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忆读书》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忆读书》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忆读书》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忆读书》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忆读书》学案

本文作者围绕自己一生的读书经历,尤其是童年时代的读书经历,向青少年朋友谈了自己读书的体会。结尾用一句话概括了中心,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文章语言平易,亲切随和。全文洋溢着作者压抑不住的情感和对读书的浓厚兴趣,还表达了愿终身以书为伴的志趣,我们应当用心感悟。同学们应当怎样对待书呢?

[疑难解析]

质疑:本文似乎没有明显的层次感,文章的内容重点是什么?如何把握?

解惑:解决这个问题应当首先从文末的主旨句入手,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中,三个短语,从内容上看是由主到次,从含义上看是逐层深入,读书好是全文内容的重点。

还要从作者的叙事中分析,全文重点叙述了自己童年时的读书经历,细细品读,可从四个方面总结读书的好处:

一、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如文中作者写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茶花女遗事》等书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二、读书能扩大人的知识面。如:读中国古典小说,让作者了解到三国时代的天下大势,了解到官逼民反的历史状况,了解到民族英雄怎样抗击外来侵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怎样从兴盛而转为衰亡。读外国小说,则让作者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三、读书对写作有很大帮助。如:读文言的《聊斋志异》,对作者用文言作文有很大帮助,以致老师在她的作文本上批下了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给予她很高的评价。

四、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作者说: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

到的。

质疑:综观全文,多读书是如何体现的?

解惑:作者告诉我们,她从七岁开始读《三国演义》,直至晚年仍在读万卷书,而且所读的书是古今中外俱全。

质疑:作者怎样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如何读好书的?

解惑:作者说,她会挑选,比较。她爱看精彩的《西游记》,而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爱看人物如生的《水浒传》,不爱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那种无病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她一看就从脑中抹去,而对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文章,她读起来就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语言揣摩]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这是作者开篇的第一句话,用一就的句式,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看出作者对读书有着多么浓厚的兴趣,多么深切的体会。它紧紧的抓住了我们,激起了我们往下阅读的兴趣。

2、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

世间万物,同类之间都有高下优劣之分,包括物、人,当然书也不例外。这里作者是想告诉青少年朋友,读书要有选择。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作出较为恰当的选择。

[研究课题]

《忆读书》中提到了几部古典作品,且进行了简要的比较和品评,

如:作者对《水浒传》,她写到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的写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还把《西游记》和《封神榜》作了比较。你读过这几部书吗?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你读过的其它同类题材的书或文章,你能试着加以品评吗?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和短语,了解作者的读书体会,积累一些古典文学常识,在此基础上,拟订自己近期和远期的读书计划,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与同学交流读书体会,学习选择性阅读、比较阅读。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笸箩()天罡()林纾()堆砌()勉强()

2、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斩首催促凯旋

崭新摧毁岂有此理

聊斋日寇遗留

爱卿夺冠派遣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悬念:

遗事:

人情世故:

消遣:

索然无味:

无病呻吟:

风花雪月:

自已:

二、选词造句(任选三个词造句)

津津有味分久必合官逼民反怒发冲冠若有所失人情世故兴亡盛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三、课外阅读建议

现代社会,能否有效的获取信息,往往关系到一个人事业的成败。中学时代练就搜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需要,而且

可以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课本上的阅读材料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们要加大课外阅读量。进行课外阅读,首选中外名著,因为它们都是经过时间和无数读者检验的。其次,优秀的时文也要予以关注,时代在发展,我们应与时俱进。阅读时,最好作读书笔记,可以摘抄,可以写感想,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也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时,善于汲取,敢于质疑,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四、问题探究

1、为什么作者说从读书中我还读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提示:由作者的叙述中,我们可知她所读的书,多是文学类书籍,文学即人学,这类书中,往往渗透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文学作品常借助对社会现象的再现,生动深刻的揭示人性或社会发展的规律,给人以启迪。而旧时的品德教育课程,只是将传统的道德观,用概括的语言笼统的表达出来。不但不易为儿童理解和接受,而且有很大的局限性。]

答:

2、怎样理解作者十二三岁时与中年以后对《红楼梦》不同的阅读体验?

[提示: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是因为他们的人生阅历不同,对生活的理解有差异。同样,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变化着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由童年时只注意身边的人和事,到中年后对社会有了自己的认识。所以,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中年以后再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答:

3、如何理解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

促下,含泪上床。?

