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1.1相交线(第1课时)教学设计

5.1.1相交线(第1课时)教学设计

5.1.1相交线(第1课时)教学设计
5.1.1相交线(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5.1.1相交线教学设计

责任学校六街中学责任教师鲁长友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节课研究的相交线是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中的其中一种情形,学生在上一学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因此,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在本节课中首先探究了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为接下来研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情形,即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的学习作了最基本的准备。同时是后续学习垂直的基础,以及下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直接基础。

在本节课中,除了让学生重点掌握以上的基础知识外,还应通过大量的识图和作图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图形感,同时,还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学生推理语言和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2、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2)、目标解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相关旧知的复习,按照猜想、推理的思维过程进行突破。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剪刀,纸。

三、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三、巩固训练

(一)基础训练:

1、若∠1与∠2是对顶角,∠1=160,则∠2=______0;

若∠3与∠4是邻补角,则∠3+∠4 =______0

2、若∠1与∠2为对顶角,∠1与∠3互补,则

∠2+∠3= 0

3、图中是对顶角量角器,你能说出用它测量角的原理

4、如图,直线a、b相交。

(1)∠ 1=400,求∠2,∠3,∠4的度数。(2)∠1:∠2=2:7 ,求各角的度数。

(二)变式训练:

1、如图1,三条直线AB、CD、

EF两两相交,在这个图形中,有

对顶角_____对,邻补角____ 对.

2、如图2,直线AB、CD

相交于O,OE是射线。则

∠3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___,

∠1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___,

∠1的邻补角是_____________,

∠2的邻补角是_____________。

3、如图3,∠2与∠3为邻补角,

∠1=∠2,则∠1与∠3的关

系为。

4、已知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

个角,其中一个角是900,

其余各角是___ __ 。

(三)综合训练:

1.直线a、b、c相交于点O,

那么∠ 1+ ∠2+ ∠3 =

2. 如图,直线AB,CD相交学生独立

思考解决

问题

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巩固所学知识,

增强学生应用

知识的能力,渗

透分类讨论的

数学思想.

提炼方法,为课

本例题奠定基

础.

b a

12

3

4

C E

A B

F D

C

A

E

D

B

O

1

2

3

A E D

C

B

1

3

2

于点O,射线OM平分

∠AOC,若∠BOD=76°,那么∠BOM为多少

四、反思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反思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解决问题中,我们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你还有哪些收获

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本P7 1、2题;选做题:课本P8:8、9拓展延伸:

(1)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有______组不同的对顶角;

(2)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有_____组不同的对顶角;

(3)四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有_____组不同的对顶角;

……

(4)n条直线相交于同一点有_____组不同对顶角呢(如图所示)自由发言,

相互借鉴.

自我评价.

总结回顾学习

内容,帮助学生

归纳反思所学

知识及思想方

法.

关注学生的个

体差异.

板书设计

人教版第8套人教初中数学七下 5.1.1 相交线教案

5.1.1 相交线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器材多媒体 课前预习设计 1.阅读课本P1图片及文字,了解本章要学习哪些知识?应学会哪些数学方法?培养哪些良好习惯? , 2.准备一张纸片和一把剪刀,用剪刀将纸片剪开,观察剪纸过程,握紧把手时, 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引发了什么变化? .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将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又发生什么了变化? . 3.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 剪纸过程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阅读课本P2内容,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 教学过程 一.旧知设疑、情景引入(时间: 5 分钟)二次备课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时间: 20 分钟) 教师导知活动1 学生探知活动1 二次备课 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BOD AOC∠ ∠与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 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 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例如: (1)∠AOC和∠BOC有一条公共 .... 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 为,称这两个角互 为。用量角器量一量这 两个角的度数,会发现它们的数量 关系是 (2)∠AOC和∠BOD (有或 没有)公共边,但∠AOC的两边分别 是∠BOD两边的,称这两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1节相交线 教案设计

漯河二中师生共用教学案1 年级:七年级下期 科目:数学 执笔:孙辉 审核:七年级备课组 内容:相交线 课型:新授 时间: 2020-0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 自主学习: 1. 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1) O D C B A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 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1)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 1.例:如图,直线a,b 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b a 4 3 21

