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滑动摩擦力两种测量方法的比较

滑动摩擦力两种测量方法的比较

滑动摩擦力两种测量方法的比较
滑动摩擦力两种测量方法的比较

滑动摩擦力两种测量方法的比较

最近一、两年,好些个省市的中考试题中均考查到了滑动摩擦力的测量,这些题归结起来牵涉到了两种不同测量方法。在这两种不同方法的考查中,许多考生不能准确地找出这两种方法的异同,出错率很高。下面就这两种方法的异同在这里作个简单的比较。

两种方法选用的器材:正方体木块、读数准确的弹簧测力计、粗糙程度均匀的长木板、细线等。

方法一:采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用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拉动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方法一:采用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木块置于长木板上,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勾在木块上,用力拉着长木板运动,此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也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我们知道,在方法一中,由于很难拉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很不稳定,很难准确读数,造成实验的误差较大,所以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就改用了方法二来实验,但方法二却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实验原理,于是在考查当中,不少学生的答题结果不理想。现在我就这两种方法作个比较如下:

相同点:①两种方法都是想方设法让木块处于平衡状态,使摩擦力与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平衡,再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拉力的大小。②两种方法中木块相对于长木板都是运动的,木块受到木板的摩擦力都是滑动摩擦力。

不同点:①方法一中木块是作匀速直线运动,而方法二中木块是静止的;②方法一中

弹簧测力计是运动的,示数不稳定,不便于读数,而方法二中弹簧测力计相对桌面是静止的,示数是稳定的,便于读数;③方法一中木块必需作匀速直线运动,操作起来困难,而方法二中长木板不需要作匀速直线运动,方便操作。

以上几点粗浅的认识仅是个人看法,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完整版)测摩擦力实验专题

【学习目标】掌握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方法点拨】 1.评价甲乙两种方案 同样是测滑动摩擦力,甲、乙两方案,区别是? 【经典例题】 例1 本题选自腾讯课堂付费课程《初中物理力学专题突破》-01力、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2)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小桶内装入适量的沙子,滑块恰好在水平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1)为测量滑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应测量______________,所需测量仪器是______________. (2)把毛巾铺在木板上,发现需要装入更多的沙子,滑块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想用钩码代替沙桶,请你对此作出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 本题选自腾讯课堂付费课程《初中物理力学专题突破》-01力、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2) 如图1所示,小明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分别在粗糙程度不同的甲、乙水平木板上匀速直线运动,通过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改变压力,分别测出木块在甲、乙木板上滑动时的摩擦力,并根据实验数据描点画出了滑动摩擦力f摩与对应压力F压关系的图象. (1)分析图象甲或乙可知,木块对木板的___________越大,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也就越大;比较图象可知,_____(选填“甲”或“乙”)木板更粗糙. (2)小明在实验中发现,拉着木块运动时很难控制“匀速”,于是他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装置,将弹簧测力计固定,改为拉动平板小车,当他水平向左拉动平板小车时,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为_____.这样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 本题选自腾讯课堂付费课程《初中物理力学专题突破》-01力、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2) 在学过摩擦力知识后,小明想探究:摩擦力大小是否与压力、重力都有关系?他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探究

图 1 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探究 一、滑动摩擦力: 1、常见问题:(1)不能正确分析物体是否受滑动摩擦力 (2)认为滑动摩擦力总是等于拉力 (3)混淆压力、重力和质量 2、定义:两个的物体,当它们发生运动时,就会在接 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的力,这就是滑动摩擦力. 3、实验原理: 4、实验器材:带滑轮的长木板、木块、弹簧测力计、报纸、毛巾、钩码、铁架台 5、实验探究:如图1所示组装实验器材,将报纸或毛巾平整的铺在木板上,再把木块放在其上,分别探究拉力大小、拉动的速度、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完成表1: 表1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6、实验结论:(1)该实验相比于课本实验有什么好处: (2)向右拉动报纸,报纸相对于木块在向运动,木块对报纸有一个向的滑动摩擦力,根据力的作用是的,所以,报纸对木块一个向右的滑动摩擦力,它们是一对;木块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弹簧的拉力总是向右的滑动摩擦力,它们是一对.(3)滑动摩擦力只能根据原理来判断,一旦判断出来,不管、 如何改变,只要和不变,它就不改变. 7、拓展实验:分别按下图组装实验,缓慢拉动报纸,粗略探究报纸对木块的滑动摩擦力与弹簧拉力的关系(考虑滑轮重和摩擦) 实验次数 1 2 3 4 5 改变因素缓慢拉动报 纸 缓慢拉动毛 巾 较快拉动报 纸 放钩码后缓 慢拉动报纸 用较大的力 拉动报纸弹簧测力计示 数F/N

