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经济数据对照

中日经济数据对照

中日经济数据对照
中日经济数据对照

中日经济比较: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日本?

文/ 华尔街见闻 2015年12月27日20:21:12 155

本文作者为华创证券债券分析师吉灵浩,文章来源于微信号屈庆债券论坛

从之前的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中日两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差异。在第四篇专题中,我们将着重对中日经济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并探究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日本。

一、中日经济的相似点

(一)经济增长

说到中日经济的相似点,就不能不提到中日经济十分相似的崛起过程。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的崛起过程中,大体上经历了50-60年代的高速增长阶段,70-80年代的中速增长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低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速由50-60年代的年均10%左右下降到70-80年代的年均5%左右,再下降到90年代以来的年均接近0的水平。

与日本相似,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了10%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正如日本在70年代初经历了石油危机的冲击,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速增长阶段一样,中国在2008年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也开始由年均增长10%以上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从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来看,在中日两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投资和出口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依靠持续高速增长的投资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造就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当中经济增长的奇迹。

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同样依靠持续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加入WTO后的出口持续高速增长,造就了连续30年经济增长10%以上的增长奇迹。

投资和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中日两国的工业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两国经济崛起时期的支柱产业,中日两国分别成为了不同时期的“世界工厂”。

由此可见,同样经历了经济增长的下台阶,经济崛起同样以来投资和出口,中日两国无论在经济增长的阶段划分,还是在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方面,都有诸多相似之处。

(二)人口

作为东亚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中日两国在二战后均经历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快速增长的人口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成为中日两国经济快速崛起的重要条件之一。

然而随着二战后婴儿潮一代的逐渐老去,日本的劳动力人口从90年代初开始增长逐渐放缓,21世纪后开始逐年下降。而中国由于在改革开放后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随着50-60年代出生的人口逐渐退休,80-90年代出生的人口又大幅减少,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从2010年开始出现净减少。人口老龄化成为困扰中日两国的一个共同问题。

由此可见,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中日两国都受益于人口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人口红利。然而随着时间进入21世纪,两国也相继开始经历劳动力萎缩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拖累。从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都将成为制约两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汇率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汇率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短期来看,一国货币的汇率可能由市场上对于该货币的供求左右,但从中长期看,一国货币的汇率更多的是由该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和经济增长预期来决定的。二战以来随着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日元升值的预期一直十分浓烈,但由于日元实行的是以固定汇率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日元汇率在70年代前基本保持稳定。随着70年代日元转为浮动汇率制后,日元经历了长达20年的持续升值。这个过程中虽然有广场协议后各国合力干预的影响,但日元升值的根本原因依然是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随着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进入低速增长阶段,日元汇率也开始逐步趋于稳定。金融危机后,特别是2012年后,随着日本央行的持续量化宽松,日元开始进入新一轮的贬值周期。

人民币汇率的表现与日元如出一辙。由于2005年以前人民币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即使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币升值预期浓厚,人民币汇率也一直保持稳定。随着2005年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后,人民币也经历了长达10年的持续升值。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期进入到中高速增长期,人民币汇率也在“8.11”汇改后经历了一波快速的贬值。

我们认为,中日两国目前均处在经济增长放缓和货币政策宽松的阶段,日元和人民币贬值的趋势很难在短期内得以扭转。

(四)资产泡沫

中日两国都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样也都经历了资产泡沫的累积和破灭。90年代初,日本由于过剩资本的长期积累、金融自由化的急功近利和两次严重失误的货币政策,导致了日本股票市场资产泡沫的快速积累和破灭。金融危机期间,

日本证券市场也同样经历了股票价格的暴跌。而随着2012年以来日本央行持续的QE和QQE带来的大量过剩资本,日本证券市场正经历着新一轮的泡沫积累。反观中国,2007-2008年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泡沫的产生和快速破灭。

2014-2015年“杠杆牛市”带来的股票市场的暴涨暴跌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

而两国土地资产泡沫的积累同样触目惊心。日本在泡沫经济时期,1985-1989年,日经平均股价上升了2.7倍;1986-1990年,东京、大阪等六大城市的土地价格指数平均增长了三倍以上。中国土地价格则自2001年起开始快速攀升,其间虽有反复,但并未出现显著的降温迹象,泡沫仍在不断的累积中。

由此可见,在经济过热以及货币政策过于宽松的环境下,中日两国都经历过资产泡沫的快速积累和破灭。

(五)政府主导产业转型

中日两国都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无论是在广度

还是在深度上都具有相似性。在经济转型期,中日两国政府都积极通过实施产业政策推动经济转型。1982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的产业政策注重支持经

济转型,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主要依赖出口的增长方式转化为出口和内需并重。1986年5月,日本政府发表了“面向21世纪产业社会长期设想”,提出以对外实现“国际水平分工”,对内实现“知识融合化”作为产业结构的新发展方向。为

此推出三项具体措施:一是刺激国内需求,推进“内需扩大主导型”战略;二是鼓励对外投资;三是充实社会公共投资,提高国民福利水平。无独有偶,为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包括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在内的促进经济

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涉及到钢铁、汽车、装备制造业、纺织、船舶、电子信息、石化、轻工、有色金属以及物流业,出台了上百项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力求扩大国内消费、稳定企业生产经营、加快产业技术进步。

在转型战略和举措方面,中日两国也颇为相似。两国政府都高度重视面临的外在压力和贸易顺差,强调扩大内需,缩小经常性收支不平衡等。1986年4月,为解决贸易和经常收支盈余扩大造成的对外摩擦,特别是为解决与美国的经济摩擦,日本政府采纳了著名智囊团提供的“前川报告书”,其基本思想是“制定国家全面的政策目标,缩小经常性收支不平衡(盈余),以求达到与国际及其他国家的协调,并表示实现此目标的决心”,提出并强调了“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转型”、“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导向。反观中国,中国的内需增长一直滞后于经济发展。经

历金融危机后,为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扩大内需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中国政府提出,实现内需和外需有效互补,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将扩内需、调结构作为中央政府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政策加以实施。

(六)产能过剩

日本在泡沫经济时期,由于经济增长很快,加之大量过剩资本的存在,日本企业设备投资迅速增加,1990年设备投资额高达88.7万亿日元,比1986年增加了58.6%,占GNP的19.5%。受泡沫经济虚假繁荣的影响,日本企业利用金融宽松的条件,建厂房和高档设施,大型生产线等项目也纷纷上马。迅速增加的设备投资虽然推动了平成景气发展,但却导致了严重的设备过剩。

中国在2003-2007年间出现了经济过热的迹象,包括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

在内的大多数传统行业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后,本应进行过剩产能的出清,但在四万亿投资的刺激下,产能的过剩不仅没有得到缓解,

