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与曲线形体透视绘画定律介绍

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与曲线形体透视绘画定律介绍

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与曲线形体透视绘画定律介绍

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与曲线形体透视绘画定律介绍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定律

①长度相等的线段,距离画面愈远,长度愈短,近长远短。

②空间间隔相等的线段,距离画面空间愈远愈小,近大远小。

③高度相等的线段,视平线以上的愈远愈低,视平线以下的愈远愈高。两种情况到最远处均消失于消失点。

④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⑤与画面不平行的倾斜线段,一定消失于垂直于视平线上的消失点的直灭线的天点或地点上。向上倾斜的消失于天点,向下倾斜的消失于地点。成角透视的直立灭线垂直于二个视平线上的消失点,平行透视的直立灭线垂直于心点。

⑥画面平行的线段永不消失。

⑦与画面不平行而相互平行的线段消失点必须严格统一。

曲线形体透视定律

①正圆透视形是呈椭圆形状,在视平线以下时,上半圆小,下半圆大,不能上、下画的一样大小。

②用弧线画透视圆时要均匀自然,两端不能画的太尖也不能方。

③平面圆中上、下、左、右四方是与正方形相接的,透视中的圆形不是这样,它的最宽点是根据与视点的位置而定。

④距视平线越近,圆形透视弧度越小,反之越大。

⑤任何曲线形体需画透视图时,都应纳入透视方形或透视立方体中完成。

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学习活动方式 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主题 用投影放出校园甬道、教学楼线描图(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分析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原因是透视错误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画,纠正画面中不符合透视规律的方法。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二.学习透视与练习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 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 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的一个点(亦称“心点”)。4.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请两名学生,一站一坐,观察石膏立方体和讲桌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视点、心点、视平线,并用取景框画出来。 学生用取景框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了解透视现象,掌握透视规律,拓宽审美视野,引导学生的绘画思路]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活中,我们看同样大小的物体,近处的大,远处的小;同样高的物体,近处的高,远处的低。这种现象就是透视变化,而“近大远小”就是透视变化中最基本的规律。 三.探究与表现 1.观看石膏正方体、长方体线描图,在不同的位置、角度所呈现出的透视变化。(多媒体展示分析,引导学生观察) [师生讨论、观察透视现象,强化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 2.平行透视;把物体放平,正面面对学生。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教案示例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教案示例 山东省郓城县侯集中学严作涛 教材分析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个活动。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好奇心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我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校园场景,让学生自制取景框,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设计理念 “优美的校园”中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校园造型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地去发现、寻找、理解、表现校园建筑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表现能力。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采用多媒体和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视觉元素和透视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活动方式 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主题 用投影放出校园甬道、教学楼线描图(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分析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原因是透视错误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画,纠正画面中不符合透视规律的方法。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 二.学习透视与练习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 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 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的一个点(亦称“心点”)。 4.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 请两名学生,一站一坐,观察石膏立方体和讲桌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视点、心点、视平线,并用取景框画出来。 学生用取景框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绘画透视教案

素描中的透视原理 教学目的:透视一直是绘画初学期的难点,本章讲述了细致的透视原理及在透视中我们常用到概念,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绘画中基本透视理论知识、了解绘画基础知识中透视的重要性并基本掌握绘画中的透视原理,为绘画及设计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介绍透视中所包含的各个概念,并将这些概念配合图形讲述清楚,让学生能够及时在图形中理解并记忆这些内容。 教学难点:透视原理中所涵盖的概念比较多,将这些概念理解并应用是本章的难点。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1)《绘画》.谷嶙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 参考书目:(1)《素描基础》. 张恒国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教学内容与过程:

素描写生的时候观察到的景物及其状,因为有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的透视变化,不是单凭视觉和感受就能画得正确的,而是需要借助于一些科学理论知识(如透视学)才能画正确。透视学是根据眼睛视物成像的原理,讲述透视规律和画法有关知识。在写生时,要运用这些知识深入分析错综复杂的现象,得出正确的认识,把物象的形状画正确,反复练习,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这样,即使所想象设计的物象尚未做成,也可用透视画法将它预先正确如实的画出来。 一、透视的类型 透视有三种: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散点透视。(前两种又叫焦点透视) 1.平行透视:平行透视也叫一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线上某一点消失。 2.成角透视:成角透视也叫二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线上某二点消失。 3.散点透视:散点透视也叫多点透视,即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消失点, 这种透视法在中国画中比较常见。

