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级数学课文知识点整理

级数学课文知识点整理

级数学课文知识点整理
级数学课文知识点整理

数学

【三年级上册】

一、1天=24时,1时=60 分,1分=60秒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2、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3、公式:加数+另一个加数=和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三、测量

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四、倍的认识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五、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把多位数看成整十或者整百的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六、四边形

1、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2、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3、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4、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5、公式: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①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 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同分子分母的分数。

【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2、基本规律: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

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最高位不够除,就看两位上商。

3)哪一位有余数,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4)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除法用乘法来验算

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0乘以任何数都得0,

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5、2、3、5倍数的特点

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的数是2的倍数。

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比如:462,4+6+2=12,12是3的倍数,所以462是3的倍数。

6、关于倍数问题:

两数和÷倍数和=1倍的数

两数差÷倍数差=1倍的数

例:已知甲数是乙数的5倍,甲乙两数的和是24,求甲乙两数?

分析:这里把乙数看成1倍的数,那甲数就是5倍的数。它们加起来就相当于乙数的6倍了,而它们加起来的和是24。这也就相当于说乙数的6倍是24。所以乙数为:24÷6=4,甲数为:4×5=20

同样:若已知甲数是乙数的5倍,甲乙两数之差是24,求甲乙两数?

分析:这里把乙数看成1倍的数,那甲数就是5倍的数。它们的差就相当于乙数的4倍了,而它们的差是24。这也就相当于说乙数的4倍是24。所以乙数为:24÷4=6,甲数为:6×5=30

7、和差问题

两数和—两数差÷2=较小的数

两数和+ 两数差÷2=较大的数

例:已知甲乙两数之和是37,两数之差是19,求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如图:

解析:如果给甲数加上“乙数比甲数多的部分两数差”虚线部分,则由图知,甲数+两数差=乙数。如是:甲数+两数差+乙数=甲数+乙数+两数差=两数和+两数差

又有:甲数+两数差+乙数= 乙数+乙数=乙数×2

知道:两数和+两数差=乙数×2 两数和+ 两数差÷2=乙数

解:假设乙数是较大的数。乙:37+19÷2=28 甲:28-19=9

8、锯木头问题。

王叔叔把一根木条锯成4段用12分钟,锯成5段需要多长时间?

如图,锯成4段只用锯3次,也就是锯3次要12分钟,那么可以知道锯一次要:12÷3=4分钟

而锯成5段只用锯4次,所需时间为:4×4=16分钟9、巧用余数解决问题。

…… ,求被除数最大是,最小是。

“”规则,余数最大应是7,最小应是1。

再由公式: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知道被除数最大应是6×8+7=55,最小应是6×8+1=49。

②少年宫有一串彩灯,按1红,2黄,3绿排列着,请你猜一猜第89个是什么颜色?

……

由图可知,彩灯一组为:1+2+3=6个,照这样下去,89÷6=14组……5个第89个已经有像上面的这样6个一组14组,还多余5个;这5个再照1红,2黄,3绿排列下去,第5个就是绿色的了。

③加一份和减一份的余数问题。

例1:38个去划船,每条船限坐4个,一共要几条船?

38÷4=9条……2人余下的2人也要1条船,9+1=10条。

答:一共要10条船。

例2:做一件成人衣服要3米布,现在有17米布,能做几件成人衣服?

17÷3=5件……2米余下的2米布不能做一件成人衣服

答:能做5件成人衣服。

第三单元统计

1、求平均数公式:总和÷份数=平均数总数÷平均数=份数平均数×份数=总和

2、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3、通常条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中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

折线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占总体的百分比。

4、条形统计图中,一定要看清楚一格表是多少个单位,是表示1、2、

5、10或更多单位。

第四单元年、月、日

1、重要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月1日元旦节;3月12日植树节;

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

7月1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节;

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

2、一年有十二个月,1.3.5.7.8.10.12 这七个月是31天,4.6.9.11这四个月是30天,

平年2月是28天,闰年2月是29天,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3、一年分四季,每3个月为一季;一、二、三月是第一季度,四、五、六月是第二季度,

七、八、九月是第三季度,十、十一、十二是第四季度。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年不是闰

年而是平年,而2000年是闰年。

5、推算星期几的方法例: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

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四。

6、24时表示法:

5、计算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时间段

7、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1日=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

上几个0。

2、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与十位对齐,

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3、相关公式:因数×因数= 积积÷因数= 另一个因数

第六单元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分米=10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米=10分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千米=1000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5.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1、把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0.1。

2、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

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3、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先对齐小数点再相加、减。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目标:进一步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熟练应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1.用乘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连乘应用题,它可以用两种思路来解答;

2.用除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连除应用题,它也可以用两种思路来解答;

3.另外还有乘加、乘减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目标:1、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

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两个圆是【集合圈】

2.体会【等量代换】数学的思想方法。

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数位顺序表:含有数级、数位和相应的计数单位的表格叫数位顺序表,如下。

12、二进制与十进制

13、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3、计算工具的认识:

(1)算盘:(2)计算器:CE是“清除键”,ON/C是“开关及清屏键”。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1、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具有2个端点,可以度量长度,不可延长。

2、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只有1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不可度量。

3、直线:没有端点(或者说“有0个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不可度量。

4、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角要

用弧线表示大小。

10、角的分类:

