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生物全程复习方略(七年级上册)精品全册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生物全程复习方略(七年级上册)精品全册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生物全程复习方略(七年级上册)精品全册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生物全程复习方略(七年级上册)精品全册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生物全程复习方略(七年级上册)精品全册

学案1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

点击考点

新课标对本学案知识的要求:1.认识生物区别与非生物的特征2.学会生物的归类中考对本学案的能力要求: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法和调查法

知识梳理

1.学习生物不仅要学习生物学知识,还要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也可以借助放大镜、等仪器。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2.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作出假设、、、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3.生物具有区别与非生物的特征。一般来说,生物的生活需要;生物能进行;生物能排出;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生物能;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构成的。

4.生物的归类生物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生物归类的方法有多种,如按形态结构特点归类,生物可分为、和其他生物三大类;按生活环境可分为和等;按用途可分为、、、宠物等。

5.知识网络

科学探究的方法:和

认识生物

生物的特征:营养、(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排泄、对外界

刺激产生反应、生长和繁殖、由构成(除病毒外)

中考热身

一、选择题

1.根据你的调查,你认为下列哪一组归类是正确的()A.螃蟹、蟋蟀、西瓜为陆生生物B.鸡、猪、鸭为家禽

C.小麦、玉米、水稻为作物D.海带、鲫鱼、鸵鸟为水生生物

2.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①蝴蝶②珊瑚虫③黑木耳④智能机器人⑤青苔⑥流星()A.①③⑤ B.①②③⑤ C.②④⑥ D.④⑥

3.(06安徽中考)下列各种生命现象中属于生物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是()A.绿豆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B.绿豆种子萌发成幼苗

C.小鸡从鸡蛋中孵出D.植物的根向地生长,而茎背地生长4.1999年在我国昆明市成功地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地珍稀植物应有尽有,体现了大自然与人类地和谐相处。其中有一种叫跳舞草的植物,当它听到优美、欢快的乐曲时就跳起舞来,这种现象称为()

A.生物的生长B.生物的运动C.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D.生物的繁殖5.(06山东中考)下面是小明设计的“调查山东省初中学生近视发病率”的几种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A.对省内所有的初中学生进行调查

B.选取省内部分农村中学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C.选取省内部分城市中学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D.选取省内部分农村和城市中学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6.下面关于“生物体一般都由细胞构成”的解释,最确切的是()A.所有的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B.除病毒外的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

C.很多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D.有些生物体由细胞构成

7.研究下列问题时,不需要作出假设的是()A.食物中是否含有能量B.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的分泌有关

C.测种子的发芽率D.胆汁中是否有消化食物的酶

8.关于科学观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科学观察都不需要测量B.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9.某小组将调查的生物进行了分类,他们将鲤鱼、河蚌、水草、虾、荷花等生物归为一类,而将松、麻雀、野兔、狐等生物归为一类。请问他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归类的()A.按照这些生物的用途B.按照生物的数量

C.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D.按照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10.下列不是生物的基本特征的是()A.生物体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排出体内的废物

B.生物体可以对外界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C.生物体生长、发育等生命现象需要营养物质作为基础

D.生物体有生长现象,所以一切可以生长的物体都是生物

二、非选择题

11.(06丽水中考)春天里百花盛开,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在花朵中爬进爬出,忙于采蜜。是什么因素吸引蜜蜂飞向花朵呢?某校的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猜想促使蜜蜂飞向花朵的因素。

猜想一:蜜蜂飞向花朵,跟花的大小有关;

猜想二:

12.在家中做这样的一组对照实验,探究“光对叶色的影响”。

(1)种植两箱韭菜,使得它们的水分、温度、无机盐等条件都相同,但1号箱在自然条件下生长,2号箱遮光培养,按时浇水等管理,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叶色会出现什么变化。。

(2)当出现明显效果后,将两箱韭菜的生长条件进行调换,再进行实验,又会发现什么现象。。

(3)通过以上探究,你能说明叶子的绿色受什么条件影响?。

学案2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点击考点

新课标对本学案知识的要求:1.明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并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3.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中考对本学案的能力要求:1.发展科学探究能力2.描述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知识梳理

1.生物圈包括、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还有和

3.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它的组成包括和。其中生物部分是由、和组成。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和水等。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和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与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和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的。如果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某些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会通过不断积累。生态系统多种多样,生物

一、选择题

1.(06济宁中考)下列选项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红柳树根扎得很深B.大树底下好乘凉C.望断南飞燕D.秋风扫落叶2.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界的两个环节是()A.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B.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

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

图2 图3 3.一般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少的是 ( )

A .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

B .以植物为食的动物

C .以动物为食的动物

D .分解动植物遗体的微生物

4.在设计“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时,要控制的变量是 ( )

A .鼠妇的数量

B .光线的强度

C .土壤的湿度

D .温度

5.(05山东中考)有甲、乙、丙三种动物,甲和乙均以丙为食,甲又以乙为食,那么甲

和乙的关系可能是 ( )

A .竞争

B .捕食

C .互助

D .捕食和竞争

6.(06滨州中考)热带雨林中的植被大都分层次分布,高大的乔木下是低矮的灌木,灌

木下是一些草本植物。形成这种层次分布的主导生态因素是 ( )

A .水分

B .光照

C .温度

D .空气

7.如图1所示,当某种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 )

A .① B.④

C .② D.⑥

8.(06淄博中考)下列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句谚语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谚语中包含的食物链是:螳螂 蝉 黄雀

B .在生态系统中,蝉、螳螂和黄雀都属于消费者

C .螳螂和蝉的发育过程中,都没有蜕皮现象

D .蝉、螳螂和黄雀体内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气管

二、非选择题

9.某生物实验小组做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用干湿计在某一天的早晨、中午、

傍晚分别测量裸地、草地、灌木丛的湿度,每地测三个地点,并求出平均值作为每次测

量的数值记录在下表中。 (1)为什么每个环境要测三个点并求出平均值作为每次测量的数值? (2)如果实验当天有雾,能得出准确结论吗?为什么?

