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中国股市大事件一览(2017)

1-中国股市大事件一览(2017)

中国股市大事件

上证开业 取消涨跌停板 国有股市价减持 四万亿投资、产业规划 通胀、次贷危机等 股权分置改革

熔断机制

连锁反应 深化体制改革 新股认购抽签

邓小平南巡

股市大扩容

三大救市措施 绩优股价值投资

印花税上调、金融危机 网络概念股盛行

1中国股市的历次牛市和熊市

1.1 第一次牛市:1990.12-199

2.5 95-1429点老八股、取消涨停板

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以后,挂牌股票仅有8只股票,人称"老八股"。当时交易制度实施1%涨跌停板(后改为0.5%)限制,股指从96.05点开始,历时2年半的持续上扬,终于在取消涨跌停板的刺激下,一举达到1429点的高位。

1.2 第一次熊市:199

2.5-1992.11 1429-386点价值回归、新股认购

冲动过后,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仅仅半年时间,股指就从1429点下跌到386点,跌幅高达73%,这样的下跌在现在来看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时,投资者们都自然地接受了,难怪有人说,还是早期的股市炒起来爽。

1.3 第二次牛市:199

2.11-199

3.2 386-1558点邓小平南巡讲话

1992年,邓小平南巡,在南巡讲话中,有关股市未来怎么发展的问题成为一大热点,而他讲话里最重要的是“坚决的试”这四个字。11月17日,天宸股份(15.22, 0.04, 0.26%)(600620)人民币股票上市,沪指完成最后一跌,第二轮牛市启动。3个月内快速上涨,涨幅达到了301%。

1.4 第二次熊市:1993.2-1994.8 1558-325点经济过热、紧缩调控、扩容、新股发行、大力发展国债市场

快速牛市上涨完成后,股市的大扩容也就开始了,伴随着新股的不断发行,上证指数也逐步走低,进而在777点展开长期拉锯,后来777点位失守,大盘再度一蹶不振的持续探底。到1994年7月29日,股指回到325点,但这次熊市带来的"成果"是上市公司数量急速地膨胀。

1.5 第三次牛市:1994.8-1994.9 325-1052点三大利好救市

证券市场一片萧条,在人们都对股市信心丧失殆尽的时候,市场中甚至一度传言监管层将关闭股市,为了挽救市场,相关部门出台三大利好救市,股市再度亢奋,1个半月时间,股指涨幅200%,最高达1052点。

1.6 第三次熊市:1994.9-1995.5 1052-582点信心丧失、紧缩政策、发展国债

早期的股市不讲究什么价值投资,业绩好坏也是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流通盘要小,这样好炒。但是随着股价的炒高,总有无形的手将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经回到577点,跌幅接近50%。

1.7 第四次牛市:1995.5-1995.5(三个交易日)582-926点证监会暂停国债期货交易

这次牛市只有三个交易日!股市受到管理层关闭国债期货消息的影响,全面暴涨,3天时间股指就从582点上涨到926点。本轮行情充分反映了我国股市对相关"政策"的敏感程度,"股市政策市"的说法也被投资界普遍接受。

1.8 第四次熊市:1995.5-1996.1 926-512点限额、历史股票上市、绩优股普跌

短暂的三天牛市过后,股市重新下跌,第四次熊市来临。这一年,沪深股市废除T+0制度,实行T+1。未来抑制投机,1995年6月15日,管理层下达55亿的95年额度,同时20家历史遗留问题股票也被开始安排上市,沪指再下一城。

1.9 第五次牛市:1996.1-1997.5 512-1510点绩优股价值投资

经过连续的下跌,管理层被迫停发新股,而政策也开始偏暖,券商资金面开始宽裕,各路资金也开始对优质股票进行井井有条的建仓。第五次牛市启动,崇尚绩优开始成为主流投资理念。火爆行情非同寻常,管理层连发12道金牌都未能阻止股指上扬。

1.10 第五次熊市:1997.5-1999.5 1510-1047点严重扩容、供求失衡

这轮大调整也是因为过度投机,在绩优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后,到1999年5月18日,股指已经跌至1047点。这两年间,股市的扩容继续疯狂进行,规模出现了难以想象的扩张。严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级市场出现极度失血,持续2年的熊市就此展开。

1.11 第六次牛市:1999.5-2001.6 1047-2245点 5.19行情、人民日报社论、二级市场配售新股、资金充裕、网络概念股爆发

由于监管层容许三类企业入市,到99年5月,主力筹码已经相当多了,市场对今后将推出的一系列利好报有很高的期望,5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过时会有很大发展,投资者踊跃入市。网络概念股盛极一时。

