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格律诗平仄韵律快速通

格律诗平仄韵律快速通

格律诗平仄韵律快速通
格律诗平仄韵律快速通

[精] 格律诗平仄韵律快速通(转载)

2008-02-12 13:06:34

古诗包括古体(古风)、律体、绝句体、杂体四种,以下谈到的是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今体诗,即律体、绝句体)的一些有关问题。

杂体(也叫巧体),由王安石提出,以文字游戏为主。

古风不属于律诗范畴,自然也就不存在是否出律。

目前不按律作诗的,作品属于古风范畴,也就无须考虑律的问题了。

很多人尝试写律诗,在用律过程中,往往很迷茫,是否觉得平仄背起来很费劲呢?

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人用的是中华新韵,也就是按照普通话的音调来写律诗。

按照新韵写律诗的话,

平音就是普通话的1、2声,

仄音就是普通话的3、4声,几乎人人可以很快熟练用律。

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其原因何在呢?

我觉得,大家之所以经常出律,就在于没有理解性地去用律。

或者说,脑子里总是在背平起、仄起式两个句式。背错了,出律也就成为自然。

其实那些句式根本就不用背。

如果非要背,那只需要背一句就可以了。

由于律诗讲究的就是平仄平衡、粘对合理、合韵生美,其他三句都可以由此衍生,另外的句式也由之而来。

下面我分解给大家看(以七绝为例。七绝的每一句去掉前两个字,即为起式平仄相对的五绝,在此不多赘述)。

1、大家可以只记住一个句式:

平起式

第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他句式可以由此衍生出来。

第二句: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如何衍生出来的呢?每联上下句是平仄相互对应的,前四个字和第六个字的对应,大家可以一目了然,问题就出在第五、七字。

由于七绝大多数首句押韵(韵脚必须落在平音,也就是押平韵),偶句必须押韵,尾字必用平,这样就把第七个字改平。为了平衡,必须进行拗救,就把第五个字改成了仄音。

第三句: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和第四句(第一句)平仄严格相对。

第四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和第一句句式完全相同,利于酬和过程中次韵(步韵)、用韵、依韵。我们通常进行的借句(接龙)形式就是同韵不同字的依韵和诗。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此看来,只需要记住第一句句式就可以了。

仄起式

仄起式的第一句,实际就是平起式的第二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式第一句)也是在前四个字和第六个字对应的情况下,在五,七上实施韵脚拗救。

第三句、第四句按平起式类推: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2、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写律诗很形象的一个顺口溜。

律句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的。

如果是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则最后一个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单位,因而二、四、六分明是正确的(对于五绝来讲则不然)。

一、三、五不论,则必须满足一定条件,也就是不允许出现犯孤平和三平调。

犯孤平和三平调,都是写律诗的大忌;前者可以进行拗救,后者则无法拗救。

如果不想出现这两个错误,或者不懂得拗救,那只记得一点就可以了:

三、五分明。

犯孤平和三平调,都是由于在第三、第五字拗过形成的。

三平调不可拗救,惟有五分明。

具体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如果用平,则形成三平调出律。

说一下犯孤平的拗救。

具体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第三个字用仄,那第五个字必须用平进行拗救;

如果不拗救,则犯孤平出律。

拗救,是对基本格式三、五不分明、从而拗过之后的施救措施。

开始大家可以严格按基本句式进行,有心得以后,再尝试拗救句式。

如果不出现犯孤平和三平调,那一、三、五不论就是正确的了。

如果非要严格一些,那只有一是不论的;但如果要追求工对(对仗非常完美的句子),则一也要论。

另外,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第五字如果用仄,则第六字要改平(唯一的六不分明),以防止出现仄仄仄三仄尾拗句。

3、首句不押韵句式,也就是第一句落在仄音,只需要把第一句的五、七两个音换下位置,拗救一下就可以了。这个也不用去背。

律体和绝句要求押平韵,而且一韵到底。

押仄韵(属于入律古风,也就是古体诗的一种,不属于格律诗)

或者平仄互押,已构成出律,大家就不必再做这方面的诉求了。

一般来说,大多数七绝首句押韵,五绝首句不押韵。

借句和诗时,别人第四句落于平音(韵脚),那二、四必须押同一韵脚。

也就是说,只要是平音,就必须押韵。

只有第三句(尾字仄音)不需要押韵。

即使填词,也是仄押仄、平押平,平仄互押实际属于出韵,自然也就出律了。

如果不愿意用律,可以习作古风,只用韵即可(可以平仄互押)。

如果落韵(即出韵),则不能归入古风,只能算是五、七言杂句(非诗歌)了。

浅谈古代文体

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小说。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曲、赋、铭等。韵文是讲究格律的,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的结尾,不同时代流行不同的韵文文体。周、春秋流行诗经,以四言为主的诗歌。战国、楚汉流行辞、汉赋、骈文、古诗、乐府,唐代以唐诗、乐府流行,宋代以宋诗、宋词流行,元以元曲流行,明清以戏曲、赋流行。

