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筋病(腕管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伤筋病(腕管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伤筋病(腕管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伤筋病(腕管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伤筋病﹙腕管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2018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

采用《中医骨伤科学》[1]中“伤筋篇”的诊断依据

(1)好发于40~60岁的女性。

(2)手部麻木,以桡侧三指为主,抓车把、捏筷子无力。

(3)夜间、阴雨天、麻木较重,严重者可放射至前臂。

(4)甩手或活动手部可缓解。

(5)肌电图检查可见大鱼际等正中神经支配的肌肉有失神经改变。

2.西医诊断

参照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针刀医学》[2]中“周围神经疾病篇”的诊断依据,拟定标准如下:

(1)主诉:拇指、示指、中指和环指桡侧半感觉异常和(或)麻木,抓握无力。

(2)查体:手部正中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对掌活动差,拇短展肌可见萎缩。晚期可有大鱼际肌明显萎缩,拇指对掌功能受限。

(3)诱发诊断:屈腕试验(Phalen试验)患则屈腕1分钟后手指麻木加重为阳性,神经叩击试验(Tinel氏试验)用手指叩击腕掌部出现沿正中神经分布区异常感觉为阳性有利于帮助诊断。

(4)辅助检查:肌电图检查可见神经传导速减慢,拇短展肌收缩力减弱。

(二)证候诊断标准[3]

1.气滞血瘀证:由劳损所致,轻者手部麻木,甩手后缓解,重者麻木可放射至前臂,有夜间麻醒史。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2.气血两虚证:局部皮肤发白,发凉,或皮肤干燥,漫肿。手部桡侧三指麻木,对掌活动差,拇短展肌萎缩。晚期大鱼际肌可有明显萎缩,拇指对掌功能受限。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二、治疗方法

(一)针刀闭合手术(或以针刀为治疗手段、以其他称谓命名的治疗方法)

1.针刀闭合手术治疗原则:疏通气血,松解粘连,解除卡压。

2.操作方法

⑴腕横韧带松解术[4]

①体位:仰卧位,患肢掌心向上,握拳屈腕,腕下垫以薄枕。

②体表定位:让患者用力握拳向掌侧屈腕,在腕部掌侧可见三条走行于皮下的隆起,中间者为掌长肌腱,桡侧的为桡侧屈腕肌腱,尺侧的为尺侧腕屈肌腱。

定进针刀四点:

Ⅰ在远侧腕横纹尺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

Ⅱ自尺侧腕屈肌的内侧缘与远侧腕横纹交叉点向远端移1.5cm~2cm。

Ⅲ在远侧腕横纹桡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

Ⅳ自桡侧腕屈肌腱与远侧腕横纹交叉点向远端移动1.5cm~2cm。

③消毒局麻:碘伏消毒3遍后铺无菌洞巾;用0.5%-1%利多卡因每点处注射1ml。

④施术方法:

Ⅰ I型4号针刀沿两侧屈肌腱内侧缘将腕横韧带分别松解。

Ⅱ进针刀角度,上四点刀口线一律和肌腱平行,针体和腕平面成90°角。

Ⅲ量学规定,缓慢进针达腕横韧带(手下有韧性阻力感,稍加用力进针有突破感)然后垂直提插前移进针刀,幅度0.2cm~0.3cm,纵向长度0.8 cm~1.6cm。

Ⅳ术毕,局部压迫止血3~5分钟后,创可贴覆盖针眼。

Ⅴ针刀治疗间隔7天~10天。

⑵腕管出口松解术[5]

②位:坐位。

②定点:正中神经叩击试验阳性点。

③消毒局麻:碘伏消毒3遍后铺无菌洞巾。用0.5%-1%利多卡因每点处注射1ml。

④施术方法:

Ⅰ I型4号斜刃针刀,刀口线与前臂纵轴平行,按进针刀四步规程,在定点处针刀体与皮肤垂直刺入。

Ⅱ刀下有坚韧感、落空感时,即到达腕横韧带近端。

Ⅲ此时将针刀体与腕横韧带平行松解部分腕管远端的腕横韧带约0.5cm。

Ⅳ术毕,局部压迫止血3~5分钟后,创可贴覆盖针眼。

Ⅴ针刀治疗间隔7天~10天。

⑶腕部正中神经触激术[6]

①体位:患者仰卧,前臂外展,掌心向上。

②定点:桡骨茎突水平近侧腕横纹,桡侧腕屈肌与掌长肌之间定为进针刀点。

③消毒局麻:碘伏消毒3遍后铺无菌洞巾。0.5%利多卡因定点处注射1ml。

④施术方法:

Ⅰ左手拇指在定点部位用力下压以分离神经及血管置拇指后。

Ⅱ右手持I型4号针刀紧贴左拇指指甲刀口线与血管走行平行垂直刺入。

Ⅲ量学规定,进针刀深度0.5cm~1.0cm,出现向手掌桡侧放射的酸、麻、胀感后小幅度纵向、横向摆动针刀各3次,以病人耐受为度。

Ⅳ术毕,局部压迫止血3~5分钟,创可贴覆盖针眼。

Ⅴ针刀治疗间隔7天~10天。

(二) 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推荐方药:治宜祛风活血通络,小活络丹加减,制天南星、制川乌、制草乌、地龙、乳香、没药、加当归、川芎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气血两虚证:

治法:益气补血,舒筋散结

推荐方药:黄耆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耆、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加、川芎、地黄、川当归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三)特色疗法

1.手法治疗:[7]

(1)以传统推拿手法与现代关节松动术相结合,运用推法、按法、弹拔法等疏理经筋,松解腕管周围软组织,滑利关节。行桡腕关节、拇指的掌腕关节牵引及滑动技术,最后顺肌腱由远心端向近心端用擦法放松。力量循序渐进,以患者耐受为度。

(2)先在外关、阳溪、鱼际、合谷、劳宫及痛点等穴位处,施以按压、揉摩手法。

(3)然后将患手轻度拔伸下缓缓旋转、并屈伸腕关节3~5次。接着左手握于患手腕上,右手拇、示指捏住患手拇、示、中、环指远节,向远心端迅速拔伸,以发出弹响为佳。以上手法可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

(4)患者仰卧,前臂外展,掌心向上。于肱骨内、外上髁之间画一横线该线与肱动脉交叉点内侧0.5cm处弹拔正中神经每次弹拔5~10下,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

2.针灸治疗:取阳溪、外关,合谷、劳宫等穴,得气后留针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1个疗程。

3.电针治疗:选取主穴曲池、内关,配穴手三里、臂中、合谷,主配穴得气

后各接电极一端,每次通电20~30分钟,用断续波,强度以出现肌肉抽动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中药泡手

针刀术后3天,可应用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等,双手浸泡在温药汤中,温度保持40°,每天1次,每次20分钟。10次为1疗程。

5.康复训练:

(1)腕关节活动训练

向前轻柔的弯曲腕关节(屈曲),在最屈曲的位置坚持5秒钟。

轻柔的向手背侧弯曲腕关节(背伸),在最背伸的位置上坚持5秒钟。

向手腕的桡侧和尺侧轻柔的活动腕关节,在最桡偏和尺偏的位置上各坚持5秒钟,每天3组,每组10次,每次每个位置各坚持5秒,10次为一疗程。

(2)腕关节拉伸练习

①用健侧手帮助练习患侧腕关节进行拉伸练习。

②先压住患侧手背使腕关节尽量屈曲,维持姿势不动。

③再搬住患侧手掌或手指使腕关节尽量背伸,维持姿势不动。

④注意保持患侧肘关节处在伸直位。

⑤每天3组,每组3次,每次每个位置坚持15~30秒钟;10次为11疗程。

(3)屈指肌腱滑动练习

①手掌打开,五指并拢。

②缓慢将近节指间关节屈曲,使四指屈曲指向手掌,并维持姿势不动。

③每天3组,每组3次,每次坚持5秒;10次为1疗程。

(4)肩胛骨挤压练习

①坐位或站立位,手臂下垂,双肩自然放松。

②肩背部用力,将双侧肩胛骨向中间挤压,尽力使肩胛骨内缘汇合。

③在双侧肩胛骨最接近的位置上维持姿势不动,然后缓慢放松回到原位。

④注意保持躯干挺直。

⑤每天3组,每组10次,每次坚持5秒钟;10次为1疗程。

(5)腕关节背伸练习

①掌心向下,手握一听饮料或哑铃。

②匀速向上用力使腕关节背伸,然后缓慢放松回到原位。

③根据自己练习的情况可以适当增加哑铃重量。

④每次3组,每组10次;10次为1疗程。

(6)握力练习

①手握住橡皮球或橡皮圈。

②用力抓紧,并维持姿势不动。

③每天3组,每组10次,每次坚持5秒钟;10次为1疗程。

(四)其他外治法

1.局部封闭治疗:醋酸泼尼松龙25mg、2%利多卡因1ml加生理盐水1ml混合均匀后于腕横韧带近侧缘向腕管内注射。

2.物理治疗:根据患者在进行功能训练中出现的不同症状给予中频脉冲、超短波等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肿止痛,松解粘连。

(五)西医治疗

1.西药治疗:

(1)对于感觉异常和(或)麻木明显者必要时给予营养神经药物。

(2)对于伴有明显疼痛者必要时给予非甾类镇痛消炎药,解痉镇痛。

2.外科开放式手术治疗

外科开放式手术治疗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

(1)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2)疑有新生肿物压迫者。

(3)骨折脱位有骨块突出于腕管内者。

手术方式有:腕横韧带纵行切开或部分切除减压;正中神经外膜切除行神经外膜松解术;内镜及显微手术治疗。如有其他占位性肿物,需一并切除。

(六)调护:

1.采用二级护理。

2.伤口观察:施术部位加压包扎不应超过30分钟。注意观察患者手术部位的末梢循环,监测患者施术部位的感觉活动及肢端颜色、温度及感觉功能恢复情况。

3.疼痛的评估:术后及时评估疼痛程度,了解患者疼痛的原因,因静脉淤积引起,则抬高手术部位,根据情况适当放松包扎,疼痛较重者也可以考虑给适当的止痛剂。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考戴国华.《神经病针灸治疗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63-70。

