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031001_吴慧娴_以求是之名——学术造假行为浅析(自然辩证法论文)

21031001_吴慧娴_以求是之名——学术造假行为浅析(自然辩证法论文)

以求是之名——学术造假行为浅析

物理电子学吴慧娴21031001

摘要:随着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的同时,学术造假行为也在迅速的蔓延传播。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行为给学术界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必须加以遏制。本文从近几年学术造假现象出发,分析其社会危害性,并对学术造假行为的原因进行了从表面到源头的探索,得出了中国学术造假行为的七大原因以及其问题源头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最后简述由此引发的一些针对学术造假行为的启示与对策。

关键词:学术造假道德科技发展

一、引言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对浙江大学2009年贺海波学术造假事件的报道而引发大家对学术造假的深入探讨。SCI论文数量,学科门类,院士数目,经费数字……中国的高校好像时刻被数字裹挟着,在追求数量的道路上向前狂奔。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术不端行为在中国学术界屡禁不止。

所谓学术造假,就是指人为地制造假的学术成果以获得某些利益(包括物质和精神各个方面的)行为与现象。具体说,是指个人或集体用非科学的态度编造、捏造、任意取舍实验数据,来公开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或抄袭、剽窃他人作品与研究成果,或在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学术成果、研究论文上署名占有他人成果等行为与现象。近年来,在我国学术界学者抄袭剽窃、教授行贿丑闻、文凭钱权交易、伪造个人学术履历、谎报研究成果等等诸多学术丑闻被频频曝光。愈演愈烈的学术不端行为败坏学术风气,腐蚀学术队伍,损害学术风气,对整个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恶性影响,所以,学术不端行为必须加以遏制。欲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有必要弄清楚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根源在,也只有弄清楚中国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治愈这一“恶疾”。

二、学术腐败的现状

今日中国学术界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成果迭出,队伍壮大,颇令人振奋。然而,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学术规范之缺失、学术腐败之弥漫,实已到了令人悚然心惊的地步,也引起学界乃至整个社会有识之士的思考,学术腐败成为当今我国学界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近年来,在学术领域里的道德、伦理、法律和诚信的争论可谓沸沸扬扬,已开始从不少

著名的国际学术期刊波及到整个学术期刊,从顶级的科学家、学术大师到一般普通知识分子甚至够不上“知识分子”的评职称者,都难免涉及学术造假纠纷。近年来,中国的学术界过得并不安稳,频繁的学术造假事件让很多人开始对学术持怀疑的态度,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名牌大学,无论是普通的学生,还是校长甚至院士,都与造假脱不开干系,不仅仅是科研工作者,连普通公众都对中国学术的前景感到担忧,表一给出今年5月份网友投票得出的中国10年十大学术造假事件[1]:

时间事件排名2007.12-2009.7 中国工程院李连达院士造假事件 1 2009.12 井冈山大学造假事件 2

2007.12 周正龙华南虎事件 3

2004.9 同济大学杨杰事件 4

2006.3 清华大学刘辉事件 5

2006.5 上海交大汉芯事件 6

2009.3 浙江大学贺海波事件7

2007.5 上海大学陈湛匀事件8

2005.12 刘登义事件9

2009.5 东北财经大学硕士事件10

表1 中国10年十大学术造假事件

可以看到学术造假事件在近几年越演越烈,学术腐败之风是一年比一年盛行,一年比一年夸张,以前只有一些学生会抄袭论文,而现在,演化成校长,院士开始造假,这不得不让我们开始对中国学术界的走向开始担忧,中国的学术本来就起步较晚,目前来说还是只能跟在西方发达国家后面搞研究,但是在进几十年来也算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后学术腐败的盛行则会将这种发展扼杀在摇篮里,将使得中国学术停滞不前,学术之路将不堪为路,很多一心做科研的研究人员将面临无路可走的境地。

三、学术造假的危害

学术造假虽然不像假冒伪劣商品那样会带来人身的直接伤害,但若深层思考,其恶劣影响更大,对社会毒害更深,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以便能更好地惩治和预防学术腐败。