二、透视在绘画中应注意的一些特性 1.近大远小:近大远小是视觉自然现象,正确利用这种性质有利於表 现物体的纵深感和体积感,从而在二维的画面上来表现 出三维的体积空间。 2.近实远虚:由於视觉的原因,近处的物体感觉会更清晰,而远处的 物体感觉会有些模糊,这一现象在绘画中也经常用来表 现物体的纵深感.事实上,在绘画过程中,往往会对近 实远虚更加以强调。(另外应注意的是:并非在所有的 绘画过程中都遵守"近实远虚"这一规则,在一幅作品中 主与次的关系往往更为重要,主体物的实和次体物的虚 是更好的视觉导向,这也是艺术优於现实的取舍和区 别。)

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初一美术上册第二单元 多彩的学习生活(造型·表现) 第二课时 授课对象:初一年级学生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校园中游览和选择具有美感特征的校景,能够表述出自己的审美感受。 2、通过取景框的使用、小组的合作研究,能分析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在景物空间中的基本变化规律。 3、能感受透视现象在表现景物空间中的美感效能,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 通过取景框、小组研究,分析出凭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视平线”、“地平线”、“消失点”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式: 列出学习主题分组实践小组研究总结交流 教学准备: 1、学生分成8组,每组6~8人,组长领取“记录表”,安排记录员(即交流代表)。 2、学生:教材,课前自制的取景框,画纸,水笔,画笔。 3、教师:石膏正方体、长方体或纸盒等立方体物品建筑物图片(包括校景图片),实物投影仪一台,电视机一台。学习记录评价卡一份。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导阶段: 带领学生在校园中进行取景。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校园的各个角落,注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校园建筑物所得的感受,对具有美感特征的场景、角度进行必要的观赏提示。 演示并指导学生用厚纸板制作取景框,用取景框或用双手组合手势代替取景框的方法观察校园场景和建筑物,提示选择最佳构图的方法。 二、发展阶段: 鼓励学生自由选择理想的位置和角度,大胆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在校园中进行对景写生,写生过程中指导学生确定最佳构图、对象主次的区别表现以及对物象繁简的必要取舍。 三、收拾与整理: 在写生过程中,应提示学生注意爱护校园设施及花草树木,并随时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安全。 四、课后拓展: 学生留意观察乡村或社区环境的场景及建筑物,注意物象所呈现的透视现象,感受其美感特征并大胆进行写生表现。 活动三 课题在校园中健康成长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人物题材绘画的一般创作方法。 2、进行在一定场景中以成组人物及情节表现一定主题的绘画合作。 3、培养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提高对周围事物敏锐的观察和感觉能力。 活动安排:

绘画透视学-复习资料

绘画透视学 -- 3、透视学常用名词术语及原理 (1)、常用名词术语(图1-3-1) ●视点E(Eye Point):视者眼睛的位置。又叫目点。 ●停点S(Standing Point):视点在基面上的垂直落点。又叫站点、立点。 ●主点CV(Center of Vision):中视线与画面的垂直交点。又叫心点、视心。 ●画面PP(Picture Plane):作画时假设竖在物体前面的透明平面,平行于画者的颜面, 垂直于中视线。 ●画幅(Picture):在60~视角的视圈线范围以内选取的一块作画面积。 ●中视线(Central Visual Ray):视点到画面的垂直连线,是视域圆锥的中轴线。又叫中 心视线。 ●视垂线CL(Central Line):过视心所 作的视平线的垂线。又叫中心线。 ●视平面(Horizon Plane):视平线所在 的水平面。 ●视平线、地平线HL(Horizon Line): 过视心所作的水平线。平视时,视 平线与地平线重叠,即视平线等于 地平线;仰视、俯视时,视平线与 地平线分离。 ●水平视心CVO:过视心位置的垂直线与地平线相交的点,称水平视心。由视点至水 平视心的视线与中视线的夹角为仰视或俯视角。 ●视高H(Height):视点到停点的垂直距离。 ●视距VD(VisualDistance):视点到视心的垂直距离。 ●视线SL(Sight Line):视点到物体上各点的连线。