1.12 第六次熊市:2001.6-2005.5 2245-998点国有股减持

2001年上半年,沪指突破2000点,这让当时的中国股民为之欢呼雀跃。然而在国有股市价减持的消息冲击下,2000点很快成为中国股票市场的险峰,从此之后,我们经历了长达4年多的调整,指数拦腰一半。

1.13 第七次牛市:2005.5-2007.10 998-6124点股权分置改革、人民币升值、基金大规模发行、流动性过剩、全民炒股

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展开,开放式基金大量发行,人名币升值预期,带来的境内资金流动性过剩,资金全面杀入市场。530调高印花税都没能改变市场的运行轨迹,一路冲高至6124点。

1.14 第七次熊市:2007.10-2008.11 6124-1664点通胀、基金暂停发行、次贷危机、大小非减持

2007年10月16日见到6124的历史高点后,在基金暂停发行,美国次贷危机和大小非减持等利空的影响下,引发了第七次熊市,在下跌过程中一个个整数关口被轻易突破,直到1664点止跌,这是绝大多数股民印象最深刻,损失最惨重的一次熊市。在随后的几年间,被称作存量资金博弈,直到去年年底。

1.15 第八次牛市:2008.11-2009.7 1664-3478点四万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2008年11月11日,中国政府宣布4万亿投资计划。件随着四万亿投资政策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A股市场掀起了新一轮大牛市,股价从1664点涨至3478点,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股价大涨109%。2009年3月3日后的逼空上涨性质能与06年和07年的超级疯牛相媲美。即使IPO重启这样特大利空也未能改变牛市的前进。

1.16 第八次熊市:2009.7-2010.7 3478-2319点IPO重启、紧缩的宏观政策、欧洲债务危机

09年7月29日第一只大盘股上市和紧缩的宏观政策才阶段性结束了第八轮牛市。

1.17 第九次牛市:2010.7-2010.11 2319-3186点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流动性泛滥、资源股大涨、人民币升值

1.18 第九次熊市:2010.11-2011.6 3186-2661点紧缩调控、新股密集发行、通胀压力、经济增速放缓

2中国股市重大事件

2.1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

上海证券交易所,1990年11月26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同年12月19日正式开业。挂牌股票仅有8只股票,人称"老八股"。当时交易制度实施1%涨跌停板(后改为0.5%)限制,股指从96.05点开始。

2.2 1992年5月21日,取消涨跌停板

1992年5月2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放开了仅有的15只上市股票的价格限制,并实行“T+0”交易规则,引发股市暴涨。当天,上证综合指数从前收盘617点瞬间高开并收盘于1266点,一天之内上涨105%,成交量达到创纪录的36000万元。

●第一次牛市:1990.12-1992.5 95-1429点老八股、取消涨停板

2.3 1992年8月10日,深圳8.10风波

1992年8月10日,深圳发售1992年新股认购抽签表,出现百万人争购抽签表的场面,发生了震惊全国的"8.10风波"。"8.10"之后3天,上海股市受影响第一次狂泻,上证指数三天内暴跌400余点。

●第一次熊市:1992.5-1992.11 1429-386点价值回归、新股认购

2.4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1992年,邓小平南巡,在南巡讲话中,有关股市未来怎么发展的问题成为一大热点,而他讲话里最重要的是“坚决的试”这四个字。11月17日,天宸股份(15.22, 0.04, 0.26%)(600620)人民币股票上市,沪指完成最后一跌,第二轮牛市启动。3个月内快速上涨,涨幅达到了301%。

●第二次牛市:1992.11-1993.2 386-1558点邓小平南巡讲话

2.5 1993年2月16日,股市大扩容开始

1993年2月16日,沪市创出1558点新高。快速牛市上涨完成后,股市的大扩容也就开始了,伴随着新股的不断发行,上证指数也逐步走低,进而在777点展开长期拉锯,后来777点位失守,大盘再度一蹶不振的持续探底。到1994年7月29日,股指回到325点,但这次熊市带来的"成果"是上市公司数量急速地膨胀,92年深沪两地上市公司有54家,1993年有177家,1994年有287家。

●第二次熊市:1993.2-1994.8 1558-325点经济过热、紧缩调控、扩容、新股发行、大力发展国债市场

2.6 1994年7月30日,三大“救市”措施出台

1994年7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的三大“救市”措施。(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与上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扩大入市资金范围),上证指数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1994年9月13日的1052.94点,"救市"政策结束了当时的股灾,启动了新一轮牛市。

