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沈阳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终稿)

沈阳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终稿)

沈阳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终稿)
沈阳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终稿)

沈阳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划技术报告

沈阳市环境保护局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目录

1总论1

1.1项目背景1

1.2目的和意义2

1.3指导思想与原则3

1.3.1实事求是的原则3

1.3.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3

1.3.3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3

1.3.4水质达标原则3

1.3.5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4

1.3.6公众参与的原则4

1.4划分范围4

2划分依据6

2.1相关法律法规6

2.2主要技术标准、规范6

2.3已经批准实施的相关规划6

3 饮用水保护区区域、流域背景情况7

3.1自然概况7

3.1.1地理位置7

3.1.2地形地貌7

3.1.3 气候特征8

3.1.4水文特征8

3.2社会经济概况10

3.2.1行政区划10

3.2.2人口及发展趋势10

3.2.3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11

3.3水资源概况13

3.3.1地表水系概况13

3.3.2水资源及分布概况19

3.3.3供水及用水概况20 4饮用水水源地概况22

4.1饮用水源地基本情况22

4.1.1大伙房水源地22

4.1.2李官水源地22

4.1.3于洪水源地23

4.1.4工人村水源地23

4.1.5丁香水源地23

4.1.6翟家水源地24

4.1.7北陵水源地24

4.1.8河南水源地24

4.1.9百鸟水源地24

4.1.10淞江水源地25

4.1.11中医水源地25

4.1.12龙江水源地25

4.1.13芳士水源地26

4.1.14中山水源地26

4.1.15河北水源地26

4.1.16 太原水源地27

4.1.17久合里水源地27

4.1.18南塔水源地27

4.1.19万泉水源地27

4.1.20二○一水源地28

4.1.21东工水源地28

4.1.22三好水源地28

4.1.23李巴彦水源地29

4.1.24砂山水源地29

4.1.25竞赛水源地29

4.1.26苏西水源地30

4.1.27黄家水源地30

4.1.28尹家水源地30

4.1.29石佛寺水源地30

4.1.30张士经济技术开发区胜科水务一分厂水源地31

4.1.31张士经济技术开发区胜科水务二分厂水源地31

4.1.32张士经济技术开发区胜科水务三分厂水源地32

4.1.33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净水厂水源地32

4.1.34浑南新区沈阳浑南供水有限责任公司水源地32

4.1.35新民市柳河水源地32

4.1.36辽中县西水厂水源地33

4.1.37辽中县新立屯水源地33

4.1.38康平县八家子水源地33

4.1.39康平县潘家岗子水源地34

4.1.40法库县南水源水源地34

4.1.41法库县东水源水源地34

4.2水源地水质状况及评价35

4.2.1监测项目35

4.2.2监测点位35

4.2.3监测方法及评价标准35

4.2.4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评价36

4.3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现状及管理状况38

4.3.1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现状38

4.3.2水源地保护区管理状况39

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法及结果41

5.1保护区划分的技术原则41

5.2保护区划分方法41

5.3保护区划分结果43

5.3.1保护区范围的确定43

5.3.2 参数的确定44

5.4保护区划分的具体结果44

5.4.1大伙房水源地44

5.4.2李官水源地44

5.4.3于洪水源地46

5.4.4丁香水源地48

5.4.5工人村水源地49

5.4.6翟家水源地50

5.4.7北陵水源地52

5.4.8河南水源地54

5.4.9百鸟水源地55

5.4.10淞江水源地56

5.4.11中医水源地57

5.4.12龙江水源地59

5.4.13芳士水源地60

5.4.14中山水源地62

5.4.15河北水源地63

5.4.16太原水源地64

5.4.17久合里水源地65

5.4.18南塔水源地67

5.4.19 万泉水源地68

5.4.20二○一水源地69

5.4.21东工水源地71

5.4.22三好水源地72

5.4.23李巴彦水源地74

5.4.24砂山水源地75

5.4.25竞赛水源地77

5.4.26苏西水源地78

5.4.27黄家水源地80

5.4.28尹家水源地82

5.4.29石佛水源地84

5.4.30沈阳胜科饮用水有限公司的一分厂水源地87 5.4.31沈阳胜科饮用水有限公司的二分厂水源地89

5.4.32沈阳胜科饮用水有限公司的三分厂水源地90

5.4.33沈阳浑南供水有限责任公司产业区水源地91

5.4.34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净水厂水源地92

5.4.35辽中县新立屯水源地93

5.4.36辽中县西水厂水源地95

5.4.37新民市柳河水源地96

5.4.38康平县八家子水源地97

5.4.39康平县潘家岗子水源地98

5.4.40法库县东水源地100

5.4.41法库县南水源地101

6.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状况103

7.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督与管理措施104

7.1采取措施,逐渐消除地质性超标和超标水源井105

7.2加速我市的东水西调,大伙房引水工程106

7.1.1工程简介106

7.1.2工程进程107

7.3加强水源井环境预警监控体系建设及保护区污染控制和监督管理措施107

7.3.1污染控制和监督管理目标108

7.3.2具体措施108

7.3.3实施保障116

附表1沈阳市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结果表116

附表2沈阳市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结果表117

附表3沈阳市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环境状况137

附表4沈阳市饮用水水源井坐标158

1总论

1.1项目背景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饮水安全状况堪忧。饮用水作为一类用途最为重要的水资源,目前在水质、水量及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老百姓饮用水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据2003年《中国地质环境公报》,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饮用水水质有关的地方病。据卫生部门的调查统计,在我国有65.4%的人口饮用不合标准的水。1989年国家环保局组织对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48%的地表水源、20%的地下水源达不到标准;而根据1996调查报告,这一数字已分别上升至83.31%和27.71%。可见,我国由于水源地污染而引起的社会问题相当突出,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与此同时,受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的影响,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在立法、执法水平和管理手段上差别很大,缺乏统一的保护规划和管理。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保障饮用水源的水质安全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要求“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国务院印发了