●视角(Sight Ang]e):任意两条视线与视点构成的夹角,绘画中采用的视角不超过60。。 ●视域(VisualThreshold):视点看出去的60。空、司范围。在此范围内的视域称为正 常视域。 ●视向(V1sion Direction):作画时所看的方向,分为平视、仰视、俯视三种。 ●基面GP(Ground Plane):物体所在的平面,也是停点所在的面。 ●基线GL(Ground Line):画面与基面的交接线。 ●灭点V(Vanlshlnq PoInt):不平行于画面的直线的投影点。又叫消失点、消点。 ●测点M(Heasurlnq PoInt):以灭点为圆心,以灭点到视点的距离为半径所作的圆与 视平线的交点。又称量点。 ●距点D(Distance Point):在视平线上,距视心和视距相等的点。 ●天点(Above Horizonta]Point):在地平线以上的灭点。 ●地点(Below HorizontalPoInt):在地平线以下的灭点。 ●余点(Rest Point):成角透视在视平线上,除距点和视心点以外的其他灭点都叫余点。 ●真高线:在透视图中能反映物体或空间真实高度的尺寸线。 二、平行透视 1、平行透视的特征 什么叫平行透视 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不管它们的形状结构多么复杂, 均可归纳为个或数个正平行六面体。以立方体为例,只 要存在着与画面平行的面,其他与画面垂直的平行线必 然只有一个主向灭点:主点。在这种情形下的作图称平 行透视。由于平行透视只有一个灭点,所以又称“一点 透视”。 2、平行透视的画法 作透视图的实质就是如何表现各种线段在纵深关系中的距离和长度的变化。在透视的纵深关系中,不同透视方向的线段有两类:一类是与画面成垂直关系的线段;另一类是与画面成倾斜关系的线段。平行透视图中,测定与画面垂直的线段透视长度可采用距点法。 距点法是运用距点来测量的方法,就是利用45。直角三角形原理,在平行透视图上来测量垂直于画面线段长度的画法。距点用“D”表示,它到主点的距离和视点到主点的距离相等,位于视平线上主点的左侧和右侧。 (1)、正方体的画法 距点法作图步骤:(图2—2—1) ●定视点E,视平线HL,主点CV。画与画面平行的 正方形A B C D。从ABCD各引消失线至主点CV。 ●延长CD线得E点,CD—DE。由E点引线至距点D 得F点(即DCV线与印线交叉点),DF之长就是正方 形伸向远方的透视长(深)度。

六年级美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立方体——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美术101班何国臣 教具准备 课件立方体直尺 教学过程 写入课题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讲的课题是,立方体的“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一.导入主题 师: 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感觉没有立体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师: 下面就让我们认真观察几张图片再说吧。(幻灯片)看图过程中请大家找出图片的相同点, 透视现象:(客观物体因与人眼(视点)的远近距离和空间方位的不同,在视觉上引起近大远小、近宽远窄或近长远短近高远低等形象变化,称作“透视现象”。) 师:通过对以上几张图片的认真观察与分析,你找到了哪些规律?(学生讨论并回答) 生:物体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等。 师:对!像这样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等都是属于透视现象。(运用透视规律描绘物体形象,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最基本的方法。) 并指出: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是因为画面中没有这些现象的存在,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去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绘画。 二:透视的几个基本术语和概念 师:在讲解透视知识之前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些透视中的基本术语。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 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 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 在开阔的野外,人眼平视时,眼睛的高度等于视平线的高度,视平线就是地平线,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视平线是随作画者的眼睛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人仰视时视平线在地平线的上方,人俯视时,视平线在地平线下方。 3. 消失点——就是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上的点,又叫灭点。 4. 主点——在视平线上正对视点的一点,又叫心点。 5.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 请两名学生,一站一坐,观察石膏立方体和讲桌,并找出自己所处位置的视点、心点、视平线加以描述。 (回到上方图片)接着让更多的学生分析图片中绘画者所处位置的视点、心点、视平线。