反而有了进一步加剧的迹象。这直接导致了最近几年,在经济增长下台阶的背景下,中国传统产业出现的严重产能过剩。

当然,中日经济的相似之处远远不止我所列举的这些。除此之外,中日两国在融资方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污染,文化和传统等等诸多方面同样十分相似。

二、中日经济的不同点

(一)经济发展水平

虽然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与日本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首先从人均GDP的角度来考量,2014年中国的不变价人均GDP尚不足4000美元,仅相当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

其次,从城镇化率的角度看,日本的城镇化率已超过90%,中国城镇化率刚刚突破50%。

第三,从最终需求的角度来看,日本已经形成了消费主导型的需求结构,最终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已超过80%。而中国到目前为止,经济增长依然十分依赖投资,消费需求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第四,从科技水平的角度看,日本无论是在研发投入方面,还是在科研人员的数量方面,都远远超过中国。

第五,从教育水平的角度看,日本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也远远超过中国,日本高等院校的入学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60%,在中国这一比重尚未达到30%。

第六,从社会保障的角度看,日本的社会保障无论是在覆盖面还是在保障水平方面,都大幅领先中国。

由此可见,中日虽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到目前为止,从各个角度来看,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十分明显的差距,中国依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二)引进来与走出去

中日两国在对待外资的态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日本更加注重对外直接投资,而对外资进入有种种限制,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里,外国直接投资(FDI)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着很低的水平,出口企业中以日本本土品牌为主。而中国的情况则截然相反,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由于严重缺乏资本,制订了引进外资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在中国经济的崛起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时至今日,引进外资依然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而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日本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尤其是泡沫经济破灭后,国内市场的萧条进一步刺激了日本资本输出的步伐。截止2014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比重已经突破25%。相对而言,中国的对外投资虽然近年来出现了快速的增长,但占比依然较为有限。

(三)债务

日本政府在经济泡沫破灭后,采取了激进的财政政策,大幅增加财政赤字,希望通过财政支出增加拉动经济的增长。但事与愿违,由于日本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已经很高,财政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十分有限,巨额的财政赤字不仅没有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反而造成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截止2015年,日本公债余额/GDP的比重已经突破230%。

与日本相比,中国的情况就好得多。截止2014年,中国的公债余额仅占GDP

的33%,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缺口依然很大,财政政策还有很大的空间。

(四)政府对银行和企业的控制力不同

上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并没有对商业银行采取有效措施及监管,大量资金并不如政府所希望的那样流入制造业和服务业,而是流入利润较高的股市楼市。同时,日本金融机构、企业法人间交叉持股,股东之间“相互持股、互相抵消”,金融机构由政府保护,企业集团由金融机构保护,从而形成了一种互相支持、互相优惠、互不干涉的状态,导致整个日本“政府-金融机构-企业集团”三者融为一体,监管职责不明、社会监督不强、约束松弛。日本金融机构是房地产泡沫的最大支持者,为泡沫源源不断输送能量直到泡沫破灭的最后一刻,地产泡沫持续长达

10年。

而中国银行和大企业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银行放贷投向和规模受到政府政策的控制。中国政府通过加强金融监管,可以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从源头上控制投机资本。同时,一旦房地产行业有过度投机的现象,中国政府可适时出手打压泡沫。

三、中国是否会成为第二个日本?

在系列专题的第一篇中,我们就曾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中国的崛起与日

本经济的腾飞有何相似之处,又有何区别?中国与历史上的日本相比,处在发展的什么阶段?日本经历的泡沫破灭与失去的二十年是否会在中国重演?”作为系

列专题的最后一篇,通过对日本经济发展史的系统梳理和对中日经济的异同比较,是时候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了。前文对中日经济崛起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因此这里不再赘述,我们重点分析后面两个问题。

(一)中国与历史上的日本相比,处在发展的什么阶段?

对于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能得到许多不同的结论。如果从人均GDP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水平仅仅与50年代的日本相当;而从GDP总量上来说,中

国已经超越了日本;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国与60年代的日本相似;但从人口结构的角度来说,中国与90年代的日本相当。而我们认为,作为两个独立的经济体,从某一个特定角度来进行比较都是片面的,无法准确的反映两国的真实发展水平,因此需要从两国的整体经济发展阶段来进行综合比较。从中日经济的整体

发展阶段来看,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水平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日本相似。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由于经济规模、人口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单纯比较GDP总量和人均GDP都有失偏颇,我们认为经济增长率是一个相对可比的指标。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由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增长阶段过渡的过程中,与70年代日本的情况较为相似。但由于中国经济体量更大,经济转型的持续时间可能更长,经济增长的韧性也更强,因此这个过渡阶段的持续时间也会更长。

其次,从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看,中国正处在逐渐由投资和出口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由第二产业驱动转向第三产业驱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驱动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驱动的过程中,这同样与70-80年代的日本较为相似。

第三,从人口结构来看,虽然在201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90年代日本经历的劳动力人口净减少,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伴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中国劳动力减少的速度将显著慢于日本,由劳动力净减少转向人口净减少的速度也将十分缓慢,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供给依然充足,随着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推广、城镇化率的提高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有望得到释放,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拖累作用至少在中期内都将十分有限。

第四,从资产泡沫的角度来看,中国与80年代初期的日本较为相似。虽然目前中国已经开始出现资产泡沫积累的迹象,但泡沫总体可控,且政府已经意识到资产泡沫的危险性,一直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作为金融政策的核心,因此中国资产泡沫快速堆积并破灭的可能性很小。

第五,从产能过剩的角度来看,中国与80年代初期的日本较为相似。中国政府在目前出现产能过剩,但尚未引发严重危机的情况下,主动化解产能过剩,因此产能过剩引发危机的可能性同样不高。

(二)日本经历的泡沫破灭与失去的二十年是否会在中国重演?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日本经历的泡沫破灭与失去的二十年至少在中期内不会在中国重演。做出这个判断,我们主要基于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中国与日本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依然强劲,经济潜在增长水平依然较高,即使出现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通过恰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冲,对于实体经济的冲击相对有限。这可以从2008年和2015年的两次股灾中得到印证。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泡沫破灭所带来的冲击也会越来越严重,对于泡沫经济的风险同样需要高度警惕。

其次,从政府债务的角度看,中国政府的债务负担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依然巨大,政府在经济下滑的过程中有充分的空间进行财政刺激。

第三,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中国的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依然相对较高,在经济下滑的过程中政府进行货币宽松的空间很大。

第四,从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角度看,中国国有企业依然控制着几乎所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国政府对于经济的控制力远远强于日本政府,无论是在泡沫的防范还是在危机的处理方面,中国政府相对日本政府都更有把握。

