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课《植物的器官和营养》教案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课《植物的器官和营养》教案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课《植物的器官和营养》教案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课《植物的器官和营养》教案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课《植物的器官和营

养》教案

一、根的形态与功能

(一)根的形态

1.根的发生种子萌发时,胚根先突破种皮向地生长,便形成根。

2.根的种类主根、侧根、不定根。主根和侧根为定根。

3.根系一株植物所有根的总体叫根系。根系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直根系:主根明显发达,较各级侧根粗壮,能明显区别出主根和侧根的根系。

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或早期停止生长,由茎的基部生出的不定根组成的根系。

4.根系分布根系在土壤中分布很深很广。直根系植物的根常分布在较深土层中,属深根性;须根系往往分布在较浅的土层中,属浅根性。

(二)根的结构

1.根尖的结构根尖是指根的最顶端到着生根毛的部位。

(1)初生结构根的初生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表皮、皮层和中柱三部分。

(2)次生结构双子叶叶植物的根完成初生成长后,由于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不断产生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使根的直径增粗,并产生次生结构。

维管形成层的产生及活动:片段状维管形成层、波浪状维管形成层、圆环状维管形成层的产生。

维管形成层的分裂活动:维管形成层主要进行平周分裂,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向内产生数量较多的次生木质部。

总之,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构造从外向内依次为:周皮(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韧皮部(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次生木质部、初生木质部)等。

3.禾本科植物根的结构

禾本科植物为单子叶植物,其根的基本结构也可分为表皮、皮层、中柱三个部分,但各部分有其特点,特别是不产生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不能进行次生生长。

表皮:是根的最外一层细胞,当根毛枯死后,往往解体而土脱落。

皮层:皮层中靠近表皮的三至数层细胞为外皮层。外皮层内侧为数量较多的皮层薄壁组织。内皮层在发育后期细胞壁呈马蹄形的五面加厚,只有外切向壁不加厚。在木质部放射角处的少数细胞仍保留薄壁状态,成为水分、养分进出的通道,这类细胞叫通道细胞。

中柱:最外一层薄壁细胞组成中柱鞘。每束初生韧皮部与

初生木质部放射角相间排列,两者之间的薄壁细胞不能恢复分生能力,不产生形成层。以后细胞壁木质化而变为厚壁组织。

4.侧根的形成

侧根开始发生时,中柱鞘某些部位的几个细胞细胞质变浓,液泡很小,细胞恢复分裂活动。首先进行切向分裂,增加细胞层数,继而进行各个方向的分裂,产生一团细胞,形成侧根原基,其分化方向以向顶顺序进行,其顶端逐渐分化为生长点和根冠。最后,由于新的生长点的不断分裂、生长和分化而向外突出,结构穿过母根的皮层和表皮成为侧根。

(三)根的生理功能

1.生理功能支持与固定作用,吸收作用,输导作用,合成与转化作用,分泌作用,贮藏作用,繁殖作用。

2.经济用途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等经济用途。某些乔木、藤本植物的根可作工艺美术品;在自然界中根还有护坡地、堤岸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二、茎的形态与功能

(一)茎的形态特征

1.茎的形态一般种子植物的茎多数呈圆柱形、三棱形、方柱形或扁平柱形。通常植物地上部分具有主茎和侧枝,茎有节、节间、叶腋和枝条等。植株生长过程中,根据枝条延伸生长的强弱,可将枝条分为长枝和短枝。

2.茎的生长习性不同植物的茎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有各自的生长习性,以适应外界环境。通常茎的生长方式有四种方式: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和匍匐茎。

3.芽芽是处于幼态而未伸展的枝、花或花序。

(1)定芽和不定芽定芽可分为顶芽和腋芽。

(2)叶芽、花芽和混和芽形成枝条为叶芽。形成花或花序为花芽。既生枝叶,又长花为混合芽。

(3)鳞芽和裸芽外面被有鳞片的叫鳞芽,不被鳞片的叫裸芽。

(4)活动芽和休眠芽能于当年或次年春季萌发的芽叫活动芽。有的芽形成后,长时期处于休眠状态而不萌发的芽,叫做休眠芽。

4.分枝与分蘖

种子植物的分枝方式,一般有单轴分枝、合轴分枝和假二

叉分枝3种类型(图1-31)。

分蘖是禾本科植物的特殊分枝方式,它是从靠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分枝,并在其基部产生不定根,这种特殊的分枝方式叫分蘖,如小麦、水稻等。

