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教育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教育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教育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教育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教育心理学》教育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

我国最早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陈鹤琴说:“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了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他曾著有《家庭教育──怎样教孩子》一书,阐述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20世纪以来,国外有三个学派做过早期经验对以后发展影响的研究,这就是:精神分析学派根据临床病例所提出的“婴儿期的经验,特别是受伤(或挫折)的经验,对他们以后人格发展的决定性影响”的研究;劳伦茨(K.Lorenz)的习性学所提出的“印刻现象”对动物以后的行为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及赫布(D.O.Hebb)等人通过神经生理学研究所提出的“个体发展早期所受到的刺激丰富与否,乃是以后学习与适应的发展因素”的理论。以后,有些心理学家研究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年龄问题认为,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言语的最佳年龄;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最佳年龄;学弹钢琴要从5岁以前开始等等。这些课题,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心理学家做过对孤儿院孤儿的早期剥夺对以后心理发展影响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早期抚养中的社会交往因素对儿童智力、情感发展有重要作用。我国一些科学工对“早期被剥夺的儿童有无补救可能”的研究也表明:离开孤儿院,得到的“母爱”与社会交往的儿童,在智力方面有显著提高,而且智力的提高与在孤儿院停留时间的长短成反比关系。国外学者类似的研究得到相同的结论,并认为,补救最好在两岁前进行。

在这里,我们还应该谈到关于天才儿童的研究,这些研究也说明了早期教育对智力发展的重大影响。日本学者木村久一引证了许多有成就的名人,如德国的大诗人歌德,英国政治家小皮特,经济学家兼逻辑学家约翰·穆勒,物理学家威廉·汤姆生以及美国的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等人的例子,说明这些历史上的巨人都从他们的父母那里接受了良好的早期教育,从而在少年时期就已经表现出超常的智力。木村久一由此得出结论:“早期教育造就天才”,其根源就在于良好的教育使儿童的“潜能”得到更大的发挥。他认为,儿童潜能的发挥,遵循着某种“递减规律”。比如,生下来具有100分潜能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受到理想的教育,其潜能可全部得到发展;5岁才开始受教育,即使是非常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有80%潜能得到发展;若从10岁开始受教育,就只能有60%潜能得到发展。我国的心理学工对超常儿童的追踪研究结果也表明,超常儿童大都受过优越的早期教育。表现超常的儿童,一种是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教育条件都是比较优越的;另一种是先天素质可能一般,但后天有着特别好的环境和精心创设的条件,有效地促进了智能的发展。

二、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

准备状态(readiness)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于学习某种事物的状态。例如,许多国家的儿童入学年龄都规定在六周岁至七周岁,这就是说,大多数国家的教育决策者都认为,儿童要在六至七岁才达到接受正式教育的准备状态。

学习准备状态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大体可分为三个维度。一是生理方面的发展状态,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程度,这是构成准备状态的物质基础。只有生理发育到一定程度,儿童才能顺利地学会某些动作和行为,掌握某些知识和技能,超越阶段进行学习往往不能产生有用的效果。格塞尔(A.Gessell)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和我国李惠桐的“婴儿动作发展的训练最佳期”的研究提供了这方面的论据。二是智力和技能方面的准备,这是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条件。智力的发展和技能的掌握不仅与生理发育的一定成熟程度相适应,而且要求某些先行心理因素的发展为其前提,这些先行的心理因素又是与较早的生理发

育程度相适应的。特别是在智力发展过程中,已经获得发展的智力因素成为以后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所必不可少的准备。例如,学习书面言语就必须以掌握口头言语和认识文字符号的能力的发展为前提。没有这些先行因素的发展准备,下一步发展就会受到阻碍而迟滞。三是非智力因素的准备,如学习动机与兴趣、学习态度和习惯、生活经验与人际交往等,这些因素的准备状态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意志品质的发展。因此,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是儿童顺利地接受学校教育、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发展良好个性的保证。