中国古代散文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是中国古代文学最主要、最有特色的文体形式,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文化宝库。古代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从散文的发展趋势看,逐步走向分化,现已形成了各种新的文体,如散文诗、叙事性散文等。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朱元思书》、《阿房

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小说是古文学体裁的一种,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它以刻划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上古到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元、明清五个阶段。下面对这四种文体择其重点予以浅谈。

一、韵文

1、古体诗、近体诗

古体诗:唐朝人把产生于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又沿用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包括这几种格式:四言古诗,如《诗经-关雎》五言古诗,如曹植的《白马篇》七言古诗,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引”、“行”、“曲”、“吟”、“歌

行”等名称。

近体诗:始于南朝的齐、梁,形成于初唐,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称为“近体诗”,是同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每首诗句数固定),句有定字(字数固定),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各联必须对仗)。与古体诗相比,形式更整齐,节奏更和谐,

但限制更多。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根据字数多少又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律诗一般是八句,如40字称五律, 56字称七律,八字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如白居易的《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有一千字。这种长律除首尾两联外,一律对仗,故称排律。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

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

绝句一般是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又称绝诗、截句,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首先古体诗在句子和字数上是多种形式的,有三言古诗、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称三古、四古、五古、七古,七言以上的称杂言古诗。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从句数上看,古体诗最短的只有两句,多的如屈原的《离骚》全诗就有372句,2400余字,是流传至今最长的诗。而近体诗则限定为四句或八句,只有长律可以超过八句。

2、辞、赋

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而大盛于汉代,故有汉赋的专称。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到了汉代,许多作家,兼擅二体,如战国时代的荀子与宋玉,再加上两人都是楚国人,因而出现了“辞赋”并称的情况。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称“景帝不好辞赋”,《屈贾列传》称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到了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多次以赋称辞,并在《汉书·艺文志》中,把辞与赋混编在一起,统称为赋。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但总的说来,西汉虽有学者把“辞赋”并称,但二者的区分是清楚的,辞是指楚辞,赋是指赋体作品。刘向在编辑《楚辞》时,标

准也是分明的。

后来赋向多方面发展,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体,叫“律赋”;宋代用散文的形式写赋,称“文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

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3、词、曲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其构成有科(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

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曲牌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不同的是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如《窦娥冤》中的《鲍老儿》、《滚绣球》、《一煞》、等都是曲牌。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是音乐的一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如

《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

二、骈文

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所谓“笔”,就是表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以清末王运为最后一个作家。“五四运动”开始“衰落”,目前有很多学者在推广该文体,并成立

“骈文学会”。

三、散文

古代散文种类很多,辩、说、论、奏议、序跋、赠序、铭、祭文、杂记、童话、民间故事、寓言、

传说、传奇等都属于散文的一类。

1、论说文

古代的论说文是从诸子论学语录发展形成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种:“论”议论事理;“说”申说事理,阐明事物问题的义理文。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例如《师说》、《捕蛇者说》等。有“原”、“论”、“辩”等文题形式。这种文体是作

者对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发表看法。

(1)、原

原,是推究本义的意思,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等。

(2)、论

论,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的解释,论的定义应该是援事引例,引经据典,或论其事实,或批驳谬误。论语言富有论辩力,逻辑性强,又颇具文采,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3)、辩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种错误论点,或辩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等。

2、奏议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日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日章,以谢恩;二日奏,以按劾;三日表,以陈情;四日议,以执议。”奏议包括疏、表、对策等分支。

①“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②“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③“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3、序、跋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的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等,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4、赠序

古代送别时常以诗文相赠,所送的文字,称为赠序。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5、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6、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灵时所写的文章谓之祭文,其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祭祀死者的祭文的内容主要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袁枚

的《祭妹文》。

7、史书体

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②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③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⑤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通史》。

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要线索,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南宋袁枚的《通鉴纪事本

末》。

8、杂记文

杂记文是除传状、碑志以外的一切记叙文章,它包括较广,书画杂物记、名胜山水游记、山川草木自然之景、历史掌故、遗文遗事、社会风俗杂谈、读书杂记等科学资料、文字考证等文章均包括在内,文范围很广。这类文章手法灵活,构思巧妙,形式多样。

如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

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9、传状文

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迹。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诸如《苏武

传》、《张衡传》、《海瑞传》

10、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没写成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意识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答秦太虚》。

古诗,律诗,绝句,乐府

2008-08-24 14:12

古诗是唐代时的说法,指古代(当时所说的)留传下来的一种诗体,也叫古风。一般其押韵与字数、平仄不太严格。

律诗则是在唐代正式成型的一种诗体,字数整齐,平仄严密,必须押平韵。

其中正规是5或7言8句,但律绝有时也可称律诗,又有排律。

绝句是四句,一般常见的是律绝,即律诗的一半。但也有古绝。

乐府是汉代形成的一种诗体,与当时的民歌相关,后来唐代白居易提倡“新乐府”

首先这几个概念不是独立的,他们有时是相互交叉的。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绝句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后面还有详细说明)。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

