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的旁观者心理反应分析

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的旁观者心理反应分析

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的旁观者心理反应分析
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的旁观者心理反应分析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20, 10(4), 416-424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0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2677/ap.2020.104053

An Analysis of the Bystanders’ Psychological Response to the Workplace Incivility

Lingchan Zhang1, Jingyi Fan2,3*

1The Party School of Yicha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 Yichang Hubei

2Zhongnan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3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stitut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Received: Mar. 2nd, 2020; accepted: Apr. 7th, 2020; published: Apr. 14th, 2020

Abstract

The workplace incivility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Previous re-searches mainly focused on the targets and instigators of incivility; few studies focused on wit-nesses. Based on importa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theoretical basis,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mechanis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nlooker responses to workplace incivility. In general, the behavioral responses of bystanders mainly include punishment of the instigators, aid to the victim, and avoidance of the situation. The related research mainly uses two methods: critical incidence technology and virtual situation ex-periment. Factors that affect bystander behavio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cognitive factor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Recommendation to future re-searchers can be provided, including explor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bystander behavior in depth, log research,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bystander behavior, related moderator and mediation variables. We aim to help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management policies in future.

Keywords

Workplace Incivility, Bystander, Behavior

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的旁观者心理反应分析

张伶婵1,范静怡2,3*

1中共宜昌市委党校,湖北宜昌

2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武汉

3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湖北武汉

*通讯作者。

张伶婵,范静怡

收稿日期:2020年3月2日;录用日期:2020年4月7日;发布日期:2020年4月14日

工作场所无礼行为(workplace incivility)日益受到研究者关注,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无礼行为的受害者和实施者,针对旁观者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近年来国内外重要的实证研究,对工作场所无礼行为中旁观者反应的理论基础、神经与认知机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梳理。总体来看,旁观者的行为反应主要有惩罚实施者、帮助受害者、回避情境三种,相关研究主要采用关键事件技术和虚拟情境实验两种方式进行。影响旁观者行为的因素可分为认知因素、个体特征和组织因素三类。未来的研究可深入探讨旁观者行为的产生机制,关注日志研究与实验室研究等方法,并着眼于影响旁观者行为的因素与相关调节、中介变量,为管理政策的制定提出意见。

关键词

无礼行为,旁观者,行为反应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工作场所无礼行为是一种对他人或目标造成伤害的低强度越轨行为,该行为的意图通常模棱两可,并且与相互尊重的职场规范相违背(Andersson & Pearson, 1999)。工作场所无礼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职业压力源,大量研究表明,工作场所无礼行为对个体和组织都具有消极影响。当观察到其他同事经历无礼行为后,旁观者也会经历情感衰竭(Totterdell et al., 2012)。而其对于社会风气与社会道德的潜在影响有时无法估量。

由于大多数无礼行为都发生在有旁观者在场的情况下,且无礼行为对旁观者的心理和行为造成影响,因此已有研究者开始重视。纵观以往,大多以道义公平理论和情感事件理论为基础,或研究旁观者对无礼行为的情绪反应,以及情绪的产生机制;或研究旁观者的行为反应,如惩罚实施者和补偿受害者;或研究无礼行为对旁观者产生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后果。本研究旨在梳理和回顾以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研究发现。

2. 理论基础

2.1. 道义公平理论

道义公平理论强调以往研究所忽视的道德因素,认为人们追求公平纯粹就是为了公平本身,因为它是道德的、正确的,有时人们甚至会为了实现公平而牺牲自己的利益(O’Reilly et al., 2016)。

影像学和病理学研究显示,目击不道德行为能够引发旁观者的共情反应(Ciaramidaro et al., 2018),激活前脑岛(Anterior Insula, AI)等脑区(Feng et al., 2016),使得旁观者采取行为干预不道德行为。个体在共情关注维度上的得分越高,越倾向于惩罚实施者(Lu & McKeown, 2018)。相关研究表明,那些共情程度高Open Access

张伶婵,范静怡

的人更可能持有与社会公正相关的积极态度,这种关系在不同的社会正义措施中是一致的,包括对正义运动的同情、分配正义和企业社会责任(Matthew et al., 2019)。Takamatsu (2018)还发现,共情可能会预测我们以后的亲社会行为。相反,共情或心理理论的损伤与反社会行为有关,例如过度兴奋(Winter et al., 2017)。在组织中,研究表明下属更喜欢表现出更多共情的领导者(Holt et al., 2017)。当下属接受负面反馈时,如果领导者表现出共情关怀,那么下属的负面情绪会下降,正面情绪会上升(Young et al., 2017)。如果领导者表现出更多情绪上的共情和关怀,也会增强下属的信任和彼此之间的友谊(Troth et al., 2018)。共情与特质愤怒、敌意认知和攻击行为之间也存在相关(Gantiva et al., 2018)。但Blair (2018)的研究显示,共情对道德相关行为的作用存在不同的机制,包括减少对痛苦线索的攻击性抑制,攻击性与他人痛苦的关联学习受损,以及不正常的功利性道德判断。

2.2. 情感事件理论

情感事件理论(Affective Events Theory, AET)认为,工作中消极或积极的事件或诱发个体相应的情绪反应,情绪反应又会进一步影响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情绪反应对行为的影响存在两种路径:一种是直接由情绪反应影响个体的行为,即情感驱动行为(affect-driven behaviors);一种是通过情绪反应影响个体的态度,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即判断驱动行为(judgment-driven behaviors)。研究发现,内疚和同情这两种情绪与助人行为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吴鹏等,2017)。比如,道德情绪既可以直接影响网络助人行为,道德推理也可以中介两者的关系(Erreygers et al., 2017)。同情情绪会促使个体对求助者困境的关注,进而采取助人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消除个体的消极情绪。而内疚情绪是出于个体自身的不道德行为,为了消除这种情绪,个体会做出补偿或者道歉行为。

相关脑电研究显示,由于违反了社会预期,违规行为一般会引发与负性情绪评价有关的反馈相关负波(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 FRN; Enge et al., 2017)。而且旁观者的共情水平越高,FRN的波幅就越大(Mothes et al., 2016)。有关情绪机制的众多研究表明旁观者的惩罚行为与道德愤怒显著相关(陈思静&马剑虹,2011)。但除了惩罚实施者以外,旁观者也可能采取行为帮助受害者,以补偿受害者的方式来重建公平(O’Reilly & Aquino, 2011)。Lotz et al. (2011)指出,自我聚焦情绪下的恐惧、焦虑和愧疚等情绪可以预测旁观者的补偿行为。道德愤怒也参与了补偿行为的产生(Mitchell et al., 2015)?van Prooijen et al. (2010)强调,虽然大多数学者认为愤怒是一种对抗性的情绪,但是愤怒也能引发亲社会的行为。也就是说愤怒不仅可以促使旁观者惩罚实施者,还可以促进个体帮助或者补偿受害者。

总之,不管是情感事件理论还是道义公平理论,都认为旁观他人的无礼互动会引起个体的消极情绪,而消极情绪对旁观者的行为反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旁观者的愤怒情绪,但事实上旁观者的情绪体验是非常复杂的,除愤怒外,旁观者还可能产生焦虑、消沉等情绪体验。除此之外,导致被试惩罚实施者和补偿受害者的情绪机制是否一致?愤怒情绪在惩罚行为和补偿行为中都发挥了作用,但为什么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是不同的道德水准伦理原则,还是有性别与个性的原因?对于这些问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3. 旁观者行为

根据道义公平理论,组织成员非常在意组织中的公平,不仅因为组织公平关系到他们自己的未来,关系到他们在组织中的立场,也因为道德是他们价值观的一部分。当看到不公行为时,个体会产生一种纠正错误行为的意愿,并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采取各种行为来重建道义公平(O’Reilly et al., 2016)。在旁观违规行为后,个体可以有两种利他性的旁观者干预行为(third-party intervention):惩罚实施者和帮助受害者。但是,旁观者做出惩罚实施者的行为会经历更复杂的决策过程。因为相比于惩罚实施者,帮助

张伶婵,范静怡

受害者显得更加道德。所以,如果能够选择惩罚还是帮助,个体会更倾向于采取助人行为。只有当惩罚行为成为唯一选择时,个体才会用惩罚实施者的方式重建自己的公平感知(谢东杰&苏彦捷,2019)。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研究者也开始关注旁观者的补偿行为和惩罚行为在神经机制上的差别。利用fMRI研究发现,补偿行为和惩罚行为都激活了与大脑奖赏机制密切相关的双侧纹状体(bilateral striatum),表明这两种行为可能具有某种相同的神经基础。但是,Yang et al. (2015)的研究也发现,旁观者的补偿行为和惩罚行为也存在不同的脑网络:在旁观者采取补偿行为时,除了双侧纹状体,右侧前额叶皮层(lPFC)也被激活了;而旁观者惩罚实施者时,除了双侧纹状体,被激活的时左侧前额叶皮层(rPFC)和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FC)。Stallen et al. (2018)的fMRI研究发现,相比于补偿行为,惩罚行为能够更大程度的激活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这说明大脑中与奖励相关的机制优先选择了惩罚行为。

