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评价

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评价

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评价
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评价

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评价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国民预期寿命不断提高。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社会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之路。开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得到转变,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和增强;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选举制度得到完善和发展,人民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发扬人民民主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民主制度有较明显发展,推进了基层社会自治,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完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性作用明显增强。建立了一支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教职工队伍和科学研究队伍,培养出了一支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队伍,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文化事业成果丰硕。文化事业机构大幅增加,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几倍、几十倍增长,文艺创作走向更大繁荣。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产业,是指以社会化生产方式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主要包括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行业门类。其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已基本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专业门类齐全、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决策与部署与时俱进,三十年的伟大实践实现了四次战略思想的飞跃。一是以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为标志,解放思

想,拨乱反正,确立了科学技术的关键地位,实现了科学春天的开篇。二是以改革为动力,引导科学技术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中实现新的发展。三是加速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四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3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基础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卓著,科技支撑重大工程建设能力大幅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为解决“三农”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民生科技保障了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科技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形式、广领域、高水平的良好局面,科技为北京奥运成功举办和富有成效的抗震救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等等。特别是,我国在当代科技的许多重要领域涌现出如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核电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重大自创新创新性成果,实现了跨越发展。

总的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三十多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三十多年。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

不可避免的是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贫富差距太大,过度的偏离的追求经济建设和改革使腐败开始渗透到各个领域,社会矛盾日益加大。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我们现在的经济水平与我们的精神文明极为的不对称,我们国民的整体素质相对来说比较低,不符合我们现在的经济、政治地位的要求等等。但值得肯定的是开革开放的利大于弊。

参考文献:吴晓波《激动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等

外国语学院 09051220 程薇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答案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下列哪一篇文章不是代表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的文章?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 C.《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D.《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 从指导思想来看,哪个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完成的转变? A.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B.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从封闭到开放 D.从固守陈规到大胆改革 3. 中国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的标志是什么? A.经济改革 B.教育改革 C.政治改革 D.体制改革 4. 下列哪一个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这一时期的文件理论上最重要的成果? A.废除阶级斗争为纲,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C.提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没有一套固定模式。 D.对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部署。

5. 下列哪一事件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的大事件? A.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在城市主要搞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D.开辟经济特区,搞对外开放。 6. 从1988年的9月到1992年2月邓小平南巡这个阶段处于改革的哪个阶段? A.改革的全面探索阶段。 B.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 C.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 D.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 7. ()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 A.1978.12——1984.10 B.1984.10——1988.9 C.1988.9——1992.2 D.1992.2——2003.10 8. 下列哪一项不是十四大的内容? A.把邓小平南巡谈话的思想变成我们全党的一个纲领。 B.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D.提出邓小平理论。 9.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A.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将近30年的历程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将近30年的历程了。30年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在这 一时期内国家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 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在历史的颠簸前行中,一些东西已经沉淀下来并初 步定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轮廓也开始越来越清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尝试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方面做一个概括。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简洁的概念,但它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它 从总体上反映着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领导中国人 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反映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探索的成功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若干个方面,可以从不同的 角度去观察和把握,比如它既是一种思想理论,又是一个理想目标,还是通向 这个目标的发展道路和实践进程,当然也是一种制度的设计,等等。所有这些 方面的统一,就构成一个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可以说,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不是一种单一性的存在,而是一种复杂的存在,它是理论与实践、目标 与过程、应有与现有以及活动与制度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思想理论,其创立者是邓小平。邓小平在以毛泽 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反两 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断,开 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这个理论后来被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了系统阐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 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所有这些理论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表现形态。在这些理论中贯彻 始终的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理想目标,即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它的基 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具体地说,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本世纪头20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 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之所以能成为共同理想,就是因为它代表和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一个理想目标,而且是通向这一目标的现实道路 和路线。它不仅向我们描绘了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想蓝图,更 重要的是向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具体地说,这就是我们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是我们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纲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以及以此为基础 形成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歌颂改革开放三十年演讲稿

