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月考历史学科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表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云南境内发掘出距今 170 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可以得出“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A项正确;《周易》中记载“神农”而非“黄帝”教民种植五谷,并且其中没有提到“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B项错误;良渚遗址分布在浙江一带,属于太湖流域,其发现的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不能说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C项错误;世界已知年代最早的文字是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不是中国的甲骨文,D项错误。

2. 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甲骨首次举办“证古泽今——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

①属于文献史料,其研究价值极高②大批甲骨文发现于河南安阳一带的殷墟遗址

③是后人了解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④体现中国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都城是今河南安阳,因此大批甲骨文发现于河南安阳一带的

殷墟遗址,同时甲骨文体现了中国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C正确;甲骨文属于实物史料,①错误,后人了解商朝历史的资料除了甲骨文还有其它考古文物,③错误,排除A、B、D。

3. 如图是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①遗址分布广泛但不均衡②遗址分布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③大部分属于旧石器时代④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可知,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北,黄河流域以南呈零星分布,遗址分布广泛但不均衡,①正确;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可知,遗址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但其他地区都有分布,②错误;据图、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不能推断这些遗址属于哪个石器时代,③错误;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到,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大多分布在江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厚的地带,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④正确;故选D;A、B、C错误。

4.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聚落群既中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

A. 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B. 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C. 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

D. 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良渚文化已经有了阶级的区分和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故答案为D;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良渚文化在长江流域,A错误;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时期时代,B错误;秦朝才建成君主专制国家,C错误。

5. 《三字经》载:“夏传子,家天下,四百年,迁夏社。”材料中的“子”指的是

A. 尧

B. 舜

C. 禹

D. 启

【答案】D

【解析】

【详解】夏朝时期夏大禹把王位传给启,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D正确;尧、舜和禹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A、B和C项错误。

【点睛】本题注意区别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出现时间。

6.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为了巩固统治,商朝实行了

A. 禅让制

B. 内外服制

C. 分封制

D. 礼乐制【答案】B

【解析】

【详解】商朝为巩固统治,实行内外服制度管理地方,B正确;禅让制在夏朝建立之后就被世袭制取代,排除A;C、D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

7. 陈直说:“《史记·殷本纪》合于殷虚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寿县蔡侯墓近出铜器群,倘无《史记·蔡世家》,则蔡侯后期世系,即无从参考”。作者意在说明

A. 甲骨文、金文可以印证《史记》

B. 甲骨文、金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

C. 考古资料否定了司马迁的记述

D. 出土文字价值一定优于传世文献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史记·殷本纪》合于殷虚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可知,《史记·殷本纪》与殷虚甲骨文者记载相符的有百分之七十,《史记·楚世家》记载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这说明甲骨文、

金文可以印证《史记》,A正确;甲骨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B说法错误;据材料“《史记·殷本纪》合于殷虚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可知,考古资料印证了司马迁的记述,C说法错误;D说法偏颇。

8. 史料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说明,西周的分封对象主要是

A. 姬姓王族

B. 周天子姻亲

C. 战争功臣

D. 先帝后裔【答案】A

【解析】

【详解】西周时期分封制主要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材料中“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说明分封制的主体是姬姓王族,A正确;周天子姻亲不是材料反映出分封制的主体,B错误;功臣和先帝后裔材料中没有体现,C和D错误。

9. 史料记载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与周朝措施的共同点是

A. 以加强中央集权制为目标

B. 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C. 试图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

D. 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大封同姓”可得出是实行分封制,而周代实行的也是分封制,因此二者都试图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C项正确;周代没有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排除AD;分封制容易造成地方割据,排除B。

10. 南宋朱熹《陈氏家谱旧序》载:“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与该现象密切相关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禅让制【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家谱和宗族可知与注重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有关,B正确;分封制是宗法制度的外在表现,A错误;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不符合材料中家谱等信息,C错误;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的首领承让制度,D错误。

11. 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这一做法

A. 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B. 促进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统一

C. 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D. 使“四书”成为儒学基础读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A 正确;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此时是百家争鸣,没有实现思想文化领域的统一,B 错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C 错误;使“四书”成为儒学基础读物是南宋的朱熹,D 错误。