(3)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图2和图3表示他们的实验结果,请说出图2和图3表达的

含义分别是什么?

图2表示

图3表示

10.(06济南中考)图4表示生态系

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 答有关问题:

(1)甲代表 ,乙代表

(2)图中的过程③代表 。

(3)丙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是 。

野兔 狐狸 植物 老鼠 鹰 蛇 图1 图4

图5 学案3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点击考点

新课标对本学案知识的要求:1.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能使用显微镜和模

仿制作临时装片2.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中考对本学案能力的要求: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临时装片的制作2.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知识梳理

1.图5是显微镜的结构图,请你根据它的功能写出

有关名称:

(1)用来调节光线强弱的是结构[ ] 和

[ ] 。接近玻片标本的镜头是[ ] 。 (2)转动使镜筒的升降范围很小的结构是[ ] 。

(3)取镜时,握镜的部分是[ ] 。

(4)把玻片标本放在[ ] 上后,要用压片

夹压住,标本要正对着[ ] 的中央。

2.在使用显微镜时尽量使用低倍镜,观察的材料必须

是 的。在显微镜中所看到的物象是 像,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 就

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3.临时装片的制作基本步骤: 、 、取材、 、 、观察。在观察

口腔上皮细胞时滴一滴0.9%的生理盐水目的是 ,漱口的目的是 。

盖片时为了防止出现气泡,正确操作是 ,让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

片上的 ,然后轻轻放平。对装片染色,细胞结构中染色最深的是 。

中考热身

一、选择题

1.(06滨州中考)吸烟有害健康,对人体造成危害的物质主要是烟叶中的尼古丁,在生

活的烟草细胞内,尼古丁主要存在于 ( )

A .细胞膜

B .细胞壁

C .液泡

D .细胞核

图 6 图7

2.(05镇江中考)在显微镜的视野中央出现一污点,移动装片和目镜,污点均不动,则

污点可能在 ( )

A .装片上

B .反光镜上

C .目镜上

D .物镜上

3.(06山东中考)使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时,若在光线较强的情况下,应该选用

( )

A .较大光圈,平面镜

B .较小光圈,凹面镜

C .较大光圈,凹面镜

D .较小光圈,平面镜

4.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由低倍镜转换高倍镜后发现 ( )

A .视野变暗、细胞数目减少

B .视野变暗、细胞数目增加

C .视野变亮、细胞数目减少

D .视野变亮、细胞数目增加

5.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一般是 ( )

①染色 ②撕取实验材料 ③擦拭载、盖玻片 ④在载玻片中央滴清水

⑤盖盖玻片 ⑥将实验材料置于水滴中展开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②⑥⑤④①

C.③④②⑥⑤①

D.④②①③⑤⑥

6.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时,不能将显微镜向后倾斜,原因是 ( )

A.不便于对光

B.不便于调节准焦螺旋

C.不便于画生物图

D.容易使装片里的水溢出,污染载物台

7.在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头盒里有4个镜头(如图6所示),若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

大,应选用哪一组镜头 ( )

A .甲和丙 B.乙和丁

C.乙和丙

D.甲和丁

二、非选择题 8.下面是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一段叙述:

拿一块洁净的载玻片,在其中央滴一滴0.6%的生理盐水。用凉开水把口漱净,取一

根消过毒的牙签在口腔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再把牙签放到液滴中涂一下,然后放在显

微镜下进行观察。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纠正以上叙述中的两处错误:

a. b.

(2)通常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细胞图像,若要详细观察位于左下方的某个细胞结构,

则应将载玻片向 移动,使细胞位于 。

(3)若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置于清水中,则会使细胞 。

9.下图7是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的操作示意图

(1)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2)在制作临时玻片标本时,避免出现

气泡的关键步骤是

(3)若临时玻片标本出现气泡,你如何将其

排除? 。

学案4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点击考点

新课标对本学案知识的要求:1.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2.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染色体、DNA与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3.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中考对本学案的能力要求:1.运用类比、推理等方法理解细胞含有的物质和能量,细胞膜的功能2.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3.理解细胞分裂与生物生长的关系

知识梳理

1.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都是由相同的物质组成,根据组成物质中化学成分的差异,将构成细胞的物质分成两大类:(如水、、氧等)和(如糖类、、和核酸),其中,无机物分子比较小,一般不含,不易,有机物分子比较大,一般含有容易。

2.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所以在细胞中发生能量转换,转换器主要是和

3.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中,控制着细胞的遗传与代谢活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分子很长,可以分成许多个片段,这些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叫。DNA和蛋白质组成,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是。

4.细胞的分裂是指一个细胞逐渐分成细胞,其结果是使细胞增多,但细胞的形态和结构都不发生变化。体细胞分裂后,新形成的体细胞与原细胞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不开的。

中考热身

一、选择题

1.(06莱芜中考)把红苋菜浸在冷水中,冷水不会变红;放入沸水中煮几分钟,沸水变红。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破坏了细胞的()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细胞核

2.克隆羊多莉的成功培育,说明遗传物质存在于()A.细胞膜B.细胞质C.细胞核D.细胞液

3.(06山西中考)植物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变化最明显的是()A.细胞壁B.细胞膜C.液泡D.细胞核

4.(06南宁中考)细胞数目增多是通过细胞的哪一项生理活动实现的()A.细胞分裂B.细胞分化C.细胞生长D.细胞分离

5.海带中含有大量的碘,但活得海带仍然能够继续吸收海水中的碘元素,这一现象主要与海带细胞中的哪个结构有关?()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液泡

图9 图8 6.细胞癌变的实质是 ( )

A .细胞膜改变

B .细胞质改变

C .细胞遗传特性改变

D .线粒体特性改变

7.下列各项对细胞中化学能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细胞中的化学能不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

B .细胞中的化学能能转变为热能,而不能转变光能

C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D .细胞中的化学能能转变为机械能,不能转变为热能

8.下列各项对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正在分裂的细胞,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染色体