由于学校教育常常是以智力发展作为其重要指标,因此,有些学者主张加速准备状态,以达到早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的,这也是广大家长的期待,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是,如果只偏重于智能因素,就很可能会超越发展阶段,过分地增加儿童读、写、算的练习,以致窄化了儿童社会化的发展,甚至使儿童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我们认为,在生理因素的准备上,宜采取自然成熟,在成熟时期进行适当训练,使儿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心理因素的准备上,应加强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尽量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措施,注意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准备状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心理发展的必然过程,教育者的任务是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让儿童能动地形成准备状态,促进心理的发展。

三、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

教育作为一种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向和速度。但是,教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单向的。教育与儿童的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教育工作必须从儿童的身心发展出发。第一,儿童既是社会成员,又是自然实体,作为自然实体,儿童的机体发育有一个逐渐成长达到成熟的过程。因此,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才能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儿童作为社会成员,又受到其他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教育也不能忽视这些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第二,心理发展是在学生的积极活动中实现的,教育工作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教育的要求,将教育这种外部力量转化为学生本人的需要,才能取得成效。

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要明确。

(2)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略高的要求,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获得学习效果,并通过学习效果进行自我强化,培养起学习兴趣,力争做到从全体出发,又照顾到个别学生。

(3)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集中注意,添加活力。

(4)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尽可能做到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5)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个性还是智能的培养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迟效性和反复性都是教育工作中的正常现象,要在缓慢的发展和反复中看到学生的进步,要注意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教育心理学作业答案

教育心理学作业1(第1-3章) 一、简答题 1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P14 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前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2 .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 P42 答: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P48-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 - 运动阶段( 0-2 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前运算阶段( 2-7 岁)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 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形式运算阶段( 11-15 岁以后)能不借助具体事物,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 4 .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 P58- 答: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征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 .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P65 答: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内涵: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学习过程可 二、案例分析题P74 某小学三(1)班李老师发现班上有几个学生,作业总是潦草脏乱.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李老师专门雕刻了2枚印章和一些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奖品,每当这几个同学一次作业工整干净,她就在练习本上加盖一个小红花 印章,连续得到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得到2次”一级棒”,就奖励一个好孩子的小卡通画,连续获得3张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就把该学生的作业放在光荣榜上展览…… 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李教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答:李老师的这种做法可以用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来解释。他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 李老师在教学中正是运用了强化控制理论,作业潦草是儿童不良行为,对于一次作业工整就加盖一个小红花,连续 3 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 2 次“一级棒”就奖励小卡通画并上光荣榜,这是一种积极强化的方式,所谓积极强化是由于某一刺激的加入增进了某一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李老师的这种连续的强化刺激,矫正原有的作业潦草的习惯,不断地向好的上方向发展。 三、论述题 1 、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朱智贤是我国最系统研究儿童心理学的专家,被誉为“中国科学儿童心理学之父”。他强调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整体发展。这个整体包括两个部分和四个方面:两个部分是指儿童发展的认知过程和个性品质;四个方面是指心理发展和社会和教育条件、生物性成熟、动作和活动的发展、语言的发展。 他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论是遗传素质还是生理成熟,他们都是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为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

第九章 教育心理学

复习范围 一. 心理健康与成功人生 1. 立体健康观 2. 心理健康的标准 3. 林崇德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4. 中小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 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 认知疏导策略:ABC理论;理性认知疏导策略;非理性思维 2. 情感调节策略:焦虑;社交恐惧;自卑 3. 行为矫正策略:系统脱敏法具体步骤,应用范围;行为契约法 4. 自我教育策略:自我管理;积极自我暗示;合理宣泄;挫折教育 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 现代的“立体健康观”指的是(B) A. 生物-医学模式 B.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C. 生理-心理模式 D. 生理-医学-心理模式 2.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D) A. 人际关系 B. 自我方面 C. 学习方面 D. 情绪方面 3. 心理辅导和干预的主要类型是:(A) A. 发展和补救 B. 预防和补救 C. 发展和咨询 D. 预防和咨询 4. 小兰是一名中学生,家境较好,从小备受宠爱。在学校一遇到问题就哭哭啼啼回家,不愿意上学,在家里摔东西,甚至骂人、打人,对她需要进行的是什么教育(B) A. 协调人际关系 B. 抗挫折教育 C. 改进学习方法 D. 合理宣泄 5.在Ellis提出的ABC理论中,C代表(C) A. 诱发事件 B. 解释评价等信念 C. 情绪反应,行为结果 D. 他人观点 6.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的调查发现,中学生的突出问题是:(A) A. 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 B. 孤独等情绪问题 C. 人际关系和学习问题 C. 学习能力等问题

