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E082012 课程类型:专业课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检验》英文名称:Microbe examination in food 学分:1 适用对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类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知识、常规项目的检验原理与方法,了解检验新技术的发展概况,并通过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掌握正确的微生物检验的方法。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 知识要求:

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概况,食品中微生物存在状况,以及常用的微生物检验仪器与设备,熟悉各种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制备的方法,掌握食品中菌落总数、大肠杆菌以及一些致病菌的检测方法及报告方式。

2. 能力要求:

能运用所学知识,熟练检测各种食品中菌落总数、大肠杆菌以及一些致病菌并写出合格的检测报告。

三、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在学习食品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分析、仪器分析、微生物学等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四、学时分配

本课程学分为1学分,建议开设16学时。

五、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李松涛: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年。

教学参考教材:

1. 苏世彦编,《食品微生物检验手册》轻工业出版社

2. 刘恭植编《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

3. 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与微生物学部分》

4. 国家标准《微生物学检验》注解

六、教学方式与手段建议

以课堂教授为主,学生课下自学、查找有关资料、课堂提问、课堂互动等形式辅助学习,结合实验教学。

七、课程考核方式

以闭卷为主,占总成绩70%;课堂出勤和平时作业占30%。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大纲

绪论(2学时)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食品卫生以及食品卫生检验的概念和特点,了解微生物检验学的发展历史。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1.食品卫生学

2.食品微生物检验学

第一章微生物检验技术(4学时)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复习微生物检验基本知识,并重点掌握微生物检验鉴定技术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1. 微生物检验基本知识

2.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常规技术

3. 食品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技术

4.食品微生物分子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及分析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第二章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4学时)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食品检验样品采集的原则、方法,以及食品检验样品的运送及处理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1. 食品检验样品采集的原则

2 . 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方法

3. 食品检验样品的运送及处理

第三章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指标(4学时)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的微生物特性以及检验的原理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1菌落总数

2大肠菌群MPN

3.致病性微生物

第四章食品中毒性微生物的检验(2学时)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食物中毒的概念、分类以及特点,掌握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检验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1. 沙门氏菌的检验

2. 葡萄球菌的检验

3. 肉毒梭菌的检验

4. 霉菌与酵母菌数的测定

执笔人:马利华(副教授)

审定人:苗敬之(副教授)

批准人:陈宏伟(教授)

制定(修订)日期:2009年10月20日

微生物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微生物基础是介绍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学科,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农业、工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控制和改造微生物,使它们为人类造福。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本课程是种植类、养殖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的后续课是食用菌栽培技术等应用课程。在教学中,要熟悉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学知识,以便广泛地传播微生物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推动微生物学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对于教学内容,大纲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进行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微生物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要求重点学习,也是考核的重点。 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总体设计初步方案 一、学时分配

二、教材 1.文字教材 主教材《微生物基础》按照本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主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编制音像教材的基础。 2.音像教材 音像教材为重点讲授型,配合主教材,主要讲授每章的重点和难点,并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演示、动画等。 三、教学环节 1.电视课 电视课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获得本课程知识的重要媒体之一。 2.面授、自学和考试 学生以文字教材为主要教学媒体,结合收看电视教材、参加面授辅导课进行自学。认真领会教学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思考题和练习题。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二、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三、微生物与农业的关系 [教学要求] 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 熟悉:微生物与农业的关系。 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菌 一、细菌的形态、大小 二、细菌的细胞结构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论文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文献综述 题目: 常见致病菌导致的食物中毒及其检测姓名: 木日西提江 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专业: 食品科学 班级: 071班 学号: 074031156 指导教师: 王伟 2010年12 月7 日

常见致病菌导致的食物中毒及其检测 摘要: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食物中毒作为最典型的一大类食源性疾病更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凡是导致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破坏,引发机体病理改变甚至死亡的物质被称为毒物。毒物随食物或毒物被当作食物进入人体引起的中毒被称为食物中毒。本文以常见致病菌导致的食物中毒为出发点,对常见食物中毒分为化学性、有毒动植物中毒、微生物性三大类,叙述其中毒原理及常见症状,描述食物中毒的发病原理,发病症状,检验方法(包括快速检验)。并详细描述微生物的快速检测。 关键字致病菌沙门氏菌检验快速检验 正文 食物中毒是指吃了不洁或有毒食物而导致的疾病。通常在吃了有问题的食物1至72小时内发病,病情严重者可以致命。食物中毒一般分为化学性、有毒动植物中毒、微生物性(包括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 一、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化学物质,如鼠药、农药、亚硝酸盐等,或食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中毒症状急性中毒有心悸,面颈、四肢肌肉颤动,有手抖甚至不能站立,头晕,乏力,原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反应,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心电图示S-T段压低与T波倒置。其中常见的化学性食物中毒有: (一)毒鼠强中毒:毒鼠强毒性极大,对人致死量5—12毫克。一般在误食10-30分钟后出现中毒症状。轻度中毒表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口唇麻木、酒醉感。重度中毒表现突然晕倒,癫痫样大发作,发作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小便失禁、意识丧失。 (二)亚硝酸盐中毒:俗称“工业用盐”。摄入亚硝酸盐0.2-0.5克就可以引起食物中毒,3克可导致死亡。发病急,中毒表现为口唇、舌尖、指尖青紫等缺氧症状,重者眼结膜、面部及全身皮肤青紫。自觉症状有头晕、头痛、无力、心率快等。急救处理:催吐、洗胃和导泻以消除毒物;应用氧化型亚甲蓝(美蓝)、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学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 1按照GB 4789.2-2016菌落总数测定进行液体样品测定时,若两个接种原液的样品的培养皿中均无菌落出现,则应报告()CFU/ml。 A、0 B、<1 C、<10 D、<1×稀释倍数 正确答案:B 2在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和食品卫生学中,常用做被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是() A、粪链球菌 B、大肠菌群 C、沙门氏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正确答案:B 3()发酵利用试验在微生物法检验食品中大肠菌群上有重要意义。 A、葡萄糖 B、乳糖 C、麦芽糖 D、甘露醇 正确答案:B 4在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和食品卫生学中,常用做被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是() A、粪链球菌 B、大肠菌群 C、沙门氏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正确答案:B 5大肠菌群MPN计数法中,在LST肉汤管中的培养时间是() A、24~48h B、24~36h C、36~48h

