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专题-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张维迎1998)

1-专题-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张维迎1998)

1-专题-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张维迎1998)
1-专题-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张维迎1998)

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兼评吉恩〃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

张维迎

(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7期)

本文认为: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发端于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在70年代之前处于案例研究和经验研究的阶段,在许多情况下,该理论更多的是充当解释统计结果或支持价值判断的一种方法;从70年代开始,理论模型取代统计分析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特别是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使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打破了产业经济学领域长期居统治地位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的单方向关系;到80年代后期,产业经济学家认识到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的不平衡,包括计量经济学分析、案例研究和实验经济学在内的新一轮经验研究开始出现;吉恩〃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一书,成功地将产业组织的讨论放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把产业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传统理论融为一体,并以其文字叙述和数学推导的完美结合,成为西方大学最具权威性的经典教科书。

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内容,是国外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然而要给产业组织理论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不容易。大致来说,产业组织理论是有关市场经济中企业行为和组织制度的学科。它研究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企业内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为什么存在企业,企业的最优规模和范围由什么决定,什么是企业的目标函数,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企业内部的科层结构,等等,也就是现在人们通常称之为企业理论"的东西。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漫溢到劳动经济学、公司融资、公司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等领域。

二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与企业行为的关系,特别是寡头市场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如企业如何制定价格、产量、投资、广告、研究开发、兼并等方面的决策,这些决策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作用,等等。后者也就是狭义的产业组织理论。这方面的模型已被引入到国际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领域,并被企业用来指导商业战略的制定。

三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包括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规范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是最优政策?这些政策涉及反托拉斯政策(或竞争政策)、对自

然垄断企业的规制、公营企业的管理、市场准入自由化、旨在推动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政策等;实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是政策的实际效果?什么因素决定实际政策的选择?上述三分法当然不是很准确的,比如说,当一个下游企业兼并一个上游企业(或者相反)时,不仅会影响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同时也会引起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不过,大致来说,上述定义还是可以给读者一个大体的概念: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些什么。很显然,它与我们国内经济学界所说的“工业经济”学科不大相同。

产业组织理论(又称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是从微观经济学“厂商理论”发展而来的,尽管它的鼻祖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但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则是近50~60年的事情,是随着现代大公司的出现而出现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产业组织理论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在70年代之前,产业经济学基本上处于案例研究和经验研究的阶段。案例研究最初是与政府的反托拉斯政策相联系的。案例研究之后是统计研究,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乔〃贝恩(Joe Bain)和爱德华〃梅森(Edward Mason),有时被称为“哈佛传统”。“哈佛传统”发展了著名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Structure Conduct Performance Paradigm)。根据这一范式,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市场绩效之间存在着单一方向的因果联系:市场结构(卖者的数量、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成本结构及纵向一体化程度等)决定企业行为(包括价格、产量、研究与开发、投资、广告等),企业行为决定市场绩效(如资源配臵效率、价格—边际成本比、产品种类、创新速度、利润、收入分配等)。这一范式缺乏坚实的理论,它强调的是对产业的经验研究,其基本分析方法是计量经济学回归,典型的回归

方程是:П

i =f(CR

i

,BE

i

),其中,i代表产业,П

i

是该产业的盈利水平,CR

i

是产

业集中度,BE

i

代表产业进入壁垒(由最小进入规模、广告与销售的比率等指标近似给出)。研究者还可以将其他一些变量引入这一回归方程,然后用大样本横截面统计资料拟合。

尽管“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的单向关系得到了统计意义上的支持,但它的最大缺陷是缺乏对因果关系的解释。统计学上的相关关系不是经济学上的因果关系。比如说,行业利润、集中度、广告与销售的比率等,都可能是内生的,由一些更为基本的市场条件(外生变量)和企业行为同时决定。由于这个原因,经验研究的结果并不能用来指导政府应该如何干预市场。当然,经验传统研究也曾试图测度那些更为基本的外生条件,如技术(规模报酬、进入成本、沉淀资本比例、学习曲线、产品的耐用性能等),消费者的偏好和行为(需求弹性、产品的信息结构、品牌效应等),外生的技术变化,等等。尽管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要得到准确度量基本外生变量的资料是很困难的。

当然,说70年代以前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都是统计经验研究并不是很公正的。特别地,与“哈佛传统”同时存在的“芝加哥传统”(以阿隆〃德勒克特和乔治〃斯蒂格勒为代表)就特别强调需要严谨的理论分析和对不同理论的经验识别。“芝加哥传统”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方法论的影响,其对政府干涉的不信赖与“哈佛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应该提到的是,豪泰林于1929年提出的“空间竞争模型"(Spatial Competition Model)和张伯伦于30年代提出的”垄断竞争模型”,都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说,在70年代早期,产业经济学基本上是经验研究,在许多情况下,理论更多的是解释统计结果或支持价值判断的一种方法,而不是严密系统的分析。

从70年代开始,产业经济学进入“理论期”,理论模型取代统计分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变化有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原因。在需求方面,是经济学家对长期主导产业经济学领域的经验分析的日益不满所致。人们普遍感到,经验分析没有为寡头市场的特定正式模型提供帮助。在供给方面,有两个主要因素发生作用。首先,在70年代之前,理论经济学家没有对产业经济学给予足够的注意,70年代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许多一流的理论经济学家开始对产业经济学发生了兴趣,可以说,出现了高手林立的局面。其次,或许更为重要的是,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产业经济学提供了新的方法。上述两方面因素可以说是互为因果的。

博弈论的引入,使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产业经济学也为博弈论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可以说,自70年代以来,博弈论和产业经济学是相得益彰的。今天,(非合作)博弈理论已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标准分析工具和统一的方法论。

博弈论是人们之间的行为存在相互作用情况下的决策理论。博弈模型首先从描述博弈开始:什么人在什么时候行动,有些什么战略(或行动)可供选择,在每次行动时知道些什么信息,外生事件以什么概率发生,每个人的收益函数如何决定,等等。在博弈中,有些信息可能是私人信息(比如说,一个企业只知道自己的生产成本),另一些信息是共同知识(如所有企业都知道市场需求函数,所有企业都知道所有其他企业也有同样的信息,等等)。特别地,博弈模型假定,理性本身是共同知识:所有人都是理性的,所有人都知道所有其他人也都是理性的,等等。在这个假设下,所观察的行为对应于特定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每个人的战略(或行动)都是其他人战略(或行动)的最优反应;给定别人的选择,