治愈:鱼际肌没有明显萎缩,拇指对掌功能恢复。手腕和手掌内侧无疼痛、麻木,腕部活动自如,拇指活动正常,舌质红润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好转:气滞血瘀证,患手活动或抓握较久时出现酸、胀不适、休息后消失,麻木减轻无前臂放射感。气血两虚证者局部皮肤发白,发凉,或皮肤干燥,漫肿或见皮肤发亮变薄,指甲失泽变脆明显改善,对掌功能活动好转,拇短展肌无明

显萎缩。

未愈:症状未改善,大鱼际肌,尚有明显萎缩,拇指对掌功能受限。手腕和手掌内侧乃疼痛、麻木,腕部活动受限,拇指活动受限。

参照2000年3月26日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召开的全国上肢功能评定标准专题研讨会发布的试运行标准。[8]

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尺神经评定标准

注:优 l0—12分,良7—9分,可4~6分,差≤3分。

(二)评价方法[9]

腕管综合征疾病评分表

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诊断

手部感觉恢复程度的分级:

S0 感觉缺失

S1 仅存在深压痛觉

S1+ 表面痛觉恢复

S2 表面痛和触觉恢复

S2+ 与S2相似但有感觉过敏

S3 痛觉和触觉恢复并且静态2PD15mm

S3+ 与S3相似,静态2PD在7~15mm之间

S4 痛觉和触觉静态2PD大于7mm

参考文献

[1]赵文海,张俐,温建民.《中医骨伤科学》[M]. 科学出版社,2017.“伤筋篇”P300-302页。

[2]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针刀医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 “周围神经疾病篇”P334-337页。

[3] 戴国华.神经病针灸治疗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P63-70页。

[4]朱汉章.小针刀疗法[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P173-176页。

[5] 吴绪平.针刀医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 P334-337页。

[6] 任月林,任旭飞.实用针刀医学治疗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P245-246页。

[7] 赵文海,张俐,温建民.《中医骨伤科学》[M]. 科学出版社,2017.“伤筋篇”P301页。

[8] 顾玉东,腕管综合征与肘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的现状和建议,中华微创骨科杂志[J],2011,13(1),6-7。

[9]C.P.KELL Y,D.PULISETTI and A.M.JAMIESON. Early Experience with 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 J Hand Surg [Br],1994,19:18-21。

中医护理常规_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 (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症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促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小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完整版)伤筋的中医护理常规

伤筋 伤筋是肌肉、韧带、筋膜、肌腱、腱鞘、关节囊、椎间盘纤维环等组织因跌打、撞击、闪扭、牵拉或积劳过度所致。以局部瘀肿、疼痛、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辨证分型 1、初期:损伤后2~3天,肿痛剧烈。 2、中期:疼痛剧烈,局部迅速肿胀,功能障碍 3、后期:常兼夹风寒外邪、肿胀可消退、局部疼痛乏力,活动功能障碍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注意休息,局部保暖,免受风寒。四肢扭挫伤者,应抬高患肢,必要时加以固定,限制活动。腰背部扭挫伤者,宜卧硬板床。 3、在受伤24小时内,局部可用冷敷,禁热敷。 4、病情观察:观察并记录损伤部位的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活动受限程度,必要时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及神色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二)临证(症)施护 1、气滞血瘀者,严密观察损伤部位的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程度,并作记录。 2、遵医嘱刺络拔罐、后期可用灸法,施灸时注意皮肤距离,小心艾火烧伤皮肤。 3、临床常用金黄散、活血止痛散等外敷,用以消瘀退肿止痛。敷药时的绷带固定,如红热较明显者,可用以上散剂加醋调配。肿胀者,可用米酒调配。 4、瘀血较重或初起的应慎用按摩,但可以在伤部周围或上下端施以推压、弹筋拨络等手法,促使肿胀消退,解除痉挛。 5、针灸治疗可取阿是穴或邻近部位,以泻法为主,留针时间以5~10分钟为宜。

6、固定脊柱、四肢关节发生的较严重的损伤,应以用绢片包扎,作相对固定,必要时应严格卧床。 (三)专科用药护理 1、疼痛剧烈者,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2、中药汤剂温服。 (四)饮食护理 多食具有润肠通便、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五)情志护理 患者因疾病或疼痛等原因而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时,应做好精神安慰和鼓励。 (六)健康指导 1、向患者介绍本病的预防措施,如体力劳动或剧烈活动前,先做好准备活动。 2、弯腰、负重、低头等活动时,注意正确的姿势和体位。 3、避免过度疲劳,平时锻炼身体,量力而行,避免发生伤筋。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pdf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 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 急诊室环境 (1) 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 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 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 入院介绍 (1)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 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 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 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 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 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 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 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 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 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 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 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 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 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 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 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 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 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 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14. 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5. 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 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伤筋的中医护理常规教学文案

