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小华选用了H、I两根琴弦,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_____的关系;同组的小明选用A、D、F三根琴弦来进行实验,你认为_____(选填“能”或“不能”)研究音调与该因素的关系;该实验主要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

(2)小明想选用三根琴弦来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横截面积的关系,应选_____(填写编号)的三根琴弦。

(3)小华认为:如果想选用三根琴弦来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还要添加一根钢琴弦J,它的长度应该为________cm、横截面积为________mm2。

(4)在评估交流中,同学们一致认为采用三根琴弦进行实验较合理,理由是:

____________。

【答案】琴弦长短能控制变量法 A、B、C 80 1.02实验次数较多,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得出结论比较可靠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小华选用了H、I两根琴弦,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相同,但长度不同相同,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短的关系。

[2]选用A、D、F三根琴弦,它们的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相同,但长度不同相同,也可以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短的关系。

[3]实验中应用的实验方法为控制变量法。

(2)[4]选用A、B、C三根琴弦,它们的材料相同,长度相同,但横截面积不同相同,来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横截面积的关系。

(3)[5][6]因为要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所以要求三根琴弦长度相同、横截面积相同,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可知,DHJ符合条件,所以添加这根铜琴弦J,它的长度也为80cm和横截面积为1.02mm2。

(4)[7]一次实验,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实验次数较多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因此为了寻找普遍规律,应采用三根琴弦实验。

2.观察表,试写出三个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结论.

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有:

(1)由第一第二列可得:_____.

(2)由第三第四列可得:_____.

(3)由第五第六列可得:_____.

【答案】同种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温度有关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最慢声音传播的速度与频率无关

【解析】

【详解】

(1)由表中第一第二列可以看出,同样是在空气中,温度不同,声速也会不同,故可得出:同种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温度有关;

(2)由表中第三第四列可以看出,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且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最慢;

(3)由表中第五第六列可以看出,频率不同,但声速相同,说明,声音传播的速度与频率无关.

3.小兰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既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已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小兰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1)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编号为________琴弦(只填字母代号);

(2)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A .实验研究; B .分析归纳; C .提出问题(或猜想); D .得出结论等.你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用的合理顺序应该是:________(只填字母代号).

【答案】D、E C、A、B、D

【解析】

(1)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关系,应控制长度、横截面积一定,材料不同,故应选

D、E. (2控制变量法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实验研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故顺序为CABD .

点睛:(1)弦发声的音调可能与弦的材料、长度、粗细有关.

(2)研究音调的影响因素时,一定要采取控制变量法.

4.现在大多数房屋的门窗玻璃是“双层中空(接近真空)”的,能起到“隔音保温”的作用.小明在敲玻璃时,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产生了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的想法.为此,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如图所示,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底端,把玻璃球A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B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

②把橡胶球B向左拉开一定的高度,放手后让其撞击玻璃板,玻璃球A被弹开,在下表中记下玻璃球没斜面向上滚动的距离,共做3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②的实验.

⑴实验时,把橡胶球B向左拉开“一定的高度”,目的是为了保证橡胶球B与玻璃撞击时的________能保持不变;

⑵受到橡胶球B的撞击后,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__________来反映的;

⑶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⑷中空双层玻璃具有“隔音和保温”作用,是因为①隔音:___________;②保暖:

___________.

【答案】速度玻璃球滚动的距离大小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幅度大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真空传导热量的能力比玻璃差

【解析】解答:(1)根据控制变量法应保持橡胶球B与玻璃撞击时的动能相同,由于是同一个橡胶球,则应保持橡胶球B向左拉开“一定的高度”,从同一高度落下;(2)当玻璃板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这是转换的研究方法;(3)同样的撞击下,单层玻璃后的玻璃球比双层玻璃后的玻璃球运动的距离远;所以结论是: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4)两层玻璃之间接近真空,中空双层玻璃具有“隔音和保温”作用,①由于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而真空不能传声,所以这种窗户能起到较好的隔音效果;②由于真空传导热量的能力比玻璃差,所以这种窗户能起到较好的保温效果。

5.小红是一个爱思考、爱观察的同学,有一次,在她欣赏了一场音乐会后,想到了如下问题,请你帮她回答一下:

⑴琴声、歌声是通过传播到小红耳朵的;

⑵小红能清楚的分辨出哪是提琴声、哪是小号声,原因是;

⑶女高音歌唱家演唱时声音的高,男低音歌唱家演唱时声音的大。(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⑷小红观察到乐手在演奏提琴、吉它、二胡等弦乐器时,这些乐器的弦在振动。并且,弦张的越紧,振动的越,发声的音调越。

小红猜测: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为的琴弦。

②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㈠实验研究;㈡分析归纳;㈢提出问题(或猜想);㈣得出结论等。你认为小红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

③在上述探究过程中,主要用到了的研究方法。

⑸问题探讨:小红想进一步了解有关声音的一些知识,于是她查找了如下资料:

共鸣

两个发声频率相同的物体,如果彼此相隔不远,使其中一个物体发声,另一个也有可能跟着发声,这种现象就叫“共鸣”。

有趣的是:几乎随便什么容器里的空气(叫做空气柱),也会同发声物体共鸣。拿一个发声体靠近容器口,如果频率适当的话,那么,空气柱就会发生共鸣,使声音大大增强。根据声学家的研究,只要波长等于空气柱长度的4倍,或4/3倍、4/5倍……的声音,传入容器后就能引起共鸣。这就是我们把耳朵贴在热水瓶等容器口上能听见嗡嗡声的原因。

①什么条件下空气柱会发生共鸣?

②一把普通热水瓶内部高度大约是30厘米,则波长为厘米的声音传入热水瓶,会引起共鸣。

③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此现象?请举一例。

【答案】(1)空气;

(2)它们的音色不同;

(3)音调;响度

(4)快;高①A、B;②㈢㈠㈡㈣;③控制变量

(5)

①当声音的波长等于容器中空气柱长度的4倍,或4/3倍、4/5倍……时,声音传入容器后就能引起共鸣②120或40或24

③弦乐器利用乐器下方的共鸣箱来放大声音。

【解析】

试题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作为传播声音的媒介,琴声、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耳朵的.

(2)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故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

(3)女高音歌唱家的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的声音的音调低,但响度大.

(4)提琴、吉它、二胡等弦乐器振动的频率和弦的长短、粗细、以及松紧程度有关,弦越细、越短、张得越紧音调越高.

(5)

1、要研究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还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的关系,应用控制变量法,即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应控制弦的材料和长短一定,改变弦的粗细,故题中应选序号为AB琴弦研究.