D、48h±2h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共5题,50.0分) 1我国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微生物指标有()三项 A、菌落总数 B、大肠菌群 C、大肠杆菌 D、致病菌 正确答案:ABD 2以下关于菌落总数检验错误的是() A、活菌计数法检测细菌总数应选择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稀释度 B、活菌计数法检测细菌总数应选择平均菌落数在200~500之间的稀释度 C、检测食品中菌落总数的培养是48h D、检测食品中菌落总数的培养是24h 正确答案:BD 3以下关于大肠菌群检测说法错误的是() A、MPN法是待测样品经系列稀释并培养后,根据其未生长的最低稀释度与生长的最高稀释度,应用统计学概率论推算出待测样品中大肠菌群的最大可能数 B、MPN法中从制备样品匀液至样品接种完毕,全过程不得超过20min C、初发酵实验中,培养24±2h未产气者进行复发酵试验 D、凡BGLB肉汤管产气,即可报告为大肠菌群阳性 正确答案:BC 4空气中微生物检验样品采集方法有()。 A、直接沉降法 B、过滤法 C、气流撞击法 D、通风法 正确答案:ABC 5菌落总数测定时需要注意哪些误差?() A、菌落计数误差

食品微生物学专业课考研复习大纲

上海交通大学854食品微生物学专业课考研复习大纲 EMBA:双学位。获EQUIS与AMBA国际认证MBA:设投资与金融、全球管理两大专业854 食品微生物学 一、考试内容范围 根据教学大纲命题,以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重要实验的基本原理为重点考核内容。 1 、微生物的细胞结构。 2 、原核微生物。主要掌握原核生物的分类,真细菌( 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 的形态特点、菌落特点及繁殖特性和古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及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等。 3 、真核微生物。主要掌握酵母菌、丝状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的特征、种类等。 4 、病毒。掌握病毒的形态与结构、增殖和分类,了解噬菌体、脊椎动物病毒、昆虫病毒、植物病毒的主要特点及代表。 5 、微生物的营养。掌握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培养基的配制原则,熟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与食品中微生物类群的关系。 6 、微生物的代谢。了解微生物代谢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微生物的产能代谢,掌握微生物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关联性及微生物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的基本原理。了解食品的腐败与微生物代谢的关系。 7 、微生物的生长和环境条件。掌握食品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影响因素和培养方法,熟悉有害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及其原理。 8 、微生物生态。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微生物与其生活在一起的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食品的微生物生态。 9 、微生物遗传。掌握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微生物变异和诱变育种的机制,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了解微生物菌种保藏与复壮的理论和方法。 10 、传染与免疫。掌握有关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了解感染的一般概念,掌握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宿主的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具体机制,抗体的结构和功能),免疫病理反应;理解免疫学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11 、掌握微生物与食品发酵的关系。 12 、掌握微生物与食品腐败的关系。 13 、掌握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14 、掌握重要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关键点。 15 、掌握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主要种类及其要点。 二、考题的形式及评分准则 题型包括主观和客观两类,有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等类型。名词解释、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问答题主要是考核考生对微生物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卷尽可能多地涵盖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基础微生物学的内容占考卷的主要部分(70% 左右)。 考生答题时,基本概念力求准确,问答题按照要点计分。如果在答题时基本概念不清,则不给分。对回答内容不完整,而思路正确者,将适当给分。 三、主要参考教材和书籍: 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 江汉湖. 食品微生物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复习题完整版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复 习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名词解释 样品(sample)是指从某一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 食品采样(sampling)是指从较大批量食品中抽取能较好地代表其总体样品的方法。 接种: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内的过程叫做接种。 菌落总数: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样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细菌培养,使每一个活菌只能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然后进行菌落计数所得的菌落数量。 V-P试验:某些细菌在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缩合,脱羧成乙酰甲基甲醇,后者在强碱环境下,被空气中氧氧化为二乙酰,二乙酰与蛋白胨中的胍基生成红色化合物,称V-P(+)反应。 生理生化试验:微生物生化反应是指用化学反应来测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生化反应常用来鉴别一些在形态和其它方面不易区别的微生物。因此微生物生化反应是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之一。 硫化氢(H2S)试验:有些细菌可分解培养基中含硫氨基酸或含硫化合物,而产生硫化氢气体,硫化氢遇铅盐或低铁盐可生成黑色沉淀物。 增殖培养基: 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一些某种微生物特别喜欢的营养物质,以增加这种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逐渐淘汰其它微生物,这种培养基称为增殖培养基。 外源性污染: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品过程中不遵守操作规程或不按卫生要求使食品发生污染称为外源性污染,也称为第二次污染. 环状沉淀反应:是一种定性试验方法,可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将已知抗体注入特制小试管中,然后沿管壁徐徐加入等量抗原,如抗原与抗体对应,则在两液界面出现白色的沉淀圆环。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食用被微生物或微生物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称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无菌接种操作:培养基经高压灭菌后,用经过灭菌的工具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含菌材料于培养基上,这过程叫做无菌接种操作。 