑的,一方面苦于缺少实践经验,一方面又希望孩子成长得优秀。今天钟老师的分享给我很大的启迪,仔细想来有以下几点: 1. 对孩子不仅要说到做到,还要心平气和。对孩子的要求具体和有效,这一点我们都是知道的,但是实践中我们都是多多少少带着情绪在执行,就我个人而言,我努力让自己有耐心,但是也时常会以发火斥责告终,对孩子的情绪管理的示范是不好的。 2. 对孩子的要求不仅有标准,还要适当缓冲。孩子是活生生的孩子,我们与孩子的约定有时也不必那么死板,适当的小缓冲为生活增添小乐趣。 3.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想孩子有好习惯,自己先具备好习惯,

12 父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父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建议让爸爸们来看看 一年前,北京市几家教育研究调研机构对1600个家庭进行有关“家庭教育”的调查,发现受访中母亲占到整个受访人群的70.2%,而父亲只占1/5。由于这次调查是针对父母双方中对孩子更加了解的一方进行的,这表明,目前在家庭教育中母亲处于主要地位,扮演主要的教育角色。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父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性格形成、智慧培养、能力发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美国1998年6月的《parents》杂志中, 父亲被认为对孩子的一生有下列影响—— 1.父亲跟母亲是不同的; 2.父亲更爱与孩子玩闹; 3.父亲对孩子的推动作用更大; 4.父亲使用的语言更复杂; 5.父亲对孩子的约束更多; 6.父亲使孩子更社会化,为他走进现实世界做准备; 7.介绍男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行为; 8.父亲支持妻子; 9.父亲更会帮助孩子发挥潜能。 那么父亲是如何在生活中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呢? 第一:父亲是孩子游戏的重要伙伴在家庭交往中,相对于把更多时间花费在照料孩子生活上的母亲,父亲更多的是与孩子一起游戏。父亲用触觉、肢体运动的游戏把孩子举得高高的,来回悠,或往下扔。这些大动作、激烈的身体游戏使孩子快乐地“咯咯”大笑。孩子在头3年内与父母形成不同的关系类型,痛苦时,他更多地到母亲那儿去寻求安慰;而想玩时,则更多地会想到父亲。孩子在散步、游戏时,喜欢和父亲在一起。20个月时,父亲就成为孩子的基本游戏伙伴;30个月时,则成为更主要的游戏伙伴。20个月的婴儿对父亲发起的社会交往游戏明显地感兴趣,反应积极。30个月的婴儿能兴奋、激动、投入、亲近、合作而有兴致地和父亲一起游戏,他们会把父亲作为第一游戏伙伴来选择。

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

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 吴海龙 各位家长: 感谢各位参加本次家校培训活动,相信有了你们的参与,孩子会成为更优秀的人。培养一个好习惯,纠正一个坏习惯,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今天,我就重点来谈谈好习惯的作用。 一、做人的习惯 教育实践家冯恩洪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要教会孩子什么?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要引导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是做学问。” 每一个孩子首先要学会做人,他才可能去做事、学习、与人交流。 做人的教育,实际上是培养孩子为人的正确态度和品格。如果父母没有对孩子的为人态度和品格进行教育,孩子无疑会养成一些不良习惯,这些习惯将直接影响孩子与人交往。 第1种习惯 诚信 诚实的人必须对自己守信,他的最后靠山就是真诚。——爱默生 第2种习惯 礼貌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孟德斯鸠 第3种习惯 爱心 仁爱先从自己开始,公正则先从别人开始。——狄更斯 第4种习惯 乐观 不管一切如何, 你仍然要平静和愉

快。生活就是这样,我们也就必须这样对待生活,要勇敢、无畏、含着笑容地——不管一切如何。——罗莎.卢森堡 第5种习惯理财 第6种习惯自信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并且深信自己一定能达到梦想,你就真的能够步入坦途,而别人也会更需要你。——戴尔 第7种习惯坚强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爱因斯坦 第8种习惯谦虚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 第9种习惯宽容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有余地,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福莱 第10种习惯责任心 二、做事的习惯 法国作家大仲马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有与命运较量的勇气,要有创造一番事业的决心。”是的,做事是一个人活在世上的关键。有条不紊地做事情是孩子在生活中重要的能力。 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知识经济社会中,对劳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做事的习惯就是要培养孩子适应劳动世界变化的综合能力,包括社会行为技能和个人素质。 第11种习惯做事有计划