计量经济学-李子奈-计算题整理集合

计算分析题(共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 1、下表给出了一含有3个实解释变量的模型的回归结果: 方差来源 平方和(SS ) 自由度(d.f.) 来自回归65965 — 来自残差— — 总离差(TSS) 66056 43 (1)求样本容量n 、RSS 、ESS 的自由度、RSS 的自由度 (2)求可决系数)37.0(-和调整的可决系数2 R (3)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检验1X 、2X 和3X 总体上对Y 的影响的显著性 (已知0.05(3,40) 2.84F =) (4)根据以上信息能否确定1X 、2X 和3X 各自对Y 的贡献?为什么? 1、 (1)样本容量n=43+1=44 (1分) RSS=TSS-ESS=66056-65965=91 (1分) ESS 的自由度为: 3 (1分) RSS 的自由度为: d.f.=44-3-1=40 (1分) (2)R 2=ESS/TSS=65965/66056=0.9986 (1分) 2R =1-(1- R 2)(n-1)/(n-k-1)=1-0.0014?43/40=0.9985 (2分) (3)H 0:1230βββ=== (1分) F=/65965/39665.2/(1)91/40 ESS k RSS n k ==-- (2分) F >0.05(3,40) 2.84F = 拒绝原假设 (2分) 所以,1X 、2X 和3X 总体上对Y 的影响显著 (1分) (4)不能。 (1分) 因为仅通过上述信息,可初步判断X 1,X 2,X 3联合起来 对Y 有线性影响,三者的变化解释了Y 变化的约99.9%。但由于 无法知道回归X 1,X 2,X 3前参数的具体估计值,因此还无法 判断它们各自对Y 的影响有多大。 2、以某地区22年的年度数据估计了如下工业就业模型 i i i i i X X X Y μββββ++++=3322110ln ln ln 回归方程如下: i i i i X X X Y 321ln 62.0ln 25.0ln 51.089.3?+-+-= (-0.56)(2.3) (-1.7) (5.8) 2 0.996R = 147.3=DW 式中,Y 为总就业量;X 1为总收入;X 2为平均月工资率;X 3为地方政府的

美国重要经济数据介绍

美国重要经济数据解读 1、联储局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声明 市场的敏感度:非常高 重要性: 市场在联储局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每年8次的会议前夕,总是喜欢猜测和预测该次会议对利率政策的取向,甚至连语气和用词都斤斤计较,主要是FOMC是决定美国利率走向的主宰者,而利率是美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它的变化都会令消费支出、公司利润、政府预算及股票债券和美元的价值都受到影响。利率不单直接影响到美国,也直接影响到香港,因为香港实行的是联系汇率,所以在众多的美国经济数据当中,FOMC的会后声明,可以说是对香港市场的影响最为直接的美国经济数据或指标。而每当FOMC的会后声明与市场的预测有所出入时,或用词语气方面有所改变时,都难免引起投资市场的波动。 需要留意: 联储局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由19位成员组成,包括7位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和12位地区联邦储备银行主席。FOMC只有12位人士具有投票权,7位委员和纽约联储银行主席具有永久投票权,剩下4个投票席位由其余成员轮任。

2、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市场的敏感度:非常高 重要性: 这个指标是市场上最瞩目的经济指标之一,通胀(缩)率是联储局决定是否加息的最主要参考指标,而消费者物价指数则是最重要的通胀(缩)指标。通胀(缩)会影响到民生、政府的财政政策和民间的所有经济活动。通胀(缩)对于投资市场来说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它制造了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给股市会带来波动和风险。 如何计算: 包括8个主要类别的商品和服务:1. 住宅(42.1%), 2. 食品和饮料(15.4%), 3. 交通运输(16.9%),4. 医疗(6.1%),5. 服装(4.0%), 6. 娱乐(5.8%),7. 教育和交流(5.9%),8. 其他和烟草(3.8%)。美国劳工部会对23000个零售商和87个城市的机构进行电话调查,经过整理后得出有关的数据。 需要留意: 为了使统计保持稳定性,减少一些波动性较大的因素,政府也会同时发表一个叫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CORE-CPI),该指数排除了食品和能源等不稳定的成分,被认为是一个最能反映通胀的经济指标。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季节性因素的调整,比如对某些农产品的价格要作出这样的处理。对于通胀,联储局有一个容忍的范围,而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市场的变动主要居于市场预测与实际数字的差异而产生的,以下各项指标都有一样的情况。 3、就业形势分析 市场的敏感度:非常高 重要性: 工人的工资是家庭的主要收入,就业的人越多,工资的增长都是推动消费的主要因素,而美国的经济增长动力源于此,就业数据疲弱意味着美国经济疲弱。因此,经济指标当中很少象这个指标那么具影响力,而指标是由一系列的劳动市场指标所组成。由于公布的时机是在月份结束后的第一个周五,时效性也不用怀疑。就业形势报告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失业增长率。如何计算: 调查主要分为家庭调查和机构调查两种,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出就业形势的轮廓。机构调查的数据更受到专业人士的欢迎。 需要留意: 除了失业增长率外,我们还要留意非农业就业数据、工作时数变化和每小时或每周收入等等细分数据。调查是基于对于个人收入的预期,预期的时间为1-5年,调查结果分为初值和终值。 4、每周失业救济申请人数: 市场的敏感度:高 重要性: 这个指标同样是市场上最瞩目的经济指标之一。因为就业是涉及到未来的经济发展动力,所以这个是一个前瞻性的指标。目前美国是个完全消费型的社会,消费意欲是经济的最大动力所在,如果每周都有不少美国人丢掉工作的话而申请失业救济的话,会严重抑制消费信心。而由于数据每周都公布,是投资市场的焦点所在,失业人数的大幅增加,美国政府的财政压力也就随之增大,对于得了“双赤绝症”的美国经济来说也是一个考验,所以政府也会采取相应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动力。 如何计算: 加总各州一周截至到周六的申请人数即可得出数据。 需要留意: 这里要注意的是申请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首次申请,第二类是持续申请。同时由于数据每

