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三化学一模试题

2019届高三化学一模试题

2019届高三化学一模试题
2019届高三化学一模试题

2019届高三化学一模试题

丰台区xx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综合练习

(一)化学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2分)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改革开放四年,我国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列工程使用的部分材料如下所示,其中属于有机高分子的是

A、港珠澳大桥桥墩混凝土

B、“人造太阳”核聚变实验装置钨合金、高铁轨道与地基之间填隙减震聚氨酯

D、“玉兔”月球车太阳能电池帆板硅

【答案】

【解析】

【详解】

A、混凝土为硅酸盐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不属于有机高分子,选项A错误;

B、钨合金为金属材料,不属于有机高分子,选项B错误;、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分天然产生的高分子化合物和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棉花、羊毛、天然橡胶是天然存在的,塑

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是人工合成的,聚氨酯橡胶是人工合成的橡胶,选项正确;

D、硅为单质,不属于有机高分子,选项D错误。

答案选。

2、下列实验现象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氨气与氯化氢气体相遇产生白烟

B、铜遇浓硝酸产生红棕色气体、过氧化钠放置于空气中逐渐变白

D、一氧化氮遇空气变为红棕色

【答案】

A

【解析】

【详解】

A、氯化氢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均不变,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选项A选;

B、铜遇浓硝酸产生红棕色气体,铜与浓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现象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选项B 不选;、过氧化钠放置于空气中逐渐变白,是过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及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碳酸钠、氢氧化钠和氧气,现象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选项不选;

D、一氧化氮遇空气变为红棕色,是一氧化氮与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现象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选项D不选。

答案选A。

3、天然橡胶在硫化过程中高分子结构片段发生如下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橡胶A由1,3-丁二烯加聚而成

B、橡胶A为反式、线型结构,易老化、橡胶B为网状结构,强度比A大,耐磨

D、硫化过程发生在碳碳双键上

【答案】

B

【解析】

【详解】

A、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橡胶A的链节为-H2H=HH2-,故可由1,3-丁二烯加聚而成,选项A正确;

B、橡胶A链节中碳碳双键同一侧为氢原子,故为顺式、线型结构,易老化,选项B不正确;、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橡胶B为网状结构,故强度比A大,耐磨,选项正确;

D、硫化过程发生在碳碳双键上,使线型结构转变为网状结构,增大强度,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4、部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如右图所示(虚线为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虚线左侧是金属元素

B、As处于第五周期第VA族、Si、Ge可作半导体材料

D、Sb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答案】

B

【解析】

【详解】

A、虚线左下方的元素均为金属元素,选项A正确;

B、根据位置,由Si处于第三周期第ⅣA族可推知,As处于第四周期第VA族,选项B不正确;、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往往都既具有金属性,也具有非金属性,可在虚线附近寻找半导体材料(如Ge、Si等),选项正确;

D、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往往都既具有金属性,也具有非金属性,如Sb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注意对角线原则,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有半导体材料,以及这些元素的性质,结合元素周期律进行解答。

5、H4与l2生成H3l的反应过程中,中间态物质的能量关系如下图所示(Ea表示活化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已知l?是由l2在光照条件下化学键断裂生成的,该过程可表示为:

B、相同条件下,Ea越大反应速率越慢、图中ΔH<0,其大小与Ea

1、Ea2无关

D、H4转化为H3l的过程中,所有-H发生了断裂

【答案】

D

【解析】

【详解】

A、已知l?是由l2在光照条件下化学键断裂生成的,由分子转化为活性原子,该过程可表示为:,选项A正确;

B、相同条件下,Ea越大,活化分子百分数越少,反应速率越慢,选项B正确;、图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ΔH <0,其大小与Ea

1、Ea2无关,选项正确;

D、H4转化为H3l的过程中,只有一个-H发生了断裂,选项D 不正确。

答案选D。

6、依据下列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实验实验现象

①品红溶液红色褪去,经检验溶液中含有S42- ②加热褪色后的溶液至沸腾,未见颜色恢复,有气体溢出,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遇淀粉碘化钾试纸,无明显变化。