图 2 杠杆平衡的实验探究 二、杠杆平衡: 1、常见问题(1)不能正确的寻找力臂、计算力 (2)总是错误的认为竖直方向上的力是最小的 (3)不能正确分析力臂和力的变化 2、实验原理: 3、把杠杆重心作为支点是为了 4、通过调节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 5、如图2所示,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在左端15cm 处挂2个钩码,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应该在右端10cm 处挂 个钩码,实验观察杠杆是否平衡?然后进行表2中的操作并完成表2: 表2 杠杆平衡的条件(选填“左偏”、“右偏”或“保持平衡”) 实验次数 1 2 3 4 实验操作 同时增大一个钩码 同时减少一个钩码 同时靠近支点5cm 同时远离支点5cm 杠杆偏转方向 6、实验结论:判断杠杆的偏转不是力或力臂的变化,应该比较减小或增加的 的乘积,哪边减小的更少(或增加的更多),杠杆就往哪边偏. 7、拓展实验:组装图3、图4、图5的实验装置,进行表3中的操作并完成表3: 图3 图4 图5 表3 力和力臂的变化(力臂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实验操作 图3测力计缓慢竖直向上拉 图4测力计缓慢垂直杆向上拉 图5杆保持静止测力计垂直拉 图5杆保持静止测力计左偏 图5杆保持静止测力计右偏 阻力臂变化 动力臂变化 弹簧的拉力/N 注:确定最小力的方法:(1)找支点O (2)找杠杆上离支点最远的点A (3)连接OA 就是最长力臂 (4)根据平衡确定力的大致方向后,过A 点作OA 的垂线即为最小力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

测量滑动摩擦力实验的改进 长汀县龙宇中学江德华 一、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1.地位:该实验是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5节内容,在已经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重力的基本知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知识的情况下,进一步学习另一种性质的力—摩擦力。这对知识的前后牵引起到铺垫的作用同时是教和学都显得那么自然。 2.作用: ⑴该实验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能对后面的力与运动、平衡力、甚至对高一力学也奠定良好基础; ⑵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较好的理解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与运动速度、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⑶由实验得出结论,客观具体,学生容易接受,同时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实验原型: 传统的实验是使用控制变量法,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平衡力知识,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即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控制压力相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测量滑动摩擦力比较得出结论。同样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改变压力的大小,测量滑动摩擦力比较得出结论。 2.不足之处: ⑴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木板上运动很难做到使木块匀速,刚开始木块不动,一旦木块被拉动不能匀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会不断跳动,给读数带来麻烦; ⑵读数时视线要跟着弹簧测力计移动,所以读数很不方便,误差较大; ⑶此实验需用到平衡力知识,而这时学生还没学到这知识,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实验创新

(1)改进实验装置,方便操作,方便测量减少实验误差。 (2)直观比较,直接得出结论。 2.改进之处 ⑴实验中,将原实验中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改为固定木块与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下的长木板。这样改进的优点是,不需要匀速拉动长木板,且读数方便、准确; ⑵改进后的实验避免了平衡力的知识,此实验可以用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解释,这点知识学生已经掌握。 ⑶实验操作简单,减少了实验时间,降低了实验准备难度。 四、实验器材: 铁架台、长木板一块、带钩的木块、弹簧测力计、砝码一盒、棉布一条。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1.实验原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跟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当木块与木板一旦有了相对运动时,且压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没有变化,那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木块运动的速度没有关系,也就是说木块与木板之间相对运动的速度并不一定要匀速,只需要有相对运动就可以了。 2.装置说明: ⑴让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在铁架台上; ⑵准备好一块棉布,备好图钉; ⑶用物体垫起长木板,让木块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长木板平行。 六、实验过程: 1.如图拉动长木板,眼睛观察弹簧测力计,并记录示数为F1; 2.在木块上放一砝码,再次拉动长木块,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 3.比较F1和F2的大小从而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4.在长木板上铺上棉布,只让木块放在长木板上,拉动木板,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3