B .染色体上有DNA ,DNA 里有蛋白质

C .染色体是由DNA 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

D .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23对

9.心肌细胞和脂肪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可能是 ( )

A .心肌细胞内多

B .脂肪细胞内多

C .一样多

D .都没有线粒体

10.图8表示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化,其正确排列顺序为 ( )

A .a c d b

B .a b c d

C .c d a b

D .a d b c

11.细胞分裂时需要消耗细胞内的能量,这个能量主要是由 ( )

A .叶绿体提供的

B .线粒体提供的 C.细胞质提供的 D.细胞核提供的

12.西瓜之所以甘甜可口,主要是因为西瓜的( )含有大量的糖分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细胞液

D .细胞核

二、非选择题

11.图9是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2]所示的部位是 。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是图中序号 所示部分。控制生物

遗传的物质主要在图中序号 所示部分中,起保护和支持作用

的是图中序号 所示部分。

(3)若该图表示西瓜果肉细胞的结构,则西瓜中糖分等甜味物质是 在细胞质中的图中序号 所示部分中。

12.我国科学家童第周曾用黑斑蛙做实验。黑斑蛙红细胞的细胞核很不活跃,不但不分

裂,而且代谢活动也很微弱。但是,将其红细胞的核移植到黑斑蛙的去核卵中,这个原

来不活跃的细胞核在改换了的细胞质中又开始分裂,而这个换了核的卵也能发育成蝌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黑斑蛙红细胞核代谢微弱又不分裂,这是受红细胞的 抑制的结果。

(2)从上述实例可以说明红细胞的代谢活动受 和 的共同作用,由此进

一步说明生物体的细胞是一个 整体。

细胞 分化 形成

学案5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点击考点

新课标对本学案知识的要求:1.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和人体的结构层次2.说明单

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3.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中考对本学案的能力要求1.识记组织的形成、绿色开花植物和人体的结构层次、

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2.掌握病毒的结构、生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知识梳理

1.动物和人体的生长发育都是从一个 (受精卵)开始的,在发育过程中

除了一小部分细胞仍保持分裂能力外,大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各自具有了不同的

组织。即:

植物体的生长发育和动物相似,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经过细胞分裂 ,形

成 、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

4.病毒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观察教材插图II —27,它的形态有球状、 和蝌蚪

状,它们都没有 结构,由 外壳和内部的 组成的。病毒不能独

立生活,只有 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才具有生命活动。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可

分为三大类:植物病毒、 病毒和细菌病毒,也叫 。如痢疾杆菌病毒属

于 病毒,又可称为痢疾杆菌 ,它没有细胞结构,由DNA 和 构成。

中考热身

一、选择题

1.人体的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构成的。下列不属于人体器官的是 ( )

A .脑

B .胃

C .心脏

D .一个口腔上皮

图11 2.(06吉林中考)人体的小肠壁是由下列哪一项构成的 ( )

A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

B .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C.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D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

3.(06莱芜中考)一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够吞食43000个细菌,这与它体内的某种结构

有关,该结构是 ( )

A .表膜

B .食物泡

C .伸缩泡

D .收集管

4.(06温州中考)2006年2月,浙江省出现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下列关于禽流感病毒

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个体微小

B .有遗传物质

C .寄生生活

D .有细胞结构

5.如图10是四种植物的组织图示,表示保护组织的是 ( )

6.下列不属于草履虫特点的是 ( )

A .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

B .能够自由运动

C .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D .有细胞壁

7.以下有关绿色开花植物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绿色开花植物体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

B .绿色开花植物体由根、茎、叶三种器官构成

C .绿色开花植物体根越长越长的原因之一是根尖有分生组织

D .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植物体

二、非选择题

8.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引起烟草花叶病的病原体是烟草花叶病毒,烟草叶片被感染后会出

现斑点,从而降低烟叶的质量。当初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在进行研究时,将用患病烟叶

榨出的汁液用病菌过滤器过滤后:

(1)你认为用过滤后得到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烟叶,正常烟叶会得病吗? 为什

么? 。

(2)烟草花叶病毒结构简单, 细胞结构,由 外壳和内部的 构成。

其生活方式是 。烟草花叶病毒属于病毒中的哪一类? 。

9.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作出一定的反应。虽然草履虫的结构很简单,但是它对外界的

有利刺激或有害刺激都能够产生反应。根据以上文字和图11,分析回答问题。

(1)图甲中,草履虫的移动方向是 。

图乙中,草履虫的移动方向是 。

(2)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是,甲图中,

草履虫受到的刺激是 刺激,乙图中,草履虫受到的刺激是 刺激。

(3)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草履虫趋向 ,逃避 。

图10

学案6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点击考点

新课标对本学案知识的要求:1.认识各类植物共同点和不同点,识记各种孢子植物

的主要特征2.区别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3.识记有关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主要功能

中考对本学案能力的要求:1.各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对自然界或在经济上的意义

2.种子的结构、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异同

知识梳理

2.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比较:

中考热身

一、选择题

1.养鱼缸长久不换水,缸的内壁上会长有绿膜,水会变成绿色,这是由于长出了 ( )

A .绿色藻类植物

B .葫芦藓

C .叶原体

D .蕨

2.苔藓植物可作为监测植物是因为 ( )

A

.苔藓植物是低等植物 B .叶很薄,对有害气体敏感

C .一旦干燥便会死亡

D .根容易吸收有害物质

3.与苔藓植物相比,蕨类植物更适应陆地生活,原因是 ( )

A .具有根、茎、叶,体内有输导组织

B .用孢子进行繁殖

C .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D .植株矮小,茎和叶内没有输导组织

图12 图13 4.下列有关藻类植物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 .藻类植物有多细胞的,也有单细胞的

B .藻类植物都生活在海洋中

C .藻类都是没有根、茎、叶分化的多细胞植物

D .海生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5.(06淄博)下列植物都是常见的园林绿化植物,其中生殖过程无双受精现象的是( )