A 、品红溶液褪色是氯水漂白所致

B、集气瓶中发生了反应:l2+S2+2H2H2S4+2Hl 、依据现象②可确定产生的气体为S2

D、检验S42-的试剂为:盐酸、Bal2溶液

【答案】

【解析】

【详解】

A、氯水中的次氯酸能使品红溶液褪色,选项A正确;

B、集气瓶中氯气与二氧化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和盐酸,反应方程式为:l2+S2+2H2H2S4+2Hl,选项B正确;、依据现象②加热褪色后的溶液至沸腾,未见颜色恢复,有气体溢出,说明不含有二氧化硫,产生的气体可能为次氯酸分解产生的2,选项不正确;

D、检验S42-的试剂为:盐酸、Bal2溶液,往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盐酸酸化,再滴加Ba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溶液中含有S42-,选项D正确。

答案选。

【点睛】

本题考查常见漂白剂的性质及应用,注意二氧化硫为暂时性的漂白,氯水为永久性的漂白,二者按1:1若完全反应,则生成硫酸和盐酸,失去漂白作用,这也是本题的易错点。

7、已知:[Fel4(H2)2]-为黄色,下列实验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①②③④ 0、1l/L Fe2(S4)3溶液酸化的0、1l/L

Fe2(S4)3溶液酸化的0、1l/L Fe2(S4)3溶液 0、1l/L Fel3溶液加热前溶液为浅黄色,加热后颜色变深加热前溶液接近无色,加热后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加入Nal后,溶液立即变为黄色,加热后溶液颜色变深加热前溶液为黄色,加热后溶液颜色变深注:加热为微热,忽略体积变化。

A 、实验①中,Fe2(S4)3溶液显浅黄色原因是Fe3+水解产生了少量Fe(H)3

B、实验②中,酸化对Fe3+水解的影响程度大于温度的影响、实验③中,存在可逆反应:Fe3++4l-+2H2[Fel4(H2)2]-

D、实验④,可证明升高温度,Fe3+水解平衡正向移动

【答案】

D

【解析】

【详解】

A、实验①中,0、1l/LFe2(S4)3溶液加热前溶液为浅黄色,加热后颜色变深,说明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颜色加深,故

Fe2(S4)3溶液显浅黄色原因是Fe3+水解产生了少量Fe(H)3,选项A正确;

B、实验②中,酸化的0、1l/LFe2(S4)3溶液加热前溶液接近无色,加热后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温度升高几乎不能引起变化,则酸化对Fe3+水解的影响程度大于温度的影响,选项B正确;、实验③中,酸化的0、1l/LFe2(S4)3溶液加入Nal后,溶液立即变为黄色,则氯离子影响平衡移动,加热后溶液颜色变深,则存在可逆反应:Fe3++4l-+2H2[Fel4(H2)2]-,选项正确;

D、实验④,加热前溶液为黄色,加热后溶液颜色变深,水解平衡或平衡Fe3++4l-+2H2[Fel4(H2)2]-均可能使颜色变深,故不可证明升高温度,Fe3+水解平衡正向移动,选项D不正确。

答案选D。

8、某药物中间体k及高分子化合物G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I、R1NHR2易被氧化 II、(1)A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

(2)反应②的反应条件为______。反应①、③的目的是

______。

(3)E的结构简式为______。

(4)反应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5)反应⑤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

(6)由A合成H分为三步反应,选用必要的无机、有机试剂完成合成路线(用箭头表示转化关系,箭头上注明试剂和反应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醛基(2)、液溴/FeBr3(3)、保护醛基(4)、(5)、(6)、加成反应(7)、

【解析】

【详解】

(1)A为,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醛基;(2)反应②是与液溴在溴化铁的催化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反应条件为液溴