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读后感

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读后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读后感 文/方晓春 假期中我学习了由著名的亲子教育家陆惠萍老师讲的《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看完之后,感触颇深。 陆老师在书中提到最多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看完之后我总结出来的就是一种习惯,父母的习惯直接的影响孩子。习惯好坏影响一生成败!多一个好习惯就会多一次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就会多一份成功的信心。好习惯是决定孩子一生命运的关键! 这一字、一句无一不渗透着深奥的道理!良好的习惯不仅是对于孩子还是我们大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同时,我也敢到了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的身上的重担的重要性,我们平时知道锻炼小学

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也知道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但是通过阅读学习,我才更清楚、更明确的知道了我为人师、为人母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应该怎么样做,同时也反思了自己在哪方面不足从而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需要怎样的完善自己,同时,也教我在以后的生活中怎样一步一步的更好的培养女儿良好的习惯。 好的习惯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做人或者处世中均能体现。它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贯穿于生活的每个细节,从而主宰着人的一生。对于孩子来说,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的人生,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生活的一切都会变得顺其自然! 但习惯也有好习惯与坏习惯之分。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人容易受到别人的尊敬;一个具有良好的习惯的人使别人更愿意与他相处;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人会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所以,一个具

有良好习惯的人不会抱怨社会,不会抱怨人生,不会认为生活枯燥无味。 因此我们要培养好习惯,改正坏习惯。 孩子就像一块没有雕琢过的玉石,作为父母,作为老师你应该怎样做。陆惠萍老师讲到: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那么父母的言行习惯直接会被孩子复印所以我们父母老师千万不要增加孩子的错误记忆。弟子规中有这样一句话“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能也”父母做的好才可以提高父母对孩子的内在感觉所以“教”的意义就是上所做下所孝。没有哪一位父母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雕琢成一堆垃圾废物,相反,都希望他们是举世闻名的雕塑品。父母要将爱的细节感染孩子,要将爱的行为传达给孩子所以,要想把自己的孩子雕琢成哪种作品,就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纠正我们的言行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行动起来吧! 反思自己在教育女儿时,经常说你

成就孩子的一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为孩子撑起一片心灵的天空 小学五年级家长学校心理健康讲座稿 开化县天地外国语学校程湘萍 五六年级的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 1、*做朋友——朋友的话,孩子最爱听 11-13岁的孩子虽然长大了,可他终究还是个孩子,以他目前的状况许多事他还无能为力。因此,要排解困惑,顺利解决问题,这个担子还得由父母来挑。那么作为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11-13岁呢?如何让孩子在人生的每一个转型期踏出稳健的一步呢?我的建议是: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与孩子做朋友,家长有什么好处呢?我总结了一下,父母一旦与孩子成为朋友,有以两方面的好处: *(1)、孩子乐于向家长敞开心扉。 朋友的关系是对等的,是可以理解的、帮助的、支持的。 *(2)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诲。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太多的心事与困惑,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倾诉,更需要解决困惑的方法。但是他们又长大了,自我意识和思维也增强了,如果父母这时候还像以前那样教育孩子,那么孩子不仅不会告诉父母心事,也不会接受父母的教诲。与之相反,如果父母与孩子做朋友,那么事情就好处理了。孩子除了乐于向父母敞开心扉外,还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诲。 * “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那么,家长怎样与孩子做朋友呢?我们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1:多平等沟通,少强制决策。 *方法2:多跟孩子说点儿新鲜的、他爱听的话题。 *方法3:不仅做朋友,还要做“大朋友”。 *2、做引路人——不迁就、不强制、重在引导。 我们喜欢说:*“孩子是父母的未来。”其实,这句话应该倒过来说:* “父母是孩子的未来。”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每一任老师,*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广度”,因此,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的引路人,让孩子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那么父母在扮演孩子引路人角色的时候,应采用何种教育方法才是正确的?对孩子有帮助呢? *方法一:少说多做。 教育专家曾以小学生为对象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从千余份问卷调查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九成以上的孩子认为父母“太唠叨”。一些孩子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有的出现夜不归宿甚至离家出走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因为父母唠叨而想自杀,自残或有杀人倾向的也大有人在,这些事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训斥孩子时不能排山倒海一顿发泄,教育孩子时也不要喋喋不休地没有休止。在这一点上,一位爸爸是做得很成功:*《和孩子一起上网》 儿子最近整天泡在网吧,学习都顾不上。从网吧找回儿子后,我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教育。儿子当场表示,以后再也不上网了。看着儿子认错态度诚恳,我就没有再说什么。 过了几天,我无意中又发现儿子正在网吧里兴致盎然地打游戏。一顿训斥之后,儿子再次向我保证再也不去网吧了,并表示,如果还去,就让我剁掉双手。于是,