2、根据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可知该实验的研究过程是:③②①④

3、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6)由题干知:波长等于空气柱长度的4倍,或4/3倍、4/5倍…的声音,传入容器后就能引起共鸣.

故30厘米得4倍,或4/3倍、4/5倍分别为:120、40、24;生活中弦乐器利用乐器下方的共鸣箱,就是共鸣的利用.

考点:声现象

二、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6.小明同学根据课本中的“试一试”,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

(1)请在图中作出蜡烛AB的像A'B'________.

(2)小明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填在表格中:

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下图坐标中画出h与s的关系图像:____________

(3)从图像中可以看出h与s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解析所示见解析所示 h与s成正比

【解析】

(1)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分别做出由A、B两点在透明纸上的像,从而得出AB的像,如图所示:

(2)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

(3)从图象中看出;h随s的变大而变大,且增大的倍数相同,即h与s成正比关系;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1). 见解析所示 (2). 见解析所示 (3). h与s成正比

【的距离】(1)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物体上部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下部;物体下部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上部,因此通过小孔后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像.

(2)找出表格中的数据在坐标纸中的对应点,然后连接成平滑的曲线;

(3)可以看出,当像离小孔越远,像的大小是变大的.

7.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研究水的沸腾。

(1)如图乙中A、B所示,其中______图是水沸腾时的气泡变化情况;在这次实验中,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2)小杰同学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EO方向入射,如图丙所示,小杰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______(填“A”或“B”)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丁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______(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答案】A 减小水的质量 B 在

【解析】

【分析】

(1)沸腾前,上层的水温度较低,上升的气泡遇低温液化,气泡减小。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气泡不断升高,深度不断减小,水压不断减小,并且产生水蒸气不断进入气泡,气泡逐渐变大;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减少水的质量、加盖或者提高水的初温。

(2)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始终在同一平面内。

【详解】

(1)[1]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气泡不断升高,深度不断减小,水压不断减小,并且产生水蒸气不断进入气泡,气泡逐渐变大,所以如图乙中A、B所示,其中A 图是水沸腾时的气泡变化情况。

[2]在这次实验中,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减小水的质量。

(2)[3]小杰同学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EO方向入射,如图丙所示,小杰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B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观察纸板B上有没有反射光线。

[4]任何反射现象都要遵循反射定律,所以纸板未与平面镜垂直,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也在同一平面内。

8.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然后在中间画一横线,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沿此直线放好,取两段等长的蜡烛,将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方,然后用另外一根蜡烛B在玻璃板的后方来回移动。

(1)该实验采用半透明薄玻璃板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

(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_____(选填“A”或“B”)侧观察。

(3)找到A的像的位置后,连结蜡烛A和蜡烛B所在的位置,发现该连线与玻璃板所在平面相_____,两段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 关系。

(4)将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都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甲).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

(5)解决以上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此时若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则像将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移动,像的大小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图乙是某小组的同学经过三次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

【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A;垂直;大小;玻璃板太厚,两个面都能成像;

靠近;不变;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实验具有偶然性。

【解析】

【详解】

(1)[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玻璃板前面既能看到A的像,又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2]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眼睛在A蜡烛所在这一侧;

(3)[3]连接蜡烛A和蜡烛B所在的位置,发现该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垂直,且对应点的连线被镜面垂直平分;

[4]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

(4)[5]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的原因可能是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也可能是玻璃板太厚,两个面都能反射成像,题干中已经说明玻璃板竖直放置,故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太厚,两个面都能反射成像;

(5)[6]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若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则像将向靠近玻璃板方向移动;

[7]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物体靠近平面镜,像也靠近平面镜,像的大小不变(等于物体的大小);

(6)[8]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寻找规律,使结论具有普遍性。9.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刻度尺,刻

度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寻找像的位置,眼睛应该在蜡烛_______(填“A”或“B”)这一侧观察,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_______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4)另一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用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5)若用跳棋代替蜡烛实验,为了像更清晰,解决的办法是:_______.

(6)一学生实验中,如下图所示在白纸上记录了三次像与物的位置,存在的问题是

_______,测三次的目的是_______.

【答案】较黑暗 B蜡烛 A 相等 B 玻璃板没和水平桌面垂直放置用手电照亮跳棋没有对三次位置做编号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解析】

【详解】

(1)[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因为这样能看到A蜡烛烛焰所成的像更清晰;

[2]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这样能够明显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3][4]眼睛应该在蜡烛A这一侧观察,这样能够同时看到蜡烛A的像和蜡烛B;这时发现像与B蜡烛大小相等,即像与蜡烛A大小相等;

(3)[5]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应该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4)[6]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玻璃板没和水平桌面垂直放置,所成的像不在正确的位置;

(5)[7]跳棋不能发光,为了像更清晰,可以用手电照亮跳棋,那么跳棋能反射出更强烈的光线;

(6)[8]这个实验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对三次位置做编号,不确定哪个点是物对应的像;

[9]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不是从一组数据得出结论,应该测量三次.

10.钞票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了标记,在紫外线下识别这些标记,是一种有效的防伪措施.某同学在较暗的环境中做了下列三次实验:

(1)如图甲所示,他用紫外线灯照射面值为100元的钞票,看到“100”字样发光.这表明紫外线能使________发光.

(2)如图乙所示,他用紫外线灯照射一块透明玻璃,调整透明玻璃的位置和角度,看到钞票上的“100”字样再次发光.这表明紫外线能被透明玻璃________.

(3)如图丙所示,他把这块透明玻璃放在紫外线灯和钞票之间,让紫外线灯正对玻璃照射,在另一侧无论怎样移动钞票,“100”字样都不发光.他做这次实验是为了探究

________.

【答案】荧光物质反射紫外线能否透过玻璃 (或玻璃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或玻璃对紫外线的反射能力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于紫外线能够使荧光物质发光,因此用紫外线灯照射面值为100元的钞票,看到“100”字样发光;

(2)[2]只要钞票上的“100”发光,说明已经被紫外线照射到了,而紫外线灯并没有照射钞票,说明钞票上接收到的紫外线是透明玻璃反射的;

(3)[3]把这块透明玻璃放在紫外线灯和钞票之间,让紫外线灯正对玻璃照射,在另一侧无论怎样移动钞票,“100”字样都不发光,说明紫外线不能穿透玻璃而照射到钞票上,所以他做这次实验是为了探究紫外线穿透玻璃的能力(玻璃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玻璃对紫外线的反射能力等).