二、 合作交流: 1.如图1,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____.若∠AOC:∠AOE=2:3,∠EOD=130°,则∠BOC=_________. F E O D C B A F E O D C B A O D C B A (1) (2) (3) 2.如图2,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___. 3、如图3,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1)若∠AOC+∠BOD=100°,求各角的度数. (2)若∠BOC 比∠AOC 的2倍多33°,求各角的度数. 三、探究提高: 1.如图所示,∠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有( ) 1 2 1 2 1 2 2 1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如图1所示,三条直线AB,CD,EF 相交于一点O,则∠AOE+∠DOB+∠COF 等于( ? ) A.150° B.180° C.210° D.120° O F E D C B A O D C B A 3 4D C B A 1 2 O E D C B A (1) (2) (3) (4) 3.如图2所示,直线AB 和CD 相交于点O,若∠AOD 与∠BOC 的和为236°,则∠AOC?的 度数为( ) A.62° B.118° C.72° D.59° 4.如图3所示,若∠1=25°,则∠2=_______,∠3=______,∠4=_______. 5.如图4所示,已知直线AB,CD 相交于O,OA 平分∠EOC,∠EOC=70°,则∠BOD=?______. 6、如图5所示,AB,CD,EF 交于点O,∠1=20°,∠BOC=80°,求∠2的度数. O F E D C B A 1 2 O E C B A (5) (6) 7、如图6所示,AB,CD 相交于点O,OE 平分∠AOD,∠AOC=120°,求∠BOD,∠AOE?的 度数. 教(学)后感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文章主旨】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得意扬扬、惩处、巡警、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等词语,并通过结合上下文、资料引入以及想像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并使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意识 3.整体解读文本,抓“中华不振”提领全篇,并通过合理想像画面、补充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重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认读生字词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2009年的国庆,是我们祖国60年华诞在迎国庆的阅兵仪式中,在那万民同庆,举国欢腾中你感受到什么?VCR出示60周年国庆的盛大场面 2、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使得我们骄傲自豪那百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VCR出示百年前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 (二)揭示课题、产生质疑 1、百年之前的中国落后,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生死挣扎的边缘在那样的背景下,一个12岁的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 (出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2、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又是谁说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 利用两幅鲜明对比的画面冲击学生的心里,从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次感受课文 (一)、通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一定知道是谁立下了这个志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你用一个词语就说明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师板书:中华不振) 2、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们再次读书,同时拿去笔在书上轻轻地画,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3、课文又读了一遍,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相交线教案

5.1相交线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 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 顶角相等,并能运 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 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 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 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 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0,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 配共能组成几对 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 生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 A0C 与.A0D 有一条公共边0A,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 ■ A0C 与.B0D 有公共的顶点 0而且? A0C 的两边分别是? B0D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 ?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宀护¥方 位置大糸 数量关系 C 2^T -D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 ? A 0C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 ?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C 延长线;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

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淌ψ橹??嘟涣鳌#ɡ?纾鹤髡咂炔患按?乜春苫ā⒆髡呓蚪蛴形兜乜春苫ā???br> 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

(完整版)51相交线测试题

5.1.1 相交线 1.下列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 )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B.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C.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D.一条直线与端点在这条直线上的一条射线组成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如图所示,AB与CD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1的邻补角是__________,∠1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 4.下面四个图形中,∠1=∠2一定成立的是( ) 5.如图是一把剪刀,其中∠1=40°,则∠2=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括号内填写依据: 如图,因为直线a,b相交于点O, 所以∠1+∠3=180°(___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COB=30°,则∠1=__________. 8.如图所示,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点O,OA平分∠EOC,∠EOC=70°,则∠BOD=__________.

9.如图所示,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若∠AOD与∠BOC的和为236°,则∠AOC的度数为( ) A.62° B.118° C.72° D.59° 10.如图,三条直线l1,l2,l3相交于一点,则∠1+∠2+∠3等于( ) A.90° B.120° C.180° D.360° 11如图,点O在直线AB上,射线OC平分∠DOB.若∠COB=35°,则∠AOD等于( ) A.35° B.70° C.110° D.145° 12.如图,若∠1+∠3=180°,则图中与∠1相等的角有__________个,与∠1互补的角有__________个. 13.如图,直线a,b,c两两相交,∠1=80°,∠2=2∠3,则∠4=__________. 14.如图所示,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AOC,若∠AOD-∠DOB=60°,则∠EOB=__________.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