/FeBr3;反应①、③的目的是保护醛基;(3)结合D()、F ()的结构简式可知,D氧化得到E,E再发生取代反应生成F,故E的结构简式为;(4)反应④是在酸性条件下加热发生缩聚反应生成高聚物,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5)反应⑤是自身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故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6)由A合成H分为三步反应,与反应生成,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与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合成路线如下:。

【点睛】

本题考查有机合成及推断,根据有机反应条件判断反应前后物质的结构简式及反应类型是解题的关键,易错点是(6)合成路线的推导,注意醛的加成反应为推断的难点。

9、Pbl2是一种重要的化工材料,常用作助溶剂、制备铅黄等染料。工业生产中利用方铅矿精矿(主要成分为PbS,含有FeS2等杂质)和软锰矿(主要成分为n2)制备Pbl2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i、Pbl2微溶于水ii、Pbl2(s)+2l-(aq)Pbl42-(aq)ΔH>0 (1)浸取过程中n2与PbS发生如下反应,请将离子反应配平:

_______+_______+___PbS+___n2____Pbl2+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由于Pbl2微溶于水,容易附着在方铅矿表面形成“钝化层”使反应速率大大降低,浸取剂中加入饱和Nal溶液可有效避免这一现象,原因是________。

(3)调pH的目的是________。

(4)沉降池中获得Pbl2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

(5)通过电解酸性废液可重新获得n2,装置示意图如下:

①在_______极(填“a”或“b”)获得n2,电极反应为

________。

②电解过程中发现有l2产生,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1)、8(2)、H+(3)、2(4)、l-(5)、1(6)、4(7)、1(8)、

4(9)、n2+(10)、1(11)、S42-(12)、4(13)、H2(14)、

Pbl2(s)+2l-(aq)Pbl42-(aq),加入Nal增大(l-),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将Pbl2(s)转化为溶液中的离子,消除“钝化层”(15)、除去溶液中的Fe3+(16)、加水稀释、降温(17)、a(18)、n2+-2e-+2H2=n2+4H+(19)、2l--2e-=l2↑(20)、n2+4Hl=nl2+l2↑+2H2 【解析】

【详解】

(1)浸取过程中n2与PbS发生反应生成Pbl2,反应中硫元素化合价由-2价变为+6价,锰元素由+4价变为+2价,转移电子数为8,结合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得,离子反应方程式为:8H++2l-+PbS+4n2Pbl2+4n2++S42-+4H2;(2)由于Pbl2微溶于水,容易附着在方铅矿表面形成“钝化层”使反应速率大大降低,浸取剂中加入饱和Nal溶液可有效避免这一现象,原因是Pbl2(s)+2l-(aq)Pbl42-(aq),加入Nal增大(l-),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将Pbl2(s)转化为溶液中的离子,消除“钝化层”;(3)调pH的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Fe3+,使其转化为沉淀而除去;(4)沉降池中获得Pbl2采取的措施有加水稀释、降温;(5)①通过电解酸性废液可重新获得n2,锰离子转化为二氧化锰,锰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应在电解池的阳极产生,故应连接在正极,即a 极获得n2,电极反应为n2+-2e-+2H2=n2+4H+;②电解过程中发

现有l2产生,原因可能是氯离子得电子产生氯气2l--2e-=l2↑,或浓盐酸被二氧化锰氧化产生氯气n2+4Hl=nl2+l2↑+2H2。

10、某小组进行实验:向硫酸酸化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碘化钾、淀粉和硫代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一段时间后溶液变蓝。查阅资料知体系中存在两个主要反应:

反应i:H22(aq)+2I-(aq)+2H+(aq)I2(aq)+2H2(l)ΔH1=-2

47、5k/l 反应ii:I2(aq)+2S232-(aq)2I-(aq)+S462-(aq)ΔH2=-10

21、6k/l (1)H22与S232-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下列实验方案可证实上述反应过程。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所用试剂浓度均为0、01l/L)。a 、向酸化的H22溶液中加入________溶液,溶液几秒后变为蓝色。b 、_________,溶液立即褪色。