[提示:从上文看,《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真是好听极了,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深深的打动了我,对故事中的悬念,我急于了解,课文注释中对悬念的解释,表明了我临睡时的心情--惦记着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发展。含泪也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感动得流泪,一是想听故事而愿望得不到满足,因极度的渴望得不到满足而流泪。]

答:

4、为什么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提示:从当时作文的文体和长期阅读的益处谈,可加入自己的体会。]

答:

五、欣赏评价

1、你读过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吗?哪一句让你最感动?为什么?(换一首古典诗词谈也可以)附【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答:

2、你从几岁开始读书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本书?其中的具体情节,你还能讲一些出来吗?现在看来,你当时为什么会喜欢它。

答:

六、扩展阅读

刘湛秋

书是我的一只美丽的小船。

在人生的海洋里,它载着我,驶向许多奇妙的港口、岛屿,甚至是险峻的礁岩。

无论在丽日还是有风的天气里,我和它一起,在碧波或恶浪中行进。仿佛有只看不见的手,指点着那些像海市蜃楼一样的风光和人物,仿佛有个神奇的嘴,发出船底和波浪日夜荡出的水声,不停的给你讲生活中的哲理,幻想各种各样的现实。

这是一只不会沉的船,风浪不会把它吞没,大火也不能把它烧光,这是一只不知疲倦的船,它一直航行下去,不寻求任何栖息的港湾。

在这只船上,我变得越来越清醒,我也变得越来越充实,而且和它一样,祈求更远更险的航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及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教师寄语: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 欲望。——巴尔扎克 学习目标: ⑴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 ⑵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⑶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 体验。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我们共同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1、放声朗读课文,把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受用“……的百草园”“……的三味书屋”说出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刚才为什么认为百草园是“美丽的”(或其他),三味书屋是“单调的”(或其他)。并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3、作者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部分,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这对作者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三、研读与赏析“百草园” 4、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5、你认为描写的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有什么特点?https://www.doczj.com/doc/ad14930997.html, 6、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捕鸟的情节,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呢? 7、如何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的“似乎”和“确凿”? 8、百草园中的景物很多,但看起来又井然有序,作者写景有哪些高妙之处? 9、百草园是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0、课文为什么要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四、研读与赏析“三味书屋” 11、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金榜学案:期末综合检测(含答案)

期末综合检测 (120分钟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簇.新(cù) 骸.骨(hái) 倒坍.(tān) 阔绰.(chuò) B.恻.隐(cè) 深邃.(suì) 攫.取(jué) 羼.水(chān) C.瘠.薄(jí) 荫.庇(yīn) 庖.代(páo) 虔.信(qián) D.臆.测(yì) 黝.黑(yōu) 阴霾.(mái) 沉湎.(miǎn) 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 A.断璧残垣望眼欲穿吹毛求疵门庭若市 B.周道如砥通宵达旦一鼓做气寤寐思服 C.引颈受戮遮天蔽日鳞次栉比顶礼模拜 D.有例可援睡眼惺忪舍生取义囫囵吞枣 3.(2013·黄石中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沈星舍己救人的高风亮节 ....,既展现了当代中国军人的风采,也引发了人们关于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 B.近阶段,毒生姜、镉大米、毒淀粉等食品安全问题如雨后春笋 ....般地涌现,令公众惴惴不安。 C.雅安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和海外同胞十分关注灾情,全力援助灾 区,众志成城 ....,显示出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D.磁湖沿岸,繁花似锦,绿柳如烟,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 ....。

4.(2013·杭州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针对最近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些违法案件,教育部要求地方有关部门,对侵犯少年儿童权益、损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要从严查处并依法打击。 B.阅读文学经典,就是与文学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和心灵的沟通,这对我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将产生极为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C.《二泉映月》自始至终让人感受到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想情感,同时,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法与风格也让人叹为观止。 D.今年母亲节来临之前,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在母亲节为自己的母亲自制一个充满爱心的礼物,从而在校园浓郁地营造出感恩母亲的节日气氛。 5.古诗文名句填写。(5分) (1)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举杯邀明月,。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 ?雪拥蓝关马不前。 (5)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运用典故,表达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诗句是:,。 (6)《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想靠祭祀神灵等来取得胜利,曹刿对他的这种做法的评价是:,。 6.(2013·苏州中考)综合性学习。(12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含答案(1)

