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9-10 10:18:00 ] 作者:葛喜珍编辑:studa20

【摘要】中药经发酵后,其有效成分能被充分分离提取、具有更强的生物活性和较低的副作用。该文回顾了中药发酵的意义、历史和现状和具体应用,对发酵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如发酵药材、发酵菌种、发酵条件、有效成分的筛选和药理模型进行综述。

【关键词】微生物发酵中药生物转化

发酵是指利用生物体(包括微生物、植物细胞等)的代谢功能,使有机物分解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以适宜的培养基为营养,通过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生命活动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借鉴中医药组方思想,将单味中药、具有类似或协同作用的中药进行发酵,目的是产生新化合物、增强功效或者降低单一药物不良作用。中草药经发酵、生物转化后,其有效成分能被充分分离、提取;经生物转化更具有生物活性,在中药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中药的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已被列为国家科技部“十五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项目之一;中药发酵是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高科技水平新技术[1]。

1 中药发酵的历史和现状

1.1 中药发酵的历史

发酵中药的应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传统中药加工炮制的重要方法之一,发酵中药作为一种炮制、加工工艺,不但改变了煎、煮、熬、炼、蒸、浸的传统工艺,而且使药效提高、药性发生改变。

如中药淡豆豉为桑叶或麻黄等的发酵品,不同的培养基经同样的微生物处理后会产生药性的差异,利用该特性可生产不同适应症的中药,发酵淡豆豉时以桑叶、青蒿发酵者,药性偏于寒凉,多用于风热感冒或热病胸中烦闷之症;以麻黄、紫苏发酵者,药性偏于辛温,多用于风寒感冒头痛之症[2],以上中药的炮制过程是微生物发酵中药复合体系的建立过程。目前临床应用的发酵(制品)中药主要有神曲、半夏曲、淡豆豉、豆黄等,其工艺均为固体发酵。

1.2 中药发酵的现状

除传统的中草药炮制,以中草药发酵生产药物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真菌类自身发酵产生次生代谢,如灵芝菌丝体、冬虫夏草菌丝体发酵等,多为单一发酵[3]。现代利用中草药发酵的研究已从单味药涉及到复方研究且取得显著成果,成药片仔癀即是用麝香、牛黄、蛇胆、三七等名贵中药的微生物发酵物,为临床退黄、消肿的良药;三株口服液属营养保健食品,它以大豆芽为原料,在牛肉汤、大豆芽浸液、酵母膏、蔗糖、葡萄糖中加入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DL菌联合发酵制成,产品有益于保持胃肠道健康。杨海龙等[4]借助真菌灵芝产生的丰富酶系通过对薏苡仁的转化,使薏苡仁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康复灵”为抗癌验方,主要成分有灵芝发酵菌、党参、麦冬、猪苓、薏苡仁、淮山药等,经生物发酵转化后多数样品具有抑制小鼠/180肉瘤生长的作用[5]。以上中药发酵成功的事例充分说明微生物发酵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外对于中药发酵的研究报道较少,主要在食品、酶工程,如日本的纳豆,用Bacillus菌发酵大豆,因为Bacillus菌酶系丰富,包括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且能增加维生素K含量,Bacillus subtilis 菌环能消除小肠内致病菌,其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癌活性和降压作用[6]。中草药发酵的研究有必要借鉴上述成功的经验。

2 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2.1 提高有效成分提取率

中草药中植物类药材占90%,药材有效成分多存在于胞浆中,植物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木质素等物质构成的致密结构。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过程中,当胞浆中的有效成分向提取介质扩散时,必须克服细胞壁及细胞间质的双重阻力,使有效成分浸出受阻。微生物可利用中药中的成分为营养进行分裂、生长、繁殖和代谢,在代谢过程中分泌蛋白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淀粉酶等几十种胞外酶进入培养基,使细胞破裂,细胞间隙增加,减小细胞壁、细胞间质等传质屏障对有效成分从胞内向提取介质扩散的传质阻力。体外试验证明对盾叶薯蓣采用预发酵有效组分薯蓣皂苷元的产率明显提高[7]。

2.2 提高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利用

传统中草药给药途径多采用口服,小分子活性物质易通过血脑屏障而与人体细胞蛋白结合,因而比大分子物质具有更高的活性。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在进入肠道后与肠道菌群发生关联,某些成分经细菌的

作用发生代谢转化后被吸收,体内环境中肠道菌群是完成中药有效成分代谢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证明多种中药有效成分被肠道菌群代谢后发生转化,产生出具有较强药理活性的代谢产物。如大豆异黄酮主要以9种异黄酮糖苷和3种相应的配糖体组成,经肠道微生物作用,部分糖苷脱离释放出游离式的二羟基异黄酮(大豆苷元,daidzein)和三羟基异黄酮(染料木黄酮,genistein),这两种异黄酮可以被机体有效吸收[8]。中药经发酵处理更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利用。

2.3 产生新化合物

王玉红等[9]在灵芝发酵过程中加入黄芪,结果发酵液中多糖的组分发生变化,有可能产生新的物质。李国红[10]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Ehrenberg)Cohn对三七须根进行发酵,得到5个新化合物。微生物在分裂、生长、繁殖和代谢过程中可将中草药的成分分解转化,由于中药的某些物质可能对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及活性成分的产生有促进或抑制作用,微生物在中药的特殊环境中也有可能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丰富的初生或次生代谢产物,或以中药中的有效物质或一些非有效物质为前体,经酯化、氧化、葡萄糖基化、异构化、甲基化、去甲基化、乙酰化等多种生物转化形成新的化合物,发酵具有反应选择性强、反应条件温和、副产物少、不造成环境污染和后处理简单以及可以进行传统有机合成所不能或很难进行的化学反应等优点[11,12],具有一般化学反应无法比拟的优点。

2.4 减毒增效

微生物有可能将中药中的有毒物质进行分解,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喜树碱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同时又具有严重的胃肠毒性,如抑制骨髓功能和引起出血性膀胱炎等,制约了它在临床的进一步应用,10-羟基喜树碱是喜树碱的结构类似物,对多种癌症具有显著的疗效,且毒副作用很小,但它在喜树中的含量仅为十万分之二,提取分离费时、费力,朱关平[13]采用无毒黄曲霉菌株1100T-419将喜树碱转化为10-羟基喜树碱,转化率达50%以上。

