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渴

消渴

消渴
消渴

消渴

【定义】

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禀赋不足

《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二)饮食失节

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

(三)情志失调

神精剌激——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

(四)劳欲过度

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

二、病机

(一)病变机理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

(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

阴虚燥热

(三)病变脏器关系到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燥热在肺----肺燥津伤----多饮

热壅于胃----消灼胃液----多食肾为关键

虚火在肾----封藏失职----多尿

(四)消渴病日久,百证变出。

肺痨---肺燥阴伤,痨虫侵入

雀盲---精血不能上承

痈疽---燥热内结,血络不畅,蕴毒成痈

中风---阴虚阳亢,痰瘀阻络

【问诊要点】

消渴一证主要涉及内分泌系统糖尿病及尿崩症等西医疾病。

一、起病时间:

包括本次发病的时间和整个病程的时间。

二、诱发因素:

劳累、受凉、饮食不当、情绪因素等?

三、主症特点:

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

1、多饮的性质、程度:喜饮热或冷,每日饮水次数及量。

2、多食的性质、程度:每日饮食次数及量,是否消谷善饥。

3、多尿的性质、程度:每日排尿次数、量及尿色,是否有夜尿多及尿频尿急尿痛。

4、乏力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

5、消瘦的程度:体重减轻程度。

6、诱发和缓解因素:是否饮食,劳累或情绪影响容易诱发;是否休息、饮食控制等可以缓解等。

7、既往发作情况。

四、伴随症状和鉴别诊断症状:

是否有发热、畏寒怕冷、手足心热、四肢欠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乏力、多梦及大便情况。

五、诊疗经过和症状演变:

本次发病后是否就诊,何时何地,做过何种检查,结果如何,应用何种治疗?症状变化情况如何(好转、进展、出现新症状)?

六、刻下症状:

(1)主症及伴随症状情况。

(2)中医辨证症状:尚需结合舌脉综合辨证。

肺胃燥热:烦渴多饮,消谷善饥,尿频量多,尿混色黄。

脾胃气虚: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

肾阴亏虚:尿频量多,混浊或尿甜,腰酸乏力,头晕耳鸣,多梦遗精。

阴阳亏虚:尿频混浊,手足心热,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怕冷,甚至阳痿。

(3)十问。

七、过去史、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一)查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和尿糖,尿比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有助于确定诊断。

(二)病情较重时,尚需查血尿素氮、肌酐,以了解肾功能情况;查血酮,以了解有无酮症酸中毒;查二氧化碳结合力及血钾、钠、钙、氯化物等,以了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情况(三)对各种系统的检查,有助于并发症的诊治。

【类证鉴别】

1,口渴症: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

2,瘿病: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生长肿物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现代医学鉴别要点】

有多种因素及疾病司引起糖尿、糖耐量减低、空腹高血糖,须与原发性糖尿病相鉴别: (1) 非葡萄糖尿:乳糖尿见于妊娠后期及哺乳期。牛乳糖尿见于先天半乳糖血症。果糖、戊糖尿见于大量进食水果后,为罕见的先天性疾患。

(2) 非糖尿病性葡萄糖尿:饥饿性糖尿见于饥饿数日后大量进食糖类食物,其空腹血糖正常或偏低。食后糖尿见于短时间内摄人大量糖类,或因吸收太快,血糖升高暂时超过肾糖阈,可见糖尿,但空腹血糖及 OGTT 正常。

(3) 肾性糖尿:由于肾小管再吸收糖的能力减低,肾糖阈低下引起。见于少数妊娠妇女有暂时性肾糖阈降低时,可产后随访,以资鉴别。见于老年人肾糖阈低下者。也可见于肾脏疾患,肾小管再吸收功能受到损伤时。真正的肾性糖尿如范可尼综合征为肾小管酶系缺陷,极罕见。以上表现为糖尿,但空腹血糖及OGTT完全正常,必要时可进行肾糖阈测定。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终末期——尿毒症时由于胰岛素受体较不敏感,以致影响糖代谢,或因钾离子丢失使细胞内缺钾,影响,胰岛素释放而致糖耐量异常。

(4) 肝脏疾病:肝脏病人由于糖原分解、糖异生作用及胰岛索灭能减弱,可表现为空腹血糖正常或降低,但糖耐量减低。肝炎病毒可累及胰腺β细胞而发生糖尿病,但多是可逆的,仅少数固胰岛损害严重而致永久性糖尿病。肝性糖尿病与原发性糖尿病的重点区别之一是前者具有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而 C 肽正常。

(5) 应激状态:在急性感染、中毒、严重外伤、烧伤、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剧烈运动、失水、失血、缺氧等应激状况下,身体可通过大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系统,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髓质激素分泌增加,拮抗胰岛素作用,致使血糖升高,糖耐量减低。

(6) 内分泌疾病:

肢端肥大症:由于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拮抗胰岛素作用而引起糖代谢紊乱,可出现垂体性糖尿病。

库欣综合征: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使糖原异生旺盛,抑制已糖磷酸激酶和对抗胰岛素作用,使糖耐量异常,甚至糖尿病。也可见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

嗜铬细胞瘤:因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大量分泌,促进肝糖原分解。以外,肾上腺素还能促进糖异生使糖输出增多,并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垂体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使血糖升高。一般症状较轻,肿瘤切除后,糖代谢可恢复正常。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过多不仅可使肝糖原分解增加,葡萄糖利用和氧化增加,同时能加速肠道对葡萄糖和半乳糖的吸收,延缓高糖刺激下的胰岛素分泌,促进胰升糖索的分泌。因此,甲亢患者可出现糖耐量异常。甲亢控制后糖耐量异常可恢复。另外,约有 50 %的甲九问使原有的糖尿病加重。

胰岛细胞瘤:该瘤分泌过多的胰升糖素,促使肝糖原迅速分解而升高血糖。胰岛β细胞生长抑素肿瘤也可使糖耐显减低或出现糖尿病。

(7) 慢性疾病长期卧床或活动减少:此时可见糖耐量减低,但空腹血糖正常。饥饿及营养不良者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减弱,胰岛素分泌减少,可有糖耐量低减,偶见尿糖阳性。细胞内外低钾或低钙时,胰岛素从β细胞分泌减少,末梢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减弱,故有糖耐量减低。

