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材分析

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材分析

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材分析
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材分析

第一章《行星地球》

《行星地球》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内容。地球作为人类宇宙中的唯一家园,探讨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和运动状态对我们人类是最基本的,因此将《行星地球》是我们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

在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课本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也涉及相关内容,简单认识和了解了地球和地球仪、地图的基础知识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而高中地理则是更加详细的介绍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重点介绍地球的运动以及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这一章主要有四节内容和一个问题探究,第一节讲述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讲述太阳队地球的影响,第三节讲述地球的运动,第四节讲述地球的圈层结构。问题探究的课题是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主要探讨的问题有六个:1、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2、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3、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4、地球的运动有什么规律?5、地球运动有哪些重要的意义?6、地球具有怎么样的结构?从以上内容结构来看,第一章是严格遵循《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来组织和编排的,并且通过问题的形式将本章重难点问题呈现出来。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在整个高中地理学习中占有基础性地位,为以后地理的学习做好铺垫作用。

在《全日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料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活动建议是“选择一种形式(如一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个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本节内容在人教版初中地理课本中没有涉及,对于高中地理学习者来说属于新增内容,而且跟我们实际生活距离较远,需要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采用比较多样化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三大问题,按照先后顺序依次是: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三者之间属于并列关系。

具体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知识结构图如下图2所示:

2、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如知识结构图2所示,本节主要讲述三个内容,其中第一部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中文字内容较少,以图示和文字注释为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所以这部分内容以了解为主,让学生了解并且可以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二部分内容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具体缩小到太阳系,讲述地球所处的太阳系中的宇宙环境。这部分内容图文结合,有一个活动,可以更深刻地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它本身的一些特征,即它的普通性;第三部分内容说明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本部分内容以文字叙述为主,而且用特殊符合划分段落,条理分析,说明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对于这部分内容,按照课标要求,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说明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文字叙述较少,总共有6个图表(包括阅读内容)。因此教师讲解以形象直观为主,多举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想象力,启发学生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同时课本中第二部分的活动,可以尽量让学生自己多参与,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习主体性意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存在生命的行星 天体系统 太阳系八大行星 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

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宇宙中的地球 天体

识。在第三部分“存在生命的行星”中,要以教师讲解为主,结合学生已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本节内容距离我们日常生活较远,课本图表较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对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有更清晰的了解,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

3、重难点分析

根据课本编排体系和文字、图标内容的展示以及《课标》的要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中讲述的天体和天体系统属于了解的部分,要求学生会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即可;第二个和第三个大标题下主要讲述的问题是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这个问题属于本章重点内容,所以也是本节的难点,需要学生具体掌握其普通性和特殊性的具体表现,尤其是特殊性,具体说明地球上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

课本中关于“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部分以文字表述为主,需要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认知和老师的讲解,去仔细理解并掌握,真正突破本节重难点,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小编寄语】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本次说课我共分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分析和几点思考四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第一章第四节,“有理数的乘除法”是把“有理数乘法”和“有理数除法”的内容进行整合,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中,“有理数的乘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有理数加减的深入学习,又是有理数除法、有理数乘方的基础,在有理数运算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有理数的乘法”从具体情境入手,把乘法看做连加,通过类比,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通过这个探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现实地位。 (二)学情分析:因为学生在小学的学习里已经接触过正数和0的乘除法,对于两个正数相乘、正数与0相乘、两个正数相除、0与正数相除的情况学生已经掌握。同时由于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学生对负数参与运算有了一定

的认识,但仍还有一定的困难。另外,经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合作交流也做得相对较好。 (三)教学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探索归纳得出有理数的乘除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2、能力目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猜想、归纳、验证、运算的能力,同时在探索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类和归纳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4、教学重点:会进行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 5、教学难点: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探索与运用。 确定教学目标的理由依据是: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同时也基于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而确定重难点是根据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而确定的。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学情,我选择的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测试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台湾省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读小题,并根据你所掌握有关台湾省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能正确反映台湾岛年太阳辐射量(单位:4185J/cm2)和某月气温(单位:℃)的分别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台湾森林资源丰富,有热带森林、亚热带森林、温带森林等类型,是由于() A.台湾岛从北向南兼跨北温带和热带B.台湾岛气候类型多样 C.台湾山脉地处低纬且海拔较高D.台湾岛地形复杂 在交通的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如下图所示的交通信号灯(以太阳能为能源)。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有人注意到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你认为影响的因素主要是() A.海拔B.阴晴状况C.电网供电D.交通流量