●第三次牛市:1994.8-1994.9 325-1052点三大利好救市

2.7 1993~1995年,国债期货市场持续影响

1993年-1995年,我国为了推荐与大力发展国债市场,开始了国债期货市场,立即吸引了几乎90%的资金,股市则持续下跌。到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经回到577点,跌幅接近50%。

●第三次熊市:1994.9-1995.5 1052-582点信心丧失、紧缩政策、发展国债

2.8 1995年5月17日,暂停国债期货交易

1995年5月17日,证监会暂停国债期货交易,期货市场上的资金短线大规模杀入股市,掀起了一次短线暴涨。第四次牛市仅3个交易日,是A股历史上最短的一次牛市,股指从582.89涨到了926.41.

●第四次牛市:1995.5-1995.5(三个交易日) 582-926点证监会暂停国债期货交易

2.9 1995年6月15日,下达55亿的限额

短暂的第三次牛市过后,股市重新下跌,第四次熊市来临。这一年,沪深股市废除T+0制度,实行T+1。未来抑制投机,1995年6月15日,管理层下达55亿的95年额度,同时20家历史遗留问题股票也被开始安排上市,沪指再下一城。

●第四次熊市:1995.5-1996.1 926-512点限额、历史股票上市、绩优股普跌

2.10 1996年绩优股价值投资

经过连续的下跌,管理层被迫停发新股,而政策也开始偏暖,券商资金面开始宽裕,各路资金也开始对优质股票进行井井有条的建仓。第五次牛市启动,崇尚绩优开始成为主流投资理念。火爆行情非同寻常,管理层连发12道金牌都未能阻止股指上扬。

●第五次牛市:1996.1-1997.5 512-1510点绩优股价值投资

2.11 1997年5月10日印花税上调

1997年5月10日(*周六)印花税由千三上调至千五,第五次熊市开启。

1998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泛滥,沪指连跌。

●第五次熊市:1997.5-1999.5 1510-1047点印花税上调、金融危机

2.12 1999年5月19日519行情

由于监管层容许三类企业入市,到99年5月,主力筹码已经相当多了,市场对今后将推出的一系列利好报有很高的期望,5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过时会有很大发展,投资者踊跃入市。网络概念股盛极一时。

●第六次牛市:1999.5-2001.6 1047-2245点 5.19行情、人民日报社论、二级市场配售新股、资金充裕、网络概念股爆发

2.13 2001年6月国有股市价减持

2001年上半年,沪指突破2000点,这让当时的中国股民为之欢呼雀跃。然而在国有股市价减持的消息冲击下,2000点很快成为中国股票市场的险峰,从此之后,我们经历了长达4年多的调整,指数拦腰一半。

●第六次熊市:2001.6-2005.5 2245-998点国有股减持

2.14 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

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展开,开放式基金大量发行,人名币升值预期,带来的境内资金流动性过剩,资金全面杀入市场。530调高印花税都没能改变市场的运行轨迹,一路冲高至6124点。

●第七次牛市:2005.5-2007.10 998-6124点股权分置改革、人民币升值、基金大规模发行、流动性过剩、全民炒股

2.15 2007年10月-2008年11月通胀、基金暂停发行、次贷危机、大小非减持

2007年10月16日见到6124的历史高点后,在基金暂停发行,美国次贷危机和大小非减持等利空的影响下,引发了第七次熊市,在下跌过程中一个个整数关口被轻易突破,直到1664点止跌,这是绝大多数股民印象最深刻,损失最惨重的一次熊市。在随后的几年间,被称作存量资金博弈,直到去年年底。

●第七次熊市:2007.10-2008.11 6124-1664点通胀、基金暂停发行、次贷危机、大小非减持

2.16 2008年11月四万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2008年11月11日,中国政府宣布4万亿投资计划。件随着四万亿投资政策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A股市场掀起了新一轮大牛市,股价从1664点涨至3478点,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股价大涨109%。2009年3月3日后的逼空上涨性质能与06年和07年的超级疯牛相媲美。即使IPO重启这样特大利空也未能改变牛市的前进。直到09年7月29日第一只大盘股上市和紧缩的宏观政策才阶段性结束了第八轮牛市。

第八次牛市:2008.11-2009.7 1664-3478点四万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2.17 2009年8月-2014年7月牛皮震荡市

2009年,IPO重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尚未走远,收紧的货币和地产调控政策,不断解禁的“大小非”,于是一个牛皮震荡市,就在这伯仲难分的拉锯战中悄然成形。