A .法国梧桐

B .月季

C .丁香

D .雪松

6.(06黑龙江中考)大米和面粉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主食,从结构上看我们食用的主要是

水稻和小麦种子的哪一部分呢? ( )

A .胚芽

B .胚根

C .子叶

D .胚乳

7.(06滨州中考)下列关于小麦和松树共同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都能产生种子

B .根、茎、叶都很发达

C .受精过程都出现了花粉管

D .种子外面都有果皮包被

8.下列结构中既能储存营养物质,又是胚的一部分的是 ( )

A .胚根

B .胚乳

C .子叶

D .胚芽

9.烧杯中盛有池水,其底部有生活的水绵,在温度等条件适合时再给予什么条件,水绵

会更快地浮上来 ( )

A .氧气

B .光照

C .黑暗

D .黑暗和氧气

二、非选择题

10.李明同学从山坡上采集到一株草本植物,经观察发现其叶片下表面边缘有许多褐色

的隆起,并有许多褐色小颗粒从中散落出来。

(1)由此可知,该植物属于 植物。

(2)散落出来的褐色小颗粒是 ,这是一种 细胞。

11.由于苔藓植物的假根非常简单,体内没有 ,叶中没有 ,所以苔藓的

叶所需要的水分和营养物质依靠 。苔藓植物也因此长得矮小,而且密集

生长以涵蓄 。我们因此也可推测,成片地生长在山坡上的苔藓植物,能够起一

定的 作用。

12.如图12是桃和银杏示意图,请回答:

(1)在乙图中[1][2][3]合称为 ,[4]是 由于桃

的种子外面有 ,所以桃是 ,属于 植物。

(2)在甲图中无[1][2][3]结构,但有 。银杏俗称

“白果”,但它不是 ,而是 ,属于 植物。

13.图13中甲、乙分别表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据图回答:

(1)甲、乙中标号④所示结构是种子的 。

(2)菜豆种子中标号④所示的结构共有

片,肥厚、贮藏着营养物质;玉米种子中

标号④所示只有 片,不肥厚。玉米

种子的营养物质贮藏在标号 所示的结构中。

(3)由标号①②③④构成的整体结构叫做 , 它实际上就是 。

学案7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点击考点

新课标对本学案知识的要求: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2.明确花的结构,理解受精的过程及果实种子形成的过程。

中考对本学案能力的要求:学会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方法并能分析对照实验

一、选择题

1.(06临沂中考)小明帮父母收获玉米时,发现有些“玉米棒子”上只有很少的几粒玉米。你认为造成这些玉米缺粒最可能的原因是()A.水分不足B.光照不足C.无机盐不足D.传粉不足2.(06临沂中考)为验证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两株生长状况完全相同的健壮幼苗分别培养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一段时间后,两株幼苗的生长状况是()A.均生长良好B.均生长不好

C.土壤浸出液中培养的生长良好,蒸馏水中培养的生长不好

D.土壤浸出液中培养的生长不好,蒸馏水中培养的生长良好

3.(06枣庄中考)将颗粒完整饱满的种子分成甲、乙两组,在25℃左右分别播种,甲组种在肥沃湿润的土壤里,乙组种在贫瘠湿润的土壤里,这两组种子的发芽状况是()A.甲组先发芽B.乙组先发芽C.同时发芽D.都不发芽

4.有经验的农民用1斤黄豆能生出8斤豆芽,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黄豆中的有机物()A.逐渐增多B.不变C.逐渐减少D.先减少后增多

图14

图15

5.(06青岛中考)如果在开花之前,将一颗桃树上的桃花甲去掉雌蕊,桃花乙去掉雄蕊

桃花丙不做处理,注意观察记录,可能的结果是 ( )

A .甲不结实,乙不结实,丙能结实

B .甲不结实,乙能结实,丙不结实

C .甲不结实,乙能结实,丙能结实

D .甲、乙、丙都不能结实

6.王大爷在花盆中种了一棵橘子,他每年春天都为橘子换一次新土,其原因是 ( )

A .花盆中的土壤被植物吸收了

B .土壤中的肥料太少

C .土壤中缺少微量元素

D .土壤中缺少有机物

7.下列关于果实和种子的叙述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 .葵花子由胚珠发育而来

B .西瓜子的外壳由子房壁发育而来

C .花生的果皮由珠被发育而来

D .面粉主要由受精极核发育的部分加工而成

8.“椿树蓬头浸谷种”,这句谚语强调了下列哪一项条件对种子萌发的重要性 ( )

A .适宜的温度

B .足够的水分

C .充足的空气

D .种子的自身条件

9.将种子燃烧,剩下来的灰白色的灰是 ( )

A .蛋白质

B .无机盐

C .淀粉

D .脂肪

二、非选择题

10.如图是14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相关结构,请

认真分析并回答 :

(1)A 萌发时所必需的外界环境条件是 。

(2)B 的主要部分是 和 。

(3)C 中的 是裸子植物所没有的。

(4)D 在发育时具有独特的 现象。

(5)E 是一株绿色开花植物,它一生中共有六种器官,

其中和生殖有关的器官是 。 (6)请用字母把被子植物的一生按顺序排列起来: 。

11.右图15表示测量种子萌发必需条件的实验装置,

每个烧杯中均放有10粒种子,B 、D 、E 烧杯中的滤纸

保持湿润。据图分析作答。

(1)每个烧杯放入10粒种子而不是

1粒种子,其目的是

。C 烧杯中将

水烧开后再冷却,其目的是

(2)哪些烧杯中的种子将在7天后发芽? 。

(3)某人根据图E 得出结论,光照对于种子

的萌发是必需的,哪一装置可以说明此结论是错误的? ; 为什么? 。

(4)若要将种子邮寄给远方的朋友,种子袋应采取何种措施防止其萌发?