伤筋的中医护理常规

伤筋 伤筋是肌肉、韧带、筋膜、肌腱、腱鞘、关节囊、椎间盘纤维环等组织因跌打、撞击、闪扭、牵拉或积劳过度所致。以局部瘀肿、疼痛、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辨证分型 1、初期:损伤后2~3天,肿痛剧烈。 2、中期:疼痛剧烈,局部迅速肿胀,功能障碍 3、后期:常兼夹风寒外邪、肿胀可消退、局部疼痛乏力,活动功能障碍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注意休息,局部保暖,免受风寒。四肢扭挫伤者,应抬高患肢,必要时加以固定,限制活动。腰背部扭挫伤者,宜卧硬板床。 3、在受伤24小时内,局部可用冷敷,禁热敷。 4、病情观察:观察并记录损伤部位的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活动受限程度,必要时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及神色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二)临证(症)施护 1、气滞血瘀者,严密观察损伤部位的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程度,并作记录。 2、遵医嘱刺络拔罐、后期可用灸法,施灸时注意皮肤距离,小心艾火烧伤皮肤。 3、临床常用金黄散、活血止痛散等外敷,用以消瘀退肿止痛。敷药时的绷带固定,如红热较明显者,可用以上散剂加醋调配。肿胀者,可用米酒调配。 4、瘀血较重或初起的应慎用按摩,但可以在伤部周围或上下端施以推压、弹筋拨络等手法,促使肿胀消退,解除痉挛。 5、针灸治疗可取阿是穴或邻近部位,以泻法为主,留针时间以5~10分钟为宜。

6、固定脊柱、四肢关节发生的较严重的损伤,应以用绢片包扎,作相对固定,必要时应严格卧床。 (三)专科用药护理 1、疼痛剧烈者,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2、中药汤剂温服。 (四)饮食护理 多食具有润肠通便、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五)情志护理 患者因疾病或疼痛等原因而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时,应做好精神安慰和鼓励。 (六)健康指导 1、向患者介绍本病的预防措施,如体力劳动或剧烈活动前,先做好准备活动。 2、弯腰、负重、低头等活动时,注意正确的姿势和体位。 3、避免过度疲劳,平时锻炼身体,量力而行,避免发生伤筋。

中医针灸科疾病护理常规

针灸推拿科护理常规 针灸推拿科危重病患者护理常规 一、根据病情需要将病人安置于重症病房或监护室内,选择合适的卧位并及时通知医生。 二、生命支持,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保持液体通畅,备齐抢救器械及药品。 三、规范执行医嘱,及时准确完成治疗和护理。 四、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作好记录。 (一)观察心率的频率、节律的变化,有无心率失常。 (二)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度、呼吸音变化,有无呼吸困难表现。 (三)观察血压的变化,监测有无血压过高或过低,脉压差有无增大或缩小等异常表现。 (四)观察神志及瞳孔的变化,监测有无意识障碍及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是否存在。 (五)观察体温变化:体温过高,遵医嘱给予药物及物理降温。 (六)根据医嘱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保持机体出入液量平衡。 五、落实基础护理,保护床铺清洁,做到三短九洁四无,预防压疮等并发症。 六、落实健康教育工作,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七、如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心脏起搏、昏迷、脑疝、心肺复苏等特殊治疗措施的病人按疾病相关护理常规执行。

推拿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一)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二)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入院介绍 (一)及时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三)介绍病区作息时间、相关制度、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三、生命体征测量,做好护理记录。 (一)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二)新入院体温37.5℃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三)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护理记录。 (五)协助医师完成各种检查,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定时巡视病房。 四、根据病情,进行饮食指导及相关健康指导,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 五、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六、预防院内交叉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病床单位

中医骨科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7 上肢骨折 指上肢及上肢带骨的骨连续性中断,常见骨折有锁骨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髁骨折、桡骨下端骨折等。 7.1 护埋评估 7.1.1 受伤史、暴力性质。 7.1.2 患肢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畸形等情况。 7.1.3 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7.1.4 X线摄片及CT等检查结果。 7.2 护理要点 7.2.1 一般护理 7.2.1.1 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7.2.1.2 保持肢体功能位或所需的治疗性体位。 7.2.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7.2.2.1 骨折部位疼痛、肿胀、血运情况。 7.2.2.2 外固定包扎的松紧度,发现问题时,报告医师,及时调整。 7.2.2.3 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被动活动手指时的反应等。 7.2.3 给药护理 遵医嘱局部给予贴敷、熏洗,过敏者及时揭去,并注意观察用药反应。 7.2.4 饮食护理 7.2.4.1 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肥甘、煎炸之品。 7.2.4.2 骨折中后期宜选择补益气血之品。 7.2.4.3 长期卧床患者鼓励多饮水和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以利大便通畅。7.2.5 情志护理 做好情志疏导和生活护理,避免患者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7.2.6 临证(症)施护 7.2.6.1 上肢骨折一般应使上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屈曲90°、腕关节背伸30°、前臂