4.下列哪一城市大量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效果会更好() A.长沙B.重庆C.拉萨D.海口 在德国和日本,随处可见厂房和大楼屋顶的黑色“硅极”,这就是太阳能屋顶。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回答下列小题。5.上海的年平均太阳辐射量高于德国和日本,是因为() A.地势高,空气稀薄B.地面裸露,比热容大 C.纬度偏低,晴天较多D.河湖纵横,太阳有效辐射强 6.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 A.上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B.上海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C.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D.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 7.下图反映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动特性是() A.共面性、近圆性B.共面性、同向性 C.同向性、近圆性D.近圆性、周期性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A B.B C.C D.D 9.看上题中的D图,组成该山体的物质主要来自于() A.地表B.地壳C.上地幔D.下地幔

高一地理 行星地球-宇宙中的地球 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选择题 读“某个时刻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四个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四个天体的级别相同 B.小行星带位于M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C.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D.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有人想了解M星球上是否有生物存在,你认为他必须要了解下列信息中的哪些信息( ) ①M星球上是否有火山活动②M星球上是否有水 ③M星球上是否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④M星球上的温度是否适宜 ⑤M星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⑤ 3.2011年3月29日5时20分(西五区时间),美国“信使号”水星探测器向地球发回第一组高清晰的水星图像,为人类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水星提供了珍贵资料。结合下表可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水星地球 体积(地球为1) 0.056 1 质量(地球为1) 0.05 1 自转周期58.6日23小时56分4秒 公转周期87.9日365日6小时9分10秒 自转轴倾角约62°66.5° ①水星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比地球大②水星表面始终昼夜等长 ③水星的体积和质量小,很难吸引住大气④水星昼夜温差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一下,则( ) A.地球上将会被水淹没,人类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B.地球地表温度太高,原子无法结合起来形成生物大分子,也就不会有生命物质C.地球上将不会有大气 D.地球上将只有固态和晶体物质 某校地理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星空观察,在繁星中找到了金星、火星和木星,其位置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同学们在夜空看到的星星,属于()。 A: 太阳系 B: 银河系 C: 河外星系 D: 总星系 6.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此时上图中各行星在太 阳系结构示意图中位置关系的是()。 随着地球上化石燃料的逐渐枯竭和化石燃料后遗症 的不断凸现,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太阳能资源的开发。 “追日型”太阳能发电设备可以实时跟踪太阳,通过水 平和竖直旋转集热板,确保太阳光线总是垂直照射其表 面,从而提高光的利用率。右图为“追日型”太阳能集 热板图片。完成7-8题。

化学3必修第一章教材分析

《化学3(选修)》第一章原子结构和性质 教材分析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李国忠 一、章节内容编排 第一节原子结构二、本章内容结构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 元素性质 (电离能、电负性)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三、本章内容与《化学2(必修)》的关系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材编排 1、学生在《化学2(必修)》中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将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核外(电离能、电负性) 元素性质 原子结构的 量子力学模型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价电子排布、鲍林能级图) 模 型 发 展 现 象 到 本 质 原子结构的玻尔模型(最外层电子数及电子层数)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 核外电子层数=周期序数) 对事物初步认识 化学2(必修) 元素性质(周同期、同族得失电子能力) 反映事物本质 本章内容 定 性 到 定 量

