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舆论学的初步认识

对舆论学的初步认识

对舆论学的初步认识
对舆论学的初步认识

对舆论学的初步认识

摘要:舆论学是一门极其广泛的学问,包含太多的方面,而且对于个人或者集体都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字:定义标准组成作用

参考文献:李普曼《公共舆论》等

舆论自古有之,从广义上说,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控制机制,“舆论”概念在我国经历了上千年的嬗变,随着“地球村”的逐渐形成,国际交往、地区交往的急遽增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的机会日渐增多,较大范围内的共同利益得以形成,于是现代舆论开始显示出它的独特作用和能量,同时亦唤起公众自身的自主意识。

舆论犹如话语权的延伸,现代社会中的“信息人”不仅要求知晓权的充分满足,更渴望表达自身的意见、态度,营造一种适于个体生存的人文环境。“舆论具有很强的涵盖性和普遍性,它是一种弥漫的氛围,流动的潮涌,无所不在,无孔不入,人们可以参与它,制造它,也可以接受它,研究它,只是不可能回避它。”

任何一门学问,都必得明确其研究对象,对研究客体作一本质的描述,即下一个定义。舆论学是研究舆论的形成、发展及功用的一门科学。提到舆论,现代人并不陌生,且能很好的理解它的内涵。然而,直至今日,人们对于舆论的确切定义尚有争议。舆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共有的现象。“舆论”一词是一个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三位一体的概念。舆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定义舆论,得出了林林总总的舆论定义李普曼《公共舆论》说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这些对人类群体或以群体名义行事的个人产生着影响的图像,就是大写的舆论。

关于舆论定义的难以确定,主要原因在于舆论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它是多因素的复合体,有着多重身份。舆论现象包含着众多的因素或变量,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会侧重某一变量,并给予不同的解释。舆论是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必然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同时人们的认识亦在不断的深化,对舆论有一个不断再认识的过程,我们不能企求一个一劳永逸、包罗万象的精炼定义,但从这多种定义

中,我们却可以看到舆论中包含的基本要素,公众、意见、倾向等等。定义不必求一,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表意侧重点的表述,但分析舆论的组成要素,对于深刻认识舆论确是至关重要的。

舆论包括舆论活动三要素:公共事务、公众、意见和舆论意识三要素:见解、偏好、意向,舆论具有价值观念、意见调节的双向结构。综述以上观点,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着价值结构的不同标准。这里,我们探讨舆论组成时,将要素与结构的区分同一为舆论要素,从宏观的角度论述舆论的基本构成。

(一)舆论的主体——公众

公众与传媒因舆论而相互制肘。舆论与现代公众的关系好比是灵魂对身体的关系,公众是舆论的主体,没有公众的形成,便没有现代舆论的存在。

(二)舆论的客体——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公共事务

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许多事情,我们通过各种渠道获知并加以评说,然而并非所有的事情都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即使是大众传媒在运用议程设置功能试图告诉受众何为大事,在媒体上大肆宣传时,这样的事也不一定会成为公众的焦点,形成舆论。只有那些具有公共性,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的社会矛盾——公共事务,才是舆论针对的对象,是舆论的客体。公共事务主要有四种形态: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冲突、社会活动或社会运动。它们都具有功利性、新异性的特征。公共事务的利益联系越广泛,争议性越大,越急待解决,就越能在较大范围内联结公众,引发广泛的意见交流,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我们要对社会公共事务作全面细微的关照,从而了解公众的思想动态。

㈢、舆论的本体——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

舆论本身是各种判断的总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不是一个实体存在,而是公众围绕特定的对象形成的公开的基本一致的意见。舆论所反映的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大众个别意见的汇集,虽然它不是个体意见的简单相加,但个体意见的形成过程却是决定舆论方向的关键。个体意见的形成不是孤立的完全个人行为,它既是一个心理过程,又是一个社会过程。

信念是个人心理结构的核心部分,在舆论本身的各种存在形式中亦处于核心位置。这里的信念是指“人们在接触外界之前,头脑里已经存在的关于现实世界的图像、信条、价值观”。①信念分为描述性信念和评价性信念。描述性信念以