大黄生用泻下作用峻烈,易引起腹痛、恶心等胃肠道反应。大黄泻下成分主要是结合性蒽醌衍生物,其中以二葸酮番泻苷的作用最强。在中医临床中,为了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及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常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使结合性蒽醌分解或破坏,从而缓和泻下作用和其它副作用,研究用酵母菌发酵大黄,结果大黄总蒽醌含量略有降低,结合型蒽醌含量降低,分离型蒽醌含量增加,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14]。

3 中药发酵的关键问题

3.1 筛选适合发酵的药材

包括单味药或复方。达眀等[15]研究了猴头菌转化银杏叶提取物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猴头菌转化银杏叶提取物的转化产物的降血糖能力明显提高。李国红等[16]曾利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lus subtilis)对50种中药进行发酵,检测发酵产物与原料对结核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和榛色青霉菌(Penicillium avellaneum)的抗菌活性。

结果表明连翘等中药的发酵产物抗菌活性增加,而苦参等中药的发酵产物抗菌活性降低,部分中药的活性不变,说明并非所有药材发酵都能增加疗效的,筛选针对某一活性功能的发酵的药材是中药发酵研究的基本工作。徐启华等对中药复方玉屏风散煎剂进行发酵,结果玉屏风散发酵液对小鼠的免疫功能增强,疗效要强于玉屏风散煎剂[17]。

3.2 适合发酵的菌种

传统中药发酵多用自然菌,如中药淡豆豉。蔡琨等[18]用纯种发酵淡豆豉以染料木素和大豆黄素为指标检测主要有效成分,结果认为纯种发酵可以保证淡豆豉生产的稳定性和产量的提高。张玲琪等[19]从长春花茎的韧皮部中分离出一种内生真菌,用该真菌发酵长春花产生抗癌药长春新碱。此方面研究涉及自然菌、内生菌和特种菌,哪类菌种更适合中药发酵需进行深入研究。

3.3 中药发酵条件优化

徐启华等[17]选取不同菌种如两株酵母菌、培养基如培养基即YPD、PDA和麦芽汁发酵中药复方玉屏风散,观察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能力,间接反映药效改变情况,结果表明,玉屏风散经用酵母菌进行生物转化后,明显提高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以及明显增强了巨噬细胞和T、B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不同菌种、培养基、温度、湿度、发酵时间等条件是中药发酵的具体、关键因素。

3.4 活性成分的筛选

由于中药自身体系模糊,微生物生长特性的多样性,发酵后会产生更多的化合物,发酵产物综合研究--分离、纯化等条件的优化,从

复杂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出有效成分是中药发酵的关键,活性筛选应侧重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以细胞和分子水平建立的高通量药物筛选体系可测定的信号,如颜色、荧光、免疫反应、发光、放射性等,做到简单、有效、可行、可靠。

3.5 筛选合理的药理模型

合理的药理模型是发酵产物活性成分筛选的重要保障,药理实验更加明确微生物的性质以及变化过程,筛选能够分泌特异性作用于活性物质的体内外实验,因为相对于体内实验而言体外实验更省时、省力、成本低、筛选量大,体外实验适合大量筛选。徐萌萌[20]利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酶系,建立苷类中药体外转化模型,将苷类物质转化为相应的苷元,有效提高了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其次,对中药也应该进行成分与药理作用的全面研究,深入研究中药多靶点作用的机理,并用相应模型进行科学的阐述,进而建立中药多靶点作用的模式。最后将发酵产物与天然产物的对比研究,通过对发酵产物与天然产物的成分、药理药效及毒理对比,寻找目前比较紧缺天然产物的替代品。合理的药理模型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展望

对中草药的成分进行生物转化,通过药理筛选模型来确定转化前后药效的变化,需要中药学、微生物学、分析化学、药理学等多学科参与。随着多学科的交叉发展,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必将取得一个长足的发展,微生物发酵中药也必将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有学者呼吁中药发酵制药可按新药审批办法规定开发新

药,正在修订中的我国新药申报指导原则,已决定将生物转化列入创新(一类)药的研究。中药成分的生物转化将成为中药创制新药研究的重要方面。因此,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大规模工业化提取中草药的有效生物活性成分,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技术医药工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兴红,李旗德,曹秋娥.微生物发酵中药应成为中药研究的新内容[J].中草药,2001,32(3):267.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82.

[3]杨海龙,陈高洪,章克昌.利用药用真菌深层发酵加工中药[J].中国中药杂志,2005, 30( 21):1717.

[4]杨海龙,章克昌.以薏苡仁为基质的灵芝液体发酵——II.主要活性成分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 2 0 0 6,6(5):105.

[5]尤建良,赵景芳,章克昌,等.发酵型中药生物制剂"康复灵"抑瘤实验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8):46.

[6]Marcus Schallmey, Ajay Singh, and Owen P. Ward.Developments in the use of Bacillus species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J].Can. J. Microbiol. 2004, (50): 1.

[7]汤兴利,徐增莱,夏冰,等.用盾叶薯蓣生产薯蓣皂苷元预发酵与水解条件优化[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4,13(3):35. [8]Coward-L.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isoflavones in soyfoods during

cooking and processing[J].. Am-J-Clin-Nutr, 1998, 68(6 Suppl): 1486S. [9]王玉红, 丁重阳, 徐鹏.中药黄芪对发酵生产灵芝多糖的影响[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5,24(2):38.

[10]李国红,沈月毛,王启方,等.发酵三七中的皂苷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5,36(4):499.

[11]Takayuki S,Toshifumi H.Biotransfonnation of exogenous substrates by plant cell cultures[J].Phytcchemistry,1990,29:2393.[12]amachandraSR,RavishankarGA.Plant cell cultures:Chemical Facorie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J].Biotechnology Advances,2002,20 (2):101.

[13]朱关平.用生物转化生产10-羟基喜树碱的方法[P].中国专利:85100520,1986-08-13.

[14]戴万生,赵荣华.发酵法对大黄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影响[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1):40.

[15]达眀,连宾,赵杰文,等. 银杏叶提取物的猴头菌转化产物降血糖作用的研究[J]. 食品科学,2006,27(12):718.

[16]李国红,张克勤,沈月毛.枯草芽孢杆菌对50种中药的发酵及抗菌活性检测[J].中药材,2006,29(2):154.

[17]徐启华,曹军,曾庆文. 玉屏风散发酵液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14(1):10.

[18]蔡琨,冯华,田维毅.纯种发酵对淡豆豉主要有效成分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23(5):39.

