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研究

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研究

一、 积极财政政策的概述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含义和特点
积极财政政策也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它其实就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增长缓慢、需求严重不足,在各项资源条件充分许可的情况下,国家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所实施的一种阶段性或者暂时性的扩张型政策。通常情况下,积极财政政策会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阶段性、定向性和复合型。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进程
1997年7月首先在泰国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并迅速席卷周边国家和地区,使得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增长步伐明显放缓。我国从1998年开始,外贸出口额增长明显放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态势,国内消费低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趋缓,结构性矛盾凸显,通货紧缩趋势显现,GDP增长率1996年为9.6%、1997年为8.8%、1998年上半年下滑为7%,伴随经济增速放缓的是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下降。种种情况表明,如果政府再不主动出击改变这一系列不利局面,此前改革开放已经取得的大好成果可能会付之一炬。
1997年GDP增长开始变慢以后,在货币政策方面已经渐渐采取放松措施,如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取消商业化贷款指令性指标,恢复在货币市场的国债回购业务等。但是在市场不景气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调节力度明显乏力,仍难以激发经济的活力。在需求萎缩、经济持续低迷不振和货币政策乏力的背景下,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就落在了财政政策身上。然而,从当时的情况看,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也有较大风险,因为当时的财政状况不容乐观,财力一直比较紧张,积留下的老问题还有待化解,如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财政的紧张和困难。但通过全方位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完全可行和可取的。政府根据当时的情况果断做出决策,采用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拉动需求,刺激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
进入2004年,过快的投资增长速度和信贷扩张引发了经济过热的迹象。2004年第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43%,比上年同期加快15.2个百分点,宏观调控部门一再叫停的钢铁、水泥、电解吕三大行业的投资更是比2003年翻番。货币供应量在高位运行,物价开始抬头,通胀压力加大。政府冷静判断当时的经济形势,认为已出现过热的趋势,但还不是全面过热,因而及时决定按照突出重点、把握力度、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宏观调控措施,做到松紧适度,不搞“一刀切”,并决定将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的政策目标显然是适应当时宏观调控的需要,强调社会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这是吸取

美国20世纪60年代实行增长政策导致的“滞胀”的教训,也是吸取日本20世纪80年代陷入长期低迷的教训,珍视积极财政政策所取得成果,防止大起大落。
我国从2005年由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到2008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已经4年,保证了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但在2008年下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骤然降温,经济增长过快回落的风险已开始显现。从2008年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GDP增速逐季下降,依次为10.6%、10.3%、9.9%和6.8%,与第三季度相比,第四季度GDP增速回落3.1个百分点,出现11年来的新低。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决定,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实施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并决定从2009年实行财政政策的转型,改变稳健财政政策,重新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2009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支持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次积极财政实施后,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促进自2008年下半年趋冷的经济回暖,开始转向稳定增长的轨道。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更加注重扩大内需,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更加注重进一步加强财政的科学管理,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绩效,进一步防范潜在的财政风险。
自从2009年重新启用积极财政政策,至今仍在持续,虽然“积极”二字未变,但“积极”的内涵必须也必然发生明显的变化。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积极财政政策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
二、 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有针对性进行预调微调和定向调控,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
(一) 财政宏观调控成效进一步显现
稳定市场预期,财政赤字维持在13500亿元的预算,既没有扩大,也没有缩小。赤字率为2.1%,与上年持平。一是支持扩大投资需求。中央财政在基础设施投资总额4567亿元,保障重点项目资金投入,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中西部铁路建设、棚户区改造、城市地下管网改建等项目。二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完善机关工资和津帖补贴制度,启