在组织情境中,研究者也研究了组织外个体(如顾客)观察到无礼行为后的行为反应。在观察到组织员工的无礼行为后,顾客会对组织做出负面的评价,不仅是针对实施者,也包括组织中其他的个体和整个组织的未来发展(Porath et al., 2010)。顾客还可能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补偿受害者。认知上的补偿行为主要是对受害者的服务做出积极评价;情感上的补偿行为是指给予受害者支持,如对受害者使用更多支持性的语言,如“请”“谢谢”等;行为上的补偿行为体现在个体给予受害者更高的小费(Hershcovis & Bhatnagar, 2017)。

除此之外,当旁观者认为受害者就应该受到无礼对待时,观察到无礼行为的旁观者会感到满意,感到满意的旁观者会倾向于排挤受害者(Mitchell et al., 2015)。这种回避式的应对方式,包括对无礼行为无动于衷或袖手旁观,实际上也是针对受害者的一种无礼行为,会增强受害者的离职倾向,降低受害者的工作满意度。

4. 影响因素

由于无礼行为强度小、伤害意图模糊,因此无礼行为通常发生在有旁观者的情境下。虽然早期研究者注重研究无礼行为中实施者和受害者之间的动态发展,近年来研究者的注意力开始向旁观者的行为转移,并将旁观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纳入到无礼行为动态发展的过程中(Mitchell et al., 2015)。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影响旁观者行为的影响因素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4.1. 认知因素

4.1.1. 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是指面对一个本质相同但描述不同的问题时,个体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决策判断。对于旁观者的行为,以往研究大多是在收益框架进行的,忽略了损失框架。Liu et al. (2017)的研究对比了在收益框架和损失框架下旁观者的行为决策。研究发现,在损失框架下,旁观者采取干预行为的几率和花费的额度都大于收益框架下的行为。当在同一框架中对比旁观者的惩罚行为和补偿行为时,在收益框架下,旁观者选择惩罚实施者的几率更大,但在损失框架下个体更倾向于采取补偿行为。此外,旁观者在补偿行为和惩罚行为中花费的额度也有类似的结果:在收益框架下,惩罚行为花费的金额大于补偿行为;而在损失框架下,补偿行为花费的金额更多。

4.1.2. 认知加工过程

行为可以分为直觉式(reflexive and intuitive)反应和反思式(reflective and deliberative)反应,一般前者的决策反应时较短,后者的反应时较长,但采用直觉式反应的个体会有更加强烈的不公平感,行为反应也会更剧烈(刘燕君等,2016)。以往研究发现,帮助、捐赠等利他行为大多基于直觉式反应(Hu et al., 2015),而惩罚更多的是反思式反应(Artavia et al., 2017),这说明旁观者的惩罚行为可能涉及更复杂的认知加工过

张伶婵,范静怡

程。在采取惩罚行为的决策过程中,旁观者面临的认知冲突更多。由于无礼行为强度低、意图模糊,也没有直接损害旁观者的利益,但惩罚行为需要损害实施者的利益,因此旁观者会面临自利动机与社会规范的冲突(Yang et al., 2018)。另外,虽然惩罚实施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利他行为,但仍然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个体会思考是否有必要采取惩罚行为(谢东杰&苏彦捷,2019)。

由于存在认知冲突,个体需要通过认知控制(cognitive control)来应对冲突(谢东杰&苏彦捷,2019)。

认知控制是指个体能够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实现未来目标的能力(Crone & Steinbeis, 2017)。来自脑电研究的证据显示,虽然违规行为引发的反馈相关负波(FRN)的波幅与共情水平存在相关,但FRN的波幅与旁观者最终的惩罚行为之间却没有显著的相关(Mothes et al., 2016)。这说明,存在其他因素调节了消极情绪和惩罚行为之间的关系,认知控制可能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谢东杰&苏彦捷,2019)。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研究通过操纵与认知控制紧密相关的背外侧前额叶区域(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的活动,并在有代价和无代价条件下对比个体的惩罚行为,证实认知控制确实抑制了自利冲动(殷西乐等,2019)。

4.1.3. 归因

旁观者无礼行为的归因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反应。不公平事件发生后,个体会思考后果的严重性、进行责任归因、衡量事件违反道德的程度。责任归因是指决定谁应该为事件后果负责。责任归因过程一般被认为是影响旁观者组织公平感的重要因素(Skarlicki et al., 2015),当旁观者认为实施者应该为事件负责时,旁观者才可能体验到不公平感并采取行为;但如果旁观者认为实施者就应该承受不公平对待,旁观者就不会产生不公平感。大量研究表明,相较于其他形式的组织公平,当人际公平受到损害时,旁观者体验到更强烈的道德愤怒和不公平感,这会使旁观者的惩罚行为更加强烈(O’Reilly et al., 2016)。

4.2. 个人特征

4.2.1. 共情

助人行为是一种关注、关怀、解决他人需要的利他行为,在无礼行为中一般指向受害者。研究表明,对受害者产生共情是采取助人行为的主要驱动力(Patil et al., 2018)。根据共情的定义(Decety et al., 2016),共情能够驱动帮助动机进而超越自私动机,且共情能力高的个体更可能帮助他人。Zhao et al. (2017)用大五人格(Big Five Aspect Scales)和HEXACO六人格特质来研究旁观者补偿行为的个体差异,发现存在分配不公平时,共情可以预测旁观者的补偿行为。但共情与旁观者惩罚行为的关系却出现了不一致的研究结果。Leliveld et al. (2008)研究发现,高共情的人更多的倾向采取补偿行为,而低共情的人更倾向采取惩罚行为,但是Weng et al. (2015)的研究中,共情与旁观者惩罚行为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4.2.2. 正义感

正义感(justice sensitivity)也能够解释旁观者在惩罚行为上的差异。一般来说,旁观者的惩罚行为是一种关注不公平事件、为了维护社会规范而做出的利他行为,它指向的是违规者。从行为动机来看,旁观者选择惩罚违规行为实施者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对公正的偏好,抱有因果报应(retribution)的信念,威慑违规者(Tan & Xiao, 2018)。而正义感是个体对不公正事件的感知程度以及恢复正义的倾向性(Decety & Yoder, 2017),也就是说,旁观者惩罚行为的动机与正义感有密切关系,这也得到了研究的证实(Lotz et al., 2011)。

在面临惩罚实施者还是采取回避行为的选择时,正义感越强的个体越可能惩罚实施者(Lotz et al., 2011)。而且,在面对违规行为时,正义感越强的个体情绪反应越强烈,道德愤慨的这种差别尤其明显,而且还中介了正义感和旁观者惩罚行为之间的关系(Lotz et al., 2011)。当个体在个体能够选择帮助受害者

张伶婵,范静怡

时,这种中介作用仍然存在(Lotz et al., 2011)。这些研究表明,正义感和旁观者惩罚之间可能存在稳定的正相关。

4.2.3. 道德认同

道德认同也会对旁观者的组织公平感产生重要影响。Mitchell et al. (2015)指出,作为一种以道德为中心构建的自我概念,道德认同能够加强伦理行为,削弱非伦理行为。因此,道德认同高的旁观者更有可能采取补偿行为,而不会采取惩罚行为。Mitchell et al. (2015)还发现,旁观者的道德同一性会调节他们的情感和行为反应,比如高水平的道德同一感会强化个体的道德行为(同事支持),减少伤害行为(主管的偏差行为,同事排斥)。旁观者的道德认同越高,采取干预行为的可能性也就越高(O’Reilly et al., 2016)。此外,旁观者的公正敏感性也被证明与组织公平感知存在负相关(Lotz et al., 2011)。

4.3. 组织因素

4.3.1. 受害者人数

人们在不同场合下,对责任的意识导致他们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当一个人面对任务时,他会清醒地认识到他的责任,而如果有许多人面对的话,就会形成责任分散的局面,导致旁观者产生一种观望的从众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社会效应(Latané & Darley, 1970)。但Konis et al. (2016)操纵无礼行为受害者的人数,发现违规行为中涉及的受害者越多,旁观者对单个受害者的补偿力度就会越小。对于只涉及一个受害者的违规行为,旁观者认为事件的严重性大于涉及多个受害者的违规行为,也更加不道德。

4.3.2. 群体偏见

Liu et al. (2018)发现,群体偏见也对旁观者的补偿行为和惩罚行为有影响。如果旁观者将实施者视为内群体成员,他们惩罚实施者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如果旁观者将实施者视为外群体成员,虽然在采取补偿行为还是惩罚行为的几率上没有差别,但是旁观者惩罚的力度却大于对内群体成员的力度。但不论是对内群体成员还是外群体成员,补偿行为的几率和力度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4.3.3. 群体认同