《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明确提出“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水源地可持续开发利用,辽宁省政府将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作为省政府十大惠民工程之一,该工作旨在进一步掌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和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完善水源地保护相关技术方法、法律法规,解决目前危害饮用水安全的重大问题,切实推动我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并为后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各项工作奠定基础。

1.2 目的和意义

沈阳市水源保护区划分是将全市饮用水水源(地下水水源地、取水井)进行分类,按照水源的水质保护标准、地理位置、环境功能定位、水源井井深、取水量、水力影响半径等一系列因素,划分水源的红线区(一级保护区)、黄线区(二级保护区)和缓冲区,确定保护区的控制保护范围及保护级别,确定每一保护范围的保护措施,明确各级保护区的地理界线,设立警示

牌,使全市集中式饮用水地下水源的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通过分级划分沈阳市水源保护区和制定各级保护区的控制管理规定,将对全市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和技术规范作用,并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保证饮用水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3指导思想与原则

1.3.1实事求是的原则

基础情况调查过程中,求真务实;国内外比较分析、保护区划分方案制定、技术规范和法律法规研究制定、防护政策制定中,均应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

1.3.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规划中切实体现以防为主的思想,预防和治理相结合。1.3.3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坚持科学性的基础上,划分方法应体现前瞻性、可操作性,以保证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的的可操作性。

1.3.4水质达标原则

划定的水源保护区范围,必须保证防止水源附近地区对水源的直接污染,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到规定标准。

1.3.5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

沈阳市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保护应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规划,并贯彻预防为主的超前保护原则;

1.3.6公众参与的原则

饮用水安全关乎全社会千千万万民众的身体健康,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也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

1.4划分范围

沈阳市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的范围是沈阳市负责供应建成区的所有饮用水水源地、浑南和张士两个开发区的饮用水源地以及辽中、康平、法库、新民4县(市)政府所在地的饮用水源地,具体包括:

1、沈阳市负责供应建成区的饮用水源地,共有28个水源地,具体包括大伙房跨界水源地和李官、于洪、工人村、丁香、翟家、北陵、河南、百鸟、淞江、中医、龙江、芳士、中山、河北、太原、久合里、南塔、万泉、二○一、东工、三好、李巴彦、砂山、竞赛、苏西、黄家、尹家、石佛寺一期、二期等。

2、浑南和张士两个开发区的饮用水源地,共有5个水源地,具体包括浑南新区的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净水厂饮用水源地和浑南供水有限责任公司饮用水源地,张士开发区的沈阳胜科饮用水有限公司一、二和三水厂。

3、辽中、康平、法库、新民4县(市)政府所在地的饮用

水源地,共有7个水源地,具体包括:法库县的东水源地和南水源地、康平县的八家子饮用水地下水源地和康平县潘家岗子饮用水地下水源地、辽中县的辽中县(西水厂)和新立屯饮用水源地、新民市的柳河水源地。

4、大伙房水源地是沈阳市的跨界水源,通过管道将大伙房水库水引入沈阳,该水源地的保护区不在本次划分范围内。

2划分依据

2.1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2主要技术标准、规范

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

2、国家环保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矿部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6、《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

7、《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85)

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9、《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2.3已经批准实施的相关规划

1、《沈阳市水源保护区管理规定》[沈阳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

3 饮用水保护区区域、流域背景情况

3.1自然概况

3.1.1地理位置

沈阳市地处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辽宁省的中部,东与抚顺市相邻,南与本溪市、辽阳市相连,西与阜新市、锦州市相依,北与铁岭市、内蒙古自治区接壤。沈阳市处于东经122°25′9″~123°48′24″和北纬41°11′51″~43°2′13″之间,东西宽115公里,南北长205公里,国土总面积1.298万平方公里。沈阳市具体地理位置见沈阳市位置图。

图3-1 沈阳市位置图

3.1.2地形地貌

沈阳市地处长白山余脉与辽河冲积平原过渡地带,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50米左右,最高海拔高度为447.2米,在法库

县境内;最低海拔高度为 5.3米,在辽中县境内。沈阳地区地势东高西低不利于冬季污染物的扩散。东部主要为低山丘陵地区,属辽东丘陵的延伸部分。西部是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冲积平原地貌是沈阳市主体地貌,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9.8%。沈阳市地貌类型分布情况见沈阳市地貌类型表。

表3-1 沈阳市地貌类型表单位:平方公里

3.1.3 气候特征

沈阳市气候属北温带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温、降水分布由南向东北和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全年四季分明,冬季漫长;春季回暖快,日照充足;夏季热而多雨,空气湿润;秋季短促,天高云淡,凉爽宜人。近年来由于世界性气候的变化,沈阳市的平均气温亦有上升。

3.1.4水文特征

(1)地表水

沈阳市地处辽河流域,境内有浑河、辽河两大水系及太子河的一条支流河——北沙河,市区内有北运河、南运河、卫工河构成的环城水系。其中浑河流经市区,且接纳城市污水,在沈阳市水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浑河主要有5条支流,为蒲河、

细河、满堂河、杨官河、白塔堡河。辽河属过境河流,在沈阳境内基本无污水汇入,只有流经新民市时汇入少量城镇污水;辽河主要有15条支流,为八家子河、王河、拉马河、秀水河、养息牧河、长河、左小河、柳河、绕阳河、东马莲河、西马莲河、李家河、蚂螂河、南小陵河、公河。这些河流总体特点为汛期流量大,水位高,夹砂量大,枯水期流量小,部分支流河有季节性断流。

全市现有水库54座,总库容58152.44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11座,库容50480万立方米,小(Ⅰ)型水库16座,库容6912.04万立方米,小(Ⅱ)型水库27座,库容760.4万立方米。全市水库多数集调洪灌溉、水产养殖为一体,部分开发为旅游和为工业、民用供水。