菌落: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能被肉眼识别的生长物,它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细菌集合而成。 细菌总数: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样品.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在显微镜下对细菌进行直接计数。其中包括各种活菌数和尚未消失的死菌数。 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度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的无芽胞杆菌。 淀粉水解试验:某些细菌可以产生分解淀粉的酶,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淀粉水解后,遇碘不再变蓝色。 糖酵解试验:不同微生物分解利用糖类的能力有很大差异,或能利用或不能利用,能利用者,或产气或不产气。可用指示剂及发酵管检验。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肠杆菌科各菌属都能发酵葡萄糖,在分解葡萄糖过程中产生丙酮酸,进一步分解中,由于糖代谢的途径不同,可产生乳酸,琥珀酸、醋酸和甲酸等大量酸性产物,可使培养基PH值下降至以下,使甲基红指示剂变红。 靛基质(Imdole)试验:某些细菌能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吲哚的存在可用显色反应表现出来。吲哚与对二甲基氨基苯醛结合,形成玫瑰吲哚,为红色化合物。尿素酶(Urease)试验:有些细菌能产生尿素酶,将尿素分解、产生2个分子的氨,使培养基变为碱性,酚红呈粉红色。氧化酶(Oxidase)试验:氧化酶亦即细胞色素氧化酶,为细胞色素呼吸酶系统的终末呼吸酶,氧化酶先使细胞色素C氧化,然后此氧化型细胞色素C再使对苯二胺氧化,产生颜色反应。硫化氢-靛基质-动力(SIM)琼脂试验:试验方法:以接种针挑取菌落或纯养物穿刺接种约1/2深度,置36±1℃培养18~24h,观察结果。培养物呈现黑色为硫化氢阳性,混浊或沿穿刺线向外生长为有动力,然后加Kovacs氏试剂数滴于培养表面,静置10min,若试剂呈红色为靛基质阳性。培养基未接种的下部,可作为对照。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物质以杀死或抑制不需要的菌种生长的培养基,称之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使难以区分的微生物经培养后呈现出明显差别,因而有助开快速鉴别某种微生物。这样的培养基称之为鉴别培养基。 无菌技术:指在微生物实验工作中,控制或防止各类微生物的污染及其干扰的一系列操作方法和有关措施。 粪大肠菌群:系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在℃培养24h内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和分解色氨酸产生靛基质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玻片凝集法:是一种常规的定性试验方法。原理是用已知抗体来检测未知抗原。常用于鉴定菌种、血型。试管凝集法:是一种定量试验方法。多用已知抗原来检测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含量。常用于协助诊断某些传染病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下,经过一定时间,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絮状沉淀反应:将已知抗原与抗体在试管(如凹玻片)内混匀,如抗原抗体对应,而又二者比例适当时,会出现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此为阳性反应。琼脂扩散试验:利用可溶性抗原抗体在半固体琼脂内扩散,若抗原抗体对应,且二者比例合适,在其扩散的某一部分就会出现白色的沉淀线。每对抗原抗体可形成一条沉淀线。有几对抗原抗体,就可分别形成几条沉淀线。大肠菌群MPN:大肠菌群MPN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应用统计学的原理所测定和计算出的一种最近似数值。 大肠菌群值:大肠菌群值是指在食品中检出一个大肠菌群细菌时所需要的最少样品量。内源性污染:凡由动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染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者,称为内源性污染,也称第一次污染.食品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检验学面向专业:全校 课程代码:无大纲执笔人:姜世金 总学分: 2.5[总学时:45(36/9)] 大纲审定人:牛钟相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是以动物微生物学的理论为基础,对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控制措施、以微生物为主的因素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及处理作了扼要介绍;着重介绍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指标,食物中毒性微生物、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检验方法;系统阐述了肉、蛋、乳、水产品及其制品、罐头食品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高微生物检验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 绪论 第一章食品微生物污染及控制(2学时) 第一节食品污染概述 第二节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源 第三节食品微生物污染的途径 第四节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危害 第五节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第二章食品的腐败变质与控制(2学时) 第一节食品的腐败变质 第二节食品腐败变质的影响 第三节食品腐败变质的变化 第四节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 第三章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2学时) 第一节食品检验样品采集的原则 第二节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方法 第三节食品检验样品的运送及处理 第四章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指标(2学时) 第一节菌落总数 第二节大肠菌群MPN 第三节致病性微生物 第四节细菌相与食品卫生的关系 第五章食物中毒性微生物的检验(16学时) 第一节食物中毒概述 第二节沙门氏菌及其检验 第三节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及其检验 第四节变形杆菌类及其检验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及检测技术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及检测技术 食品安全检验过程的主要内容 食品微生物的检验。食物在生产过程中以及放置过程中会受到环境中微生物的损坏或影响,在部分研究中,将食品中细菌数量对食品的损坏程度作为食品安全检测的首要内容。在食品微生物的检验过程中,我们主要对人体有害微生物进行检验,其中在食品安全检验过程中,因为食品中有多种微生物共存现象,所以在检验前,微生物检验员要把不同的菌体进行分离,这样才能更加清楚的了解各种微生物的数量及菌体的分布情况,包括生产型食品微生物,如醋酸杆菌,酵母菌等和使食物变质的微生物,如霉菌、细菌等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如溶血性大肠杆菌,肉毒杆菌等。对食品原辅料微生物的控制和产成品微生物的检验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 要途径。 针对食品致病菌的相关检验。不同的致病菌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像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吃到的大米,有些不法商家将发霉的大米加工后再次放入市场进行二次销售,虽然经加工后,在外表上和普通大米没啥两样,但这种大米中含有黄曲霉这一致病菌,据可靠信息表明,黄曲霉的危害性十分巨大,如果人们长时间吃这样的大米,出现