Li et al. (2017)在跨文化情境下研究发现,旁观者对受害者和实施者所属群体的认同会显著影响他们的公平感知。当群体认同较高时,旁观者更倾向于将无礼行为视为不公平的,进而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徐杰等(2017)也指出,如果旁观者与实施者的社会距离更近,群体认同更强烈,旁观者更有可能对无礼行为视而不见。

4.3.4. 组织地位

旁观者在组织中的地位也会影响他们对无礼行为的反应。以往研究显示,有权力的旁观者比没有权力的旁观者感受到更少的痛苦、同情和共情,也更少地体验受害者的感受,他们对于无礼行为的道德判断更加严格(van Prooijen et al., 2010)。除此之外,有权力的旁观者认为自己具有影响他人的能力,因此更倾向于采取行动改变他人的行为,通过惩罚实施者的方式纠正他们的无礼行为。无礼行为让有权力的旁观者感受到地位和身份的挑战,进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因此权力间接增加了他们支持受害者的行为。同时,如果组织中权利距离较高,旁观者地位较高的无礼行为实施者持有服从的态度,进而抑制自身的不公平感(Skarlicki et al., 2015)。

综上所述,以往研究中,有关旁观者行为的研究数量较少,涉及的相关影响因素也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多地研究旁观者的道德认知、道德情绪的产生机制,以及旁观者的人格、权力等个人特征的影响,同时还应该关注更多组织层面的因素,特别是组织公民行为和组织支持的作用。同时,还可

张伶婵,范静怡

以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更多地探索干预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的措施。

5. 未来研究展望

第一,以往研究主要使用关键事件技术和虚拟情境探究旁观者的行为,少数研究使用真实情境进行研究。关键事件技术时间跨度比较长,被试回忆诱发的认知和情绪可能与当时情境不同,而且回忆本身与现实情境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在虚拟情境中,被试作为旁观者可能出于社会赞许性采取更加积极的行为,却在实际情境中袖手旁观。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可取的方法是整合多种方法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可以使用日志研究,了解旁观无礼行为后旁观者更长时间范围内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也可以为无礼行为的螺旋发展或者干预措施提供信息。目前,脑神经科学与影像学和心理学的结合愈来愈普遍,未来也可以更多地探索无礼行为发生后个体的神经生物变化,通过神经科学的技术更好地揭示个体的归因过程、情绪机制等。

第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道德愤怒和共情的作用机制,但是在观察到无礼行为后,旁观者也可能产生其他的情绪体验。比如,当旁观者因为实施者的权力或者社会压力而袖手旁观,既不去阻止或惩罚实施者,也没有采取行动帮助受害者,旁观者的无动于衷会造成一种缺乏组织支持的氛围,加深对受害者的伤害。旁观者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不作为感到内疚,这种内疚情绪在将来再次观察到无礼行为时,可能会使旁观者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另外,尽管无礼行为普遍存在,但其造成的消极影响却因人而异。

是哪些个体特征缓解或者恶化了无礼行为的消极影响?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针对旁观者的认知模式、归因、情绪、人格特征等开展研究。

第三,工作场所无礼行为发生在组织情境下,因此组织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实施者、受害者与旁观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会推动无礼行为的消解或者升级,其中的具体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心理契约、组织承诺、组织公平感等组织层面的因素也会影响旁观者的行为,都需要进一步研究。除此以外,还需要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开展研究,比如在有些组织中攻击性语言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这时无礼行为的表现形式和消极后果是否有其他的特点?

最后,以往相关研究集中在西方国家,对中国情境下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相比西方国家,中国的权力距离更大,因此在中国情境下,下级对上级实施的无礼行为更有可能采取顺从的态度,进而导致无礼行为更加普遍,长期积累下的危害可能更大。另外,中国文化更加强调遵从规则和权威,可能会降低个体采取反抗性行为的可能。在面对工作场所无礼行为时,旁观者更有可能明哲保身、视而不见。除此以外,中国职场上女性的地位更低,更有可能成为无礼行为的受害者,导致职场女性在兼顾事业和家庭时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可见,工作场所无礼行为在中国情境下的危害性也非常值得关注。

因此,在未来研究中,更有必要关注中国情境下的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研究相关的影响因素,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进而减少消除无礼行为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陈思静, 马剑虹(2011). 旁观者惩罚与社会规范激活——社会责任感与情绪的作用. 心理科学, 34(3), 670-675.

刘燕君, 马红宇, 梁娟, 刘喆, 马露露, 杨林川(2016). 理性–经验加工对不公正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影响: 公正敏感性的调节作用. 心理科学, 39(4), 942-948.

吴鹏, 范晶, 刘华山(2017). 道德情绪对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道德推理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报, 49(12), 1559-1569.

谢东杰, 苏彦捷(2019). 旁观者惩罚的演化与认知机制. 心理科学, 42(1), 216-222.

徐杰, 孙向超, 董悦, 汪祚军, 李伟强, 袁博(2017). 人情与公正的抉择: 社会距离对旁观者干预的影响. 心理科学, 40(5), 1175-1181.

殷西乐, 李建标, 陈思宇, 刘晓丽, 郝洁(2019). 旁观者惩罚的神经机制: 来自经颅直流电刺激的证据. 心理学报,

张伶婵,范静怡

51(5), 571-583.

Andersson, L. M., & Pearson, C. M. (1999). Tit for Tat? The Spiraling Effect of Incivility in the Workpla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4, 452-471.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5465/amr.1999.2202131

Artavia-Mora, L., Bedi, A. S., & Rieger, M. (2017). Intuitive Help and Punishment in the Field.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92, 133-145.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016/j.euroecorev.2016.12.007

Blair, R. (2018). Traits of Empathy and Anger: Implications for Psychopathy and Other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Aggres-sion.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73, 1744.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098/rstb.2017.0155

Ciaramidaro, A., Toppi, J., Casper, C., Freitag, C. M., Siniatchkin, M., & Astolfi, L. (2018). Multiple-Brain Connectivity during Third Party Punishment: An EEG Hyperscanning Study. Scientific Reports, 8, Article No. 6822.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038/s41598-018-24416-w

Crone, E. A., & Steinbeis, N. (2017). Neural Perspectives on Cognitive Control Development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1, 205-215.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016/j.tics.2017.01.003

Decety, J., & Yoder, K. J. (2017). The Emerging Social Neuroscience of Justice Motiva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1, 6-14.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016/j.tics.2016.10.008

Decety, J., Bartal, I. B., Uzefovsky, F., & Knafo-Noam, A. (2016). Empathy as a Driver of Prosocial Behaviour: Highly Conserved Neurobehavioura Mechanisms across Specie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371, Article ID: 20150077.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098/rstb.2015.0077

Enge, S., Mothes, H., Fleischhauer, M., Reif, A., & Strobel, A. (2017). Genetic Variation of Dopamine and Serotonin Func-tion Modulates the 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 during Altruistic Punishment. Scientific Reports, 7, Article No. 2996.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038/s41598-017-02594-3

Erreygers, S., Vandebosch, H., Vranjes, I., Bailien, E., & De White, H. (2017). Nice or Naughty? The Role of Emotions and Digital Media Use in Explaining Adolescents’ Online Prosocial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Media Psychology, 20, 374-400.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080/15213269.2016.1200990

Feng, C., Deshpande, G., Liu, C., Gu, R., Luo, Y. J., & Krueger, F. (2016).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Attenuates Altruistic Punishment: 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Effective Connectivity Study. Human Brain Mapping, 37, 663-677.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002/hbm.23057

Gantiva, C., Cendales, R., D?Az, M., & Gonz?, L. Y. (2018). Is There Really a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athy and Aggres-sion? Evidence from Physiological and Self-Report Measures.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177/0886260518776999

Hershcovis, M. S., & Bhatnagar, N. (2017). When Fellow Customers Behave Badly: Witness Reactions to Employee Mi-streatment by Customer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02, 1528-1544.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037/apl0000249

Holt, S., Marques, J., Hu, J., & Wood, A. (2017). Cultivating Empathy: New Perspectives on Educating Business Leaders. Journal of Values Based Leadership, 10, 3.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22543/0733.101.1173

Hu, Y., Strang, S., & Weber, B. (2015). Helping or Punishing Strangers: Neural Correlates of Altruistic Decisions as Third-Party and of Its Relation to Empathic Concern.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9, 24.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3389/fnbeh.2015.00024

Konis, D., Haran, U., Saporta, K. et al. (2016). A Sorrow Shared Is a Sorrow Halved: Moral Judgments of Harm to Single versus Multiple Victim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 8.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3389/fpsyg.2016.01142

Latané, B., & Darley, J. M. (1970). The Unresponsive Bystander: Why Doesn’t He Help?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Leliveld, M. C., Dijk, E. V., & Beest, I. V. (2008). Altruistic Compensation vs. Altruistic Punishment: How People Restore Justice. SSRN Electronic Journal.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2139/ssrn.1298584

Li, X., Mcallister, D. J., Ilies, R., & Gloor, J. L. (2017). Schadenfreude: A Counternormative Observer Response to Workplace Mistreat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44, 360-376.