目录 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4) 3 丑小鸭 (7) 4 诗两首 (9) 5 伤仲永 (11) 写作训练:成长的烦恼 (13)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一) (16) 第二单元 6 黄河颂 (21) 7 最后一课 (23)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26) 9 土地的誓言 (28) 10 木兰诗 (30) 写作训练:黄河,母亲河 (32)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二) (35) 第三单元 11 邓稼先 (40)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43)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46)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50) 15 孙权劝学 (52) 写作训练:我也追“星” (55)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三) (58) 第四单元 16 社戏 (63) 17 安塞腰鼓 (66) 18 竹影 (69) 19 观舞记 (71) 20 口技 (73) 写作训练:戏曲大舞台 (76)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四) (78) 第五单元 21 伟大的悲剧 (83) 22 荒岛余生 (86) 23 登上地球之巅 (90) 24 真正的英雄 (93) 25 短文两篇 (95) 写作训练:漫话探险 (98)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五) (100) 第六单元 26 猫 (104) 27 斑羚飞渡 (106)

28 华南虎 (109) 29 马 (111) 30 狼 (112) 写作训练:马的世界 (115)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六) (117)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学习重点】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难点】 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自学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二)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熟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填空。 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体裁),选自。作者鲁迅,原名,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他写的小说集有、,散文集有。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菜畦()宿儒()倜傥()()敛() 脑髓()桑葚()斑蟊()攒在一起()秕谷() 拗()盔甲()锡箔()()人声鼎沸() 二、课堂导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过渡段

忆读书教案

《忆读书》教案 ——冰心 教学目标: 1、记叙的事件与条理 2、理解概括性句子的作用 3、学会读书的方法,认识读书的好处 4、开展读书活动 重点难点 重点是1,难点是2和3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多媒体电教手段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整体感悟内容 认识读书的好处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实现目标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与题释 冰心——见教学用书P8,略。 二、朗读课文 1、要求: A、注意作者写了那些读书的事情 B、注意有概括性的语段 2、过程 A、指名朗读,然后学生评议朗读效果 B、集体朗读,教师指正生字或词语的读音,朗读的节奏与速度比如—— 罡笸箩林黛玉索然无味酷爱消遣若有所失 三、自主、合作、探究,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探究下列问题 作者写了几个阶段的读书事例?按照什么顺序记叙? 每个阶段读了什么书?都有些什么感受? 文章有哪些概括性句子,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据此可以把文章分为几部分?(2)过程: 分组讨论,指定小组长,可以分4组。 探究时可以充分运用个人的参考资料。

完成后推举一、二个同学代表回答,其余同组同学补充。 (3)板书;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总结板书—— 大概是三个阶段(两个阶段也可以)的读书事例,时间顺序。 感受:A、11段是议论小结——读书的作用:快乐、修养。 B、13段是议论小结——读好书的体会:比。 概括性句子: 议论——11段、13段,都是写读书的感受;15段,中心句子。 分别是总起和总结,分三部分,中间再分为两个部分,一共四个部分。思路是: 回忆读书、感受——读书、感受总结 四、总结一课 整体感悟了课文内容:读书的事例 明确了中心思想: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明确概括性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议论,感受和中心 理解了文章的基本结构和思路:总分总 五、作业与预习 课后抄写P6的重要词语 早读朗诵课文 准备:下一节课向同学介绍你的读书体会,或推荐一本好书给大家看,讲讲理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熟读课文,加深感悟 细读文章,精读文段 解决练习,检查巩固 教学过程 一、朗诵课文 A、指名朗读,然后学生评议朗读效果 B、集体朗读,注意朗读的准确、节奏、速度与情感。 二、能力迁移与训练 ——精彩语段阅读

