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惊人的假说:意识的科学探索

惊人的假说:意识的科学探索

惊人的假说:意识的科学探索
惊人的假说:意识的科学探索

《惊人的假说》:意识的科学探索

很显然,我对这本书并不是很满意,因为Francis Crick似乎有点陷进自己对神经科学的研究了:他有太多的猜想,而且有着明显的狭隘性,正如书名所说,他的观点有太多的“假设”了。他试图通过对人大脑中神经元的研究,找到人脑对信息处理、决策的过程,最终是找出“意识”的本质。从这个角度来讲,Francis 注重的是从神经科学角度,对人脑“意识”进行研究。所以,英文原版副书名“The Scientific Search for the Soul”,我认为,应该翻译为“人脑意识的科学探索”更合适些,而不是直接根据“Soul”翻译成“灵魂的科学探索”。

1、惊人的假说:脑行为来自神经元的活动

“惊人的假说是说,‘你’,你的喜悦、悲伤、记忆和抱负,你的本体感觉和自由意志,实际上都只不过是一大群神经细胞及其相关分子的集体行为。”

“因此,我们需要使用更鲜明的术语来表述我们的想法。科学的信念就是,我们的精神(大脑的行为)可以通过神经细胞(和其他细胞)及其相关分子的行为加以解释。对大多数人而言,这实在是一个惊人的概念。很难使人相信,我们自己仅是一群神经细胞的精细行为,即便这种细胞是大量的,它们的相互作用是极其复杂的。”

“这一超常的神经机器是怎样产生的呢?要理解大脑,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懂得,大脑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最终产物。大脑并非由工程师设计的,但它却能在狭小的空间内靠消耗微不足道的能量来完成十分巧妙的工作。由双亲遗传给我们的基因经历了千百万年的进化,它受到我们远古祖先生活经历的深刻影响。这些基因以及在出生前由其引导的发育过程决定了大脑各部分的基本结构。我们已经知道,出生时的大脑并非白纸一样,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的很多部分已经各就各位。经验将会不断调节这一大体确定的装置,直到它能完成精细的工作。”

“当然,有不少受过教育的人士认为‘惊人的假说’是如此的合理,并没什么惊人的。我已在第一章中简要地谈到了这一点。我猜想这些人常常并未理解这一假说的全部实质。我自己有时也发现很难回避头脑中有个小矮人‘我’的想放。

人们很容易就滑到那个观点当中。‘惊人的假说’说的是,脑行为的所有方面都来自神经元的活动。这并不是说,我们用神经术语解释了视觉处理的所有各种复杂阶段以后,就可以因为‘看’这一行为确实是‘我’所做的而草率地假设它的某些特征不需要解释。例如,除非有一些神经元的发放标志着你脑中的缺陷,否则你就不可能察觉这个缺陷,并不存在一个不依赖于神经发放的独立的‘我’去识别缺陷。同样地,你通常不知道某些事情在脑中发生于何处,因为在脑中并没有这样一些神经元,它们的发放标志着它们或其他神经元在脑中的位置。”

2、看:世界的一种符号化解释

“一旦某个事物以明晰的形式符号化以后,该信息就很容易成为通用的信息。它既可以用于进一步加工,又可以用于某个动作。用神经术语来说,‘明晰’大概就是指神经细胞的发放必须能较为直接地表征这种信息。因此,要‘看’景物,我们就需要它的明晰的、多层次的符号化解释,这似乎是合理的。

“对很多人而言,说我们看到的只是世界的一种符号化解释是难以接受的。因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真实的东西’。其实,我们并不具备周围世界各种物体的直接知识。这只不过是高效率的视觉系统所产生的幻觉而已,因为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我们的解释偶尔也会出错。然而,人们宁愿相信存在一个脱离肉体的灵魂,它借助大脑这一精巧的装置,并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产生实际的视觉。这些人被称为‘二元论者’,他们认为,物质是一回事,而精神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与此相反,我们的惊人假说却认为,情况并非如此。所有这些都是神经细胞完成的。我们正在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实验在两者之间作出决断。”

3、神经元:‘世界’位于我们的脑中

“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是很重要的:一个神经元仅能简单地告知另一个神经元它的兴奋程度。这些信号不给接受神经元其他的信息,例如:第一个神经元的位置等。该信号中的信息通常与外部世界的某些活动相联系,例如,由眼睛光感受器接受的信号。

“从感觉上讲,大脑所获得的通常是与外部世界或身体其他部分有关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那些东西都位于我们的外部,尽管负责担任‘看’的神经元位于脑中。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世界’位于他们的身体外,然而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他们所知道的),世界又完全位于他们的脑中。这对你的身体来说也是正确的,你对它了解的不是附于你的头上,而是位于你的脑中。

“当然,如果我们打开头骨把某个神经元发放的信号取出来,一般能判断该神经元的位置。但是我们所研究的大脑并不知道这种信息。这就解释了在正常情况下,为什么我们不能知道感知与思考发生在脑中的确切位置。不存在这样的神经元来编码这种信息。”

4、决策,是神经元的相互竞争吗?