美国主要经济数据

影响白银白银价格的经济数据因素 1.国内生产总值GDP~正比美元,反比白银 通常GDP越高,意昧着经济发展越好,利率趋升,汇率趋强,金价趋弱。投资者应考察该季度GDP与前一季度及去年同期数据相比的结果,增速提高,或高于预期,均可视为利好。 2.工业生产指数~正比美元,反比白银 指数上扬,代表经济好转,利率可能会调高,对美元应是偏向利多,对白银利空;反之为利多。 3.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正比美元,反比白银 采购经理人指数是以百分比来表示,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现当指数高于50%时,被解释为经济扩张的讯号。利多美元,利空白银。当指数低于50%,尤其是非常接近40%时,则有经济萧条的忧虑,一般预期联邦准备局可能会调降利率以刺激景气。利空美元,利多白银。 4.耐用品订单~ 正比美元,反比白银 若该数据增长,则表示制造业情况有所改善,利好美元,利空白银。反之若降低,则表示制造业出现萎缩,对美元利空,利多白银。 5.就业报告~正比美元,反比白银 由于公布时间是月初,一般用来当作当月经济指针的基调。其中非农业就业人口是推估工业生产与个人所得的重要数据。失业率降低或非农业就业人口增加,表示景气转好,利率可能调升,对美元有利,利空白银;反之则对美元不利,利多白银。6.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正比美元,反比白银 一般来说,生产者物价指数上扬对美元来说大多偏向利多,利空白银:下跌则为利空美元,利多白银。 7.零售销售指数~正比美元,反比白银 零售额的提升,代表个人消费支出的增加,经济情况好转,如果预期利率升高,对美元有利,利空白银;反之如果零售额下降,则代表景气趋缓或不佳,利率可能调降,对美元偏向利空,利多白银。 8.消费者物价指数~正比美元,反比白银 讨论通货膨胀时,最常提及的物价指数之一。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有通货膨胀的压力,此时中央银行可能藉由调高利率来加以控制,对美元来说是利多,利空白银。反之煮熟下降,利空美元,利多白银。不过,由于与生活相关的产品多为最终产品,其价格只涨不跌,因此,消费者物价指数也未能完全反应价格变动的实情。 9.新屋开工及营建许可建筑类指标~正比美元,反比白银 因为住宅建设的变化将直接指向经济衰退或复苏。通常来讲,新屋开工与营建许

计量经济学分析计算题Word版

计量经济学分析计算题(每小题10分) 1.下表为日本的汇率与汽车出口数量数据, X:年均汇率(日元/美元) Y:汽车出口数量(万辆) 问题:(1)画出X 与Y 关系的散点图。 (2)计算X 与Y 的相关系数。其中X 129.3= ,Y 554.2=,2 X X 4432.1∑ (-)=,2 Y Y 68113.6∑(-)=,()()X X Y Y ∑--=16195.4 (3)采用直线回归方程拟和出的模型为 ?81.72 3.65Y X =+ t 值 1.2427 7.2797 R 2=0.8688 F=52.99 解释参数的经济意义。 2.已知一模型的最小二乘的回归结果如下: i i ?Y =101.4-4.78X 标准差 (45.2) (1.53) n=30 R 2=0.31 其中,Y :政府债券价格(百美元),X :利率(%)。 回答以下问题:(1)系数的符号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2)为什么左边是i ?Y 而不是i Y ; (3)在此模型中是否漏了误差项i u ;(4)该模型参数的经济意义 是什么。 3.估计消费函数模型i i i C =Y u αβ++得 i i ?C =150.81Y + t 值 (13.1)(18.7) n=19 R 2=0.81 其中,C :消费(元) Y :收入(元) 已知0.025(19) 2.0930t =,0.05(19) 1.729t =,0.025(17) 2.1098t =,0.05(17) 1.7396t =。

问:(1)利用t 值检验参数β的显著性(α=0.05);(2)确定参数β的标准差;(3)判断一下该模型的拟合情况。 4.已知估计回归模型得 i i ?Y =81.7230 3.6541X + 且2X X 4432.1∑ (-)=,2 Y Y 68113.6∑ (-)=, 求判定系数和相关系数。 5.有如下表数据 日本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的关系 (1)设横轴是U ,纵轴是P ,画出散点图。根据图形判断,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拟合什么样的模型比较合适? (2)根据以上数据,分别拟合了以下两个模型: 模型一:1 6.3219.14 P U =-+ 模型二:8.64 2.87P U =- 分别求两个模型的样本决定系数。 7.根据容量n=30的样本观测值数据计算得到下列数据:XY 146.5= ,X 12.6=,Y 11.3=,2X 164.2=,2Y =134.6,试估计Y 对X 的回归直线。 8.下表中的数据是从某个行业5个不同的工厂收集的,请回答以下问题:

计量经济学例题

一、单项选择题 4.横截面数据是指(A)。 A.同一时点上不同统计单位相同统计指标组成的数据 B.同一时点上相同统计单位相同统计指标组成的数据 C.同一时点上相同统计单位不同统计指标组成的数据 D.同一时点上不同统计单位不同统计指标组成的数据 5.同一统计指标,同一统计单位按时间顺序记录形成的数据列是(C)。 A.时期数据B.混合数据C.时间序列数据D.横截面数据9.下面属于横截面数据的是( D )。 A.1991-2003年各年某地区20个乡镇企业的平均工业产值 B.1991-2003年各年某地区20个乡镇企业各镇的工业产值 C.某年某地区20个乡镇工业产值的合计数 D.某年某地区20个乡镇各镇的工业产值 10.经济计量分析工作的基本步骤是( A )。 A.设定理论模型→收集样本资料→估计模型参数→检验模型 B.设定模型→估计参数→检验模型→应用模型 C.个体设计→总体估计→估计模型→应用模型 D.确定模型导向→确定变量及方程式→估计模型→应用模型 13.同一统计指标按时间顺序记录的数据列称为( B )。 A.横截面数据B.时间序列数据C.修匀数据D.原始数据14.计量经济模型的基本应用领域有( A )。 A.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B.弹性分析、乘数分析、政策模拟 C.消费需求分析、生产技术分析、D.季度分析、年度分析、中长期分析

18.表示x 和y 之间真实线性关系的是( C )。 A .01???t t Y X ββ=+ B .01()t t E Y X ββ=+ C .01t t t Y X u ββ=++ D .01t t Y X ββ=+ 19.参数β的估计量?β具备有效性是指( B )。 A .?var ()=0β B .?var ()β为最小 C .?()0ββ-= D .?()ββ-为最小 25.对回归模型i 01i i Y X u ββ+=+进行检验时,通常假定i u 服从( C )。 A .2i N 0) σ(, B . t(n-2) C .2N 0)σ(, D .t(n) 26.以Y 表示实际观测值,?Y 表示回归估计值,则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的准则是使( D )。 A .i i ?Y Y 0∑(-)= B .2i i ?Y Y 0∑(-)= C .i i ?Y Y ∑(-)=最小 D .2i i ?Y Y ∑(-)=最小 27.设Y 表示实际观测值,?Y 表示OLS 估计回归值,则下列哪项成立( D )。 A .?Y Y = B .?Y Y = C .?Y Y = D .?Y Y = 28.用OLS 估计经典线性模型i 01i i Y X u ββ+=+,则样本回归直线通过点___D______。 A .X Y (,) B . ?X Y (,) C .?X Y (,) D .X Y (,) 29.以Y 表示实际观测值,?Y 表示OLS 估计回归值,则用OLS 得到的样本回归直线i 01i ???Y X ββ+=满足( A )。 A .i i ?Y Y 0∑(-)= B .2i i Y Y 0∑(-)= C . 2i i ?Y Y 0∑(-)= D .2i i ?Y Y 0∑(-)= 30.用一组有30个观测值的样本估计模型i 01i i Y X u ββ+=+,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1β的显著性作t 检验,则1β显著地不等于零的条件是其统计量t 大于( D )。 A .t 0.05(30) B .t 0.025(30) C .t 0.05(28) D .t 0.025(28) 31.已知某一直线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为0.64,则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线性相关系数为( B )。 A .0.64 B .0.8 C .0.4 D .0.32