摩擦力的方向判断与大小计算

摩擦力的方向判断及大小计算 一. 教学内容: 摩擦力大小、方向的确定 二、考点点拨 摩擦力是三种基本性质力中最难判定的力,它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和难点,物体在各种运动状态下摩擦力的分析在每年的高考中都有所体现,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三、跨越障碍 摩擦处处、时时存在,在初中我们知道,摩擦分为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三类,我们已知道了摩擦的基础知识,我们今天将进一步来研究摩擦的相关知识。 (一)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2、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 2)相互接触且有形变即相互间有弹力 3)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3、方向: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例1: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试确定其摩擦力的方向。 物体相对于地面的方向是水平向右,所以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例2: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两物体都沿水平面向右运动,A的速度为,B的速度为, 并且<,问A、B两物体间的摩擦力的方向如何? 虽然A的速度方向水平向右,但由于<,所以A相对于和它接触的物体B而言,是向左运动的,即相对运动方向是向左的,故A受到的B对它的摩擦力是水平向右的。 注:1、由例2可以看到,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是有区别的。 2、摩擦力是和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是和运动方向相反,所以我们在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时,一定要先找出该物体相对于和它接触的物体的运动方向,才能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不能仅凭运动方向来判断摩擦力方向。

例3:传送带顺时针方向运动,现将一物体静止地放上传送带,则物体在放上传送带的一段时间内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 物体静止地放上传送带,传送带水平部分向右运动,则物体相对于传送的运动方向向左,所以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4、大小:经过试验,我们得出,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间的压力有关,还和物体间接触面的材料性质有关。 即f=μN μ是一个没有单位,小于1的常数,叫做动摩擦因数。它与两物体的材料性质,表面状况有关,和接触面积无关。 N是物体对接触面的正压力即垂直于接触面的弹力。 例4:一质量为5kg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它和水平面间的μ为0.6,则此时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多大? 解:此时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所以f=μN=0.6×50=30N 方向水平向左 注:这道例题中压力恰好等于重力的大小,但要特别注意,压力并不总等于重力,压力和重力是不相同的两个力。 5、作用效果:总是起着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作用。 (二)静摩擦力 1、定义:两相对静止的相互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直接接触 2)接触处粗糙且相互间有弹力 3)两物体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和接触面相切,并且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判断两物体间是否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一般采用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相接触的两物体间是否有相对运动,如果有,此方向即为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如果没有,说明物体间无相对运动趋势。 例5:判断下面两个静止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1)

滑动摩擦力教学设计

滑动摩擦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和产生条件 2.能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过程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应用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辨证思想 2.培养学生探究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的物理学习,对摩擦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对物理进行主动探究式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能力,能够通过实验来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归纳和概括物理现象及物理规律,由于本节课中实验探究的较多,学生已有的实验能力是学习这节课的优势。但是初中的教学中对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的阐述不够清晰,因此学生对此缺乏认识,对于相对运动的理解造成障碍。 教学重点: 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及规律,并能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初步认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1.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的判断 教学方法: 讲练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摩擦力实验器材,木板,斜面,滑块,细砂纸,刷子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滑块从斜面滑下 (教师)当滑块滑到水平面上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滑块慢慢停下来 (教师)滑块为什么会慢慢停下来? (学生)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教师)在初中同学们对摩擦力有了一定的了解,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涉及到了摩擦力? (学生讨论)用笔写字 在地面上推箱子…… (教师)摩擦力分为很多种,有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等。今天我们这节课将进一步学习摩擦力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教师)在演示实验中,滑块滑到水平面时受到摩擦力的摩擦力是什么摩擦力? (学生)滑动摩擦力 (教师)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同学能不能想到什么方法感受一下滑动摩擦力? {互动实验}:用手压在桌子上,用力向前推 (教师)同学们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力? (学生)感受到一个向后拉扯掌心,阻碍手继续向前滑动的力。 教师总结: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滑动摩擦力。 (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呢? (1){互动实验}:同学们用手感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①手向前移动:感受到力是向后拉扯掌心 ②手向左移动:感受到力是向右拉扯掌心 ③手和桌面之间压本书,手不动,向左拉书:感受到力是向左拉扯掌心(2)[演示实验]:用刷子和木板相互移动,通过刷毛的弯曲观察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①木板B不动,刷子A水平向右滑动 V 木板B