(2)地下水

全市东部低山区为裂隙水和喀斯特裂隙水,平原区主要为第四纪冲积洪积层之孔隙潜水。地下水分布有三种区型:一是平原地区,属河流冲积扇,补给充足,属富水区;二是柳河、蒲河两岸和蒲河附近的山前平原,为弱水区;三是东部低山区,因属吉林省哈达岭延伸山地,山前平原地下水贫乏,为贫水区。沈阳多数地区水质较好,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矿化度在0.5克/升以内。

3.2社会经济概况

3.2.1行政区划

沈阳市是辽宁省的省会,是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中国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在总人口693.9万人中,市区人口492.3万人,占市域总人口70.94%。国内生产总值1900.7亿元,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9923公顷。下设和平区、沈河区、大东区、皇姑区、铁西新区、苏家屯区、东陵区、沈北新区、于洪区9个市区和新民市、辽中县、康平县、法库县4个县(市)及沈阳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区县下设街道办事处124个,乡政府57个,镇政府64个。沈阳市行政区划情况见沈阳市行政区划图。

图3-2 沈阳市行政区划图

3.2.2人口及发展趋势

(1)人口总量

2006年,沈阳市人口为720.4万人(包括外来人口),沈阳市户籍人口689.3 万人,沈阳市外来人口31.1万人,沈阳市总户数为222.8万户,沈阳市平均每户人口规模3.23人。

(2)人口发展趋势

到2010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1003.8万人以内。其中,户籍人口799.3万人,流动人口204.5万人。五年间,户籍人口增加100.3万人,流动人口增加134.5万人。

3.2.3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

“十五”前,沈阳市产业结构中传统工业企业比重过大,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问题,产业结构极不合理,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经济效益也日益低下,沈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低潮。为实现沈阳市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十五”期间沈阳市进一步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即坚持工业立市,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五”期间,沈阳市从实际出发,彻底改变了过去全面开花、门类混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采取了有退有进、重点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同时,坚持用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目前沈阳市已告别了冶炼、造纸等传统高污染行业,逐步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结构。

首先调整支柱产业,做强优势产业,保持工业迅猛发展。

沈阳市将“三大支柱、八大优势产业”作为工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做强做大产业规模,基本形成新的优势产业集群。即做强做大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支柱产业和飞机制造、化工、冶金及有色金属、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医疗器械及制药、家用电器和林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退出了有色冶炼、草浆造纸、金属压延加工等高消耗、低产出、重污染行业,城区已全部退出钢铁、有色冶炼、建材、造纸四大重污染行业,关停、搬迁装备落后、污染严重、耗能高、效益低的企业600多家。

其次是旧有工业改造升级。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沈阳老工业基地通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增强产业的技术升级能力,大力推进清洁生产,走出了一条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近年来,全市共投入技术改造资金500多亿元,合并、重组和改造企业300多家,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千余套,传统产业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三是利用高新技术,打造“绿色工业”。重点围绕农业、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技术,开展应用研究和创新研究,攻克制约发展的核心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在信息、自动化、生物及制药、新材料、节能与环保等技术领域,形成一批由高新技术支撑、起示范作用的先导产业群。1997年沈阳市的高新技术产值是214.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8.7%,以后逐年大幅增长,2001年达到

520亿元,2005年高新技术产值已达到11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沈阳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十五”期间,沈阳市国民经济保持了适度增长。五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值达1676.1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737.9亿元;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年均值95.4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30.1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年均值801.3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390.2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年均值779.4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317.6亿元。“十五”期间第一、三产业比例较“九五”期间下降1.3个百分点、2.7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增加4.0个百分点。

3.3水资源概况

3.3.1地表水系概况

(1)地表河流

沈阳市地处辽河流域,境内有浑河、辽河两大水系及太子河的一条支流河北沙河,市区内有北运河、南运河、卫工河构成的环城水系。

辽河在我市康平县三门郭家入境,在法库县杨家塘房出境入铁岭市,然后在我市新城子区鲁家窝堡重新入境,再流经新民市,最后在我市辽中县插拉村出境。境内河长约270公里。

八家子河源于康平李孤店,经胜利乡、北三家子、两家子乡、郝官乡至老山头入辽河。境内河长45.6公里,流域面积511.22平方公里。

东马莲河源于内蒙古科左后旗公河来乡,东南流至康平县小城子乡入境,再东南流经胜利乡汇入卧龙湖水库。境内河长17.2公里,流域面积779.41平方公里。

西马莲河发源于内蒙古科左后旗散都水库上游哈拉勿苏草地,经张强镇入卧龙湖水库。境内河长23.6公里,流域面积716.1平方公里。

南小陵河源于方家屯,在西关乡入秀水河。境内河长23公里,流域面积69.5平方公里,现已干涸。

公河发源于境内山东屯乡三门郭家,流经山东屯、北四家子、两家子、郝官屯等四个乡,至何家屯入辽河。河长41.4公里,流域面积178.98平方公里。公河是季节性河流,非丰水期基本断流。

蚂螂河为季节性河流,源于内蒙古西北吐沙地,由海洲乡葛家炉村入境,到山东屯乡辽阳窝堡入西辽河。河长17.2公里,流域面积74.9平方公里。蚂螂河现已基本断流。

李家河发源于西关乡姜家沟,经李家窝堡入法库县境东流在北折,于东关乡赵增窝堡东南再入县境,后于郝官乡于八家子河汇合后入辽河。境内河长35.9公里,流域面积256.48平方公里。李家河现已基本断流。

秀水河源于内蒙古新民市,在张家窑水库入沈阳境内,于新民公主屯镇北岗村汇入辽河,全长131.7公里。秀水河属于季节性河流,一年中仅丰水期两、三个月有水,其他月份都处

肇庆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方案

肇庆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方案 可研材料 肇庆市环境保护局 2018年5月18日