Liu, Y. J., Bian, X. H., Hu, Y. et al. (2018). Intergroup Bias Influence Third-Party Punishment and Compensation: In-Group Relationships Attenuate Altruistic Punishment.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46, 1397-1408.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2224/sbp.7193

Liu, Y. J., Li, L., Zheng, L. et al. (2017). Punish the Perpetrator or Compensate the Victim? Gain vs. Loss Context Modulate Third-Party Altruistic Behavior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8, 11.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3389/fpsyg.2017.02066

Lotz, S., Okimoto, T. G., Schl?sser, T., & Fetchenhauer, D. (2011). Punitive versus Compensatory Reactions to Injustice: Emotional Antecedents to Third-Party Interven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7, 477-480.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016/j.jesp.2010.10.004

Lu, T. Z., & McKeown, S. (2018). The Effects of Empathy, Perceived Injustice and Group Identity on Altruistic Preferences: Towards Compensation or Punishment.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48, 683-691.

张伶婵,范静怡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111/jasp.12558

Matthew, C., James, W. W., & Jacqueline, Z. B. (2019). Empathy as an Antecedent of Social Justice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57, 605-615.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007/s10551-017-3677-1

Mitchell, M. S., Vogel, R. M., & Folger, R. (2015). Third Parties’ Reactions to the Abusive Supervision of Coworker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00, 1040-1055.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037/apl0000002

Mothes, H., Enge, S., & Strobel, A. (2016). The Interplay between 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ltruistic Punishment: An EEG Study. Cognitive, Affective,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16, 276-288.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3758/s13415-015-0388-x

O’Reilly, J., & Aquino, K. (2011). A Model of Third Parties’ Morally-Motivated Responses to Mistreatment in Organiz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6, 526-543.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5465/AMR.2011.61031810

O’Reilly, J., Aquino, K., & Skarlicki, D. (2016). The Lives of Others: Third Parties’ Responses to Others’ Injusti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01, 171-189.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037/apl0000040

Patil, I., Zanon, M., Novembre, G., Zangrando, N., Chittaro, L., & Silani, G. (2018). Neuroanatomical Basis of Concern-Based Altruism in Virtual Environment. Neuropsychologia, 116, 34-43.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17.02.015 Porath, C., MacInnis, D., & Folkes, V. (2010). Witnessing Incivility among Employees: Effects on Consumer Anger and Negative Inferences about Companies.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7, 292-303.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086/651565 Skarlicki, D. P., O’Reilly, J., & Kulik, C. T. (2015). The Third-Party Perspective of Injustice. In R. S. Cropanzano, & M. L.

Ambrose (Eds.), Oxford Handbook of Justice in Work Organizations (pp. 257-27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llen, M., Rossi, F., Heijne, A. et al. (2018). 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 of Responding to Injustic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8, 2944-2954.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523/JNEUROSCI.1242-17.2018

Takamatsu, R. (2018). Turning off the Empathy Switch: Lower Empathic Concern for the Victim Leads to Utilitarian Choices of Action. PLoS ONE, 13, e0203826.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371/journal.pone.0203826

Tan, F. F., & Xiao, E. (2018). Third-Party Punishment: Retribution or Deterrence?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67, 34-46.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016/j.joep.2018.03.003

Totterdell, P., Hershcovis, M. S., Niven, K., Reich, T. C., & Stride, C. (2012). Can Employees Be Emotionally Drained by Witnessing Unpleasant Interactions between Coworkers? A Diary Study of Induced Emotion Regulation. Work and Stress, 26, 112-129.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080/02678373.2012.681153

Troth, A. C., Lawrence, S. A., Jordan, P. J., & Ashkanasy, N. M. (2018). Interpersonal Emotion Regulation in the Workplace:

A Conceptual and Operational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Agen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

523-543.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111/ijmr.12144

van Prooijen, J. W. (2010). Retributive versus Compensatory Justice: Observers’ Preference for Punishing in Response to Criminal Offense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0, 72-85.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002/ejsp.611

Weng, H. Y., Fox, A. S., Hessenthaler, H. C. et al. (2015). The Role of Compassion in Altruistic Helping and Punishment Behavior. PLoS ONE, 10, e0143794.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371/journal.pone.0143794

Winter, K., Spengler, S., Bermpohl, F., Singer, T., & Kanske, P. (2017). Social Cognition in Aggressive Offenders: Impaired Empathy, But Intact Theory of Mind. Scientific Reports, 7, Article No. 670.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038/s41598-017-00745-0 Yang, F., Choi, Y. J., Misch, A., Yang, X., & Dunham, Y. (2018). In Defense of Thecommons: Young Children Negatively Evaluate and Sanction Free Rider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9, 1598-1611.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177/0956797618779061

Yang, H., Sabrina, S., & Bernd, W. (2015). Helping or Punishing Strangers: Neural Correlates of Altruistic Decisions as Third-Part and of Its Relation to Empathic Concern.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9, 24.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3389/fnbeh.2015.00024

Young, S. F., Richard, E. M., Moukarzel, R. G., Steelman, L. A., & Gentry, W. A. (2017). How Empathic Concern Helps Leaders in Providing Negative Feedback: A Two-Study Examinatio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90, 535-558.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111/joop.12184

Zhao, K., Ferguson, E., & Smillie, L. D. (2017). Politeness and Compassion Differentially Predict Adherence to Fairness Norms and Interventions to Norm Violations in Economic Games. Scientific Report, 7, Article No. 3415.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ad9335496.html,/10.1038/s41598-017-02952-1

关于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文档

关于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论文关键词:拖延人格动机自尊 论文摘要:拖延是个体自愿做出的一种非理性的回避行为,它不仅导致成就低下,而且会降低人的主观幸福感。拖延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两类,相应地,拖延行为的产生既有个体内部的原因,也有情境因素的作用。从个体角度来讲,低严谨性、低自尊、低能力和缺乏动机是主要因素,而任务厌恶和奖惩时限较长是影响拖延的情境因素。对拖延行为的干预应从主客观两方面着手。 拖延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行为,甚至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Ferrari等指出,在普通人群中,25%的人将拖延报告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约40%的人曾因拖延而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在学生中,拖延行为也十分常见,其发生比例约占学生日常生活事件的三分之一,并且这种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拖延的结果会令个体感到沮丧,长期的拖延会阻碍目标的达成、降低生活幸福感、导致低的学业成就,因此拖延行为被认为是一种非适应的,会对个体产生有害结果的行为[2]。为了弄清拖延的实质,帮助人们摆脱拖延带来的困扰,西方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介绍,供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参考,并希望借此带动国内的相关研究。 一、拖延的概念与类型 拖延一词的英文为procrastination,来源于拉丁文procrastinare, 意为推至明天(putting forward until tomorrow)。这个概念其实有正反两方面的含义,有时人们拖延实际上是一种策略,通过拖延可以争取机会、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冲动。当结果尚不确定时,等待而不是行动是更有价值的,但是当个体明知应该做的事情却拖延至最后一刻才做并因此导致负面结果时,拖延就是一种不良行为,本文所指的拖延就是这种负面意义上的概念。 拖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自愿、回避和非理性。首先,拖延是个体的自主决定,既不是受他人胁迫的不得已行为,也不是因为突发事件而导致的客观延误。其次,拖延带有回避性,拖延者不愿意开始或完成已经打算做的事情,这种回避与简单的回避决定(decision avoidance)不同,后者的最初意图就是延迟[3]。第三,拖延是个体的非理性行为[4],即尽管没有适当的理由、尽管延迟会造成不利的后果,个体还是选择了拖延。 拖延是个复杂的现象,按照拖延的性质可以把拖延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特质拖延(trait procrastination)也称长期拖延(chronic procrastination),是一种人格特质。特质拖延者在任何情境中都会表现出一种拖延倾向,并报告有更多的拖延行为。特质拖延者又分为三类[5]:等到最后一刻才进行冲刺的唤醒型(arousal types);害怕失败、甚至害怕成功的回避者(avoiders);无法做出决定的拖延者(decisional procrastinators),状态拖延(state procrastination)是指在某种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拖延行为,如大学生在写论文、考试复习时更容易产生拖延行为[3]。 有研究者认为拖延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一种应对方式,并把拖延分为焦虑型拖延和放松型拖延[6]。焦虑型拖延也称紧张恐惧型拖延(tense-afraid type),这类拖延者害怕失败,也无法承受成功带来的压力,因此通过放松来暂时逃避压力,但享乐的同时也伴随着内疚和忧虑。放松型拖延也叫快乐寻求型拖延(pleasure seeking),这类拖延者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其特征是追求感官享乐、自我放纵,认为努力工作所得的回报小于付出,并擅长对自己的拖延行为找借口。 二、影响拖延的因素