经验为基础,将事物及其属性结合在一起;评价性信念将价值同某些物体或某类事物联系在一起。信念是主体得到外界信息刺激后,进行逻辑推论的大前提。当大前提是一种评价性信息时,所得结论就是一种态度。态度是建立在信念之上的较为表层的结构,是对一定刺激物的情绪上的一种反应。“态度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持久性”。②但态度不是一层不变的,在社会交往的互动过程中,通过沟通态度会发生方向的转变和强度的增减。

人们通过言语和情绪、行动等非语言的辅助手段表明态度。态度的语言表达就是意见,语言对意见与态度的关系有重大影响。态度借助于语言的外壳得以成为社会性的存在,并能够作为意见参与社会交流。所谓意见就是针对特定事物所形成的判断,以语言或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评价性。个人的信念、态度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状态,而语言的表达却相对简单、有限,且人们通过习得掌握的程度不一,这就导致个人意见与态度不符的情况,意见的表达具有模糊性。

然而,个人意见仅仅是构成舆论的每一个原子的“外壳”,针对特定公共事务,公众最终所显现出来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即体现出的共同思想、共同舆论目标构成了舆论自身。

㈣、舆论形成的渠道——公开的传播活动

在现代开放型的社会环境中,大众传播媒介充当着环境的制造者,人们只能依赖大众传媒赋予的定义生存,同时,传媒为个体的自我扩张提供了条件。人们通过传媒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传媒将其视为民意再加以公开传播,在这样一种互为影响、互相制约的条件下,整个世界虚拟化了,舆论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调节机制。只有传媒公开传播的信息,才能同时在较大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形成议题,人们各抒己见,各种意见经过一个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大多数人较为一致的意见表达,即舆论。现今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为承载舆论,反映民意的最具代表性的机构。可见没有公开的传播活动,在现今社会中,即使在小区域内也难以形成显舆论。

舆论的作用。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舆论构成了人类表层意识的基本流向,它不仅仅是意见的消极集合,舆论以实现舆论目标为终结,即舆论人从事舆论行为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舆论人要实现的根本主张。塔尔

德曾这样描述舆论,“它像清风一样飘忽、短暂、扩张,总是像理性一样努力扩张到国界之外。没有一个全民的制度能够阻挡舆论间歇性的进攻;没有任何人的判断不在它的威胁或要求面前战战兢兢、结结巴巴。”的确,舆论就像飘散在空中的云,调节着人类的意见气候。重大的政治舆论能够造成社会运动,推动历史的重要变革;大量公共舆论可以疏导、抑制人的思想行为,优化社会的宏观控制。许多群体舆论又是调节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手段,是微观社会管理的重要杠杆。

舆论的作用是通过构筑舆论氛围,形成舆论压力,制约、规定和影响社会实践的动机、目的、方向和进程来实现的。舆论具有社会调节、上下沟通、社会教育等功能。舆论功能最主要的方面是舆论的监督功能。舆论监督包括公民对了解权、意见权和监察权的使用,指的是公众通过舆论这种集合性意见形态,对各种权力组织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看法所产生的一种客观效果。在当代社会,舆论监督大多表现为媒介监督,传媒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的引导者,在意见的双向流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媒介的日益强大,大有凌驾于舆论之上、主宰舆论的趋势,媒介似乎处于无组织监督的“自由”状态,这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改观的一个问题。只有将传媒同其他舆论形式一样置于舆论监督之下,为大众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舆论才能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聚合为一个深入社会各个领域的监督系统,随时监督社会发展中的不良因素,保障社会长期稳定地发展。认识舆论,认识我们的生存环境,积极行使自身拥有的权利,创造一个健康民主的政治环境,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茶园乡教富小学张丽萍【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实物的探讨和研究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会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4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难点:理解分数二分之一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圆、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纸片、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第一次和大家一起上课,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师出示月饼)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分月饼。好吗? 生:好。 师:我这有4块大月饼。准备送给这节课表现最出色的两位同学。我可以怎样分呢? 生:一人两块。 师:还可以怎么分呢? 生:一人三块,一人一块。 师:你认为哪一种分法最公平呢? 生:每人两块。 师: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 生:平均分。(师板书:平均分) 师:嗯,你说的真好。我现在拿的是两块月饼,分给这两位同学,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块?