癌症的风险要比常人高出很多倍,由此可见,食品中致病菌的检验是保证我们能吃到放心食品十分关键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所以我们在致病菌的检验上对不同种类的致病菌进行定量严格检验。如乳制品和肉制品的致病菌主要是黄曲霉菌和大肠杆菌,而蛋制品中则容易出现染沙门菌、大肠菌群、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罐头食品容易出现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蜡样芽胞杆菌。

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主要特点 对食品检测要求相对较高。在食品微生物的一系列检验中,由于食品中涉及的微生物种类较多,因此加大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难度。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不同食品中微生物的含量特别是致病菌的含量有明确的要求。在食品的运输过程中,食品致病菌以及其他微生物对相应的食品有一定的污染,随着微生物种类的增多,检测人员需要对食品受致病菌影响的程度、食品保质期以及其他相关的标准进行测量,难度会随着微生物种类的增多而复杂。所以在微生物检验上我们对每一阶段的食品安全检测都要重视,在各个微生物的测量上,相关的检测技术要求就有所提高。 食品微生物检验效率。随着食品市场的商品流通提高,人们对食品需求不断增加,而食品安全问题却在日益严重,为了保障人们在能够及时满足食品种类和数量要求的同时,进一步促进食品安全的保障措施落实,必须加强食品安全的检验效率。当前的食品生产企业主要是采用大规模的流水线式生产方式,为了提高产出效率,在食品安全的微生物检验工作上往往会出现漏洞和懈怠。食品微生物检验效率的高低以及检验效果的好坏主要受到该企业的检验手段熟练程度以及检验设备精确程度的影响。特别是散货产品,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效率关系到出厂产品的新鲜度,如果检验效率过低,投放入市场的食品很有可能会提前出现变质等现象。因

粮油食品微生物学大纲

《粮食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绪论 【学习目标】(有实验的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 通过绪论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了解微生物的历史以及微生物在各领域中的作用;了解微生物学研究和生产听常用技术。 了解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课对本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及其对自然界的影响 (一)微生物的概念 1.微生物的概念 2.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 3.微生物在生物分类系统中的地位。 (二)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对自然界的影响 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微生物学概念: (一)感性认识时期 (二)形态描述时期 (三)生理学时期 (四)分子生物学时期 三、粮食微生物学 (一)概念及研究内容 (二)任务 四、微生物的应用前景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显微技术 【教学目的】 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了解几种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2.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显微样品的的制备。 3.通过了解显微技术的发展,认识工具对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显微镜的调焦、油镜的使用 第一节显微镜的种类和用途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 二、电子显微镜 第二节光学显微观察标本的制备 一、制片 二、染色 第三节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一、准备工作及观察要求 二、显微镜的放置 三、光源的调节 四、低倍镜的使用方法 五、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六、油镜的使用方法 七、显微镜使用后的处理 实训一、光学显微镜镜检技术