三、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1.如图甲是“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

(2)如图丙所示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海波熔化过程对应图像中的__________段(选填“AB”或“BC”),其熔点为_______℃;

(3)用质量为m1的海波做实验,绘制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中的a所示。若用相同的热源,用质量为m2(m2>m1)的海波做这个实验,得到的图像可能是图丁中的_______(选填“b”“c”或“d”);

(4)利用上述实验中的器材来“探究水的沸腾”,还需要一个中间有孔的硬纸板,它的作用是_________。若正确操作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绘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戊所示。分析图像可获得的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46 BC 48 c 减少热量的散失水的沸点是98℃

【解析】

【分析】

【详解】

(1)[1]从图乙可以看到,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它的读数是46℃。

(2)[2][3]海波是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所以熔化过程对应图像中的BC段,其熔点是48℃。

(3)[4]海波的质量变大,但是熔点是不变的,从图丁可看到,得到的图像可能是图丁中的c。

(4)[5]这个硬纸板,它的作用是减少热量的散失。

[6]从图戊可看到,水在第4min开始温度保持不变,可知水的沸点是98℃;并且知道水沸腾时,温度是不变的。

12.如图甲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当水温上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记录.

(1)图乙中,表示水在沸腾时的现象是其中的_____图.

(2)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知,在当

时条件下,水的沸点是_____℃.

(3)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_____热量,温度_____.

(4)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是水蒸气遇冷_____形成的.

(5)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在交流时,发现各组测出的水的沸点大多数都小于100℃,说明当时的大气压___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

(6)有两组同学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丁所示:a、b两种图象不同的原因是水的_____不同.

【答案】A 98 吸收不变液化低于质量

【解析】

(1)由图乙可知,A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是沸腾时的现象;B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是沸腾前的现象; (2)从图丙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此时水的沸点为98℃; (3)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4)白气是高温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5)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故当时的大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6)由图像可知,由于水的质量不同,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需的时间不同.

点睛:分析图像不同的原因是本实验的难点,熟练掌握实验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3.如图中,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甲乙两组同学选取了“萘”和“石蜡”两种物质进行实验。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萘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将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3)根据图像,该物质在第5min时处于______态,(选填“固”“液”“固液共存”),该物质的熔点为______℃,仔细观察图像发现,该物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 段)升温______(选填“快”或“慢”)。

(4)把试管中的固体换成水,使用以上装置做水沸腾实验,当烧杯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______沸腾(选填“会”或“不会”)。

【答案】晶体吸收固液共存 80 快不会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图像知,萘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萘是晶体,且熔点为80℃。

(2)[2]物质熔化时,把试管取出,物质停止熔化,放回烧杯物质继续熔化,可见物质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

(3)[3]物质在第5min时处于熔化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4]物质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该物质的熔点是80℃。

[5]物质是固态时,吸热3min,物质温度升高了20℃。物质是液态时,吸热2min,物质温度升高了不到10℃。所以该物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段)升温慢。

(4)[6]试管中的水能达到沸点,但是试管中的水和烧杯中的水温度相同,试管中的水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所以试管中的水不能进行沸腾。

14.图甲是“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 图乙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__℃;

(2)如图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熔化过程对应图线中的____段(选填“AB”或“BC”)其熔点为____℃.熔化过程中海波吸收的热量____放出的热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用质量m1的海波实验,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丁中的a.若用质量为

m2(m2>m1)的海波做实验,得到的图线可能是图丁中的_______(选填“b”“c”或“d”).

【答案】46BC48大于c

【解析】

【分析】

【详解】

(1)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其示数为46℃;

(2)海波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对应图线中的BC段;由图可知,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不变,其熔点为48℃,熔化过程中海波的内能增加,因此吸收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

(3) 海波是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有一定的熔点,用质量为

m2(m2>m1)的海波做实验,海波的质量变大了,加热到熔点吸收热量变大,所需时间变长,但熔点不会改变,仍是48℃,故图线可能是图丁中的c.

15.小明探究“某种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小明将装有该固体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______;

(2)由图象可看出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在第15min内该物质处于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3)该物质熔化过程的特点是不断吸热,温度______

【答案】受热均匀80固液共存状态不变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将装有固体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体受热均匀。

(2)[2]由图象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80℃。

[3]由图象知,在第15min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是固液共存态。

(3)[4]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受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四、初二物理光的折射透镜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6.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示意图,其中凸透镜焦距为10cm。

(1)蜡烛和凸透镜置于图示位置,调节光屏位置,光屏上会出现清晰的_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据此规律可制成______;若用课本挡住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蜡焰的像会________;

(2)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将凸透镜逐渐向____移动,光屏上能成清晰缩小的像。

(3)将蜡烛、凸透镜分别放在图中45cm、50cm的位置,蜡焰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这时眼睛应该在___________侧观察蜡焰的像。

【答案】放大投影仪变暗右放大凸透镜右侧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15cm,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2f>u>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

[3]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2)[4]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将凸透镜逐渐向右移动,当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时,根据光的可逆性,光屏上能成清晰缩小的像。

(3)[5][6]将蜡烛、凸透镜分别放在图中45cm、50cm的位置,此时物距为5cm,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一侧,眼睛应该在右侧透过凸透镜观察烛焰的像。

17.在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滨选择了一块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对凸透镜成像特点作了进一步探究.

(1)为了测量凸透镜焦距,他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透镜,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光屏上得到一个_____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2)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先调节好蜡烛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凸透镜的中心大致在_____.

(3)当把点燃的蜡烛和光屏移至图甲所示位置,光屏上_____(选填“能”或“不能”)成像.若把点燃的蜡烛向右移至光具座的35cm刻度时,向_____(选填“左”或“右”)

移动光屏会得到一个倒立、_____的实像;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此时,风一吹,烛焰向左偏,则光屏上成的像向_____偏.

(4)细心的小滨发现实验时间一长,光屛上的像会向上移动,为了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_____移动.

(5)小明用此光具座模拟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的情况,当人眼看清眼前30cm处的物体时,凸透镜的位置、形状如图乙所示.如果将物体移至眼前50cm处,保持透镜(晶状体)、光屏(视网膜)之间距离不变,则应该换上更_____(选填“薄”或“厚”)的凸透镜(凸透镜直径大小相同),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最小、最亮同一高度能右放大投影仪(幻灯机等)右上薄

【解析】

【分析】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

(2)在实验中,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判断光屏移动的方向并判断像大小的变化,凸透镜成像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等依据的是这一原理;凸透镜成像不仅左右相反、而且要上下相反;

(4)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但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像与物体的变化方向恰好相反;

(5)薄凸透镜的焦距大于厚凸透镜的焦距,然后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分析解答.【详解】

(1)让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

(2)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整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

(3)当把点燃的蜡烛和光屏移至图甲所示位置,此时u=v=2f,光屏上得到倒立、等大的实像;