心理学 第三章 课后习题

第三章课后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 )1 、心理学家已初步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 ___________ 。 A. 情绪 B. 动机 C. 思维 D. 需要 ( )2 、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反映了 ___________ 之间的关系。 A .动机与需要 B. 动机与生理 C. 动机与目标 D. 动机与行为效果 ( )3 、心理学家瓦顿用白鼠实验来测量和比较各种驱力的强度。结果发现,驱力最强烈。 A 、母性 B 、渴 C 、饥饿 D 、性 ( )4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有他人可以依靠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压力、失业、婚姻困扰等各种问题,这种依靠他人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可以称之为。 A 、控制感 B 、自我效能感 C 、习得性无助感 D 、社会支持感 ( )5 、在解决中等难度问题的活动中,活动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成 ___________ 。 A .正比 B .反比 C .正 U 型曲线 D .倒 U 型曲线( )6 、研究已证实, ___________ 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 A. 情绪 B. 动机 C. 需要 D. 思维 ( )7 、耶基斯 -多德森定律说明了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如图: ________ 线反映的是完成简单任务时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 ( )8 、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具有力求成功动机的人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__________ 的任务。 A.10% B.20% C.50% D.100% ( )9 、按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 A. 原发性动机 B. 继发性动机 C. 社会性动机 D. 外源性动机 ( )10 、按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原发性动机和。 A. 生理性动机 B. 继发性动机 C. 社会性动机 D. 外源性动机 ( )11 、成就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 A. 社会动机 B. 生理动机 C. 社会赞许动机 D. 交往动机

中国高端人群之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

中国高端人群之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上) 深圳市拓璞家具设计有限公司.研究中心向苏云 关键词:高端人群;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中国高端人群主要指拥有相当财富、身份和地位,处于财富金字塔上层的那部分人群,他们或拥有雄厚的经济资源,或占据独特的知识资源,再或是占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为己所用,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还拥有特质化的价值取向、生活背景、居住习惯和文化品位,对居住品质、生活环境有着超过一般标准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更追求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前瞻性的生活理念及功能多元化等,体现在对健康、人文内涵、生态环境、私密性、服务等方面的特别关注。此外,高端人群对于社交、商务、时尚、休闲、娱乐等上层生活的需求也有较高的要求。 一、高端人群的消费心理 炫耀消费:高端人群喜欢在既定的范围内,以常人无法企及的奢侈高端物品在一个特定的生活圈子里相互攀比炫耀,以显示自身财富与身份地位。 享受消费:高端人群大多对生活的舒适度和档次都要求高,特别是软环境,其大多有海外旅游居住经历,或者认同海外生活方式及标准,希望通过高端消费来获取相当的贵族式生活体验。 二、高端人群的分类分析 根据高端人群的情感偏好以及他们特殊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在此将高端人群主要分为四大类:尊贵型、享受型、标签型和理财型。尊贵型人群大多事业有成,拥有多套住宅及一辆以上名车,重视“尊贵身份”的概念;享受型人群则更多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方

式和生活理念;标签型人群大多属于高消费,热衷于品牌消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理财型的人群则更加注重投资理财,他们拥有丰富的投资经历和经验,当然这类人群本身就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且有境内外旅游和豪宅居住经历,对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要求均比较高。不同价值观的高端人群对生活方式的要求和理解不同,同时,他们对产品的消费取向也不一样。下面,我们将分别对四种价值观的高端人群作相应分析:(未完,待续。。。)发表于:2010/09/28 产品战略--高端人群之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中) 深圳市拓璞家具设计有限公司. 研究中心向苏云 关键词:高端人群;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1)尊贵型——追求自然、闲适 高端奢侈消费体验对尊贵型人群来说是事业成功的标志,如高端豪宅、别墅则是释放工作压力获得独立自由的私密空间和独享心灵宁静的场所,也是体现他们生活品味、情趣、情调的地方。此类人群大多为企业家、名人或者事业有成的生意人士,他们中大部分处于中年或以上,也有小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地年轻有为的创业型社会精英,也包含一些进驻内地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归国华侨等。 尊贵型高端人群在诸多价值观的关键要素当中,其更注重生活的自然、品质、安全环保等方面,在价格敏感、时尚等方面的关注比较少,体现了他们追求自然、闲适的价值观。在生活习惯方面,尊贵型消费人群很重视生活品质,注重休闲,经常和朋友聚会,活动丰富,在休闲活动方面开支水平也较高,同时也是一些高级俱乐部的会员。同时,他们也很爱好运动,高尔夫球是他们中多数人最喜欢的运动,同时也有部分人偏好马术等高端休闲活动;在生活态度方面,倾向于自然、轻松、简单的生活方式;在消费取向方面,相对而言他们消费时更希望得到身份和地位的认同,期待博得认同与喝彩。 (2)享受型——注重服务、细节 享受型高端人群更多的是享受生活的场所和氛围,同时也很注重产品消费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本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本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本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本就在下面,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相信大家也是有感呀!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本【1】 看完此书,对照自己,有两点发现:一是自己曾有很严重的拖延症,二是现在自己的拖延习惯少了很多。 这一改变并非是对拖延症采取了什么措施,只是因为自己的心态逐渐成熟罢了。 十七八岁或者更早一点的时候,我相信自己是一个能做大事的人。 当时的状况大致是这样的:我刚经历高考,成绩不好也不差,进入了一所不是很出名的重点大学学着一个不是很热门的专业,总之一切都太普通不过。 但那时的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普通过,每天都谋划着很多事情,并且坚信这些很快就会变为现实。 其中之一就是要在英语四六级上取得一个很高的分数,这个从一进大学就开始计划了,到最后的结果却是四级勉强通过,六级徘徊在通过的边缘。 考四六级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结果如此,原因很简单,考前几个月觉得时间还多,可以做点更重要的事情,考试前几个星期感觉再怎么准备也来不及了,于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上。 四六级只是其中比较低端的一个计划,还有很多高大上的计划,结局殊途同归。 现在看来,大学四年过得其实很不好,一直处于反省与自责之中,最后的两张证书毕业,显然与当初的梦想差距太大。 工作头几年是极其痛苦的,想成为的自己与实际的自己差距太大。

当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自己的时候,生活才显示出它真实的样子:我其实太普通了,能力也一般,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做就可以做到的,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很有可能还是这样。 这一发现至关重要:“因为,当我们按照自己真实的样子而不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样子来接受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来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三十而立,如今的我虽不能说成熟,但肯定没有太多的拖延症状。 每天早上七点之前,我会在小区跑两圈,如果下雨我就爬楼梯,从一楼爬到二十六楼,当年微不足道的小计划成了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两三年前,要求自己每月看一本书,现在基本达到了每月3本以上,如果某一周忘了看书,感觉就像缺了点什么。 虽然类似于信用卡到最后一天才还的事情还时而有之,但是只要不影响心情,拖延一点又何妨,谁没有点坏毛病呢。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本【2】 在翻开之前,本人一直对自身在习惯养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拖延深恶痛绝,并对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颇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思,深恐将不断为此生以及此生中的若干年甚或几个星期的碌碌无为而追悔莫及,于是便一厢情愿地将治愈希望寄托在了广受推崇的这本书上。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细读之下,方知拖延这个问题竟然博大精深。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 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 ”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安全心理学与事故预防

安全心理学与事故预防 一、安全心理学 安全心理学是以研究如何减少生产事故为目的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研究生产过程中人的知觉规律,通过对事故人的心理状态分析,提出加强安全教育,采取有效安全措施,预防容易使人产生不正常的心理反应和错误操作行为的主客观因素,保证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发生事故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人们的心理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统计资料表明,在工业企业内所发生的大量事故中, 70%~75%是由于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发生错误或违章操作引起的。而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又同人的不安全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应用安全心理学研究操作人员在作业现场的心理状态是十分必要的。 二、影响安全生产的心理因素 影响安全生产的心理因素,包括个性、注意、需要与动机、情绪等方面,简述如下: 1.个性。个性是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和经常的特征,是一个全部品质和经历的总和。心理学把人的个性分为能力、性格和气质三个方面。人的个性形成,主要取决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所以个性各不相同。例如,有的人善于学习,掌握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较迅速;有的人工作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有的人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有的人沉着、稳重、老练,有的人则轻浮、急躁、冒失。个性的差异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表现为操作人员的反应速度、手脚的灵巧程度和视力、体力等能力方面,性