“觉知神经元的发放常常可能就是有关的神经网络决策而得的结果,这是它的特点之一。做出公正的妥协是个线性过程,而做出一个敏锐的决策则是高度非线性的。比如说,选举美国总统是一个非线性过程,而按比例选代表则更接近于

线性,至少在每个人投完选票以后是这样。神经元及经扩展而形成的神经网络,其行为是高度非线性的,原则上这是没有困难的。

“对于神经元而言,这个机制很可能像总统选举那样是胜者为王过程——即有许多神经元相互竞争,但仅有一个(或极少数)能获胜,这就是意味着它的发放更为剧烈,或以某些特殊形式发放,同时其他所有神经元则被迫发放更慢,或者根本不发放。”

5、意识,就在现在。

“更多哲学性的问题又怎样呢?我确信当我们完全理解了意识的神经机制时,这些知识将回答两个重要问题:意识的一般本质是什么?进而使我们可以有意义地谈论其他动物的意识的本质,以及人造机器(如计算机)的意识。意识给有机体带来了哪些好处,从而我们可以发现为什么会有意识。最终或许会发现,视觉觉知的出现是因为它的详细信息需要发送到脑的若干不同区域。把这些信息彻底明晰化可能比把它们以隐含的方式沿着不同的通道传递更有效。具有一个单独的清晰的表象也可以防止脑的一部分使用对视觉场景的一种解释而同时另一部分

使用另一种相当不同的解释。当信息仅需要被送到一个地方时,它会按照经验而不必意识便可以到达那里。

“真正被证明是困难或不可能建立的是意识的主观本质的细节,因为这将依赖于每个有意识的有机体使用的精确的符号体系。除非我们能够把两个脑以一种足够精确和详细的方式联系到一起,否则我们无法直接地把一个脑中的符号体系传递给另一个脑。即便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它或许还有它自身的问题。但是,如果不了解意识的神经关联,我并不相信这些问题中的有哪个能得到会思考的人们能接受的答案。”

6、关于自由意志的三个假设

“我的第一个假设是:人脑的某个部分与制定进一步行动的计划有关,但不一定执行它。我也假定人可以意识到这个计划,即,至少可以直接回忆起来。

“我的第二个假设是:人不能意识到这部分脑所执行的‘计算’过程,而只知道它作出的最终‘决定’,也就是计划。当然,这些计算将依赖于这一部分大脑的结构(部分由于进化,部分由于过去的经验),也取决于来自脑其他部分的当时输入。

“我的第三个假定是:执行这个计划或那个计划的决定受到同样的限制。换句话说,人可以直接回忆起决定是什么,但不知道作出这个决定的计算过程,即使可能知道一个计划在进行中。

“于是,如果这种机器能像人一样决定自己的行为,即有一个‘自身’的映象,那么这种机器看来具有‘自由意志’了。

“这样一种机器能够试着解释自己为何作出某种选择(运用内省法)。有时会达到正确的结论。而在另一些时候,它将不知不觉,或者更可能进行虚谈,因为它没有意识到作出选择的理由。这意味着一定存在着一种虚谈的机制,只要给出一定量的证据,不管它们是否会产生误导,脑的某部分总会得出一个最简单的结论。

“这就是我的自由意志的理论。显然,它依赖于对意识的理解、大脑是如何计划(和执行)行为的以及我们如何进行虚谈,等等。”

(完整版)十个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小故事

十个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小故事 一、牛顿的故事 牛顿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很喜欢动物。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给他一只狗和一只猫,牛顿收到礼物非常高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新朋友,为了便于狗和猫出入房间,牛顿在门边挖了两个洞,一个大一个小,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挖一大一小两个洞呢,牛顿回答说:“狗从猫洞里能过去吗?” 牛顿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个月爸爸就去世了。两岁时,妈妈又改嫁到邻村。牛顿只好与外婆相依为命。他从不乱花钱,唯一的爱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艺,把零用钱聚起来,买了锯子、钉锤等一类工具,一放学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 牛顿学习时精神很专注。有一次煮鸡蛋,心里想着数学公式,竟误把手表当作鸡蛋丢进了锅里。还有一次,从早晨起就计算一个问题,中饭都忘了吃。当他感到肚子饿时,已暮色苍茫。他步出书房,一阵清风,感到异常的清新。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饭吗?怎么走到庭院中来了!于是他立即回头,又走进了书房。当他看到桌上摊开的算稿时,又把吃饭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立即又伏案紧张地计算起来。 二、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 只上了3 个月学, 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 常常把钱节省下来, 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 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

爱迪生12 岁的时候, 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厢, 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 卖完了报, 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 有一次, 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 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 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 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 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 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 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有一次, 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 还有一次, 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他没有被危险吓倒, 还是顽强地做实验. 爱迪生试制电灯, 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 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 实在太累了, 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 终於找到了合适的灯丝, 发明了电灯.后来, 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 三、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是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

自我探索--兴趣又及工作世界的探索

1.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选择职业就是选择将来的自己。 ---伯兰特.罗素 幻灯片2 ●德国伟大作家歌德曾这样说:“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 ●人生最大的生活价值,就在于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兴趣。 ●职业兴趣是指一个人想从事某种职业的愿望,即一个人力求从事某种职业的心理倾向, 或争取得到某种职业的意向。 ●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人-职互择”理论 幻灯片3 1号岛屿:自然原始的岛屿。岛上自然生态保持得很好,有各种野生动物。居民以手工见长,自己种植花果蔬菜、修缮房屋、打造器物、制作工具,喜欢户外运动。 3号岛屿:美丽浪漫的岛屿。充满了美术馆、音乐厅,街头雕塑和街边艺人,弥漫着浓厚的艺术文化气息。居民保留了传统的舞蹈、音乐与绘画,许多文艺界的朋友都喜欢来这里找寻灵感。 2号岛屿:深思冥想的岛屿。有多处天文馆、科技博览馆及图书馆。居民喜好观察、学习,祟尚和追求真知,常有机会和来自各地的哲学家、科学家、心理学家等交换心得。 6号岛屿:现代、井然的岛屿。岛上建筑十分现代化,是进步的都市形态,以完善的户政管理、地政管理、金融管理见长。岛民个性冷静保守,处事有条不紊,善于组织规划,细心高效。 5号岛屿:显赫富庶的岛屿。居民善于企业经营和贸易,能言善道。经济高度发展,处处是高级饭店、俱乐部、高尔夫球场。来往者多是企业家、经理人、政治家、律师等。 4号岛屿:友善亲切的岛屿。居民个性温和、友善、乐于助人,社区均自成一个密切互动的服务网络,人们重视互助合作,重视教育,关怀他人,充满人文气息。

