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经典-老子道德经(word打印版)

整理经典-老子道德经(word打印版)

整理经典-老子道德经(word打印版)
整理经典-老子道德经(word打印版)

整理经典-老子道德经(word打印版)经典诵读-老子道德经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

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一章

第七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

故能成其私。之門。

第八章第二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

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

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

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

第九章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去。

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第三章

第十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

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

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

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十一章第四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道盅,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

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五章

第十二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

如守中。

==第 1 页共 8 页==

经典诵读-老子道德经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第十七章目,故去彼取此。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

第十三章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

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謂?「我自然」。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第十八章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九章

第十四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

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少私寡欲,絕學無憂。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第二十章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

第十五章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

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而貴食母。盈,故能蔽而新成。第二十一章

第十六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

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

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第二十二章

==第 2 页共 8 页==

经典诵读-老子道德经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少則多,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躁則失君。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第二十七章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

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

第二十三章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

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謂要妙。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第二十八章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

焉。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

第二十四章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官長,故大制不割。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第二十九章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有道者不處。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第二十五章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敗;無執,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

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甚,去奢,去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第三十章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

法自然。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

第二十六章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已。

第三十一章

==第 3 页共 8 页==

经典诵读-老子道德经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第三十七章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

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

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無

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三十二章老子下篇德經(三十八章~八十一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章)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第三十八章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第三十三章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

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第三十四章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第三十九章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

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

第三十五章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

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

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足既。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

第三十六章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故致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第四十章

==第 4 页共 8 页==

经典诵读-老子道德经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

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

第四十一章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第四十七章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

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知,不見而明,無為而成。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大方無第四十八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

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

第四十二章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第四十九章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

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

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

為教父。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第四十三章第五十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

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

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

第四十四章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

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第五十一章

第四十五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

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

第四十六章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

==第 5 页共 8 页==

经典诵读-老子道德经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第五十七章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

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

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第五十三章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而民自樸。」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第五十八章財貨有餘;是為盜夸。非道也哉? 其政悶悶,其民醇醇;其政察察,

第五十四章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

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第五十九章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

然哉?以此。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

第五十五章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柢,長生久視之道。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第六十章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

不道,不道早已。傷,故德交歸焉。

第五十六章第六十一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

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 6 页共 8 页==

经典诵读-老子道德经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

欲,大者宜為下。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第六十二章第六十六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之所保。美言可以示尊,美行可以加人。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

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

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與之爭。

第六十三章第六十七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

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

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

之,故終無難矣。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

第六十四章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第六十八章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

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之極。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第六十九章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

自然,而不敢為。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

第六十五章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第七十章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

==第 7 页共 8 页==

经典诵读-老子道德经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人被褐而懷玉。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第七十一章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

第七十二章處,其不欲見賢。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第七十八章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

此。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

第七十三章「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為天下王。」正言若反。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第七十九章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

第七十四章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與善人。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第八十章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

第七十五章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

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相往來。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第八十一章

第七十六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

==第 8 页共 8 页==

安徽省情常识(完美打印版)

2016年安徽省情 一、安徽概况 ㈠地理位置与面积 1.地理位置 安徽省地处江淮咽喉,襟江近海,承东启西,沟通南北。位于黄淮海大平原南部,属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南部内陆省份。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居华东地区腹地。境内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 2.面积 安徽省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 3位,全国第22位。长江、淮河横贯其间,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江南(皖南)三大自然地理区。 ㈡人口与行政区划 1.人口 安徽是全国人口较多、人口密度较高的省份之一。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省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城镇化率43.01%。 阜阳市临泉县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黄山市黟县为全省人口最少的县。(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安徽人口年龄类型由成年型开始进入老年型。65岁及以上人口为605.7万人,占10.18%。 安徽现有少数民族55个,其中回族人口最多,其次为蒙古族、满族、苗族、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沿淮淮北多且集中,沿江江南少且分散。 2.行政区划 安徽现有16个省辖市(地级市),6个县级市,56个县,43个市辖区,220个街道办事处,1716个乡镇(其中镇997个、乡719个)。 16个省辖市: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 6个县级市:合肥的巢湖市,阜阳的界首市,滁州的天长市、明光市,宣城的宁国市,安庆的桐城市。 安徽省省树为黄山松,省花为皖杜鹃,省鸟为灰喜鹊。 ㈢建省历史 1.安徽建省沿革 康熙6年(公元1667年)正式撤消江南省,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至此安徽正式建省(安徽省诞生纪念日:1667年8月30日)。安徽省当时辖七府(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三州(和州、滁州、广德州)。乾隆25年(公元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衙门从江宁迁至安庆。 1949年4-5月,安徽江北、江南先后解放。以长江为界,分设皖北(驻合肥)、皖南(驻芜湖)行署区。1952年撤消皖北、皖南行署区,恢复安徽省,省会合肥市。 2.省名与简称的由来 关于“安徽”省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一说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辖七府三州,官方文书便简称为“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再简称为“安徽布政使司”,最后简称为“安徽省”。