生:1块。 师:我现在只有一块月饼,分给这两个同学,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块? 生:半块或一半。 师:那么,一半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师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由“分月饼”的日常生活情境引入,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得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得到一半,从而引出课题。】 二. 自主探索 1、认识二分之一 师:那么这半块月饼怎么用分数来表示呢?现在我们用手中的圆代表月饼来动手分一分。我们刚才是怎么分的月饼? 生:平均分。 师:分了几份? 生:两份。 师:每人分得多少? 生:两份中的一份。 师:对也就是二分之一。两个半块月饼,哪一半是二分之一?,是谁的二分之一?? 生:每一半都是二分之一,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 师:?1/2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生:完成填空:把 1 块月饼平均分成()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 【设计意图:借助实物演示把“一半”由一个具体的量抽象成一个数,初步了解了分数概念,建立了新的认知平衡。】 2、教学写分数“二分之一” 师:那大家想不想知道二分之一的数学符号是怎么来表示呢? 生:(高声齐呼)“想”。 师:大家拿出自己的小手。跟着老师一起来书空。(师边说边板书)先画一条短横线,表示“平均分”,平均分成两份,就在横线下面写“2”,取其中的1份,就在横线的上面写“1”.就是1/2。 师:你认识分数并会写了吗?下面请你快速的在桌子上书空一下“二分之一”的写法并且写在圆上。

财政学练习题(2012-2013)

财政学练习题 (2012-2013) 导论 1、关于政府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将社会凌驾于个人之上,由政府制定社会目标。个人只有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才有意义,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二是将政府看作是个人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而人为设立的东西。没有个人,也就没有国家,个人是社会最为重要的主体。请你评述这两种观点。 2、请你解释自由主义者、社会民主主义者和政府有机论者对下列法律法规的态度及理由: (1)禁烟条例;(2)强制使用安全带法规;(3)危害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言论法;(4)禁止上访条例。 第一章 福利经济学 1、结合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定理的前提条件,比较中国、北韩和美国的经济效率。 2、简述功利主义和罗尔斯主义公平观的主要内容,并比较其政策含义。 3、牛郎和织女两个人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们一共有100颗花生(x )作为食物。 (1)如何分配这100颗花生,才是帕累托最优的? (2)牛郎的效用函数是11U x =,织女的效用函数是224U x =。假设社会福利函数是功利主义的,如何分配花生才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4、“现代政府的目标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 )和财政收入最大化。”这一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5、当前中国哪些行业存在垄断?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假定牛奶需求由下式决定:Q=100 ?10P ,其中,P 是每升牛奶的价格,Q 是每年的需求量。生产牛奶的边际成本为2,没有固定成本。 (1)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求牛奶的均衡产量和价格。 (2)如果所有牛奶厂商被一家企业垄断,则会把价格定在多少?均衡产量是多少? (3)该垄断产生的租金是多少? (4)假定为了维持垄断,牛奶厂商要向官员行贿,最大行贿额是多少?造成的社会净损失是多少? 7、在中国,下列市场会产生效率结果吗?请说明理由。 (1)医疗;(2)高铁、邮政、航空和金融服务;(3)缺乏污染净化设备的造纸厂;(4)笔记本电脑。 8、请简要解释中国政府从事下列活动的原因。 (1)实行九年制免费基础教育; (2)在西部设立国家级新区,如兰州新区; (3)制定并实施反垄断法; (4)建设社会保障房; (5)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第二章 公共选择 1、假设A 、B 是某国的两个利益集团,其中A 集团人数占社会总人数的1%,但具有垄断优势(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B 是弱势集团,占社会总人口的99%。请运用林达尔模型说明:(1)A 利益集团损害B 集团利益的可能性;(2)如果仅在A 集团内部实行民主,能否解决社会不公正和不公平问题? 2、某宿舍甲、乙、丙三位同学计划购买一台电脑,现按多数票规则对价格不同的三种方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2019-01-01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且能比较它们的大小才,从而知道分数在中的应用, 。但是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根据字面的意思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因而这堂课我以“长方形”和“圆形”纸片为道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去发现数学知识。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情境化教学。由于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因而我通过让学生帮助兔子兄弟分苹果导出“一半”,从而顺利解说“二分之一”的写法以及读法。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二分之一”,还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使接下来的课堂都能保持活跃的气氛。 2、合作性教学。由于班级中有些学生不是很活跃,因而我在“说分数”、“比大小”、“冲刺”等环节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这样学生就不会怕出糗而“保持沉默”。同时在合作学习时,学生会倾听组内成员的意见,然后结合自己的想法,做出最后的决定,这样对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 3、辩论式教学。三年级的学生注意力还不能一直保持集中,特别是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为了让本堂课能顺利进行,我加入了“辩论环节”(练习的最后一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想法不同的学生就会用自己的观点反驳他们。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辩驳,他们就能顺利解决问题。 虽然本堂课有以上几个优点,但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课堂纪律性不够。由于本班的学生比较活跃,在帮助兔子兄弟分苹果这一环节部分学生就直接将答案说出,导致课堂的开始阶段出现了一点混乱。这就告诉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举手发言,以免部分学生蒙混过关。 2、教育机智有待加强。在问到“一半”如何表示时,一个学生回答 “0.5”,这个答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为了使本堂课顺利进行,我忽视了对她的夸奖,仅是说了她的答案是正确的。倘若这时我问下学生是如何得知的,再夸奖她好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有很大的提高,也能给其他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但是我却忽略了,这是这堂课的一个遗憾。 3、课堂环节有待加强。本节课的难点是使学生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但是在推导这个知识点时,我让学生看图说出分数,再进行比较。由于学生仅