美国宏观经济指标解析

美国宏观经济指标解析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定义:用以衡量全国国内财货与服务产值的经济活动总金额。分为实际GDP 与名义GDP,实际GDP是名义GDP中除去物价变动因素后所得到的。 制作方式:从生产方衡量GDP的制作方式为:GDP=C+I+G+(X-M) 即:GDP = 消费商品与服务支出(C)+ 投资品支出(I)+ 政府商品与服务支出(G)+ 净出口 [ 出口(X) - 进口(M)] 发布时间:GDP 是季度数据,美国商业部的经济分析局(BEA)每月以初次估计和随后两次的修正形式公布这一信息。第一季度的GDP 先期报告即初次估计公布于四月底,其余各季度的数据公布依次类推至七月、十一月和隔年一月。第一次修正报告被称为初步,一般于该季度末后两个月公布,第二次修正报告被称为修正后或最终, 一般在初步估计后三个月公布。 数据解读:GDP指标是探讨经济基本面的情况用以分析经济发展目前是处于何种状态。GDP增速加快表明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对生产资料的消费需求会增加。市场一般会认为强劲的GDP增长表明经济的高速发展,预示着通货膨胀或者Fed 要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利率上升、债券利率下跌;GDP增长低或为负值时,表明经济活动停滞或完全衰退,利率下降、债券利率上升。在与市场的期待值相提并论时,实际发布的经济成长率或者衰退率经常左右金融市场的走势。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ac4398079.html,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 定义:以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针,用以衡量城市消费者与工资收入者购买的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商品与服务价格的变化,也能衡量同样一组财物货物及服务的成本变化,内容包括食物、能源、衣物、住屋、交通、医疗及教育等。 制作方式:劳工部(Labor Department)以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针。目前美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是以1982年至1984年的平均物价水准为基期,涵盖了房屋支出、食品、交通、医疗、成衣、娱乐、其它等七大类,364种项目的物价来决定各种支出的权数,服务份额约占57%,

经济数据计算例题

GDP可以分为现价GDP与不变价GDP,真实GDP等于现价GDP除以GDP平减指数,然而在统计年鉴中,并没有直接给出GDP平减指数以及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对GDP平减指数的计算方法作以简要介绍: GDP平减指数等于现价GDP除以不变价GDP,若1978年的指数为100,1979年的GDP指数为107.6,是指与1978年相比,按可比价计算,GDP增加了7.6%,1978年的GDP为3624.1,则按不变价计算,1979年真实的GDP等于3624.1乘以107.6%等于3899.53,则1979年的平减指数为现价(1979)4038.2/3624.1=103.56。1980年的真实GDP等于3624.10乘于116.00%等于4203.96,1980年的平减指数为现价4517.80﹨4203.96。据此计算,则GDP平减指数及真实GDP如下表:

在一些计算中,一些文章喜欢算换成1990年为100的不变价计算真实GDP,此方法其实是假定1990年的指数为100进行计算,例如,1990年的现价GDP=18547.9,1990年的指数为

281.7/281.7*100%,1996年的指数为544.1,则以 1990=100,1996年的价格指数为 544.1/281.7*100%=193.1,则1996年不变价(真实)的GDP 为18547.90*193.1%=35815.99,则1996年平减指数为67884.6/35815.99*100%=185.9,如此计算,可以得到1990=100的GDP平减指数,其计算结果如下表:

若以上一年为100进行计算,我们可以根据以上方法时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为了真实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除了按当年价格进行核算外,还需按可比价格(不变价格)进行核算,即剔除其中纯粹价格因素的影响,也就是由于通货膨胀或紧缩而造成核算结果的虚增或虚减,从而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状况。这就需要利用有关价格缩减指数对现价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进行缩减,从而得到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进

中国历年GDP数据分析

中国历年GDP数据分析 1.调查项目概述 1.1 项目名称和目标 项目名称:中国历年GDP数据分析 项目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中国历年GDP数据,来了解中国在这些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1.2 项目时间 开始时间:2010年6月14日 结束时间:2010年6月14日 2. 调查数据

3. 调查分析 从数字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变化: 1)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较之1977年,有很大幅度增长。增幅大大高于GDP,这可以理解为一些工作从过去的混乱,开始步入正轨的一个表现。不过值得关注的是: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例高达31.24%,这个数字非常惊人。可以把这理解为公有制计划经济的特点 2)1979-1982年,连续四年,GDP增长平均速度为9.96%,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增长1.73%,CPI平均值3.8%。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不仅远低于GDP增长,也低于CPI增长,实际负增长。显示当时的财政政策,是黄老之术,让人民休养生息,培养民力。而对于通过改革而释放出来的个体经济活力和财富,政府没有进行任何征收;对于同步逐渐恢复的国有企业和经济,税收的负担也实际上下降。 3)1983-1985年,连续3年,GDP增长平均速度为19.31%,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增长18.32%,CPI平均值4.87%。国家财政收入和GDP增长,大致保持相当。显示当时财政开始从活力恢复的国民经济中抽钱,可能是为了来应对当时政府启动城市改革所需资金。 4)1986-1988年,连续3年,GDP增长平均速度为18.62%,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增长5.56%,CPI平均值10.60%。又回到了1978-1982年的状况,国家财政收入增长,远远低于GDP增长,甚至没有跑过物价水平,为实质负增长。显示再度回到黄老道路,藏富于民。 5)1988、1989两年,连续两年出现严重通胀,1989年GDP实际上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亦然。 6)1990-1992,连续3年,GDP增长平均速度为16.49%,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增长9 .35%,CPI平均值3.47%。经济增长从89年的衰退中走出,开始加快;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也同步上升,但增长幅度仍大幅低于GDP增长。 7)1993-1995年,连续3年,借1992年1月小/平南巡的东风,中国经济迅速升温。出现连续3年的2位百分数的CPI上涨,CPI上涨年平均值高达16.30%。名义货币计算,GDP增长平均速度达到30.03%,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增长21.49%,经济全面过热。但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仍大幅度低于GDP增长超过8个百分点。 8)1996-2007年,连续12年,在CPI保持低位、11年中有6年为实际下降的情况下,CPI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80%的前提下,国家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速高达19.27%。远远高于GDP平均增速13.02%。 在1820-1952年期间世界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中国由于技术落后、内乱和外国列强入侵,人均GDP反而从600美元下降到538美元,中国占世界GDP的份额从1/3下降到1/20. 中国在1952-1978年期间实行了新的国家治理模式,经济增长明显加速,GDP增长率3倍;不过人均收入只增长了80%,年增长率只有2.3%,慢于世界平均2.6%的水平。屡屡发生的政治运动和种种体制缺陷导致了生产率下降。而1978年以来的30年改革时期中国经历了高速增长。在世界GDP的份额从5%增长到15%。全要素生产率每年增长接近3%,人均收入增长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 中国在改革期间的经济表现相当卓越。分析人士总结8条原因:1)农业改革先行;2)保持了国家完整统一;3)海外华人的投资;4)起点低的后发优势;5)计划生育控制了人口