第一,学术造假现象的蔓延不利于学风建设,阻碍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弱化我国学术水平的提高和与国际学术界的接轨,严重损害我国的国际学术声誉与形象。搞科研做学问,必须遵循科学精神,来不得半点虚假,而学术造假主要是通过抄袭剽窃、编造数据、假冒署名等手段来制造所谓学术成果以假代真,以假乱真,以达欺世盗名之效果,其结果真正的科研学术活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真正的科研、学术成果难以问世,难以得到世人的承

认,学术科研的发展与进步就会受到严重阻碍[5]。学术腐败现象不利于我国良好的国际学术形象的塑造,同时也影响和削弱中国学术界与国际学术界的接轨进程。科研学术水平是构成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科研学术领域取得世界性的突破会给国家赢得名誉与地位;而学术造假只能使国家蒙羞。韩国克隆先锋黄锡禹造假事件一被媒体披露,不仅使他从民族英雄沦为国耻,他的国家也立刻招来世界舆论的谴责;我国的“汉芯”造假事件也同样让国家蒙羞。

第二,学术造假损害了学者及在学术界的信誉,降低人们对科学的信心,破坏社会公平、公正,使社会前进缺乏动力,不利于科学本身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最强大的动力。要在科学研究或学术方面做出真正的成果除了研究者具有相当的天赋才华及机遇外,还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付出艰辛的劳动,所以,人们对科学家、学者仰慕而敬重。学术造假者通过造假却非常轻松地取得所谓的“学术成果”,名利双收,甚至比真正的学者还厉害。这样,做事的不如造假的,社会的公正公平体系遭到破坏,谁还有心情去扎扎实实地做学术、搞科研,社会进步与发展就会严重地缺乏动力[6]。科学需要诚实,踏踏实实的研究,要有板凳能做十年冷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建树,造福人类,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当前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弄虚作假,捏造事实,篡改数据,是对科学求实精神的伤害,歪曲了科学事实,影响了科学的真实性,使得科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变低,科学不再是“真”的化身,这非但无益于科学的发展,甚至将科学引向歧路和倒退。

第三,学术造假败坏社会风气,导致道德沦落,诚信缺失,不利于研究生的培养以及下一代的教育。学术造假的危害性表面上好像仅仅在学术领域产生影响,对社会不会带来直接的危害。但实质上恰恰相反。学术造假是最严重的造假!中国科学的未来在于下一代,大部分的在读研究生以后将挑起中国学术的重任,所以其成长的学术环境十分重要。学风的好坏是关系学术事业存亡的大问题,尤其是抄袭剽窃之风,如果再不刹住,令一些人觉得这是一条获取名利的捷径而纷纷效仿,那么给学科和学科的发展带来的危害是极大的。学术界出现几个败类并不足为惧,让人忧虑的是对那些青年学子的不良影响,因为它摧毁的是科学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四、探索学术不端“源头”

学术不端行为看似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为从表面上看导致学术不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学者自身道德缺失、学术环境急功近利、社会浮躁风气盛行以及腐败现象存在等等[2-3]。

第一,整个社会诚信缺失。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尚未完善就进入改革开放,伴随资本主义思想涌入。整个社会处于一种道德失范状况,损人利已、惟利是图、背信弃义的道德观念严重侵袭人们的灵魂。现在整个社会上各种假冒、伪劣产品横行,把造假视为能耐。受到这样的风气影响,学术领域也亦为净土,各行各业都能造假,学术就不行么?这是学术造假的社会环境,因此,学术造假之风也随之盛行[8]。

第二,学术评价机制存在严重缺陷。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术管理体制行政化。目前,我国学术体制管理一直沿袭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行政管理模式,对学术成就评价实行僵化的量化评估,重显示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奖励轻实用,诱导人们着力追求立竿见影而不是有创新的研究,目前各个高校和科研单位都过分重视学术成果,过分重视SCI论文的数量,把科研成果作为衡量、评价、考核的最重要的硬指标,而考核科研成效最看重的是在什么级别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少学术论文,而其它方面诸如教学业绩、思想政治表现等都是软性指标。这种评估机制以及单一的效益驱动模式,使更多的学者着力追求立竿见影而不是有创新性的研究。二是学术评价体制不完善。学术评价官本位化、人情化、关系化,甚至出现拉帮结派山头化,使得学术评价失去原本意义,好坏难辩,鱼目混珠,为学术造假洞开方便之门。三是学术监督制度缺位。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学术监督制度及其相应的监督机构,对学术行为实行有效监督,这给学术造假活动留下广阔的空间和宽松的环境。