摩擦力的求法

摩擦力的求法 求解物体所受的摩擦力,首先要弄清楚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性质。即物体受到的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 所谓静摩擦力,就是物体和与它接触的物体保持相对静止时所受到的摩擦力。此力产生 的条件有四:○ 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2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有弹力○3接触面不光滑○4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的趋势。 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是一个变力,它将随着外力的变化或随着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计算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时,要根据物体所处的不同状态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a) 如果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要根据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进行求解。 b) 如果物体处于加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要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 例1、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 作用下处于静止,则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是多少?方向朝哪? 解:通过受力分析知:物体受到四个力的作用,重力;支持 力;拉力和摩擦力。根据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知, 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拉力。即f = F 例2、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斜向上与水平方 向成θ角的拉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求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解:通过受力分析知,物体受到四个力的作用,重力;支持力; 拉力和摩擦力。由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根据共点力作用下物 体的平衡条件知:???=+=G F N f F θθsin cos 因此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等于Fcos θ = f 。 如果物体和与它接触的物体保持相对静止,而一起作加速运动时,要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 例3、质量为m 的物体放在质量为M 的另一物体上,在光滑的水平 面上一起向右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求质量为 m 的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是多大? 解:分析m 的受力情况知,m 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重力;支持力; 摩擦力。 其中重力和支持力在竖直方向上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而物体所受 的静摩擦力才是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原因,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f = ma 例4、质量为m 的物体放在一水平转台上,距中心转轴的距离为r ,当物 体随转台一起以角速度ω匀速成转动时,求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解:分析物体受力知,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重力;支持力;和指向圆心的摩擦力。重力和支持力在竖直方向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而物体受到静摩擦力才是物体产生向心 加速度的原因。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r m f 2 ω= 应当注意的是,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没有关系。 滑动摩擦力,是指物体相对于和它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处 产生的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应具备四个条件:○ 1两物体相接触○2相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模板}

第4.3节摩擦力 【教学设计思想】 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引出生活难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极大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出处: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是高中力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正确认识摩擦力对整个力学知识框架的搭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本节课也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目前还没有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知识,只是在初中阶段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质。所以在讲述新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让他们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学习新课程,避免跨越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件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3.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二)过程与方法

《测量摩擦力》教案

《测量摩擦力》教案 《测量摩擦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3.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与弊,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观点。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尝试研究与解决,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的习惯和热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于摩擦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重力、弹力这两种力和二力平衡的知识,这为本节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还应看到学生在生活中通过感性得来的知识和经验,有很多是错误的。如:他们通常认为摩擦总是阻力,摩擦总是有害的。这些都是学习本节的障碍,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些错误观念,要及时纠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难点:1、“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方案的设计与理解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PPT课件、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钩码、长木板、棉布、毛巾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讲解_摩擦力(基础)

摩擦力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最大静摩擦力.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要点梳理】 要点一、摩擦力 要点诠释: 1.定义:当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接触面间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称为摩擦力.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2.分类:分为滚动摩擦(初中已经学习过)、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要点二、滑动摩擦力 要点诠释: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①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②有相对运动;③接触面粗糙. 说明: 1)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2)接触面粗糙.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3)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初中物理中考:测量滑动摩擦力实验(答案)