(1)锐角<90°,直角=90°,90°<钝角<180°,平角=180°=2个直角,周角=360°=2个平角=4个平角

5、钟面时间问题(求时针与分针的夹角):因为周角是360°,而钟面上有12个整点刻度,所以每两个整点刻度

间的夹角是360°÷12=30°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1、速度关系及“复合单位表示法”:P54

关系式:速度× 时间=路程

所以速度=路程÷ 时间

时间=路程÷ 速度

2、验算的方法:

3、乘法验算用交换因数,但要注意步骤可能会变多,步骤数量取决于下面的因数有几个“非0”的数字

4、积的变化规律:

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乘几(0除外),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不变。

5、乘法估算:

一要注意要符合实际情况,接近准确值。

二是要将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四舍五入”成相近的整十、整百数,简化计算。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平行: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P65

3、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

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P65

4、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靠、移、画、验

5、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P66

注意:缩句后变成——垂直线段的长度叫距离。

6、平行线的性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这个性质可以用来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且平行。

7、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时的要点:用垂直和平行的方法画图,注意标注:长方形要标出一组邻边的长度,正方

形要标出一条边的长度(如果有的话),再标上直角(3个及以上)或者在旁边写出“长方形”、“正方形”。

8、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P71

9、集合图:用集合图来表示图形之间的关系

10、四边形的特性:四边形具有“容易变形”的特性,或叫做“不稳定性”。P72

11、底和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

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从梯形上底上的一点到下底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梯形的底是固定的两条边——上底和下底。

10、特殊的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只有一条腰和上、下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不可能是直角梯形,直角梯形也不可能是等腰梯形。

11、四边形内角和: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

12、图形的裁剪:

(1)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可以被裁剪成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和梯形

方法:先确定中心点,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就是中心点,然后画一条通过中心点的虚线,这样就一定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平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

(2)梯形:梯形可以被裁剪成两个梯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

13、图形的拼组(请自己画画看):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4)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5)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6)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除法的意义:除法表示从总数中连续减去相同的数。在以下4种情况的时候需要用到除法:

(1)求总数中含有几个每份的量,如求180里有几个30——》180÷30

(2)求从总数中能连续减去几次每份的量,如求46连续减去几个2后为0——》46÷2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如求160是40的几倍——》160÷40

(4)求将总数平均分成几份,如求把24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240÷6

其中,(1)(2)(3)类似,都是求“包含”的关系。

2、除法中的数量关系(非常重要!):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3、直接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比较被除数的前两位与除数的大小,除数大商就是一位数,除数小商就是两位数。4、商的变化规律:

(1)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不变,除数乘以(或除以)几(0除外),商反而要除以(或乘以)相同的数。(2)在除法算式中,除数不变,被除数乘以(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要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3)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叫做“商不变规律”

(或商不变性质)。

简便记法:“被除数不变时,除数和商是反向变化的,其余都是同向变化的”

5、运用商不变规律简化竖式:

当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时,可以运用商不变规律简化竖式,在被除数和除数末尾划掉相同个数的0,按照划掉0后的竖式进行计算,得出的余数如果不是0,还要再添上0,原来各去掉几个就添上几个

6、估算的方法:

先将除数看成近似的整十数,再将被除数看成除数估成的整十数的倍数,以此估算出商。如右图

7、笔算除法验算的方法:

笔算除法的验算一定要用乘法,不可用除法验算!用除数与商相乘,再加上余数,看是否等于被除数。

8、解决问题应当注意的要点:

(1)常考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单价=总价÷数量速度=路程÷时间(注意速度单位!)效率=工作量÷时间

第六单元【统计】

1、画统计图的原则:“图表合一”,即统计表中有的项目、数值、单位、名称都应该在统计图中反映出来,而且

应该一一对应,不得私自改变。

2、条形统计图的六要素:标题、横轴、纵轴、条形、数值、图例。

3、由统计表画统计图的步骤和注意要点:

(1)观察表中项目,确定数据项(一般为数量)和类别项(小组名称、年份、时间等)

(2)确定横纵轴、刻度以及图的类型(横向或纵向),在确定刻度的过程中要观察数据,找到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如果数据都在离0很远的集中区域,可以在轴上用折线代替相同的部分。

(3)画条形,标数据,注意条形的高度要符合刻度,纵向统计图的顺序是从左往右,横向统计图的顺序是从下往上。

(4)添上图例,根据图例补充完条形的条纹以示区别。

(5)标上标题。

(6)检查六要素是否齐全。

4、学会统计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1、烙饼问题的解决:

在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的情况下:

①烙3张饼:先烙1,2号饼的正面,接着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最后烙2,3号饼的反面。

②烙多张饼: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个2个的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最优方法烙,最节省时间。

一般的解决方法:

公式:烙饼总时间=每次烙的时间×[(2×烙饼总数)÷每次烙的饼数]

如每次可以同时烙3张饼,每次要烙5分钟,要烙9张饼的时间是5×[(2×9)÷3]=30(分)

问题本质:烙饼问题其实是统筹方法的一个分支,其实质是利用好烙锅的容量空间,使每次烙的效率最高。

2、统筹安排时间问题:

原则有两个:其一,“分清先后”——找出事物发生的必然先后顺序;其二,“同时进行”——在做不需要人照看的事的同时做其他事,这样就可以节约时间。

3、排队的学问:依次从等候时间较少的事情做起,就能使总的等候时间最少。

【四年级下册】

一、四则运算

4、算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二、位置与方向:

1、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或者绘制物体的具体地点。(比例尺、角的画法和度量)

注意:1、比例尺2、正北方向3、角的画法

2、位置间的相对性。会描述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观测点的确定)

3、地图的三要素:图例、方向、比例尺。

4.描述路线和绘路线图时:只有一条线,所作的线是首尾相连的。

三、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a×b )× c = a× (b×c )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a+b)×c=a×c+b×c (a-b)×c=a×c-b×c

四、简便计算

1.连加的简便计算:使用加法结合律(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结合在一起)

2.连减的简便计算: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3.加减混合的简便计算: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加数、减数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先加,也可以先减)4.连乘的简便计算:

使用乘法结合律:把常见的数结合在一起25与4;125与8 ;125与80

5.连除的简便计算:

①连续除以几个数就等于除以这几个数的积。

②除以几个数的积就等于连续除以这几个数。

6.乘、除混合的简便计算:

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因数、除数可以交换位置。

四、连除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a÷b÷c = a÷(b×c)

五、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小数的产生: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2、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3、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4、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5、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6、小数的数位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最高位是十分位。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个位。个位和十分位的进率是10。

7、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6.378的计数单位是0.001。(最低位的计数单位是整个数的计数单位)

10、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注意: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取近似数时有一些末尾的“0”不能去掉。作用可以化简小数等。

(4)为了读写的方便,常常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就是小数点向左移4位,即在万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就是小数点往左移8位即在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亿”字。注意:带上单位。然后再根据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零去掉即可。

(5)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六、三角形:

1、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或重合),叫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三角形只有3条高。重点:三角形高的画法。

3、三角形的特性:1、物理特性:稳定性。如: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

4、边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可表示成三角形ABC。

6、三角形的分类:

按照角大小来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按照边长短来分:三边不等的△,等腰△(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

等边△的三边相等,每个角是60度。(顶角、底角、腰、底的概念)

七、小数的加减法:

1、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按照整数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结果是小数的要依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2、竖式计算以及验算。注意横式上要写上答案,不要写成验算的结果。

3、整数的四则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简算)

八、统计:

1、条形统计图优点:直观地反映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优点: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又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3、折线统计图中,变化趋势指:上升或者下降。

4、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再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5、优点: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预测今后的趋势,对今后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指导和帮助。

九、植树问题

(一)植树问题:

1、两端要栽:间隔数=总长÷间距;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棵数-1

2、两端不栽:间隔数=总长÷间距;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棵数+1

间隔数=总长度÷ 间隔长度

情况分类:1、两端都植:棵数=间隔数+1 2、一端植,一端不植: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植:棵数=间隔数-1

4、封闭:棵数=间隔数

(二)锯木问题:段数=次数+1;次数=段数-1 总时间=每次时间×次数

(三)方阵问题:最外层的数目是:边长×4—4或者是(边长-1)×4

整个方阵的总数目是:边长×边长

(四)封闭的图形(例如围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间隔数

【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P

2、3):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P4、5):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1)(P9):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一个数(0除外)乘1的数,积就得原来的数。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P10)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P11)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 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

8、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0.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9、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P16):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10、(P2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注意: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11、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

12、(P24、25)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13、(P28)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

14、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15、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第四单元方程

16、(P45)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17、a×a可以写作a?a或a ,a 读作a的平方。 2a表示a+a

18、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

19、解方程原理:天平平衡。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20、10个数量关系式:

加法: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两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21、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等式。

22、方程的检验过程:方程左边=……

23、方程的解是一个数;

=……解方程式一个计算过程。

=方程右边

所以,X=…是方程的解。

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23、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 (C=(a+b)×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面积=长×宽(S=ab)

25、正方形:周长=边长×4 (C=4a)面积=边长×边长(S=a)

26、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S=ah)底=面积÷高(a = S ÷ h)高=面积÷底

27、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底=面积×2÷高高=面积×2÷底

28、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 S=(a+b)h÷2)高=面积×2÷(上底+下底)( h = 2 S ÷ a)

上底+下底=面积×2÷高 a + b= 2 S ÷h

上底=面积×2÷高-下底, a = 2 S ÷ h - b

下底=面积×2÷高-上底 b =2 S ÷ h - a

1、长方形周长=(长+宽)×2 C = 2 ( a + b )

2、长方形面积=长×宽S = a b

3、正方形周长=边长×4 C = 4 a

4、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S = a 2

5、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S = a h

6、平行四边形底=面积÷高

7、平行四边形高=面积÷底h = S ÷ a

8、三角形面积=底×高÷2 S = a h ÷ 2

9、三角形底=面积×2÷高 a =

10、三角形高=面积×2÷底11、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S = ( a + b ) h ÷2

12、梯形高=梯形面积×2÷(上底+下底)h = 2 S ÷( a + b )

13、梯形上底=梯形面积×2÷高-下底14、梯形下底=梯形面积×2÷高-上底

29、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平移

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30、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26、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28、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29、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高和面积变小。

30、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31、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32、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用它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33、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34、邮政编码:由6位组成,前2位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0 5 4 0 0 1

前3位表示邮区

前4位表示县(市)

最后2位表示投递局

35、身份证号码:18位

1 3 0 5

2 1 1 9 7 8 0

3 0 1 0 0 1 9

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出生日期顺序码校验码

倒数第二位的数字用来表示性别,单数表示男,双数表示女。

第六单元倍数与因数(我们只在自然数(0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1、像0、1、

2、

3、

4、

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2、像-

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3、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整数包括自然数。