中立位、手半握拳、拇指对掌位,三角巾悬吊。 7.2.6.2 锁骨骨折患者在卧床休息时,应肩胛区垫高,以保持两肩后伸。7.2.6.3 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在仰卧时,头部稍抬高,患肢垫高与躯干平行,避免肩关节前屈或后伸。帮助患者坐起时,应托扶背部及健侧肩部,以免引起患侧疼痛。7.2.6.4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7.3 健康指导 7.3.1 指导患者和家属正确掌握有关牵引、外固定的配合方法。 7.3.2 指导患者将患肢处于功能位或治疗所需体位。 7.3.3 指导患者根据骨折不同部位和不同时期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7.3.4 定期复查,逐步恢复功能活动。 8 下肢骨折 指下肢及下肢带骨的骨连续性中断。常见的有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髌骨骨折、胫腓骨干骨折、踝部骨折等。 8.1 护理评估 8.1.1 受伤史,暴力性质。 8.1.2 其他脏器有无损伤。 8.1.3 患肢疼痛的性质、程度,肿胀、瘀斑的范围。 8.1.4 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8.1.5 X线摄片、CT、血常规和生化检查结果。 8.2 护理要点 8.2.1 一般护理 8.2.1.1 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8.2.1.2 嘱患者保持功能体位或治疗所需体位。 8.2.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肢局部疼痛、皮肤颜色、温度等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神昏中医护理常规

神昏中医护理常规 因多种病症引起心脑受邪,窍络不通,神明被蒙所致。以神识不清、不省人事为主要临床表现。神昏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多种急慢性疾病危重阶段常见的症状之一。病位在脑。昏迷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等变化。 2.既往史、现病史和服药史。 3.生活方式、排泄状况。 4.心理社会状况。 5.辨证:闭证(阳闭、阴闭)、脱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遵医嘱设专人护理,做好危重患者护理记录。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面色、肢温、汗出、二便等情况,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3)昏迷程度加深、高热、抽搐、呕吐等,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4)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取去枕仰卧位,有呕吐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气道分泌物,以防窒息。 (5)中暑神昏者,应将其放置在阴凉通风的病室;烦躁不安者,加床档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有义齿者应取下;抽搐者用牙垫或包有纱布的压舌板置于上下齿之间,防止舌咬伤。 (6)四肢厥冷者,注意肢体的保暖,伴有肢瘫者,保持肢体功能位,定时翻身。 (7)加强口腔、眼睛、皮肤护理。可用盐水或中药口腔护理;不能闭目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皮肤的清洁,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的发生。遵医嘱留置导尿,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临证(症)施护

(1)气息急促、面色青紫、肢体抽搐者,应遵医嘱给予吸氧, (2)神昏高热者,遵医嘱给予针刺治疗。 (3)脱证亡阳者,遵医嘱迅速给药,注意保暖。 (4)突然昏迷、口噤手握、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者,遵医嘱针刺人中等穴。 (5)谵语狂躁、大便秘结者,遵医嘱鼻饲中药通便,必要时灌肠。 (6)尿潴留者可按摩膀胱区或遵医嘱行导尿术。 4.给药护理严格遵医嘱用药 5.饮食护理 (1)遵医嘱鼻饲,保证足够的营养及水分。 (2)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给予通便药或按摩腹部。 6.情志护理为清醒患者做好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与康复氛围 三、健康指导 1.保持情绪稳定乐观,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2.平素起居有常,作息定时,避免过劳。 3.注意饮食调摄,做到饮食有节,进食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之食物,忌食肥甘、油腻、生冷、烟酒之品。保持大便通畅。 4.积极防治有关的感染性疾病;加强原发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症、糖尿病等的治疗;避免药物中毒,预防中暑、烫伤等意外。 5.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体育锻炼。

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 李文 中医一般护理包括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调护和用药护理。 第一节 生活起居护理 意义: 《内经》中就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近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要保持健康长寿,就得懂得自然发展规律,适应四时气候,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否则就会影响人的生理功能,导致气机逆乱或真精耗竭而疾病有生。 做好生活起居护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病床安置:安置病床应根据病证性质不同而定。如寒证、阳虚证者,多有畏寒怕风,宜安置在向阳温暖的病室内,使病人感到舒适;热证、、阴虚证者,多有恶热喜凉之求,可集中在背阴凉爽病室内,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心静,利于养病。 ?2、病室环境:安静的环境有助于病人休养。噪声的刺激常使病人烦意乱,尤其是心气虚病人常突然的声响而心悸不已。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一切噪杂之声 ?4、光线适宜:一般病室内要求阳光充足,使病人感到舒适愉快。但不宜让日光直射病从面部。但不同病证对光线要求也不一样。如热证、阳亢病人,光线宜暗;痉证、癫狂证者,强光可诱发痉作,应用黑窗帘遮挡。 ?5、动静相宜:患病后,需要适当的静心休养,以休体养息,培育正气,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但随着病情的好转,应适当增加活动量。通过适当活动,可使经络通畅,关节滑利,气血营卫调和,增强体质和抗邪能力。尤其是恢复期或慢性病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更应注意动静结合,但应以不感劳为原则。对虚证、体弱者,虽以静养为主,但也应在床上或室内行内养功、放松功等活动。 ?6、气象护理:四时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长寿、衰老和死亡。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素问。四气调神篇》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阴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说明生活起居中对天时地理和四时之令,只能调之、和之,顺天而行之。因此,要根据四进气候变化,做好气象护理。如在春夏之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热,宇宙万物充满新生繁茂景象,应早起床,广步于庭,使阳气更加充沛;秋冬之季,气候由热转凉而寒,万物都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发泄,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样的作息时间才有利于健康和养息。 ?此外,要随四进寒热温凉气候变化而增减衣被。春时不可遇天气转暖而顿减衣被,即不致暴伤;夏天炎热,不要纵意当风,更不应在屋檐下、过道、穿隙破窗下纳凉或睡觉,以防“贼风”所袭。夏天多困意,但不可令久眠,久眠则神昏。冬天严寒,不可轻出,触冒风寒。以上的气象护理,对疾病的预防和康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情志护理 何为七情?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情和情绪亦称为“七情”。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则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 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 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 《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饮食的关系。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

