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

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

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
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

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

第一章社会公德

第一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一、爱国守法

“爱国”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是公民遵守各种道德规范的前提和基础;守法是“爱国”规范的延伸。爱国必须守法,守法是爱国的重要表现和必然要求。

“爱国”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其内涵就是热爱祖国,报效人民,维护国家的统一,扞卫民族的尊严。“爱国”是每个中国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它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把热爱祖国作为自己的一个神圣的道德义务。维护国家的统一,保卫国家的利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是每一个公民的光荣责任。

“爱国”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它渗透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各种规范之中,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相联系,主要体现在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感上,同时它还必须具体落实到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每一件有利于祖国强盛的事情上。同样,它还必须具体落实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上。

“守法”规范的也主要是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其内涵就是学法、知法、用法、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我国社会是法治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很强的法治意识,有必备的法律知识,认真执行各项法令、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自觉遵守和服从法律,有明确的法制观念,这是现代社会文明教养的基本要求。

在我国社会中,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作用。一般来说,违背法律的行为同时也是违背道德的行为。在有的情况下,违背道德的行为也是一种犯罪行为。所以,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实质上也是在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

二、明礼诚信

“明礼”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从狭义上讲,“明礼”就是讲究起码的礼节、礼仪和礼貌,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在职业场所和个人家庭生活中,行为举止都得体、适宜;从广义上讲,“明礼”就是讲文明,特别是注意公共场合中言谈举止的文明,如爱护公共财物,

维护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等等。讲究文明礼貌是做人的起点,每个人来到世上,学习做人就是从讲文明礼貌开始的。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

“诚信”是对“明礼”规范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即古人所说的“礼于外,诚于内”。它的

基本内容是诚实、诚恳、信用,也就是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他人,对他人给予信任。诚信是首先赖以维系的前提,它既是市场经济领域中基本性的行为规范,也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性道德规范。

“明礼”“诚信”作为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在落实到行动中看起来都是一件件小事,但是正所谓“见微知着”,就是这些小事,从另一个侧面能反映出一个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因此,我们是加倍地重视。

三、团结友善

“团结”“友善”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其基本内容是指在追求共同理想目标上,人们通过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形成全民族、全社会的凝聚力。“友善”是指友好、友谊、善良、善意、与人为善等,体现人们相互之间的亲和力和亲善关系。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包括团结互助、平等友善等,使人类最终实现“以人为本”“人伦和谐”。

团结友善所包括的内容和范围相当广泛,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整个世界,小到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融入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清朝学者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描述,中国人过着的是一种心灵的生活,那种心灵就是我们民族的底蕴。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友善,使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美誉。也正是那种内心的平和,使我们能正确地看待自己,面对生活和世界。

没有团结就没有和平与发展,没有友善就没有生活的烂漫,让团结和友善充溢人们的心田。

四、勤俭自强

“勤俭”“自强”作为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个人道德素质提出的要求。“勤俭”的基本内容是勤劳、勤奋、勤快、俭朴、节俭;“自强”的基本内容是自尊、自立、自励,生命不息,奋斗不息。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可以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勤劳、勤奋、勤快反映的是个体对待劳动、学习、工作的态度与品质。一个具有正确人生观的人,必然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勤奋学习的人,努力工作的人。因为他们懂得:只有用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只有用辛勤的汗水才能浇灌幸福之花。所谓“聪明在于勤奋”、“勤能补拙”、“天才就是勤奋”等等人们耳熟能详的词句都是对“勤”字的最好诠释。俭朴、节俭折射出人们对待生活消费、劳动果实的态度。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俭朴的人在生活消费上量力而行,量人为出,不盲目攀比,不追赶时髦,不片面追求高消费,珍惜劳动果实,做到节俭而不吝惜,大方百不浪费。

自强不息表现个体的顽强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种积极向上、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精神。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困难面前,在逆境之中,受挫折以后,自强自立者勇往直前,懦弱自卑者节节败退。

五、敬业奉献

“敬业”的基本内容是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德艺双馨、遵守职业道德。敬业就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就在于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为社会、为祖国作贡献。

“奉献”就是积极自觉地为社会作贡献。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必须把奉献社会作为自己重要的道德规范,作为自己根本的职业目的。“奉献”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主要是规范公民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并引出公民对待他人的道德责任。奉献的基本内容是克己奉公、服务社会、助人为乐、造福于人类。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奉献是无私地付出。像孔繁森同志所说的,“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

路”,就是这种无私奉献观的最好写照。一个人的生活是有限的,但奉献却是无限的。我们的社会中像雷锋、孔繁森、焦裕禄等同志,之所以受到社会崇敬,就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为社会做了无私的奉献。

奉献社会自始自终体现在爱岗敬业等各种要求之中。如果我们每个人连爱岗敬业都做不到,所以谈得上为社会做贡献?例如,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当中应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奉献社会、造福社会。

第二节社会公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

社会公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甚至还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视和执行。狭义的社会公德则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最一般的道德规范。

二、社会公德的特点

(一)基础性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在每一个社会都被看做是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二)全民性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

(三)相对稳定性

社会公德作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读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人类世世代代调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和结晶。

三、社会公德的内容

(一)文明礼貌

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举止文明以礼相待,这是处世做人最起码的要求。

(二)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调整相互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之一。

(三)爱护公物

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极为重要的内容。在我国,公共财物一指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如土地、矿产资源、文物古迹、园林设施、公共建筑物和设施等;二指集体所共有的,如城乡集体企业所有的厂房设施和资金等。

(四)保护环境

为了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的环境整洁、舒适和干净,保障社会成员的身体健康,每个公民都应当讲究公共卫生、保护生活环境,这也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五)遵纪守法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纪律,是社会公共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公共生活中人们要能顺利地进行社会活动,就必须要有规矩可循,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点公共场所的有关规定。

四、社会公德的要求

社会公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简单的行规则,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是适应社会和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特殊且广泛的社会作用。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一)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的必要条件

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只要活动于同一个日常公共生活场所,这个场所虽然不能改变他们原来的社会地位、职业及影响,但他们相互关系的身份都要受到该场所性质的影响。

(二)遵守社会公道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的要求

社会公德发挥着维护现实稳定、公道、扬善惩恶的功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社会公德的这种作用体现在:一方面肯定、维护和促进一切有利于或有助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否定、抑制和阻止一切有碍于或有害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

(三)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础和支柱之一,社会公德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稳定深刻、广泛而持久。社会道德又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人们实践社会公德的自觉程度和普及程度,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

总之,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必须高扬的基本道德。

第三节新时期道德规范的精辟概括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必然随之发生变化。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只有与时俱进,及时吸纳鲜活的实践内容,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道德规范的精辟概括。“八荣”是从肯定时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精辟概括,集中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八耻”是从否定的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深刻阐释,它切中时弊,揭露了种种社会丑恶现象。“八荣八耻”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爱国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感情,中华民族具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优良传统。尽管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标准,但其精神在古往今来的每一历史时期都是相通的。千百年来,有多少仁人志士,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可咏可叹、可歌可泣的壮剧。他们或是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仁人志士;或是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或是开发和改造祖国河山,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或是英勇反击民族压迫和外来侵略,扞卫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或是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民族团结;或者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改革弊政,励精图治,治国安邦,施利于民;或是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谱写了爱国主义的壮丽诗篇,铸造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热爱祖国、崇高民族气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从来就以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着称于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至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凭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热情,在不同的历史时间,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开发着祖国的锦绣河山,创造着祖国的灿烂文化。多少有识之士,为了扞卫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领土的完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谱写出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是鼓舞中

华民族追求、进取、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渗透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体现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其中,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体现在处理本民族内部,各兄弟民族之间、各民族成员之间关系上的要求。要爱国,就必须保持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体现在处理本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各民族之间关系上的要求。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中华民族历来都主张“协和万邦”,平等对待,反对任何形式的恃强凌弱和侵略战争;勤劳勇敢是一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俭朴勤奋、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中国人民创造中华文明,建设和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体现;自强不息则是一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崇高追求,它是一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锐意进取、不懈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的

体现。总之,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四种民族精神,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延伸和拓展,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二、坚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着标志。中国共产党自成立那一天起,就把人民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把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和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灵魂,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其他道德的主要标志。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高就高在为人民服务上,好就好在为人民服务上,优越也主要优越在为人民服务上。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大厦的基石。

“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也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为人民服务制约着“五爱”,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五爱”,更自觉地实行“五爱”。我们的祖国是人民当家、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13亿中国各族人民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的集中体现,而爱科学、爱劳动都是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活动。由此可见,为人民服务贯穿于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之中,制约着其发展。

