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语文二年级下《十 动脑筋:狮子和兔子》 赛课导学案_1

北师大语文二年级下《十 动脑筋:狮子和兔子》 赛课导学案_1

北师大语文二年级下《十 动脑筋:狮子和兔子》 赛课导学案_1
北师大语文二年级下《十 动脑筋:狮子和兔子》 赛课导学案_1

《狮子和兔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单元

教材简析:

《狮子和兔子》是北师大版教材第十单元《动脑筋》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故事,课文通过兔子提醒狮子开动脑筋摆脱红蚂蚁叮咬的故事,说明做事、解决问题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而应动脑筋想办法。这篇童话篇幅比较简短,故事生动有趣,语言简洁、浅显,孩子们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狮子”是一种高大凶猛的野兽,“兔子”则是一种性格温顺的小动物,这两种强弱对比十分鲜明,狮子和兔子的形象刻画得非常传神,特别是二者的对话、神态、语气都非常生动,想象空间比较大。所以,这篇课文正好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空白处补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教学目标:

我班学生经过近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水平,加上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已能自主地阅读浅显的文章。所以根据年段目标、教学要求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重点句子。

2、理解重点词语“又疼又痒、筋疲力尽、恼羞成怒”等,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心理活动。

3、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难点分析: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重点句子。

2.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狮子、兔子、红蚂蚁图片

设计总述: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持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动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读促悟、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一是结合本单元主题“动脑筋”,把重心转移到以表达为中心来,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自己感受“又疼又痒”的感觉,“筋疲力尽”的样子,以及“恼羞成怒”时的神情,抓住这几个关键词语的学习,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尤其是对话,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学生才能更好感受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二是在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精神。孩子们想象的空间比较大,他们自由的发挥,让课堂充满了活力。还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有较深入的解读,通过对文中狮子和兔子的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感受狮子和兔子的各自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学习也明白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光凭蛮力和发脾气,应该冷静的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上节课,老师带孩子们到童话王国去理解了两个动物朋友,他们是(狮子和兔子)。(教师贴图)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入课文的学习,贴出课文中的主人公狮子和兔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生词,巩固知识。

1、(出示词语1)开火车读词语。教师即时纠正。

2、(出示词语2:百兽之王、又疼又痒、筋疲力尽、恼羞成怒)请小老师带读,你能用上这几个词语,说说发生在狮子身上的故事吗?

【设计意图:低段的教学还是要重点抓住字词的教学,单纯的字词教学也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所以,我在设计时,先让学生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复习巩固本课的生词,再请小老师带读本课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抓住出示的关键词语“百兽之王、又疼又痒、筋疲力尽、恼羞成怒”,说一说发生在狮子身上的故事。这样的设计既避免了单纯的复习词语,又回顾了课文的内容,更为课文后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课文中也给我们介绍了这只自认为是“百兽之王”的狮子。(出示学习提示一)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翻到68页,自由朗读课文,用-------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谁来说说你勾画的句子?

2、生回答。(出示第一段)

3、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狮子?

4、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在教学时,首先用“课文中也给我们介绍了这只自认为是“百兽之王”的狮子”。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出示学习提示,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读——勾画——再读,让学生的读有了指向性,不再是盲目读书。我重在引导学生抓住“百兽之王”来锁住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因为在我看来,读好第一自然段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树立狮子威猛高大的形象,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为后文体会狮子的心理活动,理解感受狮子和兔子的对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样一只力气大、脾气也很大,又自认为是百兽之王,谁都不放在眼里的狮子,令他没想到的是----学生(一群红蚂蚁咬得他又疼又痒)。

2、你有过“又疼又痒”的感受吗?

3、抽生回答,再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又疼又痒”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那种“又疼又痒”的感受,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中狮子的难受劲,然后再带着这样的感受去朗读课文,就能自然做到感情朗读了。】

(三)学习第三----七自然段

1、又疼又痒的狮子真难受啊!他多想解决这个问题呀,他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出示学习提示二)请孩子们小声朗读课文的3—7自然段,用~~~画出句子,并读一读。

2、抽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1)谁来说说你找到的句子。抽生回答(出示3自然段)

(2”标出。(抽生汇报:

跳、吼、蹦、翻滚)师读,学生模仿狮子的动作,你从刚才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3)引导学生理解“筋疲力尽”。

(4)指导朗读3自然段。

(5)这时,一只兔子却在一旁“哧哧”地笑,兔子笑什么呢?(抽生想像说)(6)引导学生理解“恼羞成怒”。

(7)你有办法帮狮子赶走身上的红蚂蚁吗?(学生说)

(8)孩子们真会动脑筋,课文中兔子是怎么说的呢?

(9)抽生回答(出示6自然段)。

3、一句话提醒了狮子,他想——(学生想像)于是他——(纵身跳进河里,河水立即把红蚂蚁冲走了。)

4、兔子一提醒,狮子的问题一下就解决了。这时狮子会想-----(学生说)1、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兔子想让狮子明白的是:(出示8自然段)齐读。

(2)老师小结:就像兔子所要告诉大家的:(板书:动脑筋)(出示句子)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要动脑筋想办法。

5、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讲了狮子被蚂蚁咬得筋疲力尽却没有办法赶走红蚂蚁,与后面四到八自然段兔子教狮子动脑筋后解决了问题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主要从抓住描写狮子动作的词语来感受狮子的难受。这个环节中,我读课文,让学生表演“跳、吼、蹦、翻滚”的动作,明白这四个动作表现了狮子在用力和发脾气,也是狮子想赶走红蚂蚁的办法。在学生表演后,我即时提问“说说从刚才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什么?”引导孩子变成课文中的狮子,反复朗读中去感受狮子的难受与愤怒。因为狮子用尽了力气,所以筋疲力尽,孩子们也加以动作表现出筋疲力尽的样子。对“筋疲力尽”的理解也就变得不再困难。

