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1

2020年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1

2020年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1
2020年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1

2020年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1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共2题;共35分)

1. (19.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5月16日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就人工智能人才短缺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说道:“先说一个坏消息,中国在人工智能人才上极度缺乏,几乎没有人才。再说一个好消息是,全世界都缺乏。”马云进一步说道,就人工智能而言,我们没有未来的专家,所有的专家都是昨天的专家。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必须要改革。不能让孩子和机器比谁背书背得快,记得快。教育必须要让孩子有创造力,有担当,这是机器做不到的事。“我们国家从教育入手,才有可能赢得未来。”

(摘编自《马云:中国没有人工智能人才,所有的专家都是昨天的专家》)

材料二:今天,由商务印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商汤科技、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等出席发布会,共同见证了这一中国AI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事件。现场,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商汤科技、上海知名高中优秀教师共同编著的全球第一本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正式发布,华东师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学附中、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市西中学等全国40所学校成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校”。

国内中等教育体系首次引入AI教材,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国正式迈入基础教育阶段。由此人工智能这一当今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将走出“象牙塔”,成为每一个在校高中生都可以掌握的基本技能。

(摘编自唐小丽《普及AI教育首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

材料三: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

地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今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编自人民时评《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2017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所有人工智能目前仍没有超出人类已界定的“智能”概念的水平,它们在现在甚至将来一段时间都属于人类工具。

B . 韩少功认为人机关系中人对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人类有价值观,这个观点与材料一中马云说人“有担当”的看法有相似性。

C . 智能社会将面临诸多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了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需要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

D . 专家建议人工智能安装记录机器决定与行为的“道德黑匣子”,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必将有如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是我国AI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事件,目的在于普及AI教育,把AI纳入我国的新高考。

B . 作家韩少功认为人类不能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怀疑自身,应深刻地探索人类自身存在的本质,坚信只有人类的存在才有意义和价值。

C . 马云认为人工智能人才短缺是世界性问题,我国应通过改革教育来解决。目前我国已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尝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D . 我国对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的规划,美国大学的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等巨头AI伦理委员会的设立,都表明人工智能风险完全可控。

(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目前发展AI智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2. (16分)阅读屈原的《离骚》(节选),完成后面练习题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⑦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选自《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1)

节选部分前3小节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是怎样运用的?请具体说明。

(2)

诗中的屈原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

结尾两小节表达了屈原的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

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

(5)

诗歌《离骚》有哪些突出的艺术特色?试举例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共3题;共35分)

3. (20分) (2017高一上·南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B .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C .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D .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 . 城郭: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

泛指城墙。

C . 晦: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 . 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 . 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 . 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髙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 . 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③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 (9.0分) (2020高三下·齐齐哈尔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村童戏溪上①

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跄冲淖②去,纸鸢③跋扈挟风鸣。

冬暂就儒生学,千耦④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注]①乾道元年(1165年),40岁的陆游被调任隆兴府通判,因谗言被罢免官职,闲居于山阴4年,此诗作于乾道三年春。②冲,冲到泥沼里去。③纸离,风筝。④耦:读“ǒu”,两个人在一起耕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标题中的“观”字是统帅全诗的关键,前三联描写所观,最后一联抒发所观之感。

B . 首联通过溪水堤平、村童谢晴等意象,描绘了祥和的画面,反衬尾联的不平心情。

C . “跋扈”一词变客为主,形象地描绘了风筝挟持风在空中飞扬跋扈发出声响的形象。

D . 颈联由实转虚,展现了村童农忙时节跟随父兄农耕,冬闲则入塾学习的生活画面。

(2)人们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首联中的“闲”字最值得品味,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 (6分) (2017高三·滕州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既写出了作者等人对琵琶女的盛情相邀,也写出了琵琶女出场时的矜持娇羞。

②范仲淹《岳阳楼记》在“衔远山,吞长江”之后,又用两个四字句“________,________”极写洞庭湖的辽阔与壮美。

③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________,________”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可以“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共3题;共20分)

6. (11.0分) (2020高一上·蚌埠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在绿色天然的药材上。俗话说:“药对方,一碗汤。”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经典方剂,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可若药不灵,切脉准、方子好,中医药的疗效也会大打折扣。同仁堂有一副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当前,我国中药材质量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的现象。药材好,药才好。()。中药材具有农产品和药品的双重属性。种植是中药产业的“第一车间”,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是中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既要建立责任可究、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的监管制度,更要发展中药饮片标准体系,制定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让道地药材更道地,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呈现汗牛充栋虽然参差不齐

B . 体现浩如烟海纵然鱼龙混杂

C . 呈现汗牛充栋虽然鱼龙混杂

D . 体现浩如烟海纵然参差不齐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既要建立来源可查、责任可究、去向可追的监管制度,更要提高中药饮片标准体系

B . 既要建立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监管制度,更要提高中药饮片标准体系

C . 既要建立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监管制度,更要健全中药饮片标准体系

D . 既要建立去向可追、来源可查、责任可究的监管制度,更要健全中药饮片标准体系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一定要从源头抓起,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全过程保障中药质量

B . 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就是要从源头抓起,全过程保障中药质量

C . 一定要从源头抓起,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保障全过程中药质量

D . 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保障全过程中药质量,就是要从源头抓起

7. (4分) (2019高二上·汕头期末) 某中学高三二班拟定于2019年4月30日下午四点在校礼堂拍摄毕业照,请你以高三二班班委会的名义于2019年4月25日给学校的陈校长写一封邀请函,邀请他来参加你们班的毕业照拍摄活动。

8. (5分)根据下面所给的文字材料,拟写一则新闻标题。(20字以内)

从今年7月1日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面覆盖工作,计划年底前完成。包括职工养老、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在内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意味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将在今年初步形成,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初步实现。

截至今年3月底,纳入国家试点的1914个新农保试点县、1902个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县和4个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参保人数达到3.43亿人,其中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人数9543万人。在国家试点的基础上,还有18个省份的345个县自行开展新农保试点,11个省份的181个县自行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16个省份已经实现制度全覆盖,10个省份统一实施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国家试点加上地方自行试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总参

保人数达到3.76亿人,其中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人数1.07亿人。

四、写作(60分) (共1题;共60分)

9. (60分) (2019高二上·长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若没有日历的提示,一些传统佳节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诸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其起源、内涵、习俗早被淡忘。而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得到不少人的热捧;像11月11日“双十一”,5月17日“吃货节”,5月20日“网络情人节”等人造节日,也已成为大众购物消费的狂欢节。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我们需要节日?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节日?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共2题;共35分)

1-1、

1-2、

1-3、

2-1、

2-2、

2-3、

2-4、

2-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共3题;共35分)

3-1、

3-2、

3-3、

3-4、

4-1、

4-2、

5-1、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共3题;共20分)

6-1、

6-2、

6-3、

7-1、

8-1、

四、写作(60分) (共1题;共60分)

9-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