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斜透视的区别

1.5建筑透视图的分类 视点及建筑形体相对于画面位置不同,则所形成的建筑形体的透视图就有不同效果。不同效果的透视图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其作图要领亦各有特点。通常按照画面、视点和建筑形体三者之间的空间相对位置关系来对透视图进行分类。建筑透视图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点透视( 平行透视); 二点透视( 成角透视); 三点透视( 斜透视) ; 1.5.1一点透视 当画面与基面垂直,建筑形体有一主立面平行于画面而视点位于画面的前方时,所得的透视图在左右、上下方向没有灭点,只有宽度(前后)方向有一个灭点,即主点e′,所以称为一点透视,或平行透视,如图1-25所示。 图1-25 一点透视 一点透视的特点是建筑形体上与画面平行的主立面不变形,作图相对简便,图形显得端庄、沉稳、景深感强。常用于表现纪念性建筑物、标志性建筑物的正面、门廊、入口等。这种图在室内设计中应用也较多,如图1-26 所示。也适用于表现只有一个主立面形状较复杂的建筑形体。 图1-26 一点透视实例 1.5.2二点透视 当画面垂直于基面,建筑形体两相邻主立面与画面均倾斜、视点位于画面的前方时,所得的透视图因为在长度和宽度两个方向上各有一个灭点,所以称之为二点透视,或成角透视,如图1-27所示。

图1-27 二点透视 二点透视的特点是建筑形体两个主立面都得到了表现,作图相对复杂。但表现效果生动、立体感强,是建筑设计中常用的透视图,如用来表现广场、街景、楼房建筑等。图1-28 是二点透视实例。 图1-28 二点透视实例 1.5.3三点透视 当画面与基面倾斜、建筑物的立面也与画面倾斜,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形体的长、宽、高三个方向都与画面形成倾斜的相对位置关系,因而三个方向都有灭点,所形成的透视图称为三点透视,或称斜透视,如图1-29 所示。 图1-29 三点透视 三点透视常用来表达较高、大的建筑物,如高楼大厦、纪念碑、高塔等。图1-30 是一高层大楼的三点透视实例。

六面体的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六面体的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郑音(美术组) 教材版本:美术(岭南版)八年级下册 课程理念与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第一节课《明暗造型与色彩表现》——我认为塑造体积感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形体描绘得是否准确,明暗是为形体而服务的。基于这一点,我从最基础的如何画准物体的结构开始,讲授生活中最常见的几种形体的透视现象,所以将课程调整为三大部分来讲授: 一、“六面体的透视规律”——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附带给同学们了解一下三点透视; 二、“圆柱体的透视规律”——附带了球体透视的相关知识; 三、如何塑造物体的体积感——包括欣赏国内外优秀素描作品,素描在园林景观、建筑、室内设计以及漫画中的应用,如何执笔,如何控制笔,如何排线,素描写生的基本步骤。 通过这样系统的学习,同学们对素描有了初步的认识, 课时:1课时 课型:美术基础技法课 教学目的:(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对透视的基本法则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掌握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方法,能准确的表现物体的透视关系; 2.方法和过程:通过对六面体的观察和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来逐步深入的了解物体在自然界中的透视现象,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画出六面体的透视,加强学生对透视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透视现象的分析讨论提高同学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六面体的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成角透视的基本法则与绘制方法。 教具准备:PowerPoint课件,小纸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一个新知识,这个新知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广泛应用,而且对于我们同学们学习数学非常有帮助。这个知识是什么呢?这个知识就是透视! 透视是一门非常大的学问,我们从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部分开始,来讲讲六面体的透视

七年级美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教材分析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个活动。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好奇心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我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校园场景,让学生自制取景框,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设计理念 “优美的校园”中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校园造型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地去发现、寻找、理解、表现校园建筑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表现能力。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采用多媒体和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视觉元素和透视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活动方式 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主题 用投影放出校园甬道、教学楼线描图(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分析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原因是透视错误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画,纠正画面中不符合透视规律的方法。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 二.学习透视与练习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 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 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的一个点(亦称“心点”)。 4.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 请两名学生,一站一坐,观察石膏立方体和讲桌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视点、心点、视平线,并用取景框画出来。 学生用取景框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了解透视现象,掌握透视规律,拓宽审美视野,引导学生的绘画思路]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活中,我们看同样大小的物体,近处的大,远处的小;同样高的物体,近处的高,远处的低。这种现象就是透视变化,而“近大远小”就是透视变化中最基本的规律。