没有人愿意改变自己的选择。用博弈论的术语讲,传统的库诺特(Cournot)寡头竞争模型就是一个单阶段N人博弈:N个企业同时选择自己的产量;给定其他N-1个企业的产量,每个企业都有一个最优的反应函数;纳什均衡产量就是这N 个反应函数的解。这个均衡类似一个“囚徒困境”,对所有企业都可能是一个很糟糕的结果:如果它们能形成卡特尔最大化总利润的话,每个企业都会得到更高的利润。纳什均衡可以告诉我们,为什么这样的帕累托改进是达不到的。

市场行为通常涉及跨时决策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为分析现实中企业的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在产业经济学中,多阶段博弈分析主要依赖于所谓的“精炼”原则。精炼纳什均衡要求:每个企业的战略都是对其他企业战略的最优反应,并且,没有哪个企业的战略涉及不可臵信的威胁。设想企业A在市场上,企业B考虑是否进入市场;A告诉B,一旦B进入,A将把价格降为零,使得B血本无归。那么,B会不会相信A呢?不会,因为A的威胁是不可臵信的:给定B进入,价格降为零不是A的最优选择。

在动态博弈中,企业常常可以通过“作茧自缚”的行动来使自己得到好处。在博弈论里,“作茧自缚”的行动被称为“承诺”(Commitment)。为什么“作茧自缚”反倒可以自得其益呢?因为它可以把本来不可臵信的威胁变得可以臵信。比如说,如果已在市场上的垄断企业A把产品的定价权承包给第三者C,合同规定,一旦B进入市场,C就把价格降到0;如果C不执行合同,就会受到严厉处罚;如果A能够让B知道合同的存在,那么,A就可以成功地遏制B的进入。动态博弈可以对许多过去认为不合理的企业行为作出合理解释。比如说,它可以解释为什么企业要进行超过生产需要的“过度投资”:投资是一种可信的承诺,从而可以遏制竞争对手的行为。它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联通电信”一成立,邮电部就开始大规模、大跨步地扩展和更新电信设备,扩大业务范围。

当企业在市场上多次相遇时,我们说它们之间进行的是重复博弈。在重复博弈中,每个企业在每次博弈中的行动可以依赖于所观察到的对手过去行动的历史。因为这个原因,那种一次性博弈中不可能出现的合作行为就可能在重复博弈中出现。比如说,在双寡头市场上,如果每个企业都采取“触发战略”开始生产卡特尔协定产量;如果对方上一次没有遵守协定,自己也开始永远不遵守协定),合作均衡就会出现。重复博弈的理论为观察到的企业之间的默契合谋行为提供了理性解释。当然,合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博弈论证明,市场上的企业越多,产品的差异越大,生产成本越是不同,市场需求越是不确定,企业之间的合谋也就越困难。重复博弈的理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连锁店出售的商品比小商贩的更可靠,为什么麦当劳比旅游景点的小饭馆更注重自己的声誉。当然,重复博弈理论的一个遗憾是,它能解释的均衡太多。根据“无名氏定理”,任何一种满足个人

理性的可行结果都可能作为均衡结果出现,只要博弈的时界足够长,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耐心。

在市场中,企业可能知道竞争对手不知道的一些信息,也可能不知道竞争对手已知道的一些信息。比如说,每个企业都只知道自己的生产成本,而不知道其他企业的生产成本。在博弈论里,这种情况被称为“不完全信息”或“非对称信息”。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最优的行动(战略)与主观信念有关,而主观信念又会因观察到的对方的行动而改变。精炼贝叶斯均衡要求每个人都根据“贝叶斯法则”修正自己的信息。因此,每个人都试图通过选择一些特定的行动传递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避免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这种情况被模型化为所谓的“信号传递博弈”(Signal Game)。比如说,假定已在市场上的企业B可能是低成本,也可能是高成本;企业A知道自己的成本类型,想进入的企业B不知道,只知道A 为高成本和低成本的可能性各为二分之一。假定当A是高成本时,B进入可得利润2单位,而当A是低成本时,B进入要亏损1单位。显然,如果没有新的信息,B将选择进入。现在假定存在一个价格p(低于垄断价格),使得低成本A在这个价格下的垄断总利润大于B进入情况下的寡头利润,而高成本A则相反。那么,低成本A就可以通过选择p告诉B自己是低成本;如果观察到A选择了p,B就不进入,否则,就进入。这就是著名的“垄断限价模型”(Milgrom Roberts Model),它为长期观察到的如下现象提供了新的解释:垄断企业规定的产品价格一般低于微观经济学定义的最优垄断价格。

博弈理论范式的引入,打破了产业经济学领域长期居统治地位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的单方向关系。结构、行为和绩效都是企业博弈的结果;在许多情况下,是企业行为决定市场结构,而不是相反。

需要指出的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产业经济学逐步理论化的同时,经验性的研究反倒显得贫乏,到80年代后期,产业经济学家已认识到了这两者之间的不平衡,新一轮的经验研究开始出现。新的经验研究包括计量经济学分析、案例研究和实验经济学三个方面,其中,案例研究最为引人注目。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产业经济学新一轮的突破可能就在经验研究方面。

吉恩〃泰勒尔(Jean Tirole)是法国籍著名经济学家,曾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简称MIT),现为法国产业经济学研究所和美国MIT的教授。他在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政府规制理论等领域有诸多重要贡献,在国际经济学界享有盛誉,许多人都为他没有能获得克拉克奖而感到惋惜。他与弗德伯格(Drew Fudenberg)合著的《博弈论》(1991年MIT出版)是当今最流行的经

典的博弈论教科书。《产业组织理论》一书是泰勒尔在数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课的讲稿的基础上写成的,初稿曾以法文出版,英文版于1988年由MIT出版社出版。该书一出版,立即风靡全球,成为最受欢迎的产业经济学教科书。之后,年年重印,久销不衰。