由“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当把点燃的蜡烛由图甲所示位置向右移至光具座的35cm刻度时,此时物距u=50cm﹣35cm=15cm,则f<u<2f,应向右移动光屏,会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幻灯机等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由“凸透镜成像左右相反”可知,烛焰向左偏,则光屏上成的像向右偏;

(4)蜡烛在燃放中不断缩短,向下移动,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中央,可向上移动光屏;

(5)由题意可知,物体远离凸透镜即物距变大时,像距不变,说明凸透镜的焦距变大,而

薄凸透镜的焦距大于厚凸透镜的焦距,故更换的应是薄凸透镜.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和小红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按如图甲所示操作,测出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生活中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3)保持图乙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当蜡烛向左移动到10cm时,应该向左移动光屏

______cm(等于10,小于10 ,大于10),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4)步骤3中如果不移动光屏也可以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加上一个适当______(凸透镜,凹透镜),也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10.0放大投影仪大于10凹透镜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焦距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由图甲得,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刻度尺的读数要注意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2)[2][3]由乙图得此时物距在意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利用这样的原理成像。

(3)[4]保持图乙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当蜡烛向左移动到10cm时,成缩小的实像,像位于60cm~70cm间,所以应该向左移动光屏大于10cm,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4)[5]步骤3中如果不移动光屏也可以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加上一个适当的凹透镜也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因为凹透镜具有发散作用,能使像重新呈现在光屏上。

19.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

(1)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

(2)图乙是某次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生活中的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想

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像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时,光屏上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一个同学不小心在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则光屏上_____(选填“有”或“没有”)完整的像。

【答案】10 照相机 左 变小 有

【解析】

【详解】

(1)[1]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时,会会聚在焦点,从图甲可以看到,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

(2)[2]从图乙可以看到,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3][4]根据凸透镜的动态成像规律可知,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像是变小的;

(3)[5]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小部分被挡住,但仍然有一部分的光通过凸透镜会聚成像,因此光屏上还是会有完整的像。

20.小林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是_______。 (2)如图a 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 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 处(图中未标出),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_______的实像。

(3)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若仍使烛焰的像位于光屏中央,蜡烛和凸透镜不动,则光屏应__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

(4)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一支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 ,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 间的距离为L 0,如图b 所示,则该透镜两倍焦距2f _______ L (选填“>”“<”或“ ="),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 、B 之间的距离s =______ (L 0、L 表示)。

【答案】使烛焰成的像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缩小; 向上; <; 02L

L 。 【解析】

【分析】

【详解】

(1)[1] 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是使烛焰成的像在光屏的中央位置,便于观察;

(2)[2] 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 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因为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 处,物距大于

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3] 蜡烛燃烧变短时,所成的像移到了光屏中心的上方,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则光屏应向上移动。

(4)[4] 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 处时2v f > ,

u

v L 所以2f L

[5] 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 处,透镜到蜡烛的距离为L 0,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 处,透镜到蜡烛的距离为0L L -,所以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 、B 之间的距离s =02L L

五、初二物理 物体的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21.探究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如图甲所示,小球以初速度2.0m/s 从A 点沿着足够长的光滑斜面滑下,它在斜面上的速度v 随时间t 均匀变化。实验数据如下表:

t /s

0 0.1 0.2 0.3 0.4 0.5 0.6 v /(m ?s -1) 2.0 2.5 3.0 3.5 4.0 4.5 5.0

(1)小球在斜面上做______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2)报据表中数据,在图乙中描点并画出小球的v-t 图象______;

(3)小球的运动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式为v = ______;

(4)如图丙所示,以速度v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 ?内通过的路程是s ?=v ?t ?,它可以用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矩形(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同样,图乙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图形的面积,也能表示这个小球在相应时间t 内通过的路程s 。上述小球从A 点沿光滑斜面滑下,在时间t 内通过路程的表达式为s =______。

【来源】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

【答案】变速 25t + 22 2.5t t +

【解析】

【分析】

(1)[1]由表中数据可知,随时间小球的速度变大,则小球在斜面上做变速运动。

(2)[2]报据表中数据,在图乙中描点画出小球的v-t 图象如图所示:

(3)[3]由图像可知,小球的运动速度与时间成一次函数关系,且小球的初速度为2m/s ,则运动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式为

03m/s 2m/s 250.6s

v v v t t t t ?=+=+=+? (4)[4]小球从A 点沿光滑斜面滑下,图线与时间轴所围图形的面积为路程,则在时间t 内通过路程的表达式为

20()(225)2 2.522

v v t t t s t t +++===+

2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_____(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_____;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v AC 偏_____(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做_____(匀速/变速)直线运动;

(4)若s 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BC =_____m/s 。

【来源】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教学质量调研)

【答案】s v t

= 较小 便于测量时间 大 变速 0.3

八年级物理上册练习题

八年级(上)物理练习一基础概念 填空: 1,一切物质都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 2,科学探究的环节包括7个步骤:观察思考,提出问题——__________与__________——指定计划,设计实验——__________——收集证据,分析论证——__________与__________。3,国际单位制,用符号【__________】表示。长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__。 1km=__________m,1dm=__________m,1cm=__________m, 1mm=__________m,1μm=__________m,1nm=__________m。 4,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 5,分度值是测量仪器的__________。 6,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和估读值,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__________位。 7,量程是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误差__________消灭,__________减小。(能或不能)减小误差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__________。 10,运动时__________的,静止是__________的。(相对或绝对) 11,机械运动是指物体__________的变化。 12,参照物是假定__________的标准物。(运动或不动)通常不提时,常选__________为参照物。 13,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必须考虑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因素。 14,匀速直线运动是指一个物体沿着__________运动,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__________相同。 15,速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__________内通过的__________。速度的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速度的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速度符号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路程符号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时间符号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 17,平均速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用符号__________表示。18,能量是与物体__________有关的物理量。不同形式的能量__________相互转化。(能或不能) 19,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_产生的。 20,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____。 21,声音向周围扩散,形成__________,它必须借助于__________才能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

【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全套精选测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