[19]张玲琪,郭波,李海燕,等.长春花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发酵产生药用成分的初步研究[J].中草药,2000,31(11):805.[20]徐萌萌,王建芳,徐春.牛蒡子微生物发酵转化的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2):4.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s://www.doczj.com/doc/ad7686215.html,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摘要: 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药研究和使用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财富。近年来,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国家支持的一个热点,也成为一大研究热点。这场研究热潮势必会为传统中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中医药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瑰宝,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近几十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国内对此也更加重视。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加快中药的新药研发和中药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实现中药现代化是我国药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就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结合传统中药生产的特点,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探索、认识、发展传统中药,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这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1、高通量药物筛选(HTS技术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的药物筛选方式,是多种技术方法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体系。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不仅在药物筛选寻找活性化合物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方面亦能发挥作用 [1]。 2、提取新技术 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提取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以下面是几种提取分离新技术: (1超临界流体萃取(SFE-CO2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的新型技术 [2]。有研究表明,采用超临

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药药理学论文 题目: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 班级:08级中西医结合临床(2)班 姓名:赵少飞 学号:08411115 日期:2011-5-31

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药是指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材;机体则指人体、动物体及病原体。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两部分,即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中药药效学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中药药动学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特点。中药药理学是基于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中药治疗作用及其机理、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创造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一门学科。在讨论到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及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后,着重从基本药理概念问题、关于复方研究问题、关于中药血清药理研究问题、关于有毒中药研究问题及关于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问题进行了讨论。我们得到相应的对策分析:合理的全面规化, 应当提倡和实施与现代科技接轨的方针, 应当制定中药药理研究的相关原则、规范与评价标准,积极探索开创新的研究方法等。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研究;研究问题,对策。 中药药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医药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也是中药学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特点是既要遵循中医药理论,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并用现代医药学研究中药的成果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道理,因此它也是中药走向世界的桥梁。 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其学科任务逐渐明确。第一,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研究中既要重视单味药的研究,也要注意总结提炼某一类药的共性,形成理论。第二,中药药理学研究要与中药临床应用研究密切结合,为提高中药疗效,促进中医药应用科学的发展做贡献。第三,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几十年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的积累,对现代中医药理论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对中药药性理论、归经理论,以及中药清热解毒、攻里通下、活血化疲、扶正固本等作用,已初步建立了与之相关的现代科学概念。第四,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中药新药的开发是以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为基本条件,中药药理学承担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任务,这不仅为临床提供了许多高效低毒的中药新药制剂,也推动了中药药理学自身的发展。第五,促进中西医结合。中药药理学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中药药理学学科的发展,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共进。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也将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1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及现状 如果以 1985年 10月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作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从那以后, 在以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为核心的我国中药药理学研究大致经历过了几个历程, 即从 1985年学会提倡的 "不论用什么思路和方法, 也不论从那一个角度进行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都是应当值得欢迎的 ";到 1987年 ~ 1990年锐意提倡中药的复方药物特别是中医经典名方的

发酵中药研究进展

发酵中药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通过发酵中药的历史研究概况,不同发酵物料、不同发酵微生物和发酵基质对发酵中药的影响,发酵中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现状进行论述。 关键词:发酵;中药;微生物; 中药发酵是借助于酶和微生物的作用,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温度、湿度、空气、水分等),使药物通过发酵过程,改变其原有性能,增强或产生新的功效,扩大用药品种,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1]。中药发酵制药技术继承了中药炮制学发酵法的基础上,吸取了微生态学研究成果,结合现代生物工程的发酵技术而形成的高科技中药制药新技术,是从中药(天然药物)制药方面寻找药物的新疗效。随着人们对中药的认识不断深入及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中药研究也不断地深入,通过先进的检测手段对发酵前后的药物组分进行研究,如通过高效液相检测就发现发酵转化的组分及转化的量,从而更加深入的研究发酵的原理。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酶工程和组织细胞的体外培养的成功,又为中药的新型炮制提供了先进的手段。 1、中药发酵的历史概况 我国人民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开始利用微生物发酵来酿酒,我们现在常用的酱、醋、豆豉和臭豆腐等食品也是古人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的。发酵中药的应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传统中药加工炮制的重要方法之一,发酵中药作为一种炮制、加工工艺,不但改变了煎、煮、熬、炼、蒸、浸的传统工艺,而且使药效提高、药性发生改变。一些传统中药如六神曲、淡豆豉、半夏曲、红曲豆黄等,也是通过利用自然界微生物固体(如霉菌、酵母等)发酵而成的。但是由于当时认知和条件的限制,传统的中药发酵仅对自然界的菌种进行简单利用,且菌种不纯,针对性不强,不能利用现代研究成果定向改变药物的性能或有意识地根据药物之间的特性进行有目的的组合。同时,对那些在自然界中不占优势、生长条件又要求比较严格的微生物来说,就不可能用来中药发酵[2]。 2、中药发酵的种类 2.1根据发酵物料的状态,中药发酵,也有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两种类型。 2.1.1中药固态发酵