职业道德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更充满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爱岗敬业的就是对党、对人民高度责任心的体现。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一个从业者尊重社会溥重他人、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优良品德。办事公道,必须出于公心,从党和人民服务的鲜明体现。总之,为人民服务渗透到职业道德的方方面面,要理解践行职业道德,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必须紧紧抓住为人民服务这个核心,这是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总之,只要社社会都自觉地实行为人民服务,就会形成一个团结、平等、互助、共进、生机勃勃、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坚持“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科学技术是战胜愚昧落后的强大力量。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首先具有知识启蒙的意义。科学知识是开启民智、彰显理性的先锋。与科学新知相伴而至的是科学思想,新的科学思想往往是观念创新的动力和先导,科学革命常常会使人的思想观念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每一次科学革命都会带来世界图景和改变,都会更新人们的世界观,改变对待人和事物的态度。科学方法是人类方法库中最强有力的工具。科学方法的每一次更新,都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革命。这种革命首先发生在科学内部。科学方法的每一次新进展不仅会导致科学的新突破,而且还可能转化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作为科学灵魂的科学精神,是最具革命性的精神武器,这是因为以求真和创新为核心内容的科学精神,是现实可能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完美结合。其中,现实可能性来自科学精神对客观性的追求。主观能动性则最好体现于科学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之中。因此,科学精神不仅是对科学活动的关照,更是对广泛的人类活动具有规范意义的精神指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强大行动力,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物质力量。在历史上,马克思第一个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论断。科学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独立因素和主导因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后的事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的这一特点更为引人注目。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渗透到传说生产力诸要素中,而且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比劳动者自身、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更为重要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除了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外,还决定着生产中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劳动方式,它不单使生产力在量上增加,而且使生产力在质上发生飞跃,引导着未来的生产方向。所以,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已上升到主导的地位,在资本、劳动、科技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中,科技已越来越重要,在发达国家几乎占到70%。现在,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发展经济,不能只靠劳动力和资本,更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末,面对当代新科技革命浪潮,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着名论断,这是对马克思关于“科学是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等就是这一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

四、坚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劳动是人类创造文明的手段。劳动是人们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地、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人类是在劳动实践中,经过漫长的岁月,才逐渐发展到今天这样高度进步的状态。各种形态的劳动都是人类创造文明的手段,人类要生存就需要物质生活资料,人们为了获得生存所必需的各方面的物质资料,与自然界展开斗争,经历周而复始、毫不间断地进行着生产劳动,生产出各种物质资料以适应生存的需要。

辛勤劳动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至上光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复存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含义得到了真正的恢复。在这个社会里,劳动已经不是不自由的、被迫的、使人感到沉重负担的事情,劳动已经转变为自由自愿的光荣事业。劳动者已成为国家的主人,为自己、为自己的社会而劳动着。这是一个伟大的变革。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的社会地位是由个人的劳动成果和对社会主义事业贡献的大小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各个时代,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一批从事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人因其出色的业绩成为光辉的榜样、时代的楷模。

五、坚持“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的内在属性,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和传统美德,干百年来,一直是鼓舞中华民族战胜困难、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和力量之源。

中华民族具有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从团结互助中走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语言的形成,集体狩猎,大种的保存,家畜的驯养,畜牧业,农业的分工等等,都是团结互助的过程和结果。我们的先人所创造的生产力,实际上是一种团结互助力。

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的内在属性。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大家庭,团结互助始终是维护民族大家庭的桥梁和纽带。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自从秦朝实现国家的第一次大统一以来,虽然有过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国家分裂时期,有过宋、辽、金的对峙,但团结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主流和基本走向。在统一的国家内部,各个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十分密切,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团结互助,最终形成了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团结互助是中国革命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格。中国共产党何以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得以领导全国人民打几帝国主义列强,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设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的伟大飞跃,得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团结互助。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无不包含着团结互助。

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属性。社会主义道德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其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共同富裕意味着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的基础上,发挥先富带动后富、先富帮助后富的团结互助精神,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实现人们生活水平的共同改善和提高,这些内容反映在社会主义道德方面,就是社会主义道德具有团结互助的内在属性。

团结就是力量。在团结互助精神的鼓舞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伟大飞跃,进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

六、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诚实守信是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标准,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曾言:人无信不立。自古以来,诚信一直被人们视为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美德之一。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诚实守信更是我们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所离不开的准则。

诚信是一种社会约束,它要求个人首先要自律,它是个人道德修养中所必须具备的一部分。一个人没有了诚信,便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也就不能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也就会在社会中失去立足之地。古人重视诚信,“一诺千金”就体现了古人对于诚信的重视。

诚信是国家政治良好运行的重要条件,是关系到国家政权能否稳定乃至兴衰存亡的大问题。对国家来说,“信,国之宝也”。古代哲人从国家强弱的角度强调了诚信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认为即使颁布的政令在实施中产生了某些不足,那也决不简单地废弃,以取信于民;在国际上与他国订立的盟约,即使在履行中于己方有害,那也必须坚持,以取信于别国。如此,才能增强国力,外强不敢来犯,内部团结一致,共谋发展。

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经济体制的转轨同时带来了社会观念、思想理念方面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些见利忘我、道德失范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市场经济显然竞争的经济,但它需要参与市场交易的主体公平、正当地竞争。而公平、正当的竞争必然要求竞争主体即当事人之间要诚实守信,树立商业信誉。由此可见,发展经济与诚实守信两者并不相互排斥,而是高度统一的。

七、坚持“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遵纪守法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和必须履行的义务,是保持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条件。我们国家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只有形成人人遵纪守法的社会氛围,才能保持和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环境。

人人遵纪守法,才能实现社会的民主法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以切实落实,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通过民主与法治,使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各种积极因素充分调动、社会活力充分展现。

人人遵纪守法,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保持社会稳定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保持安定有序,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没有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读起。因此,人人都应为促进和谐出力,为社会安定有序尽责。我们要深刻理解“稳定压倒一切”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含义,坚持贯彻党和国彖的各项方针政策,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人人遵纪守法,才能保持自己的合法利益。“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现实中的规矩就是法律制度。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法制的保障。每一个公民都要形成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把法制这根“弦”时刻绷紧。这就要求每一个公民学法、懂法、用法,弄清楚法律的“红线”是怎么划的,哪些事能干,哪些事不能干。只有人人守法,事事依法,公民的合法权益才能真正得到保障,社会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人人遵纪守法,有利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们的事业,是靠发展来巩固和推进的。只有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富裕,腰杆子才能更硬,在国际上谈话才能更有分量。我们的发展,是靠法制来保障和维护的。总结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实际经验,一个重要结论是:国家的发展强大与公民的遵纪守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当前,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不放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是要紧紧地把握法制这个关键环节,努力营造人人遵纪守法的良好环境,使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规范、有秩序地进行。从根本上把握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动权,把握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把握住党的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

八、坚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既有强烈的针对性,又富有鲜明的实践性,为我们继承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反对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不正之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历史。在这一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培育了不怕艰难、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历史一再证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明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结果。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对伟大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牢记遵守,并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艰苦奋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一个历史概念,艰苦奋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方式的目标,它主要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倡艰苦奋斗,必须克服以往对艰苦奋斗的简单、片面的认识,赋予艰苦奋斗以新的时代精神和科学内涵。提倡艰苦奋斗,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若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提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求每个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

在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要敢于面对困难。改革和建设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知难不惧,知难而上,迎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这要作为我们的座右铭。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产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还是不少。一些长期积累的和深层次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又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要解决这些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发扬艰苦的精神,知难而上,迎难而进,以大无畏的精神,攻坚克难,不断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第二章职业道德

第一节职业道德的内涵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

每个从业人员,不论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职业道德,如为官要讲“官德”,治学要讲“学德”,执教要讲“师德”,行医要讲“医德”,从艺要讲“艺德”,经商要讲“商德”等等。

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

我们可以从下列四个方面来理解职业道德的丰富内涵。

一、从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丰富

从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来看,职业道德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它不是一般地反映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的要求。而是要反映职业、行业以至产业特殊利益的要求;它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在特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它往往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表现为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所特有的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甚至造成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道德品俗上的差异。如人们常说,某人有“军人作风”、“工人性格”、“农民意识”、“干部派头”、“商人习气”、“学究气”等等。

二、从职业道德的表现形式来看

从职业道德的表现形式来看,职业道德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它总是从事职业的交流活动的实际出发,采用制度、守则、公约、承诺、誓言、条例,以至标语、口号这类的形式。这些灵活的形式既易于为从业人员所接受和实行,而且易于形成一种职业的道德习惯。

三、从职业道德的调节范围来看

从职业道德的调节范围来看,职业道德一方面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的内部关系,加强职业、行业内部人员的凝集力;另一方面它也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用来塑造本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

四、从职业道德的产生效果来看

从职业道德的产生效果来看,职业道德既能使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职业化”,又能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

职业道德虽然是在特定的职业生活中形成的,但它决不是离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而存在的独立的道德类型。职业道德始终是在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的制约和影响下存在和发展的。职业道德和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形式的职业道德,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的要求。同样,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具体的职业道德形式表现出来的。

同时,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实际从事一定职业的成人的意识和行为中。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成熟的标志。职业道德与各种职业要求和职业生活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比较

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以至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人们在学校生活阶段和少年生活阶级所形成的品行,影响道德主体的道德风俗。

第二节职业道德的特点

各行各业,有各自不同的职业道德。但是,不同的职业道德,毕竟都是职业道德,所以,必然有某些共同的特点。那么,职业道德有哪些特点呢?概括起来有职业性、从属性和强制性、稳定性和继承性、适用性和实践性、多样性和具体性。

一、职业性

职业道德是和职业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来源于职业生活,又反映名行各业的职业特点,职业要求和职业利益,并随着职业活动的复杂化,职业道德也进一步得到发展。

职业道德的职业特点,表现在职业道德是多职业生活所制约的。不同的职业,使人们在职业活动中与不同的人形成特定的交往关系,具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形成不同的特定的行为规范。如干部和人民群众在交往过程中,干部应该公正廉洁,做人民公仆;教师和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商业人员和顾客在交往过程中,商业人员应该坚持顾客第一、信誉第一等等。