父母的语气影响孩子一生

父母地语气影响孩子一生成功地家教与父母地言语表达息息相关.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说话地语气,将对孩子地情商、智商、气质、修养产生深刻地影响. 信任地语气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地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地信任.如,孩子想学打羽毛球,你用信赖地语气说:“星星,只要努力学,认真学,一定能学会打球地.”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让他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假如用地是挖苦地语气:“就你这样三分钟热情还想打球啊?”就会给孩子地自尊心带来伤害,令他对自己地能力产生不自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尊重地语气从两三岁起,孩子地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地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孩子有了自己地一些主见,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地力量和能力.当他提出自己不同地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他不听你地话,跟你对着干,而粗暴地反对他.如你要求孩子学英语,可他还想再跟小伙伴们玩一下,你不能发脾气:“越大越不听话了,不好好学习,看你长大了能干什么.”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应该用尊重地语气:“那你再玩一会儿,不过,玩完了,可一定要学英语.”孩子就乐于接受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商量地语气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地.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地语气,让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地,你是尊重他地.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乱丢地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这么说:“星星,玩具乱丢,多不好地习惯啊,你跟妈妈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吗?”千万不要用命令地语气:“你怎么搞地,玩具乱丢,快点去收拾好!”否则,孩子听你责备,心里就会产生反感,即使按你地要求去做,也是不开心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赞赏地语气每个孩子都有优点,都有表现欲,发现孩子地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孩子画了一幅画,也许画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画地热情和认真劲儿就是最大地优点.当孩子把画捧给你看时,不能轻描淡写地应付几句:“画得一般,好好练.”这样会让孩子对画画失去热情和信心.应该用赞赏地语气肯定他地作品:“想不到我地宝宝画得这么好,继续努力,一定会画得更好.”孩子地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有了快乐地情绪体验,对画画就会更有兴趣.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鼓励地语气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不可能地.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帮妈妈端饭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烂了.你不能责备他:“连个碗都端不稳,真笨.”这样会打击孩子尝试新事物地信心和勇气.应该用鼓励地语气:“星星不小心打烂了碗,没关系,以后先用手指试试烫不烫再去端.”这样,既教给实践地方法,又给了孩子再次尝试地信心.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给家长地条建议 教育篇:.每天花半个小时和孩子交流. .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语,“早上好,请,谢谢,晚安”等等. .让孩子养成爱卫生地好习惯..多听听孩子地声音!——用耐心、用爱心、用开心,心是长着眼睛地!.不要为了提醒孩子,而总是揭孩子地伤疤..严肃指出孩子地错误!.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要多和孩子一起欢笑:因为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地看待事物..给孩子讲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地教育意义..不要把当年未曾实现地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想让孩子去实现..关爱孩子但适当时候适当地惩罚也是需要地,不要护孩子地短..教育并不一定只是讲道理,有时适当可以采取一些强硬地措施..结合孩子地表现,每天思考至少一个关于孩子成长地问题..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培养幼儿高雅地审美情趣,注意引导、丰富幼儿地感性认识,在大自然中加深幼儿地情感体验,是非常有益地..对于幼儿时期地孩子,不要让他们长时间地和自己地父母住在一起,隔代更亲,不利于教育.也许没有科学道理,但绝对适用..注意培养孩子地善心.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教会孩子微笑,微笑面对生活地一切,微笑面对人生..对孩子不要乱许愿,承诺地事情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兑现..要常换位思考!对孩子地所做、所想等家长应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地话,我将会怎样?.给孩子一定地空间和自由,同时给一定地压力和责任!.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了,不用再表现自己..从来不说孩子比别地孩子差..绝不用辱骂来惩罚孩子..在孩子干地事情中,不断寻