《忆读书》导学案

七年级上《忆读书》导学案课标要求: 1、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叙事性记叙文,要弄清它们的“六要素”,进而抓住文章内容要点,弄清文章中心意思,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每篇课文的作者及其主要代表作。 3、掌握每篇课文注解中及课后“字词积累”中词语的音形义。 4、课后“思考与练习”中的内容,要逐一过关。学习目标: 1 ?积累词语;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2.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 3?初步了解文中涉及的文学著作。 4?感受作者读书的快乐,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学法点拨】 能够完整地阅读课文,同时筛选出关键的句子,努力概括大意,感受作者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自主先学】(借助课本、工具书或其他资料或你掌握的知识完成)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笸箩()堆砌()朦胧()惨惨戚戚()兴亡盛衰()津津有味()天罡地煞()怒发冲冠.()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无病而呻 若有所失 索然无味 风花雪月 津津有味 栩栩如生 消遣 3、冰心,原名_______ ,是我国著名的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代表作___________ 4、文中出现的《》《》《》《》一起并称我国古典“四大名著”。它们 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5、熟读课文,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4、冰心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那么,读书有何好呢?要多读怎样的书?怎样才能读到好 书呢? 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样读到好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冰心是爱读书的,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在书中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 体会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概括归纳“读书好”的体会。 6、课外阅读并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 要求:1 ?可以是一首小诗;可以是一段美文;也可以是一篇文章。 2.在概括内容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交流展示】 一、交流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 二、合作探究:各小组学习组长将组员罗列的问题进行归类,并组织探讨,实施同伴互助。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则提到班级交流。 三、口头说文,说说自己享受读书的乐事。 【检测延伸】 1、看拼音写汉字。天gmg _________ 无li do _________ 无痛而shm ___________ 2.作者渐渐明白要看什么样的书?用文中原句回答 3、“同时,书看多了,我也学会挑选、比较”中的“挑选、比较”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4、“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一句话表达了三层意思,请简要说明。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问题探究】 1、本文的主要内容? 2、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请同学在文中圈画作者幼时、少时读过哪些书。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上册语文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鲁迅及《朝花夕拾》。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境的写法;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3、学习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2、理解“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 3、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围绕教学重难点,采用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素材,把所学的方法用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学会写作。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前准备】 分析教材,准备PPT课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借助工具书,疏通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童年是一首歌,节凑活泼欢快;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多姿;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它一去就再也不复返。请你谈谈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吧(学生活动)。现在,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去体味他的童真与童趣。 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走近作者与作品。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2.关于《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共收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四十多岁了。“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即回忆往事。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3.写作背景: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注意字词,认准字音,辨清字形,明确词义。 (1)字音字形。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学案 全册精品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攒(cuán):凑在一块儿拗(ǎo): 这里是用力弯曲的意思 确凿(quèzáo):确实菜畦(càiqí):菜地桑葚(sāng shèn):桑树果实轻捷(qīngjié):轻快便捷蟋蟀(xīshuài):一种昆虫,俗称蛐蛐 臃肿(yōngzhǒng):这里形容何首乌根的粗大脑髓(nǒosuǐ):脑浆 相宜(xiāngyí):适合 书塾(shūshú):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教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 方正(fāngzhèng):正派博学(bóxué):学问广博 蝉蜕(chántuì):蝉的幼虫变成成虫时脱下的壳 人迹罕至(rénjìhǎnzhì):形容少有人来 人声鼎沸(rénshēngdǐngfèi):形容人声喧闹。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沸,水开。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声响。 (二)知识积累 1、百草园:是浙江绍兴新台门周家的一个菜园子,南宽北狭,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家的智、仁两大房族所共有。西边一半归智房,东边一半属仁房。各个家族在这个园里都种有一些瓜菜,有的地块秋后还被用来做晒场,但因园子大而显得有些荒凉。这个荒芜的园子,不仅瓦砾成堆,杂草丛生,而且有树木、蔓藤和飞鸟虫兽,是孩子们游玩的好地方。鲁迅儿时和他的小伙伴们就经常来此玩耍嬉戏,随着新台门周家的败落,百草园东首仁房的园地早于1915年就卖给东邻朱阆仙,西首智房部分也于1918年和新台门房产一起售给了朱家。解放后,国家花钱向后来的章姓业主收回,作为鲁迅纪念馆的组成部分对外开放,供广大观众游览和休息。 2、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十七岁时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长达六年。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醯醢(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梁同舒书写的。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 3、《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创作从1926年2月开始,到11 月结束。共十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 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本书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亲切感人,又有机地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金榜学案:第5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2014-2015学年下学期九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检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吾义.固不杀人( ) (2)然胡.不已乎( ) (3)池.非不深也( ) (4)舜发.于畎亩之中( ) (5)行拂.乱其所为( ) (6)贤者能勿丧 ..耳( ) (7)是亦不可以已.乎( ) (8)惠子相.梁( ) 答案:(1)坚守道义(2)为什么(3)护城河(4)起,指被任用(5)违背 (6)不丢掉(7)停止,放弃(8)做宰相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解析】选D。A项“辟”通“避”;B项“畔”通“叛”;C项“乡”通“向”。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译文:公输盘九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九次挡住了他的进攻。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通过那样的途径,)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D.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既然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却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解析】选A。正确译文是“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都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他的进攻”。 4.下列句子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解析】选B。正确的划分应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名翟,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B.《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忆读书》教学设计