微生物发酵技术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

微生物发酵技术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 278班郭利强 9号 微生物有着非常强大的分解转化物质的能力,并能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通过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生命活动来炮制中药,可以比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炮制手段更大幅度地改变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适应症。中药发酵制药技术是在继承中药炮制学发酵法的基础上,吸取了微生态学研究成果,结合现代生物工程的发酵技术而形成的高科技中药制药新技术,是从中药(天然药物)制药方面寻找药物的新疗效。传统的中药发酵多是在天然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现在的中药发酵制药技术是在充分吸收了近代微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的研究成果而逐渐形成的。其先进发酵工艺特点是:以优选的有益菌群中的一种或几种、一株或几株益生菌作为菌种,加入中药提取液中,再按照现代发酵工艺制成产品,它是一种含有中药活性成分、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全组分发酵液的新型中药发酵加工制剂。 1 中药发酵制药的源流 早在千余年前,我国已开始用发酵方法制药,直到现在临床仍在应用的发酵(制品)中药有六神曲、半夏曲、淡豆豉、豆黄等,其工艺均为固体发酵。如半夏曲的制造,明·《本草纲目》记载:“半夏研末,以姜汁、白矾汤和作饼,楮叶包置篮中,待生黄衣,晒干用”。其性味苦辛、平,能化痰止咳、消食积、治泄泻。而未发酵的半夏刚性味辛,有毒,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清代,按其辅料中药及治疗功能的不同,又制出了皂角曲、竹沥曲、麻油曲、牛胆曲、开郁曲、海粉曲、覆天曲等10种药曲。淡豆豉的发酵工艺另具特色,它是以黑大豆为原料制成的,性味苦寒,具有解表除烦、宣郁解毒功能,其工艺为“用黑大豆二三斗,水浸一宿,沥干黄熟,摊席上..蒿覆,侯黄衣上遍..安瓮中筑实,桑叶盖厚三寸,密封泥..如此七次”。再有用黑大豆制成的豆黄,则性味甘温,能祛湿痒、健脾益气。其发酵工艺为“用黑大豆一斗,黄熟,铺席上以蒿覆之,如氽酱法,待上黄,取出晒干”。未经发酵的黑大豆,则性味苦平,有活血、利水、解毒作用。从上述可以看出,中药发酵的目的主要为改变药物原有性能,产生新的治疗作用(如淡豆豉、豆黄),或增强原有疗效的治疗作用(如淡豆豉、豆黄),或增强原有疗效(如半夏曲),扩大用药品种。由于其疗效确切,至今对六神曲、半夏曲和淡豆豉等仍在进行工艺改进研究,并取得相应成绩。片仔癀的主要成分是三七的微生物发酵物,建神曲、沉香曲、淡豆豉、半夏曲、红曲、麦芽也都是通过发酵而形成的药物。从某种意义上说,虫草是蝙蝠蛾幼虫经虫草菌、僵蚕是家蚕经白僵菌感染发酵而成的。这些经典药物都是经微生物发酵后产生了新的药理活性,其中虫草是非常名贵的中药。 2 中药发酵技术的研究现状 中药发酵研究开始于80年代,但仅是对真菌类自身发酵的研究,如灵芝菌丝体、冬虫夏草菌丝体、槐耳发酵等,大都是单一发酵。虽有报道加入中药,但也仅是将中药当做菌丝体发酵的菌质,同时研究发现,含有中药的菌质对原发酵物的功效有影响,只是未见深入研究。目前,已有学者呼吁中药发酵制药可按新药审批办法规定开发新药。同时也开展了另一项研究,即生物转化,我们认为它与中药发酵是密不可分的。90年代初,日本人小桥恭一发现中草药成分如番泻叶甙,可借助肠道细菌转化为致泻有效成分而起到治疗作用。又有报道,在中药有效成分与细菌的生物转化过程,许多甙类、黄酮类、黄酮醇、黄烷酮类、香豆素类等均经过肠道菌进行了化学修饰。据悉,卫生部药品检验所动物试验结果:发酵中药只需1/28的量,即可与一般煎、煮、熬的水提物一份的量发挥同等的药效。 3 中药发酵制药的特点

现代发酵技术复习资料

第一章 提高初级代谢产物产量的方法 1,使用诱导物2,除去诱导物——选育组成型产生菌3,降低分解代谢产物浓度,减少阻遏的发生4,解除反馈抑制——筛选抗反馈抑制突变株5,防止回复突变的产生6,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7,筛选抗生素抗性突变株8,选育条件抗性突变株9,调节生长速率 提高次级代谢产物产量的方法 1,补加前体类似物2,加入诱导物3,防止碳分解代谢阻遏或抑制的发生4,防止氮代谢阻遏的发生5,筛选耐前体或前体类似物的突变株6,选育抗抗生素突变株7,筛选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株8,抗毒性突变株的选育 第二章 一、原料选择的原则 (1)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料产地离工厂要近,便于运输,节省费用。 (2)要求原料内碳水化合物含量较多,蛋白质含量要适当,适合与微生物的需要和吸收利用。 (3)原料资源要丰富,容易收集。由于生产需要大量原料,要保证一定的库存量。 (4)原料要容易贮藏。应考虑到新鲜原料内含水量多,不耐久藏,最好选择经干燥后,含水极少的干原料,易于保藏,不宜霉烂。 (5)对人的身体无损害,影响发酵过程的杂质含量因应当极少,或者几乎不含。 (6)原料价格低廉,可降低产品成本。 此外,还应当考虑到大力节约粮食原料,尽量少用或不用粮食原料,充分利用当地的非粮食原料,广泛利用野生植物原料, 二、原料的种类 1,薯类:甘薯、马铃薯、木薯、山药等。 2,粮谷类:高粱、玉米、大米、谷子、大麦、小麦、燕麦等。 3,野生植物:葛根、土茯苓、蕨根、石蒜等。 4,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米糠饼、麸皮、高粱糠、淀粉渣等。 ?常用原料中主要的化学成分如下: 碳水化学物:淀粉或淀粉类似物。脂肪、灰分 三、原料预处理的方法 ?1,筛选、风选气流-筛式分离机 ?2,磁力除铁包括永久性磁力除铁器和电磁除铁器两种方式。 四、固体原料的粉碎 (1)挤压粉碎(2)冲击粉碎(3)研磨粉碎(4)剪切粉碎(5)劈裂粉碎 五、运送固、液气体的器材名称 固体输送主要是采用皮带输送机,斗式提升机和螺旋混合器(也称绞龙)。 气流输送又称风送。它是利用空气流动所产生的推动力在管道中输送的, 泵是为液体输送提供能量的设备。根据原理的不同,泵可以分为离心泵,往复泵和旋转泵3种。 六、培养基灭菌的定义 是指从培养基中杀灭有生活能力的细菌营养体及其孢子,或从中将其除去。工业规模的液体培养基灭菌,杀灭杂菌比除去杂菌更为常用。 ?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或除去环境中所有微生物,包括营养细胞、细菌芽孢