兴趣岛类型列表 1号岛实用型——R Realistic 2号岛研究型——I Investigation 3号岛艺术型——A Artistic 4号岛社会型——S Social 5号岛企业型——E Enterprising 6号岛事务型——C Conventional 幻灯片5 研究型I 实用型R 艺术型A 事务型C 社会型S 企业型E 5 幻灯片6 霍兰德的兴趣类型编码 ●单编码:R,I,A,S,E,C ●双编码:RI,RA,EA,ES…… ●三编码:ISA,EAS,CRI…… 幻灯片7 R实用型人的特点 1号 ●喜欢具体的任务

我的科学教育故事

我的科学教育故事 这节课我来做老师好吗?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作为科学老师,我在平日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课前我都要求学生预习一下新课内容,自主探究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将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然后上网查资料、看图片,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等上课时再探讨交流就容易多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相互质疑解答,这样比老师单纯的讲授训练会更有效,还能节约教学时间。这不,那天我一进六二班教室就有人向我挑战了。“老师,这节课我来做老师,给同学们上课好吗?”“好啊,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因为我下载了课件,还查得到了一些资料。”周志杰同学蛮有信心地说。看着她那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我心想:她?她平时的学习成绩不怎么好,可以说是班上的差生了,竟然想当老师讲课?能行吗?不过我很快就同意了。只见她一本正经地说:“上课”全班同学都站起来了,齐声说:“老师好!”话音刚落,便有同学哈哈大笑起来,她接着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能量与太阳》一课,请同学们翻开书65页……”真没想到语数课学的并不好的她对科学课有这

么大的兴趣,更没有想到的是在她的讲课中,同学们尽然听得很认真,且相互交流得也很好。课件运用的得心应手,整堂课上得不错,尽管有的地方讲得不全面,甚至有点跑题,但对于平时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来说就已经很不错了。 在她的影响下,当我第二天走进教室时,张小芳同学竟然跑过来说:“老师,我想预约下一课行吗?”我一时没反应过来,问她什么意思啊,她说“就是下一课我来给同学们上课。”我明白了,同学们想讲课说明他们对科学课感兴趣了,喜欢自主学习探究了,毕竟在他们熟悉教材,查找资料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态度。因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制作纸桥 科学课中科技制作课相对不多,每到这样的课学生的兴趣都很浓,在六年级

探索自我—能力探索模板

探索自我—能力探索 尽管我们常常谴责人类不了解自己的缺点,但恐怕也很少有人了解自己的长处。就像在泥土中埋藏着一罐金子,土地的主人却不知道一样。 ——约拿珊·斯敏夫特(Jonathan Swift)认知目标: 认识到技能是简历和面试所使用的语言,在职业规划中能重视对个人技能的澄清,愿意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不断观察反思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所欠缺的技能; 正确认识能力和技能的概念及分类,认识到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的重要性; 通过盘点个人技能,摆脱狭碍的认识、树立自信心。 技能目标: 掌握撰写成就故事、使用分类卡等方法,知道如何从自己过往的各种经验中辨识所使用的技能; 能列举自己最擅长并愿意在工作中使用的五项可迁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并能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证明; 能使用至少三种相关资源和方法来了解意向职业的技 一、热身活动 “你有什么样的能力?”是每一个人在求职时都要面对的问题。 假设这是在面试中,招聘官让你介绍一下你自己。请你用三分钟

的时间来推销自己,设法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3 人一组。一人扮演求职者,一人扮演招聘官,一人作观察员。轮流交换角色。 二、能力的分类 1. 能力的分类:能力倾向/天赋与技能 1) 能力倾向/天赋(aptitude, gift):每个人都有的上天赋予我们的特殊才能,但有可能未被开发而荒废(潜能)。 2) 技能(skill):是经过学习和练习而培养形成的能力。例如:阅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等。 3)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个人的能力,而是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人对自己的能力、以及运用该能力将得到何种结果所持的信心或把握程度。 2. 简介多元智力论 基于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力的理论(The Theory ofMultiple Intelligences)。在1983 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Frames ofMind)一书中,他提出:智力是多元的——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而且,这组能力中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的研究表明,人类至少有7种不同的智能: 言语一语言智力(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 逻辑一数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典型科学探究案例