4、倍数和因数:举例如4×5=20,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5、找倍数:从1倍开始有序的找。

6、一个数倍数的特点:①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②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③没有最大的倍数。

7、找因数:找一个数的因数,一对一对有序的找较好。

8、一个数因数的特点:①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②最小的因数是1;

③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9、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10、奇数和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按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自然数可以分成两类:奇数和偶数

11、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12、3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13、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的数。

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特征:①个位是0、2、4、6、8的数;

②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①个位是0或5的数;

②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的特征:

①个位是0的数;

②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9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9的倍数,这个数就是9的倍数

14、质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质数。

最小的质数是2,是唯一的质数中的偶数。

100以内的质数:

15、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

16、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分,自然数可以分为三类。

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

15、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6、1公顷=10000平方米

17、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第三单元分数

1、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出的份数。

3、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

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4、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5、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都大于或等于1。

6、带分数: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叫做带分数。

7、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带分数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8、整数化成假分数: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用整数与分母的积做分子。

9、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乘分母加分子做分子,分母不变。

10、质因数: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11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如12=2×2×3

12、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13 互质: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这两个数叫做互质。

互质的规律:

(1)相邻的自然数互质;

(2)相邻的奇数都是互质数;

(完整版)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一、米和厘米 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 ()厘米()厘米 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6、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7、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 教室长8米跑道长400米 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 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 房间高3米字典厚4厘米 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 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 在原来的个位数字上加10再减, 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4、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 先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一个问题,再把答案作为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二个问题。

整理给二年级学生的语文课文知识点三篇

整理给二年级学生的语文课文知识点三篇 早晨,妈妈给我两块蛋糕, 我悄悄地留下一块。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中午,爸爸给我穿上棉衣, 我一定不把它弄破。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下午,哥哥给我一盒歌片, 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晚上,我把它们放到枕头边, 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 把棉衣给她去档风雪, 一块儿唱那美丽的歌。 你想知道她是谁吗? 请去问一问安徒生爷爷—— 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字词学习】** 字:穿、破、盒、枕、档、谁、卖 词:早晨、蛋糕、美丽、被窝、姐姐 **【重点句子】** 1.早晨,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一块。 2.晚上,我把它们放到枕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 3.把棉衣给她去档风雪,一块儿唱那美丽的歌。 4.请去问一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练习题】**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蛋糕 A.gāo B.gǎo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火柴 A.cái B.chái 3.选出下面这些词语的近义词()。 美丽( ) A.丑陋 B.漂亮 C.有趣 D.动听 4.选出下面这些词语的近义词()。 悄悄( ) A.慢慢 B.偷偷 C.开心 D.急忙 5.这首诗是根据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写的()。 A.青蛙王子 B.卖火柴的小女孩 C.绿野仙踪 D.丑小鸭 **【参考答案】**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A )。 蛋糕 A.gāo B.gǎo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B )。 火柴 A.cái B.chái

3.选出下面这些词语的近义词(A )。 美丽( ) A.丑陋 B.漂亮 C.有趣 D.动听 4.选出下面这些词语的近义词(B )。 悄悄( ) A.慢慢 B.偷偷 C.开心 D.急忙 5.这首诗是根据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写的(B )。 A.青蛙王子 B.卖火柴的小女孩 C.绿野仙踪 D.丑小鸭 胖胖熊有个秘密:他有一块硬币,是他省下的零花钱。 熊妈妈生日那天,胖胖熊一早就出门了。他边走边想:我要用这块硬币,给妈妈买的生日礼物。 胖胖熊走在松软的草地上。他想:我要给妈妈买双软拖鞋,让妈妈穿上它,就像走在草地上一样舒服! 胖胖熊走过弯弯的小木桥,白花花的太阳照得他睁不开眼。他想:我要给妈妈买把花伞,为妈妈遮阳挡雨,一定很好! 当胖胖熊望见小镇一座座冒着炊烟的房子时,他又想:我还是给妈妈买条大围裙吧,让妈妈做饭时又干净又漂亮! 胖胖熊带着一块硬币和美好的愿望,走进了商店。他一个柜台一个柜台看去:哇!大围裙五志硬币,花雨伞八块硬币,软拖鞋要十块硬币。 一块硬币能买什么呢?胖胖熊在商店里转来转去,终于用一块硬币买了一件礼物。虽然不是软拖鞋、花雨伞,也不是大围裙,但胖胖熊还是小心地拿着礼物,往家里走去。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 对于集合,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及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如:集合,,,、、A x y x B y y x C x y y x A B C ======|lg |lg (,)|lg 中元素各表示什么? 2. 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记集合本身和空集的特殊情况。? 注重借助于数轴和文氏图解集合问题。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是一切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 {}如:集合,A x x x B x ax =--===||22301 若,则实数的值构成的集合为 B A a ? (答:,,)-? ?? ???1013 3. 注意下列性质: {}()集合,,……,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1212a a a n n ()若,;2A B A B A A B B ??== (3)德摩根定律: ()()()()()()C C C C C C U U U U U U A B A B A B A B ==, 4. 你会用补集思想解决问题吗?(排除法、间接法) 如:已知关于的不等式 的解集为,若且,求实数x ax x a M M M a --<∈?5 0352 的取值范围。 ()(∵,∴ ·∵,∴ ·,,)335 30 555 5015392522 ∈--