12. 依据地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C.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

D. “田氏代齐,六卿分晋”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地图信息“齐、楚、燕、韩、赵、魏、秦”可知,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田氏代齐,六卿分晋”就发生于此时期,D 与题意相符;“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的是分封制,A 与题意不符;“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反映的是分封制实质,B 错误;“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是秦统一六国,C 错误。

13.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下列主张中最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是

A. “兼爱、非攻”

B. “民贵君轻”

C. “制天命而用之”

D.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渐确立。法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主张实行“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最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时代趋势,故D 符合题意;而ABC 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4. 对下栏材料所反映的主张解读准确的是

A. 老子将万物本原归结为“道”

B. 孔子主张“性本善”“有教无类”

C. 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D. 荀子从人性出发,主张隆礼重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张“性恶论”、“礼法并重”是于荀子的观点,其从人性出发主张通过礼法实现国家大治,D选项符合题意;老子的“无为”、孔子的“德政”和法家的“法治”均不符合题意,ABC三项错误。

15. 在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历史现象是

A. 周公作礼乐

B. 孔子办私学

C. 百家争鸣

D. 始皇焚诗书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为了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故C正确;周公作礼乐是在西周,故A错误;孔子办私学是在春秋,故B错误;始皇焚诗书是在秦朝,故D错误。

16. 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是

A. 周王室为了巩固王位世袭制的需要

B. 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努力

C.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

D. 违背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行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变法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是这一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C正确;当时的变法是各诸侯国采取的举措,而非周天子采取的举措,排除A;当时的变法主持者多数是新兴地主阶级,变法打击了旧的奴隶制贵族,排除B;战国时期的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排除D。

17. 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据此分析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天下

大乱的原因是实行了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 C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天下苦难、战乱不止、社会动乱是因为分封诸侯的存在。所以本题选C。春秋战国时期实行的是世袭制度,而不是禅让制,故排除A;宗法制度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不是导致天下战乱的原因,故排除B;郡县制度是秦朝建立后全面推行的,而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D。

18. 我国历史学家陈旭麓说:“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由此可见,秦始皇的做法有利于( )

A. 扩大政治统治基础

B. 确保天下共主地位

C. 防止官僚贪污腐败

D. 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不再世袭,没有封地,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权力集中于中央,不是官吏来源的扩大;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秦之后的皇帝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不是天下的共主;C选项错误,这一做法不能防止官僚贪污腐败。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9. 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 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

B.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 社会动荡与社会变革

D. 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开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秦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汉承秦制,进一步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秦汉时期的特征,排除。

20. 如图是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系列纪念银币之一,纪念币正面有“陈胜吴广-公元前3世纪”字样。该纪念币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夏末的农民起义

B. 商末的农民起义

C. 西周末农民起义

D. 秦末的农民起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纪念币有“陈胜吴广—公元前3世纪”的字样,由此可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公元前209年的秦末农民起义(即陈胜吴广起义),故D正确;而ABC与题干中的人物、时间不符,故排除。

21. 汉武帝在位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

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实行盐铁官营③国家插手并经营商贸④“废井田,开阡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采取了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插手并经营商贸的经济措施,①②③说法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废井田,开阡陌”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与汉武帝的经济措施无关,说法④错误,与之组合的BCD 三项不符合题意。

22.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刘彻以列侯所献酎金(助祭宗庙所用的黄金)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削弱了王国势力。汉武帝削弱王国势力的措施还有

A. 尊奉黄老之道

B. 实行郡国并行制

C 颁布“推恩令” D. 设置西域都护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汉武帝以黄金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候106人,削弱了王国势力,除此之外他还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从而达到继续削弱王国势力,故答案为C;遵奉黄老之道,实行修养生息政策是西汉初年的政策,到汉武帝时不再实行,也不是削弱王国势力的措施,A错误;汉初对地方统治的政策是郡国并行制,B错误;设置西域都护府是标志西域正式成为中央政权,不是削弱王国势力的措施,D错误。

23.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材料反映的董仲舒的主张是( )