(二)茎的构造

1.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双子叶植物幼茎是由茎的生长点细胞经过分裂、伸长和分化形成的。把幼嫩的茎作一横切,自外向内分为表皮、皮层和中柱(也称维管柱)三部分。

表皮:是幼茎最外面的一层细胞。表皮上有气孔、表皮毛或腺毛。表皮对茎的内部起着保护作用。

皮层:位于表皮和中柱之间。近靠表皮部位常有一至数层厚角细胞,对幼茎具有机械支持作用。幼茎呈绿色,能进行光合作用。

中柱:位于皮层以内,由维管束、髓和髓射线三部分组成。

2.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构造双子叶植物的茎形成初生结构后不久,便进行次生生长,产生次生结构,主要是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活动的结果。

形成层的产生与活动:形成层由束内形成层和束间形成层组成形成层环。束内形成层的分裂,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并且形成的次生木质部远比次生韧皮部多;束内形成层还能在韧皮部和木质部内形成许多呈辐射状排列的维管射线。束间形成层分裂时,向内、向外产生大量的薄壁细胞。使髓射线得以延伸。

木栓形成层的产生与活动:多数木栓形成层是由皮层的薄壁细胞转变的。木栓形成层向外分裂产生木栓层、向内产生栓内层。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合称为周皮。

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构造由外向内包括: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皮层(有或无)、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初生木质部、髓(有或无)和维管射线。

3.禾本科植物茎的构造特点小麦、玉米、水稻都是禾本科植物,它们的茎在形态上有明显的节和节间,其内部构造有以下特点:①禾本科植物的茎多数没有次生构造。②表皮细胞

常硅质化。有的还有蜡质覆盖,如甘蔗、高粱等。③禾本科植物茎的皮层和中柱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维管束分散排列于茎内。每个维管束由韧皮部和木质部组成,没有形成层。所以,禾本科植物茎的增粗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茎的主要生理功能

1.生理功能输导作用,支持作用,繁殖作用,储藏作用。

2.经济用途食用、药用、工业原料、木材、竹材等,为工农业及其他方面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原材料。

三、叶的形态与功能

(一)叶的形态

1.叶的组成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的叶为完全叶;有些叶只有一个或两个部分的称为不完全叶。禾本科植物的叶有些不同,其叶是由叶片和叶鞘组成,并有叶舌和叶耳。

2.叶片的形态各种植物叶片的形状多种多样,大小不同,形状各异。

叶形:针形,披针形,椭园形,卵形,菱形,心形,肾形。

叶尖:渐尖、锐尖、尾尖、钝尖、尖凹、倒心形等。

叶基:心形、耳垂形、箭形、楔形、戟形、园形、偏形等。

叶缘:全缘,锯齿形、牙齿形、波浪形等形状。

叶裂:状和掌状两种,每种又可分为浅裂、深裂和全裂三种。

叶脉:平行脉、网状脉和叉状脉。

叶序:互生、对生、轮生和簇生。

复叶:羽状复叶、三出复叶、掌状复叶和单身复叶。全裂

1.双子叶植物叶的构造双子叶植物的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

表皮:表皮位于叶片的上下两面,分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上常有表皮毛、气孔和水孔等结构,气孔是由两个肾形的保卫细胞围合而成的小孔。

叶肉:位于上下表皮之间,叶肉细胞内含有大量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肉明显分化出栅栏组织和海面组织。

(叶脉:叶脉贯穿于叶肉中,具有输导和支持作用。叶脉中有一个或几个维管束,其中木质部位于上方,韧皮部位于下方。

2.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叶的构造禾本科植物的叶片也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