【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全套精选测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一、初三物理电流和电路易错压轴题(难) 1.小红同学对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进行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 (设计与进行实验) (1)按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 (2)闭合开关,排除故障,用电压表在AB间测出L1两端的电压。 (3)在测L2两端的电压时,小明为了节省时间,采用以下方法:电压表所接的B接点不动,只断开A接点,并改接到C接点上。 (4)测出AC间的电压,得出结论。 (交流与评估) (1)在拆接电路时,开关必须________。 (2)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示数为零,则小灯泡的故障可能是L1________(填“短路”或“断路”) (3)小明用步骤3的方法能否测出L2两端的电压?为什么?________。 【答案】断开短路不能,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解析】 【详解】 (1)为了保护电路,在拆接电路时,开关必须断开。 (2)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示数为零,若为L1的故障,只能是短路,此时电压表也被短路,故示数为零,若断路时,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会有示数,且接近电源电压;所以小灯泡的故障可能是L1短路。 (3)电压表所接的B接点不动,只断开A接点,并改接到C接点上,此时电流由负接线柱注入,正接线柱流出,即电流方向是反的,指针会反偏,所以不能测出L2两端的电压。【点睛】 重点是研究串联电路电压的实验,注意电压表的使用,在连接电压表时,电流方向不能接错,选择量程可用试触的方法。 2.演绎式探究﹣﹣﹣探究点电荷的电场强度 如果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的大小大得多,这样的带电体可以看成是点电荷.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测试与练习(word解析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测试与练习(word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小华选用了H、I两根琴弦,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_____的关系;同组的小明选用A、D、F三根琴弦来进行实验,你认为_____(选填“能”或“不能”)研究音调与该因素的关系;该实验主要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 (2)小明想选用三根琴弦来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横截面积的关系,应选_____(填写编号)的三根琴弦。 (3)小华认为:如果想选用三根琴弦来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还要添加一根钢琴弦J,它的长度应该为________cm、横截面积为________mm2。 (4)在评估交流中,同学们一致认为采用三根琴弦进行实验较合理,理由是: ____________。 【答案】琴弦长短能控制变量法 A、B、C 80 1.02实验次数较多,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得出结论比较可靠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小华选用了H、I两根琴弦,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相同,但长度不同相同,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短的关系。 [2]选用A、D、F三根琴弦,它们的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相同,但长度不同相同,也可以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短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 D.课桌的高度约为 m 2. 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 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s B. s C. s D. s 3. 汽车速度是36km/h,运动员速度是10m/s,自行车1min通过的路程,则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4.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6 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 A.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 C.乙在甲前面0.6米处 D.乙在甲前面1.2米处

5. 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着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 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6. 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 果将会() 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 7.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s/ t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8.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 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9.甲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是() 10某同学先后三次测量同一物体的宽度,测得的数据分别是、 cm、 cm,则测得该物体宽度为() A、 B、 C、 D、 11.一列队伍长50m,跑步速度是s,队伍全部通过一长100m的涵洞,需耍的时间是()

九年级物理测试卷

佛山市九年级科研测试 物理试卷(课改实验区)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共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在答题卡上作答,不能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考卷类型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4.非选择题必须在指定的区域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不能超出指定区域或在非指定区域作答,否则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21分) 一. 选择题:(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下列各题所列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选对的给3分,选错或不答的给0分。) 1.在日丽无风的体育场,进行百米赛跑。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在听到起跑枪声开始计时,运动员到达终点时秒表的读数为10.59秒,则运动员跑完百米的时间应为: A.10.30秒 B.10.59秒 C.10.88秒 D.10.18秒2.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是: A.先液化,后汽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只有液化 D.只有汽化3.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声音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音色和音调4.目前光污染越来越严重,白亮污染是普遍的一类光污染,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都能造成白亮污染,形成白亮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有能量 D.光沿着直线传播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测试题 一、选择题(下面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常用de长度单位,是由大到小de顺序排列de是 A. 纳米、微米、毫米 B. 毫米、纳米、厘米 C. 毫米、纳米、微米 D. 毫米、微米、纳米 2、生活中常用碗炖食物,如右图所示。碗与锅底不接触,当锅里水沸腾后碗中 de汤() A.同时沸腾了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D.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3、下列关于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de说法中正确de是 A. 速度大de物体通过de路程一定长 B. 速度大de物体通过de路程一定短 C. 物体de速度由运动de时间决定 D. 物体de速度与通过de路程无关 4、一位诗人写道“…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句中描述“山走”、“船行” 选择de参照物分别是 A. 河岸和行船 B. 行船和河岸 C. 都是行船 D. 都是河岸 5、物体吸收了热量,则物体de温度() A.一定升高 B.一定降低 C.一定不变D.可能升高,也可能不变 6、“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de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一定de 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de位置。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de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de四个小球de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表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7、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de速度之比为3∶1,通过de路程之比为2∶3,那么甲、 乙两物体运动de时间之比是 A.2∶9 B. 2∶1 C. 9∶2 D. 1∶2 8、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de关系为s=vt,在右图中,甲、乙两 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de路程s和时间t de关系图象,由图可知两物体de 速度大小是 A. v甲>V乙 B. v甲<v乙 C. v甲=v乙 D. 无法确定 9、某同学有一支温度计,读数不准但刻度是均匀de,该同学将这支温度计放入 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是5 ℃,将这支温度计放入沸水中时读数是95 ℃(气压 为1个标准大气压).他用这支温度计测量当时de气温读数是32 ℃,由上述可知,当时实际气温为() A.29 ℃ B. 32 ℃ C.30 ℃ D.35.5 ℃ 10、甲、乙、丙三架直升机同时上升,v甲<v乙<v丙。乙机驾驶员感到自己在下降,这是因为他把参照物选为() A.地面B.甲机C.乙机D.丙机 11、在卫生间洗过热水澡后,室内de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发生de这两种物态变化情况是()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只有液化 D.只有汽化 12、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de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de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de声音,此为“叩诊”。这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腹部是否有积水de?() A.声音de响度 B.声音de音调 C.声音de音色 D.声音是否悦耳动听13、剧院及音乐厅,四周墙壁常挂呢绒帘幕,同时墙壁会做成凹凸不平de像蜂窝似de,这是为了() A.装饰、美观 B.易于反射声波,增大声音 C.吸收声波,减小嘈杂de回声 D、提高声音de音调 14、小昌同学在26℃de实验室里,将温度计放入一杯酒精中,当温度计de示数不再变化时,将温度计取出,关于他观察到de温度计示数,下列说法中正确de是()A.高于26 ℃ B.先下降,后上升到26 ℃ C.低于26 ℃ D.等于26 ℃15、下列关于声音de说法中不正确de是()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de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de D.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16、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de是() A.冬天de早晨树木上挂满了霜 B.秋天de早晨花草叶子上de露水 C.在教室里洒水后地面变干 D.早晨de浓雾 17、有一种电子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de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 于电子牙刷,正确de说法是() 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de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de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哗哗”de流水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3分) 18、古代de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de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de是 () 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 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D.土地传播声音de速度比空气快 19、已知水银、煤油、酒精de熔点分别为-39 ℃、-30 ℃、-117 ℃,要测量零下80摄氏度de温度,应该选用de温度计是() A.煤油温度计 B.酒精温度计 C.水银温度计 D.煤油温度计或水银温度计20、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de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de“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de“唧唧”声 C.将要上钩de鱼被岸边de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3分) 1.下列A物体de 长度为__ ______cm;树叶de长度为__ ______cm。 2、在快速行驶de汽车里坐着de乘客和司机说他自己没有运动,这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而路边de人说乘客和司机是运动de,这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乘客看到路边树木是移动de,这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 3、某飞机在5s内匀速飞行了1000m,它飞行de速度为________m/s,合________km/h。 4、某同学从家到学校,前一半路程de平均速度是2 m/s,后一半路程de平均速度是3m/s。则整个过程中de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甲 乙 t s