A. 阴阳相生

B. 三纲五常

C. 君权神授

D. 以德治国【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汉代儒学。依据所学,阴阳相生是材料表面信息,故A项错误;三纲五常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君权神授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阳为德……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的信息说明强调“德治”,故D项正确。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

24.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年向朝廷荐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以被擢用(提升任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制度。出身贫寒、40多岁开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公孙弘的经历说明汉武帝时期

A. “推恩令”的颁布

B. 边疆地区得到巩固

C. “丝绸之路”开通

D. 儒家学说受到重视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是儒家经典。因为钻研《春秋》,出身贫寒、40多岁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这说明了汉武帝极为重视儒学,故D正确;“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故A错误;提升公孙弘和边疆地区得到巩固、“丝绸之路”开通无关,故BC错误。

25.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

A. 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

B. 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

C. 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D. 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可知,汉武帝时期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表明了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C正确;无为而治是汉初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统治思想是董仲舒的新儒学,A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法制建设”,B与题意无关;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没有涉及“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D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 历代疆域的变迁,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概括图中所示封国的特点。

材料二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赢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

材料三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

嵌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里耶秦简(部分)

(湖南里耶秦简

博物馆藏)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

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文字:“迁陵洞

庭郡”

(3)分别指出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史料类型。

(4)结合材料三、四,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材料五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贾谊《过秦论》(5)依据材料五简要说明秦朝疆域是如何形成的?结合所学,面对广阔的疆域又是如何管辖的?

【答案】(1)特点: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同姓王族;同姓封国主要被封在重要地区。

(2)原因:秦国地理位置优越,内部稳定;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人民渴望安

定统一;秦国远交近攻,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

(3)类型:材料三是文献史料;材料四是实物史料。

(4)历史意义:秦统一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经济交流;秦统一后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力的促进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5)形成: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拱卫边防;南征百越,设郡置官;修五尺道加强对云、贵-带西南夷

的控制。管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由中央委派官吏进行有效的管辖。【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同姓王族的封国数量较多,说明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同姓王族;从封国分布区域来看,同姓王国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王都附近,说明同姓封国主要被封在重要地区。

(2)原因:根据材料“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可知,秦国地理位置优越,内部稳定;根据材料“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兵’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可知,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人民渴望安定统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远交近攻,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

(3)类型:根据材料“《史记秦始皇本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是文献史料;根据材料“铁权”“秦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是实物史料。

(4)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迁陵洞庭郡”可知,秦统一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材料“一法度衡石丈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经济交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力的促进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5)形成:根据材料“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可知,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根据材料“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可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拱卫边防;根据材料“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可知,南征百越,设郡置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西南地区修五尺道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27. 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相应时代的政治局势和政治制度是密切相关的。

(2)从资料中画线部分选出属于商鞅变法经济政策的内容(写出相应序号)。这些经济政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要求?

【答案】(1)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原因:铁农具、牛耕的出现;水利工程的修建;各国的变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内容:②③④。要求:实现国家统一;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的土地私有制。【解析】

【详解】(1)说明: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期“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修建,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促进了农业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通过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助于农业发展。

(2)内容:根据材料可知,②指的是统一度量衡,③指的是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④指的是重农政策。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的各项举措体现了当时希望实现实现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举措反映了当时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土地私有制的时代要求。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周王的妻妾周王与妻妾所生的后代 妻(正室)三哥(20岁),四哥(14岁) 妾一大哥(25岁) 妾二二哥(22岁) A.大哥 B.二哥 C.三哥 D.四哥 2.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春秋时期在诸侯墓葬里发现了用九鼎殉葬的现象。这反映看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变化是() A.奴隶主生活更加腐化 B.当时人们更加迷信 C.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D.青铜铸造业有了较大发展 3.据《史记、平津侯全文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此段文字表明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 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 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使人民有了生产的安定环境,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 4.中国古代长期稳定性引起来英国史学家汤因比的关注:“中国大一统的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此处所说的“精神文明”应该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 B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 C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D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5.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的两大矛盾是() ①中央政府和与地方割据势力②君权与相权③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④汉族与少数民族 A.③④ B.②③C.①② D.③④ 6.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是() A.极力提高皇权B.竭力削弱相权 C.削弱兵力 D.削弱地方势力 7.三省六部制的创立,说明了() A.丞相权力的增大 B.中央机构的决策实现民主化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D.体现任人唯贤的原则 8.《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 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作法的根本目的是() A.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 D.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9.下列体现人民在民主政体下的权力或思想,其中是雅典民主政治创造的有() ① 2004年克里在家乡波士顿投票选举总统 ②美国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国会又可以推翻总统的否决;美国国会有权弹劾总统;美国法官终身制,但国会有权弹劾法官 ③ 2002 年 3 月上旬,英国国会即将就有关伊拉克问题进行辩论