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

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总而言之,区别在于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汉乐府

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他的思想性主要有:1、反映的是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迫害的痛苦;2、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痛苦;3、批判了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他的艺术性主要有;1、叙事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并通过叙事塑造人物形象,从乐府开始,中国叙事诗开始了新纪元;2、比兴的大量运用,是以前诗歌所没有的;3、形式多样,有四言句,有五言句,有杂言句,语言活泼生动。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传统,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它与近体诗的区别是:句式比较灵活自由,比兴的大量运用,形式多样,语言活泼生动。而绝句,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平仄、押韵,讲究语言的凝练,意境的营造等。

回答者:horizonman - 经理五级 1-7 21:11

古诗分类古体诗乐府律诗绝句

古诗分类-古体诗-乐府-律诗-绝句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

《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魏晋和唐代以及其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例如《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乐府诗。乐府产生於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由於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於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

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绝句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杨万里

天边绿锦织云机,全幅青罗作地衣。

.......

(甲)五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五言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乙)七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①。

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②。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③。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④。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例如: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⑤。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⑥。···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对仗的。

现再举两个例子: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上面所引的绝句已有一首(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是在首联用对仗的,现在再举两首为例: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郿坞(第二首)

[宋]苏轼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

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上面所引王之涣《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下面再引两个例子,一个是首联半对半不对,一个是全篇完全用对仗:

塞下曲

[唐]李益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绝句四首(第三首)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二古绝

古绝既然是和律绝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⑴用仄韵;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上文说过,律诗一般是用平声韵,因此,律绝也是用平声韵。如果用了仄声韵,那就可以认为古绝。例如:

悯农(二首)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⑦!

····△

从上面所引的三首绝句中,已经可以看出,古绝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

李坤《悯农》的“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

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用了四个律句,但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还是不合律诗的规则的。

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例如:

夜思(二首)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低头”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言古绝为例:三绝句(选二)

[唐]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

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不合律句。尾联与首联不粘,而且用了仄声韵。第二首“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不尽合。

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明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①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就是这种情况。③泊,入声。烟,平声。④比,上声。西,平声。⑤恐,上声。天,平声。⑥不,客,入声。何,平声。⑦看,平声。

部分诗词及赏析

[编辑本段]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释: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

阵阵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飞翔的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

美丽的鸳鸯睡在沙上晒太阳。

迟日:指春天。

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湿又软。

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时常双双出没。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美好动人的景色。第一,二句大处着眼,视野开阔,描写了自然界的大环境。诗的开头突出“迟日”,统领全篇。正因为春天来到,才会出现“花草香”“泥融”“沙暖”等现象。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两种可爱的动物,写燕子的动态,显出春意繁闹;鸳鸯的静态显得悠闲自在。动静搭配,相映成趣。这首诗意境优美,格调清新,自然流畅。

【中心思想】这首诗抓住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燕子和鸳鸯、泥融与沙暖等特有的春天景物,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明丽纷繁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

绝句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赏析】

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可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健。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宋人赵与□《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

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朱熹激赏其诗,所使用的标准是有无“蔬笋气”,实际上是宋代诗学理论探讨的问题之一。苏轼在《赠诗僧道通诗》中说:“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自注:“谓无酸馅气也。”可能是第一个提出这一命题。他评唐代司空图“棋声花院静,幡影石坛高”二句说:“吾尝游五老峰,入白鹤院,松荫满庭,不见一人,惟闻其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也。但恨其寒俭有僧态。”(《书司空图诗》)便明确表现了这一倾向。他的对僧诗蔬笋气的反对,也得到了不少诗人的赞同。如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说:“近世僧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气,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残弃。又自作一种僧体,格律尤凡俗,世谓之酸馅气。”考察蔬笋气的内涵,大约是指感情的枯寂,境界的寒俭之类,这本是与僧家生活和精神紧相联系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特定的“林下风流”,似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七引《西清诗话》说:“东坡言僧诗要无蔬笋气,固诗人龟鉴。今时误解,便作世网中语,殊不知本分家风,水边林下气象,盖不可无。若尽洗去清拔之韵,使与俗同科,又何足尚!”元好问在《木庵诗集序》中更直截了当地说:“诗僧之诗所以自别于诗人者,正以蔬笋气在耳。”(《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的确,如果我们承认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的话,那么,对那种最能反映诗僧生活状态的蔬笋气又有什么理由不加以认可呢?苏轼诸人的说法其实是要把一切诗歌创作都纳入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和标准中,而抹杀其应有的独特性。这一点,甚至和苏轼本人经常在诗歌理论中所表示的对多样化的追求也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们宁可理解为是他的一时之言,因为,从他的一些具体作品来看,也是并不缺少“蔬笋气”的。话又回到志南的这一首诗,朱熹称赞其没有蔬笋气,也是从士大夫的立场说的。这说明志南是诗歌创作上的多面手,不管有无蔬笋气,僧人都能写出好诗。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解】:

1、飞桥:高桥。

2、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韵译】: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

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评析】: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