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我理解,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如前所述,自70年代之后,博弈论方法的引入使产业经济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到80年代后期,产业经济学已成为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但在该书出版前,这些新的理论模型只是散见于各种期刊,还没有一本教科书可供使用,该书可以说是第一本用博弈理论范式写成的教科书,甚至可以说是一本企业行为的博弈论专著。该书出版后,虽有其他几个版本的新式产业经济学教科书出版,但就使用博弈论方法的地道性而言,似乎还没有其他教科书可以与这本书相比。第二,该书纳入了产业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其与产业组织的传统理论融为一体,把读者引入该领域的最前沿。作者在书中引用了不少当时还未公开发表的文献,其中有些文献只是在该书出版数年后才公开发表,这使得该书的内容在今天看来仍是新的。我们知道,一个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一般要在10年以后才能进入教科书,就这一点而言,该书可以说是超前的。第三,该书结构严密,框架新颖,文字叙述和数学推导的结合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相信,只有像泰勒尔这样一位自己处于学科最前沿的经济学家,才能写出这样一本经典教科书。

除导言外,《产业组织理论》一书共包括12章。第0章是对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简要概述,讨论了利润最大化假说、交易成本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作者对委托—代理理论的数学推导,是我所见到的最简洁而且准确的表述。

第1章至第4章讨论垄断企业的行为。第1章从垄断企业的定价行为这个老问题开始,相继讨论了垄断导致的成本扭曲和寻租行为问题。本章补充节讨论了由产品的耐用性导致的垄断权力的弱化这一“科斯猜想”,以及由“科斯猜想”引出的生产者的价格承诺问题、租赁与出售之间的替代关系问题。第2章讨论一个具有垄断力量的企业如何选择产品种类、产品质量和广告。本章以相当的篇幅讨论了当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存在有关产品质量的信息不对称时,生产者如何通过价格和广告向消费者传递有关产品质量的信息,以及重复购买如何解决生产者的道德风险问题。第3章讨论垄断企业对消费者实行的价格歧视,其中有关价格歧视的讨论提供了一个非常经典的逆向选择模型:当卖者不知道买者的胃口(需求强度)时,如何用非线性价格诱使买者说真话?解决这一问题的数学方法与解决拍卖、税收、保险等领域的逆向选择问题所使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因此,这一

章可以说是逆向选择理论的一个很好入门。

第4章讨论生产中间产品的上游垄断者与以中间产品为投入品生产最终产品的下游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特别是,上游企业如何通过定价合约、特许费、零售价格持平、购买数量限制等办法解决外部性和下游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的关系具有委托—代理关系的性质,本章的内容对读者理解诸如汽车制造商与销售代理商之间的合约、麦当劳总部与各麦当劳快餐店之间的合约等这样一些现实经济关系是很有帮助的。

第5章至第10章讨论存在战略相互作用时的企业行为,或者说,寡头竞争企业的行为,这是该书最核心的内容。寡头企业可以使用许多不同的工具展开竞争,这些工具包括价格、产量、产品选择、广告、投资、技术创新等。第5章从伯川德悖论(Bertrand Paradox)开始,讨论短期价格竞争和产量竞争问题。在伯川德模型中,如果企业之间进行的是价格竞争,即使市场上只有两个企业,均衡价格也等于边际成本。解开这一悖论的办法包括引入规模报酬递减、生产能力约束、产品差异性等因素。特别是,考虑到生产能力约束,事前进行投资竞争然后进行伯川德价格竞争的两阶段博弈的结果,与一阶段库诺特产量竞争的结果相同。本章还讨论了市场集中度与行业盈利水平的关系这一老问题。第5章假定企业在市场上只相遇一次。第6章讨论多次相遇情况下的企业竞争行为,用重复博弈理论解释企业之间可能出现的“默契合谋”及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如市场集中度、信息滞后、需求波动、成本差异、多市场相遇等因素与合谋的关系。本章可以说是重复博弈理论的一个很好的引论,对诸如“无名氏定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声誉模型”等都有很清楚的表述。本章还讨论了研究竞争行为的“进化论”方法。第7章讨论企业如何通过选择产品差异性来进行价格和非价格竞争。产品差异化有助于弱化竞争。本章从著名的豪泰林模型开始讨论差异化问题,得出“差异化原则”:企业一般不想选择生产相同的产品。本章还以不同的模型证明,自由进入可能产生太多数量也可能产生太少数量的企业。

第7章的讨论假定企业同时选择进入市场。第8章讨论已在市场上的企业与想进入市场的企业之间的博弈问题:什么时候在位者应该容纳进入者,什么时候在位者应该遏制进入者。第8.1节讨论了由鲍莫尔(Baumol)等人发展的“可竞争性理论”(Contestability Theory),根据这一理论,如果所有企业都可得到相同的技术,并且没有沉淀成本(但允许有固定成本),那么,即使市场上只有一个垄断企业,潜在进入的威胁也会使垄断者像竞争性企业一样行为,因为,如果垄断者用垄断价格赚取超额利润,就会遭受进入者的袭击。这一理论强调的是潜在进入(而不是现实进入)的作用,它迫使经济学家重新考虑对自然垄断企业的传统规制理论。第8.2节用一个典型的动态博弈模型讨论了在位企业如何通过

生产能力投资来遏制其他企业的进入。投资是一种沉淀成本,具有“承诺”的价值。一个企业今天购买设备,等于告诉进入者它明天将在市场上,如果这一设备不能以原价出售的话。这样,购买设备这一行动本身就具有策略意义,即使在位者并不需要这一设备来生产什么。潜在进入者将把在位者的这一行为解释为一个坏消息,将缩小进入规模或干脆不进入。与投资的承诺价值相联系的是“先动优势”。第8.3节提供了商业竞争战略的完整分类,第8 4节将其用于解释诸如自愿限制生产能力、最惠消费者待遇、配额、产品兼容性等现象。