期间,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板块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内设立。

股指期货于2010年4月16日正式推出。2010年7月15日,农业银行上市,在之后的几个交易日内,大盘连续反弹并站稳2600点。

2011年11月30日,人民银行宣布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2年02月18日,央行宣布,将于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2年04月04日, 中国证监会等相关监管机构决定增加500亿美元的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500亿元人民币的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又称“小QFII”)额度(合计3650亿元人民币) 。

2013年,全年停发IPO,持续时间历史最长。在2013年,关于IPO重启的消息,市场上实际已经喊了很多次,直到11月30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才终于坐实。8月,上海自贸区正式获批,其相关概念股开始被市场所关注,嗅觉灵敏的资金陆续进场。12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新三板全国扩容,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4年1月8日,IPO在时隔一年多后正式重启,优先股试点办法出台。4月10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就开展沪港通试点发布联合公告。证监会指出,沪港通总额度为5500亿元人民币。5月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九条”)。

2.18 2014年深化体制改革

2014年,两大事件对中国股市影响很大,一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深化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二是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全面退出。在改革的红利中,我们终于送走了长达近7年的慢慢熊途,迎来了新一轮的牛市。

牛市:2014.7-2015.62054-5178点

2.19 2015年6月股灾

2015年6月15日开始,由于场外配资清理、场内融资和分级基金去杠杆形成连锁反应,终酿成一场股灾。而暴跌亦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6月15日-7月9日,融资盘强平或直接推动;第二阶段在8月18日-8月26日,清理场外配资或有较高关联,很多躲过第一阶段下跌的高手、大户,几乎都倒在了这一阶段的抄底路上。

2.20 2016年熔断机制、减持新规等

2016年,影响股市的事件主要有1月1日熔断机制(包括实行和暂停)、1月9日减持新规(针对大股东和董监高等)、人民币贬值和推行注册制,等等。

3中国股市发展历程(1983-2010)

3.1 80年代

●1983年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深圳宝安联合投资公司成立。

●1984年一帮从没见过股市的穷学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20多名研究生(其中包括蔡重直、吴晓玲、魏本华、胡晓炼等),发表了轰动一时的《中国金融改革

战略探讨》,其中第一次谈到了在中国建立证券市场的构想。在1984年第二届中国金融年会上引起思想风暴。

●1984年7月20日成立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

●1984年11月14日发行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小飞乐”股票――这是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开发行的第一只股票。1986年11月,邓小平接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

所董事长约翰.凡尔霖,赠送了一枚飞乐音响股票。虽然有报道说深宝安和北京天桥成立股份制企业更早,但是发行股票,小飞乐在先。

●1985年1月,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并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会筹资,成为第一家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全流通股票。

●1985年、北京的天桥公司开始发行股票。

●1987年5月,深圳市发展银行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深圳第一股。

●1986年9月26日第一个证券柜台交易点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

●1987-09-27 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

●1988年7月9日,人民银行开了证券市场座谈会由人行牵头组成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小组

3.2 90年代

●1990年12月19日,上海举行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典礼。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在浦江饭店敲响上证所开业的第一声锣上市交易的仅有30种国库券、债

券和被称为“老八股”(延中、电真空,大、小飞乐,爱使,申华,豫园,兴业)的股票,同日申银证券公司开设了上海第一个大户室出现了中国第一代个人证券投资大户/股票大户黄浦万国每天收市晚上交流信息者络绎不绝上海一景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试”开业。

●1991年7月1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股票帐户,逐渐取代股东名卡。

●1991年7月1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向社会公布上海股市8种股票的价格变动指数。今天最能代表中国股市的量化指标是上证指数(上证指数以1990年

12月19日为100点),它的最初发布日是1991年7月15日,以133点报收,到了年底的12月31日,已是292点。

●1991年8月1日第一只发行可转换企业债券公司琼能源

●1991年10月31日,中国南方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与深圳市物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众招股,这是中国股份制企业首次发行B股。

●1992年元月,一种叫“股票认购证”的票证出现在上海街头,产生大批认购证广义上讲也是一种权证。该权证价格30元,后被炒至几百元,

●1992年1月13日,兴业房产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是上证所开业后第一家新上市的股票,也是全国唯一上市交易的不动产股票。

●1992 年1月19日,邓小平从即日起视察深圳四天,在了解了深圳股市情况后,他指出:“有人说股票是资本主义的,我们在上海、深圳先试验了一下,结

果证明是成功的,看来资本主义有些东西,社会主义制度也可以拿过来用,即使错了也不要紧嘛!错了关闭就是,以后再开,哪有百分之百正确的事情。”