与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相比,有以下不同:表皮细胞从正面观察呈长方形,细胞的外壁除含角质外,还含有硅质。从横切面看,上表皮中有许多呈扇形排列的泡状细胞(运动细胞),与叶片的卷曲与开张有关。气孔器分布在上下表皮上,成纵行排列,保卫细胞为哑铃形,其外侧各有一个近似菱形的副卫细胞。禾本科植物叶肉组织没有明显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叶脉为平行排列,在维管束与上下表皮之间有发达的机械组织,每个维管束的外围具有由一层或两层大型薄壁细胞或厚壁细胞组成的维管束鞘。

(三)叶的主要生理功能

1.生理功能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同时还具有吸收、繁殖等功能。

2.经济用途食用、药用、工业原料、肥料、饲料、饮料等。

四、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

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由于长时期适应于周围环境的结果,使器官在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上发生变化,成为该种植物的遗传特性,这种现象叫变态。

(一)根的变态

1.贮藏根通常分为肉质直根(如萝卜、胡萝卜等)和块

根(如甘薯等)两种。

2.气生根可分为支持根(如玉米)、攀缘根(如常青藤)和呼吸根(如红树)三种。

3.寄生根有些寄生植物如菟丝子、列当等茎缠绕在寄生茎上,它们的根形成吸器,侵入寄主体内,产生寄生根。

(二)茎的变态

1.地上茎变态有五种变态:茎刺、茎卷须、叶状茎、小鳞茎和小块茎等。如山楂的茎刺,南瓜、黄瓜的茎卷须,天门冬的叶状茎,大蒜的小鳞茎和秋海棠的小块茎等。

2.地下茎变态地下茎的变态有根状茎、块茎、鳞茎和球茎等类型。如其中根状茎有竹、莲、芦苇等,块茎有马铃薯等,鳞茎有洋葱、百合等,球茎有荸荠、芋等。

(三)叶的变态

常见叶的变态有:鳞叶、苞叶、叶刺、叶卷须和捕虫叶等。如洋葱、百合的鳞叶,玉米的苞叶,刺槐、仙人掌的叶刺,豌豆的叶卷须,猪笼草的捕虫叶等。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房屋。) 2.房屋的发展过程。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科学》上册重点复习题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一、科学常识: 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杆秤由秤杆、秤盘、秤砣、提绳几部分组成。它也是一种杠杆类的工具。把秤砣悬挂位置作为用力点,那么杆秤是一个省力杠杆,所以“秤砣虽小压千斤” 6、制作杆秤:先找到秤杆上的三点,定好位置。接着拴好阻力点和支点的细绳,挂好秤盘系上秤砣。再用挂钩码的方法,在秤杆上画出重量刻度。 7、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轮轴的作用:在轮上用力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当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生活中的轮轴:汽车方向盘、水龙头开关、起子、扳手、门锁把手。

8、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9、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10、生活中的滑轮:①定滑轮:旗杆顶部的轮子、窗帘上的轮子;②动滑轮:工地上提重物的轮子、井口上提水的辘轳;③滑轮组:起重机、升降衣架。 10、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11、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高效课堂模式)

教材分析

教学进度计划表

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教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白杨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套)

1 玩具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教学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谁能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研究动植物 我们想知道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应怎样观察? 分组讨论: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自己带的动植物。观察时注意要采用的方法。不要损伤它们,还要注意安全。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最多。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二:给动植物分类 1、谈话: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动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动植物分一分类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分半多。 2、学生分类活动。(根据用途分类;生长环境分类;生活习性分类;身体颜色…… 3、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师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分类动物可以按“天上、陆地、水中”,也可以按“两条腿、四条腿”,还可以按”哺乳,……“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 4、提出问题 关于动物、植物你们有什么问题?(生提问) 5、自由活动。 三、课堂评价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表现如何?对自己满意吗? 四、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并想一想是怎样分类的。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部教案(共32课时)