(8) 药物:某些药物可影响糖耐量,升高血糖,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醛固酮、生长激素、儿茶酚胺、咖啡因、可乐定、可的松、胰升糖素、噻嗪类利尿剂、速尿、利尿酸钠、消炎痛、异烟肼、尼古丁、女性口服避孕药、酚妥拉明、三环抗抑郁剂、苯妥英钠。故做糖耐量前应停药 3 — 7 天,甚至 1 个月以上。

【治疗】

一、辨证要点

(一)辨病位

肺:通常把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

脾胃: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

肝肾: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二)审标本

本:阴虚为主。

标:燥热为标。

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之证。

(三)审本证与变证

本证: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

变证:痈疽、眼疾、心脑病症等。

二、治疗原则

治疗大法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三、证治分类

1肺胃燥热:主症特点: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量多,尿混而黄,形体消瘦,舌红

苔薄黄,脉滑数。治法:清热生津止渴。方药:消渴方、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2脾胃气虚:主症特点: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而干,脉细弱无力。治法:健脾益气,生津止渴。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3肾阴亏虚:主症特点: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无力,头晕耳鸣,多梦遗精,皮肤干燥,全身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养肾阴,益精补血,润燥止渴。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或左归饮加减。

4阴阳两亏:主症特点: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手足心热,咽干舌燥,面容憔悴,耳轮干枯,面色黎黑,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怕冷,甚至阳痿。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治法:温阳滋阴补肾。方药: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加减。

【相关经典条文】

一、《内经》:

《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素问·腹中论篇》:“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

二、《外台秘要》:

“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三、《圣济总录》:

《圣济总录·消渴门》:“消渴者 久不治,则经络壅涩,留于肌肉,变为痈疽”。

《圣济总录·久渴》:“消渴之病,本于肾气不足,下焦虚热”。

四、《医学心悟·三消》:

“治上焦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病案一则】

李某,男,49岁,**年*月*日就诊

主诉:患有糖尿病病史三年。现口渴多饮,多食善饥,乏力,消瘦,自汗,头目眩晕,视物不清,四肢麻木,腰酸腿软,入睡困难,多梦,尿多,大便干燥。患者平素喜吃肥甘厚味。望闻切:舌质淡红,苔白少,脉细弦。

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1.3mmol/L,餐后2小时尿糖(3+),胆固醇6.76 mmol/L,甘油三脂3.84 mmol/L。

诊治思路:

一、诊断:

病名:消渴

患者糖尿病病史三年。现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尿多,乏力,消瘦,就诊时查空腹血糖升高,尿糖阳性,从病史及目前症状来看,具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目前诊断主要考虑“消渴”。证型:脾胃气虚兼有阴虚内热

患者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并有乏力、消瘦,头目眩晕,舌质淡红,苔白少,脉细弦,以脾胃气虚症候较为突出,但患者还有腰酸腿软、大便干燥、多梦,兼有肾阴亏虚之证,综合判断可辨为脾胃气虚兼有阴虚之证。

二、诊断分析:(辨明脏腑病位,明确辩证分型)

患者糖尿病病史三年。现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尿多,且患者伴乏力,消瘦,自汗,头目眩晕,视物不清,四肢麻木,结合舌脉(舌质淡红,苔白少,脉细弦),由此又可辨病位为脾胃。久病及肾,伤及肾阴,故见腰酸腿软、大便干燥、多梦。因而病位涉及脾、肾两脏。患者平素喜吃肥甘厚味,脾胃内伤,元气不充则相火妄动(壮火)而产生阴火,消烁津血,致津血不足,发为消渴。脾胃受损,气血运化乏源,故见乏力。全身肌肉失于水谷精微之濡养,故见消瘦、四肢麻木。脾胃气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口渴多饮。饮食水谷精微直趋于下,故见尿多。清窍失养,故见头晕;双目失养,故见视物不清。阴火内生,水道干枯,大便干燥。内热扰心,故而入睡困难,多梦。结合舌脉该患者辩证当为消渴之脾胃气虚兼阴虚内热证。

三、该患者尚需做哪些相关检查:

患者为中老年人,为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的多食善饥及消瘦,需给患者行T3、T4、TSH、FT3、FT4的检查。进一步明确糖尿病类型,需给患者做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以确诊1型或是2型糖尿病。查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肌电图等以及眼部的相关检查以了解是否有并发症的存在。

四、立法:

治法:健脾益气生津止渴滋阴清热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药物组成:党参10克茯苓12克炒白术12克甘草3克

藿香叶12克山药6克葛根15克天冬12克

麦冬10克黄连5g 玄参10克丹参12克

五、随证加减:

若患者脾胃气虚日久,极易生湿困脾,而见脘腹痞闷,纳呆,苔白腻而胖,有齿印,可加用香砂六君子汤。

六、煎服方法:

药物浸泡30分钟后先武后文煎煮15分钟后即可。

煎煮完的汤药倒出分为2碗,早晚各服一次。

药物当温服,避免胃肠道刺激。

七、饮食起居调护:

服中药时但避免进食烟酒、辛辣、油腻及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以及避免饮浓茶等。节制饮食,进餐宜定时定量,在保证机体热量需要的前提下,饮食宜清淡,忌食厚味,多食杂粮,多食蔬菜,瘦弱,豆类、含糖量低的瓜果,忌食糖类、腌制食品。

消渴症

消渴症 消渴症 编辑本段辨证治疗 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病始见于《黄帝内经?奇病论》,名为消渴。中医所论消渴,肺热伤津、口渴多饮为上消;胃火炙盛、消谷善饥为中消;肾不摄水、小便频数为下消。肺燥、胃热、肾虚并见,或有侧重,而成消渴,缺一而不能成此病。 编辑本段上消(肺热津伤) 证见 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 1.主方玉泉丸(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加减 处方:天花粉、葛根各30克,生地黄、麦冬各15克,黄芩10克,五味子6克,山药、石斛各20克。水煎服。