探究摩擦力实验 中考题欣赏: 1.(2011年29题) 在科学探究课中,实验小组同学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 大小有关”于是他们选用了重10N的物体完成了如图所示的三次实验: (1)通过比较两图,可以验证他们的猜想,得出的结论是:在 一定时,。 2.(2014年30题)同学们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做出如下猜想:猜想一: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三: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三个猜想,同学们在水平台上做了如图所示 的实验(其中甲乙接触面都为相同木板、丙接触面为毛 巾),请你补全下列实验过程: (1)实验过程中,在水平面上沿水平方向_________ 拉动弹簧测力计; (2)通过对比甲、乙两图,可知猜想_________ 是正确的,其结论是:_________ .(3)通过比较甲、丙两图得出“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的结论,这是_________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因为_________ . (4)要想验证猜想三是否正确,在控制其它变量不变的基础上,需要改变_________ .3.(2016年30题)妈妈的一双脚底带有很多胶粒的防滑瑜伽袜,引发了小红的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于是她找来三个挂钩、两块相同的新透明皂A、B和 一个弹簧测力计,在家里的水平大理石窗台上做了如图所示的四次探究实验。Array(1)她每次都要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透明皂做匀速直线运动,目的是根, 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①②两次实验说明: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 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比较实验②③,可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 (选填“有关”或“无关”)。 (4)小红在窗台上铺了一条毛巾,做了第④次实验。对比①④两次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理由是 。 (5)取下挂钩,她还想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她找 来一支一端削尖的铅笔,如右图所示,手拿A 、B 两块透明皂用力顶住铅 笔的两端,观察两块透明皂的表面,得出结论:压力相同时, 越 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她还发现,越用力,笔尾也陷入的越深, 说明: 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6)以上科学探究中,共同使用的研究方法是 法。 4.(2017年30题)实验小组用长方体木块(各表面粗糙程度相同)、弹簧测力计、长木 板、斜面、两个质量不同的钢球,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两组实验。 (1)如图甲所示,把木块平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做 运 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再把木块立放在长木板上,重复上述实验,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①比较两次读数,可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 (选填“有关”或“无关”); ②实验中被控制的变量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 。 (2)如图乙所示,在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用质量不同的钢球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去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观察木块被撞击的距离。 ①该实验研究的是 (选填“钢球”或“木块”)动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②比较图乙两次实验可得出结论: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越 。由此联想到高速公路限速牌上标明“120”和“100”字样, (选填“大客车” 甲 乙

实验优质课《摩擦力》说课稿

《摩擦力》说课稿 。下面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摩擦力》P 60-63 我从七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构思: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秤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能大大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是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在能力培养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对于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先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再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进而理解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然后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摩擦力的定义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应使学生能自身体验到摩擦力的三要素,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猜想,设计实验并独立完成实验。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注意学习方法的引领,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⑴知识与技能 a知道摩擦力的定义; b知道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c认识摩擦的利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 a观察有关摩擦现象; b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c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d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学生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并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良好习惯 四、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摩擦力的概念 (2)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教学难点: (1)为什么实验时必须拉着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才能测出其滑动摩擦力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五、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学生自主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同时配以实验演示和多媒体视频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16讲 摩擦力大小的计算(解题方法类)

第16讲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方法指导】 一、滑动摩擦力 1.在求解摩擦力的大小时,一定要分清是求静摩擦力,还是求滑动摩擦力,只有滑动摩擦力才能直接应用公式F=μF N求解。 2.公式F=μF N中的F N是物体接触面之间的压力,不一定有F N=mg,要根据物体受力情况来确定。 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4.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时,关键是根据力的平衡知识求出正压力的大小。 二、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在0~F fmax之间,其具体数值由物体受的其他外力和运动状态决定,与接触面间的正压力无关,但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 【对点题组】 1.如图所示,在动摩擦因数μ=0.1的水平面上向右运动的物体,质量为20 kg,在运动过程中,还受到一个水平向左的大小为10 N的拉力作用,则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g取10 m/s2) () A.10 N,向右B.10 N,向左 C.20 N,向右D.20 N,向左 2.如下图所示,两块木板紧紧夹住木块,一直保持静止,木块重为30 N,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若左右两端的压力F都是100 N,则每块木板对木块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是() A.30 N,方向向上 B.20 N,方向向上 C.40 N,方向向下 D.15 N,方向向上3.一根质量为m,长度为L的均匀长方木条放在水平桌面上,木条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水平力F推木条,当木条经下图所示位置时,桌面对它的摩擦力为() A.μmg B. 2 3 mg μ C. 1 3 mg μD.上述选项均不对 4.如下图所示,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上共受三个力作用,即F1、F2和摩擦力作用,物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10 N,F2=2 N,若撤去F1,物体仍静止不动,则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是() A.8 N,方向向右B.8 N,方向向左 C.2 N,方向向右D.2 N,方向向左 5. A、B、C三物块的质量分别为M、m和m0,按如下图所示连接。绳子不可伸长,且绳子和滑轮的质量、滑轮的摩擦均可不计。若B随A一起沿水平桌面做匀速运动,则可以断定() A.物块A与桌面之间有摩擦力,大小为m0g B.物块A与B之间有摩擦力,大小为m0g C.桌面对A、B对A都有摩擦力,两者方向相同,合力为m0g D.桌面对A、B对A都有摩擦力,两者方向相反,合力为m0g 6.一物块m在水平力拉动下,沿静止的水平传送带由A端运动到B端,如图甲所示,这时所受摩擦力为F1;现开动机械让传送带向左匀速传动,再次将同样的物块m由传送带的左端匀速拉动到右端,这时所受摩擦力大小为F2,如图乙所示。则F1、F2的大小关系满足()