一、项目背景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干流中下游。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148.91万公顷,辖端州、鼎湖、高要3个区和广宁、德庆、封开、怀集4个县,代管四会1个县级市,另设肇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肇庆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区划于1999年经《关于肇庆市生活 (粤府函[1999]4841号)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的批复》 批准颁布实施,全市共划定19个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其中,西江三榕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北江大旺区白沙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绥江马房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分别经粤府函[2008]147号、粤府函[2011]252号和粤府函[2013]158号进行了调整。2015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部分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的通知》(粤府函[2015]17号),肇庆市划定了62个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截止目前,肇庆市共有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81个,其中区县级11个,乡镇级70个。现行肇庆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划是依据当时的城市供水水源格局和法律法规划定,对肇庆市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肇庆市部分区县因供水规划调整、供水格局发生变化、取水口迁移、现状水量水质无法满足要求、现行区划方案不符合国家和省技术规范

等原因,原划定的部分饮用水源保护区已无法适应当前饮用水源保护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根据《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强和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和优化调整工作的通知》(粤环函[2018]672号),如存在供水规划调整、取水口迁移、供水格局改变、汇水条件发生变化、现行区划方案明显不符合国家和省相关技术规范等情形,确有必要调整的,须经充分研究论证后,以市域为单位进行整体系统调整。鉴于此,为进一步保障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保障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规范化、水源保护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肇庆市环境保护局组织开展了肇庆市饮用水水水源保护区调整可行性研究工作,结合肇庆市供水格局现状及规划情况,在保障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及水量供需平衡的前提下,制定《肇庆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优化调整方案》。 二、肇庆市现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肇庆市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划定的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有19个,其中地表水源保护区17个(粤府函[1999]4841号文批准,粤府函[2008]147号、粤府函[2011]252号和粤府函[2013]158号调整),包括西江三榕水厂、西江狮山水厂、西江后沥水厂、西江南岸水厂、西江东区水厂、北江西北江水厂、绥江马房水厂、绥江贞山水厂和四会水厂、龙江龙湾水厂、西门坑河、南街河艮岗、绥江东乡、绥江首约、西江德庆县水厂、贺江封开县自来水厂和河南水厂、绥江怀集县城区、北江大旺区白沙等17个河流型水源地,九坑河水库、大坑口水库等2个湖库型水源地。经粤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篇一:沙河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案 沙河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 划分方案 为加强我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依法保护饮用水水源,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特拟定我镇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 一、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确定 已作为水源地的水源有:五郞沟水库、柴家沟水库。 二、饮用水源地基本情况介绍 (一)五郞沟水库饮用水源地 五郎沟水库位于南江县沙河镇五郎村三社,距南江县城约46km,是一座以农田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重点小(2)型水利工程。总库容44万m,死水位为927.0m。五郞沟水库饮用水源地20XX年投入使用,五郞沟水库沙河镇饮用水水源取水口位置:东经106°43′13.2″,北纬32°14′57.9″,服务人口5000人,年提供饮用水20万立方米。 (二)柴家沟水库饮用水源地 柴家沟水库位于南江县红四乡石梁村,是一座以农田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重点小(2)型水利工程。总库容40万

m。柴家沟水库饮用水源地20XX年投入使用,柴家沟水库沙河镇饮用水水源取水口位置:东经33 106°39′48.4″,北纬32°12′55.1″,服务人口5600人,年提供饮用水22万立方米。 三、划定保护区的有关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hJ/T338-20XX) (四)《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 (五)《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XX) (六)《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七)国家环保总局《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纲要》四、水源保护区划定范围 (一)五郞沟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 一级保护区:五郎沟水库正常水位线以下的全部水域及取水口侧正常水位线以上200米范围内的陆域,面积0.113平方公里; 二级保护区:五郎沟水库上游除一级保护区外的整个流域,面积3.5平方公里。 (二)柴家沟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 一级保护区:柴家沟水库正常水位线以下的全部水域及取水口侧正常水位线以上200米范围内的陆域,面积0.24平方公里;

广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区

xx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保护范围和新饮用水源污染控制区区划(1993年3月13日广州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办公室文件 穗府环字[1993]10号公布)1992年9月24日广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广州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条例>的决定》和根据《决定》修改的《广州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条例》,经广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已于 1992年12月29日公布施行。广州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办公室依照修改后的《广州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条例》第二十七条关于"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范围、新饮用水源污染控制区和地下水源保护区的具体界线,由市环境保护部门划定"的规定,特制定《广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范围和新饮用水源污染控制区区划》,代替 1987年4月9日颁布的《西村、石门、江村、新塘水厂水源保护区区划》。 一、制定区划的目的和依据 制定区划的目的,是保护广州市的饮用水源,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划定区域范围的具体界线的依据,主要是修改后的《广州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条例》第十九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同时还依据: (一)各饮用水厂的现状和发展规划,以及饮用水源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二)执行原《西村、石门、江村、新塘水厂水源保护区区划》的实践经验,以及1987年至1990年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广州市水环境容量背景特征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的研究成果。 (三)水流走向、距离水厂吸水点的远近、水污染物削减距离、感潮状况、水体自净能力、污染源分布及其对饮用水源的影响等。