格、气质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表现为是否适应工作的需要。有时由于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在操作时表现为力不从心、失去配合、操作失误、冒险操作等而造成事故。 2.注意。人的“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注意”,人才能够清晰地反映周围现实中的一些事物,而避开其余事故。 就操作人员来说,“注意”可分为两类,即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加任何努力。它是由周围的环境变化引起的。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新奇的外形等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的“注意”,必要时还需要经过人的主观努力。例如,操作人员在现场进行作业时,多检查设备、操纵机器、观察各种显示器和周围环境,这是有意识的“注意”。 在劳动过程中,需要人们善于把自己的“注意”有意地集中并保持在作业上,并且要控制无意的“注意”,不为某些事物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即使身体疲倦了,还要强迫自己“注意”,否则,非常容易发生事故。 3.需要与动机。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影响行为,要激发人的工作动机,就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的需要。只有不断地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才能有效地激发人的内在动机,引起人的自学行为。这就要求我们的各项管理工作,要贯穿于人们从需要→动机→行为→满足新的需要→新的动机→新的行为全过程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就是试图揭示需要规律如图所示。他把需要分为5种,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由物质向精神发展。在某一特定时记

关于四种心理学派人性观之浅说

关于四种心理学派人性观之浅说 来源:岁月联盟作者:张辉时间:2010-08-17 关键词人性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学派论文摘要心是一门关于人的,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不同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哲学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当代各种心理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辅导理论。下面就从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等四大心理学派的角度对人性观进行阐述。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 精神分析学派是十九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他们对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消极的、负面的和悲观的趋向。性恶论是这一学派的人性观。弗洛伊德认为人性就是人的基本本能,人像动物一样是非理性的,人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生物本能驱力和六岁以前的性心理事件控制的。主体功能的发挥旨在按照快乐原则追求胜利需要的满足,特别是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正是这种需要的满足,使人表现出性欲、攻击、残酷、毁灭他人与自身的行为。 弗洛伊德对人性的研究注重人的本能和动物性,但他也谈到了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观点。他认为,本能的升华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突出表现,在他看来,本我是由性欲汇成的,它只遵循快乐原则,即不顾一切地使自己获得完全的表现和满足,但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讲,由于存在社会的约束,性欲冲动受到压抑,被迫深藏于无意识,可是它依然存在,依然要强烈地实现自己,于是只好改变原来的面貌,以社会允许和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升华就这样产生了,性欲作为一种能量,放弃性目的,以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作创造的形式释放出来。弗洛伊德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从人的本性中,他引出了利己主义,个人的动机无一不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人都不过是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和手段。人的无意识和性本能越是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显示,人的本质就越是完整,人的价值就越高。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是由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大小来衡量的。因此应该压抑自己的本能,弗洛伊德一方面主张尊重人,尊重人的人格,另一方面,他认为就人的本性而言,人具有攻击性、侵犯性,缺乏爱他人之心,更谈不上对别人的尊重和爱怜,人简直与野兽一样。 弗洛伊德的这种带着生物动力论痕迹和悲观的认为人性本恶的人性观深刻影响了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后,新精神分析学派逐渐抛弃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的人性观,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同于传统的精神分析学派了。 二、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性观 行为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之一。这一学派的人性观是决定论的,他们认为人的每一行为完全取决于过去因素,将焦点集中在可观察的行为上,否定意识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块空白,行为经验完全是后天获得的,并且人的行为基本上是机械性的,只能对环境做出反应,而本身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很弱。行为和性格是学习的结果,而人受外在影响的制约,人的行为能通过正面或负面的强化得以塑造,由此可见,行为主义认为人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染白则白,染黑则黑,人的本性

安全心理学与事故预防

安全心理学与事故预防 摘要:本文介绍了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对事故预防的意义,提出应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规律和方法去解决劳动生产过程中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的安全问题,从安全心里学的角度研究人在安全管理和劳动生产过程中各种与事故有关的心理现象,研究人对安全的认识,人的情感以及事故关系,探讨事故发生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状态,使人们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解释,并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克服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从心里学的角度提出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从而提高安全管理,预防和防止事故的发生。关键词:安全心理学;事故;防范;疲劳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安全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生产单位必须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和遏制各类事故发生,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安全事故大多是人为事故,与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低有极大的关系,也与不重视人、不尊重人、不了解人的心理行为特点有着非常大的联系。但是,我们以往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基本上不接触安全心理学的知识,也就不太了解运用这些知识改善安全生产条件,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因此,使得这些学生在日后的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中,难以很好地解决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各类事故以及隐患。而脱离了人的因素的安全管理由于存在巨大缺陷,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2事故发生的原因 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两个方面。人的因素有疲劳、情绪波动、不注意、判断错误、人事关系等。物的因素如设备发生故障、仪器失灵以及工作条件不良等。物的因素之所以导致事故,又与人的管理不善、维护不良等有关。因此,在人和物这两个因素中,人的因素是主要的、大量的。在生产越来越自动化的情况下,人的劳动由具体操作向感知判断转换,由技能向技术转换,由动向静转换,人的因素就更显得突出。据研究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人的因素在苏联约占60~90%;在日本要占70%。美国的汽车交通事故90%是由人的差错造成的。美国三厘岛核电站的事故也主要由操作人员的差错造成。 3事故与人的关系 对事故肇事者个人因素,包括智力、年龄、性别、工作经验、情绪状态、个性、身体条件等的研究表明,智力与事故的发生率并不呈负相关关系。智力高者在从事较为一般的工作时有时也会发生事故;而智力低者在从事智力要求较低的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侵犯行为是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侵犯行为直接妨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因此,侵犯行为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社会心理学派的学者们对侵犯行为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并指出了预防侵犯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本文用大量的事例来试图分析、探讨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力图减少和控制侵犯行为,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侵犯行为;产生原因;对策; 一、案例陈述 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学院长安校区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从随身背包中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翰林路郭南村口时再次将两行人撞伤,后交警大队郭杜中队将肇事车辆暂扣待处理。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死者张妙26岁,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待在家中,四年前出嫁到同乡宫子村,两年半前,张妙生下一个儿子,如今已经两岁半。 据张平选回忆,2010年10月21日凌晨3 时许,他听见大门外有人敲了好长时间的门,黑暗里听见是堂侄张凯的声音。打开门,堂侄张凯告诉他,一块去大学城附近一条马路上。等赶到现场,张平选发现,几十个人将马路中央团团围住,现场有一大摊血,血泊中,张平选很远看见了女儿躺在地上。民警表示:人已经不在了,只不过不是被撞死的,因为在死者身上,法医发现了多处刀伤,死者是被刀子捅死的。 据王辉讲这段时间,他几乎什么心思都没有,每天就是辗转于派出所和长安分局等各部门。“我只想着尽快为死去的妻子讨个说法,至于以后的日子,我想都不敢想,两岁半的娃丢给我,咋办呀” 。让王辉觉得纠结的原因有两个,

《拖延心理学》解读

《拖延心理学》解读 今天为您解读的是《拖延心理学》,它还有一个副标题: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作者是简·博克和莱诺拉·袁。 这本书中文版有3.8万字,我会为你解读书中的精髓:拖延症既是敌人又是朋友,学会与它相处,学习将会有更多捷径。 这本书,旨在通过对拖延症的讲解,助你克服拖拖拉拉的习惯;同时又能利用拖延的好处,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你一定听过或见过这样的事情: 在得知距离考试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时,有些学生除了能大大松一口气,还会这么想:这次一定要好好复习,考个好成绩。 可现实却是这些同学一直没有行动,今天想着时间还很多呢,明天再复习吧;明天想着,心情不好,后天再复习吧; 可后天来了依旧没有学习,心情这么好,何不让自己更开心呢? 就这样,一直到了考试前一天,明天早上八点就要开始考试了,今天晚上才开始心急火燎地复习,结果可想而知…… 你看,这些人只是想着把事情往后推一推,但不知不觉就掉入了拖延的陷阱,讲到这里你可能深有感触; 因为你同样是拖延症患者,你恨不得把自己的脑袋和身体重新组装一遍,

好让拖延症从根源上根除,但是彻底解决拖延症就是个完美的计划吗? 在这里,作者有话要说了: 你只看到了拖延症有害的一面,其实拖延症有益的一面也能帮我们解决不少问题。 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在《拖延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了:想要识别真正有害的拖延是什么,关键在于事后你是否后悔、烦恼于它,它是否影响了你的生活。 这么说的话,你是不是松了一口气呢? 好了,关于拖延症的谜题我们暂时说到这儿,后面我们一点一点讲解。 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她们两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著名的心理学博士。 她们经常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著名出版物的专访对象。 从1979年开始,她们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后期一直致力于为全美学生、公司组织和公众团体提供治疗拖延症方面的服务,终年活跃在伯克利,斯坦福大学的讲坛上。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就让我来为你来详细解读书中的内容。