老子道德经名言评析

老子《道德经》名言精选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已。 2章——《道德经》第:“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翻译讲解】老子经常”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这样就有了不善。么样算是善,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有些现在看起来合理的,有得则不是很合理。很显然,如果我们困在这样的逻辑中,不管我们作何种辩说,似乎都是徒劳。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章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第2【翻译讲解】: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3、“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经》第七章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翻译讲解】 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看起来像是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人,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么能持续很久?、“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4 章8【翻译讲解】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处众人之所恶”千万不能理解为做为大众所厌恶的事情。这是用水来比喻,说明谦下不争的道理。因为自然之道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的,所以处众人之所恶并不意味着被损害,反而预示着“拥有”的到来。这是老子的道理。、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5 11章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翻译讲解】“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所以‘有'给人才有房屋的作用。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三个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说明了“无”的作用。但如“无”形的那部分很容易被忽视掉。“有”形的那部分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今也许人们对老子的这个比喻太熟悉了,所以往往又走到以“无”形来否定 1 “有”形的思路上。要知道,一个碗若没有那陶瓷的部分,便没有碗的概念。因此我们再用“相需为用”来概括这四句话。章、“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道德经》第615:“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翻译讲解】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跟这有相通的地方。当局唯有镇定沉怎样才能从混乱中找到头绪,者容易迷,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清”。着。言之易而为之难,需要静下来。章7、“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第16:“‘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翻译讲解】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陈鼓应)不管我们怎么提倡超越,回到实际‘致虚'和‘守静'是比较实际的建我们总需要比较实际的措施。问题的时候,议,能做得来,但不是做做样子就好的,只有你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别人才能看得到你有超然的境界。章《道德经》第198、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

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经典名句】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现代汉语解读】 道,看它又看不见它,这叫微。想听它又听不到,称为希。摸它又摸不着,叫夷。三者不可揣摩,所以混在一起。 "一",其上不清晰不明亮,其下昏暗不清,长长的连绵不绝,不可描述,又好像没有。这就是没有形状的状态,没有实体的样子,这就是非常微妙,又辽远到不可探究的状态。跟着道的后面看不到它的结束,迎着它又看不到它的开始。看今天的道是怎么运行的,应用道的法则于生活中看看结果,就可以推断古代道是怎么运行的,这就是道的规律。 【感悟赏析】 这一章是对于天之道的描述,也是的宇宙观。微,悄无声息。希,织布,孔大的称希,我们可以理解为稀少的意思。夷,平坦的意思。一,是指世界状态。道生一,道是源头,一是道落实到世界的体现,是世界最初的状态。这里讲的是道介于有与无之间,无论视觉、听觉,触觉都触摸不到,但又确实存在。

沕,微妙,望,边际,辽远。这里告诉我们,道是无影无形的,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又看不清楚。道是超越时空存在的,我们看不到它的开始,也望不到它的结尾。 道的运行规律我们是可以找到的。道的运行规律亘古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今天道的运行规律推断自古以来道的规律。其方法就是把道的法则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看看结果,就能够明白道的运行规律。这是告诉我们道的学习方法。 这一章讲的是天之道。总是从天之道中推演出圣人之道,所以的行文结构总是讲一段"天之道",然后阐述"圣人之道"。眼中的道是模糊不清、的,无法描述的,但又确确实实存在的。这是的宇宙观,我们发现是高明的,又很科学。因为在他的那种年代对于宇宙的了解很少,实际上直到现在,我们对于宇宙的了解仍然很有限,科学说宇宙中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暗物质、暗能量,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英国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存在平行空间。的做法是明确道的存在,也承认描述不清,而不是像宗教那样描绘出自己认为的明确世界。所以,道家并不是宗教。后来的与道家有一些关系,但并不密切,而且本质上是不同的。 读书笔记及感悟赏析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道德经中经典句子

道德经中经典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道德经中经典句子,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2、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6、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8、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9、水至柔而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为百谷之王,善处其下也。上善若水。 10、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且久者,是因为不自生,故能长生,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

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12、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4、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若朴,浑若浊,旷若谷。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能弊复成。 15、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1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17、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8、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1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0、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2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22、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道德经全文打印版版

道德经全文打印版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老子道德经全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全文及注释