1、《忆读书》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林金朗 【教材分析】 这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冰心老人的一篇关于如何读书的文章,内容简单扼要,又明白浅显。初一上学期就接触这样的文章可以说是很好的,因这可以借此来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阅读课外书籍。学习本文可以结合课文中所提到的各部书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刚上初中,一下子面对那么多的学科,对于初中的学习生活可能还不大能够适应,引导他们如何学习那是很重要的。但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学习和阅读的经验,可引导他们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学习和阅读。此文较简单,适合学生自己阅读。引导学生联系平时读书的实际,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读书情况作一次总结,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后面推荐的名著,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还可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有关“读书”和有关“书”的格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预习体验学习乐趣;通过自由朗读整体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结合朗读、圈画、思考、讨论等手段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各阶段的读书生活及读书感受,联系实际思考自身读书体验。 (三)情感目标与价值观:树立“开卷有益”的思想,培养自主阅读的兴趣与合作探究的精神,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不同的书带给作者的影响。 二、情境导入: 1、谜语:“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住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 2、名言:(1)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好文章,犹如聆听美妙的音乐,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在一起,就如同一个盛大的音乐会,各种乐器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是自己在那一瞬间获得的,是自己所独有的。这就是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和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三、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 ——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冰心的作品体裁广泛,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均有建树;但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还是散文。作品有:《梦》、《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散文集《往事》。 冰心女士在作品中讴歌和颂赞的是壮美的自然、纯晶的童心、真挚的母爱。——主题体现她的“爱的哲学”的思想。 2、背景介绍 本文是一篇叙事性记叙文,写于1989年9月8日。当时作者已是90岁的老人。作者毕生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十分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写作此文,主要是勉励青少年朋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金榜学案:第3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单元综合检测(三)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 ) A.怡.悦(yí) 攫.取(jué) 袅.袅(niǎo) 周道如砥.(dǐ) B.休憩.(qì) 骄奢.(shē) 挟.卷(xiá) 屹.立不动(yì) C.臆.测(yì) 吟.唱(yín) 孱.弱(chán) 引颈.受戮(jìnɡ) D.云翳.(yì) 倒坍.(tān) 泥泞.(nínɡ) 浩瀚.无垠(hàn) 2.指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3分) ( ) A.喇叭乐此不疲难以至信星临万户 B.沉湎一泻千里遮天蔽日粉身碎骨 C.芳馨精力充配万物鼎盛沉默寡言 D.衬托郁郁葱葱停制不前山崩地裂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深夜的南沙群岛万籁俱寂 ....,只有我坚强的海防战士睁着警惕的眼睛守卫着中国的海疆。 B.这部电视剧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势如破竹 ....,解放军乘胜追击,最终解放海南岛的故事。 C.炮轰食品犯罪行为,维护百姓餐桌安全,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义. 不容辞 ...的责任。 D.全世界铺设公路的里程数大约为18.4万千米,但其中公路质量也

是参差不齐,只有少数公路能让驱车者们赏心悦目 ....。 4.(2013·重庆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今年六月以来,我市大部分地区气温都呈现“飙升”态势。 B.节日的解放碑,张灯结彩,人山人海,处处洋溢着欢乐的笑脸。 C.历史上那一位位著名的文学家给我们留下了优秀的许多文学作品。 D.自从白公馆、渣滓洞实行免费开放以来,接待了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 5.(2013·青岛模拟)综合性学习。(8分)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作为中学生,应从身边小事做起。为此,某班开展了“关注我们的社区”活动,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活动一:关注居民健康】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社区规定,从2014年5月1日起,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如果你作为某校的一名小记者,为宣传这项活动,你将采访市长和卫生局局长,你将分别向他们提出一个什么问题?(4分) 采访市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采访卫生局局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忆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文稿