寻找桃源。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蘅塘退士批注:“四句

五言律诗的平仄

五言律诗的平仄 五言律诗的平仄 律诗必须讲究平仄,这可以说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使用平仄的规则,一直影响到后来的词、曲。在五言律诗中,平仄只有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就是:仄仄平平仄a,仄仄仄平平 A。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平 B。 每句后的英文字母表示每种格式:a、A都是仄头(仄声开头),b、B都是平头(平声开头)。有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仄起式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 [唐] 杜甫 对月哪无酒,登楼况有江。听歌惊白发,笑舞拓秋窗。尊蚁添相续,沙鸥并一双。尽怜君醉倒,更觉片心降。 从军行 [唐]杨炯烽火照五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云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平起式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春日登楼怀归 [宋] 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答白刑部闻新蝉 [唐] 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晴清依露叶,晚急畏霞天。何事秋卿咏,逢时亦悄然。 一、三、五、七这四个出句开头两个字如果是平头,那么二、四、六、八四个对句开头两个字就必须是仄头;出句如果是仄头,对句就必须是平头。这叫做“对”。律诗共八句,出句和对句合称为一联。一共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上一联的对句如果是平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平头;上一联的对句如果是仄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仄头。这叫做“粘”。五言排律是五言律诗的延长,五言律绝是五言律诗的减半,因此,五言排律或五言律绝都只要依照五言律诗的平仄,不违反“粘”“对”的规则就可以了。

律诗的平仄

【第四节律诗】 一、律诗的平仄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有一套固定的平仄格式,八句的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平该仄,都必须逐字讲究。用字不合平仄格式,就不是律诗。这种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五言律诗只有四种平仄格式,七言律诗也只有四种平仄格式。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种句型,如下: (1)仄仄平平仄(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4)仄仄仄平平 (二)七言的平仄 和五言一样,七言也只有四种句型,如下: (1)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4)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七律的平仄 (1)仄起不入韵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十六唐) 仄仄平平平仄仄,剑外忽传收蓟北,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却看妻子愁何在,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漫卷诗书喜欲狂。kuá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白日放歌须纵酒,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青春作伴好还乡。xiā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即从巴峡穿巫峡,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便下襄阳向洛阳。yáng * “看”在这里作平声。 (2)平起不入韵式 野望杜甫(十三豪) 平平仄仄平平仄,西山白雪三城戍,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南浦清江万里桥。qiáo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海内风尘诸弟隔,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天涯涕泪一身遥。yáo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惟将迟暮供多病,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未有涓埃答圣朝。cháo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跨马出郊时极目,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不堪人事日萧条。tiáo (3)仄起入韵式 书愤陆游(十四寒) 仄仄平平仄仄平,早岁那知世事艰?jiān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中原北望气如山。shān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楼船夜雪瓜州渡,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铁马秋风大散关。guān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塞上长城空自许,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镜中衰鬓已先斑。bān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出师一表真名世,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千载谁堪伯仲间?jiān (4)平起入韵式 贫女秦韬玉(十六唐) 平平仄仄仄平平,蓬门未识绮罗香,xiāng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拟托良媒益自伤。shā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谁爱风流高格调,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共怜时世俭梳妆。zhuā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敢将十指夸针巧,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不把双眉斗画长。chá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苦恨年年压金线,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他人作嫁衣裳。sháng 三、律诗平仄的变通 律诗的平仄格式要求严格,但也有灵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的地方也可以变通。细心的朋友也许不难发现,在前面所举的例子中,平仄关系都与要求不一致,难

[VIP专享]格律诗的平仄押韵讲义

盐井乡初级中学教师培训 讲义 培训人: 时间:

格律诗的平仄与对仗 概念: 格律诗: 指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的诗歌。中国古典格律诗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近体诗: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近体诗,和古体诗相对,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也被称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其实它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初期。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五言、七言两体较常见,简称五律、七律。偶有六言体,简称

六律。每首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 “同句相对,邻句相粘”。 《寓舍书怀》陆游 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 春从豆蔻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 丛竹晓兼风力横,高梧夜挟雨声骄。 书生莫倚身常健,未画凌烟鬓已凋。 “同句相对” 这里的同句相对,指一个句号之内的两个分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先看首对: 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通]仄[平]平。 依照前次我所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可见这句中的两个分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那么再看其它句子是不是也相对呢? “春[从]豆[蔻]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 “丛[竹]晓[兼]风[力]横,高[梧]夜[挟]雨[声]骄。” 观察方括号里面的字,都是合乎“对”的规则的。 “邻句相粘” 邻句相粘,指不同句的相邻两分句,平仄相同。 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春从豆蔻梢头老,[此两句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格律诗的变体