7.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在个人成功中占30%的因素是(C) A. 非智力因素 B. 情商 C. 知识和智力 D. 自信心 8. 小明高考失败了,他觉得眼前一片漆黑,自己的一生完全没有了意义,这属于非理性思维中的(A) A. 极端化 B. 片面化 C. 固定化 D. 灾难化 9. 系统脱敏法的基本步骤不包括(D) A. 深度肌肉放松 B. 建立焦虑主观量表 C. 重新学习 D. 签订咨询协议 10. 通过改变人的不合理想法来帮助人们重塑认知结构以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的方式是(C) A. 情感调节策略 B. 行为矫正策略 C. 认知疏导策略 D. 自我管理策略 11. 一女子身高1.50米,因失恋近期比较焦虑,大量吃甜食,体重猛增到140斤,她对朋友抱怨“你瞧我现在这个样子,……我这一辈子算是完了!”这段话反映求助者( C )。 A分析问题透彻B看待问题客观C存在认知错误D敢于面对现实 12. 一学生为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开始积极主动的设置学习目标对进行评估,改变了以往拖延的习惯,并开始制定学习时间表,这属于那一种自我教育策略(A): A. 自我管理 B. 积极自我暗示 C. 合理宣泄 D. 挫折教育 13. 小明在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总是不停的告诉自己“我一定能行”,这属于(B) A. 自我管理 B. 积极自我暗示 C. 挫折教育 D. 合理宣泄 14. 心理学研究表明,最好的应对挫折的技巧是(C) A. 面向情绪解决 B.面向自我解决 C. 面向问题解决 D. 面向他人解决 二.多项选择题 16.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ABDE) A. 遗传 B. 教育 C. 自我管理 D. 社会文化 E. 个人经历 17. 关于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原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E) A. 适合治疗恐惧症、强迫症及适应不良行为等; B. 基本方法是让被治疗者用放松取代焦虑; C. 需要布置家庭作业 D. 焦虑等级由治疗者建构 E. 需要对刺激情境进行重复想象 18. 实施行为契约法时应注意(ABCDE) A. 采取渐进策略 B. 奖惩要及时,不能借故拖延 C. 外部褒奖次数由密集变稀疏,逐步鼓励自我奖励

心理学期末复习及答案(电大考试)