邓小平“坚决试,不行可以关”

●1992年2月2日,发行联合纺织我国第一张中外合资企业股票。

●1992年2月2月21日第一家B股上市公司电真空首次向境外投资者发行股票

●1992年3月2日,进行1992股票认购证首次摇号仪式。

●1992年5月21日沪市突然全面放开股价,大盘直接跳空高开在1260.32点,较前一天涨幅高达104.27%。沪指当天从616点蹿至1265点,仅仅3天,又登

顶 1420点股票价格就一飞冲天,暴涨570%!其中,5只新股市价面值竟狂升2500%至3000%!上证指数首度跨越千点,

●1992年7月7日,深圳原野股票停牌。

●1992年8月5日,深圳市邮局收到一个17.5公斤重的包裹,其中居然是2800张身份证

●1992年8月10日,深圳发售1992年新股认购抽签表发生震惊全国的“8.10风波”。“8.10”之后3天,上海股市也受影响猛跌22.2%。上证指数暴跌

400余点与5月25日的1420点相比,净跌640点,两个半月内跌幅达到45%。眼看股市脱缰,监管层赶忙悬崖勒马,并加快新股上市速度。

●1992年10月12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中国证监会成立。

●1992年11月,沪市创出393点新低。仅5个月,沪指就跌去千点

●1992年11月深宝安第一家境内发行转债上市公司中国首家发行权证的上市企业

●1993年2月到1996年3月被称是中国股市的第一次大熊市,主要是国家宏观紧缩遏制经济过热所致

●1993年第二批认购证这次投入者几乎全赔,从此认购证消失

●1993年2月 1558点

●1993年4月1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股市行情借助卫星通信手段传送到北京

●1993年4月22日《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颁布实施。

●1993年5月3日上证所分类股价指数公首日布分为工业商业地产业公用事业及综合共五大类

●1993年6月1日,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编制的“中华股价指数”

●1993年6月29日青岛啤酒第一家H股上市公司在香港正式招股上市

●1993年7月7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发布《证券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

●1993年年中的金融整顿,连带着股市也跟着翻绿。

●1993年8月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所有上市A股均采用集合竞价。

●1993年8月20日第一只上市投资基金淄博基金

●1993年9月30日第一家股权收购中国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持有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超过5%,由此揭开中国收购上市公司第

一页。宝安收购延中实业股权通过二级股票市场进行控股的“宝延风波”。10月7日,22.80元高开近1元,冲高42.20元,收于34.61,一天涨54.76%;

12月20日,开盘就大约下跌46%,一天基本锁定并下跌47%收盘。站在屏幕前,简直就感觉金钱在这儿,就是数字游戏。

●1993年10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向社会公众开放国债期货交易。

●1993年10月28日,惨烈的“申能818保卫战”。1993年,由于银行提高利率,紧缩银根,造成股市大跌,最低到750点。之后,政策面开始出台利多消

息,申能股份和2008年的中国石油一样,是当时对指数影响最大的股票,在那段时间,申能股份在8.18元位置上每天都是99999手的巨大买单挂着,如果不是大盘指数一直跳跃显示,很容易让人认为是电脑死机,这个的情况维持了很长时间。虽然申能股份一边拼命护盘,但是,其他个股却一边不断跳水,很多股票从几十块没几天的时间就只剩几块。1993年10月28日,上证指数收盘824点,最低778点,再次于777点“铁底”止跌。当时的777点曾几跌不破,股友都认为到底了,市场也确实是这么表现的。漂亮的双底让人浮想联翩,大牛市仿佛就在眼前。从1536点下跌到当时的777点,跌幅高达50%,也该涨了。

2个月之后的1993年12月20日,上证指数最终还是跌破了铁底777点,最低曾到750点。随后大盘开始反弹。为了表示决心并护住指数,机构联手死守申能股份8.18元,史称“818保卫战”。

申能是当时的超级大盘股,大家都认为,只要申能8.18元不破,大盘就能转危为安。1994年1月19日,申能股份不再负隅顽抗,大盘也结束了反弹慢慢滑落,后面的几日在750点新低上略作抵抗就放弃了,很快申能股份股价从8.18元打到3元左右。