前面的讨论假定企业具有完全信息,第9章讨论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行动具有传递私人信息的功能,在位的企业会试图传递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避免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本章以相当的篇幅讨论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垄断限价模型,这一模型可以作为一般的信号传递模型去读。本章还讨论了如何通过选择不同的行动树立对自己有利的声誉(如好斗形象)。第10章讨论了研究与开发这一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内容涉及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创新激励、专利竞争、新技术的策略性采用(或不采用)、最优专利保护期限、新技术的模仿与扩散、网络外部性和标准化与兼容性,以及新技术的联合开发等。第11章是非合作博弈理论的一个导论,是我所见到的最简洁而且比较完整的表述,可供读者在阅读前面各章特别是第5~10章时参考。

作为一本教科书,《产业组织理论》一书的主要缺陷是它包含的题目不够完整,包括:第一,它没有讨论大量的经验研究方面的文献;第二,它没有涉及企业兼并和公司融资方面的问题;第三,它没有讨论公共政策方面的问题。有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海(D. Hay)和莫里斯(D. Morris)的《产业经济学与产业组织》一书的有关章节。有关产业经济学每一个题目的更详细讨论,可参阅舒马伦西(R. Schmalensee)和威利格(R. Willig)主编的《产业组织手册》(上下册)。

产业经济学在西方大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已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之一。例如,在牛津大学,除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必考科目外,产业经济学是参加考试人数最多的另外两门科目之一(另一门是计量经济学)。我希望,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一书的出版,能带动国内更多的经济院系开设这门课程,诱使更多的经济学家从事产业组织方面的研究。

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第二讲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 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概念。“战略”定义的2种方法: 1、规范法:从希腊语的军事首脑一词转化来的。 2、描述性定义:分为预谋战略与实际战略。 一、基于竞争优势的公司战略管理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戴维·贝赞可给出了公司战略管理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公司战略经济学》)。该框架包括4个问题: ?1、企业边界(boundaries of the firm) ?2、市场与竞争分析(market and competitive analysis) ?3、竞争定位与动态调整(position and dynamics) ?4、内部组织(internal organzation)。 ?其中,2、3两个问题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应用,而1、4两个方面则是企业组织理论,主要涉及企业的规模、组织以及激励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均涉及到企业的竞争问题,是以竞争为核心的战略分析框架。 (一)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轨迹 ?“企业战略”是企业对发展方向、长期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的系统认识和统一行动。?企业战略具有三性:长期性、全局性和竞争性。 ?企业的“战略管理”则是企业实施其战略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活动过程,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最早将战略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巴纳德(C.I.Barnard)。Barnard在他1938年发表的《经理的职能》中首次将组织理论从企业理论和战略理论中分离出来。但最早提出“企业战略管理”概念的却是安索夫(H.I.Ansoff)。1976年安索夫出版《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3个阶段 1、早期战略管理理论 2、战略管理理论的基本形成 SWOT(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矩阵,(优势——劣势——机会 ——威胁矩阵) 3、战略管理理论的深入发展 二、跨国公司战略管理理论 (一)管理哲学与战略控制 珀尔穆特(H.V.Perlmutter) 该理论的核心是强调跨国公司的价值体系、发展沿革、管理方法以及企业文化对公司战略控制有直接影响。 战略控制形式 跨国公司的战略控制形式 ?1、种族中心观:母国处于中心地位,母国的价值观念、管理实践优于国外,以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_代志华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代志华 摘 要:文章主要探讨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流派,重点研究SCP范式的崛起和衰落以及新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及政策主张,同时,对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的引进、发展及研究作了评述。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 产业组织理论 SCP范式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6)01-027-03 产业经济学是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应用性经济学科。直到1996年,在我国学科专业设置上,“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大类中“应用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第一次位列其中,与国际惯例实现了初步的接轨。从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对产业经济学研究起步很晚,对产业组织问题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研究过于重视产业结构而没有深入到产业组织中去,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存在诸多不足。内容上偏于“宏观”,学科范围不够清晰,把许多不属于产业经济学研究范围的内容都纳入研究视野,如经济增长理论问题、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等问题;另一方面,对我国市场结构的规模经济水平、集中度和进入壁垒的实证性研究明显不足,无法深入了解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进而对市场绩效的影响;在企业行为研究方面,多数论著主要是沿着产权—企业行为—改革对策这样一种模式展开研究,忽视对市场结构、企业组织这些相关因素的深入分析;在研究方法上,基本上以规范研究、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实证研究,对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等产业组织结构要素缺乏数量分析和统计研究。由于博弈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未被产业经济学研究者广泛采用,而结构主义分析方法虽然无法研究市场主体或寡头之间的互动模式,但却是一种简单且被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同时,对数量分析和统计研究的忽视,缺乏基础性的研究,对于产业经济学来说很难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因此,有必要探讨西方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研究其发展轨迹和主要流派,以期对我国产业经济学学科体系有效构建有所帮助。 一、哈佛学派与产业经济学的结构主义观点 产业组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伴随着上世纪大型制造业公司的大规模出现而出现的,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在解释垄断或不完全竞争问题上的失败分不开的。一般认为,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源头,20世纪前半叶的斯拉法、张伯伦、琼?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都对产业经济学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但此的产业经济学还处于萌芽阶段。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代产业经济学体系是30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以梅森和贝恩为主要代表形成的,理论界称为哈佛学派。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这一范式的最初形式是贝恩(1956)的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两段论范式。贝恩编写的著名教科书《产业组织论》(1959)的出版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形成,并在其后的20年间成为国外许多著名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影响了整整一代学者和决策者。这一阶段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海弗里鲍尔和斯托金主编的《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论文集》中。至于现代主流产业经济学中流行的SCP三段论范式则由谢勒在贝恩两段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经济学体系的初步成熟,产业组织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在产业经济学的早期发展中,还有不少哈佛学派以外的学者也对产业经济学做出过重要贡献,如为现代产业经济学中的广告推销、销售契约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的霍特林和兰凯斯特等。 二、芝加哥学派的崛起与SCP范式的衰落 上世纪60年代之后,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包括施蒂格勒、德姆塞兹、波斯纳等人对SCP分析范式提出激烈的批评,形成了所谓芝 加哥学派,并逐渐取得了主流派地位。与结构主义者那样只关心竞争的程度不同,该学派特别注重市场结构和效率的关系,故被理论界称为效率主义者。其代表人物施蒂格勒由于对产业经济学的开创性研究而被授予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该学派继承了奈特以来芝加哥大学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市场竞争过程就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生存检验”的过程。该学派在理论上皈依新古典经济理论,坚信瓦尔拉均衡和自由竞争理论依然有效,厂商行为是厂商预期的函数,政府不需干预,1966年施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一书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在芝加哥学派形成的过程中,法学家与经济学院和商学院的经济学家们共同合作,应用价格理论对反托拉斯法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推动了新兴边缘学科———法学经济学的诞生。芝加哥学派对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开创了规制经济学这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作为对传统的SCP范式的批判,鲍莫尔、帕恩查和韦利格等人于1982年合作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机构理论》,系统阐述了所谓的“可竞争市场理论”。这一理论对80年代鲍莫尔(1982)提出的“可竞争性理论”有很大影响。 SCP范式的衰落,一方面该范式缺乏深刻而又明确的理论基础,“旧产业组织学”与微观经济学理论不能很好地融合以及它对大型企业的成长与行为和日益突出的产业集中趋势缺乏解释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在实践中人们无法发现那种稳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型关系,导致对统计结果的解释自相矛盾。还有就是博弈论的广泛运用,企业在市场中的策略性行为以及企业内部代理人的策略性行为,为博弈论的应用提供了广泛的机会,预示了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因此,SCP范式的衰落正是产业经济学迅速发展的结果。 三、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新奥地利经济学派观点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可竞争市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等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手段和研究重点等发生了实质性的突破,大大推动了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泰勒尔(法国)1988年出版的《产业组织理论》,这一近10年来国外大学最具权威性的产业组织学教科书。此外,1987年《产业经济学杂志》以特刊形式出版的一期论文集和1990年由威廉姆森主编出版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以及1994年授卡布尔主编的《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这些著作包括了产业经济学的经典文献、“新产业组织学”的代表作及“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成果,基本上反映了整个80年代西方产业经济学各个流派取得的最新进展。 一方面,近年来崛起的以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经济学”,也被称为“后SCP流派”,其代表人物有科斯、诺斯、威廉姆森、阿尔钦等人。该学派组织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引入交易费用理论,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基本假说、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作了系统的阐述,彻底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为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重点深入到企业内部,对产业组织的深化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沿着SCP范式的方向发展成为“新产业组织学”。20世纪80年代前后,以泰勒尔、克瑞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改造,逐渐形成了“新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博弈论的引入;二是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即由“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三是突破了传统产业经济学单向、静态的研究框架,建立了双向的、动态的研究框架。 另外,建立在门格尔、庞巴维克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之上的新奥地利学派在产业组织理论上的取得了新成就,其代表人物是米瑟斯、哈耶 — 7 2 — 《经济师》2006年第1期 ●理论探讨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产业组织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和趋势,掌握产业组织的涵义、马歇尔冲突、产业组织理论的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以及学会运用S—C—P分析范式分析具体产业情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贝恩SCP的分析框架、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区别 教学时数:8课时 第一节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研究特定产业的竞争和垄断问题。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关于竞争和垄断的一些论述。 多数学者认为,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于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马歇尔最早提出产业组织概念,并揭示了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矛盾,因此,马歇尔被许多学者公认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或称鼻祖。相应地,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便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发辉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 马歇尔冲突成为产业组织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经济危机,使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正统经济理论与现实经济的矛盾十分突出。1933年,英国经济学家乔安·罗宾逊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一书,同年,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标志着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理论的形成,打破了要么是完全竞争,要么是完全垄断的旧框框,填补了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两极之间的空白。 20世纪30年代,梅森(Mason)开始在哈佛大学正式开设产业组织课程,由他指导的该领域最早的博士研究生贝恩(J. Bain)后来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当时,张伯仑也在哈佛大学,哈佛大学人才济济,成为早期(40—6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中心。他们被称为“哈佛学派”,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即以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为基本框架的理论体系。由于哈佛学派十分强调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效果的决定作用,为此,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者把哈佛学派称为“结构主义学派”。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1.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从60年代后期起,施蒂格勒(J·Stigler)、德姆塞茨(H·Demsetz)、波斯纳(R·Posner)、麦吉(Y·McGee)、布罗曾(Brozen)等来自芝加哥大学的学者,对当时被奉为正统的结构主义理论进行了激烈批评,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心。他们被称为“芝加哥学派”。由于芝加哥学派极为注重效率标准,人们也称芝加哥学派为“效率学派”。 2.鲍莫尔的可竞争市场理论 70年代以来,由于可竞争市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等新理论的引