歌颂改革开放三十年演讲稿 杜甫有诗曰:“汉江春风起,冰霜昨夜除。”中国正走向一个无比光明的未来,不管 是自然灾害如今年的冰雪灾难,四川汶川地震,都无法动摇这个凝聚了13亿人的可爱中国。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 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1978年到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 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面对让人闻 风丧胆的非典疫情,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 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 录取27万名;而到,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 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 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 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而今年,奥运大幕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 们不仅为奥运的主人,而且是金牌最多者.!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 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反思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反思Post By:2008-8-29 16:20:00 一、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956年9月,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分析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78年11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财富和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国家的综合实力有了显著增强,2007年GDP超过24万亿人民币,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用袁绪程在《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评价》中的数据来说,就是“1978年GDP总量仅3624亿元,2007年已达到246619亿元,年均增长9.7%,增长速度极为罕见,中国经济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人均GDP过2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和工业化中期阶段。”(来源:中正网) 在当今国家已经变得富裕强大的情况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吗?为什么国家强大了、富有了,而工人、农民却由领导阶级,同盟军变成了“弱势群体”,长期处在贫困的状态?中国人民创造的财富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中国会出现新的“三座大山”?改革以后流行的顺口溜“房改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把你二老逼疯,医改把你提前送终”所描述的严酷现实,说明了什么? 中国政府拥有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意味着什么? 请看张宏良教授的回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在政治上遭到了西方列强的瓜分,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国在经济上再次遭到了西方列强的瓜分。所不同的只是19世纪末2 0世纪处,西方列强是用各种条约瓜分了我们,现在西方列强则是用各种规则在瓜分我们。中国被瓜分的主要标志,就是正在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随意挤压的“奶牛”,身上被国际垄断资本插满了财富吸管,用断子绝孙的资源毁灭式开发,所透支形成的巨大财富,如同长江大河般的流向西方发达国家,提高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却唯独牺牲了中国人民的福利,不仅是牺牲了这一代人的福利,更可怕的是掏空了子孙后代的资源基础。可以说,用牺牲子孙后代资源基础的办法,来换取一代人的富足,已经是一种犯罪了,更何况这种资源的毁灭式发展,连这一代中国人都没有享受到,完全被这一代西方人给消耗掉了。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约30年的经济起飞,日本工资赶上了美国,中国工资却只有美国3%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掌握了70%财富的0.02%(最新统计)的人口拼命向国外转移财产和亲属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人民会重新陷入“三座大山”压迫的原因。并且国际垄断资本对中国已经做好了奶挤干净后的杀牛准备,这就是通过金融市场股市和汇市的对冲操作,将中国最后的剩余资产全部卷走。(张宏良《中华民族再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张教授又说:“就外汇来看,中国用民工的如河血泪和矿工的如山骨灰,换来的巨额外汇完全无偿的奉献给了美国。面对中国空前的资源劫难和百姓劫难,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却是一片欢呼,声称我们赚取了宝贵外汇。我们的确拥有了一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是这些外汇储备与其说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不如说是美国的宝贵财富更加准确。一方面,一万亿外汇的三分之二以上都是美元资产,美元是什么,说穿了就是美国印刷厂印刷的纸张,美国想印多少就可印多少,随着美元印刷的增加和美国经济的减弱,中国血汗换来的外汇在随着美元大幅贬值,用欧元计算的美元资产,几年来已经贬值50%,中国外汇储备中7000多亿美元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突破点之一,它突破了发展道路上的瓶颈,从而打开了新的界面,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为这块有着5000年文明的神奇土地注入了更新更强的生命元素,使其活力倍增,从而使中国在各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尤其表现在物质方面。此次调查,我们以北京三间房地区的部分居民为调查样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调查得出三间房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生活变化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改革开放,服装业,小康,居住条件,交通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小组的六个成员利用小学期的在校时间讨论设计出问卷的内容,并走访了北京三间房地区,一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为94份。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以及spss 统计软件将94份问卷的答案作以描述统计,得出了相关统计结果。这些统计结果着实为我们的调查报告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和有力保证。通过落实调查的各项环节,我们从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与此同时,对于改革开放这一创举的理解更加深入,受益匪浅。 一、中国激荡30年:从“衣”看生活变化 80年代初期及目前老百姓买衣服场所对比 020 40 60 80年代初期目前目前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 集市 小服装店 大商场80年代初期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 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