浅谈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一)

浅谈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一) 【关键字】财政学,公共经济学 一、引言 近些年来,国内某些学者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而以“财政学”(Public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Economics)“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SectorsEconomics)等名称命名的译着和著作很多。国内的一些学者,如陈共、平新乔、张馨、高培勇、郭庆旺、杨志勇、华民等都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分析。从国际上看,关于两者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论述比较详细的主要有《公共经济学手册》第一卷,由《国际税收和财政》杂志在1994年发起的一次关于公共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的特刊及由《公共经济学杂志》在2002年的一次纪念其创刊而由一些顶尖级的经济学家关于公共经济学发展的总结分析。此外,由于引进的西方文献越来越多,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二、问卷的评介与分析 本人于2005年元旦前后向全球部分大学的从事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经济学家就“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为主题进行了全球性网络调查。我的问题是:“您如何看待财政学(Public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Economics)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本次调查受到来自这些经济学家的数十份电子邮件。这些邮件反映了他们对我所做的调查课题的认识。本文就是选取了部分代表性的经济学家的回信(见附录①)和一些经济学家发表的论文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评介。 詹姆斯.波特巴教授认为,财政学主要是与税收及其相关问题等筹集收入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在税收方面,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了大量的与支出政策相关的问题。他认为,医疗保健和医疗援助以及残疾人保险和失业保险都是属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是他感兴趣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属于财政学的领域。 他附件的文章中研究了公共经济学30年(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的发展演变、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角色的一门学问。因为这一角色在不断地变化着,所以公共经济学也成为一个持续演变的领域。一些核心问题被持续关注,例如对不同商品的税率结构应该如何设置;而还有一些问题,例如对发达国家老龄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如何进行改革才是最优等等,最近才成为研究的中心。经济学其他一些分支领域的理论与实证进展为公共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野,推动了对其中一些长期存在问题的研究。反之,这一领域出现的问题又推动了新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近30年是公共经济学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理论和经验上的重要新成果大大提高了我们对诸如各个税种的效率和归宿这样的核心问题的理解,以及对社会保障项目的经济效应以及最优的制度安排的认识。在公共经济学相关经济理论以及支持复杂政策评价的实证分析等两个方面也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在过去的30年间,公共经济学的各个不同部分的进展有快有慢。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主要的研究进展是经济理论在次优税制设计问题上的应用。在70年代晚期以及80年代,家庭和企业数据库的出现促成了人们对税收激励以及其他因素如何影响经济代理人行为问题的探索。继而公共经济学的经验研究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很多应用计量经济学家也把他们的研究兴趣转向公共财政问题。90年代,实证政治经济学和相关领域的迅速扩张尤为显著。 公共经济学中的很多应用研究越来越深入,这促使了这一领域里几个二级专门学科的兴起,诸如老年经济学以及教育经济学。这些领域中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不仅关注那些广布于公共经济学范围内的问题,而且也利用其他分支领域发展起来的真知灼见和方法技巧,例如医疗经济学、人口学以及劳动经济学等。