(完整版)成角透视教案

课题:美术绘画基础知识——成角透视 授课教师:刘本华 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通过对透视的基本法则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掌握成角透视的方法,能准确的表现物体的透视关系; 2.技能目的:通过对六面体的观察和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来逐步深入的了解物体在自然界中的透视现象,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画出六面体的透视,加强学生对透视的理解; 3.情感目的:通过对透视现象的分析讨论提高同学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六面体的成角透视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成角透视的基本法则与绘制方法。 教具准备: 1、教具:PowerPoint课件、粉笔盒、直尺、绘画工具材料等 2、学具:绘画工具材料、笔记本等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节课讲解、第二节课学生练习) 教学方法:讲述法、示范法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清点学生人数及工具材料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一个新知识,这个新知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广泛应用,而且对于我们同学们学习绘画非常有帮助。大家在生活中一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比如:师生双边活动:欣赏图片(见PPT) 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来讨论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成角透视现象。 三、讲授新课 (一)、成角透视概念:置于视域之内的立方体,没有任何一面与画面平行,但上、下两面与画面垂直的透视。其特点:有两个消失点分别位于视平线左右两点上。(展示粉笔盒)(二)、成角透视规律: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等 (三)、成角透视图的画法 (1)、先画一条视平线 (2)、在视平线定左右消失点 (3)、在画面上任何位置上画一条垂直线 (4)、把垂直线上下两点分别与视平线左右消失点连接 (5)、在四条连线上定一点 (6)、延长这点作水平线和垂直线,交叉另外两条线 (7)、然后把各个点连起来

七年级美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山东省郓城县侯集中学严作涛 教材分析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个活动。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好奇心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我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校园场景,让学生自制取景框,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设计理念 “优美的校园”中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校园造型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地去发现、寻找、理解、表现校园建筑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表现能力。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采用多媒体和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视觉元素和透视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活动方式 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主题 用投影放出校园甬道、教学楼线描图(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分析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原因是透视错误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画,纠正画面中不符合透视规律的方法。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 二.学习透视与练习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 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 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的一个点(亦称“心点”)。 4.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 请两名学生,一站一坐,观察石膏立方体和讲桌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视点、心点、视平线,并用取景框画出来。 学生用取景框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了解透视现象,掌握透视规律,拓宽审美视野,引导学生的绘画思路]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活中,我们看同样大小的物体,近处的大,远处的小;同样高的物体,近处的高,远处的低。这种现象就是透视变化,而“近大远小”就是透视变化中最基本的规律。 三.探究与表现

素描-成角透视教案

素描-成角透视教案 【学生分析】 1、学生对象:初中一年级(12岁) 2、教学内容:成角透视 3、内容分析:透视是美术基础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涉及面很广,从小学中高年级、初中一年级及高考美术辅导培训课的学习中均被列为重难点。在高等教育的美术专业学习中,透视有专门的教材,是一门必修课。由此,透视知识若存在问题,必是影响深远的!掌握透视的原理和透视变化规律,是学习基础素描,提高素描造型能力的重要课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细致观察使学生理解成角透视消失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分析探究能力、动手绘画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爱美、会美、审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成角透视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学难点】 如何在绘画中运用成角透视知识。 【教具】 铅笔橡皮范画、多媒体课件。 【学具】 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行透视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复习平行透视的规律。 2.通过播放图片学习成角透视的规律 二、??学习新课通过桥梁建筑研究成角透视

1、学习透视的基本术语。 (1)视平线的概念 (2)2个消失点的概念 2、学习成角透视。展示范画 教师:【教师活动】:演示一正立方体,假如正立方体没有一个面正对着你所产生的透视现象被称之为什么透视 生:成角透视 【教师活动】平行透视有几个消失点呢 生: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三、课堂训练 1展示范画,讲解本节课的重点 2教师示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教师活动】:讲解作图提示,进行巡堂指导。 【学生活动】:完成课堂练习。 四、实践应用巩固新知识。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种透视它有什么规律 2、看图练习:哪些景物运用了成角透视 五课后训练 1.课下观察楼房、马路及两边树木的透视变化。 2.摆一摆,画一画立方体不同状态透视的关系。 教学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课的互动教学,学生能进行自主学习、参与体验、掌握透视作图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了操作能力;个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取长补短,调整好自己的作方画法,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招远市初中优质课参评教案 课题:初一美术(上)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学校:玲珑镇冯家学校 姓名:王德胜 2010.10.29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美术教案 【教材分析】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是六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个活动。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重点。 【设计理念】 优美的校园”中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校园造型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地去发现、寻找、理解、表现校园建筑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表现能力。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采用多媒体和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视觉元素和透视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平行、成角透视消失规律,能区别成角透视和平行透视。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透视规律画立方体,为表现优美的校园风景画打下基础。 3、情感目标:培养分析探究能力、动手绘画能力及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的确定为教学指引了方向)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成角透视消失规律。 【教学难点】 判断画面的透视规律。 【教具】 白板课件、直尺、彩色粉笔。 【学具】 直尺、铅笔、彩笔。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感受透视的重要作用。引导:透视在绘画中十分重要,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 2、探究透视的定义