(四)具体界限的划分,尽量利用分水岭、公路、铁路、排灌渠等。 二、西村、石门、江村、新塘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 (一)西村、石门、江村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 1.西村、石门、江村水厂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的范围: (1)西村水厂的硬颈海吸水点周围半径200米及卫生河(含硬颈海引河)的水域;吸水点东岸和卫生河两岸各纵深100米以内的陆域。 (2)石门水厂吸水点周围半径200米以内的水域;吸水点上、下游各200米的靠水厂一侧、沿岸纵深100米以内的陆域。 (3)江村水厂吸水点周围半径200米以内的水域;吸水点上、下游各200米的靠水厂一侧、沿岸纵深100米以内的陆域。 2.西门、石门、江村水厂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的范围: (1)水域: 流溪河从李溪坝至鸦岗的流溪河与白坭河汇合处, 33.4公里;白坭河从五和的新街河与白泥河汇合处至鸦岗的流溪河与白坭河汇合处,11公里;西航道从鸦岗的流溪河与白坭河汇合处至白鹅潭,18公里;前航道从白鹅潭至广州大桥下水面, 7.8公里;后航道从白鹅潭至珠海涌西口对开水面,1公里。共 71.2公里。 (2)陆域区界(顺时针方向,下同): 从流溪河的李溪坝南端起,沿堤坝向东,经49米高地向南至米岗; 从米岗向东经新兴xx至xx; 从蔡庄向南经保良庄、西贤庄、南巷庄、大纲岭、中和市西部,过乌溪,经小罗向西至龙塘;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作者:————————————————————————————————日期: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1989年7月10日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质矿产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建设发展,必须保护好饮用水水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全国所有集中式供水的饮用水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的污染防治管理。 第三条按照不同的水质标准和防护要求分级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一般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增设准保护区。各级保护区应有明确的地理界线。 第四条饮用水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均应规定明确的水质标准并限期达标。 第五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和污染防治应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跨地区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和污染治理应纳入有关流域、区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 第六条跨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输水渠道,其上游地区不得影响下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水质标准的要求。 第二章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防护 第七条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包括一定的水域和陆域,其范围应按照不同水域特点进行水质定量预测并考虑当地具体条件加以确定,保证在规划设计的水文条件和污染负荷下,供应规划水量时,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相应的标准。 第八条在饮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划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并须符合国家规定的《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第九条在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外划定一定水域和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应保证一级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规定的标准。 第十条根据需要可在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外划定一定的水域及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准保护区。准保护区的水质标准应保证二级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规定的标准。 第十一条饮用水地表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均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 二、禁止向水域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及其它废弃物。 三、运输有毒有害物质、油类、粪便的船舶和车辆一般不准进入保护区,必须进入者应事先申请并经有关部门批准、登记并设置防渗、防溢、防漏设施。 四、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得滥用化肥,不得使用炸药、毒品捕杀鱼类。 第十二条饮用水地表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必须分别遵守下列规定: 一、一级保护区内 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标准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1.1 前言 为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科学、合理地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和控制饮用水源污染对策提供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的要求,制定本技术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的基本方法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文件的编制要求。 本标准为指导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01月09日发布。 本标准自2007年02月0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1.2 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的基本方法。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集中式(包括备用和规划的水源地)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农村及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可参照本技术规范执行。 1.3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技术规范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749-200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 1.4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1.4.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国家为保护水源洁净而划定的加以特殊保护、防止污染和破坏的一定区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可分为地表水源保护区和地下水源保护区。按照不同的水质标准和防护要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可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1.4.2 潮汐河段 潮汐是海水受月球吸引力作用,出现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并产生涨潮流和落潮流。涨潮时潮水溯流而上,使河水水位升高,并出现溯河流;落潮时则使河水水位回落,并出现顺河流,通常把河流中受潮汐影响明显的河段称为潮汐河段。 1.4.3 孔隙水 孔隙水是存在于土层或岩层孔隙中的地下水。它主要分布于松散的沉积层中,也存在于半胶结的碎屑沉积岩中。 1.4.4 裂隙水 裂隙水存在于岩层裂隙中的地下水。根据岩层含水裂隙的产状,裂隙水一般可分为风化带裂隙水、层状裂隙水及脉状裂隙水三种类型。 1.4.5 岩溶水 岩溶水原称“喀斯特水”,是存在于可溶性岩层的溶蚀空隙(如溶洞、溶隙、溶孔等)中的地下水。 1.4.6 潜水 指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潜水的自由水面称潜水面,潜水面相对于基准的高程称潜水位,地面至潜水面间的距离为潜水埋藏深度。 1.4.7 承压水 承压水,是指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具有承压性质的地下水。 1.4.8 浅层水 浅层水指与当地降水、地表水体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地下水。 1.5 基本要求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范围包括向城市自来水厂直接提供水源的地表水(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的取水水域和密切相关的陆域,以及海水淡化厂取海水的海域。 跨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输水渠道的饮用水水源地,应上下游兼顾、共同协调,制定出入境的水质和水量要求,其保护区的划分应与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相协调。按照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要求,其上游地区必须保证达到出境水质要求,并应保证下游有合理水量。其上游地区排污不得影响下游(或相邻)地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对水质标准的要求。 根据水源地环境特征和水源地的重要性,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也可在二级保护区范围外设置准保护区。地下水水源保护区是指地下水水源地的地表分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也可在二级保护区范围外设置准保护区,准保护区范围为地下水水源的补给、径流区(承压含水层单指补给区)。 关于水质标准的要求,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的水质基本项目限值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地面

项目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图文.

第四章项目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 4.1饮用水源地分布情况 项目区内村民饮用水主要为井水和自来水,基本上每户1个水井,大部分村民通过泵提升至屋顶水箱,或加压进加压水箱,实现压力供水,少数村民通过手摇提升井水。 据此,项目区内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对象为xxxx ,其中xx 也为xx 县城饮用水源,示范区位于县城上游。分散饮用水源地保护对象项目区域内地下水。 4.2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 (1 完善水源保护制度,加强水源地监管 完善地方法规标准体系,建立水源地保护和执法监督力度。建立水源地管理机构,可由乡镇水务站、农村水管员开展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环境执法与监督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一级、二级水源地保护区禁止新批畜禽养殖申请,对已存在的畜禽养殖达不到零排放的限期停产。已有的规模化养殖场必须采取零排污工程技术,对于养殖散户位于连片整治排污收集受益范围内的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对于受益范围外的散户考虑采用生态补偿的措施,禁止畜禽养殖废物的排放进入饮用水源中。 建立健全引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和应急机制,在特殊情况下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或城乡供水联合调度方案。 地表水水源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水源保护区内不应从事捕捞、网箱养鱼、放鸭、停靠船只、洗涤和游泳等可能污染水源的任何活动,并应设置明显的范围标志和禁止事项的告示牌。