典型科学探究案例 鬼谷之谜 秘鲁一处空寂无人的濒海山谷,在电闪 雷鸣之夜,突然出现战马嘶鸣、杀声鼎沸的 “鬼声”。十多年前,一对父女探险家为了 揭开这一“海魔鬼啸”的奥秘,深入“鬼 谷”考察,得出了惊世骇俗的精彩结论,却 被科学界疑为“造假典型”。 父亲含怨而逝。女儿再次考察。她研究 方法之创新独到、探索精神之执着顽强、探 索过程之跌宕起伏,堪称一绝。她得出了更 科学的结论,却受到更大的误解。最后,她以超人的胆识才智,终于让最挑剔的审查者不得不信服。 美国奇异自然现象探索学会承认,上述结论在人类奇异现象探索史上写下精彩一笔。新近,权威机构的专家进一步认定,这一结论是近年来人类对“泛太平洋区”神秘现象探索的重大成果…… 山谷“鬼声” 居住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兰市的赫林达·科菲是美国克莱姆斯学院物理实验室的高级实验师。他对与海洋有关的神秘自然现象非常感兴趣,后来成为美国奇异自然现象探索学会(简称“奇探会”)会员。 从小耳濡目染,独生女芳德丽·科菲对奇特的自然奥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长大后,她也非常爱好野外科学考察,尤其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父女俩经常同行,俩人感情深厚。5年前母亲去世后,父亲更是成了她唯一的至爱亲人。从普斯顿大学毕业后,小科菲在考克托海洋火山研究中心搞科研。 1992年2月6日,28岁的小科菲与65岁的父亲一起出发。他们先来到了秘鲁南部卡斯克镇东北100多公里外的亚马拉第小山村,然后再步行几十公里崎岖山路,到了安第斯山的玛奥山谷。据说,这个近海的野山谷,在夜深山静、电闪雷鸣之际,伴随着阵阵大海波涛声,大群“妖魔鬼怪”偶然会从海上飞来,狂舞乱闹,因而有“鬼谷”之称。 他们深入山谷行进,暮色苍茫时分,找到了一个可以容身的小山洞。“呵,洞身像一条长蛇。”父亲说,“那我们就称它为长蛇洞。”晚上,父女俩在山坡上美美享用了一顿野餐后,回到山洞。 他们意外发现,刚才还是好好的指南针,忽然失灵了;几乎同时,刚才还在准确运行的手表,也不走了。俩人好不奇怪。“大概真的是鬼谷。”老科菲笑着说,女儿也笑了。随即,他们发现,大洋那边电光闪闪,接着这里闷雷阵阵。看来要下大雨了。 父女俩出洞观望。呵,一道道闪电将这空旷的山林拍摄成一张张巨大的银色“照片”。

探究的小故事

探究的小故事 【篇一:探究的小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到大山里去观景。他看见一个樵夫在山上一棵大树上砍柴。忽然,樵夫失手把斧子掉到山下了。只见樵夫解下头巾,把它挂在正在砍伐的树枝上。然后下山去,来到挂有头巾的大树下方,很快找到了斧子。这个人不住地夸赞樵夫的办法好。 有一天,这个人乘船过河,不小心把宝剑掉到水中了。他想起了樵夫的办法,就在宝剑掉下去的地方的船舷上刻上了记号。等船靠岸了,他在刻记号的地方下去找宝剑,却什么也没有找到。 思考:同样用了做记号的办法,为什么樵夫能找到斧头?而这个人却找不到宝剑呢? 【篇二:探究的小故事】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 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 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富兰克林7岁时,有一次过节,大人们给了他许多钱。富兰克林打算用这笔巨款去商店买一些玩具。半路上,他看到一个男孩很神气地吹哨子,他当时完全被这个哨子迷住了,就用自己所有的钱换了那个男孩的哨子。回到家里,富兰克林十分得意地吹着哨子满屋子转,却打扰了全家人。他的家人知道他这笔交易后告诉他,为了这个哨子,他付出了比它原价高4倍的钱,并让他明白,这些多付的钱,是可以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的。 波义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个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个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时波义耳并不特别

探索自我能力探索

探索自我能力探索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探索自我—能力探索 尽管我们常常谴责人类不了解自己的缺点,但恐怕也很少有人了解自己的长处。就像在泥土中埋藏着一罐金子,土地的主人却不知道一样。 ——约拿珊·斯敏夫特(Jonathan Swift) 认知目标: 认识到技能是简历和面试所使用的语言,在职业规划中能重视对个人技能的澄清,愿意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不断观察反思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所欠缺的技能; 正确认识能力和技能的概念及分类,认识到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的重要性; 通过盘点个人技能,摆脱狭碍的认识、树立自信心。 技能目标: 掌握撰写成就故事、使用分类卡等方法,知道如何从自己过往的各种经验中辨识所使用的技能; 能列举自己最擅长并愿意在工作中使用的五项可迁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并能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证明; 能使用至少三种相关资源和方法来了解意向职业的技 一、热身活动 “你有什么样的能力”是每一个人在求职时都要面对的问题。 假设这是在面试中,招聘官让你介绍一下你自己。请你用三分钟的时间来推销自己,设法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3 人一组。一人扮演求职者,一人扮演招聘官,一人作观察员。轮流交换角色。 二、能力的分类 1. 能力的分类:能力倾向/天赋与技能 1) 能力倾向/天赋(aptitude, gift):每个人都有的上天赋予我们的特殊才能,但有可能未被开发而荒废(潜能)。 2) 技能(skill):是经过学习和练习而培养形成的能力。例如:阅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等。 3)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个人的能力,而是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人对自己的能力、以及运用该能力将得到何种结果所持的信心或把握程度。 2. 简介多元智力论 基于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力的理论(The Theory ofMultiple Intelligences)。在1983 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Frames ofMind)一书中,他提出:智力是多元的——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而且,这组能力中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的研究表明,人类至少有7种不同的智能: 言语一语言智力(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 逻辑一数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视觉一空间智力(Visual 一spatial Intelligence)

自我探索团体辅导方案

自我探索团体辅导方案 活动主题:自我探索 活动意义: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来对同学们进行自我探索认知,树立一个客观的自我认识形象,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它们;同时反思自己的过去,也对未来进行规划,展现出他们内心中对自己的真正看法,直视自己的人生。 活动目标: 1.帮助成员清楚地了解与发现自己的想法、优点与缺点; 2.发展自我接纳与自我依赖; 3.透过成员间的互动和分享,强化其自我表达的能力; 4.提升成员自我觉察和觉察他人需要的能力。 活动组织团队:拼命十二 主持人: 摄影: 活动策划时间:2012年1月 活动地点: 活动对象: 辅导老师: 组织团队宗旨:为全班同学营造一个温馨、真诚、尊重、舒服的活动氛围,努力让大家投入到活动中去,努力活跃组内气氛,认真指导组员完成各项活动,认真倾听大家说的每一句,尽自己全力让大家体会到本次活动的意义。 活动所需材料:180张A4纸 活动说明: 准备活动:团队建设 活动一:最昂贵的拍卖会 活动二:过去与将来