趣味实验探究-------摩擦力教案资料

两个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摩擦力分类:◎群摩擦力 ◎滾动曆擦力 1定义: 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这时的摩擦力就叫做静摩擦力。【练习1】下列图中的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有静摩擦力的是() 趣味实验探究----摩擦力 、静摩擦力 互相接触的物体相对静止时,是不是能产生摩擦力? 小孩推箱而推不动,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这时一定有一个力与推力平 衡。

沿接紐面与扣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3.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区别: 木块运动方向向上,但它相对于皮带有下滑的趋势,它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却是向下的,所以所受静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 、滑动摩擦力 1. 定义 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 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⑴两物体间接触且有压力⑵接触面不光滑⑶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3.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轴论:粛动摩據力尢小与接蔽面积没有关痔 - 5?增大摩擦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⑴增大:使接触面更粗糙、增大压力 ⑵减小:使接触面更光滑、减小压力、以滚动代替滑动、使接触面脱离接触 悬浮、 加润滑油等) 三、滚动摩擦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时产生的摩擦。 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很多。 2.滚动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关系: 观看杜老师的演示实验 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很多。 课堂练习 【例 1】 F 、>斥 > 心 结论;镁融表面趁粗糙,滑动摩擦力越丸; 结论;圧力越尢*溝动摩擦办越大。 w ?亠 T 二:Ji :二:m 益 工:二匚: =二15匕二<Z £L * X ” 鼻 liHL ?』JLil 丄■■丄山 I, l~?. J J M v J v M r>*i ri z ■ %