读后感《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

《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读后感 旅美作家蔡真妮写的《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这本书,副标题是:向美国父母学习不一样的教育。这本书共分为六部分:尊重是美国教育的孩子;知识与能力;美国人这样当父母;他山之石;教育反思;家有儿女长在国外。 当我打开这本书,看到书的推荐序的题目《让孩子快乐长大》的时候,眼前骤然一亮,,便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推荐序里面介绍了蔡真妮女士的有关信息:身为人母,成熟之魅令人羡慕;身为人妻,持家之道井井有条;身为人母,育儿方法恰当有效。还提到了她育儿相关信息:大儿子阳光又懂事;小儿子活泼又可爱;中间还有个漂亮聪慧古灵精怪的小女儿…… 这本书介绍了美国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比较了我国和美国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列举了大量美国父母教育孩子的真实案例,其中还穿插了美国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指导。蔡女士还从家长的角度提出了弥补不足、缩小差距的方法与措施,真切地让我们感受到尊重和信任是父母和老师教育孩子的法宝。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 在美国父母的眼里,尊重比成绩更重要。这本书的开篇就介绍了这样一个细节:班主任老师让孩子面无表情地发试卷,因为这样,不会让成绩不好的同学感到很差。我们大家都知道,发试卷的孩子看到一份成绩好的试卷会露出羡慕的表情,而看到一份成绩不好的试卷会露出同情的表情,所以老师让孩子发试卷时面无表情,保护了部分孩子的自尊心。一个小小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 美国父母和学校老师一样,对孩子更是尊重有加。比如说在家里和客人谈话,孩子如果有事请家长帮忙,父母立即先和孩子处理事情,把孩子的事放在首位;说话时蹲下身子,不让孩子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让孩子从小就学着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为自己负责;孩子有自己的秘密,父母不横加干涉。 对于孩子,我们做父母和做老师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都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让他们快乐,不让孩子受到伤害。对于孩子这样一个个体,我们很多中国父母不觉得孩子有什么个人意志,小孩子就得听父母的,所以孩子能做的事情父母替他们做了,孩子不想做的事情,在父母的“谆谆教导”下,孩子没有办

感慨回顾父母对己一生

感慨回顾父母对己一生 善待父母好好生活 人在世的时候,要对父母好点,别让父母总是为你们操心。父母不需要你挣多少钱,但他们很需要子女的陪伴,因为子女是父母最深的牵挂!人的衰老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每一个人也都知道人都是会衰老的。 可是,我们却很少会联系到自己的家庭成员,尤其是从小一直感到很慈祥很操劳的父母亲。总是习惯了为了家庭整天在忙忙碌碌忙得不见休息的父母身影,或是早已习惯了被父母无微不至安排好为一切的生活,就算是自己长大了结婚了也有自己的孩子了,仍然会很习惯性地享受着父母对自己的悉心关怀,总感到自己的父母永远年轻,永远都不会老,永远都是那么的健康,永远是自己的精神支柱,永远都没有真正地想过他们其实也是会衰老。 而且,父母的衰老总是在子女们不知不觉之间悄悄变化了的。在我们自己年岁增加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残酷无情地催老着自己的父母,就算是再强壮的父亲和再健康的母亲,面临岁月也是会有逐渐衰老的那一天,只是我们平时不太留意这样的岁月痕迹,以至才会在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的父母真的老了。 1、越来越多的喜欢回忆自己曾经的过去,并且在回忆过程中会显现出幸福与满足的神情,不像在他年轻时总会用“我们过去怎样怎样”

来教训和教育孩子应该学会吃苦耐劳,在他的回忆中已经没了必须让孩子知道的父辈们是如何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生活经历,给人的感受就是他们曾经的甜蜜回味。 2、当你突然发现过去无所不能的父亲也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当你发现父亲再也搬不动过去可以轻而易举就拿起来的某种物件时,虽然父亲不会当着你的面承认自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他不会明显表现出希望你能伸手相帮,可你是不是会很悲伤地感受到自己的父亲正在走向死亡? 3、父母越来越很在乎子女的心情变化情况,甚至会看你的脸色说话与做事,不再对你发脾气,也不再用自己的观念观点来强迫你接受,或是知道和掌握的时政信息不再新鲜,甚至会崇拜孙辈或曾孙辈的知识,并会深信不疑的相信孙辈或曾孙辈告诉他们的事情,知识更新不再与时俱进。 4、开始经常性或频繁的在你面前诉说自己的病痛。父母在年轻的时候,就算是身体再怎么不舒服,就算是病重住院必须开刀治疗,他们也不会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表现出痛苦的神情。然而,当某一天你突然察觉到父母把病痛挂在了嘴上,总会在你面前唠叨身体如何不舒服的时候,你是不是伤感父母真的已经老了? 5、年青时毫不忌讳生病或死亡等字眼,过去很勇敢从来不畏惧死亡