中美经济数据对照表

美国在任谁摆布答:强势美元和中国 2015年10月20日12:20 来源:凤凰国际iMarkets 美国副总统拜登访问中国 美国这个经济体过去就像身后跟着一群小喽啰的彪形大汉,常常炫耀自身力量。 即使这些日子确实曾经存在过,也早就结束了。尽管与主要的经济竞争对手相比美国仍不算开放,但进出口贸易也占了这个国家经济总量的30%。这个数字创下了记录新高,是数十年前的约3倍。 其结果是:美国的利率政策和相关事宜是由全球各地发生的事情所支配的,并且由此造成的局面相当糟糕。这就是美联储上月决定不加息并可能将之推迟到2016年的缘故。

美联储正为3个因素所掣肘: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美元的强势和美国国内通胀情况。这些因素是紧密连在一起的。 先看中国。中国经济放缓使得股市在8月和9月暴跌,令美联储不敢轻举妄动。央行官员们担心,如果中国经济增长继续减缓,其可能产生溢出效应。 由于美国的经济数据不多,投资者本周将重点关注中国的第三季度国民生产总值报告。官方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经通胀因素调整后同比增长6.9%,,但名义GDP仅增长6.2%。此前外界认为,若这个数字跌至6.5%以下,另一波股市动荡就会随之而来了。 雷蒙·詹姆斯金融公司(Raymond James)的首席经济学家斯各特·布朗称:“人们对从中国传出来的消息感到心惊胆战。”不过,他认为这些担忧有些过虑了。 由于中国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美联储的高层官员担心,加息所带来的坏处要比好处多。他们尤其担忧,加息会使本来已经非常强势的美元进一步升值。 汇率达到10多年来新高的美元已经重创了依赖出口的生产商和公司,因为外国人必须为美国制造的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这些公司

计量经济学计算题

1、某农产品试验产量Y (公斤/亩)和施肥量X (公斤/亩)7块地的数据资料汇总如下: ∑=255i X ∑=3050i Y ∑=71.12172i x ∑=429.83712i y ∑=857.3122i i y x 后来发现遗漏的第八块地的数据:208=X ,4008=Y 。 要求汇总全部8块地数据后进行以下各项计算,并对计算结果的经济意义和统计意义做简要的解释。 (1)该农产品试验产量对施肥量X (公斤/亩)回归模型Y a bX u =++进行估计; (2)对回归系数(斜率)进行统计假设检验,信度为; (3)估计可决系数并进行统计假设检验,信度为。 解:首先汇总全部8块地数据: 871 81 X X X i i i i +=∑∑== =255+20 =275 n X X i i ∑==8 1 )8(375.348 275 == 2) 7(7 127 127X x X i i i i +=∑∑== =+7?2 7255?? ? ??=10507 287 1 28 1 2X X X i i i i +=∑∑== =10507+202 = 10907 2) 8(8 1 28 1 28X X x i i i i +=∑∑== = 10907-8?2 8275?? ? ??= 87 1 81 Y Y Y i i i i +=∑∑===3050+400=3450 25.4318 3450 8 1 )8(== =∑=n Y Y i i 2) 7(7 1 2 712 7Y y Y i i i i +=∑∑== =+7?2 73050??? ??=1337300 287 1 2 81 2Y Y Y i i i i +=∑∑== =1337300+4002 = 1497300 2)8(8 1 28128Y Y y i i i i +=∑∑== =1497300 -8?( 8 3450)2 == ) 7()7(7 1 7 17Y X y x Y X i i i i i i +=∑∑== ==+7??? ??7255??? ? ??73050 =114230 887 1 81 Y X Y X Y X i i i i i i +=∑∑== =114230+20?400 =122230

计量经济学计算题

计量经济学计算题例题 0626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相关例题 1.假定在家计调查中得出一个关于 家庭年收入X 和每年生活必须品综合支出 Y 的横截面样 根据表中数据: (1)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线性模型 Y t 0 1 X t u t (2) 用G — Q 检验法进行异方差性检验 (3) 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模型加以改进 答案:(1)丫=+( 2)存在异方差(3)丫=+ 2 ?已知某公司的广告费用 X 与销售额(Y )的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1) 估计销售额关于广告费用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2) 说明参数的经济意义 (3) 在 0.05的显著水平下对参数的显著性进行 t 检验 答案: (1)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Y t 319.086 4 185X i (2) 参数经济意义:当广告费用每增加 1万元,销售额平均增加万元

(3)t=> t o.025(10),广告费对销售额有显著影响

3. : 根据表中数据: (1) 求Y 对X 的线性回归方程; (2) 用t 检验法对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a =) ; (3) 求样本相关系数r; 答案:Y =+ 用t 检验法对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a =); 答案:显著 2 2 假设y 对x 的回归模型为% b o biX u ,,且Var (uJ x ,,试用适当的 方法估计此回归模型。 2 2 解:原模型: y b 0 b 1x 1 U i , Var (u ,) 为模型存在异方差性 为消除异方差性,模型两边同除以 X ,, 得: bo — a u._ (2分) X , X x , * y , * 1 u , 令: y ,x , ■,v , x x X , 得: * y , * b box ' (2分)