6. 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互为逆否关系的命题是等价命题。)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7. 对映射的概念了解吗?映射f:A→B ,是否注意到A 中元素的任意性和B 中与之对应元素的唯一性,哪几种对应能构成映射? (一对一,多对一,允许B 中有元素无原象。) 8. 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比较两个函数是否相同? (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 9. 求函数的定义域有哪些常见类型? ()() 例:函数的定义域是 y x x x = --432 lg ()()()(答:,,,)022334 10. 如何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 如:函数的定义域是,,,则函数的定f x a b b a F(x f x f x ())()()>->=+-0 义域是_____________。 [] (答:,)a a - 11. 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或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注明函数的定义域了吗? ( ) 如:,求f x e x f x x +=+1(). 令,则t x t =+≥10 ∴x t =-21 ∴f t e t t ()=+--2 1 21 ()∴f x e x x x ()=+-≥-2 1 210 12. 反函数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一一对应函数) 求反函数的步骤掌握了吗? (①反解x ;②互换x 、y;③注明定义域) () () 如:求函数的反函数f x x x x x ()=+≥---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一、长度单位的知识点 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算,数) 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三、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 1、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钝角比锐角大。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2、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3、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4、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5、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四、六、表内乘法知识点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加法和乘法的改写,如:5+5+5+5写成乘法算式:5×4或4×5 ;反之,乘法也可改写成加法。如:8×4=8+8+8+8 (在忘记乘法口诀或口诀记不准时,可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来计算。) 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3、2×7=14 读作:2乘7等于14;3乘4等于12写作:3×4=12。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如:8×4=4×8 5、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先算相同再加不同。乘减:先把每一份数都当作相同的数来算,写成乘法,再把多算进去的数减去。如:加法:5+5+5+5+3=23乘加:5×4+3=23乘减:5×5-3=23 6、“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如:7的3倍是多少?(7×3=21),5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8×5=40)

微积分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归纳 1. 求极限 2.1函数极限的性质P35 唯一性、局部有界性、保号性 P34 A x f x x =→)(lim 0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 x f x f x f x f x x x x == +==-+-→→)()0()()0(lim lim 0 000 2.2 利用无穷小的性质P37: 定理1有限个无穷小的代数和仍是无穷小。 0)sin 2(30 lim =+→x x x 定理2有界函数与无穷小的乘积是无穷小。 0)1 sin (20 lim =→x x x 定理3无穷大的倒数是无穷小。反之,无穷小的倒数是无穷大。 例如:lim ∞→x 12132335-++-x x x x ∞= , lim ∞→x 131 23523+--+x x x x 0= 2.3利用极限运算法则P41 2.4利用复合函数的极限运算法则P45 2.4利用极限存在准则与两个重要极限P47 夹逼准则与单调有界准则,

lim 0→x x x tan 1=,lim 0→x x x arctan 1=,lim 0→x x x arcsin 1=, lim )(∞→x ?)())(11(x x ??+e =,lim 0 )(→x ?) (1 ))(1(x x ??+e = 2.6利用等价无穷小P55 当0→x 时, x x ~sin ,x x ~tan , x x ~arcsin ,x x ~arctan ,x x ~)1ln(+, x e x ~,221 ~cos 1x x -,x x αα++1~)1(,≠α0 为常数 2.7利用连续函数的算术运算性质及初等函数的连续性P64 如何求幂指函数)()(x v x u 的极限?P66 )(ln )()()(x u x v x v e x u =,)(ln )()(lim )(lim x u x v x v a x a x e x u →=→ 2.8洛必达法则P120 lim a x →)() (x g x f )() (lim x g x f a x ''=→ 基本未定式:00,∞∞ , 其它未定式 ∞?0,∞-∞,00,∞1,0∞(后三个皆为幂指函数) 2. 求导数的方法 2.1导数的定义P77: lim 00|)(→?==='='x x x dx dy x f y x x f x x f x y x ?-?+ =??→?) ()(000lim h x f h x f h ) ()(000lim -+=→

二年级数学概念知识点整理

二年级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知识要点归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 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 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 48厘米爸爸的身高 1米75厘 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 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知识要点归纳: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 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大学全册高等数学知识点(全)

大学高等数学知识点整理 公式,用法合集 极限与连续 一. 数列函数: 1. 类型: (1)数列: *()n a f n =; *1()n n a f a += (2)初等函数: (3)分段函数: *0102()(),()x x f x F x x x f x ≤?=?>?; *0 ()(), x x f x F x x x a ≠?=?=?;* (4)复合(含f )函数: (),()y f u u x ?== (5)隐式(方程): (,)0F x y = (6)参式(数一,二): () ()x x t y y t =??=? (7)变限积分函数: ()(,)x a F x f x t dt = ? (8)级数和函数(数一,三): 0 (),n n n S x a x x ∞ ==∈Ω∑ 2. 特征(几何): (1)单调性与有界性(判别); (()f x 单调000,()(()())x x x f x f x ??--定号) (2)奇偶性与周期性(应用). 3. 反函数与直接函数: 1 1()()()y f x x f y y f x --=?=?= 二. 极限性质: 1. 类型: *lim n n a →∞; *lim ()x f x →∞ (含x →±∞); *0 lim ()x x f x →(含0x x ± →) 2. 无穷小与无穷大(注: 无穷量): 3. 未定型: 000,,1,,0,0,0∞ ∞∞-∞?∞∞∞ 4. 性质: *有界性, *保号性, *归并性 三. 常用结论: 11n n →, 1(0)1n a a >→, 1()max(,,)n n n n a b c a b c ++→, ()00! n a a n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文1》知识点梳理