课题5.1.1相交线 主备人李晓容教者 课型新课课时 1 第周星期节数 设计理念以数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包括技术设计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 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图形理解概念于性质,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胡思想 重难点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2.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法 学法 教学准备直尺,量角器,笔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个性修改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观察剪刀(此处我用的是自制教具:两根纸棒,用钉子做成剪刀状)一张 一合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 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一张一合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 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 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 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 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 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学生思考并在小 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2、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延长线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 有一条公共边 与OA, AOD AOC∠ ∠ ; BOD AOC∠ ∠与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3、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4、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AOC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5、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下列说法对不对 (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2、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3、如图,直线a,b相交, 40 1= ∠,求4 ,3 ,2∠ ∠ ∠的度数。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1、学习收获 2、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后训练,巩固拓展】 1、必做题:教科书162页练习1-3 题; 2、提升题 . (1)如图,直线a, b相交于O点,∠1+∠3=100°,则∠2= ,∠3= .∠4= .

511相交线

中平中学七年级数学教学导案 主备教师:覃缃、李桂生 复备教师:孟爱玲、陆东会 班级 姓名 组号 课题:5.1.1 相交线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看一看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课件.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想、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三、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1) O D C B A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 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如: ∠AOC 和∠BOC 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AOC 和∠BOD 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 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相交线教案

相交线 一、教学内容 1、重点:对顶角及其性质,邻补角及其性质,直线与直线的垂直,垂线段最小,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考点:对顶角及其性质,邻补角及其性质,直线与直线的垂直,垂线段最小,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3、难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4、易错点:邻补角及其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二、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对顶角、邻补角概念及性质 1.对顶角的概念 定义1: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但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定义2: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要点诠释:(1)对顶角的确定条件:是两条直线相交所得到的,有公共顶点而没有公共边。 (2)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共有2对对顶角。 2.邻补角的概念 定义1: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定义2:邻补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直线与端点在这条直线上的一条射线组成的两个角,如图2中的∠1和∠2。 要点诠释:(1)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角的另一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2)判定邻补角,关键要看这两个角的两边,其中一边是公共的,另外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3)邻补角是成对的。邻补角一定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4对邻补角。 3.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 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4.归纳小结 角的名称特征性质相同点不同点 对顶角①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角 ②有一个公共顶点; ③没有公共边对顶角相等①都是两条直线相交而 成的角; ②都有一个公共顶点; ③都是成对出现的 ①有无公共边 ②两直线相交 时,对顶角有2 对;邻补角有4 对. 邻补角①两条直线相交而成; ②有一个公共顶点; ③有一条公共边 邻补角互补 补充:对顶角的性质:完成推理过程 如图,∵∠1+∠2= ,∠2+∠3 = 。(邻补角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511《相交线》教案

5.1.1相交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材分析:“5.1.1相交线”一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小学已经掌握了两条直线相交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学习邻补角、对顶角的有关定义、性质及应用。它是本章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2)通过对顶角、邻补角性质的研究,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2)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信息技术资源分析与准备】 白板课件、PPT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图片(多媒体投影汕头大桥的图片、围棋的棋盘),阅读其

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线,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线段组成的图案;围棋的纵线相互平行,横线相互平行,纵线和横线相交。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在我们生活的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那么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本节我们一起来 学习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它们的关系。 教师板书:5.1.1相交线 二、指导自学 为了顺利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看投影: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2-3练习前). ○1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2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并会找出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如有疑问,可以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做出检测题. (此环节三言两语导入新课,出示目标,为下面学生自学、检测节约了时间。利用白板播放课件,出示目标,课件的使用可以让学生能直观地明确目标,同时提高课堂效率 三、先学(15分钟) 1、教师巡视,督促学生认真紧张地自学 2、学生练习:检测题 P21 练习1 3、2分钟学生看投影背会概念: 邻补角、对顶角.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此环节利用白板投影课件,节省时间,同时让学生上来做题可利用白板笔书写在白板上,从而提高效率,更加直观,还可以保留痕迹,在课堂小结时重新呈现。) 四、后教(10分钟) 1、自由更正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融安县实验小学吴迷娟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读名人名言能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能使我们有很大的收获。谁来说一句名人名言? 预设: 1.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陶行知) 师:名人名言是汪洋大海,我们从中受到启迪。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条名言,请同学们一起读:(大屏幕出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响亮。上课。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引出课题。 师: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到12课中去寻找,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同写:司马迁发奋写史记,师故意写错漏) 预设学生回答:1.老师,你“发愤”的“愤”写错了,应该是“愤怒”的“愤”。 2.老师,你遗漏了书名号,《史记》是一本书,应该加书名号。 评价学生:这两个字很容易混淆,老师也混淆了,谢谢你的提醒。(老师将“奋”改为“愤”。)你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史记》是一本书,不能遗漏书名号。看来,马虎不得啊! 师:现在,课题写对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感知名言。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6页,很快地浏览一遍课文,找到解释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生:在第三小节:“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师:一起读这句话。请对照司马迁的名言,看看“固”是什么意思? 生:“固”是“总是”的意思。 师:“或”什么意思?