五种特殊平仄变体 格律诗在四种基本平仄谱式和三种基本拗救方式以外,还有五种定型的平仄变体,即特殊律诗体式。 (一)丁卯体 此体为唐代诗人许浑所创,因他晚年定居丁卯桥,故得此句。它固定用在七律中的首句仄起入韵式的颔联,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句的第五字平仄互换,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我认为,这本是一种对句相救的拗救方式,如果故意把它搞成固定体式,拟有点舍本求末,自缚手脚,实无必要。 (二)折腰体 这种体式首见于绝句,如王维的《渭城曲》。上下联中的出句与对句,均能平仄相对;但下联的出句与上联的对句,却平仄失粘。这使上下两联如同中腰折断了一般,故名折腰体。 折腰体的七绝扩充为七律,仍存在颔联与首联失粘的问题,则称之为八句折腰体。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三)顺风体 这种体式,全诗各联重复使用相同的平仄对立句型,比如每联均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像顺风吹过一样,故名顺风格,又叫顺风调,如岑参的《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得时字》。 若全诗前三联平仄重复,联间失粘,而尾联与前联能用平仄粘对形式,这是一种半对半不对的顺风体,是介于古风与律体之间的一种体式。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四)古律诗 这是押韵、对仗同律诗,而平仄似古风,不尽合律的诗体。如崔颢的《黄鹤楼》。 (五)吴体 出句与对句平仄大体相对,唯平仄不依定式,粘连不守规矩。此体原是仿效民间歌谣,文人一般不屑为之。但杜甫曾写此体,如《》愁注明“强戏为吴体”。皮日体、陆龟蒙诗集中亦偶见,其他诗人集中则罕见,唐以后少有人提及。 以上五种变体,非律诗之常体、正体,知道即可,不必仿效。 七、对仗位置的六种变格 律诗通常在中间两联即含联和颈联上用对仗,这是对仗的正格。除此之外,对仗可以用在任何一联、两联、三联直至全诗四联上,或者全诗四联都不用对仗,这就是对仗的变格。 古人给出名称的对仗变格有六种。 (一)蜂腰体 颔联不用对仗,只在颈联上用对仗,古人称为蜂腰体或蜂腰格。 (二)偷春体 把本该用在颔联的对仗,挪用到首联上,就构成偷春体,又叫换柱对。 (三)贫对仗

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解读

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 格律诗根据声律上追求的不同一类应是普通的律体,另一类当是“前格律诗”永明体,又称齐梁体、拗体。 普通律体讲究粘对,尽量使用律句,确因表达需要出现拗句原则上要进行相“救”,而拗体则讲究不粘,讲究不对,尽量使用拗句。因次,区别普律与拗体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看是否粘对。粘与不粘,对与不对,代表作者不同的追求。 下面就普通律体的平仄声律要求作如下说明: 一、句内要平仄相间 句内平仄相间,不是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平仄相间,而是以一定的单位相间,这也就决定着句子的意义结构和节奏结构。例如七言句的平仄相间,前四个字要每两个字为一个单位,后三个字可分为5与67相间或56与7相间,在拗句中后三字也可单字相间。 说具体点: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身无彩凤双飞翼轻烟散入五侯家 但是在具体写作中,也不要求我们像这样按标准格律来写,我们可遵“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理论(当然这说话不是绝对的,有道理,但说来有毛病)来进行常用格律模式的创作。 如: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可怜九月初三夜一行白鹭上青天 二、联内平仄相对 即要求每联内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对。亦即相反。 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对: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但是实际中一三五不论的情况下,只要做到二、四、六分明即二四六平仄必须相反。如果二四六平仄不相反即为“失对”。“失对”是大毛病,不能违反。 如:郎在溪西妾岸东诗中二四六几字平仄一定是相反的。 双眸寄恨托溪风 平仄不相反的一定是永明体(拗体) 如:昔时无偶去仄平平仄仄(“昔”在过去是入声字作仄) 今春犹独归平平平仄平(“独”在过去是入声字作仄)此句是拗句。

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 诗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

律诗的格律

第三章、律诗的格律 第一节律诗之平仄 律诗是针对古体诗而言的,所谓律诗,顾名思义,其创作是有规律的。作为近体诗的一种,它格律严密。本章节主要研究格律诗之“律”。 其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时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而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句、六言句或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其次对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如果仅六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排律则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都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或一二两联,或二三两联,或仅二联要求上下句对偶。第四便是声韵格律的严密要求。 以常用的五律、七律为例,首先是押韵,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也有押仄声韵的,有人认为押仄韵的应属古体。其次是声调。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诗歌声律以平声字为一类,以上去入三声字为一类,称"仄声"。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五律仄起式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仄起式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平起式