本章小结 第二章粮食微生物鉴别技术 第三节粮食病原微生物 第四节细菌 第五节放线菌 第六节病毒 一、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二、病毒的群体形态 三、病毒的培养与增殖 四、噬菌体 第七节微生物形态检查技术 一、肉眼观察 二、显微镜观察 三、染色法 实验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及形态观察技术 实验三、放线菌的形态观察技术 实验四、酵母菌形态观察技术 实验五、霉菌制片及形态的观察 第三章微生物生长测定及控制技术 【教学目的】 1.掌握微生物的六大营养物质,微生物的营养方式,影响微生物生长的

(完整word版)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期末考试卷 适用班级:考试方式:闭卷 班级学号姓名 一、名词解释: 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细胞直径约0.5μm,长度约0.5~5μm)、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2.菌落: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colony)。 3.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和陆生性强的原核生物。 4.菌丝体:许多分枝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菌丝体。 5.生长因子:通常是指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而且需要量很小的,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须在培养基中加入的有机营养物。 6.培养基:根据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经过人工配制的适合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称为培养基。 7.消毒:是指利用某些理化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所有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8.菌株:又称品系(在病毒中则称毒株或株),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单个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一切后代。 9.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和化学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群,促进其突变率大幅度提高,再从中筛选出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 10.干酪:是在乳中(也可用脱脂奶油或稀奶油)加入适量的乳酸菌发酵剂和凝乳酶,使蛋白质(主要是酪蛋白)凝固后,排除乳清,将凝块压成块状而制成的产品。

11.食品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12.发酵乳制品:是指良好的原料乳经过杀菌作用接种特定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进行发酵,产生具有特殊风味的食品,称为发酵乳制品。 13.栅栏技术:已知的防腐方法根据其防腐原理归结为高温处理,低温冷藏或冻结,降低水分活性,酸化,降低氧化还原值和添加防腐剂等几种,即可归结为少数几个因子。把这些起控制作用的因子,称作栅栏因子。栅栏因子共同防腐作用的内在统一,称作栅栏技术。 14.食物中毒:是指人体因食用了含有害微生物、微生物毒素或化学性有害物质的食物而出现的非传染性的中毒。 15.双歧因子:一种能促进双歧杆菌生长,不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物质。 二、填空题: 1.原核微生物中常见的类群有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 2.肽聚糖是原核微生物细胞壁所特有的成分,是由N- 乙酰葡萄糖胺(NAG)、N- 乙酰胞壁酸(NAM)和短肽聚合而成的网状结构的大分子化合物。 3.放线菌的菌丝由于形态与功能不同分成三类: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 4.在自然界中霉菌主要是形成各种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进行繁殖,无性孢子有孢子囊孢子、分生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和芽孢子。有性孢子常见的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 5.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应该包含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学元素。营养物质按照它们在机体中的生理作用不同,可分成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六大类。 6.配制培养基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微生物对营养的要求、根据营养物质的浓度及配比、适当的pH 、培养基中原料的选择。 7.高压蒸汽灭菌法一般采用0.1 MPa 的压力、121摄氏度处理20min。 8.目前根据发酵乳制品的生产过程、发酵剂的种类、产品的特征及其他特性的不同大致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4789系列知识点汇总情况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 系列知识点汇总GB 4789.1-2016 食品卫生学检验总则 一、2016版总则变更内容 1.删除了标准中的英文名称、起草单位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3.修改了实验室基本要求: 应具有相应的微生物专业教育或培训经历 (如生物学、植物学、医学、食品科学与工 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与微生物有关的相关 专业),具备相应的资质(应有岗位上岗证、 生物安全上岗证和压力容器上岗证),能够 理解并正确实施检验。 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和消毒知识(相 关标准及培训,如GB 19489-2008 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消毒技术规范(2002))。 应在检验过程中保持个人整洁与卫生,防止 人为污染样品。 应在检验过程中遵守相关安全措施的规定, 确保自身安全。 有颜色视觉障碍的人员不能从事涉及辨色 的实验(即无颜色视觉障碍)。