投影三幅图片,学生讨论出三张图片的消失规律。 3、教师归纳: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的视觉规律叫透视现象。并且引出本节课学习: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二、探究学习研究平行透视 1、学习透视的基本术语。 利用图片学习消失点和视平线的概念。 2、学习平行透视。 教师:什么是平行透视?平行透视有几个消失点呢?组织学生讨论结束时,看了这几张图你得到了什么规律,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生: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 教师表扬并演示平行透视辅助理解图,加深学生对消失点的理解。同时,讲解什么是视平线。 课堂练习:我们来练习一下,找出图片的消失点。 (练习的设计为理解平行透视打好了基础。) 找一学生多媒体演示。 3、课件演示“成角透视消失点”理解图,使学生加深理解。 4、学习平行透视的透视规律。 5、学习平行透视的构图特点。 三、探究成角透视透视 教师:我们知道了平行透视有一个消失点,成角透视透视有几个消失点? (展示学生作品使学生对成角透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1、课件演示“成角透视消失点”理解图,使学生加深理解。 2、学习成角透视的透视规律。 3、学习成角透视的构图特点。 四:实践应用巩固新知识。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两种透视?它们有什么区别? 2、看图练习:哪些景物运用了平行透视,哪些运用了成角透视? 五、拓展探究。 1、看视频,让学生知道随着视平线的移动,透视状态也在随之改变。 2、学习立方体的四种典型透视状态,感受随观察角度的变化透视状态也在改变。 3、画一画典型的成角透视透视状态。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我们将把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表现我们美丽的校园。 推荐作业: 1.课下观察楼房、马路及两边树木的透视变化。 2.摆一摆,画一画立方体不同状态透视的关系。 (对不同学生推荐不同作业,学生可以有选择的完成。)

达芬奇透视及绘画透视学基础教程

透视学就其与绘画的关系而言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缩形透视,研究物体在不同距离处的大小;第二部分研究这些物体的颜色的淡退;第三部分研究物体在不同距离处清晰度的减低。 这三个方面的名称如下:线透视、色彩透视与隐没透视。(S注:芬奇在写的时候将分类分得更细了,本文按细分后的类别来分段。) 【线透视】 绘画以透视学为基础,透视学不是别的,只不过是关于肉眼功能的彻底的知识。眼睛的功能很简单:在一个锥体中摄进一切摆在眼前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线透视研究视线的功能,并借测量发现第二物比第一物缩小多少,第三物比第二物缩小多少,依此类推到最远的物体。我靠实验发现,几件大小相同的物体若第二物与眼睛的距离是第一物与眼距离的一倍,则大小只有第一物的一半;再者,第三物距离第二物与第二物距离第一物的距离相等,则大小只及第一物的三分之一,依次按比例缩小。 像平面——透视无非是从一片光滑透明的玻璃后面观看某一地点。在玻璃面上可以描下在它后头的一切物体。这些物体形成一个锥形射入眼帘。(S注:达芬奇当然不必真的用玻璃来描画透视,但是这却成了其后很多人研究透视的一种辅助办法。) 两匹马沿着平行的跑道奔赴同一目标,假使眼睛从两条跑道中间望去,可见它们越跑越相互靠拢,这是因为映在眼睛上的马的像往瞳孔表面的中心移动了。 速度相等的物体之间,离眼睛远的显得慢,愈离眼睛近的显得愈快。 (S语:达芬奇没有在《画论》里全面介绍各种几何透视的技法,例如一点透视、两点透视等,而是讲了很多几何图形式的例子以及显示的例子,我想他自己对技法都有严谨地研究过,从他的画里可以看出来。) 【亮度和背景对透视的影响】 同样远近、同等大小的几个物体之中,被照得最亮的一个显得最近、最大。 远看许多发光物体,虽然它们是相互分开的,但看上去会连成一片。 物体一远看就失去了自己的比例。这是因为较明亮的部分比较暗的部分以较强的光线向眼睛发射它的形象。我曾见一妇女身穿黑衣,头缠白布巾,她的头似乎比穿黑衣的肩部宽两倍。 如果不是由于物体边缘尽处和界限处背景的差别,人眼就不能了解和正确判断任何一件可见物体。月亮虽然离太阳很远,但在日食时正介于太阳和我们的眼睛之间,以太阳为背景,人眼看去,月亮似乎连接在太阳上。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说课稿及反思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说课稿及反思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说课稿及反思 教材分析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个活动。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好奇心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我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校园场景,让学生自制取景框,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设计理念 “优美的校园”中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校园造型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地去发现、寻找、理解、表现校园建筑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表现能力。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采用多媒体和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视觉元素和透视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活动方式