学案8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点击考点

新课标对本学案知识的要求:1.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2.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中考对本学案能力的要求: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及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知识梳理

1.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是因为水是植物体的,能够保持植物体,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才能被吸收和运输,水参与植物体内的代谢活动。影响着植物的。

2.植物主要靠吸水,吸水的主要部位是,生有大量的。当外界水溶液的浓度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时,土壤中的水进入细胞,依次进入根、茎、叶内的(位于木质部,由向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其中,在根、茎、叶内还有运输有机物的,它位于,从上向下运输。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有,能不断分裂,形成新的木质部和韧皮部。

3.植物体内的水主要是通过的蒸腾作用散失的。而叶片的结构主要是由上下、叶肉和叶脉组成,表皮上有散失水分的门户—,它是由两个构成,一般来说,陆生植物叶的下表皮气孔上表皮。气孔的开闭受的控制。

4.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蒸腾作用,其意义:降低,促进,促进植物体内的运输。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

一、选择题

1.(06山东中考)土壤中的水分被植物的根吸收后,通过下图16哪种组织运输到叶()

图16

2.下列哪种情况会导致树木死亡()A.环剥主干树皮B.环剥侧枝树皮C.树干空心D.表皮脱落3.(06淄博中考)把一片新鲜的叶片浸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会看到叶片的表面产生了许多的气泡,而且实验显示叶片背面产生的气泡比正面的多。由此可以说明()A.叶片背面的呼吸作用比正面强B.叶片背面的光合作用比正面强

C.叶片背面表皮上的气孔数目比正面多D.叶片背面表皮上的气孔数目比正面少

4.(06菏泽中考)在大气湿度高时,发育中的果实内常缺钙,因为此时()A.大气湿度高,蒸腾作用弱,影响钙的吸收

B.大气湿度高,呼吸作用弱,影响钙的吸收

C.大气湿度高,蒸腾作用弱,影响钙的运输

D.大气湿度高,呼吸作用强,影响钙的运输

5.移栽植物后,植物常常出现萎蔫现象的原因是()A.幼根的根毛大量地折断B.根暴露在空气中大量失水

C.新的土壤环境使根不适应D.根全部受损,需要重新萌发、生长

6.(06莱芜中考)土壤中的水分到达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的顺序是()①根的导管②根毛细胞③茎、叶内的导管④根表皮以内的层层细胞⑤叶肉细胞

A.①③④②⑤B.②③④①⑤C.②④①③⑤D.②①③⑤④

7.(06四川中考)在橡胶树林里,经常看到工人们将树皮割破后在树皮的伤口下挂一小桶,用来收集从树皮中流出的乳白色液体。流出这些液体的结构是()

A.树皮B.导管C.筛管D.木质部

二、非选择题

8.在探究“植物体水分散失”时,李明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A、B、C三个量筒,放在室内阴凉处。A中不放植物,B、C中各放入一个生长状态相同的天竺葵枝条,其中

B去掉所有叶片,C保留所有叶片。每天上午8时,向量筒加水至100ml处,晚上8时记录液面的刻度,连续6天,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表中的数据,并回答问题:

(1)在六天当中,每个Array量筒每天散失水分的量

都是不一样的,由此推断

气温最高的是第天。

(2)探究天竺葵通过茎

散失水分时,应选取的对

照组是。

(3)量筒C第六天通过茎散失的水分是mL,通过叶片散失的水分是mL。

(4)如果要根据上述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应分别计算A、B、C三个量筒六天测量数据

的,然后进行比较。

(5)根据对上表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9.科学家为了检测有机物运输的部位及流动的速度,做了如下实验。他们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二氧化碳供给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合成了含放射性标记碳的葡萄糖。上午9时,测得含标记碳的葡萄糖在离地面1.9米处茎的树皮中。到中午12时,测得此含标记碳的葡萄糖在离地面以下0.5米处的根的树皮中。请回答:

(1)此含放射性标记碳的葡萄糖由运输的。

(2)此葡萄糖随汁液在树中运输的速度是米/时。

(3)上述实验还证实了茎的韧皮部和根的韧皮部是。

图17 图18

学案9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点击考点

新课标对本学案知识的要求:1.明确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场所和产物2.理解

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

中考对本学案能力的要求:1.通过实验认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知识2.学会设

计简单实验,验证生物的生理活动

知识梳理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暗处理的目的是 。将

叶片进行遮光处理的目的是设计对照实验,照光一段时间后,放在酒精中(目的是

)隔水加热(目的是 ),等到叶片变成黄白色后,取出漂洗,

滴加碘液,未遮光的部分变成 色。遮光部分 色。这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 是光合作用必需的条件。

中考热身

一、选择题

1.若将某植株一片叶的主脉切断(如图17中甲),另一片叶两面

都贴上不透明的锡箔纸(如图17中乙),黑暗中放置24小时后光

照4小时。取下两叶经脱色后用碘液处理,发现A 部位呈棕褐色,

B 部位呈蓝黑色,

C 部位不呈蓝黑色。以上实验能够证明光合作用需要 ( )

A .水和二氧化碳

B .叶绿素和阳光

C .水和阳光

D .水和叶绿素

2.(06山东中考)在一晴天,某农业技术员对蔬菜大棚内24小时(从第一天正午到第

二天正午)的氧含量作出测定。你认为下图18中哪一条曲线是根据测定结果绘制的( )

图19 图20

3.在温室内种黄瓜、西红柿等蔬菜时,为了提高产量,除了施肥外,下列措施中,可以

选用的是 ( )

A .降低白天的温度

B .提高夜晚的温度

C .提高氧气的浓度

D .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

4.李明同学于6月中旬晴朗的一天作了如下的探究:从上午8点开始,在同一植株的相

同位置上,每隔5小时摘取一片形状、大小相同的叶子,并按时间顺序编号后低温保鲜。

待摘取了4片(依次为甲、乙、丙、丁)后,同时进行脱色处理再滴加碘液,颜色最蓝

的是 ( )