2.中成药消渴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降酮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黄芪40克,生地黄30克,山药30克,玄参35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川芎15克,黄柏15克,赤芍15克,苍术15克,栀子20克,茯苓20克,当归20克,生牡蛎5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2)人参白虎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生石膏50克,知母15克,白参10克,粳米20克,甘草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编辑本段中消(胃热炽盛) 证见 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苔黄干,脉滑数。治法 清胃泻火,养阴生津。 方药

1.主方玉女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麦冬、生地黄、玄参各15克,石膏、天花粉各30克,黄连、栀子、知母各10克,牛膝12克。水煎服。 若大便干结者,可合调胃承气汤。 2.中成药消渴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参黄降糖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大黄、桂枝各6—12克,桃仁9~12克,玄明粉3-6克,甘草3克,玄参、生地黄各12。15克,麦冬12克,黄芪30—45克。水煎服。 (2)萝卜汁(来春茂《新中医》1987.8) 处方:红皮白肉萝卜,捣碎榨取汁,每日服100一150毫升,早晚各服1次,7日为1个疗程,连用3-4个疗程。

中西医病名对照

. 中西医病名列表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11、感冒(普通感冒)、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212 3、麻疹(麻疹)、痢疾(细菌性痢疾) 1、湿阻或伤湿(湿阻、风或风痧(风疹 1、湿或湿瘟(肠伤、水痘(水痘副伤寒 1、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白喉(白喉 1、温毒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百日咳(百日咳 1、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烂喉丹痧(猩红热 1、疟疾(疟疾、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 7、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或吸 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 8 、蛔虫病(蛔虫病)虫病) 9 、蛲虫病(蛲虫病)、寸白虫病(绦虫病) 310 、鞭虫病(鞭虫病)、囊虫病(囊虫病)411 、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包虫病(包虫病) 5 12 、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丝虫病) 6 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 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 神分裂症) 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 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 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 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感性精神障碍) 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 5、多寐(发作性睡病) 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 6、不寐(神经性失眠) 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 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 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恐怖症)痴呆) 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 28、颤病(震颤麻痹) 征) 29、口僻(面神经麻痹) 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 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合征或抑郁症) 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 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 32、颅脑痈(脑脓肿) 质性精神障碍) 33、脑鸣(神经性脑鸣) . .

人类发现和治疗糖尿病的历史

人类发现和治疗糖尿病的历史 糖尿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其发病率越来越高,有些国家有30%甚至50%的人患糖尿病。我国目前大约有1.5亿人患糖尿病。糖尿病成为排在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致人死亡的疾病。现代医疗把糖尿病列为终身不愈的疾病。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糖尿病历史至少有3500年。公元前1550年,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本医学实用病症列表中有一种叫做“多尿”的疾病,公元前5世纪,印度的两位僧侣发现多尿病人的尿液比正常人粘稠很多,会引来大量的蚂蚁,他们研究发现,多尿病人的尿都是甜的,到17世纪,英格兰人托马斯·威利斯和当时英国著名的医生约翰发表论文,正式把多尿病改为糖尿病。1921年,加拿大生物学家班廷在一条狗体内切除了结扎后的胰脏,在胰脏内提取了一种液体,并在狗身上注射了4毫升,发现狗的血糖下降得非常快,后来经过进一步研究把这种液体取名为胰岛素,1922年1月,班廷在牛胰岛中提取了胰岛素注射在一位患了两年糖尿病的男孩身上,使其病情得到控制,这位男孩活到77岁。 在中国,历史上把糖尿病叫做消渴症,有很多皇帝和名人患消渴症,如汉武帝、隋炀帝、武则天、慈禧太后、苏东坡、袁世凯等。汉武帝用了很多药物,病情日渐严重,西域匈奴王派使者送来一种药方,使汉武帝的病情半年后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我国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在他的论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记载了对消渴症的诊断,他最早提出了“饮食疗法、运动疗法、针灸治疗消渴症”。他的81种消渴名

方被称为我国研究糖尿病的第一个历史里程碑。后人对他的81种消渴名方的研究发现,他的医术和用药十分精准,能够根据糖尿病所表现出的不同症状对症下药,并且十分准确。唐朝还有一位叫王焘的神医,他父亲患糖尿病,王焘亲自尝了其父的小便是甜的,并制定了饮食调理方案,使他父亲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这位王焘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确诊和治疗糖尿病的医生。 1965年,我国科学家第一次用人工合成的方法生产了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也就是结晶牛胰岛素。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类各种慢性疾病高发,世界上很多化学家、生物学家、医药学家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不断有各种降糖药和胰岛素问世并用于治疗糖尿病,但引起了各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在此同时,有不少科学家研究人体的化学物质,发现人体必须40种营养素,缺少一种就会生一种或几种疾病,近年来,科研人员已经找到用饮食和营养素调理,将糖尿病治愈的方法。人类发展到今天,终于可以说,糖尿病根本不是一个终身性疾病。可惜,多数人受西医的影响,不认同营养可以调理好糖尿病,宁愿吃降糖药、打胰岛素一步步走向并发症的深渊。

中西医病名对照

中西医病名列表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1 、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2 、感冒(普通感冒)11、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3 、麻疹(麻疹)12、痢疾(细菌性痢疾) 4 、风疹或风痧(风疹)13、湿阻或伤湿(湿阻) 5 、水痘(水痘)14、湿温或湿瘟(肠伤寒副伤寒) 6 、白喉(白喉)15、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 7 、百日咳(百日咳)16、温毒发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 8 、烂喉丹痧(猩红热)17、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 9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18、疟疾(疟疾)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虫病)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 虫病) 2 、肺虫病或吸虫病(肺 虫病或吸 3 、寸白虫病(绦虫病) 4 、囊虫病(囊虫病) 5 、包虫病(包虫病) 6 、丝虫病(丝虫病) 7 、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 8、蛔虫病(蛔虫病) 9 、蛲虫病(蛲虫病) 10、鞭虫病(鞭虫病) 11、肝虫病(华支睾吸虫 病) 12、蛊虫病(血吸虫病) 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1 、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2 、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 神分裂症) 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 3 、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 4 、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 感性精神障碍) 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 5 、多寐(发作性睡病)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 6 、不寐(神经性失眠)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 7 、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恐怖症)痴呆) 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28、颤病(震颤麻痹) 征) 29、口僻(面神经麻痹) 9 、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合征或抑郁症) 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 10 、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32、颅脑痈(脑脓肿) 质性精神障碍)