江西省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江西省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5题;共50分) 1. (2分)(2018·临川模拟) 《礼记,祭统》载:“忠臣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也。”《孝经》载:“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村。这反映中国古代社会() A . 家国同构的思想观念 B .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 . 君子专制统治的建立 D . 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 2. (2分) (2017高三上·河北月考) 西欧中世纪,“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众多大领主分封的中小贵族可能会不接受最高王权的管辖。类似的情形,在我国西周时期() A . 可能出现,周天子通过层层分封间接控制天下 B . 可能出现,地方百姓只服从自己宗族长的管理 C . 不可能出现,周天子对臣属具有绝对的控制权 D . 不可能出现,周天子与臣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3. (2分) (2020高一上·运城开学考) 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A . 小篆 B . 隶书 C . 楷书 D . 行书 4. (2分) (2020·河北模拟)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汉时期地方王国经济发展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史实是() A . 汉代中央集权遭到威胁 B . 西汉王国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C . 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 . 地方政府恢复发展的主动性 5. (2分) (2018高一上·惠来月考)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 . 丞相制与刺史制 B . 郡县制与刺史制 C . 皇帝制与封国制 D . 皇帝制与郡县制 6. (2分)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 . 秦朝的御史大夫 B . 汉朝的刺史 C . 唐朝的节度使 D . 宋朝的枢密使 7. (2分)(2020·西安模拟) 《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 A . 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 B .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C . 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 D . 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 8. (2分) (2018高三上·南宁模拟) 明中后期,内阁阁臣在选定上,先由六部会同九卿、科道官员推举若干候选人,再由皇帝向上天焚香祭拜后选出是终人选,具体方法是将候选人名书于纸上,然后将纸折起放入金瓶中,再举匙拈之,最先拈出者即被定为阁臣。关于上述选定方式,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 A . 保障了阁臣的行政能力 B . 体现皇权至上的原则 C . 操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D . 有利于抑制政治腐败 9. (2分)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 . 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 . 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 . 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 . 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含答案)

武威一中2019年秋季学期阶段性考试 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内容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并发展 3.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

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 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 B.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 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 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 4.顾炎武《肇域志·江南九》中说:“地产木棉,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并济。”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 A.农耕经济已包含了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 B.赋税主要来源于棉花种植业以及棉纺织业 C.发达的棉纺织业中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D.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占据经济中重要地位 5.《管子·小匡》认为商人“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箭有余于国;奇怪时来,珍异物聚”。材料信息旨在说明A.商业的发展可以为国家提供财富 B.商人以贱买贵卖提升经济实力 C.商业活动有利于各地经济的联系 D.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迅速 6.据万历《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县罗店镇“徽商凑集,贸易之盛,几埒(同等、相等)南翔”。南翔镇“往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比为无赖蚕食,稍稍徙避,而镇衰落”。对上述材料最准确的解释是 A.徽商的兴盛与市镇的发展相辅相成 B.政府对待商业的政策发生了变化 C.徽商的经营范围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D.地方官府的态度决定了商业环境 7.《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1975年岐山董家村裘卫诸器出土后,人们在恭王三年(公元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解释其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这一变化导致史学界 A.丰富了对井田制的研究视角 B.质疑《礼记·王制》的真伪 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价值 D.重估宗法分封制的内涵 8.1564年,浙江巡抚谭纶上疏称:“闽人滨海而居者,不知其凡几也,大抵非为生于海,则不得食。海上之国方千里者,不知其凡几也,无中国续棉丝帛之物,则不可以为国。禁之愈严,则其值愈厚,而趋之者愈众。”可见当时 A.福建民众唯利是图 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