【名师课堂】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课文1》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字音精讲 1、易读错的字音 裹(guǒ)寄(jì)粒(lì)破(pò)漏(lòu)懊(ào)丧(sàng)猥(wěi)绚(xuàn)籽(zǐ)坛(tán)龄(líng)握(wò)勃(bó)挖(wā)肯(kěn)选(xuǎn)茁(zhuó)移(yí)填(tián)扶(fú)亭(tíng)厕(cè)管(guǎn)理(lǐ)咨(zī)询(xún)塔(tǎ)餐(cān)莺(yīng)拂(fú)堤(dī)柳(liǔ)醉(zuì)咏(yǒng)绦(tāo)裁(cái)脱(tuō)袄(ǎo)羞(xiū)遮(zhē)掩(yǎn)探(tàn)嫩(nèn)符(fú)解(xiè)触(chù)筝(zhēng)杜(dù)鹃(juān)2、易写错的字 剪:上下结构,部首是“刀”,读音是“jiǎn”,第一笔是“点”,最后一笔是“撇”。遮:半包围结构,读音是“zhē”,第一笔是“点”。 籽:左右结构,部首是“米”,读音是“zǐ”,第一笔是“点”,最后一笔是“横”。绦:左右结构,部首是“绞丝旁” 格:右边是“各”,不是“名”。 局:下面不是“可”。 绿:右边的“录”,下面不是“水”。 柳:右边是“卯”,不要丢掉第七笔“丿”。 3、易混淆的多音字 qí(奇怪) zhǎng(长大) shì(似的) chōng(冲锋枪) 奇长似冲 jī(奇数) cháng(长处) sì(似乎) chòng(冲着) zàng(藏族) zhòng(栽种) chōnɡ(冲动) tù(呕吐) 藏种冲吐 cáng(捉迷藏) zhǒng(种子) chònɡ(冲准) tǔ(谈吐) 4、看拼音写语词

最新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原命题 若p 则q 否命题若┐p 则┐q 逆命题若q 则p 逆否命题若┐q 则┐p 互为逆否互逆否互为逆否 互 互逆 否 互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知识点归纳必修1数学知识点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集合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 常见集合:正整数集合:*N 或+N ,整数集合: Z ,有理数集合:Q ,实数集合:R . 3、并集.记作:B A Y .交集.记作:B A I . 全集、补集{|,}U C A x x U x A =∈?且 (C U A)∩( C U B) = C U (A ∪B) (C U A)∪( C U B) = C U (A ∩B);B B A =I A B ??; 简易逻辑: 或:有真为真,全假为假。 且:有假为假,全真为真。 非:真假相反 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否命题:若┑P 则┑q ;逆否命题:若┑q 则┑p 。 常用变换: ①) () ()()()()(y f x f y x f y f x f y x f =-?=+. 证)()(])[()() () ()(y f y x f y y x f x f x f y f y x f -=+-=?= - ②)()()()()()(y f x f y x f y f x f y x f +=??-= 证:)()()()(y f y x f y y x f x f +=?= 4、设A 、B 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x f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B A f →:为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A x x f y ∈=,. 5、定义域1?? ??? 分母不等于零被开方大于等于零对数的幂大于零,底大于零不等于 值域:利用函数单调性求出所给区间的最 大值和最小值, 6、函数单调性: (1)定义法:设2121],,[x x b a x x <∈、那么 ],[)(0)()(21b a x f x f x f 在?<-上是增函数; ],[)(0)()(21b a x f x f x f 在?>-上是减函数. 步骤:取值—作差—变形—定号—判断 (2)导数法:设函数)(x f y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若 0)(>'x f ,则)(x f 为增函数;若0)(<'x f ,则) (x f 为减函数. 7、奇偶性 ()x f 为偶函数:()()x f x f =-图象关于y 轴对称.

考研高等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数学知识点总结 导数公式: 基本积分表: 三角函数的有理式积分: 222 2 12211cos 12sin u du dx x tg u u u x u u x +==+-=+= , , ,  a x x a a a ctgx x x tgx x x x ctgx x tgx a x x ln 1)(log ln )(csc )(csc sec )(sec csc )(sec )(2 2 = '='?-='?='-='='2 2 22 11)(11)(11)(arccos 11)(arcsin x arcctgx x arctgx x x x x +- ='+= '--='-='? ?????????+±+ =±+=+=+= +-=?+=?+-== +==C a x x a x dx C shx chxdx C chx shxdx C a a dx a C x ctgxdx x C x dx tgx x C ctgx xdx x dx C tgx xdx x dx x x )ln(ln csc csc sec sec csc sin sec cos 2 2 2 2 2 2 2 2 C a x x a dx C x a x a a x a dx C a x a x a a x dx C a x arctg a x a dx C ctgx x xdx C tgx x xdx C x ctgxdx C x tgxdx +=-+-+= -++-=-+=++-=++=+=+-=? ???????arcsin ln 21ln 21 1csc ln csc sec ln sec sin ln cos ln 2 2 2 22 22 2 ? ????++ -= -+-+--=-+++++=+-= == -C a x a x a x dx x a C a x x a a x x dx a x C a x x a a x x dx a x I n n xdx xdx I n n n n arcsin 2 2 ln 2 2)ln(2 21cos sin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0π π