小学三年级数学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瑞安新纪元实验学校吴小娜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新课程三年级上册数学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也是这一单元的核心,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认识并理解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重点: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教学过程: [片断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师: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个西瓜的一半 (3)一个苹果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6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西瓜的一半、一个苹果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它来表示。 4、收集生活中的分数,如医生嘱咐每次吃1/2的药片和1/4包的药,让学生说说1/2、1/4怎么读、表示什么意思?懂得意思才能正确吃药,不至于吃错药而影响身体健康。 5.折一折:在长方形纸或圆片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片断二]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师: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4.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片断三]类比联想,抽象概括 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财政学简答题答案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 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 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 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 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 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市场是 一种结构精巧而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这已经为经济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经济 发展史所证实,而且为各种经济学说所论证和肯定。亚当·斯密将市场规律形容为 “看不见的手”,认为不需要任何组织以任何方式的干预,市场就可以自动地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而且宣称当每个人在追求私人利益的同时,就会被这只手牵动着 去实现社会福利。简而言之,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帕累托效率标准(或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作为我们分析经济效率和财政效率的一个规范性参照标准。 2.什么是市场失灵?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由于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的 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 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 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3.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 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 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 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 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 固有的缺陷,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 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4.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答: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1)政府决策失误。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选择不 当等, (2)寻租行为。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经济体制转轨的一个核心是明确政府与市场的 关系,规范政府经济行为,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其中包括转变财政职能。 5.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答: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 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 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之后,他人 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 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 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 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 品中获得利益。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 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 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6.试述公共需要的历史性与特殊性。答:一般来说,公共需要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 是存在的,不因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消失,这是共同性。公共需要又总是特殊的,即 具体地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之中。对它的历史性可以沿着两条线索去探讨:一是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上,社会产生了或可能 产生怎样一些公共需要;另一条是生产关系变迁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社会 形态下,统治阶级或集团如何以社会公共需要的名义将剩余产品的分配做有利于本 阶级或集团的安排。在财政领域,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之一就在于将统治者个人及 家族的需要同社会公共需要区分开来,并为公共需要提供了显示或决定的途径。但 是,代议制并不能完全反映公共需要的真谛,通过这一制度满足的公共需要确有一 些是“公共的”,但同时通过这一制度也将公共需要向那些操纵国家预算审批过程的 阶级或集团倾斜。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经济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社会公共需要能够充分显示它的本来面貌,并通过不断完善 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给以保证。 7.如何理解财政的特殊性?答: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从起源上考察, 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私有财产,社会分裂为阶级后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一旦产生,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 国民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于是才产生财政这种特殊的经 济行为和经济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对财政与国家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论证:“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财政首先是作为经济范畴加 以研究的,所以财政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是,经济与政治 本来就是不可分的,而财政这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与政 治的关系更为紧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学则是一门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学。综观当今西方国家的财政学,也都是十分重视 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甚至将财政学等同于“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 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们将政府经济活动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特 殊的经济领域而加强了研究力度,特别是从政治角度研究政府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 性,从而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8.试述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答: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 就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转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 治经济制度前提下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因而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重新认识财 政,也就是要从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角度重新认识财政。这是社会主义市场财政体 制改革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1)首先是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 (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 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 (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的一切 活动都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征税、依法拨付支出、依法实施财税政策,同时财政活 动还必须增强透明度,便于立法机关、审计部门和人民大众的审查和监督。 9.试述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答: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 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 经济稳定和发展。这里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和研究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

财政学论文参考选题大全(100个)

友情提醒:免费论文使用次数过多很难通过抄袭检测系统,内容仅供参考切勿摘抄;如若有意找寻原创论文,可发布任务获得与时俱进原创论文。 财政学论文参考选题大全(100个) ★地方税制改革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与税收政策趋向 ★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及对策 ★两税合并对外商直接投资得影响分析 ★西部公共基础设施投入效果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税负状况的比较与分析 ★基层国税征管模式得创新与实践 ★促进西部地区农民增收财政政策研究 ★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财政对策分析 ★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 ★关于我国证券市场交易印花税的若干思考 ★重庆市吸引外商投资的财税政策研究 ★扶持高科技企业的税收政策研究 ★市场经济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改革——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 ★关于我国地方发债的可行型探讨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 ★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 ★完善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得思考 ★我国县乡财政困难及对策研究 ★重庆市城乡统筹财政政策研究