职业道德的职业性特点,还表现在职业道德调节的范围上,主要是用来约束本职业的人员。一般来说,职业道德主要是调节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从事同一职业人员的内容关系,二是他们同职业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一个医生,职业道德调节的范围主要是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再如一个教师,职业道德调节的范围主要是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不属于本职业的人,或本职业人员在该职业以外的行为,就起不到调节和约束的作用。

二、从属性和强制性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受社会或阶级道德的制约和影响的,因此,具有从属性的特点。职业道德是道德的一种,所以它具有一般道德的特点,如生产方式对它的决定作用,善恶的评价标准,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调整方式等。任何一种职业道德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受到当时的整个社会道德或阶级道德的制约和影响。各种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或多个阶级的道德要求,总是要渗透到职业道德规范之中,一定的职业道德又总是反映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影响,体现着社会或阶级道德的要求。

在阶级社会里,职业道德受到该社会多个阶级的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的支配和制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职业道德明显地受到人身依附、宗法等级观念、鄙视体力劳动、歧视妇女等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观念的制约和影响。资本主义社会的职业道德受到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观念的制约和影响。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统治阶级的职业道德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统治者们一方面宣传劳动是美德,一方面鄙视劳动;一方面宣传自由、平等、博爱,一方面歧视妇女、残酷压榨和盘剥劳动人民;一方面宣传做生意要讲信誉,一方面弄虚作假、唯利是图。在阶级社会中,劳动人民的职业道德,充分体现劳动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观念。如奴隶和农民的职业道德,明显地受到反对人身依附和宗法制度。争取人身自由和社会平等,勤劳、勇敢、诚实和艰苦奋斗等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观念的制约和影响。

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是受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和社会主义道德制约和影响的。它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原则在各行各业工作与劳动中的具体体现。各种职业道德规范都是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统一的。

职业道德在作用方式上,与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和行政纪律等结合起来,就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这是职业道德又一个显着的特点。职业道德评价除了通过社会舆论、系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等方式外,由于职业道德规范在表达形式上比较具体、多样,由于对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职业责任、服务标准、操作规程、职业纪律等方面的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有违反,还要受到一定的行政纪律制裁以及经济制裁,因而使得职业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软调整”,而且是一种具有一定强制性的“硬调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严格禁止有偿新闻、买卖书号、无理索取高额报酬。对违背职业道德的要批评教育,屡教不改的要严肃处理。”这是职业道德强制性特点的具体体现。

三、稳定性和继承性

理解职业道德的稳定性和继承性特点,必须弄清三个问题:①职业道德的稳定性和继承性是与“谁”相比较而言的? ②职业道德的稳定性和继承性表现在什么地方?③职业道德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

职业道德的稳定性和继承性的特点是与职业活动相比较而言的,是与一般的社会道德相比较而言的。人们的职业活动,是随着时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但是从事某一种职业的人们,由于长期有特定的活动对象、共同的劳动内容、比较相同的劳动方式、共同的职业教育训练等,从而在同行业的人员中便形成了特有的职业心理和职业品质、职业传统和习惯,所以职业生活方式。这种心理、习惯、生活方式世代相传,职业道德也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人们常说的“军人作风”、“工人性格”、“农民意见”、“干部派头”、“教师风度”、“学生腔”、“商人习气”等就是对职业道德的稳定性和继承性的形象的描绘。

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容与社会道德,特别是与阶级道德相比较,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不同阶级的道德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是不能继承的。如奴隶、农民和工人阶级的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就绝不会继承奴隶主、封建地主和资产阶级的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与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之间就更没有继承性可言了。

虽然,职业道德会随着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但是,它的变化是十分缓慢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具有稳定性与继承性,只不过这种相对稳定与部分继承的职业道德被打上了不同的历史路印或不同的阶级路印而已。如“为官清廉”的“官德”,是世代相袭的职业传统,只不过封建社会的官吏是为皇帝尽忠,而我们今天的干部是尽职尽责,为人民服务而已。中国古代医德中的“救人”、“仁术”和我国当代的“救死扶伤,实际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医德规范,中国古代师德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等师德规范,当代的职业道德都有所继承。而且,有些古代职业道德规范义务就写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之中。

职业道德稳定性的另外一个原则,就是从业人员大多是经过学校教育的成年人。他们的生理、心理和思想道德都已成熟,表现在职业道德上,也必然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四、实践性和适用性

职业道德是一种实践化的道德。职业道德为道德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道德的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具体形态。职业道德的实践性和适用性表现在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是在职业活动实践中,根据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的要求总结、概括而成的。这些原则和规范大都表现为具体可行的行为守则,适用于指导从业人员的工作或劳动行为。各行各业都从本行业的要求出,根据本行业人员的接受能力,采用工作守则、规章制度、生活公约等简明适用的形式。树立职业道德的先进人物典型,开展学习职业先进人员事迹的活动,帮助人们提高职业素质,规范职业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形成行业新风。十多年来,全国“窗口行业”开展的“百城万店无假货”、“青年文明号”、“志愿者行动”、“承诺”等创建文明活动,就是为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从业人员从文明用语、礼貌待客、规范服务、遵纪守法等具体的事情做起,以小带大,长期坚持,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五、多样性和具体性

职业道德的多样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是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比较而言的;是指职业道德的种类的表达形式是多样的、具体的。由于各种职业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以及对社会所承担的职业责任不同,由于同一职业的各个从业人员的岗位和业务活动不同,职业道德的要求也就不同。因此,职业道德的种类是多样的,职业道德的要求是具体的。我国现在有300多种职业,其细目有几千种。它们的职业道德种类也就不同。例如,工人道德、农民道德、干部道德、军人道德、教师道德、商业道德、新闻道德、学术道德等,它们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是不尽相同的。

职业道德在表达形式上,为了适应职业活动的内容,职业交往的方式、从业人员的接受能力以及便于实践等,往往采取诸如制度、章程、守则、公约、须知、誓词、条例等简明具体、灵活多样的形式。

第三节职业道德的社会职能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因此,职业道德的社会职业就是社会道德职业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一、职业道德具有促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职业化的职能

一般来说,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只作原则性的规定,比较概括。而职业道德则依据这些原则性规定,结合各种职业活动的特点,提出一些具体的行为规范,把社会或阶级道德的要求具体化、职业化。这种就容易落实在人们的行动中。如“爱祖国”这一道德规范,在职业道德中,就根据不同的职业特点,提出了不同的具体的规范准则:在军人道德中,就职业化为保卫祖国的安全和领土完整,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在教师道德中,就职业化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发扬奉献精神,教书育人;在海关人员道德中,就职业化为促进对外贸易,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扞卫祖国的荣誉和尊严;等等。这样一来,爱祖国这一道德规范,就不仅具体了,而且容易理解、便于规范人们的爱国主义行为。

二、职业道德具有促进社会道德风尚形成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

人们在自身的职业活动中,能否遵守职业道德,对于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能否形成,有着直接关系。“热爱人民、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的人民好公仆孔繁森离开了我们,千万个孔繁森式的好干部如李国安、吴金印等涌现出来了。“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徐洪刚播撒了文明新风的热潮。“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房修水电工徐虎,“岗位作奉献,真情为他人”的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他们以高尚的道德风尚带头净化社会风气,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感染人们的心灵,在上海、北京以及全国各行业“产生了一个又一个“冲击波”。这一切活生生的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行业新风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良好的社会风气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徐虎所说:“许多老年人足不出户,他们从哪儿看到社会风气的好坏呢?自己虽然是个普通房修工,但天天同居民打交道,如果自己能把本职工作干得尽量完善,就会减少群众很多的抱怨,使他们感受到良好的社会风尚。”如果每个公民都能把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看成是社会主

义事业的一部分,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去做,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实证明,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同各自的岗位责任结合起来,把精神文明建设

的不同要求内化在具体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责任中,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岗位职能化,才能使精神文明建设由“虚”变“实”,收到实效。

三、职业道德具有帮助人们提高认识社会现实能力的职能

毛泽东同志说:“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物质生产活动,就是人们从事的职业活动。人的认识,主要是指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认识,对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的认识。人们在职业生活实践中,不断地认识自然界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逐步形成与自己职业活动实践密切联系的道德心理和道德理想,并通过这些道德观念的形成,来表达人们的认识成果。这就是说,职业道德能把职业活动中的各种各样的现象和行为,区分为有利的和有害的、应当的和不应当的、正义的和非正义的、善的和恶的现象和行为。职业道德的这种认识职能,不仅提供了关于现实的职业关系和职业生活状况和认识,而且还能预见社会职业生活的发展趋势。

四、职业道德具有调节职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职业道德所调整的职业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调整职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领导和被领导之间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在职业内部从业人员之间、部门之间难免产生工作不协调、利益不一致、互相重复、互相学习、互相团结不够等矛盾;在领导和被领导之间,也难免产生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不够等矛盾,这就需要职业道德来调节。通过调节,使职业内部人员能够为同一目标和正当利益而和谐的工作。即各部门之间互相配合,彼此兼顾,以全局利益为重;领导和被领导之间互相理解和支持,平等友爱,领导关心群众,群众尊重和服从领导;同事之间礼貌相待,团结互助,共同履行好职业的社会责任。