A .甲叶

B .乙叶

C .丙叶

D .丁叶

5.将等量的金鱼藻放入盛有凉开水的甲烧杯和盛有池水的乙烧杯中,在阳光照射下将会

看到的现象是 ( )

A .两个烧杯中冒出的气泡一样多

B .甲烧杯中冒出的气泡极少,几乎没有,而乙烧杯中冒出的气泡比较多

C .甲烧杯中冒出的气泡较多,而乙烧杯中冒出的气泡极少,几乎没有

D .甲、乙两烧杯中都没有气泡冒出

二、非选择题

6.为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某同学

选择一种盆栽的斑叶植物作为实验材料,该植物叶

片的绿色部分和非绿色部分界线清晰。他的实验

装置如图19所示,请分析回答:

(1)在透明塑料袋中放置固体氢氧化钠的用途 是 。

(2)请你设计一个简单方案,以排除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将实验装置放到阳光下4小时后,同时摘下叶片A 、B ,利用 进行脱色处理,

然后滴加碘液,观察实验结果。

(4)叶片A 绿色部分和非绿色部分的结果比较,表明 ;叶片

A 绿色部分和

B 绿色部分的结果比较,表明 。

7.农业生产中,在保证水、肥等得条件下,要让农作物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光能,提高

单位面积地产量。图20(一)示叶片在阳光下进行地一些生理活动;图20(二)示叶面

积指数与农作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生理过程的关系(叶单位指数是指单位面积上植

物的总叶面积;叶面积指数越大,叶片交错重叠程度越大)。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A 表示二氧化碳,则C 表示 ,

此时,物质B 是通过 运输倒

其他器官的;若C 表示水,此时图(一)表示

叶片正进行 。

(2)叶面积指数为 时,

对农作物的增产最有利。 (3)通过对图(二)曲线的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 。

图21

学案10 第四章 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点击考点

新课标对本学案知识的要求:1.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和过程,认识呼吸作用在生

产生活中的应用2.总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中考对本学案能力的要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发生知识的迁移和联系

知识梳理

1.绿色植物通过 制造的有机物,一方面被用来构建生物体;一方面可

以分解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 ,其过程是细胞利用 将有机物分解成

和 ,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 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这个过程叫

呼吸作用,它主要是在 中进行的, 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主要受温度、

氧气含量等因素的影响。

.一个地区的植被是指一个地区内生长的 ,我国的植被主要有以下

几种类型,即 、荒漠、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 。现

在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均森林面积少,长期以来对 的利用不够合

理,使 呈现衰退趋势, 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

中考热身

一、选择题

1.(06聊城中考)新华社2005年2月16日消息:历经七年的努力,《京都议定书》规

定在2008年~2012年间发达国家的CO 2等6种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

少5.2%。那么,制定《京都议定书》的目的是 ( )

A .减少酸雨对全球区域性造成的危害

B .减少水污染对全球海洋渔业造成的危害

C .减少温室效应使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危害

D .减少大气臭氧层破坏对人类的危害

2.(06枣庄中考)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并对温室

内空气中CO 2含量进行了24小时测定如图21。曲线中能正确表示测定结果的是 ( )

图22 图3.(06菏泽中考)“小草依依,踏之何忍。”设置这些提示语提醒人们不要践踏小草,因

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 )

A .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根的呼吸作用

B .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 .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作用

D .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4.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来自光合作用

B .光合作用进行时,呼吸作用停止

C .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

D .两种作用即相互依存,又有区别

5.下列属于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

①荒漠面积太大 ②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 ③人均森林面积少,对森林资源

利用不合理 ④长期干旱缺水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6.大面积绿化有利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是因为 ( )

A .可稳定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B .可稳定大气中氮的含量

C .稳定大气中氧的含量

D .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二、非选择题

7.(06威海中考)右图22的曲线表示绿色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吸收与释放二氧化碳

的情况(不考虑温度因素)。A 、B 、C 为曲线上的三个点,D 为横坐标上的点。请据图

分析回答:

(1)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生理活动是 ,植物释放二氧化碳的生理活动是 。

(2)在A 点的植物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

在C 点植物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

(3)整条曲线说明光照强度与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

关系是:光照强度在D 点之前, ;

光照强度在D 点之后, 。

(4)B 点为曲线与横轴的交点,该点表示植物吸收和 释放二氧化碳的情况是 。

(5)如果白天光照强度长时期为B ,植物能不能正常生活? ,原因是:

8.如图23所示,把燃烧的蜡烛放入甲、乙两瓶中,

发现甲瓶中蜡烛马上熄灭,而乙瓶中蜡烛可以持续

燃烧一会,试分析回答:

(1) 蜡烛燃烧需要氧气,甲瓶中蜡烛马上熄灭,

(2) 说明了 。

(2)甲、乙两瓶中的种子是经过不同方式 23

处理了的。试问,装入萌发的种子的是 瓶,装入煮熟的种子的是 瓶。

(3)蜡烛在乙瓶中燃烧一会儿后也熄灭,原因是 。

(4)萌发的种子与煮熟的种子相比较,能进行呼吸作用的是 。

(5)通过比较可以得知,种子在进行呼吸作用时会 。

新人教版初一生物上册教案(全)