美国主要经济数据详解和公布时间

美国主要经济数据详解和公布时间 美国是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经济的好坏将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此研究分析美国经济指标是我们了解世界经济形势一个有效手段,也是黄金价格短期波动的最主要影响因素。美国公布的经济指标主要包括了以下几大部分内容:国民收入和生产、工业生产和订单、固定资本投资与建筑、就业与失业、国内贸易和商品库存、综合商品价格。以下我们将就其中一些重要指标进行简要分析。 1、国内生产总值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ac4398079.html, 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该国各个经济部门在一定时期(一年或者一季)内所生产的没有扣除资本消费(Capital consumption)的全部商品和劳务总值。所谓的资本消费指的是固定资本折旧。也即是指不论谁在该国拥有生产资产,其产出均应计入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例如:外国公司在美国设立子公司,即使将营利汇回其位于其它国家的母公司,其营利仍是美国GDP的一部份。GDP是代表一个国家境内的全部经济活动,反应经济增长的基本情况,用以分析经济发展目前是处于何种状态。GDP增速加快表明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对生产资料的消费需求会增加。 实质GDP是每季数据,第一季的先期报告(advance)公布于四月底,其余各季分别公布于七月、十月与隔年的一月。对于任何一季的报告,第一次修正报告称为“初步”(preliminary),第二次修正报告称为“修正后”(revised)或“最终”(final)。 2、工业生产指数 工业生产指数(Industrial production index)是衡量制造业、矿业与公共事业的实质产出重要的经济指标,工作生产指数是反应一个国家经济周期变化的主要标志。 工业生产指数由美国联邦准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oard)搜集资料,其引用数据不是确实生产数据,绝大部分是估计数据(因资料搜集不易)。样本为250家个别企业,代表27种不同的工业,以1987年为基期。内容有三种不同类别(1)所有工业:(2)市场分类:包括最终产品、中产品和原料市场;(3)工业类别:包括制造业(耐用品与非耐用品)、矿业及公用事业。工业生产指数是反应经济周期变化的重要标志,可以以工业生产指数上升或者下降的幅度来衡量经济复苏或者经济衰退的强度。工业生产指数稳步攀升表明经济处于上升期,对于生产资料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美国于每月15号公布上个月的工业生产指数的统计结果。 2、新屋开工率(Housing Start)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ac4398079.html, 新屋开工率也是反映经济周期变化的一个指标,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居民的收入也相应的变化,在经济衰退时期,新屋开工率会出现明显下降,而在经济复苏期,新屋开工率会出现明显上升。新屋兴建分为两种:个别住屋与群体住屋。个别住屋开始兴建时,一户的基数是1,一栋百户的公寓开始兴建时,其基数为100,依此计算出新屋开工率(Housing Start).专家们一般较重视个别住家的兴建,因为群体住屋内的单位可以随时修改,资料通常无法掌握。新屋开工率与建照准许率的增加,显示出市场景气看好,对于生产资料的需求增加。 美国于每月的16号至19号间公布新屋开工率。 3、产能利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ac4398079.html, 产能利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是工业总产出对生产设备的比率。涵盖的范围包括生产业、矿业、公用事业、耐用品、非耐用品、基本金属工业、汽车和小货车业及汽油等八个项目。代表上述产业的产能利用程度。如果产能利用率在90%以下,且持续下降,表示设

案例常用数据公式及计算题

公式常用数据技术题 ◎损失计算及其他公式: 1、死亡工日:人数×6000;重伤工日:人数×105 2、直接经济损失:抢救费+抚恤费+机修费+财产损失 3、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工作损失+资源损失+环境处理费+补充新员工 4、混合气体下(上)极限L=1/n/L+……×100% 百分数/下限 5、千人工伤率工伤总人数/职工人数×1000‰ 6、千人死亡率死亡总人数/职工人数×1000‰ 7、千人经济损失率全年损失(万)/职工人数×1000‰ 8、百万经济损失率全年损失(万)/总产值(万)×100% 9、工作损失价值税利×总损失工日/工作日数×职工人数 10、重大危险源㎡×相对密度×充装数系q1 /Q1+q2 /Q2+q3 /Q3……≥1 11、加权平均浓度C T+…/8×60 12、物质超标C/L+…>1 13、爆炸危险度R浓度/ 爆炸下限 14、危害风险评价标准D=LEC Ⅰ级>320分极其危险Ⅱ级160分~320分高度危险Ⅲ级70分~159分显著危险Ⅳ级20分~69分一般危险Ⅴ级<20分稍有危险 输入可靠度是0.9992,判断可靠度是0.995,输出可靠度是0.9994,则人在进行作业操作时的基本可靠度是()。技术189页r=a1a2a3 ◎建筑安全检查标准公式: 1、汇总表分项得分

◎总表分项得分×分项检查表得分/100 2、汇总表分项得分(缺项) ◎检查表得分之和/(100-缺项分)×100 3、检查表分表缺项计算 ◎检查表实得分/(100-缺项分)×100 4、保证项目缺项 ◎保证项目实得分/(60-缺项分)>66.7% ◎《条例》罚款规定: 1、对单位处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60%至100%的罚款; 2、单位1)发生一般事故的,处10-20万元以下的罚款;2)发生较大事故的,处20-50万元以下的罚款;3)发生重大事故的,处50-200万元以下的罚款;4)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200-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3、主要负责人1)发生一般事故的,处上年收入30%的罚款;2)发生较大事故的,处上年收入40%的罚款;3)发生重大事故的,处上年收入60%的罚款;4)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上年收入80%的罚款。 4、单位主要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至80%的罚款。 ◎《条例》事故分类规定: ①特别重大事故:30—100—1亿【上】 ②重大事故:10-30【下】50—100【下】5仟—1亿【下】 ③较大事故:3-10【下】10—50【下】1仟—5仟【下】 ④一般事故:3—10—1仟【下】

美国经济数据公布时间表

美国经济数据公布时间表 由于美圆在外汇市场中的地位,以及绝大多数的外汇交易都是以美元为中心的交易等原因,美国的经济数据在汇市中最为引人注目。以下是一些重要经济指标的理论上的观察方法和结论,但在实际运用中情况会复杂得多: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某一国在一定时期其境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的好坏,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被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视为“最富有综合性的经济动态指标”。主要由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额四部分组成。数据稳定增长,表明经济蓬勃发展,国民收入增加,有利于美圆汇率;反之,则利淡。一般情况下,如果GD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则被视为衰退。此数据每季度由美国商务部进行统计,分为初值、修正值、终值。一般在每季度末的某日北京时间21:30公布前一个季度的终值。 2、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数据上升说明经济发展受阻,反之则看好。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失业率在4%左右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过9%,则说明经济处于衰退。此数据由美国劳工部编制,每月第一个周五21:30公布。 3、零售销售 其实是零售销售数额的统计汇总,包括所有主要从事零售业务的商店以现金或信用形式销售的商品价值总额。服务业所发生的费用不包括在零售销售中。 零售额的提升,代表个人消费支出的增加,经济情况好转,如果预期利率升高,对美元有利,利空原油;反之如果零售额下降,则代表景气趋缓或不佳,利率可能调降,对美元偏向利空,利多原油。 零售额的提升,代表个人消费支出的增加,经济情况好转,如果预期利率升高,对美元有利,利空白银价格;反之如果零售额下降,则代表景气趋缓或不佳,利率可能调降,对美元偏向利空,利多白银。 4、消费者信心指数 消费者信心指数(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CCI)是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标,是综合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是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是监测经济周期变化不可缺少的依据。 如公布结果比预期的要多,则表明美国当前商业条件和总体经济环境向好,利多美元,利空原油和贵金属; 如公布结果比预期的要少,则表明美国当前商业条件和总体经济环境恶化,利空美元,利多原油和贵金属。 5、商业库存(INVENTORIES): 包括工厂存货、批发业存货、零售业存货。主要用以评估生产循环状况。存货低于适当水准,将增加生产,经济向好,对货币有利;反之则不利。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旬某日21:30或23:00公布。 批发库存月率数据实际值高于预期值,表示经济更好,实际值高于前值,也是经济更好。经济更好,该国货币汇率会涨。美元上涨导致白银下跌。 6、采购经理人指数(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 是衡量制造业的重要指标。考察制造业在生产、新定单、商品价格、存货、雇员、定单交货、新出口定单和进口等方面。数据以50为强弱分界点,在以上表示制造业向好对货币有利;反之则意味着衰退,对货币不利。数据由供应管理协会(ISM)编制,每月初某日23:00公布。 采购经理人指数对黄金的价格也会产生影响,当该指数高于50%的时候,黄金市场就会萎靡,