2020-2021学年高一英语12月月考试题

高一英语12月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1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 第Ⅰ卷(共85分)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该部分分为第一、第二两节。注意:回答听力部分时,请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听力部分结束前,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你的答案转涂到客观题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 did the woman buy for her father? A. A watch. B. A tie. C. A coat. 2. Where will the man go for his holiday? A. Suzhou. B. Shanghai. C. Beijing. 3. 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mainly talking about? A. The man’s last job. B. Their favorite jobs. C. The woman’s new j ob. 4. When will the man set off for the airport? A. At 1:30 p.m. B. At 2:00 p.m. C. At 2:30 p.m. 5. 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A. Linda is very nice. B. She needs more friends. C. They should accept the invitation.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7题。 6. What should the man do after getting to the bridge? A. Turn right before crossing it. B. Cross it and turn right. C. Cross it and turn left. 7. What’s the most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

高一上学期历史10月月考试卷真题

高一上学期历史10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 《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 A . 西周初年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 B . 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 C . 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 D . 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 2.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 . 河南、河北 B . 湖南、湖北 C . 山东、山西 D . 广东、广西 3.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说: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这种制度是() A . 分封制 B . 宗法制 C . 郡县制 D . 世袭制 4.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 . 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 . 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 . 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 . 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5. 《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 . 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 B . 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C . 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 D . 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

6. 周代分封制“使原来各部族之间相对平等的松散的盟友关系,变成了上下依属的紧密的封建关系”。这说明分封制() A . 巩固了各部族间的联盟 B . 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 C . 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 D . 开创了等级社会秩序 7. 周代分封制“使原来各部族之间相对平等的松散的盟友关系,变成了上下依属的紧密的封建关系”。这说明分封制() A . 巩固了各部族间的联盟 B . 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 C . 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 D . 开创了等级社会秩序 8. 《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从这段材料所获得的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应是() A . 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 . 诸侯国之间互相厮杀 C . 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D . 分封制遭到破坏 9. 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秦王政统一六国后,更改名号,号称“皇帝”建立了皇帝制度。秦王政的做法() A . 打击了战国君主的威严 B . 保证了秦国统治的延续 C . 限制了丞相权力的行使 D . 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10. 著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为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符合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 .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B .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C .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 . 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 11.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

四川省高一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四川省高一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31题;共62分) 1. (2分)(2017·浙江会考) 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2. (2分) (2020高二下·大名月考) 中国古代社会的建构方式是血缘而不是契约,血缘联结组成家族,家族成为政治的基础,以家族为核心的血缘关系扩张为政治关系,形成君父权威相得益彰的政治体系。这表明古代中国() A . 分封制的影响深远 B . 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C . 家国同构格局明显 D . 家族观念十分浓厚 3. (2分)(2019·宿州模拟) 西周时期,“国人”(平民)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材料表明当时() A . 贵族与平民之问相互制衡 B . 原始民主遗风制约王权 C . 中央权力未实现高度集中 D . 民众舆论决定国家政策 4. (2分) (2019高一上·六安月考) 西周“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天子,日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了西周诸侯对周天子要尽的义务是() A . 帮助镇守疆土 B . 随时派兵作战 C . 及时缴纳贡赋 D . 按时朝觐述职 5. (2分) (2018高三上·汕头期中) 《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这材料反映了该制度()