显然,改革开放以后,渐渐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小服装店或者大商场买衣服穿,集市的数量也有所下降。 在服装的样式与质地方面,上世纪70年代,全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挺阔不皱、结实耐用的“的确良”代替了统一的“灰色装”、老样式,人们的穿着从这个时候开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当时买布料要凭布票,一张小小的布票,悄然影响着人们实用主义的审美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们的穿衣习惯。跟棉布相比,“的确良”布挺阔不皱、结实耐用,因此即使价格不菲,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追捧。追求“时髦”的日子上世纪80年代,勇于尝试的青年人穿上了有踩脚带的弹力健美裤。歌舞片《霹雳舞》的火爆,又带来了流行装束蝙蝠衫。蝙蝠衫式毛衣的宽松,也打破了毛衣外再罩外衣的旧习惯,开创了内衣外穿的风气。从“的确良”到“涤卡”,从绿军装、喇叭裤到蝙蝠衫、健美裤,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的思想中已注入了“时髦”的情绪。服装市场和品牌专卖一步裙、露脐装、吊带衫、半截裤、破洞牛仔裤、松糕鞋,哈韩族的肥裤子、掉裆裤,上世纪90年代的女性几乎没有什么不敢穿的,也几乎没有什么衣服能让人轻易满足。而男性服饰其实也在悄悄改变,休闲西服已是常见不过的衣服,与此同时,外国品牌陆续进驻中国市场,从皮尔?卡丹、鳄鱼到耐克、阿迪达斯,即使这些牌子并不是人们记忆中了不起的“国际顶级品牌”,但它们进入中国早,留给国人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90年代,人们在与世界名牌的初级对话中,学会了追逐“品牌”,慢慢拉近了中国高端服装与世界的距离。这时的人们买衣服已经有了明确的地点:要么去服装市场,要么进品牌专卖店。21世纪初:时尚搭上了中国风随着千禧年的钟声在24个时区接连响起,此时的中国人,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青涩、手足无措,变得张扬而自信。青年人习惯用“混搭”创造独一无二的个人服饰。随英伦、波西米亚、OL等服饰风尚先后刮起,旗袍、唐装、汉服也卷土重来。表象背后则是“时尚循环”之手在幕后指引。 二,中国激荡30年:从“食”看生活变化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 我们在三间房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时,不仅仅做了派发了问卷,还也结合了附近老人们口述的生活经历。 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窝头和咸菜,对人们来说都不陌生。三十年前,那是主食。当时有许多中国人正为填饱肚子而发愁。当时,三间房乡的人们和许多农村居民一样,为了填饱肚子,甚至吃过树皮和谷糠。因为饥饿,许多居民腿一度出现浮肿。玉米面、高粱、红薯,能吃饱就不错了。如果家里的孩子多,就只能喝稀的。即便在城市里,“粮荒”也会经常在月底不期而至。 直到一九八三年,百姓家里的面粉、大米才开始多了起来。那一年,稍晚于城里人的中国农民,整体生活水平达到了温饱。但这一年,在中国儿童的世界里,加了一点糖的冰块,还是会让他们流口水。纠缠父母好久才能得到的饮料,在小心翼翼地喝完之前,会在小伙伴面前“炫耀”很长时间。而他们手中简易塑料瓶里装着的,往往只是在开水中加了一点糖和色素。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_方创琳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1-0019-07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 方创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100101)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30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年均提升0.93个百分点,现已稳步迈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发展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2.14%,但城市化水平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8.40%, 花了近半个世纪进入城市化加速成长的中期阶段,约25年后进入城市化发展的成熟期。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分工合理、 空间竞争有序、市场运行高效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的合理化使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阵地,主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城市化研究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相关研究机构与人才不断涌现。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在新一轮发展中得以解决,直接影响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未来和美好前景。未来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将立足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为核心内容,形成由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及城乡协调发展的健康城市化格局,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市化健康发展新格局,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健康城市化道路。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镇发展;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 1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 在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3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长足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30年,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建设取得非常显著成就的30年。在这辉煌的30年里,我国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3亿人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5.94亿人,历年平均增长速度4.4%,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44.99%[1],年平均增长0.93个百分点;城市个数由190个增加到661个,平均每年增加16个,建制镇的规模不断扩大,由2000多个增加到1.89万个,平均每年增加640多个[2]。城镇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81年的711.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239亿元,历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0.9%。伴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81年的7438km 2扩展到2005年的 32520.7km 2,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1978年的6.7m 2增加到2007年的27.1m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86元,历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2%,恩格尔系数由57.5下降到36.3,城市用水普及率由53.7%提高到91.5%,城市燃气普及率由11.6%提高到82.1%,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5m 2增加到7.9m 2。城市化发展取得的这些巨大成就,拉动了国家经济增长,优化了城市产业结构,为国民积累了巨额社会财富,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推动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3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性战略任务,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3],要继续坚持把城市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不动摇。城市化的发展正在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Stiglitse ,2000年)所说: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两件最深刻的事情:第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第二是中国的城市化[4]。在未来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几十年中,将有超过发达国家劳 收稿时间:2008-08-10;修回时间:2008-12-06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编号:KZCX2-YW-321-05)、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编号:2006BAJ05A06,2006BAJ14B03)资助。 第29卷第1期经济地理Vol.29,No.12009年1月ECONOM IC GEOGRAPHY Jan.,2009 DOI:10.15957/https://www.doczj.com/doc/ad3229473.html,ki.jjdl.2009.01.005

