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内容提要】公平与效率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在社会保障当中,为了平抑立法滞后、区域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克服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悖现象,必须关注社会保障公平性。有鉴于此,应实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发展战略,实行以人为本的公平与增长并重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高保障水平,转换保障策略,加大保障力度。社会保障制度既要体现公平,又要体现效率,公平与效率是贯穿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过程始终的两大基本原则。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存在着不公平和低效率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更好地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最终为提高中国社会保障水平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社会保障公平效率

Abstract: Equality and efficiency are important issu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which have dialectic relations each other. In order to remove the negative infection caused by backwardness of legislation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overcome the phenomena that justice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does not keep up with the economic increase, we must focus on the justice of social security. Therefore, it seems to be more important to carry ou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equally and inefficiently and put the human-oriented development outlook concerning justice and increase in practice, which can promot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rmoniously, enhance the social security level and strength and switch security policy.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carnates not only equality but also efficiency, for those are the main principles in the system. However, there are lots of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uch as its faultiness, low efficiency and injustice and so on. So it is much more necessary to deepen reform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which finally make a strong foundation i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he Chines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Key words: social security,equality,efficiency

目录

一、公平与效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

二、公平与效率是贯穿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 (2)

(一)公平与效率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原则 (2)

(二)公平与效率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核心内容 (4)

三、我国社会保障围绕公平与效率的改革及存在的问题 (5)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历程 (5)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公平与效率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6)

四、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7)

(一)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8)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革和完善保障制度 (9)

参考文献 (10)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职能就是为职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建立有效的社会“安全网”,以维护社会安定,并保证国有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公平与效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的社会保障体系,关键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矛盾运动促使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改革和发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社会保障从其建立之日起,就有互助、互济、保障公平的应有特性;公平也一刻离不开效率,缺乏效率的公平只不过是空中楼阁。一定条件下,公平的实现有助于效率的整体提高,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实现,过分偏重公平可能有损于效率,过分强调效率可能又会有损公平,并最终危及效率。

公平,从字面理解就是公正、公道及平等,但其内涵及实质却难以捉摸和理解,因为它属于道德范畴,含有伦理学的意义,并涉及价值判断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公平是一种宇宙观,是对人的角色和地位的定位概念。每一个生物体特别是人类,都有其生存的权利,因此公平在哲学观上首先表现为一种生存权;其次,每一个人都有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公平又体现出一种劳动权。从经济学的角度评价公平,公平包括收入均等和机会均等两个层次,机会均等通俗地说就是起点和过程的均等,在现实生活中,机会均等比收入均等更难以捉摸。美国学者阿瑟·奥肯曾说:“缘于机会不均等的经济不均等,比机会均等时的经济不均等,更加令人不能忍受(同时,也更加可以补偿)。”

效率指的是一定条件下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率,它体现的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达到的水平。从哲学的角度看,效率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前提性概念,整个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从而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满足人们的基础的物质需要。社会发展的每一时期的人们总会最大效率

地追求产出,降低成本,以最小的投入创造最大的物质产品,从而维持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效率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主要目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是经济人,具有理性,都在追求效率最大化,降低成本,提高产出、投入比,因而效率处于经济生活的核心地位,追求效率最大化是内在的经济规律。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错综复杂,对立统一,二者互为基础,互相制约。效率固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规律,但公平却是人类社会从过去、现在到将来的一个永恒目标。我们不可以设想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脱离了公平,忽略了公平这个概念,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会出现什么状况。没有公平,效率是有限的。在人类的绝大多数历史时期,公平都是历史发展、变革的发动机。从一种旧的公平、效率的平衡点通过变革或革命达到一种新的公平、效率的平衡点。确是如此,每一次历史变革或革命都是公平与效率的重构,从而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线索、脉搏,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的、核心的命题。但是,公平与效率的重构是需要极大的理性的,这种重构实际上是人类智慧的重构。我们看到,在人类没有把握好公平与效率的内在平衡时,人类社会就会发生巨大变革或革命;当把握好、调整好时,社会就会稳定,就会减少因变革或革命导致的物质资料的损失。公平与效率调整的结果,直接关系着人类物质资料生产的成果,关系着人类的财富积累。可见,维护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使之协调发展,就会极大地增加社会的财富、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公平与效率是贯穿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

(一)公平与效率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遵循的首要原则

(1)19世纪末产生于德国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其最初的设计目标是保障老年人、失业者、工伤者等社会成员的生活,以调节收入差距,调和劳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可见,其制度安排是以维护社会公平为目标的,公平是其根本原则。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在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并很快扩展到全球,尽管各国的保障制度内容、途径、方法有异,但维护公平始终是其制度选择的初衷和首要原则。

(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开始建立和逐步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社会公平,保证比较均衡地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需要是其第一要务。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于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保障是实现社