河北省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河北省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40题;共80分) 1. (2分) (2016高一上·杜蒙月考) 商朝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特点不包括() A . 商朝是商部族位于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B . 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外服制度 C . 弥漫着神权色彩 D . 商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 (2分)(2017·南充模拟) 宋代的服饰风格趋以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行态上不像唐代的华贵、夸张和开放;色彩质朴洁净,含有理性之美。重视沿袭传统,朴素和理性成为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这说明了宋代() A . 服饰呈现多元化 B . 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C . 程朱理学的影响很大 D . 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3. (2分)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如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 .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 .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 .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4. (2分) (2020高一下·唐山月考) 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 A . 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B . 官营丝织业的兴盛 C . 民营丝织业质量超过官营 D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形成 5. (2分) (2020高一上·永寿月考) 乾隆帝说:“至于衣服制度,不妨仍其旧俗,若因归降天朝,必尽用天朝服色,势亦有所难行,尔等习惯自然,一时岂能骤易?且将旧时衣服尽行弃置,亦殊非爱惜物力之道。即朕所颁赐物件,亦止善为收贮,传之子孙,惟来京朝觐,暂时服用。由此可见,其实行的少数民族政策是:() A . 断发易服 B . 因俗而治

高一英语12月月考试题(创新班)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英语12月月考试题(创新班)I听力 第一节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 does the woman want to do A. Return her shoes. B. Repair her shoes. C. Buy new shoes. 2. 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A. At an airport. B. At a hotel. C. At a travel agency. 3. Who will probably decide the place to go A. The man. B. The woman. C. Harry. 4. What makes the man so happy A. Tom will play football with him. B. Tom will tell him the best news. C. Tom’s father will play football with him. 5. What does the woman like to watch in her spare time A. Advertisements. B. TV plays. C. Art shows. 第二节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8题。 6. Why is the woman so excited A. Her grandpa will cook for them. B. Her grandpa will come here. C. Her grandpa will give her a valuable present. 7. How does the grandpa come here A. By plane. B. By bus. C. By train.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13)

汾阳二中2018级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鼎在商周时期是地位和权势的象征,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候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 A、诸候争霸,胜者为王 B、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C、尊王攘夷,号令诸候 D、大国诸候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2、图1和图2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图1 图2 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B.分封制、郡县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分封制、行省制 3.《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 A.设置官职 B.建立武装 C.禹死启继 D.制定刑法 4.商朝初年的伊尹辅佐汤灭夏,拥有参与商王决策的权力,商朝末年的姬昌是西部方国首领,请问伊尹和姬昌最可能被商王赐予什么官() A.师、侯 B.士、王 C.相、侯 D.师、伯 5.下图为2014年2月发行的报纸,与其命名直接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6.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A.“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B.“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C.“周公……立七十一国” D.山东素有“齐鲁大地”之称 7、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

最本质的特点。材料中“分散性、松散性”的表现是() A.宗法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B.宗法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较大独立性 C.层层封授,血缘和政治隶属关系逐渐松散 D.实现了国与家、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8.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象灯谜”的场景。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影响 B.个人素质的差异 C.宗法制的影响 D.封建家长的喜好 9.右图中的“示”指“祖先”,“示”和“司”合起来表示“世世代代专门祭祀祖先的庙堂”。与“祠”紧密相关的制度为()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世卿世禄制 10.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A.秦统一六国 B.西周的分封制 C.西周的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1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体制、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秦始皇在这一方面的贡献不包括(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统一度量衡 D.首创郡县制 12.从下图的漫画作品中,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是() ①实现国家统一②确立君主专制体制 ③确立封建土地制度④建立三公九卿体制

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在每小题给出酌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C.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D.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 2.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 A.宣扬民本思想B.主张重构秩序C.追求仁政德治D.肯定汤武革命3.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C.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4. 汉代的冀州是燕赵故地,并州为三晋故地,益州为巴蜀故地,荆州为荆楚故地,豫州为中州故地。这种地方区划有利于 A.加强中央政府权威B.延续汉初地方行政制度 C.增强区域文化认同D.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 5.下表列举了孔子不同时期的“遭遇”。下列观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历史就是一家之言”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历史都是思想史”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6.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据此判断制约光绪不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因素是 A.宗法观念 B.君主制度 C.内忧外患 D.优柔寡断 7.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C.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D.铁器巳得到全面的推广 8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表:中国历代官民比例表 朝代西汉东汉唐元明清 比例1:79451:74641:29271:26131:22991:911 A.国家机构日益膨胀B.阶级矛盾日趋尖锐C.行政效率不断下降D.冗官问题由来已久9.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10.唐代初年,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A. 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 B. 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 C. 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 D. 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5题;共50分) 1. (2分)右图为根据明代时期名相张居正的历史事实改编古装政治题材大戏《张居正》剧照。在剧中张居正之所以身后被诋毁,祸及家人,主要因为() A . 明神宗的反对 B . 改革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C . 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D . 张居正的去世 2. (2分)“古希腊民主政体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该观点认为() A . 雅典民主缺少人文精神 B . 雅典民主没有法律保障 C . 直接民主存在制度缺陷 D . 雅典民主导致文明淹没 3. (2分)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 ①陪审制度②律师制度③诉讼原则④政治制度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4. (2分) (2017高一上·河北开学考) “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材料反映的是() A . 王位世袭制 B . 分封制 C . 宗法制 D . 内外朝制