《心理学》模拟题2 一、选择题(下列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每小题2分,共10分) 1.“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的影响.D.心境 2.对前怕狼,后怕虎,不能作出决定的人,应特别注意培养他的()B.果断性 3.以热情但急躁冲动,刚强但较粗暴为特征的人其气质属于()A.胆汁质 4.最早的气质学说是由希腊的哪一位学者提出来的() D.希波克拉特 5.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是() A.有差异的 二、填空题(每个1分,共10分) 1.意志的品质有:_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2.知觉的特征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 3.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可分为智力技能、运动技能__ 三、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 1.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 2.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境引起的情绪状态。 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4.气质――是人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四、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类经过长期的探索,最终认识到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心理是脑的产物,是外部活动在头脑中的反映。现代科学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结论。 首先,从生物进化过程看,低等动物最初出现的感觉、知觉取决于动物的神经网和头部神经结的形成和发展。灵长类动物的脑是动物发展的最高水平,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是动物中最高的,开始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人脑得到了高度发展,较之动物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意识。这表明,心理活动水平取决于脑的发展水平。(5分) 其次,从个体的生长发育过程看,个体的心理活动水平与其脑发育水平密切相关。(5分) 再次,从临床医学和心理实验上看,脑损伤是导致心理失常或丧失的重要原因。动物的生理实验表明,切除动物的部分脑组织会影响其某一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5分) 由此可见,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功能。 脑是心理的器官,但脑并不能独立地产生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有赖于整个神经系统的作用,人脑只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5分) 2.试述气质类型及特征。 胆汁质:精力旺盛、坦率、热情、开朗;情绪冲动、暴躁、感情用事。(5分) 多血质:反应迅速、活泼好动、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易转移、兴趣易变化、粗心、缺乏一贯性。(5分) 粘液质:稳重、安静、反应缓慢、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冷淡、迟缓、固执、淡漠。(5分) 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稳重、安静、反应缓慢、不喜欢与人交往;孤僻、敏感、多疑、忧闷、怯懦。(5分) 五、论述题(20分) 结合实际说明,制约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整理)教学提纲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 简答 1)什么是问题?问题的成分及种类有哪些? 定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三个基本成分:1、给定的条件,即问题的起始状态;2、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3、存在的限制或障碍,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不是直接的,必须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或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 分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界定含糊的问题)。 2)举例说明什么是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 1、有结构的问题: 两个基本特征:①问题的明确性。问题的目标很明确,问题解决者可以很确切地知道他需要达到什么目标。问题的条件是明确给出的,而且问题的条件与目标之间具有对应性,所给的条件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也是充分的。②解法的确定性。从条件通向目标的方法是确定的,有明确的算法规则,可以经过一定的推理转换而得出,而且答案是唯一的。这种问题一般是定义明确的、封闭性的问题。课本中的练习题多为这类问题。 2、无结构的问题: 无结构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密切联系在一起。问题的一个或多个侧面是不明确的。比如问题的目标可能是不明确的,例如要在城市中新开通一条公交路线,是怎样的?再比如设计一堂好课,写一篇游记作文等。另外问题的初始条件也可能是不明确的,甚至是不充分的。相应的这类问题的解法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常常没有可以预见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有多种解法和思路,从不同角度看,各种答案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需要把一些知识综合起来。例如如何治理空气污染?需要物理化学、数学及社会科学等知识。在实际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常常是无结构的问题。通常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 3)什么是问题解决?其基本特点是什么?(一般包括那些成分)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一)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的影响。 (二)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即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 另外,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7)在教学中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答案:2016年秋季《心理学》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智力 答: 所谓智力,是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处理环境的个人的综合能力。 2.暗适应 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3.图式 答: 图式是关于物体、人和情境的概念框架或知识群。图式是对你所体验的环境结构进行综合概括的编码的“知识包”。 4.情景记忆 答: 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答:

实验法。在控制或创设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优点:1,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可揭示因果关系;2,可重复检验;3,数量化指标明确。缺点:1,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境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2,会受到实验者、外部环境的多种影响;3,被是处在这种情境中,意识到自己在接受实验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4,对研究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关法,相关研究是一种特殊的非实验性研究,当无法操纵自变量时,我们使用相关研究。优点:1,有利于我们预测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假设;2,相关研究更接近于生活实际。缺点: 对变量的控制不多,不能揭示因果关系。 2.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意识。 答: (1)意识是一种觉知。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3.简答概念的种类。 答: 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概念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称为具体概念。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称为抽象概念。 2.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教育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3. 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4.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 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5. 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6. 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7. 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8. 主导性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9. 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0. 学习:学习是主体积累经验,建构心理结构,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表现为持久的行为或潜能变化。学习 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11. 知识迁移:知识技能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影响。 12.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为提高学习效率,而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 程,进行学习方法的选择、运用与调控的方略。 二、填空题 1.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 思维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3.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4. 情绪一般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和热情四种。 5. 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等于(效价)乘期望值。 6.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7. 心理学是一门界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跨界学科。 8. 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变量)或依从变量。 9.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动)的内部动力。 10. 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两种。 11. 据动机目标的远近,可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12. 教育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的(教育)情景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敏、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和反应 能力。 13. 心理学(psychology) 是以(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14. 以调查法搜集资料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问卷)调查,一是访谈式调查。 15.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 16. 动机是由需要内驱力和各种内外(诱因)相互作用形成的。 17. 根据动机的自主性水平,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18.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体验。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二答案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2答案 (第4---6章)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 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 答: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成就是关于“就是什么”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 程序性知识就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就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程序性知识也可以被称之为“技能”。 二者的区别就是:第一,陈述性知识就是“就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的知识就是“怎么做”的知识;第二,陈述性知识就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就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就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就是信息的变形与操作;第三,陈述性知识激活的速度比较慢,就是一个有意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激活的速度很快,就是一种自动化了的信息变形的活动。 2.简述原理学习的主要形式 答:原理,也称规则,就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间某种关系的表述,也就就是对概念间关系的言语说明。 例一规法与规一例法就是原理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例——规法,指再教学中先呈现一系列例证,让学生从例证中概括出原理。规——例法,指先呈现要学习的规则,然后用例证来说明规则。 3. 促进概念学习有哪些条件 答:1、提供概念范例,2、利用概念之间的联系构图,3、消除错误概念4.简述影响原理学习的条件 4. 简述模式识别程序与动作步骤程序的学习过程 答:模式识别学习就就是指学会对特定的内部或外部刺激模式进行辨别与判断。模式识别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会把握产生式的条件项,这一任务一般通过概括化与分化来完成。动作步骤的学习就是指学会顺利执行完成一项活动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动作步骤首先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习得,然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转变成程序性知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程序化与程序合成。 5 、什么就是自我调节学习?自我调节学习的模式有哪些? 自我调节学习就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它强调学习者能够积极激励自己拥有与调用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的模式有:1、自我评价与监控 2、目标设置与策略计划 3、策略执行 4、监控及策略结果的监控。 6 、加涅培林人为智力技能形成分为哪几个阶段? 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技能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 (1) .活动的定向阶段。 (2)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 .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4) .无声的“ 外部” 言语活动阶段。 (5)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7. 如何培养动作技能? 答:动作技能的培养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②理解任务的性质与情境。③

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完整

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心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 B、洛克 C、冯特 D、缪勒

《教育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13. 14.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教育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 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 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主导性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9. 10. 学习:学习是主体积累经验,建构心理结构,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表现为持久的行为或潜能变化。学习 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知识技能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影响。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为提高学习效率,而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 程,进行学习方法的选择、运用与调控的方略。 11. 知识迁移: 12. 学习策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填空题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对象的( 指向)和集中。 思维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 概括性)。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情绪一般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和热情四种。 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等于( 效价)乘期望值。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 布鲁纳)。 心理学是一门界与自然科学与( 社会科学)之间的跨界学科。 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 因变量)或依从变量。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 行动)的内部动力。 诱因可分为( 正诱因)和负诱因两种。 据动机目标的远近,可分为远景性动机和( 教育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的(教育 能力。 心理学(Psychology ) 是以(科学 以调查法搜集资料有两种基本的方法: 近景性)动机。 )情景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敏、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和反应 )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 问卷)调查,一是访谈式调查。 ( 社会)。 )相互作用形成的。 外在动机)。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 动机是由需要内驱力和各种内外( 诱因 根据动机的自主性水平,可分为内在动机和(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问题解决的过程。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3)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措施。 (4)创造性的基本特征及培养策略。 考纲链接 1.问题。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的分类:分为有结构问题(结构良好问题)与无结构问题(结构不良问题)两种类型。 3.问题的基本成分。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4.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将问题从起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 5.问题解决的特点:(1)目的指向性;(2)认知性;(3)序列性。 6.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与表征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7.发现问题的能力受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影响,也与其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 8.影响学生正确表征问题的主要因素有:(1)不能有效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2)缺少某一问题领域的特定的知识;(3)太急于得出答案。 9.检验假设有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两种方法。 10.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式。(2)启发式:①手段-目的分析;②反推法;③简化法;④类比法。 1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12.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1)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2)教授学生运用策略; (3)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3.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要注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14.教授学生运用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心理学期末作业答案