★关于我国国债规模问题的思考 ★不发达地区农村反贫困的财政政策选择 ★试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与财税对策 ★四川省农业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财政对教育投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应对突发事件的财政政策研究――以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为例★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中的问题与财税对策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保问题研究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与管理研究 ★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确定问题研究 ★论中央和地方税权划分问题研究 ★我国新企业所得税实施中征管问题及策略研究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进行个税改革的思考 ★论资本市场与财政发展的相互促进 ★对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的关系的再思考 ★土地增值税清算的障碍、成因及其应对措施 ★关于土地增值税改革的思考 ★构建我国环境保护税制的原则和思路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行问题探讨 ★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业所得税法对外商投资企业税负的影响 ★个人所得税偷税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社会收入分配现状及财税对策研究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新课程三年级上册数学内容,是学生 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也是这一单元的核心,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认识并理解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 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重点:能比较分子是1 的分数大小。 教学过程: [ 片断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 含义

师: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2)一个西瓜的一半3)一个苹 果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 2 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6 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 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西瓜的一半、 个苹果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半都可以用它来表示。 4、收集生活中的分数,如医生嘱咐每次吃1/2 的药片和1/4 包的药,让学生说说1/2 、1/4 怎么读、表示什 么意思?懂得意思才能正确吃药,不至于吃错药而影响身体健康。 5.折一折:在长方形纸或圆片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 片断二] 动手操作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 师: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财政学的感受 学习财政学的感受 “财政”是人们用以对政府分配一类现象的概括,这句话我慎重的记在笔记本上。从一个简单的层面来说,财政是政府的收入活动和支出活动。扩展开说,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它的收支活动筹集和提供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事物基本上都有它的特征以便于我们区别它们,财政亦不例外,财政的基本特征有什么:首先是它的阶级性与公共性,其次是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最后是收入和支出的对称性。 开学至今,终于在财政学的逐渐学习中开始了解这门课程。从刚开始对财政学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半知半解,从毫不关心到开始逐渐关注财经中的政府活动及政策动向,财政学的学习带给我的不仅是对新知识的探索,更重要的是打开了我生活里从不曾关注的另一面,让我学会了如何作为一名公民去关注政府不同时期的不同财政政策,以及政策背后的成因和利益导向。我想,这些都是学习财政学之后所养成的一种意识,一种习惯。 财政学的学习是一个入门的过程。首先,我学会了一种

关注的意识和习惯,学会了从课堂到生活中去关注财政学。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增强,现正需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宏观体系,弥补市场的实效,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税收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对政府收支活动规律的学习变得更加重要。所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迫切需要去学习和去了解的意识,才会不仅仅把财政学当做是一门学科,而更多的是把财政学当做生活中一个感兴趣的方面去研究、去探索。其次,通过学习对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对政府财政活动有了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从理论篇到支出篇的学习中,对政府收支活动的影响、结构及规模有了一个概览的认知,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现状有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一方面通过理论篇的学习,对财政学学科体系和发展的追溯,能够在老师的讲解和课后的资料查询中对其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另一方面,通过对支出篇的学习,知道了公共产品理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等内容,也知道如何区分日常生活中政府的各种支出及作用。最后,通过学习还知道在财政经济学的发展中,李嘉图、穆勒、马歇尔及庇古等都留下了他们的印记,虽然目前以我的专业知识及经济学基础还不足以将整个的脉络理清,将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财政经济学的不同见解学习,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去了解去学习的

《分数的初步认识》总结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总结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的一课。经过磨课后,感受很深。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单老师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秋节分月饼。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单老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时,让学生选择例举的分数用图形折出来或者自己把一个图形折一折创造出一个分数,并互相说说创造出来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

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上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8比1/4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单老师不仅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个数学活动,还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数学交流环境。比如,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表示二分之一时,先让学生自己折纸、涂色,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折纸涂色方法,却可以得到同一个分数;再如,在学习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大小时,也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就扩充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了学生赏识他人的良好心态,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

浅谈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字】财政学,公共经济学 一、引言近些年来,国内某些学者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而以财政学(Public 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 Sectors Economics)等名称命名的译著和著作很多。国内的一些学者,如陈共、平新乔、张馨、高培勇、郭庆旺、杨志勇、华民等都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分析。从国际上看,关于两者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论述比较详细的主要有《公共经济学手册》第一卷,由《国际税收和财政》杂志在 1994年发起的一次关于公共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的特刊及由《公共经济学杂志》在2002年的一次纪念其创刊而由一些顶尖级的经济学家关于公共经济学发展的总结分析。此外,由于引进的西方文献越来越多,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二、问卷的评介与分析本人于2005年元旦前后向全球部分大学的从事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经济学家就财政学和公共