另一方面,职业道德调整本职业的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就是从某一职业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使从业人员尽职尽责,更好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满足人民的社会的需要。如干部为民解难,为民造福;医生为病人救死扶伤;商业人员为消费者生活美满;解放军战士为老百姓生活幸福、生命安全;教师为学生健康成长;工人为发展生产、服务民众尽职尽责等等:每个职业工作者,都按照职业道德要求尽量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保证服务对象的正当利益得到满足,承担起各行各业的社会职责,尽到社会赋予的义务。职业道德这一调节职能的充分发挥,必将在促进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职业道德具有促进个人道德品质成熟、促进事业发展的职能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职业生活中度过的。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与他在职业活动中自觉地学习和锻炼是分不开的。职业道德使人们初步形成的道德品质得以提高,并逐渐成熟化。有的人把职业活动形象的比作是一个“大学校”,把职业道德比作是学校里的一名优秀的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这是很恰当的。由于“教师”能够正确地反映职业生活中道德关系的基本规律,所以,它能够指导从业人员在工作岗位上确立崇高的生活目标、积极的劳动态度,选择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事实也表明,我国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许多模范先进人物,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培养和成长起来的,都是在他们从事的职业活动中,自觉地用社会主义道德武装起来的。完全可以相信,各行各业,每个从业人员,如果都能像先进人物那样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必将会促进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

第四节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包括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规范。不同职业有不同的道德规范。但是,无论哪一种职业道德,它们的基本原则都是一致的。

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就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调整人们的职业关系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根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它是职业道德社会本质和阶级属性最集中的反映,也是衡量人的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最高标准。

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职业道德,都是通过相应的职业行为准则,反映这一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为社会或阶级服务的。只有反映当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服务于一定阶级根本利益的行为准则,才是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在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处于统率和支配地位,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灵魂。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对于职业道德规范起着主导和制约作用。

一、为人民服务原则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当然,为人民服务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职业道德的核心。

在我国这个社会主义制度里,各种职业都是社会需要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一切为了人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的一切经济活动、职业活动的宗旨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这是社会主义职业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有助于引导人们处理的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品质,克服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不道德的行为;有助于树立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一)牢固树立“服务”的观点

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是评价我们职业活动的最高标准。在我们的社会里,各行各为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都是社会需要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职业与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决定了每一种职业都必须互相服务,不可能设想一种只需要别的职业为它服务,而它却不服务于别的行业和职业的职业。这种“相互服务,,和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倡导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致的。因此,要在广大干部职工中牢固树立“服务”的观点,使“为人民服务”成为每个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光荣感和责任心。

(二)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职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各行各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不以权谋私,不搞权钱交易。要牢固树立人民是主人、自己是公仆、为人民服务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和光荣职责的观点,全民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坚持对人民负责和对社会负责一致性的观点

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一切方针政策,依法办事,坚持原则,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和组织人民群众,这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和对社会负责一致性的重要方面。

二、集体主义原则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当然,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也应当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因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以协调个人、集体与社会关系为核心的。离开了集体主义,这三者之间的矛盾,是无法协调的。

(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

人所共知,集体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集体是由相互依存,有共同目的、共同利益、共同组织

的个人构成的社会整体。个人是构成这个有机整个的一员。集体虽然是由有着相互依存关系的个人组成的,但是这些个人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之后,这个整体就有了它自身的功能、它自身的要求和利益。相互依存的个人虽然作为要素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与集体的命运相联系,但是,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利益和作用。但是,集体和个人各自的作用、要求和利益不可有完全一致,这些差别就形成了集体和个人关系中的矛盾或立。所以,我们说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要求每个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中,以集体主义为出发点,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因为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前提和保证。没有集体利益,也就没有集体成员相应的个人利益。要充分认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性,在强调集体利益高地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同时,强调集体必须尽力保障个人正当利益得到满足,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并力求使个人的个性和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因为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它本身既体现着集体的长远利益,也包含着对个人正当利益的高度重视,二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而且,集体利益始终是通过作为集体成员的个人利益体现出来的,抛开每个人的个人利益的保障而强调集体利益,那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提倡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要顾全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在必要的情况下,个人应当为集体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甚至为集体利益而献身。因为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是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满足和有利于更多的个人利益。

(二)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反对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与集体主义原则根本对立的。

贯彻集体主义原则的过程,既是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的过程,也是同个人主义斗争的过程。因此,分析批判个人主义,有利于我们更深刻、更准确地认识和贯彻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

个人主义是私有制的产物。它是一切剥削阶级在解决职业道德问题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个人主义,在个人同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认为社会、集体、国家和他人只不过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个人主义以个人为核心,一切为了自己,总是把自己放在同社会、他人的两极中去考虑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是不相容的。

个人主义在职业活动中,主要表现在从业人员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的利益、个人的目的、个人的作用放在首位。有这种思想的人,他们工作的目的,就是挣钱干活养家;他们的工作态度,就是雇佣观念,给多少钱,干多少活。马马虎虎,推一推动一动;在个人利益上,斤斤计较。为了个人利益以权谋私,利用自己所管的钱、财、物的方便,捞取好处。上述思想和道德行为,如果不克服、不斗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就不能贯彻落实。

小团体主义实质上是放大了的个人主义。当前,它在我国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对国家和社会危害极大。因为小团体主义有很大的欺骗性。搞小团体的人高举“为了集体利益”的旗帜,打着“关心职工生活”的招牌,实质上千的是把小团体的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为小团体谋利益的事情。当小团体的利益和国家、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小团体主义者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小团体的利益。这在企事业单位和部门都程度不同地有所表现。例如为了小团体的利益,以假充真,出售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私设汽车检查关卡,学校乱收费等。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放大了的个人主义。因此,如果不反对小团体主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同样不能贯彻落实。

三、主人翁的劳动态度

主人翁的劳动态度,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因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点是解决劳动态度问题。

人所共知,劳动态度是劳动者对劳动的看法,是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情感,它表现在劳动者在劳动过程的言行之中。劳动态度是由劳动者在劳动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归根结底还是由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决定的,是由劳动者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其他劳动者,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单位实行了新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但是并没有改变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认识劳动者自身在社会上和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对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既有利于激发劳动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仍然是人们谋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是树立劳动者诚实的劳动态度,即主人翁的劳动态度。

(一)进一步确立劳动光荣的思想

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现在进行的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亿万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千千万万个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艰苦劳动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完成。“不劳动不得食”是社会主义的原则,我们要坚决反对任何不劳而获侵吞国家资财和别人劳动成果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倡导和确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在全社会造成一个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良好风尚。社会主义劳动之所以光荣,还表现在各行各业都是社会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种职业之间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要互相尊重,尤其是领导者要尊重每个普通劳动者。

(二)忠于职守,为人民诚实劳动

踏实认真地劳动,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是主人翁劳动态度的具体表现,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不能设想,一个工作马虎,对技术和业务不感兴趣,不忠于职守,不诚实劳动的人,会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和真挚的道德情感。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努力提高文化技术水平,通过诚实的劳动为人民做出有益的贡献。

(三)正确理解“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反对“一切向钱看”和“按酬付劳”的雇佣思想

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但是按劳分配和各尽所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截然分开。我们要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政策的同时,大力提倡各尽所能,使广大劳动都自觉遵守劳动纪律,自觉劳动,为人民多作贡献。我们既要反对“一切向钱看”和“按酬付劳”的雇佣思想,也要反对“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思想,使“按劳分配”原则能够正确贯彻和执行。

第五节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含义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它是判断人们职业行为优劣的具体标准,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反映。

由于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因此各行各业具有共同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即是人们对各种职业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要求的概括和总结,也是所有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都应遵守的共同行为准则。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规定了我们今天各行各业都应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的五项基本规范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一、爱岗敬业

(一)爱岗敬业与民族美德

工作人员踏上工作岗位以后,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职业态度问题。所谓职业态度,是指人们在职业地位、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价值目标影响下形成的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认识及其劳动态度。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秀职业道德传统的民族。自春秋战国以来,先贤们提出了一系列职业道德规范,其中包括大力倡导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爱岗敬业的当属孔子。他认为,无论为人还是做事都应该“敬事而信”。《礼记·学记》则明确提出了“敬业乐群”这一概念。这里的“敬事”、“敬业”都是指在工作中要聚精会神、全心全意。正如朱熹所说“敬业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他还说:“敬字工夫,及是圣门第一义……无事时,敬在里面;有事时,敬在事上;有事夫事,吾之敬未尝间断。”这种“不怠慢、不放荡”、“未尝间断”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是从业人员搞好本职工作所应具备的起码的思想品格,也是产生乐业的思想动力。

敬业和爱岗是相互联系的,俗话说:热爱是最好的教师,人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注人无限热爱,才能做好本职工作,敬业也才有了心理基础和依托。因此可以说,爱岗是敬业的感情铺垫,敬业是爱岗的逻辑推演。

(二)爱岗敬业与职业选择

1.职业选择的重要意义。

职业选择是指个人对所从事工作的选择,它是职业活动的前提。职业选择包括从业以前的选择和从业以后的选择,前者通过选择实现就业,后者通过选择实现职业交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选择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 职业选择有利于实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较好结合。