会公平,稳定社会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完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就社会保障制度本身来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通过其补偿功能,可以一定程度地促进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社会保障的“非歧视性原则”使社会任何成员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都可以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每一社会保障项目对于其适用范围内的社会成员而言机会是均等的,因而它可以促进机会公平;社会保障实质上是一种再分配政策,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因而它又可以一定程度地促进结果公平。

2.效率是社会保障制度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

(1)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产生之初,在其制度设计中并没有将效率纳入,这就为社会保障制度在以后的发展出现曲折埋下了隐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程以及风靡一时的“福利国家”在其后来出现的危机,都说明忽视效率的社会保障这一制度安排存在严重缺陷。从70年代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改革和修正原来的社会保障模式,在福利领域强化市场经济因素,以提高社会保障的效率,从而更有利于整体社会效率的提高。

(2)过去我国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仅仅是“就业式保障”,城镇户口的劳动者一旦就业,就算获得了社会保障的权利,广大农民则无法享受社会保障,只能依靠“家庭式自我保障”。这种保障以低效率为基础,追求的是低层次的所谓公平自然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更低的效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认识到了效率的重要性,逐步打破传统体制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提出并实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取向,逐步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了社会活力,提高了效率。这就使新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在较高的效率基础之上,在保证公平的同时,为提升市场(社会)效率服务。

(3)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效率。这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消除各种社会风险的侵害,从而调动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这就为提升社会效率提供了较有利的主观前提;社会保障可以缓解贫困,调节收入差距,缓和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从而为提升社会效率创设了较为安定的客观环境;社会保障还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健康和教育培训保障,提高其身心素质和技能素质,并且有利于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从而为社会再生产创设较合理的人力支撑环境;社会保障的基金运营,不仅可以为提升社会效率奠定一定的投资基础,还可成为调节经济波动的“蓄水池”,直接服务于效率;社会保障通过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为提升社会效率做出一定份额的价值贡献①。

(4)就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而言也存在着效率问题,比如社会保障率的高低、基金来源渠道的多寡、给付标准合理与否、基金管理和运营完善与否、缴费义务与受益权利对等与否,都直接影响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和自身效率的高低。

(二)公平与效率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核心内容

社会保障是工业化和社会化的产物,它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实现收入转移,对低收入者或无收入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减少社会成员的风险,以起到社会稳定器和安全网的作用。自从其诞生以来,就肩负起了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它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成员生活、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促进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而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增加了社会经济的有序性。

随着各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社会保障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其项目设置繁多、保障待遇偏高、支付费用过大,使这些国家背上了沉重负担,对其经济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诸多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却属偏低,这也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由此,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受到了诸多方面的挑战。

1.社会保障的过度膨胀以及过分维护公平的机制,阻碍了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影响了效率。

2.合法性的挑战,即事实上的不公平,发展中国家许多社会保障方案的覆盖面过于狭窄,使得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大打折扣。

3.作为社会保障主体,承担社会保障最终责任的国家或政府,其管理效率低下,缺乏竞争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导致了社会保障私有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威胁到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生存与发展,威胁到了政府通过社会保障的收入转移维护公平的地位,从而也间接地威胁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公平,对公平提出质疑,认为不能牺牲效率去追求公平,以此为契机,各国纷纷开始进行社会保障改

①郭静安.构建社会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和谐[J].生产力研究2006(8).

革,削减福利水平,缩小保障范围,并把保障水平与个人缴费能力挂钩。

其实,公平也好,效率也罢,都只不过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归根结底是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其建立之日起,就有互助互济、保障公平的固有特性。效率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的物质保证,效率的任何下降,都会造成或加重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困难。过分追求公平特别是高保障水平的公平,会导致严重的负面效果。但是,如果片面追求效率而忽视公平,财富分配的极大不公则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经济发展也会面临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社会保障制度既要坚持公平,也要体现效率,寻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可以说公平就是效率,效率就是公平,二者都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关键在于把握好二者相结合的度,若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则社会之效率就会非常高。

三、我国社会保障围绕公平与效率的改革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历程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传统的保障制度。其特点是“低工资、高就业、高补贴、高福利”的“国家包着企业,企业包着职工”的统包政策,在农村则实行以家庭保障为主结合集体救济的保障制度。这一时期的社保制度对保障职工生活和社会稳定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因其强调极端的公平与高度的均衡,平均主义色彩浓厚,“动力”机制逐步丧失,损害了经济效率。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保制度围绕公平与效率关系调整的改革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 - 1993年)在这一阶段原体系在延续,新体系在生长,主要是围绕国企改革进行社会保障的配套改革,企业保险因之走向社会统筹。

第二阶段(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到 1997年)这一时期社会保障被确定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五大支柱之一。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企业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改革有明显的效率取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强调了个人责任。

第三阶段(1998年开始至今)这一阶段将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加以建设。“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成为重中之重。这一时期的改革继续坚持了效率取向,并注意到公平。

经过近30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受益人数不断增多,社会保障观念正在发生着从依赖国家到个人责任逐渐回归的转变,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到了一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