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主题 用投影放出校园甬道、教学楼线描图(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分析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原因是透视错误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画,纠正画面中不符合透视规律的方法。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 二.学习透视与练习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 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 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的一个点(亦称“心点”)。 4.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 请两名学生,一站一坐,观察石膏立方体和讲桌对自己所处位置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说课稿及教案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说课稿及教案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教材分析《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个活动。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重点。学生分析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好奇心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我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校园场景,让学生自制取景框,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设计理念“优美的校园”中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校园造型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地去发现、寻找、理解、表现校园建筑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表现能力。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采用多媒体和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视觉元素和透视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活动方式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教学流程一.导入主题用投影放出校园甬道、教学楼线描图(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分析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原因是透视错误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画,纠正画面中不符合透视规律的方法。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二.学习透视与练习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的一个点(亦称“心点”)。4.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请两名学生,一站一坐,观察石膏立方体和讲桌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视点、心点、视平线,并用取景框画出来。学生用取景框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使学生了解透视现象,掌握透视规律,拓宽审美视野,引导学生的绘画思路]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活中,我们看同样大小的物体,近处的大,远处的小;同样高的物体,近处的高,远处的低。这种现象就是透视变化,而“近大远小”就是透视变化中最基本的规律。三.探究与表现1.观看石膏正方体、长方体线描图,在不同的位置、角度所呈现出的透视变化。(多媒体展示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师生讨论、观察透视现象,强化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 2.平行透视;把物体放平,正面面对学生。小组讨论:选举学生代表回答问题。生:上下线和视平线保持着平行关系,平行透视有1 个消失点。生:两边的竖线与视平线垂直,两侧的边线呈倾斜状,慢慢延长向心点集中,消失于心点。教师小结:两位同学回答都正确;方形物体的一组边,如果与我们成平行状,那么它的另一组边则逐渐消失于心点,离我们近的线段就长,离我们远的线段就短,这种现象就是平行透视。用投影仪放出一幅正确的平行透视线描图,请一同学上台,验证透视是否正确。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争先恐后地上台验证,学生上台将斜线延长,延长线集中于心点,线描图正确。3.成角透视;物体的一角对着学生。生:上下边和左右边的线变的倾斜了,延长线分别向视平线左右两点集中,成角透视有2 个消失点。生:没有平行线,都垂直于水平面。教师小结:回答的很正确;物体的一角与我们正对,倾斜线延长并向视平线上的左右两点消失,这种透视现象叫成角透视。请一同学上台验证一幅成角透视线描图,是否

第一讲 绘画透视学概述10

第一章绘画透视学概述 [教学目标]:了解东西方透视发展;掌握透视作图的常用术语,并了解透视图的分类。[教学重点]:掌握东西方透视特点;熟记透视作图的常用术语。 [教学难点]:透视基本原理构成;视向与透视图分类。 第一节西方透视发展简述 一、什么是绘画透视学 东西方人有着不同的绘画空间观念,无所谓好坏、优劣之分,只是西方人的表现方法更接近视觉科学,而东方人的空间观念更接近艺术科学。凡是好的东西,人类都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 这里我们所谈的“透视”它是一种绘画术语。是根据物理学、光学、数学原理,特别是投影几何的原理运用到绘画中来的专业技法理论。研究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画法,以及如何应用在绘画写生和创作的方法就叫做绘画透视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观察景物时,由于我们站立的高低,注视的方向,距离的远近等等因素;景物的形象常常与原来的实际状态有了不同的变化。这是由于距离不同、方位不同在视觉中引起的不同反映,这种现象就是透视。 如下图,同样高的房屋变得愈远愈低,同样宽的道路变得愈远愈窄,正方形成了梯形或菱形,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 二、怎样理解透视学在绘画中的应用 这是达芬奇总结的其中最常用到的是线透视,透视学在 绘画中占很大的比重,它的基本原理是在画者和被画物体之 间假想一面玻璃,固定住眼睛的位置(用一只眼睛看),连接 物体的关键点与眼睛形成视线,再相交与假想的玻璃。在玻 璃上呈现的各个点的位置就是你要画的三维物体在二维平 面上的点的位置,这是西方古典绘画透视学的应用方法。 三、透视学发展简史 透视学是欧洲人贡献给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它有数学家的精益求精,画家的苦思冥想,建筑师的呕心沥血,雕塑家的添砖加瓦。从数学的角度看,它是几何学的一个独特分 支;从艺术的观点看,它是一门艺术科学;从医学角度看,它是人眼视觉真实空间维数的