动信息惠民示范城市创建、协调发展电子商务和物流试点,在山东、吉林等8省启动以市场化方式支持养老服务产业综合试点范围,支持全国农产品骨干网络建设。三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简并增值税征收率,铁路运输、邮政和电信业已被纳入营改增试点,扩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实施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实行普遍性降费,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减轻负担。四是促进外贸协调发展。不仅完善了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并减轻了地方财政负担;加强外贸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鼓励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和技术出口;对760多种进口暂定税率,鼓励扩大先进设备和技术、关键零部件等进口;支持并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业务。
(二) 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
发挥财政政策的精准调控功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一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支持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选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领域15个重点方向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计划支持力度,推动设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调整和完善重大技术装备等进口税收政策。二是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完善农业的各项补贴政策,大力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实现粮食产量“十一连增”;落实农业“休养生息”政策措施,启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试点、新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补助形成资产交由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试点。三是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保障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在电子信息、能源环保、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和进展;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推动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重大公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展深化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启动实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四是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加大对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支持在全国建成1400多个空气检测站点;以流域为单元开展国土江河综合整治试点;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1.41万公里;在13112个村开展环境连片整治,直接接受人口约1580万人;支持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500万亩;完成钢铁、水泥等15个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年度任务;支持新能源汽车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鼓励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三) 保障改善民生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区分不同层次的公

共性,积极推进民生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教育方面,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地区膳食补助标准;支持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公办学校上学;实施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支持并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财政补助方式,提高中职学校运转水平;完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纳入资助范围;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纳入国家资助范围,调整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相关政策,惠及约660万名高校学生。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启动实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实施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10%,城乡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支持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对优抚对象(残疾军人、烈属、在乡红军老战士和老复员军人)的生活补助标准提高20%以上。
三、 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风险分析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及时和正确的,取得了预期的政策效应。首先是制止了经济增长的下滑,同时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技术革新力度、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农业投入等诸多方面都有所建树,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不可忽视,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有局限性的,有利也有弊。主要是:
(一) 加大了财政风险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会导致政府的财政赤字增加,引发偿债危机。需要有效的财政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的失衡等缺陷。此外还有扩大内需和保障、改善民生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然而,在此期间中国GDP的增长仅仅是一位数,且经济增长能反映市场经济的真实情况,如果仅看名义赤字和国债指标就会得出发债空间还很大的结论,容易让宏观调控进入误区,从而加大财政风险。财政风险会导致公共物品短缺,国民福利损失和社会分配不公,从而使得社会发展不稳定,因此,是政府应该重视竭力解决的问题。
(二) 国债投资的效率低下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方面就是发放国债来融资。根据已有的经济理论来分析,政府在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大规模投资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排斥私人经济主体的发展,从而抑制民间投资的增长。除此以外,由于国债投资主要是由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生态环境建设,这些投资基本都是收益微小的。除此之外,大规模的国债投入项目已经超过了发展的真正需要,造成

了浪费甚至是无效投资,有些地方甚至是借着响应积极财政政策的名义来不切实际得争要国债,麻木投资和超前投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并且由于项目部门的监管不严谨而使得国债被挪用之后配套资金难以落实。最终由于国债投资难以自我偿还又进一步加大国债风险。
(三) 造成了经济结构的固化
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原则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的规划产业结构,实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在长期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会对生产途径产生依赖,从而固化了产业结构。在所有制结构中,国有部分的投资起着主要作用且决定了资产的存量结构,这是与市场经济的原则是不符的。在地区结构方面,随着全国总投资的深入和加强,有些发展缓慢的地区为了改善自身经济的发展通常会盲目投资、重复性投资使得投资不经济的问题加重。3在产业结构方面,主要是由于地区结构固化使得某些行业扩张较快出现局部过热的现象,进而导致行业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固化。
(四) 启动民间投资效用有限
由于政府投资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对带动整个企业的扩张作用不是很突出。虽然财政可以采取增加政府投资的办法加以引导,但它无法直接提高民间投资者观望的态度,与亚洲金融危机以前相比,1998年以后从增长趋势上看,我国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总体上呈下降状态,而且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长速度降低的速度也比较快。全社会固定投资和基本建设投资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财政投资的结果。4
(五) 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
对于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财政可以以增加支出的方式提高预算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的办法来增加一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但对于广大企业职工及其他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居民收入预期的下降及支出预期的增加等问题,财政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由于对社会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以及对于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及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很有效的措施,直接影响国内需求的扩大,整个社会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仍处于低迷状态。
四、 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前景展望
2016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加力增效,更加注重预调微调和定向调控,更加注重机制建设和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以微观活力支持宏观稳定,以结构调整促进总量平衡,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 加强预调微调,适当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
2016年国内外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