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对策

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对策石油化工的生产过程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的特点,生产、检维修操作也具有复杂、多工种同时作业、立体交叉作业多的特点,特别是直接作业环节容易发生事故。从石化行业各类事故的特点来看,属于“三违”事故的每年都要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三违”事故的根源都可追溯到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为了控制这类事故的发生,研究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引导,从而指导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石油化工事故成因中的人为因素 1.事故成因与人的关系 在事故成因的各要素中,人是主要因素。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控制的客体,既要靠人去管理,又要对人进行控制。所以,减少和杜绝“三违”事故就是要对人进行管理。 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意识支配的。事故与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人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安全工作状态,如果每个人都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熟练掌握了本单位、本岗位的科学知识、操作技能,明确了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清醒地认识到了本岗位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发生事故的危害性,就能有效地控制、减少甚至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2.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特征、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不同,所处的地位以及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等等,每个人的心理过程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从石油化工生产中火灾爆炸、设备事故、人身伤害事故、责任事故等的安全控制来说,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是受消极被动的因素影响而产生的。 人的安全行为,同样基于人的心理作用,往往是在主动积极因素的影响下,达到控制火灾爆炸、设备事故、人身伤害事故、责任事故的目的。由于人受到主动积极因素的影响,使人产生安全需要,引起正确的动机,有了安全行为,从而去实现控制事故发生的目的。 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说明人的心理是可以预测的,人的行为也是可以引导的,从这点出发,在石油化工安全管理中强调激发人的内在动力,施加对人的主动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3.影响人不安全心理和行为的因素 人的心理状态与受到的影响密切相关。因为人不是独自存在的,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因此,任何社会现象都会在每个人的心理上得到反映。人有行动自由,所以人的活动易受环境条件所造成的心理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受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劳动环境、劳动组织等方面,都容易对企业职工产生较大影响。如果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高,劳动环境舒适,劳动组织合理,就会使职工对本岗位产生兴趣,激发职工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信心,从而增强安全责任感。这对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如果企业领导重视安全生产,并将其融入到全面的企业管理中,也会取得企业的良好发展。对于石化企业,用“安全第一”的思想指导企业的安全管理是极其重要的。为了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安

人类行为心理分析整理

人类行为的心理分析 冯燮韬冯燮刚 §1.1 心理分析引论 §1.1.1 人类行为的真正主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欲望 直到弗洛伊德开创精神分析学说,人类才开始系统地研究自身的行为,心理学才真正被当作科学来研究。 心理学的发展,逐步揭开了人类心灵的神秘面纱,在我们可以感知的人类行为(表象层行为与意识活动)之外,心理学逐步深入到人类精神深处的潜意识。与不能感知、只能推断的潜意识活动相比,可以感知的意识和表象层在人类行为中仅为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一角。 在心理分析中,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欲望是人类行为的主人,它总要寻求满足,不断产生寻求满足的冲动,导致意识活动或表象层行为。只要生命存在,生命机体就有欲望,有欲望就会产生冲动,就会导致生命机体的意识活动和表象层行为。 人类行为包括潜意识活动、意识活动、表象层行为。潜意识活动(欲望产生冲动)决定意识活动,但要受意识活动的规范;在意识活动的指导下,生命机体发生表象层行为,此即意识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潜意识活动将超越意识(不受意识制约),直接导致表象层行为,此即下意识行为。因此表象层行为又分为意识行为和下意识行为。 人的欲望产生冲动,冲动将受到意识或表象层的制约,制约潜意识的是存在于潜意识与意识或表象层之间的防护墙(在大部分心理分析的论述中,将之主要归结为道德法律体系;在后文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它在防护墙中的作用是次要的)。防护墙将对欲望的冲动进行选择:防护墙允许通过的冲动进入意识产生意识活动,并进一步导致表象层的意识行为;或者直接导致表象层的下意识行为;表象层行为满足欲望后,机体解除紧张状态,转为轻松愉悦状态;防护墙不允许通过的冲动则被防护墙所压抑,机体处于紧张状态。 §1.1.2 心理分析的目的论与决定论 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从本质上看是“决定论”。弗洛伊德从性压抑导致的精神病变分析中,得出性冲动的压抑和释放决定了人的意识活动和表象层行为,这成为其理论基石。随着分析的深入,为了解决新的问题,又逐步拓宽引入了“做伟人的欲望”,最后又提出“生存”和“死亡”的欲望。 荣格一度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后来则在强调个人无意识的同时,引入了集体无意识,强调个人的社会性心理基础,逐步形成了“目的论”的心理学说。在荣格的学说中,潜意识被分解为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个人无意识由一些在意识中被遗忘的事物沉淀和一些个人情结组成,具有强烈的个人特性(情结是存在于个人无意识中的情感、思想、知觉和记忆等的有组织的群集)。个人无意识中包含社会道德和文化所不见容的部分。每当外在刺激触及某一潜在情结相关联的东西时,自觉意识所做出的反应会受到来自这一情结的回答的干扰,甚至被替代。因此,个人无意识支配下的行为具有潜在目的。集体无意识是指,不能从经验获得其内容,其内容都是遗传的,是人类演化的痕迹。由于集体无意识的存在,人类行为有了非个人和超个人的特性。集体无意识的主要结构是原型。原型是集体无意识中的功能性情结,是千百万次心理体验的凝缩与结晶,并构成了人对外界的最本质的心态,这种心态在表象层行为发生之前为表象层行为提供

消费心理及行为分析教案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掌握消费心理与产品策略 2、掌握消费心理与价格策略 3、掌握消费心理与促销策略 4、掌握消费心理与销售服务 课时安排 消费心理与品牌策略 2课时 消费心理与包装策略 2课时 分析消费者价格心理 2课时 消费心理与定价策略 2课时 消费心理与商业广告策略 4课时 消费心理与营业推广策略 4课时 消费心理与公共关系策略 6课时 做好服务满足消费者心理需要 4课时 课题(A)消费心理与品牌策略课型(B)新授 教具(C)课本、学案 备课 时间 (D) 3.29 使用 时间 (E) 4.4 教学目标(F)【知识目标】 ?了解产品命名的心理要求 ?掌握商标设计的心理策略 ?懂得如何利用产品品牌进行营销 ?能分析产品品牌的心理策略 ?能遵循消费者心理规律采取相应的商标策略【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严谨的学习态度

难、重点 ?懂得如何利用产品品牌进行营销 (G) 教学方法 讲授法 (H) 学生自主 性、探究 式学习环 节设计 (I)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导入】 近期,丁子杰给在校大学生装配电脑。由于他们对顾客热情,处处为顾客着想,所以他们在大学城开始有了小小的名气。韦姗姗提议为团队起个名字,这样更容易被人所记住,并为以后扩大市场做准备。大家开始积极思考,出谋划策起来。丁子杰想:为什么有的产品名字易于让人记牢,有的却很难?为什么有的产品名字叫得很好听,产品的销量也很好;为什么有的销量却不行?除了产品的质量因素外,这里面还有什么玄机吗? 1.如果让你为子杰和一飞的团队以及他们装配的计算机起名字,你会起什么名字呢?为什么? 2.如果你是珊珊,你为什么觉得给一个团队和他的产品起名会有利于团队和产品的发展? 3.为什么有的产品的名字容易让人记住,有的却不行? 4.为什么有的产品的名字好听但是销量却不好? 【新授知识】 一、产品的命名 1.产品命名的含义 2.产品命名的作用:标志作用、显示作用、记忆作用、传递作用、激励作用 3.产品名称的心理效应:名实相符、便于记忆、诱发情感、启发联想 4.产品命名的心理策略:效用命名法、成分命名法、产地命名法、人名命名法、外文音译命名法、外形命名法、工艺命名法、美好事物命名法、色彩命名法 二、产品的品牌、商标和消费心理 1.品牌的含义 包括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商标等 2.品牌的内涵 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使用者 3.品牌和商标的作用 (1)识别产品,便于购买 (2)促进销售,提高利润 (3)扩大宣传,开拓市场,树立形象 (4)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利益 三、商标的设计 1.商标的组成 包括形象、名称、一定的色彩 2.商标图案的分类 文字商标、几何型商标、自然形态商标、组合形态商标