细节成就孩子一生

《细节成就孩子一生》读后感 -------万晓国 寒假读了《细节成就孩子一生》这本书,这是一本指导教育孩子的很好的书,是著名教育专家卢勤强力推荐的一本好书。说它是好书的原因是:它操作性很强;这些习惯在孩子的一生中非常重要。下面我简单说出我的感悟。 不错,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教育,而所谓的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家庭是教育的最好教室,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父母的第一责任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教育孩子,先从做一个好父母开始。做好父母,先从培养孩子好习惯开始。本书就是第一本成就孩子一生好习惯的经典范例,是第一本父母必读的教子有方的宝典,是第一本系统探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专著。本书分别从孩子的生活细节、学习细节、爱心细节、道德细节、沟通细节、文明细节、责任细节、品行经节、心理细节、卫生细节、文明细节、责任细节、就餐细节、安全细节等方面,列举了108个教育孩子的细节,不仅介绍了基本的方法,还有具体的操作建议,是成功父母必读书籍之一。可以让阅读者从本书中学到方法,让孩子习得好的习惯。相信您在读过本书后,会高度关注这些教育中的细节,让每一个细节为培养孩子服务。 可以这么说,从细节中可以看出一个人、一个民族、一

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因此,父母教育孩子必须从小事抓起,长期坚持。习惯的养成,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上。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可能件件都是大事。成大业若烹小鲜,做大事必重细节。古语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仿佛恰恰印证了细处决定成败的观点。细想之下,不然。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若只注重细节,忽略宏观,那将失去目标、毁其心志。无法想象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事必躬亲,每天去擦六次桌子的情形。只关注细节的后果就是“尽去扫屋,怎能扫天下?” 在读了《细节成就孩子一生》后,感觉到在充满竞争的今天,如何做好工作,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了一个“小”字。 也许太多的人,总不屑一顾事物的细节,太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殊不知,我们普通人,大量的日子,都是在做一些小事,假如每个人能把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到位,就已经很不简单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育人工作是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互相配合。这些工作还得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习惯抓起。认真对待每一件关于学生的小事,促使学生珍惜时间,自觉学习,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作为一名管理者,在工作中我认为必须把常规工作做到位,以身作则带领教师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要想比别人更优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下功夫。不

家长的教育观念,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家长的教育观念,影响孩子一生的成 长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人的习惯多在早期形成,家庭是个人最初的活动场所。家庭中的各种习惯是孩子最初接触到的行为规范,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家长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端正教育观念。 幼儿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过渡期。伟大的人民教肓思想家陶行知 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言之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重视。很多家长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在学习上生活上对子女关怀备至,将良好行为的培养却置之一边不顾,对孩子听之任之。甚至有的家长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只要让他多学点东西,其它方面无所谓。家长的这些错误观念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教肓的效果,而且也间接折射到孩子的心灵中,变成孩子的观念。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抓学习的同时,也别忘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1、在实践中锻造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形成来自实践,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幼儿良好行为形成的关键。由

于观念、情感上的原因,有些父母对四五岁(甚至更大)的孩子仍采用婴儿期的教育方法。比如父母给学龄儿童穿衣,洗脸,喂饭,替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的这种包办代替行为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多种锻炼权利,而且使孩子的依赖心理越加顽固。长此下去,将会造成儿童的懒怠,骄横甚至无能。良好行为习惯又谈何实现。 2、培养应该持之以恒。还有一些家长虽然思想上比较重视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但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教导孩子,这与要求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自相矛盾的。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人际、同伴、集体中,学会独立饮食、睡眠、盥洗、人际交往等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练习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这就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去教导孩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讲明道理。讲道理是提高认识的一种方法。幼儿时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较差,做错事是难免的,生硬的教训、批评可能会令家长和孩子的关系闹僵。这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耐心细致地跟他讲道理,通过简洁的语言使孩子发现自己的错误,同时在与孩子的谈话过程中注意不要用否定的口吻,如“不准” “不许”,要多从正面引导,对他的不良行为避免批评引导,而应该直接告诉他:你应该……比如家长在发现孩子抢别人玩具时,应该告诉他抢别人玩具是不对的,如果想玩可以向别人借,或者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让他明白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争抢吵闹是不对的道理。作为孩子自身来讲,道理听多了,良好的行为准则自然而然在心中就有了定位。 <<<123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