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 (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着,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7 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呕吐的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全)

目录 中医内科急证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高热………………………………………………………神昏………………………………………………………中风………………………………………………………中暑………………………………………………………6急性出血…………………………………………………痛证………………………………………………………暴泻………………………………………………………脱证…………………………………………………… 中药中毒…………………………………………………中医内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风温………………………………………………………感冒………………………………………………………内伤发热…………………………………………………

咳嗽………………………………………………………哮喘………………………………………………………悬饮………………………………………………………肺痈………………………………………………………肺胀………………………………………………………胃脘痛……………………………………………………呕吐………………………………………………………便秘………………………………………………………泄泻………………………………………………………黄疸………………………………………………………积聚………………………………………………………水臌………………………………………………………水肿………………………………………………………肾衰………………………………………………………淋证………………………………………………………癃闭………………………………………………………消渴………………………………………………………心悸………………………………………………………胸痹………………………………………………………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 程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目录 二、

(3) (2) (2)( (2) (2) (2)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 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 急诊室环境 (1) 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 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 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 入院介绍

(1)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 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 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 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 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 体温℃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 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 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 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 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 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 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 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 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 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 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 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 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 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14. 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5. 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 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高热

伤筋的中医护理常规

伤筋的中医护理常规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伤筋 伤筋是肌肉、韧带、筋膜、肌腱、腱鞘、关节囊、椎间盘纤维环等组织因跌打、撞击、闪扭、牵拉或积劳过度所致。以局部瘀肿、疼痛、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辨证分型 1、初期:损伤后2~3天,肿痛剧烈。 2、中期:疼痛剧烈,局部迅速肿胀,功能障碍 3、后期:常兼夹风寒外邪、肿胀可消退、局部疼痛乏力,活动功能障碍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注意休息,局部保暖,免受风寒。四肢扭挫伤者,应抬高患肢,必要时加以固定,限制活动。腰背部扭挫伤者,宜卧硬板床。 3、在受伤24小时内,局部可用冷敷,禁热敷。 4、病情观察:观察并记录损伤部位的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活动受限程度,必要时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及神色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二)临证(症)施护 1、气滞血瘀者,严密观察损伤部位的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程度,并作记录。 2、遵医嘱刺络、后期可用灸法,施灸时注意皮肤距离,小心艾火烧伤皮肤。 3、临床常用金黄散、活血止痛散等外敷,用以消瘀退肿止痛。敷药时的绷带固定,如红热较明显者,可用以上散剂加醋调配。肿胀者,可用米酒调配。 4、瘀血较重或初起的应慎用按摩,但可以在伤部周围或上下端施以推压、弹筋拨络等手法,促使肿胀消退,解除痉挛。

5、针灸治疗可取阿是穴或邻近部位,以泻法为主,留针时间以5~10分钟为宜。 6、固定脊柱、四肢关节发生的较严重的损伤,应以用绢片包扎,作相对固定,必要时应严格卧床。 (三)专科用药护理 1、疼痛剧烈者,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2、中药汤剂温服。 (四)饮食护理 多食具有润肠通便、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五)情志护理 患者因疾病或疼痛等原因而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时,应做好精神安慰和鼓励。 (六)健康指导 1、向患者介绍本病的预防措施,如体力劳动或剧烈活动前,先做好准备活动。 2、弯腰、负重、低头等活动时,注意正确的姿势和体位。 3、避免过度疲劳,平时锻炼身体,量力而行,避免发生伤筋。 ?

中医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1.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1.2 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1.3 急诊室环境 1.3.1 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1.3.2 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1.3.3 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1.4 入院介绍 1.4.1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1.4.2 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1.5 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5.1 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1.5.2 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1.5.3 体温37.5°C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1.5.4 若体温39°C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1.5.5 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1.5.6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1.6 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1.7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1.8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8.1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1.8.2 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1.8.3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1.8.4 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1.8.5 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8.6 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1.8.7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8.8 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1.9 遵医嘱准备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10 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1 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12 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13 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1.14 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15 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15.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15.2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16 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胁痛中医护理常规

胁痛中医护理常规 一、护理评估 1.腹痛、发热 2.皮肤、巩膜、二便颜色 3.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4.证型:肝郁气滞、肝阴不足、肝胆湿热、瘀血阻络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腹肌紧张程度、诱因及伴随的症状。 (2)观察患者神志、血压、体温、呼吸、黄疸等变化,并做好护理记录 (3)苦有异常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3.给药护理 中药疏肝利胆汤剂宜温服,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服攻下药时,注意排便情况,泻下过多时报告医生处理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定时定量。忌肥甘辛辣及嗜烟过度,宜食水果、蔬菜、瘦肉及豆制品。 (2)发热伴恶心呕吐的患者暂禁饮食,必要时行胃肠减压。 (3)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新鲜蔬菜及水果,忌食生冷之品。 5.情志护理 劝患者戒恼怒,少忧愁,勿过度思虑,保持情绪稳定 6.临证施护 (1)腹痛甚时遵医嘱针刺或用药止痛 (2)腹痛或有包块时,应遵医嘱外敷中药膏 (3)手术后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必要时给予新期换明注射液穴位注射 7.并发症护理