绘画透视学与摄影透视学

绘画透视学与摄影透视学 绘画透视学与摄影透视学。达?芬奇说:“绘画以透视学为基础,透视学不是别的,只不过是关于肉眼功能的澈底认识。”透视学对于形成绘画的智力技能的作用,主要是使我们获得把三维空间的形体,转换成二维“画面投影”的能力。绘画的透视学,利用许多数学知识,几何学知识和立体投影画法等完善了自身的理论,分为形体透视和空气透视。按照灭点的不同,又分为平行透视(-个灭点)、成角透视(两个灭点〕和斜透视(三个灭点)。达?芬奇将透视分为三个分支:线透视。空气透视与隐没透视(隐形透视)。线透视研究视线的功能,并借测量发现第二物体比第一物体缩小多少,第三物比第二物缩小多少。一般是,物体越是接近观看者的眼睛,越是大,离眼睛远,就显得小。空气透视指物体离眼睛越远越模糊,往往与色彩透视同是反映在绘画的画面上。即介于物体与眼睛之间的媒质越厚。物体越是失去本来的颜色,随着距离的增加颜色逐渐减淡,而增加蓝色成份,轮廓线也逐渐模糊。如果介于-件黑色物体与眼睛之间的发亮大气越重,黑色成份就小了,也增加了蓝色。各种颜色之中在远距离最先消失的是光泽,这是颜色之中最小的部分,是光中之光。其次消失的是亮光,因为它的阴影较少。第三消失的是主要的阴影。到最后只剩下一片冥蒙的黑暗。隐形透视,指的是物体因远去而逐渐缩小的时候,关于它外形的确切形象也渐次消失。第一种物体,对眼睛而言,有三个属性,即体积、形状和颜色。体积比之颜色或形状能在更远的距离外被分辨出来。其次,在较远处色彩比形状分辨力强。中国画家,创造了散点透视法,它不受统一焦点的限制,使观赏者视点在画面上有多次的移动。中国山水画有高远、平远,深远之分以表达山水画意境。从总体来讲,无论西画或中国画,他们的表现手段大都打破了传统的纯科学的焦点透视。摄影透视学证明了绘画透视学理论的科学性,而又必然受到摄影镜头的制约。就是说,摄影创作承认绘画的透视学是科学的,但摄影无法做到与绘画一样自由。它受镜头的焦距所限,视角所限。也就是说,无法用绘画透视学理解鱼眼镜头所创造的透视关系,也无法用绘画透视学理解长焦距镜头的“拉近”景物的间距。摄影家只能利用镜头的光学成像规律创造自己的作品。摄影家无法创造散点透视。利用电脑合成就不一样了,超广角透视,就像利用超广角镜头拍照的全景照片那样。产生严重变形。多视点组合透视,从不同地方的立脚点所观察到的物体,有正面,有侧面,有背面,甚至俯视和仰视。环形透视,立脚点不变,就像看环形银幕电影。无序组合。甚至光线方位都不一致。在实际景物的纵向物体,如顺着铁路,公路向远处看,反映在画面上均为垂直线或斜线。故在下列定律中均称为垂直线或斜线。为了防止多幅图像合成时出现透视上的混乱,我们必须学习一些透视学的原理和概念,第二节透视学的原理和概念,一、视线视线是指作图者的假想的直线,这条直线是放射形的,一般正常人的视角为60度左右,遇到不透明物体,就会被档住,不会弯曲。二、视场视场,也称视圈。由于瞳孔是圆的,是做圆锥形放射的直线,它所看到的空间范围一般大于60度,但并不是全部都很清楚,在摄影学称它为视场。三、视野视野(像野),在生理上所指的视野是指能被眼睛看清楚的范围?可用于标准镜头摄影的部分,一般为60度左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