道德经及全文注释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 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 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道德经全文打印版版

老子道德经全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解读道德经心得感悟

解读道德经心得感悟 解读道德经心得感悟1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可以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

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教育,是要遵循规律的,就像道德经里所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事万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静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顺应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教育也是个缓慢的过程,就像老子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在书中,有许多地方都是从自然现象引到社会道理。在论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逐渐丢失了这种敏感。我们缺少了从细微处看道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洞察力,也是一种理解力,更是一种阐释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锻炼。 解读道德经心得感悟2 读道德经已经仔细读了一年,每一段都以往背诵过,可是此刻竟然也忘记了每一段具体的文字,仅有一点心得留下,我也没法用准确的文字来描述它。可是有几点在结合我的经历进行反思的时候经常出现,记录如下: 1.守弱。我以往小的时候说某某人真厉害,可是等我到了他那么

道德经-经典名句

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第2章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4章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7章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第9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10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11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14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第17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第18章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22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23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29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第31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3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36章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38章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第39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 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名言解读

道德经名言解读 [标签:栏目] ,道德经名言解读 1、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道”永远没有名字可以形容,简单质朴,虽然小而不见,但是天下万物没有能让它屈服的。人生真正的快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难求,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中,守住简单、质朴,就会找回人生真正的快乐。 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根之人闻道后,恍然大悟,马上身体力行,付诸实践;中根人闻道后,半信半疑,似懂非懂,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后毫无所得;下根人闻道后,难以置信,置若罔闻,甚至大加嘲笑。如果让下根之人听了以后不觉得可笑的话,那就不是什么真正的道了。 3、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见微知著,以小见大。能够从事情的细微之处发现真理,才是明智的表现;能够坚守柔弱的信念,才能以柔克刚,成为真正的强者。 4、不自见,故明。——不自以为是,坚持己见,能听取别人的建议,就能正确客观的看清问题,这样才是明智。相反,愚蠢的人刚愎自用,受到别人一点点批评就会大发脾气,即使别人是对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也会反驳而不听取。 5、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体悟大道的人,知道无法用语言来准确描述大道的本质,所以就不说;能用语言描述出大道来的人,说明他还没有真正的体悟大道。放在生活中就可以这样解释:有智慧的人,一般不会轻易发言;随意发言的人,肯定没有智慧。 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再大的树木,也是从一颗小树苗开始长起来的;再高的塔台,也是用泥土一点点堆积起来的。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不断努力,哪怕每次只做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若能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7、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想高人一等,脚跟离地,用脚尖站立的人,是站立不稳的;想迈开步子再大一点,把胯部打开的人,是无法走路的。人生

道德经最经典的句子

道德经最经典的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道德经最经典的句子,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2、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3、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5、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7、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9、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1、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12、治大国,若烹小鲜。 1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媮,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

始且善成。

1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1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6、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 17、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1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2、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2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24、生命,除了生命本身之外,一无所有。 2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26、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27、和大怨,必有余怨;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28、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 宫延庆释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世代人们读他、解释他,总是受益匪浅。几年来,我从另一个视角——认知学的视角去解读他,顿觉豁然开朗。虽然与许多前贤们很有出入,但还是愿作为一家之言与大家共享。道可道也,非常道。名可名也,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这个东西是可以用语言来说一通的,但说一通的道与世间本来存在的那个道不是一回事。 (其中的道理也是容易理解的,要说一通就要用名称、概念这类语言材料,)名称、概念是可以解释的,但这种解释与它背后所指事物的丰富内涵也不是一回事。 (比方说)“无”这个词,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初始状态。“有” 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原因或母体。 但“无”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细微精致之处, 而“有”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整体框架方面。 “无”也好,“有”也好,其实说的是同一件事情,由于着眼点不同,才有不同的说法。 这种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的方法就叫做“玄”。反反复复地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这是认知万事万物的 根本法门。