《致同学们》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用具: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 教学过程: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十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 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 课前十分钟预习,课堂积极发言(占总分10%) 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占总分10%) 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 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生物的录像。 2.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目录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第一章认识生物 (3) 1.1、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3) 1.2、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3) 2、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3) 2.1、第一节生物圈 (3) 2.2、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 2.3、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3) 2.4、第四节生态环境 (4) 2.5、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5)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1、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6) 1.1、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6) 1.2、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 (6) 1.3、第三节观察动物细胞 (7) 2、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8) 2.1、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8) 2.2、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8) 2.3、第三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8) 3、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9) 3.1、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9) 3.2、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9) 3.3、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9) 4、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10)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1) 1.1、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11) 1.2、第二节种子植物 (11) 2、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12) 2.1、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12) 2.2、第二节植株的生成 (13) 2.3、第三节开花结果 (13) 3、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5) 3.1、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5) 3.2、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15) 3.3、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6) 4、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6)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整理归纳资料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整理归纳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第一节认识生物 1、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调查的一般方法: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2、生物的分类 (1)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2)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3)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3、生态因素分为两类:(1)非生物因素——光、温、水等;(2)生物因素 4、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5、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只有一种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保持相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的实验就叫做对照实验。 6、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时,(1)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作出的假设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3)为什么要用多只鼠妇做实验?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4)为什么计算全班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7、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合作、寄生。 8、生物能适应环境(海豹皮下脂肪很厚),也能影响环境(蚯蚓可使土壤疏松)。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1)植物的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的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5、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3)制定计划: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需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方案的要求:需设计对照实验,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交流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7、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8、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往往彼此交错连接,这样就形成了食物网。 第二单元 9、光学显微镜各个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镜座—稳定镜身。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件。镜臂—握镜的部位。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转换器—可以转动的圆盘,上面安装物镜。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目镜和物镜—目镜是用眼观察的镜头;物镜是接近物体的镜头。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用不同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镜(光线弱时用)。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物像的放大的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10、利用显微镜观察装片 ①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例: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个“d”,那么在透明纸上写的是“p”。②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11、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①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内部的作用,还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②细胞质—细胞质内含有许多与各种生命活动有关的微细结构。活细胞的细胞质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③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核内含有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关系的物质——遗传物质。 1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植物细胞除了和动物细胞一样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以外,一般还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13、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制作步骤:(1)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2)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鳞片叶的内面撕下一小块透明的薄膜。(3)把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它展平。(4)用镊子夹住一块盖玻片一侧的边缘,将它的另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地放平,盖在薄膜上。注意不要在盖玻片下留下气泡。(5)经碘液染色后。(6)把制好的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14、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1)用滴管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2)用凉开水把口漱净,用牙签从口腔腮壁处轻轻刮几下,(3)把牙签上附着的一些碎屑放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涂几下。(4)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留下气泡。(5)经碘液染色后。(6)把制好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15、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

初中生物知识点(附图片)七年级上册全套知识点

★各题型要求 1.填空:划线部分是重点 2.连线:顺序打乱也要准确连上 3.表格:表格内的所有内容都要会背填 4.识图:横线所指的会背填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 1.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 2. 生物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 3. 微生物分类:真菌、细菌、病毒。 4.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5. 六个生命现象(生物的六大特征) ①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构成) ②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长大) ③生物体生长的过程中必须从外界不断获取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 废物排出体外。(新陈代谢) ④生物体通过产生后代使物种得以延续,并把他们的特征遗传给后代。(繁殖) ⑤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应激性) ⑥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适应性) 第二节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 2.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3.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水、空气、土壤、温度。 第三节 1.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叫生物学。 2. 袁隆平培养出来的杂交水稻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1.显微镜使用的步骤:选择目镜、选择物镜、对光 放置标本、调节粗准焦螺旋、调节细准焦螺旋。 2.物像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3.高倍镜的镜片厚,通过的光少,所以视野较暗,物像不清晰。虽然放大的倍数大,但是视野较较大,不容易找到标本。(先用低倍镜观察标本) 4.调节粗准焦螺旋眼睛要观察物镜下降到载玻片附近,防止砸坏玻片标本。 5.应该用左眼观察显微镜,视野中的物像是和移动方向完全相反的,比如显微镜下观察p变成d 。(题纸旋转180°) 6.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步骤:擦滴取展盖染。 7.标本要薄,否则光无法透过标本,显微镜视野会变黑。 8.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再轻轻盖在生物材料上。这是为了避免产生气泡。 第二节 1.科学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科学探究常常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其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3.写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知 识点总结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水和适宜的温度 2、*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光、温度、水和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一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如: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看七年级上册的例子 4*生态系统的组成 植物——生产者 生物动物——消费者 细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空气、阳光、水等 5*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很多食物链,他们之间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7、*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解能力,但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当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会遭到严重破坏。 8、*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因为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而且生物体无法排出,这些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9、*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种类有: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草原生态系统——草原;海洋生态系统——海洋; 淡水生态系统——河流、湖泊、池塘;湿地生态系统——沼泽; 农田生态系统——农田。 10、*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如: ①从非生物因素来说。阳光普照所有的生产者 ②从地域因素来说,各种生态系统也是相互关联的 ③从生态系统的生物来说,许多微小的生物、花粉、种子,能够随大气 运动,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看书P 30 12、*科学探究的意义和过程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第一节认识生物 1、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调查的一般方法: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2、生物的分类 (1)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2)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3)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3、生态因素分为两类:(1)非生物因素——光、温、水等;(2)生物因素 4、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5、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只有一种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保持相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的实验就叫做对照实验。 6、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时,(1)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作出的假设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3)为什么要用多只鼠妇做实验?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4)为什么计算全班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7、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合作、寄生。 8、生物能适应环境(海豹皮下脂肪很厚),也能影响环境(蚯蚓可使土壤疏松)。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有两部分:(1)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2)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 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生物的图片、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教学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讲授: 引入:展示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

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二)课堂作业: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三)板书设计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 废物。[尿液,汗液和呼出的气体等。];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二、应用:珊瑚机器人钟乳石不是生物,因为它们不具备生物的特征。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精心整理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自造自身 3、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因此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切片、涂片、装片。 4、临时装片制作过程:“擦”、“滴”、“取”、“展”、“盖”、“染”、“吸” 5、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 植物细胞的结构动物细胞的结构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都有线粒体。 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了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将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把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动、植物生活所需。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可以作为水污染的指示植物。 2.苔藓植物有茎、叶,但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没有输导组织);假根固定植物(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植株高大。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古代的蕨类植物成为煤炭。 种子植物 4、菜豆种子结构: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两片子叶) 5玉米种子(果实):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一片子叶)、胚乳 6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例子:银杏、兰等) 7、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的植物。根据子叶、叶脉、有无胚乳可以分为单子叶植物(竹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濮阳市第一中学生物教研组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第一节认识生物 1、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调查的一般方法: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2、生物的分类 (1)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2)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3)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3、生态因素分为两类:(1)非生物因素——光、温、水等;(2)生物因素 4、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5、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只有一种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保持相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的实验就叫做对照实验。 6、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时,(1)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作出的假设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3)为什么要用多只鼠妇做实验?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4)为什么计算全班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7、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合作、寄生。 8、生物能适应环境(海豹皮下脂肪很厚),也能影响环境(蚯蚓可使土壤疏松)。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