(3)探究(H+)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方案如下表所示。(所用试剂除H2以外,浓度均为0、01l/L)实验序号ab 试剂H22/L5______ H2S4/L42 Na2S23/L8_____ kI(含淀粉)/L3_____ H20______ 将上述溶液迅速混合观察现象溶液变蓝所需时间为t1秒溶液变蓝所需时间为t2秒①将实验b补充完整。

②对比实验a和实验b,t1_____t2(填“>”或

“<”)。

③结合(2)中现象解释溶液混合后一段时间才变蓝的原因

________。

④利用实验a的数据,计算t1时间内H22与S232-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用H22浓度的变化表示)________l/(L?s)。

【答案】

(1)、H22(aq)+2S232-(aq)+2H+(aq)=S462-(aq)+2H2(l)△H=-12

69、1k/l(2)、淀粉碘化钾(3)、向a中所得蓝色溶液中加入硫代硫酸钠溶液(4)、5(5)、8(6)、3(7)、2(8)、<(9)、反应ⅰ慢,反应ⅱ快,反应ⅰ生成的I2立即与S232-反应,直至

S232-被消耗尽,再生成的I2才能使淀粉变蓝,因此溶液混合一段时间后才变蓝(10)、l/(L?s)

【解析】

【详解】

(1)已知反应i:H22(aq)+2I-

(aq)+2H+(aq)I2(aq)+2H2(l)ΔH1=-2

47、5k/l 反应ii:I2(aq)+2S232-(aq)2I-(aq)+S462-(aq)ΔH2=-10

21、6k/l 根据盖斯定律,由i+ii得反应H22(aq)+2S232-(aq)+2H+(aq)=S462-(aq)+2H2(l)△H=ΔH1+ΔH2=-12

69、1k/l,故H22与S232-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H22(aq)+2S232-(aq)+2H+(aq)=S462-(aq)+2H2(l)△H=-12

69、1k/l;(2)a、向酸化的H22溶液中加入淀粉碘化钾溶液,碘离子被氧化生成碘单质使淀粉变蓝,故溶液几秒后变为蓝

色; b、向a中所得蓝色溶液中加入硫代硫酸钠溶液,碘被还原生成碘离子,溶液立即褪色;(3)探究(H+)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方案如下表所示。(所用试剂除H2以外,浓度均为0、01l/L),为使探究时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所加溶液总体积必须相等,故:

①将实验b补充完整,分别为

5、8、3、2;②对比实验a和实验b,实验a中(H+)较大,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大,故t1<t2;③反应ⅰ慢,反应ⅱ快,反应ⅰ生成的I2立即与S232-反应,直至S232-被消耗尽,再生成的I2才能使淀粉变蓝,因此溶液混合一段时间后才变蓝;

④利用实验a的数据,用H22浓度的变化表示t1时间内H22与

S232-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l/(L?s)。

11、某小组研究Fel3与Na2S的反应,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a实验b实验 Fel3 体积5L10L30L 实验现象产生黑色浑浊,混合液pH=

11、7黑色浑浊度增大,混合液pH=

6、8黑色浑浊比实验b明显减少,观察到大量黄色浑浊物,混合液pH=

3、7 I、探究黑色沉淀的成分查阅资料:Fe2S3(黑色)在空气中能够稳定存在,FeS(黑色)在空气中易变质为Fe(H)3 设计实验:分别取实验a、b、中沉淀放置于空气中12小时,a中沉淀无明显变化。b 、中黑色沉淀部分变为红褐色。

(1)①同学甲认为实验a中黑色沉淀为Fe2S3,实验b、的黑色沉淀物中既有Fe2S3又有FeS,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②同学乙认为实验b的黑色沉淀物中有FeS则一定混有S,理由是_________。