试论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试论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刘志纲 (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510303) 摘要: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学界迄今很少有人专题论及。将仄声韵的平仄格式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略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式,有不少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一样,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的诗,也都有四种基本句式和四种基本格式,平仄变化的规律性也很强,与平声韵诗不同的只是出句末字不入韵的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且平仄格式更灵活多变。 关键词:仄声韵;格律诗;平仄格式;句式 中图分类号:H 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754(2008)02-0037-06 收稿日期:2008-03-05 作者简介:刘志纲(1949-),男,江西南昌人,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 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王力《汉语诗律学》曾作过一些论述,但却未能细论其平仄的格式。对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的分析,也主要是对仄声韵诗五律的分析,五律以外的其它格律诗则很少分析。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韩成武《仄韵五律之 声律和韵律研究》[1] 一文对仄韵五律的格式作了一 番推断,但也未能论及五律以外的其它格律诗。文中对五律仄韵诗平仄的分析,与王力的分析基本一致,用王力的话说,就是“在五律仄韵诗里,各联出句 的末字须平仄相间。”[2]81笔者近些年来对全唐诗中 的所有仄声韵诗,包括在一首诗中平声韵仄声韵相间的,都作了分析,发现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律,有不少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一样,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的诗,也都有四种基本句式和四种基本格式,平仄变化的规律性也很强。将仄声韵的平仄格律与平声韵的平仄格律略作比较,更能清楚地了解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式。 一、平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我们知道,平声韵的格律诗有四种基本句式,每一句式都可以作为一首律诗或绝句的第一句,然后又可演变出四种不同的格式。为什么只能演变出四种格式?因为平声韵的格律诗要求一联诗中上下句逢双的字平仄要相对,尤其是第二个字;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逢双的字平仄要相粘,特别是第 二个字;而且凡是逢双的句子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 平声(入韵字),逢单的句子(除第一句外)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非入韵字)。由于有这许多限制,所以就只能产生四种格式。比如一首七绝,第一句诗用“平平仄仄平平仄”开头,第二句就必须用第二个字是仄声,最后一字是平声的句子才能和这一句组成一联。第三句属下一联的出句,它的第二个字必须和第二句的第二个字一样是仄声,同时最后一个字又必须是仄声(非入韵字)。第四句的第二个字又必须是平声(与第三句第二个字相对),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入韵字)。按这样的平仄要求将四句诗连接起来,就成了一首七绝: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②仄仄平平仄仄平③仄仄平平平仄仄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是平声韵七言绝句的一种格式,同时又是七言格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由这四种基本句式,又可演变出四种不同的七绝或七律格式。用上面的①②③④四个数字分别代表这四个基本句式,其演变出的七绝(前四句)或是七律(前四句+后四句)的四种基本格式如下: 第一种基本格式:①②③④+①②③④第二种基本格式:②④①②+③④①②第三种基本格式:③④①②+③④①② 第28卷 第2期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4月Vol.28 No.2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 n Instit ute Apr.2008

【中华仄韵格律诗平仄谱】

中华仄韵格律诗平仄谱□陈宗显 传统观点,格律诗应为平韵。也就是韵脚为一声(阴平)或二声(阳平),而且有一套平仄谱。凡离谱的诗,今人出于对那些著名诗人的尊敬,又多归纳为十几种变体律诗,而予以合法化。对于仄韵诗,有很多人,干脆不承认这是律诗,统纳入古风。 汉语中,仄声字比平声字还多,将这么多仄韵字统统打入另册,不予作格律诗韵,一是可惜,二是不公平。平韵是为律诗,仄韵不成其为律诗,实在没有客观公道的理由。有人说平声字发音长,那上声字比平声字短吗?况且,在比如词、曲、二人转等一些文学、文艺作品中,已经广泛使用仄韵,有的还平仄韵混用。 从古到今,押仄韵的绝句律诗层出不穷,而且不乏好诗佳句。但是,仄韵诗失对、失粘、违律的较多,好像没“谱”。为了加以规范,亦然按平韵律诗的平仄格谱“推导法”,推导出仄韵格律诗的16个格谱,并理顺如下: (一)首句不入韵格谱(8 种) 一.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对);仄仄仄平平(粘*),平平平仄仄(对)。【平起平收五绝】 (* 注:粘,就是本句与上句在平仄相同的基础上,将倒数第1、第3两字的平仄对调) 将一的1、2句和3、4句对调就变成—— 二.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对);平平仄仄平(粘),仄仄平平仄(对)。【仄起平收五绝】 将一.二的五言四句,加倍,即变成五律三和四 三.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起平收五律】 四.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五律】 以上一、二、三、四的句首,平平前加仄仄,仄仄前加平平,即成如下 4 首平仄谱—— 五.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平收七绝】

平仄韵律

平仄韵律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不想太过受限于平仄的其实知道这些就够了,但如果像我一样的考据癖……你就只能把平水韵背下来了,因为古今很多字音真的是不同的。 接下来是韵律。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 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近体诗的平仄规律规则

【近体诗平仄规则】 -------------------------------------------------------------------------------- 〖简介〗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 〖规则〗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下面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 〖五绝〗

格律诗的基本格式(升级版)