(1)出血、胆漏: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及引流液情况,若病人出现发热、腹胀、腹痛或者引流出胆汁样液体时等异常立即报告医师紧急处理 (2)高碳酸血症:严密观察切口周围有无皮下气肿等,注意询问病人主诉有无四肢关节的酸痛,注意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变化,有无气胸等,有异常立即报告医师 三、健康指导 (1)慎起居,防感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怡养精神,保持乐观情绪,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活动。(3)劳动中不可用力过猛,避免碰撞伤及胁肋 (4)饮食有节,忌烟、酒、肥甘之品,保持大便通畅 (5)强健体魄,慎避外邪

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 1.中医护理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养生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老、弱、幼、残者施以护理,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 辩证施护:从整体观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辨明病因、病机和病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的过程。 3.饮食调护:在日常生活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对患者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护理和指导。 4.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通过辩证的方法分析归纳,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和病位,对疾病做出判断的过程。 5.灸法: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6.拔罐法:以罐为工具,利用罐内燃烧或热蒸、抽吸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使施术部位产生淤血和药物透入,致使淤滞凝结之气血,负而吸达,动而通畅,改善局部及全身脏腑经络之营养,调整阴阳,疏通气血,从而达到疗病愈疮之功效。 7.耳穴埋豆法:在耳针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中医操作技术,是用胶布将药豆或磁珠黏贴于耳穴处,给与适当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热、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8.耳穴: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部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的刺激点。 9.刮痧法:是指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和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0.药熨法: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中,在患处或特定穴位适时来回退运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通经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1.熏洗法:将药物煎汤开沸后,利用药液所蒸发的药气熏洗患处,待药液稍温后,再洗涤患部的一种外治治疗。 12.全身药浴法:将药物煎汤滤去药渣,趁热进行全身先熏蒸、后浸渍的一种方法。利用水的温热、按摩等物理作用,借助药液轻清之气,直透腠理,促使气血流畅,温通经络,达到治疗及保健的作用。 13.正治与正护法:又称逆治与逆护法,是指在疾病本质和现象相一致情况下,逆其证侯性质而治疗护理的一种常用法则。 14.反治与反护法:是指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甚至相反情况下的治护方法,即顺从疾病的现象而治护的方法。 15.同病异护:就是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症候不同,治疗护理上应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 16.异病同护: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症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护理方法。 第一章绪论 1.战国到西汉《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经典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神农百草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物学专着,将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 3.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我国最有影响的一部临床医学巨着。简历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临床辩证施护开了先河,为后续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 5.晋王叔和《脉经》,为护士通过脉诊观察病情提供了理论依据。 6.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为中医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方法和技术。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发展和补充了各种疾病的中医护理方法。 8.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开了中国医学伦理的先河。 9.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外感六淫为外因,内伤七情为内因,而饮食所伤、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为不内外因。 10.金元四大家:刘元素(河间)倡导火热论,为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攻邪派;李杲(东垣),补土派;朱震亨(丹溪),滋阴派。

伤筋(扭挫伤)的护理

伤筋(扭挫伤)的护理 【定义、病因】伤筋叉称作扭挫伤,是肌肉、韧带、筋膜、关节束、椎间盘纤维环等组织因跌打、撞击、闪扭、牵扯或积劳过度所引起的损伤,主要l临床表现为局部瘀肿、疼痛、功能障碍,而无骨关节,损伤或皮肉破损。 【病情观察要点】 1、观察损伤部位的疼痛、肿胀、瘀血及活动受限程度。 2、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感觉、皮肤颜色。 3、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变化。 【症状护理要点】 1、伤后疼痛者可遵医嘱耳穴埋籽止痛。主穴:神门、相应部位、反应点等,配穴:皮质下等。 2、陈日伤可用中医拔罐止痛。 3、瘀血肿胀可遵医嘱给予中药外敷或泡洗。 【中药使用护理要点】 1、口服中药口服中药时,应与西药间隔30min左右。 (1)用药期间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接骨七厘片、活血止痛胶囊:餐中或餐后服,可用温开水或黄酒送下。 2、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须前后用生理盐水做间隔液。 (1)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易发生静脉疼痛和静脉炎,输液速度<60滴/min,疼痛加重,应减慢滴速,局部可做热敷;注意巡视,防止药液外渗。与头孢唑林钠、盐酸万古霉素、呋塞米、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磷酸钠、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乳酸钠林格液、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硫酸阿米卡星、硫酸妥布霉素、硫酸多黏菌素B、两性霉素B