经济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为主题进行了全球性网络调查。我的问题是:您如何看待财政学(Public 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本次调查受到来自这些经济学家的数十份电子邮件。这些邮件反映了他们对我所做的调查课题的认识。本文就是选取了部分代表性的经济学家的回信(见附录①)和一些经济学家发表的论文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评介。詹姆斯波特巴教授认为,财政学主要是与税收及其相关问题等筹集收入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在税收方面,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了大量的与支出政策相关的问题。他认为,医疗保健和医疗援助以及残疾人保险和失业保险都是属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是他感兴趣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属于财政学的领域。他附件的文章中研究了公共经济学30年(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的发展演变、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角色的一门学问。因为这一角色在不断地变化着,所以公共经济学也成为一个持续演变的领域。一些核心问题被持续关注,例如对不同商品的税率结构应该如何设置;而还有一些问题,例如对发达国家老龄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如何进行改革才是最优等等,最近才成为研究的中心。经济学其他一些分支领域的理论与实证进展为公共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野,推动了对其中一些长期存在问题的研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分数是三年级学生新认识的一类数,在教学中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加强对分数的认识,让学生亲身体验,积极探索,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以后进一步认识分数打好基础。 课堂是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场所。所以本课我力求做到了师为主导,生为主体。把学生推向学习的前沿,把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把反思与发现的空间和时间也给了学生,把发现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课后仔细回想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我做以下反思。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分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课前我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由猫和老鼠分肉争吵而提问:“你能帮他们公平的分一分吗?” ,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直觉,接着出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猫和老鼠,每只动物分得多少?”这个问题,让学生从“一半”这个生活经验开始,接着一半怎么表示呢?还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1、2、3、4、这样的整数表示呢?那该用怎样的数表示?这一连串的问话,产生的矛盾冲突,极大的激发了的学生的学习欲望,当有些物体的数量不能用整数来表示时,需要用到一个新的数——分数来表示,在“分蛋糕”的问题中,很自然的从整数过渡到分数,在学生的认知上,是一个质的飞跃,也为新授部分作好了辅垫作用。 二、自主学习,逐步认识分数。 “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分蛋糕”入手,并用一张长方纸代替月饼,让学生试着分一分,进一步明确“平均分”是怎么分的,学生在分的过程中,发现了三种不同的分法。教师结合分得的结果说明其中的一半就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很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不同的折法,则直观的让学生体会到,不管怎么对折,只要是平均分成 2 份,每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三、小组合作,培养创新能力在认识蛋糕的二分之一之后,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建立的分数的概念。紧接着问学生,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学生会说出很多分数。学生明白分数有无数个。最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图形折出不同的分数,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联系已有的经验和数学知识,主动探求折法,得到更多的分数,充分展示学生思考,探索,交流的活动。在小组中交流多种折法,既尊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个人策略,又让学生体验

分数的初步认识反思

《分数的初步理解》听课反思 我们知道分数的初步理解是在学生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第一次碰到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通过直观感知、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理解1/2 ,再拓展理解几分之一。知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十分强调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示分数的意义,做到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扎实性。 一、抓住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实行教学。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如何将这个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教学时,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从学生的这个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两个人只有一个蛋糕怎么办?”“一半”怎么表示,在交流中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自然地引入分数。 二、注重创新意识地培养。 这个环节主要体现在:理解1/2后,教师提问你还想理解几分之一吗?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实践活动,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学生在动手中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帮学生顺利完成了二分之一到N分之一的扩充,让学生有效地经历了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 三、设计“精品”习题,以少胜多。 在本节课中,有三个习题的设计,老师是特别的用心。第一个是学习了1/2后,老师出示了几个图形,让学生说说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够用1/2表示?通过这个小题,强化了“平均分”;第二个是学生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表示出自己喜欢的分数之后,老师说:“一个图形用分数表示简单吗?简单的问题中蕴含着大学问。”然后出示了三个图形,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阴影部分都用1/4表示?”讨论交流中学生明确“只要是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第三个是学习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后,老师出示一个考眼力的练习题,先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这道题不但再次巩固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水平。 李老师的这节课无论是从教材的挖掘到课堂的设计,还是从课堂上的语言组织到积极有效地评价,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大胆尝试,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应用教材,才能使自身的教学水平提升,才能最终提升教学质量。