物理八年级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

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全套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细心的小轩发现水箱接口处使用不同水管,出水口水流喷射的远近不同.于是,小轩想探究“水压相同时影响水管出水口水流速度大小的因素”。为此,他提出了三个猜想:①与水管的长度有关;②与水管的内径大小有关;③与水管的材质有关.为了验证猜想,小轩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 (1)实验过程中,需控制水箱中水的深度不变,从而使接口处水的压强________。保持出水口的高度h不变,通过____________来反映出水口水流速度的大小.在接口处接材质相同的不同水管多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长度l (cm) 内径d (cm) 喷射距离s(cm) 1 40 1.014 2 1.516 3 2.020 4 70 1.012 5 1.515 6 2.017 7 100 1.011 8 1.513 9 2.014 (2)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 (3)比较序号________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当材质和内径一定时,水管长度越长,出水口水流速度越小;比较序号1、2、3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当材质和长度一定时, _____。 (4)综上所述,当其他条件一定时,水管长度越长,内径越小,出水口水流速度 ________。

(5)为验证猜想③,接下来的操作应该为_____________。 【来源】【专题】备战2020届中考物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题型08-创新探究题 【答案】不变喷射距离刻度尺 1、4、7或2、5、8或3、6、9 水管内径越大,出水口水流速度越大越小用内径和长度相同,材质不同的水管多次实验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使接口处水的压强不变,需控制水箱中水的深度不变。 [2]水流速度的越大喷射距离越远,可以通过喷射的距离反映水流的速度。 (2)[3]实验中需要刻度尺测量水管长度、水管内径、喷射距离。 (3)[4]比较1、4、7或2、5、8或3、6、9发现实验中水管材质和内径相同,而水管长度不同,水管长度越长喷射距离越短,说明当材质和内径一定时,水管长度越长,出水口水流速度越小。 [5]比较1、2、3或4、5、6或7、8、9发现当水管材质和长度相同,而内径不同,内径越小,水管长度越长喷射距离越短,说明当材质和长度一定时,水管内径越小,出水口水流速度越小。 (4)[6]综上所述,当其他条件一定时,水管长度越长,内径越小,出水口水流速度越小。 (5)[7]猜想③为出水口水流速度与水管的材质有关,所以为验证猜想③应当用内径和长度相同,但材质不同的水管多次实验。 2.为比较纸锥下落快慢,小波用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分别裁去一个扇形,做成图甲所示的 A、B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1)小波想通过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到水平地面的先后,来确定纸锥下落的快慢,他应该选择图_____ (选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开始释放。实验中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应该让两个纸锥从更_____的地方开始下落; (2)小波用频闪相机拍下某一纸锥下落过程,如图丁所示; ①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是_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初三物理测试卷

1、电阻是导体________的一种性质,当两个电阻串联时,相当于增加了导线的________;当两个电阻并联时,相当于增加了导线的________。 2、在家用电路中,开关和用电器是_______联,马路上的路灯是一起亮一起灭,是________联的。 3、普通电冰箱用电的电流约:______A ;我们用的电子计算器的电流约:____μA; 人体的电阻约:_________Ω;只要不高于:________V 的电压,对我们人体来说是安全的。 4、如图: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变阻器上滑动时 电流表的读数_______( 不变、变大、变小), 6v 电压表的读数变化范围是____________V . 5估计小灯泡的电阻约10Ω,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时,电流表应选的量程_______ A,电压表的量程应选用___________V .。 6、一只电灯的灯丝断了后,灯丝接好后电灯的亮度比原来的要亮,是因为电灯的灯丝电阻比原来的______了,但电灯的灯丝在连接处却再次容易烧掉,这是因为灯丝连接处的电阻比原来________了的缘故。(填:不变、变大、变小) 7、在电子制作中,我们所取的器材往往不一定符合我们的要求,一个“6V 、0.3A ”的小灯泡接到9V 的电源上时,我们必须在电路中_______联一个______Ω电阻才行;而当一个额定电流为10A 的用电器接在只能通过6A 电流的导线上时,我们必须用“6A 电流的导线”两股________联,来连接电路,才可使电器正常工作。 8、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6v 时,通过导体的电流是0.15 A ,则导体的电阻是______,如电压改为9V ,则导体的电阻是________,通过的电流是_______A 。 9、如图当滑动变阻器R 1(0—50Ω)的滑片在R 1上滑动时, 为使A 1不超过0.6A ,A 2不超过3A ,变阻器的 阻值变化范围是________Ω,当P 向下滑动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卷(全套附答案)

第一章声现象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在电视机的遥控器上,有以下几个按钮(图标),如下图,其中控制音量(响度)大小的是:() A.B.C.D. 2、晚上当你在家复习功课,准备期中考试时,邻居正在引吭高歌,对你的学习产生干扰,则下列措施中无效的是:()A.与邻居协商使其减小音量B.打开窗户让空气加速流动 C.紧闭室内的门窗D.用棉花塞住自己的耳朵 3、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这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腹部是否有积水的()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D.声音是否悦耳动听 4、在城市高架道路的某些路段可以看到两侧设有3m~4m高的透明板墙,如图1所示,安装这些板墙是为了() A.保护车辆安全行驶 B.阻止车辆排放的废气外泄 C.体现高架道路设计的美观 D.阻挡车辆产生的噪声,减小噪声的污染 5、剧院及音乐厅,四周墙壁常挂呢绒帘幕,同时墙壁会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这是为了 () A.装饰、美观B.易于反射声波,增大声音 C.吸收声波,减小嘈杂的回声D、提高声音的音调 图1