惩罚小游戏: 具体过程: 1、扮时钟说时刻,用身体表示时间 准备活动:团队建设 活动目标:建设团队 活动时间:90分钟 活动形式:小组-------全班 活动流程: 1. 暖身体操(10分钟) 在团体指导者带领下围圈做自由选择的放松运动,然后绕圈小跑,停下后相互捶背,按摩双肩。通过非语言的身体放松以及相互间的身体接触,减少陌生人初次相见时特有的拘谨心理,活跃团体气氛。 2. 握手微笑(10分钟) 指导者先让成员在房间中漫步,见到其他成员微笑着握握手。给一定的时间让成员自然相遇,鼓励成员尽可能多的与其他人握手。当指导员说:“停”,每个成员面对或正在握手的人就成了朋友,两人一组,各组作自我介绍。介绍的内容包括:姓名,所属部门,身份,性格特点,个人兴趣爱好,家庭情况,以及个人愿意让对方了解的有关自我的资料。每人谈三分钟。当对方自我介绍时,倾听这要全身心的投入,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观察,尽可能多的了解对方。 3. 连环自我介绍(30分钟) 成员围圈而坐。从其中一人开始,每人用一句话介绍自己。一句话中必须包含三个内容:姓名、所属、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规则是:当第一个人说完后,第二个人必须从第一个人开始讲起,第三个人一直到最后一个人都必须从第一个人开始。这样做十全组人员注意力集中,相互有协助他人表达正确的倾向,而且在多次重复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了他人的信息。 例如:A:我是xx专业,性格xx的xx. B:我是xx专业,性格xx的xx傍边的xx专业,喜欢xx的xx. 3.抛物唤名(10分钟) 在成员都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帮助成员尽快熟悉记住其他人。成员站成一圈,由指导员将一物件抛给任何一人并叫出被抛者姓名,然后被抛者再抛向另一人并叫出姓名,以此类推。叫

居里夫人几则小故事.

居里夫人几则小故事: 故事之一:荣誉就像玩具 有一天,有位女士来居里夫人家作客。她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在玩一枚奖章。她仔细一瞧,发现是英国皇家学会发给居里夫人的金质奖章,感到十分惊讶,便不解地问:“玛丽,能获取这枚奖章,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这是极高的荣誉啊!您怎能给小孩子当玩具玩呢?” 居里夫人淡淡一笑,平静地对女友说:“我想让孩子们从小明白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女友急切地问。“正确对待荣誉。在我看来,所有荣誉就像玩具一般,仅仅玩玩而已。孩子不能守着这种荣誉生活,不然,她将一事无成。” 女友不禁赞同地点头。 故事之二:“钋”与“波” 1897年7月,居里夫妇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从含铋的矿物中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它的化学性质与铋相似,但放射性比纯铀强400倍,居里夫人惊喜欲狂,叫道“钋,钋!” 原来在实验之前,居里夫妇就在商议新元素的名称时,玛丽说道:“假如存在新元素的话,我想叫钋,纪念我的祖国波兰!” 皮埃尔深知玛丽眷恋着自己的祖国,要用新元素的名称来争得祖国的荣誉和人民的光荣。居里赞同地说:钋,波兰!波兰,钋! 这样,被居里夫妇命名为“钋”的新元素便问世了。故事之三:镭必须属于科学,不属于个人 在丈夫皮埃尔去世以后,居里夫人开始一人担负起抚养孩子的重担。当时她经济上拮据,还得补贴一部分给科研。有人建议她卖掉与皮埃尔在实验室里分离出的那1分克镭,这在当时价值100万法郎。 居里夫人则认为,不管今后的生活如何困难,决不能卖掉科研成果。她让女儿从小养成勤俭朴素、不贪图荣华富贵的思想,要求孩子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开拓自己的生活道路。居里夫人毅然将镭献给了实验室,把它用于研究工作。 后来她带着两个女儿赴美国接受总统赠送给她的一克镭时,也同样告诫女儿:“镭必须属于科学,不属于个人。”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科学家,常年在这样一个实验室里工作着,夏天,炎热的仓库内弥漫着浓浓的烟雾,工作服被灰尘和汗水染得脏兮兮的,眼睛、喉咙也被烟熏得刺痛。冬天,窗户也必须随时开着,免得有毒气体无法排出而导致中毒,冻得连握笔做记录都成问题。可是,她仍坚持不懈地做着实验,提炼矿石,在1903年和1911年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大家猜她是谁呢?对了,她就是世界科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名字,功勋盖世但却淡泊名利:玛丽?居里。今天,我们学习居里夫人晚年写的《我的信念》,体会她人格的美,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 二、作者简介 玛丽·居里(居里夫人)(1867.11.7—1934.6.5)。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原名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生于波兰华沙。1891年进法国巴黎大学深造。巴黎大学理学博士。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就贝可勒尔在当时首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研究,先后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1906年,皮埃尔·居里逝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获得成就,并著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等,推动了原子核科学的发展。因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工作,居里、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奖,后又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从而成为科学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