电子的运动状态。 2、直接呈现“能层和能级及各能层、能级中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构造原理”、“电子云的概念、形状”、“基态和激发态”;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再通过“思考与交流”:从周期表中查出Cu、Ag、Au、Cr的外围电子层排布,引出全充满、半充满状态;最后,通过直接呈现“第二周期元素的轨道表示式”。帮助学生探究出核外电子排布时遵循的三大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和泡利不相容原理。 3、为了使学生对光谱、电子云等抽象、陌生的知识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教材中提供了“节日焰火”“激光”、“Li、He等的光谱图”、“电子云的形成过程和空间形状图”,以及“科学史话”——光谱的由来、光谱仪及原子光谱在元素发现过程的应用等,供学生阅读、参与,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教学建议 1、知识的处理上:⑴电子云:讲清S.P.的形状、空间伸展方向即可;⑵光和光谱不是核心知识,不必化多少时间讲解,只需让学生知道基态、激发态、能量最低原理及不同原子都有其特定的光谱即可。 2、要在了解学生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组织教学。 3、要善于利用教材直接呈现的信息、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归纳出相关知识或规律。 如:利用直接呈现的能层和能级信息,可进行如下分析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和分析下列内容,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能层 1 2 3 4 5 6 7 符号K L M N O P Q 能级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 最多电子数 2 2 6 2 6 10 2 6 10 14 (1)、第一层有1个能级,第二层有2个能级……即能级数等于能层数。 (2)、能级指s p d f 等。 (3)、每一能层能级以s p d f ……的顺序进行依次排列。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1.2.1 有理数 说课稿

有理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作用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基于上面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2、能力目标:发展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乐于接受社会环境的教学信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有理数的分类 教学难点: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和有理数的分类.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本节课以设置问题、创设情境为主线,通过师生互相交流和协商的方式展开教学,而在拓展延伸部分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 三、说学法 借用生活场景引出问题,从而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教师启发引导,及时了解与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调节。同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达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本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回顾知识

练习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6,,3.8,0,-4,-6.2,,-1223.81, 72 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起到复习知识的作用。这里主要复习:正负数的分类,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有理数说课稿有理数说课稿。) (二)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例如月球表面白天气温可高达零上123℃,夜晚可低到零下233℃,我们规定温度零上为正,则零上123℃记做123℃(或+123℃),零下233℃记做-233℃.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你能用正数、负数表示这些量吗? 强调:①正、负数能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注意意义相反,其值任意;②不要混淆“意义相反”与“意义不同”(如上升3度与零下3度). (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身边的问题开始,能给学生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易于学生学习新知识。) (三)探索阶段 这一环节我将通过三部分来进行 学生列举:0、-7、5.2、3、5、7、-7、-9、-10, 议一议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 1、分类数的名称 1,2,3,4……叫做正整数;-1,-2,-3,-4……叫做负整数;0叫做零。 1128 +5.2(5)……叫做正分数; 253 1614,,-3.3(3)……叫做负分数; 327 得出结论: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北京时间2015年7月24日,美国航天局宣布,一颗1 400光年外的行星(开普勒452b,即:地球2.0)可能是最像地球的宜居行星,它围绕一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旋转,直径是地球的1.6倍,与地球相似指数(ESI)为0.83,公转周期为385天。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各级天体系统(圆圈越大天体系统级别越高)。读图回答1~2题。 1. 图中,与开普勒452b所属恒星系统级别相同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开普勒452b之所以被称为地球2.0,其原因可能是() 离适中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下图表示1960—2010年年均太阳黑子相对数与辽河上游地区年降水距平(某时段降水量与该时段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值)。据此完成3~4题。 3. 从图中看() A. 黑子相对数与降水量之间没有关联 B. 黑子相对数对降水的影响是很稳定的 C. 从概率上说,该地在黑子低值期降水偏多 D. 总体上黑子相对数与年降水距平值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4. 太阳黑子数增多时除了对地球气候有影响外,还可能() A. 使海南岛上空出现美丽的极光 B. 使冰川融化速度明显加快 C. 使部分地区农业增产 D. 使地震发生的频率显著下降 下图为太阳系中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 行星①、②分别是() A. 水星、金星 B. 金星、土星 C. 火星、金星 D. 火星、土星