5. (2分) (2018高三上·正阳月考)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 “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 .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 . “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D . “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6. (2分) (2019高一上·东辽月考) 如图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 A . 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 B . 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 . 文字书写艺术不断发展 D . 文化交流推动百家争鸣 7. (2分) (2018高二上·本溪期末) “知州”官名源自宋代,全称“权知某军州事”。“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宋代“知州”的设立表明() A . 宰相的军政大权被分割 B . 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 . 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 D . 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有限 8. (2分)(2017·福建模拟) 有学者认为,三省合一办公场所“政事堂”(后来改为“中书门下”)的出现明显与“三省制”之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出现() A . 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 . 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C . 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 D . 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 9. (2分) (2019高一下·阜平月考) 《十二铜表法》规定“债务宽限期满,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平民在这部法律中获得的权益不包括()

2019_2020学年高一英语12月月考试题 (2)

2019-2020学年高一英语12月月考试题 第I卷(选择题)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共两节, 满分40分) 语篇阅读(共15小题;每小题2分, 满分30分) 阅读下列短文, 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 选出最佳选项。 A To increase awareness of aging problem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United Nations established Oct. 1 as the International Day of Older Persons in 1991. Many countries also have their own special days or festivals to honor senior citizens. let's take a look at how some countries celebrate Seniors' Day around the world. The United States: The first Sunday after Labor Day, the first Monday in September, was set as National Grandparents Day in 1978 when Jimmy Carter was president. On this day, many communities in the US will hold various activities for the elderly. As Americans love traveling, many seniors also will plan a trip together. Canada: Seniors' Day, which is called Laughter Day, falls on June 21 each year in Canada. On this day, children may not present precious souvenirs or delicious food to the seniors. Instead, they bring humor and laughter. As for Canadians, laughter is the best present for older people. The Republic of Korea: The Republic of Korea established May 8 as its Mothers' Day in 1956, and then the day was made into Parents' Day in 1973. It's a major festival in the country. On this day, children always make greeting cards and prepare flowers and gifts for their parents. Children also salute their parents in a traditional manner during visits and then present the flowers and gifts. After that, they will sit with their parents for a talk. Poland: Poland also has Grandparents Festival, with the Grandmother Festival on Jan.

【精准解析】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峨山一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10月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A. 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 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 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在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都有出现,且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信息,不能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故A错误;材料不能明确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故C错误;“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故D错误。 2. “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上述信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禅让制形成 B. 王的出现 C 早期国家诞生 D. 世袭制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芒芒禹迹,划为九州"意为大禹走过的地方,成为了现在的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意为在夏王朝时,因为社会混乱,统治者禹制定了一部刑法,被称为禹刑,即夏朝已经有了刑法;“鯀作城郭”意为鯀建立城郭,综合分析可推断作者意在说明早期国家诞生,因此C符合题意;材料中主要描述了古代早期社会政治情况,没有体现禅让制的信