测试范围:51相交线

测试范围:5.1 相交线 基础巩固 (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 一、细心选一选(每小题3分,共24分) 1.如图,两只手的食指和拇指在同一个平面内,它们所构成的一对角可看成是( ) A .对顶角 B .同位角 C .内错角 D .同旁内角 2.如图,直线1l ,2l ,3l 相交于一点,则下列答案中,全对的一组是( ) A .∠1=0 90,∠2=0 30,∠3=∠4=0 60 B .∠1=∠3=0 90,∠2=∠4=0 30 C .∠1=∠3=0 90,∠2=∠4=0 60 D .∠1=∠3=0 90,∠2=0 60,∠4=0 30 3.如图,有三条公路,其中AC ⊥AB ,小明和小亮分别以A 地、B 地为起点,同时沿着AC 、BC 出发骑车到C 地,若它们同时到达,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两人的速度一样快 B .小明骑车的速度快 C .小亮骑车的速度快 D .由于不知道公路的长度,故无法判断 4.如图,已知ON ⊥l ,OM ⊥l ,所以OM 与ON 重合,其理由是( ) A .过两点只有一条直线 B .过一点只能作一条垂线 C .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D .垂线段最短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 ①若∠1与∠2是邻补角,则∠1+∠2=0 180,反之也成立;②若相等的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并且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则这两个角是对顶角;③同一个角的两个邻补角是对顶角;④邻补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垂直.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6.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B 和∠2是同位角 B .∠1和∠B 是同位角 C .∠C 和∠2是内错角 D .∠BAD 和∠B 是同旁内角 第1题图 第2题图 1 2 4 3 300 601 l 2 l 3 l A B C 第3题图 第4题图 M O N l

《相交线》全国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相交线》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1.使用教材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十章第一节.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相交、平行和异面,异面在高中阶段学习,而相交和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是“图形与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由于两条直线相交的相互位置与它们形成的角有直接关系,所以本节课实际上是研究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角的关系,即重点研究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最基本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了解了它们的性质,这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内容对后面的垂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性质的学习,以及与几何图形有关的推理、计算等问题都有联系,所以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据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对顶角的概念;掌握对顶角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解析 新课标提出,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在发展空间观念中提出:能从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出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相交线”恰好是构成复杂图形的一个基本图形,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要让学生理解对顶角的概念,掌握对顶角的性质,同时要抓住契机,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方法的渗透,并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中积累数学学习经验.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邻补角的概念;理解对顶角的概念,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对顶角;掌握对顶角的性质,会利用对顶角的性质来计算和说理; 2.通过“角”和“互为补角”的定义的复习、邻补角的学习、对顶角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三种语言的相互转换; 3.通过对对顶角性质的探究,向学生渗透“试验、观察、猜想、操作验证、说理”是得到几何结论的普遍过程和方法.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数 学 教 案 年级: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教案:相交线与平行线姓名:

数学教案(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1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 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 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

《桥》第一课时二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组的一篇感人的文章。本组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

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并理解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4.学习描写大雨、洪水、老汉的句子,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的课文已有过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有难度,因为学生对洪水不熟悉。因此,结合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相交线同步测试和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 5.1 相交线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是( ) A B C D )与∠NOP 是邻补角的是(2. 下列选项中,∠MOP B. A. . D.C(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则这两;,②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③若两个角不相等①对顶角相等. 则这两个角不相等;④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个角一定不是对顶角 D.4个个 A.1个 B.2个 C.3(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4.如图所示 AB; 的垂线段是线段A.点B到ACAC B.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 的垂线段到BCDC.线段AD是点的垂线段是点D.线段BDB到AD(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过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 直线①在平面内,; , ②在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 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过一点可以任意画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③在平面内 ④在平面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6.点P为直线m外一点,点A,B,C为直线m上三 点,PA=4cm,PB=5cm,PC=2cm,则点P到直线m的距离为( ) A.4cm B.2cm; C.小于2cm D.不大于2cm 7..如图,直线 AD,BE 被直线 BF 和AC 所截,则∠1 的同位角和 ∠5 的内错角分别是( ) )