6. 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 A. 地震和火山活动 B. 太阳辐射 C. 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 适宜的温度和大气 第31届奥运会于2016年8月5日-21日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开幕式定于8月5日19时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西三区)世界上最大的球场--马拉卡纳体育场进行。据此回答7~8题。 7. 身在海南的阿锦决定在家观看开幕式现场直播,届时家里墙上悬挂的时钟正确是() 8. 奥运会举行期间,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此时正值澳大利亚的冬季 B. 北京的昼长越来越长 C. 里约热内卢的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 D. 公转速度越来越慢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 图表示岩石圈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0. 下图中①、②、③之间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回答11~12题。 11. 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12. 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完整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新)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新)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科学教育也在小学课程中也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蒙课程,又是一门综合课程。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与之相要求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 但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目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科学方向与小学科学在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科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面对社会的要求,我国目前的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启蒙课程,它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四大领域,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具有综合的科学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 因此,作为未来的科学教师,我们需要通过研读科学教材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是,作为培养我们未来的科学教师的高师院校,在设置与地 1/ 13

理知识相一致的课程内容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不利。 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与高师院校小教专业科学方向所开设的地理课程的衔接程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这样有助于我们充分地理解小学科学教材,从而可以更好地实施教学。 二、地理知识在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结构体系研究(一)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理知识的统计结果在教科版 3-6 年级八册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理知识一共有 49 个知识点(从附表中知识点数量的总和得出),但其分布在 3-6 年级却不均匀,三、四两个年级一共包含知识点有 16 个,占所有小学科学课本中总地理知识点的 32. 65﹪。 五、六年级一共包含知识点有 33 个,占所有小学科学课本中总地理知识点的67. 35﹪。 本文主要研究了五、六年级地理知识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地球表面与变化的内容,还有地球的运动以及宇宙的内容。 下表为地理内容在五、六年级的单元分布统计结果: 表一小学科学教材(5-6 年级)地理知识的单元分布五年级(上)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 土壤中有什么 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

[初一数学]有理数教材分析

[初一数学]有理数教材分析 有理数教材分析和平街一中陈海文本章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章是数从自然数扩展到有理数,初步形成有理数的概念后,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是小学算术的延续和发展。数从自然数、分数扩展到有理数后,数的运算从内涵到法则都发生了变化,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这种数的运算法则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增加了负数的概念。而到学了第三章实数,数系扩展到实数后,数的运算的内涵和法则(包括运算律)并没有多大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理数的运算是实数运算的基础和依据,也是代数式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本章内容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准确数和近似数、计算器的使用也是本章的教学内容,它是应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本章内容及课时安排 1.1 正数和负数2课时 1.2 有理数4课时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4课时加法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4课时乘法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3课时 乘方科学记数法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数学活动 小结2课时部分小节内容分析 1.1 正数和负数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算术数(整数、分数、小数)和负数,知道正数与负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认识数轴,了解数轴的

三要素;因此平时教学既不能起点太低,与小学重复,也不能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一笔带过。其实学生对于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概念不够清晰明确是我们重点学要强调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适当补充非负数、非正数的概念,起到一些承前启后的作用。将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中: 15,5,48-8.5,6,,0,-200,0.1,-20%,-2.35,0.01,+86,. (1)正整数集合, ,; (2)负整数集合, ,; (3)正分数集合, ,; (4)负分数集合, ,; (5)整数集合, ,; (6) 分数集合, ,; (7)正有理数集合, ,; (8)负有理数集 合, ,( 要做到不重不漏,并不是轻而易举。这里有两个问题要引起教师的关注:(1)分数、小数在小学时作为两类数,在中学我们要把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划在分数类,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些中小学的不同之处,给学生讲清楚原因。(2)由于本节课涉及到的概念多,虽1/4页然很浅显,但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仍需反复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加强辨析练习。 1.2数轴这节课学生对于数轴已经有较好的认识,我们不妨将重点放在(1)利用数轴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表示整数的点,表示认识分数的点,加强学生对有理数的分类的理解。(2)计算点与点之间距离,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1.3有理数的加法(一) 牢固树立“一定号,二算值”的基本计算步骤由于一个有理数是由性质符号与绝对 值构成,确定了这个数的符号与绝对值即可得到这个数,所以