摩擦力做功几种求法

3 l 白城一中物理组 / 闫炜平 摩擦力做功计算是同学做题时容易疑惑的问题, 概括的说分为三种情况,下面举例说明: 一、在摩擦力大小、方向都不变的情况下,应该 用θ cos ? ? =s f W f 可求。 二、在摩擦力大小不变,方向改变时,由微元法, 可将变力功等效成恒力功求和。 例1: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现 使物体沿任意曲线缓慢地运动,路程为s,物体与水 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拉力F做的功为多少? 解:由微元法可知:F做的功应等于摩擦力做功总和。 例2 :如图所示,竖直固定放置的斜面AB的下 端与光滑的圆弧轨道BCD的B端相切,圆弧面半径 为R,圆心O与A、D在同一水平面上,∠COB=θ。 现有一个质量为m的小物体从斜面上的A点无初速 滑下,已知小物体与AB斜 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 (1)小物体在斜面体上能 够通过的路程;(2)小物体 通过C点时,对C点的最 大压力和最小压力。 [解析](1)小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及摩 擦力做功,小物体最后取达B点时速度为零。设小物 体在斜面上通过的总路程为s,由动能定理得: ① 又 由①②式得: (2)小物体第一次到达C点时速度大,对C点压力 最大。 由动能定理④ 小物体最后在BCD圆弧轨道上运动,小物体通过C 点时对轨道压力最小。得: ⑥ 解⑥⑦式得 最小值 [注意,摩擦力做功的公式s f W? - =中,s一般是 物体运动的路程] 三、摩擦力大小、方向都在时刻改变时,速度V 越大时,压力 N F也越大,则由 N F fμ =可知 N F越 大,f也越大,摩擦力做功越多。 例1:连接A、B两点的弧形轨道ACB与ADB 是用相同材料制成的,它们的曲率半径相同。如图所 示,一个小物体由A点以一 定初速度v开始沿ACB滑 到B点时,到达B点速率 为 1 v若小物体由A点以相 同初速度沿ADB滑到B点时,速率为 2 v与的关系: () A 1v>2v B 1v=2v C 1v<2v D 无法判断 [解析]A 物体沿ACB运动过程中受竖直向下的 重力。垂直于轨道向上的支持力,沿切线方向的摩擦 力,其中重力、支持力不做功,摩擦力做负功,又据 圆运动的知识,支持力的平均值小于重力,摩擦力的 平均值较小。物体沿ADB运动过程中受竖直向下的 重力、垂直于轨道向上的支持,沿切线方向的摩擦力, 重力、支持力不做功,摩擦力做负功,而此过程中支 持力的平均值大于重力,摩擦力较大,而过程运动弧 长相同。所以沿ACB过程摩擦力做负功较小,到达B 点时速率较大,故选 A正确。 例2:如图所示,地面上有一个半圆形轨道,一 小物体(可视为质点)从一端离地面高为h的A点自 由落下,恰好顺着圆弧运动,从另一端D点竖直向上 射出,其最高点B距地面的高度为h/2,接着物体从 B点又自由落下,返回到左边的 最高点() A 低于C点 B 高于C点 C 恰在C点 D 无法确定 [解析]B 物体沿ACDB运动过程中应用动能定 理可知:2/ mgh W f = 即:由功能关系可知:由C到D过程中机械能损 失为2 mgh, 同理可知:当物体由BD到C过程中损失机械能 小于2 mgh故球一定能够高于C点。 例3: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固定着1/4圆弧 槽,圆弧槽的半径为R,它的末 端水平,上端离地高H,一个小 球从上端A点无初速滑下,若 小球的水平射程为S,求圆弧槽 阻力做功。 解:设小球脱离滑槽,开始做平抛运动的速度为 05年高考试题(选) 25.(20分)如图所示,一对杂技演员(都视为 质点)乘秋千(秋千绳处 于水平位置)从A点由静 止出发绕O点下摆,当摆 到最低点B时,女演员在 极短时间内将男演员沿水 平方向推出,然后自己刚 好能回到高处A。求男演员落地点C与O点的水平距 离s。已知男演员质量m1和女演员质量m2之比 ,2 2 1 = m m秋千的质量不计,秋千的摆长为R,C 点低5R。 (白城一中物理组/ 李松选 答案请见2版右下角) 大家一起来学习 如图所示,滑块A质量m=0.01kg,与水平地面 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用细线悬挂的小球质量均为 m’=0.01kg且沿x轴均匀排列。A与第一只小球及小 球与相邻小球距离均为s=2m,且从左至右悬挂小球 的线长分别为……当A与第一只小球间距 为2m时的运动速度且正好沿着x轴正 向运动。不计滑块和小球大小且当滑块与球、球与球 发生碰撞时机械能守恒,交换速度,碰后任一小球恰 好能在坚直平面内做完整的圆周运动。() (1)最左侧悬挂小球的线长为多少? (2)滑块在运动中能与几个小球发生碰撞。 (3)求出碰撞中第n 的表达式。 [解析](1)设滑块与第一个 球碰撞前的速度为 1 v,由动 能定理得:2 1 umgs= - 一个球碰后瞬间球速 1 v v= 械能守恒得:2 2 1 2 1 2 1 2 2 1mv mgl mv+ =又因为 球在最高点时,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所以悬挂在最左侧绳长 (2)对滑块由动能定理得2 2 1 0mv umgs- = - 所以滑块滑行的总路程m s25 =则滑块在滑行过 程中与小球碰撞个数5. 12 = =s s n,应取12个 (3)设滑块与第n个(n≦12)球碰前速度为 n v由 动能定理得2 22 1 2 1mv mv ns umg n - = ? -则滑 块与球碰后,球速 n n v v= '若第n个悬线长 n l到最高 点速度为n n v 对小球机械能守恒2 2'2 1 2 2 1n n n n mv mgl mv+ = 且在最高点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n n l mv mg2' =联立 以上各式g ugns v l n 5 ) 2 (2 - = [教师评语]这是一道力学习题,可用来培养同学们的 复合解题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有: ①动能定理 ②机械能守恒 ③瞬间牛顿第二定律 ④弹性碰撞时(不损失能量) 由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可知,质量相等发生速度互换 现象。 (白城一中一年五班/ 史小汐投搞) ② 2 2 1 cos c mv AB mg mgR= ? -θ μ 第1版共2版主管白城一中教研所主办白城一中高一物理组排版:张学金李延铎我们的目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印刷:校本部印刷室 B C A cos= -fs mgRθ θ μcos mg f= μ R S= R mv mg N c 2 max = -③ s mg s s s s mg W n f ? = + + + =μ μ) ( 3 2 1 R mv mg N c /2' min = - ⑦ (1 mgR- ()mg ctg Nθ θ μ? - =cos 2 3 max B v ()R H g S v B - =2 2 2 1 B f mv W mgR= - ()R H mgS mgR W f - - =4 2 由平抛运动知识得:① 由动能定理得: ()mg Nθ cos 2 3 min - = 由①②得: ② m g ugs v l84 .1 5 ) 2 (2 1 = - = 1 2 2 l mv mg= ( 16 .0 2m n - =12 3.2.1 = n 2 / 10s m g= s m v/ 10 = 3 l 2 l 1 l 1 l