第四章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_产业经济学

第四章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市场 2.结构主义 3.行为主义 4.可竞争性理论 5.进入壁垒 6.反垄断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产业组织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产业组织理论是关于自由市场经济中垄断与竞争的理论 B.产业组织理论是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厂商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C.具体分析研究厂商相互间竞争与垄断关系、厂商治理以及厂商内部组织问题的应用经济理论D.产业组织理念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厂商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 2.马歇尔冲突是指()。 A.垄断与竞争的矛盾B.规模经济与竞争的矛盾 C.规模经济与垄断的矛盾D.寡头垄断企业之间的矛盾 3.下列哪一项不是市场行为的评价指标()。 A.广告和研究开发费用支出B.定价行为 C.资源配置效率D.产品质量

4.提出结构-行为-绩效框架(SCP分析范式)的是()的经济学家。A.哈佛学派B.芝加哥学派 C.可竞争市场理论D.新制度学派 5.可竞争市场理论强调的是()。 A.潜在竞争对现有厂商行为的影响B.SCP分析范式 C.市场结构D.政府管制 三、多项选择题 1.产业组织中的实证研究方法有()。 A.产业案例研究B.产业实验室研究 C.博弈论D.产业间的比较研究 E. 产业计量经济学研究 2.市场结构的衡量指标有()。 A.市场集中度指标B.产品差异程度 C.厂商一体化或多样化经营的程度D.厂商进入退出壁垒 E. 规模经济 3.在贝恩看来属于进入壁垒的因素有()。 A.规模经济B.政府管制 C.最低资本需求量D.产品差异 E. 所有权 4.迈克·E·波特提出的驱动产业竞争的力量包括()。 A.现有企业间的竞争B.新进入者的威胁 C.卖方侃价能力D.买方侃价能力 E. 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产业经济学期末课件复习资料