糖尿病

糖尿病 疾病常识 英文名称:diabetes mellitus, DM 别称:消渴症 临床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乏力 并发疾病:肾盂肾炎、膀胱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好发人群:肥胖者、长期高糖、高脂饮食者、直系亲属有糖尿病病史者 就诊指南 就诊科室:内分泌科 治疗周期:需要终身间歇性治疗 常用药品:磺酰脲类、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 常用检查:尿糖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是否医保:是 概览 定义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膜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酣症酸中毒(DKA)、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流行病学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与发病率极攀升。 1.以2型糖尿病为例,2013年全国调查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0.4%,男性高于女性(11.1%比9.6%)。 2.各民族间的糖尿病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满族15.0%、汉族14.7%、维吾尔族12.2%、壮族12.0%、回族10.6%、藏族4.3%。 3.未诊断糖尿病比例较高。2013年全国调查中,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63%。 4.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了2倍。2013年按体质指数(BMI)分层显示,BMI<25 kg/m^2者糖尿病患病率为7.8%、25 kg/m2≤BMI<30 kg/m^2者患病率为1 5.4%,BMI≥30 kg/m^2者患病率为21.2%。 疾病分类 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的病因学分型体系,将糖尿病分为以下四大类: 1.1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又分为免疫介导性和特发性(无自身免疫证据)。 2.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和以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病因学相对明确,如胰腺炎、库欣综合征、糖皮质激素、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引起的一些高血糖状态。 4.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或糖耐量降低,不包括孕前已诊断糖尿病的病人。

中医各类病名翻译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2、感冒(普通感冒) 3、麻疹(麻疹) 4、风疹或风痧(风疹) 5、水痘(水痘) 6、白喉(白喉) 7、百日咳(百日咳) 8、烂喉丹痧(猩红热) 9、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11、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12、痢疾(细菌性痢疾) 13、湿阻或伤湿(湿阻) 14、湿温或湿瘟(肠伤寒副伤寒) 15、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 16、温毒发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 17、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 18、疟疾(疟疾)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 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或吸虫病) 3、寸白虫病(绦虫病) 4、囊虫病(囊虫病) 5、包虫病(包虫病) 6、丝虫病(丝虫病) 7、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 8、蛔虫病(蛔虫病) 9、蛲虫病(蛲虫病) 10、鞭虫病(鞭虫病) 11、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 12、蛊虫病(血吸虫病) 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感性精神障碍) 5、多寐(发作性睡病) 6、不寐(神经性失眠) 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恐怖症) 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 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合征或抑郁症) 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1、出血中风(出血性脑血管病) 12、缺血中风(缺血性脑血管病) 13、风痱或喑痱(中风后遗症) 14、厥头痛或真头痛(高血压脑病) 15、风厥(过敏性休克) 16、气厥或郁厥(癔病性昏厥) 17、血厥或脉厥(血管运动失调性晕厥) 18、痰厥(痰阻性晕厥) 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 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 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 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 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 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 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 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痴呆) 28、颤病(震颤麻痹) 29、口僻(面神经麻痹) 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 32、颅脑痈(脑脓肿) 33、脑鸣(神经性脑鸣) 34、晕动病(晕车症) 35、头部内伤(颅内血肿脑震荡) 第四章心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类) 1、心痹(风湿性心脏病) 2、心衰(心力衰竭) 3、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4、心瘅(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5、心悸(心律失常) 6、胸痹或心痛(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 7、厥心痛或真心痛(急性心肌梗死) 8、高原胸痹(高原病) 9、心厥(心源性休克或昏厥)

消渴病中医治疗

消渴病的中医治疗 【概述】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从而导致的一组内分泌代谢综合病症。以多饮多尿多食、疲乏、消瘦等证候群,以及血循环中葡萄糖浓度异常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根据现代病因特点,临床分为Ⅰ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缺乏)、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明显缺乏伴胰岛素抵抗)、特异性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4型)四种类型(根据1996年WHO对糖尿病(3型)诊断分型的修定标准)。I型糖尿病大多自幼年发病,有酮症酸中毒倾向;Ⅱ型糖尿病以中老年人为主,肥胖者居多。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可伴发眼、神经及心、脑、肾等血管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此为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范畴。 【病因病理】 糖尿病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为素体阴虚;外因为恣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或感受热毒等,致火灼阴津,燥热内盛,而发消渴。 病理变化主要为燥热阴虚。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布,则胃失儒润,肾失滋源;胃热偏盛,则灼伤肺津,耗损肾阴;而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又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热胃燥,肾阴亏乏,故多饮、多食、多尿相互并见。证延日久,气阴两伤,则见疲倦消瘦之症。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

肌肤,则为水肿。燥热阴虚,常生变证:如肺失滋润,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涵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络脉瘀阻,蕴毒成脓,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内灼,炼液成痰,血炽成瘀,痰瘀互结,痹阻胸脉,则发胸痹;痹阻经络,蒙蔽心窍,则发中风偏瘫。 【诊断要点】 1.临床典型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疲倦乏力等,也有症状不典型者。 2.实验室检查多次静脉空腹血糖≥7.o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lmmol/L,或随机血糖≥11.lmmol/L。(必要时重复一次)。无高血糖症状但属可疑者,宜做糖耐量试验。此外,胰岛素释放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有助于进一步诊断及病情观察。 【辩证分型】 1.肺胃燥热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量频多,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见于糖尿病早期。 证候分析:肺热炽盛,耗伤津液,故烦渴多饮,口干舌燥;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胃火炽盛,则消谷善饥;消灼津血,无以充养肌肉,故形体消瘦;胃津不足,大肠失润测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滑数,均为肺胃热盛之征。 2.气阴两虚症状:口干唇燥,尿频量多或混浊,神疲乏力,头晕目糊,腰膝酸软。舌红,苔薄或少,脉细或细数。见于糖尿病中期。