2020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分享

2020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分享 高三数学是一个新的起点,高三一轮复习从零开始,完整涵盖高中所有的知识点,第一轮复习是高考复习的关键,是基础复习阶段。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数学高考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数学高考知识点总结1 定义: 形如y=x^a(a为常数)的函数,即以底数为自变量幂为因变量,指数为常量的函数称为幂函数。 定义域和值域: 当a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定义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如果a为任意实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a 为负数,则x肯定不能为0,不过这时函数的定义域还必须根[据q的奇偶性来确定,即如果同时q为偶数,则x不能小于0,这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同时q为奇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不等于0的所有实数。当x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值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在x大于0时,函数的值域总是大于

0的实数。在x小于0时,则只有同时q为奇数,函数的值域为非零的实数。而只有a为正数,0才进入函数的值域。 性质: 对于a的取值为非零有理数,有必要分成几种情况来讨论各自的特性: 首先我们知道如果a=p/q,q和p都是整数,则x^(p/q)=q次根号(x的p次方),如果q是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如果q 是偶数,函数的定义域是[0,+∞)。当指数n是负整数时,设a=-k,则x=1/(x^k),显然x≠0,函数的定义域是(-∞,0)∪(0,+∞).因此可以看到x所受到的限制****于两点,一是有可能作为分母而不能是0,一是有可能在偶数次的根号下而不能为负数,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 排除了为0与负数两种可能,即对于x0,则a可以是任意实数; 排除了为0这种可能,即对于x 排除了为负数这种可能,即对于x为大于且等于0的所有实数,a就不能是负数。 数学高考知识点总结2 1.等差数列的定义

高等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数学(下)知识点 主要公式总结 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1、 二次曲面 1) 椭圆锥面:2 2 222z b y a x =+ 2) 椭球面:122 222 2=++c z b y a x 旋转椭球面:1222222=++c z a y a x 3) 单叶双曲面:122 222 2=-+c z b y a x 双叶双曲面:1222222=--c z b y a x 4) 椭圆抛物面:z b y a x =+2222 双曲抛物面(马鞍面):z b y a x =-22 22 5) 椭圆柱面:1222 2=+b y a x 双曲柱面:122 22=-b y a x 6) 抛物柱面: ay x =2 (二) 平面及其方程 1、 点法式方程: 0)()()(000=-+-+-z z C y y B x x A 法向量:),,(C B A n =ρ ,过点),,(000z y x 2、 一般式方程: 0=+++D Cz By Ax 截距式方程: 1=++c z b y a x 3、 两平面的夹角:),,(1111C B A n =ρ,),,(2222C B A n =ρ, ?∏⊥∏21 0212121=++C C B B A A ;?∏∏21// 2 1 2121C C B B A A == 4、 点 ),,(0000z y x P 到平面0=+++D Cz By Ax 的距离: (三)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1、 一般式方程:?????=+++=+++0 022221111D z C y B x A D z C y B x A 2、 对称式(点向式)方程: p z z n y y m x x 0 00-=-=-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梳理(最新最全)

小学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六年级上) 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 1、作者 2、文章标题及含义 3、文中重点问题 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 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 6、评价主要人物 7、文章情节 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 (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 ★《山中访友》 1、作者:李汉荣 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 (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草虫的村落》 1、作者:郭枫 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3、重点问题 (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2)填空: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 4、中心思想: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5、写作方法: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整理全面《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整理全面《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教师版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知识点归纳 引言 1.课程内容: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对、幂函数)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以上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所必须学习的。 上述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 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 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 充与复数、框图 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 的扩充与复数 选修2—3: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统计案例。 系列3:由6个专题组成。 选修3—1:数学史选讲。 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 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 选修3—4:对称与群。 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系列4:由10个专题组成。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2:矩阵与变换。 选修4—3:数列与差分。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 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 选修4—9:风险与决策。 选修4—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2.重难点及考点: 重点: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 量,圆锥曲线,立体几何,导数难点:函数、圆锥曲线 高考相关考点: ⑴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简易逻 辑、充要条件 ⑵函数:映射与函数、函数解析式与定义域、 值域与最值、反函数、三大性质、函 数图象、指数与指数函数、对数与对 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⑶数列:数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 列、数列求和、数列的应用 ⑷三角函数:有关概念、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 和、差、倍、半公式、求值、化 简、证明、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 质、三角函数的应用 ⑸平面向量:有关概念与初等运算、坐标运算、 数量积及其应用 ⑹不等式:概念与性质、均值不等式、不等式 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 等式、不等式的应用 ⑺直线和圆的方程: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 置关系、线性规划、圆、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⑻圆锥曲线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 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轨迹问题、圆锥曲线的应用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 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 还可以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 4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两点之间可以画(1)条线段,线段有长短。 线段的特点:①直直的。②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是有限的。 6、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7、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操场长200米 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 房间高3米字典厚4厘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 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小朋友的肩宽大约30厘米 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8、(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来量。 9、三角形由(3)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4)条线段组成。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应注意: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应注意: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 在原来的个位数字上加10再减, 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笔算两位数的加减法时,从(个)位算起。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注意:看清加减号,不要混乱。 3、【估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 方法:个位小于5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5的多看,看成最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 如:49+42≈90 28+45+24≈100 50 40 30 50 20 注意:当问题里上出现了“大约”两个字时,就需要估算。 4、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5、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 先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一个问题,再把答案作为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二个问题。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1、一个角有(1)个顶点,有(两)条边;两条边是(直直的),都从顶点出发。 【练一练】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边) (顶点) (边) 2、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再画边。 画角时,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语文重点课文重要知识点整理(上)