1.1宇宙中的地球测试题及答案

1.1宇宙中的地球 姓名班级座号总分 【基础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1.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 A.恒星、星云 B.恒星、行星 C.星云、行星 D.行星、卫星 2.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主要是指()A.地球上有高级生命的存在 B.地球上有大气 C.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 D.地球的运动特征与其他行星不同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4.下列物质属于天体的是() A.北斗七星B.河外星系C.空中飞行的飞机D.彗星和流星体 5.下列事物或事物的组合属于天体系统的是() ①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②宇宙中级别最高和最低的天体体系—总星系和地月系③相互吸引的两颗恒星或两颗行星④沿同一轨道运行的流星群或小行星带⑤大熊座、小熊座和狮子座⑥相互吸引且相互绕转的大小天体 A.②⑥B.③⑥C.②④⑥D.②③⑤ 6.下列与地球上存在生物无关的条件是() A.日地距离适中 B.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C.地球自转方向适宜 D.地球上昼夜交替周期不长 7. 1998年,在地球上的很多地方,人们可以观察到美丽的狮子座流星雨。下列有关狮子座流星雨的成因,正确的是() A.狮子座的星星纷纷坠落而划过天空 B.狮子座的流星如同下雨般密集 C.狮子座的星星进入地球大气层燃烧所致 D.是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层燃烧,地面上观测的辐射方位在狮子座方 8. 2003年4月,太阳系中出现难得一见的“五星连珠”现象,这“五星”是指()A.地球、水星、金星、火星、天王星 B.木星、土星、金星、海王星、冥王星 C.水星、金星、地球、木星、天王星 D.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9. 2004年1月,美国“勇气号”探测器成功地在太阳系某大行星表面登陆,并开始了对该行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教材分析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材分析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初三化学作为一门起始学科,而第一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第一章作为化学的启蒙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化学学习习惯,逐步形成通过科学探究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变化、规律的良好的学习方法。 (二)本章结构 本章包括引言和两节内容,内容丰富多彩,栏目多,共有彩色图片40多幅,观察、探究实验13个。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的社会实际,体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新成果,并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第一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1、先以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感知化学研究的内容,然后逐一阐述化学研究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组成和结构、用途与制法。 2、通过实验引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3、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变化的伴随现象和特征,以及能量的改变。 4、由一系列的活动探究,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知道一些物质的性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工作能力。 第二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1、由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常识,引出学习化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意义。 2、从能源、资源和环境的角度,认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从生命科学和材料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第一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与本质区别,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会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知道化学变化时伴随能量的改变,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3、知道一些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并学会基本的操作。 4、初步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的方法,并体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 5、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树立学好化学的信