②水源保护区内不应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其沿岸防护范围内,不应堆放废渣、垃圾,不应设立有毒、有害物品仓库及堆栈。不得从事放牧等可能污染该段水域水质的活动。 ③水源保护区内不得新增排污口,现有排污口应结合村庄排水设施整治予以取缔。 ④输水渠道和用作预沉池(或调蓄池的天然池塘,防护措施与上述要求相同。 地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水源井的影响半径范围内,不应开凿其他生产用水井。保护区内不能使用生活污水灌溉和施用持久性或剧毒性农药,不应修建渗水性厕所、污废水渗水坑、堆放废渣、垃圾,不得从事破坏深层土层活动。 ②雨季应及时对周围半径50米范围内修建隔离带,防止浅层地表污水渗透进入水井。 ③渗渠、大口井等受地表水影响的地下水源,防护措施应遵照地表水水源保护要求执行。 (2 加强污染综合防治,开展流域综合整治 以小流域为单元,强化水源地、涵养区以及山区丘陵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实现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5项同步治理。 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优先考虑再生水回用于农业灌溉。教育和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鼓励农民采用物理方法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废水废物处理,推进乡村工业结构调整,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快污染治理和工业企业调整搬迁,优化产业结构。

有关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列表

有关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列表

一级保护 区第五十八条禁止在饮用水 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 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 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 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 者关闭。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 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 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 水水体的活动。 第十一条饮用水地表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 内必须分别遵守下列规定: 一、一级保护区内 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 设项目; 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设置的排污口必须拆 除; 不得设置与供水需要无关的码头,禁止停靠船 舶; 禁止堆置和存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 和其他废弃物; 禁止设置油库; 禁止从事种植、放养畜禽和网箱养殖活动;禁止 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 第十九条饮用水地下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 护区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一级保护区内 禁止建设与取水设施无关的建筑物; 禁止从事农牧业活动; 禁止倾倒、堆放工业废渣及城市垃圾、粪 便和其它有害废弃物; 禁止输送污水的渠道、管道及输油管道通 过本区; 禁止建设油库; 禁止建立墓地。 第二十二条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 区的保护,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条(第 二十条对应的内容不是保护措施,而是排污 许可制度,对应的保护措施是第五十八条) 的规定执行。 二级保护区第五十九条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 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 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 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 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 闭。 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 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 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 染饮用水水体。 第十一条饮用水地表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 内必须分别遵守下列规定: 二、二级保护区内 禁止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 目 原有排污口依法拆除或者关闭; 禁止设立装卸垃圾、粪便、油类和有毒物品 的码头。 第十九条饮用水地下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 护区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二、二级保护区内 (一)对于潜水含水层地下水水源地 禁止建设化工、电镀、皮革、造纸、制浆、 冶炼、放射性、印染、染料、炼焦、炼油及 其它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已建成的要限期治 理,转产或搬迁; 禁止设置城市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 废弃物堆放场和转运站,已有的上述场站要 限期搬迁; 禁止利用未经净化的污水灌溉农田,已有 第二十三条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二 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 建设项目。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 区内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 区内超过国家规定的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 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 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 区内设立装卸垃圾、油类及其他有毒有害物 品的码头。

国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前言 为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科学、合理地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和控制饮用水源污染对策提供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的要求,制定本技术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的基本方法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文件的编制 要求。 本标准为指导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01月09日发布。 本标准自2007年02月0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的基本方法。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集中式(包括备用和规划的水源地)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农村及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可参照本技术规范执行。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技术规范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749-200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1.4.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国家为保护水源洁净而划定的加以特殊保护、防止污染和破坏的一定区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可分为地表水源保护区和地下水源保护区。按照不同的水质标准和防护要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可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1.4.2 潮汐河段 潮汐是海水受月球吸引力作用,出现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并产生涨潮流和落潮流。涨潮时潮水溯流而上,使河水水位升高,并出现溯河流;落潮时则使河水水位回落,并出现顺河流,通常把河流中受潮汐影响明显的河段称为潮汐河段。 1.4.3 孔隙水 孔隙水是存在于土层或岩层孔隙中的地下水。它主要分布于松散的沉积层中,也存在于半胶结的碎屑沉积岩中。 1.4.4 裂隙水 裂隙水存在于岩层裂隙中的地下水。根据岩层含水裂隙的产状,裂隙水一般可分为风化带裂隙水、层状裂隙水及脉状裂隙水三种类型。 1.4.5 岩溶水 岩溶水原称“喀斯特水”,是存在于可溶性岩层的溶蚀空隙(如溶洞、溶隙、溶孔等)中的地下水。 1.4.6 潜水 指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潜水的自由水面称潜水面,潜水面相对于基准的高程称潜水位,地面至潜水面间的距离为潜水埋藏深度。

珠海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豁免管理名录(试行).doc

珠海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豁免管理名录 (试行) 第一条为进一步深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改革,建立高效便民的环评审批制度,按照广东省环境保护厅要求,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印发环评管理中部分行业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的通知》(环办…2015?52号)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规定,特制定《珠海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豁免管理名录本名录(试行)》(以下简称《豁免名录》)。 第二条列入《豁免名录》的建设项目选址应当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和法律、法规、相关文件禁止建设的区域,且环境影响小。列入《豁免名录》的建设项目,不需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和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手续。 第三条列入《豁免名录》的建设项目,在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仍应当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