2014年春季期末作业考核 《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差别预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2、语言生成:也叫语言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过程。 3、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与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 4、错觉: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经验主义的观点。 答:由洛克提出:认为婴儿生来并无知识和技能,经验(或人类的学习)在婴儿洁白无暇的心灵上刻下深深的烙印。 2、简述视觉刺激中最常用的深度线索。 答:相对大小,视野中的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 3、简述线索提取依赖的条件。 答: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情绪的作用。 4、简述语言理解的三个水平。 答: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句子的理解、课文或话语的理解。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阐述对于问题解决的主要观点。 答:联想主义:联想,尝试---错误是思维的机制。格式塔:情境整体被动物知觉,产生顿误,问题解决。认知学派:用计算机模拟人的问题解决过程,以验证各理论。 2、阐述任一种智力测验量表。 答:一、个别智力测验工具: (一)比内量表:比内量表是智力测验中运用广泛、影响较大的一种工具和技术。该量表第一次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A.Binet)和医生西蒙(T.Simon)于1905年编制而成,称比内-西蒙量表。 (二)韦氏智力量表:韦氏智力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的一组智力量表。韦氏智力量表有三种:一是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其前身是1939年韦克斯勒编制的韦克斯勒-贝勒维智力量表(W-BI),以后于1955年修订成目前使用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二是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于1949年编制;三是韦氏学龄前及幼儿智力量表,1963年编制,1967

教育心理学网上作业题答案Word版

《教育心理学》网上作业题答案 5:第五次作业 1:[论述题] 1.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哪些能力? 2、学习者和环境的不同因素都将影响到动机的激发,请以教师和学生的交互影响为例,简述交互影响具体可以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考虑? 3、简述学习的基本阶段。 4、人本主义课程主张开设哪些类型的课程? 参考答案: 1.答:(1)教学认知能力。(2)教学操作能力。(3)教学监控能力。 2.答:(1)归因的表述。(2)表扬和批评。(3)情绪表达。(4)提供帮助。 3.答:(1)注意。(2)目标预期。(3)提取先前知识。(4)选择性知觉。(5)语义编码。 (6)做出反应。(7)反馈强化。(8)提取应用。 4.答:(1)认知课程。(2)情感课程。(3)体验课程。 2:[单选题] 布鲁纳突出强调了()在学习和教学中的重要性。 A:学习动机 B:模仿行为 C:认知结构 D:思维方式 参考答案:C

1.答:(1)教学认知能力。(2)教学操作能力。(3)教学监控能力。 2.答:(1)归因的表述。(2)表扬和批评。(3)情绪表达。(4)提供帮助。 3.答:(1)注意。(2)目标预期。(3)提取先前知识。(4)选择性知觉。(5)语义编码。 (6)做出反应。(7)反馈强化。(8)提取应用。 4.答:(1)认知课程。(2)情感课程。(3)体验课程。 3:[单选题] 归因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A:寻求理解 B:总结经验 C:寻找帮助 D:获得答案 参考答案:A 1.答:(1)教学认知能力。(2)教学操作能力。(3)教学监控能力。 2.答:(1)归因的表述。(2)表扬和批评。(3)情绪表达。(4)提供帮助。 3.答:(1)注意。(2)目标预期。(3)提取先前知识。(4)选择性知觉。(5)语义编码。 (6)做出反应。(7)反馈强化。(8)提取应用。 4.答:(1)认知课程。(2)情感课程。(3)体验课程。 4:[单选题] 维果斯基强调()和教学支持在学生逐步发展技能的过程中的作用. A:社会学习