浅析中药制药技术与研究

浅析中药制药技术与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疗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当前 的中药制药中,制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药制药的治疗效果,所以,很有 必要就中药制药技术进行分析与探究,从而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 关键词:中药制药;制药技术 前言:中药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相对于西药来 说还具有较少的副作用,因此受到许多人的欢迎。但是中药需要长期服用,同时 还必须通过煎煮等方法制成药剂,因此使用起来较为困难,所以需要通过现代制 药技术,将中药制作成成药,方便患者随时服用。 1中药浸提技术 浸提技术是应用溶媒提取固体原料中某一或某类成分的提取分离操作,又称 固液萃取。目前在中药生产过程中常用的中药浸提方法有煎煮法、浸渍法、渗流 法等。 1.1煎煮法 根据煎煮时是否需要加压,我们将其分为常压煎煮法和加压煎煮法,加压煎 煮法适用于常压下不容易煎透的药材。需要注意的对浸提效率有影响的因素有:药材粒径、煎煮时的用水量、煎煮的次数和时间控制工艺条件。煎煮法需要注意, 煎煮前大约需要30到60分钟用冷水浸泡中药药材。 1.2 浸渍法 浸渍法是用一定量的溶剂,在一定的条件下,对药材采取浸泡的方法,来浸 提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1)简单易行 2)适用于豁性药物、无组织结构的药材、新鲜药材和廉价芳香性药材 3)不适宜用在贵重药材、毒性等药材上 4)需要时间较长,一般不用水做溶媒。 1.3 渗流法 让溶剂从上而下、由稀至浓,形成浓度差,这种方法相当于无数次的浸渍, 是一种动态的连续操作。一般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等有机溶剂,温度要控制在40摄氏度,因为温度过高会加剧溶剂的损失。渗流法要考虑到有效成分的浸出难易、有没有热不稳定成分,尽量在保证浸提完全的情况下减少溶剂用量,还要考虑到 渗流的容器、药材的粉碎度、渗流液的流出速度和渗流液的收集量。 1.4半仿生提取法 仿生法主要是模拟口服给药后药物经胃肠道转运的环境,药料先用一定PH 的酸水提取,继而以一定PH的碱水提取。本法的应用主要是对提取用水的最佳PH和其他提取条件(温度、时间、酶底物浓度)进行选择。可用一种或几种有效成 分或辅以药效试验为指标,采用比例分割法、正交试验或均匀设计法优选。一般 分别用近似胃和肠道的酸碱水溶液煎煮2~3次,或加以搅拌设备(模拟胃肠道蠕动)。 2分离纯化技术 分离纯化技术是中药制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分离药渣和所浸提的药液并 且纯化所浸提药液是非常有医学制药价值的。分离纯化技术是将中药提取液与药渣、沉淀物和固体杂质进行分离,然后采取适当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去除无效成分、保留有效成分以及辅助成分的技术。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docx

摘要 : 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 中药研究和使用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 是中 华民族的一大财富。近年来 ,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国家支持的一个热点 , 也成为一大研究热 点。这场研究热潮势必会为传统中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中医药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瑰宝 , 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 , 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近几十年 来, 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 国内对此也更加重视。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加快中 药的新药研发和中药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实现中药现代化是我国药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 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 , 就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 , 结合传统中药生产的特点 ,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 , 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 , 探索、认识、发展传统中药 , 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 , 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 , 这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1、高通量药物筛选 (HTS 技术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新的药物筛选方式, 是多种技术方法有机结 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体系。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 , 不仅在药物筛选寻找活性化合物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 , 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方面亦能发挥作用 [1] 。 2、提取新技术 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提取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以下面是几种提取分离新技术:

(1 超临界流体萃取 (SFE-CO2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的新型技术 [2] 。有研究表明 ,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的有 效成分与传统煎煮提取得到的有效成分相比 , 往往具有更强的药理活性 [3] 。 (2 超声波浸取技术。超声浸取技术是利用超声波辐射压强产生的骚动效应、空化效应和 热效应引起机械搅拌、加速扩散溶解的一种新型提取方法[4]。 (3 微波浸取技术。微波浸取技术[5] 是利用微波能来提高浸取率的新技术, 微波一可使极性分子超高速旋转 , 平均动能迅速增加 , 使其温度迅速升高 ; 二是通过离子传导 , 离子化的物质在超高频电磁场中以超高速运动 , 做转向及定向排列 , 产生撕裂和相互摩擦引发热效应。 3、分离纯化新技术 分离纯化的目的是将无效和有害组分除去, 尽量保留有效成份或有效部位, 为不同类别中药制剂提供合格的原料或半成品[6] 。 (1 大孔吸附树脂。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具有大孔结构的有机高分子共聚体, 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有机高聚物吸附剂。该技术在皂苷、黄酮、生物碱及其他类化合物的分离中已经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7] 。一般情况 , 中药复方提取液经该技术处理后 , 得到的固形物一般仅为原生药的2%-5%,而且吸湿性极强的糖、氨基酸、多肽等水溶性杂质被除去 , 便于后续工序的操作 , 有效部位或成分含量纯度可提高 10-14 倍, 而传统的水煮法约为 30%,醇沉法约为 15%;临床用药剂量可明显降低 [8] 。 (2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9]主要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 纯化和浓缩。 4、制剂新技术

中药发酵的概况与关键技术

现代中药发酵技术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际医药市场对传统药物及天然药物的需求量正快 速增长,以传统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开发创新药物和相关健康产品 已成为当今世界药物研发的新趋势、国际医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和医药企业经济的快速增长点。我国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拥有系 统的中医药理论和极为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虽然面临着天然药 物市场强劲增长的有利形势,但国际化步伐缓慢,其根本原因在于 中药现代化水平仍较低。中药发酵技术是在继承中药炮制学发酵 法的基础上,吸取微生态学研究成果,结合现代微生物工程而形成 的高科技中药制药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 古代中药发酵技术应用历史我国人民远在多年前就学会利用发酵来酿酒,此后又相继利用发酵来生产酱、醋、豆豉和臭豆腐等食品。《本草经疏》曰: “古人用曲,即造酒之曲,其气味甘温,性专消导,行脾胃滞气,散脏 腑风冷。”说明中药临床应用之曲是在酿酒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 的,曲与酒相维系。后来人们在酒曲中加入其他药物制成专供药用 的各类曲剂。《本草纲目》云:“古人用麴,多是造酒之麴。后医乃造 神麴,专以供药,力更胜之。”可见古人早已将微生物发酵应用于中 药炮制。即将药材与辅料拌和,一定温度和湿度下通过微生物的发 酵达到提高药效、改变药性、降低毒副作用等目的。直到现在,临床 仍在应用的发酵$制品%中药,如六神曲、淡豆豉、建曲、沉香曲、半 夏曲、红曲、豆黄等,均是利用炮制环境中的野生微生物$多为霉 菌、酵母、细菌等%进行多菌种固体发酵而成。 发酵技术应用历史悠久,也是传统中药加工炮制的重要方法 之一,一般主要是起到中药复合炮制的作用。不同的培养基经同样 的发酵处理后会产生药性的差异,可利用该特性生产不同适应证 的中药。例如,发酵淡豆豉时,以桑叶、青蒿发酵者,药性偏于寒凉, 多用于风热感冒或热病胸中烦闷之症;以麻黄、紫苏发酵者,药性 偏于辛温,多用于风寒感冒头痛之症。在清代,根据辅料中药及治 疗功能的不同,又制出了皂角曲、竹沥曲、麻油曲、牛胆曲、开郁曲、 海粉曲、覆天曲等 !# 种药曲。 " !" # 利用中药培养基发酵药用真菌 菌物界估计逾十万种,可供药用的高等真菌约 &# 余种,利用 潜力巨大。国内 &# 世纪 ’#