6、请你用物理学的准确用语来“翻译”生活用语,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 本质,“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与低指的是()A.音色好坏B.音调高低C.响度大小D.乐音三要素 7、我国已进行“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试验,杨利伟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不久,“神舟”六号将会将更多的宇航员带上太空,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 ) 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太空中噪声太大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 8、如图2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 A.声音的反射使原声增强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声音的音调不同 D.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图2 二、填空题9、如图3所示,用硬纸片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 台”.台上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这个现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图4、图5是两种声音的波形,从图可知:图4是的波形,理由是; 图3 图5是的波形,理由是。 图4图5 图6 图7 11、如图6所示的招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12、如图7所示,在城市的繁华路段旁常竖有噪声显示装置.图中数字的含义是__________.这样的噪声________(填“会”、“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2018八年级物理上册试题(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试题 (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关于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B.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时间的物理量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D.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大 2.关于参照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只能选择那些固定在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B.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与参照物的选择有关 C.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而言的 D.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3.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误差是由于测量方法不正确造成的 B.无论测量仪器如何精密,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灭 C.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消灭误差 D.以上说法都正确 4.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通过的路程是200m,则通过这段路所用的时间是() A.1h B.5min C.10s D. 50s 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D.公路旁安装“声障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6.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 7.在同一架钢琴上,弹奏C调“3(mi)”和“1(dou)”这两个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音色一定不同B.音调一定不同 C.响度一定不同D.音调、音色和响度都不同 8.下列关于温度的描述中符合实际的是() A.发高烧时人体温度可达40℃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10℃ C.饺子煮熟即将出锅时温度为50℃D.加冰的橙汁饮料温度为-20℃ 9.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遭遇罕见的世纪大旱。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1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10.如图2是小明绘制的某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图线中间的水平线段表示这段时间内物体不吸热B.图线可能是冰的熔化过程C.图线可能是蜡的熔化过程D.图线表示某晶体的熔化过程 11.下列各种现象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A.冬天,紧闭的玻璃窗内壁出现冰花B.冰箱内取出的西红柿“冒汗”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测试卷

命题人:王斌章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如下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提着桶大水平地举着杠铃原地不动用力搬石头推着小车前进 面上匀速前进但没有搬动 A B C D 2.小飞用100N的力将重80N的铅球掷出7m远,则在铅球被抛出后的过程中,人对铅球所做的功是()A.0 J B.700 J C.560 J D.1260 J 3.甲、乙两台机器的总功之比为5:4,有用功之比为3:5,则它们的机械效率之比为()A.12:25 B.3:4 C.4:3 D.25:12 4.一台机器的铭牌上标注有“功率为3 kW”字样,它表示()A.这台机器最多能做功3000 J B.这台机器最少能做功3000 J C.这台机器每秒能做3000 J的功D.这台机器每秒钟能做3 J的功 5.下列物体中具有动能的是()A.转动的车轮B.悬挂着的重物C.绷紧的橡皮筋D.压缩的弹簧6.如图所示,一小孩从公园中的滑梯上加速滑下,对于其机械能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重力势能减小,动能不变,机械能减小 B.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机械能减小 C.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机械能增大 D.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机械能不变 7.下列过程中,属于动能转化为势能的是()A.雪橇从山坡上滑下B.玩具弹簧枪将“子弹”水平射出C.雨滴从屋檐落向地面D.斜向上射出的炮弹在上升过程 8.下列事例中,属于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内能的是()A.地球外的石块,坠入地球的大气层,成为流星 B.凉鸡蛋泡在热水中温度升高

C.两手互相摩擦,手心发热 D.锯木头时,锯条变得烫手 9.下列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A.发电机B.电视C.电动机D.日光灯 10.下列现象中,利用做功改变内能的是()A.晒太阳感到暖和B.用蒸笼熘冷馒头 C.感冒发烧,用冷毛巾敷额头D.插上电的电炉,炉丝烫了 11.内燃机在做功冲程中,高温气体迅速膨胀而做功,此时气体的温度和内勇变化的情况是()A.温度降低,内能减小B.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C.温度升高,内能增大D.温度降低,内能增大 12.下列过程中,物质的比热容发生变化的是()A.把煤块碾碎成煤屑B.把铁屑熔化后浇铸成铁块 C.把铜块投入热水中再取出D.冰熔化成水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3.商场售货员用20N的水平推力使质量为65 kg的货物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了3 m,则该售货员对货物做功________ J,货物所受的重力做功______ J,物体受到的摩擦阻力是_______N。 14.建筑施工和装修房子时,需将沙子等运到楼上,对沙子所做的功是我们所需要的,叫做_________,为了达到运沙子的目的,还必须对装沙子的桶和其他工具做功。在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________,这两个功之和叫________。 15.一辆汽车上坡时,速度越来越小,则汽车上坡过程中_______能变小,______能变大。 16.春暖花开,香飘四野。在无风的日子里,我们也能闻到花香。说有花朵中的芳香油分子发生了_________现象。 17.比热容的单位是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___,符号________。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_____,它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热机是将_______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三、简答与实验探究题。(19小题6分,20小题10分。) 19.分别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放入糖块,经过相同的时间后,品尝杯中的水,哪一个更甜?为什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细心的小轩发现水箱接口处使用不同水管,出水口水流喷射的远近不同.于是,小轩想探究“水压相同时影响水管出水口水流速度大小的因素”。为此,他提出了三个猜想:①与水管的长度有关;②与水管的内径大小有关;③与水管的材质有关.为了验证猜想,小轩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 (1)实验过程中,需控制水箱中水的深度不变,从而使接口处水的压强________。保持出水口的高度h不变,通过____________来反映出水口水流速度的大小.在接口处接材质相同的不同水管多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长度l (cm) 内径d (cm) 喷射距离s(cm) 1 40 1.014 2 1.516 3 2.020 4 70 1.012 5 1.515 6 2.017 7 100 1.011 8 1.513 9 2.014 (2)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 (3)比较序号________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当材质和内径一定时,水管长度越长,出水口水流速度越小;比较序号1、2、3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当材质和长度一定时, _____。 (4)综上所述,当其他条件一定时,水管长度越长,内径越小,出水口水流速度 ________。