消渴痹症诊疗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2007年)。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QST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4)以下5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则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温度觉异常;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振动觉异常;踝反射消失;神经传导速度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 排除其他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 (二)证候诊断 参照2007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2.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

-第12部分:中西医诊断病名对照表

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2、感冒(普通感冒) 3、麻疹(麻疹) 4、风疹或风痧(风疹) 5、水痘(水痘) 6、白喉(白喉) 7、百日咳(百日咳) 8、烂喉丹痧(猩红热) 9、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11、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12、痢疾(细菌性痢疾) 13、湿阻或伤湿(湿阻) 14、湿温或湿瘟(肠伤寒副伤寒) 15、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 16、温毒发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 17、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 18、疟疾(疟疾)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 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或吸虫病) 3、寸白虫病(绦虫病) 4、囊虫病(囊虫病) 5、包虫病(包虫病) 6、丝虫病(丝虫病) 7、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 8、蛔虫病(蛔虫病) 9、蛲虫病(蛲虫病) 10、鞭虫病(鞭虫病) 11、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 12、蛊虫病(血吸虫病)

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感性精神障 碍) 5、多寐(发作性睡病) 6、不寐(神经性失眠) 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恐怖症) 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 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合征或抑郁 症) 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质性精神 障碍) 11、出血中风(出血性脑血管病) 12、缺血中风(缺血性脑血管病) 13、风痱或喑痱(中风后遗症) 14、厥头痛或真头痛(高血压脑病) 15、风厥(过敏性休克) 16、气厥或郁厥(癔病性昏厥) 17、血厥或脉厥(血管运动失调性晕厥) 18、痰厥(痰阻性晕厥) 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 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 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 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 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 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 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 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痴 呆) 28、颤病(震颤麻痹) 29、口僻(面神经麻痹) 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 32、颅脑痈(脑脓肿) 33、脑鸣(神经性脑鸣)

舒肝解郁法治疗消渴证(一)

舒肝解郁法治疗消渴证(一) 【关键词】舒肝解郁法治疗消渴证 消渴证属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尿崩症范围,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随之增多,成了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因其病因病机复杂,不少患者常因久治不愈,症状不得消除而忧心忡忡,丧失治疗信心,医者治疗起来也常因效果不佳颇感棘手。本证的记载,首见于《内径》“二阳结谓之消”《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散见于医籍“消渴”“肺消”“膈消”“消中”“消瘅”“肾消”等记载。《灵枢五变》篇还说“怒则气上逆,胸中畜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儒门事亲、河间三消论》说:“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之所成也。”《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说明前世医家对肝气郁结,情志不舒,或长期精神刺激,导致气机不畅,郁而化火,消炼肺胃阴滓而发生消渴证早有认识。临床常见的消渴证病人,以“三多一少”为特征表现,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体重减少)或尿有甜味。伴随症状有情绪波动大。急躁易怒,全身乏力,双目干涩痛,视物模糊,便秘等。对于本证,祖国医学论述颇多,博览众家学说,均认为消渴之发生是肺胃肾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由于病因不同,则表现不同,症状各有偏重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以多饮为主要表现属上消(肺消);多食易饥为主要表现属中消(胃消);多尿为主要表现属下消(肾消)。在辨证论治时历代医学遵循的均是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原则指导于临床。虽能减轻病情和缓解症状,但疗效终不甚如意。本人通过临床观察翻阅了有关本证的临床医案。发现消渴证患者大多发病前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刺激或忧思过度,发病后忧心如焚,甚者寝食难安或寐则梦扰等致病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消渴证除与肺胃肾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外,与肝气郁结也有密切关系。为此,本人有就消渴证在临床工作实践中,运用舒肝解郁法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的体会作一试述,不当之处请指正。 1舒肝解郁法治疗消渴证治则与方药 七情致病,气郁为首,而肝气郁结果诸郁之主,肝主疏泄,若长期精神刺激,忧思过度,情志内伤而引起消渴汪的发生。根据“热者清之、虚者补之、郁者达之”的治则,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逍遥散加减治疗。方剂组成:柴胡,丹皮黄芪、当归、白芍、花粉、玉竹、鸡内金、括萎、生地、甘草、薄荷。方中柴胡、薄荷少许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生地、丹皮清热凉血,花粉、玉竹清热生滓,润肺止渴,玉竹且能益胃,方中值推荐的是用括蒌代茯苓、玉竹代白术起到润脾益胃的功效,且能兼顾阴分受耗,《本草纲目》记载括萎“润肺燥,降火,止消渴”,《重庆堂随笔》“括萎实润燥开结,荡热涤病,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有独擅也。”黄芪治消渴可见于《别录》“补丈夫虚损,五劳赢瘦,止渴……”。《千金方》中的消渴方,《类证治载》玉泉丸,《局方》的清心莲子丸等。剂量常在30克以上,是取其益气升阳之功效。谈到鸡内金,可见于《别录》“主小便利,遗溺,除热止烦”。近代医家张锡纯在所撰《衷中参西录》明确指出:“消渴用鸡内金者,因此尿中含有糖质,用之以助脾胃强健,化饮食中糖质为精液也”。诸药合用共凑疏肝解郁,清热生沣,益气滋阴之功效。临证时只要辨证准确,用之必获得良效。