个人自主选择职业,是人力资源这种能动性的主体生产要素的要求。依据个人的能力、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职业,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职业稳定,有利于职业岗位得到最合适的人才,也有利于人们得到最合适的职业岗位。人们在就业后改变职业,进行职业再选择,也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状况。

(2) 职业选择有利于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人们选择合适的职业,可以较快地实现职业适应,一般说来,人们在合适的岗位上应有利于发挥个人的才能、专长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

(3) 职业选择有利于优化社会风气。

在实行充分选择的条件下,人们可以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强化职业选择意识,有利于实现机会均等,减少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有利于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4) 职业选择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进宪职业选择,有利于培养人的积极生活态度和进取精神,有利于培养人的自立、自主精神,有利于个人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条件努力学习,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2.职业选择的有利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是包括商品市场和各种要素市场在内的全面开放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一个系统,是不同要素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分类市场所构成的综合体。其中,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子系统。所谓劳动力市场,是指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矛盾,所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市场。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流动的社会形式和客观要求。我国正在建立的通过市场调节劳动力流向的这种经济关系,并不是强调劳动力的出卖,而是强调劳动力的社会分配。它包含着劳动交换实现的形式、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结构、市场功能和定向控制等一系列问题。

开放劳动力市场,有利于人们较充分地实现职业选择,人们可以按照个人的能力、条件、兴趣和爱好到人才市场上参与竞争,不再依靠行政手段由国家保证就业;用人单位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到人才市场去招聘员工。这种“双向选择”的制度,形成了供需双方的自主互动。

人才市场的形成、人才的不断流动,是我国劳动用工制席改革和经济体制转型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自人才交流市场形成后,一些部门、企业人才闲置和人才奇缺的矛盾得到了缓解。通过人才市场的交流、协调、调剂,人才资源的配置、使用逐渐趋向合理,人才的作用也得到了发挥。人才市场实行资格认定、持证就业的制度,既保证了人才的质量和水平,也提高了人们学习文化、钻研技术、熟悉业务的积极性。同时,企业在用人方面增加了选择余地和针对性,减少了盲目招收、长期培养的资金和时间上的损失。人才市场受到了用工单位和求职人员的普遍欢迎。

3.职业选择的严峻形势。

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企业来说,出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考虑,在机构、人员调整过程中解聘了一部分员工,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产品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过程中效益一时难以提高,部分职工被迫下岗;就农村来说,耕地的减少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就人口来说,由于年龄构成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就业高峰期。因此,目前我国失业人口增加,劳动就业不足的问题非常严重。

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人口多,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着极大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要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本优势和人才优势,有较于国民素质的提高。现实生活中之所以闲置着大量的人力资源,其中很多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素质过低。这里所说的素质,既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也包括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因此,那些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爱岗敬业精神的人,在就业方面就有明显的优势。

因此,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更要提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敬业爱岗精神。因为,求职者是否具有爱岗敬业精神,是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标准。有哪家企业愿意本企业的职工总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呢?因此,对于不受这一岗、不敬这人业的职工,企业必定会对他下“逐客令”。

(三)爱岗敬业与职业理想

所谓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工作部门和工作种类的向往和对现行职业发展将达到什么水平、程度的憧憬。树立职业理想是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职业理想具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

1. 初级层次职业理想。

大部分人的工作目的首先是为了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存,过安定的生活,这是人对职业的最初动机、最低要求,是职业理想的基本层次。每一个健康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都会有这样的职业理想,这表明初级层次的职业理想具有普遍性。

2.中级层次职业理想。

待业或从业人员希望从事适合个人能力和爱好的工作,以充分发挥并提高自己的各种素质,即寻求和从事能够发挥专长的职业。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特定的职业,施展个人的才智,这是职业理想的中级层次。由于人们的兴趣和爱好各异,因而中级层次职业理想表现出因人而异的多样性。

3.高级层次职业理想。

人们工作的目的是承担社会义务,通过社会分工把自己的职业同为社会、为他人服务联系起来,同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这就是高级层次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的三个层次的内容和要求虽然有明显的区分,但是,在一个人身上,它们却是可以通过爱岗敬业的要求而同时存在并行不悖的。对于同一个人,通过爱岗敬业,其工作目的完全可以是谋求生存、发展个性和承担社会义务三者共存。在我国现阶段,有低级层次职业理想和中级层次职业理想的人比较普遍,而具有高级层次职业理想的人还只是少数。因此,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中,更应该强化爱岗敬业精神,肯定前两个层次的职业理想,进而鼓励和倡导人们树立高级层次的职业理想。

(四)爱岗敬业与职业责任

职业责任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承担的特定的职责,它包括人们应该做的工作以及应该承担的义务。

强化职业责任也是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这是因为,从业人员能否履行好职业责任,是与他是否爱岗敬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爱岗敬业的从业人员,才能在他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履行好职业责任;对于一个不爱这个岗、不敬这个业的从业人员来说,他是不可能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履行好职业责任的。

具体地说,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就是要使员工爱岗敬业,履行好本职工作岗位的职业责任。员工如果没有爱岗敬业精神,企业的教育和培训就没有明确的目的,履行职业责任的要求就无法落实。员工自身的学习和提高,也要以爱岗敬业为基础。试想,一个不爱岗、不敬业的员工,怎么会有学习和提高的动力呢?不学习、不提高,又怎么能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履行好职业责任呢?

二、诚买守信

(一)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法则

“诚”、“信”都是古老的伦理道德规范。诚,就是诚实不欺,尤其是不自欺,它主要是个人内持品德;信,就是真心实意地遵守履行诺言,特别是不欺人,它主要是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的准则和行为。从二者的关系看来,诚实是守信的心理品格基础,也是守信表现的品质;守信是诚实品格必然导致的行为,也是诚实与否的判定依据和标准。作为一种职业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是指真实与欺、遵守承诺和契约的品德及行为。这种品德及行为,是市场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之一。

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从事商品生产和交易的根本动力和目的是利益,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既然如此,在人人追求自己最大利益实现的市场上,诚实守信又如何可能呢?自利追求与诚信品格究竟是如何协调契合、得到统一的呢?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自利追求与道德操守是共生共存的社会理解,二者缺一不可。过分重视道德操守而无视自身利益固然行不通,而一味追求自身利益而无视道德操守,同样要在市场经济中碰壁,这是因为:

(1) 经济行为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若无自利追求,仅仅把经济活动交给道德规范去调整,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不仅经济无法正常、有序、高效开展,而且道德本身也将陷入尴尬。另一方面,仅有自利追求,而无道德操守,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也将搞乱社会经济次序,使欺诈盛行、假货当道,降低社会效益。

(2)交易行为的双方必须是双赢的。市场行为参与者对利益的追求总是要在一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实现的,也就是通过有效协调一定的人际关系来实现的。在这里,市场主体能否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是它能否实现自己利益追求的关键。市场主体如果总是采取自利的方式和手段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去考虑对方的利益实现,那么,它自己追求的利益也就难于经常实现,它的自利目的也就并不是总能达到。因为,同样自利的交易对方也完全可以做这般努力,在自身利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是不会与纯粹自利的人合作,使其非分目的得以实现的。所以,在市场经济中,越是自利的人越是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他人自利追求的合理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也就是自利追求的最大可能的限度和边界。

(3)交易双方的信用是最安全的保障。自利追求与道德操守协调契合的基本点主要是建立交易双方稳固、可靠的信用关系,双方都表现出诚实守信的品格,这是他们自利追求合理性的最安全的保障。只有双方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才能建立起交易双方相互的信用,确保双方都按既定规则,降低经济活动成本,抑制非经济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率。

(二)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

1.做人是否诚实守信,是人们衡量一个人品德修养状况和人格高下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国古代的“五常”伦理中,就包括“信”的原则;中国人至今把那些一言九鼎、严守诺言的人,称为“信士”,这是一个极高的美誉。相反,那些不诚实的人,不守信用的人,就会被人们所厌恶,在人格上被人瞧不起。在西方,诚实守信更居于江美德之首。在信用制度异常发达的今天,一个西方人如果被社会认定为不守信用,那么他就在一定意义上失去了生存权。试想,离开了诚实守信的原则,智慧有何用?勇敢有何用?礼仪又有何用?它们完全有可能走向反面,智慧变成狡诈和阴险,勇敢变为粗野、凶恶和残忍,礼仪变为虚伪和欺骗,如此等等,整个人类的美德都将因此而崩溃、失落。所以,英国思想家威廉·葛德文说:“人们应该学会真诚对人。没有任何一种美德比表里如一更加重要了。一个人习惯于说他明明知道的假话,或者掩盖他明明知道的真相,必定处于一种不断堕落的状态之中。”

2.做人是否诚实守信,是能否赢得别人尊重和友善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人际关系总是相互的。你尊重别人,别人就会尊重你;你对别人友善,别人就会对你友善。诚实待人,凡事讲信用,守诺言,就是对别人尊重与友善的表现。对他人诚实就是依赖对方、尊重对方,只有这样,对方才会尊重和依赖你,与你友好相处。要赢得别人的依赖和尊重,就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一个人如果言而无信,谎话四溢,人们肯定要拒他于千里之外,他自己也必将沦落为孤家寡人。在这种境遇中,还如何实现自我价值?谁也不会忘记《伊索寓言》中那多次谎称“狼来了”的小孩的可悲结局。

