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物理教学中的困惑反思

当前物理教学中的困惑反思

当前物理教学中的困惑反思
当前物理教学中的困惑反思

当前物理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基础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物理教师也很想抓住这个机遇,对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创新,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以下几个困惑以及对其的反思。

困惑一:新增了大量的探究式内容,该怎么教?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物理课堂教学中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感到教学时间太紧张,完不成教学任务怎么办?想改革,但每学期仍有固定的教学进度的呀?不改是等死,乱改找死,要改但不能乱改。

带着这个相当无奈的问题,我和我们的同学在QQ群里讨论很长时间,结果让我明白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实施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某个知识的获取,而是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要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唤回他们创造的激情、积极的态度以及活泼开朗的心情,所以多占用一些时间是值得的。

在明确了这样做的理由以后,但又如何解决时间紧的问题?实际上探究教学应采取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想结合的方式,只要学生有探究的积极性,就完全可能在课外去做他们有兴趣做又能做的事。例如在讲授“平均速度”前,启发学生开展“比较蚂蚁等小昆虫爬行快慢或百米赛跑”的活动,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会发现可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长短”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多少”的方法来比较快慢,课上老师只让学生汇报探究方法与结果,可大大节省授课时间。只要在平时的备课中,能对教材做到统揽全局、总体规划,不单节孤立被动的备课,还是能够解决时间紧的问题的。

困惑二:如何有效的调控课堂,把握好“管”与“放”的分寸?

在强调“创新、实践、探索”的课程主旋律下,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然而上课时往往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该如何有效的调控课堂,把握好“管”与“放”呢?

一方面,按新课程的要求,适时开展非指导性教学,要“放”,但要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不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需要老师将学生、教学内容、课堂的际遇等诸多因素纳入教学过程,进行课堂的适当调控,使课堂放而不乱,学习环境和谐。

如何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呢?例如:在学生还不善于合作学习的情况下,教师应考虑合理分组,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竞争与合作,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立转向合作;随着课改的深入,可逐步培养起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则、方法、步骤,即可克服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盲目尝试和无意义的猜测,提高课堂学习的高效性。(说明怎样分组)

困惑三:物理从课本走向社会和生活,这知识究竟该讲多深?

过去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是统一的,确定性非常明显,我们常以“超纲”、“不考”为理由,不允许不确定性情境进入课堂。与此相反,新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有的那些不确定性。例如,教学目标、结果、对象、内容、方法、过程的不确定性使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情境大大增多,教学中又如何应对?解读新课程标准,会发现,新课程标准在参考了教学大纲“知识与技能”的同

时,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和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列入到与“知识与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到了课程资源中。为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是个研究者、决策者,对于课堂教学不确定性情境,可以成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对于不确定性情境产生的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而无法一一答复时,可以鼓励学生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开展研究性学习,突破课堂教学与时空的局限。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否真实有效利用好网络资源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里的网络资源可以用手机或电脑在互联网上搜索)

困惑四:教会与会教,学会及会学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远?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体会课改实质,寻求灵活的教学方法。但无论我们的教学理念多么先进、教法多么灵活,我们都逃脱不了一个问题:将我们理解的知识教会学生,让学生学会,让学生会学。说实话,这真的很难,但可以尝试从两个方面入手:(1)带着学生摸清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的编写意图有时教师都很难把握,如果教师能尝试带领学生共同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旦学生都能体会出教材编写的妙处,教学自然变得简单了。

(2)教会学生弄清做题的目的。有的学生题目做对了,都不知道如何做对的,更不要说为什么做错了。多数学生试题做错的原因在于没有搞懂试题编写的意图,答题有很大的盲目性。

困惑五:学生学习上的老毛病,改掉咋就这么难?

每次阅完试卷,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学生的老毛病又犯了。如:学生计算能力差,答题不规范,书写不工整等。对这些问题,平时教师可谓苦口婆心,费尽心思,可学生依然如故。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怎么了?往往第一反应是“学生怎么这么笨?怎么就改不了?”。我们却没有反思一个重要的问题:我是怎么教的?我有没有给学生讲清规范书写的必要性?有没有给学生规范的板书示范?(举物理中的数和单位及规范解题的过程)其实学生跟着教师学。当学生出现这样或者那样问题时,我们认为教师应该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到底是学生学的问题还是教师教的问题。(举上学时跟着老师学写“解”的例子),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地制定一个跟踪记录表,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教学情况,同时也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改正情况,这样既改正了学生的错误,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表格的具体填写可以让每个学习小组的代表完成)困惑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一、传统实验教学的困难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式呆板,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发展空间。就连学生分组实验,教材从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到注意事项,面面俱到。实验时教师怕学生损坏器材,还要花相当的时间讲实验,然后学生依样画葫芦,记录几个数据了事。

农村学校由于器材不足,老师不得已只能讲实验,尽力把实验描述清楚;而有时嫌做实验麻烦,加上有些实验现象不明显,便有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现象;有时候花很多时间制作多媒体课件,想方设法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让学生看实验,不重视实际操作。

二、更新实验思路,克服教学上的困难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上,不实验怎么行?我们必须更新实验思路,克服教学上的困难。

1、采用多形式的实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或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例如在讲长度测量和误差时,可先让三、四名学生用同一把长木尺测量讲台同一侧边的长(注意相互保密),然后同时写在黑板上,通过学生实际实验测出的数据,更能说明测量误差这个概念,说不定还能说明测量误差和错误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2、利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计物理实验需要灵活、综合运用物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可循序渐进要求学生:①按实验原理和方法正确选择实验器材,②设计实验原理和方法并独立操作,③在此基础上力求设计独特的实验构思。例如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中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提前要求学生预习,并按课本及提示自己寻找器材实验,然后上课时请学生说出方法并给大家演示。

3、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合作精神。

新课标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强调观察、实验、探究、运用,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即模仿科学家的探究方法,重视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步骤,探究学生未知的知识。例如九年级物理《电磁铁》,我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些步骤,然后和本组同学一起寻找器材、讨论如何操作,活动后,可要求每组写出探究报告或总结,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引导学生自备器材,拓展创新。

实验时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器材,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输液管和木刻度尺制作U形压强计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活动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竞赛”加以拓展,学生创造性地使用现有物品、废弃物品进行小制作,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解决农村学校器材不足的问题。

5、适当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加强实验教学。

对于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可见度较低、或者实验器材难找的实验,可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通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也同样形象生动,学生又有新鲜感,教学效果也很好,但不能一味追求、代替实际操作。

困惑七:我们排除种种困惑,努力朝着课改的方向去做好,但是心里最没底的困惑是,我们这样教,中考怎么考?

对照近几年的中考,就会发现:新的教学方式有着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优点,尤其是在目标上的不同:一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二是目标内容更为全面,不仅有学科知识、还有科学过程、方法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目标;三是将三大目标统一于科学探究的过程,强调知识在探究过程中构建。近几年中考物理试卷上探究性试题就表明评价体系已经在朝着“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改革的进展”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毫无顾虑地、大胆地改进自己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新的评价模式。

同时,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众多创新之处,教师一定不要忘记中小学是“基础教育”,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