第三,研究者的急功近利。做学问,搞科研是一项不仅需要才华与灵感,更需要恒心与耐力,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还需要有献身学术、科学的精神,即要有即使一事无成也无怨无悔的心态与准备。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在巨大的市场经济诱惑之下,在道德和信仰等约束力量逐渐淡化的过渡型社会中,人们对于名与利的追求欲求无限制的膨胀,过分地将学术、科研成果与经济利益、社会地位甚至政治权利直接挂钩,导致人们从事学术研究的目的动机异化。在整个社会处于急功近利、浮躁的氛围下,难免有人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夸大,进行学术造假以骗取功名,获取名利。

第四,“马太效应”。作为在某一方面有了科学发现的研究人员,一旦他的研究被“科学共同体”以及社会承认,那么,他以后的研究成果,即使在严格意义上并不能达到高水准,学术界甚至整个社会都会给予较高评价,而这种评价所带来的声望和报偿往往超出了其学术研究范围,形成学术成果——名利——更多的学术成果式循环,且在学术界及社会上产生名

人的光环效应。结果表现在为有名词的专家更容易获得大项目课题,名不见经传的大多数科研人员从课题的申请立项、科研经费的筹措,科研论文的发表都相对较难。有些科研人员在马太效应促使下,对没有进行系统研究和论证的巨著快速出版,对捏造的实施数据经过加工整理形成论文迅速发表,把网上下载的多篇文章加以拼凑变成自己的成果,如此种种现象推动着学术造假的泛滥。

第五,个人道德沦落,这是学术造假的主观原因。一些人缺乏基本的学术道德水平,不以学术造假为耻,反以造假能够给其带来功名地位为荣。一旦造假得手,又进一步对这种无耻的心态予以强化,使其道德更加沦落,学术伦理愈加缺失,自律越发放松,造假行为更加猖獗。造假者相互影响,相互效仿攀比,使这个社会的学术造假之风愈演愈烈。

第六,学术管理制度中缺乏有效地惩罚制度,学术发表、鉴定机构(如期刊杂志社、学术评委会等)受各种干扰而失职,没有把好关,为学术造假得以成功撤下最后一道防线。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迷失,许多学术发表、鉴定机构也不例外。在商业利益、人情关系、权力等因素的影响下,一些编辑、评委无可奈何地放弃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学术原则,或明知有假却予以通过,或怀疑有假也懒得去查,使大量的假学术成果最终出笼,实现学术造假者的功利目的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对学术造假进行惩罚的法律,对学术造假处罚相对于一般造假而言简直是微不足道。对相关者的惩处也多以批评、教育或者扣发奖金为主,最严厉的莫过于科技部介入调查,最后也仅仅是造假者撤职收场,这无法对学术造假者形成足够的威慑。学术造假成本低,处理轻,获利大,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乐此不疲。

第七,学界缺乏健康的学风。多年来学界虽然开展了多种学术规范活动和打假活动, 还有不少有识之士为打假而奔走呼号,何祚庥、吴小如、陈平原、葛剑雄、伍铁平、杨玉圣、何云峰、方舟子等打假壮举已声名远扬,但总体上看,学界仍缺乏健康和良好的学风。

然而对于学术造假问题的成因分析,这只是问题的表象,学界对清除学术造假行为也进行了诸多努力,如提倡建立学术规范,建设学术道德,《历史研究》等七家大刊物发表《关于遵守学术规范的联合声明》,网络中设置了《中国学术批评网》,也有不少人为清除学术不端而大声疾呼,教育部也出台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等等。但是这些努力收效甚微,学术不端仍然猖獗,原因就在于没有找到根本的“病因”,不能有效的对症下药,这治标不治本。因而只有真正的挖掘出根源的问题,才能治本。