③设计实验检验b的黑色沉淀物中混有硫。

已知:硫在酒精溶液中的溶解度随乙醇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

实验证明了b中黑色沉淀混有S,试剂a是_____,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I I、探究实验a中Fe3+与S2-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原因经查阅资料,可能的原因有两种:

原因1:pH影响了Fe3+与S2-的性质,二者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原因2:沉淀反应先于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导致反应物浓度下降,二者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设计实验:电极材料为石墨(2)①试剂X和y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认为若右侧溶液变浑浊,说明Fe3+与S2-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是否合理?说明理由_______。

③乙进一步实验证明该装置中Fe3+与S2-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

④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I II、探究实验随着Fel3溶液的增加,黑色沉淀溶解的原因实验1实验2 (3)①用

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1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写离子方程式)。

②结合化学平衡等反应原理及规律解释实验2中现象相同与不同的原因______。

【答案】

(1)、a中沉淀无明显变化,b、中黑色沉淀变为红褐色(2)、依据化合价升降守恒,铁元素化合价降低,硫元素化合价必然升高(3)、水(4)、溶液变浑浊(5)、25LpH=

12、2NaH溶液(6)、5L0、1l/LFel3溶液(7)、不合理,因为空气中的氧气也可能氧化S2-(8)、取左侧烧杯中的液体,加入铁氰化钾k3[Fe(N)6]溶液,没有蓝色沉淀产生(9)、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发生的原因是pH影响了Fe3+和S2-的性质(10)、

FeS+2H+=H2S↑+Fe2+(11)、FeS+2Fe3+=S+3Fe2+(12)、实验现象相同的原因:实验2中两份溶液的(H+)相同,都存在平衡

Fe2S3(s)Fe3+(aq)+S2-(aq),H+与S2-结合生成H2S,酸性条件下Fe3+与S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两种因素使得(Fe3+)、(S2-)降低,平衡正向移动,现象不同的原因是:加入Fel3溶液比加入盐酸的体系(Fe3+)更大,酸性条件下(Fe3+)与S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增大,因此固体溶解更快。

【解析】

【详解】

I、(1)①同学甲认为实验a中黑色沉淀为Fe2S3,实验b、的黑色沉淀物中既有Fe2S3又有FeS,依据的实验现象是a中沉淀无明显变化,b、中黑色沉淀变为红褐色;②依据化合价升降守恒,铁元素化合价降低,硫元素化合价必然升高,据此,同学乙认为实验b的黑色沉淀物中有FeS则一定混有S;③实验证明了b中黑色沉淀混有S,试剂a是水,硫不溶于水,观察到的现象为溶液变浑浊; II、(2)①提供含有铁离子的试剂,故试剂X和y 分别是25LpH=

12、2NaH溶液、5L0、1l/LFel3溶液;②甲认为若右侧溶液变浑浊,说明Fe3+与S2-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该说法不合理,因为空气中的氧气也可能氧化S2-;③乙进一步实验证明该装置中Fe3+与S2-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取左侧烧杯中的液体,加入铁氰化钾k3[Fe(N)6]溶液,没有蓝色沉淀产生,说明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亚铁离子;④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发生的原因是pH影响了Fe3+和S2-的性质; III、(3)①实验1中的现象为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产生且有黄色沉淀产生,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FeS+2H+=H2S↑+Fe2+、

FeS+2Fe3+=S+3Fe2+;②实验现象相同的原因:实验2中两份溶液的(H+)相同,都存在平衡Fe2S3(s)Fe3+(aq)+S2-(aq),H+与

S2-结合生成H2S,酸性条件下Fe3+与S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两种因素使得(Fe3+)、(S2-)降低,平衡正向移动,现象不同的原因

是:加入Fel3溶液比加入盐酸的体系(Fe3+)更大,酸性条件下(Fe3+)与S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增大,因此固体溶解更快。

【点睛】

本题考查Fel3与Na2S的反应原理,易错点为反应后生成物的判断,铁离子、亚铁离子的检验,及硫离子的还原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xx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