研究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

研究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 中药复方是中医药发展的宝贵结晶,但由于其药物组成较复杂、药效作用机制较难测定,所以如何科学、合理地鉴定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也就成了一道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医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地不断进步,色谱检测、血清成分分析等一系列技术的出现也使得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神秘面纱得以揭露,也使得中医药向着科学化、微观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为中医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而稳健的基础。 标签:中药复方;有效成分;鉴定方法 中药复方是指处方中含有两位或者两位以上中药材,一般来讲中药复方均有固定的搭配方法和治疗方向,甚至连如何制药和服药都有相关要求。一直一来中药复方都以其显著的药效、稳健的治疗机制、低伤害性的治疗手段受到全世界医学工作者的关注。但由于中药复方一般均为经验用药,药材中含数几种甚至十几种有效成分,为了确切地掌握这些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用药量,科学、合理、有效地对中药复方有效成分进行鉴定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要。本文就以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的药用机制和检测方法为论点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1单体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作用 中药材中所含有的药物成分并非都对疾病有治疗作用,一些药物是含量较高的成分起到治疗作用,而一些药物则是含量较低的成分起到治疗作用。所以明确中药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用药量,可以优化中药复方的组药结构,减少非必要成分对患者机体的伤害,同时也为中药有效成分的提炼、制药、使用指明了方向。单体药材是中药复方的组成基础,所以了解单体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以及用药量是研究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基础。如根据梁鑫淼[1]等人的研究资料显示,以四逆汤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复方药物中有效成分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四逆汤之所以能够有效治疗心急缺血,有强心、止休、回阳的功效,主要因为其中所含有的三种有效成分:甘草酸粗品、干姜挥发油、附子生物碱。对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乳酸的作用效果附子生物碱强于干姜挥发油强于甘草酸粗品,三种成分的最佳用药比例为1:1:1。附子生物碱是附子单体的主要成分,干姜挥发油是干姜单体的主要成分,甘草酸粗品是炙甘草单体的主要成分,以附子生物碱为主要治疗机制,甘草酸粗品、干姜挥发油起到辅助、增进功效,三者缺一不可。由此可以看出单体中主要有效成分对中药复方药理作用的影响。 2复方合制后药物作用 除了上述四逆汤以主要单体药材的主含量成分为主要的治疗药物,一些中药复方在制药过程生成新成分进而可起到治疗作用。如武孔云[2]等人的研究资料显示,以生脉散为研究对象,主含人参、麦冬、五味子,采用标准制药过程,并对生脉散汤做色谱分析。结果显示:汤剂中含有大量5-HMF(5-羟甲基-2-糠醛),这是原单体药物中所没有的,5-HMF具有软化血管、提升血压流速、清理血质

微生物发酵类药物

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相关调查 中药发酵制药技术是在继承中药炮制学发酵法的基础上,吸取了微生态学研究成果,结合现代生物工程的发酵技术而形成的高科技中药制药新技术,是从中药(天然 药物) 制药方面寻找药物的新疗效。传统的中药发酵多是在天然的条件下进行的, 而现在的中药发酵制药技术是在充分吸收了近代微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的研究成果 而逐渐形成的。其先进发酵工艺特点是:以优选的有益菌群中的一种或几种、一株 或几株益生菌作为菌种,加入中药提取液中,再按照现代发酵工艺制成产品,它是一 种含有中药活性成分、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全组分发酵液的新型中药发酵加工制剂。 一、微生物发酵中药的应用历史 早在千余年前,我国已开始用发酵方法制药,直到现在临床仍在应用的发酵(制品) 中药有六神曲、半夏曲、淡豆豉、豆黄等,其工艺均为固体发酵。 1、微生物发酵中药中所应用到的很多微生物是药用真菌或者含有真菌的混合菌群,其中药用真菌很多本身作为中药来应用。因此一定意义上讲,中药与微生物,特别 是与一些药用真菌具有密切的联系。 早在东汉年间《神龙本草经》中,就有灵芝、茯苓、猪苓、雷丸等药用真菌分 别列项论述,这些药物至今沿用不衰。 2、微生物发酵中药应用历史悠久,也是传统中药加工炮制的重要方法之一,一般 主要是起到中药复合炮制的作用。而且很多发酵之后的药物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较 好效果。 微生物发酵中药在中医药应用中得到了很大的体现。如片仔癀的主要成分是三 七的微生物发酵物;神曲由面粉、赤小豆、苦杏仁、鲜青蒿、鲜苍耳、鲜辣蓼按一 定比例混匀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 3、某些传统的微生物制剂一直使用至今,其中以不同中药作为辅料,采用微生物 处理后自身成为发酵物组成的一部分,如半夏炮制,神曲制备等。同时随着历史的 发展,微生物发酵中药的应用也在不断变化。 半夏在整个炮制过程中使用到了一些中药,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功效的以半夏为 主要组成部分的中药炮制品。半夏至汉代始用汤洗去毒,即为炮制品。南北朝时增 加生姜制、热汤洗、白芥子末制、头醋制等炮制品。唐代增加姜汁制,宋代增加麸炒、热洒炒、酸浆浸、米醋炒浸、生姜甘草桑白皮制、猪苓制、白矾制、萝卜制、 姜矾牙皂制和半夏曲。金之时期,增加米泔浸、香油炒、菜油拌炒。明代增加盐水洗、面炒醋制、杏仁炒。清代增加巴豆制、活生姜制、猪胆汁炒、皂荚白矾姜汁竹 沥制,有仙半夏和法半夏。由此可见,半夏的炮制方法繁多,而且种类各异,如仙 半夏、半夏曲等,已经成为含半夏的一个复方 二、微生物发酵中药的研究现状  中药发酵研究开始于80 年代,但仅是对真菌类自身发酵的研究,如灵芝菌丝体、冬虫夏草菌丝体、槐耳发酵等,大都是单一发酵。虽有报道加入中药,但也仅是将中 药当做菌丝体发酵的菌质,同时研究发现,含有中药的菌质对原发酵物的功效有影响,只是未见深入研究。目前,已有学者呼吁中药发酵制药可按新药审批办法规定开发新药。同时也开展了另一项研究,即生物转化,我们认为它与中药发酵是密不可分的 1、利用中药为培养基的组成部分,构建药性菌质,比较发酵前后中药相关成分的