第一讲导论 教学重点: 产业经济学理论的溯源,产业经济学产生的理论基础,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完善。 教学难点: 产业经济学的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政策意义。教学内容: 第一讲导论 一产业经济学理论的溯源 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考点: 1、产业组织的涵义。 2、什么是有效竞争?克拉克(J.M.Clark) 的“有效竞争理论”的内容。 3、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政策主张。 产业: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P2。 产业组织: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产业结构: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 马歇尔冲突:简而言之就是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即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阻断价格机制的作用(竞争活力)和导致垄断的产生和发展,也就是说规模经济与和垄断之间存在两难选择。 有效竞争: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政策主张。见书p15-p19 要点:(1)哈佛学派与SCP分析范式 20世纪30年代开始,其代表人物:张伯伦、梅森、贝恩,形成了著名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范式,简称SCP 范式。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哈佛学派认为 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基础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市场绩效,最重要就是通过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政策主张:哈佛学派认为,寡占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寡占的市场行为,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因此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 (2)芝加哥学派 形成于60年代后期对哈佛学派批判中崛起的代表人物:施蒂格勒,德姆塞茨等。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这完全可能是该产业中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并不是哈佛学派所认为的产业中存在着垄断势力),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 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效率主义者)。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演进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所谓产业组织(Industrialorganization),通常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经济学中的组织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 提出的。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组织列为一种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新的生产要素,其内 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种企业间的组织、不 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以及政府组织等。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这种现实市场关系进行具体描述和说明。 “组织”通常包括三种含义: 第一,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予以编制,如作为企业管理职能之一的组织,某项工程建设或某项活动的组织

等。在这里,组织通常是作动词用; 第二,指形成的形式。如各种党派、团体、企业、学校、医院、家庭、军队和国家政权等等; 第三,指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 *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 提。 “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二)产业组织的理论渊源 包括早期思想、萌芽阶段、奠基阶段、最终体系的形成阶段。 1、早期思想 ●亚当斯密(Adam Smith) 马克思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及展望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产业组织核心理论的发展进程概述 1.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源最早可以追溯至亚当·斯密(1776)的劳动分工理论和竞争理论。他通过对重商主义学说和重商主义时代国家干预私人经济主体活动的批判,提出了所谓的自由竞争的思想。斯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自由竞争是一个导致利益和谐与市场均衡的过程。自斯密之后,经济学界有关产业组织问题的先驱性研究多集中于竞争理论和所谓理想竞争状态的确定等方面。1879年,马歇尔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首次出版,将产业组织定义为产业内部的结构,马歇尔被看做产业组织学的创始人。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揭示了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关系,即“马歇尔冲突”。1933年,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所谓的垄断竞争理论,他们否定了以往要么垄断、要么竞争的一种极端对立的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垄断交织并存。这些早期的研究虽然开启了产业组织研究的大门也卓有成效,但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个主要的学派,即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产业组织理论。 2.哈佛学派研究范式 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出版,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标志着哈佛学派形成。哈佛学派主要以经验性的分析为主,通过对跨部门的产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了是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C-P)的分析框架。它强调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即S →C→P,因此通过公共政策调节市场结构从而影响市场行为,最终保证良好的市场绩效成为了经济中最重要的事务。SCP理论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并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学者和决策者。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虽然统治了产业组织学界近半个世纪,但其本身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分析范式,存在许多缺陷。 3.芝加哥学派研究范式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理论界对哈佛学派最猛烈的批判来自于芝加哥学派。他们推翻了SCP范式中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他们看来,市场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效率的基本因素,即P→S →C关系。而且通过可竞争市场理论指出产业的进入壁垒并不像SCP范式里面指出的那么高。芝加哥学派相信市场的力量,主张放松管理,对当时美国的产业组织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随着芝加哥学派的崛起以及随后众多学者的追随,哈佛学派的SCP研究范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肖殷洪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Main Schools of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所在院、系、所: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产业经济学 学生姓名:肖殷洪 主题词: 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不足之处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二十】日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包括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和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并对其做出简要评价;其次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不足之处 【Abstract】The article showed the view of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the main schools,including 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non-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nd made a brief evaluation; then discussed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s development and 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Key word】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non-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一、引言 产业经济学作为是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组织的理论体系。具体分析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中厂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研究和探讨产业组织状况及其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维持合理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途径。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被引入中国大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成为一个发展较快的专业研究领域,逐步在中国形成了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热潮。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著作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了自己的一些产业组织学理论思想。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 产业组织理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和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可分为芝加哥学派、新制度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1] (一)主流产业组织理论 1.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的SCP范式 20世纪30年代,梅森进一步对有效竞争进行了研究,将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有