格律诗的基本格式【陈林·湄潭求是高中语文高级教师】 注:加()的字表示可平可仄,平[韵]表示押韵的字。出句是起句;对句指双句对单句,“对”指的是这两句的平仄相反,即第二句对第一句,第四句对第三句,第六句对第五句,第八句对第七句,;粘句指除第一句以外的单句粘双句,“粘”指这两句处在二、四、六位置的字的平仄相同,即第三句粘第二句,第五句粘第四句,第七句粘第六句。 一、五言绝句 1、仄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 第一种: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出句 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平)平平仄仄,——粘句 (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第二种: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韵],——出句 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平)平平仄仄,——粘句 (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2、平起式 第一种: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出句 (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仄)仄平平仄,——粘句 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第二种: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韵],——出句 (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仄)仄平平仄,——粘句 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二、七言绝句 在上述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的每句前加上两字,则为七绝。平前加仄仄,仄前加平平。则变为: 1、仄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 第一种: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出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粘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第一种: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出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粘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2、平起式 第一种: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出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粘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第二种: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出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粘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三、五言律诗 1、平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七句相同)

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

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

————————————————————————————————作者:————————————————————————————————日期:

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诗词格律解说(7)) 人民日报海外版 五言律诗的平仄,有四个基本句式:(一)仄仄平平仄;(二)平平仄仄平;(三)平平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 用这四种句式分别作为第一句,可以构成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是以“仄仄平平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是平声,但也可用仄声。,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是仄声,但也可用平声。杜甫的《旅夜书怀》就是这种格式: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二种是以“平平仄仄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晚晴 [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第三种是以“平平平仄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春日登楼怀旧 [宋]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第四种以“仄仄仄平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03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格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2008年11月1日) 一、五言(七言)都有四种基本平仄格式 五言七言 ①○仄仄○平平仄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②平平○仄仄平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③○平平○平仄仄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④○仄仄仄平平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说明:第三种“平平平仄仄”,第一和第三字不能同时变仄声,第三字变则第一字应保留平声。 四种平仄格式的来源:五言的四种句式也可以看作是“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这两种四言式增加一字而形成,构成的办法是“前加相同後加相反”。即 (平)平平仄仄——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平 (仄)仄仄平平——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仄 或者: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在后面加就要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字 二、在什么地方加圈?有无规律可循? 上面列出的加圈位置的字所表示的是可平也可仄的地方,这种做法实际上有限地放宽了平仄限制。前人用不太准确的口诀来总结这种做法,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在五言的一、三或七言的一、三、五字的位置上有时允许灵活变通,可平可仄。但二、四、六字则一般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 但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不完全准确的。它固然指出了格律诗的一三(五)字位置允许平仄灵活,但未强调不得出现“三平调”和不许犯“孤平”这两个问题。当然,作为口诀,往往要求越简单越好,就不可能照顾到那么全面。 三、什么是“三平调”? 诗中句末三字如果为“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就都叫做拗句。前三种可以有条件地出现在律诗中,而最后一种(末位三个字全是平声字)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这种句子就是三平调。在古风中诗人往往故意多出现这种句子。例如: 岁晏行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写格律诗38句口诀

写格律诗38句口诀 写格律诗38句口诀写格律诗38句口诀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绝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 本句对句两类型。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救五字,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互换五六两字通。

唐宋诗词传千载,万户千家魂系萦。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 律诗口诀38句解释写格律诗三十八句基本口诀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五六互换三应平。 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注:1、本口诀以七言为例,同样适合五言。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变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2、关于“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虽不严谨,但对初学者还是应熟记的。3、本口诀遵古韵。 浅解一下:小拗五字可不救,意思是说,如果第五字的平仄有误,不造成三平调(即尾三字都是平声),或三仄尾的现象,就可以不要去管它,例如: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等。 大拗六仄下五平,意思是说,如果第六字当用平声的,而用了仄声,如平平仄仄平仄仄,遇到这种现象,可以在下一句的第五字用平声来相救,即下句用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样,就不算是出律,而是成功的拗救形式。如果用于首句的“平平仄仄平仄平”,也可以如此,但这种大拗句,一般用于第七句,拗句,一般指出句,而对句没有拗句之说(当然,孤平自救式除外)。 仄平韵脚救五字,就是接着上一句来说的,即尾三字为平仄平的形式,不但可以救出句的大拗,即“大拗六仄下五平”所说的,也可以救本句的孤平自救,也就是说,本句第三字用了仄声,那也是能救的,即仄仄仄平平仄平,这就是孤平自救。综合起来,就是说“本上两句全救清。”(即本句,和上一句,都成功救拗了。)特殊句式仄仄脚,互换五六两字通。即是说,有一种特殊的句式“仄仄平平仄平仄”,它就相当于正式“仄仄平平平仄仄”,看上去就是将第五六字,换了个位而已。