《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

《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 《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 编者语:《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是目前反映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最为新颖、全面的药学专著。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文献价值,也有很强的现实应用价值。 本报讯近日,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中药药理实验室梅全喜教授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式在深圳举行。来自省内外的中医药专家共250人出席。 该书编写历时多年,数易其稿,精益求精。编写队伍阵容强大,作者均为在广东省中医药学界有造诣的教授、主任药师等,而作为该书主编单位之一的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中药药理实验室,近年来在中药药理及毒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将广东地产药材的药理作用与毒理研究列为实验室的重点研究方向,2004年其SPF级动物实验室通过广东省科技厅验收。目前该中药药理实验室已完成了多个课题的药理实验研究工作,如与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合作开展的“含马兜铃酸类中药肝肾毒性研究”项目中,“关木通、广防己肝肾毒性实验研究”子项目的全部动物实验均在该院中药药理实验室完成。在开展广东地产药材的药理作用与毒理研究方面,该中药药理实验已开展了三角草、广东土牛膝、三丫苦等药理作用与毒理研究,其中三角草的基础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土牛膝的研究获广东省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所有研究结果均已收录本书中。 该书210万字,收入药物523种,特别是对老百姓喜爱的名贵中草药如冬虫夏草、人参、西洋参、灵芝、石斛、黄芪等均有详细介绍,是目前反映中药药理与临

中药发酵的思考

中药发酵的思考 广东药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 胡立勇 摘要:目的:认识中药发酵技术在中药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发展策略。方法:分析中药发酵技术的创新研究开发意义、研究策略、应用意义。结论:中药发酵技术研究有重大创新研究意义和应用意义,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中药发酵微生物研究策略应用意义 中药发酵技术研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和重要的创新领域。本文采用“中药发酵是什么?有什么?做什么?”的思维方式,思考中药发酵的基本性质、重要方面和应用意义。思考结果如下: 一、中药发酵是什么? 1、中药发酵是中药生产新技术 顾名思义中药发酵就是采用微生物发酵方法生产中药。在传统的中药生产中的中药炮制就利用了天然微生物中药发酵以提高中药药效、消除中药毒副作用、改变中药药性。例如:六神曲、淡豆豉、半夏曲等传统中药均由天然微生物发酵而成。传统的中药发酵采用天然微生物发酵,菌种不纯,代谢理论、药效成分理念模糊不清,生产可控性差。现代的中药发酵采用了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有目的地选择微生物和中药搭配进行中药发酵,其代谢理论、药效成分理念不同于传统的中药发酵,生产可控性好。例如:虫草菌丝体的液体深层发酵、三株口服液的液体发酵、黑曲霉固体发酵生产槲皮素、芝芪药性菌质发酵等等中药发酵新技术的研究。 2、中药发酵是中药现代化的创新领域 现代中药发酵技术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如上所说的某些研究成果令人振奋。微生物种类和代谢特性多种多样,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多种多样;中药多种多样,中药成分多种多样;微生物和中药的新搭配多种多样;中药发酵的新技术方法多种多样;中药发酵产品的新药效多种多样;那么可供中药发酵新技术和中药发酵新产品的创新研究开发领域非常广阔是顺理成章的。 中药发酵是采用微生物发酵中药基质生产药效更高、更好、更新的中药 按照目前中药发酵技术水平,中药发酵较为专业的概念是:采用微生物发酵中药基质生产药效更高、更好、更新的中药。为什么中药发酵可以生产药效更高、更好、更新的中药?以下简要介绍一些实例和解释。 (1)药效更高:肠道益生菌发酵中药,有效成分小分子化,易于吸收;药用真菌发酵中药,有效成分提高;微生物的β-葡萄糖苷酶发酵牛蒡子,将牛蒡子苷转变成牛蒡子苷元;微生物的酶使植物细胞中的中药成分溶出。 (2)药效更好:中药炮制改变药性、降低毒性、矫味等。 (3)药效更新:微生物的菌体和代谢物;中药成分的微生物转化作用;中药成分的代谢调控作用;微生物成分与中药成分的相互作用等等。以上的种种因素均可以产生新药效成分或为中药活性成分修饰提供新途径。 二、中药发酵有什么? 中药发酵的方方面面很多,择其要点叙述如下: 1、中药发酵的优势及发展潜力 (1)符合社会需求:中药发酵技术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来自社会需求。国情要求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时代发展要求中药现代化,人类健康需要毒副作用小、功效显著的

中成药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进展

摘要 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为我国民众的健康、为民族医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测定中药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得到了改进,本文综述了中成药国内外情况和常用的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重点介绍薄层扫描法(TLCS),薄层扫描法将以其高效优势和多种检测方法在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展望中成药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未来。 关键词: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薄层扫描法,发展 目录 一、中成药在国内外情况 5 (一)国外中成药情况 5 (二)国内中成药情况 5 二、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检测方法 6 (一)化学定量法 6 (二)比色法 6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 6 (四)红外光谱法7 (五)柱层析或纸层析一紫外分光光度法7 (六)气相色谱法7 (七)薄层扫描法7 (八)高效液相色谱法7 三、薄层扫描法。8 (一)薄层扫描法原理和特点8 (二)中成药中黄芩的功效和测定分析方法8 (三)测定中成药中黄芩含量实验8 四、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发展9 五、结束语9 六、参考文献9 引言 中药是我国传统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千百年来,在我国人民的健康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中药也面临着现代化的问题。近年来,全世界对中药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开始重视,这表明中药国际市场的快速发展时期已经来临。当前,中药要进入世界市场,实现中药现代化,首当其冲是其质量的控制,而含量测定是质量控制最关键的部分。中成药在剂型、品种、产量及应用范围等方面均有迅速的发展。1985年版《中国药典》中收载达207个,为使中成药的内在质量具有客观的评价方法,逐步制订切实可行的质量指标,我国药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到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共收载中成药标准1069个品种,新增各项鉴别2165项,其中显微鉴别259项、簿层色谱鉴别1818项、液相色谱鉴别25项、气相色谱鉴别9项等,2010年版《中国药典》大幅度增加收载品种和检测项目,能多药物多成分检测,更标准科学有效等等。