(完整版)自我探索课堂活动汇总

活动二职业兴趣探索 活动目标: 通过该活动,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职业兴趣。 指导语及说明: (1)回忆职业梦想 请你在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下,闭上眼睛,让自己的思绪自由徜徉,回到你以前生活过的所有时光,想象到目前为止,所有曾经吸引过你的工作,无论这些工作在今天看起来是多么离奇或者荒唐。 然后睁开眼睛,把你这些工作名称记录下来。再思考一下,你为什么会对这些职业感兴趣,这样的思考过程对于你确定将来的职业有什么启发? (2)回顾开心事件 首先拿一张纸一支笔,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确保自己有半个小时的时间是不被打扰的,以自己觉得舒适地方式坐下。深深地吸一口气,慢慢吐出来,直到感觉自己比较平静。仔细回想一下,从小到大,让你感到很开心的事,记下你印象最深的开心事件,写得越多越好。不管这件事是很宏大或者很微小,不管别人怎么看都没有关系,只要这件事让你觉得很开心。 写完后,按照你开心的程度对这些事进行排序,把最开心的排在前面。排完之后,一件件地来分析这些事。对于每一件事,先是仔细回想一下当时的情境。问自己以下问题,回答的时候最好能把答案写下来: ①这件事让我感觉开心的是什么地方? 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可能喜欢的部分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对于“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玩过家家”这件事,有些人可能是:每次玩过家家都是和好朋友在一起,很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感觉;有些人可能是:在玩过家家时,会编造很多故事,喜欢沉浸在自己编造的故事之中;有些人可能是:每次玩过家家自己都会扮演一家之主,喜欢做一家之主的感觉……不同的原因就反映了一个人不同的兴趣特点。 ②从问题的答案里,你能发现什么? 通过回忆经历过的开心事件,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愿意投入地做什么事。例如对于“玩过家家”来说,喜欢和小伙伴玩的人会更喜欢人际关系和

科学家小故事

科学家小故事 (一)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 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二) 富兰克林7岁时,有一次过节,大人们给了他许多钱。富兰克林打算用这笔“巨款”去商店买一些玩具。半路上,他看到一个男孩很神气地吹哨子,他当时完全被这个哨子迷住了,就用自己所有的钱换了那个男孩的哨子。回到家里,富兰克林十分得意地吹着哨子满屋子转,却打扰了全家人。他的家人知道他这笔交易后告诉他,为了这个哨子,他付出了比它原价高4倍的钱,并让他明白,这些多付的钱,是可以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的。 (三) 波义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个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个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时波义耳并不特别聪明,说话还有点口吃,不大喜欢热闹的游戏,但却十分好学,喜欢静静地读书思考。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学欧洲。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包括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后来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就是模仿这本书写的。 (四) 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数学题。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他没有在意,埋头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他感到越来越吃力。困难激起了他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天亮时,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导师看了他的作业后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牛顿都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

自我探索

认识自我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教学时间】40分钟 【设计者】王博 【设计理念】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高中生处于“自我同一性”的矛盾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被“我是谁”“我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等这样的问题困扰着,同时,他们自我意识增加,急切探索自我。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探索自我,更加全面地、多角度地认识自己。 【教学目的】 1.了解自己眼中的自己; 2.学会探索自我的方法; 3. 全面地、多角度地认识自己。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认识自己 【教学难点】 1、课堂气氛的把握,如何引导学生自我探索; 2、在学生讨论自己不足时,如何给予合适的对策。 3、引导学生思考对自己的认识,客观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方法】活动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课前热身游戏 (师)在开始今天的主题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热身小游戏。我需要一名志愿者,有同学主动报名吗?这游戏叫做“猜猜他是谁”,我们先说一下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1、志愿者走到台上,想出班上一位同学,把他的名字写在纸上,交给老师。 2、其他同学向台上的同学提出关于那位同学的问题,只能问是与否的问题。 3、其他同学猜到那位同学的名字即为游戏结束。 注意事项:如果同学们很快就猜到了,可以让同学们再猜一次。 提问被大家猜到的那位同学,刚才那些关于你的问题有多少是你平时不知道的或者没感受到的?看来大家都很了解你,那么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可以了解自己?这节课我就来帮助大家来更深层次的了解自己。 二、我是谁 现在我要请同学们在纸片上写“我”,越多越好,自己写自己的,先不要交流,等一下我会给大家机会的。(3min) 好,时间到了,我们看看大家写了多少?写了20个以上请举手,恭喜你啊,你平时关注自己比较多。写了10个以上,20个以下的同学请举手。也还不错,不过可能通过这节课来更多的认识自己。写了10个以下的同学请举手。看来这些同学平时关注的自己的时候不是太多,没有关系,这节课可以帮助你们。1min 分类 2min 写好之后,请大家给每个句子编上序号。我们先来看一个能够更全面认识自己的方法---

十个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小故事

一、牛顿的故事 牛顿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很喜欢动物。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给他一只狗和一只猫,牛顿收到礼物非常高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新朋友,为了便于狗和猫出入房间,牛顿在门边挖了两个洞,一个大一个小,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挖一大一小两个洞呢,牛顿回答说:“狗从猫洞里能过去吗” 牛顿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个月爸爸就去世了。两岁时,妈妈又改嫁到邻村。牛顿只好与外婆相依为命。他从不乱花钱,唯一的爱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艺,把零用钱聚起来,买了锯子、钉锤等一类工具,一放学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 牛顿学习时精神很专注。有一次煮鸡蛋,心里想着数学公式,竟误把手表当作鸡蛋丢进了锅里。还有一次,从早晨起就计算一个问题,中饭都忘了吃。当他感到肚子饿时,已暮色苍茫。他步出书房,一阵清风,感到异常的清新。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饭吗怎么走到庭院中来了!于是他立即回头,又走进了书房。当他看到桌上摊开的算稿时,又把吃饭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立即又伏案紧张地计算起来。 二、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 只上了3 个月学, 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 常常把钱节省下来, 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 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 爱迪生12 岁的时候, 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