格律诗平仄规则

格律诗平仄口诀 其一 七律论平仄,(七律的平仄格式,七绝与之相同,五律就砍去开头两个字) 骨架立在先。(首先建立节奏点,也即每句二四六字的平仄格式) 首句找四字,(先确定第一句第四字的平仄) 错综节奏点。(再在本句中按照交错的原则处理二四六的平仄) 两句要相对,(两句之间的二四六平仄相反) 两联要相黏。(两联之间的二四六平仄相同) 确定二四六,(确定了每句的二四六的平仄) 一三推向前。(再仿照二四的平仄处理一三的平仄) 其二 后半最关键,(后半句的平仄要求比前半句严格) 四七定正格。(第四字和第七字的平仄可以决定本句的平仄的基本格式) 同仄夹两平,(如果四字和七字都是仄声,则五六字都是平声,即“――||――|”句式)同平夹两仄。(如果四字和七字都是平声,则五六字都是仄声,即“||――||―”句式) 平仄要不同,(如果四字和七字的平仄不同) 里外得套着。(那么五六字的平仄格式与四七相同,形成大平仄套小平仄的形式,即“||―――||”和“――|||――”句式) 格律诗拗救口诀 拗救有规律, 关键看四七。(关键看七言诗的第四个字和第七个字的组合方式,如是五言诗则本规则所有数字均减二。) 同平看老三,(如果两个字都是平声) 用仄老五扳。(则看第三个字也应是平声,该字如果用仄声则需用本句第五个字改为平声,是为本句自救,目的是为防“孤平”,如“溪柳自摇沙水清”) 同仄看六五,(如果两个字都是仄声) 有仄对句补。(仄第五六两个字都应是平声,如果其中有一个字是仄声,则应在对句第五字使用平声,此为出句拗,对句救。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另,如果前两条同时符合就是双救。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又如“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前平后又仄,(如果四字平声七字仄声) 中间能调个。(则中间五六两个字的平仄顺序可以是相反,也就是五字仄六字平,此即为特拗特救。如“记取江湖泊船处”) 前仄后又平,(如果四字仄声七字平声) 想动都不行。(则该字四至七字的平仄格式是不能变化的,因为要防三平尾的原则。) 分析格律诗的平仄要分三步走,使用“抓”、“排”、“比”三字法。 第一步:“抓”,先抓第四字,用口诀一以此确立平仄骨架 第二步:“排”,加上第七字,用口诀二决定排好对应的基本格式 第三部:“比”,用将基本格式与要分析的作品对比,检查有没有不合的地方,这时可以运用口诀三考察是否有拗救。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⑵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在对句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这两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字又是仄。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细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平平;“如烟”对“似帐”,是平平对仄仄;“碧草”对“红薇”,又是仄仄对平平,“新”对“晚”是平对仄。这就是相对。本来只用普通话去辨别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它的发音独特,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平。那么,只要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查字典或韵书了。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也都属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的,才会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总之,我们遇到诗词格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却用了一个今天读起来是平声的字,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注意:凡韵尾是-ng的字,就不会是入声字。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韵书或多练习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仍然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要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诗词格律知识,作为教师要能教好这一部分内容,其实关键只有两个:首先要熟记平仄格式,其次要会辨别具体字的平仄。 (一)律诗的平仄格式可分三点来对学生进行讲授。即 1、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及其来历: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①仄仄平平仄a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a(实际上都等于是在五言句式前面加上 ②平平仄仄平B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B 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就构成七言格式。) ③平平平仄仄b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b ④仄仄仄平平A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A 五言的四种句式又可以看作是先由四言构成: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这两种四言式增加一字就构成了五言,构成的办法是“前加相同后相反”。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后面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字,不能出现三平调,所以加在后面的要相反。 2、必须符合“对”和“粘”的要求,以达到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 “对”的要求体现了一句诗中平仄的交替变化,而“粘”的要求又使上下联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写出了第一联也就不难按照“粘”的规则写出第二联、第三联和尾联。 3、在不“犯孤平”和出现“三平调”前提下,可以按照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在每句一、三或五字的位置上灵活变通,可平可仄。但二、四、六字则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因此,“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不完全正确的。它固然指出了格律诗的一三五字位置允许平仄灵活,但未强调不得出现三平调和不许犯孤平。可从分析教材中的五言格律诗、七言律诗中的平仄格式以及一、三、五字上有的加圈有的不加圈,来进一步讲清这问题。 ---------------------------------------------------------- 对具体字所属平仄的辨识,这是最重要也困难的地方。也就是一个字在中古时期所属平仄的识别——一定要突破这个难点,否则诗词格律部分将永远无法掌握!有多种识别方法:1、利用方言识别中古平声字。 因为粤方言中的几种次方言(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等)都还保留着入声字,同时也保留着阴平和阳平两种调类。由于这些方言中的入声字并未与平声相混,因此只要认识了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的代表字,则与它们同调的就都是中古的平声字了。例如,凡是与广州方言中读“诗、时”“花、华”二字同声调的,就都是古代平声字。 2、利用方言识别古入声字。 有的学生可能识别方言调类的能力差些,一时不易掌握以平声代表字类推的办法。则可教他们利用识别入声字来检验现代汉语中读平声的字是否是真正的中古平声字。因为现代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字,除了从中古的平声演变而外,还混入了古代的入声字。而这些字是不能视为平声的。如果能把这些字从现代的阴平、阳平字中识别出来,则其余的自然就都是真正的中古平声字了。学生们的现代汉语语音都较好,识别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声调较容易,又由于粤方言中无论是广州方言,还是客家方言、潮州方言都保留着中古的入声调类,依调类推,用方言识别入声字是不困难的。例如: 广州方言的6个(实际是9个)调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