(三)诚实守信是从业之要

人是一个多面体。做人是否诚实守信有多方面的表现。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职业活动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之一,也是一个人安身主命、成就事业的基本手段。人们对待职业活动的态度是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个缩影,集中地反映了他们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态度。

诚信与否,从个人角度讲是个体品德问题、人格问题,只关系到个人成长、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但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讲,就是一个影响广泛的复杂的社会问题了。它直接关系到他人或社会与个人的互相认同和接受程度,即关系到社会信任问题;还关系到个人与他人或社会能否顺利合作、和谐共处的问题,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问题。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谋求职位、开拓事业、获得成功的关键。中国古代的《增广贤文》中就告诫芒芒众生:“人而无信,百事皆虚。”可见,古人们早就认识到了诚信对于一个人在社会上从业、创业的重要性。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正在走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也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知识技术创新型社会过渡,努力实现两个跨世纪的根本转变。在这样的时代时,社会和企业对从为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其品德,包括诚信品德在内的要求也越来越严。当今社会的企事业单位,无论是在对求职人员的录用测试中,还是对在职人员的考核评价中,都有

诚信方面的专项或相关内容。

三、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是为人民服务职业道德原则的又一集中的体现,是调节职业活动中从业人员与国家、事业、人民群众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

(一)办事公道,是各行各业职工都应遵循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主要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社会公德的含义及特点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及特点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 社会公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甚至还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视和推行。 狭义的社会公德是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尽管存在各种不同阶级的划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工,但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社会环境里的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彼此的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起码比活秩序,郡必须遵守为这个肘代和这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第一篇:周五“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计划书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 德”计划书 一、活动时间:2014.4.5 二、活动地点:教室 三、参加人员:全校老师及同学 四、活动目的: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 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主题教育活动,为改正同学们的不良习惯,而且目前社会上存在的违反社会公德行为,不信守职业道德和不遵守家庭美德的问题,因此,组织和开展维护社会公德,信守职业道德和遵守家庭美德的社会教育活动尤为重要。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和谐社区思想为指导,以创建文明古城为目标,通过开展“四德”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学生干部,个体户整体素质,为建设文明社区奠定基础。 二、总体要求 (一)以“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建设:突出“忠诚单位、尽心尽力、恪尽职守,始终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组织企业利益敢于牺牲个人和局部利益,坚决不做损公肥私,内外勾结有损集体利益的事。诚实敬业,在从业和劳动过程中,求真务实,付出和奉献真实客观的劳动,诚信待人,就是要立足本职岗位,真诚的对待他人,真诚对待同学等。 (二)以“爱”为核心的社会公德建设,就是坚决服从大局,在追求企业利益的同时,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作为基础,努力实现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和谐统一。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节约能源,争做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模范。 (三)以“孝”为核心的家庭美德建设发展出“孝敬老人,爱抚幼小,和睦邻里”三方面。大力倡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 坚持人人自身做起,关心照顾家人等。 (四)以“贤”为核心的个人品德建设,突出“贤达高尚,豁达宪容,修身感恩”三方面。谦虚做人,谦逊做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厚积薄发,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谢他人帮助。 三、开展“四德”工程建设活动的工作要求 1、要加强组织领导,围绕活动主题和要求,结合实际,完善措施,突出重点。 2、要加强实践活动,保证活动开展的有形有式,有声有色,有花有果。 3、使同学们深受启发,从自身做起,做好每一件事。 冶金与资源学院团总支

社会礼仪和社会公德知识培训教案

社会礼仪和社会公德知识培训教案 社会公共生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几乎每个人每天都生活中在其中。每个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都希望有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希望有个宁静的氛围。可以说没有公共生活就没有社会,与公共生活相适应的就是社会公德。 思考:什么是社会公德?它调整哪些社会关系,涉及哪些问题?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是什么?为什么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都应 遵守的行为准则?如何遵守和树立社会公德? 探究新知[本文由.02免费提供] 学点1 社会公德的基本涵义、特点及作用 1. 社会公德的基本涵义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 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是为维护、保证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有序地进行,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民族的文明的“窗口”。 2. 社会公德的显著特点 社会公德不同于家庭道德和职业道德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所有社会成员,不分阶级、阶层、职业,不管年龄、性别、文化水平,只要是在公共场所,都要遵守这些道德规范。其内容涉及公共秩

序、公共卫生、公共环境、公共设施等许多方面。 3. 社会公德的作用 社会公德是对公民思想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也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对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稳定公共秩序关系极大;是国家民族存在、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每个公民的自由幸福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公德是公民生活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活动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成为衡量文明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问题研讨1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它们覆盖了我们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特点是相同的? 。 例1 社会公德 是 () ①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之一②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③集中体现在社会生活领域中④一个社会、民族的文明的“窗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案

道德篇 第二讲遵守社会公德做一个好公民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旨在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认识到遵守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教育学生认真学习社会公德的内容,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积极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教学重点】 公共生活及其特点;维护公共秩序的意义;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播放大兵、奇志的小品《社会公德》,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社会公德之于公共生活的极端重要性,为了提升公共生活的质量,我们大学生要努力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引入案例:“中国游客不受欢迎”尴尬了谁? 我们一直把自己的国家称为文明古国,但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里走出去旅游的人士,却因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不排队、不良的卫生习惯等三大陋习而受到外国人的“歧视”,并被列入不受欢迎的游客。这种情形让我们每一个国人感到震惊,也让我们尴尬万分。 据统计,全国出境旅游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这除了给国人长见识、阔视野、活跃生活、享受生活情趣等带来了机会之外,更大程度上他们也让外国人更进一步地认识和了解中国。从此意义上讲,这些人也是中国人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形象的代

表。因此,中国团队不受欢迎,就不仅仅是游客自身在境外的待遇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国家形象的大问题。 我们应该认真考虑一下国人的共同的生活陋习问题。其实不仅仅是在去国外,在国内生活中,随地吐痰、高声喧哗、不遵守游戏秩序等不文明行为也是大量存在的。我们不能过分苛责出境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因为长期的生活习性使然,他们又怎么能一下子重新“做人”呢?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解决生活文明问题,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人出境旅游都会或多或少地给我们的脸上抹黑。所以,出境游客在国外不受欢迎,更应该引起我们对国人生活习性改善的关注。从此意义上看,每个人都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营造良好的社会文明氛围,塑造良好的社会文明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文明道德习惯,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导入语: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考: 1、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有什么不同? 2、人类的公共生活如何发展起来?(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比较,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是什么?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秩序是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公共生活规范

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公仆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维系社会公德平衡的支干 [红色的故乡] 于 2004-11-18 19:47:23上贴 公仆公德、职业道德、家规家风,是平衡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延续风向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弘扬、平衡、延续,必须有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高尚的社会公德,良好的职业道德,美好的家规家风,遵纪守法的示范,来维系来支擎。 我们国家有着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历史上就有读书做官论习俗,历史上为了求上一官半职功成名就,为了金榜题名时负出半身时间去苦读圣贤书大有人在,书越读的多才有可能做官,世上唯有读书高,读书人示范形象,是平民百姓追求的偶像目标。因此官员们的道德行为也就是平民百姓的道德行为。 “子不孝、父之过”,因此切实加强全体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党的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规家风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党规党纪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是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党性教育重之重,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组成分,是依执政、科学执政、文明执政,是依法治国和依德治迫切要求。 党的主张和意志是要通具体共产党和党的干部来贯彻落实,因此党的指导思想和主张就是一面旗帖、旗帖就是方向、旗帖就是主张,党员干部的公德、尽业精神、家规家风如何,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器风向标,群众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代,共产党员干部“三”德教育是风向舵、指南针,如果牢牢抓住这问题,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因为党员干部文化层次高、法律知识懂得多、政策水平比一般群众知道多的多。领导干部的公道如何、职业道德如何、家美德如何,起着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如何决定性导向。军营有一句名言﹕兵熊熊一堆,强将手下无弱兵。 一个主要官员品德高尚造福一方水土,换只一个私欲严重,公德底下干部,要祸及一方百姓。 一、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必须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环结。 二、为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首先从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入手。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迫切需要,领导干部道德品质如何,直按关系到一方社会风气的如何,领导干部道德品质,有着示范的作用。 三、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尤其是现在封建虚荣思想在作怪,迎来送往多,机构重复多,会议多,奉承多,批评少,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过去说,党员花上5分钱买一个早知道,现在情况不同,新闻媒体传播迅速快,信息社会,领导干部没有时间听,没