等存在配伍禁忌。注意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2)注射用鹿瓜多肽注射液:首次用药的前l0~20min速度宜慢。 3、外用中药观察局部皮肤有无不良反应。 (1)中药外敷:根据敷药面积取太小合适的敷料,用涂药板将所需药物均匀地涂抹于敷料上,厚薄适中,药物面积应略大于患处。用绷带等同定。注意局部皮肤反应,如有灼捕、癌痒等应及时停药。 (2)中药泡洗:泡洗温度38~43℃,每次15~40 min,药液不可过烫,1~2次/d,泡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泡洗部位皮肤情况,如有过敏反应,及时停药,并报告医生;冬季注意保暖;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泡洗袋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泡洗后适量饮水。 【健康宣教】 1、用药遵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 2、饮食饮食有节,富有营养。多食水果蔬菜及富含蛋白质食物,如瘦肉、鸡蛋等,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3、功能锻炼疼痛减轻后,即遵医嘱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练,一般以练习患部关节剧伸旋转恬动为主;平时锻炼身体,要量力而行,尽量避免发生伤筋;如体力劳动或剧烈活动前,先做好准备活动;弯腰、负重、低头等恬动时,保持姿势正确,避免过度疲劳。 4、生活起居戒烟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情志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 6、定期复诊遵医嘱复诊,如出现肿胀、活动受限明显加重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中医护理常规[1]1

中医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1.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1.2 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1.3 急诊室环境 1.3.1 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1.3.2 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1.3.3 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1.4 入院介绍 1.4.1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1.4.2 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1.5 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5.1 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1.5.2 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1.5.3 体温37.5°C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1.5.4 若体温39°C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1.5.5 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1.5.6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1.6 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1.7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1.8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8.1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1.8.2 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1.8.3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1.8.4 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1.8.5 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8.6 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1.8.7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8.8 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1.9 遵医嘱准备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

尪痹中医护理常规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常规尪痹指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症,病位在关节、经络。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 1、外因:感受风寒湿邪,或感受风湿热邪。 2、内因:劳逸不当,或久病体虚,会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 二、临床表现 1、关节表现 (1).晨僵(2).关节痛(3).关节肿胀(4).关节畸形(5).关节功能障碍。 2、关节外表现 (1).类风湿结节(2).类风湿血管炎(3).肺病变(4).心包炎 三、护理评估 1、疼痛发作时间、性质、关节形态。 2、病程长短、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处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不足证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恶寒发热、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者,宜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3)脊柱变形者宜睡硬板床,保持衣被清洁干燥,出汗多时及时擦干,更换衣被。 (4)生活不能自理的卧床者,要经常帮助其肢体活动,适时更换卧位,受压部位用软垫保护,防止发生压疮。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观察皮肤、汗出、体温、舌脉及伴随症状等变化。 3、给药护理 (1)风寒湿痹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2)热痹者,汤剂宜偏凉服。 (3)注意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出现唇舌手足发麻、恶心、心慌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医师。 (4)用药酒治疗时注意有无酒精过敏反应。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高营养、高维生素,清淡可口,易于消化。 (2)风、寒、湿痹者,应进食温热性食物,适当饮用药酒,忌食生冷。

伤筋的中医护理常规word精品

伤筋是肌肉、韧带、筋膜、肌腱、腱鞘、关节囊、椎间盘纤维环等组织因跌打、撞击、闪扭、牵拉或积劳过度所致。以局部瘀肿、疼痛、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辨证分型 1、初期:损伤后2?3天,肿痛剧烈。 2、中期:疼痛剧烈,局部迅速肿胀,功能障碍 3、后期:常兼夹风寒外邪、肿胀可消退、局部疼痛乏力,活动功能障碍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注意休息,局部保暖,免受风寒。四肢扭挫伤者,应抬高患肢,必要时加以固定,限制活动。腰背部扭挫伤者,宜卧硬板床。 3、在受伤24小时内,局部可用冷敷,禁热敷。 4、病情观察:观察并记录损伤部位的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活动受限程度, 必要时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及神色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二)临证(症)施护 1、气滞血瘀者,严密观察损伤部位的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程度,并作记录。 2、遵医嘱刺络拔罐、后期可用灸法,施灸时注意皮肤距离,小心艾火烧伤皮肤。 3 、临床常用金黄散、活血止痛散等外敷,用以消瘀退肿止痛。敷药时的绷带固定,如红热较明显者,可用以上散剂加醋调配。肿胀者,可用米酒调配。 4、瘀血较重或初起的应慎用按摩,但可以在伤部周围或上下端施以推压、弹筋拨络等手法,促使肿胀消退,解除痉挛。 5、针灸治疗可取阿是穴或邻近部位,以泻法为主,留针时间以5~10分钟为宜。 6固定脊柱、四肢关节发生的较严重的损伤,应以用绢片包扎,作相对固定,必要时应严格卧床。

(三)专科用药护理 1、疼痛剧烈者,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2、中药汤剂温服。 (四)饮食护理 多食具有润肠通便、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五)情志护理 患者因疾病或疼痛等原因而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时,应做好精神安慰和鼓励。 (六)健康指导 1、向患者介绍本病的预防措施,如体力劳动或剧烈活动前,先做好准备活动。 2、弯腰、负重、低头等活动时,注意正确的姿势和体位。 3、避免过度疲劳,平时锻炼身体,量力而行,避免发生伤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