第二章__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框架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 教学重点 贝恩SCP的分析框架。 教学难点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章主要讨论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框架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以反映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节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 一、产业与市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与市场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杨治: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严格地说,就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 马建堂: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是指一组生产具有较高替代率的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可见,从这两位学者分别对产业与市场的定义看,产业与市场似乎没有什么差别。 弗格森(Ferguson): 市场是由生产具有紧密替代性产品的企业组成的。产品的替代性是从购买者的观点(或产品需求方)来分析的。在某一市场中,产品之间的交叉需求弹性(cross-elasticity of demand)很大,而对其它市场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很小。相比较而言,产业是由具有紧密替代性的产品组成的,这种紧密替代性是从供应者的观点(或产品供应方)来分析的。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描述市场和产业的区别:P 伯吉斯(Burgess): 产业与市场的区别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分析:第一,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基本活动进行定义。产业以生产为特征,而市场以交换为特征。第二,产业与市场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来定义。 由上可见,产业与市场是有区别的,而区别两者的标准是因经济分析的需要而定的,因此,这种标准带有相当的主观性和较大的灵活性。 课堂提问:什么是市场? 二、产业组织 一些学者认为: 产业组织是企业市场关系的总和,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 有的学者认为: 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关系结构。这种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 有的学者则认为: 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这些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就是所谓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左宝琪1 (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首先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在国外的发展过程,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有哈佛学派(SCP理论)、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派。接着介绍了我国的产业组织现状,最后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SCP理论 正文 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它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分析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中厂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研究和探讨产业组织状况及其对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维持合理的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途径。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种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其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产业组织理论开始传人我国,如今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一、国外关于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 1.哈佛学派。哈佛学派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代表人物是梅森和贝恩。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为早期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套基本的分析框架。其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贝恩编写的《产业组织论》(1959)的出版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所谓的SCP理论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其巾,市场结构指市场中企业问的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及竞争形式,主要的衡量指标包括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条件等;市场行为指企业在市场竞争和相互博弈中所采取的策略和对策,一般包括串谋、策略性行为、广告的研究与开发等;市场绩效指产业运营的效率,主要从利润率、效率、技术进步等方面来考察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优劣。 2.芝加哥学派。20世纪60年代之后。来自芝加哥大学的一些经济学家对SCP分析范式提出了批判,形成了所谓的芝加哥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斯蒂格勒。其编著的《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该学派认为,反垄断行为或垄断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其观点和政策主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a. 经济自由主义的观点。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b. 绩效主义观点。芝加哥学派认为:垄断市场结构中产生的高额利润来自大企业的高效率。c. 政府管制俘虏理论。芝加哥学派认为,政府管制者有各种各样利己的动机,而企业作为一种利益集团对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或管制有特殊的影响力,这两者结合便为政府管制俘虏理论提供了现实基础;d. 可 作者简介:姓名(19xx-),女,安徽六安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合作研究。E-mail:310143645@https://www.doczj.com/doc/ad13602096.html,

网络创业理论与实践全部答案

已完成 1 【单选题】 facebook的创始人是()。 窗体顶端 A、 B、 C、 D、 我的答案:A 窗体底端 2 【多选题】 互联网创业的表现形式有()。 窗体顶端 A、 B、 C、 D、 E、 我的答案:ABCDE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就是创业。()正确答案错 1 【单选题】 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马车是()。窗体顶端 A、 B、 C、 D、 我的答案:D 窗体底端 2 【多选题】 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是()。 窗体顶端 A、 B、 C、 D、

答案:ABCD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2015年沃尔玛收购了一号店。() 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单选题】 工业不包含()。 窗体顶端 A、 B、 C、 D、 我的答案:C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改革开放初期是中国的第一次创业浪潮。() 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多选题】 电子商务创业的优势是()。 窗体顶端 A、 B、 C、 D、 我的答案:ABC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C2C在网络创业中门槛相对较低。() 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多选题】 《柔道战略》的精髓有三个方面:() 窗体顶端 A、 B、 C、

我的答案:ABC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C2B是个人卖东西给企业。() 我的答案:× 3 【判断题】 《柔道战略》的作者德鲁克认为,在获得某一个产业或市场的领导和控制地位的战略中,企业家柔道战略是风险最低、成功率最高的战略。() 我的答案:错 已完成 1 【单选题】 成功创业离不开正确决策,而正确决策的前提是()。 窗体顶端 A、 B、 C、 D、 我的答案:B 窗体底端 2 【多选题】 店铺为什么要做买家分析?()。 窗体顶端 A、 B、 C、 D、 我的答案:ABCD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同一家企业资质不能同时开设天猫与京东店。() 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单选题】 下面哪个不属于电商创业项目选择原则?()。 窗体顶端 A、 B、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当今世界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既是产业组织方式的大提升,也是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众多的产业集群构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部分都通过这些块状区域内制造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生产了全美接近60%的产值。在意大利,形成了199个产业集群,每年200多亿美元的出口额主要由其中的66个产业集群生产。印度在2000年就有350多个产业集群,产量占印度国内产量的75%-80%,创造了制造业出口额的60%。法、英、德以及拉丁美洲等国都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方式,列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2001年,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篇《基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州长指南》,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利用政策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如浙江、广东及江苏省苏南等)不少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 1产业集群的概念 1.1.产业集群的概念 1、波特给出的定义 现在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公认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波特首先于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集群”(Clusters)的概念,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1]。在1998年发表的《集群于心经济竞争学》一文中,波特指出: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实体和其他组织;产业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并向侧面拓展至辅助性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结构[2]。在其后的著作《竞争论》(2003)中波特将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的定义加以扩展,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以某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核心,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地方生产系统,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部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3]。 2、其他国外学者给出的定义 贝察蒂尼(Becattini,l991)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产业区,即以同业工人及其企业簇群在特定地域内大规模自然地、历史地形成为特征的地域性社会实体[4]。派克(Pyke,1992)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通常在一个产业内,并且根植于地方社区”[5]。斯茨米特茨(Schmitz,1995)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企业在地理和部门的集中,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着范围广泛的劳动分工,且拥有参与本地市场为竞争所必须具备的,范围广泛的专业化创新的企业组群[6]。J·A·Theo、Rolelandt和Pim den Hertog(1998)对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

(完整word版)产业组织理论复习整理

第一章导论 产业组织的定义 产业组织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的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的。 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 哈佛学派 2. 新产业经济学(芝加哥学派) 哈佛学派重点 代表人物:张伯伦、梅森、贝恩、谢林 著作:《垄断竞争理论》、《经济集中和垄断问题》、《产业组织》、《产业市场结构和绩效》 研究重点:产业集中、进入壁垒等与垄断相关的产业问题 重要特征: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 理论框架:SCP分析范式= S结构—C行为—P绩效 ?结构(structure):厂商之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和形式,包括买方之间、卖方之间、买卖双方之间以及市场内已有的买 卖双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市场的买卖双方之间在交易、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竞争关系。 ?行为(conduct):厂商在市场上为谋取更多利润和更高的市场份额而采取的战略性行为或行动,即厂商作出决策的行为 和如何实施决策的行为。 ?绩效(performance):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厂商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 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状态,即厂商的经营是否增加厂社会的经济福利,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第二章微观经济学 需求价格弹性公式: 边际收益函数: 总收益函数:TR(y)=p(y)y 边际收益函数:MR(y)=dTR(y)/dy 边际收益: 消费者剩余定义:消费者剩余衡量了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一种商品后他的福利(利益)在总体上得到改善的程度。 单个消费者剩余就是某一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数额与消费者实际支付的数额之间的差额。 将购买某种商品的所有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相加,就得到了消费者剩余总额。 计算公式: 总剩余与福利最大化 1、市场均衡:市场均衡就是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称为市场出清状态