的专用车厢, 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 卖完了报, 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 有一次, 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 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 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 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 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 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 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有一次, 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 还有一次, 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他没有被危险吓倒, 还是顽强地做实验. 爱迪生试制电灯, 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 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 实在太累了, 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 终於找到了合适的灯丝, 发明了电灯.后来, 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 三、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是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熏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

难忘的科学故事

难忘的科学故事 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的眼睛。科普的现象也是如此,生活中处处有科普的现象,关键就在于你是否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和一种积极探索的精神。这条结论在现在成立,几十年前也成立。 20世纪中期,当时的人们认为——其实,现在的人们也会这么认为——将一杯热牛奶与一杯冷牛奶同时放在冰箱冷冻环境中,肯定是冷牛奶先结冰。当时的一名坦桑尼亚的三年级学生,在一次做冰淇淋的生活经验中却发现是热牛奶先结冰,他就觉得奇怪,经过认真重复实验了多次,但结果依然“热牛奶先结冰”没有变。于是对这种“冷牛奶先结冰”的习惯思维提出了疑问,并将这一自己发现的现象告诉了老师,但老师并不相信他所说的话。因为当时人们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后经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波恩博士实验证明,姆潘巴发现的现象属实。这个现象就是以那名学生的名字命名——著名的姆潘巴现象。 一次无意中,我在一本科普杂志上看到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随即引起了我的思考。的确,这个故事有点超出人们习惯思维的常识。但科学家们数十年的实验又无数次地验证了这一事实。一开始,我想会不会是水密度的变化造成了这种现象,可是水的密度随温度改变只在千分之几内,这种影响实在太过微弱了。于是,我否定了这种想法。又或者是因为温度上升,改变了水的比热容,我翻了翻,书上明确写着比热容是物体本身的性质并不会改变,于是又一种想法被否定了……无数的想法产生,又被否定。不知不觉我对这个现象产生了怀疑,热牛奶总要先变成冷牛奶才能结冰吧,那又怎么会比冷牛奶更快结冰呢?我决定,做个试验验证一下。 从小就听父母说,热的东西不能放进冰箱里,不然冰箱会爆炸的。小时候我对此深信不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我知道了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我觉得爆炸这种事并不可能发生。于是,我就在一个空闲的下午,将同样体积、容量相同的一杯冷牛奶与一杯热牛奶放进了冰箱,过了一个小时后,结果你们应该也知道热牛奶那一杯已完全结冰,而冷牛奶却仍未完全冻结。 确认了姆潘巴现象的正确性后,因为实在无法得出原因,只好借助网络这个工具。我上网查了一下有关姆潘巴现象的解释,发现各种解释千奇百怪(有认为牛奶中的糖与离子干扰了牛奶的冻结;有认为高温改变了物体的化学性质……),

自我认知与职业探索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教案) 第二讲自我认知与职业探索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案

授课顺序专业及班级 授课日期 课题第二讲自我认知与职业探索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自我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自我 能力目标:正视自己的价值观,并学会运用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 重点与难点1、自我价值观认知 2、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因。 教具多媒体课件 授课类型 与方法 讲授讨论教学反思

组织教学: 本部分课堂教学时数为4课时,其中理论教学4课时,实践教学0课时,具体分配如下:重要内容一:自我认知性格、兴趣 2课时 1、性格的类型 2、性格测试 3、兴趣岛 4、性格兴趣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 重要内容二:能力和价值观 2课时 1、能力的分类 2、价值观的认知 3、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和价值因素。 第二讲自我认知与职业探索 通过练习:10个我是谁 操作: ①.请用5分钟写出10句“我是……的人”,要求尽量选择一些能反映个人风格的语句,避免出现类似“我是一个男生”这样的句子: 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出自我认知 游戏中的感悟 我们在其他事情上也是如此,天生有自己擅长的一面,也有自己不擅长的一面。 他们没有好坏或者对错之分。 适合的环境和不适合的环境,结果会不同 了解我们性格上和了解与之适应的环境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合乎自己情况的职业选择 性格与职业选择 九型人格与职业生涯规划PPT 教师用一个练习,导出今天的主题:认识自我。

探索自我—能力探索修订稿

探索自我—能力探索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探索自我—能力探索 尽管我们常常谴责人类不了解自己的缺点,但恐怕也很少有人了解自己的长处。就像在泥土中埋藏着一罐金子,土地的主人却不知道一样。 ——约拿珊·斯敏夫特(Jonathan Swift) 认知目标: 认识到技能是简历和面试所使用的语言,在职业规划中能重视对个人技能的澄清,愿意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不断观察反思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所欠缺的技能; 正确认识能力和技能的概念及分类,认识到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的重要性; 通过盘点个人技能,摆脱狭碍的认识、树立自信心。 技能目标: 掌握撰写成就故事、使用分类卡等方法,知道如何从自己过往的各种经验中辨识所使用的技能; 能列举自己最擅长并愿意在工作中使用的五项可迁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并能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证明; 能使用至少三种相关资源和方法来了解意向职业的技 一、热身活动 “你有什么样的能力?”是每一个人在求职时都要面对的问题。 假设这是在面试中,招聘官让你介绍一下你自己。请你用三分钟的时间来推销自己,设法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3 人一组。一人扮演求职者,一人扮演招聘官,一人作观察员。轮流交换角色。 二、能力的分类 1. 能力的分类:能力倾向/天赋与技能 1) 能力倾向/天赋(aptitude, gift):每个人都有的上天赋予我们的特殊才能,但有可能未被开发而荒废(潜能)。 2) 技能(skill):是经过学习和练习而培养形成的能力。例如:阅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等。 3)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个人的能力,而是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人对自己的能力、以及运用该能力将得到何种结果所持的信心或把握程度。 2. 简介多元智力论 基于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力的理论(The Theory ofMultiple Intelligences)。在1983 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Frames ofMind)一书中,他提出:智力是多元的——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而且,这组能力中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的研究表明,人类至少有7种不同的智能: 言语一语言智力(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 逻辑一数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视觉一空间智力(Visual 一spatial Intelligence)