改革开放三十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30年的记忆和感受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至今年正好是30年,在这30年轰轰烈烈的时代变迁中,我们国家走出了十年动乱的阴影,从一片百废待兴逐步发展成一个初具现代化的小康社会,作为70年代中后期生人,我有幸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和我们的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一起走过,一起经历,完成了思想的启蒙、身心的成长、学业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毫无疑问,我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虽然有些改革曾经让我和我的同龄人不得不面临艰难的抉择,但我仍认为这30年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好的的一个时代。我这样说,无意去歌功颂德,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亲身体验和深切的感受。 由于父母在异地工作,我孩提时代一直在外公身边,外公在文革期间被打成“地主兼工商资本家”,全家被下放到抚州老家的农村接受劳动改造,几个姨舅也相继在农村插队,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外公一家在当地很是被人瞧不起,全家人小心谨慎的夹着尾巴做人,外公给我的印象就是整天闷闷不乐。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全面纠正文革错误,外公摘掉了“地主兼工商资本家”的帽子,恢复了工作,补发了工资,全家人也从农村迁回城里,外公正式退休,二舅顶职(接替外公的工作)进了商业局上班,三舅光荣参军,小姨进了纺织厂当工人,真可谓喜事连连,外公一家人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生活压抑多年的外公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也跟着外公进城,在街道幼儿园开始接受学前教育,父母也经常过来看我,那时候听得最多的是从他们嘴里蹦出的一些诸如“落实政策”、“平反”、“回城”、“补发工资”、“顶职”、“招工”等之类的话题,年幼无知的我对于当时这些所谓的“国家大事”没有太多的概念,对此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没有太多的印象,现在回想起来,唯一和当时改革开放沾点边的话题是我的大舅在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考上了大学,并在毕业后分配在省城中学教书,这件事很长时间是当时全家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大舅也被我们后辈视为努力进取的榜样。 八十年代初,我回到父母所工作的县城开始上学,通过学习逐渐接触和了解到改革开放的一些信息和知识,但认识和理解十分有限,主要的信息渠道和话题仍然来源于家庭,对改革开放的感受也更多的来自于家庭的变化,这是反映那个时代国家政策最好的缩影,每一个普通家庭的变化都跳动着国家政策的脉搏。父亲1958年在北京当兵,复员后在县法院当法庭警察,文革时期公检法系统遭到破坏,他调到粮食部门工作,后来成为“保皇派”,挨过红卫兵的批斗,至今脑后还留有一道很深的鞭痕,父亲在那个反复折腾的政治运动年代中几度落魄,从此心灰意冷,文革结束后他在县粮食局机关上班,除了对我们三个子女严格管教外,工作上再无建树。这些我都是后来听母亲所说,其实父亲很少跟我们谈及他的过去,这些历史对我们而言讳莫如深。我的母亲70年代在国营化工厂上班,是一名化验员,八十年代初调到县委招待所当会计,母亲是一个很好强的人,不管在哪个单位上班每年都能评上先进工作者,但她始终对工作单位不是很满意,她的梦想是进入事业机关上班,但由于没有社会关系,而且又不是干部身份,虽然她一直很努力的工作,但这个梦想很难实现。还是改革开放给了她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终于出现了“考干”的制度,1988年,县里第一次举行面向社会“考干”(通过考试从职工中选拔国家干部),考试科目为数学、语文、政治和英语,母亲抓住这一难得机遇,报名参加了考试,虽然已经丢弃课本多年,而且中学是学俄语,但凭借多年坚持勤奋好学打下的底子,加上考前的突击复习,母亲以总分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为国家干部,并调到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东方古国正在崛起,中国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富强。当下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巨型工程;青藏铁路,世界屋脊铺铁桥。中华民族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壮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三十年。我们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具体而言:一、是香港,澳门的回归。香港,澳门的回归,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伟大业绩,也是上个世纪末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历史事件。从回归祖国那一刻起,香港,澳门就进入了新的时代、开启了新的航程。回归十几年来的一切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