忆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王军莉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掌握课文中丰富而有表现力的词语。 2、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 3、引导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丰富而有表现力的词语,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大地没有阳光,像鸟儿没有了翅膀。”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书籍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2、读一本好书,就像交到了一位好朋友,读书时就好像与一位好友在谈话。正是因为书籍这么有趣,所以才让著名作家——冰心从小就十分着迷,并且把她宝贵的读书经验记录下来,告诉了我们。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冰心的读书生活《忆读书》。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读书好 1、在文中,冰心回忆了多次读书的经历以及多年来的读书感受。其实,关于读书这件事,她就想告诉我们一句话,这句话也是文章的中心句,你找到了吗? 2、学生快速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3、“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就是冰心读书的最大体会,这对指导我们读书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不过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读书好”? 4、学生四人一组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派代表反馈。 (1)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那时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说明了读书对写作文大有帮助。 (2)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3)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读书能学到做人处世的道理。 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4)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 读书能扩大知识面,丰富知识。 (5)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6)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

忆读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x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忆读书》教学设计 2 一、教学设想 1.课文内容分析 《忆读书》一文作者冰心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向中学生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通常在这一类的文章中我 们看到的多是理论性的说教。如:读书会给我们带来的各方面的好处等等,让学生读来索然无味,自然也 就无法激发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而冰心先生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首先文章开篇一句“一谈到读书,我 的话就多了”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活,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在整篇文章 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缀缓流进了学生的心中,让他终身难忘。 2.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的目的是: 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③锻炼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3.教学方式采用座谈的形式较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像、发挥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 为老师提供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可由与书相关的名人名言、俗语或谜语导入。 例如: 谜语 千层宝典一翻开, 黑白纵横一排排, 历代住事它记载, 知识没它传不开。 名言:1.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二)阅读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文章,遇到生字生词可查字典或在小组内商讨解决。(约7分钟)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问题抢答。(可以小组为单位,优胜组给予表扬) (1)冰心奶奶读书的体会是什么? (2)哪些内容可以说明“读书好”? 设计说明: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①读书可以获得美的享受。 ②读书可以扩大知识面。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 (三)师生座谈 设计说明:(因为这是一个比较轻松的话题,课堂形式可以采用圆桌会议来布置,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陈 述自己的见解,也有利于在开学之初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亲近感) 1.为了活跃气氛,教师可先带头讲一下自己的读书体会。

初中金榜学案语文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评价检测(四)-原题

单元评价检测(四) (90分钟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 ) A.喧.腾(xuān) 蓬.乱(fénɡ) 灌.木(ɡuàn) 互相挑.逗(tiǎo) B.聒.聒(ɡuō) 悬.崖(xián) 颤.动(chàn) 盘虬.卧龙(qiú) C.痴.想(chī) 耸.立(sǒnɡ) 沉淀.(diàn) 仙露琼.浆(qónɡ) D.纳罕.(hǎn) 酒酿.(niànɡ) 啜.泣(chuò) 瘦骨嶙峋.(xún)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精致宽恕察言观色头晕目旋 B.迂回翠弱知知不休蜂围蝶阵 C.凝望收敛庞然大物上浅下深 D.迸溅縢萝心惊肉跳美味佳肴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课堂上,大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问这问那,直言不讳,如此一来,教学相长 ....就水到渠成了。 B.金庸老先生的小说总是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 ....,特别吸引人。 C.我小心翼翼 ....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D.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 ....啊!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我们要认真地把教室布置得干干净净。 B.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C.老师认真地听了我们的发言,并做了总结。 D.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深受教育。 5.下列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船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B.“假如回到童年”话题征集活动,意在让人们回顾童年,真实感受时代的进步。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1) 第一课邓稼先(第一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稼.先( ) 元勋.( ) 无垠.( ) 选聘.( ) 至死不懈.( ) 筹. 划( ) 宰.割( ) 彷.徨( ) 仰.慕( ) 鲜.为人知( ) 开拓.( ) 难堪.( ) 鞠躬尽瘁.( ) 风悲日曛.( ) 兽铤.亡群( ) 二: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三:自主阅读,认真思考。 1.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4.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用“我们看到了一 个的邓稼先”的句式说话。 二、人物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组内讨论交 流完成。】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找出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三、质疑探究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2) 第一课邓稼先(第二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 一、前情回顾 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邓稼先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三、精读探究 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3.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写作手法探究 五、精段研读 阅读第五部分,思考如下问题: 1.本部分主要写什么? 2.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3.文章写1982年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鲜.为人知(xiān)开拓.者(tuò)元勋.(xūn) B.鞠躬尽瘁.(cuì)难堪.(kān)选聘.(pìn) C.热泪盈眶.(kuàng)说.服(shuì)无垠.(yín) D.彷徨.(huáng)挚.友(chì)殷.红(yān) 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租借宰割悲惨鲜为人知 B.奠基拔尖难堪妇儒皆知 C.忠厚选聘震荡真诚坦白 D.摄制彷徨挚友层出不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佩服他、仰慕 ..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仰慕:敬仰思慕。) B.“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最高领导人。)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6忆读书教案