浅谈财政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财政专业毕业论文 财政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主要是对国家主体形成财政分配关系,以及其发展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在经济学当中,财政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研究国家取得社会生产份额中的一部分,将其应用于国家职能的实现,例如取得、使用和管理财政资金,以及由此体现的经济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当中的一个分支,财政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与科学内涵。在现代财政学理论体系中,应当注重其跨学科性的特点,综合各个相关领域,确保其良好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一、财政学的基本概述 财政主要指的是国家财政,其主体是国家。政府部门通过收支活动,将一部分社会资源进行集中,对一些社会公共需求进行满足。财政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筹集和使用资金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过程中,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和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的财政分配主体,财政学主要可以分为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为对象的资本主义财政学、社会主义财政学。此外,还包括比较研究和分析各个国家不同财政制度的比较财政制度学。如果根据人类社会中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经济体制背景来进行划分,则主要可以分为市场财政学、计划财政学等[1]。在财政学当中,融合了经济学、行政学、理财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二、财政学的理论基础 对于国家来说,财政是一种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工具,在研究过程中,应当基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对于现代财政学来说,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等。作为一种历史和经济性的概念,财政与国家之间,具有本质上的联系。财政职能是由国家职能所决定的。基于不同的国家性质、具体国情、发展阶段、实施政策等,各个国家为了更好的维护市场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精选案例.doc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1、92 页。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景中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分 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及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 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体会只有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及 实物(点子图、彩带、软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兴趣

上伊始,四周,做的最好的两位小朋友站到台, 他品,老:“把8个本子分两位同学, 怎分?”找学生手分本子,并解分的方法,(投影展示 分的程),使学生到要想公平必平均分,最后每人分 4 个本子。 件出示片,“慢羊羊要把 2 个和 1 个月,分两个小 朋友,来帮他分一分?“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每份分得 同多,叫平均分。(并板”平均分“。)接着:”可是 月只有一个,能平均分两个人?把一个月平均分成 2 份,每人分多少呢?(板:把一个月平均分成 2 份) 生:回答:半个,一半?? :个半个可以用我以前学的数来表示?(板1/2 ) :同学听?像的数就是分数。(板:分数),今天我就来分 数。(板:几分之一) 二、主参与,探新知 1、并写1/2 :同学仔察,我把月平均分了几份?

师:这一半刚好是 2 份中的其中 1 份,(教师板书并讲解 1/2 的读法及书写过程)。 师:这一半是月饼的1/2 ,那另一份是月饼的多少呢? 从而使学生明白,只要是把物体平均分成 2 份,其中的一份都是物体的 1/2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 1/2 的呢?” 2、巩固对1/2 的认识。(1)看图判断,下面这些图形都能用 1/2 表示吗? (2)师:“灵巧的小手动起来,你能折出这些图形的1/2 吗?“生动手折长方形、正方形、圆的 1/2 ,并涂上颜色,(投影展示 学生的折法),让学生明白虽然图形不同,只要是平均分成 2 份,每份都是它的 1/2 ,在比较同一个分数的不同折法的经历中, 加深分数与平均分关系的认识。 3 、认识分数1/4 (1)师:“如果四个人分一个月饼,每人能分多少呢?“学生 先自己思考后回答,接着让学生观看课件分月饼,感官上认识 1/4.

最新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第一次认识整数以外的一种新数 ---------------------- 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在此以前,对于分数学生或是听说过,或是见到过,还有的是略知一二。但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要学习分数?确实是学生们所不曾想过,或是没有想明白的问题。为此,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知道分数的作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设计理念: 1、《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生 活经验,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学习开始首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即“一半”的认识,引入到1/2 的理性认识,并 使学生在具体的“分学具”活动中体验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3、在逐步学习认识分数的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活 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动口,认识不断加深,尤其是在学生动手操作产生分数的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 4、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 作、学会倾听与欣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同时,也提高他们的

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究怎样表示“一半”的过程,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 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 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分数的读、写法。 3.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交流的精神,获 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若干张、一张彩色大圆形纸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2 分钟) 1、师: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新知识吗?(分数的初步认识)你知 道什么是分数吗?你想在这节课里了解分数的哪些知识呢?(指名回答)下面请同学们在心里悄悄的为自己定一个学习计划,计划一下这节课你打算了解有关分数的什么知识,等一下在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