息。所以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关于“王”出现的信息。B错误;世袭制开始于夏启时期,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 3. 《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后者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原始社会的解体 B. 私有制的产生 C. 国家的建立 D. 人性的退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可知私有制产生,故B 项正确;《礼记?礼运》记载的现象,已不是原始社会的现象,与原始社会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后半段的重点在于私有制产生,故“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现象出现,无关于国家的建立,故C项错误;私有制的产生为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不是人性的退化,故D项错误。 4.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日: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qiān,罪过之意)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这主要表明作者 A. 反对施行仁政 B. 主张礼法并用 C. 强调人性本善 D. 重视继承传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材料认为要让百姓受到恩惠,就要行先王之道,遵循昔日典章,故D 项符合题意;A项,作者并未反对国君的仁爱之心与仁爱之誉,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礼法并用主张,排除B;材料未涉及对人性的探讨,排除C项。故选D。 5. 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乐”的功能就是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增加凝聚力、亲和力。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A. 稳定统治秩序 B. 体现贵贱有序 C. 调节人们情绪 D. 凝聚家族亲情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维护奴隶主阶级专制的工具,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根据材料“‘乐’的功能就是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增加凝聚力、亲和

河南省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1)试卷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 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A.具有民主色彩 B.以血缘为纽带 C.权力高度集中 D.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浓重的( ) A.宗教色彩 B.宗族色彩 C.神权色彩 D.王权色彩 3.《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C.王室衰微,分封制开始瓦解D.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 4. 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是指( )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5.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大封刘姓诸王,立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明初朱元璋将除太子之外的23个儿子和1个从孙都封为藩王,以“藩屏帝室”。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B.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权的长期稳定 C.西周分封制度完备为后世普遍推崇 D.分封对象主要为同姓子弟 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救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 ) 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7.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 ( )

2021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江苏省扬州中学 2021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检测 历史试题 2020年12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诗经》所记载的事件往往没有确切的地点、明确的时间,并缺乏严密的逻辑,但它依然可以反映出散落的历史真实。这表明《诗经》 A.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 B.源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 C.集中反映了法家的思想观念 D.对战国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2.有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 A.提高了地方的自主权 B.以三公作为最高长官 C.权利由贵族世袭垄断 D.在秦统一后全面推行 3.有学者对《中国历代名人词典》统计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名多取用佛、法、僧、宝、玄、道、之等字,唐代人名多取用文、德、武、儒、雅、士、颜、渊等字。这一变化反映出,魏晋至唐代 A.已经出现了儒学中兴的迹象 B.三教合一的趋势不断加强 C.佛道思想逐渐深入底层民众 D.中外文化交流的趋势加快 4.明清时期,浙江崇德石门镇因专营榨油而发展为拥有数千家居民的雄镇,嘉善干窑镇“民多业陶”,平望镇“居民日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材料反映了当地 A.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出现了多个商业中心 C.政治经济重心已经分离 D.集镇发展呈现专业化 5.1839年9月,林则徐在会奏中指出:“臣等细察夷情,略窥底蕴,知彼万不敢以侵

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该夷义律在粤多年,狡黠素著,时常购觅邸报,探听揣摩,并习闻有‘边衅’二字”,借此暗为恫喝,实则毫无影”。这表明林则徐 A.对形势判断出现了失误 B.增加了国人对世界的认知 C.加强了广东沿海的防务 D.认为中英矛盾将出现缓和 6.19世纪70年代前后,苏伊士运河开通,欧洲与香港、上海的海底电缆连接,横贯美国的太平洋铁路完工,俄国黑海海滨港口与东亚开始通航。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影响是 A.引发了南方的农民起义 B.导致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C.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D.完全沦为了洋人的朝廷 7.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提出,要“放弃一切陈腐不合时代之经济观念”“对于人民经济活动,从生产过程以迄最后消费,应作有体系之计划统制,并逐渐加强,使能全盘控制,以配合军事之应用。”据此推断,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A.苏联大力支援中国革命 B.北伐战争不断取得胜利 C.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8.8月7日傍晚,他们毅然决然地分三路向……急进。这段路上,不仅要越过陇海铁路,而且还面对黄泛区和沙河、汝河、淮河等多条河流。蒋介石完全没有料想到他们会走这样一着险棋,还以为他们只是“不能北渡黄河而南窜”。这一行动 A.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B.将战争引入了“国统区” C.基本歼灭了国民党主力 D.导致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9.下图为漫画《不可被战胜的力量!》,图中由中、苏等国组成的阵营高居画面中央上方,下方为美国为首的对方阵营,写有“原子弹”的气球快被吹破了。该图意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