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

滑动摩擦力 一.解答题(共11小题) 1.(2015?新昌县模拟)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相互性,并比较一对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整个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其中长木板A和木块B叠放在一起,两个轻质弹簧测力计C、D的一端分别与A、B相连,C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 (1)在理想情况下,B对A的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C”或“D”) (2)实验中.使木板A保持静止,木块B处于(选填“匀速运动”或“静止”)状态,读取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F1、F2. (3)分析实验数据,若,则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且一对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 2.(2014?昌平区一模)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分别在水平面上匀速拉动两个同种材料制成的正方体A和B(各面粗糙程度均相同,其中一面带有拉环),他发现“匀速拉动体积大的物体A时,所用的拉力大”,于是他认为“接触面积大的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请利用给定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 3.(2013?宁夏校级二模)为了测定木块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实验方案,实验中不计弹簧测力计的重力. (1)如图甲,甲组同学将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沿水平方向缓慢地拉动测力计,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即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实验中同学们发现很难读数,原因是:. (2)乙组同学按如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木块用测力计水平拉住,测力计另一端固定在桌上一侧;细线一端和砂桶连接,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和长木板水平相连.实验时在砂桶中加砂,使长木板运动.若长木板匀速运动,木块和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测力计读数;若长木板加速运动,则木块和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测力计读数.(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所以从实验误差及操作方面考虑,应选择方案,理由是.

实验08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影响因素实验(原卷版)

实验八、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影响因素的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在本实验中,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多个,所以实验探究过程中我们要用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之间的关系时,要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因素不变,而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要保持压力等因素不变。 【实验原理】: 二力平衡;通过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块,使木块处于平衡状态,即二力平衡,从而间接测出摩擦力的大小。(转换法) 【提出猜想】: 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可能有,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实验器材】: 木块、弹簧测力计、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长木板两块、砝码。 【实验步骤】: ①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水平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 ②在木块上面放一个砝码,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摩擦力。 ③换用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的长木板,保持木块上的砝码不变,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摩擦力。 【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实验补充】: 1. 因为弹簧测力计本身有重量,为了保证水平拉力,牵引木块时,要握住弹簧测力计的外壳;使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关键是拉力要均匀,集中注意力盯住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一直拉到底,在指针不颤动时读数。 2.实验拓展:验证“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接触面积有关”。方法:把木块侧放,改变和木板的接触面积,保持对木板的压力不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中没有“接触面积”,物体间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大小”无关,而是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考点方向】: 1、本实验体现两个物理研究方法:和。 2、摩擦力大小测量具体操作:。 3、测量摩擦力大小是依据:的知识来进行的。 4、实验中出现误差的原因:。 5、实验结论:。 该实验研究采用了。 5、转换法应用:。 6、在木块移动时,如果提高拉力,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会。 7、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无关。 8、实验需要多次测量,得出多组数据的目的是:。 9、如果在木块移动过程中,不是匀速滑动而是加速滑动,弹簧测力计测出的结果比真实值要。【创新母题】在学习摩擦力时,小强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 ①接触面所受的压力;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