消渴症糖尿病验方秘方

消渴症(糖尿病)验方秘方 张锡纯:玉液汤,治消渴。张仲景: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通治方] 张锡纯:玉液汤,治消渴。 生山药30克生黄花15克知母18克生鸡内金(捣细)6克葛根4.5克五味子9克天花粉9克 邑人某,年二十余,贸易律门,得消渴证。求津门医者调治三阅月,更医十余人不效。归家就医于愚。诊其脉甚微细,旋饮水旋即小便,须臾数次。投以此汤,加野台参12克,数剂渴见止,而小便仍数。又加英肉15克,连服l0剂而愈。 --《哀中参西》上册 关幼波: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个基本方。 生黄芪30克仙灵脾15克杭白芍30克生甘草10克乌梅l0克葛根10克 肺热甚阴伤重者,可选加生石膏、川连、石斜、花粉、玉竹、麦冬、沙参;夜尿频数者,选加川断、破故纸、五味子、菟丝子、芡实、鹿角霜。 --《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二) 赵学敏:治消渴饮水。 大瓜萎根去皮寸切,水浸5日,逐日易水,取出研滤过澄粉晒干。每日l克,水化下,日3服,亦可入粥及乳酪中食之。 --《串雅外编》卷三 [辨证方] 1、寒证 张仲景:肾气丸,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干地黄24克山药山茱萸各12克泽泻丹皮茯苓各9克桂枝附子(炮)各3克 上8味末之,炼蜜和丸,梧桐子大。酒下15丸,加至20丸,日再服。 --《金匮要略》卷中

李梃:鹿菟丸。鹿茸30克,菟丝子、山药各60克,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30丸,米饮或人参煎汤,盐酒化下。治饮酒积热,熏蒸五脏,津血枯燥,小便并多,肌肉消烁,专嗜冷物寒浆。 --《医学入门》卷七 2、热证 张仲景: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知母18克石膏30克(碎,绵裹) 甘草(炙)6克粳米30克人参9克 上5味,以水2000毫升,煮米熟汤成,去渣,温服200毫升,日3服。 --《伤寒论》 陈士锋:消渴一症,小便甚多,饮一斗溲一斗,口吐清痰,投之水中,立时散开,化为清水,面热唇红,口舌不峭,人以为下消之病也,谁知是肾水泛上作消乎。方用引龙汤。 玄参90克肉桂9克山茱萸12克北五味3克麦冬30克 水煎服。l剂渴减半,3剂痊愈。 --《辨证奇闻》卷七 陈士铎:消渴之病,大渴您饮,一饮数十碗,始觉胃中少快,否则胸中嘈杂,如虫上钻,易于饥饿,得食渴减,不食渴尤甚,人以为中消之病也,谁知是胃消之病乎。方用闭关止渴汤。石膏15克玄参60克麦冬60克熟地60克青蒿15克 水煎服。2剂而渴减,4剂而食减,10剂消渴尽除,20剂痊愈。 --《辨证奇闻》卷七 高志君:降糖饮观察治疗80例糖尿病人,多在服药后5-10天明显见效,一个月左右血糖基本恢复正常。 五味子12克知母12克麦冬12克山药30克生地30克元参15克黄芪15克苍术6克石膏6克人参9克(或党参30克) 杞子9克何首乌9克 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至尿糖转阴后,上药可作九剂,每日3次,每次服9克 --《千家妙方》上册 3、虚证

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基本概述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的身体内惟一的降血糖激素。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 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夏天是老年糖尿病人并发高渗综合征的多发季节,由于该病的病死率较高,可达40%左右,男女发生率相仿,相当一部分病人在起病前可无明确的糖尿病史,或仅仅是轻度的2型糖尿病,故应引起病人及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病状糖尿病分1型和2型和妊娠期糖尿病。1型多发生于青少年,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2型多见于30岁以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妊娠期糖尿病是源于细胞的胰岛素抵抗,是由于妊娠期分泌的激素所致在分娩后自愈。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的降血糖激素。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的作用发生了抵抗。 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占90%,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主要因素。多数学者认为胰岛素抵抗系为原发,但很可能【胰岛素抵抗】与【分泌障碍】均存在,只是表现先后,轻重不一。分为三期: 第一期,有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血浆葡萄糖正常;其现血糖正常但血脂异常。

古今中西医疾病对照大全集(收藏版)

古今中西医疾病对照大全集(收藏版) 粘液性水肿。中医古称阳虚水泛。 重症肌无力。中医古称筋痿。 多睡症。中医古称过力脱气。性淡漠。中医古称不欲近房。阳萎。中医古称阳萎。 肥胖性生殖无能症。中医古称肥人不育。 多内分泌腺功能减退症—席汉氏综合症。中医古称黑疸。上呼吸道感染。中医古称感冒。 急性气管炎。中医古称风热犯肺。 大叶性肺炎。中医古称肺热。急性痢疾。中医古称滞下。急性胃肠炎。中医古称食泻。 霍乱。中医古称霍乱。夏季热。中医古称疰夏。 肝炎。中医古称湿阻。 肝硬化。中医古称水鼓(是肝炎后期出现腹水)。 性病。中医古称花柳病。糖尿病。中医古称消渴。 糖尿病并发脑血栓。中医古称消渴偏枯。 糖尿病合并宫颈癌。中医古称消渴倒开花。腹膜后血肿。中医古称瘀血腰疼。 子宫肌瘤。中医古称经来结块。

红斑狼疮。中医古称鬼脸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古称历节风。青春期精神分裂症。中医古称书痴。 大发作型癫痫。中医古称羊角风。 戒毒。中医古称戒断大烟毒。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古称久痢。 胃溃疡。中医古称胃脘疼。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古称萎黄急黄。 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古称崩漏。尿毒症合并乙型肝炎。中医古称癃闭湿阻。 肾结石。中医古称石淋。 心肌病。中医古称心水。过去,中医认为咳嗽低热消瘦是肺痨,其实肺痨之中就有肺癌。 乳腺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乳岩。 阴茎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肾岩。 结肠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肠结。 恶性黑色素瘤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翻花疮 胰腺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阴黄。 胃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反胃。 子宫内膜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血带。 甲状腺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石瘿。 恶性淋巴瘤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失荣