根据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制定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全册共32课时 学校: 姓名: 日期: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全部教案(共8课时) 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要求:①流利熟练地一课一课背诵,家长、组长背一课签一课字。 ②黑体字打头的只提示黑体字内容,没有黑体字的全句背诵。 ③括号中的楷体字希望同学们在读的时候重点看。 ④背诵是为了积累、理解和掌握,希望同学们自觉低理解性背诵,按时完成。第一课使用工具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研究的方法:(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 (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六课滑轮组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师: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科学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备课人:邱从超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1、能绕着一个固定的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杠杆都有三个点: 杠杆上用力的点叫用力点; 承受重物的点叫阻力点; 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 2、杠杆的特点: (1)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如:修枝剪、撬棍、开啤酒瓶的启子)。 (2)、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杠杆费力。(如:钓鱼竿、火钳等)。 (3)、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如:跷跷板、天平等)。 3、轮轴由一个较大的“轮”与一个较小的“轴”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如:汽车方向盘、门把手、水龙头开关、辘轳等)。 要点:大的为轮,小的为轴,轴提起重物。轮轴有省力的作用。轴不变时,轮越大越省力;轮不变时,轴越小越省力。 4、滑轮边缘有槽,能绕上绳线,并能围绕中心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 像旗杆顶部的轮子一样,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5、固定在重物附近,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6、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叫做滑轮组。 特点: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力(省力二分之一);滑轮组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在滑轮组中连系动滑轮的绳子有几段,则拉力就为原拉力的几分之一。 7、斜面像斜坡、斜搭的木板、引桥等一端在高处另一端在低处的装置就叫做斜面。 特点:斜面有省力的作用,且斜面越长坡度越平缓就越省力;斜面越短坡度越陡省力就越少。 湾甸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 班级:姓名: 一、填空(23分) 1、像开瓶器那样能绕着一个固定的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做_________。杠杆上用力的点叫做_________;承受重物的点叫做_________;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_________。杠杆省力与否与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有关,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______________;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_______________。 2、像螺丝刀那样,由较大的“轮”和较小的“轴”组合起来的简单机械叫做_________,我们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应用了轮轴的原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全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指示,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植物、比较、测量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包括二个单元:植物、比较与测量。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动植物、环境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

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措施: a)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c)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d)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 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 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识; 4、实践能力不足。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 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轮轴由一个较大“轮”和一个较小的“轴”组成,在“轮”上用力时省力。轮越大越省力。 6、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定滑轮不能省力,能改变力的方向。 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滑轮组,既能改变力的方向又能省力。 7、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大。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省力。 8、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使自行车运动的作用。 9、简单机械的比较:

10、各类型滑轮的作用。 11、自行车上的各部分应用了哪种简单机械?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一、重点知识: 第一课:抵抗弯曲 1、房子、桥梁等都有柱子和横梁,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 2、横梁一般是立着放置的; 3、形状和结构影响着物体承受力的大小; 4、增加纸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纸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第二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I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 2、瓦楞纸板的结构不但呈W形,而且纸板的里面是又折又黏合的,这样虽然减少了纸板的宽度,要降低一点抗弯曲能力,却增加了纸板的厚度,从而大大增强了纸板的抗弯曲能力,所以,瓦楞纸板的结构能使柔软的纸变坚硬。 第三课:拱形的力量 1、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资料: 列文虎克,A.van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1632年10月24日生,1723年8月26日卒,生卒地均在荷兰的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其同时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六年级科学上册检测及答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检测及 答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学校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10分) 1、像开瓶器那样能绕着一个固定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杠杆上用力的点叫做_用力点_;承受重物的点叫做_阻力点_;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_支点_。杠杆省力与否与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有关,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省力_________;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_费力_。 2、像螺丝刀那样,由较大的“轮”和较小的“轴”组合起来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我们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应用了轮轴的原理,如__螺丝刀_____、___扳手__、___水龙头_、_方向盘_。 3、像旗杆顶部的轮子一样,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轮子叫做_定滑轮_,它的作用是_改变用力方向,不省力;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_动滑轮_,它的作用是不改变用力方向,省力_;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_滑轮组__,滑轮组既能_省力__又能_改变用力方向_。 4、_引桥_、__螺丝钉_、__刀锋__等都是运用的斜面的原理。 5、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简单机械原理,如龙头、踏脚板与齿轮、大齿轮与小齿轮运用了__轮轴__的原理,刹车运用了_____杠杆____的原理。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能绕着一个固定的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 2、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 ( √ ) 3、自行车上组合应用了许多简单机械,是一种比较方便的交通工具。 ( √ ) 4、滑轮组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 √ ) 5、机械有省力、加快运动速度、改变运动方式等作用。 ( √ ) 6、.盘山公路、楼梯、剪刀、斧头,都应用了斜面的原理。 ( √ ) 7、剪子、起钉锤等工具,外形与撬棍不同,因此不属于杠杆。 ( × ) 8、.使用杠杆时,不一定省力。 ( √ ) 9、从斜面上拉物体比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省力。 ( √ ) 10、斜面都能省力。 ( √ )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30分) 1、杠杆工作时,是围绕( ③ )转动的。 ①重点②力点③支点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 玩具里的科学 课时1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教学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谁能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研究动植物 我们想知道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应怎样观察? 分组讨论: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自己带的动植物。观察时注意要采用的方法。不要损伤它们,还要注意安全。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最多。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二:给动植物分类 1、谈话: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动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动植物分一分类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分半多。 2、学生分类活动。(根据用途分类;生长环境分类;生活习性分类;身体颜色…… 3、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师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分类动物可以按“天上、陆地、水中”,也可以按“两条腿、四条腿”,还可以按”哺乳,……“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 4、提出问题 关于动物、植物你们有什么问题?(生提问) 5、自由活动。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好的

泗阳县致远小学姓名:班级: 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一、使用工具 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3.简单机械被人们习惯称为工具。 4.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锤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二、杠杆的科学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4.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左)钩码数×格数=(右)钩码数×格数例:2×1=1×2 5.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挂钩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把你的方法在下图画出来。 实验:研究杠杆尺 研究的材料:杠杆尺、钩码 研究的方法:(1)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 (2)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分别在杠杆尺的右边的第一、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几个钩码,杠杆尺再次平衡。并记录下数值。 (3)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三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三、第六个孔上挂几个钩码,杠杆尺再次平衡,记录数据。 (4)交流分析实验数据

研究的结论: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省力的杠杆是(羊角锤、老虎钳、开瓶器、剥线钳、园林剪、切刀、核桃夹)费力的杠杆是是(火钳、镊子、筷子、理发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有(跷跷板、天平、订书机)。 2.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有方便的好处(如:镊子、钓鱼竿等)。 3.解释“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答:杆秤利用了杠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支点,秤砣是用力点,秤盘是阻力点,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所以说“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4.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手握物体处是阻力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用力点。 5.杆秤由秤杆、秤盘、秤砣、提绳几部分组成。 6.提绳的位置对杆秤由什么影响? 答:提绳越靠近秤盘,最大称重越大,提绳越远离秤盘,最大称重越小。 7.秤砣的轻重对秤有什么影响? 答:如果秤砣轻,那么称出的重量比实际重量偏重,如果秤砣重,那么称出的重量比实际重量偏轻。 8.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这里的棍子相当于杠杆。 实验:小杆秤的观察和制作 研究的材料:1支长筷子(秤杆)、螺丝帽(秤砣)、棉线、塑料圆盘(秤盘)、砝码(50克)、剪刀 操作的方法:(1)把一支竹筷打磨光滑,其中一个螺丝帽用线系好做秤砣; (2)自制一个秤盘,系好三条一样长的细绳并固定在秤杆上; (3)在秤砣与秤盘间选择适当的位置系上一个绳套,作为初次实验的平衡点; (4)利用平衡远离制作小杆秤刻度,在秤盘内每次加一个砝码(50克),移动秤砣使秤平衡,并在秤杆的挂秤砣的位置做好标记,直到杆秤用完为止。 四、轮轴的秘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