中国学术造假行为的根源到底在哪里?首先,学术不端行为是一个社会问题,它绝不是单单因为学术界出了问题,抑或是学者本身出了问题。所以,剖析中国学术造假行为的原因一定要从社会的角度去分析,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要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4]。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发展由过去追求高速度逐步转向兼顾发展与稳定、兼顾速度与效益、追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周期比较长,导致三十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要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不能跟上经济的发展速度,必然会引导社会扶持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因为经济要想以更快速的发展,那么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关键科学技术[9]。于是在经济强烈的呼唤要求中国科研快速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中国的学术基础现在仍然较国外有较大的差距,急于求成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会出现学术不端行为。所以,科学技术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的矛盾是我国学术造假行为在社会层面上的根源所在。

而学术造假行为愈演愈烈则恰是科技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这一矛盾加剧的直接体现。经济上要突破壁垒,要求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发展缓慢的科学技术为了迎合经济的发展水平会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蔓延,最直接的结果是没能获得技术的提高,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速度差加大。如此反复,学术造假行为愈演愈烈。

五、启示与对策

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术造假行为的产生根本原因是科学技术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这一矛盾内化的结果;而其外在表现又有种种问题,那么,在中国要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实行标本兼治。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和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上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对基础科学的深化研究。科学技术的创新源于对基础科学的深化,没有一个好的基础科学夯实基础,中国的科技不会有快速的发展。而现在,很多人热衷追热点,炒作,没有好的基础,怎么会有创新性的观点,更不会有实质性的突破。

第二,继续加大对瓶颈技术的研究力度。很多领域难有突破是因为卡在了瓶颈上,获得突破必然会带来技术的革新,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但加大扶持发展的同时,应该引入竞争,以防止被蒙蔽视听。

第三,平民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现在很多高校的教育质量很差,很难培养出真正的学术精英。而科技的发展依靠的却是学术精英,所以政府应该加强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引导,加快培养一批科技进步的中枢力量。

总之,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尽快的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之能与经济的发展相平衡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学术造假行为的关键。

当然,这是一个大工程,需要长期努力。当前整治学术风气,既需要加强个人修养和道德自律,还需要社会为科研工作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更离不开相应制度的完善与建立:加强学术规范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待遇;建立完善的学术评价体系;加大对学术造假的惩处力度;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7]。

六、结束语

“浙江大学的前身叫做求是学院,这两个字在当时的解释是务求实学,存是去非,不谋其利,不计其功,这样的校风一直延续下来,到抗战期间的时候,浙江大学被迫西迁,就在烽火连天的1938年当时的浙大校长竺可桢提出,要把求是这两个字作为校训,以勉励学子。他说是就是真理,求是就是探求真理,要探求真理,科学家必须有不盲从,不附和,只问是非,不问利害的精神。70年过去了,时代大学、科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术需要创新和发展,但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学术繁荣是来自于求是这两个字当中所蕴含的尊崇真理,不计功利的科学精神。”

打击学术腐败,加强科学道德建设任重而道远。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每一个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用辩证的思维、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面对现实,面对自我,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积极投身到科学道德建设的阵营中来,勇于自我剖析,勇于同不良现象做斗争。这样才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追求科学,追求弘扬真善美,抨击制裁假恶丑”的良好氛围,科学技术才能保持充沛的生命力,科学工作者才能真正为祖国的繁荣强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方舟子. 中国10年十大学术造假事件排名榜,新浪杂谈,2010.5.17

[2] 刘易. 论我国科研学术造假的问题及对策——以陈进等事件为例.实证分析

[3] 刘剑辉,吴起军,潘武东.学术造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5

[4] 孙兆刚. 科技发展及创新不确定性与学术腐败. 中国科技论坛,2003(6)

[5] 陈桥驿. 论学术腐败.学术界.2004.09.05

[6] 郑良勤,赵燕.论学术腐败的表现及其危害.河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1.12

[7] 姚利民. 论学术腐败及其治理.湖南大学学报.2002.07

[8] 葛剑雄. 学术腐败和不良学风的外部条件.社会科学论坛.2002.01

[9] 王锋. 科学不端行为及其成因剖析.科学学研究.2002.0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