6 B.∠2,∠,∠A.∠42 4 ,∠4 D.∠2C.∠5,∠不能构成同位角的图形是()8.如图,∠1和∠2 )ABC的位置关系是(和∠9.如图,∠DAB同位角A. B.同旁内角 C.内错角以上结论都不对 D. 2 1 10.下图中,∠和∠是同位角的是() 二、填空题 11.如图1,AB与CD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1的邻补角是______,∠1的对顶角___. 12.看图填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文章主旨】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得意扬扬、惩处、巡警、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等词语,并通过结合上下文、资料引入以及想像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并使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2.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意识3.整体解读文本,抓“中华不振”提领全篇,并通过合理想像画面、补充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重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认读生字词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2009年的国庆,是我们祖国60年华诞在迎国庆的阅兵仪式中,在那万民同庆,举国欢腾中你感受到什么?vcr出示60周年国庆的盛大场面 2、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使得我们骄傲自豪那百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vcr出示百年前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二)揭示课题、产生质疑 1、百年之前的中国落后,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生死挣扎的边缘在那样的背景下,一个12岁的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 (出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2、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又是谁说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 利用两幅鲜明对比的画面冲击学生的心里,从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次感受课文 (一)、通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一定知道是谁立下了这个志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相交线教案课程

相交线教案课程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 相交线 [学习目标] 1.掌握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相交线和垂线的联系与区别. 3.理解邻补角、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基本图形. 4.能借助三角尺、量角器、方格纸画垂线. [课时安排] 共4课时 5.1.1相交线 [学习目标] 1.理解并识记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 2.会正确运用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四个角,这四个角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学习5.1.1相交线(师板书). 二、出示目标 (一)过渡语:要达到什么学习目标呢请看: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并识记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 2.会正确运用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 三、自学指导 (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2-3练习前).要求: 1.回答“探究”和“云图”中的问题,理解、识记什么叫做邻补角和对顶角; 2.理解、识记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思考:对顶角为什么相等,邻补角和 补角有什么区别; 3.注意例1的解题格式和步骤. 如有疑问,可以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6分钟后,比谁能熟背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并能仿照例题做对 检测题. 四、先学 (一)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 生质疑问难. (二)提问 1.提问: (1)如图,∠1的邻补角是______,为什么 (2)∠1的对顶角是_______,∠2的对顶角是_______,为什么 (3)如图,∠1____∠2(填“>”“<”或“=”),为什么 (指名回答,答错指名纠正,答对出示正确答案) (三)检测 1.过渡语:知道了什么是邻补角和对顶角,接下来,我们比一比谁能正确做对检测题. 2.出示检测题: 必做题1.如图所示,直线AB,CD,EF 相交于点O. (1)∠AOC 的邻补角是____和_____, ∠BOE 的邻补角是____和_____. (2)∠DOA 的对顶角是_________, ∠EOC 的对顶角是_________. 2.如果∠1=35°,则∠2、∠3、∠4分别等于多少度 选做题: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E 平分∠AOC ,∠BOC-∠BOD=20°求∠BOE 的度数. 要求:1、字体端正,书写工整,过程规范; 2、6分钟独立完成 . 2 4 1 3

人教版七年下51相交线测试题

周口市2010-2011学年度下期七年级5.1《相交线》检测题 一.选择题 (每小题4分,共40分) 1、如图,直线AB 与直线CD 相交于点O ,E 是AOD ∠内一点, 已知OE ⊥AB ,?=∠45BOD ,则COE ∠的度数是( ) A.?125 B.?135 C.?145 D.?155 2、下面四个命题中正确的是( ) A. 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B. 和等于180°的两个角是互为邻补角 C. 连接两点的最短线是过这两点的直线 D.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都相等,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3、如图,点A 、O 、B 是在同一直线上,OD 平分∠BO C,OE 平分∠AOC,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DOE 是直角 B.∠DOC 与∠AOE 互余 C.∠AOE 和∠BOD 互余 D.∠AOD 与∠DOC 互余 (第3题图) 4、对两条直线相交所得的四个角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③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④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以上都不对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B.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C.有公共顶点并且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D.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6、如图,已知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A 平分∠EOC ,∠EOC =100o,则∠BOD 的度数是( ) A.20o B.40o C.50o D.80o 7、设PO ⊥AB,垂足为O,C 是AB 上任意一个异于O 的动点,连结PE,则 (第9题图) A.PO>PC B.PO=PC C.PO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