重点课文重要知识点整理 第一讲 《山鬼》——《九歌》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楚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后怀石自沉汨罗江而亡。楚辞:1.指战国时代,我国南方楚地出现的一种新的诗体,泛指楚地的歌辞。(本义)是楚文化的产物,充满神秘主义和浪漫色彩。 2.是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专称)其作为一种诗体,又 称为“骚体”,因楚辞体的诗以屈原的《离骚》最有名、最具代表性。在汉代又称 作“赋”。 意义:(1)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自由且富于变化。 (2)突出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3)象征手法 3.是指汉人对楚国诗歌样编辑而成的书。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 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意义: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十大天神:东皇太一——神秘往来飘忽不定 云中君——最尊贵的天神 湘君、湘夫人——甜蜜又傲娇的cp档 大司命——掌握生死的男神“何寿夭兮在予” 少司命——掌管子嗣的女神 东君——身姿矫健的太阳神 河伯——黄河河神 山鬼——既含娣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国殇——热烈的战歌、悲壮的祭歌 《九歌》:由多篇乐章组成的歌,共11篇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的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 内容:(1)楚地“信巫鬼,重淫祀”的文化习俗的反映; (2)基本情节是“人神恋爱” (3)民间色彩浓郁 (4)屈原个人身世、思想痕迹不重 主要内容:屈原塑造了一系列鬼神形象。 ?第一类,祭歌《东皇太一》-迎神曲 《礼魂》-送神曲 ?第二类,挽歌《国殇》 ?第三类,恋歌《东君》(太阳神)与《云中君》(云神); 《大司命》(主寿命之神)与《少司命》(主子嗣之神); 《湘君》与《湘夫人》(湘水之神); 《河伯》(河神)与《山鬼》(山神) 艺术特色:第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以人神结合的方法塑造

高考数学知识点汇总

高中数学知识点回顾 第一章-集合 (一)、集合:集合元素嘚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1、集合嘚性质: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嘚子集,记为A A ?;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嘚子集,记为A ?φ;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嘚真子集; ①n 个元素嘚子集有2n 个. n 个元素嘚真子集有2n -1个. n 个元素嘚非空真子集有2n -2个. [注]①一个命题嘚否命题为真,它嘚逆命题一定为真.否命题?逆命题. ②一个命题为真,则它嘚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原命题?逆否命题. 2、集合运算:交、并、补. {|,}{|} {,} A B x x A x B A B x x A x B A x U x A ?∈∈?∈∈?∈?U 交:且并:或补:且C (三)简易逻辑 构成复合命题嘚形式:p 或q(记作“p ∨q ” );p 且q(记作“p ∧q ” );非p(记作“┑q ” ) 。 1、“或”、 “且”、 “非”嘚真假判断 4、四种命题嘚形式及相互关系: 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 否命题:若┑P 则┑q ;逆否命题:若┑q 则┑p 。 ①、原命题为真,它嘚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②、原命题为真,它嘚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③、原命题为真,它嘚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6、如果已知p ?q 那么我们说,p 是q 嘚充分条件,q 是p 嘚必要条件。 若p ?q 且q ?p,则称p 是q 嘚充要条件,记为p ?q. 第二章-函数 一、函数嘚性质 (1)定义域: (2)值域: (3)奇偶性:(在整个定义域内考虑) ①定义:①偶函数: )()(x f x f =-,②奇函数:)()(x f x f -=- ②判断方法步骤:a.求出定义域;b.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c.求)(x f -; d.比较 )()(x f x f 与-或)()(x f x f --与嘚关系。 (4)函数嘚单调性 定义:对于函数f(x)嘚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上嘚任意两个自变量嘚值x 1,x 2, ⑴若当x 1f(x 2),则说f(x) 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二、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10(≠>=a a a y x 且嘚图象和性质 a>1 00时,y>1;x<0时,00时,01.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归纳

二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归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厘米:认识厘米的长度,1厘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cm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用尺子上以厘米为单位量物 体的长度。 3、认识米:认识米的长度,1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m表示,量比 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尺子以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会用尺子量线 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根据图形数线段的数量;画线段:按 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解决问题: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限厘米和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注意个位进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加掉了。 1、不进位加法; 2、进位加法。 二、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十位借一作十。 注意十位借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减掉了。 1、不退位减法: 2、退位减法。 三、两步计算:无括号,一个竖式来计算,有括号,分两步,先算 括号再算外,注意进位和退位,别把进退给忘掉。 1、无括号: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有括号:括号在后面两个数上。 四、解决问题: 1、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的数。 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第三单元、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一、认识角 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画法:(1)、定顶点。(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 (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 二、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 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 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 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 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4、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三、解决问题。 第四、六单位表内乘法(一)(二) 一、乘法的初步认识: 1、意义: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相同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 2、名称:乘数×乘数=积 二、1-9的乘法口诀:熟记口诀,会口算乘法算式。 1、补充口诀。 2、根据口诀写出乘法算式、看图写乘法算式。 三、解决问题。 1、已知每个多少和个数,求一共多少?每个数量×个数=一共的数。 2、加法和乘法对比解决问题:求一共有多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