计量经济学计算题

计量经济学计算题例题0626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相关例题 1.假定在家计调查中得出一个关于 家庭年收入X 和每年生活必须品综合支出Y 的横截面样本,数据如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 (1)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线性模型t t u X ++=t 10Y ββ (2) 用G —Q 检验法进行异方差性检验 (3) 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模型加以改进 答案:(1 )Y ∧ =0.0470+0.6826X (2)存在异方差(3)Y ∧ =0.0544+0.6794X 2.已知某公司的广告费用X 与销售额(Y )的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1) 估计销售额关于广告费用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2) 说明参数的经济意义 (3) 在05.0=α的显著水平下对参数的显著性进行t 检验 答案: (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319.086 4.185t i X Y ∧ =+ (2)参数经济意义:当广告费用每增加1万元,销售额平均增加4.185万元 (3)t=3.79>0.025(10)t ,广告费对销售额有显著影响

根据表中数据: (1) 求Y 对X 的线性回归方程; (2) 用t 检验法对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α=0.05); (3) 求样本相关系数r; 答案:i Y ∧ =1.2200+0.8301X 用t 检验法对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α=0.05); 答案:显著 求样本相关系数r; 答案:0.9969 4.现有x 和Y 的样本观测值如下表: 假设y 对x 的回归模型为01i i i y b b x u =++,且22()i i Var u x σ=,试用适当的 方法估计此回归模型。 解:原模型: 011i i y b b x u =++ , 221()i Var u x σ=模型存在异方差性 为消除异方差性,模型两边同除以 i x , 得: 011 i i i i i y u b b x x x =++ (2分) 令* *1 ,,i i i i i i i i y u y x v x x x = == 得: **10i i i y b b x v =++ (2分) 此时22221 ()( )()i i i i i u Var v Var x x x σσ===新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1分) 由已知数据,得(2分)

美国主要经济数据及其影响

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市场机制较为健全,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在世界市场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经济数据作为其经济状况的指标,其变化以及好坏程度,对世界经济都有重要影响。以下是美国主要的经济数据。 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市场机制较为健全,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在世界市场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经济数据作为其经济状况的指标,其变化以及好坏程度,对世界经济都有重要影响。以下是美国主要的经济数据: 就业报告:每个月第一个星期五公布前一个月的统计结果。 个人所得:每月的第四个星期。 消费者物价指数:每月第三个星期。 新屋开工率(HousingStart):每月的16号至19号间公布。 领先指针(LeadingIndicators):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 美联储每隔6星期的星期二召开一次定息会议。 欧洲央行每隔4星期在美联储会议的下一星期的星期四召开一次会议,但其中一次为非定息会议。 以下为几个重要数据的介绍: 1.利率的调整,代表各国的货币政策动向,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和杠杆,影响了本国和外国经济投资的成本、利润等,也影响了国民的消费、投资等活动,其对于汇率的影响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会议(包括市场预期和结果,但有时预期与结果一致时市场却会走出相反结果,这在今后再做介绍)。有一点需要指出有时虽然某国政府虽然没有调整利率的表示,但只要市场有这种预期,或者在其他国家已采取了行动的情况下,市场会预期该国必然会采取类似行动,使该国货币的汇率产生大幅波动。 2.就业人数(美国非农业就业人口),它作为反映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预示着该国经济当前与前景发展的好坏,势必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制定,因此对汇率产生重大作用。 3.国民生产总值,目前各国每季度公布一次,它以货币形式表现了该国在一个时期内所有部门的全部生产与服务的总和,是不同经济数据的综合表现,反映了当前经济发展的状况。 4.生产价格(物价)指数,显示了商品生产的成本(生产原材料价格的变化),对未来商品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了今后消费价格、消费心理的改变。 5.消费物价指数,反映了消费者目前花费在商品、劳务等的价格变化,显示了通货膨胀的变化状况,是人们观察该国通货膨胀的一项重要指标。

美国重要经济数据解读

美国重要经济数据解读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美国重要经济数据解读 香港股票市场容易受到外围股市影响,特别是受美国股市的影响,而美国的金融市场(主要是股市、债市和汇市)经常也受到其国内各项经济数据影响而波动,所以作为一个介入香港市场的投资者,其实已经参与了一个真正的国际市场,对于一个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我们要有对其经济数据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相信大家对于这个问题都不会有太大的异议,而我们在接下来的3天内也简单谈谈美国一些重要的经济数据,而本文主要是参考了由BAUMOHL撰写的《THE SECRETS OF ECONOMIC INDICATORS》而写的。 首先让我们了解哪些经济指标(数据)是最重要的,美国每周公布的经济指标不少,当中有重要、有次要的,当然这是对股市来说。我们认为20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包括: 序号 经济指标 公布 频率 公布时间 来源1 联储局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声明 每年八次

每次议息会议会后 美联储2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每月 当月的第二周或第三周劳工部3 生产者物价指数 每月 月份结束后2周 劳工部4 供应管理协会制造业调查每月 下月第一个工作日 供应管理协会(ISM)5 就业形势分析(数据)每月 月份结束后第一个周五劳工部6 每周失业救济申请人数每周 周四 劳工部7

耐用品订单 每月 月份结束后3-4周 商务部8 零售销售额 每月 月份结束后第二周 商务部9 消费者信心指数 每月 当月最后一个周二 经济咨商局(会议局)1 消费者情绪调查(初值和终值) 半月 每月第二个周五(初值)和最后一个周五(终值)密歇根大学1 EIA石油储存报告 每周 周三 能源信息署1 领先经济指标 每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