中医治疗消渴症

中医治疗消渴症(包括糖尿病) 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症,在中国历代的医籍中都有论述,其内容十分丰富。如:《黄帝内经》中指出“五藏柔弱者,善病消瘅”即消渴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有关,又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指明此病因与嗜食肥甘有关。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另有高士宗语:按平脉篇云: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上入胸膈,盖精血少,则气逆往上奔,故曰柔弱者必有刚强,谓五脏之精质柔弱而气反刚强,就是柔者愈弱,而刚者愈刚强,刚柔之不与也。朱永年也说过:有五脏之消瘅,有肌肉之消瘅。五脏之消瘅,津液内消而消渴也。肌肉之消瘅也,肌肉外消而消瘦也,盖因内者必及于外,因于外者必及于内也,形体为五脏外内之相合也。以上所举沧海一粟,但已经为消渴症奠定的完整的理论基础,而在治疗上常用的中药就有百味之多。以上简述只就是为了说明中医治疗消渴症(包括糖尿病)的历史源远流长,只就是古代没有“糖尿病”这个病名,中医学将具有多饮、多食、多尿,久则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称为“消渴”,而消渴症包括糖尿病。 糖尿病不就是消渴症,而消渴症包括糖尿病。 现代中医学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病,实际上这种认识就是错误的,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在此不做论述。 辨证论治就是中医治疗消渴症的精髓,远至宋代,上、中、下三焦分型论治“消渴”的格局即已形成,并由此产生了“三消”分治的辨治方法。即

“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有肺燥、胃热、肾虚之别。“三消”分治大体如下: 一,上消: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药用:黄连、生地黄、花粉、天冬、麦冬、藕汁、姜汁、知母、甘草、人参。 二,中消:治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药用:石膏、知母、元参或玄参、麦门冬、大黄、芒硝、生地、熟地、牛膝。 三,下消:治宜滋阴固肾。方药用:山药、山萸肉、生地、仙灵脾、黄芪、地骨皮、人参、鹿茸、肉苁蓉、鸡内金、五味子、黄柏、泽泻、 栀子、茯苓。 四,若伴有血瘀者可加用丹参、山楂、桃仁等。 随着中医学不断发展,现代中医学对消渴症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三消”分治的观点已逐渐被脏腑辨证的理论所代替,使之更加符合临床实际。根据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分三期论治: 一期,为消渴病前期。消渴病尚未形成,但有可能发展为消渴病。该期的主要病机特点就是“阴虚”。形成阴虚的原因主要就是禀赋有亏、贪食甘美、过度安逸,可表现为阴虚肝旺、阴虚阳亢、气阴两虚。一期病人多有形体肥胖、头昏乏力、口甜等症状,但因尚未化热,所以往往没有消渴病“三多一少”的典型表现。 二期,为消渴病期。此期消渴病已经形成,但尚未出现并发症。此期的病机特征就是“阴虚化热”,即病人在一期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加之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或因外邪侵袭,或因过食辛辣燥热,或因劳累过

浅谈历代医家对消渴的认识

浅谈历代医家对消渴的认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消渴;中医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其患病率逐年增加,中医对糖尿病认识较早,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已对消渴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有了详细的描述。其后历代医家的记载更是浩如烟海,本文以年代为序,浅谈历代医家对消渴的认识。 本病在《内经》称“消瘅”,根据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不同,而有“消渴”、“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称。《内经》对消渴的记载,散见于约十四篇之中,对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则及预后等都分别做了论述。在病因方面,认为过食肥甘、情志失调、五脏柔弱等因素,与消渴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如《素同·奇病论》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篇》谓:“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与热,热则消肌,故为消瘅”。又谓:“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在病理方面,指出胃肠热结,耗伤津液是消渴发病的主要机理。如《素问·阴阳别论》谓:“二阳结

谓之消。”书中对消渴的主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形瘦等已有明确记载。《素问·气厥论》谓:“肺消者,饮一溲二”,“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灵枢·师传篇》谓:“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在治疗方面,强调指出消渴病人要禁食膏粱厚味和芳草、石药等燥热伤津之品。如《素问·腹中论》谓:“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并指出可用性味甘寒能生津止渴的兰草治疗。《素问·奇病论》曰:“治之以美,除陈气也”。在预后方面,已有根据脉象判断病情的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谓:“清瘫……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内经》对消渴的认识,是后世消渴理论发展的渊源,至今对消渴的研究,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西汉淳于意的诊籍中,有“肺清瘅”一案记载,是消渴病最早的医案。案中不仅记载了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而且更以“形弊”、“尸夺”形象地描述了消渴重症患者形体消瘦的典型症状(《史记·扁鹊仓公创传》)。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消渴作为篇名,篇中对本病的阐述,有论有治,认为胃热肾虚是导致消渴主要机理,并提出治法,首创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治疗为剂,至今仍为治疗消渴的有效方药,为临床医家所推崇。 后世在《内经》和《金匮》的基础上,对本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特别是治疗,都有所补充和发展。 隋代巢元方根据消渴症候表现、兼证、预后的不同,在《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中,将消渴归纳为消渴候、渴病候、渴后虚乏候、渴利候、渴利后损候、渴利后发疮候、内消候、强中候等八种证候类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400首(六)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400首(六)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400首(六) 发表者:赵东奇(访问人次:73) 病名:消渴厥 验方治疗:李育才经验方—降酮汤 生黄芪40克,生地30克,山药30克,玄参35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川芎15克,黄柏15克,赤芍15克,苍术20克,栀子20克,茯苓20克,当归20克,生牡蛎50克病名:肝痈验方治疗:邹云翔经验方—化肝消毒汤 杭白芍60克,西当归30克,济银花45克,黑山栀12克,生甘草9克,粉丹皮12克病名:肝痨 验方治疗:《卫生宝鉴》方—秦艽鳖甲散 秦艽15克,当归15克,知母15克,炙鳖甲30克,地骨皮30克,青蒿5克,乌梅5克病名:肝癖 验方治疗:关幼波经验方—清化活血 青黛10克,醋柴胡10克,郁金10克,胆矾3克,草决明15克,北山楂15克,六一散15克,丹参12克,泽兰12克病名:肝著 验方治疗1:方药中经验方—加味黄精汤 黄精30克,当归12克,生地30克,夜交藤30克,苍术10