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OrganizationTheory教学大纲课程编码

产业组织理论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M621003 课程学分:48学时,3学分 适用学科/专业:应用经济学学科/专业 开课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一、课程性质 产业组织理论是为产业经济学方向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微观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体系中特定组织结构下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为考察重点的一门交叉性应用经济学。该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产业内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企业、产业和市场为什么以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组织形式和结构如何影响市场的运行和绩效,其中心概念是“有效竞争”,即既能促进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促进产业发展的产业组织关系。 二、课程教学目的 产业组织理论旨在系统介绍产业组织理论的知识、观点、方法和问题,全面考察产业组织理论的学术前沿和理论流派,通过讲授、自学和实践等教学环节,一方面使学生建立科学的产业组织理论观,具备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掌握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方法,为今后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产业组织关系和市场运行机制的理解,提高运用产业组织的逻辑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分析和企业管理实践工作。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1 导论4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认识产业组织理论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意义与特点;了解产业组织理论发展中的哈弗学派、芝加哥学派、可竞争市场理论、博弈学派等基本观点与政策主张;认识到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掌握产业组织理论的边际、博弈、计量、实验模拟等研究方法与SCP分析范式的基本要点。 【教学要点】 1.1 产业组织理论的含义与特点 1.2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历史 1.3 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 1.4 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范式与研究方法 2 企业与市场4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关于企业性质的契约理论和知识理论,掌握企业的所有权和相机治理、共同治理等治理模式;了解企业的目标和类型等;理解企业规模与市场边界决定的交易费用、核心能力等等理论;掌握决定企业成本的规模经济、学习经济、范围经济等因素。 【教学要点】 2.1 企业的性质 2.2 企业的所有权、治理与目标 2.2 企业的规模与市场边界 2.3 企业的成本分析 3 市场的结构与绩效4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产业组织理论对市场结构的定义与类型,了解市场结构衡量的集中度、HHI指数等指标;掌握市场结构的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等影响因素;了解市场绩效衡量的贝恩指数、勒纳指数等相关指标;理解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集中度-利润率假说。 【教学要点】 3.1 市场结构的类型 3.2 市场结构的衡量 3.3 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 3.4 市场绩效的衡量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d13602096.html,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作者:杨倩 来源:《财讯》2016年第30期 产业组织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组织的理论体系。本文就是在综述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自己的一些产业组织学理论思想。 产业组织理论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国化综述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产业组织理论源于美国,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1930~1970年。以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贝恩为主要代表,形成了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简称SCP范式。贝恩在1959年出版了《产业组织》,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贝恩从此被誉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继贝恩之后,经济学家凯森和法学家特纳合作出版了著名的《反托拉斯政策》一书。谢勒在《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一书中,提出了完整的SCP范式, 将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向前推进了一步。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初步成熟;产业经济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 第二阶段:1970年至今。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一些经济学家在不放弃SCP分析框架的前提下,对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形成新产业组织理论。新的产业组织理论从重视市场结构转向更重视企业行为的分析。其代表学派有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这些行为主义的新产业组织理论,强调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反作用和经济绩效对企业行为进而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科斯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产业经济学”,也被称之为“后SCP时代”。新制度学派将制度视为经济活动的内生变量,研究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今后产业经济发展和政策实践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最主要的产业组织理论观点集中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这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单向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行为产生市场绩效。SCP范式构成了哈佛学派产

第二章__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本章主要讨论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框架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以反映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 一、产业与市场 研究产业组织理论有必要进一步讨论产业与市场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与市场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如我国产业经济学的著名学者杨治认为,①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严格地说,就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而著名学者马建堂认为, ②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是指一组生产具有较高替代率的产品的企业的集合。可见,从这两位学者分别对产业与市场的定义看,产业与市场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对此,弗格森(Ferguson)认为,③市场是由生产具有紧密替代性产品的企业组成的。产品的替代性是从购买者的观点(或产品需求方)来分析的。在某一市场中,产品之间的交叉需求弹性(cross-elasticity of demand)很大,而对其它市场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很小。相比较而言,产业是由具有紧密替代性的产品组成的,这种紧密替代性是从供应者的观点(或产品供应方)来分析的。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描述市场和产业的区别:由于大卡车、客车、轿车的用途不同,因此,存在不同的市场,就是在轿车市场中,“桑塔纳”和“劳斯莱斯”等还可以被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市场,因

为这两种品牌轿车的交叉需求弹性很小。但是,所有的大卡车、客车和轿车都属于汽车产业,因为这些产品在生产中具有相当紧密的替代性,运用相类似的生产工艺过程,类似的原材料,工人的基本技能也相似。如果某个生产卡车的企业发现生产客车更有利可图,这家企业就能较容易地转产客车。所以,产业通常(但不是总是)比市场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 伯吉斯(Burgess)则提出,④在以往的讨论中,市场和产业的概念几乎是通用的。但它们是等同的吗?不。产业与市场的区别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分析:第一,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基本活动进行定义。产业以生产为特征,而市场以交换为特征。美国的汽车产业是指在美国生产汽车的国内生产者所组成的群体,汽车产业可能为国内市场提供产品,也可能为出口供应产品。另一方面,美国汽车市场是指汽车的国内贸易,而不论汽车的产地。这个汽车市场可能由国内汽车产业提供产品,也可能通过进口满足市场需要。第二,产业与市场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来定义。产业可以由一组生产者生产特定产品时所使用的技术和原材料来定义,而市场可以由能满足一群购买者的特定需要的产品来定义。 由上可见,产业与市场是有区别的,而区别两者的标准是因经济分析的需要而定的,因此,这种标准带有相当的主观性和较大的灵活性。 二、产业组织 与对产业有不同的定义相联系,学者们对产业组织的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如一些学者认为,⑤产业组织是企业市场关系的总和,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有的学者认为,⑥所谓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关系结构。这种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有的学者则认为,⑦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