②环境与设施--突出温度、湿度和洁净度。 生物危害程度应与实验室生物防护水平相适应: 引起人和动物非常严重疾病,国家未发 现或已宣布消灭的微生物,如天花病毒。 引起任何动物比较严重疾病,在人和人、 人和动物之间传播如霍乱弧菌。 病原微生物分类 成严重危害如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 菌。 BSL-1):操作第四类病原微生物(属 适用范围如大肠埃希氏菌、枯草芽 重要设备是超净工作台,它可以 )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BSL-2):操作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属 II级生物安全柜。) BSL-3):操作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BSL-4):操作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消毒:是杀死微生物的物理或化学手段,但不一定杀死其中的孢子。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总则。 本标准适用于样品的采样、送检、检验及报告。 2 引用标准 GB 4789.17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肉与肉制品检验 GB 4789.1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乳与乳制品检验 GB 4789.19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蛋与蛋制品检验 GB 4789.20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水产食品检验 GB 4789.21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清凉饮料检验 GB 4789.2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调味品检验 GB 4789.2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冷食菜、豆制品检验 GB 4789.2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糖果、糕点、果脯检验 GB 4789.25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酒类检验 GB 4789.26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罐头检验 GB 4789.27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鲜乳中抗生素残留量检验 3 设备和材料 探子、铲子、匙、采样器、试管、广口瓶、剪子、开罐器等。 4 样品的采集 在食品检验中,所采集的样品必须有代表性。食品因其加工批号、原料情况(来源、种类、地区、季节等)、加工方法、运输、保藏条件、销售中的各个环节(例如有无防蝇、防污染、防蟑螂及防鼠等设备)及销售人员的责任心和卫生认识水平等无不影响着食品卫生质量,因此必须考虑周密。 4.1 样品种类 样品种类可分为大样、中样、小样三种。大样系指一整批,中样是从样品各部分取得的混合样品,小样系指做分析用,称为检样。检样一般以25g为准,中样以200g为准。 4.2 采样方法 4.2.1 采样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 4.2.2 采样用具:如探子、铲子、匙、采样器、试管、广口瓶、剪子和开罐器等,必须是灭菌的。 4.2.3 根据样品种类如袋、瓶和罐装者,应取完整的未开封的。如果样品很大,则需用无菌采样器取样;样品是固体粉末,应边取边混合;样品是液体的,通过振摇即可混匀;检样是冷冻食品,应保持在冷冻状态(可放在冰内、冰箱的冰盒内或低温冰箱内保存),非冷冻食品需保持在0~5℃中保存。 4.3 采样数量 根据不同种类,采样数量有所不同,见下表。 各种样品采样数量 (图略) 续表 (图略)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精)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0272052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 英文名称:Food Microbiology 开课学期:7 学时/学分:40/2 (其中实验课20学时)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 开课专业:营养与食品检验专业方向 选用教材:郑晓冬主编,《食品微生物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版 主要参考书: 1.张朝武主编《卫生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第3版) 2.无锡轻工大学天津轻工学院主编《食品微生物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6月版 3.郝林编《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 4.张文治著《新编食品微生物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8版 5.王秀茹主编.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版 6.刘运德主编.《微生物学检验》(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版 7.徐锡权主编《现代水传播病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8.杨正时房海主编《人及动物病原细菌学》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第一版 9.马文丽等主编:《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版 10.《消毒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2年版 11.GB/T4789.2-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执笔人:赵书欣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重点是系统讲授食品卫生微生物学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包括食品微生物学基础、食品受微生物污染的途径、食品腐败、食品卫生和食品传播的疾病及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等内容。使学生掌握食品卫生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独立开展本学科研究的能力和从事与食品有关的公共卫生工作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全面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 2、全面了解各类主要食品的主要特点及与食品卫生微生物学的关系; 3、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4、全面树立预防为主,加强食品卫生及食品安全意识;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讲述与实验课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之后,能够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问题运用于预防医学工作中。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0.5学时)

(完整版)食品加工技术教学大纲

《食品加工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加工技术 学时:共72学时,理论课程46学时,实验课26个学时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教材和参考书:《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工艺学》 一、课程学时分配 理论课课时分配

实验课课时分配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了各类食品的加工技术和加工原理等方面的知识。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专业课,通过对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技能练习,使学生在获得广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常见食品加工技术的基本专业技能,培养应用型的的食品专业技术人才。本课程共计72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6学时,实验26时。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 使学生掌握食品加工基本技术和加工原理,在参教学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指导生产,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产品开发、资源利用、工程设计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食品生产与开发的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食品分析、果蔬贮藏与加工工艺、畜产品加工工艺、发酵食品工艺、焙烤制品工艺、饮料工艺、实习训练,等 就业面向:食品加工领域的生产与管理工作。

四、主要教学章节 绪论 一、食品加工概述 二、食品加工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项目一果蔬食品加工技术任务一罐制品加工技术 一、罐制品加工基本原理 二、罐藏容器 三、果蔬罐头加工技术 四、常见的质量问题与控制 专项实训一糖水桃罐头的制作 任务二干制品加工技术 一、干制品加工基本原理 二、干制方法与设备 三、干制技术 四、干制品的包装与贮藏 专项实训二干制胡萝卜粒的制作 任务三糖制品加工技术 一、糖制品加工基本原理 二、糖制品分类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试题及答案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试题一 一、有两管菌种,一管为金黄葡萄球菌,一管为大肠杆菌,但标签已脱落,请通过染色实验将其分开。(40分) 1、涂片、干燥、固定(10分) 2、染色(15分) 3、镜检(10分) 4、报告(5分) 二、酱油中细菌总数的测定(60分) 1、实验准备(20分) 2、样品稀释与培养(20分) 3、菌落计数方法(10分) 4、菌落计数的报告(10分 答案要点 一、菌种区分 1、涂片、干燥、固定 (1)取两块洁净载玻片,分别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用无菌操作分别挑取菌种于载玻片的水滴中,调匀涂成薄膜,直径1.5cm左右。 (2)干燥室温干燥或用电吹风吹干。 (3)固定涂片面上,在酒精灯上过火三次,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菌的形态,并使其不易脱落。但不能在火焰上烤,否则,形态会破坏。 2、染色 (1)初染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染色1分钟,用水冲洗。 (2)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1分钟,水洗。 (3)脱色将载玻片上的水甩干净,在载玻片下衬以白色背景,滴加95%的酒精脱色,直洗至流出的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为止(0.5分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4)复染用番红染液染1-2分钟,水洗。 3、镜检干燥后,置显微镜下观察。 4、报告球状、染成紫色者为金黄葡萄球菌,杆状、染成红色者为大肠杆菌。