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和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推进“一国两制”事业,符合香港,澳门同胞利益和愿望,也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在“一国两制”伟大实践中,香港,澳门这两颗璀璨的明珠将在祖国的南疆放射出更加绚丽的色彩,也为祖国的最终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二、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 年至2006 年的28 年间,中国的GDP 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 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00 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三、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 年到2006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 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 亿下降到2148 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84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下列哪一篇文章不是代表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的文章?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 C.《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D.《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 下列哪一事件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的大事件? A.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在城市主要搞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D.开辟经济特区,搞对外开放。 3.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A.发展 B.和平 C.保持现状 D.赶英超美 4. 从1988年的9月到1992年2月邓小平南巡这个阶段处于改革的哪个阶段? A.改革的全面探索阶段。

B.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 C.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 D.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 5. 从指导思想来看,哪个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完成的转变? A.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B.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从封闭到开放 D.从固守陈规到大胆改革 6. 中国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的标志是什么? A.经济改革 B.教育改革 C.政治改革 D.体制改革 7. 下列哪一个不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这一时期的文件理论上最重要的成果? A.废除阶级斗争为纲,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C.提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没有一套固定模式。 D.对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部署。 8. ()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 A.1978.12——1984.10 B.1984.10——1988.9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所发生的变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论文题目:要坚定不移的实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三十年所思所得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2011 年 6月 09日

要坚定不移的实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三十年所思所得 摘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至今已经有三十年的时间之久,这三十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让我们有了一种认识,那就是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坚定不移的实行改革开放。 一、回顾改革开放前的中国 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国内的一些因素严重地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上中国闭关自守,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伍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周边国家及地区迅速发展,而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显著。 看看改革开放前的中国: 经济上: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以及文革的错误思想使经济工作机构瘫痪,处于无极化状态,交通运输堵塞,各种建设处于低迷状态,国家经济亟待积极政策的拯救。 政治思想上: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上升为阶级斗争,让一些人成为冤案的主角,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后,反右倾斗争加上文革,人们处于一片恐慌之中。 教育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取消高考制度,教育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国家大批人才的流失,形成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人才真空。 科技上:闭关自守,外交上的失败,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在我身历的生活实际中,也曾听家里的长辈讲过,六七十年代,买粮食要用粮票,买棉布要用布票,买食用油要用油票,人民经济生活都离不开票,计划经济体制禁锢着经济的发展;而生活上,像肉类这种普通百姓的奢侈品也只有等到过年才舍得吃,人民的普遍状态是吃不饱,穿不暖。 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实际状况。 二、改革开放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我们认识到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的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于是,在中国刮起了名为“改革开放”之风: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 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三、实践证明中国的发展需要改革开放 1、经济的腾飞