中药发酵技术研究进展精品

【关键字】化学、生物、设计、指南、建议、方法、条件、进展、空间、效益、质量、增长、传统、问题、矛盾、系统、机制、有效、大力、深入、继续、现代、合理、优良、公开、健康、持续、合作、保持、发展、建立、提出、发现、研究、突出、关键、热点、成果、根本、基础、需要、素质、环境、工程、途径、资源、能力、需求、方式、作用、规模、结构、水平、形势、速度、增强、检验、分析、借鉴、调控、形成、拓展、丰富、保护、推广、满足、服务 中药发酵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现代生物技术与中药传统发酵制药技术的有机结合为中药发酵技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传统发酵工艺技术相比,现代中药发酵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对现代中药发酵技术进行初步概述、总结,着重介绍当前发酵技术中的热点——药用真菌双向性固体发酵技术,而后对现代中药发酵技术的优势及前景进行探讨,为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药;发酵;双向性发酵 Research survey on ferment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odern biotechnology and traditional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MM) provides a broad space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of CMM.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the modern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eliminarily summarize the modern medicine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for CMM, and emphasizes the hotspot in the current fermentation technology―medicinal fungi bidirectional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then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prospect of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in order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study. Key words: Chinese materia medica; fermentation; bidirectional fermentation 中医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预防和治疗 疾病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 康的日益关注,国际市场对天然药物以及传统药物 的需求正迅速上升 [1-2] 。我国拥有极为丰富的中药资 源,但是中药成分结构复杂,有效成分的量低,且 人工不易合成,而中药的人工培植又面临成本高、 周期长的问题,因而难以达到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3] 。究其根本原因, 在于我国中药现代化技术水平较低,无法满足中药 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日益发 展,其与中药发酵技术的有机结合为解决这一矛盾 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药蒲公英有效成分抗结核的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d7686215.html, 中药蒲公英有效成分抗结核的研究进展 作者:常琳陆军叶松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3期 【关键词】蒲公英提取物;化学成分;结核病;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90-02 蒲公英(Dandelion)始载于《唐本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分布于北半球,我 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各地均有分布,生于道旁、草地、田间、河岸、荒地、庭园等处。它不仅使用部位广泛(包括花、叶、茎、根),还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据《本草纲目》记载,它性平味甘微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及催乳作用,对治疗乳腺炎十分有效。近年来发现其有较好的抗结核及抗肿瘤效果而成为研究的热点,已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三类药材之一。 1 中药蒲公英的化学成分 含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胆碱(Choline)、菊糖(Inulin)、果胶(Pectin);蒲公英醇(Tarax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香树脂醇(β-Amyr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蒲公英赛醇(taraxerol)、蒲公英素(Taraxacerin)、蒲公英苦素(Taraxacin) 和维生素A、B、C等。 1.1 凌云等[1]用红外光谱法对蒲公英三萜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首次从蒲公英属植物中分得伪蒲公英甾醇,棕榈酸酯。 1.2 姚巍等[2]对蒲公英进行了系统分离,从中得到8个化合物,利用MS, 2D-NMR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了结构鉴定,其中4个为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青蒿亭、槲皮素、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其余5个分别为咖啡酸、七叶内酯、豆甾醇、蒲公英甾醇乙酯。 1.3 凌云等[3]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检测了5种蒲公英的66种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蒲公英中12种元素含量较高,其中有Cu、Zn、Fe、Mn、Mo5种必需微量元素;蒲公英中还含有大量的Na和K,而肺结核患者头发中锌、铁含量明显比健康人低。因此认为较高的锌含量可能对抗肺结核患者由于锌的降低致机体免疫器官萎缩、免疫细胞受抑制、免疫应答减弱、白细胞杀菌能力下降等的治疗有所帮助。 1.4 张凡等[4]认为蒲公英叶提取物的成分随着提取溶剂和提取温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25℃、35℃、45℃、55℃和65℃这五个温度下,二氯甲烷共可提取出60种不同的物质,含量较高的物质有1-叔丁基-3-(1-甲基环乙-己基)-2-氮丙啶酮、2-噻吩醋酸-2-十三烷、9-甲基十九烷。乙酸乙酯共可提取出57种物质,含量较高的物质有甲氧基乙酸-2-十四烷酯、2-噻吩醋酸-2-十三烷、三甘醇单十二醚。蒲公英叶提取物成分中烷类、酸类和酯类物质种类较多。二氯甲

中药制药技术专业

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 二○一五年五月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 1.刘长君(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 2.于春梅(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 3.李克秀(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 4.李雪(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 5.项曙光(通化市万通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6.于鹏(白山市永利药业) 7.李亚东(长白山药业集团) 8.姜锡伦(白山厚得堂大药房)

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目录: 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四、专业人才职业定位 五、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1.能力目标 2.知识目标 3.素质目标 4.岗位资格证书 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工作领域分析 2.工作领域职业能力分析及核心课程 3.课程体系的构建 4.教学安排 七、专业教学必备条件(师资标准与软件、硬件资源配置) 八、考核及评价 九、课程教学标准(见附录)

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1.专业名称:中药制药技术 2.专业代码:530304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 2.学制:全日制三年 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对高职高专的教育方针以及本行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通过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培养学生掌握药物生产、质量控制、设备维护、营销管理等实践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面向医药卫生行业,从事药物生产、质量检测、经营管理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专门人才。 从而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敬业精神、及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经济管理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适应医药生产企业、医药经营企业以及与人类健康相关行业的营销及服务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四、专业人才服务面向 (一)主要就业行业及企业: 为适应吉林省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向和社会服务主要面向白山市和周边其它城市医药行业。 (二)工作岗位: 1.初始岗位群:中药制药(品)岗位群,即从事中药各种剂型的提取、分离和纯化等生产操作技能有关的岗位。 2.发展岗位群:中药采购、药品质量检验和药品营销、药品生产管理等岗位群。 五、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一)能力目标 (1)通用能力 ①具备从事制药生产所必需的专业技术能力。 ②能熟练地进行基础化学实验、药物实验,具有良好的实践操作技能。 ③具有质量监测与控制,常用制药设备使用、维护能力。 ④具有获取及应用本专业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等信息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