当前社会公德状况和公民道德建设

当前社会道德状况和公民道德建设 【作者】焦国成/王易 【作者简介】焦国成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王易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随着物质文明的迅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公民道德水平相对低下,就是重要的问题之一。我们应该本着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的精神,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地审视我国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寻找出推进公民道德的切实有力的措施。 一 道德总是同时代的演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建立新时代的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首先必须弄清我们国家目前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发展阶段的性质。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和发展时期,这主要表现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和发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从封闭、落后向开放、振兴的转型和发展。无疑,这些重大的基础性变化必将引起三大相互关联的社会深层次的转化,即深刻的普遍的社会重组;社会规范、社会评判标准的重新确认;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活动方式的重大变化。这三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世界到精神领域的变化又必然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在人们的道德精神面貌上表现出来。应当说,我们国家的伦理道德状况也相应地正处于一个转型发展的阶段上。 要转型、要发展,就必然先要有一个痛苦的长时间的蜕变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国家现在正处在伦理精神的蜕变过程中。这个过程,是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重大变革的过程,是新旧两种道德价值观念相互交替、冲突的过程,同时也是我国的道德文化及道德现象出现结构性失调、社会道德秩序发生较大混乱的过程:原先一些被人们所接受并一直公认的道德观念渐渐远离现实生活,显得陈旧、不合时宜;另一些原来看上去是难以接受的新观念却逐渐被人们所承认并成为道德评价的标准。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便面临着两种价值观和价值评价体系,其中任何一种价值观和价值评价体系都没有达到对全社会进行整合,为全社会所共同接受的程度,但同时又都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这种情况表现在人们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在一些领域中,传统道德起着主导的支配作用,而在另一些领域,现代道德则起着主导作用;在一部分社会成员中还保留着传统的价值观念,而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却已经接受了现代的价值观念,即使是同一个人,他(她)也是传统与现代组合的矛盾体,存在着脑子里的现代意识与骨子里的传统观念的冲突,并常常陷入自我矛盾的激烈斗争之中。可以说,当前我们在道德上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双重价值标准的冲突和双重评价标准的冲突。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活动、现象常常会因为价值标准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评价,许许多多的道德行为也往往因为面临着不同的价值选择和评价而获得不同的价值意义。面对这样一种道德上的两难境地,人们常常会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从而陷入道德观念与道德价值的尖锐冲突之中。 人们在道德价值观上的混乱以及由此造成的道德评价上的失范,在很大程度上使我们的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非道德现象:一些领域中的道德准则松弛失效,社会越轨和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这突出表现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正当竞争,产品的假冒伪劣等严重问题上;社会正义感和羞耻感、责任感和义务感淡化,荣辱感、是非观、善恶观混乱,社会道德心态近乎麻木与失调,一人受害众人围观而无一人上前相助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救人者反成为众人嘲笑、打击的对象,以至我们不得不用“见义勇为基金”来唤起人们似乎已趋泯灭的良知;藐 1

教师工作总结思想政治素质和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表现

教师职业道德年度个人总结 一学年来,本人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自身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现把这一年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情况总结如下: 一、爱国守法方面:本人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没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在爱岗敬业方面:热爱本职工作,教书育人,尽职尽责,主动承担工作职责和应尽义务,能按时保质完成本职工作和学校临时指派的工作任务,坚持做到出全勤。 三、热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帮助和指导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尊重学生人格,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四、教书育人方面。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为人师表方面。本人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六、终身学习方面。具有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刻苦钻研业务,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掌握和运用必要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篇二:2013教师个人思想政治学习总结 2013年度教师个人思想政治工作总结 作为一名教师,本人能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现将本年度个人思想政治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政治学习,思想觉悟和素质不断增强提高。 二、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做好本职工作。 在工作期间,我能够结合学情,精心设计每课时教案。备课时做到教案中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切合实际,教法选择合理,现代教育手段运用及时准确,时间分配合理,板书设计工整规范。上 课精力充沛,使用规范化的普通话教学。坚持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及时、机智地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方式多样,让孩子们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三、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总之,在领导的指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未来还任重而道远。今后我将以更加满腔的热情,苦练内功,尽职尽责,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篇三: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自我鉴定 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自我鉴定 作为一名教师,本人能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关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学习资料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价值、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含义 1.价值 人创造自我世界的一切发展即有价值,价值的核心本质内涵是人创造自我的存在即为自由人。价值包括本体、源泉、结果及核心本质。人即价值本体,人本身是价值的根本对象;人的行为即价值源泉;人的发展即为价值结果。价值包涵人的意识与生命的整体发展,包涵人与外在自然的整体发展。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主体和客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2.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各种价值观念的总和,即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价值体系是一个整体系统,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诸多要素,如指导思想、理想、信仰、信念、价值取向、价值评价等。价值体系是逐渐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 3.核心价值体系 当一个社会中存在多种价值体系时,就有可能形成一种主导价值体系,并以它为统领,建立和形成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这就要形成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是对林林总总事件的发生、运行或物体存在样式进行了统括性的精简提炼后所得的核心要领,能够反映现实,具有“普世价值”的坐标体系,给人们一种认识世界、指导行动的原点和维度依据。 (2)任何社会都会推行反映根本制度和要求、服务于自身需要、处于统领地位、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以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整合社会意识,更好地巩固经济和政治制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3)核心价值体系是揭示阶级、政党、国家的核心价值,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处于核心地位,对阶级、政党、国家的生存发展起核心作用的思想体系。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实现政治主张、巩固执政地位、维护统治秩序的基本途径,是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成熟、先进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4)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着社会的本质,指导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抓住核心价值体系,就抓住了价值需求、价值创造、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关键。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意识形态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观念反映、理论表现,归根到底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主题教育 活动方案 为切实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在全校教师队伍中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下简称“四德”)专题教育实践活动。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以师德教育活动为重点,以开展“四德”践行活动为主体,以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为核心,以爱校、爱生、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重点,进一步引导广大教职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教职工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提高全院教师“四德”意识与水平,努力塑造教职工新形象,营造学院新面貌。 二、工作原则 1..“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 2.“正面教育,引导为主”的原则 3.与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的原则 三、教育实践活动内容 (一)学习活动 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建设文明城市的要求,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四德”有关要求。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公民道

德建设实施纲要》、《教师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不断提高教师对“四德”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内涵的认识,不断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影响和带动学生、家长群体的“四德”建设。 (二)实践活动 1、开展“四德”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通过校园网、板报、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四德”宣传;在庆祝教师节、组织教师参加先进教师模范事迹报告会,师德建设专题报告会、座谈会。评选校内优秀先进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树立典型,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 2、开展教师“庄重承诺、严格践诺、多方评诺”的师德践行活动。制定“师德自律公约”,纳入本校管理制度;开展教师“庄重承诺”活动,对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严格践诺”情况开展“多方评诺”,接受社会监督,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师德水平。 3、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以“关爱学生、影响家长、辐射社会”为主题,全面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专题教育实践活动。 四、措施保障 1、学院成立“四德”专题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组织“四德”专题教育实践活动。 组长:胡佐勇 副组长:罗学玉

关于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活动总结

关于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教育活动总结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关于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教育活动总结 为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县城”活动的要求,在全区树立良好文明风尚,经区党工委讨论研究,在全区范围开展了维护社会公德、信守职业道德、遵守家庭美德和提高个人品德的社会教育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以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为目标,通过开展“四德”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干群的整体素质,为建设文明县城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搞好教育发动。向全区干部职工发出倡议,号召全区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到“四德”教育活动中来。 2、搞好学习教育。在全区干部职工中进行社会公德基本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组织所有的干部职工通过演讲、讲座、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普及“四德”常识,让每个干部职工都了解社会公德的含义、内容、要求,懂得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 3、开展活动宣传。通过广播、标语、阅报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以“维护四德光荣,损害四德可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宣传教育,倡导人人做文明观众、文明顾客、文明乘客、文明游客、文明旅客和文明市民。

4、开展舆论宣传。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形成强大氛围。开辟“爱家园讲公德,遵守职业道德、信守家庭美德,塑造个人品德,共建文明单位”专栏,动员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四德”大讨论,即全体干部职工对不文明典型现象的基本看法;家长、家庭如何承担起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责任;“爱家园讲公德”青少年如何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5、建立社会公德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发挥领导的模范先锋作用,将“四德”行为贯穿于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带动所有的干部职工学“四德”,守“四德”,培养良好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观念。二是发挥离退休人员的作用,建立一支维护社会“四德”的志愿者队伍,使他们长期成为社会公德的维护者、监督员。 三、活动效果 “四德”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要着力抓好长效机制的建立,巩固教育活动的成果,让全体人员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教育活动带来的变化和进步。

社会公德从我做起教案

第一模块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第二单元社会公德,从我做起课时:3 编写执教者时间 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2.理解社会公德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遵守公共场所秩序。 3.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师生合作法、自主习得法 教学流程一、新课引入 观看视频:2011年11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的佛山五金城里,两岁的小悦悦过驿路时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直接从已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从小悦悦身边经过18个路人,都冷眼漠视,最后是一位拾荒的阿姨施以援手,她才被送医院。 学员讨论:请大家说说对以上示例的看法,尴尬之余,我们该思考国民的社会公德性,如何提高自己的公德水平? 师引导: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外在标志,对构建和谐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非常重要的。 二、讲解新课 第一课时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及特征: 1.社会公德的含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其出发点是为了维护我们自己的生存需要。 2.社会公德的特点 (1)基础性 教师创设情景:出示一些图片,展现现代社会我们身边人存在的一些常见不良习惯。 教师讲解:社会公德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如“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等就是起码的生活共识,“不随地吐痰”“不乱穿马路”等公德规范更是简便易行。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第三课word版本