死守申能818防线效果果然明显,大盘其后曾涨至900点以上。不过,多头组织“申能8.18保卫战”,坚守阵地15天,最终多头弹尽粮绝,放弃守卫,这场战役最终以多头的惨败而告终。至此,真正惨烈的杀跌浪才真正展开,很多高手可以从1536到“铁底”777点全身而退,却最终“死”在777点到325的下跌过程,那是玉石俱焚、哀鸿遍野的一轮下跌。

当初,不少股民并不是死在1550点的位置,而是在主力护盘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指数已经跌去50%的样子,也就是777点一带,属于技术派看好的黄金分割点。很多人说,当初777点保卫战就是上海市政府护盘严守公认的777多头生命线,而这张王牌就是申能股份。

依稀记得身边有不少的散户都参与了申能股份的买进,因为当时的买盘确实巨大,买进的价格只要是8.19元就随时成交,很多人感觉到自己非常幸福,因为终于站在了主力大哥的肩膀上。但是,这美好的感觉没有持续几天,慢慢地,申能股份8.18元的封单陆续被打开,虽然能够再次堵上,但是,频率慢慢变剧烈,终于,94年的元月19日开始崩溃,这个价格一直跌到3块多才停止,上海大盘一举跌到325点才停止暴跌步伐。

马钢和石化变为两元不到。

股市就是一个无硝烟的战场,这是前辈们真正用血来篇写的一段历史,劳记历史教训,才能避免从蹈复辙。血的教训。

那段日子,经常是四、五百人拥挤在不到两百平方米的交易厅中,整个交易厅如同太平间般寂静,偶尔能够听见女人的抽泣声。

那时,有五六十元买进的延中和联农,当时有名气很大的分析师说,应该坚持看高100元。

有的几十块买进轮胎橡胶等股票,在777点一带坚持着不割肉,但是,最终在四、五元含泪斩仓。也就是在那些日子,有因为承受不了巨大打击而跳楼的股民。

我们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个惨烈的年代,50/60多元买的股票,悲壮的在5元左右砍仓出局.......

散户股民撕碎帐户,悲愤的对证券部经理说出:我如果再碰股票,我就是你孙子...

那个季节里,证券市场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无论股民还是政府.......

那些飘走的岁月里,尘封着中国第一代股民的痛........

最终我们明白了:市场规律大于政府意志;趋势可以摧毁一切人为抵抗......

也是这个事情,让我们一再反思预测型交易的可怕后果......

●1994年4月棱光股份第一家国家股转法人股公司

●1994年6月哈岁宝第一家上网竞价发行股票

●1994年6月陆家嘴第一家国家股减资的公司

●1994年7月12日,上海股市一天仅成交1.6亿,很多个股一天成交不了几笔,大盘天天成令人窒息的单边无量一个角度均匀下跌。

●1994年7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

●1994年7月29日‘股灾’,上海石化下跌至1.20元,马钢股份下跌至1.21元。2005年7月20日,银广夏最低下跌至0.74元,离998点日子不远;2008

年11月6日,梅雁股份1.65元,离1664点日子不远。

●1994年7月30日“停发新股、允许券商融资、成立中外合资基金”三大政策救市行情上证指数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9月13日的1052.94点,累

计涨幅215.33%。1992年,深沪两地市场的A、B股上市公司有54家,1993年有177家,1994年有287家。A股筹资额1992年为50亿元,1993年为276亿元(其中81.5亿是配股),1994年为99.78亿元(其中50亿元是配股),扩容的势头十分凶猛。1993年上证指数尽管达到了最高点1,558点,随着发行额度的明确,市场开始进入真正的低迷期,当年年底收在833点。1994年2月14日,政府宣布1994年新股发行额度55亿元,明显要比1993年的195亿元低得多,而市场并不买账,上证指数在3月10日就击破700点,4个月后的7月29日,上证指数跌到全年最低点325点。

●1995年,指数又在政策指挥下玩了一把过山车:

●1995年1月1日,即日起实行T+1交易制度。

●1995年2月23日,上海国债市场出现史称“327风波”。

●1995年3月,当证券市场已经发展四年多以后,才进政府工作报告,拿到了准生证。

●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出《关于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协议平仓。

●1995年5月18日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沪市A股跳空130点开盘,沪指当天涨幅40%多;留下新中国股市上最大的一个跳空缺口成交量也巨幅放大至84.93