26 忆读书 1.认识17个生字,其中有3个多音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 3.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领悟作者的观点,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 5.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深刻内涵。 ●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 ●难点 1.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领悟作者的观点,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 3.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深刻内涵。 1.名言警句,引入课题。 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则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导入课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两句名言的理解总结出:读书要有方法,要勤奋,要多读书、读好书。 2.勤查细检,积累词语。 让学生通过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厌烦”“荒唐”“兴亡盛衰”“自作多情”“索然无味”“朦朦胧胧”等词语的意思,运用造句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每个词语,为以后写作积累素材。(适当运用多媒体) 3.整体感悟、分层剖析。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要由浅入深,逐层递进,慢慢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生讨论交流,了解更多的关于读书、做人的道理。 1.预习提纲 (1)练习快速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利用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生字、词语的意思。

忆读书一等奖教学设计精品合集

忆读书一等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冰心奶奶八十九岁时写的,这篇回忆录讲述了作者小时候读书的经历,前半部分以“忆”为主,夹以议论;后半部分以“议”为主,夹以记叙,主旨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九个字。 【教学目标】 1. 自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要部分,深入理解作者读书生涯中悟出的读书体会,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理解并力争做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 欣赏作者朴实无华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冰心的读书方法,懂得读书要自己用心去体会。 3. 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认字11 个,其中多音字2 个,写字10 个。 4. 理解“津津有味、悬念、气愤填胸、索然无味”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 朗读课文,理解读书的意义,培养读书的兴趣。 2. 联系上下文体会“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 学生搜集相关的名著资料。 2. 教师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案) 一、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文中名著的资料,检查预习情况,师做适当补充。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三、阅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记叙顺序,感受冰心奶奶“读书多”。 第二课时(详案)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针对文章最后一句话提出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还记得是哪些问题吗? 二、体会“读书好” 1. 作者是通过描写“多读书”的往事来说明“读书好”的,那读书到底有哪些好处呢?浏览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试着用几个字概括一下。 四人一组交流,请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概括,(板书:长知识助写作得快乐学做人)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从整体入手,抓住文章要点,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语文金榜学案答案课件

语文金榜学案答案 (五)达标测试 1.选出既没有读音错误又没有书写错误的一项 () A.啮齿(liè)盗听途说繁衍 B.媲美(pì)鼠目寸光滑稽(jī) C.挑衅(xùn)笃信(dǔ)迁徒 2.这是一篇很别致的科学小品,采用了_____________框架,_____________的方式,生动有趣地介绍了有关 _____________的知识。把它看作记叙文,因为它具备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事情的起因_____________,经过 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它_____________了半天,找不到一个洞口可 _____________,我急中生智,_____________下帽子把它 _____________住了。当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从帽子里 _____________出来时,突然来了一个高个子的白人,他饶有兴趣地_____________着我,笑眯眯地问道:“你 _____________到了什么好东西?” 4.阅读并回答问题。 “幸好它们只是一些小老鼠,……几乎所有的旅鼠一下子都变

得焦躁不安起来,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乎大难临头世界末日就要到来似的。……不去大量繁殖,不就可以避免这种悲剧! (1)“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是因为: (2)第三段“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是因为: (3)填入第二段中画横线处的短语,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 A.停止进食B.永无休止C.东跑西颠D.吵吵嚷嚷(4).认真阅读文段,概括旅鼠繁殖的特点。 (5).旅鼠的数量达到一定密度时,会出现一种什么奇怪现象?最终达到一个什么目的? (6)、将下列句子的成分用符号标出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