策规定,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治污染和防止生态破坏,自觉接受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日常监督管理。若建设、运营过程中发生污染环境的,或发现存在漏报、瞒报相关信息的,或项目发生改变、不再属于《豁免名录》范围内的行为,应当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的,环保部门将依法予以查处。 第四条《豁免名录》实施之日前已通过环评审批但尚未进行竣工环保验收的、且符合豁免管理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再进行竣工环保验收,直接纳入日常监督管理范围。 第五条跨行业、复合型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其单项等级最高的确定。不符合豁免条件的,不得擅自豁免其环评手续。 第六条以下行业、活动、设施、设备等不列入《豁免名录》,也不需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由相关职能部门依法进行管理: (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中的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批发业(不含仓储,仅从事收取佣金的商品代理、商品代售活动,以及以销售为目的的收购活动),交通运输活动、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专业技术服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发布日期:2009年10月15日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防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饮用水安全,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基本方法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文件的编制要求。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为指导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 年1 月9 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7 年2 月1 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集中式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包括备用和规划水源地)的划分。农村及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指国家为防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水源地环境质量而划定,并要求加以特殊保护的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 3.2 潮汐河段 指河流中受潮汐影响明显的河段。 3.3 潜水 指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3.4 承压水 指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3.5 孔隙水

指赋存并运移于松散沉积物颗粒间孔隙中的地下水。 3.6 裂隙水 指赋存并运移于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 HJ/T338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模板) 一、水源地概况 ***水库位于***,距县城中心约1公里,属地表水,湖库型水源,为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库建成后,服务人口约2万人,日均供水量1.2万立方米/天。 二、划分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三)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 (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五)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 (六)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七)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GJ3020-1993) *** 三、划分方案 ***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为一级、二级保护区,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其中一、二级保护区面积分别为1.18平方公里和9.14平方公里。取水点位于***,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19.58″,北纬27°48′44.04″。 一级保护区(编号:X-Ⅰ) 以取水口处北侧500米101号点为起点,往东北沿山脊一线至102号点,往东南沿道路经103号点至漆树沟北104号点, 往西南至105号点,往南经

105、106、107号点至1245米高程山108号点,转西经大官山至大形地109号点,往北经***水库大坝与101号点闭合。总面积约1.18平方公里。 二级保护区(编号:X-Ⅱ) 以***水库大坝北约700米201号点为起点,往东北沿山脊线至大垭口东202号点,往东至1300.5米高程山203号点,往东北沿集雨范围至坪子头204号点,往东南沿山脊线抵1613.5米高程山205号点,往南至马家田206号点,转西沿集雨范围线至王家大坡207号点,往南至羊角老208号点,往西经郭家大坡沿集雨线至大形地209号点,往北沿铁路东至201号点闭合。总面积约9.14平方公里。 保护区拐点及界限详见附表和附图。 四、拐点坐标

珠海市2016_2017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文

2016~2017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试题 文科地理 【说明】本试卷满分100分,题型为单项选择题(50分)和综合题(5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南部,北极圈穿过我国北部 B.我国最北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 C.东部临海,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 D.我国领土最西端位于东五区,最东端在东九区,跨四个时区 2.图中山脉均是我国重要地形区的分界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山脉西侧是华北平原 B.b山脉西侧是云贵高原 C.c山脉北侧是准噶尔盆地 D.d 山脉东侧是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沿我国某山地南北向剖面1月平均气温变化”图,回答3~4题。 3.该山地最可能属于( ) A.阴山 B.秦岭 C.天山 D.南岭 4.该山地气温最低处位于( ) A.北坡海拔200-500米B.北坡海拔500~1500米 C.南坡海拔200~500米D.南坡海拔500~1500米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分散于北纬25°40′~26°、东经123°~124°34′之间,是中

国固有领土,位于中国东海,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结合图,回答5~6题。 5.甲图a、b、c、d四处中代表我国钓鱼岛的是( ) A.a B. b C.c D. d 6.我国钓鱼岛的海底地形属于( ) A.洋盆 B.海岭C.大陆坡 D.大陆架 图甲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乙为此图A、B两点间地形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7-9题。 7.陡崖M最大落差(米)为() A.198 B.290 C.380 D.450 8.图中等高线P的数值为() A.300 B.400 C.500 D.600 9.图中王村位于B地的() A.东北方向 B.正东方向 C.正西方向 D.西南方向 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案

图3-1 莲峰河水源地周边采沙场 图3-2 莲峰河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农田

图3-3莲峰河水源保护区污染源分布图

第五章水源保护区管理措施 5.1 建立水源保护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的相关规定,由县环保局会同县水务局、卫生局等部门提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报请县政府、市政府审定后,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县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布水源保护区地理界线,并责成相关部门在一、二级保护区设置标志牌、警示牌、界碑、界桩等。 5.1.1 水源保护区图形标志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图形标志如下图5-1所示,其具体尺寸比例见下图5-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图形标的尺寸可根据实际情况按比例缩放。 图5-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图形标志

图5-2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图形标志尺寸比例示意图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界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交通警示牌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宣传牌。 (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界标:是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地理边界设立的标志。标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范围,并警示人们需谨慎行为。 (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交通警示牌:警示车辆、船舶或行人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道路或航道,需谨慎驾驶或谨慎行为的标志。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交通警示牌又分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道路警示牌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航道警示牌。 (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宣传牌:根据实际需要,为保护当地饮用水水源而对过往人群进行宣传教育所设立的标志。 5.1.2 水源保护区标志内容 (1)界标内容

(完整版)《珠海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2006-2020)修编》解读

《珠海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2006-2020) 修编》解读 一、《规划》修编背景 城市供水设施是衡量一座城市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张,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水型城市建设,城建、发改、财政、水利、环保等多部委发布了一系列节水政策及措施。随着“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重要治水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新水务理念对给水、污水、雨洪的统筹协调、科学规划、系统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2015年修订)于2015年1月获国务院批复,《珠海市城市概念性空间发展规划》确定城市远景将形成一核、两心、六片的发展格局,总规、概规确定的城市定位、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均发生一定调整,用地规模、规划人口均有较大提高,城市供水系统亟待结合新形势进行优化升级。同时,近年来咸潮上溯日益严重,水源保护区区划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唐家湾高新区、西部中心城区、富山产业新城等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以及中心城区城市更新项目的不断推进,对市政基础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供水系统需进行相应的优化完善。