第一章的逻辑思路是很清晰的,由“道”引出“名”,由“名”引出“无”和“有”,再由“无”和“有”归结为“玄”。“道”是出发点,“玄”是归结点。由此看来,第一章讲的既不是道、名,也不是无和有,而是“玄”。玄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认知方法。《道德经》八十一篇,其余的八十篇用的就是玄的方法,理解了“玄”就理解了《道德经》的篇章结构。 在通常情况下,玄字经常被理解为玄奥,通过这一章,使我们意识到,玄字并不玄奥。它其实就是指多视角的认知方法。这种多视角的认知方法,我们在现实生活里经常见到。在逻辑上叫“同出而异名”,现在经常说“辨证的看问题”,其意思和玄字也有些相近。中医诊病望、闻、问、切,可看成是玄的方法,西医看病要做切片化验,做CT 扫描也是是玄的方法。机械制图三视图的方法,计算机CAD 还 可以做多种横截面视图,都是玄的方法。司法断案要搜集多种证据互相印证,这也是玄的方法。老子把多视角的方法概括为一个字——“玄”,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这种概括,对于人们认知事物极有启发意义。 这一章结尾提到“玄之又玄”,怎样理解?我们可以把前面的逻辑构架画成下图: 这个图式的解读是: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无和有两个视角去观察,而无和有还可以各自从两个视角去观察。这两个视角是“可名”与“常名”。 可名常名 无万物之始欲以观其妙 有天地之母欲以观其徼 看来,“玄之又玄”里面还包含个“可名、常名”的道理。可名的意思是,对事物,是可以做出知识表述的。对词语的解释,给概念下定义,都属于可名。常名的意思是,可名的背后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需要探究,不能停留在咬文嚼字上,要变成

老子道德经经典句子

老子道德经经典句子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老子的一部著作。下面是整理的老子道德经经典句子,欢迎大家阅读老子道德经经典语录,希望大家喜欢。 1、强行者有志;;老子 2、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老子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4、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 5、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道德经》 6、大巧若拙;;老子 7、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老子 8、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老子《道德经》 9、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老子《道德经》 10、祸莫于不知足意义:告诉人们不知足会带来很大的祸害;;李耳《老子;四十六章》 11、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 12、清净则天下正;;老子

13、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道德经》 14、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老子 15、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老子 老子道德经经典句子【精选篇】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经》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道德经》 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道德经》 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 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老子》

道德经全文(背诵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fú)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jué),动而愈出。多言数(shuò,屡次)穷,不如守中。 6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8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jī)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wèi)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1 三十辐(fú)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oǔ)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4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5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yǎn)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1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2 长夜漫漫,路亦漫漫,时间真是白驹过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职场。 一年里,为了弥补自己思维方式的短板,刚毕业就花了7万多的钱去学习财商课,情绪管理课程,企业家学徒课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时间卖过各类水果和坚果;做过项目合伙人,现在也正在尝试自己做老板,锻炼自己做项目的能力。所有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奋和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需要恒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岁的节口,我

《道德经》经典名言100句

《道德经》经典名言100句 1、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9、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10、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4、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5、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

家昏乱,有忠臣。 16、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7、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8、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0、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2、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3、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5、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全文文字版.doc

道德经第1页共9页 老子道德经全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 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

道德经-高缩打印版

上篇·道经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三、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四、道冲,而用之久不盈。深乎!万物宗。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湛常存。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七、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十、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人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十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故贵身于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十四、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在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语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已。十五、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若朴,浑若浊,旷若谷。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安 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 盈,能弊复成。 十六、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 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 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忘 作,凶。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 天能道,道能久,没身不殆。 十七、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豫之; 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由其贵 言。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十八、大道废,有人义。智惠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九、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 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为 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二十、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 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忙□其未央!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 台。我魄未兆,若婴儿未孩。乘乘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纯纯。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淡若海,漂无所止。众人皆有已,我独顽似 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十一、孔得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 唯恍唯忽。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窈冥 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 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然? 以此。 二十二、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 新;少则得,多则或。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 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 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 故成全而归之。 二十三、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 终日。孰为此?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况 于人?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 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 信。 二十四、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见不明, 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其在道, 曰余食赘行,物或有恶之,故有道不处。 二十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 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 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 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六、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 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如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 则失君。 二十七、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不可开;善 结,无绳约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 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明。 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 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此谓要妙。 二十八、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为 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 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得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 得乃足,复归于朴。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 长。是以大制无割。 二十九、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 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为者败之,执者失 之。夫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 或接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三十、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 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故善者果而已, 不以取强。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果而不得以,是果而勿强。物牡则老,谓之 非道,非道早已。 三十一、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 故有道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恬惔而上,故不美,若美之,是乐杀人。夫 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故吉事尚左,凶 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杀 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哀礼处之。 三十二、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 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 有,天将知止。知止不殆。譬道在天下,犹 川谷与江海。 三十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 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三十四、大道泛,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 生而不辞,成功不名有。爱养万物不为主, 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五、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 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出言,淡无味, 视不足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 三十六、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 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 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 不可脱于渊,国有利器,不可示人。 三十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 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 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 将自正。 下篇·德经 三十八、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 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 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 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 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 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 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 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 去彼取此。 三十九、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 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 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天无以清, 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 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 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 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 毂,此其以贱为本耶非?故致数车无车。不 欲录々如玉,落落如石。 四十、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 生于有,有生于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