亿元

●1995年5月20日仅过两天,国务院证券委宣布当年新股发行规模将在二季度下达,沪指瞬间跌去16.39%。

●1995年7月1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加入证监会国际组织。

●1995年一汽金杯第一家亏损公司

●1996年的上海股市犹如一个大转盘,从年初的500多点,一直冲到1250点;深圳股市更是疯了,从年初的900多点冲到了4200点。网下认购买新股票需要

上门带现金

●1996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今起不再办理新的保值储蓄业务。

●1996年4月24日,上交所决定调低包括交易年费在内的七项市场收费标准。

●1996年4月25日合并方式组建“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5月29日,道.琼斯推出中国股票指数,分别为道.琼斯中国指数、上海指数和深圳指数。

●1996年9月24日,上交所决定,从10月3日起分别下调股票、基金交易佣金和经手费标准;同时对证券交易方式作出重大调整,即由原来的有形席位交易

方式改为有形无形相结合,并以无形为主的交易方式。自10月份起全面推广场外无形席位报盘交易方式。

●1996年国庆节后,股市全线飘红。证监会坐不住了,团团冷风朝股市吹来,意图降温,但行情仍节节攀高。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第三任证监会主席周正庆组织人撰写]“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则是不正常和非理

性的。”从而引发市场暴跌。1996年12月16日,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交易,实行涨跌幅不超过前日收市价10%的限制。1996年12月16日,上证指数大跌9.91%,几乎所有个股跌停;1996年12月17日,上证指数再度大跌9.44%,多数个股跌停;1996年12月18日,上证指数终于止跌反弹,上涨7.42%。在一个几乎所有个股都是跌停的情况下,似乎已经没有选股的必要了,其实不然,黑马正是在此时开始孕育!在1996年12月16日,这匹黑马就是今天的东软股份(600718.SH),当时的简称是东大阿派。和其他大部分股票一样,东大阿派1996年12月16日开盘即告跌停,但和其他股票不同的是,东大阿派在当天就打开了跌停板,而且是两市第一只打开跌停的股票!当天东大阿派仅微跌了2.88%,成交量则较上一交易日猛增3倍,换手率达到22.24%!

1996年12月17日,上证指数继续大跌,大多数个股也继续跌停,而东大阿派仅微跌1.34%,换手率则猛减至7.80%!这说明主力机构已经基本控制了筹码,对盘面具有很强的掌控度!这在12月18日股指出现反弹时也得到了进一步印证,东大阿派成为当天最早封死涨停的个股之一。该股在2个月后股价就上涨超过1倍,半年涨幅超过3倍!从以上这个案例可以发现,大跌在另一个层面上可能是投资者最佳的筛选强势个股的时机。在大多数人还被恐慌的情绪笼罩之时,一些先知先觉的机构已经在利用市场的恐慌开始了其建仓之举。在筛选此类黑马时,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其股价与股指走势的背离度,通常的表现就是其走势要明显强于大盘;其次要关注的是成交量、换手率等指标的变化,上述指标通常应较平时明显放大,但不能过于超常,如换手率超过40%等;最后还要观察一下目标个股股价在反弹中的表现,是否与预期的方向一致。当然,目标公司基本面的分析是投资的基础,只有详细了解了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变化,才能正确判断未来股价的走势。就以上述东大阿派的案例来说,虽然东软集团在今天知名度很高,但在1996年时几乎默默无闻,只是经此一役后才知名度飙升,该股主力机构其实早在1996年9月时就安排研究员对公司进行了深度调研,敢于在大跌时加仓显然打的是准备充分之仗!

“12道金牌”。随着1996年10月深沪行情的再度大爆发,从10月22日起,中国证监会开始连续发布多道通知和评论,警告市场方方面面不要从事融资交易,严禁操纵市场,查处机构违规事件,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社论,并在前一天晚上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破例宣读。代表两地交易所立场的《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利令智昏,竟然忽视了这篇重要社论,没有及时转载。北京本来就对这两家报纸厌恶之至,便让两名副总编停职检查,且停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定报刊资格一个月。牺牲一个副总编不要紧,这是媒体经常有的事,可是后者是要断证券报的财路,没了指定信息披露的垄断权,两家报纸就得关门。从此,两家证券报开始乖乖地跟着证监会的指挥棒转。