福师《教育心理学》在线作业一1答案

福师《教育心理学》在线作业一-0004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1.对于人类被试而言,()原则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道德原则。 A.系统性 B.教育性 C.客观性 D.整体性 正确答案:B 2.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是()心理学。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人本主义 D.建构主义 正确答案:C 3.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药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A.刺激情境 B.既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正确答案:A 4.掌握学习(Mastery Learning)是由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一定学习水平的教学模式。 A.布鲁纳 B.布卢姆 C.维果斯基 D.斯金纳 正确答案:B 5.将迁移分为的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的依据是()。 A.从迁移发生的方式 B.从迁移的影响效果 C.从迁移发生的学习类型 D.从迁移的方向 正确答案:A

6.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级分化的特点?() A.学前阶段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正确答案:C 7.皮亚杰认为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的儿童应该属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正确答案:C 8.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属于哪种迁移?() A.逆向性迁移 B.顺应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同化性迁移 正确答案:D 9.()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 A.动力 B.需求 C.内驱力 D.诱因 正确答案:C 10.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这是一种()。 A.吸引的人际关系 B.合作的人际关系 C.沟通的人际关系 D.平等的人际关系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共22 道试题,共44 分) 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分为()。 A.符号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知识要点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重点章节) 1、问题、问题解决、功能固着、创造性、发散思维等基本概念 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3、问题解决的过程 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5、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的有效措施 6、培养创造性的有效措施 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 (一)问题 1.含义 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的基本成分 一是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指那些阻碍实现目标状态的因素,它因人而异。 3.问题的分类 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1)有结构问题 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如,一般的数学应用题。 (2)无结构的问题 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如,怎样更好地为奥运服务? (二)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含义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1)目的性 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如,白日梦则不能称为问题解决。(2)认知性 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心理加工实现的。整个活动过程依赖于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进行。 (3)序列性 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它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 3.问题解决的类型 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 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已有的观点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与苛勒的顿悟说是阐述问题解决的两种早期的心理学理论观。 桑代克认为问题解决就是通过尝试.使错误的行为动作逐渐减少,正确的行为动作逐渐增加的过程。苛勒认为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2.以杜威为代表的学说 他们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分阶段的过程。 3.20世纪50年代的认知心理学

《人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平时作业答案及期末作业答案

《人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平时作业答案及期末作业答案: 得分题目1 of 10 人的发展通常包括三个方面:身体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情绪与社会性发展。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认知发展范畴的是() A.知觉 B.创新能力 C.道德推理√ D.想象 得分题目2 of 10 根据马西亚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下列哪种行为符合同一性早闭状态 A.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将来的自己是个什么样子。 B.延缓做出有关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性决定。 C.一段时期的探索后,一套承担责任的承诺得到整合。 D.高度的遵从与承诺不做探索,不做提高改变。√ 得分题目3 of 10 把儿童关于社会关系的认识、道德认识和判断看作是道德品质的核心;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不是来自生物成熟,也不是从环境中直接将知识内化,而是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对其所理解的经验不断建构来实现的。是下列哪种理论的观点。() A.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B.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C.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D.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发展理论 题目4 of 10 得分学习的社会意义指出学习可以塑造和改变人性,下列句子中表现出学习可以塑造和改