抓住文中“兔子在一旁笑”,引导学生想象补白“兔子在笑什么呢?”这时孩子们能够结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理解,此时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烦躁的举动被一只不起眼的兔子看见,昔日的威风到现在只能变成“恼羞成怒”。因为气恼,

因为羞愧,所以愤怒。让学生再带着对“恼羞成怒”的理解来读出狮子此时的愤怒。

在引出兔子想出的办法前,引导学生“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帮狮子赶走身上的红蚂蚁?”这既是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再引导学生把大家的办法和兔子的办法实行一个对比,感受兔子动脑筋想的办法的轻松、简单。引导学生明白用力气和发脾气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动脑筋才能想出好办法的道理。在课文的教学中,因为文本的想象空间较大,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揣摩狮子的内心活动,说说狮子当时的想法。不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水平,更有利于文本的解读。】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这时,你想对这只以前自认为是“百兽之王”的狮子说什么呢?(学生说)

2、(创设情境)在生活中,要是你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做呢?

3、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我结合学生实际,对课文实行拓展“这时,你想对这只以前自认为是“百兽之王”的狮子说什么呢?”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从孩子们的言语之中,反馈学生对文本的了解情况,对课文的中心的理解,以达到教学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在学习完课文后,回到课文的整体,我设计了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课文有一个更完整的感受。

学习要回到生活中,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像兔子一样“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动脑筋想办法”。但对于低段孩子来说又不能单纯地说教,于是我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几个情景,提醒学生动脑筋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解决问题。更鼓励学生“以后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遇到问题时一定不要只凭力气和发脾气,必须要学会——(指向单元主题)动脑筋。”这样有突出了课文中心,突破了课文的难点教学。】

板书设计:

狮子和兔子

提醒凭力气脾气赶不走

兔子(图片)———狮子(图片)红蚂蚁(图片)

动脑筋冲走了

教学反思:

《狮子和兔子》是北师大版教材第十单元《动脑筋》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故事,课文通过兔子提醒狮子开动脑筋摆脱红蚂蚁叮咬的故事,说明做事、解决问题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而应动脑筋想办法。这篇童话篇幅比较简短,故事生动有趣,语言简洁、浅显,孩子们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狮子”是一种凶猛的野兽,“兔子”则是一种性格温顺,这两种强弱对比十分鲜明,狮子和兔子的形象刻画得非常传神,特别是二者的对话、神态、语气都非常生动,想象空间比较大。所以,我在教学时,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出示学习提示,注重学法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教给学生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关键的。学生学会了方法,能够举一反三,自己学会去解读文本,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基础。所以,在本课的学习中,我出示了两次学习提示,引导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实行学习。这样不但潜移默化之中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读——勾画——再读,更让学生的读有了指向性,不再是盲目读书。在这样一次一次的提示下,读书逐步有了层次性。

2、抓重点词语,重学生独特体验。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抓住重点词语“又疼又痒”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那种“又疼又痒”的感受,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中狮子的难受劲,然后再带着这样的感受去朗读课文,就能自然做到感情朗读了。

在教学课文的3-8自然段时,主要从抓住描写狮子动作的词语来感受狮子的难受。这个环节中,我读课文,加入了情景的表演,让学生用夸张的动作来展示这些词语,体验“跳、吼、蹦、翻滚”的动作,学生模仿得惟妙惟肖,不但对词语的记忆起到了协助,更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这四个动作表现了狮子在用力和发脾气,也是狮子想赶走红蚂蚁的办法。在学生表演后,我即时提问“说说从刚才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什么?”引导孩子变成课文中的狮子,反复朗读中去感受狮子的难受与愤怒。因为狮子用尽了力气,所以筋疲力尽,孩子们也加以动作表现出筋疲力尽的样子。对“筋疲力尽”的理解也就变得不再困难。

3、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补白。对低段孩子来说,说话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的同时,也让学生的想象水平得以提升。在教学中,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在课文的空白处实行想象补白。比如抓住文中“兔子在一旁笑”,

引导学生想象补白“兔子在笑什么呢?”这时孩子们能够结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理解,此时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烦躁的举动被一只不起眼的兔子看见,昔日的威风到现在只能变成“恼羞成怒”。又理解了“恼羞成怒”,感受狮子此时的愤怒。

其实在我的课堂上,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对学生朗读的较少。我相信,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我勇于前进,继续努力,教学当中所存有的问题是会改善的,教学技能是会持续提升的。

同伴点评:

吴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来让学生从感官上对“百兽之王”有一个较深刻的理解,正是因为狮子力气大,所以脾气很大;也正是因为狮子力气大、脾气大,所以自认为是百兽之王。让学生从对文字浅显理解基础上的第一遍读,逐渐过渡到带着画面,发挥想象的第二遍读,来体现读书的变化。

第二自然段的有感情朗读需在理解词语“又疼又痒”的基础上实行。为此,我充分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又疼又痒”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抓住“疼”和“痒”,巩固以前所学部首病字旁表示的意思,抓住“一群”来让学生体会狮子被红蚂蚁叮咬的难受,练习读好这个词,从而读好这段话。这个点做的非常好,既巩固了字词的知识,又理解了文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