不过,深沪两地的市场早已处于亢奋中,每一次打压,只能让股指稍一回调,随后又勇往直前,市场似乎对平日最害怕的政策利空麻木了。终于在12月15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又全文宣读了次日将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文章指出,1996年4月1日至12月9日,上证指数暴涨120%,深成指暴涨340%。几个月来新增投资者开户数800多万,总数超过2,100万,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按惯例,特约评论员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是件严重的事情;而且,12月14日,管理层已用电报形式将此文传到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部委,提前打招呼,这都是极不寻常的举动。文章口气之严厉、用词之尖锐(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将扰乱市场秩序的‘害群之马’清除出证券市场”),都使人联想到过去的政治风暴。12月16日,两地市场开始执行股票交易价格涨跌幅10%的新规定,除了某新股上市上涨139%外,当天所有610只股票和基金全部跌停,第二天又是全线跌停。此时,管理层又感到害怕了,忙放低身段,说自己是如何如何爱护股市的,中国股市还是光明的,等等。第三天,股市才在大幅低开后,有资金抄底,将市场稳住。

半年后的1997年6月13日,《人民日报》又发表文章,指出1996年9月份以来,海通证券公司、南方证券证券公司和广发证券公司分别操纵上海石化、陆家嘴和南油物业等股价,于是三家公司的CEO李惠珍、阚治东和马庄泉被免职,公司暂停股票自营业务1年。深圳发展银行行长贺云和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沈若雷也被撤职。从今天看,券商操纵股价是罪有应得。而深发展是自己炒作公司股票,属回购行为;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向券商融资也很正常。但他们确实触犯了当时的法规。

组织撰写上述特约评论员文章的第三任证监会主席周正庆事隔多年后(2003年)回忆道,文章阻止了当时股市的过热,在亚洲金融危机来临之前,提前消除了股市的泡沫,对全民进行了一场风险教育。说亚洲金融危机会对中国股市有较大的影响,没什么实质根据,因为后者至今都没好好开放,更何况十年前。至于进行风险教育,也谈不上什么效果,大家觉得这是硬用行政手段压下来的,如果说风险的话,政策风险是第一位的。

也就在1997年7月2日,国务院决定将上交所和深交所划归中国证监会直接管理,交易所正副总经理由证监会直接任命,正副理事长由证监会提名,理事会选举产生。

两个地方政府不仅失去了对交易所的支配,证券交易印花税也拿得越来越少。1993年之前是全部归沪深两市政府,之后是地方与中央七三开,1998年改为中央88%,地方12%,从2002年起,中央是97%,地方3%。

中央看中的不仅是交易税,还有股市这个融资平台。至少从1995年起,一句顺口溜已在股市传开来,“吃完财政吃银行,吃完银行吃股市”。这话缺乏主语,谁在吃呢?姑且说是国企吧。大家都知道中国的银行不行了,坏账太多了,现在恰恰相反,需要往银行注资了。从哪儿搞钱呢?当时海外的股市对中国企业的兴趣不大,加之亚洲金融危机,香港市场也难以利用,只有大力发展内地股市了。内地股市的钱又从哪儿来?除了极短时间的例外,银行和国企是不能投资股票的,只有个人或者民间资金有资格进入股市。

1997年和1998年,中央政府更加强调股市的规范,但盯住的主要是投资行为,对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却网开一面。上市公司是什么?它是股市中的商品。一味强调商店里不能有小偷、骗子,却把假货、次货、冒牌货卖给顾客,这算什么?

1998年左右,在市场中转轨的国企十分衰落,中小企业可以MBO或拍卖给个人,可还有一些大型企业不能卖,有些企业又卖不出去,只有去股市融资了。但股市的钱也不容易拿,好的国企可以上市,但你必须兼并一家坏企业。一个健步如飞的人,却要背着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这是个健康的组合吗?朱基总理曾为国家会计学院写过题词:“不做假账”。但一个不健康的组合,如果必须通过严格的体检,他会做什么。

中国早年证券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振幅惊人。以深市为例,1991年最高是54倍,最低11倍;1992年是64倍到21倍;1993年是97倍到28倍;1994年是33倍到7倍。但1995年是13倍到5倍,很明显,这一年深圳市场的最高最低市盈率差距偏小。而且不管是13倍还是5倍,对于新兴市场而言,市盈率都是偏低的。到了1996年,中央的宏观调控已见成效,GDP增长10.2%,比上年回落1.67个百分点,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尽管高达14.8%,却比上年回落了6.99个百分点。

●1996年,深市又要比沪市更具投资价值,因为在1月22日,深市的市盈率又到了最低的8倍,而沪市的全年最低市盈率要到9月12日才出现,但也达到了

26倍。于是,深市在龙头股深发展的带动下,从年初便一波一波往上发力,深成指从924点升至最高点4,522点。沪市则一直比较被动,尽管上证指数全年也从550点升到1,258点。

●1997年4月10日,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试点拉开序幕。

●1997年 5月股市终于在重压之下于进行调整

●1997年6月6日,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票市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