2019高考地理练习1地球与地图宇宙中的地球解析版.doc

夯基提能卷 1地球与地图宇宙中的地球 夯基提能卷① 一、选择题 ( 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 [2019 ·宜昌市部分重点中学调研] 每年的春分、秋分前后,太阳、地球和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呈一直线排列。这时,通信卫 星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太阳发出的较强的电磁波就会进入接收系统,干扰通信信号,产生日凌现象。如图为卫星日凌示意图。据此完成1~2 题。 1.地面接收站受到日凌干扰使对应波段电视节目图像不清的时间最可能出现在一天中 的() A.日出前后 B .日落前后 C.中午前后 D .午夜前后 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辐射。日凌现象出现时,太阳发出的强大的电磁辐射会对卫星下 行信号造成强烈的干扰,中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故此时最有可能出现电视节目图像不清的现 象。 2.下列现象和太阳活动无关的是() A.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B.两极地区出现极光现象 C.指南针失灵 D.太阳东升西落 答案: D 解析:太阳活动强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 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 球磁场,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磁暴”现象,使指南针失灵;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 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会产生极光现象;太阳东 升西落是地球自转产生的,与太阳活动无关。故选D。 [2019 ·江苏兴化三校联考] 下图为我国某地光伏农业大棚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3~ 4 题。 3.影响光伏农业大棚生产效益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表形态 B .风速大小 C.天气状况 D .土壤性质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图中光伏农业通过太阳能发电获得能源,因此需要有充足的光照条件,四个选项中只有天气状况可以影响光照条件, C 正确。 4.光伏农业大棚内太阳能LED灯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大棚夜间温度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教材分析 教科书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本章以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和线索,结合基本概念等化学基础知识,将实验方法、实验技能与化学基础知识紧密结合。全章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则是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作为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作为对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 因此,这一章的教学内容是以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包括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为主要内容,也包括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章是高中化学的第一章,课程标准所提到的有关实验的要求,不可能在本章一步达到,这些要求将在整个必修化学的教学中逐步完成。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初中相关实验、预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获取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加强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亲自实践让学生体验注意实验安全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注意实验安全对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 教学过程: [提问]我们都知道,化学课上我们经常要做很多实验,那么化学学科与实验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板书]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教材分析 文字讲稿

《有理数》教材分析 一、本章在教材中的意义 数及其运算是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自然数、正分数及其运算等内容,并且要求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本章作为初中学段的开篇,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从知识衔接来看,本章在前两个学段的基础上引入负数,使数的范围和运算法则扩张到有理数,在初中阶段的后续学习中还将继续将数系扩充到实数,而实数的运算完全沿袭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因此,有理数及其运算是初中阶段数及数的运算的基础。从思想方法来看,本章学习中运用的主要思想方法包括数形结合、转化等,这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本章教学目标和考试要求 1.本章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6)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大于10的数,了解近似数,会按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2.教学重、难点 有理数的运算和运算律.