消费者心理行为分析

20岁—35岁消费者行为分析 每个消费群体都有独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因此,企业积极争取消费对象时要区别对待。 1、青年消费者群 1.1、青年消费者群的总体特点(20岁——35岁): (1)青年消费者群人数众多,是仅次于少年儿童的另一个庞大的消费者群。 (2)青年消费者群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很大的购买潜力。进入这一时期的消费者,已具备独立购买商品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尤其参加工作了有了经济收入的青年消费者,由于没有过多的负担,独立性更强,购买力也较高。因此,青年是消费潜力巨大的消费者群。 (3)青年消费者群的购买行为具有扩散性,对其他各类消费者都会产生深刻影响。他们不仅具有独立的购买能力,其购买意愿也多为家庭所尊重。他们有独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因此,青年消费者群应成为企业积极争取的对象。 1.2、小青年消费者(20-25)群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未婚青年消费者群在消费心理与行为方面与其他消费者群有许多不同之处。 (1)追求时尚、表现时代。青年消费者典型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对未来充满希望,具有冒险和献身精神。任何新事物,新知识都会使他们感到新奇、渴望,并大胆追求,在消费心里与行为方面表现出追求新颖与时尚,力图站在时代前列,领导消费新潮流。所以,青年往往是新产品、新消费时尚的追求者、尝试者和推广者。 (2)追求个性,表现自我。处于青处时期的消费者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他们追求个性独立,希望确立自我价值,形成完美的个性形象,因而非常喜爱个性化的商品,并力求在消费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 (3)追求实用、表现成熟。青年消费者的消费倾向趋于稳定的成熟,因而在追求时尚、表现个性的同时,也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要求商品经济实用,货真价实。由于青年人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准,接触信息较多,因而在选择与购买过程中盲目性较少,购买动机及购买行为表现出一定的成熟性。 (4)注重情感、冲动性强。青年消费者处于少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思想倾向、志趣爱好等还不完全稳定,行动易受感情支配。上述特征反映在消费活动中,表现为青年消费者群易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情感变化剧烈,经常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同时,直观选择商品的习惯使他们往往忽略综合选择的必要,款式、颜色、形状、价格等因素都能单独成为青年消费者的购买理由,这也是冲动购买的一种表现。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探析论文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探析论文 《拖延心理浅析》 摘要:综合来说,拖延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而与时间管理和道德无关。本文首先介绍拖延的概念及其来源,并探讨人格特征、家庭背景、任务性质、外部环境等影响因素,以及拖延行为的后果,最后针对拖延行为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拖延行为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1 什么是拖延 一般认为,拖延是指这样一种行为倾向:即个体在时间和精力都充沛的情况下,不断延迟执行任务的时间。Milgram 等①认为拖延是一种人格特质,具体表现为执行任务或做决定时总是“慢半拍”。owell 等②研究发现:自我报告为拖延者的人对时间的敏感性显著较低。Chu 等③区分了两种拖延:被动拖延与主动拖延。前者指传统意义上的拖延,具有消极性质;后者则指人们通过拖延将自己置于压力情境下,从而激发更高的学习效率。 2 拖延的根源 2.1 拖延的情绪根源 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受情绪的引导,且这种引导往往是无意识的。当个体处于消极的情绪感受中,譬如恐惧、怀疑、焦虑、抑郁时,则往往会利用拖延来逃避这种内心失衡的状态。此外,一些研究发现,疲惫也是学生列出的三大拖延原因之一。 2.2 拖延的认知根源 这主要涉及对时间、任务目标与自我概念的认知。拖延者常以一种“期望式思维”来看待时间,这种态度激发更多的拖延。同时,若认为任务“没有意义”,就会产生“何必去做”的价值取向。此外,个体对自己是否能成功完成任务有一个基本评价,而消极的评价则导致拖延。 2.3 拖延的生物根源 拖延的生物根源包括身体、大脑以及遗传基因。大脑面临消极刺激时会决定回避,而回避行为又会影响到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2.4 拖延的人际关系根源 这主要是指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地位。个体在社会中扮演多重角色,而每一角色都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定位的。如果个体不能处理好这多种角色之间的冲突,就会导致拖延。除此之外,对自己在社会角色和文化角色上的忧虑或许也是构成拖延习性的一个因素。

安全心理学与人的行为

安全心理学与人的行为 一般地说,发生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外因(即物的不安全因素)包括设备情况、安全措施、保护用品、环境条件等。内因(即人的不安全因素)包括操作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精神状态、心理活动等。目前,对于事故的防范,人们更多地关注于对外因的研究和分析,从而采取了许多有效的防范措施,这为减少事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对内因的关注和研究还比较欠缺。事实上,由于人为因素而引起的事故要占到事故总数的80%以上,而其中“三违”更是占60%左右。因此,通过研究和分析人的行为和心理,采取必要的手段或措施规范人的行为与心理显得非常迫切,这对于减少事故的发生是有利的,作为科学管理的一部分,也是推行HSE管理所必须的。 许多因“三违”而发生的事故报告在采取的措施方面都免不了这样的文字:加强管理,严格考核,杜绝违章。事实上,事故发生后,在一段时间内“三违”现象确实有所减少,但过不了多久就会反弹。为杜绝“三违”现象,我们在管理上,在考核上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没有从人的行为、心理上进行研究,这是片面的,从而造成了狠抓“三违”而“三违”却屡禁不止的怪圈。是什么造成了“三违”呢?我们有时侯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在同样的作业环境下,为什么有些人很少出差错而有些人却经常出差错甚至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还有,同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或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有时侯很认真,有时侯却比较马虎?这些,都与安全心理学息息相关。

安全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由于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心理支配的,因此,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可以归类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本文就人的心理对人的HSE行为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人的不理智行为的心理分析 分析“三违”现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清楚规章制度而违章,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解决,另一类是明知故犯,绝大部分“三违”属于这一类。造成人的不理智行为的心理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侥幸心理 人们产生侥幸心理的原因,一是错误的经验。如果在经常违章的情况下,事故从未发生过或很少发生,人们心理上的危险感觉就会减弱,因而产生麻痹心理,助长了违章行为的发生从而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二是受事故低概率的思想的影响。现实工作中,事故发生的总量是巨大的,但事故发生的概率却较低,据统计,约5000次违章导致一次轻伤事故,约60000次违章导致一次重伤事故,约300000次违章导致一次死亡事故。假设每一次违章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谁还会违章呢?我们每天都有大量的违章,而事故却很少发生,于是侥幸心理就起了作用。有许多人闯红灯,但死的人终归是极少数。人们总自以为是的认为尽管自己违章,但事故不会轻易降临到自己头上,于是违章不断,当然,事故也不断。 2、省事心理 省事心理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养成的一种心理习惯,人们总希望

淘宝双十一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分析报告

淘宝双十一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分析 好端端的一个双十一,被时下单身的年轻人戏称为“光棍节”,而随后国内电商大佬们更是将其打造成了“购物节”;每年的这一天各大网络销售平台纷纷打出了各式各样的优惠促销手段来吸引广大的消费者们。那么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又存在怎样的消费心理呢?我们知道消费心理导致消费行为,所以,我将在淘宝“双十一”活动的背景下对这对因果关系进行综合阐述。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双十一购物节”起源于一个另类的具有娱乐性质的节日——“光棍节”,而形成光棍节的独具特色的光棍节文化则是受到“宅文化”的影响;因为宅,所以光棍,所以网购。所谓“宅文化”是指一种现代流行的热衷于待在家里(“宅”)的文化浪潮,是在越来越多的宅群体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文化,体现了对于私人空间,专注精神的追求,和不拘泥与形式的文化;它是追求个人感受和独立的象征。而“宅文化”则催生出“宅经济”,“宅经济”的意思是在家中上班,在家中兼职,在家中办公或者在家中从事商务工作,同时在家中利用消费,如吃饭叫外卖、购物叫快递等。而淘宝“双十一活动”迎合了宅男宅女们的这种“宅经济”的消费习惯,这也导致了“双十一大网购”这种消费行为的快速崛起;充分展示了淘宝的经典广告语“没有人上街,不代表没有人逛街” 2.2.1“双十一”疯狂的购物行为的消费心理分析如下: 1、贪便宜或求廉心理,获得更多的让渡价值:打折,是双十一打出最响亮的口号;虽然大家心里明白可能有水分,但是还是怕自己错过占便宜的机会;而双十一还打出“仅此一天”的口号,则让消费者心理上更加紧迫,让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最终快速的转化成实际购买行为,以抓紧时间占便宜。

图2-1 促使你双十一网购的因素数据来源:问卷星-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平台 由上图2-1可以看出有免费红包、折扣幅度大、多样折扣活动和包邮总共占双十一网购因素的74%,占绝对主力,这就是贪便宜或求廉心理的绝对写照;另外,据调查,双十一参与购买的时间段有52%的人群选择在凌晨,这说明“仅此一天”的口号起了作用。 2、图方便,图省事:不用花大半天的时间去上街购物,然后大包小包的扛回家;网购能方便快捷的买到性价比高的产品,并直接快递到家;而且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做出购买决策,却不受他人或环境干扰。根据对网购用户的调查,图方便快捷、节省时间的占55%,在网上能买到线下买不到的商品占22%,这是对此种心里的有力佐证。 3、从众心理:双十一在网上造势,热闹非凡,而中国人总喜欢在热闹的氛围中做出购买决策;这也可能导致盲从,以至于买大量可有可无的东西。 4、寻找参与感:这么火热的全民运动,不参加的话,跟办公室同事就没有共同话题。 5、图炫耀,有表达的欲望:亲身体验双十一,过后再对双十一大加吐槽,或者进行各种晾、晒;表现欲借助全民运动得到充分满足。 6、有成就感、有面子:双十一过了,一包一包的快递到了你的办公室,瞬间,你就成为办公室的话题;而一旦买到又便宜又好的东西,不但十分有成就感,还能得到周围同事、朋友的一片艳羡,虚荣心一下子就得到了满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