为深入贯彻落实节水型城市、海绵城市等新水务理念,确保城市供水设施建设更好的服务城市发展,有效保障珠澳两地的生活、生产用水需求,对06版给水规划进行修编显得尤为必要,总规、概规的编制完成也为给水规划修编创造了条件。为此,我局适时开展了《珠海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2006-2020)修编》(以下简称《规划》)工作,以较好的指导珠海市供水工作的开展。 二、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珠海市域行政管理辖区内的陆域范围和近海岛屿,包括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总面积7827km2,其中陆域面积约1724km2,海域面积约6103km2。 规划范围示意图 (二)规划期限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防护 第三章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防护 第四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五章奖励与惩罚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建设发展,必须保护好饮用水水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全国所有集中式供水的饮用水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的污染防治管理。 第三条按照不同的水质标准和防护要求分级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般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增设准保护区。各级保护区应有明确的地理界线。

第四条饮用水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均应规定明确的水质标准并限期达标。 第五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和污染防治应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跨地区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和污染治理应纳入有关流域、区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 第六条跨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输水渠道,其上游地区不得影响下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水质标准的要求。 第二章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防护 第七条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包括一定的水域和陆域,其范围应按照不同水域特点进行水质定量预测并考虑当地具体条件加以确定,保证在规划设计的水文条件和污染负荷下,供应规划水量时,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相应的标准。 第八条在饮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划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并须符合国家规定的《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第九条在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外划定一定水域和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

(完整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防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饮用水安全,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基本方法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文件的编制要求。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为指导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 年1 月9 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7 年2 月1 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集中式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包括备用和规划水源地)的划分。农村及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指国家为防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水源地环境质量而划定,并要求加以特殊保护的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 3.2 潮汐河段 指河流中受潮汐影响明显的河段。 3.3 潜水 指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3.4 承压水 指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3.5 孔隙水 指赋存并运移于松散沉积物颗粒间孔隙中的地下水。 3.6 裂隙水 指赋存并运移于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 HJ/T338—2007 3.7 岩溶水 指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地下水。 4 总则 4.1 水源保护区的设置与划分

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问题以及水源保护管理措施

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问题以及水源保护管理措施 一、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问题 1、工业污染 工业生产都在把清洁的水资源变为带有污染物质的废水,如果这些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到自然水体中,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另外,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其它废弃物进入水体也会造成大量的水污染,如大气污染,最后可能以酸雨的形式污染水体。 2、农业污染 现代农业中为了保证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其中不少是高毒农药,这些农药残留经雨水冲刷进入自然水体,造成了对水的污染。这种污染一方面在杀死害虫的同时杀死了食物链上的其它生物,另一方面,这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入各种介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保护区内的居民还不能够完全、合理施用化肥,扩大有机肥施用量,且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从而造成水源的污染。 3、生活污染 生活污染主要是由人们在生活、生产活动中产生又无法转换,最终流入或渗入水体行为。如:畜禽养殖场、集中式屠宰场、水产养殖场、农村农药化肥施用、集镇生活污水排放、乡镇垃圾散放、加工企业、“农家乐”等等。

大量的生活垃圾未进行无害化处置,堆积在保护区内,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排入水源地保护区域,从而给水源地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而且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的垃圾和污水排放量将大幅度增加,在农村尚未建立垃圾和污水处理机制和设施的情况下,农村面源污染将进一步加剧。 4、部分农田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问题 化肥和农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见效快,防治效果好,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人工费用,因此其使用范围日益扩大。由于追求“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模式,部分农民在农田中施入大量化肥,一方面造成土壤肥力过剩,有机氮、无机氮比例失调,氮素转化率低,雨期大量肥力流失,给水体造成污染。另一方面造成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板结,土壤理化性状变劣。同时化肥在空中的逸失,给空气带来污染。而农药的大量使用,一是遗洒在空气中对人和其它动物造成危害。二是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三是促使物种多样性减少,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5、畜禽养殖污染问题 近年来,为增加农村经济收入,农村畜禽养殖迅速发展,并且其发展规模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由于目前各养殖场和养殖户没有合理的处理设施,产生的大量污染物没得到有效的处理,均存在污水乱排现象,极易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6、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不到位

《云浮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优化调整方案》

《云浮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优化调整方案》 云浮市生态环境局

云浮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优化调整方案 一、目的和依据 云浮市历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划定的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共有54个,分别为市级1个,县级8个,镇级45个。近年来,随着云浮市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需要,部分区县已对供水设施的总体布置进行了规划调整,为保障居民饮水安全,适应供水格局新变化的需要,并与云浮市城市发展新变化相协调,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云浮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方案》,拟对云浮市15个镇级及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优化调整,分别为新划定保护区6个,取水口及保护区范围局部调整6个,取消保护区3个,调整后云浮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共57个,分别为市级2个,县级7个,镇级48个。 方案调整的主要依据包括: (一)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广东省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等。 (二)已批准实施的规划和其他技术文件:《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云浮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云浮市环境保护规划(2016-2030年)》、《云浮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9-2020年)》、《云浮市水资

源综合规划总报告》、《广东省云浮市江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报告》、《广东省云浮市中心城区供水安全规划报告》、《云浮市中心城区“十三五”近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新兴县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规划报告》、《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规划报告》、《云浮市郁南县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二期)初步设计报告》、《云浮市云安区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等。 (三)标准与技术规范:广东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指引(DB44/T749-2010)》、《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338-201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等。 二、涉及的范围 本次涉及调整的河流主要包括西江云浮河段、新兴江、罗定江,以及这些河流的一些相关支流,涉及调整的水库为湴表水库、罗塘水库、北峰山水库、合河水库、狮子头水库和黎木坑水库等。 三、水源保护区分类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含水域和陆域)、二级保护区(含水域和陆域),并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含水域和陆域)。 四、调整要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