七年级人教版生物上册全部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了很多问题,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侧重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80%),体现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目标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时准备: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2.收集关于生物方面尖端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图片、光盘,如DNA侦破技术,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方面的图片、光盘。 3.磁带(如《校园的早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或其它如《校园的早晨》磁带)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阅读全文。 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进行小组讨论,再作记录,小组讨论内容。 1.学校的垃圾问题(特别是食品包装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 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伙食房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4.今年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说明了什么问题? 5.关注自我: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列健壮吗?更聪明吗? 6.你是从什么途径了解克隆和转基因的?你了解哪些。

三、全班分小组交流、讨论 四、教师作补充,修正和总结,并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积极性的评价。 因为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无论对和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辨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 五、师生共同朗诵课文《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提高文学修养,讨论:生活离得开生物吗? 六、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知识吗?(最后教师补充) 七、结束语: 同学们,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作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新时代的学习方式。生命的世界真精彩,生物的世界真奇妙,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破译生命的密码吧!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08611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对照实验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课本27页1题33页生物圈2号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人教版生物7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7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致同学们 1、生物学(定义):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学研究对象: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生物,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还有人类自身的身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 需要工具:肉眼或者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 注意事项:⑴明确目的⑵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⑶要有计划和耐心⑷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⑸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2、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②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副处水面换气)③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出汗,植物的落叶等)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含羞草对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种子萌发、破壳而出幼鳄等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到一定阶段开始繁殖下一代)⑥生物都有遗传很变异的特性(如“种豆得豆”是遗传、“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变异现象)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⑧生物都是有寿命的⑨生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环境条件。 3、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如森林资源的清查、人口的普查等) 4、调查步骤:①明确调查的目的和确定调查对象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选择调查范围、路线、设计调查表格(若范围大,可选择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③如实记录(避免主观因素影响) ④调查结果的整理的分析(有时要用到数学方法进行统计)⑤撰写报告。 5、样本(定义):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的集合。 6、注意事项:①设计一个比较适合的调查表②调查是一项科学工作,要全面细致、认真观

初中七年级人教版生物上册全册教案(免费下载)

初中七年级人教版生物上册全册教案(免费下载)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了很多问题,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侧重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80%),体现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目标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时准备: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2.收集关于生物方面尖端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图片、光盘,如DNA侦破技术,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方面的图片、光盘。 3.磁带(如《校园的早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或其它如《校园的早晨》磁带)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阅读全文。 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进行小组讨论,再作记录,小组讨论内容。 1.学校的垃圾问题(特别是食品包装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 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伙食房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4.今年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说明了什么问题? 5.关注自我: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列健壮吗?更聪明吗? 6.你是从什么途径了解克隆和转基因的?你了解哪些。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2、调查的一般过程:(1)选择调查范围(2)分组(3)设计调查路(4)调查(5)归类(6)整理 3、生物的归类方法:(1)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 物三大类。 (2)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3)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

为两类: (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 论、表达和交流。 3、生物之间的关系:(1)种内关系:互助、竞争 (2)种间关系:捕食、寄生、竞争、互利共生 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 生物+ 环境。 2、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部分:①生产者: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供给了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②消费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 做消费者。 ③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常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2)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例如:草—兔子—狐。 食物链的写法:①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 ②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第三级消费者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之分,调查前要明确调查对象和目的, 制定调查方案;调查中要如实记录;调查后要对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统计。 ?▲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2、生物对生物的影响:捕食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共生关系等。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①环境影响生物:春江水暖鸭先知;葵花朵朵向太阳;春风又绿江南岸。 ②生物适应环境: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 ③生物影响环境: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4、(1)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和交流 在“光对鼠妇的影响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光,即在实验中只有光照是不同的,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 这样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2)所谓对照组,也称控制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即不添加任何人为因素(如药剂),在自然状态下的过程观察,又称“空白对照”。 所谓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所处理的变量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①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生产者:植物(草、庄稼、树等) 生物部分消费者:动物 ②生态系统的组成:分解者:细菌、真菌(蚯蚓,秃鹫) 非生物部分-----光、空气、温度、土壤、水和湿度等。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 者。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食物链概念: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被吃与吃的关系叫做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因素) 注意:如食物链:草→鼠→蛇→猫头鹰。 在画食物链或食物网时,箭头方向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捕食食物链的起点是植物,终点是营养级高的肉食动物,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 草最多,猫头鹰最少。如果草有毒,猫头鹰的毒性最大。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食物链 中,物质是可以循环的,能量是逐渐减少的。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了解生物特征 4.通过学习使学生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1.生物和非生物区别 2.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节认识生物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 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有生命现象的物体;非生物:没有生命现象的物体 二、生物的共同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 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三、认识生物的方法:①观察法;②调查法 四、生物归类法;①按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② 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 生生物③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生物圈概念: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二、生物圈范围:①大气圈的底部;②水圈的大部;③岩石圈的表面 三、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生存空间等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②生物因素: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 五、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六、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表达和交流等 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②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 八、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植物能增加空气湿度 九、生态系统:①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②组成:I 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 II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十、食物链和食物网: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 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十一、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第一节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M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宇航员在太空维持生命的物质有水、氧气、食物。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温度、水、空气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对照实验做完实验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骆驼、骆驼刺、旗形树。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