(5)为验证猜想③,接下来的操作应该为_____________。 【来源】【专题】备战2020届中考物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题型08-创新探究题 【答案】不变喷射距离刻度尺 1、4、7或2、5、8或3、6、9 水管内径越大,出水口水流速度越大越小用内径和长度相同,材质不同的水管多次实验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使接口处水的压强不变,需控制水箱中水的深度不变。 [2]水流速度的越大喷射距离越远,可以通过喷射的距离反映水流的速度。 (2)[3]实验中需要刻度尺测量水管长度、水管内径、喷射距离。 (3)[4]比较1、4、7或2、5、8或3、6、9发现实验中水管材质和内径相同,而水管长度不同,水管长度越长喷射距离越短,说明当材质和内径一定时,水管长度越长,出水口水流速度越小。 [5]比较1、2、3或4、5、6或7、8、9发现当水管材质和长度相同,而内径不同,内径越小,水管长度越长喷射距离越短,说明当材质和长度一定时,水管内径越小,出水口水流速度越小。 (4)[6]综上所述,当其他条件一定时,水管长度越长,内径越小,出水口水流速度越小。 (5)[7]猜想③为出水口水流速度与水管的材质有关,所以为验证猜想③应当用内径和长度相同,但材质不同的水管多次实验。 2.如图甲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这个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小球在做_____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 m/s,比较AC段与CD段的平均速度得v AC_____v CD(选填“>”“<”或“=”);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经过某点时的速度 s AB=0.3m t AB=0.5s v AB=0.6m/s v B=1.2m/s s BC=0.9m t BC=0.5s v BC=v C=2.4m/s s CD=1.5m t CD=0.5s v CD=3m/s v D=3.6m/s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大海同学为了探究琴弦的音调与音弦的材料、张紧程度、横截面积、长短的关系,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采用了表一所列各种规格的琴弦、几个钩码和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 编号材料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60 0.76 B 铜60 0.89 C 铜60 1.02 D 铜80 0.76 E 铜 F 铜100 0.76 G 钢80 1.02 H 尼龙80 1.02 I 尼龙100 1.02 实验步骤: (1)在大木板的两边立起两块小木板,在大木板的一端牢牢钉人一根大钉子,把弦的一端绑在钉子上,另一端垂在桌边,把钩码绑在垂下的弦上.(如图) (2)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粗细有关”这一猜想,应选用编号为A、____ 、____ 的琴弦进行实验.(如表) (3)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这一猜想,应选用编号为____ 、____ 、____ 的琴弦进行实验.(如表) (4)表一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这一猜想,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如表)______、 ______ 【答案】B C A D F80 1.02 【解析】 【详解】 (2)在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粗细有关”时,要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

度相同,故选A. B. C的琴弦进行实验; (3)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时,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所以选A. D. F的琴弦进行实验; (4)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时,应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符合条件的只有G、H,所以D项中应是:80;1.02. 2.如图所示,某同学用尺子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时,做了以下实验: (1)该同学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__;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有关; (2)又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幅度;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快慢大致相同.实验发现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大,尺子________越大,发出声音的________越大; (3)在实验中会发现: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___ 【答案】低频率振动的幅度响度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解析】 【分析】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 【详解】 (1)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大尺子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小尺子振动幅度越小,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小;由此可得出结论:响度的大小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3)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所以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但发出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

八年级上册物理试卷及答案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初二物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人们在远近不同处听到同一声音的大小不同,是因为声音从声源发出后在空气中传播 时 A、振幅不断减小 B、速度不断减小 C、频率不断减小 D、音调不断减小 2、以下各种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 A、观众在剧院里听到的音乐声 B、升旗仪式上的国歌声 C、某同学听到的音乐声影响了他的学习 D、大型乐队中利用锣的声音烘托演出的效果 3、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注满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当乙同学用力敲击一次水管的另一端时,甲同学会听到几次敲击声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以上都有可能 4、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5~6Hz,苍蝇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约为300~400Hz,当他们从你身边飞过时,你将 A、只能听到苍蝇的声音 B、只能听到蝴蝶的声音 C、苍蝇和蝴蝶的声音都能听到 D、都听不到 5、科学家发现,人体上的“身份证”不仅限于指纹,在眼睛、嘴唇、大脑、血液等各部位都有“身份证”,其中有一种“身份证”叫做声纹。由于人的发音器官有微小的差异,科学家就可以利用这种差异分辨出不同的人。这种声纹即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6、在月球表面有岩石和尘埃,流星打在月球表面的岩石上,就像演无声电影一样,在其附近听不到一点声音,这是因为 A、月球表面的岩石受到流星的撞击不发出声音 B、流星撞击岩石的声音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附近的空间没有空气,缺少声音传播的介质 D、原因不明 7、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 A、只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B、只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C、与声源的振幅和声源到人耳的距离等因素都有关 D、与声源的振幅和振动的频率都有关 8、敞口烧杯中装有水,加热到沸腾后再用大火继续对烧杯加热,这时水的温度 A、迅速升高 B、慢慢升高 C、不变 D、无法判断 9、文艺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这种烟雾实际上是

【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全套精选测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全套精选测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初三物理电流和电路易错压轴题(难) 1.某小组同学通过自学得知:在两种金属组成的回路中,如果使两个接触点的温度不同,便在回路中将会出现电流.为了验证和探究其中规律,该小组利用铁丝和铜丝两种导线组成图(a)所示的闭合回路,并将相连的两个交叉点A、B分别置于烧杯中和酒精灯上方.做了如图(a)、(b)、(c)、(d)所示的四次实验.请仔细观察图中的装置、操作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分析比较图中(a)(b)两图中的装置、操作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当相互连接的两种金属丝的材料不变时,接触点之间的温度差越小,电路中的电流________.(2)分析比较图中(a)(c)两图[或(b)(d)两图],发现当相互连接的两种金属丝的材料相同,金属导线接触点之间的温度差也相同,且用酒精灯对金属导线中部进行加热时,闭合回路中的电流表示数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据此可得出初步结论:当相互连接的两种金属丝的材料相同,金属导线接触点之间的温度差也相同时,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与金属导体中部温度高低________. 【答案】越小不变无关 【解析】 【分析】 【详解】 (1)比较a、b两次实验可知,当相互连接的两种金属丝的材料不变时,(a)中冰水混合物与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差比较大,电流表示数大;(b)中开水与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差较小,电流表的示数小,故可得出的结论为:当相互连接的两种金属丝的材料不变时,接触点之间的温度差越小,电路中的电流越小;(2)分析比较图中(a)(c)两图(或(b)(d)两图),发现当相互连接的两种金属丝的材料相同,金属导线接触点之间的温度差也相同,且用酒精灯对金属导线中部和最长处进行加热时,闭合回路中的电流表示数相同,据此可得出初步结论:当相互连接的两种金属丝的材料相同,金属导线接触点之间的温度差也相同时,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与金属导体中部温度高低无关. 【点睛】 根据图示判断两个接触点的温度差,然后比较实验中电流表的示数,并与已有的结论对比. 2.演绎式探究﹣﹣﹣探究点电荷的电场强度 如果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的大小大得多,这样的带电体可以看成是点电荷.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08mm D.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2.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6m/s B. 6.25m/s C. 6.75m/s D. 7.5m/s 3. 汽车速度是36km/h,运动员速度是10m/s,自行车1min通过0.6km的路程,则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 C.汽车速度最大D.三者速度一样大 4.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 A.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 C.乙在甲前面0.6米处 D.乙在甲前面1.2米处 5.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6. 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果将会() 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 7.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s/ t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8.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9.甲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