二、酱油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1、实验准备 (1)酱油 (2)1ml与10ml吸管将吸管洗净烘干,塞入少量脱脂棉,卷好防潮纸进行干热灭菌(160℃、2小时)或加压灭菌。(121℃、30分钟) (3)平皿将平皿分为10个一卷,用防潮纸包好,同上述吸管一起进行灭菌。(4)备一瓶90ml和三管9ml的生理盐水,配以松紧适度的棉塞,用防潮纸将口部包好,同上述材料一起进行加压蒸汽灭菌,但需使灭菌后仍能保持原有毫升数(也可应用生理盐水灭菌后直接吸取的办法)。 (5)培养基蛋白胨牛肉膏氯化钠琼脂培养基。将培养基用碱液调至PH7.2-7.4,装入灭菌的试管中约15ml,进行加压灭菌后,保温45℃备用。 2、样品稀释与培养 (1)用10ml无菌吸管将酱油样品注入90ml无菌生理盐水内,充分摇匀,作成1:10的稀释液。应严格无菌操作。 (2)用1ml无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注入含有9ml无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振荡试管混合均匀,做成1:100的稀释液。 (3)另取1ml无菌吸管,按上项操作顺序做10倍递增稀释液,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一支灭菌吸管,配成1:1000和1:10000的稀释液。 (4)再取三支1ml无菌吸管(或使用该稀释度的吸管),分别吸取1:10、1:100和1:1000的稀释液各1ml于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 (5)立即将15ml已冷却至45℃的培养基注入平皿内,并转动平皿,使其混合均匀。 (6)待琼脂凝固后,用纸包好,反转平皿,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24小时后取出,计算平皿内细菌菌落数目,成以稀释倍数,即得每毫升样品所含菌落总数。 4、菌落计数方法 (1)从温箱中取出平皿,用蜡笔将皿底分为若干等分区域(若菌落稀少,也可不分) (2)以左手拇指、无名指、小指持握平皿,斜置自然光下,皿底以食指、中指衬托显出昏暗背景以利菌落观察,右手持蜡笔式钢笔计点菌落数,每数一区,于边上标记计数,再用放大镜检查,有无遗漏。合计各区菌落数即为一皿的菌落总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食品微生物:是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总称。 2. 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运用微生物学、公共卫生学及免疫学的理论与技术,以检测食品中有害微生物及其产物为手段,来研究食品的预防性和生产性卫生监督,产品质量鉴定,控制以及最合理地加工利用,保证人畜健康,防止疾病传播和增进人类福利的一门应用学科。 3.致病菌:致病菌既能够引起人们发病的细菌。 4.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 5. 大肠菌群:大肠菌群系指一群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6.内源性污染: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称为内源性污染,也称第一次污染。 7.外源性污染: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用过程中,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发生微生物污染称外源性污染,也称第二次污染。 8.食品腐败变质: 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填空题: 1.食品微生物包括生产型食品微生物,食物变质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 2.我国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微生物指标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三项。 3.大肠菌群分为大肠艾希氏菌、弗氏柠檬酸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4.食品的特点1、有丰富的营养物质2、含有一定量的水分3、常具有天然防御结构和抑菌物质 5.食品微生物来源:1、土壤2、空气3、人与动植物4、工具与容器5、水:(水是一种污染源,淡水中常见的微生物类群有:假单胞菌属、无色杆菌属、黄杆菌属、产碱杆菌属等菌种。海水中主要是副溶血弧菌,是人类吃海产品而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水不仅是重要的污染源,而且还是食品被微生物污染的重要途径。) 6.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1)土壤(2)空气(3)水中(4)人及动物体(5)加工机械与设备(6)包装材料及原辅材料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编号: 课程组长: 总学分值:1分 总学时数:16学时 适用专业:酿酒工程 一、实验教学课程性质和目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课是与微生物学理论课同学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熟练的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和初步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微生物材料的观察、分析,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理论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够正确制备显微试片,并能独立操作显微镜进行微生物的显微分析; 2.能够通过固体培养的菌落特征,区分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特点; 3.能在独立进行各种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器皿、培养基的灭菌; 4.能够正确选择符合要求的目的菌株,并进行纯培养和简单的种类鉴定。 5.熟悉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微生物、鉴定微生物的基本方法。 三、实验配套的主要仪器设备及台(套)数