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教学目标:了了解道德的特点和分类,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了解良好道德的作用,理解良好道德在促进人生发展、推动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理解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教学难点: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举例法、层层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读摘选的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篇章感受道德,结合洪战辉的事迹。 【教学过程】 一、恪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 1.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材料:丁丁现象 在人车如流的街头,一男青年将一位老太太撞倒后扬长而去,一位名叫丁丁的年轻人将老人扶起,送进了医院,并打电话通知了老太太的亲属。谁知当老太太的亲属听了事情的经过后,竟然一口咬定老人就是丁丁撞的。 此事引导媒体广泛讨论,对丁丁表达赞扬与支持,对老太太及亲属进行批评与谴责,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起善与恶的标尺,净化了人们的心灵。 肇事逃逸的年轻人受到震撼,给报社写信承认自己的过失,检讨自己的行为。 提问:①:结合上述事例,说明人们是以什么标准来评价社会生活行为的? ②:我国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有哪些? 同学思考讨论,老师总结: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它是以善恶为判断标准,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俗(“三从四德”反例证明: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工)。三从四德对妇女有重要意义。来维系,因时代不同而变化。 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总结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和敬业奉献。 爱国守法:爱国守法,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尊严和荣誉,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做力所能及的贡献;要求我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 材料:通过岳飞、林则徐、神七宇航员、袁隆平和钱学森的事迹来说明 明礼诚信:明礼诚信,要求我们在家庭生活、职业领域和公共场所,能够讲文明、懂礼貌、守规则,行为得体;讲诚实、守信用,诚心待人,诚信处事。 团结友善:团结友善,要求我们与他人团结合作、共同进步;与人为善、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汶川地震的事来加以说明) 勤俭自强: 材料: 杨怀保,1985年12月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勉县。上大学时,揣着打工赚来的1200元钱走进了大学,放心不下家人,把父母、弟弟接到了湘潭。为了维持家用,他有一段时间打了七份工。虽然他生活压力非常大,但他很乐观,专业成绩优秀,并自学了管理学、心理学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获得一次国家助学金和两次学校奖学

公德与文明范文《遵守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

公德与文明征文《遵守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 风》 公德与文明征文 遵守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 **县公路管理段雷声亮 一个人的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而遵守社会公德则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前提。下面我就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遵守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伦理规范。它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内容。 1、文明礼貌——诚信是公德的基本规范,是公共交往中公民做人的准则。 2、助人为乐——社会生活是以多数人的活动为表现形态的,因此,它强调的是最少考虑个人的因素,而最多考虑他人的因素。 3、爱护公物——就个人而言,爱护公物也反映了他的道德素养程度,是他一贯的道德行为的表现。

4、保护环境——之所以提出保护环境,是因为存在着环境被破坏的现实。 5、遵纪守法——遵守公共道德规范是与遵纪守法密切相连的。 二、当前在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人类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在社会公德建设方面,我们面临的环境和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第一,一些人的社会公德观念比较淡薄,如肆意破坏公共设施,认为公共设施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必用心爱护,甚至将公共设施作为发泄情绪的对象。比如县城街道两侧的公益广告牌被损坏的现象随处可见,两侧绿化带花卉被攀折甚至盗挖。 第二,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规章、制度、公约等不能得到普遍遵守。比如,银行内营业柜**的一米线形同虚设,医院等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一些人熟视无睹。 第三,对陌生人警惕、冷漠有余,关心、帮助不足,对与自己有亲情、友情的人,才肯于关心和帮助。 第四,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缺乏基本的诚信。 第五,在人与人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受到明显的忽视,尊重他人的基本礼仪规范未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文明用语得不到广泛应用。

谈谈社会公德(或职业道德)

谈谈社会公德(或职业道德)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 第九篇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 同步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是指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即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行为标准和要求。 A. 职业素质 B. 职业道德规范 C. 职业道德 D. 职业情操 2. 社会主义之职业道德是以()为核心规范。 A. 集体主义 B. 为人民服务 C. 为集体利益 D. 为社会利益 3. ()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

质特点和基本要求。 A. 爱岗敬业 B. 精通业务 C. 奉献社会 D. 办事公道 4. 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意调整相互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之一的是()。 A. 爱护公物 B. 文明礼貌 C. 遵纪守法 D. 助人为乐 5.()的好坏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A. 社会主流 B.社会潮流 C. 社会风气 D. 社会风俗 6. 办事公道是指职业人员在进行职业活动时要做到()。 A. 原则至上、不徇私情、举贤任能、不避亲疏 B. 奉献社会、襟怀坦荡、待人热情、勤俭持家 C. 公私分明、不谋私利、公正无私、不徇私情 D. 牺牲自我、助人为乐、邻里和睦、正大光明

7. 下列关于爱岗敬业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 市场经济鼓励人才流动,再提倡爱岗敬业已不合时宜 B. 即便在市场经济时代,也要提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C. 要做到爱岗敬业就应一辈子在岗位上无私奉献 D. 在现实中,我们不得不承认,“爱岗敬业”的观念阻碍了人们的择业自由 8. 下列哪一项没有违反诚实守信的要求?() A. 保守企业秘密 B. 派人打进竞争对手内部,增强竞争优势 C. 根据服务对象来决定是否遵守承诺 D. 凡有利于企业利益的行为 9.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不断地从一家公司“跳槽”到另一家公司。虽然这种现象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人才的流动,但它同时也说明这些从业人员缺乏

做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少年-主题班会教案

《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少年》主题班会 认知: 1.知道什么是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2.懂得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情感: 1.愿意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2.厌恶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 行为: 1.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2.敢于批评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和事。 时间: 2014年3月21日 地点: 安南二中七年级(12)班教室 对象: 安南二中七年级(12)班全体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我们应该为我们的祖国做点什么呢?我们应该做个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少年。让祖国以我们为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做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少年”。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明白道理 1、什么叫社会公德?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叫社会公德。) 2、社会公德都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遵守公共秩序、注意交通安全、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 3、为什么人们要遵守社会公德呢?请大家进行讨论。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使社会生活正常进行

是搞好经济建设的保证 是个人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反映 5.为什么说遵守社会公德能使社会生活正常进行?否则,又会怎样呢?播放幻灯片《四幅图》,结合图请学生谈谈看法。 (1)大街上的电话亭属于什么?(公用设施。)公用电话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电话是人们进行交往、联络的工具。有了电话,人们可以互通信息,交流感情,联系业务……)如果公用电话被破坏了,对人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2)过马路、铁路有哪些规定?(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线,不闯红灯,不在铁路边玩耍……)遵守公共秩序有什么好处?反之,会怎样?(遵守公共秩序,大家的学习、工作和娱乐,才会秩序井然,顺利进行。) (3)为什么要种植花草树木、保持环境卫生?(大家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心情舒畅。) (4)在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行为是遵守社会公德的?哪些是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这些行为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小组讨论、交流。 小结:遵守社会公德是社会的需要,是大家的需要,是符合每个人利益的。 6.是否遵守社会公德不仅直接影响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而且对经济建设也有很大影响。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小明当总经理的爸爸是怎么说的。小品演示:(前不久,小明爸爸的公司与德国老板洽谈业务。外国老板看到我国环境优美,人们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欣然同意投资合作。) 看了小品,你怎样理解“社会公德状况是国家文明的窗口”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多,外国人到中国来投资、旅游,往往通过我国人民遵守社会公德的状况来看我们国家的文明程度。)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社会环境乱糟糟,大家都不注意公共安全,不遵守公共秩序,不爱护公共财物,外国人来观光、旅游、投资会有什么想法?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影响?(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外国人不会投入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 小结:遵守社会公德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声誉,影响到经济建设。 7.可喜的是,在我国能遵守社会公德的人越来越多,这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录像片断(播放课件)。 (1)片断之一:两歹徒持刀上门抢劫,正巧被路过的方刚看见。方刚与歹徒殊死搏斗,不幸身中数刀,鲜血直流,但他仍死死抱住歹徒,群众闻声赶来。 提问:方刚的行为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对社会有什么意义?(见义勇为。维护社会安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害。) (2)片断之二:有人捕杀来公园暂时栖息的白天鹅,立即受到周围群众的制止和谴责。 提问:捕杀白天鹅属什么行为?(伤害珍稀动物。)如果你是人群中的一员,你对这种行为有什么想法?你会怎样对待捕杀者? 在我国还有一些人,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为了贪图小利,不惜损害公众的利益,请看录像。 2

公共基础知识题库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试题及答案解析(一)

1、多选题社会公德的特点有_____。 A: 基础性 B: 强制性 C: 全民性 D: 相对稳定性 参考答案: ACD 本题解释: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一种沉淀和积累。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2)全民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3)相对稳定性。社会公德作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人类世世代代调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的结晶。这种最一般的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里都存在着。而且社会公德总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保存和发扬其进步的、合理的方面,剔除其落后的不合理的部分。本题选ACD。 2、多选题下列不属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二十字方针的是_____。 A: 爱国守法 B: 顾全大局 C: 服务社会 D: 明礼诚信 参考答案: BC 本题解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20字方针是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故本题应选BC。 3、多选题在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平等尊重要求的是_____。 A: 根据员工工龄分配工作 B: 根据服务对象的性别给予不同的服务 C: 师徒之间要平等尊重 D: 取消员工之间的一切差别 参考答案: ABD 本题解释:平等尊重是指在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职业活动中,不管彼此之间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工作性质有多大差别,都应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互相信任。A、B项显然不是平等尊重的基本要求。平等尊重并不是要取消员工之间的一切差别,D项不符合平等尊重要求。本题选ABD。 4、单选题团结友善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_____,更加注重公民个人之间的亲善关系。 A: 向心力 B: 感染力 C: 吸引力 D: 亲和力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