克,白术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柴胡10克,姜黄10克,郁金10克,薄荷3克。 验方治疗2:周信有经验方—舒肝化癥汤 柴胡9克,茵陈20克,板蓝根15克,当归9克,丹参20克,莪术9克,党参9克,炒白术9克,黄芪20克,女贞子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病名:肝积 验方治疗:姜春华经验方—化瘀软坚 制大黄6克,桃仁6克,土鳖虫6克,五灵脂9克,丹参9克,黄芪15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鳖甲15克,海藻9克,九香虫3克,川芎6克病名:鼓胀 验方治疗1:夏德馨经验方—内外并治法 青皮6克,陈皮6克,茯苓9克,生苡仁30克,车前子30克,白茅根30克,丹参30克,生鳖甲30克,生牡蛎30克,石斛30克,泽泻20克,鸡内金12克,麦芽12克,太子参15克,水煎内服。甘遂末6克,肉桂9克,车前草30克,大蒜头2枚,葱白1撮,捣烂为泥,加水调敷脐部热熨之。 验方治疗2:印会河经验方—化瘀通气排水法 柴胡9克,红花9克,土鳖虫9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当归10克,川楝子10克,丹参15克,葶苈子15克,生牡蛎24克,桔梗6克,椒目6克病名:肝瘤 验方治疗:张天经验方—六味地横汤加减 生地10克,熟地10克,怀山药10克,云茯苓10克,泽泻

消渴症典型症状

消渴症典型症状 1、疲乏无力:这一症状主要是因为消渴症病人的胰岛素缺乏,血糖不能进入细胞,使得细胞缺乏能量。据报告2/3糖尿病患者有无力的症状,甚至超过消瘦的人数。 2、容易感染:消渴症病人由于营养不良,长期的饮食较少,影响免疫功能,以致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现皮肤疥肿,呼吸、泌尿胆道系统的各种炎症,且治疗困难。 3、皮肤感觉异常:这一症状的出现是因为消渴症病人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引起。病人感觉神经障碍引起四肢末梢部位皮肤感觉异常,如蚁走感,麻木,针刺感,瘙痒,尤其女性外阴瘙痒可为首发症状。 4、视力障碍:消渴症可引起眼睛各个部位的合并症,以至出现视力减退、黑蒙、失明等。 5、性功能障:消渴症引起血管、神经系统病变以及心理障碍等引发男性阳痿,女性性冷漠、月经失调等性功能障碍。 6、原因不明的下肢水肿:这一症状出现的原因于免疫功能下降的原因类似。都是因为人体的能量缺乏,蛋白质补充不充足,导致人体的蛋白含量下降,出现低蛋白性的水肿。 7、排尿困难:排尿意识低下,排尿间隔时间延长,乃至排尿困难,膀胱内余尿增多,膀胱扩张等症,都是消渴症的反应。严重者可出现尿路感染、尿液逆流、肾功能衰竭等合并症,有的还引起菌血症,难以医治,预后很差。中老年男性出现排尿困难,只考虑前列腺肥大是不全面的,还应联系到是否患有糖尿病。 8、女性上身肥胖:肥胖易患消渴症。而上半身肥胖的女性,腰围/臀围大于0.7的人,不论体重如何,糖耐量试验异常要占60%以上。当腰围/臀围大于0.85时,必须做糖耐量试验检查,因为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患上了糖尿病。女性上半身肥胖体征,可做为诊断糖尿病的一项重要指标。下半身肥胖女性不易出现上述病变。[1] 消渴症的护理

反复抽搐诊断详述

反复抽搐诊断详述 *导读:反复抽搐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当横纹肌出现不随意的收缩蛙即可诊为抽搐。但要区分那种类型则需根据具体的临床表现加以判断。手足蠕动、颤抖系以肢端为明显,不同于抽搐。除详细病史、症状及体格检查外,血、小便、大便常规检查多属必要。其他实验室检查根据病情有选择性进行,如脑脊液、血糖、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等检验,以及X线、B型超声波、心电图、CT等检查,以协助诊断的确立。 癫痫大发作。 癔病性抽搐。 精神性震颤。 肌病性肌萎缩。 中医结合伴随症进行诊断思考,如: 起病突然,伴高热者,应考虑春温[瘟]、暑温[瘟]、疫毒痢等。伴头痛、呕吐等、除应考虑春温[瘟]、暑温[瘟]、疫毒痢等病外,尚应考虑脑痨、脑部寄生虫病等。 肝热病、肝瘟患者出现深度黄疸和脑神症状并抽搐者,多为肝厥。小儿高热、抽搐,为急惊风;小儿体弱、久病而抽搐,为慢惊风。结合病史进行诊断思考,如: 慢性或急性肾病患者症见抽搐,应考虑肾厥。

消渴患者症见抽搐,应考虑消渴厥。 风眩患者症见抽搐,应考虑出血中风、厥[真]头痛。 即往有类似病史,发作时神志不清,口吐白沫,移时自行停止者,多为痫病。 暑季于高温环境下发病,多属暑风[痉]。 因情志刺激等所致者,常见于气[郁]厥。 有外伤或被狂犬咬伤等病史者,应考虑破伤风、狂犬病等。 妇妇妊娠末期出现抽搐,称为子痫;新产后出现抽搐,称为产后 痉病。 1.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来预防。例如癫痫病人需按医嘱服药,如果突然停药,即使是1天~2天,都会导致癫痫抽筋的发作。 又如小儿高热易抽筋,及时退热可预防抽筋;破伤风病可引起抽筋,所以要打破伤风疫苗预防破伤风病;狂犬病会引起抽筋,预 防狗咬伤很重要,万一被狗咬伤,要立即到医院诊治;对患狂犬 病的家畜应立即杀死;缺钙会引起抽筋,所以小孩要补足钙(多吃含钙食物,必要时服葡萄糖酸钙、钙片等),同时要多晒太阳, 服食鱼肝油等。 2.预防腓肠肌抽筋,要在剧烈运动前或游泳前做足准备运动、热身运动。为防止晚上睡觉时该处抽筋,白天勿过度疲劳,晚上勿使腿部受凉。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反复抽搐的诊断,反复抽搐怎么处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