四、实验项目内容和要求

1.考核的内容 ①实验的基本操作; ②实验报告,注重考察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实验纪律与实验卫生; ④实验出勤。 2.对实验报告评阅,主要是看学生是否能按实验的要求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撰写是否能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3.考核评分,总分100分。 七、实验开出率 实验操作50%,实验报告50% 八、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刘素纯,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4 参考资料: [1] 沈萍,范秀荣,李广武主编.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6 [2] 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3] 林稚兰,黄秀梨主编. 现代微生物学与实验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 周阜棣,俞子牛,何绍江主编.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5] 徐孝华主编.普通微生物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 [6] 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生物系微生物教研室编.微生物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7] 徐岩,等译.James M.Jay 编著.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7 [8] 赵斌,何绍江主编,《微生物学实验》,科学出版社,2002。 执笔人:朱玲审核人: 2017年2月22日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一、定义 通过一定的实验方法测定食品中的微生物,特别是致病微生物的数量、种类、性质,从而判断食品的卫生质量,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二、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 卫生指标菌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细菌检验 大肠菌群数测定 致病菌检验 霉菌、酵母菌数测定 真菌检验 产毒霉菌检验 霉菌毒素测定 三、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特点 1、具有法规性 2、检验的范围广 3、杂菌含量多,要检验的菌少。 (1)需要增菌(2)抑制杂菌 4、检验结果具有数量界限 5、需要采样后尽快检验,快出结果 四、意义: 检出有害微生物,避免食物中毒,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五、食品卫生细菌常规检验项目 卫生指标菌 菌落总数测定 大肠菌群测定 沙门氏菌检验 u 致病菌 志贺氏菌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六、细菌污染食品的途径 1、食品加工原料的污染 2、产、储、运、销过程中的细菌污染 3、从业人员的污染 4、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 第一章 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生理生化实验 设计生化实验的原则:在实验中加入某些化学物质,使细菌代谢途径中分解代谢产物与加入<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产生某些变化或出现某种特征。 一、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实验原理 1、2H 2O 2 过氧化氢酶 2H 2O+O 2 阳性 2、过氧化物酶: RH 2+H 2O 2 过氧化物酶 R+2H 2O 阳性:细菌变为黑褐色; 阴性: 不变色。 阳性 阴性 二、细胞色素氧化酶实验原理 细胞色素C 细胞色素氧化酶 氧化型细胞色素C +对苯二胺 + --奈酚 靛酚兰(蓝色) 阳性: 2分钟内生成蓝色为阳性; 阴性:无变化。 三、氰化钾实验 阳性: 不抑菌,变混浊 阴性:抑菌 无 蓝 四、硝酸盐还原实验原理 KNO 3 还原酶 KNO 2KNO 2 +对氨基苯磺酸+ a -萘胺 红色化合物(立刻或数分钟内)红色 无色 五、糖发酵实验 分解糖产酸,PH 值下降,使 培养基的 酸碱指示剂发生变化。 阳性:产酸产气 六、氧化发酵实验(O/F 实验 有些微生物分解葡萄糖 必须有氧参加,此种细菌菌称为氧化型; 阳 阴 有些细菌有氧无氧均可分解葡萄糖,称发酵型; 有些细菌任何条件都不能分解葡萄糖,称产碱型。 灭菌琼脂(厌氧) 七、甲基红实验(MR 实验)和V-P 实验 1、MR 实验原理:一些细菌分解葡萄糖产 生丙酮酸,丙酮酸可被进一步分解为甲酸、乙酸、乳酸和琥珀酸而使培养基的PH 值下降到4.5以下,加入甲基红指示剂出现红色反应 2、V-P 实验原理 一些细菌分解葡萄糖为丙酮酸,进一步脱羧产生乙酰甲基甲醇,乙酰甲基甲醇在碱性溶液中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成二乙酰丁二酮,进而与培养基内蛋白胨中所含的精氨酸的胍基发生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实验结果同MR 实验) 阴 八 、柠檬酸盐实验(枸橼酸盐实验) 一些微生物可以以铵盐作为唯一 的氮源,以柠檬酸盐作为唯一的碳 源,在柠檬酸盐培养基上生长,分 解柠檬酸盐生成碳酸盐,使培养基 变成碱性,酸碱指示剂变色 九、丙二酸钠实验 一些微生物可以以丙二酸钠 作为唯一碳源,分解丙二酸钠生成碳酸钠,使培养基变成碱性,酸碱指示剂变色。 十、马尿酸盐实验 一些细菌可以水解马尿酸生成苯甲酸和甘氨酸,苯甲酸和Fe3+反应生成有色的苯甲酸盐沉淀。 十一、明胶液化实验 一些细菌可产生胞外酶,使明胶蛋白分解为氨基酸,而失去明胶的凝固能力。 十二、苯丙氨酸脱氨酶实验 一些细菌有苯丙氨酸脱氨酶, 可以脱氨 生成苯丙酮酸, 其与FeCl 3反应产生绿色 。 十三、氨基酸脱羧酶实验 一些细菌可以产生氨基酸 脱羧酶使氨基酸脱酸,产生胺类物质,使培养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