《兴趣的自我探索》教案

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教案(高职组) 项目:职业素养与就业创业能力课程组 题目:兴趣的自我探索 姓名:谭军(副教授) 学院: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知识结构图

《兴趣的自我探索》教案 课程依据 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兴趣、职业兴趣的含义;职业兴趣在职业活动中的意义和作用。 (2)理解:兴趣发展的三个阶段,不同职业需要不同职业兴趣;职业兴趣是因人而异的,是职业选择的考虑因素之一。 (3)运用:利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和《高中毕业生职业兴趣测评》进行职业兴趣测定,获取个人职业倾向情报;通过兴趣认知去思索职业期望,思考专业学习方向。 2、技能目标:提高自我探索技能、自我管理技能;提高对自己兴趣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兴趣、职业兴趣有关内容的讲述,培养学生主动适应职业的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专业,为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坚实基础,从而促进个人职业发展。 教学内容 1、兴趣、职业兴趣的定义及其作用; 2、职业兴趣的认知和判别;

3、明确个人兴趣和思考职业、专业发展目标。教学重点 1、认知兴趣(定义、分类和发展三阶段); 2、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 3、兴趣、专业、职业关系。 教学难点 1、通过多种形式对职业兴趣进行探索; 2、正确认识和评估兴趣。

(课程导入) 【时间安排:2分钟】 同学们,通过以往的学习,我们知道,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分为六个阶段:自我探索,探索工作世界,决策,求职行动,再评估,觉知与承诺,所有环节的基础就在于知己、知彼。自我探索,它是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起点,主要包括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观。今天,我们开始自我探索之兴趣。 一、情景导入——自我感知(引入概念) 【时间安排:活动讨论5分钟,理论讲解15分钟】 (一)乐曲欣赏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说到这儿,我邀请大家欣赏一首优美的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并思考: 1、歌曲中“你”指谁? 2、为什么歌曲中的主人公长大后成了“你”? (播放音乐,呈现歌词) 歌声很动听也很感人,请同学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学生回答) 对,“你”是教师或者教师职业的代名词,歌者从小时候对教师美好认知,“美丽”、“神气”、“神秘”、“有力”到长大后成了“你”的深刻感受,直到“泪滴”和“奉献”,体现了一个有趣(好奇)----兴趣----职业兴趣的心路历程。为什么歌曲中的主人公长大后成了“你”?是什

自我探索之兴趣

自我探索之兴趣探索 姓名:崔利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教学)学号:2013121018 一.活动目的:促进成员全面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使成员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有更好的表现。所以,此次活动的具体目的是: 1.认识到兴趣是人们获得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对职业进行分类的重要基础,从而愿意将兴趣作为职业选择时的考虑因素。 2.愿意通过多种形式对自己的兴趣进行探索并在今后的生活中 不断观察和反思,从而能够较为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兴趣。 二.时间:约60分钟 三.内容如下: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Mihaly Csikszentmi halyi发现:当人们在专心致志地、积极地参与从事某种活动、忘记了时空和自己的时候,他们感到最为愉快和满足。他将这种状态称之为“FLOW”(流动)——“聚精会神”、“忘我”的状态。实际上,人们在FLOW状态下,在工作中能够做到不计回报,并且不担心自己的表现如何,还能够忘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享受工作的快乐,而且乐于不断地战胜体力的极限与智力的挑战,最大限度使用自己的技能。可见,人们的满足感、幸福感往往来自于从事某种活动,而不是无所事事或单纯的享乐游玩。这也正是工作原本的意义所在。工作可以、也应当带给我们快乐。但不幸的是,很多时候工作却变成了一种诅咒。为什么会这样呢?目前工作不适应的人常见的想法有两种:先

就业后择业;等我有了钱,再……。所以这些人的工作状态往往是常常是做着自己并不真正喜欢的事情;赚着自己并不真正需要的钱;讨好自己并不真正关心的人。正确的职业选择应兼顾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空间,但事实是仅有 17.5%的人在择业的同时考虑了这两个因素。 四.操作具体如下: 问题:假设在你去度假的途中,你所乘坐的轮船土人发生了以外故障,必须紧急靠岸。这时候,轮船正好处于下列6个岛屿中间。幸运的是,你可以凭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岛屿靠岸。要知道,这些岛屿只能通过轮船与外界联系。而由于天气原因,今后至少半年内船只都无法出航,而且你还要等待境外的轮船运送人员和器材前来维修你所乘坐的轮船。因此一旦靠岸,你可能需要在这个岛屿上呆很长一段时间(至少一年)。请按一、二、三的顺序挑出3个岛屿。 步骤:按自己的第一选择的岛屿分组。 1.同一岛屿的人交流一下: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岛屿,看看大家有什么共同的兴趣爱好,归纳为关键词。 2.给小组命名并选取一个标志物,在大白纸上制作一张本小组的宣传图。 3.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用3分钟时间展示自己小组的图,并介绍本岛屿成员共同的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