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转折

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 三个伟大转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在接受采访时说,网友提出来30年前如果不搞改革开放,中国会是什么样子。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中国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以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30年来的改革,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 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建半封建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 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七大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这个提法,我觉得提得很好。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

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七大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四位。有人说很快会赶上德国。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30年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小平同志讲,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话,我们的风险就比较少,而且通过试验成功了,在全国推广。如果不成功,我们就停止下来。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从改革过程当中,这条特点也是很突出的。当然,改革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要突破,要加快步伐。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 3、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4、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5、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6、1987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 7、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8、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9、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0、1993年进行分税制改革 11、1993年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 12、1994年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13、1992、1994年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 14、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 15、1996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6、1997年“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7、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8、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19、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20、2002年“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1、2003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 22、2004年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 23、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 24、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入宪 25、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 26、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27、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 28、2006年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 29、2007年《物权法》出台 30、2007年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邓小平(1904━1997),原名邓先圣,于1922年参与组建了中国旅欧少年共产党,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底回国。1927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底代表中央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等起义,创建了红七军、红八军,开辟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34年参加长征,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参加遵义会议。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政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组织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主席。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 邓小平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于是他率先提出要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并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总设计师。 对于改革开放的评价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然后逐渐成为兴旺。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 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四位。有人说很快会赶上德国。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之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30年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小平同志讲,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话,我们的风险就比较少,而且通过试验成功了,在全国推广。如果不成功,我们就停止下来。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从改革过程当中,这条特点也是很突出的。当然,改革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要突破,要加快步伐。当然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大跃进" .在生产发展同时要实事求是,立足于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另外还要照应生产力发展.这样我国就可以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迅速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三十年的历程.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三十年的历程,回想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发展,回顾从自身的经历和生活情况,真是一脸无奈。那时接近解放已经一个世纪的三分之一,由于国从一穷二白贫困线上走来,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与解放前相比,生活状况的确有了很大改善,但当时生活水平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普遍物资匮乏,什么东西都供不应求,“千种商品千种票”。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离开了票无法生活。那时人们只能节衣缩食,一切只能将就将就,谈不上满足二字,生活窘境,几乎大家都如此。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当然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 改革的速变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从而在全国进行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批判了“二个凡是”,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不断地解放,特别是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国兴起了持续经济大发展,从而奠定了目前国家空前发展与强大。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人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其他不说,单说们一家发展情况,足以证明“改革开放”带来新飞跃。 民生的改善 在住房方面,我细细的听我爷爷开始说起,30年前一家6口人局促在不到40平方旧厂房里,一家老小起居在一处诸多不便,那时做梦也想要一间房子,然后说起当时20年前单位自建职工宿舍,根据当时政策,家分到一间60平方米三层楼,真是欢天喜地,像是做梦一样。但是等我的叔叔阿姨那辈大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想到这区区60平方米又能派什么用场,那只能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住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的变化(整理过的)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的变化(整理过的) 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 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这样,既节省了燃料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这在城市里是无法做到的。 行:过去,从乡里到县城不足4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整整2个小时,终于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由于路况不好,公交车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这种长期制我县农村发展的“行路难”问题,现在有了根本改观。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县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资金9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修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8公里,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向乡村延伸,全县公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50%。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两家运输公司落户,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进军国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 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文化事业:改革开放前,全村的中小学校舍设施十分简陋,文化设施非常落后。如今,一座现代化的文化活动中心已在镇东建立起来,可为本乡农民提供图书、影视、歌舞、棋牌,甚至培训、上网等全方位服务,大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村里所有中学、小学现已全都迁移到新民镇上,新建了宽敞的校舍,更新了教学设备,分别合并成为完中、中心校、幼儿园各一所,并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学杂费、书簿费的待遇。至于学生上学,通公交的村,可乘公交车上学,不通公交的村,由学校设校车接送。这样,全村学龄儿童、青年,既能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