三、本章教学建议 1.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2.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约19课时,具体安排如下(供参考): 1.1 正数和负数1课时 1.2 有理数4课时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4课时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4课时 1.5 有理数的乘方4课时 小结和检测2课时 3.教学中需要斟酌的问题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测试卷 时间 90分钟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蓝巨星是非常巨大的蓝色星球,亮度是太阳的五百倍以上,但其寿命却比太阳短得多;其引力较强,有时会吞噬行星。宇宙中的蓝巨星很多,但一般认为,以其为中心绕转的天体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极小。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1.蓝巨星属于( ) A.星云 B.恒星 C.行星 D.卫星 2.围绕蓝巨星运行的天体很难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①光照条件差②宇宙环境不安全③体积太小④温度过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最近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约40光年。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 “水世界”,体积是地球的6倍。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水世界”类地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4.天文学家推测“水世界”类地行星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 A.该行星陆地面积狭小 B.该行星距离恒星太近 C.该行星温度太低 D.该行星不存在大气层 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5.图中天体M可能是( ) ①水星②火星③天王星④金星⑤木星⑥土星⑦海王星 A.②⑥ B.④⑤ C.③⑦ D.①④ 6.图中箭头显示了行星公转具有( ) A.共面性 B.同向性 C.近圆性 D.同质性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实现月面软着陆。读“地球、月球绕日运行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7.图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 A.一级 B.两级 C.三级 D.四级 8.“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 A.银河系 B.河外星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9.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及人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放出的能量是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变化的唯一动力 B.煤、石油、核能等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存储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 C.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生命活动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 D.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下图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0.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 )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练习题(有答案)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练习题 班级:组名: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 A.恒星、星云 B.恒星、行星C.星云、行星D.行星、卫星 2.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①地球②河外星系③天空中飘动的云④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⑤陨星⑥流星体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④⑤D、①④⑥ 3. 目前人们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是 A. 银河系 B 太阳系 C 总星系D河外星系 4.有关光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光年是一个时间单位 B.恒星间的距离以光年为最小单位 C.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8万光年D.太阳距离地球约为1.5光年 5.未包括地球在内的天体系统是 A.太阳系B.银河系 C.河外系统 D.总星系 6.“星系”级别的天体系统是 ①太阳系②地月系③河外星系④银河系⑤总星系 A.①③B.②③ C.③④ D.①⑤ 7.下列有关天体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总星系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宇宙 B.任意两个天体都可构成天体系统 C.河外星系只有一个D.天体系统的形成依赖于天体间的万有引力 8..1986年,当时一个14岁的中学曾观测到哈雷彗星的回归,如果它再次观测到这颗彗星时年龄应该是A.20岁B.25岁C.30岁 D.90岁 9.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于2010年10月份发射升空的“嫦娥二号”卫星已于2012年4月15日受控飞向距离地球大约1 000万公里的太阳系空间,择机开展对4 179号小行星的探测,为未来的小天体探测积累经验。据此回答10~11题。 10.对“嫦娥二号”的目前身份准确的定位是 A.人造天体B.地球的人造卫星 C.月球卫星D.太阳系中的行星 11.右图为“嫦娥二号”探月期间运行示意图, 比图中所示天体系统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A.总星系B.银河系 C.河外星系D.太阳系 12、下列关于天体与天体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吴刚折桂”的传说反映的最小一级天体系统是地月系 B、“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牛郎星与织女星在同一天体系统中 C、人们所能观测到的恒星都属于银河系 D、“扫帚星”是太阳系中的一种天体 五星连珠,也叫“五星聚”。我国古代用以表示水、金、火、木、土五行星同时出现在天空同一方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常发生,所以古人曾唯心的认为它是祥瑞。后人推广到只要五行星各居一宫相连不断时就叫做“连珠”。据此回答下列13~14题。 13.“五星连珠”中的五颗行星温度最高的是哪一颗 A、木星B、水星C、金星D火星 14.“五星连珠”中的五颗行星体积和质量最大的是哪一颗 A、水星B、木星C、金星D火星 15.目前人类已经到达的天体是 A 、火星B、月球C、太阳D、金星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一章 第一节疆域说课稿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说课 《中国的疆域》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教学内容。下面本人就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环节等几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课程标准依据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优越的地理位置;二是海陆兼备的大国;三是行政区划。本节教材是中国地理的开篇,是学生学习中国地理必备的基础知识。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在中国地理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核心内容是我国的地理特点和省级行政区的划分。 本节教材的编写以事实材料说话,安排了较多的地图、图片及学生活动,使学生直观地认识祖国的疆域特征。教材通过图文资料,培养学生查阅地图(或地球仪)和资料、分析综合和比较的能力,以及用比例尺量算图上南北端、东西端的距离等技能,从而形成对我国地理位置和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观念,并强化了对我国辽阔疆域的感性认识。 据新课程标准及上述对本节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并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②能够识记我国陆上疆界、大陆海岸线的长度;能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识记我国的海上和陆上邻国,知道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③知道我国的陆地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所临的海、主要内海及岛屿。 ④知道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以及省级行政区全称、简称、位置及行政中心;在我国省级行政区填充图上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分析比较,初步形成我国地理位置,省级行政区分布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探索记忆省级行政区名称、分布的过程中,提高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学会收集资料和利用相关资料解决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陆地疆域和广袤的海洋国土,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

浙教版七年级第一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教材分析

第一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 本套教材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条主线,并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经验、认知规律和各领域数学知识自身的逻辑体系展开。三条主线之间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第三学段从“数与代数”开始,其目的是充分考虑与第二学段、第一学段的衔接,从新梳理数的发展过程,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探索由于需要而再次扩充数系的必要性。 第一章安排了“从自然数到有理数”。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回顾前两学段学过的关于“数”的知识,进一步理解自然数、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实际背景,通过学生身边的例子体验自然数与分数的意义和在计数、测量、排序、编码等方面的应用;从相反意义的量的表示,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学习有关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知识,初步理解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数在大小比较是今后学习不等式的重要基础,数轴在各个数学领域里都有重要的应用。 正数、负数的概念对有理数概念的建立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数轴不仅能直观解释其余的相关概念,而且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正数、负数及数轴是本章才学中的重点。正数、负数概念的建立需要一个学生从未经历过的数学抽象过程,数轴涉及数和形两个方面,绝对值涉及较复杂的符号问题,这些是本章教学中的难点。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9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1.1 从自然数到分数2课时 1.2 有理数1课时 1.3 数轴1课时 1.4 绝对值1课时 1.5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1课时 复习评价2课时,机动使用1课时, 合计9课时 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教学目标 (1)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如下:

宇宙中的地球综合检测题.doc

《宇宙中的地球》综合检测题 第Ⅰ卷(46分) 1.以下天体与我们的视觉对应正确的是() A.星云——一闪即逝 B.行星——圆缺多变 C.恒星——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D.月亮——轮廓模糊 2.下列不属于天体的是() A.人类的家园——地球B.天空中飘动的云朵 C.轮廓模糊的星云D.正在运行的宇宙飞船 3.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和恒星是() A.太阳和水星B.月球和北极星 C.金星和月球D.月球和太阳 4.与银河系处于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是() A.河外星系B.太阳系 C.地月系D.总星系 5.共同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和最低一级的() A.银河系、太阳系B.太阳系、地月系 C.总星系、地月系D.总星系、太阳系 6.与地球轨道毗邻的两颗行星是() A.金星与木星B.金星与火星 C.水星与火星D.火星与土星 7.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②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较适中③地球上大气层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晚上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A.②④B.②③④ C.①④D.②③ 8.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A.地球既有自转运动又有绕日公转运动 B.地球上有大气 C.地球的质量、体积及运动状况与其他的行星有很大不同 D.地球上有高级智慧生命 9.关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不断变化 B.宇宙时空无限大,天体运动互不影响 C.地球体积大小合适,使水以液体形态存在 D.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具有适宜的温度 2007年1月16日晨,月亮从明亮的木星边上掠过,在晨曦上演了“木星合月”的天象美景,据此回答10~11题。 10.关于此次上演“木星合月”的成员说法正确的是() A.月球、木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 B.月球、木星都是太阳系中的重要成员 C.月球、木星都是所在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 D.月球是地月系成员,但不是中心天体 11.比太阳系高一级,比总星系低一级,且不包括月球的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B.银河系 C.恒星世界D.河外星系 12.下列全部属于天体的一组是()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教材分析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教材分析 包伟清 一.课程标准: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二.解读课程标准: 1.强调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 对物体运动的研究是物理学产生和发展的源头之一。在物理学中,研究物体做机械运动规律的分支就是力学。人们在力学的研究中,不仅了解了物体作机械运动的规律,而且还创造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力学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在本章中最为突出的是理想化模型的建立——质点模型的建立。理想化模型源于具体事物又高于具体事物,是感知、思维的产物。它的建立既是一种典范,又具有普遍意义。 2.明确区分位置和位移 质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是运动学的核心问题。教科书明确提出位置坐标以区分位置和位移,研究质点的位置坐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3.突出了变化率的概念 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伴随着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关心两件事,一是变化的多少,一是变化的快慢即变化率。在本章研究的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位移的变化率,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变化率在描述各种变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注重对科学思维方法的感悟 通过认识描述运动的物理量:位移、路程、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时间、时刻、加速度等,学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在对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的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极限思想,并学会用图象法研究和反映物理规律、辩析物理慨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5.教学中加强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渗透STS的思想 STS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而不仅仅是科学在技术中的应用。本教材无论是概念的引入、阐述、应用、练习中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如在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的教学中联系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速度一节教学中,在“STS”栏目中设置了“速度与现代社会”的文章。介绍了车辆速度的提高与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并讨论了环境、资源等问题。在测定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中,还特别介绍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定速度的新方法。在涉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时,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6.注意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创造条件 教科书编写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如教科书增加了许多旁批,设置了“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等栏目,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又如在测速度的实验中介绍了多种测速度的的方法,供教师选用。 三.课时分配建议: 第1单元: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学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