变人性的是。() A.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究。 B.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C.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D.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得分题目5 of 10 小孩子不喜欢吃青菜,妈妈告诉他,吃青菜可以补充维生素,多吃青菜有益于身体健康。根据态度的构成,妈妈是从哪个角度试图改变孩子对青菜的态度的() A.情绪 B.情感 C.认知√ D.行为 得分题目6 of 10 人大脑的发展过程中,灰质的作用及其随年龄的增长呈现的发展趋势分别为() A.传导;一直增加 B.传导;先增加后下降 C.支配;一直增加 D.支配;先增加后下降√ 得分题目7 of 10 周末,小红和小芳一起去郊外游玩。她们各自带了一瓶水,仅够自己用。午餐时,小芳发现自己的水漏光了,周围又没有任何可以取得饮用水的地方。如果小芳、小红处于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的第二阶段:表面的“他人需求”定向,那么根据此理论,小红的行为如何()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三答案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3答案 (第7---9章)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什么是产生式产生式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199 答: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基本观点: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 2 、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P206 答:( 1 )科学精选教材( 2 )合理编排教材内容( 3 )确立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4 )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5 )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6 )注意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7 )教学中多应用比较的方法(8 )灵活地运用变式进行教学(9 )重视学习策略于学习方法教学 3.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能力上有何不同之处P222 答:第一、与新手相比,专家解决自己专业领域内的问题对较为出色,在不熟悉的领域,专家通常并不比新手好。第二、在解决问题时专家以较大意义单元即组块加工信息。第三、专家的短时记忆在长时记忆比新手大。第四、专家问题解决比新手快。第五、问题解决过程中,专家比新手要用多的时间来表征问题。第六、专家比新手在更深层上表征问题。第七、专家比新手具有更好的自我监控能力。 4 .简要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P 225 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情境,问题表征,知识经验,认知策略,心理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 5 简述强化训练的形式。P253 答:外部强化可激发人的外来动机,影响人的行为。运用外部强化影响人的形式有多种,依随于是否

做出某个反应进行正强化或负强化被称之为强化训练,它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形式:奖赏训练;取消训练;惩罚训练;回避训练。在运用上述强化训练的方式来激发动机时,人们经常根据实际情况将各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使用。 6.什么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256 答:成就动机是指个体为达到某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成就动机促人产生成就行为,追求在某一社会条件人的认为重要的社会目标。根据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强度的因素有3个:一个是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动机倾向,它是人在生活中所形式的稳定的人格特征,表现为追求成就的行为强度,用M来表示;一个是人对成功的期待,是人对某一任务是否能够成功的概率的认知,表现为认知到的成功可能性,用P来表示。一个是成功的因值,即人在成功或失败进所体验的情感变化,表现为满足感,用I来表示。对成功的期待和成功的诱因值之间具有互补的关系,即课题越难,其认知到的成功可能性越小,而这时成功的满意感越强。 7.如何消除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P259 答:消除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1)消除学校中的“不可控状况”(2)防止学生产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3)培养意志,增强免疫力 8 .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何影响P262 答: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多方面的影响: ( 1 )影响活动的选择。 ( 2 )影响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 3 )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 4 )影响完成学习任务。 二、案例分析题(10分) 案例:

教育心理学第九部分

《教育心理学》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 1.品德的心理结构不包括()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皮亚杰认为在10岁以后,儿童的道德行为处于() A.无律阶段 B.独立阶段 C.他律阶段 D. 自律阶段 3.科尔伯格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 A.对偶故事 B.沙盘游戏 C.道德两难 D.守恒实验 4.道德判断处于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表明其道德认识水平是()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5.品德心理的核心成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6.品德是许多心理成分的“有机结合体”,在品德形成过程中被称为 催化剂的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7.激发个体道德的主要内部动力是() A.道德情感 B.道德修养 C.道德认识 D.道德行为 8.“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说的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9.品德形成的初始阶段是() A.内化阶段 B.依从阶段 C.认同阶段 D.反应阶段 10.在品德形成的过程中,个体行为开始具有一定自觉性、主动性、 稳定性特点是处于() A.内化阶段 B.依从阶段 C.认同阶段 D.反应阶段 11.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 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是() A.同感 B.以病人为中心 C.移情 D.自我 二、判断 1.品德具有相对稳定性。() 2.品德就是道德。() 3.品德就是个性。() 4.品德发展的实质是个体对社会生活的适应。() 5.品德是个体在道德观念下不自觉进行某种道德行为的活动。() 6.皮亚杰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 7.良心是自我意识在道德方面的体现。() 8.自律阶段的道德认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 () 9.科尔伯格按照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 为三水平六阶段。() 10.内疚是严厉的超我和附属的自我之间的紧张,它作为一种惩罚的 需要而表现出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